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2024-09-07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精选9篇)

1.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一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作者/ 姚 芳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人文化的课堂氛围。

一、细读文本内涵,奠定有效提问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但为什么偏偏选那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我们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哪些地方可以设计怎样的语言训练?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研读教材、细读文本来解决。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第10册中的一篇课文,第2节作者用翔实的数字突出了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我精心设计,分3个层次,抓住语言的关键处进行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这段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初读文本,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秦陵兵马俑规模宏大;“这段话有什么特点,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秦陵兵马俑的宏大”,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品味作者列数字的作用,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字进行分类,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是从俑坑的面积广和兵马俑的数量多两个方面来展现其规模宏大的,也了解到作者把俑坑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五十多个篮球场),更形象地写出了俑坑的面积广;最后,引导学生体会“达”“足”“多”“近”的作用,进一步感悟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到和准确。

二、学会倾听分享,创设积极氛围

智慧的课堂必须基于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之上,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课堂师生的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中,倾听和分享应该成为其主旋律。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去说,为学,£搭好说的“台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说。本节课上,在学习见面这部分时,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我共铺设了4层“台阶”:(l)找出描写洪教头的词句,体会其人物特点;(2)找出描写林冲的词句,体会其人物特点;(3)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林冲人物形象;(4)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习,明确了交流的内容,说也就不难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提问形成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与提问技巧息息相关。在课堂里,老师要善于将问题转变为陈述性的语言,将提问转化为创设情境性的语言,这样学生就不是在单纯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去学习。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我从“镇定”人手,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思考文中的伯诺德一家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适时地补充关于二战的资料,让学生对当时严峻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再引导他们想象自己遇到同样情况时的反应。通过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伯诺德一家的“镇定”作好铺垫。然后,我紧紧抓住了“蜡烛”这条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伯诺德家的`每个成员是如何具体地应对紧急状况的,借助这样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仔细读文本。

四、把握提问时机,有效提问深入文本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1.捕捉时机,实时追问。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承上启下,激发智慧火花。适当的追问要善于处理学生回答“卡壳”。学生答问“卡壳”时,可能是由于问题过大、过难或思维定式等原因。有时即便问题难易适度,学生的思路仍会出现“卡壳”。教师此时应顺着所提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上加以指点,接通学生的思路,或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提法进行疏通和引导。

2.深度探问,不断升华。所谓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一种问题分解的策略。()通过层层探问,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不断升华学生的理解。探问追求多样化,恰如其分,不断“推陈出新”,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

3.适时转问,丰富对话。转问一般是在追问无效时,或为了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而采用的。课堂上我们老师一般会用“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课堂发展性的提问要求教师能合理巧妙地运用三问,不断引导学生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推进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巧妙的“留白”“候答”。这时学生的回答内容将会有显著的改善,不仅是“对或错,是或不是”等简单的回答,同时,回答的正确率会提高,回答的复杂性和认知水平也会提高。 五、善于运用评价,积极促进生成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通过评价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领提升,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

1.激励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得到自我发展。如教学《埃及金字塔》时,在学生介绍得精彩的时候,我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听了你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那宏伟精巧的金字塔。”“真是个优秀的小导游,我想你的介绍一定能吸引每一个游客。”

2.提炼式。受年龄的制约,有时学生的回答要么是比较零散的,要么没有一定的深度。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梳理,并通过评价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在教学《烟台的海》时,在学习了全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读了课文,课题是“烟台的海”,为什么却还要写人呢?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了概括提升――“人离不开海,海孕育了人,海给人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浪漫,带来了快乐。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正是这样的海孕育了这样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人赋予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气息。人与海,海与人,紧紧相依。”

3.修正式。当学生回答的语言有问题时,老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语把学生的语言纳入更准确的轨道。如:“如果你能把×××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更精彩了。”“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讲清楚,那就更有说服力了。”

富有智慧的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积极的提问去演绎精彩的课堂,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2.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二

一、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语文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个性,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语文知识与生动的实物联系起来。课堂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积极学习。如对于鲁迅的背景知识可以提问:“同学们有人去过鲁迅先生的家里和他聊过天吗?”看似不切实际的问题,但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发挥其想象力,穿越时代与鲁迅先生谈话。又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谁是森林之王?你们见过老虎和狐狸吗?它们分别靠吃什么生存呢?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老虎怕狐狸的故事。请大家翻到《狐假虎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教师的提问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矛盾,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有效性

