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甜蜜与哀愁(精选6篇)
1.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甜蜜与哀愁 篇一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体验与思考
王家厂中学
张蓉蓉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信息,生动活泼的界面,以及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的表现力,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不少语文教师的青睐。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挑战的难度远远大于其它科目。不同于数理化等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模式,我们相反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源于传统教学,而高于传统教学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以传统语文教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创造新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果。虽然这一观点很容易得到教育者的认同,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其实又不是那么简单,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有所加强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比较有限,大多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就认为是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那其实与黑板教学与播放录像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仍旧没什么两样。聪明的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站在大屏幕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观众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应该合理
1、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要求设计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很难说清楚道明白、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网络上接触过许多志同道合的语文教师制作的课件,加上我自己也经常运用课件上课,总结下来,安排教学内容多而全面、计算机技术难度高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好课件,而那些设计简而优、少而精,具有准确、简洁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的课件才能真正获得大家的青睐。
现实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普遍趋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对复杂问题则绞尽脑汁,花样叠出,力图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可是课后学生却几无所获,稀里糊涂。有些老师甚至将传统教学中逐句分段分析课文的方式照搬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根本未能显示多媒体教学真正的优越性。作为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必须明白,教学的过程并非肢解课文文本的过程,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文的各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尤其是在分析课文结构、层层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同时,我们应该明白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两者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遑论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现代科技的出现带给教育许多的有利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教师有条件偷懒,认为一次性完成课件制作后,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以后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1、教师必须加强艺术修养
古人云精通琴棋书画,如今虽说不用刻意模仿,亦不远矣。作为现代语文教师,仅仅精通专业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上一堂音乐作文课,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孩子对音乐的诠释往往是浅层次的,而作为中学生写作文,既不应该完全放纵他们的思路,类似小学生音乐作文一样任意发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完全理解音乐,与之相融。教师如今可以借用词曲优美动人的歌曲作品上一段简单的音乐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方面的有关概念,理解音乐旋律与表达情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然后播放一段学生耳熟能详却又道不清说不明的音乐,如钢琴曲《致爱丽思》或琵琶曲《四面埋伏》,使学生们在初识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降低写作的难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好地激发学生尝试现代教学方式的兴趣。
这种教学法不仅仅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避免生搬硬套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疑惑。
2、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意识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勿庸多言的,语文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识,但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有所加强。比如现下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者往往不太注意对背景的设置,也有些课件作品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曾经有一制作者在设计《爱莲说》时直接将一幅荷花图搬上屏幕作背景,花哨的背景导致打上去的文字很难辨识得清。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从中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在有些细节方面的审美意识不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好背景,有机会请学生发表他们的意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
电脑软件中有模板设定和自定义设置两种,操作熟练的制作者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更多的图片背景,所以制作者的选择空间很大。一般来讲,背景设置的格调应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呼应。如设计《爸爸的花落了》的背景,可以采用最简单的紫色系列作为背景色来衬托作者因爸爸去世而表现出的平静而成熟;制作《木兰诗》等文言文课件时,应选用使课件整体呈现古典沉稳风格的底色,;而在展示毛泽东《沁园春·雪》和陆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时,除了选用相应的《雪梅图》作陪衬之外,还可以下载了色调淡雅的大理石纹作背景,这样既可以表现梅花的冰清玉洁,同时也可以较好地表现毛词的豪情和陆词的忧怨。另外在设置背景需要根据教学步骤选择相应的背景,但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各页的背景风格反差太大,应尽量保持课件的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领域里,我们如果只满足于现有的专业知识,而忽略钻研业务,培养综合艺术修养,何以能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大浪淘沙,终究不能在教育领域取得真正的成绩。
语文多媒体课件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但这个成效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的同时,我们只有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道路,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2.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甜蜜与哀愁 篇二
一、初中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一) 多媒体符合教学发展要求, 符合学生思维认知规律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能使语文课堂形式丰富, 内容多样, 能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积极性。在多媒体对文字的直观展现中, 学生可以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场景, 听到课文中动听的声音, 感受到课文中景色的美好和社会现象的多样, 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能对文字的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阶段, 促进他们对语文内容进行思考。
