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研究生学校(共8篇)
1.酒店管理研究生学校 篇一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但因民办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从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健全财务计划和预决算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审核审批等方面入手,结合工作实践,就加强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进行了简要论述。关键词:民办学校;财务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提出:“我国鼓励非公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各种教育事业”。随后,国务院也先后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更为我国的民办教育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财务管理作为民办学校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学校的生存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为民办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管理模式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它的财务管理难度更高,程序更复杂,财务人员面临的各方压力也更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加强民办学校财务管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建立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在一些规模较小的民办学校里,董事长(投资人)一言堂的管理方式仍很突出。在现实工作中,少数投资人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校内又缺乏必要的权力制衡,往往造成财务人员迫于压力违反财务制度,产生大量的违规现象。为杜绝此类情况,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责成校方按照《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立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管理机构,依据民办学校管理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建立完善财会制度,健全会计帐簿,实施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制定财务管理计划和预决算管理制度
我们发现民办学校的规模越大,投资方的构成就越复杂。但在实现管理中,学校的财务管理很难实现所有出资人共同参与。因此,学校的实际管理层应该进行财务计划控制,健全完善预算决算制度。从学校的教学需要和财务状况出发,用最少的经费投入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预算必须报请学校董事会和股东会通过。预算开始执行后,财务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将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小结,上报学校董事会和股东会,并根据要求及时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果遇到事先无法预测的特殊情况,还应及时向董事会、股东会汇报,并及时制订调整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财务决算要制定学期和决算,较大规模的民办学校还要制定季度决算。财务管理人员要对决算与预算进行比较,查找偏差,分析原因,并向学校董事会和管理层汇报。学校也应该定期召开董事会,以对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实施监督。3严格财务审核审批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近年来,民办学校管理层抽逃资金导致学校突然倒闭,学员失学的事件屡屡发生,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提出:“民办学校收取的费用应主要用于教育教学和改善办学条件”,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的年审中应以法为据,对民办学校财务状况进行严格监管,杜绝抽逃或挪用办学资金。另一方面,民办学校的财管管理人员也必须坚决依法依规办事,严格遵守财务审核审批制度,所有收支单据必须由经办人员、部门负责人,财务主管人员,和学校法人代表共同签字把关。即使规模较小的民办学校也应该保证收支单据上有经办人、验收人和审批人的签字。
4严格资产管理制度,防止重财轻物
资产管理制度是指民办学校物资资产的保管、配置、使用等方面的规定。主要指:财产分类账,物品采购登记损坏报废,办公用品发放等制度。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5条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由此可见,民办学校资产所有权归投资人,而资产使用权则属于学校的教职员工。因此,民办学校的资产管理,既是对学校全体股东负责,也是对学校的教职员工负责。学校管理层要克服管理中重财轻物的倾向,按规定建立资产账簿报表,防止因管理不善造成浪费、破损和丢失,建立固定资产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定期组织核对检查,做到账表相符、账物(钱)相符;并定期向批准办学的行政机关报送财务报表,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对人为原因造成资产损失的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损公肥私,侵占学校资产的行为。
5完善内外监督,鼓励民主理财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责。民办学校虽然与公办学校不同,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没有经费往来,管理也相对松散,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仍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一是常态监督。即:通过不定期上门抽查账目,约谈学校财务人员,收集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等方式,确保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始终在监管视线内。二是重要时间节点监督。抓住每年对民办学校办学资质年审的时间节点,要求民办学校提供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借第三方力量开展监督。另一方面,民办学校的投资方虽是学校的产权人,但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内部建设等均离不开教职员工的参与,同时,学校的办学质量、财务管理也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和福利待遇密切相关,因此,调动教职员工参与学校财务管理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工会,召开教职员工代表民主议事会或重大事项讨论会等形式,组织职工代表对学校的财务管理进行监督,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叶珍.民办学校财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3).[2]邓英.完善民办学校财物管理的对策[J].事业财会,2005,(3).
2.酒店管理研究生学校 篇二
纵观学校发展的历史,也正经历着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型的历程。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更高级的管理形态,是学校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科学管理的总结和升华,是管理内容的回归,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学校新的管理方式。作为学校管理者,构建文化校园,积极推进学校文化管理,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
大多数学者都从学校文化管理的定义和特点两方面阐释了它的内涵。
(一)学校文化管理的界定
什么是学校文化管理?现有的研究说法不一,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但研究者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终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而学校文化管理自然就是在学校中实行这样的管理。另一种观点则尤其强调了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意义。如侯姗提出“学校文化管理即是在管理活动中,先把管理者的追求、教育者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建构成‘文化’,然后再用形成的文化陶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滋润人的成长,从而赋予生命的意义,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发展”;沈玲认为“学校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在一定历史时期,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结合具体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状况,创造性地将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社会文化、教材中的知识文化和管理行为中的管理文化融合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以文化的力量内涵优化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和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培养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的一种学校管理活动”等。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陶然在《学校文化管理新思维》一书中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界定,他认为:“学校文化管理是建立在学校文化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最新的现代学校管理方式,把学校管理的软要素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环节的一种现代学校管理方式。它以学校既定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学校文化的塑造为龙头,贯穿于学校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审美教育等方方面面。”王铁军在充分肯定了这一界定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学校文化管理既区别于企业文化管理,又区别于学校文化建设,它以学校文化为基础,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并把文化要素、文化资源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但它并不否定和排斥制度管理、常规管理,而是把制度管理、常规管理作为文化管理的一个部分,并赋予它们新的人文色彩,把人文因素与制度、常规密切地结合起来。
上述两种观点都提出了要重视管理中的人文因素,但第一种观点淡化了文化的作用,模糊了“文化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区别。相对而言,后一种观点的说法更加全面和周密,凸显了文化的因素,自然也就道明了文化管理的必要性。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特点
与内涵的界定相对应的,学校文化管理的特征提法也有了分化。认为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的研究者提出,学校文化管理的特点大致是:(1)管理的中心是人;(2)管理的人性假设前提是“善”;(3)控制方法追求主动;(4)管理重点为文治;(5)领导者类型为育才型;(6)激励方式以内化为主;(7)管理特色具有人情味;(8)组织形式具有开放性;(9)管理手段具备“软”特征;(10)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改变为同伴互助。这些特征的概括明确了文化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文化管理相对于其他管理方式的“高明”之处,不足在于还是弱化了文化管理与人本管理之间的差别,没有说明学校文化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的特点有何不同。因此,笔者认为王铁军在《学校文化管理的理性诠释与实践思考》一文中的分析更加恰当,他总结道:“学校文化管理是价值、理念的管理、道德伦理的管理、知识信息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专业共同体的管理、学校品牌、形象的管理及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整合型管理,具有价值性、伦理性、知识性、人本化、合作性、品牌形象性、整合性等特征,为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这一概括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使学校文化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新策略,其优异性在人们面前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意义
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可将研究者们对于学校文化管理意义的揭示分为三个层次,虽然表述不同,却形成了一条递进关系的线索,帮助人们更好地认清了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个层次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性。以白民生、郭中梅为代表的,他们认为“文化对学校和人的存在及发展的影响深、广、远、忧”。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深层次的、无形的力量,它无处不在,影响深远。文化是根、是魂、是格、是力,先进的学校文化建设才是学校优质发展的根本。
