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精选12篇)
1.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篇一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周丽娟
摘要: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在教学方面凭借其独特的因材施教理念为后世所称道。在现代教育观念中,教师应秉承此理念,了解学生的基本个性特点,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活动,并运用具体的原则和策略加以辅助和总结,使其思想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指导作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差异;针对方法;原则策略
在《论语》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对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样的问题,孔子因为子路、冉有个性的差异或激励、或劝诫,从而使其得到最适合的发展。郑玄把这一教育思想理念化,“各因其人之失而为之”,朱熹把它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并对今天的教学理念仍然有着独特的指导作用。
诚如马克思原理所知,矛盾有其独特性,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在对待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亦应如此。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性别、智力、认知、社会经历、家庭环境各有各的不同。这对此种情况,孔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认识到“知人”具体到教学中即为“知”学生,分析学生个性,了解学生才能,“听其言”“观其行”。正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听学生对话,有关问题的探讨,并主动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之“材”,才可因其“材”而施教。
二、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1.就智力而言,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可以“闻一知十”,子贡却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学生在智力水平方面有着明显差异。针对此种情况,孔子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除此之外,学生的性格、志向、魄力、年龄以及周边环境也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发展。世间无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因其独特之处更显魅力。
2.就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而言,孔子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钡取T诮萄е校随时注意了解学生,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
3.就每个学生的年龄而言,《季氏》中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由于上学年龄或大或小,心理年龄程度有别,加上教师代课年纪有差异,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品性来培养学生一定年龄该养成的习惯,总结出规律,经验加方法,科学、出色地完成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除此之外,学生的志气、魄力、外部环境,内在心境等也都影响学生的个性成长,宋德曾叹服“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其因材施教理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三、正确运用原则和策略
教学中难免遇到各种特殊学生,或智力超群,或特长显著,抑或是某些方面不太擅长,则需贯彻一些原则。1.客观的对待,尽可能用一种与其他学生类似的方式对待特殊学生。2.正确的态度,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消除对特殊学生的恐惧和无知。3.积极评价,评价特殊学生的优缺点,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对特殊学生的指导。
4.主动操作,在利用特殊学生长处的基础上帮助其学习。
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分班、跳级、留级,层次教学制,课程选学制。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一分为二,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并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与他们交流相处,从实际出发,制订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才可以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所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自由、有个性的个体。横向上来讲,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有着自己的不足。但纵向来看,他们所擅长的方面在总体上是平衡的。所以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素养,利用自己的经验,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并付诸行动。也许会在前进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班容量大,课程资源薄弱等,但都要尽量克服,一步一步地走出属于自己的因材施教之路。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对外汉语专业)
2.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篇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中等职业教育,师德
就教育目标而言,孔子是以培养仁人、君子为教育目标的。在孔子看来,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孔子以其深刻的道德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持之以恒的道德践行态度和自主的道德行为,去塑造、感染和影响学生,使之逐步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孔子在这方面的许多观点和做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师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仁者爱人”的教育宗旨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以“爱”作为对待生命的态度和方式,这种“爱”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停留在欣赏层面上的爱,而是介入式的置身式的爱。教育要具备尊重人的人格独立和平等的精神,教育人努力地实现自身价值,领悟并体会人生的含义、追求、信念、理想、承担责任等。孔子的教育思想正是在“仁”的目标下,立足于个人的成人历程,以本心修养为起点,将立身、做事等环节结合在一起,在贯穿于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中,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人的关爱。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教育对象———中职生,他们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淘汰下来,大多数人得不到老师足够的重视,或者被老师边缘化,有的甚至因此自暴自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他们的性格有许多特点:感情敏感、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遇到挫折就焦躁不安,集体意识淡薄,不善于与人合作,与同学闹别扭时不会妥善处理,喜欢标新立异,盲目追求时尚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从内心接受他们,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们,母爱和师爱虽然是不同的,但深度是一样的。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基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苏霍姆林基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学生在他的心灵里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转化为信念。”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能够使学生从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对其认知、情感、思维等产生重要影响,在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能带来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师生间乐于交往,易于沟通,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平等待人是尊重“人”的人格的起码要求。孟子进一步将这一点阐发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做到平等待人,别人才会平等地对待他。孔子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希望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自己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三千弟子中,对于学生,孔子不论贵贱亲疏,均一视同仁。孔子也向学生表示:“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孔子评价学生从不以贫贱论优劣,而是以品德、学行为标准,他最器重的学生是深居陋巷的颜回。在我看来,这非常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讲的民主教育,它意味着自由、平等、尊重、多元、宽容,究其核心,其实是对人的尊重。中职生无论从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自控能力、思辨能力、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无法和普通高中生相比,很多学生人生目标模糊,学习动力欠缺,自律能力差,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进入中职学校,而此时的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平和思想水平的生长发育阶段。在择业压力和就业竞争下,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奋斗目标和人生定位都受到严峻的考验;他们能够敏锐地感觉到教师对学生的好恶,这种感受势必对他们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平等对待学生,这种平等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而是教师本身实实在在相信和认同的。现代民主教育原则告诉我们,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教师才可能深入对象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卢梭所言:“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 (1) 尽管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困生”,他们在各方面都有缺陷,但作为教师,在对待成才的问题上,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真正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着无限的潜能,这些潜能与学生的民族、性别、家庭背景、经济水平,学习成绩无关;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能够真诚合作,相信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完整人格的人,并且将这样的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修为,体现在自己的课堂内外,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标。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教育不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还要在此基础上尊重生命的差异,肯定各人所有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等,以最恰当、最符合天性的方式把人塑造成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2) 孔子虽然并未直接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但“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方法的精髓。因为学习是一个“反求诸己”的践“仁”的历程,所以教育方法要以现实的独特的“我”为起点,从每一个具体有差别的人开始。孔子正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工作的。他对于弟子各方面的特点都比较了解: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德行”方面修养深厚,宰我、子贡在语言方面颇有造诣,冉有、季路在政事方面研究深透,子游、子夏在文学方面术有专攻……能够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这是“因材施教”的精髓。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更适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不存在普通中学“好学生”、“差学生”之分,由于不存在升学率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的基础上为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相对于普通高中动辄六七十人的容量,三四十人的中职班级更易于根据不同学生的气质、性格、特点来因材施教。同时,中职学生的专业性也给教师因材施教的良好环境。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做个“有心人”,在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权利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他们有什么困难,我们怎样帮助他们?并且要善于反思,多问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学生?自己的做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使得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
对于教育者,在孔子认为,应是具备了一定学习经验,或对“仁”有所觉悟、践履的人。朱熹说:“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 (3) 先觉者便可为师;孔子又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每个人要学习的不只是谋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人,教育应该以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为基础,以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为宗旨,根据社会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劳动技能、审美情趣、人生信仰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增进人的智慧,创造性地提高其素质,开发其潜能,发展其个性,并使他们逐渐成为社会的、文化的、个性的主体,并最终实现由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到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正如哈钦斯所言:“人生本是自由的,也是满足社会性的。为了运用他的自由,他需要纪律。为了在社会中生活,他需要德行,为了最充分地发展人的本性,他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和理智的小院。” (4)
作为教学活动主体之一的教师,应当在“仁”的目标下,立足于个人的成长历程,以本心修养为起点,将立身、做事等环节结合在一起,在贯穿于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正把职业当作事业,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没有消极的倾向;一饮一啄,都需要有正当的意义”(叶圣陶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洁身自好,诚实守信、乐于奉献,不断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及师德的学习和修养,努力促进道德认识,不断加强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及时矫正和调整自身行为中的失误或不足,主动抵制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行为的端正廉洁。
孔子以真善美为教育的最高理想,试图通过教育,将其落实于人的精神塑造和真理追求上,最终在个人道德觉悟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应当从孔子教育思想中撷取精华,真正提升我们个体的素质,真实面对现实,不断改善心智,焕发起个体的自主意识与自主精神,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更对社会负责。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2]刘七生, 张志成.教育的本质:价值理性的传承——论“学习社会”对我国教育创新的启示[J].探索, 2004, (4) .
