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心得体会

2024-08-23

马克思原理心得体会(精选8篇)

1.马克思原理心得体会 篇一

《马原》学习心得

通过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利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认识。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有事物存在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也就有解决矛盾的方法。在我们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应该当属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了。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因此这就给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真理的本性在于,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且也是处在一个思想可塑的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教导。大学生辛勤劳动的学生涯,为的很可能就是日后的事业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涉世未深的学生大学期间信誓旦旦,到了社会里面,却做了许多自己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而且许多都违反了自己做人的原则,不是作为一公民所应当做的。只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努力的学习生活而不庸庸碌碌。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加强我们自身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指引下,使我们大学生的目标必将更明确,信心更坚定。

2.马克思原理心得体会 篇二

一、马克思矛盾原理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一) 南方谈话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亦即共性与个性的问题, 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充分运用了这一哲学原理。

传统观点将苏联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因此任何对原有体制和经济模式的批评, 都被视为右倾思想受到批判。邓小平十分反感将马列主义教条化, 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 不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 而是靠实践, 靠实事求是。”[1]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开始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具体模式, 根本制度与具体体制区别开来。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普遍原则, 又坚持从我国的实情出发, 从中国自己的个性出发, 选择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国情从总体上来看就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口多、底子薄, 国家长期贫穷落后, 是我们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最大特点和国情。由于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阶段, 在这样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 就必须选择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 南方谈话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规律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切矛盾都具有的两个基本属性, 是反应矛盾诸方面相互关系的两个基本哲学范畴”[2]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以及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规律。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在两种制度并存的国际社会中,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必将长期存在, 二者成为一对充满斗争性质的矛盾体。具体来看, 欧美国家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和平演变”战略并没有因冷战结束而改变。因而,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要再搞二十年, 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 后果十分严重”, “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1]但是, 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不应该成为我们否定改革开放政策的理由, 因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体中还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同一性因素。其一,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世界离不开中国, 中国更离不开世界。其二, 资本主义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 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某些有利因素并不矛盾。尽管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并不太平,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 但和平与发展却也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我们的基本政策绝对不能因为国内出现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一致的问题就改弦更张。“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中国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 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 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 认为和平演变的危险主要来自经济领域, 这些就是‘左’”。[1]在国内出现否定改革政策的声音时, 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上, 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保持坚定的信念, 要认识到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正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矛盾, 体现了邓小平对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规律的把握。

(三) 南方谈话与主次矛盾规律

主要矛盾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它的存在和发展, 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不起主要作用, 但是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抓主要矛盾,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重视次要矛盾, 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主要矛盾。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 “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提高劳动生产力。“如果我们不发展或是发展太慢, 老百姓一比较就有了问题。所以, 能发展就不要阻挡, 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一点……我国的经济发展, 总要力争上一个台阶。当然, 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还是要扎扎实实, 讲求效益, 稳步协调的发展。”[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多次强调要埋头苦干, 抓住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体现了邓小平对主要矛盾的重视。与此同时, 邓小平也没有忽视对次要矛盾的解决。实际情况是,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带有封建落后腐朽性质的东西, 诸如投机倒把、贪污腐化等, 尽管这些矛盾都是处于次要地位, 不会阻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势, 但是如果不加以妥善解决, 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 “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要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扫除各种丑恶现象, 手软不得。”[1]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解决中国贫穷问题的关键, 而努力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繁荣昌盛也显得极为重要。

二、南方谈话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原理的中国化

邓小平认为, “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如何精, 就是要仔细研读马列本本, 如何管用, 就是坚决反对将马列本本教条化。只有不断坚持将马列理论中国化, 才能做到“理论掌握群众”, 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 是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成功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经典篇章。

(一) 注重矛盾的特殊性, 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特殊矛盾应处于优先地位, 因为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据, 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关键。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反复强调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必然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单单依靠马克思主义抽象理论是不可能实现的, 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具体的实施主体, 而中国这一具体主体的属性内涵本身异常复杂, 具体表现是复杂的国情。这样, 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矛盾特殊性规律的必然要求。然而, 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的规律告诉我们, 主体属性还存在着一个多变的特征。因而, 即使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它也只能是发挥如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一样的理论指导作用。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依旧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一开始就自以为是, 认为百分之百正确, 没那回事……每年领导都要总结经验, 对的就坚持, 不对的赶快改, 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1]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并不断地用实践来扩展我们的认识。