第二个层次说明了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以刘晃林、彭振华为代表,他们认为文化管理有如下优势:第一,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必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如管理冲突的解决、规章制度的实施等;第二,文化管理系统中所有组织成员都有较强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是出于自然而非强迫,使成员形成良好习惯,大大减轻了管理的压力;第三,文化管理对学校成员有凝聚作用,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行为方式,彼此间的认同感得到加强,感情更为融合,学校成员团结一致,为学校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第三个层次则进一步说明了文化管理应用于学校的特殊意义。以罗登远为代表,他指出之所以有必要在学校进行文化管理是因为:首先,学校实施文化管理是对学校管理内涵的完善。管理中的唯理性手段,如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分工责任等,只能起到对人的行为控制作用,而不能充分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体现对人的尊重和爱护,但社会文明和进步却越来越需要体现民主、平等和人的主体性。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应该是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的相互融合,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次,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符合学校的组织特性。学校组织的运作重心更偏向于学术而不是行政,从这个意义来讲,学校是一个文化组织,且相对松散。加上学校主体之一的教师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专业能力的特殊群体,其劳动的个体性和随意性突出,工作上对精神需要的满足追求强烈。因此学校管理必须为教师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避免过多的强制性和规定性,文化管理正好符合这样的要求。再次,学校实施文化管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文化管理可以唤起教师对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视,使教师自觉地追求专业发展。最后,由于学校文化管理更加强调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相互间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这种组织中良性的互动关系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模式
要以文化的力量管理学校,首先也是核心的工作就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许多学者都根据文化的不同维度的划分提出了理想中的实践模式。如祝瑞松从领导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入手提出的要“让榜样成为自信,让发展成为主动,让规范成为习惯,让需要成为价值”。韩忠月、王瑞英指出“校园文化主要包括领导文化、教师文化及学生文化,要有效地实施文化管理,就要通过领导的服务文化来凝聚力量,调动和激发积极性,通过教师和管理者、服务者的表率作用和积极科学的方式方法来实施,通过学生自觉行为来达到目的”。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打造中,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是研究者们尤其强调的。如沈玲、陈国军等认为学校文化管理中应致力于营造“精神家园”,提升群体的精神境界,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以创建高层次文化群体,并要扩大学校精神文化的影响,强化学生对学校文化管理的归属感。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罗登远认为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学校精神追求和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提出,通过多种方式的渗透和全校师生认同并形成一种特有的组织氛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将领导示范、榜样示范、
思想教育等策略运用于宣传教育的活动中,还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开展学校的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教师,为其提供工作岗位的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机会,让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只有教师与学校建立起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才能够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教师才会对学校产生荣誉感、归属感。蒋文宁则强调了学校文化管理中伦理、道德及法律三方面的融合,认为应“将伦理揉进学校管理,让道德领导学校管理,让学校管理体现法律尊严”。
总之,实施学校文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共同点都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从制度、习惯和风气方面体现民主、公开、关怀、进步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四、结语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人性的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是实现师生在学校“快乐、高效、和谐”地生活,达到学校高品质管理的重要特征,具备相当的开发潜力和推广价值。但由于文化管理是一种相对新颖的理念,加之它与之前耳熟能详的“人本管理”、“人性化管理”有部分类似的观点,之间的区别尚比较模糊,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成熟,也缺乏系统和深入,甚至对于其内涵也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关于学校文化管理的具体实践,尽管各家都给出了建议,但没有明显地体现它在操作层面上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区别,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也有待考证。总之,学校文化管理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完善。
摘要:文化管理作为一种较新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已日渐成为教育改革新的生长点,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境界、新趋势和新阶段。在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和分析基础上,本文对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特点和实践模式作了梳理。
3.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篇三
【关 键 词】教学管理;理念;创新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深化过程中,这其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矛盾与问题,尤其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些基本理念,已经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端正工作指导、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推进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建立一种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管理,应该树立以下四种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管理中尊重学生的本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加强对当代学生特点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特点。
1. 人际关系敏感。学生从高中走进大学,生活空间扩大,人际关系便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出现迫切交际需求,但又缺乏社交经验的矛盾心理。大部分同学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的过渡阶段,突然开始的大学生活和各地同学不同的生活习惯对人际之间的交往会产生很多阻碍。
2. 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学生是带着很高的期望来到大学的,他们自信心过高,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设计的十分完美。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们头脑中描绘的“蓝图”不能如愿实现,因而便产生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在独生子女当中表现较为突出。
3. 适应环境能力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家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吃苦精神差。
(二)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良好的成才环境
1. 努力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必要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把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为其建设良好的学习文化体育设施,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高校可以了解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扩大图书馆藏书量和藏书种类,增加配套体育设施,使学生可以在繁重的学业之余保持轻松、积极的心态。
2. 努力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广阔平台。要把“学校是个小社会”的内涵具体化,在时间、制度、设施、活动等方面给与保障,高校可以积极开展音乐节、运动会、大学生辩论赛、学生法庭等一些典型的业余文体活动,并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相互借鉴、相互探索,使学生既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今后在社会生活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专多能的有用之才。
3. 努力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有文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确立持续培养、全方位培养的观念,使每个学生成才情况都得到比较可观的检测和评估。高校学分制和奖学金的评定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有效工具,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根据高校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并出台更适合本校的机制和管理方法,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办学模式和奖惩机制,形成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并严格执行下去。
4. 努力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开展百家讲坛、学术论坛、科学大讲堂等方式,将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引进到校园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参与电子设计大赛、校园挑战杯、课堂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国内外前沿的科技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树立和谐管理的理念
我国正在提倡和谐发展,和谐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管理理念,树立和谐管理理念是一种增加学生凝聚力、强化学生通力合作精神的必然要求。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和谐不是相安无事,不是没有问题。工作中、生活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现象,不能认为有问题就是不和谐,为了维护和谐而故意隐瞒问题,更是不可取的。应该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进行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不要因和谐而降低管理教育的标准,对和谐进行正确的认识,把它应用到工作中,作为一种处事态度、追求的目标,才能做到更好。和谐的基础是公平、公正,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坚持原则,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护、领导的赞同,才能达到和谐统一,进而塑造优质的教育管理平台。
三、树立自主管理的理念
当下绝大多数大学生为90后成员,该阶段学生大多个性鲜明、想法独特,又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的过渡期。这些特点不论对于学校,还是其个人都有利有弊,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管理方法是否完善。不完善的管理既牵扯领导与教师的大量精力,又达不到管理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反抗情绪,最终的结果与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而适当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参与的意识,可以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潜力,提高自律意识。通过选择责任心强,号召力强的学生负责,来凝聚整个班级的团结力,让班级成员感到团体的荣誉感和主人翁的意识,每个成员从中都可以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自主管理意味着教学管理者凡事无需事必躬亲,但并不是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尽管学生有工作的热情,但相对缺乏的办事经验和一些事情的处理方法有时都会稍欠妥当,交代任务前的指导与提醒以及事后的总结尤其重要。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按照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管理理念,进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发展与创新。
四、树立制度管理的理念
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这个前提下开展的。正确的教学管理必须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但有的管理者和教师还习惯于用传统的经验进行管理,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不习惯或不重视依法规政策办事。经验固然重要,但要取决于是否符合当前实际,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已不适用,教学改革已进行了一段时间,新制度的提出得到了实践的肯定。这就需要教学工作者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调整,转变自己以往的工作方式,尽快适应新的政策制度,才能跟上新的形势和发展。
总之,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整体性、统一性、政策性很强,并且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管理工作。要解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段是必须的,而提高思想和观念上的认识是更为重要的。积极创新教学管理,提升管理执行力,对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分析,对当前改革进行实践研究,从而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平祥.以创新精神推进教学管理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2]齐晓宇,姚洁.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
[3]韩月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5(3).