教师只有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才能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调控教学进程,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提问后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教师不要急于表态、下结论,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讲到这里,教师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若把问题改为:“桑娜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在20 年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样的提问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三、启发性

所谓启发性,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并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性提问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提问就要注意激疑,以激起学生的思维。“疑”能使学生思维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两句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其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这样设问“: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吗?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了吗?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别蕴含着什么意思?以上提问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是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失去人身自由;“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全面性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好胜心强,课堂上教师提问后,大部分学生都会举手,并争先恐后地抢答,但教师一次只能叫一名学生答题,其他学生就会表现出失落。如果一个问题只请一两个学生回答后就草草了事,那整堂课中回答问题的学生就只能是少部分。久而久之,未被提问的学生会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对教师的提问闻而不理,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会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但如果同一个问题让很多学生回答,并且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此回答问题的面被扩大,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可谓一举两得。另外,问题的设计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效地扩大答问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照顾成绩一般的学生,以点带面,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五、重点性

语文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但如果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而且提问过于简单或欠科学,就会出现“满堂问”的现象。“满堂问”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仍然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与新课程中的理念背道而驰。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的盲目性,使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且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能力的课堂提问,能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

六、思考性

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这样的设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如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如《完璧归赵》一文中“渑池之会”教学片段,可以利用几个问题来进行导读“:渑池之会”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哪里看出他机智?哪里看出他勇敢?哪里看出他的爱国?应该怎样读出他的机智勇敢……表面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学生若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也就基本上读懂了故事。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发散学生思维,学生若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体性就得不到发挥。若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加上问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成平手还是决出了胜负呢?两相对比,前面的导读题是沿着一条线的思路在单纯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而后一个提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从多角度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三

【关键词】问题的设置 提问的策略 提问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启下、诱发思维、转变气氛。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一、问题的设置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只有在真实的、紧张的、愉快的情景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的思维活动。所以作为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要创造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使人紧张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如果提出的问题不能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学生就犹如“雾里看花”。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各自不同的起点行为而定,如果不清楚学生的起点行为,那么就会出现学生“不想听”或“听不懂”现象,则以后的教学不管有多“好”、课堂提问有多“巧妙”,学生最后的习得也可能是一个错误,像这样建在沙丘上的问题要彻底避免。

(2)要创造一个连续的、使学生感到饶有兴趣的问题。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 在教学中设置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二、提问的策略

(1)提问语言精练,指向明确。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把本节课的最关键的问题首先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的学习状态。于是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2)提问时机恰当,问题少而精。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课堂的设问不是为问而问的,应把握时机,诱发思考。问题的提出又具有挑战性,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另外,提问的数量应少而精。

(3)问题难度合适,难易适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 教师设置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性的系列问题,在课堂里,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提问,让学生层层深入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步步展开,它具有锁链性、廷展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梯度提问实际上解决了强度等同的“刺激”得到的反应平淡、产生的效果差、学生思维没有高潮的问题。同一低层次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而同一高层次的问题,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放弃的情绪,梯度提问正好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时,可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探究,学生很容易找到规律,且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运用。

三、提问的原则

(1)提问的语气、语调。提问时的语气和语调不能生硬,吐词要恰当、合理,教师的教态要给学生以亲切感和行为美,要创造一个融洽的教学氛围。决不能出现教师一提问,学生就紧张、害怕的现象,否则就失去了提问的目的,达不到好的提问效果,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凝固状态。

(2)提问的数量及对象。提问的数量要尽可能多一些。45分钟的课堂教学提问不能少于10-12次,提问次数太少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要注意不能把课堂提问变成“满堂问”,这样的提问无疑将回到“满堂灌”了。要处理好对好、差生、对前后左右位置的学生的提问,特别要加强对“差生”的提问,因为“差生”的学习意志品质较差,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如果你习惯向“差生”多提问,“差生”就不会有“反正不会问我”的想法,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

总之,提问在课堂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提高提问的技巧,创造提问的良好氛围,提供多种提问的类型,对学生思维的引发,对学生思维的良好品质、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在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提问,要加强“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问。

4.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四

特殊的假期学习有感:病魔无情人有情,教室空空课未停。家国民族驻心中,只争朝夕砥砺行。在这非常特殊的疫情时刻,上级主管部门分层给我们一线教师进行了及时的充电。随着英语教师培训的结束,十多万的参与者,实乃我人生之幸事。下面简单的谈一下我学习中的感悟。

