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共9篇)
1.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篇一
浅议初中作文教学的创新 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中 罗叶秀
摘要
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创新初中作文教学则是突破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教师应创新作文指导,在写作思路、表现视角、作文内容和表达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与此同时,还要创新作文训练方法,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感悟社会人生;要坚持读写结合原则,激发学生灵性;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关键词〕作文,指导,训练,创新
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在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仍沿用老掉牙的教学方法,而且多灌输少感染,多说教少陶冶。在这样的作文教学和学法演练下,学生的棱角磨平,灵感尽失,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受到压抑。加上学生的时间所限,读书少,对生活体验不够,涉事不深,领悟不透,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理论上的升华,结果学生写作思维狭窄,写出的作文语言无味,千人一腔,缺乏个性与真情,少了灵气和活力。因此,作文教学要走出传统写作教学的教条囹圄,使学生作文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由衷的心声,写出充满斑斓的个性。为着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中大胆创新。
一、创新作文指导
(一)创新写作思路
中学生作文贵在“独创”性。所谓“独创”,那就是不要别人的帮助,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写作思路,凭借自己的创作思维能力完成写作。面对刚刚进入初中大门的新生,我们应要求他们摒弃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的思想,逐步树立独立写作的意识,培养他们独立写作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他们一切与写作有关的事情都要自己操办。材料要靠自己观察收集,题目要靠自己用心拟定,主旨要靠自己归纳确定,结构要靠自己定夺等。此外,还要求他们随身准备一本写作材料记录本,一发现有写作素材,就立即记录下来,有了新的感触就马上写出来。每天都要坚持不懈地写作文、写日记。通过一段时间的的强化训练,学生便会初步树立起独立写作意识。在实践中如还发现学生仍存在独立写作能力尚未进入正轨、规范时无从下笔时,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新大纲要求,给学生制定以下几个方面写作训练目标,启发学生写作创新视角,使学生在写作上有材料可写,同时明确训练目标。
(一)基本掌握各种表达方式,逐步达到写什么样的文体就用相应表达方式的要求。
(二)基本掌握语法修辞常识,并能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基本具备能自己会修改作文的能力,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一篇好的文章都是靠经过多次修改中来的,只有学会修改作文,才能算真正具有独立作文的的能力。
(四)注重让学生逐渐学会整体把握写作过程,要求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自我领悟和自我调整,对学生树立独立创作意识提出具体要求。
(二)创新表现视角
1﹒主体心灵独白。即通过主人公的心灵独白来写作。如“写生活告诉我”的内容时,可让学生以给朋友写信的形式,诉说自己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种种感受,考试的成绩高底,分别在家庭、在学校的不同遭遇以及受到种种不同的待遇等。以这样的形式较能使学生容易且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体会。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天上的星星和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在作文中,使学生直接讴歌的写作形式,通过学生的心灵独白,可使他们的感情宣泄到最高点,这也符合中学生作文“感情真实”的的要求。
2﹒观念人格化。即将某种观念赋予其人格力量,用拟人手法来写作话题作文。如要求学生写以“把握”为主题的作文时,可让学生以《我叫把握》为题目,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选取唐太宗李世民、两弹元勋邓稼先或者自己身边的真实人或事作材料,说明只有把握好自己,才能走向成功彼岸的道理。以观念自身来表现主题,实现观念转化,同时通过采用拟人手法,能使文章兴趣盎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方便了作者的描述和表达,从而使学生能在下笔的区域。提高写作水平。3 ﹒学会多主体、多角度地表现写作话题的不同侧面。如学生写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时,可采用多主体视角:“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逗号;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冒号;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引号;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长长的省略号。”以这四句话作为每节的总领,通过母亲、父亲、爷爷、奶奶之口,使抽象的的人生变得具体、明朗。在写作中运用多主体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有利于从不同侧面来展开话题,从不同视角中得出不同结论,使文章更加客观、全面。
(三)创新作文内容
针对学生下笔时不知从何处开始表达或者如何表达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切体验。我们都知道“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所以教师要反复强调,学生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和做人一样,做人要真诚,老老实实做人,不哗众取宠;作文也贵在真实,写实实在在的事,表达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才会有生命力。
其次,要表达独特的感受。在平时作文批改中,要特别强调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坚决反对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更不能抄袭别人的文章。因为,只有那些写出独特感受的作文才有价值,才值得充分肯定。不管这种感受是对的还是错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你喜欢的还是你不喜欢的,只要是写出独特感受的,就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
再次,要让学生张扬个性。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心灵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新概念”作文就是要让学生真情表达,张扬个性,作自己的主人。传统作文训练环境压抑、沉闷,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写作情绪,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张扬个性,作心灵的飞翔。中学生敏感天真、活泼又富于幽默感,平时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话很多,可是一写作文,就象变一个人,究其原因是我们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了他们的心灵,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使他们不能让独特的言语才情诉诸笔端,不能自由自在地外化心灵运行的轨迹。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外界予以深切关注与体验,使学生流泻出的文字包含心灵深处奔涌而来的生命情思,真实体现个体生命之间形形色色的独特的气息与韵味。
(四)创新作文形式
创新是文章的生命。怎样才会使学生在作文时做到富有创意的表达呢?这就是必须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进行多角度的细致观察,从平常的生活中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用心捕捉他人没有发现的事物特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近几年的中考、高考优秀作文证明:绝大多数满分佳作都通过对作文外部形态的包装加工,实现了作文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在文体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独特的创造。那么在作文的写作上有哪些创新的形式呢?例如:
1﹒微型小说手法。微型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以描写、叙事为主,可以在文章中加入虚构的成分,有利于构思。微型小说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主题的含蓄性、主旨的深刻性、内容的可读性等等优势,让人一见便生好感
2﹒童话手法。科幻童话是把科学幻想和童话故事、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以科学为依据,用幻想来描述科学事实的童话故事。科幻童话既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又有很强的幻想性、虚构性。这种文学体裁要借助形象思维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气氛,来展示科学的未来面貌。
3﹒日记手法。日记是广大初中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写作体裁。日记体作文既可以是单篇日记,也可以由几则日记组成来表达一个主题。结构形式比较灵活,每篇日记之间不要求有严格的逻辑衔接;表达也比较自由,叙述、描写、议论可以随意穿插,便于作者表情达意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此外,还有戏剧手法、寓言手法、神话手法、书信体手法、说明书手法、故事新编手法、辩论稿手法等等很多作文创新形式的手法,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二、创新作文训练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作文教学的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而作文训练方法也必须创新。
(一)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感悟社会人生 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参与,更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比如,有感于韩日世界杯上届冠军法国队的表现,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前锋•中场•后卫》的作文,论证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缺失了合作精神,拥有欧洲三大联赛最佳射手的法国队在世界杯上颗粒无收,让行家大跌眼镜。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足点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就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特征、新性质等。比如《树》;从“环境”引发其挺拔、不怕困难,从“吸收”与“奉献”引发其巨大贡献,从“根深叶茂”引发基础与成材的的关系。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表现得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比如:从“台上对手,台下朋友”悟出“友情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又如,以“平常的一天”为话题写作,有一位学生正有感于初三生活的枯燥,母亲的絮叨,却因母亲买回的一盆水仙花在书桌上吐香而发现:生活本身是多么朴素,又是多么的的绚丽多彩。
应鼓励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能力。比如:开展调查本地爱国主义故事传说,使学生受到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了解。超出课堂,最要紧的是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材料的自觉性和善于捕捉的能力,当然需要教师多引导学生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认识它的意义,理解它的实质,感受它的价值,掌握它的特点,因为只有真诚拥抱生活,才能抒发心灵深处的真情,诚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论诗:“诗者:根情,言苗,华声,实义。”写作亦是如此。
(二)坚持读写结合原则,激发学生灵性。
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曾玉芹说:“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也丰富了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而我们的中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少。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漪所说:“汉语言文学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浓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为了激活创新思维,可以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成语、说法等生疑质疑,构思时站在对立面去思考,鼓励提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看法,比如,“滥竽充数”有的学生批评齐宣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吃大锅饭”。又如“班门弄斧”要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这是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出“心灵上的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
总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大胆质疑、创新,我们的学生定会面对生活,面对各种作文题型,写出个性,写出精彩,写出神奇!参考文献
[1] 田兆丰.浅谈初中作文教学[J].北大荒文学.2009,(7):222 [2] 李君萍.创新让聋校作文教学“全线提速” [J].考试·中考教师版.2009,(12):84 [3] 周剑锋.创新作文思维训练方法例谈[N].作文周刊(高中版)2004,(25)
[4] 刘秀芬.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灵性[J].中等职业教育.2006,(02X):15-16
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王丽梅
摘 要:中学生语文作文的能力的水平是其日后写作与表达能力的基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直以来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却没能很好地发挥这一功能,中学生作文长期存在着死套路、思想贫乏、语言贫瘠等问题。创新教学方式,通过美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以文学知识的内化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语言能力、以丰富的生活和阅读信息来丰富学生写作的选材,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创新
