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共18篇)
1.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一
《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策略》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安丰乡中心小学课题组
湖南省十一五教研课题《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策略》自2006年10月立项以后,我们安乡县安丰乡中心小学课题研究组在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体教研成员团结协作,勇于开拓进取,课题研究进展十分顺利,已初见成效。在教学应用中,凸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为我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出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为全面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尽早结题竣工,现对课题研究作阶段性总结。
一、教研者的基本现状
1、自课题组成立以来,全体教研组成员都把课题研究当作一份光荣的任务,把它当成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他们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不惧困难,不辞辛劳,热情始终饱满,行为始终专一,把课题理念,精神落实到备、教、改、辅等教学环节中,并且认真总结,积累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教研论文,为课题研究总体推进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通过课题研究实践的锤炼,每个教研成员基本实现由教学型教师到教研型的转变,有1名教师现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名教师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5名教师先后被评为小高职称。
3、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团队作用,课题启动时,每个教研成员都承担了各自的研究项目,有明确的分工。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相互帮助支持,交流经验,借鉴好的方法,遇到难题集体讨论,想办法加以解决,团队优势明显。
二、教研进展情况(一)课题公布
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是安丰乡中心小学,课题启动时,首先向全校师生公布这一信息,让全体师生人人知晓,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二)审定教研组成员
结合本课题师资状况,反复研究,选定了15名教师为教研组成员,实施主要研究工作。其成员具备较高的基本素养,有进取心和事业心,敬业精神强,为教研成员提供了人力保障。
(三)明确责任
本课题研究组组长为胡凯校长,负责教研的领导组织、技术指导工作,对各校成员也分配了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子课题,明确其任务和目标,规定了任务完成的期限,实行了奖励措施。
(四)研究过程
我们在启动课题研究时,决定一个学期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确定了主攻目标以及实施方法和措施,现基本完成六个阶段的任务。
第一阶段:
1、学习课题文件,把握课题理念、精神,课题组长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与技术指导。
2、落实课题精神的具体方法、形式的确定,以及怎样在备、教、改、辅中实行。
3、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成员的确定、分工。第二阶段:
1、怎样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
第三阶段:
1、小组合作学习中师与生的关系的界定。
2、小组合作学习应坚持的原则。
第四阶段:
1、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行为心理分析。
2、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
第五个阶段:
1、县教研室领导对教研组进行理论讲座。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教学的评价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理论依据。
第六阶段:
1、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性研究。
2、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3、《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在实施这六个阶段的教研过程中,采取听讲座、对教案作业定期检查、举办教研课、示范课、经验交流、论文的评选等形式有力地推动了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了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效果
1、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和改进,教研能力得到了提高,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教师的备、教、改形成了符合课题要求的基本模式,师生在课堂中的双边活动呈现互动。
3、学生初步具备适应小组合作的方式,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技能。
4、教研效果显著。在三年的课题研究中,结出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教研组每学年为全乡提供一次教研课现场交流。
2、教研组先后有3名成员参加了市县教研比武活动,其中张小艳老师获市一等奖,胡琴老师获县一等奖。
5、教研成员积极撰写经验论文,踊跃参与教研论文活动。教研组三年共写经验论文90篇,投稿征文30篇。其中教研组长胡凯的论文《小学低年级合作学习操作策略》获省级论文二等奖,《合作学习中团体奖励策略初探》获省级一等奖,李承红老师的论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发表在2006年《小学数学教师》第12期合刊上。
四、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教研组成员大多是教学一线教师,缺乏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课题研究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2、教师频繁异动,导致课题研究的连贯性不强,研究易出断层或波折。
3、小组合作与课堂中的实施环节的有效性有待深入研究。
4、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任务,易发生短期行为。以上问题须在后阶段教研必须想办法着力解决。
安丰乡中心小学课题组
2009年12月
2.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二
在探究活动中,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指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或与学生谈话、交流以发现问题, 要寻找最为关键的教学问题, 以此为思维导向,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形成问题意识, 从而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求知的渴望。例如:在探究草履虫的生活时, 由于条件所限, 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视频资料, 让学生仔细观看, 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草履虫, 在水里游泳、旋转前进, 引导学生思考草履虫是如何维持生命、怎样呼吸、怎样摄食等, 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另外, 教师刚开始可能会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太怪、太偏、太难, 会给自己回答和解决问题造成困难, 其实, 完全没有这种担心的必要。在传统理念中, 教师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权威, 教师回答不上学生的问题很没面子。新课程理念改变了这一观点, 课堂更多的是一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思考, 在互相激励中共同进步。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 要让学生知道, 教师也不是万能的, 科学的道路无止境, 教师只是他们学习道路上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二、创设自主空间, 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要使学生乐于探究, 首先要激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强化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自主的空间,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涌现出很多奇思妙想, 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我充分相信学生, 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学生, 给学生表现的空间和舞台,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深深地感到:只有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 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时, 才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变, 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的愿学、乐学、会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实现探究性学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 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作为生物教师, 在教学改革中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完成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深化生物课程改革、提高生物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1.充分利用和充实学校的实验室资源
实验、实践是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 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更是当前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好实验室里原有的资源, 还要努力创设条件, 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器具, 利用学生周围的生物资源, 使之也成为生物实验室的资源之一, 充分为教学服务, 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生物实验室的主人。几年下来, 我校的生物实验室里, 除了学校按计划购进的实验仪器外, 还摆放着学生自制的模型教具、制作的植物和昆虫标本、学生种植的各种花卉、收集的生物图片、小型生态平衡装置, 这成了我校生物实验室一道靓丽的“风景”。
2.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世纪以来,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 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 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 经过自己的筛选和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快捷搜集到各种有效资源。
3.广泛发掘社区和本土课程资源, 拓展探究性学习
3.生物课堂互动学习策略探究 篇三
【关键词】生物课堂;群体互动;策略思考
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内容比较抽象的学科课程,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如果不去思考一定的策略,去弥补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诸多不足,那么学生学习生物的效果就得先打个疑问号。笔者从教高中生物数年,送出去的学生一茬又一茬,学生学习生物的总体印象是课堂学习的互动效果好,那么学习的质量就高。因此,平时的生物课堂教学紧紧依靠学生的互动推进教学流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生物课堂互动学习需求形成互动的理念正确
