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兴国之路(共10篇)
1.发展历程——兴国之路 篇一
走科教兴国之路练习题参考
一、辨别正误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1、十七报告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表明我国创新作为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
2、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
3、科技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4、我国要想赶超发达国家,关键要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和资金。
5、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我们每下 个人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七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B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C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就此消失 D我国完全实现了教育公平
2、在二战结束阶段,美军和苏军都攻入德国本土,开始对德国资源进行争夺。不同的是,苏军只热衷于拉运德国工厂的设备和仪器,美军却把大批德国科学家抢运回国。正是这批被抢运到美国的德裔科学家为战后美国科技依靠和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量吸引和争夺世界各地的人才,是美国二战后取得经济、科技巨大发展的决窍之一。这说明,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是
A土地 B人才 C石油 D黄金
3、12月5日,第5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国大力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是因为
A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B科技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基础 C奖励创新是提高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 D我国把科技创新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4、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2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有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认为:如果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比例达到20%,那时我国的竞争力就无可匹敌。这段材料说明
A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B我国必须实行计划生育 C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D我国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科技进步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创新是进步的根基 C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D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
1、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峰值性能为每秒1206万亿资助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研制出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这说明
A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B我国的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C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D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生产力前进的方向
2、下列活动中体现科教兴国战略的有
A神舟七号成功发射 B青岛市发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号召 C十七报告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D青岛市连续3届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3、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的产品日益风靡世界,但是有相当多的中国制造产品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把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B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必须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D我国要想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靠创新
4、据报道,近5年来,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创新高,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5年间共支出科技经费10540万元,安排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49项。这表明
A青岛市贯彻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 B青岛市重视高新技术的力量,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C青岛市正在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D青岛市政府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在以鸟巢为代表的北京奥运工程建设中,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在材料技术、施工等环节获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创造了契机,赢得了世人的赞誉。这表明
A提高创新能力是提升国际地位的唯一途径 B我国自主创新水平居世界首位 C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D只要有创新精神就能成为发达国家
四、感受科技的力量
材料一:21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靠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增高。在我国,一半以上的稻田种植的水稻和60%的水稻产量来自袁隆平及其助手研究出来的杂交稻。各种品系的杂交稻在内为我国增产粮食3500多亿公斤。
材料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取得人才资源优势比其他资源优势更为重要。美国的《移民法》规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不论国籍、资历和年龄,只要有美国需要的一技之长都可以优先入籍。德国先后推出了旨在吸引欧洲以外国家信息科技人才的绿卡计划和新移民法。加拿大则从开始由联邦政府出巨资实施了加拿大科学家计划,通过大学面向世界招聘名高层次人才。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这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启示?
3、为此,我们新世纪的中学生该怎么办?
五、新闻分析:在创新中成长
月30日是,第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评委对各省级团委推荐的197名候选人(其中包括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32名、本科生45名、专科生3名、高中生55名、初中生12名、小学生18名)进行了评审,共评出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生96名,其中有博士生11名、硕士研究生14名、本科生24名、专科生2名、高中生27名、初中生8名、小学生10名。根据《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章程》和《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获奖名单将报基金管委会确认后对外发布。
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请结合思想品德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
2、你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责任是什么?
六、聚集热点:高科技的发展
材料一:当今世界,高性能计算机已成为理论和试验之外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技术。各大国纷纷投入巨资研制开发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以提升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材料二:高性能计算机又称超级计算机、巨型计算机,是世界公认的高新技术制高点和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10月29日,由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峰值性能为每秒1206万亿次的天河一号高性能计算机在湖南长沙亮相。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研制出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问题:
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说明我国坚持实施什么发展战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坚持这一战略的原因。
2.发展历程——兴国之路 篇二
走人才强市之路, 要增强科学发展、人才为本意识。古今中外,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兴衰史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人才者得发展, 失人才者衰败。“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被毛主席称为“人才难得”的邓小平, 几上几下, 成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正是这位伟人, 力挽狂澜, 拨乱反正, 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智慧和气魄, 提出了一系列复兴中华的伟大思想和方略, 引导中国再一次崛起, 创造了“中国模式”。这雄辩地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力量是人才。国以才立, 政以才治, 业以才兴, 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难以想象, 一个人才资源匮乏的地区, 会有超越常规的发展战略, 会有井喷式的持续发展, 会凭空崛起一座经济高地!美国、以色列之所以发展为“超级大国”、“袖珍超级大国”, 关键在于广揽人才, 在于智力优势。
今后10年, 是重庆大有作为的10年, 它必将改写西部落后、东西部差距巨大的历史。这也将是一个充满各种挑战、各种变数、各种机遇的时期;更是各类人才汇聚西部、干事创业、大显身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重庆要实现“314”总体部署, 实现发展方式大转型, 既需要政策、资金, 更需要人才,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毫无疑问, 人才是重庆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深刻认识做好人才工作是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迫切要求, 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是落实以人为本、促进人才事业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从而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走人才强市之路, 要认真实施《人才规划纲要》。重庆市委、市政府不久前颁发的《人才规划纲要》, 提出了人才强市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和保证措施, 是对直辖以来重庆市人才工作宝贵经验的总结, 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集体智慧, 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市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重庆市人才发展“两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 到2015年建成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总体框架;第二步, 到2020年基本建成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这个战略目标, 切合重庆实际和特殊市情, 体现科学发展、人才为本的要求。各级各单位要以这个《纲要》为“纲”, 结合实际, 突出重点, 按照“重统筹、抓两端、建机制、增投入、筑高地”的总体思路, 创造性地实施, 重点抓好四大工程。
要以“六百计划”为龙头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形成一支以党政人才、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为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全面提高重庆人才队伍在西部、在全国的竞争力。以“六项计划”为重点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做好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高技能人才振兴、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层文化骨干人才培养, 实现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协调发展。以“五大平台”为重点推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程, 构建西部领先的科技研发平台、“两江新区”创业平台、重点园区创业平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大学生创业平台。以人才市场为重点, 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 构建市、区县 (自治县) 、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四级覆盖的人才公共服务机构。
走人才强市之路, 要树立科学人才观。重庆要扩大开放, 建成内陆开放高地, 必须树立开放的人才观, 发扬“千里为重、广大为庆”的包容精神, 敞开胸怀, 迎接和善待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才, 聚天下之才建设重庆、振兴重庆。要坚持德才兼备, 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坚持实践成才, 在丰富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坚持以用为本, 科学评价和使用人才;坚持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理念, 处理好人才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党管人才, 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3.7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百年历程2. 篇三
中华民族的复兴的理想一直深植在中华儿女的心中,这与我们国家的历史相关,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漫长的五千年的历史未曾中断。我们也曾有过辉煌闪耀的历史,中国古代发展有秦汉、隋唐和明清三座高峰。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印记,但是近代以来的落后确是亿万中国人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此想要恢复往日辉煌的期冀也就一直伴随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所为。
我们本讲的内容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百年历史的回望和思考,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华民族在这百年之中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它有什么样的意义? 第一部分:黯淡的开端(二十世纪前十年
1900年伴随义和团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进入到二十世纪时一片惨淡。辛丑条约被认为近代以来最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这主要不是体现在巨额的赔款上,而是体现在以下三点上,第一,外国列强可以在北京等十三个重要城市驻兵;第二,若干省份停止科考若干年;第三,派出大臣去西方赔礼道歉。这一切给中国带来了屈辱的感觉,总之1900年前后的中国非常低落,中国正是在这样一个非常低落的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世纪的。
面对外国列强所遭受的挫败和屈辱使所有人都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了,不管是社会上普通人,还是革命者,还是清政府的顽固势力都这样认为,就连被当成顽固守旧的最大代表的慈禧太后也在逃跑的路上发表了改革诏谕,以示改革之念。由此开始了晚清的十年新政,这些新政的施行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对于推进法律制度的近代化,教育制度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总体上新政是失败的,它并没有挽救清政府于危难,反而将自身推向最后的被推翻。那么我们会问,晚清新政为什么会失败呢?这可能主要是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时间节点或者机遇的问题。近代以来清政府自身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这些改革大多没有坚持下去,可能坚持下去最后就
成功了,洋务运动如果坚持下去可能就成功了,戊戌变法坚持下去或许也能成功,但是到新政的时候即使坚持下去也未见成功,这是因为时机已失,当时社会普遍对清政府失去了信任。其二,一些具体举措方面存在错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改革与具体国情的结合,一个好的改革永远不是一个最完善的改革而是一个最合适的改革,晚清新政在这方面就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废除科举,这本身是好的,但是对于一个以存在一千多年的制度而言,依存于此的人是非常多的,一时间将这一制度废除会损害很多人的利益,因此仓促的废除科举只能导致社会特别是文人对政府的不满。另外像铁路国有政策也是如此,这一政策本身不坏,但是坏在政府的在实施这一政策时的反复和出尔反尔,由此导致了民间商人对政府的反感。
