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总结与未来展望

2024-08-06

年度总结与未来展望(精选12篇)

1.年度总结与未来展望 篇一

我来不及反应,时间已经把我带到了大二。对于我来说,大二就意着,我将只有仅剩的一个学期时间来奋斗了,或许这对于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吧!

再回首,才发现人生就像游戏一样,越到后面,越不容易过去;“高三时间紧,压力大!”这是我以前总跟别人说的话,总觉得自己很不容易,现在想想,那真可笑!过去,我们总说:“现在想想,过去的压力和困难算不了什么,跟现在真的没法比“可如今,我们要说:”“现在的困难和压力算不了什么,以后还会有更大的压力和困难等着我们”。

高考前,妈妈总提醒我,一定要考上大学,那时我总觉得上大学没用,在如今连大学生都要靠摆地摊来维持生计的年代,人们为什么还是一股脑的想要跨进大学的大门,那时的我总是相信一句话:“勤劳饿不死人!”我为什么还要到这个破学校学以后根本不会用到的东西,可父母并不知道,他们依然相信,考上大学就会有好日子过。

走进大学,我才知道,大学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毫无所学,亦不是像爸妈说的那般轻松。至少我得去考虑怎么做事、怎么交际,怎么做人。大学要学的东西很多,可机会却很少,面对学校那屈指可数的活动,还不足以培养我们各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寻找锻炼的机会,读大学也并非只在大学校园内学,也可以走出校门,提前接触这个社会的复杂性,了解各专业需求等,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要创造机会,还要抓住机会,尽管学院和班级上的活动很少,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应该考虑,任何锻炼的机会我们都不能错过,就像元旦晚会一样,不管是系部的还是班级上的,都是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就如老师说的,大学并不是学会一门专业技能,而是学会怎么去学习。

随着思想的改变,我开始担心,我凭什么娶她,她爸妈看不起我怎么办?越想越感觉到压力,我想此时我懂得

了什么是责任。不知道是喜或悲,最后因为压力太大,我向她提出了分手,大二来临,我失去了目标,突然觉得很迷惘,每晚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都会盲目的去寻找一个我根本不知道题目的答案,直到睡着。一天,妈妈打电话来问到我,学习怎么样?我一如既往的回答了很好,却缺少了原本的那份自信,那晚,我回顾了过去的一年,才发现自己这一年从来没有为自己和父母努力过,想想可笑。

当我再次对学习感兴趣时,我开始怀疑,这短短的一年时间,能让我学到多少东西,我是不是还要把那“巨额”的奖学金当成是我的目标,还是要让我在这一年里学习更多,更实际,更有用的知识,有侧重的学习。想着想着,认为自己好傻,自己可不是为了奖学金而来的。对于自己的未来,因为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不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没有具体的计划,但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会向数据库和网络的搭建与维护方面发展吧!

2.年度总结与未来展望 篇二

一、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

1.公司理财学在20世纪初期成为一门学科,尽管财务理论的部分比较单薄,大多是对实际经验的描述和总结,但是具有自己的学科内容。20世纪30、40年代,随着对公司理财理论研究的逐步展开,针对公司财务的各种分析方法以及理论研究的各种不同观点不断碰撞与求新,以实践引导理论发展的规范研究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公司财务理论,是以定性的逻辑推理和语言描述为主,同时也采用定量化和财务决策模型化的研究和分析方法,所处理的是在确定性条件下的财务决策问题。对资本的控制需要借助于各种定量方法,因此在这一时期,各种计量模型逐渐应用于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管理上,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2.1952年,马科维茨发表的《证券投资组合选择》成为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开端。1958年,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成为现代财务理论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事实分界点。马科维茨、莫迪格里安尼和米勒的开创性贡献为现代公司财务理论找到了发展方向。公司财务研究逐步发展成一套完整的、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公司财务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以投资者理性、无套利和完全市场假设为出发点、以一般均衡分析为手段、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资产定价为核心,逐步构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体系。

3.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逐渐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融入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信号理论”等信息经济学概念以及“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等代理理论概念,以理论创新与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新财务理论研究占据了主流地位。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后来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财务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许多重要理论成果经过反复辩驳和大量的实证检验,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结果和一批应用模型,其中几项重要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财务学科的发展对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财务商业实践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深受业界重视和尊重。

二、公司财务理论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虽然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如果认为该工作已经接近完成或达到完美则是一个错误认识。英国的Richard A Brealey教授与美国的Stewart C.Myers教授合著的《公司财务原理》一书作为公司财务原理方面的权威著作之一,对现代公司财务理论前瞻性地提出了十大极具挑战性的领域。结合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现状,我认为,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以下领域将成为新热点。

1.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财务理论的影响

一切与企业存在交易关系的个人和团体都有可能成为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如果所有的交易契约都是完备的,则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会得到完备性契约的保护。但是,企业资本要素提供者之外的契约方很难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完备契约关系,契约的不完备是现实常态,他们的利益实际上很难得到保证,因此,企业无法避免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股东之间的财务冲突、企业与社会的冲突等,因而遇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最大挑战。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契约边界包括政府、供应商、顾客等在内的所有利害关系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果采纳利益相关者理论观点,公司财务决策应该是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有效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支持网络,这个网络的稳定性和强度是企业财务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公司财务研究不能忽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因此,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冲突及其协调问题是公司财务研究的亟待开创的又一重要课题。

2.人力资本在公司财务中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不完备契约是企业契约常态,与人力资本不可分割的技术、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要素一道雇佣其他的生产要素,且人力资本要素日益显示出比较优势的地位,这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变迁的现实状态。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企业,其主要资产是由人力资本而不是实物资本构成的(突出的例子是IT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这向公司财务理论家和实证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作为我们大部分的理论模型基础的范例是生产性企业。新兴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因为它们的主要资产是自治的代理人而不是无活动性的机器。

虽然人力资本具有机器等一般性资本的特征,但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它只能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企业可以对其非人力资本拥有占有权,而对其人力资本却只能拥有使用权,这种使用权由企业和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契约来规定。这种契约既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情况,也无法详尽地规定各种情况下契约各方的责任与权利,是一种不完备契约。

现代企业内部的权力制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是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控制力却在下降,人力资本的谈判力日渐提高。我们看到,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管理性、技术性的“人力资本”将日渐成为企业的所有者,经理人员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方案在众多企业中酝酿并相继推出,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化的趋势正逐步形成。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企业不再倾向于垂直一体化而要求人力资本越来越集中,现代企业正由垂直一体化逐步转变为扁平化和专业化,正由物质资本密集型逐步转变为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不是简单契约价值的总和。

在人力资本市场有效的前提下,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本密集,却无法控制这些专业化技能很高的员工,企业很可能因为其离职而引起企业核心资产的流失,处于企业外部的股东名义上保留着剩余索取权,但是实际上企业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却被优势人力资本提前索取。人力资本攫取的部分企业价值就是人力资本租金。因此,此时讨论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索取权竞争比仅仅讨论剩余索取权或者剩余价值本身更加必要。这就要求企业改变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等财务决策时要考虑到这种变化。

为了解决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负面影响,辛格勒斯(Zingales,2000)提出“基于关键资源建立的特殊投资网络(web of specific investments built around a critical resource)”,即关键资源(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投资的互相补充而形成的公司特有投资组合,企业实质上是围绕关键资源而建立的投资组合,通过契约形式赋予关键人力资本以特权,明确其报酬。当然这种特殊投资网络联结的建立需要时间,体现在企业长期价值上。有很多例子证明给予员工股权不是为了筹资,而是为了维护公司长远的生存能力。企业作为一个抽象的特殊投资网络,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的高度整合创造着公司的凝聚力和成长机会,企业价值正是体现了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高度整合。