众所周知,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特别重要,提问就是互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

一、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1.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2.提问要明确、清晰。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针对的学生是高中生,问题要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

3.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受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

5.要学会倾听。喜欢打断学生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

6.要学会有效评价。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少使用或不用good或者very good等等这种最常见的、毫无意义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用具体的英语词汇,真正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

二、对课堂提问现状的反思

1.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粗放提问实效不高,要细化提问的具体问题。

5.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定答案不太符合甚至相左时,教师应学会有效倾听,千万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三、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英语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英语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英语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2.训练提问的胆识。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英语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I can do it well”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提问的技巧。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①联想提问。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②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能从英语学习中发现问题。③猜测提问。猜测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知识、估计、推测出来的问题。④归纳提问。英语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归纳中提出问题。

5.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五

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2011年宣城市中学地理

林然,宁国中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单介绍分层教学的概念及作用。例举地理课堂中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有效提问在地理课堂中的重要性。着重从提问、获取答案到正确理答三个环节说明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及策略研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地理;有效提问

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林然,宁国中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单介绍分层教学的概念及作用。例举地理课堂中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有效提问在地理课堂中的重要性。着重从提问、获取答案到正确理答三个环节说明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及策略研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地理;有效提问

一、引言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所谓的分层教学,客观上承认了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的分层次和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的事实。

(二)分层教学的作用

分层次教学可以针对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差异得到发展和补偿。分层次教学,能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不由自主地积极开动脑筋,真正地参与学习,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启智激趣,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分层次教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观念、环境、资源以及学生个性差异等因素,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学习过程,特别要从对学生未来发展考虑,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在面向全体前提下照顾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差异赋予不同的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这正是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因材施教的真正内涵。

综上所述,实行分层次推进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它可以使学生学有所得,有利于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智力,有利于落实新课程要求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行分层教学,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发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各层次学生都能有效自主地学习,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然而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课堂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师生在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及期间的师生互动,学生能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在深入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本文将例举地理课堂上提问这一教学环节经常出现的问题并简单介绍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作用。最后着重分析在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相关策略。

二、有效提问在地理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地理课堂中提问存在的普遍问题

提问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第一

[1]次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他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日80%的时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约问2~4个问题。郭华曾观察了19节长度为40分钟的课,在这19节课中,教师共提问387次,平均每节课提问约20次,每2分钟提问一次。尽管提问在学校教学中是如此的普遍,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是有效的。姚利民的调查表明,教师提问在15类教学行为中的有效性最差。[2]由此可见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低水平的课堂提问会浪费大量时间,增加学生负担,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有效的地理课堂提问则不然。

(二)地理课堂中有效提问的作用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有效提问在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可以起到强化知识信息传输、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沟通师生情感交流。

1.激励参与功能。在当前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在参与过程中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评断功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目标达成度的检测等等,都有赖于形成性提问作出评断。有效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提问对教学过程作出适时的评断,进而实现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的驾驭,达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3.反馈调控功能。反馈是实行调控的必要前提。地理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迅速获得反馈信息,并据此对教学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当学生思维出现偏差和冷场时,教师的一个导向性提问可以及时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此来调控课堂的教学方向。学生依据自己的反应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

4.巩固强化功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概念、现象、规律等基本事实的获得,离不开发人深思的问题的启发,地理学科核心的知识技能的巩固强化,同样离不开精心设计的问题的诱导。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知识内化,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5.暗示功能。有学者指出,“提问等同于暗示”,这是有深刻道理的。其实,提问的暗示功能表现在: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知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等等。既然提问是暗示的方式,而非明示——直接讲授,那么,就要在提问中表达出能达到目标的线索,从而开启学生思考的不同视角。

三、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分层教学下学生被分为若干层次,学习能力相近的相互集聚,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来组织教学,反映在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上亦是如此。在分层教学的情况下,应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思想。以下就如何实现分层教学下的有效提问谈一谈我的看法。[4]

(一)根据学生能力提出适宜的问题 在建构和提出问题时,必须根据想要获得答案的性质及对学生思考水平的要求来考虑“问题的类型”。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并注意将所提问题的类型、水平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匹配。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还要适当时给以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大部分地理教师都依赖低层次、聚合式的问题,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较简单时,用低层次的问题就行了;但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时,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整合加工性的、高层次的和发散式的问题。[3]

1.低级认知问题

低级认知问题是用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过的知识,理解的程度如何。回忆性问题用以检测是否记住了所学知识,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2.高级认知问题

