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规划活动方案(精选9篇)
1.农村小学规划活动方案 篇一
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我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现依据上级文件精神以及中心教学安排,本校计划定于5月4日――5月7日进行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特制定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开展教、学、研工作,全面有效地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促进本校教师教学水平持续有效发展,扩大和提高学校的影响力,让学生家长满意。
2、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同时也对我校教学及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教育教学符合本地区实际,创造良好的家校关系。
3、通过开放周活动,找出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总结经验,为学校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时间安排:
xx年5月4日――7日
三、活动内容:
1、教学开放周期间,学校面向学生家长、学区其他学校开放,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2、每天公开课结束后,教导主任组织交流研究,做好记录。
四、活动要求:
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做好布置安排工作,主动接受评价指导。
2.农村小学规划活动方案 篇二
中低压配电网的规划原则是负荷预测, 即按照预测的原理, 针对负荷分布以及区域的密集度, 对配电网变电站供电区域进行合理分布, 并且还需要结合上级配电网规划, 从而确定配电电路整体的走向、变电站的联系方式及配电网的接线形式等。在进行低压配电网的规划编制时, 需做好长期规划, 并在确保整体规划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来实施计划, 从而避免整体性的缺失或是重复情况的出现。同时, 针对中低压配电网规划编制还应进行相应的评估与反馈,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 以确保整个中低压配电网规划能迈入正常轨道[1]。
2 农村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建议
因为农村区域的配电网系统相对老旧, 所以针对负荷问题应做好相应规划建议。
(1) 确立配电网规划与建设改造准则。合理考虑农村地区总体规划, 对电力负荷的增长需求进行合理分析, 确定电网改造目标, 并按照不同因素来制定方案。因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差异, 其改造背景不同, 所以要分析各种影响因素, 禁止只考虑单一因素来制定相应方案, 尤其是原没有结余资金的工程, 就需做好相应的设计与预算, 确保改造能顺利进行。最后, 针对农村区域的配电网规划, 还应做好监理工程, 确保各项质量都能达标。
(2) 电力负荷预测。开展农村区域的电力负荷预测, 需做好经常性的分析与调查, 同时结合历年农村地区的负荷信息, 掌握负荷的构成, 从而为负荷趋势的预测提供依据。做好电力负荷预测需要做到:第一, 对农村地区的农民密集程度和负荷分布情况加以预测;第二, 对区域内的配电网变电站位置进行合理的分配, 即进行整体的配电线路规划, 考虑其接线形式 (包含各变电站之间的相互联系) 。开展负荷预测时, 还应综合考虑农村地区的资源及人口信息, 同时还应匹配配电网预测信息, 进而从整体角度进行规划考虑, 确保其经济性, 满足资源节约的要求, 确保方案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报[2]。
(3) 站点的选择。选择站点时, 应按照农村规划、电力负荷预测的结果来进行供电范围的合理分化, 同时做好开关站与配电站的位置选择。设置配电站时, 新建配电站不得与负荷中心距离过远, 以减少配电线路的长度, 避免投资成本的增长;遵循密布点、小容量的基本原则, 在设置布点时, 按照区域内的用户数量加以考虑;尽可能简化接线, 以避免接线的繁杂性导致配电网的规划建设受到限制;站在总体的角度来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及交通要道等, 让配电网与周边环境实现“和平共处”;因为中低压配电网变压器安全性较高、占地面积小、维修量偏低, 所以可在电力负荷密度较低的区域加以设置。
(4) 重视无功补偿, 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差异化设计。
第一, 做到随“器”补偿, 也就是在配电变压器的低压母线上并接电容器, 通过自动投切装置的安装, 实现自动补偿, 最好能按照配电变压器容量的10%~15%来加以确定。
第二, 做到随“线”补偿, 也就是根据供电负荷的实际特性, 通过设计与计算, 从而确定最佳的安装地点和补偿容量。通常将电容器安装在配电线路上, 实现优化补偿。
第三, 做到随“地”补偿, 也就是无功负荷应该满足就地平衡的要求, 从而对动态无功进行有效控制, 实现配电网上无功流动最大限度的减少, 以降低压力、减少损失, 满足系统的经济性要求[3]。
(5) 目标网架接线模式。对于农村电网, 中低压配网的结构会对供电质量与供电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 也就是说中低压配网的结构会直接影响电网的长期发展。由此可知, 在目标网架接线模式中, 应考虑具体的接线方式 (如2-1单环网或是开关站接线模式) 、目标网架过渡及网架接线模式。
3 某农村地区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实证分析
3.1 低压配电网现状
2014年, 某乡镇共有配变475台, 容量为206MVA, 其中专用变压器324台, 公用变压器151台, 配电总量比例分别为82.48%和17.52%。由表1的统计可知, 该区域超78.15%的公共配电都处于合理的负载率范围内。相对而言, 重载配变要低于全区的重载比例, 但依旧需要在规划的阶段中通过新增与扩容来减少重过载配变数量。
3.2 电力需求预测
(1) 负荷预测方法。通过负荷的实际情况与预测目标, 确定出逐年规划的最高负荷, 最后得出该区域的最大负荷[4]。
(2) 负荷预测结果。按照主网规划的电力实际需求, 预测该区域的变电站最大负荷, 具体见表2。
(3) 负荷预测结果。因为2016年没有报装信息的支持, 所以对于主网选择数据预测的方式, 其结果见表3。
3.3 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及投资估算
(1) 规划思路。中低压配电网规划是按照原低压配电网建设的技术原则, 基于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 并与规划相互结合, 考虑负荷发展的实际需求、现有状况, 满足重要负荷供电要求, 确定逐年的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开展配电网年度建设规划时, 将电网评估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按照负荷的地理分布, 做好站间联络, 加强供电可靠性, 对配电网结构进行规范与简化, 确定供电区域等相对应原则。按照建设的具体进度, 提出低压配电网的年度目标及各年度具体的建设清单, 同时给出工程量的估算[5]。按照本区域的配电网建设造价, 对于配网建设的投资进行分区、分年度的投资估算。
(2) 规划方案。按照《中低压配电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和《中低压配电网项目管理办法》, 将配电网项目分为配网大修和基建配网两部分。按照不同的项目目的, 可划分成为以下类型:A类型为中压配电网网架完善、中压配电网重载馈线和扩建变电站的出线;B类型为提前实施的, 与道路施工相互配合的项目;C类型是重载配变与台区改造或新建的低压台区;E类型是指扩建的配套项目;D类型是指架空线改电缆、设备更换修理等其余项目。
(3) 改造项目小结。针对本区域配电网的现状, 并结合实际的建设情况, 预计到2016年底项目实施后, 将现存的导线截面过小、重载线路、重过配变等全部进行更换或改造, 具体见表4。
注:0表示没有问题, 1表示存在该类型问题。
(4) 工程项目分析及统计。按照中低压配电网规划方案, 对中低压配电网建设进行统计, 具体见表5。
(5) 分类投资汇总。按照《中低压配电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和《中低压配电网项目管理办法》, 配电网项目可划分成为基建与大修两个类型, 同时根据主要目的也可进行具体划分[6]。基于本区域的实际规划工程量, 再按照设备单价表, 就可做好中低压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投资估算, 具体见表6和表7。
亿元
亿元
针对该农村区域的中低压配电网建设给出了规划方案, 最终给出改造投资规划的预算,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规划有所帮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农村配电网的规划对于农村整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着重考虑配电网规划的主要因素, 同时与农村发展的政策、经济、农民用电水平等相互结合, 满足供电安全性、供电需求及供电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确保效益最大化, 从而推动农村供电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分析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中低压配电网的规划建议。通过某农村区域中低压配电网规划的案例, 给出了该区域的中低压配电网规划方案, 希望能帮助农村地区改善中低压配电网规划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低压配电网,规划
参考文献
[1]叶翔.关于县级中低压配电网规划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0 (28) :142-144
[2]舒东胜, 董旭.湖北省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建设主要技术原则探讨[J].湖北电力, 2015 (5) :67-70
[3]刘永南.城市中低压配电网规划的几点建议[J].通讯世界, 2015 (14) :121, 122
[4]吴桂联, 张林垚, 胡臻达.中低压配电网整体规划方案综合评估[J].电力建设, 2015 (11) :64-69
[5]闫军.浅谈中低压配电网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 :150
3.漫谈农村小学科技创新活动 篇三
[关键词] 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小发明;农村;农业;爱家乡;爱科学
