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

2024-11-07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共14篇)

1.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 篇一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菜园小学 010030张翠玲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把课堂教学搞活的有效途径。它为小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可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它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一、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当我们在被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禁锢多年后,渐渐意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语文课程标准》恰在此时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即“有效的语文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心理学专家指出,同辈团体的影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小组班集体中的每个个体,为合作的问题而群策群力,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在语文课堂进行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根据小学生差异特点,进行小组搭建。多数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不懂得遵守规则,行为散漫,自我调节能力薄弱。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常用以下方法操作,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小组搭建中,教师可根据儿童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需要说明的是,低年级的小组成员不宜太多,以四、五人为宜,有利于积极的相互支持与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集体智慧,根据小组特色或组员期望为小组取名,如小鸟组、大象组、喜羊羊组、美羊羊组,形成小组特色。

三、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中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混合编排、协调搭配组合成的小组,可进行短期培训,使每个小组成员意识到团队精神是合作学习的成功要素,使他们认识到个人责任和相互信赖的重要性。培训方式应适合低龄儿童的年龄特点,宜以游戏为主,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室内室外均可。传手绢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围成圈,每组一块手绢,依次传递、接收,做到不掉手绢、不漏人。5分钟为一时间段,最后统计传手绢回合。游戏的目的是使组员之间能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形成团队意识。画画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画纸,人人参与画画,画面景物协调一致。要求组员之间要商讨、交流着进行绘画,一人在绘画时,其他人可帮助传递绘画工具。游戏的目的在于使成员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时个人的责任。

四、增强课堂活力更要实施科学指导。

小组的团队精神和小组意识一旦形成,便能发挥其巨大潜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促进小组的成长。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注意:

1、给予充分的时间。

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育理念,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学生的讨论、理解也不可能走向深处。只有在宽裕的时间里,不同程度的学生才能更淋漓尽致地发言、补充、更正、辩论。

2、讨论时全员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下到小组讨论中去,采听讨论过程,要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其中,重视“全员参与”的现象。

3、展示时全员参与。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在学习反馈交流时,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有表演时,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一个都不落下。这样,学生不会产生侥幸心里,使之有一定的压力,产生动力。如在表演“小白兔运南瓜”时,有一4人小组分工如下:一人扮演小白兔,一人扮演黑熊,一人扮演小白兔妈妈,还有一人扮演讲述人。他们分工精确,合作愉快。

4、鼓励小组间开展竞争。良好的健康的竞争只会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教师重视的是成员的参与,分工的不同,合作的协调。在一段时间的小组竞争下,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非常默契,并逐渐形成各小组的特色。如有的小组站到大家面前,组长就会向大家介绍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有的小组在展示汇报是,动作大方,语言流畅,行动一致,很具有团队作风,使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力量。

5、新的评价方式。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结语:在小学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的生机与活力,使孩子们从小就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认识的、交往的和审美的过程。如果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能精心组织,使合作学习得以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就能做到群策群力,潜能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久而久之,学习小组的成员就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愉快、充满激情的学习团体,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1.陆卫英.重视低年级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

[J].2009.12

2.李红梅.浅析低年级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语文教研[J].2005.3

2.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 篇二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 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比如, 我在讲《春》这一课时, 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的诗, 上课前播放歌曲《春天在那里》, 上课时请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 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春景图片。音乐的渲染, 诗句的意境引导, 图片的直观感受, 使学生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 这时再辅以配乐朗读, 学生对课文就会形成一种亲切感, 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教师还可以运用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实验、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等导入新课。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 就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生动活泼。

二、因材施教, 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 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如在上一节专题为“如何使文章描写更具体”的作文指导课时, 笔者不是讲解概念、原理, 而是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同是表达愁的情绪, 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境将愁具体化, 使它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对语文写作是何等重要。这样一来, 学生兴致一下子就提了起来。又如在讲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有深刻的印象, 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 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以《我儿时的乐园》为题, 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课前先展示, 然后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 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时的轻松自由以及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 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 很容易地理解文章“批判封建教育, 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 进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上课时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学语文,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有人说, 语文教师应像一个演员, 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却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导演, 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 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去挖掘出剧本的内涵, 表现出剧本的特色。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学生在角色表演中感受到了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 理解文意, 掌握文章的主旨。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转换角色, 充当导演, 让学生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 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 (学生) 调动各种因素, 让舞台 (课堂) 充满光彩, 使演员 (学生) 投入其中, 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 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最终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3.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理课堂 篇三

关键词 互动教学 分层异质合作教学 地理课堂 内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reate a Vibrant and Dynamic Geography Classroom

WAN Chengli

(Geography Office, Beipiao No.3 Senior High School, Beipiao, Liaoning 122100)

Abstract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traditional method of imparting knowledge there is a single classroom, students passively learning, and classroom lack of vigor and vitality of the stat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ed proactively and consciously to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with interest guidance can help students internalize the knowledge acquir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hope for the realm of the classroo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knowledge to the line unity.