生物课程的教学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只有关注了一个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让一个个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到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的科学世界中来,那么学生生物学科课程的学习才能得以形成质的飞跃。我们学生生活的经验又何以能够融入到生物学科课程的科学世界中来呢?除去教师在预设前了解学生外,比较现实而有效的办法那就应当是赖于课程教学活动中我们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高知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课程学习的知识以及学习课程的方法,但必须看到的是任何一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局限性的,这思维的局限性可以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更为开阔,如果我们的课程比较抽象,学生的思维又有一定的制约,那么学生在生物学习上是肯定不可能得以发展的。结合平时学生生物学习的现状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生物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秉承这样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局面必须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因此,在诸多的教学预设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让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凭借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与同学们进行广泛而有深度的互动交流变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首选。每学习一个内容,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互动使得几十个平方的小课堂变成无比广阔的大自然、大社会。譬如我们要让学生以遗传病家系图分析为载体,提高学生对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以及后代发病率计算能力的提高,则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让学生把已经获取的遗传病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互动,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而且能够促使自己的判断和计算的更为准确。
二、生物课堂互动学习需求形成互动的氛围良好
课堂教学的互动,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热闹,并不是学生之间的毫无科学道理的面红耳赤的争执,应当是能够溅起灿烂的思维火花的争辩。这就从一定意义上需求我们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可以是激励的争辩,又可以是十分平静的思考,笔者以为当是时起时伏的局面。因此,学生之间的互动必须由学生去做主,作为教师则只能是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一员。如果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又能比较科学地去引导,那么这样的互动才可以保证其氛围的良好。我们每教一班学生都要去做些高考冲刺的工作,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教育教学的实践让我们足以看到的是,高考冲刺阶段如果营造好学生的互动氛围,那么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将完全可能得到理想的提高,生物课程教学的大面积丰收乃至学生生物科学的终身探究还是完全可以水到渠成的。在高考复习的整个冲刺阶段,不可避免的是要进行一些模拟测验,平时的模拟测验笔者并不在意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实实在在比较在意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策略进行互动。首先,在考试后未曾评卷时就将试卷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之间畅谈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理由,这个时候学生之间就来了个比较激烈的碰撞,当试卷批阅完毕后,笔者并不把学生的得分写在试卷上,而是让学生写出自己当时这样解答的思维路径。(要求每个学生都选择一条题目完成这样的任务,尤其是答错了那道题),评讲试卷时则由学生去阐释自己的解题,学生之间便产生激烈的争论,引起学生比较有效的互动。
三、生物课堂互动学习需求形成互动的策略先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人类向前发展的一个极为有效的动力那也就是创新和创造,那么作为我们的课程教学,创新则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我们现在学生知识的创新则完全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希望所在。生物课堂学生之间的互动最为先进的策略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学生互动的创新。学生学习生物互动的创新并不可能与生俱来,需要我们学生在比较长时间内逐步培养和形成。作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窃以为要有激发学生互动创新的内部机制,这完全应当说取决于我们教师。生物课堂教学的目标一定要保证能为学生的互动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造的宽敞空间和非常充裕的互动探究时间。从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看,这样的创新创造互动须从高一开始经常性而又是持之以恒的培养和发展,因为,逐渐让我们的学生形成了互动创新的习惯,其能力也就在渐渐的提高中。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看,学生之间的创新互动其关键是让学生逐步形成生物学习探究的科学精神,这是因为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兼具文理性的特殊课程,学生缺乏或者根本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是探究不到生物科学的种种奥秘的。所以,形成学生生物课堂创新互动的科学精神最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也可以借助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凭借生物奥秘的科学发现过程等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平时的诸多生物实验中,笔者比较强调学生实验的严谨和求真务实其根本就是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
4.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四
如果要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那么,笔者的回答就是题目上的一句话: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展开来说。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既然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叫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必须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五
禹成忠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构建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模式,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①”语文“课堂总目标”里,也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即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尽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问题轰炸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师生间的互动大部分还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跟着教师问题走”。学生的个性、灵性很难真正发挥,就如同有些专家感叹:“通过几年的小学教学,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和固定的,缺乏想象力。”[1](P45)从学生学习规律看,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地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知识,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为之付出努力。本文尝试从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这一角度对其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些启发。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P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②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 1
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p279)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运用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4](p60-71)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5](p82)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6](p93)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④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7](p40)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
(p124)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8] 爱因斯坦也说
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
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以上是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的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出现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指出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多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注释: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5页,2001版.②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页.
③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8页,2001年7月27日教育部.
④见欧用生撰《披着羊皮的狼一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经验》30页,2002年第7期.⑤见李秉德著《教学论》7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⑥引自《中小学管理》25页,2003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2]叶平.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湖北省教科所,2001.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理解文科教育、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4).