3.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篇三
首创私学。他认为,要调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改变社会现状,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扩大培养人才的范围,多出快出治国安邦之才。因此,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首创私学。
有教无类。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少数贵族专职人员垄断教育的特权,提倡并亲身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有教无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二,人不论聪明愚笨、品行高低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三,人不论地域和种族差异,都可以接受教育。其四,人不论长幼之分,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反映了孔子创办的私学是真正不分出身、品行、地域、种族和年龄限制的。
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因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
周游列国。孔子不仅在鲁国设立讲堂教学,还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社会的这个大课堂中,随时问难。面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孔子和弟子们都畅谈人生志向、个人抱负,师生之情非常融洽。
终生教育。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学会生存》一书,极力倡导终身教育理念。事实上,终身教育理念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已经体现了。孔子本人对终身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因此才有:“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言论。这也是孔子一生学习的鲜明写照,他用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修身经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求得自身发展。
孔子提倡和亲身践行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终身教育”等思想,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同样,在今天,他的思想和实践也能给我们现在的教育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1. 从实际出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局势中,孔子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依靠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因此孔子从实际出发,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把学校从“官府”转移到了“民间”,扩大了教育对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当代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经费问题是影响当代教育的重要问题,古代圣贤孔子办学都需要“束脩”这种见面礼作为教学经费 ,他的穷苦的学生就是倚仗老师募集的资金才能度日。在当代,教育也需要加大经费的投入,面对穷苦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发放奖、助学金和减免学杂费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努力让每个穷苦的学生都能接受帮助,完成学业,从而求得自身发展。此外,我们还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学生的招收应不分出身、品行、地域、种族和年幼,我们都要一视同仁。
3. 遵循“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针对不同的学生,孔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如颜回、子贡比较聪明,“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柴也愚,曾也鲁”,但经过孔子“因材施教”式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他们最终都成了高材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就有七十二,他的这种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告诉我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方法,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多出快出各种人才精英。
4.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孔子从教40多年,办学规模越办越大,弟子3000多人,来自不同的阶层和地区,这与他周游列国讲学、重视宣传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大力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全国上下广大群众达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和“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社会共识,让他们意识到教育对人自身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此外,我们还要努力引导他们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理念,鼓励支持人人通过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来完善自我,求得自身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合力小学)
4.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篇四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早,是美国社会发展的产物,与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纵观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一路走来的历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萌芽阶段(1947-1970),其特点是创业教育成为一门独立课程。1947年,新企业管理作为首个MBA创业课程由MylesMace教授发起,188名学生参加了学习,这标志着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的兴起。然而,接下来的20年,创业教育并未得到充分发展。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历了黄金时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经济高速增长,大企业发展繁荣,而小企业则逐渐减少。因此,创业教育当时在美国并没有市场。
第二,发展阶段(1970-1990),主要特点是关注创业技能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创业教育逐渐被重视。20世纪70年代初只有16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但在随后的20年里却得到了迅速发展,1989年高达1060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美国小企业数量的快速增加致使小企业课程及创业管理课程增多了。在这一时期,创业教育重点关注创业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将创业教育与企业紧密联系,从而增强教育的特色与实力。从事创业教育的许多教师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大企业家,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业。
第三,成熟阶段(1990年至今),21世纪是创业者的时代,他们能把创新的想法变为现实。据调查,在34岁以下的美国年轻人中,有多达560万人积极尝试创办自己的企业。人们对创业的需求加速了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急剧增长。现在美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有力的组织支撑网络,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完善系统,师资队伍雄厚稳定,可以说其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美国是较早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且已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研究体系,具有自己的特色,在理论与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且完善
美国的大多数高校都把创业教育视为一个专业的领域或研究的方向,其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完整且系统,并且还有作为公共课程的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建构中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文理科相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涉及与创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其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且具有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在理论上,既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基础课与综合课程设置中,又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在实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职业技能。
2.教学与科研队伍雄厚且稳定
在美国高校中,教授创业教育的教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专职教师,占大部分,他们对经济、会计、金融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很精通,理论基础知识也十分深厚;并且很多教师都曾有过创业经历,对市场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具有很强的洞察力,从而把教学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更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另一部分是兼职教师,美国高校善于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邀请创业经验非常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兼职教学、开设讲座等,讲授创业的现实经验,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给予专业的指导,加强学生对创业过程的理解。
3.教学方式灵活且多样
创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互动,注重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因此,美国高校在课堂教学中避免了传统机械的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如百森商学院与斯坦福大学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嘉宾讲座的形式。学生参与并完成和课程有关的项目,可使其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知识理论水平与团队合作能力;成功创业者的讲座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规律,增强了其对创业过程的理性认识。4.创业实践教育务实且实效
美国历史文化的特性使美国人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强、看重效用。因此,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实践多于规则的讲授。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分关注学生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学生对创业教育内容的相关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且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完善且规范
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决定美国人注重实效。20世纪80年代硅谷创业奇迹引起美国政府及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不仅鼓励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研究,且制定了旨在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法规。高校领导者的重视与支持以及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与融资策略也是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此外,良好的创业文化背景和创业氛围也为美国创业教育的顺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篇五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一) “因材施教”思想的典故
有一次, 孔子讲完课, 回到自己的书房, 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 子路匆匆走进来, 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 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 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 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 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 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 恭敬地问:“先生, 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 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 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 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 办事犹豫不决, 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 办事不周全, 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 三思而行。”