Key words interactive teaching; tiered heterogeneous cooperative teaching; geography class; internalization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间断对中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往往只停留在机械记忆与应对考试的层面上,须知,在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即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气氛,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水平。

1 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的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学采取的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仅仅体现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环节,“师生互动”也因此没有真正落在实处。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是起因于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对于一种认识的内在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体现便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有效改善师生关系,变革传统教学方法,更新传统教学理念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教育的最终结果,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一言堂的做法,而应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互动环节,如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组织课堂知识结构,试图解决问题和教师点拨等环节来完成,这样,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有效参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好的发挥,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新型学习关系中的主体。

2 教学过程注重合理运用地图,有效启发学生

地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通过地图既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可以从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借助地图这一地理“望远镜”,不但详观全球,一望无际,而且通过地图表象可观察与研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传统教学中,基本是教师一张地图挂在前面,然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现代社会,多媒体被最大限度地应用在教学中,地理课教学则可以更好地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借助多媒体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地理教学中的美。这样既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教学效果也非常好。这学期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色彩变化、明暗对比、重点突出等多种动画效果制作课件,让地图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 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从高中生心理发展规律角度讲,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被动接受和主动发现两种。在第一种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教师直接讲解定论性的知识为主的,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在第二种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形式为主的,学生是主动的发现者。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一方面,教师倡导与呼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仅仅是受动者,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不是什么机械的训练与强化,而是学习者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虽然知识讲授和学生发现都是教学过程中所必有的过程,但是传统教学方式过分突出教师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严重,即教学往往只对上(领导检查)负责,只对分数负责,而不对下(学生的能动性)负责,这样一来,一方面教师积累的政绩不少,如优秀率高、及格率达到100%,而另一方面,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修军老师提出了分层异质合作教学,即把各层学生适当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自学讨论。在这个基础上,我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教师紧紧把握教学目标,设计有利于课堂知识引发的又比较浅显的问题给学生,(当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归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主动预习,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表达能力强,思维具有发散性。第二种学生需要在小组交流中得到启发,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种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渴望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抛出的观点往往不能切中要害,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时,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归纳存在的普遍性疑难问题,有所侧重地进行点拨,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极大地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欲望。

4 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不仅仅侧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同时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世界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地理课考核的改革,地理课的评价存在知行不一的状况。考核中仅仅注重知识的机械应答而非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这是地课教学的悲哀和失败,很多教师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纷纷试图改革。但纵观现在的考核方式,仍然以考试为主,有的教师加入了“平时成绩”的成分,最后算总评,算是对高中地理考核的一点改进(仅仅局限于高中理科班)。让我们来看一看平时成绩的构成,结合分层异质合作教学改革,它包括:“讨论表现、问题质量、表达能力、知识运用”等四大块,尽力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地理课考核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善于发现和研究问题,尤其善于把握相关热点和难点问题,多关注相关文献、讲话、报告,避免闭门造车,脱离了实践。当然,一线工作的教师们由于受学术背景和时间的限制,尤其是高考指挥棒的限制,往往只注重因循守旧的教学活动,而疏于研究、创新,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实践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并在时间、经费、组织和基地等方面给予切实的保证。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关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知识接受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兴趣的感召下,在问题的引导下,切身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2.

[2] 许修军.初中地理分层异质合作教学浅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9).

4.如何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篇四

摘 要: 本文围绕学大纲、转观念、养习惯、强意志等阐述了如何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学观念 课堂模式

体育课堂教学不仅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有相似的一面,而且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体育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独特开阔的学习活动环境,给学生充分观察、思维、操作与实践的表现机会,它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活跃性、实践性、创造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我在基础课程改革实验中,着意寻找活路,激活课堂,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一、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越抓越准,难点就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同时,体育教师还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期备课时翻阅。

二、转变教学观念,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用运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每位体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重视学生,从行动上研究学生。不研究,不探索,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实际不符的教学方法肯定在教学中是失败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在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营造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先“教”而后“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他们感受、体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比如我在教四年级垒球掷远时,先让学生带着“怎样才能掷远”的问题试掷纸飞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他们总结出“用力、快速、不高不低、动作合理”才能把纸飞机飞得更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再教正确的方法,讲解投掷的相关原理,对于小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们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快乐元素,选择快乐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不要把体育课上成训练课,而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素质,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体育学习的快乐上下工夫。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最佳状态。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都将激励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只有把课堂教学视为师生共同探讨、相互磋商、同学互帮互学、共同促进的场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三、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订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究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1)防御性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等就紧张。(2)类化。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似的活动。(3)感染。如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

我们了解了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教师要讲清动用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拉大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

2.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1000米~1200米自然地形跑,400米~6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要求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

3.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自制、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4.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作、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5.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 篇五

摘要: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代写论文教学思想的开放;其次,学习内容要开放,再次,教学形式要开放;最后,学生思维要开放。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课堂开放

一、要重视课堂环境中主题的开放。

课堂环境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本环境。要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生动活泼,既有思维的训练又有感情的熏陶,就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构,探索课堂教学规律。同时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设疑、释疑、获娶积累、运用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活动内容,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加大教学的密度,拓展学习的空间、思维的空间,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其原则是尊敬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把握课堂内外的衔接,使师生之间真正处于平等、民主、自由的境地。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可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因为听与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听是学生摄取语言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说是学生输出语言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另外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聆听音乐,驰骋想象,描情绘景,叙述自然变化,阐述人生哲理。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展,也陶冶了情操。师生互动,共同探索,较好地创设了开放性的氛围,使学生个性得到最大限度使学生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应注重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和创新意识。“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吕叔湘),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囿于旧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一讲到底,唯恐讲漏、讲不透。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树立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课文去安排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去阅读、思考、筛癣评述、迁移。不论是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还是表演式、竞赛式、欣赏式均要根据教学需要及学习主体(学生)的需要去做决定。开放是相对于封闭来说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过分注重分数,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教师思想的开放——课堂开放的前提

美国教育家T.J伯根说:“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向前看的人,一个进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处于地体地位,教师的指令就是圣旨,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结果代替了学生的认知结果,严重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必须实现彻底的改变,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再扮演“传授者”的角色,教师充当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发展的促进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欣赏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供有关知识范围,讨论疑难问题,教师不仅要走下讲台,甚至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阵地,真正学习语文的主人,形成“学生主体,学生主导,教师协助”的教学结构。

二、学习内容的开放——课堂开放的关键

1.开放教材。教材是一种最丰实、最有效的教具,它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最忠实的执行者,是师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证。它在编排上融规范化、多样化、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化于一体,注重人文和科学的融会,注重学生的发展,但它不是唯一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所需,可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工作。正如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例子,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完成教材规定的内容的同时,课堂里引进优秀的课外作品,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给课堂注入生机,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其学习兴趣。