由于当前无论是会计还是公司财务,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方面,没有过渡到实证的定量分析,因此,关于公司财务决策如何考虑人力资本的影响还没有很好的理论依据。

3.新的衍生证券对公司财务理论的冲击

公司财务理论研究成果落后于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公司证券类型的迅速增加,虽然对于衍生证券的一般性认识和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好像还没有给出对这些证券和其他特制的证券的利益本质的系统性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MM理论提出以后,基本上建立了一套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框架,它是以建立在比较理想的完备市场条件下的公司定价理论为基础,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投资、筹资、兼并和风险管理。这个框架,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十多年来衍生证券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的衍生工具的出现,企业在筹资及内部激励机制的设计方面有很多新的发展,发明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证券来进行筹资。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原有框架不一致,传统框架认为这些东西并不重要,因此对企业中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等并没有加以考虑。这导致企业在解决激励问题时采用新的工具,并提出了对传统理论的挑战。迄今已有很多新的构想和新的研究方向。现在的研究逐步从理论方面的考虑过渡到实证的定量分析。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整个企业机制的设计和从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虽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但已经有很多的进展和探索。

4.决策心理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

传统财务理论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定推导出来的,由于公司财务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环境是非理性的,所以难以通过现实检验。有关研究已经证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之一,在财务国际化脚步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对人们的决策心理和理财行为进行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行为财务学试图解释决策心理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了努力。但是,行为财务还没有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公认的、毫无争议的一个研究范式。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虽然得益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行为财务的理论体系。但是,目前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断章取义地从一些投资者的行为片段去组合对投资者行为的假设,虽然可能得出令人感兴趣的结论,但合理性却不能保证。

5.公司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财务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管理风险,Brealey教授与Myers教授合著的《公司财务原理》一书指出了四种情况下的风险管理策略:第一,当企业扩大生产时,管理人员经常通过权衡改变产品组合或剥离项目以降低失败的成本;第二,通过减少企业的举债,管理人员可将经营风险分散到更大的权益基础之上;第三,绝大多数业务取得保险以防范各类特定风险;第四,管理人员经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防止商品价格、利率及汇率的不利变动。

有关公司风险管理,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了财务风险分析的框架,但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直至后来1998年长期资本投资公司引起的金融风波,以及最近次贷问题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意识到以前对风险的认识是不够的。所以这就向各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成为现在很热门的问题,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案和设想,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DeMarzo and Duffie (1991)说明投资者对公司风险暴露的不知情足以证明公司套期保值的合理性,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的理论并没有丰富到可以详细说明最优的风险暴露。

以往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降低风险,但是风险并非越低越好,风险管理的关键不在于降低风险,而是增加价值。

在这里,我们不能超前预测公司财务理论未来发展的细节问题,但是未来财务理论的发展将呈现出多研究视角和多研究维度的趋势,利益相关者财务、人力资本、衍生证券、行为财务、风险管理等可能代表公司财务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3.新闻发展史与未来展望 篇三

【关键词】新闻 发展历史 改革开放

一、中国新闻由古代向近代发展的历史梳理

(一)追溯历史,源远流长

“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循于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新闻史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他们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体察采风。这便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新闻形态。《诗经·周颂·有瞽》又有句云“箫管备举”,此句中的箫是指当时卖饴糖人所吹的饧箫,这一时期,新闻以最原始的方式口耳相传,新闻事业初见雏形。随着中国文字水平的提高,文字传播逐渐取代了口语、标示等形式,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布告天下”与“露面宣布”成为主要传播媒体。印刷术的渐渐成熟,使以文字为媒介的新闻传播进一步蓬勃发展,一种称为“邸报”的报纸在唐代开始出现,之后,宋代出现小报,元代出现小本,这些宝贵的史料,得以流传至今的,都已成为我国书馆的珍本。直至清朝,才有报房出现,印发的《京报》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报纸形式,从此之后,中国古代报纸开始向近代报纸转型。

(二)报刊时代,蔚为大观

看中国近代新闻发展史,可以称之为报刊时代。报刊与清朝报纸的区别在于,中国近代的报不仅包括报纸,还包括各种期刊,且报纸大都采用书册形式,与期刊无异。近代报纸的发展从最早期由传教士在华一系列办报活动开始,到戊戌变法前后国人的办报高潮,再至辛亥革命时期各政治派别的报刊大论战,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清朝封建统治结束,社会风气更自由开化,中国新闻事业也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此时不仅报刊大量涌现,通讯社也大量建立起来,记者的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并出现了一些当时被大家熟知的著名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徐凌霄、刘少少、胡政之、张季鸾等。

(三)反对独裁,革故鼎新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景象如昙花一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立即下令封闭所有国民党报刊。短短几年之内,辛亥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500多种报刊只剩130余种,这个在近代新闻史上十分著名的事件被称为“癸丑报灾”。袁世凯为控制社会舆论,又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限制言论自由的法令,且残酷镇压报纸和报人。这场中国近代新闻界的海啸一直持续至袁世凯死亡,各派军阀忙于争权夺利,才放松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这时,报刊上反对封建专制独裁、宣传新文化的文章逐渐增多,最有名的是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也在这一时期成立,从此,我国的新闻事业破旧立新,新闻业发展开始大步跨进新时代。

二、中国现代新闻发展历史及进程

(一)确立体制,整风改革

1942年春,毛泽东号召:“我们今天来整顿三风,必须要好好利用报纸。”这样才会有“集体的行动,整齐的步调”,去达到这个目的。就这样,在延安整风运动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仍然存有许多问题,至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的时机条件开始成熟,毛泽东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后,一场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从人民日报开始兴起,随后,改革规模迅速扩大,中央和各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台也加入改革大军,掀起一场规模空前巨大的新闻工作改革热潮。虽然不久之后的反右派斗争使这次改革中途夭折,但是其思想成果在我国当代新闻发展史上将永远闪耀光辉。

(二)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者的角色、传播内容与受众也相应发生改变。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报纸业、期刊业、通讯社、广播业、电视业、电影业、网络媒体等行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一系列晚报、经济报和都市报十分抢眼;期刊数量也与日俱增,发展突飞猛进;新华社首先建立了世界范围的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网络;电影产业化、数字化改革迅速兴起;新闻门户网站和各专业网站、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站相互促进。新闻媒体开始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建立起宏观管理体系,使社会效益持续提升,经济效益不断增长。这一次新闻改革,不仅成就了新闻事业当今的繁荣,而且将影响未来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

(三)网络时代,新式传媒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进入中国,并开始迅速发展。互联网对于传统新闻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最重要的一点是,互联网带来了自媒体,它正在将新闻产业带回到4000多年前“箫管备举,口耳相传”的时代,带回到大众传媒出现前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说:“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人们逐渐放弃报纸和电视,通过其他方式与时俱进,Google、Facebook、Twitter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媒体人也从中渐渐认识到,若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注定会失败。传统媒体会向新式媒体约稿,甚至媒体人开始建立自媒体。从此,以传播者为中心的观念将会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逐步转型,这也是中国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各方問题,层出不穷

在新闻业的快速转型与发展中,各方问题随之出现,一方面,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将会减弱,逐步过渡并分散给各种自媒体,会有更多新闻业中人开始办自媒体。这种转变带来一些问题与麻烦:会不会对记者这个职业产生冲击?负责任的媒体会不会越来越少?这些媒体会对他们报道的内容负责吗?另一方面,新式媒体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人肉搜索”,虽然后来被网民自发性地制止了,但从这种事件中,可以看到中国法律制度与网络监督的空缺之处。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水平提升,若这些问题没有好的处理方法,新闻业的发展前景将是令人担忧的。因此我们期待媒体与大众和政府都更亲近,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五)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在中国新闻业的转型期,必定会出现诸多乱象,这是在追求规范的道路上必经的探索过程。中国新闻业亟待解决的是制度、理念、关系等问题,我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媒体发展模式在短时期内不容易改变,这就意味着新闻业未来的改革道路曲折且漫长。

【参考文献】

[1]杨海军.论中国古代的声响广告[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03):121-123.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2.