一、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组建科技小组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少、班型小,全校不到140人。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根据我校自身特点,把着眼点落实在农村、农业上。学生的家长大部分从事种植业,我们让家里有活动项目的学生做组长。按四个自然屯划分活动小组,把选定的课题,让科技小组的组长去落实。(每个小组4~6人)王佳宝小组根据金屯村菜农的黄瓜的嫁接技术,深入农户大棚,亲历黄瓜的生产全过程,动手完成了《黄瓜嫁接产量高》荣获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奖”“优秀组织奖”。
2.活动方法
聘请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带头人做项目的负责人,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温室大棚听讲课、实地参观、动手操作围绕科技活动项目写出科学考察报告。张恩雷小组围绕葡萄的鲜储,小组成员先后参观了市的恒温库,学习经验。在自家建起了葡萄鲜储窖。不仅销售快,而且好卖,在收入上净增4~5倍。春节其间上市批发可卖20~30元一千克,他们小组的项目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奖”。
3.科技辅导员直接参与活动,指导活动进一步向深入开展。
张微小组围绕“小尾寒羊的饲养管理”,深入农户,参观、访问,在科学考察报告的撰写过程中 主动请教老师,在科技教师的帮助下,“小尾寒羊的饲养管理”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奖”
4.活动总结和科技成果展示
学校立足于农村、农业这块天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家乡,关注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不仅开拓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几年来,我校共有六个科技小组先后在省市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
二、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小发明
1.上好科技活动课
我区是素质教育示范区,在~6年级都开设了科技课。在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课本的运用,同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上——小发明。在4~6年的教学中,我们突出了发明技法的介绍上,从而点燃学生创新的心灵火花。例如:四年级发明技法——克服缺点。从椅子的变化(木椅——皮椅——转椅——可移动转椅)。从椅子的变化告诉学生改进功能就是一种创造。五年级,缩小省略,从钟表的变化(落地钟——台钟——挂钟——怀表——石英表)。学生从生活中看到的家具的折叠(折叠床、折叠沙发)想到了伸缩黑板擦,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的擦黑板;李天成同学做了一个“新型条帚”能伸缩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银牌;高磊同学根据缩小省略的发明技法缩小了条帚、撮子,做出了塑窗槽清洁器,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奖”。
2.留心身边不方便的事
吴凡同学发现下雨时,同学都跑出教室给自己的自行车套上塑料袋,影响上课。他开始动脑筋,发明了“防雨雪鞍座套”,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二等奖”。耿德智同学看到妈妈在炒菜时油锅崩手,他想到了“护手铲”,该项目荣获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奖”。
3.广泛征集小发明活动方案
在学生中广泛征集小发明活动方案,对优胜者给予奖励。此政策的出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许多家长帮孩子出主意、想办法,使大多数学生都调动起来了。
4.指导学生完发明作品
一些优秀活动方案产生后,一些家长帮不上忙。这时,急需科技教师主动上阵,指导学生完善作品。贡新同学看到一些工人在清扫玻璃墙,一根绳子晃来晃去很不安全,她想发明一个装置解决这一难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完成一件小发明“垂直升降”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奖、国家专利局优秀参赛奖。
几年来,由于学校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先后有二名学生荣获国家奖,十二人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奖,十七人荣获市优秀项目奖。我们立足于农村小学这一特点,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以学生的自家示范作用推动周边农户的生产,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笔者深刻感受到,在轻松、自然、和谐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科技活动,用生产项目做课题,以课堂作为活动场所,可以让学生与教师都更好的融入生活,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习科技知识,在科技学习中掌握劳动技能。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对此,笔者乐此不疲,并愿意一直在科学教学创新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继续探索,不断前行。
4.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普及工作,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并了解心理辅导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承。
3、认真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力求个案上有所突破。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心理辅导的方法、途径:心理咨询室“心灵的港湾”,各班级心理教育课,学校橱窗,各班级黑板报,“开心由此”电话,“悄悄话”信箱,红领巾广播“心灵之声”栏目等。
2、校辅导站地点:浴宇楼四楼东首“心灵的港湾”。(电话:83229875)
3、辅导站定期开放时间:每星期五5:00―6:00(其它时间的咨询辅导由学生另行预约)。
4、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各级文件,有关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方法等,使每一个教师首先每天保持一颗健康的心理面对学生。
5、除建立“心灵的港湾”,定时开放外,每位班主任每人一本记载本,随时辅导记载,为一些难为情和不愿进心理咨询室喜欢和班主任老师交谈的同学服务。
6、班主任做好平时日常教学中的学生心理辅导,辅导站老师要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班可利用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深入浅出地辅导学生心理健康,从学生身边的事展开。还可与家长联合起来,积极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习惯等。
7、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本学期安排出两期心理健康教育黑板报,向全校宣传一些心理保健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8、完善学校心理管理机制,紧密团结在以刘玮校长为中心的心理教育组,明确各项分工,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研讨各类案例。
9、更好的开展家校联系,开展家校联系卡,举办家校学生心理座谈会,共同探讨心理现状及各类应对措施……
10、对班级咨询员进行选拔、考核、辅导,再各班级由同学推选出两名学生咨询员。要求:心理素质良好,乐于奉献,热爱集体,关心同学,能够得到同学们的信任,最重要的是要求能够保守秘密。在选出后,对咨询员进行教育,严格遵守咨询处的纪律,明确工作目的。然后开展简单的咨询指导辅导。如果,时间场地不允许组织集体学习,咨询处讲准备学习材料分发给个人进行自学。
11、对广大同学进行心理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以心理测量表的形式对同学进行心理调查。主要对以下四方面作为重点:
(1)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
(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
(4)有没有完整的人格。这些只是心理健康的一部分,因为考虑到个人差异及工作量的问题,仅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建立每个同学的心理档案。
13、建立多种联系方式,随时随地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尤其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尤其敏感自己的隐私,很多初次咨询的孩子对老师还缺乏心理信任,所以开设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广大同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咨询,具体方式如下:
(1)面对面咨询咨询者可以与指导教师同学当面沟通;
(2)电话咨询指导教师和班级咨询员联系方式祥见附表;
(3)信件咨询咨询者可将自己的问题以信件形式投递到指定信箱;
(4)电子邮件同学也可以通过e-mail咨询问题。
5.农村产业规划方案 篇五
(一)继续抓好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我区农业增加值达到4%,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达到10%的目标任务。
(二)认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和动物预防工作等。继续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不断加大巡查力度,完善制度,健全机制,逐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饲料、兽药市场及投入品的监管,确保我不发生动物疫情、不发生畜产品安全事故。
(三)切实做好扶贫“双到”工作。以严肃认真负责的政治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查漏补缺,全力以赴迎接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年终“大考”,确保我区扶贫开发工作以优异成绩实现目标。
(四)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完善甲冲坑水库和甘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全面完成龙归河(龙归段)治理工程建设任务。加快重点县建设项目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加强山塘、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和维护使用,确保水利设施正常运转。