[6]基础教育重要文件选编[z].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7]杨启亮.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的教学改革[A].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六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 以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合作为前提, 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内容, 以学生的周围的世界和生活的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们提供充分的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 通过个人、小组和集体等多种解难答疑活动, 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无疑是符合新课标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探究—创新式的教学, 主要用来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问题。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目标性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指, 主体的品质和能力的反映和概括。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其品质和能力主要体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其中, 主动性作为主体性发展的基础, 独立性作为主体性发展的核心, 创造性作为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三者是相互统一的, 因此,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成为了探究式教学的目标。
2.环境性的原则
环境性的原则是指适合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求异性和发散性品质的民主性环境。我们都知道, 人类思维的特征一般表现为从特定条件出发, 遵循思维的规则, 推导出结论, 这就是我们所称的逻辑性思维, 然而在人类的创新活动中, 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人类的而非逻辑性思维, 即反常规的思维方法。这种反常规思维方式具有突发性、跳跃性、求异性和发散性。这种反常规思维只有在民主性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发挥。因此环境性原则表现为学术自由的民主性原则。
3.方法性的原则
个性化原则也称为因材施教的差异性原则。创新从本质上来讲是标新立异, 需要个性的充分展示, 个性是差异性的具体体现。现实生活中往往把有个性、不听话的学生称为“烂刺头”, 其实,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往往是那些不顺从、不随俗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个性, 是身为人师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4.过程性的原则
过程性原则又称质疑解疑的尝试性原则。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结论性教学模式。采用老师设疑、激疑, 学生们解疑和尝试创新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为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 而问题意识来自于好奇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究底罢了。”
5.终结性的原则
终结性的原则, 又称鼓励创新的求异性原则。创新的思维活动具有思维求异性和发散性的特征。因此, 我们在一个阶段或者整体的探究式教学的活动终结的时候, 要对其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价。这就要求学生们具有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的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品质, 就要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提出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新的表达方式、新的结论。思维的求异性品质是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这种品质具体表现在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满足常规的方法, 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以寻求不同的思路。 思维的发散性品质是一种多触角的思维方式, 具有多、活、全、新的特征。多即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活即针对问题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 采取新的应对措施;全即能从整体和细节、纵向和横向、问题本身和问题背景等全方面的考虑问题;新即回答问题的时候具有个性和不落俗套的特征。
三、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1.探究式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来划分, 地理知识有陈述性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和策略性的知识三类。其中, 陈述性的知识可以概括为“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可以概括为“怎么做”的知识;策略性的知识可以概括为“怎么学”的知识。其中, 后两类知识适合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老师应该把发现问题的机会教给学生自己, 只有自身发现的问题才有解决的欲望。
3.探究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选择
理论上讲,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上的原因,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需依托相应的地理教材, 因此以地理教材为载体的问题是探究实践教学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 问题的形成即问题意识的产生。因此, 探究式教学强调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 我们要通过学习来发现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其次, 通过问题来学习。这样有针对地去学习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实施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适合两类地理知识的教学, 即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因此探究式的学习策略必须遵循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较小学生相比, 初中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技能提高了。潜在的逻辑思维开始胜于直观形象的思维。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 充分运用图片、地图以及图表等直观的材料, 将逻辑性的推理与直观的形象结合起来,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演绎归纳等思维活动。
7.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七
一、把“问题串”当做学生的探究
“问题串”就像我们生活中见到的豆腐串,一环连着一环。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一系列细小问题的指导下,通过一问一答打乒乓球似得过程,“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规律或解决问题。如“《蜗牛》一课教学,教者布置学生观察蜗牛,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蜗牛的身体分成哪几部分?蜗牛有没有嘴?蜗牛吃什么?怎样吃?......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去探究蜗牛的秘密。”看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心“探究”,其实学生的“探究”活动由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空间小,并牢牢地被老师束缚在预设好的问题中,围绕着“问题串”进行着被动思考的活动,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余地。
二、“指令性”操作等同于学生的探究活动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探究,为了节约探究时间,有的教师总是帮学生讲探究活动,“掐头去尾”,主动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如一位教师在《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中,当学生提出了“利用搅拌可以加快溶解”,教师及时引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证明”。出示操作要求:1.在两个烧杯里倒一样多的水,分别放一样多的高锰酸钾。2.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另一个杯子不搅拌。3.仔细观察,如果搅拌的那一杯溶解快,就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来进行实验。从学生的操作过程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了操作活动,动手实践,探究未知。可实际上,操作过程的每一步,教师都规定得太死,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整个探究活动无需学生猜测、思考转化方法,无需学生创新,而是在为操作而操作,为探究而探究,失去了科学探究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
三、把“放任自流”当作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保证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既然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就要越“放”越好,不需要指导,更不需要讲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如《制作我们的小乐器》一课,执教教师出示一把自制的小木琴,要求学生也来制作“小乐器”,而且可以自由地与别人交流。于是学生纷纷上台拿材料,各种声音在教室此起彼伏。十几分钟后,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失去了兴趣,表面上在这节上充分体现了”开放“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学生在”没头没脑“地漫无目的的探究中,科学知识已经支离破碎,学生的探究乐趣得不到体验,探究方法得不到提升,探究成果得不到共享和内化。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总结出了应对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善于为“问题”创设适宜的情境,为问题的解决搭建一个平台。这样,问题的情境性就能一下子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把学生引入到一种称为参与者的渴求状态,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探究毫无被迫的痕迹。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有结构的材料指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的次序,必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原有知识会与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之间形成认知上的冲突。从心里角度讲,这种认知冲突的产生,会迫使学生形成解决这一冲突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时,学生产生的一个个问题也就随之提出来了,并会促使他们运用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想办法追求问题的答案。
三、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乐趣
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讲解,减小无谓的演示,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通过亲历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科学的乐趣和魅力,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发展,课堂也由此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四、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动态把握课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富有个性的生命历程。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等的差异,使探究活动具有一种不可预见性。因此,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以教学目标为“圆心”画定一个动态生成的“圆”,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有它的目标和要求,明确这些,教师才能围绕它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学生才会有目标地去发现问题,探究未知。在不断地调整中,找到发挥引领、组织、参与作用的最佳切入点,创造性地成功组织教学。
五、给予学生赏识的评价,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当今形势下,教师要树立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观念,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中对评价问题做了新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在科学课堂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采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把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从而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
8.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八
探究式学习可定义为:学生在学科领域或活动实践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实践操作、总结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是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三大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索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就叫探究式教学。
一、演示式探究——化“抽象”为“具体”
演示式探究是指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演示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知识包罗万象,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不少抽象的原理和规律,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这些内容往往难以接受。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习惯的教学步骤是先提出地理原理或规律,分析其成因,再举出实例印证。虽然条理清楚,但在这一学习思维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代言人,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仅增加学生记忆负担,而且学科能力得不到培养。采用归纳的方式进行演示式探究,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发现演示所包含的原理或规律,有助于引起学生的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分析、进行归纳,从而形成地理原理或规律。
教学案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很多学生对该知识难以真正掌握及灵活应用,是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运用演示式探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教学步骤是:
第一步:温习旧知。
让学生在全球风带分布简图上用箭头表示出各风带的风向,并标出风带名称。
第二步:建立表象。让学生观看“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的Flash动画。动画中寒流与暖流分别用蓝色与红色的箭头表示,而其流动方向则用颜色的渐变来表示。通过演示学生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及流动方向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知识对接。让学生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上找出属于风海流的洋流,并说出其受驱动的风带。
第四步:思维建模。让学生构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再演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的Flash动画,学生自主纠偏。
第五步:归纳小结。演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 的Flash动画,让学生思考问题①中低纬度海区南北半球洋流的分布有什么异同?这两个环流圈洋流流向和哪个气流系统相似?②中高纬度海区的环流系统与中低纬度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洋流分布规律,教师注意修正。