伴随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和清政府的垂死挣扎,中国在二十世纪的前十年里走入了历史的最低点,中国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黯淡。
第二部分:艰难的复兴(辛亥革命到抗战前
虽然经历了低落的十年的,不过事物的发展总是走到最低点时就会像另一面发展,所以就会有新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否极泰来,但这过程是艰难的是曲折的。
1.辛亥革命
我们对于辛亥革命一直都给予里相当高的评价,但是有人会质疑辛亥革命真的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吗?因为它好像并没有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片坦途,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辛亥革命在破旧立新方面巨大的意义,在这方面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怎么强调都
不为过。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清政府覆灭,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国的帝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一个王朝赶走一个皇帝,更是彻底结束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从此不要帝制,民主和平等的信念在中国人心中扎下了根。所以到后来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只能是一场闹剧,遭万人唾弃,草草收场。当然辛亥革命也有一些具体成果,辛亥革命之后现代经
济迎来了将近十年的(1911-1921的迅速发展期,1918年还建成了四艘万吨轮。在外交方面虽然有一些小的挫折,但是总体而言是逐步收权的过程。
2.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全民意义上的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有商人等多个阶层参加的全民运动。这一运动因抗议在巴黎和会上的不公平合约而爆发,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外交的进程,之后的外交关系中也都是收回益权的。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对外国列强的不合理要求说了不,并以战胜国的身份同德国、奥地利签订了近代以来第一个完全平等的条约。这种积极的成果离不开战争之初当政者敏锐地意识到战争的形势,并且判断出应该站到协约国一方。这种正确的判断使中国的外交不利形势得到很大的扭转,这表明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而言,机遇是重要的,而把握机遇的能力是更为重要的,我们应该看到前人在民族复兴事业中所体现出的智慧和努力。
3.国民革命
就像在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中反映出来的那样,在两湖两广地区爆发的农民运动存在一些过激行为,但是从总体上看,国民革命还是有很多积极成果的。在理论层面,国民革命促使民主主义广泛普及;在实践层面,国民革命结束了北洋政府的混乱局面,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当然由南京国民政府替代北洋政府究竟是好是坏是有不同观点的,但是北洋政府无论如何不能被看成是先进的,北洋政府的武人政治,军阀政治带来了混乱的政治局面,而它的最高领导人袁世凯也是一个保守的政治人物,并且还作着恢复帝制的美梦,尽管他在晚清新政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他在实践共和和推进中国现代化方面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与之相对,孙中山虽然也被有些人成为孙大炮,觉得其没有什么实际的事功,即使如此,他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即使到一百后的今天依然具有指引作用。因而北洋政府很难说是一个理想的政府,而推倒北洋政府、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总体来说是一种进步。
4.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我们以往的评价都不高,但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我们不得不说国民政府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节点。
首先,在理念上,南京国民政府具有非常强的民族独立意识。举例而言,当时的国民政府电影检查委员会对电影的审查标准就是是否符合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的要求,对于那些可能有违中华民族独立精神的内容一律都要删去。还有比如在抗战之前的中日交涉中,日本对中国的不满的很大理由就是说中国排日,以至于后来提出要让中央军撤离河北察哈尔时连国民党的党部要一同撤离,这是因为当政者重视民族独立,国民党在当地的党部也积极宣传民族独立,宣传抗日。
其次,南京国民政府结束了北洋政府以来比较分散的状态,中国的历史上的强盛时代都是统一的时代,因而从形式上结束了分裂状态,对于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意义重大。
最后,南京国民政府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取得了积极成果,比如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在1930年时完成了协定关税,由此实现了关税自主,现代经济有明显地增长。
虽然这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两面性,它自身具有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它最终的失败。
第一,国民党是一个精英型的政党,因此对底层社会的了解不够,这一点及至百年后仍是如此,它无法把握底层民众的脉搏。这一点从国共两党的对比更为明
显,中共是从底层做起,底层组织发展迅速,因而对底层群众的情况把握的比较好,国民党则犹不善于此。
第二,对外妥协,国民党在对外问题时有时显得比较软弱,也有妥协一面。第三,一世而亡,党的建设不力。国民党对于党的建设不够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不够,尽管党内有很多精英,但是难以成为以精英的组织,缺乏组织的力量,这一点对比中共的党的建设尤为明显,中共强大的党的建设使它具有强大的组织力量,组织的触角可以伸到每个地方。
第四,严重的腐败问题。早在国民政府建立之初,腐败问题就产生了,当时就有外国人观察得到国民党是不行的,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平时上班,周末就坐火车去上海逍遥了,腐败的问题是从一开始就有了。加上国民党纪律不严,组织不严,腐败问题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后来的清党分党在给中共以重创的同时也给国民党自身带来巨大损害,许都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青年都流失了,而填补进来的都是一些地痞流氓和唯利是图之徒。
第三部分:抗战时期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人也将之视作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最重要的节点或者枢纽。
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首先,抗战胜利提升了中国的地位。抗战胜利直接导致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对外自主得到进一步恢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要得益于中国战胜国的身份和整个战后形势,至今我们仍在继受这份利益。抗战的胜利使我们顺利收复了东北和台湾,使主权和领土完整得到维护。
其次,民族主义在此发展并成型,抗日战争使所有中国人了解到什么是流离失所,什么是国破家亡。中国传统以来的天下观渐渐为民族主义取代,这也是现代国家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抗日战争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虽然中国的半壁江山在战争中遭遇了旷日持久的狂轰乱炸,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战争的继续使军队的现代化得到很大发展。
第四,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共的成长。当然抗日战争为国共两党提供了平等机会,但是两党领袖的远见和组织控制力等方面的差别最终导致中共的壮大和两党势力对比的扭转。
最后,抗日战争结束了中国在外交上没有朋友的局面。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同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节点,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新中国的成立完成国家的统一。中国人具有一种深深的统一情结,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除港澳台以外地区的统一,中国人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第二,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国家的完全独立。民族独立是近代以来国人一直追求的事情,也许有人会假设如果抗战没胜利,中国被日本统治,那么中国的现代化或许会发展得比现在更好,但是抛开历史假设的不可能,即使外族的统治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富足的生活,但是内心深处的屈辱感是无法抹去的,民族在别人的统治之下是无法忍受的。
第三,新中国的成立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当时留学精英的纷纷归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民族自信和国家向心力。