(二) “因材施教”思想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 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当学生的学习一路顺风顺水时, 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出学生的学习动力所在和学生擅长解决的问题, 以及是什么样的情况让学生顺利;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是教师应特别值得留意和分析的, 比如:学生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困难, 这样的困难为什么学生会无法跨越。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分析, 了解学生的特性。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风格,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方式。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顾及成绩好的那部分学生的学习风格, 只提供与他们的学习风格配套的教学方式, 还要顾及到班上其他同学的学习风格。比如, 班上成绩好的那部分学生喜欢讲授式的教学方式, 而其他学生喜欢从情境教学中学习知识, 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在本堂课上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最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 并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学习风格不等于学习策略, 学习风格是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胜利行为构成, 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只有在教室的引导和点拨下, 学生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学习风格转化为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中国的家庭多半都只有一个孩子, 而这一个孩子在家庭里往往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自然而然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孩子与孩子之间也就形成了个体差异, 这些孩子以现目前在学校接受教育的80、90后居多。所以,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 注重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孔子在《论语·公治长》中说到颜回可“闻一知十”, 而端木只能“闻一知二”,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智力方面的差异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最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如此, 应该要更加注重学生智力方面的差异, 对智力较高的同学只需稍加点拨, 而对智力一般的同学必须耐心解答和说服, 直到其能彻底领会为止。其次, 注重学生在能力方面的差异。孔子在《论语·公治长》中说到:子路勇力过人, “可使之为宰也”;冉有善于政辩, “可使治其文武也”。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同样如此, 必须注重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异, 根据学生特长, 让学生做不同的事情, 让学生在成功的过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最后, 注重学生在性格方面的差异, 孔子在《论语》中说到“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喭”。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工作之前也要先通过细心地观察, 理解了学生各自的性格特征之后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二) 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在其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智力差异、能力差异、性格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他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能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质量。
作为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同样在了解了学生的智力差异、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的基础上, 也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争让学生在每一堂思想政治课上完以后都能有所收获。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及自主学习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而且还要结合本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一堂课在教学的过程中,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你可以选择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选择几种教学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理念、教育态度以及教育方法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 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照抄照搬原有理论, 而是要结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向着更辉煌的明天继续前进。
6.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篇六
关键词:孔子 仁 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003-01
春秋末年,诸侯割据,社会动荡,急需安邦治国之才。孔子适应时代需要,针对国学衰微的现实状况,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旗帜,开创了平民教育之先河。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直到今天还闪着耀眼的光芒。
1 “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是统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它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所培养的学生就是“儒者”。所谓“儒者”,是指从事文化事业,体现儒家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儒”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已存在,这批人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是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一种专门的术士,通过为富贵人家“相礼”来谋生。孔子首先要求他的弟子要成為“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不只是对子夏的要求,也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是他从事教育的指导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须品德高尚。孔子“尚”德,把“德”视为人才必备的条件,是以德治国的倡导者。
南宫适问孔子曰:“后裔善射,酋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管。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
南宫适能够从中总结出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的道理,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孔子主张德治,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有多方面的内容,“知、仁、勇”是三种最重要的德行,被称为“三达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针对知、仁、勇的不同表现形态、功能和作用说的。“不忧”是从情上说的,即是乐;“不惑”则是从知上说的,即不会受到迷惑,能明白事理;“不惧”是从意志上说的,即勇敢而无所畏惧。这三者之中,“仁”是核心,同时也是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孔子将“仁”作为最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他说:“当仁,不让于师。”就是说“仁”凌驾于包括老师在内的任何权威之上,成为“仁”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永远共同奋斗的目标。
2 “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便是提出具有政治远见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即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孔子以前的教育是贵族教育,只有贵族才有权利接受教育,孔子办学打破了这个界限,一般子弟也能受到教育。
“有教无类”中的“类”字在古汉语中是多义词,一可解释为种、族类。所谓“有教无类”,即是在接受教育对象时不分民族,没有“夷夏之防”。楚国在当时被认为是“蛮夷之邦”,而来自该国的公孙龙和秦商则是孔门弟子。孔子甚至还欲居“九夷”施教。二可解释为类别、等级。“有教无类”可理解为是教育对象不分贵贱,不问出身;三可解释为条例或法式,“有教无类”相对于前代官学而言,孔子所办的私学,没有繁文缛节,具有灵活机动、相对独立的特点。孔门弟子三千,不分老少(颜回、子路比孔子小六岁;公孙龙比孔子小四十七岁);不分智愚(柴也愚,参与鲁);不分勤惰(有“颜回者好学”、“宰予昼寝”)等。表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对于普及教育,传播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原则的主张和实践,在人类教育史上是一次历史性变革。但不足的是孔子完全把女子排除在教育之外。例如,代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有女子焉,九人而已。”这无疑是对女子教育权利的剥夺,反映了孔子认识的局限性。
3 “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也是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品格,也是今人最为熟悉的孔子的精神。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师道方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指导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但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必须有较高的学识,即“教育人者要先受教育”,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老师如果不加强学习,也同样会落后,即所谓“学而不及,犹恐失之”。因此,孔子坚持“学而不厌”,主张“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并把学习当作乐趣和终生的事情,这是“乐学”精神,这就是“诲人不倦”。
孔子的这种精神,在《论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对于同一个问题,不仅不同的弟子经常提问,同一个弟子亦常反复请教。仅樊迟就三次问“仁”,两次问“知”,孔子均认真作答。
“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是与孔子的世界观和政治理想分不开的。在孔子的心目中,“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的出发点是来自他想改革贵族政治,实施“仁政”、“德治”的积极政治要求。他的一生就是以认真、严肃、踏实、负责的教学态度,忠诚的履行一个教育家的义务和职责。
对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后世学者评价甚高,梁启超更将其视为“孔子人生哲学第一要件”,认为“孔子特别过人处和他一生受用处,的确就在这两句话。”
4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一直被我们尊称为远的“至圣先师”。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现代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尚“德”,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的首要位置,德智一体而德为主导;他以“学而优则仕”为教育目的,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治国才干的贤人;他倡导“有教无类”,认为教育要平等,很好地践行了教育均衡;他主张“当仁,不让于师”;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保持一种不断学习,勇于思考的进取精神。今天我们现代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仍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意义。他的诸多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观的契合,显示出人类思想精神的伟大与永恒。深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体系的健全、充实及发展有着很大的益处。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现代教育是以培养“负责的、合作的、参与的和独立的公民”为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理想。人们经由知识教育获取生存及生活的基本知识及各种技能,并且这种教育不再只停留于人生某一阶段,而是根据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 匡亚明.孔子评传[M].齐鲁书社,1985.
