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024-07-17

论初中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1.论初中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一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权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 要: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今后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认真组织课外活动、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并做好教学评价工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氛围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初中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章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工作,探讨分析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从而对教学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它建立在一个人一定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智力活动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遇到的某个问题,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地进行创新,以全新的思维方式,产生新的设想,并获得成功的思维系统。创新思维对推动人的思维发展,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有相应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并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重视采取相关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体现在成绩、品德等方面,还应该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相关的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3.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和方式,都离不开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整个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正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根据教学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师生进行交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适当地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的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同一信息当中探索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可以利用与本章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情节,创设短小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要丰富,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重视图画、卡片的运用,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课堂讨论,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运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多媒体技术集视频、音频、图像、动画于一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学习,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的主体意识往往会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动性会得到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会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了让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一、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熟悉故事发展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和合理的想象,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改编,并在师生之间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对于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尽量不要查字典,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合作,重视思考和讨论,这样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5.认真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除了在教学、评价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之外,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组织,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将课外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学习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技能。具体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写周记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对生活进行更为仔细的观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细节,促使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去分析和认识周围的人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组织学生表演短剧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完有些课文内容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话剧。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习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与方式。因为,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不仅传授了知识给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本领与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例如:推荐课外阅读、开办英语角、组织英语演讲或辩论、举办英语晚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与交流形式,能够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受到启发,并产生联想,激发创造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7.做好教学评价工作,鼓励进行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做好教学评价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策略。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如果缺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信心,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一些稀奇的想法,教师不应该指责和批评,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鼓励标新立异。每个学生都有创新能力,而要发挥创新能力,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它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屈秀云.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大江周刊,2012(3).[2]张金华.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课外阅读,2010(12).[3]李庆娥.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大观周刊,2011(15).[4]叶萍.试论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学英语之友,2011(1).[5]张金华.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课外阅读,2010(12).[6]沙晶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考试周刊,2011(6).[7]华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之“奇葩”[J].中学英语园地,2011(10).[8]黄显领.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J].考试周刊,2012(46).阅读相关文档:论“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的案例教学 日语口译教学模式初探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节小学英语课的教师无效教学行为观察 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实现方式及其问题分析 利用时政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激发兴趣,感悟生活,鼓励创新 论不良师生关系的矫治 关于实验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如何解答关于“历史意义”的问答题 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探析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 谈高校宿舍管理工作 针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2.论初中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点对于初中阶段十几岁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处于初中年龄段的孩子们, 自身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当在初中数学中遇到方程组和函数等知识时, 他们最先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好奇心, 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创造自主学习情境

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情境, 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投入学习, 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才能在自主的学习框架中, 完成兴趣的培养, 进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 首先, 教师要更新观念, 真正做到角色转换, 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转变为教学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 即便是在课堂上, 也要为学生创造激发兴趣、激发创新潜能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实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2. 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愉悦的教学氛围其实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自己严肃的教学风格, 活跃课堂上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提问, 积极解答, 并可以举一些学生生活中能够实际体会到的例子, 来形象生动地解释教科书中的晦涩字眼.

3. 塑造学生成功感

当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自主学习时, 主要的途径是自学和交流, 又以交流为主, 而和老师的交流更是影响他们学习态度和学习干劲的关键因素.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断从学生的积极思考、表达中塑造学生的成功感, 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主性.

二、提高参与意识,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生在学习问题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即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两方面. 学习过程指的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及练习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 每一名学生除了自己学习之外, 还要与老师、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探讨, 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训练, 与同学共同合作, 才能达到锻炼创新思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其次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每一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但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优缺点, 如果只是自我封闭式的学习, 没有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讨论, 学生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学习方式的缺陷在哪里. 因此就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参与意识, 重视与老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 找出自己的不足, 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 培养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

培养参与的热情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这不仅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实现, 还能将学习的兴趣融入到参与学习的热情中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进而达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2. 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实践操作, 就是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并用, 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 从而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3. 创造参与创新的机会

事实上,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 学生们参与的机会并不多.为此, 我们需要特殊安排, 为学生们创造出参与的机会. 比如精心编出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 学生练得有兴趣, 从练习中找到了知识的“源”和“流”, 体验到“现买现卖”的乐趣, 再加上适时地点拨, 又提高了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培养学生创新方法的基础. 所以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创新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1.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老师通过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让学生有针对地吸收. 或者我们可以将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划分, 分别提供不同的时间安排模式, 不仅要强调课前的预习、认真听课, 更要强调后续复习的及时性.

2. 养成良好的学习规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规律,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于初中数学, 学习要有规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的笔记要在课后及时回顾, 不仅要复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重要内容, 还要复习那些自己仍感模糊的知识. 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坚持定期复习笔记和课本, 并做一些相关的习题, 那么他们定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内容, 并且对知识点的记忆也会保持更持久, 从而可以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对创新方法的形成和应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 优化学习方法

注重劳逸结合, 在学习的过程, 还应该学会用脑子去想.因此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全神贯注. 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寻求创新的方法, 从而为其进一步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方法保证.