第四,从1978年开始成功地实行了改革开放。虽然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一些错误使得我们的发展遭遇
了各种挫折,所取得的成绩也没有应该有的那么大。而改革开放促使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大跨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进一步。
以上是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历程的基本回顾,接下来是一些思考。首先,机遇很重要。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都可能遇到各种机遇,这是能否把握住机遇就非常关键。辛亥革命是个很好的机遇,但是袁世凯统治下的北洋政府没能把握好机遇,积极促进民主和共和。南京国民政府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很好地推进,但是国民政府没能把握好机遇,在各种内外问题中越来越离心离德。抗日战争为中国近代化扫除了许多障碍,本身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接下来的四年内战使得国家建设进一步推后。新中国的成立也是一个现代化发展的好机遇,但是一些错误的判断是我们没有建设好。改革开放的成功,很重要的就是领导人对现在的历史机遇有很清醒地认识,并且把握好了这次机遇。
第二,路线很重要。每个历史时期有每个历史时期的国情,结合具体国情制定相应的基本路线,对于开展我们的各项事业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领袖人物的作用不能低估,特别是重要的历史节点上,领袖人物对于历史的进程的影响要充分认识。
结语: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在民族复兴的事业中前仆后继,我们从一个老牌帝国逐步发展为一个现代国家,这凝聚了几代国人的智慧和努力,对于他们我们应该给予应有的尊敬,而不是过分的苛责,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尚未完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通过对民族复兴的历程的回顾,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坚定信念,砥砺意志,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事业上奉献自身的力量。
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离不开我们认识形势,把握机遇的能力,对此我们还需不断砥砺,不断提升。对于当下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地域差距、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而且在发展中要注意软实力的发展,形成文化的吸引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
4.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篇四
摘要
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客观要求。
关键字:发展执政兴国生产力
发展既是世界关注的中心问题,也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所要考虑和解决的第一位的问题,并应当贯穿于执政治国的全过程。执政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着眼于发展、围绕着发展、有利于发展。执政的目的,是要解决发展的问题;执政的措施,要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也要用发展的实绩来检验。党在执政中必须坚持把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其他的事务都要与这个中心相适应、相配合。
1.1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反应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能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进而才能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要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势,体现出自身特有的优越性,必须极大发展生产力,经济高度繁荣,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有余。“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反
复强调,发展是其他大道理都必须服从的“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诸如社会就业问题、收入增加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江泽民也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始终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国际间的竞争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我们才能有力量抵御任何自然的和社会的风浪,顶住任何外来的威胁和压力,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胡锦涛认为:“关键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对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等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全新的战略思想高度。他明确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所以“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为此,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大力解放和科学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1.2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发展的机遇问题,强调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江泽民认为,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胡锦涛指出要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将科技、教育、文化与政治、军事等诸多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谋求全面的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了发展就没有任何意义。发展始终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
1.3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
生活的事业。因而,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归根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最高标准,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党是人民群众的代表,始终忠实于人民群众,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最大意愿,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大利益。我们党的一切活动,都要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一切关于发展的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发展的成果,最终都要为人民所享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和推进发展时,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突出位置,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1.4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社会不会和谐;经济搞上去了,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不满意,社会也不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拒绝贫穷。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富裕,则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的和谐程度就高;经济停滞不前,群众生活贫困,则社会的和谐就低,甚至会出现动荡和混乱局面。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发展,根本在发展,必须在发展中实现和谐。
5.发展历程——兴国之路 篇五
钟昭华教授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最忠实的执行者、研究者和创造性的发展者, 是现代中国化幼儿教育的著名幼儿教育家之一, 为中国化幼教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精心耕耘“中心制课程” (单元教学)
钟昭华教授, 1901年生于浙江省山明水秀的德清县, 1919年毕业于浙江弘道女中师范科, 被留校任教。1923年, 钟老师走进中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研究、实验基地———鼓楼幼稚园任幼儿教师。一年后, 她又转任南京女中幼师科和大夏大学幼师幼稚园师资培训工作。