[3] 杜任之,高树帜.孔子学说精华体系[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4] 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孔子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篇七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学在官府”的局面已被打破。“六艺”之教偏重于技艺、军事训练的内容不完全适合当时教学的客观需要。所以,孔子改编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作为讲授的基本教材。《礼》即讲授礼仪修养的教科书。孔子对礼教非常重视,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的一系列礼教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民之所由生,礼为大”说明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也是儒教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没有礼,就无法敬天地;没有礼,就不能分君臣上下不同等级;没有礼,就不能分家族亲戚的亲疏远近。可见,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
二、“吾日三省吾身”指出要通过思考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需要靠自我意识的建立,“吾日三省吾身”(论语·述而)是用自己的良心审问自己的品德行为以提高自己美好品德心理的漫长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有利于良好礼仪习惯的铸成。
1.注重营造浓厚的氛围。“学校无闲处,处处教育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必然要受环境的熏陶。催人奋进的环境,能激励人进取,腐败颓废的环境,能使人堕落。因此,教育环境历来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重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作用。学生既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又要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更直接,其影响和作用力更大。因此,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环境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浓郁的文明礼仪知识,比如说在校内布置醒目的礼仪宣传橱窗,展现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礼仪和礼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还可张贴文明礼仪知识小报,布置文明礼仪格言,便于学生记忆;各班教室的黑板报上,可以展示同学在学习文明礼仪、实践文明礼仪活动中的独特感受;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定期向同学们介绍文明礼仪知识并表扬在文明礼仪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
2.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提高可执行性。
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告诉他们说声“对不起”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能让他人相信你,接受你,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3.教师树立学习榜样。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必须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要使文明礼仪被同学们接受,并内化成一种好习惯,就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教育活动。
1.从常规训练入手,使文明具体化。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文明知识学习后,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文明礼仪的内容,运用文明礼仪待人接物,我们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训练。对的及时表扬,错的及时批评教育,还可创设一定的情境,教育他们同学相处、师生相处使用好礼貌用语。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查找不文明行为。动员学生做一名“文明礼仪监督员”,对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接触的人进行调查、监督,并将发现的这些不文明现象向师生通报,促使同学讲礼仪、用礼仪;鼓励学生积极查找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互相监督,从细节做起,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还可举办中队主题队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使他们接受文明礼仪的熏陶。
3.进行家校互动,将文明礼仪教育拓展到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会对小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有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而道德教育又被置于重要的位置,西周统治者曾提出“敬德保民”的家庭教育思想,《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治家格言》都凝结着历代家庭教育的智慧。作为学校要及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和要求向学生家长通报,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
4.开展社会实践,挖掘校外资源。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今天的教育越来越关注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常用。”我们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就是要让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公民,只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我们的孩子就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8.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篇八
关键词:孔子,人本思想,幼儿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这位伟人身上闪耀着太多的光芒, 而这些思想的根基和核心却是人本思想。21世纪的幼儿教育, 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关注幼儿的生命,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挥的教育。今天我们重温《论语》, 重新审视孔子的人本思想对我们现代的幼儿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重视人的生命
孔子非常重视人的生命, 《论语·乡党》中有记载:“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被焚毁, 孔子首先问的是人的伤亡的情况, 在他的眼里人的生命比马重要的多, 而这也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封建统治者的暴虐甚至用活人来殉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子对最初发明用陶俑殉葬的人给予了如此的咒骂“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孟子·梁惠王上》) 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由此可见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关注。[1]孔子对生命的珍视也体现在家庭之中。孝悌之道是古代道德的根本, “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 说的是父母都希望自己儿女身体健康, 儿女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的“孝”。
孔子珍视生命还体现在他对险境、危情的预警教育上。他告诫学生:“危邦不人, 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泰伯》) 他不希望学生冒生命之险, 做无谓的牺牲。[2]子曰:“甯武子, 邦有道, 则知;邦无道, 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是在告诫他的学生在危急时刻要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为重。而孔子对为政之人最重要的一条评价标准也即是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他希望统治者要以德化民, 万不可随意大开杀戒。希望可以“胜残去杀” (《子路》) ;他期望为政者要宽以待民, 更不要拿老百姓的生命开玩笑, 不要让没有经过训练的百姓去战场上送死 (“以不教民战, 是谓弃之”《子路》) 。
孔子重视人的生命的思想在当今幼儿园教育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再也不需要我们的孩子像赖宁、董存瑞一样做个小英雄了。幼儿的健康和安全, 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园的创办者为了商业利益视幼儿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幼儿园中的设备不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 2007年全国各地发生多起幼儿园校车闷死幼童事件。为了竞争生源, 有的教师不顾幼儿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对幼儿实施一些速成式的教育, 以牺牲幼儿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早在2500多年前, 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知道如此珍视人的生命, 21世纪是孩子的世纪, 关注幼儿生命, 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更是迫在眉睫。所以在幼儿园, 我们就必须以人为本, 尊重幼儿成长规律, 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幼儿实施“生命教育”, 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
二、依据“性相近, 习相远”而提出的“有教无类”
孔子依据“性相近, 习相远”而提出的“有教无类”是其人本思想的又一体现, 他指出人在出生时天赋相近, 只是由于后天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不同才造成人的发展的重大差别。“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悔焉。”, 受教育不应为少数人所独享, 而应是社会的事业, 无论贫富、贵贱, 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 主动奉送10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 就可以成为弟子, 都可以“为仁”。[3]而实际上孔子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他的弟子来自各国, 并且身份阶级不同, 大部分是出身贫贱之家, 例如, 颜回:“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优, 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颜回》) 仲弓:“其父为‘贱人’, 家无置锥之地。” (《荀子·非十二子》) 子路:“卞之野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把“爱人”思想付诸于实践了, 也是其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这在等级森严, 教育是统治者的特权的封建社会, 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而它也为今天我们要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社会敲响了警钟。在幼儿阶段我们就必须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公平是以一种不偏不倚的原则, 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在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关系上, 保证社会成员追求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在物质利益关系上, 给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均衡的条件和机会。[4]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幼儿教育公平包括幼儿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 而入学机会均等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核心。反观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 入学机会不均等的现象随处可见, 城乡差距、阶级差距、校际差距无时无刻不充斥在教育起点的公平上。社会的和谐需要教育的公平, 而作为人生必经阶段——幼儿阶段教育的公平更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重温孔子的人本思想, 用其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过程。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带有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倾向。
三、“乐学”与启发式教学
首先,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论语·雍也》也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里, 孔子强调学生需“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识, 他们才能认识世界, 促进自己的发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以幼儿为本, 从幼儿的经验兴趣出发,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其次, 孔子强调的以人为本还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相长”, 能者为师, 不仅老师可以教学生, 学生也可以当老师“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对话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他创造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情境, 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透彻了解, 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人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育。这对当今改革幼儿教育, 尊重人的认知规律, 培养幼儿学习主动性,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无疑起到积极作用。
四、重视个人的现实存在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人是世界的根本。孔子说:“人者, 天地之心也。” (《礼记·礼运》) 他怀疑鬼神, 不信天命。有一次, 孔子生病, 他的学生子路请求祈祷神灵但被孔子拒绝了。孔子提倡做任何事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研究任何问题都要重视证据, 尊重客观现实也足以说明他是唯物论者。此外孔子的人本思想还体现在他强调个人自我实现的价值“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说:一切要听命于自我的意志即“求诸己”;反对受制于他人的意志即“求诸人”。从正反两方面肯定了自我的意志是独立的。他还说:“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强调自我的意志是他人不能改变的, 自我具有独立的意志是独立人格的基本特征。在幼儿教育中的现实意义是:幼儿教师在教育中要鼓励幼儿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与意志力去战胜困难, 实现自我。而不是凡事都依靠外界的力量。
孔子作为教育史上最伟大、最为成功的教育家, 他是饱经风霜和人生艰苦历练后的执教者, 他的教育思想是人类永久的财富。而他的人本思想更是开教育史上的先河, 我们能从其中得到的幼儿教育启示远远不止这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以史为鉴来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
参考文献
[1]曾令英.论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J].职业时空, 2008 (9) :118.
