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2024-06-09

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精选15篇)

1.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篇一

论“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

“中国梦”是在十八大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来的,之后习总书记又在人大会议上系统了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与意义,并且在出访俄罗斯、非洲等地区的讲话中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中国梦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中国梦的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重大,明确指出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既是应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需求,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一、“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多角度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梦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目标,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从社会角度来说,中国梦是各阶层的期望,是我们民族的理想,是国家与民族的梦。中国梦是近百年来我国在追求民族振兴的过程中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是社会价值目标的体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的国家、民族、人民的梦。

第一,公平是中国梦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到,为了实现“中国梦”,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在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不断地取得进步,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让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努力。国家发展必须要依靠人民,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幸福,发展的成果理应由广大人民共享。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中国梦就是要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让公平正义得到保证。做到权为民所给,也要为人民使用,发展上立足人民的需求,让人民享受发展的成果。

第二,团结是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人民的梦,只要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每个人都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那么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就是强大无比的,也让我们自己的梦有了发挥的空间。社会主义代表的是集体主义,表现在集体的互助与友爱,从集体的角度来看,中国梦有着粘合剂的功能,让大家团结一心,对于中国梦的意义重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进入矛盾多发期,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就是如此,我们会遇到很多的矛盾与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民族增强凝聚力、需要团结。

第三,平等是中国梦的核心。这个平等指的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同样的权利,承担着同样的责任。我们要尊重个人的梦想,让人民可以自由而平等地发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让人民的幸福指数得以提高,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居住环境,必须要立足于公平的理念。

二、“中国梦”重大意义

中国梦不是一时的政治口号或政治标榜。中国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开篇的主题。中国梦的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梦的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

第一,国家富强。国家是一个享有法定权利的治理单元,是一个民族独立的标志。民族是通过国家机器来实现内部和外部治理的。国家富强是和国家贫弱相对的。同时“富强”是一个比较级,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的。“富”是指国家的财富状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强”从历史上看,是指国防力量,“强”是以“富”为基础,正所谓“富国强兵”,这是硬实力。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还应包括软实力,即文化的力量。

第二,民族振兴。与国家不同,民族是一个族群的概念。民族振兴是与国家从不同层面讲的。民族振兴是与国家强盛相联系的。从历史上看,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贫弱了,民族也就衰落了。从1840年开始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民族也就衰落了。当然这里的民族是指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另外民族的振兴还有一个特指的涵义,就是民族文化的振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振兴的根基,也是民族振兴的终极标志。因为没有强大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有底蕴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可能持久地赢得别国的尊重。没有强大文化的国家绝不是真正的强国。

第三,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从人民层面讲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因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所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落脚点和终极目的。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三、如何实现“中国梦”

第一,相信国家

对于国家的政策及法律要遵守,说白了就遵纪守法,爱护国家,相信国家。

第二,树立正确坚定的信念

告诉自己要与国家同发展,共进步,所以把八荣八耻当做自己的行为准则,正确发展自身并在内心建立坚定的信念。和我们的祖国同发展共命运。

第三,不断的学习改进修正提高自己

不断的学习知识,积极的思考问题,解决难题,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将自己打造的非常优秀的时候,实现梦其实就是时间问题了。

第四,全身心的投入社会去实践积极投入到社会中一些问题中,例如像小编一样,多去几趟养老院,多敬敬老人,多去几次孤儿园,看望那些需要关怀的孩子。不要总是想,行动就可以了。

第五,做好自己不断的付出爱

不断的重复第四步我说的事情,将爱传播到祖国的各个角落,还是一样的不要想,不断的用行动去传播爱。

第六,发挥自己创新思维

没事就研究研究自己领域的东西,不能太慢了,创新的时候多学习一下新的知识,一步一步改进,直到实现中国梦为止。中国的梦,我们大家的梦,一起加油。

四、结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诉求,也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梦将党的历史使命与人民的期盼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巨大的合力。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之努力奋斗。

2.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篇二

一、中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

《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众弟子或长于“德行”, 或长于“言语”, 或长于“政事”, 或长于“文学”, 是谓孔门四科。因此,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1]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 此所谓“因材施教”也。要在《概论》课实践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 须先识“材”。中医学专业学生, 既具备大学生的一般特点, 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第一、理科学生居多。以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年招生为例, 中医学专业招生130人, 文科生仅为20人。①理科生比例大的现实决定了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 放缓教学节奏。

第二、思维方式独特。中医学注重“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注重整体研究和宏观观察。这种独特的中医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去观察社会现实, 从大历史的视角去思索理论和政策的来龙去脉。

第三、实践能力强。中医学专业一般都有小学期实践及毕业实习, 这既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 《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较多课程采用PBL的教学方式, 有自我学习和实践的基础。

第四、课程任务重、就业压力大。中医学专业学制长, 一般为八年制, 最少也要五年, 且学科多, 范围广, 既要学习中医相关课程, 又要涉及西医的内容, 因而, 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再加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使得更多中医学专业学生更加专注于专业素质和专业成绩的提高, 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甚重视。

因此, 在《概论》课的教学中只有考虑到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这些特点,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改革, 因材施教, 方能使教学更受学生喜欢。

二、因材施教在《概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基于中医学专业学生以上特点, 对《概论》课教学进行再设计, 调整教学理念, 革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转变教学理念, 明晰教学主体。教学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而非单纯地学习知识。学期伊始, 教师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关心的现实问题, 以此出发, 设计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围绕某些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说教者”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实践的导师。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 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转化, 达到知行合一的最佳效果。