作文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中学生作文长期存在着死套路、思想贫乏、语言贫瘠等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创新教学方式,通过美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以文学知识的内化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语言能力、以丰富的生活和阅读信息来丰富学生写作的选材,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以美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写作教育徘徊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一方面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而在语文教学中殚精竭虑;另一方面为了应对中考,教师又不得不陷于写作技巧和套路的讲授。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往往对写作素养的提高漠不关心,而醉心于写作技巧的研究,直接造成当前中学生缺乏写作热情,文章内容和形式僵硬,三段式、死套路成为常见的写作格式等问题。那么,究竟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学者和教师达成的共识。不过,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考试与分数,如何培养他们热爱创作的情感,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就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事实上,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以审美为核心教育过程,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文字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语言中的丰富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语言审美和表达能力。因此,解决学生对写作的厌倦态度,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就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来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在语文写作的教育过程中实现由阅读到审美的转化。
首先,通过有效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对语言美感的体会。应该说中学语文阅读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一定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关注于其中辞藻的使用和段落的划分,这是粗线条的表面阅读层次。事实上,作者细腻的情感和语言之美更多地处于一种无法言说的蕴含之中,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细微之处加以体会的。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显微与细化不同语词间作者情感和表达的差别及文字的彰显作用。
其次,通过改进阅读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字的体悟能力。应该说,任何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中间的桥梁就是文字的加工与处理。在语文作文的写作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深切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情感力量就必须通过教师的点拨,透过文字,回归生活,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种真实的感受。如,大家很熟悉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仅仅停留在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修辞方法上,而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面对滔滔的江水,内心愁苦却无法诉说的感受。
第三,通过对流行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美感的鉴别能力。孙绍振教授说:“流行的话语具有一种迫使人放弃思考的遮蔽作用。”①在当前网络和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往往受到流行语言的影响,写作语言上,要么执着于汪国真式的哲学语言,无病呻吟,故弄玄虚;要么模仿流行文化中的痞子式文学,语言和情感消极。这些都妨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的感受能力,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审美鉴别能力的教育。
二、以文学知识的内化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语言能力
学生写作语言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所具有的文化底蕴,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在实践中,很多师生都关注到应在课内外,通过语文知识的构建和积累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在实践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走进文学作品,在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里自由遨游;鼓励学生多方阅读,扩大信息量;引导学生阅读国学名著等。毫无疑问,这些想法和措施都是积极的。但是,在实践中,这些做法却没能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作用。原因何在?关键是未能很好地实现文学知识的内化。笔者认为,要实现文学知识的内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改变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方式。文学的上乘之作大多存在于经典中,而这些经典仅靠一次阅读是不够的。因此,教师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经典著作外,还应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背诵一些文章和段落,这样通过反复的诵读不仅使学生对文字感悟的能力得到提升,作品中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自然成为学生永久性的知识底蕴,而且避免了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出现的看过则丢,看过则忘的现象。
其次,依托于家庭和社会,共同实现学生文化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实现文化知识的内化也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建立可知可感的人性化的人文氛围,形成学生阅读和热爱文学经典的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在这一点上,教师应与家长积极沟通,家长热情配合,将家庭开辟为实施文化教育内化的新的阵地。这是因为一个学生是否真正侵润和领悟了文学的经典内涵,是可以从学生日常的行为举止中观察出来的。在学生不经意的一举手一投足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他们对文学经典的感悟程度,是学生气质的体现,这是学生背诵的速度和数量所不能衡量的。
三、以丰富的生活和阅读信息来丰富学生写作的选材
中学生的作文选材面狭窄,内容不充实,语言干瘪枯燥,是中学生写作教育中长期存在一个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学生对生活观察少,体验少,感悟少。文章与现实是密切相关,骨肉相连的,可以说生活是写作之源。古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世事”、“人情”就是现实生活,这“洞明”、“练达”就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在一个节奏快、强度高的狭窄校园空间中生活“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呢?
首先,利用当代社会信息发达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时代,把握生活主题,增加选材范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信息的手段也随着多样化。小到电视、报纸,大到手机报、互联网,应该说中国人在信息获取的方式上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中学生群体特征也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过去那种只知道书本的青少年,他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与以往的学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知识的关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事件的本质,更深入地体会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生活,从而丰富对生活的认识,使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其次,语文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丰富作家和作品内容的形象增加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语文课本是学生和教师获得信息源最重要的渠道,但是,一直以来,学生对课本内的文章毫无兴趣,知名作家的名字仅仅是他们为应付考试的一个记忆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语文课本很难发挥它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作用,更不会成为学生选择写作素材的源泉。这一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作家和课文理解的狭窄、僵硬和单一化。因此,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本时应注意丰富作家的生活背景,更多讲述这些作家的生平、经历等轶事,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充实了学生对不同生活状况的体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的写作素材。
中学生语文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可以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系统的、有步骤的长期努力来实现。美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以文学知识的内化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语言能力、以丰富的生活和阅读信息来丰富学生写作的选材或许可以成为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对策探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的教育受到了重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与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体现在作文水平的差异上。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每次习作,老师讲完要求之后,学生总觉得没有可写的素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结了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许多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作文教学理念,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新的标准降低了各年级的难度,把作文教学的总目标定位在“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上。在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上,十分注重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乐写”、“乐于交流”、“乐于分享”的情感的培养,强调写作中的自由与真情实感,“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对学生写作的评价上,突出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新课标的出台,预示着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到了。尤其是高考和中考话题作文的不断推出,为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一、.教师应努力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激发写作热情
农村是中国受“应试教育”毒害最深的地方。因此,要真正改变目前农村这种教育现状就必须先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学校、教师不但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同时还要多渠道、多方面的扩大宣传教育,力争让农民家长与农村学生以及整个乡村社会都从思想上正视这一现状,从而为在广大农村学校实施“作文素质教育”提供大背景的支持。
就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我们的目标定位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生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学会与他人交流,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表达自己的思想,一个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思想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及文字技巧等诸多因素。我们抓作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做人与作文的关系,要让他们有思想,对事物,对社会有正确的、辩证的认识;引导他们不断充实头脑,武装自己,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要引导他们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刻,由贫乏逐渐走向丰富。
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作文教学一定要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中学生的年龄、思维、知识、语言和表达能力当作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参照系。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可见人是本,是根。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写作者)的转化。然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转化。无论是第一转化,还是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作文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应该从人本出发,而不是从文本出发。所谓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视作文写作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又注意培养他们的写作素质和能力,包括观察、记忆、认识、思维、想象、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这每一个方面,都涵盖有丰富的内容。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还有另一个含义,这就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方法、写作实践都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生活、思维、心理、能力的实际,使他们面对作文写作感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应该设法让学生去写想写的事、去说乐意说的话,注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创造欲望。
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学会思考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中学生受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作文时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三、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巨大动力。心理学家认为: 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兴趣又是一种行为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丘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朝学者朱熹也认为: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首先得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学会观察。观察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增长知识,改造世界的第一步。只有对客观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才能把把握住事物的特征。大至宇宙山川,小至鸟兽虫鱼,做到“明以察秋毫之末”,明白“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特别要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做到“静观默察,烂熟于心”,要“观察,观察,再观察”。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觉察周围事物和现象所独有的特征。”(赞可夫语)做到有顺序,有层次,有比较,有鉴别,有想象,有推断;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让学生怀着求知的渴望,带着强烈的兴趣,掌握科学的方法,开阔自己的视野,探究无穷的奥秘,积累一定的素材。只有在生活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