[2]吴惠敏.《论语》中孔子的生命意识[J].学术论坛, 2007 (10) :19.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2.
[4]金久仁.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及其困境[J].现代教育科学.2008 (9) :4.
9.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篇九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怎么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给予我们现代教育一定的启示。
一、目标多元, 做到“有教”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 包含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大部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学问、言行、忠恕、信义”“学问、言行、忠恕”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道德教育在首位, 文化知识次之。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 把所收集的历史文化资料, 精心加以整理, 编著成“六经”, 这六种教材, 各有教育任务, 代表了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各方面的内容, 说明孔子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学生也可以多方面学习从而得到发展, 孔子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这些, 又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因材施教”, 给了每个学生个体学习上极大的自由与可能。[4]
现在, 我们也在大力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是考核却最终落到了单一的文化考试上, 在众多教学内容面前, 只有试卷最有说服力。文化考试伴随着学生的一生, 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生物链, 生物链的最高端就是大学, 从这个终点, 一环一环向前逼近。于是, 压力从高中、初中, 一直压迫到小学, 乃至幼儿园, 所有的教育历程, 仿佛都成了高考的“预备班”。于是, “有教”的空间狭窄到了极点, 最后教的就只有一点, 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指出了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 如果孔子只是单一教授文化知识, 用一张试卷来考核所有学生, 恐怕也不会出现弟子“贤者七十二”的美谈了。
孔子的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启示我们, 在注重人的多元发展, 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能只用一张试卷来衡量所有学生学习的好坏, 这样, 才能让每位学生都做到“有教”。
二、降低目标, 达到“教无类”
“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好行小惠, 难矣哉”, 几个学生整天在一起, 耍点小聪明, 调皮捣乱。孔子面对这样的学生, 出了感叹“没有办法”, 并没有极力训斥, 强迫学生去做什么。学生宰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白天睡觉, 什么事也不干, 孔子不但不叫醒他, 反而从宰予的行为里得到收获———观察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后来宰予却成为孔子学生当中“言语”表现最为突出的人。[3]
柳宗元说得好, “其根欲舒, 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种下了种子, 不要时时挖起来看, 而是耐心等待, 它自然以丰硕的果实来回报你。学生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 我们给他莫扎特的环境, 他会成为莫扎特;就算没有苦心培养而任其自由发展, “生命自己会找出路”, 过程虽然会坎坷, 他还是有可能会成为莫扎特。最怕的是学生不是莫扎特, 却一定要他变成莫扎特。教养学生, 其实顺其天性即可。无论今天社会怎样发展, 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任何外力无法改变的, 如果一味地“揠苗助长”, 那只是一台机器, 承载知识的机器, 当知识堆积到难以承受时, 学生就会选择卸下这个沉重的“包袱”。作为一名老师, 要根据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 适当降低学习目标, 从简单做起,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做起, 慢慢深入, 而不是整个放弃学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愉悦的学习心态是学好功课的必要条件, [5]当学生在学习上表现的跟不上, 或者厌烦的时候, 孔子启示我们, 不要着急, 让学生从最容易的地方下手, 从最感兴趣的事情上下手, 慢慢来, 不要着急, 你会发现, 每个学生都有可教的地方。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孔子提出“有教无类”, 他提出的许多宝贵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 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教育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及其深远的, 本文就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浅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有教”“教无类”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 .
[2]孙清培.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雷玲.教师要学孔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 .
[4]王世农.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D].辽宁师专学报, 2009.1.
10.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篇十
关键词:孔子 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233-02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与声望。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教育创新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有益启示。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职业人才,这就为我们实施教育手段、实现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导致目前我国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其中一些学生思想品质偏低,个别学生身上甚至恶习明显。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确定中职学校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而要走一条“先成人、再成才”的道路,对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来说,无疑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中职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要重视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品行修养的培养,这其中有很多可以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
1 立足德育根本,增强中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在各种教育中,孔子将德育放在首要地位。“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2]“务本”就是要求学生做一个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作为根本任务。孔子的这一思想,不仅对当今社会人们对孩子成长中暴露的“重智轻德”现象提出了严格标准,而且为进一步拓展中职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生动的启发。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仍存在着思想道德的内容偏少或不切合实际的问题。其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能针对在校学生的现实问题,不能有效回应学生的需求,以致难以为中职生人生成长过程中提供知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知识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形成教育的空白与缺憾,更无法使思想道德教育形成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的教师满足于过去已有的经验,懒于创新,简单地的以灌输了之,这就更使得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吸引学生的新鲜感和认同感,效果甚微。
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尝试采取强化教育与长效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迫在眉睫。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地开展德育教育,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德育功能,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强化学生对未来理想和所从事职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与学校的教育理念达成有机共识,使之成为自觉行动。
在强化德育教育中,可尝试以教学班为单位,开设德育教育周的做法。一方面,借鉴孔子“立志乐道”的德育思想,教育学生立足眼下,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从面向未来的角度,处理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积极崇尚精神生活。处理好志向的立定和坚守的关系,立定志向后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坚持。通过在德育周中开设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礼仪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借鉴孔子“身体力行”的德育思想,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和制度化的活动,引导和调节学生的行为,实现活动育人的目的。
长效机制即坚持养成教育。借鉴孔子“克己内省”和“改过迁善”的德育思想,教育学生严格按照规范去做,并不断分析自己言行是否符合规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身过错,勇于改正错误,不重犯过错,学习他人的长处,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的,进而达到“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境界。
2 坚持创新方法和途径,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提出了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而且还给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2]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敬事父兄,由己及人,也必定会对他人关爱友善。对上敬重,对下有礼,对友信义,必然受人敬重。”[2]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对老师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德育方法,着力让学生对孝、悌、忠、信的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被越来越多的爱所包围。优越的生活条件虽然使孩子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缺少—种最为可贵的东西,那就是感恩。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去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一切关心、帮助、教育自己的人,开展“学会感恩”活动也不失为一种颇具意义的活动。活动可从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学校培育我和感谢社会关爱我三个方面分别展开,使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从“感恩父母”开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引导学生热爱父母、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然后,要感谢学校的培养、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关爱帮助,促进同学间互助互爱,使学生学会包容,赢得友谊。感恩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幸福健康地成长。
此外,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转变以往的说教型教育,采取疏导型教育。中职学生正处于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心理上正处于反抗期。德育工作者应注意到中职生的这一特点,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想法,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与学生交往,进行心灵沟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使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3 加强诚信教育,培养优良品德
