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助力农牧业现代化

2024-10-13

科技特派员助力农牧业现代化(精选7篇)

1.科技特派员助力农牧业现代化 篇一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对于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与建园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多元投资机制、土地流转机制、高效管理机制以及超前经营机制的建立,希望对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改革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建园模式;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园区可以有效地改造、提高和带动传统农业的传统技术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所以本文针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建园模式与运行机制开展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功能定位

现阶段,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主要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加工功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本质上经济实体,生产加工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孵化试验功能。这是农业科技园区最原始的功能,通过一系列要素的集成,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针对性培育;三是集聚扩散功能。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区位条件优良、经济基础雄厚、政策环境较宽松的优势,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集聚、优化以及组合,成为产业聚焦点,通过扩散功能影响社会;四是教育示范以及休闲观光功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所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的运行机制等都可成为参考,而且其自然属性、现代气息、名特优新果蔬花卉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1]。

2建园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的建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开发区模式。在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密集的地区,通常情况下农业科技园区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并由管委会进行管理、建设与运行。这种模式有利于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对提高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二是农业公司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投资业主通过土地的租赁,进行一系列的独资开发,实施的是个体经营。这种营运模式,造就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三是多方联合模式。这种模式通常由政府、科研单位、生产企业等机构或个人合作。入股方式多种多样;四是科技承包模式。由政府或集体投资进行基础创建,再由其他部门以及个人进行租赁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就是科技承包模式。

3运行机制

3.1多元投资机制

多元投资机制是农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该机制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所建立的融资机制,这种机制一般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设立起多元投资的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要进行投资启动,根据实际进行启动和导向资金的投入;二是采取多种形式,要利用自身优势吸纳各界投资者,优化投资环境,设置优惠规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吸引社会投资,必要时应积极进行股票债券发行的引导;三是还要注意根据国家的金融政策,努力争取贷款与援助,并尝试建立起风险投资机制,提高投资管理的有效性与先进性。

3.2土地流转机制

建立起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已经成为农业科技园区运行的必要条件。土地流转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区划性调整,即以田换田。这种形式是通过思想工作而进行调整的,通过区划法的有利调整再进行一定规模的开发实施;二是租赁制,也就是农民出租土地给经营者的形式,一般情况下,租地的价格与地块的价值呈正相关;三是返租倒包制。通过园区功能小区的分割,进行再转包;四是划拨制,即政府的再次划拨。通过土地的划拨进行综合开发;五是股份制,也就是农民以地入股,在一定比例下享受年终的分红;六是竞标买断,与划拨制相似,都是由政府进行调配,不同的是竞标买断主要是针对荒滩土地的开发。

3.3高效管理机制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学持续运行,离不开高效管理机制的保障。高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一是在模式选择阶段,要注意建园模式的差异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管理模式的针对性选择。例如,在农业公司和多方联合模式背景下成立的农业科技园区,根据园区的特点可知,总公司管理制更适宜园区的发展。由开发总公司或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等进行管理、开发以及规范运作;二是农业科技园区要配备起相应的层次决策、责任约束、人才管理、反馈调控等一系列机制;三是孕育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文化和管理风格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2]。

3.4超前经营机制

经营机制的超前性是农业科技园区的经营活动科技龙头作用的要求,而要设立超前经营机制,首先要选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奉献、有超前意识、敏锐洞察力、果断判断力、灵活应变力的经营者。其次,农业高科技企业培育要注意多种途径的采用。根据科研开发和市场开发的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多途径的采用。例如,对于园区内基础应用型科研实力较强,难以一步进入市场的单位,可以通过联合、参股、兼并和收购等形式进行优势结合,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创新。最后,要切实做好生产经营的发展规划。确定研究内容与产业化方向,争取政府的支持。此外,系统人才利用机制的设立也十分重要。

4结语

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生产加工、孵化试验、集聚扩散、教育示范以及休闲观光等,建园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要实现农业科技园区的顺利运行还需要建立多种运行机制与之配合,才能全面提高园区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朱学新,张玉军.农业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09):72-76.[2]孙宏勇,刘小京,巨兆强,郭凯,董博飞.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08):1145-1150.[3]邹绅.黑龙江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4]刘丽红,李瑾.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模型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08).[5]朱志奇.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运行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04).