如教学《可爱的小蜜蜂》时,先让学生向养蜂老农或查资料了解些有关蜜蜂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又培养了学生搜索、寻找、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在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学生体会到蜜蜂酿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蜜后,出示唐朝诗人罗隐写的《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充分发挥了语文课本工具书的作用,加大了教学密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爱蜜蜂的情感,在教完课文后,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荔枝蜜》全文,作者的背景材料和写作背景,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得课内外阅读相得益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2.开放课堂。有人说:教室是小课堂,社会是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既丰富又宽广,如果合理地引进生活这一源头,语文学习的泉水就更“清如许”了。语文课堂不仅仅限于课堂,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教师要具备课内,链接课外,链接到大自然中去,将学生由小课堂的语文学习引导到大课堂的语文学习当中去。我们可以把课堂设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可以把语文课堂设在菜场,让学生感受菜场的热闹、嘈杂,也可以让学生去购买一样菜,在讨价还价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带领学生走进文物古迹,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用眼睛去看看,用小手去摸摸,用鼻子去闻闻,用耳朵去倾听,感受大自然的美„„如果把这些场合变成一个个课堂,其收效要远远超过一节课的价值。Reference

[1] Qi Congqian, Wang Shilan.PLC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The mechanic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0

[2] Chen Liding, Wu Yuxiang, Su 开才.Electrical control and PLC.Guangzho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200L

[3] Liu Guangqi, Zhou Yafu.PLC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7

[4] Xiao Tian Wu.“Electric yzzygj.com/188jinbaobo/ control and PLC technology”.The mechanic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6

6.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 篇六

---市三十中学电教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2013年我校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尤其是在洛阳市电教

馆亲切关怀支持下,经过学校领导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电教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细化管理工作,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1、成立有专业素质的组织机构

学校十分重视电教工作,为了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

利开展,专门成立由学校行政、信息中心为主的电教领导小

组,组长由李朝阳校长担任,信息中心主任由市电教教研员

王红丽同志担任,同时由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作为学校电

教领导小组组成员。现有专业信息技术管理人员 3人,兼职

信息技术教师2人,学校加强了组织管理的力度,将信息化

教育技术工作明确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把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与管理工作置于推进素质教

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位置。学校切实加强领导与管理,确保该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发展。

2、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学校每年制定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计划、工作发展

计划、实施方案、进度表等。并制定教师的长短期校本培训

计划、方案和实施细则。在工作中能紧密围绕学校总的工作

计划,特别是年初的电教工作计划,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建立健全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为促进全体教师积极使用电教手段开展教育教学,使电化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建立健全了微机室制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职责、电教工作人员分工表、信息技术教师考核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使用记录、电教设备维修记录等。这些制度既规范了教师的行为,也为设备的长远使用奠定了基础。

4、多方筹措资金,保障电教设备的利用率

我校对电教工作高度重视,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拨专项款为学校微机房、多媒体教室和校园广播系统更新了设备,对设备进行维护、升级,较好的保障了电教设备的利用率。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师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1、早在2010年学校就花巨资将10M光纤引入校园,将互联网接入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室、年级组、学生机房、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等专用教室。去年教育城域网进入校园实现两网并网运行,更加大了领导和教师的电子办公备课速度,教学研究、搜集资料变得快捷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2、在去年给优秀教师优先配备教学用笔记本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了所有教职工人手一机,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备课和信息化管理,同时还给每位教师配备8G闪盘

一个,为教师备课提供了物质条件,广大一线教师感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能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的难点,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教学效率更高了,教学更得心应手了。也加快了我校的信息化进程。

3、从上学年班班通设备进校以来,我校高度重视设备的管理使用,由信息中心制定了专门的使用管理制度,每班都确定了责任师生,确保设备安全有效利用。学校同时对所有教学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学校师生使用班班通设备进行教育教学的兴趣异常高涨。目前除极个别老教师外,全体教师基本掌握了班班通设备的使用方法,而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能够尽量使用,效果良好。为有效地促进了班班通设备的利用,学校还把每期必办的电子白板教学比赛作为常规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收到了良好效果。

4、学校连续几届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比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今年暑假开始,我校全体教师已经彻底告别了纸质教案,各教研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个教师只需定时向教务处传送电子教案以供检查和共享,大大节省了财力,也减轻了教师书写时间和精力。教师利用课件上课已变成一线教师的自觉行为。

5、学校更新了微机室,为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在原有一个多功能报告厅的基础上又新建两个多媒体教室,又新购了专用的数码摄录相机、刻

录机、扫描仪等设备。学校信息技术设施使用率高,设备完好率达到97%以上。解决了目前师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的迫切要求和多媒体教室不足的矛盾。

6、学校正在更新优化的洛阳市第三十中学网站,以实现学校校园资源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的系统权限管理,在平台上实施基本信息管理、教学与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加强学校对外宣传和校际交流。为教师教学教研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给全体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学校无纸化办公环境的建设进程。

7、学校有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如 校信通、优学通交流平台和互联网上MSN和OICQ交流平台等,实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无障碍沟通。

8、学校现有各学科教学光盘库、网络素材库、学校课件资源库等。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学校有省教育厅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学校现行教材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涵盖每个学科的音像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定期补充、更新、升级。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资源网、校园网等为教育教学服务,形成了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学校每学期都举行电教示范校开放日,实行每人一节教研示范课,通过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学校有专人管理、收集、归档各类教学资料。注重校本培训,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和处理文本材料,每学期有多个课件作品、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参加省市比赛,成绩优异。其中,由物理教师秦建立制作的课件《透镜》获市一等奖。由信息技术课教师王红丽执教的优质课《美丽洛阳我的家》获市一等奖,王琦、李俊芳、高燕、丁斐等多名教师的电教优质课均获市一等奖的好成绩。此外学校还订阅了《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电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图书,并借助互联网购买了数字图书,教师通过阅读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四、信息技术的研究,为教育教学活动增光添彩