(五)进一步抓实三防工作,确保我区三防工作扎实开展。同时做好防洪为主转入防洪抗旱相结合工作,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各山塘水库的管理,管好水,用好水,以防御秋季干旱。
(六)继续抓好水政工作。加强对河道的日常监管巡查,强化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水利规费征收,力求做到应收尽收。同时加大新砂场建设及取缔非法砂场力度。
(七)抓移民工作。进一步加强移民信访维稳工作,落实水库移民有关政策,抓紧水库移民项目实施,努力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八)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加强监督,努力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九)抓好农电工作。切实加强小水电站安全生产及年检工作,按省、市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对小水电开发建设、生产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加快农电技改工作。
(十)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一是扩大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成果,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二是适时策划土地确权招标工作,为全面铺开我区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6.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六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标准,广泛动员,全面发展,逐步把周坑村建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新村,把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式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把村建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规化原则
1、坚持要充分开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化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因此,乡村发展的各个项目都必须根据本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
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即2011-2015年。
2、规划范围
周坑行政村所属的8个自然村。
三、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的安全之地。
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面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村部设村民活动文化中心、村民广场、公共设施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新村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通过暗渠集中处理排出。
2、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特别是受暴雨及周边山体滑坡直接影响到的危房,于2015年前全部拆除。
(4)、新建:新村新建住宅以集中建设布置,住宅原则控制徽派特色。
3、道路交通规划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道路建设为三级: 新村大道:宽8米。旧村内小道:宽2米。(3)、道路建设 南北走向:
新村大道宽8米,采用水泥路面,与进村主干道连接,并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
东西走向:
东西走向道路,宽均为3米。路面采用底层砂砾石,上面浇筑C30混凝土,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与进村道路连接。
(4)、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所有村道靠山一侧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出。
(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①、改水改厕。根据村庄地理位置较高,取水不便的实际,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村里投资在新村建造过滤池及蓄水池,让村民吃上洁净的自来水。积极引导旧村村民改建新型卫生厕所。
②、垃圾箱(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多个点。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③、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6)、绿化规划
①、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乔木、灌木,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
②、新村在已栽植花木的基础上,栽植黄杨球,树间砌花坛,设计栽植合欢、大丽菊、美人蕉、月季等常规花卉。
③、新村广场建设绿地,建花圃,铺草坪,选用四季常绿花木品种。
④、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村里无偿提供葡萄、柿子、香椿、石榴、月季、无花果、海棠等品种。
(7)、公共设施规划 ①、学校建设。继续根据教育发展要求,在满足学校发展的基础上,规划修筑标准化幼儿园。
②、在村部办公大楼内开辟科技、文化活动中心。
③、村民绿地广场。建设新村广场,内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械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供村民休闲娱乐。
④、村民医疗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卫生室。
⑤、文化宣传设施。村部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栏;在村口、村部、新村广场建设《村规民约》宣传牌,设置读报栏,统一刷写大街两侧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使其容颜更加美化。
四、经济发展规划
1、在周坑与汪坑之间划分一块约300亩的苗木种植基地,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村民个体经营。
2、建养鸡、养猪场。鼓励村民养鸡、养猪建场,鸡、猪糞便是优质肥料,从而减少农民化肥资金投入。
3、养蚕是我村部分村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继续增加种植桑树面积,以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五、村民社会保障规划
1、在保持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0%的基础上,大力宣传,鼓励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2、循序渐进地实行村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争取乡民政部门支持,将所有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每月发放一定金额的资金给贫困户。
3、村集体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提高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优待标准。
六、制度及管理规划
1、修订党务、村务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制作高标准、观赏性较强的制度牌子并上墙悬挂,同时,统一制作《村规民约》小册发到各家各户。
2、健全完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环境卫生管理小组,治安维稳监控小组,以及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服务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规范村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机制。
3、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文明户星级管理、党员和村民代表包片联户等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村内管理秩序。
4、规范完善村级档案标准化管理。将村务文书资料、村级财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规范组卷建档。同时,以每一个家庭为基本单位,统一建立村民档案并集中管理,条件允许时,增配计算机,建立村务、财务、村民电子档案。
5、规范完善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使其成为全镇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点的“点中点”。
6、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建立以村“两委”干部为第一责任人、党员和村民代表广泛参与的村民教育工作队伍,健全以集中培训、分批轮训、联户施训为主,利用广播喇叭宣传、板报栏宣传等为辅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好宣传教育的舆论环境。
七、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建设措施是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
1、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农民为主、政府帮助、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
2、政府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