2.科技特派员助力农牧业现代化 篇二

一是形成了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计划体系

近年来, 自治区科技厅高度重视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的整合力度, 不断加大科技项目对农业的倾斜和集成, 形成了自然科学基金、863、973项目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自治区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支持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 星火计划、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成果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农业科技计划体系。这些科技项目的实施, 有力提升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切实推动了农牧业科技进步。例如, 近年我区争取国家农业科技支撑项目经费8250万元, 围绕粮食、奶业、肉业、草业等主导产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自2005年实施以来, 我区有40个旗县承担了该项计划, 获得专项经费7460万元, 培育、壮大了一批地方特色农牧业产业, 有效带动了农牧民致富和财政增收。

二是重点打造公共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

近年来, 我区启动实施了平台载体升级工程, 加大了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和升级力度。依靠农业领域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 形成了优势明显, 布局合理, 能够有力支持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科技平台。和林格尔县畜牧业高新技术科技园、赤峰农业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除此, 我区还建成26个自治区级农牧业科技园区, 21个自治区级科技特色产业化基地。2011年赤峰农博会成功升级为自治区政府主办的重要展会, 成为技术交易、转移的重要平台。

三是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以星火计划为主导, 以打造技术成果推广平台为重点, 以参加各类会展为补充, 推广和转化了一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提升了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产业科技服务。本着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重点从模式创新和产业服务体系完善上下功夫, 打破了企业、服务部门独立, 各类资源相互孤立的格局, 实现了人才、物资、设备有机结合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现已形成12种服务组织类型和7种服务模式, 形成玉米、绒山羊、肉牛养殖等10个产业科技服务体系。

———以12396为依托提升农村牧区信息化服务水平。通过实施自治区星火计划培育了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品牌, 各盟市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1239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了我区农牧业信息化进程。

———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通过政府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科技人员深入农业一线, 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 为实现农村牧区结构调整,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止目前, 科特派创业行动已实现了盟市、旗县全覆盖, 科技特派员的数量达6170名, 共实施2152个项目, 有力推动了农牧业经济的发展。总体来看, 我区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走上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创业服务之路。

四是引进和培育农牧业科技人才取得新进展

首先是以“草原英才”为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制订制度方案、创造政策环境、创新引才机制、扩大对外宣传等有效措施, 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农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由于我厅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被自治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评为2010年度工作突出单位, 2011年受到表彰奖励。其次是以星火计划为主培训了大批乡土人才。充分利用星火培训网络、遍布各旗县的星火学校的有利条件, 通过课堂教学、远程教育、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农牧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及非农职业技能培训, 极大地提高了乡土人才的技术技能。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主题是“科技创新、保障供给”, 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支撑引领农牧业发展, 为农牧业科技发展创造了大好形势。2012年, 自治区科技厅农牧业科技工作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文件精神, 以加快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大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打造创新平台载体,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引进和培养农牧业科技人才, 不断提升农牧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实现新跨越, 支撑引领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是把思想统一到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上, 把行动落实在科技兴农的主线上, 把资源集中到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上, 把人才凝聚在农牧业主战场上, 突出重点, 抓住“粮、肉、菜”的主攻方向, 抓住“节水、增粮、增收”的主体目标, 抓住“项目、人才、园区”的一体化, 抓住“产、学、研”结合, 具体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经费资源的整合

一是加大对农牧业科技投入。深化农业科技计划管理, 突出产业导向, 凝练重大需求, 加强资源集成, 整合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计划, 切实加大农牧业领域支持力度, 确保现有科技经费向农业科技项目的倾斜和投入比例的不断提高。二是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进一步调动金融、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三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全区农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启动实施好现代农牧业、生物技术、中低产田改造、农田节水、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技重大专项,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研发一批农牧业高新技术产品, 形成3-5个产业链完整、占据行业制高点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重点抓好农业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必须的基础条件。一是打造创新平台。依托自治区现有的大学、科研院所, 建设1-2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2-3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进一步提升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水平。二是在继续完善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基础上, 在每个盟市建设1个高水平的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 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示范、农牧业科技企业孵化、农牧业科技服务、农牧民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促进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创业基地。三是探索建立平台基地、开发基地的共享机制。采取项目与平台基地整合推进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 实现项目由基地来到基地去。加强产学研合作, 围绕优势产业建设2-3个农牧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启动实施两大工程两大行动

一是实施良种培育工程。加强种籽资源收集、保护、鉴定, 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 创制改良育种材料, 在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畜种的新品种选育和改良扩繁方面, 加大科技支持力度, 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配合自治区政府做好南繁基地建设工作;鼓励引导我区2-3个有条件的种业企业, 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