(二)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仅仅依靠黑板和粉笔,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板书主要内容, 浪费了很多时间, 同时枯燥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大。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堂教学需要利用新的模式, 注入新的元素。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可以使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大大提高, 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眼、耳、脑等器官的共同合作来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究, 并能使他们的学习效率有效提高。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兴趣和期待。
二、初中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一) 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利用其自身的特点能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在学生观看的时候调动他们的情绪, 使课堂氛围活跃。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时, 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许多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然后通过展示, 使学生对课文的描写背景有了深入的了解, 使他们在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时能根据当时特定的生活环境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利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能感受到自然中美好的风光, 看到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 不用走出校门, 就能观赏到世界各地的风情。多媒体具有的广阔的视野使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 通过多媒体带来的视觉刺激和器官感受能对文字中蕴含的知识量感到惊叹, 对他们分析和探究语文知识的动力进行激发。
(二) 引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 不仅教学方式新颖, 教学内容也更丰富,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能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使他们的思维更开阔, 创新思维也获得了发展。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中,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对多媒体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丰富语文世界充满了新奇的感受, 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语文世界的奥秘。多媒体教学也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元素。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中, 教学的顺利进行不再是通过教师的强硬灌输, 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语文知识, 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三) 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
多媒体在声音和图像展示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效果。如在进行课文阅读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课文的范读, 使学生在声音和影像的结合下获得对课文的通篇感受。在美的体验下, 学生可以自主地去阅读文章, 并在阅读过程中注入正确的情感, 从而促使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时, 我通过多媒体把课文内容利用范读的形式播放出来, 并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在欣赏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看到了春天的美,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美的感受中, 学生进行了自读课文, 并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 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参与积极性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结合教材, 巧设情境, 让学生边听声情并茂的录音, 边看栩栩如生的画面, 边欣赏形象化的词句, 就能在声像俱集、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下,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从而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为了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让学生对课件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从而能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 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 鼓励学生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 并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在进行介绍之前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在解说时就具备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使学生体会到了课堂参与的快乐, 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
(五) 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多媒体展现的直观影像结合课文中的文字内容来进行想象, 可使学生把文字知识快速吸收, 同时能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还不丰富, 他们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现象和情景体会不深, 如果只依靠阅读这些文字, 学生的体会就会趋于片面, 只能在自己的知识领域对课文进行理解, 这就会造成对文章的主旨把握不准, 体会不了作者写作的目标。如果教师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展现出来, 就能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想象, 就会使学生感悟到课文中的深意了。例如,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 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济南, 没有见过济南的冬天。为了让学生对济南冬天从感官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我把课文中文字的描写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 通过让学生观看济南冬天景色图片来对这些文字进行理解, 使他们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体会和感受, 使他们的语文思维得到了发展。
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多媒体教学 篇三
一、多媒体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1.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
学生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 理清思路是关键。如教学《苏州园林》, 教师可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体现苏州园林“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后半部可选择几处特色的景点, 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 捕捉每一角落的“图画美”, 使学生在观看中领会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 这比学生单纯地阅读教材要形象直观、好懂。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 进而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理清文章的“脉胳”, 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
