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学习能力

2024-08-11

阅读与学习能力(精选11篇)

1.阅读与学习能力 篇一

按教学计划的规定,本学期我学习了《阅读与写作(一)》这门课程,经过自学教材和网上自主学习,我按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收获颇丰。

一、我明白了《阅读与写作》课程的重要性

阅读和写作是人一生中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的两项基本能力。人们的社会交际方式,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口头和行为方式;二是

书面交际方式。书面交际的内容可以长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种文献资料,它是现代社会人类交际的主体和主要方式,是社会交际的基本工具。书面交际扩大了人们交际的范围和领域,几乎可以延伸到世界的所有地方。因此,学习掌握《阅读与写作》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尤其对一个小学教师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二、我懂得了一些阅读的理论和方法

阅读是一种通过文本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的复杂过程,它的效应不仅取决于作者在文本中提供了什么信息,以及信息的质量和性质,而且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方法、审美趣味等因素,以及那个时代科学经济、哲学、宗教等的发展水平。因此,阅读不仅是看看书,弄明白作者写了什么,还应该是一种再创造。通过学习,我掌握了文体论阅读、社会学与文化学阅读、语文学与接受美学阅读、电脑文本阅读的原理与方法,改变了我过去不正确、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的层次与境界得到了提升。比方在运用文化学阅读方法、阅读作品时,就应该充分了解文本深层结构的文化底蕴。一是了解民族的思维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在哲学上重了悟不重形式论证,在艺术上重意合不重形合,在语言上则以非形态方面貌出现。因此,意境说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论话语。二是了解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系,每一个具体都会体现出一定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比方铁凝的的《我有过一只小蟹》通过作者在庐山遇到的一只小蟹的具体命运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关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其深层是一种天人合一思想的

体现。三是要了解民族群体的稳定心态和心理层次,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风尚等精神状态和道德风貌。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才能以小见大,深刻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

三、我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诗歌的阅读、鉴赏对我来讲,是一个开薄弱环节,我感到很困难,但通过学习,我进步不小,掌握了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一是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二是体验强烈的抒情情性,浓缩的社会生活;三是领略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一是品味诗歌语言的神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再碰到诗歌的欣赏,我就不会手足不措了。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在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充分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并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2.阅读与学习能力 篇二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 还要在对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进行强化, 就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作品剖析、作品解读等, 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情感的传达, 对作品进行体会和评价。由此可以确定, 强化阅读教学的确能够满足新课标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会在课堂中进行教材文学作品欣赏的同时, 适当穿插课外文学, 使学生可以对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 了解作品人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写作风格的体现等, 长此以往可以逐步增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 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作品欣赏, 从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 促使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3.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会学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词语运用方式、人物描写等, 促使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都有所提高, 再加之学生日常学习中, 写作练习, 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逐渐提高。所以, 强化阅读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作水平。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 可以确定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综合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佳。对此, 应当以新课标为准,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进, 具体的做法如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是以教师为中心, 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展开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 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 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效果, 应当对阅读教学进行调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 规划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使其围绕学生特点展开,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文学作品、思考作品、体会文学作品, 使学生阅读水平提高。

2.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还要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而适当地指导学生, 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 提升自身文学欣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那么, 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①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因为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 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 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索, 从中寻求到新知, 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此同时, 还能够使学生再次复习课堂教学内容, 巩固知识。②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 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还能够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所以,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提高自身阅读效率。

3.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满足新课程要求, 还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 (1) 设置问题情境, 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为提高文学阅读效果,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情境氛围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地参与文学作品阅读, 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组织学生进行《北大荒的秋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秋天的场景。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对秋天进行描写, 如此每个同学, 脑海中都会有一个秋天的场景。此时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②与我们所熟悉的秋天有什么不同?③课文是从那两个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④第三段中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阅作品, 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答案。在教师情境的影响下, 加之教师正确地引导,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文章阅读, 解答问题。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 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 注意与写作相联系, 鼓励学生借鉴文学作品, 进行作文写作。如此, 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会认真地阅读文章, 学习文章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 促使学生将所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中。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阅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描写分析, 并借鉴文章中风景描写的方法, 来对自己生活中的一景进行描写。如此, 学生认真阅读文章, 对其中风景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 了解其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词语的运用。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运用文章所应用的写作手法、词语等来完成写作。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当然, 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师还需要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讲述作品写作背景、作品简介、段落划分、概括文章中心、说明文章主题思想以及分析文章的特色等, 而学生则是按照老师讲授文章的顺序, 被动地进行作品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然不会充分地理解文章, 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在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即教师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 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 思考文章, 说明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及感受, 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①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学生好动、爱玩, 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为了改变学生这一陋习,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当注意营造安静、轻松的氛围, 鼓励和引导学生静心阅读。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②鼓励学生尝试理解文章。学生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前后段落进行思考、分析, 并体会文章情感, 最好使学生能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3.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 主动思考文章, 日积月累, 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必然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基于此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此为依据, 规划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此, 学生会主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文章阅读, 逐步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要求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要。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 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所以,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未能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情况, 应当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 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为学生以后良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高传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 (教研版) , 2014, (1) :117.