四、作文教学求实求活,切戒急功近利,操之过急。
“求实”——开设作文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果华而不实,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就很难达到作文的目的。要“求实”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确定训练内容,每期作文训练必须有序列有针对性,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缺点了如指掌。在上课中,必须强调本堂训练的重点,讲述训练要求,使学生心中有底;课后必须对作文认真批阅,要对照目标检查学生
是否已经达到,如果未能达到要求,则需重新训练。
“求活”——作文课切忌死板,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可能,在作文课中可促使学生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如进行描写训练,教师可先朗读一段与本堂课有关的优秀片断,让学生评说;再找到课本中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齐读,然后布置作文让学生写)作文课教师不应只是命题者,而应是一个参与写作者,要把握好学生的情趣。如果学生在本堂课中明显精神不济,我就要学生讲笑话,搞讨论,宁肯暂时放弃写作目标,也要使学生和我产生“共同语言”,产生激情。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还有一个时间性的问题,切忌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确应深思。
五、教法力求创新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学生低,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在短时间内或是单靠个体力量无法改变的。但是,经常在教法上探求新路,力求创新,却是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的共同职责。
1、教人游泳者先下水
虽然学生们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可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那终究有点儿遥不可及,有时,它的作用甚至比不上周围人的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以身作则”写作文。给学生最感性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专家精选的名篇佳作,有其广泛的代表性,内容极其丰富,所蕴含的作家的想象力也是极为丰富的,因此,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注意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猫画虎,移花接木,习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形式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习作训练方式。如《孔已己》这一课,在课文后,可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已己最后一次出了咸亨酒店后,他的命运到底如何?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后续写。如在写《愚公移山》读后感时,要鼓励学生突破历史局限,打破常规思维,大胆求新、求异。可以从多种角度展开讨论,结果在学生作文中,很多学生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大胆求新求异。比如从经济角度立意,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立意,从人口学角度立意的等等。有学生作文认为愚公移山不明智,还不如搬家,这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学生写出很多有新意的文章。通过以上做法,采取一些激励手段极力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之火。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作文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百人一腔的现象了。这样,我们就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拓宽了道路。
4、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
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六、写实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记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就凭空编造或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让读者一眼就看穿。相反,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七、积极倡导自主作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训练,大多数做法是一个学期训练七至八次大作文,训练量是很有限的,更何况学生都是处于奉命作文的状态。我们可以以课外自主自由练笔为主,把课外练笔视为写作训练的主阵地,学期初提出目标和写作总量,如训练的主要文体、篇数与总字数等;中间每两周收看和及时交流一次;期终进行总结和评价奖励。学生可以记身边的所见所闻,可以描写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可以评论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也可以抒写内心的喜怒哀乐。总之,学生写的是他们想写的,乐于写的,展现的是他们真实的心灵,老师在这里可以和他们展开更多的、更自由的对话和情感沟通,学生写作上的乐趣便能在这里获得。课堂作文教学的时间,我更多地是用来讲评与交流,这种展示交流和检验反过来推动了学生练笔的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去观察生活、关心社会、汲取书本上的营养,去追求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当然,课外自主作文要达到一定的境界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语文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
八、加强课内外阅读,认真做好摘记,多积累,增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知识积累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必要前提,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要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是不可想象的。农村中学生在读书与积累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而读书是知识积累、增强语感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古代作家学习写作的经验之谈。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扩大阅读面,多阅读一些名著、古诗以及报刊时文等。这里涉及到一个时间问题,阅读的时间安排可以这样来解决,①从教学课时中抽出一定量的课时,如一周五课时中抽出一至二课时专门进行阅读。②利用课外活动、周末给学生安排一定时间的阅读作业,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要求写好读书随笔。二是对教材中的篇目以及语文读本,指导学生进行反复阅读,加深学生对教材基本篇目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分析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思想性、艺术性都强,因而在教学时,应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去欣赏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读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岸,领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品味朱自清父亲背影后的舐子情深,感受白杨树下那傲然挺立的民族魂……从思想上、语言上、艺术上去阅读文章,并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性结合起来,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取材立意。养成摘录的良好习惯,将课内课外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空余时间熟读成诵。只有胸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才能在作文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并能传神地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课内课外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提高,作文的兴趣也会慢慢地提高。
九、改革传统的评改方法
其实,作文批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学生交换批,或学习小组讨论批……讲评也有多种方式,可全班集体讲,可指导小组分批讲,可单独面批等等……讲评虽多以鼓励为主,但存在的缺陷也应及时地加以指出。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作文的修改也不要仅仅是老师的事,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具体如何改,应该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比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小组批改的形式来进行。要使学生明白,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老师应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并不是仅仅找找错别字、改改病句就行了,还应从谋篇布局、构思立意上加以考虑,应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真正会修改文章的人才是真正会写文章的人。
十、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
班内习作交流、点评,校内优秀习作推荐,教师要积极鼓励有一定写作实力的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并力争获奖,利用主办单位的权威性、社会影响力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对于一些已经达到相应水平的文章,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导修改,在确认质量达到可以发表的水准时,不失时机地推荐给有关的报刊、杂志。
另外,还要重视学生作文的书写问题。从中、高考作文阅卷中可以看出,对学生书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汉字书写错误、书面差、字迹不清等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作文得分,甚至个别地区已经明确地把作文卷面分单独提出来,只要书面好便可以轻易的获得书面分。作文是综合能力的考察,汉字书写能力也包括在其中,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农村中学绝大多数学生的书写能力及差,应当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总之只要我们所有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走出目前农村作文教学的泥潭,迎来独具风景的农村作文教学的春天。浅谈作文教学的几项创新措施
创新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扬弃旧事物、旧思想、旧方法,把新设想、新技术、新成果成功付诸实施并获得更高效益的运作过程。换句话说,创新就是人们能动地进行创造并最终获得更高效益的一个综合过程。创新是当今社会一个显得十分紧迫的话题。科技要创新,思想要创新,方法要创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也同样需要创新。清初著名史学家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意思是说,时代在进步,诗文要创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一要创新作文的教学方法,二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三要创新作文的评价方式。我们在初中创新作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创新作文的教学方法,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点,一是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巴金说过:“养活作家是读者,培养作家的是生活”。《红楼梦》第五回里有这样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二是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好的文章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鲁迅在《致赖少麒》中曾说过:“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为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我们采取了两项主要措施。
1.1打破学生“家门——校门”这“两门”式生活陋习,让学生直面生活。有一句老话,叫做“不要做温室里的苗”。我们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和家长,充分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等时间,第一是抓住我们学生家住农村这一优势,让学生干干家务,做做农活;了解了解瓜果蔬菜的生长规律;观察观察鸡鸭猫狗的生活习性;体会体会“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的场景;爬一爬山,趟一趟河。第二是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进进城,感受感受现代化的气息。第三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赛事活动。第四是让学生多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等等。并让学生写好日记、周记。
1.2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开阔学生的眼界。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空限制,容量大,有声有色,图文并茂。把它应用于作文教学,能完全改变以往教师上课费时费力,效果又不理想的状况,更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加快对作文方法的掌握。
(1)采用课件分析文章。如分析《中国石拱桥》,可展示我国古代各种各样的石拱桥,展示石拱桥弧形的桥洞和彩虹,并进行类比;展示赵州桥的桥面、桥拱、卢沟桥的桥拱、桥上的石狮;展示中外各种现代化的桥梁。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把文章分析落到实处,为学生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2)采用课件“组合”文章。如展示一幅牵牛花爬满古老城墙的图片。用鼠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
墙:古老的城墙破损的叶:毛绒绒的充满生机的藤:长长的藤蔓向上攀援的
花:紫色的喇叭花开在绿叶的底子上
草:几丛小草在墙缝里生长
然后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这些景物“组合”成一篇文章。
(3)采用课件进行“扩写”和“改写”教学。如“扩写”,可以把一般水平的扩写、较好的扩写、生动精彩的扩写一步一步展示出来。
(4)采用课件讲评学生作文。先展示习作,然后对写得好的地方进行圈点,对不好的地方进行修改。