孔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他提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3]孔子强调言行一致,认为要通过一个人的行动来检验他说话的真实性,他要求学生多做少说,反对“言过其实”的人。正如冰心曾说:“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4]他还教育学生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尤其强调要讲诚信,认为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人无信不立”。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将孔子“以人为本、以德为本”的思想作为核心理念贯穿始终。开展德育活动,激活德育主体,实现以活动育人,如开展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的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中职生真诚待人,诚实做人,信守承诺的良好品行,使学生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开展言行一致和学会负责的教育,鼓励中职学生说与做相一致,培养中职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和对社会敢于负责的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通过开展诚信立人教育,让诚信立人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唤起中职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我完善的意识。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推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创新形式,注重实效,通过德育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德育课主渠道功能,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从中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的社会功能,焕发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活力,使之取得更加贴近实际的效果,为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职业人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2]刘强,编著,孔丘,原著.论语·学而[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3]陈才俊,主编,孔丘,原著.论语·中庸[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11.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篇十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功利化的影响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往往不容易被发现, 或者容易被忽视。但我们又不能对此忽视, 这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因此对这项问题进行探讨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功利化, 致使教育本末倒置。
“三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乎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战略问题。但在社会“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影响下及大学生就业率等因素的压力下, 不少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功利化倾向。教育的核心不在理想信念上, 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在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上, 而是在教会学生如何就业上, 致使教育出现了舍本逐末的异化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往往理想信念缺乏, 社会责任感淡薄, 人生观、价值观片面。尤其是获得好工作、高待遇、高地位完全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奋斗动力。包括在学校担任干部, 参加各种活动的最终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综合素质测评加分, 为了评奖评优、为了得到奖学金。至于培养素质、服务同学已经成为某些同学的口号, 没有好处的事情、没有加分的活动谁都不乐意参加。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现功利化倾向, 致使学生价值观被异化。
环境在育人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教育环境一出现功利化, 则会使功利化直接映射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异化。尤其当学校为了自身利益, 将工作重心变成围绕政府拨款、评估的指挥棒团团转, 而忽视“以生为本”的育人根本, 采取某些急功近利的措施, 学生的价值观也必然会受到功利化的影响。以本科教学评估为例, 某些学校平时对日常教学工作疏于管理, 为使评估达标, 只好请老师临时补充教案, 请学生临时填补作业、试卷等。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出现功利化倾向, 致使教育目标被简化。
教育的本质表明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 国家的教育政策也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育人。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但很多学校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就出现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 将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淡化为将学生“管好”“不出事”, 将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简化为进行职业技能、就业技巧的教育。究其深层原因:一是政治化对学校的影响, 学校习惯以政治的教化取代对人格的培养;二是行政化对学校的影响, 学校怕学生出事影响学校的声誉, 领导怕学生出事影响自己的官帽, 都只求将学生“管好”, 忽视了真正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孔子“义利观”的现代解读
孔子的“义利观”是孔子学说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义”与“利”的精辟论述, 主要观点如下:
(一) “利”即私利, “义”与“利”在道德伦理上具有对立性。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2];道德高尚的君子追求公义, 而小人只顾追求自己的私利。可见君子与小人具有道德意义上的对立, 造成这种对立就是对“利”的态度。这个“利”就是我们常说的私利。
(二) “义”即公利, 仁者应“见利思义”[3]、“立人、达人”。
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见到私利时, 应该会想到公利。他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4], 也就是说一个人自己想成功, 也要让别人成功, 自己想通达, 也要让别人通达。有道德的人应该在私利面前想到集体、国家乃至社会的公利。而施政者也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5], 也就是说施政者应该借着人民能够得利的事情使他们得利。可见, 孔子所倡导“义”应该是一种能惠及他人及社会的公利, 集体的整体利益是判断个体取利是否正当、合理的决定因素。
(三) “子罕言利”[6], 非不言利;君子得“利”, 取之有道。
孔子很少谈论“利”, 并不是说他根本不讲私利, 对私利就全盘否定。“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7]也只是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对待和处理“利”的态度上, 不是体现在有没有求“利”上。小人为了求“利”可以不顾他人, 不择手段, “放于利而行”[8]。君子在对利的态度上, 能“见利思义”[9]、“欲而不贪”[10]、“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11];在求“利”的途径上, 是“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12]。也就是君子得“利”, 取之有道。
三、孔子“义利”观的启示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功利性, 但应去功利化。
教育总是具有功利性,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要受本国、本地区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 并为之服务。没有功利性的教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是在资本主义社会, 也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孔子虽然反对凡事喻于利, 可也从未否定过正当的利, 更未否定过教育的功利性, 他主张培养君子人格, “内圣外王”之道, 其根本目的是为统治阶级、为社会服务。在现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会对我国的繁荣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 凡事过犹不及, 如果在功利的道路上走得过远, 变成“喻于利”, 那就危险了, 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能否全面实现, 也势必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真正把育人落到实处, 就要正确认识思政教育的价值, 在强调其应用的功能的同时, 不能将功利性演变成功利化。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强调公利性, 公私协调。
大学作为社会公共事业单位, 公利性是其重要特点。孔子的育人理想是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 可见他倡导的也正是这种利家、利国、利社会的公利思想, 及推己及人、爱人达人的仁爱精神。这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培养目标都有很多相契合的地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归根到底也是为了社会公利。可见, 孔子的公利思想不但可以给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指导, 而且可以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公利。也就是我们要通过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自立立人、自主自爱和利他仁爱精神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爱爱人的主体人格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对团队、国家、社会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简言之, 就是我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学会协调私利和公利的关系, 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 学校、教师应以育人为本,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身教胜于言传。良好的学校环境将会对学生养成独立的思想、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反之则会起到促退作用。为此, 首先, 大学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 “义”“利”协调, 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环境的异化, 一方面在于大学为了片面应付政府、迎合社会, 只重视做表面功夫, 甚至于弄虚作假。另一方面在于大学过于重视科研、社会服务功能, 将工作重心从人才培养转向了从科研、社会服务获利。高校如能开拓进取, 在得到自身利益的同时体现社会价值那是无可厚非的, 但如果只为求“利”, 采取了有违社会道德的措施, 那就是对社会、对自身、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大学的功能可以发展, 本质不能改变, 这就是办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原则”。坚持这个“原则”对现在中国大学的发展尤为重要。[13]早在《大学》中就提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14]对我们现代大学来说, 能始终坚持大学的精神, 坚守大学的原则, 以生为本, 是克服功利化, 培育良好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前提条件。
其次, 大学教师应“见利思义”[15], 以生为本, 保持高贵的学术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全校所有教师的职责。思政老师的教育主要是以课堂上的“言传”来实现的。但真正对学生起到“身教”作用的, 却是以学校所有教师的日常言行来实现的。如果学校的老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校外兼职及横向项目, 对上课敷衍了事;行政岗位的老师照顾善于拍马的学生, 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很难想象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 价值观不会被异化。因此, 大学教师除了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外, 还要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能做到“见利思义”[16]“欲而不贪”[17]“以生为本”。学校也应实施合理的机制与手段, 为塑造大学教师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格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姜颖.温家宝.大学功利化一切都和钱挂钩很要命[EB/OL].教育频道.人民网. (2010-02-02) [2010-02-21].http://edu.people.com.cn/GB/10906514.html.