[4]李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5]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酒店管理研究生学校 篇四
全文共5681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统计
1.刊物转载量排名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共转载论文226篇(其中有1组笔谈性质的文章由4部分组成,这里计为4篇),分布在74种刊物上。其中,《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研究》等15种刊物的转载量排在前7位,占转载论文总数的50.44%(见表1)。2.作者单位情况统计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的单位统计,60.62%的论文作者来自高校(包括本、专科院校),17.70%来自中小学校,14.16%来自教育科研单位,3.54%来自新闻出版部门,1.33%来自政府机关,2.65%来自其他机构。按照第一作者单位的发文数量排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20篇)、北京师范大学(14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8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8篇)。
3.作者合作情况统计在226篇文章中,58.41%的文章由一个作者独立完成;有94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作完成,占总数的41.59%。
4.基金项目文章统计在转载的论文中,有95篇属于基金项目论文,占论文总数的42.04%。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占11.06%,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占23.45%,其他基金项目论文占7.52%。热点 1.未来学校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推动教育模式、方式、方法的深度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需要大量个性化、创新型的人才,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传统教育体系难以支撑这一需要。重新设计学校,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也成为2017年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学校关注的重点不是单纯的教育信息化,而是新技术支持下的系统性变革。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是未来学校的基本特征(范姜颐,第8期)。
(1)学校管理:智能化、扁平化未来的学校将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的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精准管理服务(曹培杰、王素,第8期)。人工智能将在维护校园安全、辅助教师教学、变革学习范式以及优化学校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学校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周宝、杨现民,第11期)。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曹培杰,第2期)。
(2)培养目标:关注核心素养未来学校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创新、批判、沟通与合作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严文蕃,第8期;张生,第8期)。
(3)课程与教学:个性化、多元化未来的课程将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重视课程整合。在线课程、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内容走向定制化、个性化。学习方式趋向泛在多元,重视在项目实践中实现深度学习。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测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曹培杰,第2期;张治、李永智,第12期)。
(4)教师角色:信息的加工者教师角色呈现结构性转变,教师的主要职责已经不再是传递信息,而转变为对信息的加工和链接。他们帮助学生对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并据此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杨晓梦,第8期)。
(5)学习空间:智慧灵动未来学校将实现虚实结合,把刻板单一的教室变成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把单调乏味的学校建筑打造成温馨宜人的育人环境,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曹培杰、王素,第8期)。
2.学校特色在政策的推动下,当前许多中小学校都在大力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但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学校特色建设未必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体表现为现实中学校的“被特色”、学生的“被特色”。基础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基础性、是学生素质的共性要求,学校特色建设不是学校的根本工作(褚宏启,第12期)。有研究者认为,在绩效思维下,特色学校建设过分强调“短平快”的“硬”建设,使特色学校成为时髦项目或装备的展览馆(廖文,第12期)。还有研究者指出,一些办学者一味地崇拜特色,搞花架子,忘却了作为学校的核心事务以及作为办学者的教育使命(林卫民,第12期)。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诸多问题,与人们对学校特色的认识混乱有关。比如:过于强调特色的差异性,导致校长将重心放在“差别”的孤立打造和苦心追逐上;过于强调特色的整体性,导致特色建设难以落到实处。研究者认为,学校特色不是随心所欲的办学主张,更不是标新立异的自我标榜,而是基于教育立场对客观基础的准确把握和独特体现(石中英,第12期)。与众不同未必能成为特色,只能说是形成特色的基础。能不能成为特色,要看“三个度”,即标准度、贡献度和显示度。特色是一个质量概念,应在提高质量意义上追求办学特色(邓友超,第12期)。
学校特色发展下一步怎么走?有研究者认为,只有以课程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切入点和核心载体,学校特色才能真正在学校系统中生根发芽(范涌峰、宋乃庆,第10期)。还有研究者提出,未来学校特色建设的另一种选择是从实体走向虚拟,强调学校提供的资源库的特色。虚拟特色的共享性,有助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特色”(段会冬,第11期)。
3.小规模学校当前,我国乡村小学超五成是不足百人的小规模学校。这些小规模学校不仅面临着办学条件困境、师资困境和生源困境(徐笛,第5期),而且社会对这些学校缺乏应有的信心和信任(鲍传友,第8期),导致这些小规模学校“小而弱”“小而差”。
邬志辉认为,城镇化是个渐进的过程,农村生源只可能“缓慢上移”至城镇,加之部分教学点交通情况难以迅速改变,乡村小规模学校将长期存在(陈鹏,第5期)。如何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小规模学校?研究者认为,一是重树信心。小规模学校虽然有不利因素,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便于开展小班化教学,师生关系密切,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厚,与社区、家庭的关系密切等(杨东平,第5期)。二是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改变单纯以学生数确立办学经费和教师编制的做法,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形成动态的经费拨付机制,增强小规模学校的经费管理权(周兆海,第11期)。依据班师比配编教师,设置机动编制和农村学校附加编制,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金志峰等,第10期)。与地方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全科型教师,满足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需求(赵丹,第5期)。三是促进小规模学校的内生性发展。小规模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自身优势,开展小班教学、多科教学、复式教学等,办出自身特色;另一方面通过联盟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获取资源的能力(卢同庆、范先佐,第5期;孙艳霞,第5期)。
4.校园欺凌校园欺凌问题依然是2017年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与2016年相比,2017年的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实证研究的文章明显增多。
(1)研究视角多元有研究者从法学视角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并提出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刑事政策、引入恶意年龄补足制度等建议(颜湘颖、姚建龙,第5期;许锋华等,第5期)。有研究者分析了校园伦理与校园欺凌的关系,提出营造具有伦理特性的校园文化和人际交往文化,实现对校园欺凌事件的伦理干预(王嘉毅等,第8期)。有研究者分析了欺凌事件主体的心理特征,提出通过提高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来减少消极情绪,进而降低其欺凌行为(张琪、郑友训,第6期;张诗雅、黄甫全,第7期)。有研究者从社会学视角解读校园欺凌问题,认为增加青少年的社会资本、创造社会支持性环境,可以作为解决校园欺凌的一种思路(李平,第10期)。还有研究者从家校合作的视角提出学校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思路(王牧华、宋莉,第8期)。
(2)实证研究的文章增多实证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对网络、纸媒公开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梳理,归纳欺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特征,以及事件主体的年级、性别等特征(陈银银、管华,第7期;王祈然等,第7期;杨书胜等,第7期;姚建龙,第7期)。二是针对某一类型学生的调查。比如:吴方文等人对川、冀两省13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显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检出率为16.03%,较非寄宿制学校更为严重(第2期)。谢履羽、谢彩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受欺负行为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第2期)。
总体来看,我们对校园欺凌问题还缺乏完整、系统、准确的调查,已有的调查范围都比较小,再加上对校园欺凌的界定不清晰,导致一些实证调查的结果差异较大,对校园欺凌的真实状况认识不够完整清晰。在实践中,学校也很难把学生间日常的“玩笑”“打闹”“推搡”等玩耍行为与欺凌行为作出明确区分(耿申,第7期),校园欺凌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明确校园欺凌的核心要素,并建立健全校园欺凌数据的搜集与统计工作,是校园欺凌治理的当务之急。
5.教育惩戒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惩戒与表扬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实践中,教师不敢惩戒的现象极为普遍。有调查显示,68.9%的教师赞成对违规学生实行惩戒,但在学生真正违规时,只有21.4%的教师表示会对学生实行惩戒,有68.2%的人表示有“不敢惩戒学生,怕惹麻烦”的想法。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近六成的教师无法准确区分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另一方面是多数学校校规中找不到相应的依据(刘冬梅,第11期)。现实中,教师惩戒学生后,一些家长会到学校“闹事”。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往往以牺牲教师正当权益为代价“息事宁人”(张蓉、黄道主,第11期)。这更加重了教师惩戒学生的心理负担。
另外,一些教师秉持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追求“立竿见影”的实践效果,背弃惩罚的“教育性”而利用严酷的惩罚规训学生的失范性行为,惩罚过程有“教”而无“育”(赵冬冬,第11期)。研究者认为,惩戒从浅层次来讲仅仅是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从深远意义来看,教育惩戒自身还应具有培养人的理性和培养未来公民规则意识的教育价值(高小强,第11期)。
从法律层面看,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教师惩戒权的使用。2017年,《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开始施行,首次以立法形式提出“教育惩戒”概念。但该文件只是一部地方规章,并无上位法律依据,也没有明确规定教育惩戒权的具体内容、范围、边界,在实施中可能会面临“立法越权”与“有法难依”的困境(谭晓玉,第11期)。如何界定惩戒、变相体罚与体罚,如何界定留校与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如何协调停课与侵犯受教育权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惩戒的立法难点(张克雷,第4期)。在国外,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明确规定惩戒权是教师的专业权利之一。学校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惩戒”,从实体到程序都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谭晓玉,第11期)。我国香港地区中小学惩戒教育以全校参与的校本训育模式为基本特征(胡雅婷、马早明,第11期),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采取弹性惩戒制度(王春霞、张乐华,第3期)。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6.教师管理(1)教师流动