第六步:对比分析。分别演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 “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找出世界大洋实际的洋流分布和洋流模式图 有哪些地方不一致,并分析原因。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以太平洋为例,说明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名称。南太平洋中高纬度为何不存在洋流系统?②西风漂流在南北半球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③南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分别以蓝色箭头和红色箭头表示寒暖流,为什么?④北印度洋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北印度洋海区冬季和夏季流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七步:全面总结
通过上述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规律总结。
二、实验式探究——化“理论”为“实践” 实验式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自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原理和规律是地理知识中最概括的理性内容,常常以简洁的语句、理想化的图式来表示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地理原理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能真正理解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案例: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以下学生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从高纬度地区、南半球从低纬度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的轨迹;②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样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上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引申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再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应向南岸偏)。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成什么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三、观察式探究——化“感性”为“理性”
观察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所谓观察式探究是教师充分运用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自己从图中获取感性素材,并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智力活动,使观察成果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探究出地理原理和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图象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科中的形象、直观的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了可能。而许多学生习惯于“师问生答”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最大限度的发挥图象系统的教学功能,教学中宜采用观察式探究教学,活化图象,让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教学案例:传统工业区—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传统工业区”一课中教材以鲁尔区为例介绍了其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等。教学其区位优势时可采用观察式探究方法,按以下程序进行探究:①设置情景。出示一幅包含地形、河流、矿产、城市、交通等要素的德国地图。②获取信息。该图显示了哪些信息?③处理信息。据工业区位选择原理,有效信息有哪些?各项信息反映了哪些区位优势?④总结归纳。说出鲁尔 区的区位优势?⑤对比探究。你会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吗?
四、案例式探究——化“个性”为“共性” 案例式探究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 “案例”(事例或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论证、评价等一系列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交流活动,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案例的设计,一要包括关于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二要包含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的与现实结合的学习情境;三要包含能够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动机的问题或疑问。
教学案例:航空港的建设
高一《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课中的“航空港的建设”,教材仅提供一幅“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景观图及不到一百字的文字说明。教学时我补充了浦东机场建设的相关内容作为案例(略),让学生从地形、地势、地质、气候、离上海市城区的距离等方面进行探究,然后总结得出“航空港的区位选择”之共性。
五、假设式探究——化“复杂”为“简单”
一些地理问题或现象的生成因子有很多,且影响程度不同,学生直接探究此类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时,思维往往会遇到障碍。波利亚说:“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因此,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式探究来化“复杂”为“简单”,即先假设只是受首要因子影响,其他因子不影响,然后逐个增加影响因子,不断深入分析,从而达到破解复杂地理问题。
教学案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因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有了气压差异就存在着气压梯度,从而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但是,风的形成并非如此简单,根据物理知识可知,地球上的大气作水平运动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外,还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该问题较为复杂。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建立起水平气压场,然后启发学生运用假设式探究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探究:
第一步:假设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引导学生在水平气压场中分析空气质点受力情况,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风向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第二步:假设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即高空大气的水平运动)。引导学生在水平气压场中分析空气质点受力情况,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风向平行等压线)。
第三步:近地面大气作水平运动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影响。引导学生在水平气压场中分析空气质点受力情况,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风向斜交等压线)。
第四步:实际联系理论。北半球的人迎风而立(或背风而立)高压区在哪个位置?
9.学习要有良好的态度 篇九
我已读四年级了,有时对学习不是很认真的我,比如:作业马虎、上课做小动作、胆子小不敢发言。这就是对学习的不负责任,我现在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不但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要大胆举手发言,不懂就问。还要用闲时间多看课外书增长自己的课外知识,更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我们不但要学习,还要文明学习,健康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茁壮成长。
在这么好的环境中,不要浪费学习的好时间,更不要不学无术。有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10.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追求数学高效课堂,方式是多样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课改不断深化地今天,有效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也是一个长远发展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对于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来说,合作学习能够弥补课堂教学存在的学生吸收程度不一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能够将自己对于同一教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和疑问进行交流、探讨,从而找出更多样化的学习办法,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知识的吸收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其次,合作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于合作。这对于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和人生道路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最后,合作学习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其主动权由教师转换到学生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展开学习、思考、讨论以及多种学习行为,这些过程中,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要求,当然,这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各项能力提高,例如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为学生的自我成长提供了平台。
二、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合理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提高竞争公平性。首先,小组的划分要科学有效。所谓的科学划分,就是要明确小组划分的原则。所谓的科学小组,要考虑小组成员人数的合理分配,同时要兼顾小组成员的优势搭配,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可执行性,也要兼顾小组成员之间的地域性特征,也就是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小组成员的讨论,所以同桌和前后桌的讨论更有实践的价值。其次,小組成员要做好职责的划分。在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类似于班级管理中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然是小组,就要有合作,既然是小组就要有明确的分工。所以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是小组能够有效地进行下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2、正确地组织、引导,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的。同时,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是不可能落实高效这一目标的。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与设计上。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需要教师对合作的每个环节进行精心的组织,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因为一个问题的争执而影响整个教学环节的进行。
3、创设情境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然而小学生关心、易于探究的往往是那些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因此,数学情境应更多地关注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经验数学化,使课堂充满趣味,充满数学味,展现数学课的灵魂。这样,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有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以一定的具有挑战性的背景材料的展现来引发新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现象与规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折纸、剪纸等活动,充分感知图形的对称性。在这个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如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轴对称图形。
4、合理设置问题,提高学生讨论热情。学生讨论的热情,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所要讨论的问题,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置讨论问题,将学生的热情通过有价值的题设激发出来。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加主动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在实际讨论学生时的变化,更多的给予及时帮助。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对于复杂的数学习题进行解决时缺乏有效的技巧,而合作讨论恰好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技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5、引入合作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合作教学理念的深入,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可是由于教师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进行教学时更多的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更多的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因而教师必须要提高合作教学的教育技能。在日常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机制进行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技巧。适当的建立培训班,帮助教师提高合作机制教育技能,教师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提高。
6、促进学生全员参与,提高参与均衡度。从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度特别是参与的均衡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小组中,好学生往往是主导角色,他们往往是帮助组内的差生,这虽然有利于学习,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后进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他们被动地接受帮助,反而失去了参与小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久下去,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保证各水平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差生进行鼓励,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展现自己。
7、完善小组合作机制,做好讨论成果展示。小组合作机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改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以后,遇到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因而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就需要完善小组合作机制。例如,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数学概念时,学生将讨论中的问题总结出来,同时将讨论的成果通过小教学展示出来。教师通过学生的展示发现问题,将好的学习方法和理念推广出去,从而更好地将合作学习的成果延续下去,合作学习机制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发展不是一跃而成的,要通过一步步的量变而达到质变。这就需要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努力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去提高。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陈文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
[2] 吕会进.指导学生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3(12).