[2]李海燕, 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2) :132.

[3]李文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阅读 (中旬) , 2013, (9) :101.

[4]张志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3, (10) :16-17.

[5]王丽.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5, (8) :59.

3.阅读与学习能力 篇三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通过读者的阅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下面谈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一、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现状

1.语文阅读教学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但当下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认知上的求同取向,用标准答案一统天下,造成学生机械分析问题的思维定式,进而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2.由于缺乏对文本阅读技巧的讲解和指点,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处于浅层次化状态,审美趣味、阅读水平有待提高。

(二)教师现状

1.教师缺乏应有的文学理论知识,吃不透教材,无力对教材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分析,难于驾驭新课程教学。

2.教师教学方法程式化,照本宣科,在内容分析和结论得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对作品的理解单一化、浅薄化,把自己和学生都阻挡在文学审美之外。

(三)课堂现状

1.互动活动和交流探究流于表面和形式,教师只赋权却不增能效,课堂表现的是学生肤浅的、表层的主体性,失却了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的指导,无效教学现象比比皆是。

2.多媒体过多介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实物化,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象能力、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夺走了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的时间和兴趣。

二、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可以把语文阅读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用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的口语训练,展现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当然由学生“兴趣”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自觉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创造性阅读的一种教学形式。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作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思维、情感等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无需局限于作品所给出的观点、结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造阅读是教师迎合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阅读心理来看,阅读不是单纯把文章读出来,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夹杂了读者自身的思考、感知、判断、想象等过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读者不同的阅读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有的观念、好恶、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让读者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于别人的观点。这种阅读心理就让创造性阅读教学成为可能。

(四)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或创造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自由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注重总结。有目的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我们应更新教学理念,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是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提升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S[2015]GHB1227。)

4.阅读与学习能力 篇四

阅读策略与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关系之研究

阅读策略不仅包含读者为实现阅读目的而采用的技巧,还包含读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采取的一些限制性和控制性的行为.此研究尝试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训练,探讨阅读策略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以此验证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作 者:吴伟萍 WU Wei-ping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2(2)分类号:H319.3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策略 策略训练

5.阅读与学习能力 篇五

英美文学教学中个性化阅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英美文学而言,一改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自主学习能力,对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读者批评理论所涉及的对读者性质的全新认定、文本未定性、期待视野、“发现空白”等理论特质的阐述,对荚美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作 者:何丽娜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宁夏,固原,756000刊 名: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9(1)分类号:H319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英美文学教学 读者批评理论

6.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篇六

林皋小学语文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1、学生发展的需求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

2、我校学生阅读的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校虽积极地开展了各种阅读教学活动,加强了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但学生的阅读现状仍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⑴阅读水平低,试卷失分多。

每次考试结束老师做试卷的分析时,总是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一块的失分率是最高的,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低直接造成了试卷中的失分。那么怎样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减少失分,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

⑵表达能力差,课堂不生动。

语文课标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汇总,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感受、体验、理解往往需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向大家传达,可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学生普遍语言的表达能力不高,课堂中很少发现精彩的发言,有些同学甚至是闪烁其词,连一句连贯通顺的句子都说不上来,又谈何理解和体验呢?

⑶课外阅读的状况更令人担忧。如:

A、忽视阅读,观念落后

由于长年来推行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家长普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甚至有不为少数的家长认为读课外书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成绩。

B、兴趣不浓,自觉性差

学生普遍阅读兴趣不浓,有多位家长反映: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进网吧打电脑游戏,平时每天晚上则沉迷于电视动画片,读书要逼着看,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众所周知,兴趣是做好许多事情的老师,只有对这件事情有了兴趣,才可能发自内心地去做,去认真探索,只有培养了阅读的兴趣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C、缺乏指导,收效甚微

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选择图书,也不懂得如何去读精、读透一本书,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也比较欠缺,许多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只要看到学生捧着书,怎么去读,是不是读出效果来则往往不被他们所关心。学生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往往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方案。

二、课题的界定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的过程。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

三、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一)研究目标:

1、使金凤三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

2、使金凤三小全体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不断总结方法,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