3、成立由村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新农村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因而在思想认识、行动落实、规划设计、资金投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由于一些干部群众没有深入、系统地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仅仅是从会议、新闻媒体和一般性宣传活动中获得,因此并不能真正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通过现场调查询问,发现少数干部包括个别“第一书记”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心中无数,与他们交流时,竟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出现偏差,在认识上存一些误区。一是部分干部群众持怀疑观望态度。一些干部群众把新农村建设看作一种新的形式主义,认为是以前所搞过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运动、活动的延续或翻版,只是刮一阵风,刮过去就完了,因而对之抱消极应付的态度。少数基层干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清楚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个别村党支部书记、村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党委、政府交办的政治任务,虽然在公开场合下表示要如何如何抓落实,但私下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政策
3月8日,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代表和媒体关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做了回答。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说:
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要增加农民收入。
尹成杰介绍说,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还是初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今后几年,建设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采取综合性措施,扎实地加以推进。这些措施包括不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广开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说: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投资建设重点。
第一、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围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今年拟安排120亿元人民币,继续加强多项工程建设,包括种子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中部四省大型泵站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
第二,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将集中力量办好“水、气、路、电”四件事。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今年将安排40亿元,计划再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农村能源方面,将安排25亿元投资,再建250万口户用沼气池。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将安排国债和车购税资金170多亿元.改建新建乡村公路18万公里。在农村电力建设方面,将安排12亿元国债,对中西部部分地区农网进行完善,启动无电乡的建设工程。
第三、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将安排60多亿元投资,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主要项目包括:围绕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继续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配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建设。在农村文化事业方面,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越来越厚实的物质基础。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说:
公共财政增量重点向农村倾斜。财政部门将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发展和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财政部将建立一个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存量,同时把增量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地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今年预算安排支持农业的资金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总支出增量的21.4%。也就是说,将把今年总支出增量的1/5以上都用到农村。
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8亿农民可以因此受益1250亿元,人均受益140元。为此,中央财政为地方增加了转移支付782亿元。此外,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这三个补贴,将继续完善和强化。据介绍,今年粮食直补资金在13个主产区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比上年增长10个亿。同时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也比上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另外,财政部还将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制度,由去年的55亿元调整到今年的85亿元。
朱志刚说,为了解决农村上学难和看病难等问题,财政部也安排了相关投入。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与地方财政一道,增加2182亿元投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今年率先在西部中小学免收学杂费,明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今年合作医疗试点将扩大到农村40%的县,明年争取达到60%,在2008年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此。今年中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达到了47亿元,是去年的7倍多。
7.农村小学规划活动方案 篇七
一、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活动现状
许多的化学教研优质课赛课、大型展示课、研究课等现场, 通常都会以探究性极强的课堂实验活动来展示, 经过教研组精心打造的课堂难有不成功的。这是我们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亮点, 被倡导为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也被业内人士和专家们所积极推崇。虽经现场的热烈大讨论, 教师们激情雀跃, 皆愿复制, 但是沉寂下来后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仍波澜不兴, 难以常态化进行。现实的条件是许多的化学实验难以在课堂上以学生活动的方式开展, 许多学校化学课堂实验教学开出率较低, 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教学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条件, 使得化学实验的开展受到了空前的限制和制约, 每个学校、每位化学教师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实验的开展就成了黑板上作画, 纸上来讲练的做法, 实验教学成为无人监督、无人监控的局面。
二、影响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开展的原因
从多年的调研来看, 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究其原因, 不外乎以下几点。
1、缺乏实验教学的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
社会对学校关注的是学生考试成绩, 而不是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放弃课堂中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验的教学成为以“讲”代“做”、以“练”代“画”, 上级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实验教学活动开展的监督机制无法落实到位。一方面,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 化学实验是只有消耗而没有产出的一项工作, 学校领导对实验的教学也就多半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不愿有太多的投入, 这使得许多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药品等靠吃“老本”而勉强支撑。另一方面, 由于各校是化学教师兼职化学实验员的工作, 而化学教师本身任课的工作量普遍繁重, 再让教师本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化学实验, 没有明确的报酬, 没有成绩的肯定, 没有激励的机制, 加之在实验过程中会接触到有毒、有害、有险的物质对身体造成伤害, 许多的化学教师就因此而放弃做实验, 宁愿以讲代做。缺乏或缺失激励机制, 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化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使得化学实验的开展每况愈下。所以许多的学校实验室的管理一片混乱, 实验的开展就成了黑板上作画, 纸上来讲练的做法, 实验教学成为无人监督、无人监控的局面。
2、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严重不足。