1932年, 钟老师受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邀请, 再次走进南京市鼓楼幼稚园。那时, 该园经过散漫期、论理组织期、中心制期三个时期的研究, 陈先生撒下的中国化幼儿教育的种子, 已结出初期的种子 (中心制课程, 即单元教学) 。她说:“我此去, 是要去整顿、检验他的理论………是为使鼓楼幼稚园兴旺发达起来, 使陈先生所主张的实施中国化幼儿教育, 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真正做到一切为幼儿造福。”于是, 钟老师满怀信心和决心, 以她的忠诚和勇气, 承担起鼓楼幼稚园主任的重任, 在陈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负责幼稚园的全面工作。
她果断地扩招幼儿, 增聘幼儿教师, 并以她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 率领全园仅有的几名员工, 扩建园舍, 充实设备, 创设优雅的室内外环境, 将鼓楼幼稚园修建为美丽的花园。她激情地说:“凡是到达那里的人们, 谁也忘不了那优雅的环境和一群活泼的小天使, 凡是进过那幼儿园的小朋友, 谁也忘不了幼儿时代的天堂。”
钟老师以陈先生的教育思想“幼稚园课程, 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定, 但临时可得以变更”为指导, 具体着手编制课程。首先, 选定自然或社会为中心, 围绕中心选取各科教学的教材, 取得横向联系。同时, 考虑各班幼儿年龄的不同, 由浅入深地选取不同程度的教材, 体现纵向联系的系统性。其次, 按中心主题内容的多少, 确定教学时间的长短 (3天~5天) 。各班教学时间和次数, 按年龄不同而区别。再次, 遵照陈先生的教学原则: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 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 应当让他自己想;凡儿童能够学, 可以学的, 应当教他学等, 为幼儿创设室内外活动的条件, 提供各种材料, 让幼儿拥有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 满足幼儿想做、想学、想玩的目的。培养幼儿愉快的情绪, 好群的心理, 有礼貌、肯谦让、知友爱。钟老师还充分利用幼稚园外的自然条件、社会设施, 把幼稚园的教学活动搞活了。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她建立制度, 加强全园的学习。她还别具一格, 兼任全园各班的音乐教学任务。她说:“我选择音乐教学是把它作为了解与熟悉全园每个幼儿的渠道, 可以摸到每个幼儿的脉搏, 更易教育、处理解决儿童的问题。另一方面, 也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
她每年对各班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测定。积累了整整三年的测定结果, 作为幼儿应达到的最低限度的标准, 给当时的教育部制定幼稚园课程最低限度标准作参考。
钟老师在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每月一次的直接指导下, 以她的赤诚之心和满腔热情率领全园员工, 在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基地, 进行中国化幼儿教育的研究。在艰苦奋战整整五年后, 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在陈先生的指导下, 她整理出版了《一年中幼稚园教学单元》 (商务出版社) 《儿童生活写真》《儿童歌曲》 (华华书店出版社) 《世界儿童节奏集》上下册 (世界书局出版社) , 这些书籍深受当时幼教界欢迎。
二、艰辛实践研究“活教育”
1940年, 抗日战争时期, 钟老师跟随陈鹤琴先生来到江西省泰和县文江村。那里是一片松林和一座无人居住的荒山。陈先生率领钟昭华等师生们, 以勤劳的双手, 辟山筑路, 以泥砌墙, 以草盖房, 引泉下山, 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和专修科。为建设中国化的幼稚教育, 培养中国新一代中、高级师资和实验、研究“活教育”创设了一个简陋、美丽又充满生气活力的教育、教学环境。
钟老师在幼稚师范学校的幼师和专修科承担了“幼稚教育学”和“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附设幼儿园的主任等重任。当时“活教育”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钟老师在陈先生的指导下, 进行了“活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
她拟订了一份适合幼儿师范的教学计划和试用课程, 把全部课程改为陈校长提出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
她根据陈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采用活的教材, 应用活的方法, 把人教活”等主张, 编写“活教材”。如钟老师教授幼稚教育、儿童心理等科目时, 她先带领学生去婴儿园或幼稚园观察儿童的表现, 然后整理观察记录, 参考有关图书资料, 再经过大家共同研究讨论, 结果就成为大家所得的“活教材”。
在教学上, 陈先生反对灌输死知识的注入式的讲解法。因此, 幼师的教学过程, 钟老师基本上采用四个步骤进行。一是观察实验, 一切让学生去实地观察, 去动手做, 取得实际经验。二是参考阅读, 让学生自己去找参考书, 以系统地吸取人类已积累的经验。三是发表创作, 让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技能, 通过绘画、表演或写作的方法, 用创作表达出来,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四是批评研究, 将学生所发表的创作, 让大家共同订正, 求得进一步提高。除体育、音乐等特殊学科外, 其他学科基本上按照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步骤与陈校长主张的“活教育”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精神相一致。这样教师把课教活了, 学生学活了!
正如原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专修科的毕业生漆竟余回忆:“钟老师教我们幼专的幼稚教育学和教材教法, 她根据教学的需要, 组织幼专的同学到幼师班听教材教法课, 还组织去幼稚园观看, 学习幼稚园的教学资料, 五指活动和幼儿日常活动。她的教学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并有画龙点睛之术, 独具魅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 陈先生率领江西幼师的师生们迁到上海愚园路404号, 成立上海女子幼稚师范专科学校, 钟老师随着他继续实验、研究“活教育”。据她的学生张爱丽回忆, “钟老师思路宽、方法多、教得活, 带我们去各种不同类型的幼稚园见习、参观、有公办园、政府和机关办的、私人办的、还有教会办的幼儿园, 而不局限于某个园, 这样做, 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增长了知识, 学到了生动的教育方法。
1947年, 陈先生在钟老师、雷震清等教师们共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初步整理出“活教育”的理论体系。钟老师以她的勤奋努力、科学思考、教学智慧, 为实践、研究陈先生的“活教育”理论, 奉献了六七年的宝贵年华。
钟老师还以“活教育”实践研究期间的经验和亲身体验和感受, 撰写了《怎样做一个幼稚园的活教师》一文。她认为:一、幼稚园教师是一个园丁;二、幼稚园教师是一个慈母;三、幼稚园教师是一个儿童;
四、幼稚园教师是一个护士。五、幼稚园教师是一个艺术家。她还认为幼稚园教师随身必带几件法宝:
一、开口常笑;二、说活清楚;三、态度和蔼;四、随机应变;五、以身作则等。为年轻的幼稚园教师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活教师的典范。
三、身在海外, 情系祖国
1946年冬 (11月) , 钟昭华老师与陈一鸣、陈秀霞作伴, 远渡太平洋赴美国留学, 在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听课, 参观幼稚园、小学等, 学习美国的教育理论、吸取有益经验, 以充实自己, 更好地为祖国的幼教事业服务。在留学期间, 她撰写了《一个美国的托儿学校》《一个美国小学的设施》等两篇文章, 寄回祖国, 刊登于《活教育》杂志的国外通讯栏目, 为国内幼教界传递教育信息。
更令人钦佩的是:1948年夏, 留美的部分学生在美国纽黑文一个军工厂工作时, 钟老师偶然发现, 该厂制造的机关枪子弹, 运往中国。她愤怒地说:“我怎能在一个制造杀害自己的同胞的军工厂工作?我也反对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干涉, 我不能忍受在此工作了。”由此引起了一次留学生撤出军工厂, 抗议美国输送军火到中国的正义活动。敬爱的钟老师, 不仅是一位温文尔雅、满腹学问的知识女性, 还是一位满腔热忱、深爱祖国的勇士。
1950年, 受周恩来总理号召留学生归来参加新中国建设的鼓舞, 钟昭华老师毅然回国, 为新中国的幼教事业的发展, 继续奉献她的聪明才智, 勤奋地从事幼教工作。
四、海外归来, 为新中国幼教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 钟老师由上海女师到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任副教授兼双井巷幼稚园 (后改名为南师附小大石桥幼儿园) 主任。在幼稚园, 她指导青年幼儿教师怎样教育孩子, 提出“幼稚园应注重爱的师生关系”。她还亲临园门口, 迎接家长送来的哭闹的孩子, 给予爱的抚慰。在此期间, 她努力学习, 与时俱进, 撰写了不少文章, 登载在《活教育》杂志上。