学校按省教育厅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和上机时数符合课标要求。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学科达100%,教师覆盖率100%,课时覆盖率达到25%。专用教室的使用每周达30节,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对学习认真的教师进行奖励。十二五期间学校参与了河南省规划课题的研究,王红丽老师参与具体研究,现已结题。课题资料保存完整,有立项、参与、中期评估、中期成果、结题材料、结题证书等。教师每年都有数十篇文章、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1、在教学中教师能很好运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信息资源、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教学质量和

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开扩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中小学教学软件竞赛和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并取得好成绩。

3、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成绩合格率达90%,开设信息技术的班级都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并运用它进行自主学习。互联网的接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电脑制作大赛及计算机表演赛。

4、学校实行了对口支援薄弱校的活动,对嵩县库区中学和辖区小学实施物质支持和资源(派了两名优秀教师其中一名是信息技术教师下到嵩县库区中学支教)支持,实行双教一课的课题研究,教学效果显著,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靠我们去创造。我们不会就此止步,我们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让电化教育之花在30中学的校园里开得更鲜更艳。让30中借现代教育技术这对燃烧的翅膀飞的更远更强!

7.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 篇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对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有明显的效果。如在《龙卷风》一课的教学中, 仅靠分析龙卷风的威力和想象它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对没有发生过龙卷风地方的孩子而言是很难认识到它的破坏力的。而通过多媒体为我们提供的图片、视频及相关的信息资料, 能使学生形成直观、具体的印象, 为更好地分析理解课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都希望在课堂中看到学生积极热情地思考、热火朝天地讨论、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定了依然是教师在讲, 学生在“灌输式”地听, 完全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而从现在语文大教育观来看, 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并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具备听、说、读、写及观察、思维的能力。为了适应语文课的发展,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静态的景物动感化, 虚无缥缈的事物形象化……让学生可听可看、可思可想, 这样学生才愿意去思考和表达, 也才能使他们有话可说。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 课上展示了济南的图片, 学生立刻被其美丽的景色吸引, 顿时有了兴趣, 接着用图片展示济南所特有的地形特点, 学生顿时理解了“温晴”的含义。再者在赏析“雪后山中美景”一段时,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 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日本看护妇”和“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等语句。最后, 通过展示几幅景物照片,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 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也轻松, 寓教于乐、其乐无穷。

三更为简便快捷地获取知识

时间就是效率, 在这个网络风行的年代, 计算机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 它会把我们引领到知识的海洋, 方便快捷、高效准确。如识字教学, 可以利用课件进行生字书写的演示, 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又能让学生跟随教学软件一同练习,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掌握;再如我们讲解不同年代的不同历史事件时, 对相关的时代背景可能了解得不准确, 或者讲解各地的名胜、风俗习惯等内容时, 不用翻阅书籍, 或去请教他人, 只需上网搜索, 便获取了相关的资料,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其人其事, 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对作者的认识, 还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钻研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陶冶情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 如学习《范进中举》一课时, 学生很难理解古代人们对功名的热衷, 尤其对“当范进中举的瞬间疯掉及他老丈人打他几个耳光又给治好了”, 这一情节理解起来较难, 如果辅以这一情节的视频, 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同时学生从范进的事例中也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深重残害, 对过去的考试制度有了新的认识。再者如果是文字优美的文章, 辅以优美的图片及视频, 会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五激发学生情感, 产生写作欲望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 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例如: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童年的文章, 也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童年, 可是对一些学生来说, 他们的童年枯燥乏味, 没有新鲜事可写, 我便从网上搜集了许多关于童年的文章 (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的) , 和学生一起阅读, 读完之后一起赏析, 一起讨论写感受。这些丰富的材料触动了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要诉, 写下了一篇篇感情真挚、思想淳朴的文章。再者, 网络上也为课外阅读提供了大量素材, 为我们的写作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但使学生思维的开阔性与敏捷性有了很大飞跃,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为作文教学改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创设生动形象、赏心悦目的立体教学情境, 构建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的活动结构形式,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 以趣促学, 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8.让历史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篇八

【关键词】生机 活力 新课程 积极主动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可见,体现个性,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更何况时代的发展也呼唤着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推进着教育课程的改革。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求知欲,营造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将活力注入历史课堂,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

1.设计导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解决问题,我作了如下设问:假设同学们就是当时参加谈判的社会各界代表,请发挥你们的口才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注意发言中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成语,例如:“以和为贵”,“同舟共济”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历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是遥远的。它也不可能原样重演。因此要想学生去体会当时的情境,确实是有些难度的。如果让学生如同演戏一样,分角色扮演历史上的人物,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再现当时的场景,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如我们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节时,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四个船队。让他们讲述航海的历程和艰险。讲述船队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所感所思。这样,教材内容也就迅速形成意象,容易理解了。

二、灵活多样、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

历史课要真正生动起来,并让学生愿学乐学,则必须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使其养成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讲《世界三大宗教》时,由释伽牟尼的传说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

2.情景交融式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历史知识。

3.自主探究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联起来。例如,在教学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之后,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仁政。列举出农村已经享受到的实惠等,学生想到了免费教科书、免交公粮,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等,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生活在赞赏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才能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充分肯定他的回答中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他做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诸如此类的评价,一是有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二是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被承认和被尊重,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才能使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全面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总之,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从桎梏学生思维的沉闷的传统课堂到放飞学生心灵,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虽“路漫漫兮”,但我们仍将“上下求索”,努力寻求突破,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于友西 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 篇九