(5)采用课件大量展示优秀作文,甚至中外名著。把题材相近、写法相似或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2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一要作文内容紧跟时代。科学家搞科研,需要有前瞻性。其前提是跟上当今的科技发展。一句话,只有立足现实,才能超越现实。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让他们的作文内容紧跟时代,才有利于创新。二要凸显“个性”。教育学家认为,自我表象极为重要。所谓自我表象,又称心理表象,意指一个人采取关于他自己的信念及所产生的对等的思维形象。换句话说,自然表象就是关于一个人是什么人或他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问题。自我表象是人类个性和人类行为的关键。不仅如此,自我表象还通过定义“你可以成为什么人”或“不可以成为什么人”来设定个人成就的界限。因此,扩展你的自我表象,也就扩展了你可能成功的范围。而要扩展自我表象,首要一条就是凸显个性。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样需要凸显他们的个性。
2.1紧跟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跟过去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的作文“老气横秋”了。
(1)选材要紧跟时代。比如以“爱”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写人类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爱”、保护“母亲河”的“爱”、保护大气层的“爱”以及抗击甲型H1N1流感、“非典”的“爱”,支援汶川等灾区的“爱”、“希望工程”的“爱”,等等。让作文处处洋溢“当代的气息”。
(2)语言运用要紧跟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新词。如:克隆、纳米、网络、合资、下海、海归、粉丝、驴友、红米饭等等,还有各种新的句式等等,这些都是当代“白话文”运动的产物。作文中也应有所体现。
(3)命题、立意要紧跟时代。学生作文应该反映当代的生活,反映当代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道德标准。
(4)注重创新。
2.2凸显“个性”。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作文篇篇有“我”。有“我”的观察、联想和想象;有“我”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有“我”的议论和抒情;有“我”的选材、命题、谋篇布局;有“我”的语言和语气。还要超越自我。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布置作文不搞“一刀切”。a教师平时多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按照学生的作文水平尽量多分几个层次,然后相应地布置难易有别的作文。b尽量布置“话题”作文,方便学生自由选材。
(2)评价作文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即原来的作文能力。多注意他们作文中的“亮点”,即进步之处,创新之处。
(3)鼓励学生“自能作文”。让学生自行写作,自行评价,自行修改,并养成爱好作文的习惯。
3创新作文的评价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作文的热情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越是大作家越能体会其中的“艰辛”。鲁迅说过,他的文章,哪怕是极短的杂文,都是“绞了许多脑汁”,用“血”和“生命”所换来的。托尔斯泰也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作家并不是用笔“蘸着墨水”,而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在写作的。正因为如此,作文历来就令学生望而生畏。为此,鼓励学生作文,不能单靠“思想工作”,还要为他们树榜样,更要“引进激励机制”,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
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学校广播站、学校文学社以及各级正式刊物为“阵地”,借鉴游戏软件的“加分制”和“授头衔制”等,制订了一套激励措施。
3.1加分:(1)平时作文:优秀10分/篇(2)获奖作文(每篇加分)校级县(市)市(区)省 国家一30 150 500 1000 10000二20100 300 800 5000三10 50 200 600 2000(3)作文发表(每篇加分)级别校级县(市)市(区)省国家分值50 200 600 1200 120003.2授荣誉称号。标准:
(1)一级小作者:得分50分及以上者。
(2)二级小作者:得分100分及以上者。
(3)三级小作者:得分150分及以上者。
(4)一级小作家:得分500分及以上者。
(5)二级小作家:得分1000分及以上者。
(6)三级小作家:得分10000分及以上者。
给每位同学准备一本作文加分卡,随时进行登记。对获得各级小作者和小作家的同学,及时发给他们荣誉证书。参考文献
[1]朱芒芒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2]刘锡庆著.基础写作学.[3]余伟著.创新能力培养与运用.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中职生进行大量的有效的阅读,以提高其语文素养。本文拟对中职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和普遍心态加以初步解析,对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进而明确阅读目标,为有效阅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达到不断提升中职生的语文素养,切实提高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有效;阅读;语文;素养
知识的获取,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在所有的渠道中,阅读是最主要的。只有切实地加强阅读,才能有效地扩大知识面,汲取信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 纵览现有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尽管它们自身的体系很严密,阅读量也在逐渐增加,新的中职语文教材也增加了许多新的篇目,各种文体的文章基本都涉及到。但即使这样,还是不能适应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中职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当今社会尤其需要大量的有效的阅读。
阅读能力被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学习技能的五把刀子之一,它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一直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必须加强有效阅读。
一、摸清阅读底细,了解阅读现状
要想抓好有效阅读这一关,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和普遍心态,这是十分必要的。毋庸讳言,当前中职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量偏少,在我所了解的学生中,不少学生一学期的课外阅读量仅为1-2本,有的甚至一学期中连一本课外书都没读过,这些学生对书根本没有兴趣。二是阅读内容片面,这部分学生的阅读量不小,他们阅读的重点大多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警匪小说,有的甚至是黄色书刊,无效阅读较多。造成这种阅读状况和原因,除了一些社会的客观的原因外,主要还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这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少中职生缺乏应有的文学素养和起码的文学鉴赏能力,甚至于连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都没有(这也是有效阅读量少造成的);二是青少年独特的阅读心态所致。阅读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性。青少年从众心理极为强烈,如社会上曾一度兴起的这热那热,从早年的 “古龙热” “琼瑶热” 到后来掀起的 “金庸热”,直至现在的所谓新生代 80 后作家热,都能很快在中职生中掀起了连锁反应。在读书兴趣爱好方面,中职生的从众心理产生了强烈的随俗流,使得他们总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动向、话题与朋友圈一致,以适应交友的需要并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
2.好奇性。其具体表现为:猎奇猎艳,求新求变,推崇时尚,节奏快速。这类学生阅读的内容是根据流行、时尚的作品在社会上的效应来选择的,他们的阅读往往带有趋时性和迁移性,经常更换 “主题”,阅读的知识具有粗糙、不明晰和非理性的缺点,不具备永久性特点。
3.冲动性。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中职生,都有一种力量迸发的欲望和冒险向上的勇气。于是乎,那些武打侦探小说里的风云人物,自然成了他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这类作品在他们中间广为流传。而处于生理发育期的女生,产生了对异性的暗倾慕。因此,缠绵悱恻,细腻温柔的言情小说就成了她们书包里的常客,还常常希望像书中的女主人公一样遇到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
4.逆反性。表现在阅读上,对于某类书刊,越是禁止,他们阅读的欲望就越强烈。比如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于黄色的、反动的作品(这是明令禁止发行而从地下渠道发行的),这是课外阅读中最应重视的问题,必须严格把关,掌握好 “度”,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在良性轨道上发展。
了解中职生的阅读状况和阅读心理,有利于我们对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从而加强阅读的有效性。
二、注重阅读内容,侧重阅读形式
任何好的内容都离不开一定的形式,为了加强阅读内容的消化,必须借助于一定的阅读形式,语文有效阅读经常可采用以下形式:
1.读书会。根据中职生的从众心理和合群心理,成立读书会,读书小组,由教师推荐书目,书目可以是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古今中外名著,也可以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小品文等,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围绕专题讨论或自由阅读,逐步增加阅读量。
2.读书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一周一本书” 活动,掀起群众性的课外阅读热潮,也可配合思想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之类的主题读书活动,通过读书周活动,客观地刺激学生阅读一定量的作品。
3.交流会。为巩固扩大 “读书会” “读书周” 的阅读成果,定期召开阅读经验交流会,可以互相启迪,共同受益,推出好书,传阅好书,不断培养阅读积极分子,推动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
4.读书竞赛。为促进广大同学读书活动的长期稳定的开展,可每月安排一次全校性的读书活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向大家竞相介绍本月自己所读书目、书的内容、感受。
5.出读书报。为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可每月出一期读书报,书报内容主要是写所读书的感受及心得体会。学生一看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上报了,就极大的调动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至于其他同学也会暗下一股劲要多读书,读好书。
此外,还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班级的图书角,丰富同学们的阅读内容。
三、明确阅读目标,加强课外指导
要使有效阅读活动推广开来,坚持下去,取得预期的成效,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明确目的。教育学生深切了解有效阅读的意义,扩大知识领域,拓宽视野,这对他们的品德和学业都有极大的帮助,以此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动机。
2.诱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好奇冲动的心理特点,在阅读书籍的同时,组织他们参加丰富多彩且带有观摩性、解惑性、竞赛性的活动,比如作品欣赏、“小说讲座”、“读书报告会”、“名言警句辑录”、“读书知识竞赛” 等活动,激起学生愉快、积极广泛的阅读兴趣。3.端正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态度,要做到:(1)专注。俗话说:“一心无二用。” 阅读必须专心致志,否则一事无成。
(2)多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同样光读书而不思考,只能是书袋子,不会成为真正的学者。(3)持之以恒。“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读书切忌一曝十寒。只有锲而不舍,才是读书的真谛。这些都是学有所成的前提条件,每一个读书人都应以它为指南。
(4)推荐读物。指导学生学会识别书籍,善于鉴别思想性高下和艺术性优劣的书籍。比如推荐古今名家和新人新作。让那些能真实反映时代本质、催人向上、文质兼美的作品成为课外阅读的主流。(5)介绍方法。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所占的地位是重要的。
① 找书方法。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设备,学会查图书目录、索引、图书提要及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② 读书方法。在同类书中,具有典范性或概括性的书应精读,对于一般的课外书,可用略读、速读的方式,或选读部分章节或片断、这样做既可以扩大阅读面,又防止“阅读浪费”。
③ 做笔记方法。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或札记,方法不拘一格,可分门别类的、综合性的、索引式的——学生掌握好的读书方法,将事半功倍受用终身。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课堂以外的世界,必须加强有效阅读,不断提升中职生的语文素养,切实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陈露 连云港市职教中心,江苏 连云港)
2.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篇二
书法以汉字为载体, 汉字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仅就这一点, 从民族精神传承的角度, 书法课程作为经典国学的重要载体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本课题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 填补了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相辉映的一项空白。
二、研究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写字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并且以此作为途径, 指导学生把字写得准确、工整、整洁、美观, 提高运用汉字这一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书法艺术和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自信心与进取心。同时, 激发了学生对美的欣赏、追求与创造,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增强, 书法和国学经典的实践探索活动能发挥启德、益智、审美、健体的综合教育功能。
三、研究的意义
1.学生成长的需要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书写国学经典, 净化学生的灵魂, 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想象, 使学生的思维严谨, 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学校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 学校坚持举特色旗, 走创新路, 打质量牌, 倾力打造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经典诵读书香校园课题为引领、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书香岳纸”品牌。近年来, 学校认识到学校特色要凸显, 就要琴棋书画并进, 因此, 学校决定在“书香岳纸”特色建设中开发书法特色项目, 着力打造一个翰墨飘香的校园。
四、研究目标
(1) 通过课题研究, 传授学生的书法知识和技能。
(2) 通过课题研究把写字与做人有机结合。
(3) 通过课题研究, 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五、研究内容
1.特色建设与“全人教育”相结合
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写字, 堂堂正正地做人”, 让学生通过书写四书五经、中华古诗词, 一方面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书写中感受书香的快乐。
2.特色建设与传统文化熏陶相结合
在特色建设中, 要以写字教学为载体, 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拟从四书五经、《三字经》《古今贤文》《唐诗三百首》等中华经典书籍中, 撷取浅显易懂的章句, 作为写字作品的内容, 按年级编排, 使书香和墨香互相辉映, 烘托翰墨飘香的岳纸特色。