化学实验本身的危害性、腐蚀性、污染性等特殊性, 使得化学实验的开展需要专门的场地、专门的设备、与教材实验配套的仪器和药品等, 而现实状况是许多学校没有规范的专门实验室, 没有象样的设施和设备, 没有配套的仪器和药品;没有专职人员管理, 药品浪费严重;没有专门的人员维修, 仪器设备损坏严重。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不足, 远跟不上新教材的实验改革步伐, 难以胜任对新教材的实验教学, 所以许多学校化学教师长期以来只能在行课的教室里以讲实验、画实验为主, 也就不足为怪。
3、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 (或实验员) 。
除高完中往往配有专职实验教师 (或实验员) 外, 一般的单设初中都是任课的化学教师兼职化学实验教师的工作。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对实验的课前充分准备, 化学教师自己为了教学准备的实验总是匆忙、粗疏、随便, 使得药品的消耗多、回收率低、浪费大, 实验成功率低, 仪器设备维修与保养不到位、损坏率高, 身体伤害大, 等等。当然, 事实上各校配备专职实验员的现实性受到很大的挑战, 即使配备了实验教师却又不是专职的话, 也难以为化学教学服务。
4、化学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过硬。
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少, 实验教学的意识不浓厚, 实验教学的校本教研无法开展, 实验科研课题的研究难以触及, 化学教师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化学专业的教师队伍不稳定, 流失严重。一些学校只能靠自己培养, 常用非专业的教师担任化学教学, 边啃边教, 实验教学上难有落实。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 这一方面除了受经济、交通的影响外, 另一方面是学科给予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少, 凡外出观摩学习与交流往往名额有限, 绝大多数教师失去了外出“洗脑”的机会, 只靠着常年的“苦修行”磨练内功。所以许多农村教师教学年限越长, 教法往往却显得越呆板陈旧、老套定势, 离实验教学的创新要求越来越远。这些因素无一例外地对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产生着不利的影响。
5、大班额教学的制约。
近几年来, 许多城区中学生源拥挤, 大班额教学突出, 且不说实验场地的限制, 工作量、劳动量太大, 单是课堂上教师的有效组织工作就难以掌控,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这些现实的因素让许多教师对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望而却步。
6、没有实验技能的培训。
多年来, 教学主管部门没有开展过实验学科任课教师及实验员的相关培训工作, 在化学年轻教师一茬一茬地取代了原来的老教师后, 年轻教师的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技能培训, 实验能力差, 实验失败多。加之社会风气的影响, 年轻教师在浮躁心理的支配下, 个人钻研业务的精神与敬业奉献精神缺失, 怕麻烦、怕繁杂, 化学实验就这样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大打折扣, 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成了粉饰的表演, 难以常态化开展。
以上诸因素虽然制约着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 但难道化学课堂实验活动就真的不能常态化开展了吗?
三、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策略
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真的难行吗?其实并不是想象的这么难, 只需要达到两个条件即可——课堂实验微型化和教师的敬业心, 再配以分组实验的教法, 即可常态化地开展实验活动。
1、课堂实验微型化。
所谓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即是经常性、日常性和随堂性开展化学课堂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多年的调研经验, 要使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常态化地进行并非不可能, 走实验的微型化道路是最有效的方法。微型化实验的课前准备工作量小, 不会占去太多的时间投入准备, 仪器轻而小, 便于随堂开展。以学生实验活动中的试管实验为例, 常规实验所需反应的溶液大约2ml左右 (学生实际取量比之要多) , 以每滴液体约0.05ml计算, 2ml约需40滴, 以四名学生为一个小组需该溶液2ml, 以现在普遍的大班额60名学生计, 需要15组, 即需30ml, 加上损耗量10mL, 至少得40ml, 以一位老师任教3个班为标准, 这一种药品就得准备120ml。倘若以微型实验来进行, 将试管换成塑料点滴板进行实验则所需溶液就只需2-3滴, 一个60名学生的班级实验活动教学只需约3ml, 3个班的实验活动教学约需10ml, 一块塑料点滴板同时可做多个实验。以这种微型化实验进行学生实验活动, 即便一节课内容中实验活动需要10种药品 (试剂瓶也微型化) , 也因其微型的量和仪器而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前实验药品准备的工作量和劳动量, 则这样的实验活动课开展起来就没有多大的困难, 微型实验的仪器和药品用一两个实验盘就可以完全盛装下, 随时可以让学生端到上课班级的教室, 课前让班上的小组长将实验仪器药品分发到各小组去, 两三分钟即可完成, 这样一节课堂实验活动的教学课即可开始了。万盛区的一个化学课题组就使这种学生实验活动课堂进行了常态化地开展。教材所要求的所有学生实验活动一律在课堂上开展探究, 不能由教师演示代替。
将实验微型化, 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机会多, 微型化实验课堂实验时间短、实验效果好、安全性好、节约药品、节省开支、环境污染少。经济落后、实验经费和实验设备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学校, 都可以选择微型化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万盛区的市级课题《农村初中利用身边易得材料进行微型实验的探究》化学课题组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开发微型实验资源解决了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
2、教师的敬业心。
化学实验微型化是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基础, 即便微型实验的准备不耽误多大的时间和精力, 但还是需要教师课前的积极有效地准备, 毕竟多出一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 “讲实验”、“画实验”速战速决, 许多老师就这样将实验“减省”过去了, 简单实验做点演示, 麻烦的实验以讲代做或以画代做直接省掉。有这种教学心态的老师, 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诿, 学生的实验活动都难以开展。其实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是什么条件和细节都达到了你才去进行, 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矛盾, 开展学生实验活动就是一个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需要教师的敬业心来支撑, 教师没有了敬业心, 什么工作都会打折扣, 包括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这样的教学细节。
即使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室设施, 没有专职的实验员, 只要我们的化学教师有必要的专业素质和对待工作的敬业心, 走实验的微型化之路就不愁不能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
3、分解大班额分组实验。
既然“挤挤一堂”的教室里难以开展探究实验, 索性把探究实验变成学生实验到实验室完成。由于实验教室容纳的学生有限, 可以分成两小组分批先后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因实验室没有专职实验员, 都是由任课较少的年轻教师兼职, 留在教室的这组学生就会没人管理。为了避免没人管理的局面产生, 利用同一年级同一教研组的老师协同合作, 没有轮流到的学生在教室上预习实验或完成实验报告, 由教研组没有课的老师临时监管。轮到做实验的这一组学生就进实验室去做实验, 由任课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师在所做的新教材所有演示实验中, 先集中预设实验内容, 简单的实验可归为学生实验, 实验多了再集中起来一次完成。虽然学生实验的进度可能与教学进度不一致, 但是在教师预设实验报告内容的引导下, 学生完成简单实验没有难度, 这样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并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可以从教师的演示实验中获得知识, 还可以通过亲自实验得到启示。这种教学方法虽可行, 但工作量大, 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可能存在冲突, 班级的众多也使学生实验的周期拖得很长。虽然如此, 但最终得以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常态化地开展了实验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教师深入学习, 认真领会新教材改革的精神实质, 深刻分析原有的做法的利与弊, 转变教学观念, 拓展思路, 结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灵活而创造性地开展好常态的实验教学活动, 使教学少走弯路, 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与高效性的目的。每一位化学教师拿出自己的敬业心, 走实验的微型化之路, 相信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一定能常态化地顺利开展。
摘要: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实验教学的常态化开展越来越难, 越来越少, 本文从影响实验教学常态化开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寻找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实验教学活动能克服各种困难因素而常态化地进行开展。
关键词:化学课堂,常态化,实验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谷莹莹.科学探究更需常态化.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 (9) .