一、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据主体权,控制教学过程,主宰着教学的一切,他们精心备课,在课上事无巨细,均亲自操办,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容动摇。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客体与教学的附属,处于次要地位,只是教师硬塞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与模仿阶段。把原本充满趣味性的音乐课上成了现成乐理知识的传授课,固定音乐的欣赏课,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权威下附和着,处于被动、无为状态,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尽情地去享受美,相反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对音乐的反感情绪不断增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要彻底摒弃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与学习主人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观念,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让学生有更多自主的空间,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有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使知识不再是从教师简单单向地传向学生,而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乐理知识,去主动地构建知识,实现知识的多向传递,让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而不再是教师的“讲堂”。学生要学得身心愉悦,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享受美、感受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彰显出音乐课堂的魅力。

二、教学资源:从教材转向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

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是捧着一本教材,视教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而将其他的教学资源排斥在教学之外,使学生的学习视野永远地局限在教材上。我们要转变这种视教材为权威、为唯一的教材观,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广的信息与基础。这种教材观的树立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从大的方面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各区域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竞争也日益激烈。教育业也是如此,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参与到这激烈的竞争中来。作为教师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要树立大的教学观,要摒弃那种捧着一本教材不放的观念,将教材之外的资源大胆地引进来。当然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缺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我们在引进时要加以甄别,真正做到教学与社会接轨。

从小的方面来说: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次课下,我与学生闲聊,有一个学生说:“老师,咱们的音乐课太没劲了!每节课讲的听的都是教材上的内容,这些我早就看过了,就不能讲点别的嘛!”经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持有这种看法。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多将流行元素引进课堂,在课上向学生播放一些流行音乐,讲解一些流行元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来了,都积极地发言。学生对音乐有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实践表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使我们的教学走出课堂这一狭小的天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同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强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三、教学手段:从单一转向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以往的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或以讲授为主,或以提问为主,或以欣赏为主,整节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一潭死水,没有一丝涟漪,教学枯燥无味。而初中生天真活泼,对单一的事物兴趣不足。新课程改革就如同投入这潭死水中的一颗巨石,泛起了无数涟漪,唤醒了沉睡的课堂,给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优化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音乐这个跃动的符号重新活跃起来。同样是提问,不要单纯地进行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可以让学生当回老师,让他们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善于表达,学会分析,学会求知。同样是欣赏课,可以用多媒体等播放让学生欣赏,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讲授,还要让学生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让欣赏课变得形象直观、趣味十足。在教学中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过程与结尾,甚至在一节课中要用到好几种手段,运用的原则就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从单一转向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评价的主体、方式与内容单一,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保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精当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我们要实现评价主体、方式与内容的多元化。

第一,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不仅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要实现传统的教师评价与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相结合。学生的主观评价更利于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第二,评价方式多元化。传统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往往是在期末按照学生是否会唱和是否唱得好来给个分值。我们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给予综合评价。第三,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要看学生会不会唱,唱得好不好,还要将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如课上是否认真听讲、发言是否积极等包括在内,以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一学期的具体学习情况。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智育、德育与美育功能,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还音乐本来面目,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音乐课堂里荡漾着学生的欢歌笑语,让学生遨游在音乐的海洋里!

10.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 篇十

众所周知, 数学源于生活, 归于生活, 所以数学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学习活动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应该有效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将学习引向深入。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实践策略, 灵活应对课堂中鲜活、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可能”, 让课堂交流不再“一种声音”

备课时, 教师预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等因素要有深入了解, 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有哪些问题出现, 思考应对的措施。

【案例】以“方格有多少”教学为例, 课前预设这一课是在学习“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 编制6 的乘法口诀。上课伊始, 我出示了教材上的方格图 (每排有6 个方格, 共有9排) , 让学生根据方格图编出6 的乘法口诀。学生很快编完了。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有位学生说:“他有办法让同学们编出7 的乘法口诀。”我问他:“你有什么办法?”他回答:“我在方格图上再画一列9 个方格, 这样每排就有7 个了……”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与预设时, 我已经考虑到本班一小部分学生的个性 (智力水平比较高, 表现力旺盛) , 早就预计到了这一状况的出现, 不能打消他深入探究的积极性, 又要考虑到理解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的学习进度, 所以我在预设时就考虑了解决方案:先对学生的探究精神予以肯定和表扬, 随即用红色粉笔在原先每排6 格的基础上添上一格, 继而又回到原来的教学 (6 的乘法口诀) 中。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预设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课堂主要的教学目标之间可能发生的偏差, 准备了解决方案, 既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又兼顾了全班学生的均衡性学习, 更为下一个教学任务准备了垫脚石,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中, 教师对意外生成的准备和机敏把握, 既体现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又融洽了课堂的教学氛围, 拓宽了课堂的思维空间。

二、妙用“悬念”, 让课堂风景不再“一览无遗”

教师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答的问题, 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悬念”,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探索的过程。为此, 在课前教学预设时除了新授引导, 为学生探究留有求知冗余的预设也是一节优秀数学课堂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备课时可以通过适合本班学生的方式及激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他们在习得新知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关于新知的运用或延生问题,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也更具延展性。

【案例】在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让学生摆小棒操作, 6 根小棒任意分摆成一个几位数。学生发现无论怎么摆都能被3 整除, 而用7 根、8 根小棒怎么摆都不行, 用9 根小棒又可以了。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 求知欲旺盛。之后的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再一次被削弱, 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 去体验。教师比较轻松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借用“意外”, 让课堂教学不再“一路顺风”