11.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十一
一、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形式, 一般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一个团体, 互相学习。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提出合作学习可以加快儿童智力发育速度。在教学中, 教师一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2~6名成员的学习小组, 以小组学习为中心, 教师再穿插全体讲授、学生交流等内容, 最终让全体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有正确且透彻的理解。
在中国的初中英语教学中, 学习环境和氛围的缺失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障碍, 即使学生在语法、阅读等方面的能力并不弱, 但却缺乏语言交流能力, 不能学以致用。学生缺乏使用英语的机会, 很难真正地提高英语水平, 而初中又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 在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方法在这方面能得到大力改善。首先一个学习小组相当于一个英语小社会, 他们可以在课外时间对课堂所学即时练习, 通过交流、对话和协调, 学生能在情境中强化英语运用能力;其次, 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结构, 小组内的交流协作、小组间的竞争竞赛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和贯彻合作学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 竞争策略。
竞争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适度的正当的竞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升学习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竞争是具体的且多层次的, 比起一般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励学生。具体到初中英语学习, 竞争策略就是要促成小组内部成员以及各小组间的竞争性学习, 以谁先达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衡量标准。在组间的竞争中, 任何一个成员的成功都将代表整个小组的成功, 这样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从而激发其为自己所在团队争荣誉的强烈愿望。笔者在讲授初二下学期Unit10 It’s a nice day, isn’t it?前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找出本课可能出现的语法知识点。其中一个小组极为认真, 不仅总结出本课的重点知识点“反义疑问句的7个相关用法”, 还以具体实例说明。上课时笔者表扬了这个小组, 并给予他们一点小小的物质奖励。自从这次之后, 受到表扬的小组一如既往地秉承着良好的学习态度, 而原本表现相对懒散的小组在集体荣誉感的刺激下, 更加认真对待作业。
2. 角色扮演策略。
中国有句古语: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在学习过程中, 对于某些问题一直一个人思考的话可能很难迅速解决, 往往需要“灵感”才能想明白, 而灵感却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时候如果有其他人进行指导或者提供新的视角, 那么问题一般能够很快解决。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必要性所在, 让学生轮流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指出对方的误区及可能的改进之处。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并能避免诸多误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检查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 笔者发现角色扮演策略能让学生在互相指正和提点中共同进步, 他们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 在长期的合作中, 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情谊。
3. 团体协作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不仅仅要应付考试, 还要培养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能力, 团体协作能力就是其中之一。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分工, 但是每个环节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做好分内事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大局观, 注重团队中各个小组的合作。这也是培养“社会人”的要求, 以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大的环境。同时, 在小组学习中, 由于组间长期的竞争状态可能导致各小组间的隔阂和矛盾, 通过全班一起行动的团体活动能够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分组状态下也能在同一个班级下和谐共处。每一届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笔者都会布置一个特殊的课外作业, 给出一定的主题, 让全班学生一起行动, 编排一出英语话剧, 剧本、表演、后勤等工作则分别派给各个学习小组。由于一出话剧的编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各个小组的紧密协作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 通过这样的互动, 全班同学都需要有同一份热情, 办好同一件大事。比如, 去年学生编排的话剧necklace就获得了成功, 更为重要的是, 在最后的总结会上, 有好几个学生都谈到与其他小组成员间的互动让其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所在, 也通过频繁的互动消除了原有的某些误会, 增进了感情。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符合时代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之一, 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 笔者以为, 在具体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上, 教师需要具体地考察学生学习的状况并适时地作出调整, 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英语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强调学以致用。兴起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就, 在英语教学中也不例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探索学习型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是适应新课改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蒋辉.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与探索[J].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4) :92.
[2]曹英晖.英语小组学习法初探[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7, (9) :99.
[3]何近.高中英语教学学习型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7) :165.
[4]李爱琴.英语小组学习有效组织策略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6) :78
12.《工作要有好心态》的学习心得 篇十二
每天生活中,抱怨总让我们无处可避。各种情绪激昂的人绘声绘色的描述着自己的悲惨境遇,犹如自己正干着的是没人经历过的、最不靠谱的工作。然而,并不是这样的。每时每刻,多少人都在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多少人都在抱怨着同样的事情,多少人又憧憬着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悠闲,多少人又抱怨着打开电脑无所事事的无聊。那是一种心态,不同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样的行动来对待自己当前的工作。应当明白,任何事情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
身边总有那么些人,无论公司做出怎样的决策,他们都抱着反对的态度,觉得公司又是想从自己身上挖走某些利益,抱怨事情太多,有抱怨工资太少,这样的一种心态只能是有弊而无一利的。那么什么是好的心态呢?