革新教学方法, 强化实践教学。根据中医学专业学生多理科生, 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强、有PBL教学基础等特点更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及PBL等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设置“课前8分钟演讲”环节, 既增加学生锻炼机会, 又能掌握学生关注重点和兴趣热点所在, 且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引导、纠正。学生演讲主题多集中在就业及人生规划;生育政策调整、道德绑架、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转基因等社会热点事件;流浪儿、自闭症、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二是增加“主题实践教学”环节。选择一个可以囊括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的问题作为主题, 学生分组实践并汇报展示, 这样既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 培养团队意识, 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教学中选择了“国情面面观”作为实践主题, 整合“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相关内容, 选择了国情要素中的“人口;就业;土地、水、海洋资源;环境;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医疗;养老;创新能力”等主题让学生分组实践, 再集中展示汇报。调查显示:对这种实践方式, 58%的同学认为可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69%的同学认为可以展示自己的看法和创意, 希望以后有更多的类似形式。②三是在《概论》选修课的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据调查显示:对PBL的教学方式, 91.6%的同学认为“很好”, 8%的同学认为“一般”, 0.4%的同学表示“比较麻烦”, 无人选择“不喜欢”。③

强化实践模块, 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以往的考核多是终结性考核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这种评价体系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阻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旨在督促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在“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 建立包括课堂表现、主题实践、平时作业和书评四模块的多元化形成性考核体系。其中, 实践环节贯穿于“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现实与虚拟网络”维度中。

三、几点思考

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概论》课程教学的重心所在。大学教育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使学生获得未来职业劳动和为社会作贡献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也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和世界观的培养, 以实现其素质的增强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前者是专业课能够给与的, 后者则更多的依靠政治理论课来实现。因而, 在教学中设置各种平台供学生锻炼, 并把价值观的培养贯穿其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大小直接决定教学的成败。了解学生特点, 调动学习兴趣是实现《概论》课因材施教的前提基础。因而,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结合中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并保证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是实现《概论》课因材施教的关键所在。只有做到“量体裁衣”, 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真正融入《概论》课教学中去。

使《概论》课成为中医学专业学生喜欢并终生受益的课程是笔者一贯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渊博的知识素养、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更需要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充分了解, 在此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方法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卷十九) [M].朱熹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5:276.

3.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篇三

一、重组:拓展灵活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整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中的一段文字、一幅插图甚至是一小行不起眼的对话,都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

1.重构教学顺序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改变教学内容的顺序,重组教材。

2.重构实验设计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在实践中,常常会发现教材上有些实验存在不足,就需教学我们适时改进。

(1)化模糊为精准。《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中,第一个实验让学生设计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学生习惯用钩码进行实验,可问题纷至沓来,钩码怎样算小部分浸入,大部分浸入?测力计的指针只上升了一点点怎样读数据?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其实这个实验可变更实验材料,用废旧1号干电池代替钩码。把三个电池用透明胶带绑成条状,看作一个整体,浸入一个为“小部分浸入水中”,浸入两个为“大部分浸人水中”,三个浸入为“全部浸入水中”。这样,学生容易把握好浸入水中的干电池数,且每浸入水中一个干电池就有了0.45N的浮力变化,数据大效果明显。三次实验后,学生通过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很轻松地找出水中物体浮力大小变化的规律。

(2)化抽象为直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要求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预测纸巾会被浸湿吗?这虽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存在较大缺陷:一是纸巾容易浸湿,影响实验效果;二是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跑的现象不够直观,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三是纸巾浪费严重。我们可用大号漏斗和涂上红色的小块塑料泡沫代替,实验时,按住漏斗的小孔,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气占据了漏斗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然后放开小孔,空气从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来,表明水进来占据了原先空气占据的空间。改进后的实验材料即可以重复使用,又克服了原先实验的缺陷,还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水被替换的现象更加明显。

二、重组:突破局限性

任何教材都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教材能否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会根据教材的特点使用好教材”,只有教师才能真正演绎出教材的精彩。

1.善于借鉴。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具有“拿来主义”。一切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信息、内容,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2.善于变通。《一天的垃圾》一课,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一天垃圾的调查情况。如果按教参建议,让学生将家中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课堂中进行统计分类,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随之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更多,如课堂纪律、教室卫生等,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无法将这种活动定位为科学调查探究,因此在活动中也就缺乏组织纪律性,难以调控。我将此项调查活动调整为课前在家中完成调查统计,要求详细记录一天中产生的所有垃圾项目和记录一天垃圾的总重量。教学时,将全班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全班家庭每天日产垃圾量,进而计算一个区、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换算成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就比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这时适当提供一些图片,如学校、小区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环卫中转站满车垃圾的照片等,这样会使学生对生活垃圾的产生有更多的感受。就会让学生意识到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之多,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体会到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难度。

三、重组:弥补缺憾性

再好的教材也会有缺憾,归根到底,要看教师如何在理解《课标》及编者的认识和意图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科学的活动过程加以弥补和完善。

如三年级科学下在“空气”单元第十五页表格中出现了关于物体是否有一定“体积”的概念,学生提出了“体积”是什么东西?于是我临时调整了教学计划,用一个实验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又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给学生观察,然后拿出一块石头放入其中一个杯子中,学生就会发现水位上升了,因为原来水的位置被石头占去了。这时教师说明“物体占据空间”。再拿出一块更大的石头放到了另一个杯子中,学生就会发现水位上升的比刚才高,因为石头大占的空间就大。这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是有区别的,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个观察实验活动紧紧围绕体积概念,层层递进,逐步在观察中、辨析中完善了对体积这一个抽象概念的深刻认识。石头放入水中,水位上升,水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说明石头有一定体积。存有空气的袋子放入水中,水位也上升,说明空气也占据空间,存在一定的体积。