利用课件的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成功率将大大提高。平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 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 (影片、动画、图片等) , 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教学《陋室铭》, 考虑到学生比较难理解文中“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意境, 教师可在素材库中选取若干幅中国国画作为课件的背景或插图;而对“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的理解, 也可在素材库中调用中国特色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在画面的转换间隙播放。这样既可营造课堂氛围, 又可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多媒体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1. 创设教学情境, 实践中创造美。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 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 同样的一篇文章, 有人能读出感情, 引起别人共鸣, 而有人则平铺直叙, 没有丝毫感情。许多时候, 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时, 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 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 用标准的普通话, 抑扬顿挫的声调, 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 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 都会把握得非常到位。同时, 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与进来, 可以渲染气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 帮助学生感受全文, 把握文章的基调。
2. 巧用多媒体, 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应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让语文课堂教学迸发出生机和活力。语文课中重点内容涉及不少抽象的概念、难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声、形、色、画, 突破时空限制, 增加表现力, 使学生能耳听其声、眼见其形,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有较好的效果。如教学《威尼斯商人 (节选) 》一文时, 学生观看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有关资料及影片, 能全面认识剧情和人物, 把握剧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 更深刻地认识莎士比亚所要表达的仁爱、友谊、爱情、财富观等人文主义理想。
3. 巧用多媒体,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利用多媒体课件, 可以轻易地整合大量相关的资源, 极大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 善于甄别和整合有价值的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同一题材的内容, 同一主题的内容, 表达的情感相同或相反的内容, 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 等等。总之, 多媒体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只要我们善于驾驭它, 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频繁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1. 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弊端。
一是过多地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操作媒体上。根据中学生“敏感好奇”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践可知, 当教师提出问题或按照目标让他们思考时, 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教师操作媒体上, 影响了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是减少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多媒体的运用, 时而让学生看、时而让学生听, 学生目不暇接, 无形中缩小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课件上的画面及图景若过多过滥, 或质量低劣, 极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想象能力。
2. 解决问题的策略。
(1) 维持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 对于某些问题, 用传统的语言、文字等形式能表达得十分清楚, 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形式的多和全,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制作影像资料, 必定得不偿失;另外, 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 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视觉形象有时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丰富内涵。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相反, 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最佳选择。
(2) 折衷策略
多媒体教学与众多其他教学手段相比有着独特的优点, 但是多媒体并不是全能媒体, 并非所有课程的所有教学都必须使用或适宜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因此, 我们应把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 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媒体的有机组合, 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 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特别是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语文教学内容, 制作多媒体教材, 把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3) 摒弃策略
对于某些需要创设情景或是随时需要在教学中更新知识和增补学术前沿内容等的教学内容, 我们不妨暂时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来一堂现代化教学, 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创建新的语文教学环境,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展现出的诱人魅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只要我们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的内容,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 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 灵活运用电教手段, 语文教学就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 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 获得最佳“学”的效果。
摘要: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 多媒体教学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 正逐步走进课堂, 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文章作者结合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就此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必要性,整合策略,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丁春梅.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反思.双语学习, 2007.12.
[2]彭蓉, 李纯武.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初探.科学咨询, 2009.10.
4.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六点误区 篇四
现行的语文教学, 大多学校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 即集体的、灌注的、记忆的教学, 它强调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进程, 这种“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导, 学生学;教师设计, 学生学习”的方式, 往往会出现“有见于齐, 无见于畸”的局面, 培养出的学生只会背诵死的书本知识。同时, 现行教材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时代差异”, 学生无法了解最新的学科知识及新技术革命的信息。而信息化社会中, 知识在奇迹般地增长, 如果仍然靠积累式的学习和教学就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那么, 如何解决“生而有涯, 学也无涯”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做一个智能之舟的掌舵者?多媒体的引进与灵活选用, 实如六月之甘霖, 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这就是其利。