3、探索出一套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二)研究任务:

1、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使本校语文课程改革取得更大进展。

3、系统的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形成一套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四、课题组人员分工:

总负责:王立刚(校长)

成 员:全体语文教师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参与课题人员的素质:本组主要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部分获得过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奖,80%教师有过论文市级获奖或市级以上发表的经历。他们善于学习,勤于调查,乐于实践。

(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办学的理念之一,而且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教改中,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接纳性。

2、申报的课题与本人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有充足的时间保证。

六、研究内容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指导,课外阅读指。

2.课内外阅读资源的整合——释疑解惑、学法迁移、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3.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摘录卡,亲子读、师生共读等。

4.阅读评价的研究——阅读展示,阅读考核。

七、研究思路:

1、我们对课题的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着眼于教学一线,扎根于教学一线,让更多的孩子从本课题中受益。

2、研究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因材施教,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实践性原则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因材施教原则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处理好多数与少数、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尽其所能,进行个

性化阅读。

八、研究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2、观察法:观察学生在校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语文阅读学习现状。

3、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校学生语文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九、研究步骤和具体做法:

①研究启动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月):通过校内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本校学生语文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填写申报书,研究制定实验方案,强化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②实施、研究阶段(2011年2月—2013年7月):

a.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阅读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阅读目标体系(包括:阅读情感,阅读习惯,阅读方式方法等),将小学生必背诗文240篇分年级汇编,并从从课堂学习、课外阅读、优秀诗文积累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生成,不断优化。

b.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c.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的同时,引领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广泛阅读。

③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0月)系统地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课题总结、鉴定、验收等。

十、推进措施

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必须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狠抓“四个落实”:

1、时间落实。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主阵地,要求对学生统一指导的时间和自由阅读的时间都要落到实处。把阅读课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指导;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2、活动落实。开放学校图书馆,保证学生能借阅图书; 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同时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使图书角灵活增容 ;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同时向家长宣传

读书的益处,鼓励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营造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

3、指导落实。除经典古诗文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其它课外读物,也可以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

4、检查落实。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十一、预期成果:

a)、阅读教学优秀教案选编。

b)、论文、随笔、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个案反思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c)、课堂实录。

d)、学生优秀读书笔记。

e)、优秀习作集(学生习作、学生自创的童谣、诗歌等)

f)、手抄报集《我的阅读世界》。

g)、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的方案、图片、录像等。

h)、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

十二、理论依据和参考文献:

(一)、理论依据:

1、教学认识论。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起因于主客体方面的相互作用。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现代教学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

2、新课改理论。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学生“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显然,要实现中小学生总阅读量的需求,就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让学生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附研究子课题:

1、夯实字词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诵读中华经典,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掌握正确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7.阅读能力的内化与作文能力的提升 篇七

第一, 内化阅读, 必须消化吸收, 做到读与写的互动。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 我们不缺少阅读,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 12年24本语文教科书, 再加上原有大纲及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配套语文读本、课外阅读书目, 少说也超过1000万字的阅读量, 这是相当可观的。然而, 语文教学的模块中, 耗时最多的阅读教学在时间上的高消耗与能力转化上的低收益, 加上阅读与作文两大模块的互动乏力, 使得阅读教学内化为能力的环节苍白无力。反思这一现象, 是因为我们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了这些所谓的“名家名篇”的作者身世, 写作背景, 甚至于这些文章的思想光芒、政治影响上了, 使语文课过分彰显了思想课品德课的特点, 缺少了足够的语文味。再加上作文教学自身缺乏体系性, 又与语文课的单元阅读教学配合脱节, 作文与阅读彼此二者的支持互动不够, 既影响了阅读内化为能力的深化环节, 又削弱了作文从阅读中吸收借鉴的提升环节。应试中大多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类型的试题茫然无措的现状就是很好的证明。

因此, 阅读的能力内化与作文的能力提升二者必然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阅读对于作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为作文提供素材、技法和间接生活, 但却代替不了作文。作文必须从阅读中吸收营养, 丰富生活体验, 借鉴写作技巧, 但离不开反复练习。作文既是一种素养, 也是一种技能, 而技能是需要不断运用实践的。就像人们游泳, 就像鸟儿试飞, 熟能生巧。“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内化阅读, 读写并举, 作文能力自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第二, 内化阅读, 就要熟读精思, 做好能力转化。要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是机械的模式照搬, 必须通过熟读精思, 转化为自己的思维观念, 自觉化用到写作实践中去。这种学习、消化、反刍、运用的过程就是能力化的过程, 只有这样, 我们大量阅读中的知识就会化为自己的能力。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有得尔。”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为我们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习必须通过思考才能深入, 才能消疑, 才能辨别正误, 才能消化吸收, 思考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丰富和深刻, 二者相辅相成。阅读要内化为能力, 同样离不开思考。