针对近些年教师流动中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流“身”不流“心”等问题,2017年研究者对教师流动政策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理性而务实的建议。一是要明确教师流动只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之一,不能赋予其太高、太过的政策目标期望。在这一目标下,不是教师流动人数越多越好、时间越长越好,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的流动才是有效的(安雪慧、杨银付,第2期)。二是政策工具需要多元化组合,不能“一刀切”。定期流动可以成为当前主要的政策工具,当区域内学校间的教育均衡达成时,自由流动则应成为主要的政策工具(张振改、王开香,第5期)。同时,政策设计应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动态性、连续性(于海波,第9期)。三是强调流动教师与学校的精准匹配,核定每个学校教师岗位的流动难度系数,建立教师“流动胜任力”评估体系,完善教师流动供求信息系统,增加流动教师和接收学校的选择权(龙宝新,第9期)。当然,这种选择权应该有范围限制,否则有可能加剧学校间的非均衡程度(张灵,第2期)。四是关注流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流动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问题(夏心军,第2期;朱忠琴,第2期)。五是教师流动可以与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结合起来实施,以减少阻力;也可与走班制结合起来,系统解决走班教学后师资调配的难题。另外,也可以考虑在线流动与实体流动相结合(杨洁、吴支奎,第11期)。目前,关于教师流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还缺少实证性研究(林清华,第10期);流动教师与接收学校之间如何实现精准匹配,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关注的。
(2)教师时间管理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童星的研究发现,初中教师每周的工作时间的均值达到47.5小时,其中教研时间为22.4小时,管理班级和处理行政事务的时间为15.03小时,教学时间只有10.07小时(第9期)。秦玉友等人的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义务教育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从城市学校到村屯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时间越来越长(12期)。校外强力干扰、学校事务无序、教师自身惰性等内外部因素,导致教师有效工作时间不足,教师很多时候都在做与实质性的教育教学没有多大关联的事(周礼梅、陈学军,第9期)。如何保护教师的有效工作时间?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做管放有度的“自律者”,减少形式化的检查、会议;其次,校长要做教师工作时间的“守门员”,合理分配教师任务,制定教师工作时间评价标准(肖洋、陈静勉,第9期)。最后,教师要做自我时间管理的“操盘手”。教师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规划,按照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列,重要且紧迫的事情优先做,将相关联的事情合并起来做,并利用好碎片时间(滕义和等,第9期)。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适当放权于学生和家长,以节约班主任的工作时间(田冰冰,第9期;朱小荣,第9期)。
5.酒店管理研究生学校 篇五
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西斋中学课题组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创建于1946年,曾名“力行中学”,解放后先后办过初中、高中。1982年改制为全日制初中,1984年被评为松滋县首批合格初中,2004年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学校”,2006年被评为松滋市首批“示范学校”,2008年被评为松滋市“文明单位”和荆州市“平安校园”。
学校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75人。在80名专任教师中,41人具有本科学历,34人具有专科学历,学历合格率达93.75%。学科科任教师专职化基本完成。省、地、市各级教育专业学术会员7人。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荆州市级骨干教师2人,松滋市级骨干教师19人。2004年荣获松滋市“优良教师集体”称号。
学校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学科竞赛捷报频传。2004年中考位居松滋市第3名,并多次荣获荆州市、松滋市两级“教育质量优胜单位”和松滋市“义教质量评估先进学校”称号。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0余人次,省级奖100余人,地市级奖300多人。培育出了象中考状元刘风云,初中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一等奖获得者张珂、毛麒军、宋家弛、镇华君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学校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追求一流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有特色,学生发展有特长的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问题的提出与前期工作情况
随着近些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加,我国现有近1.5亿的农民外出务工,打工者数量还以每年超过500万人的速度增加。我市地处丘陵,人多地少,打工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也逐年上升,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身边,只能将子女留在家里,由夫妻一方留下照顾,如果夫妻双方外出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亲人照顾。由此,社会上出现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学生人数约有1000万左右,而且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在家的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立足学校确立了《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这一课题。
我校为了管理和研究的方便,将留守学生划分为五类:一是普通型,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常时间外出打工;二是回流型,即不适应外地学校生活中途转学回校;三是单亲型,即父母离异后子女只有单方监护或委托看管;四是半留守型,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回来一次;五是寄宿型,即在校住宿的留守学生。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第一阶段,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已完成方案制定、申报、开题等工作。第二阶段,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主要工作包括:
1、完成摸底调查,建立教育对象成长袋。
2、做好研究培训。
3、编制问卷,调查分析,写出报告。
4、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不定期进行工作交流。
5、课题阶段工作小结,邀请专家指导。
6、形成研究成果。下面就是对前期工作的具体汇报:
三、我校“留守学生”现状
我校近三年留守学生情况:2007年全校共有学生1361人,其中留守生915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7.2%,普通型 412人,回流型14 人,单亲型57人,半留守型82人,寄宿型350人;2008年全校有学生1232人,其中留守生947人,占总人数的76%,其中普通型 428人,回流型18 人,单亲型66人,半留守型89人,寄宿型346人;2009年全校共有学生1106人,其中留守生955人,占总人数的86%,其中普通型455人,回流型35人,单亲型70人,半留守型70人,寄宿型325人。
问卷调查:近三年来,我们对上述学校留守学生共发出问卷调查表1050份,回收997份,涉及16个问题10个方面。
综合分析:一是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成长: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或寄养在亲戚家里。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有的长辈不辩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十分严重。有的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学校,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不少家庭的老人信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二是“真空时段”影响学生成长: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另一方面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三是亲情缺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甚至产生仇视心理。四是不良品行危害学生的正常发展: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家长,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零花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玩物丧志。甚至有少数“留守学生”出现乱花钱,爱上网,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成了“问题学生”。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五是学校教育的“困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周一至周五还好办,但是一到了双休日,老师就感到鞭长莫及。出了问题找不到监护人,许多“留守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强,加上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太多,学校老师不敢采用严厉措施。学校虽对“留守学生”指定老师管理,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压力大,任务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1、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①.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领导领导小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课题研究小组,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与研究。②.建立研讨、交流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举办一次“代管家长”会,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留守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④.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爱。
2、建设“代管家长”队伍: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积极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的主要职责有:①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 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②关怀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③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④学生中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⑤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3、拓宽育人途径: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①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定期邀请市心理咨询师到校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开展心理讲座和辅导;②积极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学生”的管理。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每年清明前后组织学生给革命烈士纪念碑扫墓。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消除“留守学生”孤单、悲观的心理阴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老师同学的关爱,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习。③开办家长学校,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留守学生的家庭。④开展励志勤学活动,激励广大留守学生刻苦专研,奋发向上。