“体积”概念的认识,同时为《沉和浮》、《冷与热》的教学做好了准备。“物体的体积”是一个空间概念的认识,但三年级数学中尚未出现“体积”的概念,那么这个科学感念需要我们去弥补。

教材的“缺憾”是难免的,但是我们要尽量在上课时弥补 “缺憾”,课前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分析,认识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是弥补课堂“缺憾”的最有效的办法。

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努力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关心与支持,树立大学科的思想,以展示课程的多姿多采。教师应该做的是借助教材,整合内容,灵活运用,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他们在学习中收获更多。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篇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同时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 重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二、理论联系实际,三、实事求是

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新民主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外开放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地姿态走向世界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

(2)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2)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3)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4)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5)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

和金钱的锁缚。

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P311

(P311了解)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2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332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6.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P342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但是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

“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

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27.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P377

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廉洁的要求,以坚持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

为什么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简答)

第一,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面对这一种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要带领人民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思想和作风,自觉顺应时代步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关键阶段,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在前进中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矛盾。党能不能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进在于能不

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改革精神和伟大的改革创新能力。

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 篇五

题 目: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影响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班 级:研091班

学 号:2009001042

姓 名:王 维 波

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影响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摘要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书的第二章重点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限于知识水平和认识深度,本文仅简单谈谈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过程中的影响。关键字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 空想 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去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使唯心主义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物史观科学的伟大意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它在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的同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具有指导意义。唯物史观的创立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唯物史观的创立,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和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建立和发展,是唯物史观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相联系,现代工业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一方面,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另一方面,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也迫切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自己的历史地位、使命和作用,说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它们的斗争指出正确的方向、道路和方法。而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

唯物史观的创立也和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主观条件分不开。他们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都有一个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他们都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他们创立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是在积极投入革命的工人运动的实践过程中,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错误的社会历史理论作斗争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中逐步创立的。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唯心主义占着统治地位。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的藏身之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使关于社会,关于社会规律的学说成为科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阐述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恩格斯在两篇文章中对此曾做过具体阐述:一篇是《卡尔·马克思》,一篇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这两篇

文章中,恩格斯没有具体使用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词,但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他说:“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在该书的《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恩格斯明确指出,“本书所捍卫的是我们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他还说,不仅在英语中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名词,而且在其他许多语言中也都用它来表达这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作了两处概括性表述,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他的前提观点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唯物的辨证的,他是区别空想社会主义试金石,更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第一,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从抽象的理性和正义的观点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的缺陷,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第二,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样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从头脑中构思社会改革的蓝图与和平实现社会主义的幻想,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冲突的途径,说明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物质的东西只有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企图通过阶级调和来实现美好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空想,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

第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的出现上的错误,说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

当然,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也有重要意义。然而就唯物史观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探求未来理想社会,从而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阶级调和的思想,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的产物,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看作值得同情的受苦难的阶级的观点,发现了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它成为整个无产阶级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武器。唯物史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精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根基,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而且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其理论精髓。正确理解这一哲学理论的深刻内涵,最终应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去把握分析。为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而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社会发展的新的实践中,又应学习怎样坚持唯物史观,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6.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篇六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

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

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

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

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

(3)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

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有着共同的显著特点:

(1)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3)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

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7.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篇七

一、优化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就是一个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否则探究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

1.实验导入。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食盐的溶解》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准备好一杯清水与若干食盐,将食盐放水杯中轻轻摇晃,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食盐去哪儿了? 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2.多媒体导入。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更能突出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 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多媒体展现的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内容,而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3.悬念导入。小学生好奇心强 ,运用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如在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以将磁铁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为学生表演魔术,随着衣袖的移动,可以将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拿在手里就不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样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

二、有效提问,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是发现的基石、智慧的开端。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与自主构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1.问题要具有探索性。过于简单与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会打击学生学习信心,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学生的认知是经历从已知到最近发展区再到未知的循环过程,不断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在设计问题时要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最近发展区提问, 这样才能基于学生基础,又具有一定深度,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2.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事实,但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探究,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发展。因此,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能提出“一刀切”问题,这样的问题并不能面向全体,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探究。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探究。

3.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传统教学提出的大多是检测型问题,只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并不利于学生思维与探究的开展。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而要提出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摆脱固有思维的枷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有效的科学探究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爱追根溯源。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特点,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如在学习《观察土壤时,我首先让学生课下采集土壤,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采集土壤是为了研究,那么我们要研究土壤的什么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学生展开认真而积极的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提出要研究土壤的成分、是否含有水分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探究热情更高。当然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影响, 提出的问题难免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此时教师不可武断地否定, 首先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课外有着更宽广的探究空间,更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我们要在搞好课堂探究的同时, 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探究活动,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更利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如学完《树叶落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随着天气的变化,植物有何变化? 让学生展开长期而认真的观察,这样更利于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学完《盐在水里溶解了》, 让学生探究如何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提取出来? 这些课外探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更利于学生综合水平提高。

8.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篇八

关键词:企业文化;实用主义;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19—02

商业投机和产业竞争强调现实利益的获得便是实用主义在美国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中的深刻烙印。我们对企业文化中存在的“实用主义”思想进行当代解读,这不仅丰富了它的现实涵义,更有助于我们在其哲学思想蕴寓的利弊博弈中,寻求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之处。