要达到这一点, 还必须养成阅读必须动手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书本上的精华摘抄记录下来, 有助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古今名人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示范。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 一边阅读一边注批、摘抄、作笔记, 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事例和经验在作文教学中都值得借鉴。

第三, 内化阅读, 还要筛选提纯, 做到以精取胜。阅读是很辛苦的, 阅读的量又是相当大的。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信息发达、知识经济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 知识的更替速度又相当快, 信息交流量又相当大, 各种知识和信息充满时空世界, 需要我们去大量浏览阅读。作为学生, 更需要关注生活、关注生存、关注生命、关注未来。面对丰富的阅读世界, 我们的精力毕竟是相当有限的, 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纯, 以精取胜。要把能够丰富我们知识视域的各种优秀书籍选入阅读范围;要把古今中外经过时代淘洗和考验的文化精萃纳入阅读范围;要把能够孕育我们的精神世界, 提升人格, 改造世界观的一切文化遗产和时代人文产品列入阅读范围, 等等。这样才能开拓我们的眼界, 充实思想, 陶冶情操, 丰富学识。优秀的书籍记录了前人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既是人类群体才智的结晶, 也是作为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现。这样的作品, 能陶冶我们的精神世界, 提升我们的人格境界。元人程端礼说:“读书如销铜, 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 随模铸器, 一冶而成。所谓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者此也。”可见古人对读书与作文的密切关系早有洞察, 先有读书之劳, 后有作文之逸。王勃《滕王阁序》、鲁迅《狂人日记》无不印证了这一点。古人“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总结得更为精道。因此, 精选精读, 持之以恒, 同时多写苦练, 读写结合, 必然会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8.阅读与学习能力 篇八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语感阅读 阅读能力发展

一、研究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七级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八级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学生的主要语言输入是课本和大量的试卷,课外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为改变现状,探求一条高效英语教学之路,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笔者在所在学校开展了“语感阅读法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研究”。

“语感来自大量的语言实践,尤其是正确语言的大量输入(胡学云,1992;张景祥,2000;王雪梅,2006)”,所以在選择课外读物上既要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又要注重语言的人文性和教育性;既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又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典范英语》教材由经典名著简写本和部分当代原创作品组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兼顾故事性、文学性和思想性,有益于培养阅读兴趣,发展学生心智。因此本实验采用《典范英语》共28册作为语感阅读训练的读物符合大量的语言输入有利于语感养成的理论。

二、研究过程

(一)实验的假设和设计

根据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习得理论和成功的语言学习者的经验,我们认为大量优质语言的输入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高一年级二十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时间2年,各班的英语老师接受培训后成为实验教师。高中阶段全套书共28册,即《典范英语8》(共14册)和《典范英语9》(共14册)。具体阅读任务见下表:(见P91页)

(二)实验的实施

1.学生自读为主:此处的“读”是指出声朗读,本实验要求学生每天课外自读 20 分钟,通过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将“听”和“读”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逐步形成英语语感。实验初期,要求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法供学生模仿,但考虑到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教师朗读水平有高低之分,我们选择统一播放录音,供学生模仿学习,教师到教室监督指导。

2.以读促说带写:实验目的是通过“读”这个手段带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读的同时我们还开展“说”和“写”的活动。“故事复述”和“话题讨论”是说的内容。实验实施初期一般只要求学生用5到10句话简单的复述故事内容,以后逐渐增加长度。这个活动可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话题讨论”则要求学生就故事中的焦点话题简单发表看法,提高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写”的活动主要包括“故事简写”和“读后感”。从最初写100词左右的故事简写到实验后期写500词左右的读后感。

3.多种授课方式: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要求高一备课组合理调整、精简课本教学时间,每周抽出一课时,专门围绕所读作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1)听、读、写为一体的授课方式:即老师播放某些章节,让学生聆听并模仿朗读者的语音语调,从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感受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学生朗诵或表演精彩片段,从身体力行的实践中体验经典;最后是学生写一篇短文,写作内容不限,可以是对一个人物的描写,对一个事件的看法,也可以是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等等。(2)竞赛式授课方式: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故事也分成四个部分,可以按章节分,也可以按人物、情节、故事背景、作者介绍来分,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如负责人物部分的小组,要认真分析故事中的所有角色,精心准备10个问题,供另外三个小组抢答,答对一题得1分,另外还要回答其他三个小组提出的与人物有关的任何问题,答对一题得1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胜出,每个组员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3)“表演”式授课方式:即组织学生辩论、演讲或情景剧表演。