无论备课时预设多充分, 课堂上总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教师能随机应变, 便能使意外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案例】“8、7 加几”是在学习了“9 加几”的基础上教学的, 在学习“9 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 孩子们体会了10加几的简便。在探索算法时, 借助摆小棒, 利用学习9 加几的经验, 巡视中发现孩子们迁移得非常顺利。我适时提问:计算8+7 等于几时, 你是怎么想的?平时不作声的乐乐也举起了小手, 我想抓住这次机会。乐乐响亮地说道:“我是把7 分成1和6, 8+1=9, 9+6=15。”乐乐的口算方法出乎我的意料, 她还没说完, 孩子们就笑声四起。在肯定乐乐敢于举手发言的勇气后, 我问:大家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推荐给乐乐同学吗?学生纷纷发言, 提出了10 加几的简便算法。

在课堂现场, 做什么, 有什么结果;问什么, 学生会怎么回答, 常常与老师原本的想法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如果“早有准备”地“顺势”展开, 这远比“一路顺风”的教学更为丰满、更为深刻。

四、运用“碰撞”, 让课堂氛围不再“一潭死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 当学生标新立异, 提出一些教师未曾料及的问题或看法时, 教师对此应当给予积极地支持与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会打乱教师的预设, 但若能够及时抓住这些意外问题, 让学生绽放思维火花, 便会将其引向深入。

【案例】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 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会与什么图形有联系?沈浩同学举起一个用长方形纸卷成的圆柱筒边演示边解说:这是一个圆柱体, 我把它压扁, 还原, 再压扁, 打开, 折成一个长方体。如图:

折成的长方体和圆柱等地等高, 所以我们按照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他的演示让我大吃一惊。从孩子们的反应来看, 沈浩的演说得到了大部分孩子的支持。小小的议论声, 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耐心地等待。只见沈浩的同桌站起来说:“折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等高这很清楚, 但是否等底沈浩没有作充分的说明。”语惊四座, 我送给她一个表扬的眼神, 凝重的课堂爆炸开来。

有问题才有发现, 有发现必有错误, 有了错误和大家一起研究, 不仅能增长新的知识, 还能尝试善于发现的可贵, 真是一举多得!可见由质疑引出的生成性问题能作为一种资源, 教师应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提炼, 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学生共同的精神财富。

五、巧用“错误”, 让课堂情境不再“一尘不染”

学生出错误, 其实是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真实的课堂会因错误引发探究、发现, 从而充满活力。作为教师, 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 更不能指望学生一讲就懂, 一点就通。

【案例】在对“100 以下数的大小比较”一课的教学中, 我适时出示“56 (? ) 42”, 请学生寻找好的比较方法。

生1:在百数表中“56”在“42”的后面, 所以“56>42”。

生2:“56”是五十几, 而“42”是四十几, 当然是五十几大了, 所以“56>42”。

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两名学生, 说明上节课的学习效果不错, 紧接着又问还有其他的好方法吗?在期待的眼神中, 第三位学生的回答是:只要直接看个位上的数字好了, “6>2”, 所以“56>42”。这位学生的回答让我心里一震, 怎么可以这样比较?“当头棒喝”的话语就要脱口而出时, 突然转念又想:何不让他们通过其他的数字来正确认识自己错误的想法呢?我立刻在黑板上出示“63 (? ) 38”, 请那位学生再来试试, 看看他的方法是不是再次灵验。结果是显然的, 此时他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我心里认准了这是一次很好的教学资源要紧抓不放, 便又说:那你们觉得他的这种方法错在哪里呢?可以想象, 很多学生的小手高高地举起, 最终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这位同学的方法可取, 比较时应该看十位上的数字, 在十位上的数字相同的情况下, 再看个位上的数字。当然, 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难以理解, 但是我也没有再次强调与重复, 而是在课后为这几位学生开了个小灶。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应该树立“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动态资源”的观念, 教学中努力捕捉和挖掘出错误资源, 通过引导、自我体验、探索、分析和比较等方式, 把错误转化为新的学习起点。这样的动态生成反而会给课堂注入生命活力, 给学生带来柳暗花明的意外惊喜。

11.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十一

一、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 因为特殊的农村环境, 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 家中拥有计算机, 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有些学生,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电脑知识欠缺, 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在农村, 有的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课, 而有的小学基本没有, 直接导致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 以至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往往有一种自负的心理, 对老师讲解的基础知识没有兴趣, 而多数基础差的学生则感到吃力, 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在“学电脑”, 而是在“玩电脑”。针对上述情况, 我觉得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 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进而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 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特别对那些计算机知识相当欠缺的学生, 我细心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如有的直截了当地回答, 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 有的和学生略作讨论, 有的则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辅导过程中, 我时常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 小心保护学生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 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二、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 尤其是初中的计算机教学, 它不需要进行过多、过深的理论教学,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上机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 计算机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纸上谈兵”式教学方法, 避免课堂枯燥乏味。当然, 也不能盲目地让学生上机练习, 那样, 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 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 一堂课中, 教师一般可安排1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 然后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 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 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 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教学目的。有时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 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精讲重点、难点、疑点, 把时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操作实践。对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繁琐复杂的操作, 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自己尝试的欲望。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 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面向学生认知实际, 实施分层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承认个体的差异, 主张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使每一层次的学生, 甚至每一个体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与提高。

首先, 教学目标要分层。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 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就要注意差异性, 要考虑学生家庭、社会环境, 以及个性、爱好、特长和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可大体上把班级学生分为发展层 (好) 、提高层 (中) 、基本层 (差) 三个层次。确定的教学目标应与上述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相对应, 如对基本层次的学生, 主要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操作技能;对提高层次的学生, 要求在基本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加强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层次的学生, 则适当拓展知识, 注意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这样, 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 都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吸收知识,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 分层布置作业。信息技术课的作业一般是学习了每一模块知识后,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尝试着制作某些课件。对基本层次的学生一般只布置基础部分的作业, 通常是一题一解, 就题论题;对提高层次的学生, 可布置稍有难度的作业, 促进其思考能力的发展;对发展层次的学生, 可以安排难度较高的作业, 要求一题多解, 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最后, 分层进行评价。初中学生年龄虽小, 但大多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好胜心, 往往十分在意教师的评价。因此, 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其中, 对基本层次的学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 增强其上进心;对提高层次的学生, 既要指出其不足之处, 又要指明奋斗方向, 促使其不断上进;对提高层次的学生, 则要用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优越自我。