[2]胡守会.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01) .
8.农村小学规划活动方案 篇八
1.基础设施的局限性
在我国,农村相较城市而言,其交通不便捷,经济情况落后,对信息的传遍也不及城市快速实时。如今城市早就配备了多媒体教育,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再是“填鸭式”教育,更具层次性、针对性,能够实时了解分析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上的公式定理。而农村教学却依旧是“填鸭式”教学,因此数学教学效果远不如预期。
2.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许多农村的家庭认为就算学习了知识很多时候也不实用,只把读书当成生活成长所需的必要流程,因而在对知识的摄取上得不到重视。大家都知道农村人普遍知识水平都不高,在家长眼中孩子学习知识,就是为了防止今后做睁眼瞎,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度。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懒散厌学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影响数学教学质量。
3.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不佳
由于农村的局限性,其师资力量远不如城市,许多教师可能穷极一生都出不了校门去学习新的知识;或教师的学历低、专业不搭边,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有的教师可能会集体育、美术等学科同时教学。另外,农村的教师普遍综合素质较低,知识获知不完善,没有更好的教育创新能力,达不到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解决对策
1.完善基础教学设施
由于学校基础教学设施的局限性,在根本上影响着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学校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增强课堂学习的生动趣味性,要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命脉所在。
2.提高重视度
许多家长和学生在学习问题上的重视度不足,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应就这一问题,积极地帮助学生及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学习观,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营造有助于学习的外部环境,促使数学教学顺利地开展。
3.完善师资力量
不要因为是农村教师,就忽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一问题,新型的教学理念已经实施,教师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数学教学的方法才是解决数学教学不达标的根本。同时,减少教师兼任其他课程也是当务之急,毕竟数学教师在其专业上更具硬性知识,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原本的专业教学中才是上策。
综上所述,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育,不仅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总结深化,还是为初中数学教学做准备,所以,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王凡兵.对农村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的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3(01):22.
9.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九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0%的农场和60%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0%的农场和60%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快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园艺型、技术型特色农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自然保护区、小城镇建设等旅游资源,开辟精品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九)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发挥垦区资源优势,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基材料。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形成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模式。加大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快工农结合以工哺农的循环经济的进程。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防止农业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职工增收长效机制
(十)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坚持“扩稻玉、上品质、强经特、增效益”原则,向优质高产作物调整,力争“十一五”期末,水稻扩大到1500万亩,玉米扩大到500万亩。向高效经济和特色作物调整,重点发展亩纯收入500-1000元的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向优质专用农产品调整,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啤酒大麦、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高效经特作物、饲料饲草作物基地。城郊农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推进高效集约化经营,使有限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十一五”期末,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850万亩,粮食总产力争达到260亿斤,商品率保持在90%以上。
(十一)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扩大奶牛、肉牛、生猪等生产规模。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良种的引进和培育,优化畜牧业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加快畜牧业由速度型、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的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进程。建立和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实现畜牧业生产机械化。加快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建设,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十一五”期末,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0%。各类养殖小区达到1700个,各类家庭牧场达到3万个,使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达到80%以上。良种奶牛(单产5.5吨以上)占存栏母牛的80%以上,肉牛改良比例达到95%以上,商品猪三元杂交达到95%以上,良种肉羊的比例占肉用羊存栏的50%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居民家庭纯收入30%。
(十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破除农场既得利益观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激发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追求财富的热情,形成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态势。积极鼓励广大民众以民营方式,发展畜牧养殖、林下经济、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和社区服务。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办教育、文化、科技和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好用活发展基金和专项周转金,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私营企业,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引导企业提高素质、壮大规模,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十一五”期末,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00亿元,占垦区生产总值的40%。
(十三)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出台扶持转岗就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科技入户、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大省内外的劳务输出力度,把国际劳务输出做大做强,通过项目代劳务等方式,把企业建到国外去,在国际市场打造品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就业服务队伍。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十一五”期末,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5万人,每年完成3万人的转移就业任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十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的拉动能力,增加职工收入。加快贫困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贫困农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完善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扶贫项目建设步伐。继续实施“1533”扶贫工程,加强对低收入职工群众的扶持,尽快使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搞好人多地少的贫困农场劳动力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24.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区工业化进程
(十五)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确立垦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构建起实力雄厚、主业突出、集群发展,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力支撑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工业产业格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股权结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迅速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竞争能力,努力打造若干个年销售收入十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的大型企业,在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着力解决达产达效和运营质量问题,努力成为拉动基地农户增收的主力军。“十一五”期末,将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肉业发展成核心竞争力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航母”企业,3户企业进入中国500强。
(十六)拓展工业发展领域。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为项目准入标准,发挥资源优势,再上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市场,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工业项目,努力发展生物化工、粮食化工、亚麻纺织和机械制造等产业,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领域。抓住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契机,引导产业和企业向园区聚集,尽快形成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一流的绿色产业园区。“十一五”期末,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实现年大豆综合加工700万吨、水稻加工500万吨、玉米加工500万吨、小麦加工100万吨、大麦加工50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50万吨,生猪屠宰加工50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50万头、羊综合加工500万只、鲜奶综合加工100万吨。
(十七)鼓励和引导非国有中小企业成长。各分局、农场要把发展重心转移到工业发展上来,分级构建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加工支柱企业集群和服务型企业集群。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鼓励创办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在土地、资金、信息网络建设和政策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对进区企业实行重点倾斜。总局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协作配套。“十一五”末期,建设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集群园区70个,园区平均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中小企业25家,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占垦区工业的35%。
五、加强场区公共基础建设,加快农场城镇化进程
(十八)搞好城镇建设布局规划。结合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充分预留发展空间,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搞好城镇和管理区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完善小城镇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小城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重点规划建设5个人口在10万人左右的中心城镇,50个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重点城镇;500个人口在1000人左右的管理区。“十一五”期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