自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 钟老师一直就在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任教, 直至离校。她在幼教系担负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学前教育学》的教学重任, 她带领学生实习和视导, 指导青年教师的进修与教学, 积极参与学科教材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探讨, 她与同事合作共同编写了第一本具有新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学》教材。她还独立编写了《幼儿园组织与领导》的教学大纲和参考资料。她在系里工作繁多, 但还指导哈尔滨师大、山西师院、河南师院来南师幼教系的进修生, 并出差到县城 (丹阳) 培训幼儿教师和指导幼儿园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幼教界迎来了阳光普照的春天。年过古稀的钟昭华教授, 承担了南京师大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的重任。凭借她的渊博的幼儿教育理论和长期积累的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和教学的丰富经历和经验, 果断地提出了学前教育研究室的发展规划:1.探索幼教史发展规律, 成立中外幼教史专题研究组;2.探索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 深入第一线为广大幼儿和教师服务;3.探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规律, 努力开展科学研究, 使教学和研究密切结合, 互相促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钟老师就开始研究学前教育史。她说:“为了编写中国学前教育史, 查阅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我国教育史资料, 觉得应该对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研究。”于是她不顾年老体弱, 坚持研究, 亲笔撰写了多篇研究论文:《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施的回顾》《中国的福录培尔》《陈鹤琴与鼓楼幼稚园》《陈鹤琴思想与江西实验幼师》《我国幼儿园中心制课程的创建》《陈鹤琴先生对我国幼儿教育的贡献》等等。这些文章为后辈学习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和中国学前教育史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资料。
与此同时, 钟老师又承担了由教育部下达的建设《中国学前教育史》教材的重担。为了教材建设的需要, 年过八十的钟老师带领助手们, 走南闯北, 收集资料, 调查研究, 经过10多年的努力, 出版了《中国学前教育史》和《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 填补了教育史学科及幼儿教育学科的空白。
钟老师还很重视对外交流。她与日本教育界多次深入研讨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 并向许多西方国家介绍我国幼教情况。她还曾赴香港讲学, 阐述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 受到听众高度赞赏。
6.发展历程——兴国之路 篇六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导学案
授课人熊芳
学习目标:
1、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认识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战略意义,辩证地看待发展经济与发展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
3、感受科技和教育的力量,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难点: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我的学习,我做主
温馨提醒:
1、读教材,悟道理
2、勤思考,巧质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我的教材,我来说
温馨提醒:
1、敢陈述,共解惑
2、善归纳,达共识
三、交流展示——我的课堂,我来秀
温馨提醒:
1、多质疑,巧思辨
2、重实际,谈感悟
四、学以致用——我的知识,我拓展 单项选择题 1、2011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主席向获得201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王振义两位院士颁奖。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原因是 A、科学的发展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B、推动科技进步是目前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C、奖励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途径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③要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④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被人们称赞为“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培育30多年来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种子是改变世界的决定性因素 C、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我国成为了发达国家D、农业生产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
7.发展历程——兴国之路 篇七
摘要
从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著名论断至今,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期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飞速前进的时期,也有走弯路的时候。但是很明显,这个历程毫无疑问的向我们诠释了发展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提高中国的实力。只有在党坚持坚持不懈地以发展作为其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情况下,才能够使中国发达,不断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关键字发展执政兴国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指,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历史原因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还源于对我党几十年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与总结。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进步,但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曲折和挫折,在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的时期中,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国的执政方向发生了偏差,国家的内耗和动荡不止,包括历时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耗费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力,贻误了国家的发展良机,延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拉大了我国同发达国家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差距。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许多国家加紧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我们国家却沉迷在无休止的内耗之中。使我们同这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我们党在粉碎了“四人帮”集团后,在邓小平的主持下,毅然扭转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把国家的发展问题摆在党执政工作的首位,从此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以近二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短短二十几年,我们国家从短缺经济走到社会商品富足时代,人民生活完成了从贫困落后走向温饱再走向小康的阶段。国家顺利完成了邓小平指出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前二步计划,现在正向全面建设小康阶段发展。正是因为我们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不动摇,抓紧时间发展自己,为人民争得实惠和好处,我们党才能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剧变的风浪面前安然无事。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稳步发展;也正是因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精力于国家的发展,我们的国家才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从我们党几十年执政的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宝贵的经验和总结,是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沉痛的教训中得出的宝贵的经验和总结。一个执政党如果不能把发展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不能执政为民,那么,这个执政党就不能保持它的战斗力和号召力,就最终要垮台。
二,从国内和国际上看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原因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脑这些20多年前许多人闻所未闻的电器产品,现在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较宽敞的住房,个人拥有汽车等昂贵商品已经屡见不鲜。社会主义的中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而这正是发展带来的效果!