4.团委学生会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 篇四

张武

1086122 回望这一个学期的经历从学生会的工作中学会很多,感悟很多。我们的实践很多东西是在团委中学到的,是团委给了我们这次机会给我们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们已经不是刚刚进入时的懵懂新生了,没有学姐学哥的引导只有靠我们自己去摸索去探讨,实践证明我们是有能力的是去带好我们旅管的。

我们学生会实行的是部门负责制这学期我们部门所做的活动主要旅管新生的招新、团员证办理和迎新年晚会等一系列的活动。虽然主要是我们负责但其它部门也是会帮忙的我们旅管是个大的集体是相互帮助的不分彼此的。

从我们所做的活动当中我对学生会的工作做了一下的总结。

第一,我们必须要配合,不论做什么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我们配合的好猜能去的最好的结果,迹像这次的迎新年晚会就是配合才去的圆满结束。

第二,要有积极性和责任心,不能产生懈怠的情绪,不要认为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在做的当中其实我们已经得到锻炼了不仅仅是为旅管服务其实还是在锻炼自己的能力。现在如果没有积极性那以后在工作中还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

第三,必须有一个适合我们部门的规章制度。制定一些相应的惩罚与奖励制度这样才能有动力与鞭策的力量,比如制定迟到与不来的制度等。

第四,要发挥我们的积极主动性,主动去想一些活动并举办我们要的是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这就要多关注身边的事了。

当然当中也是存在不足的,主要是个部门的交流很好以至于有些事无法快速的传达;我们旅管这学期活动量有点少主要是因为大家忙于导游证考试分不开身;还存在积极性不足的这一个方面等。

无乱怎么样我要对我们旅管得未来充满信心,取的好成绩我们继续努力,去的成绩不满意我们继续努力我们旅管不输任何一个系我们对旅管充满的是希望。对我们旅管学生会未来的展望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希望我们旅管能举办更多的活动我们不仅要数量还要质量多举办一些的性活动。

第二,各部门的只能划分的更清楚更好的是工作到人这样就不会出现扯皮的现象。当然各个部门的配合还是必须的要不然就是孤掌难鸣。

第三,保证内部的纪律被严格的执行,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存在特殊情况出现。

第四,保证宣传的到位积极鼓动班级同学去参见院举办的大型活动。

第五,例会的定时召开确保有关问题的解决和做好会议的笔录。

5.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篇五

俗话说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回首将近一年的工作,回想2012年走过的脚印,深深浅浅一年时间,有欢笑,有小小的成功,也有淡淡的失落。2012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

我是以一位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宝隆的,当时我的职位是售后部文员,主要负责售后排单,售后回访。这个职位说小很小,说大又很大。它关系着我们公司的服务质量。有位哲人说过: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直坚持不断地做好事。套用他的话对宝隆售后服务做了肯定和展望:做好一次服务,容易。难的是:一直坚持不断地把每一单服务做好。我们都知道,任何企业没有优质服务就没有良好的口碑,就难以建立持久稳定的优质品牌形象,就难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信赖。售后服务是很重要的一环,他能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商场客户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全环节的保障服务及时、到位、优质、高效。

感谢领导的信任,我从售后文员调到采购助理。这个职位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很感谢公司给我这一次挑战,展示自己的舞台,突破自己的机会。

对于采购我是很陌生的,结合这几个月的学习,我懂了采购员的一些日常工作。采购员要了解市场信息和销售反馈,确实客户的需求,拟定和执行采购计划,根据供应商的销售政策和政策促销以及公司的销售重点和特殊需求,及时提出采购建议调整采购计划;根据公司的商品编码规定,对入库商品安排编码;及时对业务或导购提出的报价给予回复。

通过2012年的积累,我已熟悉采购的各项环节,但仍有很多地方需改进。2013年对我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所以要不断加强自身技术积累,做好采购物资质量把关工作,让生产放心使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继续做好采购成本的控制,尽量为公司省好每一分钱,这也是采购员职责所在。同时保留与供应商每一份来往传真及邮件,做好报价单原始数据凭证的分类管理工作,以便以后价格核查和对比。

采购部:*****

6.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篇六

2015年7月15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打造美丽郑州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新区餐厅三楼开展了活动总结会议,带队老师孔祥瑞参加了本次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其他实践队的队长,副队长。

首先,会议开始,打造美丽郑州实践队队长田伟杰对这几天开展的活动进行了汇报。在活动方面,以充分详尽的策划准备,细致的活动安排赢得了老师的好评;在培训方面,代队队长对队员展开了专职培训,以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素质的培养;在宣传方面,通过对各网络平台的宣传和活动基地的宣传,使活动的关注度大大提高。

孔祥瑞老师在仔细听取工作汇报之后,进行了全面而有针对性地总结。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队员进行了表扬,同时提出了我们机械学院整个实践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针对工作情况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成员之间加强沟通交流,部门与部门之间积极沟通交流;第二,分工明确,具体到个人,实现人员最优化配置;第三,加强内部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应抱着竞争的态度开展工作。

7.竞技武术的模式抉择与未来展望 篇七

关于模式,《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随着社会的发展,模式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展与丰富。《当代新增词大词典》将模式进一步解释为体现事物的本质和一般特点的基本结构或基本式样、它舍弃了事物的细节,是事物基本特征的体现。[2]在科学研究中,模式是对事物大而化之而又不失其基本特征的描述。模式方法的重要特征在于排开事物次要、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究。分析、选择竞技武术的发展模式,是从运行层面来把握和促进竞技武术的发展。

2 模式的类型

由于历史传统与文化等原因,世界各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各具特色。依据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扮演角与发挥作用的不同,可将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分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融合型三种类型。

2.1 政府管理型

政府管理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以原苏联、巴西和中国等国家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为代表。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首先表现为竞技体育由国家投资举办,排斥社会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其次表现为行政手段是主要的管理手段。由于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承担全部义务,也掌握着全部权力。整个竞技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按行政命令,通过指标分解、调拨,由政府来配置,竞技体育的运行和发展按预先编制的计划来实施。

2.2 社会管理型

社会管理型是指竞技体育发展的原动力来自市场主体自身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以及不同市场主体间相互竞争所造成的压力和动力。在原发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德国以及英国等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大多采用这种模式。在此模式下,政府通过立法和执法来保证竞技体育的运行,对其实行“市场决定的放任政策”。采用此种发展模式的国家一般都拥有十分完备的俱乐部体制和职业联盟体制,体育中介机构高度发达,居民观看体育竞赛的消费不仅形成传统,而且普遍化、经常化、生活化。

2.3 融合型

如果某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设定了目标,并采用多种手段和措施积极引导竞技体育的运行,该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即为融合型,后发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多采用此种模式,如日本、韩国和法国。其基本特征有:一是政府采用多种手段参与和引导竞技体育的发展;二是体育中介机构发育不健全;三是竞技体育的经营部门正由非赢利性向赢利性转变。

世界各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虽存在多种模式,但从走向来看政府管理型与社会管理型之间相互借鉴的趋势日益明显,融合型的模式备受世界各国青睐。但模式的多元化现象表明,模式在本质上是多元的,单一与一成不变的模式是不存在的。这一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启迪,是我们建立、选择竞技武术的发展模式的理论起点和实践基础。