好心态就是端正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的现实情况,将不利化为有利,逐渐的凸显自己的优势。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是每日剧增,人才的挑选也越来越严格,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会砸到自己,幻想某日会有很好的公司会用很好的待遇来聘请你一个完全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明显能力的人,一个优胜劣汰的规则是亘古不变的,从低处做起,凭实干才能立身职场。基层的工作也许很累,可是那样的累是有价值的,那是一种资本,是一种历练,它就是一种隐性的财富,当你一天一天掌握了你所从事的工作,当你在崇拜着高层的时候,你也已经慢慢成为了新人崇拜的对象。机会永远不是留给那些眼高手低,只会说不会做的人,只会垂涎脚踏实地的人,他们用行动一步一步的证明自己,扎扎实实的做好每一天,是他们争取了机会,工作中,抱怨、偷懒、渎职与借口,都无异于在逃避人生。
事实上,我们不仅仅是在为公司工作,更是在为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工作。好心态能产生责任心。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有了责任心,对工作有了感情,自然不会每天再猜测、疑惑中度过,他们只想怎么样让工作变得效率更高,收益更好,竞争力更强,他们知道怎么样在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情中理清头绪,游刃有余,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在为公司打工,而是在为自己“贴金”,只有“份量”重了,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刚进社会的新员工,很多都是奔着工资而去的,一进公司就忙碌着打听各种待遇,听说好就开心,听着不好就打退堂鼓,他们抱怨为什么公司这么抠门,给那么少的工资,然而,自己却不知道问问自己,自己给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能给公司做什么?这是对公司没有责任心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不负责任,更是缺乏好心态的表现。可以说,只有用好心态来面对工作,无论是麻烦的事情还是困难的事情,我想都会游刃而解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只会在工作中更加出色,你已必将成为“人中之龙”了。
——焊装车间 艾小锋
13.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十三
——商德锋
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是时代和历史对教师提出的使命性要求。通过身边师德模范的言传身教,加之网络学习,特别是作为区星级教师,更是要在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育品格、教育精神等方面突显自身的师范性、示范性。若想达到此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以为至少要做好“一、二、三、四、五”。
一个中心:做好一名思想健康的人民教师。
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两个基本点:
(1)谋求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2)鼓动周边教师一起进步,引导学生的自主发展。
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落实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理念,学习并撰写论文深入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服务本领,优化服务效果。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性化发展。
(2)有利于周边教师的借助性发展。甘当人梯、乐当人梯、会当人梯、妙当人梯。
(3)有利于自我的飞跃发展。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成就自我,去铸就教育事业的辉煌。
四个坚持:
(1)坚持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育品格、教育精神水乳交融的原则。
(2)坚持学师、经师、人师、专家型教师不断提升的原则。
(3)坚持学习——研究——探索——创新——内省——再学习的良性循环的原则。
(4)坚持提高素质,激发教育合力最大值的原则。
五个注重:
(1)注重爱的普施;
(2)注重执著的投入;
(3)注重施教的智慧;
(4)注重科学管理;
(5)注重技巧沟通。
14.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十四
一、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组合, 要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个人责任与合作动机。其基础是建立互教互助, 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共同进步和发展, 分工明确且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该基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有具体明确的角色分工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 和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并且要定期更换成员在小组中的角色, 让每个人都会做事, 有事做, 做得好, 对合作学习的每个分工都做到了然于胸, 全员参与, 长此以往, 每个孩子在合作学习中都能独挡一面, 全方位发展。能在合作学习中胜任各自应该承担的学习任务, 出色完成各自所分配的任务, 在组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二、选设内容, 适时合作
(一) 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小组合作是针对某一疑难群策群力、共同攻克难关的策略, 有的问题很浅显, 答案直白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就不值得合作。引导合作发展, 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置问题, 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 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取知识结论, 因此, 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开展要应需而用, 从心理学上来说, 孩子对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 而且希望得到他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 这样就最大限度的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激发学生潜意识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体会探索的意义与价值,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被老师认可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 把握时机, 适时合作
教师在教学时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往往是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后, 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质疑、解惑、交流的欲望, 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如:在知识的关键处组织合作学习;在规律、定义、法则等的探求处组织合作学习;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合作学习;在学习策略的发展处组织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会让学生觉得有价值、有意义, 学生合作起来也才更有热情。因此,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提出学习目标时,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 要应时而用, 并适时调控预设, 抓住时机, 在思维的碰撞处恰如其分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加强合作技能训练, 提高合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必须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合作中孩子们的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讨论、交流、倾听、争辩、参与实践等形式来达到观点一致, 最终形成小组意见交流展示出来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指导。
1.学会讨论。合作学习中,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在讨论时小组成员对问题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纷纷发表意见, 对问题产生共识, 对将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准备发言。
2.学会倾听。学会用心灵去倾听, 不仅是对发言人的尊重, 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技能, 讨论学习中, 一般要求小组内一人说, 组员们认真听并且听者尽量不打断别人的发言, 让发言人清楚完整的表达完自己的意见, 对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发言的重点, 并结合自己意见作出判断, 做好自己的补充意见或独到见解, 以便在交流的时候能准确的表达。长此以往的训练下去, 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倾听, 而且增强了听辨的判断能力, 同时促进孩子们相互尊重以及优势互补, 这种品质将有助于学生的一生发展。
3.学会交流与表达。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 在合作学习中, 使学生敢说、会说, 友好交流, 自我表达等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 他会做题, 但是老师想他说说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时, 他却涨红了脸, 半天说不清楚。他急、组员急, 老师也急, 因此对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达到训练目标, 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讨论和展示汇报时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 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
除以上技能外, 还有组织技能、评价技能等等, 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 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而且将对学生终身受益。
四、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把握设计的内容的难度。要求探究的问题不仅具有讨论价值, 还要具有开放性。此外还必须注意合理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由于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习惯等有限, 在开始一段时间内, 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 这就需要老师细心策划、灵活安排和适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对活动过程每个小组进行监督和指导, 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 教师更多的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鼓励他们让他们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只有教师置身于学习小组中, 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才能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 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 小组合作学习后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丰富的经验可使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更加明显。比如小组活动开展后反思成功之处与不足、课后进行跟踪调查、收集各小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多方位的的评价, 这样有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储存更新改进教学经验和方法, 更加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指导。
五、建立评价机制, 感受成功, 激发潜能
在教学中对卓有成效的小组及时奖励, 对有进步及时表扬, 对有创意要给予肯定。评价的层面和角度多而广:如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倾听度、思考度、合作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奖励, 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认可的动作、赞赏的眼神、荣誉称号等。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奖励能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对学生的肯定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 是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的, 进而让他们更积极乐意的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增进合作的氛围与小组间的良性竞争,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不是万能的, 更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进行研究, 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不断丰富它的内涵, 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整体, 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使学生释放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实践新课程》长春出版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8632.