一、“实用主义”思想的理论锋芒及其在企业文化中的当代解读

1.“信念即真理” 诠释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合理性。皮尔士提出,“我们的信念将真正地指导我们的行为,从而满足我们的愿望;并且,这一反思将使我们拒绝每一种已经如此构成却不能确证这种结果的信念”[1],“真实的事物具有的唯一结果是产生信念,因为,这些真实事物激起的所有感受都以信念的形式出现于意识中”[2],“科学调查已在确定信念方面取得最令人惊奇的成就”。可见,实用主义强调考察行动的目的要与满足感联系起来,充分肯定人的主观意识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而且进一步指出信念确定的方法是“科学调查”。

2.“有用即真理”拓展了企业文化功能的现实思想内涵。詹姆士认为,“真理就是有用,有用就是真理”,“根据实用主义的原则,只要关于上帝的假设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能令人满意地起作用,那这假设就是真的。”[3]“真观念是那些我们能同化,使之生效、确证和核实的观点。虚假的观念是那些我们不能同化、不能使之生效、不能确定和不能核实的观念。” [4]实用主义者认为,真理就是对人们行动有效果的,能够使人获得成功的观念。真理是能引起一种有助于满足人们当前愿望的行为的信念,它与谬误之所以能被甄别,唯一且最终的标准是它有效。我们知道,企业文化也具有振兴、导向、协调、凝聚、美化及育人等诸多功能。“振兴”意味着企业能战胜困境、发挥优势、持续发展;“导向”规定着企业向着健康、科学的理想和追求迈进;“协调”意味着社会与企业的和谐一致、企业内部协调运转[5]。

3.“真理并非固有不变” 体现企业形象重塑的实践要求。实用主义强调真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批判将真理绝对化,皮尔士曾提出,“信念是一种行为规则,它应该包含更进一步的怀疑和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此同时,它既是思考的一个停止点,也是思考的一个新起点。”[6] 杜威认为,“智慧并不是到了手就一劳永逸的东西。它是经常处在形成过程之中的,要保住它势必要经常注意观察效果,要有虚心学习的毅力和重新调整的勇气。” [7]

4.“美的行为胜过美的外貌” 蕴涵企业文化构建内外化过程的契合。杜威认为,真理与美是相互统一的。他指出,“沉思的观念的真正富有成果的应用是在美学领域,而不是科学领域”[8],“一切观念、意义、概念、学说和体系的效能,全系于他们对一定环境的主动改造,或对于某种特殊困苦和纷扰的排除成功与否,它们成功了,就是可靠、有效、好的和真的……美的行为胜过美的外貌。”[9] 杜威认为,真正的美在于對现实的主动改造,并且这种改造总是与人的远大志向、高尚情操、正义、善良等精神现象紧紧相连,他将哲学阐述为一种能动的和创造性的生活实践。

二、我国企业文化体现的“实用主义”弊端

1.“利益共同体”理念成为企业共享价值体系的最终信仰。在实用主义的视阈中,企业生存至上的法则必然要求建立“追逐利益”的共享价值体系,其最终信仰便是构建“价值共同体”的企业理念。正如实用主义者自己声称的“彻底废除道德的善(如美德)和自然的善(如健康、经济的安定、艺术、科学等类似的东西)的传统区别,不存在抽象的、最终的善恶,一切都是具体的,相对于人的生存条件而言。”[10] 企业讲究分清权限、明晰职责,并以恪守效率和准确性为宗旨,始终强调指标、定额这些所有可以量化的东西。

2.社会符号化特征的凸显桎梏了企业文化主体的本原需求。符号化、信息化成为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实用的“符号象征”已经深入到社会心理层面,就连品牌也成了符号化的企业。实用主义对资本利益的无限追求衍生成企业文化主体迎合符号化社会的冲动和本能。物质丰富、社会流动性与互动性的加强将企业文化主体间的利益结合变得更加现实化、随机化和物欲化。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作为个体的企业渴望有突出自身特点的举动,一旦符号化后,便不会变动,再由市场对这种符号化选择进行强化,紧接着我们会发现:商标凸现的已俨然是企业的商品地位和差别,而不是内在品质。

3.企业文化在“实用”与“传统”的糅合中淡漠了科学借鉴的标准。在实用主义看来,人是生物的、孤立的存在物,并非社会性的实践主体。企业与员工、员工之间的关系只要达到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率的标尺,即使等级藩篱、独立冷漠也司空见惯。价值标准的定位就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企业只负责保障员工的经济需求,其他则归于国家、社会或家庭,雇佣关系是最简单、最实际的方式。然而我国传统企业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强调“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容易造成墨守成规、论资排辈、追求平衡及中庸忌变的现象[11]。

4.“功利色彩”无法实现企业文化的社会角色,助长了企业文化体系的无序状态。一个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角色,与其体现的和谐文化是一致的。企业文化精神内容的最高境界便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作贡献。“企业的发展与商业目标密切相连,没有物质财富的丰富就谈不上发展,甚至企业根本无法生存。不少企业对文化的实用主义态度使人们较少去追求精神的‘天国’。”[12] 实用主义对个人功利非常看重,忽略甚至排斥社会本位价值,对物质追求短期行为,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