可是, 近年来, 由于有些语文教师一味依赖课件教学, 而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是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目标应在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中落实, 这是经过历代语文教育所验证的。多媒体教学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悦耳的声音和漂亮的图片都不能代表学生的心声, 不能代表师生间的互动。多媒体在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弊端。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计算机多媒体在视听冲击上有长足的优势, 有的教师在语文课教学设计时, 往往喜欢用展示图片、影视片段或播放音乐来代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 不是让学生阅读课文, 透过文字去体味桃花源的美景, 而是用已设计好的或动或静的图片来表现课文, 这实际上会剥夺学生的想象。再如, 教学苏轼《水调歌头》一文时, 教师可先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曲终再让学生讨论词中所蕴含的特点。这背离了“语文教学要加强对语言美的理解”的要求。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观文者不披文又怎能入情呢?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 对情感进行体验, 这是无法通过观看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实现的, 也不是听一首歌曲就可以的。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
曾听过一位教师上优质课, 整堂课所有环节、所有内容都由课件体现, 甚至连掌声和叹息声都在课件中作了精心设计, 上课时教师只需操纵鼠标并作一些讲解。且不说如此周密的设计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仅从教学本身来看, 一旦学生的回答与教师设计的答案不相吻合, 机械的电脑就无法“随机应变”, 而课件设计偏要在学生答出教师设计的答案之后才能提供掌声, 肯定会让人觉得尴尬, 让人感到这种教学是矫揉造作、哗众取宠。课堂因生成而美丽。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要用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 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是智能的电脑无法做到的。况且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持久的兴趣, 更多地来自于语文教师人格魅力和修养的影响, 即“信其师, 尊其道, 学其行”。
三、留白不足, 固化学生的思维
学习知识要从易而难, 从感性到理性, 而理性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严密的思维过程。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要想让学生拥有较高的语文素质,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 要有意识地在学生思维能力能够触及或者难以触及但通过启发、引导可以触及的知识点上, 留下足够的空白,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然而, 一些失败的多媒体课件, 却恰恰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这一原则。在很大的程度上, 它起到了固化学生思维的作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以自己有声有色的讲解, 赋予课文新的感染力, 让学生掌握课文的思想内涵、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爱憎等。如今, 多媒体却把这一切化成了屏幕文字, 似乎更直接、更标准, 然而文学本身就具有模糊性, 当学生在接受一种缺少了模糊性的文化时, 也便缺少了自己思维的投入, 充其量仅是教师或者更确切点说是教参的一种克隆, 而这种克隆也许是低级的, 是不全面的, 甚至是千疮百孔的, 根本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 心理学根据思维过程中不同的凭借物, 将思维分成若干种类, 形象思维便是其中的一种。形象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 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它以联想为基础。中国历来重视创作中的“触物起情”, 由叶落归根联想到人生的归宿, 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 由禽鸟比翼联想到男女之情等。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那么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必是不可或缺的, 而文学又恰恰是形象的艺术。
四、片面追求“多媒体运用”, 忽视传统教学手段
多媒体在教学中是一种辅助性工具, 但有的教师为追求“现代化”, 在一些活动中从头至尾都用课件, 而忽视了其他常规教学手段。有的教师的所谓运用多媒体只是用顺序播放的图片代替以往的教学挂图。或者一次活动只是变化各种不同的“媒体”, 一会儿录音, 一会儿录像, 一会儿课件, 一会儿投影, 忙得不亦乐乎, 而在课堂上缺乏学生与文本的交流。阅读、感悟、赏析、故事表演等传统的教学技术却成了课堂教学的“冷门”。
五、忽视学生主体主动性,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师生互动
我看到有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学生通通围绕着课件转, 整个活动一直未离开课件, 似乎设计了一个课件就等于设计了整个活动。学生是活的人, 是一样有思维的个体, 教师过度关注媒体, 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兴趣, 忽略了学生在活动中最本真的反馈。
六、课件制作过度追求视觉形象, 影响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些课件中美丽的新奇的画面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降低教学效果, 我们在一些公开课中看到, 有的教师把课件制作的非常精美、花俏, 结果学生只关注那些漂亮的形象、画面, 注意力倒是抓住了, 但课堂的主旨、目标却打了水漂。
5.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甜蜜与哀愁 篇五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手段,教学,分析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既要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重要性, 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同时也要能够对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 寻找其中存在的不足, 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当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1.多媒体手段运用频率不足。走进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 尤其是中年以上的教师, 可以发现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的概率较小, 甚至难觅踪影, 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认识不足, 没有与时俱进地看待这一新兴教学媒体的重要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及时加以运用。另一方面, 部分教师自身对信息化手段的掌握水平有限, 熟练使用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导致了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广泛运用多媒体手段。
2.多媒体手段运用时机不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时机非常讲究,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完全出于形式主义需要, 为使用而使用, 为增加课堂教学中信息化媒体的门面而机械使用多媒体手段, 在使用的时机方面没有进行优化与选择, 只是将其运用完了事, 甚至在教学中硬性规定需要运用几次、每次多长时间, 走入了形式主义怪圈。
3.多媒体手段运用喧宾夺主。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手段, 其在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 部分教师在其运用的过程中走进了另一个极端, 就是忽略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 过于相信多媒体教学课件, 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被教学课件牵着鼻子走, 是典型的电脑指挥人脑, 这就导致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学生的思维自主空间没有得到有效兼顾, 反而制约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4.多媒体手段运用不够自主。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方面仅限于机械运用, 成品课件是怎样的流程设计与信息表现形式, 直接就在课堂中予以贩卖, 没有考虑到教学课件设计者理念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差异性, 容易导致水土不服, 影响了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效果。
二、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作用的建议