二是继续实施好粮食丰产工程。在对已有的玉米、小麦、马铃薯进行专项支持的基础上, 对大豆、油料、特色杂粮等优势作物加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 把我区的粮食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到国家水平。

三是继续实施富民强区专项行动。创新专项运作机制, 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 合理布局实施区域, 着力提升实施效果, 择优选取2-3个国家级旗县开展后续工作, 新上4-5个国家专项计划项目, 为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促进农牧民致富财政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四是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以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为重点, 以产业链培育为方向, 以服务机制和模式创新为抓手, 在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地区建成并培育一批农村科技创业示范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创业型人才和科技创业实训基地, 构建社会化创业体系。

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一要鼓励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 开展大学推广模式试点, 重点支持农牧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和产业服务体系创新示范, 推行推广专家大院、农技110等多种服务模式, 构建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二要深入实施星火计划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 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农牧业企业的支持, 促进科技创新与农村创业紧密结合。三要加强农牧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 依托12396信息服务平台, 搭建以农村牧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重点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

五、加快培育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

3.科技助力衡山现代农业发展 篇三

近年来,衡山的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做得有声有色,逐步建立了优质稻、超级稻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席草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和衡山黄鸡生产基地,成为传统种养型农业强县。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6.08亿元增至24.09亿元,增长49.8%;农业增加值由10.12亿元增长到16.45亿元,增长62.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51元增长到7322元,增长68.3%。这组数据显示了衡山县农业经济的不凡实力,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前,记者在衡山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正蓄势待发向现代科技农业强县迈进,计划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搭建服务平台

针对特色产业,衡山县积极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至2011年,衡山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农技站分类别地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如超级稻种植信息服务、蔬菜基地信息服务、农牧养殖信息服务等。组织农技员及时调查掌握当地农民、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价格及供求信息,农业技术服务信息等农业相关信息,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发布有价值的农业相关信息;建立区域农业信息网络,综合农业信息,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与农户、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对接;对农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走访反馈。

衡山湘旗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曾春华介绍,每年县科技局农机推广员给农户进行养殖技术、解决病害及冰鲜加工方面的指导,这种方式提高了农业企业在生产、加工上的科技水准,促进了民间传统养殖和现代加工技术的结合。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在技术指导上,上传下达,农技员亲自指导,保证了产品在源头上的高品质。2011年,公司的“衡山黄鸡冷鲜加工技术”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与农技员的指导密不可分。

为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衡山县全力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劳动者队伍,强化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近十年来,共开办农产品加工员、畜禽繁殖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维修员等18个专业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民24000多人,建成各类专业村126个,受训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多元。

此外,县科技局还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一方面,力促高校专家指导解决农业技术难题,进行项目合作;另一方面,引进农业院校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衡山县逢缘草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康诗林告诉记者,2011年,公司加强了与湖南农业大学的联系,在席草项目研发上与农大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进行深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科技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科研创新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开拓市场提供支撑。

席草栽培在衡山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以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店面加工销售,产业化程度不高。为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县农业局、县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后,将席草作为特色产业在开拓市场上先行试点,建立席草协会,加强工艺创新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公司的席草产品分为多种档次,比如有特殊材质及编花工艺的席草在国内和日韩销售,而有一种材质一般的席草草垫作为沙滩凉席出口到美国。”康诗林说,“针对不同的市场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全县拥有席草加工机械5000多台(套),年加工床席、坐垫、地垫,枕头、枕巾等系列产品1600余万件,年创产值3亿元,纯收入上亿元。相关席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为华中地区较大的草席制品出口基地之一。店门席草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2.88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市场,年出口100余万件,创产值80多万美元。县科技局工会主席彭红雷告诉记者,衡山席草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产量和品质迅速提高,不仅畅销全国,还打开了国外市场,是全县农产品的排头兵。

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衡山县的现代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要真正实现科技现代农业强县的目标,还需进一步完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保障体系。衡山县科技局副局长旷亚春告诉记者,为快速推进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科技局制定了工作重点,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

建立现代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势在必行,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已经把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推出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拓宽产业体系,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十二五”期间,衡山县将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粮食、畜牧、林果、蔬菜等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

4.科技特派员评价 篇四

同志评价意见

邓永平同志于2017年7月正式到王闵家村苗木种植合作社。担任科技特派员,主要负责提供苗木种植的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工作。工作期间,他的突出表现得到了社员和群众们的一致肯定。