12.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 篇十二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3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扣庄初级中学紧跟时代步伐,装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这些装备可以说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场革命,给数学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令人振奋和鼓舞。这些装备为初中数学课程的设计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资源,能够开发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实现自主合作学习,主动融入数学探究活动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1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學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教师不讲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就会降低。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优化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等。如果为了追求学习兴趣或者教学形式,全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那么就会丧失数学教学的本质。因此,必须科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打造实用高效的数学课堂。

1.1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对数学来说,知识较为抽象,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增进数学体验,感悟数学本质。

如在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时,笔者利用新型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电磁笔在白板上绘制一个不规则四边形,点选选择功能按钮,用电磁笔把这个临时绘制的四边形组合并选中,用电磁笔拖动这个四边形沿着某一个方向移动,设置教学情境。学生很容易看到图形在移动过程中的特点,从而发现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彼此平行且相等等规律。在讲“旋转”时,也是利用电磁笔在白板上绘制一个普通的三角形,然后发挥电子白板软件功能,让这个图形围绕某一个点按照某个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的含义,通过数学情境设置,使学生深刻理解在旋转过程中,图形并没有发生变化,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直观理解了旋转角、旋转中心等概念。通过电子白板的直观展示,有利于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综合的理解,能对比两者在数学本质上的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再如,在讲解有关“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笔者利用电子白板配套软件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给学生展示相关“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具体知识,使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讲解“圆柱体”的概念时,笔者利用电子白板软件平台动画演示圆柱体的形成过程:先画一条竖放的直线,在这个直线的左侧画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右边与竖放的直线重合,让这个长方形以该竖放的直线为轴进行旋转,旋转一周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学生自然理解圆柱体是由长方形旋转得到的。通过情境设置,学生很容易理解圆柱体的概念,增进数学体验,感悟数学本质。

1.2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它可以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课本资源,也可以展示网络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还可以是视频的或者动画的。形象生动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的学习更简单、更有效,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概率初步”的教学时,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笔者还把学生熟悉的麻将拿到教室来,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设计数学情境,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概率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让其他学生作答,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教学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具体实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多元化教学方式,拓展学习空间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式的学习情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把学生数学学习的时空由课堂引到生活之中,把学生的情感、合作意识等教育贯穿在数学学习中,这是对旧教材的突破。因此,利用校园网站或微博形式开设“我的知识乐园”“兔博士网站”“智慧星座”等平台,供学生使用,体现了现代数学教学特点,呈现了多种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空间。

2 巧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其中电子教室系统是一种较为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它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实现人机互动,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具体方法:通过电子教室系统,教师在教师机上演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听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通过电子教室系统把学生要探究或者训练的题目发到学生机上,让学生在电脑上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时,笔者知道学生对信息技术较为感兴趣,于是把学生带进微机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授课,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师把题目和要求发放每台学生机,且设置为监视学生机状态,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练习,如有问题可通过电子举手求助。教师巡视学生机状态,如有个别问题,单独给予处理,最后对巡视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全员参与,兴趣极高,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速度与时间的函数”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在电脑上设计数据统计表格,然后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描点,最终直观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使学生轻松理解数学难点,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巧用信息技术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方法是成功的钥匙。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有益处。其中“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就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让学生领悟“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深刻内涵。

在推导“弧长和扇形面积”的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扇形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的图形变化使学生理解扇形的概念;再展示扇形与圆、扇形与三角形的相近之处,让学生理解扇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相近(即:S扇形=弧长×半径÷2),通过求出弧长就能得出扇形的面积公式(即:S扇形=半径2×圆周率×圆心角度数÷360)。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和“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数学思想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教学环节,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数学课堂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关艳芬.浅析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12):70.

13.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流教育 篇十三

一、适应形势, 积极探索干部选拔任用新途径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 校党委领导班子就统一了思想认识, 坚定了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并充分认识到, 改革是观念的碰撞和利益的调整,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更是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 不能一蹴而就, 而要以积极的态度, 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干部的思想实际, 分步实施, 稳妥推进。

首先, 加强教育引导,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积极营造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浓厚氛围。其次, 更新思想观念, 组织部分中层干部到外省高校考察, 学习先进高校的改革经验, 进一步强化广大干部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 破除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的旧思想、旧观念。再次, 选好改革试点, 结合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于2001年上半年在全校范围内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选聘后勤服务总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最后, 建立完善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 结合学校实际出台《信阳师范学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挂帅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深入调研, 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反复论证, 并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做法, 研究制定了《信阳师范学院处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等, 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竞岗的条件和范围, 竞岗的程序等都作了明确规定。2001年9月新学期开学伊始, 校党委就召开全校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 公布改革方案, 进行思想发动, 为期一个月的处级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面展开。以此为标志, 信阳师范学院干部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二、完善措施, 建立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

为建立干部选拔任用长效机制, 每次换届聘任工作结束, 校党委都及时对换届聘任工作进行认真总结, 把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并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对相关制度进行充实调整、修改完善, 积极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逐步建立完善了富有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1.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