4、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与成长记录袋:我校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了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5、实施留守学生寄宿制度:我校为解决住校生问题,多方筹资兴建了男女生公寓两栋,专聘两位辅导员分管男女生,开辟留守学生特别服务,指导留守学生自理生活,从生活到学习全方位管理服务。
6、开通亲情热线:为了让留守学生与外出父母有交流的机会,学校在政教室架设一部专线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经常让学生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各班还建立了留守学生生日统计表册,每逢学生生日,各班都会采取适当庆贺形式给予生日祝福。
7、家校联系卡 :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建立家校之间全面了解,及时沟通,迅速反馈,共同交流的桥梁。
8、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期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9、设立留守学生信箱:学校专设留守学生信箱,学校政教室及时对信箱的信件进行研究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10、坚持“三关、三育、三优先”教育管理原则:三关即进校报名关,课堂点名关,离校谈心关;三育即为人处事教育,基本道德教育,亲情感恩教育;三优先即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活动参与优先。
11、假期跟踪管理:针对留守学生节假日无人管的现象,学校成立节假日留守学生关爱专班,经常走村窜户深入留守生家庭,给予经济帮扶和学习指导,让留守学生放假不放学。
五、主要成果
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生活习惯明显好转。课题研究之前课题组的调查资料显示:我校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很差,多数人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修指(趾)甲、不换衣服、不扫地、不理被盖等。有的长期不吃早饭。但经过近二年的养成教育、培训、矫正,这些留守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生活习惯得到了有效的矫正。寄宿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诸多不良生活习惯有了根本的好转。
2、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疏导,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厌学心理得以有效控制;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孤僻、闭锁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学生吴某某,论学习成绩,他应该是一个中等生,但他遇事总爱猜疑,从而与本班同学和个别科任教师的敌对情绪很重,经常与班上的同学发生矛盾,有意扰乱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班63人中就有37人联名写信到学校信箱,要求校长把该生调出本班,当班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对该生各方面和情况进行了再一次的全面调查,发现该生的问题出在了心理上,必须通过“治心”来“治行”,为此,班主任和政教室对该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多次有意在学校文体活动中安排他担任重要角色或者专门为本班参加活动的其他同学服务,让他体会到为他人服务和他人为自己服务的不同心境,从而在服务与被服务中改变他的不良心理,改善他与班上同学之间的关系。一年后,再调查结果显示,全班有89%的学生明确表示“我现在愿意跟他一起学习了”,有85.%的学生明确表示:“我愿意与他交朋友”。
3、不良性格、行为得到了有效矫正。
近三年的教育转化,我校90%以上的留守生以前所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暴躁等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亲和度明显增强,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有很多留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也得到了基本扼制,学生之间的吵架、斗殴行为明显少于过去,近三年来,我校留守生中没有出现过违法行为,校风班风明显好转。
我校06级5班留守学生雷某某,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该生父母均长年在成都打工,一年半载都很难回家一次。刚进初中校门时,凡事随便,自高自大,贪玩好耍;为人油腔滑调,并经常唆使同学违犯校规校纪,充当“肇事幕僚”,行为习惯差;学习上拖拉懒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踏实,常常一知半解却又自命不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骄傲自满,不思进步,偏科现象严重,经过班主任李老师两年的教育引导,该生变化甚大,谦虚有礼貌,基本改变了以前的不良性格和习惯,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能自觉维护班规校纪;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勤奋踏实,与教师的交往明显增多,能注意时间安排,劳逸结合,克服了偏科现象,发展全面,最终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松滋二中。
4、学业成绩有明显的上升。
在学业上,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习惯好;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学业科平成绩大幅提高。2009年,我校考入松滋一中53名学生中,就有22名是留守学生,并且有3名学生进校时曾是有名的“学困生”。
学生黄某某就是一个成功的个例,该生是中途转入我校的“学困生”,初入校时,该生厌学情绪浓,行为习惯差,但其身体素质好,爱好音乐且智商较高,只因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无力监管,逐步变得懒散厌学,经常夜不归宿,与社会上一些闲杂人交往过密。鉴于这些情况,班主任对他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育转化方案,一是经常找该生谈心,帮助他分析困难、找原因,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转变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二是吸收他为音乐兴趣小组成员,鼓励他参加活动,以发挥其唱歌弹唱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转化,该生学习成绩提高得特别快,而且行为习惯也明显好转。在中考中顺利考入松滋一中。
5、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①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参研教师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参加了多次各种形式的培训,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和总结提炼,已掌握了一套教育、矫正、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方法,全面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②课题研究加快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步伐,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投身教育科研的热情也空前高涨,③形成了一批成果性论文。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李萍、赵业雄、唐汇双、陈浩瀚、邱丽、黄万军等教师的十多篇有关留守生教育的论文获省地市奖,学校收集教师相关论文近百篇,开展针对性课堂教学达30节,有的还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
六、困惑与思考 困惑:
1、家庭监护软弱无力。
监护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其本身教育程度有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有的要同时监管几个家庭的孩子,可谓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或是俳徊于隔代教育溺爱的误区。
监护人是其他亲属的,往往“深不是,浅不是”,只顾吃、穿,而其他不管。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往往长辈或亲属监管不力,因而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配合,只是学校孤军奋战,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3、社会管理有“空区”。
节假日对留守学生来说仍然是个管理“空区”,学校由于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留守学生管理到位,而社区、村组对留守学生监管几乎为零,仍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和人力财力大量投入。
下一步工作思考: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关爱留守学生,学校责无旁贷。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形成合力。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建议家长节假日尽量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
3、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积极争取并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机室的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三室两厅”,努力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与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扎实落实。
我校在留守生教育管理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工作才刚刚起步,认识还很肤浅,做法还很不成熟,我们希望借此良机,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和斧正,得到各位同仁的关心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对留守生倾注更深的情,给予更多的爱,就一定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6.微信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篇六
溆浦县水东镇中学 张克云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智能手机、iPad等为媒体的移动终端大量普及,让人们的交流变得可视、高效、迅捷。学校是文化的传播地,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做一个学习新媒介的排头兵。微信的强大功能,让学校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教育质量快速提升,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本文以微信为例,叙述了它在学校管理中的诸多应用,可为农村学校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学校管理 微信 微信公众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易信等新媒体手段开始普及,网络真正进入“微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3月份微信用户已经突破5亿户,微信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方式。但是农村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由于教师年龄偏高,经济落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不强,教育质量远远滞后于发达地区。但智能手机这样的移动终端在农村学校的使用还是非常普遍的,但还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仅停留在打接电话的功能上,微信等及时通讯的软件还未普及,用微信用于学校的管理中更是少之又少。微信的强大功能,能让学校的管理上一个新台阶。能让教师间的学术交流由校内扩展到校外,甚至是可以与全世界的老师交流学习的心得,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学校是文化的传播地,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这些新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服务。
一、微信的相关介绍