六、研究思路
采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 以在中小学规范开展书法教育和诵读经典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和分析建设书香校园的有关研究成果, 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启示。
2.实地调查法
接触学生和老师, 掌握一手材料, 从中分析、切实认识存在的问题。
3.访谈调查法
与师生座谈, 深入了解情况、听取多方意见、开拓研究思路、采纳合理建议。
4.行动研究法
教学、科研、管理、学生多方人员共同合作进行研究与实践;在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 不断收集、研究反馈信息, 调整研究实施的方法与进程。
5.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实验中出现的成果, 编辑师生《书法集》, 撰写研究报告、经验论文等。
八、实施步骤
1.抓好落实, 夯实基础
(1) 抓制度管理。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进程, 学校把写字教学纳入教学管理之中, 根据课程计划, 排足写字课;1~4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5~6年级将每周两节的美术课中定一节为书法课。7~8年级每天下午的读报时间为写字课。
(2) 抓课堂教学。
日常写字课堂教学工作是进行写字教学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着重在四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爱写字。二是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技巧, 使每个学生都会写字。三是训练学生练字, 做到“三会”“三心”“三常”, 即一会用眼, 细心观摩, 经常观察;二会用脑, 专心研究, 经常思考;三会用手, 耐心不苟, 经常练字。四是让学生在吟诵经典中练习写好字, 在书香墨香中享受美感, 提升人格。
(3) 抓质量提高。
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的同时, 诵读经典国学, 从而达到“提笔即练字, 练字即诵读”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制定有关写字等级考试以及学生书法教学获奖的奖励办法, 同时把学生的写字质量和经典诵读识记量纳入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
2.营造氛围, 环境育人
“环境造就人”, 为了能使学生置身于翰墨飘香的氛围中, 使师生有“提笔即练字, 练字即诵读”的意识, 学校要努力营造氛围。可设立书法展览室, 每班有一个书法展览板, 每月更换一次学生、教师书写的作品, 利用教室里开辟“写字专栏”, 让师生在欣赏书法中感受美的魅力, 在诵读经典中升华人格。
3.确定内容, 编撰教材
根据实际情况, 学校决定以李再湘教授的书法课程为蓝本, 作为学生习作的教材, 以“书香岳纸”系列校本科程为习作的内容 (即中华国学经典) 。
4.开展活动, 提高质量
(1) 结合每年的艺术节、读书节开展写字活动展示周。举行全校性的现场书诵比赛, 弘扬书法艺术的魅力, 提升师生的人格魅力, 彰显书香岳纸特色。
(2)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为了让更多有兴趣的学生接受书法教育, 感受经典魅力, 学校鼓励各年段成立写字兴趣班, 规定每周抽一个下午的时间开展写字指导课。
(3) 成立书法社团中心, 让学生自主管理, 有序开展勤练笔、常诵读活动。
5.营造浓郁的翰墨飘香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书法和经典启智育人的作用
(1) 积极建设绿色书香校园, 利用墙壁、橱窗、画板等, 介绍书法常识、名家名帖, 展览学生书法作品。
(2) 精心布置学校书法活动室, 作为部分学生日常书诵的训练场地。
(3) 制作书法展览柜, 集中展示历年来我校学生的获奖作品和证书。
(4) 从中、高年级学生中挑选、培训出了一批有书法基础、解说能力较好的学生当起了书法和经典讲解员, 向同学们介绍书法知识和经典内容。
6.课题研究的步骤
(1) 准备阶段 (2011年2月~2011年3月) 。分析各班学习情况, 收集课题相关资料, 拟写课题实验方案, 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 实验阶段 (2011年4月~2013年5月) 。开展相关课题内容实施检查评比, 收集、整理写字教育成果资料, 认真做好阶段性小结, 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3) 总结阶段 (2013年5月~2013年8月) 。整理课题实施资料, 分析各种现象和问题, 总结成功经验, 撰写课题论文, 进行学生作品展示、汇总。
九、课题组织领导及成员分工
1.学校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肖建龙组员:曹立华、王方
2.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肖建龙
3.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篇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市小学生郦思哲写的题为《妈妈回来了》的作文,仅107个字在海内外5万多篇作品中脱颖商出,荣获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这篇在一般老师眼里很难获高分的作文,一举夺得大奖,令人深思。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说,“这样的一篇小文获奖其实是一个启迪,它在提醒我们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孩子的童心是最起码也是最宝贵的。”
我们生活在农村,其实,农村小学生生活在广阔的空间,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如:山川田野、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只要我们按照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进生活,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轻松愉快地写自己的感受。并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创新素质,最终提高农村作文教学质量。所以我们提出了农村生活百字小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百字小作文即不用很长篇幅,用短小的文字写出真事真人真景与真切的感受让作文贴近生活,富有真情实感。
一、现阶段课题组开展的工作
1作文课重点进行百字作文教学和写作指导。实验组老师们分类梳理教材中的作文教学资源。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丰富生活体验一内化学生感悟——学生自由写作”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指导学生真实写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每月一次的收集、交流农村语言活动;每周开展的体验农村生活活动;中高年级每月开展的优秀观察日记评比活动。
3各班成立“农村百字作文”兴趣小组。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辅导写作,并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本学期我校已在《小学生作文世界》等报刊发表作文累计二十多篇。
4教师间相互听课,共同发展。定期开展每人一节研究课的教研活动。全组教师共同参与,集体备课,全体听课,课后开展从自身讲的角度和听的角度进行相关课的反思、研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二、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
1实验的力度不够,由于场所设施等诸方面原因,不能全面展开教学实验,有些教学实验从学生的作文情况来看学生有较大的差距就是说好的学生写得很好,差的学生不够理想。
2由于我们在农村,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家庭辅导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未能及时与家长进行反馈交流。
3现在农村孩子也缺少农味。
三、今后研究思路
1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作文教育资源,拓宽作文写作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作文、运用作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
2要精心设计作文实践活动,切实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等习作能力的立体积累。
3调整和充实课题组成员,加大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积累资料。
4.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篇四
一、研究题目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二、目的和意义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教学实际 ,经过调查、统计、分析、实践 ,研究出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考核模式等能指导教学实际的方法 ,对本校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一种指导、推动作用,而要达到教研目的。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提出一些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考试考核模式、基本措施、基本方法,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全面推行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模式;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变革。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具体研究内容:
1、通过公共文化课程新旧大纲对比研究、职业学校大纲与普通高中大纲的对比研究,编制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文化课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2、以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目标任务(项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则,构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计划编制时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注意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项目确定时注意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对所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力求切合学生实际。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合理区分学生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不同小项目、小目标,并逐步缩小目标差异,最终全部实现整体目标。
为配合项目驱动教育的实践,正确引导师生的“教”和“学”,使学生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将对传统的考试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新的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分为平时考核(含学习态度考核,小项目完成情况)、期末测试(理论测试在试卷库中抽取,组织集中考试;实践测试采用工厂生产模式测试,要求完成成型的综合产品)。
3、针对学校目前实习工场出现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隐患,进一步明确实习指导教师岗位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安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根据新大纲要求,调整学生专业课与文化比重,优化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加大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范围,创造学生实践良好环境,进一步突出实习实践。
(二)研究目标
1、制订专业指导计划。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重新编制机电类的教学指导计划,优化各专业课程开设秩序,确定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完成的教学任务,确定项目教学中的各项目任务。
2、创新校本教学内容。从农村市场对职业学校的需求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精心编写一到二本具有特色并被同行认可、学生满意的适合农村职业教育项目驱动教学的校本教材。
3、优化教学模式、技术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使技术、手段、方法优化。在方法上改灌输式为启发式,改单一接受式为重视发现式、导学式、分块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专业实践。
5、建立测评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教学成果的检测考评,建立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各个项目学习评价、学期的成绩测评等环节,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生政治思想评价体系,完成对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化工作。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本教材的开发。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3、专业指导计划的修订。
4、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实习实训操作流程;学习和借鉴有关项目驱动教学的实录案例的方式方法;补充质量测评体系的漏洞;完善指导性计划的内容等。
2、问卷调查法:设计制定面向全校师生的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和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等等。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五、研究进度
1、前期准备与开题阶段:
时间为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内容为实施方案的制订、相关文件的出台、专家讲座、教师培训。预期成果:各种方案、文件的制订。
2、专题研究阶段:
时间为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阶段工作为:(1)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调研、讨论优化教学内容。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新体系并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教材初稿,同时在09级各专业中的《机械加工》、《C语言》、《作文教学》、《静物色彩》、《职业生涯》课程中试用。推行“项目教学法”教学方法,举办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总结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不断进行完善,并推行到其它的课程中去。(2)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完成各项目内容电子课件制作工作,归纳、总结使用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缺点。预期成果:过程监控体系方案、评价体系方案出台,完成若干篇论文。
3、综合研究阶段:时间为 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阶段工作为:(1)2013年8月-2014年3月:在2013级学生中试用教材并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完善各专业项目教学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2)2014年3月-2014年8月:在2014级学生中继续试用新编教材。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科研论文4篇,教学论文2篇,教材出版。
4、课题结题阶段:2014年12月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项目驱动教学法校本教材开发
负责人:
组成人员:
2、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分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探讨,学生心理教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完整的项目教学法过程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