3 竞技套路的发展模式

在“欧风东渐”的影响下,近代的中国武术进行了竞技比赛的探索,但未能完成武术竞技化、体育化的使命。现代意义上的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是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特色。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提倡国术的台湾未能生长出现代意义的竞技武术,与中国有着相似文化传统的亚洲诸国和地区也都不是现代竞技武术的诞生地,唯有实行政府管理模式的中国大陆在发展体育运动中诞生了现代意义的竞技武术。半个世纪以来,在政府管理竞技武术的模式下,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最需要发展的环节,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使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无论是在竞技水平的提高方面,还是推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奥林匹克盛会奉献出中国的民族体育之花———武术,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武术进奥从某种程度来看,它不是一个运动项目进入奥运会的简单问题,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一个百余年来被称为“东亚病夫”备受屈辱民族的崛起与复兴,它是人民的心愿,是关系民族荣誉的重任。这使得武术进奥超越了武术界的范畴而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所以,在武术未成为奥运正式竞赛项目之前,应实行政府管理型的模式,以高效的运行机制,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重大问题。

政府管理的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不足之处也日渐明显。政府管理模式下的“举国体制”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缺乏社会资源的有力支持,而且与新兴的职业体育存在诸多冲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这种模式也面临着改革。在竞技武术套路完成进奥使命后,也要考虑与市场的契合,积极开拓人才的培养途径,开发表演和技术培训市场。但项目特点决定竞技武术套路不可能完全走向市场,由市场主宰其生存,即不能实行社会管理模式,而只能是政府管理模式的改进或者融合型的模式。

4 竞技散打的发展模式

竞技武术的市场化改革是以散打为突破口而展开的,而且取得了一定进展,这表明市场化将成为竞技散打的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打要放弃“举国体制”的优势,而去照搬西方拳击的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管理模式。中国竞技体育在较短时期内,迅速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大国之林,在根本上得益于国家管理体育的“举国体制”。目前,实行社会管理模式的国家纷纷借鉴政府管理模式的经验,加大国家对竞技体育的干预力度。如果放弃“举国体制”,便等于放弃优势。

我国是市场经济后发国家,体育产业刚刚起步,竞技散打的发展模式在总体上应采用融合型。这是因为:首先,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尚未完善,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仅依靠市场来发展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将是一个漫长而充满艰辛的历程,而且还将失去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外职业体育将涌入中国,处于哺乳期的竞技武术散打产业,如果得不到国家的呵护,将有可能夭折。再者,目前竞技武术散打的各种资源,多为国家投资,从保护国有资产角度讲,政府理应参与竞技散打产业的经营管理,而不应完全市场化。

采用融合性的发展模式,是竞技散打适应市场经济的选择,这不仅有利于竞技散打的市场化发展,还有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国内一些省份由于加大政府管理力度,散打运动成绩迅速提高。河南是武术大省,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市业余体校的散打队由于生源不畅,难以为继;而另一方面社会力量投资的武术馆校在散打项目上却异军突起,成为竞技武坛的生力军。在2001年举行的九运会散打比赛中河南队成绩不佳(仅获得6块金牌中的0.5块),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馆校将一些优秀运动员转让到其他省份,代表河南参赛的并非尖子选手。九运会结束后,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一方面要求各地市组建散打队,另一方面将女子散打的训练基地设于塔沟武校,并配拨相应资金。这一做法是在调动体育系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2003年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比赛中,河南取得了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从国际上来看,缅甸、越南等国由于成立了国家队,竞技水平处于亚洲前列。而同处亚洲的日本,纵然大众武术开展较好,但由于缺乏政府支持,竞技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便难有大的突破。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融合型是竞技散打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适合的发展模式。

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模式,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构建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模式不是固定的,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模式也不是单一的,政府管理型、融合型是竞技武术套路、散打比较适宜的发展模式,但也不排除其他模式并存的可能。

5 竞技武术未来展望

5.1 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历史的必然

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各国体育竞技的大赛场,更是展示综合国力的大舞台。奥运会对民族精神的强大震撼作用,使其在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内,迅速壮大,在当代体育发展中占据着十分注目的地位。封建社会的闭关自守使诞生于东方的传统武术与盛开于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之花在古代失之交臂。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武术融入世界体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长期封闭的东方古国打开了禁锢的大门,积极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武术文化也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融入世界体育文化之中,并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延伸,是一个明智的战略决策。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必将对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处于强势体育文化地位的奥林匹克运动正在进行“瘦身”改革,这预示着竞技武术的奥运之旅将充满荆棘。北京承办了无与伦比的2008年奥运会,但竞技武术并未如国人所愿成为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这充分证明了武术奥运之行的艰辛。我们不能因为竞技武术未成为2008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而否定竞技武术的奥运发展战略,那将是一种短见的行为,而应坚定武术申奥的信心,积极探索与奥林匹克竞技规范相结合的武术竞赛新模式,尽早实现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的目标。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规律与趋势,注定竞技武术成为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将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消化、吸收能力,使我们深信,在全球化的时代,武术必将冲破传统的藩篱,在奥林匹克运动这棵大树之上接出新枝。奥林匹克运动也必将因武术文化的融入,而显得更加完美、和谐。

竞技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携带着竞技体育的强势基因,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殿堂不断迈进,它注定要完成武术体育化、武术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注定要与西方体育文化在奥运层次上实现第四次融合。

5.2 散打竞赛市场前景广阔

现代竞技武术的诞生与发展得益于计划经济年代的“举国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举国体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竞技武术的市场化发展也随之成为不可扭转的大势所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必将加快,竞技武术的市场化发展也将步入快速的发展轨道。

竞技武术市场化改革已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始终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其中不乏观念陈旧、经营管理落后等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居民的消费水平决定的。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度的发展状态,但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还处于培育阶段,尚不能哺育众多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的需求。这决定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项目特点与当前人们观赏消费的特点来看,竞技散打由于对抗激烈、刺激性高符合当前人们的观赏需求,其竞赛市场化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竞技套路虽是一种高层次的体育文化运动形态,但由于人们观赏消费的特点,决定在短期内其竞赛的市场化程度不会太高,完全推向市场不利于项目的发展,仍需国家的呵护与支持。

5.3 套路表演与技术培训市场蕴藏着商机

改革开放后,武术表演市场在武术影视剧的拉动下初显端倪,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各类武术表演团,各种舞台形式的武术表演也陆续在国内外巡回演出。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制作的《少林雄风》武术舞台剧在国外的演出颇受欢迎,一期演出已收回全部制作成本300余万元,至今赢利势头不减。北京得天顺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700万元人民币制作的大型功夫舞台剧———“中国功夫秀”,也于2002年4月16日正式公演。中国武术协会中鼎国际武术发展有限公司也曾组织浙江、北京等一些省市的武术专业队到法国、日本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2004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批准,该公司成立了“中国国家武术表演艺术团”,重点开发国、内外武术表演市场。尽管在武术套路表演市场的开发过程中,有成功者亦有失败者,但不容置疑的是,表演市场是竞技套路融入市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中国武术的市场化发端于武馆、武校的技术培训。红红火火的武馆、武校所教授的技术内容中,竞技武术套路占有很大比例。从当前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现状与趋势来看,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培训市场将继续在武术市场中占据绝对份额。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培训市场的发展有如下优势:其一,竞技武术套路拥有丰富的技术内容;其二,国内拥有大批优秀的竞技武术套路教练员、运动员;其三,中国的武术套路运动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朱东博士和郭志禹教授的研究认为,目前世界级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领先水平集中于亚洲国家和地区,离中国越近成绩就越好,重要原因之一是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各省市优秀运动队接受高水平培训有关。随着竞技武术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竞技武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竞技武术套路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影响下,竞技武术技术培训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外的技术培训市场更是蕴藏着商机。