高级认知问题是用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包括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高级认知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确定的。因此对答案的评价就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优与劣。

(二)获取答案

1、诱导学生回答

当学生不能顺利回答时,地理教师可以试用一下方式予以鼓励并设法诱导学生回答。查询教师查询学生是否明了问题;重述教师变换不同的词句重述主问题;提示教师提供资料,协助学生回答。

2、使用候答时间

有效的提问有时需要必要的耐心等待。学生回答有相当难度的问题时需要教师一定时间的等待,他们考虑这些问题通常可能要花费比教师平常等待的时间更长的时间。恰当的等待,既促进了学生深刻的思考,又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人格的尊重。当然,使用这种方式也有前提,就是教师洞察到学生正处于真正的思考阶段,这样的等待才有意义。此外,由于候答时间的延长,有更多的学生会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从而有探求答案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而学生也会问其他一些相关问题来请教师解惑,这样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增加了,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增加了。

(三)有效理答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学生的反应。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在一般的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的评判“对”或“错”,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流畅”时,就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换一个学生回答或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很显然,这样做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还有可能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了做到有效理答,要学会使用追问、转问、澄清等技巧。[5]

1、追问 追问,即向回答问题的学生提额外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回答正确或提升回答水平。常用的方法有:让学生解释一下他为何这样回答,让学生举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回答,让他们描述一下如果原问题的重点变了,那么他们的回答会怎么变化。

2、转问 转问,即让另一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要追问时,教师可使用转问。这种理答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学生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但是,转问对于那些很爱面子的学生来说,效果并不理想,他们可能感觉受到了伤害甚至是侮辱,从而导致其自我概念、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和学业成绩的下降。所以教师要慎用转问。

3、澄清 澄清,即用不同的术语重新陈述同一个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常常是因为原问题的措词不当,学生难以理解。所有的教师都会有意无意的问一些表述不清的问题,这就必须借助澄清使原问题变得清晰、简单或使学生关注问题的关键点,在使用澄清时应避免衍生出新的问题。提问时应避免使用澄清,因为这既是无效问题和低效教师的一个反映,也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要想减少澄清的使用,就需要注重问题的预设性、清晰性、启发性和少量性。

相对而言,提供正确答案仅在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而回答错误时才能使用。而使用追问是一种更好的理答方式,能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答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增加有效教学的几率。当然教师还要学会用非言语方式进行理答,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都能起到鼓励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大胆提问,让教师或学生回答。这样,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可以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地理课堂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型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在分层教学下,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就必须要重视提问的有效性、针对性、目的性。一堂地理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疑释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教师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提问能力,有效提问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只有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才能不断精进,而一个不会有效提问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位好教师。

参考文献:

6.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六

四川省屏山县龙溪乡中心学校 蒋吉维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国外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综述

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已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比如刘显国的《课堂提问艺术 》、王俊《课堂提问的“肥”与“瘦”》等论著,对课堂提问的艺术及策略都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在课题研究领域,也有许多教育研究者就不同的学科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王雪梅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中,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以及对授课教师的访谈,从有效性的角度来了解和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实然状态,以及教师对于提问的理解,尤其是教师对有效提问的理解和反思,从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关于有效提问存在什么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有效提问的相应策略。

陕西省宁陕县师训教研中心的陈自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中,更深入地看到现今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的低效、无效,并对其进行分析,全面归纳总结小学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提炼出一套规范语文有效性提问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探索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与策略,将这种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做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这一研究,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促使教师优化问题设计,提高教师的提问技巧和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有效提问,使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与同学间有立体互动、有实质内容、有人文内涵、有知识深度,帮助学生构建既有共性又个性的阅读体验,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重组的最优化。通过教师高效率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回答问题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都能完成预设的学业目标。

但是,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教师课堂提问比较随意,欠缺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与质疑的时间与空间„„无效提问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基于地区的差异、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特点等因素,我们很有必要整理、借鉴他们的策略方法,根据本校实际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课堂提问策略,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不但教师观念转变并认识到位,而且促进教师课堂提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课堂提存在的题,探索出教师有效数学课堂提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4、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案例。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只有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2、有效性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提高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题。

3、“有效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六、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献法等方法进行。(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数学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思路

(1)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行为。

(2)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3)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多元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4)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求异择优性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分析题、解决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择“优”。

6、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八、课题的研究步骤及措施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