三、研究发现

1.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大多数学生在实验以前从来没有阅读过这类英语简易读物,因此,当他们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后感到特别有成就感,也增强了他们对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源自对故事本身的兴趣。

2.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 相当多的学生反映,经过两个学期的语感阅读实验,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能够从上下文中猜测出生词的意思,以及能够读懂全英文的故事这两个方面。部分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了提高,词汇量也有不少增加。但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感到显著的变化。

3.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 在课题实施的开始阶段我们对语感阅读法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一是让进度滞后,二是学生觉得乏味。后经过几次课题研讨,我们认为既然是课题研究,就应该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有所区别,不能把课题课作为常规课来上。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首要目标,以读为手段带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4.教师转变了教学方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如果老师讲解的过多会降低学生读的兴趣,所以我们教会学生阅读五步法:学生略读猜测故事大意→学生大声朗读体会语感→教师适当点拨→学生细读回答问题→学生摘抄好词好句。这些环节全部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协作完成,达到了由“教师教为主”到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只是起督促、帮助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图文并茂的故事更是让他们上瘾。

四、研究反思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的阅读材料应对其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从而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另外,语感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需要学生付出长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莉 教师指导下的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J]. 武汉: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9(2):21-22.

2.康珍 开展中学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J]. 上海: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43-45.

3.吴可峰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指导 [J]. 北京: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9):22-23.

4.朱文英,谢光宏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 [J]. 北京: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6(2):7-11.

5.王雪梅 英语语感的认知阐释——内涵、心理机制及应用 [J]. 西安:外语教学,2006(1):6-12.

9.阅读与学习能力 篇九

广东省普侨区中学 袁运成(原创首发)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是中学生获得各种科学知识,了解社会各方面信息,取得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的极重要的手段之一,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那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有哪些呢?笔者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三、在表达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五、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

六、“扩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七、泛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本身就应当作一种能力来培养,让学生通过正确的阅读途径、采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创造条件;提供空间;扩读途径;泛读途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是中学生获得各种科学知识,了解社会各方面信息,取得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的极重要的手段之一,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阅读本身就应当作一种能力来培养。让学生通过正确的阅读途径、采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终极目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从情感上激发。在教师自身素质较高的情况下,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能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使学生又一种强烈的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而课外阅读就是老师魅力产生的根源,这便会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要求读课外书。一个文学修养好的语文老师其散发的气质是动人的,让人着迷的,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散发文学的气息,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个老师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知识本身的吸引力的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古今中外有多少佳篇妙文流传于世。教师的价值之一便是让学生感受知识中美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精彩片段、讲述作者创作故事、通过设疑惑造悬念、简介主要内容、借用名人(媒体)评价来吸引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看到知识这一海洋的广袤无垠和缤纷色彩。当然这些内容要结合我们的语文教学、紧扣时代脉搏。如在教学曹禺的作品《日出》,我激发他们去阅读曹禺的作品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害》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

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加强检查工作,开展读书读报竞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竞赛的办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是很有效的手段。阅读活动自然也不例外。举办读书月活动(或竞赛)是为了引起学生对书籍的热爱,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帮助他们集中地交流各种好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体会。

三、在表达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本,只是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一行行文字。要想真正解读文本,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运用想像进行再思考、再加工、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能只是文字、词汇所代表的一大堆抽象概念,而不会生成由具体表象所组成的生动鲜活的、跃然纸上的、呼之欲出的形象画面。这样,就不可能真正进入作者所创设的艺术境界之中,不能涵咏意象,体味意境,享受艺术氛围。久之,既无欣赏作品可言,也无理解作品之实。最终丧失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大师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放飞思绪,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将个人置身于作品情景之中,融汇作品境界之中,从而获得真善美的感悟和假恶丑的鉴别。以致带着美的熏陶、真的感触,善的冶炼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学生对课文内容地阅读,往往不仔细,学生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他认为很难的问题,读题过后心中的印象不深刻,不能够把问题复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的方式方法,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词语,如何把问题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加以理解。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中考题中的典型例子,让学生体会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发现很多问题,只要自己认真思考后同别人进行交流问题就会迎韧而解。

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阅读场所,是改进阅读教学的最好途径。具体做法是:

1、充分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推荐优秀读物,培养学生选择书刊的能力。结合课文教学向学生推荐优质读物,动员学生订阅有关报刊,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推荐课外读物时应加强与课内阅读的联系。现在的许多少年读物,要么一味迎合学生,要么板着面孔教训学生,真正对他们有指导性的书太少了。教师可通过设读书角,教师带头捐书、买书,学生踊跃献书,并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等形式来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教师要认真阅读少儿书刊,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划出重点文章,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或组织学习。当然也可以发动同学提供信息,推荐好书报或好文章。要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向他们推荐图书。同一个主题的读书活动,不同年级的学生,推荐的书目应该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年级,由于学生阅读

水平的差异,推荐的书目也应该因人而异。

五、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事实证明,优秀学生的语文能力大都得益于课外,许多专家学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的。因此,应该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建立在自觉、自需的基础上,教师不断给予评价、激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夯实文化底蕴。

保证学生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以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要精,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人的内部存储量的大小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否敏捷。学生在家的阅读时间,要保证阅读的质量及数量,养成阅读习惯。

提倡自主阅读,还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在教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阅读空间更广、阅读时间更充分、阅读内容更丰富、阅读收获更显著。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阅读范围。学生一般喜欢看小说、言情故事、科幻类的书籍,而对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的精华却感情疏远。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读现代文学作品,还对学生的古诗诵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的精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励和促进学生个性最优化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激励每一位学生阅读方面的进步,为他们提供贮蓄人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读求突破。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认读阶段,要运用联想来理解和鉴赏语文课文的和谐美、结构的严谨美、语言的简洁美、构思的创新美,是培养学生联想和鉴赏力的好教材。通过归纳来提升,将抽象、概括、表述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更清晰的语言阐述的问题,领会其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思想;要从阅读的内容中触发出创造的欲望,最终要超越教材本身。

六、“扩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阅读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作了明确规定:“九年累计,应达400万字以上。”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扩大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扩读”是指扩大阅读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容、形式等,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鼓励大家有空就去图书馆看书或借书回家看。在我的极力鼓励下,大家一有空就相约去图书馆。图书馆已成了同学们节假日最好的去处,扩读成了他们重要的有趣的生活内容。

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学生能用课外知识回答或当学生口中蹦出一些精妙的词语、精彩的句段时给予及时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蕴酿了扩读的氛围。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质疑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是寻求“扩读”的有效途径。

质疑引起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课内教学有机地延伸到课外,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扩读中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收集、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了探究知识的执着精神。

七、泛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泛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人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有用、最重要的信息。而大部分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须通过阅读才能实现。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摄取各种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因而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语文课程标准》,就特别强调了这个方面。它明确规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语文语言知识和技能,具有阅读和写作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语文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不难看出,掌握必需的、实用的阅读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不能阻塞他们的创造,使学生充分发挥。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有意无意的阻止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泛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泛读固然重要,因为要读好一篇文章,就靠教师的引导、说教,是不够的,有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免不了要泛读。泛读能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还可节省下

大量时间去看更多的书,在无限的书海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阅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是我们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精神粮食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各方面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艺术原理》科林伍德。

10.阅读与学习能力 篇十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泉河头镇团山子村 刘江

“群文阅读” 是在引导儿童开展课外阅读这一大的课改背景之下,”如何切实提高儿童的阅读量,反复思考,大胆尝试后提出来的。班级读书会”的重要内容。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当前国内的新教材有很多种,不管哪一种,几乎都是以“主题单元”来选编课文的。这样的编排方式,不仅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和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陶冶情趣和训练阅读的功能,而且加强了“三个维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就一篇篇课文进行孤立的教学,而应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同一个主题进行整合。比如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就是以“感动”为主题组织课文的。“群文阅读”就是依据新教材主题单元编写的这一优势在实施的过程中,与传统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发现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

“群文阅读”从操作层面上看,是“班级读书会”的课内形式,它也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

1、适应主题单元教学。它以相同主题的一组文章为阅读和交流对象,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阅读的数量和阅读的能力得到提升,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班级读书会”往往是师生课外共读一本书或几本书,然后利用课内进行交流。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很难在一学期内让班上每个学生买上一本或几本相同的课外读物。

3、使课内、课外、生活得到有效的衔接。孩子们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二者是分离的。为了更好地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一理念,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再延伸到生活。比如在课内学习了“童话”这一主题单元后,再在课外同步阅读中阅读相关文章,在以后生活中阅读到童话时,学生也能联想到课内学过的相关知识。

以低段为例,一年级拼音教学单元的《同步阅读》承担了练习拼音、巩固拼音方法、熟悉汉字、提前阅读的任务,多读、多拼、多练才能学好拼音。我们通过校讯通短信平台告诉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阅读老师布置的《同步阅读》的篇章,与孩子共读,帮学生克服阅读障碍。每篇读三遍,流利准确的记三颗星,其次为二星、一星。一周进行一次班级展示,被家长评为三星,在展示朗读中表现优秀的孩子获得一张喜报,由于《同步阅读》的加入,课本的拼音单元掌握得特别好。