(二) 强调矛盾的同一性,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绝对的斗争性存在于相对的同一性之中,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 夸大矛盾的斗争性, 显然是不可取的。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 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在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事物里面, 邓小平总能找出它们的同一性。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 论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异及联系, 论述了我国如何处理公有制经济和“三资”经济的关系问题, 还谈到了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同一性, 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既可以有计划也可以有市场;公有制与外资经济的同一性, 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可以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同一性, 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 可以让少部分人或是少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以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实现国家的共同富裕等等。在如何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上, 邓小平也有很清晰地认识。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我们要敢于吸收利用, “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 他们管得严, 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 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1]资本主义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是人类发展所取得的优秀文明成果的一部分, 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我们都可以坚持“拿来主义”原则, 在此基础上再消化吸收。正是邓小平能够找到那些显现或是隐现于矛盾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因素, 我们才能始终坚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试想如果我们眼中只看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只看到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斗争性, 只看到了公有制经济和“三资”经济的异质性, 只看到了东部先富与西部后富所带来的贫富分化, 那么改革开放政策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

(三) 将矛盾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的规律创造性地运用于对社会性质的判断, 解决了姓“资”姓“社”的核心问题

由于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 矛盾双方无不区分为主要和次要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这一原理显然也适用于对社会性质的判断。

南方谈话之前, 一部分人担心改革开放会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他们对国家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持怀疑态度, 其中不乏关心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社会主义爱国者。邓小平在历史的关口, 明确地解答了什么是姓“资”姓“社”的问题,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真正消解了萦绕在人们心中对改革开放是否会继续坚持下去的疑虑。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 让世人明白:改革开放丝毫不会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我们改革的领域还要继续扩大, 开放的程度还要加深。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尽管“三资”的数量有所增加, 但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 “三资”企业的多少与资本主义东西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利用资本主义的有益经验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决然不同的两个性质的概念。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不是由在矛盾中占据次要方面的“三资”经济成分决定的, 而是由占据主要方面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决定的, 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会改变。解决这一问题, 无不得益于邓小平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规律的创造性运用。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表明了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历史已经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巨大威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思想, 领悟“南方谈话”的精神对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

3.略谈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方法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多媒体;启发式;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274-02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中主干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这门课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学习,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重要性,我校也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作为唯一一门闭卷考试的公共必修课。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反复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用很大。

一、案例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通过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再思考的方式,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把握,具有抽象性特点,一般学生很难接受。为此,哲学原理必须以案例为铺垫,使其生动化,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授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时,引入了鸡蛋、鸭蛋、石头在相同的外因作用下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得出事物的内因决定事情的方向和发展。在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引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和历史有名的“东施效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通过这些典型案例能够将哲学中那些枯燥的原理变得浅显易懂。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就谈到“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矛盾”。作为一门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课程,原理课具有抽象理论多、举例说明少、记忆内容多、应用讲解少、知识性多、趣味性少的特点。因而通过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可以弥补原理课中的不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举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掌握整体性原则。二要掌握时代性原则。恩格斯曾很明白地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三要掌握适度性原则。案例的选编既要体现学科内涵,又要有一定深度,但又不能太抽象、枯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到难易相当、繁简相宜。

二、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诱导、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由来已久,从古到今一直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在人类教育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开展,启发式教学也有了新的发展。相对来说,讲授法也是我国哲学教学中的传统方法,但是教学实践也证明,单凭教师单向讲授灌输,效果最差。而如果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把每章的教学内容依据实际划分为若干小题目,每个学生一个,在课下通过上网、查资料等做好充分准备,到课堂发言,充分讲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并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学生发言后教师做出评语,不足的加以补充,不对的给予纠正,这样做课堂比较活跃,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反映:“课堂不再是老师单方面授课的地方,而成了师生互相交流的场所,这种互动的氛围无疑提高了我们听课的积极性。”这样,原本以为“枯燥乏味”的课程变成了“培养智慧”的场所。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大家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对同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去认识,既拓宽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一位学生所说:“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有利于我们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一些学生称“启发式体验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大胆尝试”,使他们“受益匪浅”。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第一,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抓住精神实质,融汇贯通。第二,教师必须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第三,教师必须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把学生引导到实现教学目的的要求上来。

三、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具体、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一些内容新、时代感强、有较强针对性和说服力的优秀影片、电视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比如,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纪录片《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南京南京》等,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社会实践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实践性,它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的理论与体系的建构都是与实践密不可分的。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弱点,也是其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读书是学习,离开实践的死读书是要不得的。也就是说仅仅从理论上提高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观察社会,体验人生。因此在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时候,教师要自觉突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自觉结合中国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引导,以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水平。例如利用假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去做一次深入调查,并要求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写一篇社会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到文化古迹和革命遗址去参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动员学生利用假期去社会的不同岗位进行社会实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教学法在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方法不谋而合,因为一切理论最终都要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逻辑上用实践来判定自身的正确与否。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進一步锤炼自己,提高认识。社会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坚持实践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然社会实践不仅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纳入教学计划加以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如制定实施计划、精选实践地点等。在实践活动中还要进一步去讲解、指导,使学生真正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升华到新的高度。