1、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1月),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3)查看搜索相关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调查教师课堂提现状及分析(前测)◆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7月)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比赛。◆阶段成果:课题小结,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现状及分析(后测)(2)撰写研究报告(3)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阶段成果: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九、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总结出了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类型

1.事实性问题:它要求回答“是什么”。即答案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如事件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人物、主人公,作品的作者、年代,事物的真理、公理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固定的、现成的,通过查阅教材或其他材料能够找到的,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属于假问题的范畴。

2.分析性问题:或称反思性问题,它要求回答“为什么”。即答案是对问题结果的探究和追问。如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背景需做怎样的分析;若改变条件、原因或环境,事件会不会发生?在其他条件、环境下,事件会是怎样不同的结果。这类问题能引发一定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属于应该设问的真问题。

3.应用性问题:它要求回答“怎么办、怎么做”。即答案是寻求问题的结果。如完成一件作品、描述一种事物、制作一种产品、求解一道题目有哪些方法,这类问题需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寻找方法,加以应用,是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倡导提问的问题。

4.假问题:指一些没有讨论的价值、不能够切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一些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或通过记忆、背诵回答,对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毫无价值的问题;一些问题虽真,但学生没有参与思考和解答,教师代替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维受益的问题。“假问题”的主要弊端是挤占课堂时间,造成课堂教学过程浪费和无效。

5.有效的问题:指教师精心筛选问题进行提问和选取恰当时机进行提问。所选问题基本是分析性和应用性问题,能够:

(1)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热点、易混点、易错点;

(2)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灵感;

(3)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4)具有开放性,即问题有多种答案或能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5)适宜于组织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

(二)探究出了有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备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遵循一下几个原则:目的性、启发性、适度性、兴趣性、渐进性、全面性。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其次教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开放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究性、创造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

(1)提问是要能激起学生兴趣的

小学生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几种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

(2)提问内容是要具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考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在课堂中要尽可能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美不美、对不对、好不好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内容的丰富多彩,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美术课《鞋的联想》是这样设计延伸环节的:这节课,我们用纯真的心、灵巧的手创作出了一幅幅新颖独特的鞋的联想作品,让老师也大开眼界,你们真棒!在鞋子博物馆中还有更多更美的鞋在欢迎大家去参观!——播放课件,学生欣赏,感知原来鲜花嫩叶能做成鞋,彩纸扑克能做成鞋,稻草泥土能做成鞋,凉席树藤能做成鞋……请同学们联系生活,看看、找找、想想哪些材料也能做鞋?是为了保护人们的脚?还是有其他不同寻常的作用?

(4)提问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面向全体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完整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间。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不固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出水平。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思维处在由高潮转人低潮阶段时,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这时,可以重新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有问必有答,教师提出问题必要有学生回答。不同的答问对象又会产生不同的答问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答的八九不离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应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 , 把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课堂提问要形式多样,增强灵活性

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可采用:

①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②曲问,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寻找契机。

③反问,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④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⑤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⑥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6)尊重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的错误 名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有效地,风趣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体现教师精深的教育机智,这是每一位教师一生的追求,然而,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来的,需要教师们穷尽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和积累。有效处理提问结果显然是课堂提问的点睛之笔。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不能粗暴地让学生罚站、坐下、换人,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尊重学生主前提;如果学生回答了,教师不应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而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分析,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提升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学生是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而不单单是一个受教育者。他们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者的天职。课堂提问时尊重学生,是教师民主管理课堂的表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当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特别是对老师的提问保持沉默时,老师最好要面带微笑,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重复该问题、改变问题的措辞、缩小提问的范围等手段,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或激励学生开口讲话,哪怕学生开口只讲一句话,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并适时“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充当细心诊断的医师,循循善诱的导师。课堂教学是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份和发生错误的症结。教师不要过分关注错误本身,应更多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走向结论,不要简单地从结论走向结论。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即使做错了,讲错了,可以让学生自己互相纠正补充,教师可适当地完善,提升,类化,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记忆更深刻,掌握更牢固。但必须防止一种偏向,即不论什么问题,最后都由教师盖棺定论,如果学生已经表达的很完善,可以让学生小结,那可是学生的成就,对他们来说意义更大。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近一年半的课题研究工作,基本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限于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本课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初步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经验还需进一步验证与实践。为此,我们如从如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入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1、有效提问的策略需进行更加深入研究。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我们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优化提问策略。优化了提问策略,还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丰富有效的评价,以达到最佳的理答效果。构建有效的课堂提问评价模式,必须对课堂提问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理性地对待课堂提问,正确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评价机制。这将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课题。