(十九)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0公里骨架公路和50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农场出口路全部建成高等级路面,50%以上的管理区实现高等级路面连接,形成城乡通畅的公路交通网络。新建、改建分局、农场客运站70个,新建管理区客运站40个、停靠站200个,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镇混凝土道路15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建设1万户户用沼气池,40座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利用沼渣、沼液发展节能设施农业20万平方米,5万户居民用上清洁能源;建设5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000万吨/年以上;新增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建设信息传输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综合信息网络平台,解决互联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实现固定电话、有线电视、互联宽带和信息网络“村村通”,实现农业频道节目在全省市县落地。
(二十)加快居民住宅建设。以增加居住面积,提高住房质量,改善居住条件为重点,大力推进住宅建设。转变居民住房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居民住宅消费,形成高收入住高档别墅,中低收入住普通商品、经济适用住房,贫困居民、弱势群体住造价不高、功能配套的实用型住宅格局。结合撤队建区和中小学集中办学,积极引导撤队居民点住户向农场场部或管理区驻地集中。启动“康居”工程,加大力度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推进合作建房、合资建房,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老转业官兵、特困群体的住房问题。强力推进扒迁场部泥草房,2年内彻底消灭场部泥草房。搞好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突出北方农垦园林特色,积极采用以节能为重点的建设新技术、新材料,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保节能、风格独特的小区住宅。“十一五”期末,建设住宅面积7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十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用现代技术装备和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居民服务和公共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构筑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加强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尽快构建起以哈尔滨为中枢,以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港口码头为平台,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为依托,以综合性、专业性物流配送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形成城市配送中心、农场城镇超市、管理区农家店相配套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十一五”期末,实现物流总量2100万吨.物流产业营业收入150亿元。
(二十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农场)和文明生态村(管理区)。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改善居民的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家居清洁化。搞好小城镇和管理区绿化,建成一批“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花中”北方园林生态型城镇。“十一五”期末,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农场)9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农场)11个,文明生态村(管理区)130个。
(二十三)建设新型农场社区。依据垦区城乡(场区)体系建设规划,按照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思路,有计划推进居民点撤并复垦,每个农场每年至少撤并复垦一个生产队居民点,力争“十一五”期间撤并复垦居民点500个。加快编制管理区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管理区功能和规模,建设具有现代化农业特点的管理区。农场、管理区居民区都要按照城市社区管理方式,设立社区居委会,实行居民自治,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十一五”期末,所有的农场居民社区都建成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农场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四)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现中小学集中办学。继续实施“双高”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场办学条件,加强教育设施设备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以上配置标准。两年内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现代化,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农场场直以上学校校园网建设,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功能。加强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以“三新一德”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十一五”期末,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普通高中优质教育比例达到70%,新增劳动力全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二十五)发展卫生事业。加大对农场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农场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人员功能匹配,全面改善农场医院的医疗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整合农场及基层卫生资源,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和甲级卫生所建设的推进力度,甲级卫生所达标率100%,全面实现以管理区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加强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补充和培训,实现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冷链系统建设、急诊急救建设,全面提高农场及基层卫生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和急诊急救能力。“十一五”期末,全面做到小病不出区、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场、大病不出分局,急病可以得到急诊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和应对、传染病流行病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继续推行“一网多用”,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在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调整人口结构,确保垦区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六)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构建分局、农场文化馆和管理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分局重点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体育广场,农场重点建设文化馆、文化体育广场,管理区重点建设“三室两场”。实施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131电影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创造良好文化体育活动条件。认真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金色田野”、“城市之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各级文艺体育协会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搞好“先进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开展省级、总局级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场创建活动。“十一五”期间每年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和体育比赛不少于200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70%,“十一五”期末,垦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二十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加大低保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保障能力,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十一五”期末,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现在的每人每月135元提高到160元。扩大社会救助范围,重点解决特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帮助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高中生完成学业。完善老年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水平,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完善“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能力,实现养老保险总局统筹,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局统筹,“五项保险”参保覆盖面保持100%。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促进个体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职工家属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大额医疗救助保险,使患大病、医疗费负担过重的参保人员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医疗保障。全部完成漏保、断保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关系接续。
七、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二十八)深化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农场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切实把行政工作的重点转到对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政策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完善撤队建区改革,积极推进撤销生产队的居民点搬迁。加快农场布局调整,按照50万亩左右的耕地规模,稳妥推进相邻相近的中小型农场撤并。在撤并农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积极探索把农场社区管委会作为分局派出机构,试行综合行政执法,加快构建“两级授权,一级派出”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十九)完善农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推进以“两田制”为核心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权的配置方式,保障农业职工群众承包土地的权益,防止资源过度占有造成收入畸高畸低,逐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正确处理土地收益分配关系,严格按照基本田、规模田和机动地的定价原则,合理确定土地承包费的价格和实现形式,建立促进职工增收的长效机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深化农场税费改革,将土地承包费中类似“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
(三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户本着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兴办联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农场,不断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总结推广各地组建农业专业协会的成功经验,引导农户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成员权利,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方式,逐步推进北大荒农机集团的组建运营,实现现代农机装备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三十一)加强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场与农业银行协调配合,发挥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功能,积极参与垦区的新农村建设,增加农场职工住房、畜牧业、服务业贷款投放,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培育由自由人、企业法人或社会团体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积极探索建立信贷担保机构,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机制,逐步扩大阳光农业保险公司的服务范围,帮助农户化解自然风险;积极拓展保险业务领域,开展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推进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互补运营。