一是方案公开。每次换届聘任之前, 校党委都精心设计方案, 制定印发换届聘任工作实施意见, 采取召开全校处级以上干部大会、各单位教职工大会等形式, 广泛宣传发动。二是过程公开。公开选拔聘任工作由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答辩、民主推荐、资历评价、成绩确定、组织考察、党委研究确定拟用人选和公示等10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的进展情况都在校园网上发布, 认真落实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三是结果公开。及时公布笔试、面试答辩成绩和民主推荐结果, 对拟任用人选通过公告和校园网等形式进行公示, 进一步听取师生意见, 接受干部职工监督。四是健全监督机制。制定印发《关于严肃工作纪律、保证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通知》, 纪委全程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各环节的工作, 并通过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等途径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收集举报信息, 认真调查核实。

2. 坚持公选成绩量化, 增强干部选任工作的公信力

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采取成绩量化的形式进行, 主要包括笔试、面试答辩、民主推荐、任期考核和资历评价等5项内容。公选成绩实行百分制, 按照笔试占20%、面试答辩占20%、民主推荐占30%、任期考核占20%、资历评价占10%的比例, 计算出每个人的最终成绩。实行差额考察, 根据成绩排队, 按照1∶1.2的比例确定考察人选, 充分体现民主、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3. 积极推进轮岗交流, 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

学校坚持把竞聘上岗与轮岗交流相结合, 明确规定党政管理部门 (含群团组织) 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届的正、副处级干部, 不得竞聘原岗位, 必须进行轮岗交流, 并进一步加大人、财、物等重点部门干部轮岗交流力度, 坚持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 积极推进党政管理部门与服务部门、教学单位、教辅单位之间, 党群部门与行政部门、服务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同时,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年轻干部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一线, 砥砺品质, 锤炼作风, 丰富阅历, 增长才干。

4. 注重工作实绩, 充分发挥换届聘任的正确导向作用

坚持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及时了解干部平时的德才表现;以年度考核、换届考核为重点, 全面掌握干部任期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同时, 注重干部考核材料和各项数据等实证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综合干部理论学习、参加党校培训和奖惩等情况, 建立完善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考核档案, 并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性材料。把干部年度工作实绩考核折算成分数, 纳入换届聘任量化指标体系, 并将四年任期实绩考核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换届聘任的直接依据, 使任期工作实绩与干部换届聘任直接挂钩。切实做好任前考察, 对已经确定的考察对象, 学校还要组成专门的考察组, 深入相关单位、部门, 对其政治品质、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作进一步考察。对于新提拔的干部, 严格实行试用期制, 试用期一年, 试用期满后, 做出实绩的正式任命, 实绩平平者解除试用职务, 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成效显著, 干部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

经过10年来的探索与实践, 信阳师范学院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日臻完善。广大干部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干部选任方式深入人心, 成为全校上下之共识。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党性原则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改革创新意识、廉洁奉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被选拔到处级、科级领导岗位上, 学校干部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呈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1.拓宽了干部工作的民主渠道

坚持走群众路线, 完善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制度, 充分发扬民主, 保障干部群众的话语权;坚持对入围人选作进一步全面考察, 多渠道、多侧面、多方式掌握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 提高了考察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严格执行任前公示制, 拓宽了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渠道, 彻底改变了“在少数人中选人、由少数人选人”的做法, 开创了干部工作的新局面。

2. 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

经历数次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全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处级干部队伍中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比例上升了6.5个百分点, 平均年龄下降了3.2岁, 女干部、民主党派干部和无党派干部数量稳步增加, 进一步改善了处级、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性别等结构, 有力地推动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此外, 对每一个岗位干部的任用, 校党委都反复讨论, 力争做到优化组合、合理配备, 使每一个干部的潜能和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

3. 促进了干部能上能下

突出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 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同时, 学校对年龄不足一个聘 (任) 期的干部任用作了硬性规定, 并通过调整届期年限、适当设置虚职岗位等, 把部分处级、科级干部从领导岗位安排到非领导岗位, 从而构建了科学的干部退出机制。

4. 调动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让群众评价、选择干部, 增加了干部的压力和动力, 改变了“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看实绩、凭能力使用干部, 强化了干部的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 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发有为, 努力作出经得起实践检验、师生检验和历史检验的一流业绩。

5. 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工作

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选拔出来的处级、科级干部, 政策理论水平普遍较高, 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 年富力强, 工作热情高, 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他们被安排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第一线, 为打开基层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4.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英语课堂 篇十四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它表明英语教学首先应培养学生对英语积极的兴趣和正确的态度。

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和谐氛围,关注学生情感

科学研究证明:“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都影响学习能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都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一个冷言厉色的教师,则让学生噤若寒蝉;死板、威严、命令、训斥加惩罚的课堂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要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情感交融、协力合作、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老师的尊重与关爱、信任与鼓励中心情舒畅、充满自信、积极思维、大胆发言,使课堂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与探索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好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评价,会用非常夸张的“very,very,very good”来表扬。对再现较差的,及时进行引导、调整。如有一次,我叫一个同学到讲台前进行表演,但这位同学大概是由于心理因素(害怕或害羞),坚决不肯上去表演。这时我如果放弃,那以后这位同学可能再也没有机会,没有勇气“登台表演”,以后会失去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如果我坚持,课堂气氛会僵持、尴尬,这整堂课也就索然无味了。这时,我灵机一动,征求他的意见,要求他表演另一个比较简单的角色。这位同学略加考虑同意了,表演得还可以。我帮助这同学克服了过于内向的一面,勇敢地挑战自己,勇敢地参与英语学习。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平台,教师应采取一切策略使英语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教学环节要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与方法要多样化,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老师要结合教材,努力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所学的知识,感悟英语语言的魅力。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根据教材不同文体增加类似的材料,扩大学生阅读量,如英文广告、报刊方摘、歌曲欣赏等。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补充,丰富英语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老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应是为师者的最重境界。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丰富学生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

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但创新是无法授予的。老师应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让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好奇心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挑战权威,提出创新观点。

上一篇:护理毕业实习简历下一篇:稿件管理系统测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