1.以信息时代的社会实践为发展契机,探求企业科技创新的和谐视角。首先,科技信息载体的需求要涵盖企业的社会角色定位。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同时,应避免滥用信息载体的实用性和虚拟性带来的负面效应,积极增强信息载体的社会责任功能,及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识辨、筛选和疏通,整合健康、高效、快捷的信息流,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信息网络,真正培育、引导和激励企业员工作为普通公民的责任意识,提升企业社会得责任感。其次,拓宽信息渠道,不断发掘企业文化建设的资源优势。企业要善于运用多层次、多方位、多内容的文化载体,积极探索互动参与的多种沟通方式,不断增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将时代信息的理性思维根植到他们对本企业文化内容的真实理解中。最后,切实将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息内容及时反馈到企业的人才培养、规章制度、科技突破和创新理念的信息库中。

2.坚持“以人为本”价值观,提升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树立先进的企业价值观,构建卓越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价值体系。任何价值观总是和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相联系,都存在一个选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问题[13]。我们应避免实用主义的个人本位思想,提倡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信条,崇尚英雄的企业家精神。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微观体,企业便是遵循一定规则的这些微观体的有限集合。企业的科学发展必须首先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要求,建设和谐企业“人和”是根本,只有“人和”才会“企和”,只有“企和”才会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

3.发挥“知行合一”传统思想的优势,建设“行不违道”的企业行为文化。我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思想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之知。”它强調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表明了道德活动从意念、动机的懵懂之际渐渐到达付诸实践,形成“知”之内原理转化为“行”之外在可观是一个整体合一的过程。这与实用主义强调实践性的特点不谋而合。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中从最高层领导到第一线工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包含,所反映的企业文化内涵,以及从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集体行为到员工个人行为所反映的文化特征[14]。其目的是将企业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员工的情感需求、思想认识和信念品质,再将这种内在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4.引入企业信用体系,构建管理科学、教育保障、法治监督统调合理的和谐企业文化。诚信是企业信用体系构建的基础,只有讲究诚信的企业,才会赢得社会的认可,并获得长足发展。一个企业要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就必须真正成为对自己生产经营完全负责的信用行为主体。引入企业信用体系,坚持管理、教育和法治相结合,对于构建和谐企业文化至关重要。将信用评价机制贯穿于企业运转的整个过程中,加强行政、法律的管理手段约束员工的实际行为,科学的企业管理会引导员工朝着企业价值观教育的目标靠近。

参考文献:

[1][2][6][8]约翰.杜威,等.实用主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7-241.

[3][4]詹姆士.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7-154.

[5][13]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52-479.

[7]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72.

[9]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84.

[10]邹群,黄焕.实用主义与科学管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9.

[11]屈燕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J].企业战略,2008,(2):60

[12]胡薇薇.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科技经济市场,2006:112.

9.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篇九

答: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和方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是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人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合,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10.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篇十

李 楠,吴筱筠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本文摘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10年-第2期查看本文时间2011-2-27 1:21:48

摘要:

要做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关于理论武装工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理论武装的科学方法,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增强理论武装主渠道的实效性;坚持理论灌输的科学方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 理论武装; 大学生; 科学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邓小平说,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主要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没有变;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现阶段,我们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继承和发扬理论武装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要结合新形势和新任务,大胆地探索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积极推动理论武装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增强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等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指出:“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建立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积极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全面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不断增强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实效性。

1.建立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教育方式的通俗化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积极探索新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单

一、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现象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教师要深入总结、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风格以及与大学生性格特点、心理特征相适宜的多渠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灵活地运用读原著、听录音资料、看历史文献视频、参观调研、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小论文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内在动力,促进大学生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还要改变以往政治理论教育刻板僵硬的模式,建立生动活泼的理论学习机制,以丰富的、生动的、亲切的表达方式代替居高临下的理论说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2.积极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兴起,迫切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此,高校教师可根据授课实际内容,精心筛选出一些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将其制作成融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力求把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同时,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的手段,如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实现了教学双方的互动、交流,从而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3.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方法,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验证。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着考试考核目的错位、内容不够全面、形式单一等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考核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积极性。要增强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实效性,就要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端正考试考核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的目的不仅要注重检验大学生学习理论的效果,而且要注意考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始终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实行考试考核方式方法的多样化。高校应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的新机制,如可实行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

7、4:6或5:5;平时成绩考核可采取考查出勤率、课堂表现、撰写小论文和读后感、开展辩论赛和课堂讨论、参观考察以及写调查报告等;期末考试可采取笔试、开卷、口试、口试+笔试、口试+论文、开卷+闭卷,甚至对各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实行免试。三是要不断改革和完善考试考核的内容。将过去只考查课本知识和教师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扩展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和课堂表现,甚至学生日常的德与行的情况,构建起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可见,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方法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期考试考核实践以及多种考试考核的尝试中汲取宝贵的经验。

二、坚持理论灌输的科学方法

“灌输”,就是有组织、有领导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人民群众,对他们进行理论教育。坚持灌输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要求,诚如列宁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并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东西。”[2]“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认清无产阶级的地位及其任务的这种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列宁所言的现代社会主义学说一样,不能从大学生的思想中自发产生,只能从外边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因此,对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仍然要坚持理论灌输的方法,将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上来。

1.坚持全面系统地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培养坚定共产主义者、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根本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某些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偏离,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有所弱

化。与此同时,由于现代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求知欲望强烈和知识结构复杂等情况,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向学生全面系统地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上述变化和特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一方面,要坚持系统地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并教育、指导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另一方面,要指导大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批判武器,与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作斗争,以此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理论威力。