同时,这也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20年来,中国已经先后参与了联合国在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黎巴嫩和苏丹等国家和地区的维和任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派出的军事观察员、工程兵、医疗人员、运输兵等维和官兵都是军中精英,他们为保障联合国维和部队履行使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发展中的中国正在不断为世界的维和使命注入她不可忽视的力量。
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发展在期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无数困难,逐步建
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就是在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比较低的前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舆论这样评论,中国共产党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穷二白”的经济面貌得以改观,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中国的扶贫开发对世界减贫事业意义重大。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用不足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到2010年,按照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中国全国贫困人口已经减至2688万人。
“中国在解决温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奇迹”,“是对人类的特殊贡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如此表示。
对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可以这样理解。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所以其必须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而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从以上的论述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中国的发展来看,这是铁一样的事实。
三 如何把发展作为当前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要全面把握科学的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指导思想上,“发展要坚持发扬求是精神与务实作风”;在现实目标上,“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在发展经济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在实践原则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战略视野上,“注重实施可持续性发展”;在动态机制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实现手段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文化内涵上,“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三个面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在重要支柱上,“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根本保证上,党要“始终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在国际环境上,“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发展的前提条件”,等等。
要抓住机遇,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迫切的任务,就是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历史表明,现代化是一个依靠科技创新,不断使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动态历史发展过程。在新世纪里,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强大推动力量。要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以信息
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党和全国上下要抓住机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显然,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完成我们党“第一要务”的历史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发展历程——兴国之路 篇八
1980年7月28日, 全国小语会在大连成立。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董纯才、吕叔湘等都在会上做了精彩的演讲, 指明语文教改的方向和目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霍懋征、袁2) 老师介绍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与会代表在深感幸福、精神振奋之时, 也倍感重任在肩,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 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在召唤我们要为之奋斗一生。
我作为特级教师代表在首届全国小语会上当选为理事, 至今已连任七届。30年来, 我始终没有离开全国小语会这个温馨的大家庭。是啊, 她给予我太多的收获:我从这里了解了语文教学发展的历程和前景;感受了小语会浓浓的学术氛围;观赏了“新秀”们精彩的语文课;结识了教育前辈、知名专家;聆听了催人深省的一场场讲座;参观了一所所璀璨的明星学校。丰富多彩的学会活动, 为我们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辟了教学改革的一条条新路, 也为各省市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学会工作指明了方向。
浓浓的学术氛围
全国小语会每届会议都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名师, 每位与会代表根据大会提供的专题须携带表明自己学术观点的论文经验, 代表们在会上各抒己见, 畅谈语文教学发展中的问题, 有时辩论得相当激烈, 会场上呈现了研究、探索的热烈场面。
学术研究后来又创新了内容和形式, 即用展示成果的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记得代表们曾分享过山东烟台几所小学识字教学的成果和精彩的语文课, 大开眼界, 收获颇丰。
会议期间, 专家学者常常深夜审读我们的论文, 并提出中肯的意见。一次斯霞老师看过我的《教给识字方法, 培养识字能力》一文后, 曾说:“小杜啊, 你的经验非常好, 但是你举的课例怎么都是电化教学的?咱们国家的学校大部分在农村, 他们哪有条件天天用电化教学啊!你可以举一些城市农村都能用的简便的教学方法, 说服力才强呢!”斯霞老师的话语重心长。在我以后的电化教学中, 我将“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当成了一个重要课题研究, 并且有了显著效果。这与斯霞老师当年正确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讨会上, 专家们曾讲过:“搞学术研究, 允许‘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却不允许‘王麻子剪刀独此一家’。”这使我进一步认识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方针。会后, 我在多年的识字教学研究中, 注重学习各种流派的识字教学理论、经验, 学习各家之长, 实现“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融合互促”, 取得了明显效果, 这是小语会给予我的启示和帮助。
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
全国小语会举办的教学观摩活动中, 执教老师表现出了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鲜明的教学特色, 体现了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先进理念。港澳台语文同仁的课堂, 使我们耳目一新, 让我们走向开放的语文大世界, 也增进了我们与港澳台地区及兄弟省市的交流, 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
青年教师投入课改的热情, 点燃同行们进一步实践、研究、创新的火种。观摩活动确实锻炼、培养了新人, 我们十分欣慰, 并看到了语文教育发展的希望。同时, 精彩的课堂教学也给予各省市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以启示, 解决疑惑、找出差距、效仿榜样、开辟新径, 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在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方面, 小语会通过评课、讲座等形式,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上都给予我们正确引导, 使老师们懂得了为什么而教, 教什么, 怎样教才有实效。小语会专家的理论主张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实践指导操作性强, 实用有效。这也是近些年小语会的教学观摩活动吸引力如此之大的重要原因。
结识可敬的前辈、专家
1978年我被评为天津市首批特级教师, 但我仍在学校课堂“封闭”地工作着。是全国小语会带我走入教育的先进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学习、参观、交流, 使我这只“井底之蛙”“跳出井口”, 看到广阔的五彩缤纷的语文大世界。我的教学由“封闭”开始走向“开放”。尤其是近距离接触并结识了一些教育界的前辈和专家, 使我逐渐懂得了语文, 懂得了语文教学, 也加深了对教育的认识。
1982年, 我在山东济南参加全国小语会理事会议, 我有幸和袁2) 老师同住一室。当时, 我曾带着三年级《李时珍》这篇课文请教袁2) 老师。我问袁2) 老师, 课上老师应提出哪些问题。袁老师中肯地说:“应该想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 怎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议论。”接着, 她帮助我设计如何启发学生自己发表意见,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互相补充。回津后, 我按袁老师的方法去做了, 那节语文课上果然气氛十分活跃。课后, 学生说:“这样上课真带劲!”袁2) 老师给予我的不是一般的教学方法指导, 是教师角色转变问题, 是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进而得到发展的闪光的教育思想。从此, 我加大了改革步伐,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研究学情, 改进教学方法, 这使我和我带领的青年教师的语文教学获得了一次次成功。
全国小语会使我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德高望重的田本娜教授。她经常教导我, 要走自己的教学之路, 要保持自己的教学特色。又说:“高尚的师德, 求真、求实, 关注学生发展是对老师的起码要求。”田先生一辈子实实在在做学问, 认认真真研究语文教学, 谦虚待人, 为我和我们那一代, 以及现在的新一代在做人上树立了楷模, 是我们心目中的一面旗帜。
最使我们受到震撼和熏陶的是崔峦老师热爱祖国语文的深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赤诚。在几次全国小语会上, 他旗帜鲜明地、动情地大声疾呼:母语教育绝不能削弱!这已成为我们实践、反思、探索的动力, 促使我们以深厚的感情教语文、研究语文, 执著地投入语文教学改革。
全国小语会不仅帮助我们领悟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还传给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真经, 引领我们走上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9.发展历程——兴国之路 篇九
目前, 兴国县有民营企业8874户, 个体工商户8513户, 私营企业361户,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7000万元。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124万元, 上缴税金7661万元, 其中国税5320万元, 地税2341万元, 全县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6 9.6 9%, 高于全国新社会阶层提供国家三分之一以上税收的水平, 对发展我县民营经济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但相对于一个拥有74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来说, 民营经济尚处初级积累、艰难爬坡的关键阶段, 整体素质和效益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资金匮乏, 融资渠道不畅, 成为我县民营经济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质量的一大障碍。