5.4 科学技术是竞技武术腾飞的两翼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体育随着国门被打开而迅速涌入中国,中西体育文化展开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碰撞与融合。在中西体育文化的交锋中,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西方体育,挟持着雄厚的科技手段,借助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对传统武术形成强大的震撼与冲击。对科学理性的追求,使传统武术在经历阵痛之后,终于汲取了异域体育文化的乳汁,提出了武术科学化的口号,开始运用西方体育的理论来阐释中国的传统武术。竞技武术便是传统武术借鉴了西方体育的竞技思想,在科学理性的支撑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武术”。近一个世纪以来,竞技武术改变了传统武术师徒传授、庙会比武等形式,无论是在选材、训练,还是竞赛上,都以科学化作为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向。历经近百余年的发展,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为技术规范,训练、竞赛体系完备的一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然而母体文化尚体悟、重经验等根深蒂固的思想,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竞技武术的发展。随着各国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世界武坛必将出现多强竞争的新格局,中国的优势地位将受到挑战,单纯依靠经验感性的选材、训练,将难以适应竞技武术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突飞的年代,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训练和竞赛的科技含量,是竞技武术在新世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展望未来,科学技术将成为竞技武术在新世纪腾飞的两翼。

摘要:竞技武术的发展模式分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融合型三种类型。竞技套路应采用政府管理型的模式,竞技散打则应以融合型为主。展望未来,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散打竞赛市场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套路的表演和技术培训市场蕴藏着商机,科学技术是竞技武术腾飞的两翼。

关键词:竞技武术,模式,展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文会,汪鹏,李本刚.当代新词语大词典[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

[3]黄恒学.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康戈武.关于当代武术发展过程中武术模式化现象的研究.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张发强.体育经济漫谈[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

[7]林艾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8]尹伯成.西方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李刚,许可.关于武术散手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8.年度总结与未来展望 篇八

还有所谓的DLMOOC(Deep Learning MOOC,深度学习公播课)、MobiMOOC(Mobile MOOC,移动公播课,指通过移动设备学习MOOC,致力于MOOC与移动学习的有效整合)、 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这个MOOL相比实体实验室有两大优点,一是没有时间限制,一年中的每一天、每天的24小时都是开放的,学习者可以随时做实验;二是实验过程可重复、可回放,方便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分布式开放协作课),不局限于单一专家授课,专家背景多样化,分布在各大高校,强调在数字时代的协作学习,避免学生被动学习。PMOOC(Personalized MOOC,个性化公播课),学生自定学习步调,自我选择开始与结束的时间,系统可以自动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并给予每个学生恰当的学习建议。MOOR(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为学生从学习到研究的过渡提供渠道,使得教学重心由知识的复制传播转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等。

在中小学,在线学习也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育学院发布的报告《理解和改进全日制网上学校》显示,美国全国已有25万名中小学生在全日制网上学校上学。美国各州网上学校总共提供53.6万门课程(每门课程都为一学期),有180万名中小学生至少选修一门网上课程。网上课程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特别是满足了学生在家上学的需求。据统计,全美已有约240万名学生在家上学。

三、未来学校展望

从学校消亡论提出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人们从来没有放弃改造学校的梦想。这个梦想,在很大程度上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学校,改变我们的教育,改变我们的学习。

我认为,会有这样一些新的变化:第一,学校(school)将演变成为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传统的学校的概念将被新的学习中心的概念所取代,人们不必每天按时去学校,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门课程。第二,教学(teaching)的概念将变为学习(learning)的概念,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活动将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成为教育的主旋律。第三,教师(teacher)将成为成长伙伴(parterner),传统的教师角色变为学生的成长伙伴的角色。第四,教室(classroom)将成为学习室(learning-room),传统的教室变成学生学习的场所。第五,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将变为定制化和个性化(customiz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传统学校统一的标准教学和评价模式,将变为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模式。

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表,而且能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里,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并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的学习,“是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的自发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过程中,课程、学分、学历、学校等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展望未来的学校,我们相信到了那时:传统意义的学校可能不存在了,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学习是永恒的。教师的称谓也许换了一个名字,但他们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其素质要求会更高。我无法预测这一天会在哪个时刻到来,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正在逼近。从现在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兴的学习方式之间会有相当长的一段共存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会大胆探索,从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人会跟上步伐,从而成为跟进者;有人会无动于衷,只能成为落伍者,最终被时代所抛弃。只有看清这个趋势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头,执未来教育之牛耳。

四、未来学校:中国应后来居上

2011年9月,时任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重新提出了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邓肯认为,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最终可能产生学校形态的改变。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完全会颠覆传统的教育结构与模式,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对未来学校进行全面设计。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专家要加强对于未来教育的研究,学校和教育互联网企业要主动探索未来学校的模式。

我认为,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变革。

第一,要努力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社区

本文上篇中已经说过,我们现在整个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它是以大规模、效率优先、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的,这些一直没有变化。而这个东西不变,“淘宝”式的教育是无法登场的。必须把以知识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我想未来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学生不用每天按时定点到学校了,完全可以在家里学习。

中国应该尽早建立在家学习的制度体系。为什么学生不能够在家里、在图书馆学习呢?为什么要把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习惯的人强制性地安排在同一个教室呢?未来的学校,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团队来学习,自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教师为他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个性化结构。目前我们给他们设计的这个知识结构太过庞大、艰深了,往往导致大部分学生陪着少部分的学生在学习。这种模式应该被打破,国家只需要提出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学分、学历、学校都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你分享了什么、你建构了什么、你创造了什么。

第二,建立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国家教育资源库

首先,要建立教育的国家标准。因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学习内容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越是自由、越是定制、越是个性,就越是需要建设高效优质的学习中心,越是需要国家力量的整合。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文化的选编。教育首先要弘扬我们国家和民族所崇尚的价值观。对此,国家是有责任的,必须建立国家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务必要科学。现在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能让少数人关起门来制定这个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更科学、更有个性,应该有最低限度的要求。事实上,目前教育存在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标准不够科学。

其次,整合教育资源。现在我们教育资源的提供方式是有问题的。应该组织国家的力量,举全国之力对全世界最好的资源进行整合。现在网易有公开课,许多大学也开设了自己的网络课程,但是没有国家整合的一个平台。应该由国家整合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一旦需要,只需在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上轻轻点击就可以得到,而且是免费的。同时,尽可能对全国民间教育机构甚至个人开发的各种最优质的资源进行整合,由国家和政府来收集、采购资源。事实上,现在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浪费:每个县、每个学校都去建造自己的教育平台或资源中心,都去开发课件,如此多的重复投入,太浪费了。这就需要国家组织专业团队,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资源整合起来,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把静态的课程变成动态的课程。

第三,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

什么算是好的教育?什么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怎样才算是真正有用的人?怎样检验和评价学习成果?这些都需要用评价去判定并推动改革。评价和考试是我们改革发展的风向标,现在我们的评价技术仍很落后,还没有一所大学真正具备判断人才水平的能力。我们现在的评价机制只是为了设置“门槛”,为了选拔或淘汰。这样一种考试评价机制一定要有变革。

未来的评价主要不是为了鉴别,而是为了改进。在学习的早期过程,可以用大数据的概念,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作为评价的依据,据此发现学生的知识点缺陷,及时帮他改进。同时,未来的考试评价会更加重视实际能力而淡化考试分数。未来的大学也可能会出现全新的模式,可以不必限制上大学的地点,只要学生能够通过严谨而且经过国际认证的评估,证明其对某一理论已经精通和理解,已经掌握了某种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和创新理念,无须持有相应的文凭和学历,就可以进入社会找到工作。如果这样的话,未来学校的竞争将不再是学校品牌的竞争,而是课程品牌的竞争。互联网已经提供了这种可能,如果一门课程可以有一百万人同时来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那么,学校的优劣最终一定集中体现在课程的优劣上。

总之,在这样一个互联网能够改变一切的时代,一个新的教育世界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看到了未来学校的曙光。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抱这种改变,积极推进教育的创新,就一定能够破解各种难题,创造教育的未来,赢得中国的未来。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9.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 篇九

根据公司要求,结合项目部、自身工作情况,认真梳理总结2015年工作,谋划2016年工作,以确保手头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公司发展。