邓永平同志积极主动,态度端正。担任特派员期间,他主动了解合作社生产的各项情况和发展的计划。先后去苗木种植基地、种植户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学习书面材料和与群众的交流,他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本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和各种问题。

邓永平同志业务能力强。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种植户提供全面的种植技术培训,能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苗木生长情况和病虫害情况,并能及时提出方案,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总之,邓永平同志综合素质较好,政治表现良好,法纪观念充实,工作期间,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相信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5.科技特派员考核办法 篇五

为认真贯彻县委“科技兴县”战略,充实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制度,加大科技特派员项目建设力度,整合我县各乡镇的农业技术力量,强化农村科技网络服务,创新农村工作新机制,特制定科技特派员考核细则。

一、检查考核的组织实施

对科技特派员的考核主要由县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科特办负责整理汇总,实行平时检查、年终考核,主要检查考核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及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并根据考核的结果和工作实绩评出等次,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科技特派员予以通报表彰奖励。

二、检查考核的形式

主要采取:

(一)听工作汇报。被考核人要写出详尽、全面的书面工作总结。

(二)检查核实各项量化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深入到村、组、农户、基地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察看,了解实情。

(四)听取派出单位、乡、村党委、政府的意见。

(五)将检查考评的最后结果进行通报,报送有关领导和部门。

三、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50分)围绕我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产业,结合茶叶、林竹、中药材、畜禽优势特色,在发展现代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中发挥科技服务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户进行科技生产。

每个科技特派员每年要办培训班8期以上(10分);建立1个高规格农业科技示范片(10分);发放技术资料500份以上,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50人次(10分);推广引进新品种1个以上(10分);新技术1个以上(10分)。

(二)考勤得分(15分)。

每个季度深入企业、农合组织、科技示范基地和村组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15次以上,根据本人写的工作日记和县科技局跟踪管理情况得分。

(三)撰写工作总结、提供工作信息情况(25分)。

撰写半年工作总结(5分);撰写全年工作总结(5分);每年向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提供5条以上工作信息(15分)。

(四)“五个一”科技服务与示范情况(10分)。

有其中一项者得10分,没有不得分。“五个一”即帮助当地一个企业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一个科技示范基地或10个示范农户,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技术协会,做大扶强一个农业特色产业,培训一批农民。

四、考核方式及程序

1、考核方式:科技特派员分为考核和任期绩效考核。年终考核和任期考核均以科特办、派出单位和服务乡镇共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根据考核结果,100分—90分为优秀(含90分);90分—75分为良好(含75分,不含90分);75分—60分为合格(含60分,不含75分);60分以下为不合格,优秀人员比例不超过30%。

2、考核程序

①、自我总结。认真总结派遣期间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实事求是地对所做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对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和管理提出有关建议。

②服务乡镇评议。服务乡(镇)根据科技特派员在当地的工作业绩表现、群众反映等综合情况,对科技特派员提出评议意见。

③派出单位评价。派出单位根据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并填写评价意见。

6.科技特派员个人总结 篇六

今年年初,很荣幸的我被选派为##镇##村的科技特派员,在局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联系村村委领导的关心和协助下,圆满的完成了今年的科技创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2011年具体的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对联系村的摸底调查并制定发展规划

为更详细的了解联系村的情况,更深入的开展科技创业工作,更充分的利用我局优势资源及科技技术、更全面的抓住新农村建设项目这个机遇,使村民致富增收。我积极的开展了对联系村的全面的摸底调查工作。获得了走马村目前畜禽存、出栏情况,养殖积极性,林地资源、交通、水利、村民经济平均收入等一手资料。

并与区新农村建设项目、##镇政府的新农村聚居点建设、我局今年的畜牧发展规划相结合,在充分听取村两委的意见和局领导的指导下制定了走马村的发展规划,即以林下养鸡和优质生猪养殖为重点通过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达到致富增收的目的。

二、具体的工作成绩

1、以院坝会议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向村民进行宣传政府优惠政 策,充分调动村民的养殖积极性,对有发展空间的村民进行了重点的技术和资金扶持。截止目前,在联系村发展了林下养鸡35户,其中年出栏10000只以上的大户1户,新增林下养鸡出栏40000只。优质生猪养殖户25户,其中年出栏2500头2户,新增生猪出

栏2800头。

2、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手把手教养殖户饲养管理要点及 疾病防控措施。截止目前,共开展林下养鸡技术培训2期,优质生猪养殖技术培训1期,参训人员100人次。