负责人:
组成人员: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与成果推广
负责人:
组成人员:
七、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完善,机电专业教学指导计划的完善,课程项目的确立及开课规划的形成,校本教材的开发,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教学过程评估体系、效果评价体系。
成果形式主要有:⑴完成《机械加工》等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相关校本教材;⑵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及教育教学论文10篇以上。编纂论文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3)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各一份。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预期先在校内机电专业进行实践,然后进一步向校内和校外相关专业进行推广,取得预期效果后进一步申请成果并争取在湖南省范围内的广泛推广。本课题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此项目受益面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于社会而言,为国家终生教育体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且能以此进行扩展,优化了社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职业教育类学生也有了技能终生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2)其次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由于确定了专业指导计划,明确了各项目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设置方法,对于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提升作用,促进各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3)再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更多有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根据情况,能随时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4)最后企业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为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将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八、经费概算
1、图书资料、材料费:0.8万元
2、教材出版费:0.4万元
5.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篇五
课题实施方案
莘县古云镇中学
2012.1
2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小班化教学”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班化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崭新而又广阔的空间,它能让学生享受多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授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开启他们的智慧与觉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提高能力、享受成功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整个过程,教师以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提供材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亲历学习过程,体验成败,并在探究中加强合作与交流,使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知识的发现者。
二、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在小班化教学中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等主体性素质,促使学生德、智、体几方面良好的发展,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2、探索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模拟创设情境,逐步形成相应的教育活动体系。
3、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课程结构。
研究内容:
1、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选择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小班化教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
2、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及教育评价的具体实施策略。
3、探索小班教育资源、环境配置,使之更具育人功能。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了解、分析、整理、从而了解现状。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小班化教育发展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引导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组成研究共同体,使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在研究中都获得发展。
3、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和小班化教育的最新成果,力图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小班化教学工作经验与理论。
5、个案研究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实践中的事实进行研究,丰富理性认识的基础性材料。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分阶段成果
(一)课题设计,起草阶段(2012.12—2013.1)
1、制定研究总结方案及实施方案。
2、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提出具体的研究
3、做好各项资料的准备工作,组织学习有关资料。
(二)初步归纳总结、调整阶段(2013.1—2013.5)
对学生进行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了解、分析、整理、从而了解现状;
1、选定几个小班进行听课、评课,和相关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学习,并随时记录重要的信息;
2、查阅相关资料,书籍,和网上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汲取他们的精华;
3、科研教师做到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及时收集、积累教案、案例、论文;
4、做好中期的阶段性总结
(四)研究成果的展示汇报阶段(2013.10-2013.11)
1、把实验材料撰写成论文。
2、在进行实验的同时,着力于实验的总结、将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一次综合性总结,形成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3、根据实验内容和我校实际,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将有以下几种形式:课题报告、课堂教学设计、个案分析集、优秀论文集。
五、保障机制
为有效地协调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建、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局面,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经研究决定: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刘瑞珍
成 员:卢晓霞王秀焕
2、把课题研究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专家指导。我校定期聘请市县教科所的领导、专家给予教科研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初中小班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6.“生活与作文”课题研究方案 篇六
一、问题的提出
1、“生活作文”研究基于本校的“苏州市生活教育理论改革教学方法”的总课题。“生活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具体,“生活作文”研究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
2、《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3、我校曾进行“生活作文”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而我校又地处虞山脚下,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因此,从生活内容到对生活作文的研究积累来看,“生活作文”研究具有可行性。
二、概念的界定
我们对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作如下的界定:小学生活作文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
三、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即教育”,启示我们必须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人”这个高度来审视构建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
2、陶行知的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 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孩子是一个潜
在的天地,都有他自己所倾向的学习类型、工作方式和气质性格。都有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就需要构成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方式。
四、实验的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
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使学生的作文能力适应生活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生活作文的基本途径,内容的组
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生活作文的操作性结论,寻找生活作文目标大面积高质量达到的有效途径。
五、研究的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
1、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
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吸取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2、更新观念,开阔眼界,不断总结,勤于反思。在反复探索中
逐渐总结出规律性认识。
(二)、丰富学生生活。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我们研究生活作文教学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1、观察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活,留心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参
与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体验富有特色的家庭生活,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表达,提炼生活素材。
2、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创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愉悦的境界里重构生活,创作生活。
(三)、改革训练方式。
写作能力是现代人生活、学习、工作的一种必备技能,而任何技能都是通过训练得来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注重训练。
1、创设生活条件。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生活,引进学生的生
活,符合学生的生活,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训练学生提高正确表达生活的能力。
2、加强语言积累。写作,从形式上来说,它是语言文字的组
织,它由词到句,到段,最后到文,而词是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要提高写作水平,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写作基础的基础,就是语言的积累。生活作文的研究,决不排斥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化思想的指引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生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思想能力协调发展。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创设作文的生活氛围,给予机会,激发成功欲。
语言积累的最好方法是阅读。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阅读的材料是一种间接的生活。
①加强课堂阅读。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实践的时间占学生生活的很大部分,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在学生解悟文本中提高解悟生活的能力。
②拓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
3、“生活作文”与教材各单元写作训练重点结合起来,继续用好各年级各学期生活作文训练系列。
(四)、优化指导过程。
总结实现作文指导过程所需的基本板块,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生活认识水平。一句话,就是用生活的观念指导作文,用生活的色彩装扮作文,用生活的情感营养作文,在以前作文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体验生活--评点生活--自由命题--写作交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先生活后作文”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2、个案分析法。开展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分
析反思。
7.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篇七
小课题研究学习模式是把课内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课题为载体,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解决这些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学习方式。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到结论的得出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调查研究、查询资料、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数据整理、交流评价等教学环节有的可以安排在课上进行,有的也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它的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一个完整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大致要经历:确定主题研究→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交流研究成果”。
一、《综合与实践》小课题研究学习的起点在哪里
1. 小课题研究学习的目标定位