第一部分 2015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完成情况

2015年01月至09月在涵翠苑C区绿化项目部主要完成的工作

1、主持项目部搬家:协助项目部的组建,组织两次项目部搬家工作,为项目的顺利施工创造了准备条件。

2、办公管理:办公文件、文档资料进行分项分类整理,归档;完成日常办公工作等。

3、技术:认真识图、读图、把握节点详图;提出图纸会审纪要;根据设计图纸现场测量、定位、放线;复测已完成的技术工作。

4、施工管理:协调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的管理,调度机械设备,确保按抢工期计划完成。

5、人员管理: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同事的积极配合下,参与人员调度管理,确保项目有条不紊的进行。

6、材料:根据图纸设计及现场施工,以及仓库库存情况,准确计算材料用量,上报材料使用计划,对接材料进场、收料、入库、管理、使用。

7、结算:完成涵翠苑C区化粪池、雨污水配套工程结算,汇总签证、工程量上报工作等。

8、参加局、公司、项目部组织的各类会议,业务学习,观摩学习,外出考察,承担局“创客之家”部分工作。2015年09月至12月主要完成的工作

在北京林业大学参加进修学习,主修课程《园林工程》、《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园林树木学》、《风景园林设计》、《园林植物景观规划》、《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辅修课程《景观生态规划与修复技术》、《园林花卉学》;旁听了海绵城市建设,垂直绿化等课程;参加了多个知识讲座的听讲学习。

二、取得的成绩

2014年度个人被评为房管局最美员工,在各类长跑、登山比赛中获得过奖项;项目部被评为先进班组。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工程建设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有以下需要改进和正视的问题:

1、个人:人员管理上还不够大胆;协调解决问题还不够果断;管理方式方法有待创新;现场施工经验不足。

2、班组:作业队伍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各班组施工人员部分业 2 务素质较差,思想意识不到位,计划得不到落实,执行力度差,整改不到位。

第二部分 2016年工作计划及公司发展建议

新的一年面临的环境更加艰巨;2015年的工作也给了我们很多教训,结合十三五规划及行业、公司现状,我们必须超前谋划,严格把控,竭尽全力,积极响应,有力组织,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公司战略转变和品质提升,做到以下几点:

一、个人方面

1、加强理论、业务知识学习,学以致用,提高个人素质;敢于大胆管理。

2、积极、主动、踏实肯干,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增强团队意识,集思广益,发挥各成员优势,取长补短。

4、做好组织、沟通、协调工作。

5、重视安全管理,狠抓不懈,把安全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二、项目管理方面

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改进质量控制方法、手段,提前谋划进度控制,严格监督成本控制过程,做到安全文明施工。

1、抓好质量管控,从源头控制入手,狠抓材料关、技术关,提高质量意识。

2、抓好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和安全文化建设力度。

3、合理安排进度,严格按照甲方的总进度计划执行,参加甲方、监理、项目部组织的例会。

4、加强成本控制,抓好成本管理控制,做到预算相对准确、合理。在施工过程中做好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管理;对废弃料实行合理控制。

三、公司发展建议

1、合理调整产业组成结构形式,积极拓展新的行业空间;

2、练就综合管理,能担重任的项目部;

3、筛选班组,组建灵活机动的公司管理下的班组队伍;

4、积极寻找外部优秀施工班组;

5、改变管理方式,让人人敢担责任,愿意付出。

回顾过去,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在公司领导、项目部有条不紊的带领下、大家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的一年面临的环境更加艰巨,我将继续保持吃苦耐劳的作风,稳扎稳打,不断的总结与反省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继续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热情!

涵翠苑C区绿化项目部

李 亮

10.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篇十

回首过去,我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胸有成竹,信心百倍;这一年走过来,感觉真的复杂,感慨良多阿......

昨日,永久属于过去,过去不管成功或失败,永久属于死神;昨日,如一颗陨落的流星划过天际,来不及招呼;昨日,如一朵朵漫天飞舞的的蒲公英,尽显其招摇之态。

回首昨日,我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苦涩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太多的忧伤充斥着我的心灵,尽管太多的无奈写在我的脸上,尽管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

有失败也会有成功,有咸淡的泪水当然也少不了甜美的微笑,有失落才构成昨日缠绵的歌,有忧伤才会有昨日焕发的浪漫色彩。

回首过去,我心怀坦荡,回首过去,我沉沦于昨日成功时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之中;回首过去,我没有驻足在昨日构建的秀丽梦想中;回首过去,我没有黯然伤神,沉沦于昨日的得与失,是与非中;回首过去,了解最真实的自我,看清今后的方向,选好航程,为一个崭新的日子苦心打造。曲折使我成长.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幸运自己认识了另外一个世界.

11.年度总结与未来展望 篇十一

关键词:债券借贷 融资质押 标的券

债券借贷业务定义及模式

人民币债券借贷业务,是指债券融入方以一定数量的债券为质物,从债券融出方借入标的债券,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归还所借入标的债券,并由债券融出方返还相应质物的债券融通行为。

债券借贷市场参与者包括出借人、借券人及中介机构。出借人是供给者,通常是为投资目的而持有一定规模债券的机构法人,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借券人是需求者,大多为需要借入债券以履行结算义务或其他目的的机构法人,主要包含自营投资者及做市商等。中介机构可分为仅安排双方借贷事宜的代理人和直接参与借贷交易的当事人两类。

在国际债券市场,债券借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交易行为,美国、欧洲、日本等主流市场均开展了此项业务,但开展模式有所不同。目前,欧洲、日本均采用抵押式借贷,美国基于其较为完备的债券市场和信用风险管控机制,除一般的抵押式借贷,还有信用借贷模式。

在我国,根据人民银行2006年发布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借贷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债券融入方应向融出方提供债券作为质押,因此,我国的债券借贷更类似于欧洲、日本的抵押式借贷。此外,目前我国市场中介机构主要负责结算等业务,市场参与者采用一对一的交易模式,还未发展到国外市场的中央对手方模式。

我国债券借贷市场概况

自2006年人民银行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借贷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后,我国债券借贷市场初期发展较慢,2012年后,市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初期交易量先增后减,2012年后快速增加

从图1数据1可见,2006—2011年债券借贷成交量较少,自2012年开始逐渐增加,2013年增幅超过200%,2014年更是增长了500%。随着初期培育后市场对交易的认知扩大,交易需求逐步释放,未来交易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债券借贷在2012年之前成交稀少,之后成交量大幅提升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从借入债券角度来看,市场产生了借券需求。我国债券市场在近十年取得快速发展,品种不断增多。2005年推出短期融资券,2008年推出中期票据,2009年以后城投债大量发行……由于内部考核要求限制,机构手中除传统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之外,开始越来越多持有票息更高的信用债,但同时,利率债券因其良好的信用资质,具有天然的融资优势,所以就有了机构运用手中信用债券换取利率债券的需求。二是从借出债券角度来看,债券融出方逐渐增多。债券借贷业务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内部授权、外部授信等管理办法作为保证,也要有较为丰富的债券存量作为支持,更要有运行良好的交易系统、经验丰富的交易人员作为保障。2012年之前,参与这项业务的大型机构较少,直到 2012年,工商银行在国有四大行中率先开展债券借贷业务;2015年,农业银行也开展了该项业务,债券融出方逐渐增多。三是从交易规则角度来看,对业务的熟悉促使机构滚动借贷以降低成本。目前市场上借贷费率一般和借贷期限挂钩,期限越长,借贷费率越高。因此,在逐渐熟悉交易规则后,机构开始选择进行短期限、高频率的滚动借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借贷规模2。