[2]《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作者:王义秀, 臧传军主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时间:2010-7-1.
[3]《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四川出版社人教版.
15.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十五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初中 生物 课堂教学
生物课程是基于实验和探索的课程,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注重学生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这样就能够对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教学的现状进行改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时候,自己也需要能够融入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行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水平的同时,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通过探索性的生物学习的,学生就能够接触到更加直观的生物知识,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合作
在探究性学习的引导下,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善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指引和教导的作用,和学生能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构建。学生处于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就能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这样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需要教师能够具备生物的敏锐眼光和探索精神,能够给学生提出一些独特的想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使得学生在面对生物问题的时候,也能够从多面角度来进行思考。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生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中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入的时候,就让学生思考人体和植物体的细胞是如何来进行分化的。学生刚开始不能够理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教师让学生进行思考,“植物体和动物体是如何从一个细胞来逐渐变成人体和植物体不同的器官和形状的。”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去查找相关的资料,然后在正式课堂讲解的时候和学生一起来分享。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教师在对学生讲解“人体各个器官的形成就是由于细胞分化造成的”这样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很快理解,这样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升。
二、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探究
学生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划定探究话题之后,就需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喜欢上探究学习的过程,避免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最后,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之上,需要对探究的目的和节奏进行控制,避免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效果的现象。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生物“植物根的生长”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根的生长规律,可以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水生植物来进行养殖,用透明的花盘来进行培养,然后在一整个学期学习的过程中就让学生来观察植物的根是如何来生长的,并对植物的根生长的状态来进行记录。同时,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来查找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去思考资料上的记录是否和探究的结果一致。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能够有目的地来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学期末的时候,就能够对植物根的生长有直观的了解。
三、进行社会实践,探究知识本质
在生物学习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探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来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初中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因此社会实践能力就比较差,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而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探究任务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一种成就感,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喜欢上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生物“远离毒品”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走进社会去做有关“远离毒品”的社会宣传,让学生自己来对宣传的内容来进行准备,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查找资料、查找图片,学生就知道毒品对于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这样学生就能够自觉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学生在进行公益宣传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为社会做一点贡献。此外,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远离毒品”有更深一步的体会,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听相关的讲座,在讲座中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总而言之,在生物学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来进行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就能够加强对生物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还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的学习需要不断进行探究实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学生做到引导作用,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就能够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在以后遇到生活或者学习上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也能够主动去进行探究,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兵. 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初探[J]. 读与写,2006(07).
[2] 蒋超英. 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几个误区[J]. 中学生物学,2006(07).
[3] 尹玉红. 如何做好生物课中的探究性学习[J]. 中学生物学,2006(06).
16.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十六
1.下列不属于阳光心态四大要素的是:回答:正确
1.A胆识、感性
2.B感性、创造
3.C创造、信念
4.D信念、乐观
2.关于感性和现实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A现实是可变的2.B目标是可实现的3.C人是感性的4.D世界是可调的3.在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心态有:回答:正确
1.A主动学习、持续学习
2.B谦虚学习、善于学习
3.C持续学习、空杯学习
4.D谦虚学习、强化学习
4.企业组织的存活时间取决于:回答:正确
1.A人才的培养
2.B企业的产品
3.C企业的境界
4.D团队的发展
5.选择有竞争的环境主要包括:回答:正确回答:正确
1.A榜样带头、决心想变
2.B形式所迫、决心想变
3.C大环境感染、想与众不同
4.D选择有竞争的环境、榜样带头
6.即使面对不喜欢的工作也会毫无怨言地承担,体现了员工的:回答:正确
1.A目标意识
2.B结果意识
3.C主动意识
4.D责任意识
7.在心理学提升自信中,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成新形象的过程被称为:确
1.A视觉化
2.B想象法
3.C推测法
4.D联想法
8.下列属于生活中提升自信方法的是:回答:正确
1.A培养微笑习惯、视觉化
2.B听觉化、视觉化
3.C提升自我形象、敢于冒险前行
4.D提升自我形象、与陌生人聊天
9.员工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回答:正确
1.A富有责任心、从不推卸责任
2.B敢于担当、从不忍让回答:正
3.C
4.D自愿付出、任劳任怨敢于担当、自愿付出
10.想要树立成功的榜样就要学会:回答:错误
1.A
2.B
3.C
4.D复制和模仿、和乐观的人做朋友远离抱怨、主动改变思想选对人际圈子、远离抱怨和乐观的人做朋友、确定目标
判断题
11.阳光心态的重点并不取决于自己,而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回答:正确
1.A
2.B 正确 错误
12.心态往往会决定一个人在圈子内的质量和层次。回答:正确
1.A
2.B 正确 错误
13.人之所以会给自己找理由,是因为目标很重要,但是动机比目标更重要。回答:正确
1.A
2.B 正确 错误
14.每个人都要时刻给自己制造压力和竞争。回答:正确
1.A
2.B 正确 错误
15.人可以没有兴趣和爱好,但是要想有所作为,持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回答:正确
1.A 正确
17.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十七
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现状及原因简析
教师在课堂上滔滔地讲,学生在座位上静静地听,教师问,学生答已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陷入了学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综合素质难以提高的困境。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改变这种状况的要求,明确提出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解当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现状,我对我校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下发问卷调查表424份,回收411份,回收率96.93%,调查结果如下表:
以上数据说明当前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老师有布置预习任务就预习,没布置就不主动探究学习,或有盲目预习,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依赖的心理。二是物理教师没有重视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也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物理教学中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1.改进课前预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许多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但并没有规定明确的目标,致使学生预习时走马观花,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效果也不明显。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改变那种预习无目标的`状态,将预习目标设计成导学提纲,做到明确预习的时间、内容、方法、要求、教师检测的方法等,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讲《物体的沉与浮》这一节时,就要在课前规定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提前布置预习的目标,将书中的基础知识问题化,就以煮饺子为例,教师要让学生课前观察家里煮饺子的过程,设计学生探究的问题:“饺子为什么刚进锅时沉下去”“为什么煮熟后的饺子会浮起来”“怎样缩短饺子煮熟的时间”“要节省煮饺子所使用的燃料,应怎样操作”等等,学生带着导学案中明确的目标去自主探究学习,不但能提高他们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同时能使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堂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渠道,要使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更多地采用发现式、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可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依据奥斯本创立的“列举一览表”法引导学生从以下9个方面进行自主探究学习。(1)能否他用(其他作用或用途);(2)能否借用(借用其他原理或方法达到目的);(3)能否改变(颜色、形状、状态等改变);(4)能否扩大(扩大或增加某些因素);(5)能否缩小(缩小或去掉某些因素);(6)能否代用(用其他方法或器材等);(7)能否调整(调整布局或顺序等);(8)能否颠倒(上、下或左、右等颠倒);(9)能否组合(不同部件、功能或原理等)