[2][7]佚名著.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 2007:16.
[3][9][15][16]佚名著.王国轩等译.论语.四书[O].北京:中华书局, 2007:68.
[4]佚名著.王国轩等译.论语.四书[O].北京:中华书局, 2007:28.
[5]佚名著.王国轩等译.论语.四书[O].北京:中华书局, 2007:100.
[6]佚名著.王国轩等译.论语.四书[O].北京:中华书局, 2007:40.
[8]佚名著.王国轩等译.论语.四书[O].北京:中华书局, 2007:14.
[10][17]佚名著.王国轩等译.论语.四书[O].北京:中华书局, 2007:100.
[11]佚名著.王国轩等译.论语.四书[O].北京:中华书局, 2007:32.
[12]佚名著.王国轩等译.论语.四书[O].北京:中华书局, 2007:14.
[13]吕继臣.大学的本质与我国大学的功利化倾向[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7) :28.
12.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篇十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政治因素以及多种文化价值取向并存的局面,使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在当下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与效力。反思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艰难、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究其根源,可以说是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生活脱节或相悖的、简单的、形式说教。为此,我们尝试从孔子“仁爱”思想中寻找智慧,遵循人的生命健康生成之“道”,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现实的当下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构建具有生命特征的学校德育课程。
一、“仁爱四德”: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具有生命特征的学校德育课程应该有怎样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它既应传承孔子的“仁爱”伦理思想,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接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气神。同时,更要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政治、新文化的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现实的当下需要。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崇高与平实、传承与创新等关系,以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自身发展作为学校德育课程核心内容的选择。为此,我们将基于生命成长的从化中学“仁爱” 四德,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诚信的“为人之德”
“信之于人重矣。”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强调修“信”的重要性,并借以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社会教化,使“信”伦理切实在学校德育中得到发扬光大。
1.“立仁”之信——为人的标准。“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可见,作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信”是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承诺,意欲成为君子决不可“无信”。当下,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其一言一行都须堪称表率,否则就不会获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就是对社会和学生的承诺。而《中学生守则》第10条强调:“诚实谦虚,有错就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规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这是学生对社会、师长和同学的承诺。
2.“显仁”之信——为人的品质。诚实待人,信实办事,这样的为人品质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的“信”,孔子曾多次论说,如:“信则任人焉”,“主忠信,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由此看来,孔子不仅把“信”作为人生的根本和归宿,而且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对学子们进行该方面的教育。同时,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特别关注“显仁”之信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3.“行仁”之信——为人的行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人若离开了信,就不可为人,正像大车和小车离开了輗和軏就套不住牲口从而无法行进一样。社会是个大职场,各行各业由共同认可的“行仁”之信约束自己,方可百业俱兴。学校德育要重视这种“信”的教育,养就此种行为,为学生今后走进社会奠基。要教育学生今后为政要“取信于民”,为商要“童叟无欺”,交友要“讲信明义”,自立要“言行统一”。
(二)责任的“为事之德”
责任感和负责任的态度是行事能否成功的基础性条件,它能催生出智慧和能力,能促使人去做好事情,并因工作成功而感受到一种尽责和胜任的欢悦和满足,也正是在这种负责行事的过程中,提升了人的社会意识。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缺乏“责任”意识。为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责任。在家里,使其认识自己在家中承担的角色和行事能力,如对父母的关爱、协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以减轻父母的负担等等;在学校,使其树立学习的责任感和负责的学习态度,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作业也要按时完成等等;在社会大家庭里,社会越开放,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要使其认识小公民角色和行事意识,如争当志愿者、为社区服务等等。
只有教师重视了责任教育,学生才能成为有责任的人。我们知道,除了对社会、集体、家庭的外部责任外,人还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正如科恩所说的那样:“在前一种状况下涉及的是职责,而后一种状况下涉及的是道德义务。”因此,对自我负责是这一道德要求的最高水平,也只有能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的人,才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当今中国需要有这种既能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又对自我负责的独立个体,这样的人能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社会。
这种责任的“为事之德”,也是“行仁”的实践性具体表现。
(三)爱国的“为民之德”
爱国乃“大仁”之道。学校德育课程把“爱国”作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反映了个体与民族、与国家的生存关系。另一方面,“爱国”也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起码道德。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各民族、地域文化广泛交流的情况下,把“爱国”当作“为民之德”来强调,对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是无须多言的。
(四)慎独的“立身之德”
“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是中华民族文人学士的传统美德。其中的“穷者独善其身”就是指个体修身的“慎独”,它涉及的是对待生命和人生的态度问题,我们把它称之为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
在学校教育中,善待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应该成为“善”的教育的起端。首先,“慎独”的“立身之德”的下限是,善待生命,不要轻生自杀和滥杀;“慎独”的“立身之德”的上限是,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人生的实践中追求自我完善。其次,“慎独”的“立身之德”要求的标准要具有普世价值。追求自我完善,并不是要用同样崇高标准去要求每个人,而是要求每个人“在认识今日之我之不足的基础上,去创造一个较之今日更为完善的明日之自我”。再次,“慎独”的“立身之德”——追求自我完善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不是闭门思过、静心养性,而是在积极的人生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实践;并不是洁身自好、远离社会,而是用发展性的生命去创造社会的进步和实现人生的幸福。
“仁爱”四德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使得学生的生命精神“钙”化、挺起,保持其奋发向上的追求。
二、传承创新:践行学校德育课程的基本策略
(一)校园文化陶冶人——文化育德
传统都有惯性,文化都有根源。我们提出以“仁爱”作为从化中学的校魂,使文化成为自觉、成为传统,努力打造爱心校园。经过近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整个校园犹如一门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儒雅的氛围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成长。
建于明代的孔圣先师殿,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校宣扬积极进步的儒家文化,用孔圣思想教育熏陶学生的生动教材。古风浓郁的学宫广场,承载着学校许多大型活动,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明伦堂,寓意“明白伦理,崇礼修行”,学校凭此对学生进行“知理行礼”的行为规范教育。“朗朗乾与坤,上下五千年”, 文化长廊中长达80米的蕴涵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型浮雕,与孔圣先师殿源流相连,漫步其间,犹如沿着历史长河,透过风雨烟云,去感悟和体验异彩纷呈、华章迭起的中华文明。