(一)微信的简述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在2011.1.21正式推出的一款新的即时通讯免费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也可以支持多人语音对讲。该款通信服务功能相对于QQ而言更加快捷、方便、多功能化,备受广大民众的喜爱,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微信可以支持多种平台,包括S60v3版、S60V5 版、诺基亚S40 版、Blackberry 版、Android 版、iphone平台、Windows Phone 版等,在2G、3G、4G等移动互联网及Wi-Fi 无线局域网等环境下都可应用。微信可以提供多种功能,包括向好友分享图片、文字,分组聊天、语音,一对多广播消息,视频对讲、位置共享、视频或图片共享、互联网理财及购物、信息交流联系、游戏等。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搜索号码、摇一摇、扫二维码、搜索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多种方式关注公众平台或者添加好友,用户可以将自己或者在其他看到的内容通过微信分享到朋友圈中。自微信推出开始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使用微信。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截止到2013年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超过6亿,在亚洲地区可以算是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用户群体。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已经是一种集合社交平台,用户可以利用微信丰富自己的联系方式,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越来越方便、快捷,整个社会的沟通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二)微信的特点
1、微信的大众性。微信应该算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大众文化产品,人们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有好奇心,因此微信可以聚集更多的人群,给人们一种群体归属感。目前,微信正在推出“全民社交圈”,这种传播方式属于点对点型,而且也包括LBS涵盖面,这样有利于人们向陌生人群继续扩展关系。并且,微信成为了一种大众流行趋势,可谓是一种生态时尚的标志,很多人将微信定义于时尚潮流、年轻活力。因此,微信的大众性不仅体现在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上,也是一种自由生活方式的体现。
2、具有多种功能。微信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最流行的社会信息交流平台,这款聊天程序不仅和以前的QQ一样具备聊天功能,也设计了实时对讲功能。并且这款软件的内存占用面积较小,并不会消耗较多流量,适用范围、群体更为广泛。
3、强半熟社交,弱化圈内社交。半熟社交主要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属于陌生人,但是彼此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然后利用网络平台交流、互动。半熟社交应该算是一种新型的社交人际关系,聊天的对象可能从来没有见过面,也没有想过见面,但是有相同的爱好、价值观,有共同的话题,在休闲、学习、工作的时候都可以聊聊天,彼此交流经验,这是现代很多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一种聊天方式。而微信平台能够满足这种社交趋向和心理,帮助人们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网。
4、传播效果的及时性。微信主打语音聊天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能更好的把握传授双方的心理,相对于单纯的文字来讲更有优势。其次,微信主打对讲机功能,对于实时传递语音信息,能够实时第解决沟通双方所遇到的问题,具备及时性的优势。
(三)微信的主要功能介绍
为什么微信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备受人们的喜爱,最主要是和微信具有丰富、新颖的功能有关,具体如下:
1、聊天功能。微信可以发送文字、图片(手机图片、表情等)、语音、视频等,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聊天,可以一对一聊天,也可以是多人群聊。
2、实时对讲。微信对讲可以突破空间、距离上的局限性,即便是处于外国的朋友也可进行微信对讲。用户可以利用语音聊天室和多人进行语音对讲,但是这种聊天方式和群发语音信息有很大差异,这个语音聊天室里面的消息实时存在,但是不会有记录,即使关闭手机屏幕,也可以实时聊天。
3、添加好友。在微信上可以搜索微信号,查看手机通讯录或者QQ好友,直接添加好友进来,也可以通过分享微信号、扫查二维码、摇一摇等方式来添加好友,或者是接受漂流瓶好友添加好友。
4、语音提醒。用户通过语音可以提醒Ta查看邮件或者打电话。
5、朋友圈。用户利用朋友圈可以发表图片、文字,也可以借用其他软件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文章。也可以“评论”或者“点赞”圈中其他好友发表的日志、说说或者照片等。
6、私信助手。开启私信助手后,来自QQ、微博的私信都可以自动接收、回复。
7、漂流瓶。通过捞瓶子、扔瓶子来结交一些匿名瓶友。
8、查看附近的人。通过微信可以按照当前用户所在位置搜索附近同样在使用这种功能的人,也被称为LBS功能。
9、摇一摇。这是一种随机交友应用功能,可以通过点击按钮进行模拟摇一摇,或者手动摇动手机,这样可以匹配到在相同时间内使用这种功能的用户,然后双方进行微信、互动。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也可以群发图片、文字、视频及语音内容,可以提供很多类型的语言界面,同时还能够提供商业交易功能,成为电商的一种形态。
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教师的的年龄偏大,学历较低,计算机技术能力较低。
农村教师中有很大一批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教师,学历相对较低,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相对落后,部分学校连电脑、多媒体设备都没有。即使有计算机的也很陈旧,缺少相应的维护。
计算机专业教师很少。因农村条件相对落后,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都不愿意留在农村的偏远地区。
计算机的软件跟不上,由于部分学校没有网络,软件不能及时更新,杀毒软件不能同步杀毒。
教师的思想意识相对落后,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主动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三、微信功能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针对以上农村教师存在的问题分析,可见,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低下,教师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息息相关。因此,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微信的普及,可以使教师让手机成为学习的工具,可以让课程改革的步伐更快,可以实现网上讨论,开视频会议,发送图片文字信息等。免去了总要带上电脑才可以上网的弊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和讨论。微信已经是成为了生活的一种方式,具有丰富新颖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校管理层有效解决问题。
(一)及时与教师、家长沟通交流
1、学校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微信以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多种方式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方式很容易操作、快捷、简单,即使管理者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基本上也不会有很大影响。不仅可以让学校的最高管理者校长能快速搜集到第一手准确的决策资料,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也可以将校长的决策意图完整的传达给下层管理者,确保决策顺利执行。
2、教师之间的沟通应用。教师之间可以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及时通讯,同时也是借助微信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多种方式及时、真实、完整的将教学情况进行详细汇报,向上级传递真实的信息。这种传递方式的优势在于不受地点的局限性,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多方面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3、家校沟通。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对学生家长和其他监护人提供学生在校活动的图片和视频信息,还可以通过语音信息一对一的进行个别辅导,克服了以往年龄较大的教师不会电脑,不会打字的弊端,语音一对一使用起来教师会得心应手。家长因为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学校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升,还会在留言中及时向学校反应家长的心声,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家长对学校的误解,能让家长更理解教师的辛苦,更能配合学校将学生培养好。与以前的移动公司运营的家校通不同的是,微信平台不收费。深受家长的欢迎。
4、师生沟通。学生回家后如果有作业及其他的成长的烦恼就可以及时通过家长的微信平台向教师反应,可以及时化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烦恼。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班级内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次,我校一名班主任在清明节放假期间,通过和学生的微信交流了解到几个学生要到兄弟学校打架闹事,在第一时间就把这个消息发到了相关家长的手机里,家长就能迅速赶赴现场,不仅发现学生参与还有社会闲杂人员让一起,及时避免了一起斗殴事件的发生。
(二)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内部建立微信群,每一个科目建立横向微信群,各部门之间建立纵向微信群。每一个微信群都应该明确其具体的内容、建立目的及功能等。这样学校内部就可以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纵向、横向沟通交流机制,最大限度将所有教职员工融入到这个沟通体系中。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利用微信群可以让教师实现在网上交流,集体备课,特别是距离县城或者集镇较远的村小教师,资源匮乏,通过微信就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观看其他学校教师的集体备课情况,还可以约定课余时间实现同课异构等丰富的教研活动。我区去年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同课异构活动和专递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让村小教师的课程与镇中心小学的课程同步,大家利用微信在课前一起异地集体备课讨论,在同一时间上不同学校的课程,课后大家再在微信平台上讨论上课的心得体会,然后写成教学反思,让年轻教师的先进理念和老教师的丰富课堂经验在讨论中互相碰撞,产生了意向不到的效果,大家都说效果很好,受益匪浅。教师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避免车来车往而学校可以节约大量的经费。
可以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学校的文化氛围体现一个学校的软实力。一般而言,学校文化是存在于学校人员中的一种普遍信念,是一种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规范,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学校文化应该包括教师文化、制度文化、学生文化和课程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文化,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文化对整个学校文化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学校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在教师文化建设中得到体现。加强教师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社会效益,而且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制度文化涉及到学校的管理制度、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以及办学方向等因素;学生文化受教师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课程文化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密不可分的,其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创造等。利用微信的公众平台可以很好的传播正能量,可以在平台上发表对社会事务的大讨论,从而能形成文化共识。去年我校教师就腾讯网络中经常出现的土豪显摆自己的家产或金饰物或陪嫁车队的现象展开大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土豪”一词是对暴发户的一种讽刺,而不应该在网上大肆宣传,并且以学校的名义给腾讯网写信,建议这样的新闻不应该上腾讯网的首要,不然对不明事理的中学生是一种不好的价值取向的引导,人的生活不能以拜金主义为价值取向。之后我们就人的价值观在学生中展开一场大的讨论,讨论人生的价值观、幸福观,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让懵懂少年明白人活着的最大意义是奉献社会给他人带来幸福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在公众服务平台上把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师观、学生观、师生的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历史源革全部都展示出来。
学校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有效利用素材管理、消息发送、实时交流等多种功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一样发布各种消息,可以和用户互动,及时回答用户的各种问题。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在手机上订阅账号,学校可以更加精准的进行信息投放,而这些消息可以直接传输到达用户手机上。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高级功能开发模式自动回复用户的信息。其次,学校教师可以定期访问微信公众平台,搜集自己日常管理中需要的各种资料,这样有利于减少各部门传递信息的麻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成为学校向外展示自身优势的一个窗口。