如,在学习《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时,可据上述九项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凸透镜除作放大镜外,有无其他用途;(2)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其他镜子是否有此作用;(3)根据需要可否将凸透镜做成其他形状;(4)凸透镜所成的像能否增大;(5)凸透镜所成的像能否缩小;(6)凸透镜一般用玻璃做成,能否用其他材料制作;(7)凸透镜的焦距可否调整;(8)凸透镜能否实像变成虚像;(9)凸透镜可否与其他元件组合。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合作协调发展,在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学习机会的同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反过来群体的行为也将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构造、制成原理、使用方法、实验步骤、现象和结果进行思考,要在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的产生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得到的数据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条件改变了,结果会怎样”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学习学习《温度计》这一节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体温计后,引导他们去探究:“体温计为什么要做成三棱形”“它为什么没有零刻度线”“它的内径有一处弯曲有什么作用”等等。在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前,引导学生思考“体温计离开人体的读数后温度会下降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实验结果和你的猜想吻合吗”等。这样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进行猜相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等环节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4.改革课外作业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比过去更加强调物理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更加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改革课外作业的布置模式,除了布置练习册上常规的巩固作业外,还应布置一些课外探究性的作业,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电热水壶,在学完《科学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节后,可布置这样的探究作业:(1)观察电热水壶上张贴的铭牌,记录它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容量;(2)晚饭后烧开一壶水和早晨烧开一壶水所用的时间相等吗?如果不相等,为什么?在下一节上课时,教师分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并及时反馈、点评、改进,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生活中形成,在实践中提高。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物理教师要改变“大统一”模式化的教学,要改进预习、上课、实验、作业布置等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徐祥宝。对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J]。物理教师,(3)。
[3]王晶莹,郭玉英。中美高中物理教师对探究教学认识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报,(3)。
18.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 篇十八
一、激发探究的兴趣
人们说,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它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以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完全、主动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 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越学越爱学, 进而在意向上形成认真学习美术的倾向性。
(一) 精心选编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兴趣和信心的原则。因此, 教学内容力求构思新颖, 趣味性强, 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探究的冲动。
(二) 积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 深入发掘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枯燥乏味”的内容,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灵活、生动、多样、开放的呈现方式, 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 选择、采用、甚至自己创造的新的教学方式, 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 更具主动性、创造性。
(三) 充分利用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主动探究。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于参与过程而绝非仅限于学习的结果。美术教育的特点正是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1. 激发生活的情。
美术教育是靠真情来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 去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感悟生活的美丑现象, 这样的审美情感和态度有助于表现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作为美术教师, 决不能以自己的情感、态度来代替学生, 更不能压抑、排斥学生的生活情感。以情施教, 寓美于情, 以情育美, 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动关注生活、自然、人类, 发展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 追求生活的美。
艺术的根源来自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美术, 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 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的情景, 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 在实践中感知, 引发学生的爱、快乐、欢喜等情感, 使他们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 充溢着积极的情感体验, 主动参与发现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活动。
二、促进探究的开展
探究的开展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 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知, 在“探究”中创新。
(一) 开放课堂, 建立探究的氛围。
一个充满自由、活泼、兴奋、关怀而不具威胁的课堂情境,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重要前提。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学生的思维是完全独立的, 真正是学习活动的发起者、行动者, 人人、时时有提问、发表自己观点、展示的机会, 在这样开放式的创造活动环境中, 学生有了人格的自由舒张, 思维的跨越激荡, 从而深入地思考, 积极地探究, 形成乐于创造的环境,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 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 自主学习, 养成探究的习惯。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自主学习, 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 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首要一点, 便是教师应深入探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 把传统的“教”转变为现代教学中教师的“教”, 为美术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 方法让学习自由寻找, 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 作品让学生自主设计, 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三) 合作探究, 促进探究的深入。
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 学习者通过合作可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相互协作和分享, 培养团队精神。美术教学中, 较常采用的合作探究是合作讨论和合作实践活动探究。合作讨论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 思维互补, 思路开阔, 学生各自发表见解, 集中解决自主探究中的难点;而实践活动探究是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巩固扩大知识, 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 在合作探究中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交流, 学会相互协作和分享, 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养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把握探究学习的评价
尽管探究性学习也注重探究的结果, 但它更关注的是探究的过程, 特别是美术教育, 更强调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及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态度及协作精神等。如学生是否全身心融入了小组的探究活动;是否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是否与他人良好合作等。所以美术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主体取向的评价, 它突破了长期以来重结果轻过程, 你示范我模仿的不良现象。此外, 对探究学习的评价还应该是动态性的评价, 即在评价时, 不仅要关注学生当时的水平, 更要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纵向发展情况。因此美术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 激励性与发展性。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建立自信, 提高能力, 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当然, 探究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但并不是学习方式的全部, 我们应避免对它的神化, 也应避免对它的泛化, 作为教师, 更应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学习, 探索, 实践, 使教学活动更加灵活, 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摘要: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受到更多的关注。美术教学中对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策略有:激发探究的兴趣;设置问题情境;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学习的评价
【探究学习要有课堂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尝试09-18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初识诸子百家 教案教学设计08-18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09-27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10-14
探究性学习方式06-30
探究性学习教案10-10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07-04
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09-05
语文探究性学习浅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