2.把外部灌输与自我灌输有机结合起来

外部灌输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自我灌输具有自觉性和自制性。大学生作为灌输教育的对象,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以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知结构、知识背景为基础,不断地对新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同化顺应、重构和建构,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不能只注重外部灌输,还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灌输。把外部灌输与自我灌输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积极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当代大学生关注现实、追求理想的特点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他们需要并愿意接受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且能够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想理论,具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需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启发和引导。[4]

3.变单一式灌输为多样式灌输

传统的单一式理论灌输方法,尽管简约、操作方便,但也存在呆板老套以及缺乏生机和活力等缺陷。理论武装工作若只注重将理论强制灌输给学生,而不注重方式方法的革新,就不能吸引大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今大学生们多元化的心态需要多样式的灌输,要求教育者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从多层面和多途径进行理论教育。多样式的灌输不是简单机械的灌输,而是用典型事例来吸引学生、用真情实意来感动学生、用客观真理来说服学生。理论武装者要采取疏与导相结合的方法,即,让大学生畅所欲言,与理论武装者进行双向互动的交流,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灌输方法与其他教育方法和活动方式相结合任何人的思想品德的生成和发展都不是通过某一特定的教育方式完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等方式来进行的,忽视了其它方式方法的运用,严重影响了理论武装工作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理论武装的实效性,就必须遵循思想品德的生成和发展规律,采用灌输方法与其他教育方法和活动方式相结合,比如,在坚持灌输方法的同时,配之以实践教育法、渗透式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以及参与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娱文体活动等有益的活动方式。事实也证明,只有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寻找尽可能多的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切入点,才能起到教育“合力”的效果,提高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效度、广度和力度。

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理论武装工作中,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就是以显性教育为先导、以隐性教育为着重点,发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资源优势,将宣传与渗透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1.显性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显性教育以正面宣传为主,以塑造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为目的,使大学

生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按照国家的要求,走向规范。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较高的时效性等优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高校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组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传达党中央的新精神、新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组织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隐性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等优势,它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大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使他们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理论武装、理论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想、信念、行动和价值观的指导。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一方面,理论武装工作者应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困难,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关心人和关心事结合起来,把教育同服务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理论武装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关注他们的所感、所思、所悟,关注他们的权利、尊严与能力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各级领导、政工干部主动深入班级、寝室,了解特困生的情况,发放补助及减免学杂费,这些都是关心大学生成长的具体措施。高校把为学生办实事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提高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实效性。

3.显隐并举

显性教育虽然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指导、调控和管理大学生,但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因而缺乏感染力和渗透力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5]隐性教育虽然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具趣味性、感染性和吸引力,但却无法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任务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具特点,相互补充。因此,在理论武装大学生工作中,要坚持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使二者合理配置、扬长补短、相得益彰。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重要现代载体,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的有效形式。一方面,高校要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内电视台、广播台、宣传橱窗等校内宣传阵地,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座、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二是占领网络阵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供了更有利条件,而且为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提供了新的载体。高校要建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网站、网页和博客等;要利用重大节日或重大事件如“一二·九”、“九·一八”等,开展专题讨论;要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等等。通过网络这个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更容易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占据大学生的心灵。理论武装的效果也更持久。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提高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效果,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学生真正感到“管用”,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实并不断丰富理论武装、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工作,保证理论武装、理论教育工作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

1.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思想深层次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那些矛盾集中、影响广泛的重大问题,深刻困扰着大学生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敢于面对现实,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在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科学的分析和说明,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说服大学生、武装大学生。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青年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文化层次较高、思想非常活跃,对国内外的局势相当关注。因此,在引导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过程中,既要紧密联系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实际,联系世界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的实际,又要联系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体而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扣青年大学生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及时开设讲座,组织座谈讨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形势,明辨是非,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评判问题,让他们的满腔热情化为实际行动,用于学习和工作之中,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参加者。

总之,以上这些方法,不仅是理论武装和理论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而且也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今后,理论武装工作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些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1.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篇十一

在对项飙的回应中,罗小朋认为知青时代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他们建构的基于政治互信的“信任网络”,对中国化解当前的治理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学术研究的路径上,知青经验的多样性与地方性十分有利于克服源于传统中国政治模式中强烈的“统一”意识,因而对项飙提出的“独特经验向理论资源转化”上的失败作出了解释,罗小朋指出其根源在于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知青一代在知识能力和理论建构能力上的匮乏,以及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学界“话语权”的长期压迫。基于此,罗小朋认为“社会学想象过剩”的论断也并不妥当,正是由于知识的缺失,中国学者缺乏有集体行动意义、有现实感和对人性有深刻理解的“社会学想象”。

对“知青时代的终结”,郑也夫在文中提出了更加批判的看法,他认为项飙所说的知青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全面退出”是有失偏颇的,学术的影响力依托于学术作品而非管理权力。学风的巨大转变,是代际特征与社会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术环境的巨大变化,相比起项飙所强调的,基于特殊经历成就的“知青气质”,更能够深刻地左右中国学者的学术生产方式。而知青学者开拓、发散式的探索特征,和当前学界与政界知青时代的更迭现象一样,都是由特殊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所导致的。

“一笔一画地描出另一种声音”,是项飙在其文末对后知青学者学术态度的根本诉求。郑戈认为,正是这种在禁锢中寻找自由、探寻边界的能力上,知青世代的经验遗产对当下极具借鉴意义;随着“规范化”的日益加深,知青学者“非正式圈子”的专业知识生产方式被排除于体制的高墙之外,而中国学界的传承同时又普遍面临在西方强势话语主导下的“纵向传承”困境,这种本土关怀的缺失,亦可能成为学术实践上的枷锁。尽管后知青学者带有先天的局限性,但同时他们也更加稔熟与既成的体制周旋,能够更加平衡地把握历史传统及西方知识;在这些经验与智识的起伏交替中,知青与后知青们在代际传接的过程中共同构建着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12.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篇十二