四、微信在学校管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降低费率是前提。学校应该和手机运营商衔接,绑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手机号,降低流量的使用费率,组建手机使用集团,设定好没有WiFi的村小教师的流量包。不让教师和家长因为使用微信流量而增加经济负担。
2、加强培训是关键。学校应该加强对教职员工在微信应用方面的培训,了解微信的特点及各种功能,充分发挥微信的应用效应。特别是一人一校的学校,镇中心学校要在假期就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期中的一些培训还要送培下乡。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优势,实现师徒结对,互成师徒。在教学经验方面老教师是师傅,而在微信等计算机技术方面年轻教师又是师徒。
3、加强管理才能让微信发挥正能量。微信是一个公共开放的平台,凡是发表对社会稳定、对学校发展不利的言论在考核中要扣该教师的考核分。在平台上切记不能泄露学校教师、学生的个人信息,保护个人的隐私,不然可能会使师生被不法分子欺骗。
7.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管理研究 篇七
一、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管理的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是催生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的深厚土壤, 它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形式、精神形式、制度形式为外部表现, 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先进的学校文化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师生与学校的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文化因素集中一致的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可以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 发挥学生创造力, 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真理的勇气。良好的校园文化可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他们的心灵, 使之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 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都必然影响着学生的知、情、意、行,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学生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此外,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 进而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 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校园中的自然美、教室里的装饰美、教学中的创造美, 以及师生的仪表美、情感美、语言美等都对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2]
2. 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教师在学校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 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建设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可以丰富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的业务知识,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信念,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教师组织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也是他们自身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和加强的过程。一名教师, 只有处于教育与被教育系统的时空环境中时,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教师, 而不管这种教育和受教育的形式、状态如何。同时, 一名教师并不因为他离开了教室、讲台和实验室而失去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 在这些地方以外的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 教师都可以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干练的才能、得当的举止、严谨的治学态度等方面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如果这个时空环境是良好而且积极向上的, 那么教师的“育人”作用可能发挥得更好。而这一切都有赖于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3]
3. 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 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同样, 对于学校来说, 学校文化也是她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移性。它具有整合、积聚、倍增其他物质资源、精神、知识及人力资源的作用, 即具有重要的“资本”作用。国外三十多年来有关学校文化与学校效能、学校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表明:学校文化有助于学校效能的提高, 特别是对办学条件差的学校, 效果尤为明显。[4]
二、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管理的内容
中职学校文化建设是指中职学校主体 (由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职工组成的有机整体) 在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自身小环境的充分调查和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的对原有学校文化的系统整理与总结, 以及针对当前各方面的情况与未来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学校文化的发展和创造。具体来说, 中职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物质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是构成学校文化的有形部分, 属于学校文化的外显层次。校园布局设计、绿化景观、教学设施、娱乐场所、图书馆建设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 是学校文化的“外壳”, 它奠定了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 它又是学校文化“内核”的载体, 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等, 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内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结果, 一方面, 人是物质文化的创造者、改造者, 使自己所处的物质环境打上种种思想观念的烙印, 另一方面, 人又是物质文化的受用者, 让自己在特定的物质环境中得以陶冶和熏染。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成员智慧、力量、集体感的象征, 并且具有“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特性, 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启发和感染, 从而实现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2. 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中特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手册、领导体制、检查评比标准, 以及各种社团和文化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等。它是一所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证。制度既然成为一种文化, 那么, 它愈符合人的需求和愿望, 这种制度文化就愈先进。
3. 行为文化。
学校组织的运作方式、发展战略、工作行为, 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交际方式等, 都属于学校的行为文化。它包括学校的仪式文化, 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拜师仪式、某建筑落成仪式、入团入党宣誓仪式、成人宣誓仪式、教师节庆祝大会、元旦联欢晚会、校园文化艺术节, 等等;学校的形象文化, 如教师的着装、举止、言谈和仪表, 学校的环境、海报、网站, 等等;学校团队行为文化, 如教育行为、管理行为、招生行为、考试行为、分配行为、合作行为, 等等。
4. 精神文化。
学校的品牌价值、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历时性文化精神、共时性团队精神及组织成员的价值观等都属于精神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是学校本身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创设的, 为其他同类学校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独特的优良品质, 彰显着此学校独有的个性。很多学校不仅有较高的办学质量, 还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人才输出, 办学成绩卓著而被社会普遍认可, 因此就形成了一种品牌。这种品牌就是一种精神文化, 就是教师传承和捍卫的文化理念。
三、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管理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建设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而普通高中则始终围绕向高等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所以,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与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建设无论在形式上, 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同一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又根据自己的实际, 让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中职学校在文化建设管理上应突出“特色、规范、模块化”, 体现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 揭示学校文化底蕴, 围绕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质形式、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开展科学的、系列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从而创建一种科学、可行的中职文化建设管理模式。
1. 以人为本,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体现人文关怀。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为了体现中职学校的特色, 在文化建设管理中应该体现对学生和教师的关怀, 为其提供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空间。自主发展对教师来说, 是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对学生来说, 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理想来定位。个性发展是要克服工业化中标准化教育的异化, 要在教学管理中为学生提供个人发展的空间。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发展具有持续的动力, 对学生来说, 除了追求技能的提高、就业范围的扩大之外, 还要将学习力的培养放到首位;对教师来说, 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因为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全面发展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平衡发展, 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游刃有余。
2. 以制度为保证,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