八、推进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三十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在建设新农村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切实选好配强管理区主要领导,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围绕“职工群众富起来、文明风气树起来、场容区貌美起来”,大力开展基层党建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大规模培训垦区基层干部,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派基层干部到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考察培训,全面提高垦区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基层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十三)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议事会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多方式、多渠道的公开平台,及时便捷地把有关决策内容、决策程序、服务方式、办事途径向社会公布。加强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让职工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推进管理区领导干部直接选举,加快民主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建设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垦区。
(三十四)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垦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治垦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垦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法治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全力推进“平安垦区”建设,坚持开展反封建、反迷信、反邪教教育活动,“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使垦区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百姓创造安全祥和、安居乐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垦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十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城镇、文明管理区、十星级文明户等“五项载体”的创建活动。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形成家庭和谐、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诚信守法的新风尚。坚持开展北大荒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普及推广科学种田知识,进一步提高农垦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垦区大发展、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打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农垦职工队伍,不断提升垦区的文明程度,塑造垦区文明新风貌。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十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总局、分局、农场三级都要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各分局要有计划地选派干部进驻农场,农场也要选派干部进驻管理区,具体指导帮助基层单位开展新农村建设。各级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都要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任务,建立责任清晰、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垦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十七)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审时度势把握历史性的新机遇,在分析垦区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场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制定规划。总局、各分局及农场都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主动配合,共同解决涉及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规划要统筹兼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实施。要体现其系统性、准确性、实用性、稳定性和严肃性,发挥其引导和保护作用,使人力、物力、财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新的形势下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三十八)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国家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农场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范围,用好国家资金,确保把投资重点转向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每年争取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场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建立投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十一五”期间,总局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试点农场、管理区的供水、排水、文化馆、文体活动室、福利院、场区道路、环保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分局、农场在编制财务预算时,要结合各自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好预算资金。除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和农场配套投资外,对既有公益性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建设项目,农场可采用补贴的方式,吸引职工和其他社会主体进行投资。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参与农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三十九)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到垦区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要发挥各方面基础条件相对农村较好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发挥示范作用。2006年选择20个农牧场和130个管理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指导垦区新农村建设。各分局、试点农场要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宣传典型,带动垦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四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垦区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垦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要建立总局、分局、农场各有关部门工作联系点制度,实行逐级帮建、定点帮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强军民和警民共建活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知名人士和志愿者支持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推进垦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在规划设计、招商引资、捐资扶助、提供服务等各个方面献计献力,尽快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附:黑龙江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黑龙江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2006-2010年)
根据《黑龙江垦区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结合试点农场、管理区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了黑龙江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其中农牧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42项,管理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24项。
一、生产发展指标 农牧场有12项指标。
1、生产总值380亿元。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60亿斤。
3、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40%。
4、森林覆盖率23%。
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
6、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61000元。
7、单位农业增加值能源消耗率小于20%。
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
9、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率98%。
10、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80%。
11、农业机械化率95%。
12、种植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27.5%。
管理区有4项指标。
1、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率98%。
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80%。
3、农业机械化率95%。
4、种植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27.5%。
二、生活宽裕指标 农牧场有11项指标。
1、农场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0000元。
2、恩格尔系数小于30%。
3、城镇化人口比重60%。
4、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5、住宅砖瓦化率100%。
6、宽带网入户率25%。
7、卫生机构覆盖率100%。
8、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小于十万分之二百。
9、低保覆盖率100%。
10、从业人员五项(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100%。
11、登记失业率小于5%。
管理区有7项指标。
1、家庭人均纯收入10000元。
2、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3、住宅砖瓦化率95%。
4、卫生机构覆盖率100%。
5、低保覆盖率100%。
6、从业人员五项(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100%。
7、登记失业率小于5%。
三、乡风文明指标 农牧场有7项指标。
1、小学入学率100%。
2、初中入学率100%。
3、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比重80%。
4、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5‰。
5、文化体育广场普及率100%。
6、广播电视入户使用率100%。
7、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
管理区有4项指标。
1、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比重80%。
2、文化体育活动室普及率100%。
3、广播电视入户使用率100%。
4、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
四、村容整洁指标 农牧场有8项指标。
1、主干道路硬化率100%。
2、自来水入户率98%。
3、居民住宅集中供暖率50%。
4、居民住宅燃气普及率85%。
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含90%)。
6、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以上(含70%)。
7、享有卫生厕所居民比率100%。
8、城镇绿化覆盖率30%。
管理区有5项指标。
1、区内主干道路硬化率100%。
2、自来水入户率98%。
3、居民住宅燃气普及率10%。
4、享有卫生厕所居民比率80%。
5、绿化覆盖率25%。
五、管理民主指标 农牧场有4项指标。
1、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率100%。
2、农场职工代表大会召开率100%。
3、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
4、社区居民委员会健全率100%。
管理区有4项指标。
1、推行厂务公开制度率100%。
2、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
3、社区居民委员会健全率100%。
【农村小学规划活动方案】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校园艺术节活动方案09-20
农村小学三年发展规划01-07
农村小学武术演练方案01-05
农村小学三节教育方案06-11
农村小学科技节活动总结07-15
如何搞好农村小学教研活动12-24
农村小学阳光体育活动现状及思考06-17
全县农村小学常规管理现场会实施方案08-11
新农村发展规划方案11-0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方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