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就是说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变化, 根据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认识、扩展视野, 以新鲜的经验和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我国社会实践中具体面临的问题相结合, 在两者的结合中融合进我国的历史及文化精髓,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躯架更加丰满, 内容更加丰富, 在社会实践中体现中国的风气、中国的精神。

首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 通过总结经验, 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再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而得以生根、开花和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一)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文字, 而是在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科学规律总结。使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需要我们不断深入了解变化着的客观实际, 从而达到主客观相符合。我们要杜绝片面的、教条的看待马克思主义, 要坚持科学的立场、发展的观点、时俱进的品质看待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十年经验告诫我们,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才能在实践中顺应历史潮流, 促进社会发展, 得到人民拥护。

(二)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传统相结合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历史的漫长岁月里积淀了大量优秀的历史传统。璀璨的历史文明就像深邃的星空, 让人充满了敬畏和向往。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全党要加强理论研究, 尤其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1943年中共中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研究中国历史, 做中国优秀历史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整风运动, 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2]

(三)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

文化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基因, 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民族文化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传承民族精神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要在指导中国社会实践中融入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同时推动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与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相融合, 才能更好的使抽象的理论变的生动具体, 使纯粹的理论变的形式丰富, 更具有生命力。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开出鲜艳的社会主义花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着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社会理论, 它来源于社会实践, 反映着社会现实, 指导着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邓小平曾经说过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此, 马克思主义要指导当代社会发展, 要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完善。中国是现今世界上少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持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其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定不能丢, 丢了就会丧失根本。同时, 又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3]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实践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带领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 我们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 来解决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指导我们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在科学发展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4]因此, 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党的建设能够促进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面对深刻变化的党情、国情、世情, 我们党要知难而进推动自身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执政规律, 提升执政能力的思想武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不断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能力。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我国社会实践相结合, 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卷.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12卷.

[3]张国军.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D].唯实杂志, 2001.

13.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篇十三

近日,我细心学习了习总书记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讲话。

总书记阐述了五年来党和国家发展中不平凡的历史变革。他高瞻远瞩,锐意进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晰的光辉彼岸,确立了立了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也正是从2013年起我结束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我对这五年的发展更为深刻的记录了下来。五年前,我们的国家富起来了,就好比一个人,以前瘦弱的他丰润起来了,但却是外强中干,经历了十八大以后,他变得结实起来了,行动更加灵活,他更加强壮。

如习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坚持制度自信,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国家体制存在着优越性,我们国家体制的优越性在于更能凝聚力量办大事。前段时间我看到标题是“我国将建设一条时速为4000公里每小时的超速铁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认为这不是在痴人说梦么。先不说建成建不成的问题,理论上火车时速能达到每小时4000公里吗?值得怀疑。但随后看了一些讲解才知道这不是天方夜谭,有充分的论证,大量的模拟试验,而且目前已经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等到建成以后从广州到北京只需要40分钟。我对我的国家油然起敬,伟大的祖国让我为她骄傲。

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到两学一做活动深入贯彻,从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到中央巡视回头看活动的纵深推进,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其中涉及到我省原省委书记王三运,这是我们每个生活在甘肃人的不幸,也是我们每个生活在甘肃人的幸运。不幸的是王三运置中央的决议于不顾,严重破坏了甘肃的政治生态环境,本就羸弱的甘肃在他的治理下发展的更是举步维艰,作为一个甘肃人,在外省人面前除了拉面没什么敢夸口的。幸运的是经中央的严肃处理,我相信甘肃人民会迎来一个新甘肃。

总书记说过“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就生活在贫困地区的我,我认为结合自身实际自己应该,第一、要改进干部作风,这也是习总书记2013年春节期间来甘肃考察调研时提出的要求,关于“八个着力”中的其中一条内容,也足以说明我们的干部队伍存在不少问题,我本人身为一名干部,更加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应该注重我的自身修养,其次,要注重思想作风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最后还要加强我的生活作风建设。我认为第二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要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中央八项规定,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的要求。以积极的态度为组织分配给我贫困户献言献策,要勤于思考,精细分析,帮助贫困户搞产业,使他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4.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篇十四

所谓科学技术观,即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某个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所认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指根据中国时代要求和实践的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思考和研究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而在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那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表现。在邓小平同志提出之前,中国在科学技术上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在经历了大跃进等活动后,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科学技术都是处于一个止步不前、岌岌可危的状态。而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最高地位,把知识分子的地位从地底泥平反成了工人阶级。它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纵观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科技兴国是我国的必由之路。还记得小的时候学历史,非常喜欢看清朝之前的历史。那是因为以前的科学技术虽然发展的比较缓慢,但总体上是不断交流和提高的,而且我们的科学技术比其他国家的要高超,使得我国处于领先的地位。而清朝则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但是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跟不上其他国家的脚步,就容易挨打。而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然后提出“洋为中用”、“西体中用”等说法,但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在他人手中,而他们非常清楚

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就等于掌握了世界,所以我们学到的科学技术就只有普及的或者是落后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让我国重新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找

到了我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现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现

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到10倍,是手工

业的50到100倍。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

产品的商业价值。从以前的出口初级产品为主,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变

为现在的出口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为主,将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其中科