学校所特有的规章制度, 如作息制度、请假制度、宿舍公约、学生守则等, 不仅有力地约束着学生的言行举止, 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并且构成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因此,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以一定的校风校纪做保障是很有必要的。[5]学校制度一经形成, 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群体力量, 通过不断内化成为师生的心理尺度, 而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 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成了影响学生社会化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 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和与组织管理条例配套的规章制度, 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蹈, 同时采取分阶段、有侧重、逐章逐步逐条升级的方法贯彻实施, 对不同的对象, 用不同的方法和重点加以训练, 对其平时一举一动中的习惯行为, 及时加以引导和约束, 并加强规范, 让他们在自我实施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促进学生在“服从—同化—内化”的心理过程中将制度内化成其内心的特质。
3. 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目前的中职校园文化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封闭办学, 脱离市场主体, 忽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既然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目的”, 那么中职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也应最密切。因此, 中职学校必须广泛了解企业文化, 这样才能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这样的中职校园文化才是完整的、系统的、有特色的。所以, 我们要以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为平台, 以企业文化为蓝本, 重新构建一种具有中职特色、立体结构的校园文化。[6]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和设计, 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处处突出“职”的特点, 在制度文化建设中适当引进吸收企业行为规范, 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突出企业工作精神,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灌输职业精神。
4. 以档案为载体, 加速学校文化的积淀。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档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加速学校文化积淀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文化的建设管理中, 学校档案能真实地再现学校发展的历史,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起到独特的文化凭证作用。学校档案史料具有真实性、权威性的特征, 是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 通过学校档案陈列、展览, 能够发挥其陶冶师生情操、传承学校文化的作用。此外, 学校档案还在保存学校的优秀业绩、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 中职学校的领导者应当增强档案意识, 拓宽思路, 把档案工作的触角伸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 按照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原则, 把在学校文化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采集资料及时整理归档, 档案室 (馆) 要做好学校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最后, 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管理的进程, 做好学校档案的陈列展览、校史编纂等利用工作。
摘要: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管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素质和学校效能的提高。管理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在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管理中既要体现人文关怀, 又要通过制度建设提高文化建设的实效, 通过重视就业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通过档案管理加速文化的积淀。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校文化,文化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卫国, 赵玉杰.略谈学校文化的培育与确认[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 2009, (05) .
[2]夏天平.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06) .
[3]俞国良, 王卫东, 刘黎明.学校文化新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329.
[4]高宝英, 徐爱杰, 胡定荣.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 2005, (08) .
[5]付玲.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职业技术, 2007, (16) .
8.酒店管理研究生学校 篇八
【关键词】中职学校;酒店管理职业;实践教学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源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从过去的毕业生考试成绩优越型转向操作技能优越型的实用型人才。文化基础薄弱,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学历低,社会阅历浅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将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目前,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等理论知识,还包括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注重前者,忽视后者,就会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而后者的获取就要求学校注重校内实践教学,加强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训。
而且,注重校内实践教学,对于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其必要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需要注重校内实践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注重校内实践教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注重校内实践教学;学生获取职业技能必需的途径。从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情况看,教学改革的呼声是一浪高过一浪,当我们把视觉转向职业学校的课堂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教学仍然是沿袭一潭死水似的传统教学模式,学校仍然只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那么中职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面对该专业的教育现状,如何利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达到培养酒店企业所需要人才的目的?己经很明显地摆在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面前了。
2. 中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实训室管理制度不规范
实训室是校内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因此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对专业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有的职校投入了一些建设资金,成立了酒店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室。但实践室建设还不完善与规范,如各实验室使用的规范操作程序、实践室的财产管理制度、实践室的开放制度、实践室管理人员考核评估制度等等,从整体上来讲还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室管理制度,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实践室的正常运转。
2.2实践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结合不紧密
在调查的中职教学中,实践教学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倾向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理论教学上。结果是,学生理论学得有限,动手能力也一般,成为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泛泛之辈。另一种倾向是重实践,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这种倾向十分强调与重视实践环节,而理论教学则比较浅显,把一些有助于学生增强日后的创新能力的一些课程砍掉。这样使学生虽能应付目前的工作,但无后劲。
2.3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需要存在差距、方法单一
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全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没有任何的灵活性、生动性。有的职业学校基本沿用了中学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以“考”为主。而“考”是“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比如这些学校就以参加校内外统考的分数来评价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学生的见面考试成绩作为教师量化考核的标准.教师自然不干落后,紧跟形势。
3. 完善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对策
3.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实践教学应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项目训练到综合项目训练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按技能要求,分层次、分阶段地组织实施。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大纲、教材、实践项目单、实践项目卡等要求;根据学生就业要求,制定各相应的专业能力考核方案,建立“能力主导”的质量评价标准。大胆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将职业能力水平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衔接起来。除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外,根据实践教学特殊性制定一些“安全实践工作条例”、“实践现场管理制度”、“实践指导教学质量的评估条例”、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制。实践教学的考核既要有理论知识考核,又要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两者不能偏废,尤其要重视实践考核。
3.2构建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
独特的实践体系要求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职学校校内实践一直以来采取分散实践,即专业的不同课程实践独立性较明显,为了确保实践的效果和质量,有分散实践变为模块式集中实践,所谓模块式集中实践就是将同一个专业的全部实践内容,根据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将其整合为几个相对完整的大型实践模块,在实践时,以模块为单位进行集中操作训练。
3.3 强化特色课程和实践教材建设
强化实践教材建设须做到以下三点:转变教育理念是创新实践教材的关键;优化教材内容是创新实践教材的基础;规范实践教材结构是创新实践教材的手段。实践教材是阐述职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其内容体系应按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而设置不同的内容。实践教材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实践大纲的基本要求,达到科学性、职业性、实践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应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它比实习指导更具体、更丰富,对生产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
3.4优化师资结构
【酒店管理研究生学校】推荐阅读:
中国酒店网络营销和管理研究07-01
中低星级酒店生存发展的研究管理论文08-20
中职学校电气信息专业教学管理研究08-21
中职学校教学和管理改革思路研究论文11-05
中学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研究10-22
希尔顿酒店设计研究08-22
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鉴定08-29
酒店委托管理07-29
酒店管理要求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