四、锻炼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

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 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甚至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有关学生的协作精神主要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的精神, 而这也正是与创新人格中的容纳型人格、灵活型人格以及主动型人格相对应的. 通过老师积极的引导, 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提供机会, 并指导他们应该如何协作才比较有效率等, 使他们在协作的时候可以畅通无阻, 顺利地达到目标, 进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火花、创新的思想, 等等.

1. 重视协作

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 引导协作

引导学生进行协作, 为协作提供机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思想方面的传达和引导, 学生了解到了协作的重要性, 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协作是需要我们老师来引导并提供机会的.

3. 指导协作

老师虽然不能参与到小组的内部, 但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可能产生的问题我们还是要予以指导. 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考察内容划分不同的小组,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让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擦出创新的火花.

在实际教学中, 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会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积极与同学交流, 在交流中不断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并且在和同学的交流中达到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这也正是锻炼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不同的创新人格所要求的主要内容. 因此可以说, 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叶海.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 2008, 5 (4) :84-85.

[2]冉晓渊.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 2007 (14) :135-136.

[3]羊善金.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信息, 2007 (15) :31-32.

[4]胡学军.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5 (3) :131-132.

3.论初中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价值;现状;策略

诚如我们所知,在大格局下,创新能力关乎国家、民族的进步;在个人层面上,创新能力关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尽管我们深知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上却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变通能力的学科,更具体地说,学习数学需要有创新思维,才能够将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变通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突破。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和价值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励学生与时俱进

如上面所分析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时,创新思维能够是学生具备发散性的思维,从而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尽可能地找到问题的答案。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增强;另一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随之提升,学生更能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2.提高教学质量,减轻老师教学压力

与小学相比,初中的教学任务明显增加、教学难度明显加大,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体系的构建更是需要老师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最大程度上地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更倾向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学学习,而不是一味地依靠老师授课。所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的数学教学都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其实不尽如人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缺陷,可以说,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遇到了“瓶颈”。

1.教学模式陈旧,教学风格单一

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都是以老师为主导的,也就是说,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是老师在单向地向学生传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灌输知识,而很少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讨的情况出现。这一现象表明,一部分老师所坚持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大的阻碍作用,使得推向初中数学教学面向现代化的进程变得更为缓慢。另一方面,老师僵化、单一的教学风格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对课堂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极为不利。

2.教学方向偏差,学生课业压力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其实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教学方向偏差。大部分的学校和老师都将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确定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但是,事实上,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思维和灵活变通的学科,学习数学除了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基础数学计算知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培养起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然而,方向的偏差,导致了教学设置上的失误。一方面,老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布置大量的作业和习题,企图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提高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另一方面,学生为了应对初中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当来的巨大压力,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做题上,“学”与“思”分离,出现“学而不思则罔”的想象。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战略和措施

在充分认识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我们也深刻探讨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探寻出解决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缺漏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

1.在引导中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下,整个课堂只有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知道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探究中来,在引导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学习过程当中,老师在讲授了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后,可以引进“楼高、塔高测量”、轮船行驶最短距离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启示他们在数学学习在日常生活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质疑与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以师为尊”的观念深入人心,尊师重道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这一传统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了对某个概念、某个原理的解释和阐述后,学生有更好的想法往往不会宣之于众;同时,老师给出某道题目的解法之后,学生主观上认定老师的答案就是正确无误的标准答案、唯一答案,却缺乏自己的思考,无法做到举一反三。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教学质疑和反思,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例如,在平面几何的解题过程中,老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在哪里添加辅助线、哪里隐含着解题条件,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给予学生一定的暗示和启发,鼓励学生自主解题,让学生自己发现辅助线的添加位置,同时举一反三,将技巧运用到相同类型的题目解答中。

另一方面,老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质疑老师在数学教学上存在的失误和偏差。

3.鼓励学生互助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团队合作对个人而言具有重大的价值,尤其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每个人思考的方式和角度是比较固定的,但是数学学习却强调灵活变通和角度多样化,所以只依靠题海战术或者是老师授课,学生的成绩和创新思维能力都不能得到大的提高。因此,组建互助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进行互助学习,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能够最大程度地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做与概率相关的一些问题时,一些同学由于思维方式和角度的偏差,无法很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而互助小组的却可以利用团队的力量,让学生们在这个平台上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同龄人相似的理解能力、多样化的思维角度,都使得初中数学中相似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提高。

四、结语

总体而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但是,加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老师不仅需要改善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更应该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改变。数学教学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钟春玲.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9

4.论初中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四

意识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带着兴趣,自觉学习。

小学生学习一般都凭借兴趣,所以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因为特别是男孩子很喜欢玩游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有的孩子就会问老师,到底用那个指头来击键。学生通过游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任务驱动,加深记忆。

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

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

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电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5.论初中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五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当今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明确指出: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通过训练创造性思维来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实践中用得最多的方法。

一、消除心理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首先在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尽量减少教学中太多的规定,多鼓励他们提问、辩论,多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在课上敢想、敢问、敢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要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对生活的体验,扩大视眼,从而使学生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积极地动脑,勇敢地探索。