一年级下期,学生可以读有几个自然段的短文了,也要求写一两句通顺的话了。这时,通过《同步阅读》指导学生巩固识字,圈画好词、好句,积累词语,培养语感。在交流展示课上,告诉大家认识了哪些字,朗读选出的好词、好句、好段,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懂得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老师从勾画、朗读、表现、讲述等方面做星级评价,小伙伴也对同学的表现做星级评价。综合评价授予孩子“阅读小能手”的称号。

(二)读说结合,感受阅读真谛。

二年级,孩子们爱上了《同步阅读》,只要一布置作业,他们就高声喊道:“读《花的学校》!”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课上,老师或选择一篇文笔优美、情节动人的文章、片段,合着优美柔和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请孩子把读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或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文章,或用阅读的文章来口试、抢答,或老师示范朗读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关键处嘎然而止,让孩子们接读,或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每周在阅读课上朗读、讲述、表演、答问、交流、发言等的孩子都可以在教室的阅读角上的小树上贴上一个红苹果。一期下来,阅读角上一棵棵小树挂满了果实,让孩子们懂得了只有踏踏实实的阅读,才会有满意的回报。从“一篇”到“一群”,“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分析性阅读的典型特征是: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二年级要条分缕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在“群文阅读”里,老师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意味着老师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意味着老师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有感情朗读是特别费时间的;二则无限放大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老师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更真实的、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以最大的真诚,充分信任儿童母语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一统天下的状况,通过全面的阅读指导,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的阅读生活。构建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2、通过学习“《教研组进行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反思所在学校校本研究实际,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泉河头镇团山子村 刘江

校本研训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被教师所认同,校本研训是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自己研究,同伴交流得出结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从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来讲,校本研训的目的是发展,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训活动在学校也逐渐得到开展,但是我发现,校本教研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行动上和观念上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使校本研训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效果极不理想。

一、开展校本研训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校本研训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合称,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培训形式。它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通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活动。它具有以特征:教师是研究的主体,研究的实践性,研究目的指向性,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关性。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终身发展,让学校和谐、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很多老师对校本研训的目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只停留在“活跃教学教研气氛”这一肤浅的表层上。没有认识到校本研训的目的就是从实践中找出问题,通过研究探索解决问题,再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校本研训形式相对单一

学校教研的主要形式是听课、说课、评课,校本研训的目的、形式、手段和内容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种校本研训的内容要得以实现,并取得实效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适宜的形式,然而从目前校本研训的形式与手段来看,缺少个体研训、集体研训、校际研训,缺少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实践、反思的共同参与活动形式。而各个学校的校本研训还只是停留在听课、说课、评课上,对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去研究。还有就是只研不训,或者是只训不研,不能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并应用于实践。

3、校本研训不务实

真实的研究必须指向常态下教学,其中的各种问题,对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在研究中注重注意维护教师的职业自尊心,不能直率地指出教学中的不足,造成“真话不言”,“心灵封闭”。另外,教研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是为了迎合学校检查而做的不务实的研究,所研究的课题大,范围广,时间长,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去研究,也没有研究的基础。

二、对开展校本研训的几点建议 针对校本研训中的实际情况,引发我们思考,学校的传统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日益成为探索的中心,传播知识,科学探索将成为现代学校的主要特征,学校首要的重大使命是打造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因此开展校本研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研训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观念是行动的向导。认清目的与作用,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校长要不断吸收新信息,自觉实践新理念,开展研训活动,从而架起一座“先进的课程理念”与“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做理念与教学双层面结合的促进者。面对新课程,教师不是用教材,还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学法等等,成为专家型教师。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探索新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学校要因地制宜,立足发展突出特色,必须切实把教学研究与教育培训做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形成以校为本的合作的、对话的教研文化。

2、创新研训方式 在新课程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是教师平等中的首席,是创导有利于发挥教师创造性的方式,鼓励教师个性教学;灵活运用参与式,课例分析等各种交流与合作的教研方式进行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和谐、互助、友善的互动场所,改过去的“一枝独秀”为“百家争鸣”。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积极性。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教育持续改进最深刻的变革力量。教师本身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力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学校大多数教师,经过培训,学历基本上都合格了,但质量偏低,素质和能力与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面对激烈的竞争,多数教师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素质,然而仅靠教育部门几次集中性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观念、体现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才具有现实意义。学校认真组织开展校本研训活动,立足本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团体智慧,创设教师间相互关爱与合作、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氛围,培育崇尚反思、学习、实践、研究的文化,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方。