3、开展跟踪服务,利用区畜牧局这个平台,为养殖户提供各项 信息服务,特别是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避免养殖的盲目性。利用我局拥有的先进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控技术解决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的难题,尽量解决养殖的后顾之忧,减少经济损失。

4、积极参与联系村的部分工作,做到“三个必到”即召开会议 必到,有事解决必到,镇党委、政府有工作安排部署必到。把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作为科技创业工作的突破口,树立了“情况掌握在村、问题解决在村,形象树立在村”的思想。

7.科技特派员助力农牧业现代化 篇七

关键词: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对比;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40-02

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为了对高校科技特派员作的组织领导,提高高校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效性,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的高校科技特派员日常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年度考核制度、经费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福利待遇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是在我国推行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来的。并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高校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我国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状况

自2002年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以来,该工作已覆盖了全国90%的县(市、区),72.9万名科技特派员长期活跃在农村基层,直接服务农户1250万户。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创新驱动现代农业顶层设计的基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本质是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农业,培育专业化、职业化的新农民,建设信息化、城镇化的新农村。

二、我国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成果经验

我国高校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各个省份各有成功经验和发展成果。最广为推行和传播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有福建“南平模式”、“宁夏模式”。

“南平模式” 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在于南平市委市政府从高校、科研单位选拔出高学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并派到农村去,带着农村农业生产需要的科学技术、市场经济知识、信息与农民农业生产进行对接,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市场经济知识交给农民,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栽种示范、经验培训、疑难咨询等科技服务项目,在政府主导下,力争构建以高校科技特派员为主体,以高校、科研单位为依托的新型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三农”与高校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携手的良性循环。

200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借鉴南平经验的基础上,以试点工作方式开展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概括起来就是“立足科技项目,突出科技创业;实施体制创新,注重金融推动;坚持市场导向,实行三线推进”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宁夏模式”。正是这个享誉全国的“宁夏模式”,不仅使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获得了“南有福建南平,北有塞上宁夏”的美誉。

三、我国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关键要素比较分析

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加紧制度建设、完善以及制度创新成了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选拔条件。

本文通过比较制度分析我国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主要分析制度的关键要素、实施机制来进行制度比较研究,即该项制度的关键要素在于选拔出什么样条件的人、实现什么工作目标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可以看出,“高校科技特派员”在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中起能动性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让高校科技特派员能做好事,为企业、农村,为社会经济做更好的事情。

1.根据对比分析可知,天津市高校科技特派员要求选拔出来的特派员:

天津市高等院校计划重点培养的中青年教师、科技人员;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有浓厚兴趣且有志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教师、科技人员。

2.根据对比分析可知,浙江省高校科技特派员要求选拔出来的特派员:

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过一定的科技服务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对“三农”工作有感情,志愿到欠发达乡镇与农民群众共同创业的教师、科技人员;

3.根据对比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校科技特派员要求选拔出来的特派员:

从高校选派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务、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较强研发、组织协调能力,工作责任心的教师。

4.根据对比分析可知,甘肃省高校科技特派员要求选拔出来的特派员:

高校科技特派员要求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相关科技成果的教师、科技人员;有過一定的科技服务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老师与科技人员。

5.根据对比分析可知,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校科技特派员要求选拔出来的特派员: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高校教师;高校引进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离退休的老师和科技人员;

通过对比分析科技特派员条件看出,高校数量越多、高等教育发展较好的省份,选拔出来的高校科技特派员条件和资质较为利于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顺利实施与发展。

(二)实施机制。

从天津市、浙江省、广东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五个省市区的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机制来看,各有特点与实施成效:

1.从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的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机制主体为高校、高校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其运行机制就是这三个主体单位之间以协议与合作合同等形式、按照机制进行进行工作;

2.浙江省的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机制主体为省政府政府、高校建立的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高校科技特派员与乡镇党政,其运行机制就是高校科技特派员在这两个主管单位领导下进行工作;

3.广东省的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机制主体为省政府政府指导小组、省部产学研办、省院合作办、高校、高校科技特派员、企业,其运行机制就是这几个主体之间签三方协议进行工作;

4.甘肃省的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机制主体为省政府政府协调小组办公室、县乡镇领导小组办公室、高校、高校科技特派员、企业,其运行机制就是各级领导办公室领导下在进行工作;

5.宁夏会自治区的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机制主体为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创业行动办公室、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办公室、高校、高校科技特派员、企业,其运行机制就是各级领导办公室领导下与企业签合作协议在进行工作;