“‘综合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的综合。二是创设数学实践活动平台,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综合实践’具有两大特性:一是实践性。体现在学生通过活动操作、亲历过程、自主研究等得以实现。二是综合性。“综合与实践”既是数学内部各内容之间的综合,也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同时还与生活紧密联系。”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根据小学生以及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我们认为带领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学习活动是达成“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目的的有效尝试。
2. 教学内容二度开发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它的活动过程可以看做是‘应用数学’的过程: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把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综合与实践”不像其他三个领域,有自己特定的知识体系,它只有活动的目标,达到目标的载体是问题研究,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互动中学习,在发现和思考问题中学习,在过程的生成和发展中提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教师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改编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设计、修改、制作,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展活动。例如,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可以设计“愉快的周末”,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计制作一张一天的时间表,学生在经历实践、交流后,从中感受在生活中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认识到数学的作用。
3. 教学时空不断拓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综合与实践”教学仅仅依赖目前教材课内的两课时内容已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要以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角色去把握和组织教学,不妨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进行研究,如,综合实践活动课、思品课、科学课、美术课等,以弥补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例如,三年级下册“制作活动日历”“我们的校园”可以与美术课相结合,运用数学中的各种知识,使手工制作更富有美感和合理性,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自然与其他学科的距离。在空间上可以因地制宜,把学生拉到教室外面,如,可以和综合实践课相结合,利用学校开展春游的时间,结合学生已学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在春游前,开展合理购物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的有效策略
近几年来,我们在教师自主研发与课程资源整合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小课题”形式推进,在几年的研究中,通过准确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关注“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设计和活动过程,合理解读教材,有效实施开放的、探究的教学活动,通过引领学生课内外相结合,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了我区小学数学学科的系列小课题研究学习模式。
1. 创设情境,明确研究主题
“综合与实践”离不开“好情境、好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良好开端。“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它不是教师讲授新知或复习旧知的课,也不是数学课外活动的课,而是突出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联系的学科,因此,需要选择什么样的主题进行活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选择研究问题不只限于数学知识层面,更多地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或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选择研究的问题可以来源于教材,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开发。
如“营养午餐”,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安排在学生学完“统计知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每个学生每天都必须接触,陌生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基本没有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在小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教材一方面要让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学生综合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如,热量、脂肪、蛋白质等)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怎样的搭配才是合理的营养午餐?)从而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创设以下情境,确定研究主题。
情境呈现:在本学期结束前,负责给我们学校配餐的食品公司想了解学生对这学期他们提供的营养午餐有什么好的建议?特向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征集一周营养午餐的最佳搭配方案。入围最佳方案的前三名班级将予以奖励。
确定主题:通过开展学生讨论,把本次活动的主题定为:“营养午餐”方案的设计。
2. 组织分工,设计研究方案
制订一个好的实践方案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活动方案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往往需要准备大量的素材,因此,课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预设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要使学生明白课前要做一些什么准备,如,课前调查、资料的搜集、准备学具等。如,三年级下册数学“制作活动日历”,这节活动课是学生掌握了年、月、日知识后的综合应用。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运用所学的年、月、日这一单元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在课前可以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收集不同年份的年历、台历、书历等。这样就便于学生在课堂去对比观察、探究发现,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小课题的主题一旦确定下来,便要引导学生学会制作研究学习方案。研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因为学生在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内容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在研究的初始阶段,教师需要对分工、合作研究进行指导,在分组的时候可采取自愿组合与教师搭配相结合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议学生自主分工,自己动手设计方案。小组成员之间是有明确分工的,在学生通力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不断地提高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五年级“粉刷围墙”中,由于本活动需要在课前调查的内容较多,所以实践小组建议由6~8人组成,自主选出组长,并由组长把组员按不同的分工分成制作组、测量组、统计组、搜集组、涂料组等不同的小组。再各自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搜集资料、实地测量、了解市场价格等活动,从而制订可行的方案。并在小组汇报活动中,详细介绍本组制订的方案,并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再次完善、修正实施方案。
3. 内外结合,亲历实践活动
研究的方案确定下来以后是引导学生围绕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这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因此,小课题研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其学习方式是自主、活泼的,形式是多样的。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研究学习活动的空间可以是学校、家庭、社区等不同的场所;研究的方式可以是小调查、小制作、小采访;可以画、可以写、可以欣赏设计……可以在活动中不断生成。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状况及需求不断及时地调整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计动态化的教学过程。
如,在五年级“粉刷围墙”的“了解粉刷外墙材料”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外以小组形式走进市场或者超市,向市场的售货员了解各种粉刷的材料,或者利用网络了解各种材料的价格、用途等。学生在进行调查和咨询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把课内与课外联系在一起,把课堂的问题带向生活,把生活的问题带进课堂。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获取、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本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
例如,四年级的“1亿有多大?”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之后安排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借助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学生在研究1亿大约有多大时,在活动伊始,教师并不急于进行规范的研究程序,而是先让学生大胆地猜测,当然猜测的答案各种各样,五花八门,但思维得到了提升,既培养了他们的估算意识与能力,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然后进入正式的活动实施阶段。首先,确定研究方案,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再思考如何进行测量,制订具体方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学生发现找1亿张纸直接进行测量是不现实的。进一步分析:不能直接进行测量怎么办呢?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先测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确定由部分到整体的研究方法。接着进行小组实验,最后验证猜想、讨论交流。整个研究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自主探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索,充分感知了1亿这个大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交流评价,积累活动经验
综合与实践活动提倡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做”“观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在每个研究活动结束或告一段落的时候,教师还应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活动的过程、研究成果和内心体验、心得体会等。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其实在每个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时时处处也都存在交流。交流的形式也是多向开放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可以口头交流,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数学日记、小论文、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回顾研究的过程,总结研究的方法以及活动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等。伴随着这些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实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确定起跑线”一课中,就是引导学生反思是如何在熟悉的起跑线中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为什么200米、300米、400米的跑道起跑线各不相同呢?反思如何通过探究、交流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如何通过归纳、概括得出相邻两条起跑线前伸的距离是跑道宽与圆周率的积这一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积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只有通过不断的评价与反思才能积累更多、更好的活动经验。“在交流反思中除了交流研究成果外,还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论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体会问题解决多样化的过程。在评价与反思活动中,通过采用让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结合的多元评价手段,让学生养成客观认识自我的态度,合理应对他人质疑的品质。养成虚心倾听和接受他人建议和敢于对一些‘问题’和结果进行质疑的良好习惯。”
在四年级“营养午餐”交流评价阶段的活动中,为了鼓励学生能大胆地汇报自己的成果,我们设计了展示组的评价表,提出评价要求,根据汇报表现用星级评价,分自评和他评,也设计了评价组的评价表,对学生成果的汇报进行质疑和评价,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星级评比。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表现愿望,掌握评价技巧,培养交流和反思能力。
注:展示特别好奖三颗星、比较好奖二颗星、一般奖一颗星。
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非常喜欢“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内容,带领学生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小课题研究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技能,丰富经验积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能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与他人互相沟通、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面对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学生面临的困难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去研究、去探索、去开发、去创造,使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变得更加精彩,以期真正实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这种学习其实就是“小课题”,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课题为载体,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解决这些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学习方式。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到结论的得出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小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168.
[2]陈霞芬.发展与实践: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的探索与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11.