当前, 民间创业融资主流还是传统的亲人融资或熟人融资, 缺乏法律保障和政策措施的具体指导, 借贷纠纷时有发生, 有的业主上当受骗, 导致一些民营企业停工待料, 甚至倒闭破产。这就迫切需要政府财税等有关部门及银监机构在整顿、规范民间借贷秩序的同时, 帮助、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改进筹资方法。
1. 内源融资。
指企业不完全依赖外来资金, 而是在本单位内部筹集所需资金, 主要通过以前的利润留成进行资本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但目前我县多数民营企业自有资金不足, 利润水平较低, 自我积累有限。需要通过加大投入 (物质和非物质的) , 强化财务管理, 规范会计核算, 提高盈利水平, 即向管理要效益, 从而疏通和改善这条传统的筹资渠道, 使其继续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筹集发展资金的主渠道。
2. 外源融资。
主要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这种横向联合的间接融资方法需要一定的条件为前提。一是加大对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治理力度,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二是营造民营企业信用文化, 维持正常的社会信用关系和信用秩序, 增强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三是实行科学决策, 实施安全生产, 减少经营失误, 为银行借贷创造优良的企业内部环境。如果企业原本就先天下足, 后天又不济, 那么, 金融机构只能疏而远之, 贷款始终与企业无缘。目前, 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但却有大量的闲置资源、资产和沉淀资金, 无人问津。倘若企业能够主动与银行沟通并配合, 实行金融工具多元化扶持, 中小企业就可望如鱼得水, 获得银行贷款, 把“死”物变成活钱。具体方法有:挖掘抵押贷款, 实行质押贷款, 发展担保贷款, 开展应收账款代理业务和存货融资, 等等。
3.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助推的杠杆作用。
一是建立民营中小企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基建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贴息或补助,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以及奖励出口创汇多、上交国家和地方税收大的民营企业。尤其要重点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外向型民营企业、吸纳下岗人员就业的民营企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的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和滚动使用。二是县、乡领导要与重点企业 (项目) 负责人认真研究上级各项支持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补助新政策、新规定、新动向, 主动争取上级的资金扶助。民营企业主对扶助自己企业 (项目) 资金, 要弄清来龙去脉, 知其然, 并知其所以然, 防止“雁过拔毛”和钱、货交易现象的发生, 把金库、国库的钱用在刀刃上, 有借有还, 专款专用。三是财税部门要创新融资理念,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既立足长远, 又正视现实, 帮助民营企业培训财会人员, 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财务通则, 规范建账行为, 提高核算质量, 杜绝虚假信息, 为实施纳税筹划、减少额外税负创造基础条件。从目前来看, 适逢国家在中部六省对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八大行业启动增值税转型 (指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改革, 可为全县26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依法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 享受到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税收优惠待遇, 这如同企业获得国家一笔无息贷款, 可以增强企业自有资金的调控能力, 多留在企业的资金可以更好地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提高市场竞争力。
4. 着力解决工业园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0.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篇十
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宋波 摘要: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我们的外部世界还很不安宁,惟有以发展增强国力,不断缩小乃至消除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确保国家的和平安宁;二,要解决现阶段所有的社会矛盾,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三,视发展为执政党第一要务,必然为求得自身最大限度发展,解放思想,利用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竞争中谋求国家的最高利益;四,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国家发展,促进执政党自身的更新,发展,才能在各项事业的发展中保持党的先进性。
关键词:发展 邓小平执政 要务
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的主要思想包括:一是“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有国际性和时代性的命题:二是“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自己的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三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我们自己发展”,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要实现国家统一,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自己发展起来;四是“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就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三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命运。能否大力发展生产力,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能否取胜。因此,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四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更具有迫切性,在当代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前提、时代特点和现状决定的,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强烈,乃至霸权的和强权政治的压力,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指,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这个命题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中提炼出来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发展问题;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问题;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发展问题;在“三个代表”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发展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是以发展作为思想红线来贯穿的。(2)这个命题凸现了发展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第一要务”的位置,说明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
2、之所以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
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3、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途径;二是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三是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适用于整个初级阶段的一个长期的基本的方针,它充分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1)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2)改革是动力,是第二次革命,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稳定是前提,是保障,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5、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方面组成。
(2)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能够保证社会经济安全地运行。第二,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第三,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
(3)近年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就业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
因素,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为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器作用。
(4)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根据“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7、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指,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这个命题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中提炼出来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发展问题;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问题;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发展问题;在“三个代表”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发展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是以发展作为思想红线来贯串的。(2)这个命题凸现了发展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第一要务”的位置,说明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
总之,我们大力搞好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这既有利于方便社区群众的生活,满足社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又有利于促进社区经济产出的增长,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多做贡献,更有利于社区解决民生之本的劳动就业问题,促进社区的安宁稳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了经济发展就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民心、抓住了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要素。【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马恩全集,第2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马恩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恩全集,第1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发展历程——兴国之路】推荐阅读:
企业发展历程08-02
中国电力发展历程08-12
交易中心发展历程06-23
中国品牌的发展历程07-13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历程07-16
中国餐饮品牌发展历程07-29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08-17
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08-27
中央电视台发展历程08-27
公司发展历程小品剧本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