2、教师队伍需整体发展。

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部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还有待加强,创新意识还不够凸显。

3、教师专业成长需完善机制。

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总之,以“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为切入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努力探索。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1.刘显国著《课堂提问艺术 》; 2.王俊著《课堂提问的“肥”与“瘦”》 3.孙水娟著《课堂中实施有效提问浅析》 4.王玲玲著《高效的课堂来自有效的提问》

7.略谈课堂有效提问的三大策略 篇七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 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华而不实, 缺乏针对性, 表现在问题过于简单, 或者未经精心设计, 动辄“是不是”“好不好”, 形同口头禅, 发问不少, 但收效甚微, 只停留在学习的表面, 学生往往不需思考即能回答, 表面看来声音洪亮回答一致, 课堂气氛空前热烈, 但实际上是相当空洞的;强弩之末, 缺乏启发性, 表现在空泛提问, 脱离实际, 学生思考起来无从下手, 不知所措, 或者脱离知识经验提问, 天马行空, 不着边际;机械重复, 缺乏挑战性, 了无趣味, 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这些脱离学生和知识经验的提问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学习效率。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大方面。

一、讲究针对性

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样齐”, 更何况人的学习水平呢?学生的学习层次参差不齐, 理解能力不可能整齐划一。课堂教学时, 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 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还是能办到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把机会统统让给好学生, 而忽略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困生的畏学情绪蔓延, 两极分化严重。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 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如, 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而对一般的学生应该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或“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数据?”难度、坡度适当减缓, 帮助不同层面的学生再现了知识,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达到了因人施教的效果。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同时, 教师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 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 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形成学习的原动力。

再如教学《百分数》时, 根据学生收集的信息“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 这样设计问题:“49.8%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姚明一年投篮100个, 中了49.8个。

生2:怎么会有0.8个球呢?应该表示大约进了49个, 或用四舍五入取50个吧。

面对学生的困惑, 进一步问:“49.8%是怎么来的?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生3:如果姚明投了1000个, 49.8%就表示进了498个了。

在这认知突破的“瓶颈”, 抓住时机问生3:“‘如果’这个词用得好, 大家想一想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1000个球?命中率49.8%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在一步步的争论、质疑和解疑中, 师生的问答对话自然舒缓、水乳交融, 对百分数的理解水到渠成, 学生产生感悟, 达成共识———49.8%是表示投中个数与投球总数之间的关系, 并不代表具体的量。

二、讲究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 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及时引导, 把握好发问的时机。超前提问, 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 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提问, 学生毫不费力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会因缺少思维含量而单调乏味。“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 不失时机地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此外,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这既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 更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同时提问要有启发性, 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分解成几个连续性的小问题, 使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地拾级而上, 逐步解决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提问,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思维为主线, 规划教学中的提问, 切忌提些不需思考就可回答的“是不是”“对不对”。提问的内容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只要教师心中有“标” (课程标准) , 目中有“人” (班级情况) , 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来。

比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先从“体”到“面”, 让学生找出展开图与各个面之间的关系, 找到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边长之间的关系后, 就很容易发现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时不要急于收手, 而是以一个问题“想象把展开图折叠回长方体, 你还能找到每个面对应的数据吗”引导学生从“面”逆转到“体”, 让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进行一次再思考。

生1:a是右面的长, b是右面的宽。

师:a和b在长方体中还具有什么身份?

生2:a还是长方体的高, b又是长方体的宽。

师:这个“还”与“又”用得妙, 表明了它们的双重身份。那么ab的积除了可以表示右面的面积, 还可以表示哪个面的面积?

这个再思考的过程, 学生思维往纵深发展, 在“体”与“面”的转换之间思悟, 实现提升, 达到对知识深刻的理解。

三、讲究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运用知识, 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本源, 是孩子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和希望把握数学的动力。”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 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 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比赛等形式,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 形成悬念。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 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 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 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新课之前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 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 第三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拿到冠军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 生动活泼, 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 能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 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中去。

又如教学《按比例解决问题》时, 抛出“谁能用最科学的方法计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 根据学生提出的三种方案展开对话, 第一种:爬上旗杆去测量———太危险;第二种:把旗杆放倒后测量———不可行;第三种:先量出旗杆影子的长度, 再根据人影与实际身高的倍数关系确定旗杆的实际高度和影子长度的倍数关系, 就能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旗杆的实际长度了。数学思维浓厚, 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始终乐此不疲, 兴趣盎然, 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8.新课程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八