(二)交易笔数快速上升,单笔金额有所下降

从交易总笔数看(见图2),2012年后,债券借贷交易笔数迅速增加,在2013年和2014年更呈爆发式增长。但是,从单笔平均交易额看(见图3),自2012年达到峰值13.53亿元后,2013年和2014年的单笔平均交易额则逐步下降,主要原因有:第一,在2012年市场快速发展初期,债券借贷参与机构主要为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大型机构,单笔交易金额较大。2013年后,中小参与机构逐步增加,单笔交易数额开始下降。第二,经过初期市场培育后,机构对于债券借贷交易的认识逐步加深,除传统融资目的外,借券卖空、多业务品种套利等需求不断增加,此类交易一般金额较小,也一定程度降低了单笔平均交易数额。

(三)借贷机构逐步多元化,市场潜力较大

债券借贷自起步以来,交易机构逐步增多,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见图4)。至2014年,该业务已有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证券公司等多种类型的机构参与,市场主体逐步多元化。

2014年,债券借出机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大型商业银行是债券借出的主要力量3,其次是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三者合计借出规模占比达98%,银行理财、农联社、证券公司、农商行分别排名第四至第七位,四者合计约占总借出规模的2%,虽然整体占比较小,但较之前年份借出量呈现上升态势。第二,虽然单家城商行的债券持有量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城商行总体债券借出规模却大于后者,原因在于以上海银行为主的城商行更早地看到了市场机会并开展借贷交易,较股份制银行更有市场先发优势。第三,银行理财成为新晋借出方。2014年,浦发银行理财专户借出债券36.3亿元,占市场单边借出量的0.92%,体现了在银行理财规模快速扩张下,交易需求的多样化(见图5)。

从债券借入机构来看,证券公司是借入债券的绝对主力,借券规模占比达到85%(见图6),主要原因在于证券公司考核成本较高,多数机构持有的均是票息较高的信用债券,而在日常杠杆交易或者流动性管理中,需要质押较多的是利率债券,这导致其使用信用债质押换取利率债券的需求强烈。另外,券商的交易机制灵活多样,债券借贷亦能配合其完成多种交易。

有9家机构同时参与了债券借出和借入交易,主要为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证券公司。这些机构一般较早开展借贷业务,借入与借出双向交易系统流程较为完备,同时,机构中多个团队同时负责债券业务也形成了不同方向的交易需求。

2014年,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债券持有机构尚未开展债券借入业务,主要原因在于这三类机构一般在银行等主要借出机构的授信较少或者没有,限制了其该项业务的开展,未来,随着业务合作的不断加深、授信的逐步增加,相信债券借贷市场参与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债券借贷的主要功能介绍

对债券借出机构来说,借贷交易有利于盘活其存量资产,在风险可控情况下增加业务收入。

对债券借入机构而言,债券借贷需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目前市场对于信用债质押回购利率一般要加点,或者不接受质押,通过债券借贷可以将信用债转换成同等金额甚至更高金额的利率债,而借贷的费率小于使用信用债融资的加点数,从而提高了融资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二是结算需求。首先是为保持日常经营产生的结算需求。例如,某机构错将已质押的债券卖出,错将不持有债券质押,或超额质押持有债券时,就需要借入债券以进行交割。其次是因做市产生的结算需求,例如,做市商因向市场提供双边流动性需借入债券以避免客户买入交易结算失败。三是在合适的市场时机,可以将借入的债券卖空来获利,例如在2013年三季度后,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某券商曾借入10年期国债,在4.10%水平卖出,后在4.60%水平买回,获得卖空收益。四是通过借入债券融资,获得利差收益,比如借券进行质押式回购后,融来的资金可以买票据、短融、超短融等,都可以在实现期限基本匹配的基础上获利。五是配合其他交易,如在国债期货交易中,运用借入债券完成交割,借贷到期时再买入相应债券归还。

债券借贷与传统业务的联系与区别

(一)债券借贷与回购业务

在我国债券市场中,回购业务根据债券处置权和票息收益权的不同分为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债券借贷与这两种业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三种业务均可用于融资,其中买断式回购和债券借贷的标的券均涉及所有权的转移,而质押式回购的债券仅作为抵押品;此外,质押式回购和债券借贷中交易存续期的利息仍然归原持有人所有,买断式回购中,利息归逆回购方所有。

(二)债券借贷与现券交易

债券借贷与现券交易的相同之处在于标的券的所有权均发生了转移。它们的不同之处包括:一是债券借贷有期限限制,目前最长为365天,所以所有权只是短期让渡,而债券买卖没有时间限制。二是债券借贷期间,标的券的利息仍归借出方,而现券买卖中,随着交易完成,债券的相关收益也一并转让给受让人所有。三是债券借贷需要质押品,而现券交易不需要。

市场未来展望

债券借贷业务丰富了投资人的交易品种,提高了市场流动性,促进了债券市场发展。自2006年以来,借贷交易机构不断增多,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几年更是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笔者认为,债券借贷交易未来有望在以下三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

一是跨托管机构的债券借贷实现系统联通功能。目前,借贷机构存在将托管在上海清算所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信用债券质押,借入托管在中央结算公司的国债、政策金融债的需求,但目前两家托管机构之间的结算系统尚未实现联通,如有此类交易需求,只能在交易首期和到期使用手工模式。未来,如能实现系统联通,将进一步提高债券借贷交易量,盘活两家托管机构的存量债券。

二是颁布全市场统一的债券借贷主协议。2014年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牵头,组织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一起制定全市场通行的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借贷交易主协议文本,目前该文本还在征求市场成员意见。未来,如通行文本推出,将进一步提高债券借贷业务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推出交易所债券借贷交易。目前已经开展的债券借贷交易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借出债券和质押债券均托管在中央结算公司的,第二类是借出债券和质押债券均托管在上海清算所的,第三类是借出债券和质押债券分别托管在以上两家机构的情况。针对交易所的债券借贷尚未推出,未来如能推出,将盘活托管在交易所的存量债券,减少跨市场转托管债券的风险,提高不同托管机构债券的稳定性,进一步释放债券借贷业务的市场潜力。

注:

1.未统计借贷债券和质押债券均在上清所以及借贷债券和质押债券分属中央结算公司和上清所的交易,但以上交易量较少,不影响整体分析结果(下同)。

2.例如,一家机构准备借1亿元债券,期限6个月,为节省成本,这家机构选择先借3个月,到期后再续借3个月,这样费率更低。交易量方面,前者是1亿元,后者是2亿元。

3.2014年大型商业银行中只有工商银行开展了债券借贷业务。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

12.年度总结与未来展望 篇十二

1 医院投诉管理的历史进程演变

1.1 自然管理阶段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数十年时间,医疗投诉保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因此,这一时期还不存在成系统的医院投诉管理,针对零散发生的投诉,医院管理部门和当事医务人员一般都是按照处理日常纠纷矛盾的习惯做法和经验,就事论事地处理投诉事项和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姑且称这一时期为“自然管理阶段”。由于医患矛盾平和的时代背景,医院投诉没有也不需要进行专门化的特别管理,因此一般都是从事其它岗位的工作人员兼职完成投诉处理工作。

1.2 专门化管理阶段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冲突频发[1],投诉处理难度迅速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投诉管理进入了“专门化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各医院开始成立专门部门或者使用专门人员专职负责投诉管理,针对医院投诉的预防、接待、处理、总结进行专项的工作,重大案件越来越倾向于按照专业化的法律途径解决。在这一阶段,各医院纷纷成立“医患办公室”等专门机构,引进有医疗、法律或管理背景的专业人员,因而迅速积累了投诉管理的经验,医院投诉管理水平开始呈现出专业化特色,投诉管理初见成效。

当然,专门化管理阶段毕竟只是医院投诉管理的初级阶段,尚有大量欠成熟之处。例如投诉管理效果严重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管理人员的个人水平和经验,管理无固定流程,投诉处理结果往往因人而异,投诉材料缺少规范化的记录,更没有高质量地回馈到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之中。