学技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

决,要靠尖端技术和人才。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使其

成为我们的武器。

因此,我觉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进了中国总体的发展。虽然在很多方

面我们仍然在学习当中,甚至出现了类似融合日法德技术的中国高铁的事件,但

这些不正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更远的风景”的境界么?只不过在时间和效率上有一定的问题而已。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不能急功近利,关于人民的事情还是要以人为本,科学技术也需要长期的实验去验证其安全性和

实用性才能广泛应用于公共事业,造福人群。科学技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将会是

我们未来重要的研究重点之一。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

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

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

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

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

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

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

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

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

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

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

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

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

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

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

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

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15.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 篇十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理论课题, 它关联到哲学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 涉及到理论、实践、历史等众多领域。科学认识和正确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全面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它众多相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双向运动过程, 同时, 它又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而存在。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还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

一、从动态上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双向运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双向运动过程, 这一双向运动涉及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 它们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渗透, 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问题

马克思指出,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 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马克思主义能够满足中国社会需要是它中国化的前提。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古国, 儒家文化已经统治中国社会近两千年。若不是1840年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打开国门, 中国也许会像欧洲西方先进国家那样,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渐次发展, 进而实现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变革, 走上民族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历史没有预设, 现实是中国正在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机, 开始了救亡图存、学习西方之路。他们先是认同西方的物质文化, 发动洋务运动, 认为通过学习西方之“器”可以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效果;洋务运动失败后, 他们又认同西方的政治制度, 先后发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认为可以通过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来达到挽救中华的目的, 但历史事实却重复证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也不能救中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 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彻底改造中国社会, 实现政治制度的变革, 必须要更深层次认同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 于是又发动新文化运动, 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精神, “打倒孔家店”来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 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黑暗。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社会思潮也相继兴起, 它们都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改造中国社会, 挽救民族危亡, 这些客观上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和迅速传播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思想文化环境。俄国十月革命后, 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比较东西方各种社会思潮, 意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是解救千疮百孔的中国的惟一出路,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空洞无物的理论, 它关注社会现实, 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毛泽东也指出,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 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3]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 从马克思主义应用、实践层面来讲, 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 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实践, 改造中国社会, 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正如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 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 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从思想、理论层面来讲, 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 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文化的过程, 即与中国文化的冲突、磨合、融合过程。众所周知,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思想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些相通之处, 诸如:都对客观世界采取积极的态度, 主张‘入世’而非‘出世’ (从这点讲, 儒家思想距离马克思主义要比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距离马克思主义更近一些。这也是同样是一穷二白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先在中国传播、开花, 而没有在印度扎根的原因之一) ;都重视社会现实问题, 讲究实际和实践, 尽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传统改造社会的手段和目的相去甚远, 但都立足从解决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出发, 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过去和来世;都依赖人间的实有力量, 而不是借助超人间的力量, 即上帝鬼神的力量;都强调群体利益, 提倡利他精神;都以理想世界为现实行动的鼓舞力量, 如传统的‘大同’‘平均’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等等”。[4]这些相通之处为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文化提供可能。在马克思主义整合中国文化中, 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及中国文化与它一致的方面, 而将中国文化中封建的、糟粕的方面革除掉, 同时, 它还广泛吸收融合中国大众的社会心理, 并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表达其思想, 最终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文化, 也成功实现了马克思话语体系的中国化。

(二) 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同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之并存, 两者相互渗透, 相互依存, 共同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创立距今已有160多年, 同马克思、思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 当今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呈现出新的、多样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有些个别原理、观点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变化了的实际。马克思、思格斯在世时也不回避这个问题, 在1872年所作的《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 他们针对1848年以来变化的实际就指出,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正如《宣言》中所说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在今天, 这一段在许多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5]因此,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 而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列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具体实际过程中, 也十分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 他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 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 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 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6]他在俄国革命实践中, 密切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变化提出了俄国处于帝国主义阶段论, 根据东方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的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 这些都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和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 十分重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毛泽东指出, “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 必须读, 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 这是第一。但是, 任何国家的共产党, 任何国家的思想界, 都要创造新的理论, 写出新的著作, 产生自己的理论家, 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7]邓小平在总结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经验教训时也指出, “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 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8]因此, 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即必须将中国优秀文化及中国实际融合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 强调中国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价值和发展、创新性, 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俱进, 与时代同行, 同时争夺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话语权、主导权。

二、从静态上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双向运动过程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双向运动过程, 同时, 它又作为这一双向运动的结果而存在。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成长史。纵观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 它带领中国人民废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随后又开展三大改造运动, 1956年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也经历过曲折, 但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主义”, 开创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 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一脉相承性,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产物,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具体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以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六大组成部分。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思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成果建设的概括和总结, 它具体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 它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僵化的教条,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在“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 它创造性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在“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问题上, 它创造性的回答了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的情况下, 如何坚持党的领导的问题, 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问题上, 它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 把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

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自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伟大战略任务提出后,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提, 并不代表着三者是完全并列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包含着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 三者是内在统一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互联系中侧重点各有不同。马克思主义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论, 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原理、方法, 它必须与各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充分展示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马克思主义需紧跟时代的变化, 随着时代主题和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 在实践中创新出新的理论成果以更好地指导变化了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可, 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和接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毫无意义可言, 也不会在中国长久扎根, 更不用说在中国取得一系列实践和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02.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658.

[4]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3:27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2.

[6]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96.

[7]毛泽东文集 (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109.

上一篇:美国硕士留学费用下一篇:全方位探讨城市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