8.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篇八
一、小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选题,模拟教育科研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研究的内容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把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大体分为四类,一是与学科相关的小课题研究;二是应用设计的小课题研究;三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小课题研究;四是社会考察、辨别正误的小课题研究。
近几年来,我校的艺术教育、科技教育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少先队开设了校外活动基地,各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深受各级领导的赞扬,备受家长的欢迎,已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社区活动中,我们与交警大队、农科所、自来水公司等许多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活动中,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我们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我们以“实践、创新、发展”为指导思想,设计并开展了“无土栽培”、“周边环境的调查”、“袋装垃圾及学校环境”、“生活用水量的调查”、“小学生零花钱的研究”、“家教利弊谈”、“城乡孩子共享一片蓝天”等十几种形式各异、具有我校特色的小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线,统领学校各项活动。我们对原有的学科进行整合,将劳动课与科技课整合为劳技课,体育课与健康课整合为体健课,思品课与少先队活动整合为品行活动课。这样腾出了空间,开设了30分钟短课,根据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去寻找问题,寻找答案。并将要探究的问题引入到短课上研究,得出结论再到社会中去实践,做到课程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课程。短课教学流程分为课前收集、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三步,此过程中问题是核心。
第三阶段:努力打造书香校园。2004年秋季,我们成立了《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的课题研究,让综合实践活动与读书手牵手,以“读书活动”统领小课题,以“享受阅读,快乐成长”作为课题研究的策略,以读书作为小课题持续研究的推动力,让校园洋溢人文气息,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目前,我校学生初步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渐渐成为学生与老师的生活习惯。
二、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1.个人独立研究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运用。
2.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一般由几个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成员自愿结合。这种形式在我校小课题研究中数量最多。
3.课题协作研究的方式——几个小课题组合作组成一个协作组,对各自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组际沟通、共同探讨、协作解决问题。这种带有互助形式的协作组,通过每双周四的例会,解决了不少困难。
4.专题研究的方式——对于某些涉及面比较广,研究周期长且有难度的问题,可以专项研究,参加人员可以跨年级、班级,老师,社会有关人员也可以参加。
三、小课题研究的操作流程
具体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自主选题。课题分为学生出题和教师出题,张榜公布让学生自由选择。由领导小组将课题集中、分类收入校级题库,各班选题相同的学生自主成立小课题组,多可十几人,少可几人。由组员推荐小组长即领题人,组员明确分工,自聘指导老师,少可一人,多可几人,可以在校内招聘,也可以在校外招聘。
第二步,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方案中包括课题名称、领题人、指导老师、小组成员分工、研究目标、操作过程、研究结果、存在问题八个项目。研究过程中无论是调查、采访还是观察、实验、讨论等都由学生自行组织、自行安排。操作中有什么体验和感受,学生合作交流,遇到什么问题到课题协作组中去讨论。有什么困难就主动请教指导老师。
第三步,学生自主选择结题成果形式进行展示。小课题研究结束了,结论有了,就可以申请结题。成果可以用小论文、图表、模型、实物、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心得体会、图片、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展示,不拘一格。
9.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篇九
课题实验方案
莱芜市莱城区大王庄镇中心小学新教育实验课题组
电话:0634---6543238 2012年9月20日
《加强亲子阅读 构建书香家庭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莱芜市莱城区大王庄镇中心小学新教育实验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是新教育实验学校,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书香校园、学习型校园的建设,为此,我校积极追随《新教育实验》,申报《加强亲子阅读 构建书香家庭实践研究》子课题,开展营造书香家庭的行动实践和应用研究,以此来丰富每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积蓄成才的力量,为教师的内涵发展积聚基础的能量,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打造文化的品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阅读的启蒙者。有台湾学者的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主要不在于家庭的硬件(如家庭有没有计算机、有没有书房、有没有大量的书等),而在于家庭的软件(如家庭学习的气氛与习惯,父母对孩子学业的关心与期望等)。家庭的阅读气氛与习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影响甚大,因此,对于以识字为重点的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家长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自己带头每天读书读报,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如果儿童经常看到家长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自然也喜欢阅读。良好的家庭读书气氛,比其他任何措施都更有效。
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仅仅靠老师引导和调动是不够的,我们除了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班级营造书香氛围,更要发挥家长的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倡导书香家庭,亲子共读,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为此,我们确立了“加强亲子阅读 构建书香家庭实践研究”的课题,旨在有效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建立阅读即生活、阅读即学习、阅读即工作的认识,促进家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书香家庭建设的一般模式,推进新课程改革,创建特色型、学习型学校,以此加快教育内涵的发展,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二、课题的涵义、理论背景和研究目标
(一)课题的涵义 所谓“亲子共读”,是指一对亲子在家中彼此共同阅读与对话,这其中也包括一位“亲”与两位或两位以上“子”共读或“双亲”与一位以上“子”共读。这种形式不需要教师或专人带领,主要在家庭中组织实施,也可称“家人阅读”,这也是家长与孩子相互沟通、共同成长的一座桥梁。“书香家庭”,就是指整个家庭爱书好学,书香氛围浓郁,亲子之间有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的良好习惯。
读书是浸润、滋养学习文化,构建书香家庭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相关的理论背景
新教育实验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朱永新教授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关注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我们经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而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新教育实验是素质教育的行动化、具体化、系列化、大众化。就像一种追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中国教育的桃花源;也是一种自觉,它用行动告诉人们,中国的素质教育到了返璞归真的时候了。朱永新教授在《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的“阅读宣言”,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亲子共读”方式,营造一种热爱读书的家庭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减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2、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3、发挥“阅读成长记录袋”的作用,在过程中养成和评价;
4、让家长参与到课外阅读评价中来,使课外阅读评价多元化,也使这种独立的课外阅读活动在家长的参与下得到检查、督促和落实;
5、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孩子和父母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机会,使家长能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灵。6、对社会而言,我们相信,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必将完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通过“家庭亲子阅读”,必将进一步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读书,崇尚读书,这必将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从而实现“书香校园建设”的示范与辐射功能。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和分析建设书香校园的有关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启示。
(二)实地调查法
深入家庭,接触学生和家长,掌握一手材料;从中分析、切实认识存在的问题。
(三)访谈调查法
与学生、家长座谈,深入了解情况、听取多方意见、开拓研究思路、采纳合理建议。
(四)行动研究法
教学、教研、科研、管理四方人员共同合作进行研究与实践;在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收集、研究反馈信息,调整研究实施的方法与进程。
(五)案例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案例。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和实施措施
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读书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学校利用每次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全面的质量观,向家长宣传读书能改变人生,宣传读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全体家长关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以此改变家长的观念,赢得家长的支持。
(1)开展亲子共读,唤醒家庭读书意识。开展 “亲子共读”“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活动,让家长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建设者;要求家长将每天睡前半小时时间定为“家庭读书时间”,和孩子共同阅读,共同提高。(2)写亲子日记,巩固家庭读书成果。每天晚上由学生和家长共写一次,可以是家长与孩子书信形式的心里话,可以是生活的事例,也可以是家长写给老师的话„„总之,表达形式和内容不限,不需要高屋建瓴的大话空文,只求微雨涓流般的细言温语,目的是在碰撞思想、砥砺智慧的同时,能浸润孩子们的心田,更拉近了与孩子间的距离。
(3)召开亲子故事会,促进家庭读书活动。倡导家长给孩子讲书中的故事,让伟大的故事静静地滋润孩子的心灵,愉悦在家长和孩子之间传递,促进家庭读书活动的开展。学校和班级每学年召开亲子故事会,让家庭和学校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家长们成了学校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
(4)建立家庭图书室(橱),构建亲子的精神家园。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出生后,越早建一个家庭图书室(橱),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我们能更早让孩子们习惯地看到书的封面、装帧、书页,他们也就会越早形成一个概念:原来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们的图书室(橱),装下的已不仅仅是那些美妙的童书,还有那一颗颗被童书熏染的日渐高尚的童心。这样,我们就可以带动更多的家庭,营造起亲情阅读的氛围,让家庭飘溢书香。理想的家庭教育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学校在低年级家庭中要求家长经常带孩子到图书馆看书,到书店去买书,以拓宽读书渠道;学生请爸爸、妈妈讲自己读书成长的故事,倡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时以书为礼,过春节时,送好书压岁;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在家阅读习惯,参与评价学生读书活动,每月由家长向班级推荐“小小书迷”典型事迹,检查孩子背诵诗文和课外阅读情况。
(5)开展社区阅读活动,带动学习型社区建设。
每年11月开展以“我读书 我快乐 我成长”为主题的社区阅读活动,发动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掀起社区读书的热潮,带动“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⑴准备阶段(2012.10--2012.11):确定好研究人员,总结已有经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出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⑵实施阶段(2012.12—2014、2):实施课题有关方案,探索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的方法;探索亲子阅读方法指导课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并得出研究的初步结果。
⑶总结阶段(2014、2—2014.6):收集、整理有关材料,结合理论综合分析,形成初步的理论成果。在书香家庭建设基本成型的背景下,学校的办学层次有明显提高,亲子阅读的智慧发展促进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六、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研究报告、专题论文、亲子阅读教材、研究个案等。
七、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一)建立研究组织机构,加强课题的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张德政
副组长:杨 冲 成员:全体新教育实验教师
2、领导小组成员必须亲自参加研究,深入课堂,取得第一手资料,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工作交流会,综合分析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与研究教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倾听研究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指导性意见,指导研究者开展工作。
3、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检查,推动整个研究工作的开展。检查方法主要采取平时检查和阶段检查的方式。通过检查发现好的典型,总结经验,予以表彰,及时推广,激励更多的教师奋发向上,发现差的典型及时帮助,促其前进。
(二)加强队伍建设,搞好师资培训
1、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强化教改意识,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加强课题研究工作的培训,使教师掌握课题研究操作技能。学校按计划请市区教研室领导开设专题讲座,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专项指导,派研究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开拓视野。
3、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三)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提高研究的实效
1、成立学校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杨冲 副组长:张克山 成员:全体新教育实验教师
2、课题研究小组逢双周集中一次,研究理论,分析问题,提出改进工作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规律。
3、积极组织参加各级的专题研讨会,撰写实验论文,总结交流情况,提炼经验。
(四)规范过程管理,促进研究深入开展
抓实研究过程管理是提高教育科研效益的关键。第一,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边研讨,边总结,边示范交流,要注意积累素材,搜集个案,总结做法,提炼经验,体会,撰写研究论文。第二,要健全阶段评估制度,专门成立评估小组,制定相应的评估细则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在全校通报,计入年度考核,激发教师奋发向上。
(五)开展合作研讨,定期组织交流
课题组要遵循“统一指导、自主攻关、合作研讨、资源共享”的课题管理原则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将组织召开一次协作研讨会,切实提高研究实效。
(六)认真落实研究经费,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1、学校将加大研究资金经费投入,同时争取上级拨款和各方面的支持,保证教改经费的投入,并加强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推荐阅读:
德育创新课题研究方案07-10
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12-18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10-11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研究论文01-10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06-28
传承与创新作文教学简案公开课07-08
创新实践活动方案07-22
实践课程的探索与创新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