多媒体手段明显的优势应当得以充分尊重与发挥,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应当扬长避短、改进不足, 主要应当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广泛运用, 发挥多媒体手段演示优势。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兼顾方面, 凡是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的, 尽量将其设计在内, 要走出一支粉笔一张嘴开展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要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容量大、形象化的特点体现出来,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补充大量的图像信息, 弥补学生感知实际与教材文字之间的空白地带, 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烘托氛围, 通过诗朗诵、音乐渲染等创设思想情感碰撞的浓郁氛围, 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2.科学使用, 抓住多媒体手段运用要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 应当注重科学性, 首先是运用的频率适中, 有研究显示, 初中语文课堂中一节课使用多媒体演示的次数应当控制在3次以内, 过多使用多媒体演示, 会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一种浅层的兴奋之中, 难以将思维深入进行, 反而不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深度。其次, 在教学时机的选择上, 多媒体手段应当在最为关键核心的环节予以运用, 如运用其形象导入, 积聚学生注意力, 开展新课教学, 在重难点理解方面予以辅助, 增强学生理解效果以及烘托氛围,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提升思想教育成效等等, 在这样的时机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够将教学活动深入持久进行下去,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配合协助, 体现多媒体手段辅助地位。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一点, 师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与主体,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的立足点应当为积极配合、辅助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不能将其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 尤其是忌讳将一整套成品课件代替教师的讲解, 让设计好的程序禁锢和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 一切按照设计好的程序模式化进行教学, 这样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始终坚持把多媒体手段作为辅助手段, 位于从属地位, 不能喧宾夺主。
4.开发创新, 提高多媒体手段设计水平。在当前, 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能力, 不仅包括熟练操作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 同时还要具备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 后者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保障多媒体教学手段得以高效运用的基础。教师应当学会使用各种程序设计软件, 搜集与教学活动、学生理解有关的图片、影像、文本资料等, 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将其设计为教学课件, 这样的教学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才更具针对性, 对于学生所产生的辅助效果才更为明显。
6.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甜蜜与哀愁 篇六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 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 往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授《荒岛余生》时,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荒岛上的生活艰辛, 我找来电影《荒岛余生》, 并播放了片段让学生观赏, 这样不仅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 讲《皇帝的新装》时, 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让学生根据画面叙述故事, 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来, 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再如, 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 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 即将下课时又在教室内响起欢快轻松的春的乐曲——《春天在哪里》, 这样不仅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 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 享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上课伊始到结束都保持高昂的情绪, 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因此, 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缺乏现场感以及难以把握抽象理论这些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它展现出的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效果远比教师口头描述更加精彩、完整, 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 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境的特点, 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 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例如, 讲授《岳阳楼记》一文, 我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境, 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通过看、听、想, 加上教师恰当的讲解, 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 为什么又抒发了“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同时对如“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 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突破。又如, 在教学《愚公移山》时,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你怎样看愚公”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 学生便能明确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 但他认定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和自信是感人的, 也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的。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中, 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段, 教室里回荡起那铿锵的旋律, 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 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 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 既不失对古代名篇的把握, 又使之富有现代气息。再如, 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 可放一段电视剧《水浒》中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 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 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 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甜蜜与哀愁】推荐阅读: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0-10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10-02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09-28
初探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10-30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09-02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08-01
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09-09
浅谈多媒体与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结合06-24
语文与多媒体教学论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