4、采用灵活多样的研训形式。

任何研训主题要得以实现并取得良好效果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适宜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考虑,体现校本研训的整体视野。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研训。

(1)个体性研训。个人自主学习与研究是校本研训最常见一种形式,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向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主题内容,并每学期提供必读书籍,让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教师也可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想方设法“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研究与学习。

(2)群体性研训。主要是在个体研训的基础上,教师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经过研究再与同科教师集体研究,经过多次研究交流和学习、查资料,最后解决问题并应用于实践,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全员性研训。是学校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研训主题,如课程培训、师德培训、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集体备课等,它除了一定时间的讲座外,还辅以较多的其他形式,以达教学目的,体现校本特点。

5、立足课堂,提高研训效益,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是教师校本研训的基地,也是学校教科研的源泉。校本研训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扎实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1)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关注课堂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等。要观察课堂,思考和研究课堂,改进和改善课堂。

(2)要围绕课堂实际,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把教学问题当做课题来研究。

三、开展校本研训的措施

(1)抓自我反思。针对已确定的研究对象,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作理性反思,自我检查在教学中对问题所解决的程度,用“课后反思”形式归纳出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思考,总结经验教训。这种方法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是最实际、最可行的“校本研训”。

(2)抓案例分析。抓住自己或他人的某一典型的课堂教学或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评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解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方法对于解决已确立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是最有效的“校本研训”。

(3)抓同伴互助。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某一个问题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把解决的方法梳理出来形成新的模式,再用新的教学行为去检验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促使新一轮问题的滋生和新方法的产生。这种瞄准一个问题进行集体反思,不断使教学方法更为完善、教学行为更为优化的研究方式,是最实在的“校本研训”。

11.阅读与学习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 阅读策略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37-010

目前,在广大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一味地追求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学生的英语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出现低效或无效现象。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收益不大的现象也严重存在。因此,改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也适应了新课改的需要。

许多初中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学习的方法,以致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基于这种情况,本人结合我们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扩充初中生单词量,为英语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就是词汇的障碍。没有丰富的词汇量的积累,就没办法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此,扩充初中生的单词量,为英语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善于积累。词汇量越大,就越有利于阅读,初中英语教师平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多记一些新单词,经常巩固已学过的单词。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词汇量的积累是一个关键的要素。例如,初中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单词的词根进行比对,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单词或进行表演,通过这种情景化的方式,增强理解和记忆。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些同义词和同音词,鼓励学生加强词义的理解和辨别,进行听读默写单词、比较单词等检测,让学生运用和辨析,有效建立单词系统,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英语文本、提升英语的阅读能力奠定了基础。

只有当学生积累到丰富的词汇量,才能进行适当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所以积累单词量是培养阅读能力走出的第一步。

二、充分激发初中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只有对英语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把阅读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才会由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才会自觉去进行阅读活动。初中英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鼓励手段。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大收获时,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同时,在阅读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不同的导入手法,通过特色性的交际互动,通过目的明确而有趣的任务设计,让学生从“要我读”向“我要读”转化。初中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可读性强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会把英语阅读当作是一种享受。

三、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让其主动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因此,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在英语阅读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广大英语教师要费尽心思、采用多种方式来给予帮助,努力培养初中学生具有适应新形势的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成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英语阅读的效率。但是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因此,我在每次进行英语阅读训练时,都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尽量少查字典,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或者阅读不认识的单词就直接问老师或者同学。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或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来猜测、判断词义。这样,可以加快阅读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正确率,增加阅读量。

四、指导初中生科学的英语阅读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要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英语教师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阅读方法。首先,为了提高学生英语阅读速度,教师可以个学生限定阅读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快阅读节奏,提高阅读的质量,从而为了学生在考试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限定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初中英语教师为了督促学生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理解力,要定期对学生进行阅读检查。

最后,初中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英语材料的时候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以整句而不是单个的词作为意群单位去阅读、理解。这样更易把握文章的中心大意。如果逐字逐句阅读,不但影响阅读速度,理解也会很片面,不易把握文章主题,影响答题速度。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技能既包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又包括快速阅读的能力,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阅读材料的重点。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初中英语教师要扩充学生的单词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切实地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裴英.初中英语课堂阅读策略的运用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2]邵建明.初中英语课堂阅读策略的运用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2年46期.

[3]唐小玲.初中英语阅读策略的运用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年20期.

[4]王威.初三英语教学中阅读策略培养的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上一篇:工业设计专业英语资料下一篇:美食联盟网站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