1.3 标准化管理阶段

为改善“专门化管理阶段”的不足,医院投诉管理逐渐进入到“标准化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色是强调完善制度和规范流程,将医院投诉的诸多环节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在这一时期,投诉管理逐渐由经验性管理升华为更具专业色彩的标准化管理。一方面通过建立标准工作流程的方式将各处琐碎工作体系化,另一方面在标准工作流程中有计划地强化纠纷的预防、深化纠纷发生后的分析整改、对重大案件的解决方式也采取了步调一致的标准操作模式。最后,投诉材料的保存和整理也得到重视,这为下一步研究改进医疗安全质量奠定了基础。

标准化管理无疑使得医院投诉管理迈上新的台阶,但这一阶段也并非尽善尽美。尤其是投诉管理仍然是医院管理体系中比较孤立的组成部分,与医院整体管理乃至医院文化层面上都缺乏有机联系,常常出现投诉处理水平越来越高,但投诉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频繁的问题。

1.4 患者安全文化阶段

在医院投诉管理日臻完善的同时,“患者安全文化”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2]。投诉管理也逐渐向“患者安全文化阶段”转变。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逐渐学会从患者而非医院的视角与价值观来看待投诉事件,不再一味满足于将医疗不良事件大事化小解决了事,而是反其道行之,通过鼓励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从小见大,同时不再强调某个医务人员对投诉事件的责任,而是基于“人总是会犯错的”、“大部分错误是医疗流程缺陷所导致而非某个人的过失”的理念,针对所有医疗不良事件进行医疗流程的重新梳理和改进,靠解决系统误差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靠营造医院整体上的患者安全文化氛围来从根本上避免投诉的出现。

2009年12月,卫生部出台了《医院投诉管理办法》,医院的投诉管理有了专门规范。在这部规范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文所列之各个历史阶段所留下的印记。《办法》第16条要求“医院应当设立医患关系办公室或指定部门统一承担医院投诉管理工作”就是医院投诉专门化管理的要求;《办法》第4章“投诉接待与处理”的有关规定即是标准化医院投诉管理的具体体现;《办法》第30条“医院应当将投诉管理纳入医院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定、第34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医院主动报告无损害医疗差错行为,逐步建立无损害医疗差错免责报告制度”的规定等都是医院管理向患者安全文化阶段迈进的信号。

2 医院投诉管理进步中的隐忧

不可否认,医院投诉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对改善患者安全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目前的投诉管理发展路径在进步中也存在隐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来副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1 医疗纠纷的责任主体与处理主体不一致

随着各医院投诉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投诉发生后的处理进程愈发专业化,往往是投诉一经发生,就有专门的投诉管理人员依据标准化的投诉处理流程,迅速隔离开原本的矛盾双方,纠纷可能被及时控制和解决。这种高效专业的解决模式在给医院和医务人员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隐忧,那就是本应对医疗纠纷的发生负责的责任主体与事后承担医疗纠纷处理职责的处理主体相分离,造成纠纷的责任主体在纠纷处理过程中常常成为配角甚至置身事外,医疗纠纷给医院造成的大量负面压力都由投诉处理人员而非当事人员承担。在实践中,作为医患纠纷的主管部门成了医患矛盾集中地,纠纷主管人员的工作更具有高风险、高压力[3]。这就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医院投诉管理水平越高,投诉处理人员越是具有专业水准,上述医疗纠纷责任主体与处理主体相分离的局面就越严重,由此导致制造不幸事件的人越发远离事件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他们缺乏从事件中汲取教训的动力和压力。从这个意义上,医院投诉管理的水平提升反而促成了更多不良事件的发生。

2.2 自然淘汰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在包括医疗界在内的各个行业中都存在一种自然淘汰机制,优胜劣汰法则会把那些质量低劣、能力不足的人逼出这个行业。淘汰机制的存在是促进行业内部管理水平改善的源动力所在。在医疗界,一个合理的淘汰体制会自动促使这个体系内的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医院投诉管理,会让医务人员内在地产生医疗安全强化培训的需求,也会把那些真正不适合从事医疗工作的人淘汰出医疗队伍。然而,现行医疗体制的问题是:用人制度上的终身制观念,使医院对不需要的人员无法解聘,分配难以体现水平、贡献和业绩的差距[4]。本来干部人事制度的缺陷已经导致淘汰机制运行不畅,而在某种程度上,医院投诉管理的水平提升带来的主体分离问题进一步淡化了淘汰机制的影响力,最终导致只能靠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安全观念。但实际上,没有淘汰机制的基础,任何培训都难以取得根本性的结果。我们不得不承认,医院投诉管理的进展如果没有和人事制度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它可能非但不会帮助甚至会进一步恶化正常的淘汰制度。

3 医院投诉管理未来发展的展望

3.1 投诉管理者在投诉处理中的地位需要重新定位

在经历了上述诸多历史阶段和深入分析了投诉管理面临的问题后,在未来的医院投诉管理发展中,我们是否可以大胆设想,重新寻找投诉管理者在投诉处理中的定位。在医患矛盾异常尖锐、医务人员茫然无措的早期阶段,医院投诉管理者的首要职责是挺身而出在医患矛盾双方之间建立一道屏障,进而想尽办法促成纠纷的化解;但在医患纠纷解决机制日臻成熟、医患关系日益走上法制轨道的未来阶段,医院投诉管理者是否可以逐渐淡化“屏障”职责,突出“专业”特点,让自己成为医疗纠纷处理中专业化的“辅助者”和“建言人”,为医患双方公平解决纠纷提供专业的策略和指导,但同时回归成为医患矛盾处理的“配角”。与此同时,在投诉预防管理中,投诉管理者则更多担当“主导者”的角色,帮助医院建立行之有效的预防策略,给予医务人员医疗风险防范方面的全面指导。

3.2 重新让引发投诉的人承担主要的投诉处理责任

与投诉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转变相一致,医务人员也要重新调整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角色定位。在可预见的未来,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医务人员应当重新成为医疗纠纷处理阶段的责任主体。即使有来自投诉管理人员的专业指导,当事医务人员仍然必须自己去面对问题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有效的压力反馈机制,才能够促使医务人员主动寻求避免医疗投诉发生的方法,也才能够将那些无视患者利益的不负责任的医务人员淘汰出医疗队伍。实际上,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医生真正成为了“自由职业者”,患者的满意与否真正可以左右医生的职业命运的时候,现在的许多管理障碍都将一扫而空。当下已经开始在某些地区试行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以及在这个方向上走出了第一步。因此,无论医务人员还是投诉管理人员都应当重新认识自身在医疗纠纷预防处理中的角色。

3.3 投诉管理的社会化

最后,在投诉管理者角色转变的同时,医院投诉管理可能逐渐出现社会化趋势。即如同目前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律师、注册会计师一样,医院投诉管理在愈发专业化的背景下,可能也会跳出医院内部管理的范畴而成为一种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专业任务。投诉管理的社会化可能会更好地整合管理资源和发挥管理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院的管理成本。当然,这种趋势受到我国具体医疗体制、医院治理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是否能真正实现投诉管理社会化尚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作为一种可能性,值得目前从事医院投诉管理人员加以重视。

总之,只要还有医患关系存在,投诉管理、纠纷处理就是永恒的话题。希望每一名医院投诉管理的参与方,无论是医生、患者还是管理人员都能从过往的历史进程中汲取经验教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设计更完善的制度,为医患关系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曹荣桂.公立医院改革进展与挑战[J].中国医院,2010,14(06):1-5.

[2]李卢新.加强医院患者安全管理的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2009,26(4):34.

[3]王全虹,顾跃静,杜淑英.医患纠纷主管人员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病案,2010,11(8):44.

上一篇:四上语文教学进度表下一篇: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