一,提问的实在性。比较新旧教案或一些课堂实录会发现,很多的提问,不具备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在性。看下面《静女》的一种提问:“第一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是什么?静女与小伙子‘我各有什么样的举动?……静女是一位文雅的姑娘,你喜欢她吗,为什么?”这几个提问仿佛是从记叙的角度,从把握人物形象的角度理解诗歌内容,这种提问与其说是在完成教学目标毋宁说是在重复课文而已:没有人物思想情感的体睐,没有写法修辞的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比之下,上述的这种提问实在是不着边际。再看《静女》教学的另一种提问:“第一节写‘静女其妹,‘其起什么作用?是什么意思?‘静女其妹表达了小伙子对静女什么样的情感?‘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写静女、小伙子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他们什么样的情趣?‘见是通假字‘现,在《微勒歌》哪旬里出现过?……”这些提问提得多好啊,抓住了关键词句,从动作心理上理解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语言。结合提问启发后学生主动思考阅读探究的情形来看。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这样的提问才是实实在在的新课程语文课堂提问。提问的实在性。就是要紧扣“语言”“思维…表达技巧”的学习,踏踏实实确定教学内容,然后实实在在提出教学问题。可以比较几种提问,看哪一种最能吸引学生、最实在,从而确保提问的实在性。提问的实在性是学生学有所得的保证,是学习语文激发兴趣和热情的客观基础,千万不能忽视。

二,提问的层次性。新课程学习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提问的层次性。题解、阅读、理清课文结构、筛选主要内容信息,这是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品读、赏析、拓展学习。这是深度感知和具体理解。由感知到理解,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层层学习,这就是新课程下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学习特点。语文科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层次性,即从整体感知到具体研读,再到具体运用。语文科学习的层次性决定了课堂提问的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决定了各阶段的问题只能在各阶段完成。是整体把握的就不能在具体研读阶段完成,是具体研读的就不能在整体感知阶段完成。否则,就不符合新课程下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教学《宝玉挨打》初步感知宝玉挨打的全过程是“挨打之因——挨打过程——各方反应”,至于挨打的三个原因的来龙去脉要在具体感知中结合双方矛盾的性质分析提问解读。如果放在整体感知中提问把握,势必造成教学混乱,导致分析结构时结构又未弄清楚,分析原因及其矛盾性质时原因矛盾性质又分析不详细,最终导致学生认识模糊而枯燥乏味。

提问的层次性还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问引出什么问题,对此问题提问解释,提问分析,提问评价,这就决定了提问的层次性。提问引出问题是“是什么”是辨认性的,分析、评价是“为什么”和“怎么样”是探究鉴赏性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样”,从感知到研读到鉴赏品味很有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把握得好,运用得好,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因为符合认识规律,条理清楚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需要。那种不按认识规律胡乱提问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吸引力,并让学生逐渐淡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

三,提问的知识生活性。这是新课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很有效的策略。提问的知识生活性即提问的知识性和提问的生活性两个方面。因作用一样故将之放在一起。先谈提问的知识性。课堂上凡是提到旧知,如学过的诗歌,名言典故,学生特别感兴趣。只要一提示,学生就跟着吟诵起来。因此,提问的知识性首先是联系旧知识。《静女》中“爱而不见”的“见”与《微勒歌》“见牛羊”的“见”一个意义,一个用法。这样提问:“‘爱而不见的‘见在《敕勒歌》里学过。记得吗?”随接师生齐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课堂吹起了春风,荡起了波浪,加深了记忆,又搭建了内在的知识结构。提问知识性的另一种方式是用旧知感悟新知。《离骚》《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个别句子比较难理解,如“恐年岁之不悟与”、“日月忽其不淹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等等,可以这样提问解读:“恐年岁之不悟与”,即担心时间不等待,用今天的成语来说,怎么说?“日月忽其不淹兮”即时间匆匆而过,用孔子的话怎么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意思是在那个位就要施展才能,没有能力就不要在那个位,用今天的话怎么说?学生大多都能想到过去已有的知识“时不我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些旧知识,这些名言典故,学生易记易理解,兴趣无量,配合热烈。