五、复合式考试方法

采用复合式考试方法有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成绩。主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是课堂出勤和提问(约占总分的20%)。使用这一方法,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平时上课及学习情况,督促他们重视平时的学习。二是专题论文(约占总分的30%)。在组织完教学参观或请先进人物做报告后,布置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写一篇大约3500字左右的论文,以便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三是期末闭卷考试(约占总分的50%)。课程结束后,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拟定闭卷考题,不出难题、偏题,重在检查学生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定学生在2小时内完成。

总之,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使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 篇四

(姓名:马建彬 学号:3115818020 班级:食品质量与安全1班)

摘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认识到了我们要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关键词:理论

实际

坚持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体会到了我们要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 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现在有些人根本没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人云亦云,说马克思十一过时了,毫无用处。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很不科学。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体会到了我们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我们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去分析问题。我们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总结过去,客观的分析限时,科学地思考未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理论 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不但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还要学

以致用。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体会到了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极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明白坚持和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上不断研究情况,解决问题。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体会到了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首先,我们要在思想上自觉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还有,我们要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还要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趋向多样化的实际情况。当然,我们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体会到了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成为学习知识的佼佼者,而且要成为掌握新本领的时代先锋,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我们要努力学习和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学习中我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体会心得 篇五

材控12-2

张轩铭

20120102107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领导思想,其中的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深深的影响到了我们的切实生活。亦或者说我们的实际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印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其中,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渐渐的理解的,我们如今的生活中处处都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联系。而且对于马克思理论的理解,应该是讲求唯物主义,正如它所证明的那样,即是我们不应该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在我们的感性理解上。更应该理性的看待。

如今中国的基本发展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中国如今的特色社会主义经得起实践,无数的事实以及如今现状表明,我们所作出的选择是正确,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如今我们社会中所做的事情其中有很多是违背基本理论的。在实践中创新正是我们所作出的正确选择。我们无法断言一个理论是永远正确的,而我们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开辟新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来说中国的主要资本是国家的,大量资产属于国有,法律规定属于全民。但是也参与市场经济。跟纯粹的社会主义或者资本主义都有出入。就政策来言,中国很好的把握住了其中的平衡,使得可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维持社会相对稳定,让大多数人民群众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下,中国无法脱离资本主义,也脱离不了。但是中国同样有自己的尊严与底线。

我们无法否认中国的腐败现象。但是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腐败是世界所有国家的通病,从根源上来说是无法遏止的。贪是万恶之源,我们无法否认我们内心的贪欲,事物皆有两面性,贪促进了罪恶滋生,但是也正是因为人们心中的贪欲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但是我们从心底渴求公平公正。所以我们一直在反腐方面加注那么多的关注。中国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的,其中依然残留一些中央集权的思想,上层领导权力过大,所以中国腐败严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重点是我们可以认清并且面对这些事实。而不是自欺欺人的逃避。

我们依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这些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反映。虽然,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与现时代有很大不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仍在发挥主导作用,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不可能改变。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金融危机极其尖锐地凸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世界体系的深层矛盾,再次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在当代的确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当代资本主义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获得了“延缓衰老之术”,特别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些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不曾料想到的。如何认识这些新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我们必须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结合新的实际问题辨证地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而且中国的教育事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是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的,或者说是我们必须要去解决的。第一: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成了一门产业却已成事实,教育的收费问题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赞助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第二:只有奴才教育,没有人才教育。很简单,人才是有人格思想和思维的,而奴才却简单的多,只教你如何来服从,却不准你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这就是王小波所说的要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猪的理由。第三:只有应试教育,没有素质教育。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是戕害最大的一种教育,一种失败的教育,从德国、日本的再度崛起,要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的教育。第四:只有专业教育,没有通才教育。学文科不知道理科,学理科不知道文科,现在学校里,只有学理科失败的才学文,导致了整个国家人文水准的不可逆转的滑坡,整个民族道德水准的堕落。一个本科大学生出来,连最起码的历史知识都不懂,这是很悲哀的事情。第六:只有精英教育,没有平民教育。本科、硕士、博士连读,屡见不鲜,很怀疑他们的专业水准,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学术剽窃、职称官本位的今天,这些精英能负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业吗?大学办得像衙门,经费年年倾斜,而乡村中的草根教育却无人问津,投资不足。第七:只有思想教育,没有伦理教育。教育不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只是为了政治的需要,反而中国传统中的伦理道德,一个人如何来承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如何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却成为文化断层,如何来处理与国家、民族、家庭、父子、夫妻、朋友却没有定位,造成人心的迷失,造成道德的沙漠。第八、只有短视教育,没有战略教育。表现为教育被异化。“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事实上只有教条的、模式的、僵化的、断章取义、不合实际与生活脱节的一成不变的教育。第九:只有阶级教育,没有和谐教育。这和教育的主导思想有关系,五四以来形成的西化教育,孔子成为过街老鼠,直到现在,整个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没有一个认真的、全盘的反思,对中国的沉沦、体制文化、国民性没有彻底的肃清遗毒。这些正是存在中国不容忽视的现状。而且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被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我们却已经对此麻木,不去考虑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经过这些年的实践的结果。可以证明,中国的教育政策是错误的,或许说大多数是错误的,中国的学术氛围并不开放,想要获得最新的知识大多都来自国际,中国几乎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独立科研成果。而且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科学发展程度,都不及那些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不及德国,日本这两个在二战中的战败国。中国的教育体系必须要变,至于怎样变,结果怎样,都应该去承受。