民俗博物馆里再现明清时期的从化县衙办公场地,所刻对联深刻反映着仁爱、和谐等思想,如“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先祖先贤成由勤俭败由奢岂敢相忘,后世后学幼当教养老当敬首在行”等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今年,学校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在学宫广场恢复建设棂星门和太和元气门石牌坊、泮水池、状元桥等,规划建设孔园。此外,学校的树门、学宫广场、知书亭、敬师亭、学宫道、明伦道、状元小径、“仁爱”石……每个名称都蕴含着深刻含义,每个角落都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让孔子的主要言论、道德要求等都得以充分展现。
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濡养了师生的人格品质和审美情趣,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
(二)行为规范训练人——行为铸德
学校对学生礼仪、舍务、用膳、做操等日常行为中的品德内涵进行了深层次剖析,形成了行为项目与品德素质训练的对应性关系。同时,学校以尊重生命、崇尚生命为基准,让校园内包括自然本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诸要素均衡协调,利于学生的发展,实现 “仁爱”的办学理念。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一是以高尚师德和仁爱的人文活动构建和谐的教师之间关系。冷漠举动是无法打动人的,投入感情才能凝聚人心,因此学校努力做教师的知心者,信任、理解、善待教师,尽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是学生仁爱思想和创造精神的播种者,学校提倡“仁爱的教育、仁爱的教师”,让学生在充满温情和民主氛围的环境下有尊严地成长。
二是以高质服务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严、勤、实、活”校训,弘扬“团结、向上、艰苦、认真”的优良校风,践行“笃厚务实、奋发有为”的从中人精神,师生互学互敬、教学相长、共促发展,开展“上学生喜欢的课”和“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活动,课堂上力挖君子内涵、丰富教学内容。
三是以传统仁爱思想和时代的创造活动构建和谐的学生之间关系。开展以“体验教育”为模式的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大型公益活动的筹备、接待工作,在活动中锻炼社交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宽容、尊重、民主、奉献等时代精神,教育学生为人要以诚相待,做事求真务实,以宽容、豁达的心态去看待周围事物。
四是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序的规范行为构建和谐的干群之间关系。倡导“克己、厚道、乐群、作为”的行政作风,加强学习,坚决执行党在新时期制定的干部建设、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要求。充分发挥学校班子的团结协作优势,做到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各展其能。
五是通过挖掘内涵来构建特色鲜明的和谐的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我们认为拥有五百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每一件物品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价值,每一件物品都不能随意搬动减除。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首先让每一位师生明确行为训练的意义和与品德养成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师生明理力行,齐力推进,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最终学生团队意识、学习状态、精神面貌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
(三)校本学习滋养人——知识养德
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品德培养的过程。为此,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的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综合性的校本课程。
例如,结合学校孔圣殿、明伦堂文化的开发,在已经编撰《中华古典名言佳句集锦》的基础上,我们还将组织教师开发设计校本课程《儒学文化选粹》。《儒学文化选粹》计划设置三卷,即“故事卷”“诗文卷”和“校园卷”。三卷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散在各年级实施。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及其他历史文化名人,不断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深对历史、文化、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进而塑造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
校本课程的实施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学校还在校园走廊的墙壁上镌刻了《论语》经典句子、名人名言等,整个校园就是一本活教材、一个大课堂。2010年6月,美国中小学校长及专家学者26人一行参加了在从化中学举行的培训活动。在学校的欢迎墙上,他们看到了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英文)2011年3月笔者到美国访问,发现这位参观过从化中学的美国校长把孔子的这句话制作成横幅挂起来欢迎我们。她说,这是从中国的从化中学引进回来的,非常好!
传承儒家文化,培育现代君子,办一所充分体现“仁爱”思想办学特色的学校,已成为“从中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
(四)行动中磨练人——活动砺德
我国素有“礼义之邦,君子之国”的美誉,“培育富有创造力的现代君子”对全面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丰富育人内容有重要意义。现代君子不但应该具有传统君子人格的优点,而且应该具有现代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全部特征,比如具有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强烈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具有全面的价值理念等。
笔者曾跟学生们提过对他们人生三个阶梯的期望:中学毕业考上如意的大学,大学毕业找到称意的工作,一生中过上满意的生活。“如意、称意、满意”都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要有这种感觉心态,就必须在中学阶段锻炼和培育好自己的综合实力,包括体力、毅力、思力、心力、智力、能力等。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场所,根据课改的精神,学校提出了“依本、质疑、合作、共进”教学理念,并努力创设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建设学生成长的优良外部环境和导向。
目前,学校遵循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的客观规律,坚持“育人至谐”的宗旨,形成了“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体验式教育的育人特色,为学生精心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验活动。
学校每学年都组织艺术节、创造节、科技节、体育节、国庆晚会和元旦晚会等大型活动,团委、学生会和年级组织的春游、户外拓展、慰问老人、上街服务;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活跃身心、融入集体、关爱他人、参与管理、锻炼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区活动,实现知行统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每周升旗仪式后的国旗下讲话,经常邀请学生进行主题演讲,让学生围绕一定主题自荐报名参加演讲,既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组织开展一系列班团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充分利用班级文化阵地,营造“现代君子”主题班级文化;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校园志愿者活动;利用多种方式展示学生风采,树立学习榜样,营造积极氛围等等。学生风貌悄然改变,无论是本校老师还是外来的客人,进入校园都会感到清新的文明礼仪之风。
校友会成立仁义助学基金会,目前已筹集到几十万元,用于资助有困难的各类学生,条件是“偿还诚意、生活困难、读书刻苦、节俭朴素、守纪有礼”,特别是承诺若干年后有能力时偿还借款,用于资助以后有困难的师弟师妹,形成良性循环,保障有困难的学生轻装读书,专心读书,并让学生在接受仁义助学金帮助的同时,体验仁爱,感受仁爱,回报仁爱,学会仁爱。
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多重感受,提高对事物的认识,从而把活动潜在的思想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达到与自我发展和谐、与自然生态和谐、与社会发展和谐。
(作者单位:从化中学广东广州 510900)
【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推荐阅读: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08-22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11-11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06-09
简论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06-18
论孔子的文学思想11-10
孔子思想评价论文11-02
《思想家孔子》教案09-08
孔子与庄子治国思想比较研究06-09
《教研组建设简论》读书笔记07-14
简论我国禁毒基金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