再谈提问的生活性。联系旧知识,课堂学习变得活跃起来。苏霍林斯基说,“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的教学是最高技能所在。”同样,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来提问,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好途径。刘国正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马上就活跃起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提问的特点就是提问的生活性。怎样联系生活提问呢?一、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课文《变形记》(节选)主人公格里高尔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这么简单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实在没什么滋味,而且作为一个旅行推销员,他的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距离遥远,所以课前调查学生,几乎对本文没什么兴趣。为激发热情从学生生活人手导人新课:还记得吗,时值秋天,烈日炎炎,你们高一的同学刚入校就参加军训。经历了齐步、正步各种步伐训练,累得腰酸腿痛,加之饭菜饮食乏味,又是离别家人,身边同学又陌生,真是孤苦难受。有些同学说,这不是人的生活,老师不禁要问,不是人的生活是哪一类生活?有的同学说,那是牛马生活。(学生笑)好,我们暂且不说,比喻恰不恰当,我们只说,人变成了

牛马,在形状上真的变成了牛马吗?不是,形状上还没有变成四只脚的牛马,只是在精神感受上跟牛马一样。但是有一位奥地利作家把人因工作奔忙辛苦起不了床的感受写成是人变成了有很多细脚的有甲的难以起床的大甲虫。这位作者是谁?这篇作品是什么?从教学效果看,这个引入生活的导语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因为昔日的生活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啊。二、根据教学需要,尽量结合生活提问。《药》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作品,背景不熟,且象征又含蓄,如分析华老栓、华大妈的形象,教学中应尽量的结合当今的社会生活提问:华老栓、华大妈是辛亥革命时期在小镇里开茶馆的小店主人。他们家里有一个“独生子女”华小栓。按理说一个企业主,又是三口之家,生活应该幸福,只可惜独生子华小栓患上了“痨病”。现在听说过有“痨病”这种疾病吗?华小栓“咳咳咳”,是不是今天的肺结核?肺结核在当时是治不好的,但华老栓、华大妈相信“人血馒头”是良药,有名医介绍过吗?有“人血馒头”治好“痨病”的先例吗?没有,一点根据都没有,那你怎么从科学上评价华老栓、华大妈?这个提问好就好在像“独生子女”“肺结核”“名医介绍”这些现代生活用语拓宽了学生视野激起了积极探究的浓烈兴趣。一堂课应该像一篇小说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而提问的生活性是引领学生走进课堂喜人高潮最好的方式之一。

四,提问的教法性。即提问还要考虑到适用的教法。教法应有其选择多样性。学法单调枯燥乏味不免厌学,教法多样异彩纷呈才有吸引力。不同的教法体现出不同的提问解答方式。教学《最后一课》,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如果以分析韩麦尔作为重点,选择提问讨论为主的话,那么分析小弗朗士就可以用引导学生填空解答的方法。如此避免教法重复单调乏味,也节约了时间。教学《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有题解、翻译重难点句子、把握课文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刘兰芝形象等。如果在课堂前面的时间去提问解答文学常识、翻译句子、分析情节结构就要用很多时间,就会冲淡分析刘兰芝这个重点,而且教法上没有体现多样性。因为分析人物除了用讨论法外,还要配合提问讲解、问答的方法,前面又主要用提问讲解问答教法,所以显得雷同而平铺直叙,没有变化。要有变化,前面的文学常识、翻译句子、分析情节结构,可以用抽查问答的办法,这样节约了时间,又突出了后面分析人物重点,教法多样,一举多得。

9.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九

黔西县第三小学

赵华开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情境创设

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一向是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的(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有效提问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课堂提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兴趣情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富有一定的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一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自觉地去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先教学8的乘法口诀,然后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比一比谁摘的苹果最多”游戏,我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好一棵“大苹果树”,然后我举起苹果卡片,在苹果卡片的背面写着需要补充的乘法口诀,并提问:先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接着把苹果卡片贴在树上。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他们纷纷举起了稚嫩的小手,抢着回答问题。创设这一游戏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过程,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因而“合理的情境一般都蕴涵着较深层的数学问题,问题发端于“最近发展区”极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三)创设操作情境

二、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的明确性 1.提问语言要明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 ÷ 5 ”,老师提问:“ 20 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 20 是个两位数”、“20 是个大于 19 的数”、“ 20 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问:“20 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2.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的思考性 1.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

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

2.挑战性提问

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提问的多样性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地去进行思考;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的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总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由于不同的需要可以设计出许多类型的提问。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被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上一篇:监理个人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