6.马克思原理心得体会 篇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很枯燥与乏味,但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同时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说到这,就不得不提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第二,在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三,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应该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为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就以“认识”和“实践”为例,谈谈自己对他们的认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确实如此,实践确实对于认识的帮助十分的大,实践使我更好更深刻地去认识一个事物。用书上的话,叫做客体。我,作为主体,通过实践,认识了客体。

这是在学习中,让我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让我感悟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根本是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直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这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7.马克思原理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思潮等,其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发展的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在时代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发扬同等重要。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说明对其当代价值的理解与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解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本身具有超越哲学的科学性质。其不仅强化了人类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同时为人类适应社会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发生矛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以其客观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去认识这两种社会资源,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也是我国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原因之一[1]。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深刻的阐述了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矛盾问题,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主要矛盾分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不需要担心存在矛盾,而是通过矛盾来发展社会。

马克思主义指导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作用下,使得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得以壮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特征以及当代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其全面深刻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价值与本质内涵,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2).其在论述过程中解读了世界万物的本质属性和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适应性;(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着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依据[2]。

(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内涵以及精神旨意的重要基础,现阶段很多初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哲学,但是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均是基于对实践的指导,即以实践的角度阐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差别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其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并重。

马克思主义伴随着时代的成长而经久不衰,作为我国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定不移的指导理论,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与指导意义,是引导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思考的重要力量。

若想准确全面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就需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与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其中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社会活动中。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与思维可以普遍的应用于社会活动中,是全社会共同享有的资源[3]。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与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代意义,另一方面是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打破了传统的西方思想的束缚,将新思潮引入到世界发展进程中,使其时代价值与意义从20世纪延续到21世纪,未来还会一直延续下去。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之所以得到发展与延续,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的指导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被奉为与人类存在并重的物质基础,即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当然也可以反向作用,即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也体现着人类的存在。这种价值的体现主要是源于其承载着全人类的理想与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将马克思主义中的精神实质表达的十分细致和全面,其不仅解释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了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世界无疑是由社会和人类共同组成的,当协调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便起到了发展世界的作用。从整体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意义是毋庸置疑的[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意义在于其强大的时代解释性和批判性,其中的良好批判精神对于纠正社会不良风气具有较大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承载着解放全人类的使命,在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万物的过程中,传递出更多的不是绝对化的理论教条而是一种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其中也表现着一定高度的精神追求,其中表现出的现实意义不是提供一种万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灵活的创新思维,这种思想上的实践指导让人类受益终生。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需要通过人们深入的学习与理解,加强对其中思想价值的体会与领悟,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指导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媛媛.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15.

[2]刘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周生强.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1,2:74.

8.马克思原理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运用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产生的相应理论创新成果,推动着工人阶级及其先进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指导着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以新里程碑的历史姿态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彰显着这一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恩格斯充分借鉴和批判地吸收前人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为人类贡献了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创立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在内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的起点标志。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的无产阶级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给指明了方向和原则,却根本没有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答案。而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和俄国革命的模式,使我们党积蓄起来的革命力量惨遭重大损失。毛泽东从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僵死的教条,而是将其看作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战略,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不失时机地通过和平改造,将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了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不懈的探索者,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理论原则和政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的理论创新成果。它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应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为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开辟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甚至发生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带有全局性“左”的错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但此时的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形势日新月异,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始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和确立。它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教条式的理解中,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与落后于时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客观评价了重大是非功过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党的组织工作、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在此基础上,明确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发展战略等理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世纪之交的严峻形势,要求党对“中国共产党应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根本性问题做出回答。面对焦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足以巩固立党之本、强化执政之基、充实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实践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暴露出多年积累的问题。此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屋建瓴,适时创立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求真务实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路线的理论创新成果。2004年1月,胡锦涛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内涵,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与拓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工人阶级政党必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突出以人为本的本质与核心地位,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的执政理念,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根本方向性问题。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扎染》含反思下一篇:最伤感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