四、我国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对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校的科技特派工作老师访谈进行访谈、整理资料、总结得出我国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以下六大问题:

(一)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领导不力。

有效的组织、领导与管理是一项制度成功实施的保障。从高校、科研单位选拔出来的高校科技特派员,从选拨到派驻到定点单位开展工作,需要完善严密的组织、合理有序的领导、制度化的管理。目前发展的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问题在于只有特派员工作的“实施细则”“实施办法”“若干意见”的政府政策制度文件,但没有与之相配套的高校科技特派员日常工作、管理、考勤、年度考核、经费管理、档案管理、福利待遇等相关工作管理办法与制度,缺乏“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和运行长效机制。

(二)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政策支持不足。

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各方利益主体都需要在“利益”作用下开展工作,而问题就在于该项制度实施的大多地区、单位都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国家在政策、经费上投入的地区。访谈结果表明,高校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大多在这样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企业、农业需要大量的示范、推广经费,特别是在推广示范项目、农业技术成果的启动之初。虽然省、市、区、县等各级政府在向该项工作进行了资金支持,但远远不够。

(三)高校科技特派员队伍选拔培训不力。

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的高校科技特派员选拔选拔标准。高校科技特派员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服务单位复杂的技术需求客观存在无效对接的问题,需要政府提供科技特派员的培训、提升技术能力的平台,但政府缺乏培训的经济实力与投入;

(四)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激励机制缺乏。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发展得非常迅速,但在对应的激励高校科技特派员方面,却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高校科技特派员工作现行的激励政策普遍为“三保两优一补一扶”,即保留原单位职位、保留原单位待遇和编制,优先评优与提拔,进行差旅费用补助和项目资金扶持。但在每一地区的经济情况不一样的现实情况下,各种激励政策落不到实处,缺乏具体的激励机制与落实激励政策的措施与办法。高校科技特派员工作得不到积极的动力驱动。

(五)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评估制度缺位。

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的实效评估一直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存在着。开始,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变化”,即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之后“三农”农民、农村、农业经济效益的变化来判定。要单一的评价方法根本行不通,而有根据制度试点工作时科技部设计的调查统计表、组合权重法、从农民收入增长水平、农民受益情况、农民培训情况、产业发展情况、科技特派员个人收入等各种数据变化来分析制度的绩效,在一定程度说明一些问题,但还不能对制度的长期效果做出合理评价。

五、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宣传引导。

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深入宣传今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通过广泛宣讲与解读国家推行的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印发我国高校科技特派员工作简报、创建和完善高校科技特派员网站等,为我国各省市区的高校科技特派员创造工作、生活、经验等问题相互交流的窗口和平台。切实加强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宣传引导,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完善组织管理。

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有效执行离不开该制度“五大利益相关方”地方政府、高校(科研所)、高校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在责任均担、利益分配等方面相互博弈、协调、合作,在政府提供政策、法律保护、资金支持,高校提供人才,企业提供信息、市场,农户获利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当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各种利好成为现实,特别是在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助推下,在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各方参与者的共同合作、多方合力,最终达成的一定是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增强队伍建设。

客观存在的高校科技特派员遴选标准不一问题,国家几部委有必要联手制定合理合据、确实可行的科技特派员选拔标准、程序与办法,确保选出能立足企业、农村实际需要技术的科技人员、专家,真实做到高校科技特派员“高位嫁接”产业、农业。政府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切实提高高校科技特派员科技水平的培训平台,高效、快速提高科技人员的能力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有针对性的提高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建立激勵机制。

各级政府要与派出高校、入驻单位通力合作,起好引导作用,在“三保两优一补一扶”的激励政策上,不偏不倚扎扎实实的做到保留原单位职位、待遇和编制不变,使高校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在物质保障得到保证,在优先评优与优先提拔的倾斜政策上,做到评提兼顾,不能评优奖少提拔,做到专款专用、进行差旅费用补助和项目资金扶持。积极落实高校科技特派员原单位原待遇职务保持与晋升、原单位的职称评定、原单位的培养干部考核方面做到向科技特派员倾斜。

(五)建立评估制度。

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的实效评估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于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没有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估制度。这个难点问题严重影响着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性。我国政府要与高校协手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访谈结果整理表明,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是推动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保证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评估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要加强高校科技特派员工作进程的实施单位一线调查,为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绩效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作者简介:赵松林(1987-),男,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

上一篇:办税务登记流程下一篇:高端白酒团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