如在劳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我每次都让他们自由组合,5~6人一个小组,每次我先把操作要点作简要介绍,然后请学生讨论操作,其间随时可以争论、提出疑问,还可以介绍自己认为更简单、更方便的操作,我们老师则和他们一起活动,仅在适当时给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争论“柳暗花明”。当然,也让他们别忘了这是在课堂。

在评估学生的作品时,我会这样评价:你听听老师的意见怎么样?你看看老师的这套方案可行吗?让他们敢想、敢动手去做。

二、引导质疑,启迪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质疑是创造发明的思维基础,有“疑”有“思”才会有探索。劳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学习劳动的基本知识,又要进行实践操作,把两者结合起来,并在这些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很多人(包括有些教师及学生)都认为劳技课就是简单的手工制作课。为此,我调整了上课模式,让他们从课中认识到其实劳技并非是简单的手工制作,我的模式是:

趣―授―练―评

趣:在课上创设富有鼓动性、竞争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从而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劳动再实践。巩固形成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授: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一个步骤中,教师把劳动基础知识、技术要求、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通过讨论、讲解、演示等各种教学手段传输给学生。

练: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造出自己所设想的物品,在练习中加入“新思路”、“新观念”,在“操作”中运用“新方法”。这一过程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设计出自己想做的东西。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创作的物品付之于实践,生产出自己的作品。

评:在“评价”中采用“新方式”,得出“新结论”,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思维更加开阔。

三、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单纯局限于课堂,而在于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课内外同时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发展创造思维中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劳技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技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让学生明白知识来自于生活,让他们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和充实,让他们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四、鼓励大胆联想,培养创新精神。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伟大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

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技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技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6.论初中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六

人类在不断地创新、创造中推进了社会的发展。21世纪正在呼唤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在当前,以培养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现就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浅淡如下看法。

一、利用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不断创新。陶行知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疑问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充分利用质疑来培养学会声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呢?

首先,要努力创设学生质疑环境,激发质疑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营造前提条件。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没有任何压抑的自由中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思维得以最大的发展、开拓。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密、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少年儿童好奇心好问,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能施以任何的压抑、干扰他们的好奇心和好问心,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问得放心,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发挥潜能;放开想,大胆问,才能问出有创新、创造性的问题来。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保证。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语系,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抄写在质疑本上,待后质疑。

2、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春雨的颜色》,引导学生提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搞清为什么会有绿色、红色、黄色的变化,搞清了春雨和春天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春雨给大地带来生机的变化,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能力。

3、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在教学《快乐的小青蛙》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问学生,你看到这个题目相知道什么?学生进行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快乐的小青蛙”而不用“小青蛙”? “快乐”二字体现了什么?

4、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教学《小熊和小鹿》,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为什么说小熊和小鹿都是讲信用的好孩子呢?通过议论点拔,学生明白了小熊和小鹿都遵守了诺言,只因为是小鹿发高烧住院了不能来。

二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中,儿童往往凭借着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之求异、创造想象等认知事物,思考问题,这些均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如《燕子妈妈笑了》课文结尾处写到“燕子妈妈满意地笑了。”在充分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用意后,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思考,进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这样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这样一仪,赋予文章以新的意义,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以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

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发现和发掘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能力。

求异、求变、求活是课堂教学策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三求”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1、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这“三不”要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在学生学习了每一个“知识点”后,都要问一问,“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是很多的,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都要鼓励学生善于“另辟蹊径”创造发明。如作文教学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有多种的表达手法;用相同的方法去写,可写不同的事物;开头、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换个开头、结尾试试看......等等。再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对于字形的识记,不能只会用偏旁部首分析部件条块组合、新字旧字对比等方法(当然这也是识字教学常用的方法)。而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多作思考,想想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说,奇特联想呀,编谜,描述等),同一种方法也可以作不同角度的思考,如识记“省”字,多数学生的识记都是“上面一个少,下面一个目,合起来就是一个“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位学生说:上街买东西,用眼睛看来看去,就可以省很多钱。同样是识记“省”字,而且都采用“部件组合分析”的方法。前者是纯粹的字形分析,毫无创造思维;后者却是融合了想象、描述和意境的注释,具有明显的创造性,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表现。

3、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由三部分组成,信息的发出、信息的接受和信息的渠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是教师,接受者是学生,接受的信息也只有一条,即来自于教师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单一的。如何使信息交流多向性呢?首先,求活就这三部分来说,都应该是“双向”的,即发出者要承担接受的任务,接受者也应该有发出的权利。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呢?对学生来说是教师,对教师来说是学生。这样的“双向”交流,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和谐,学生查的潜能才得开发,创造的激情才得以释放;其次,从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角度说,应该“多向”。既要从教师方面获取信息,也要从同学方面获取信息,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直接从客体材料中获取信息,特别是来自于同学方面的信息,因为同学和同学之间彼此没有顾忌和约束,最容易发出“创造性信息”来,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完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教什么,如何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良好创造思维能力的人才,而创造思维能力,指的是思维主体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以及直觉和灵感。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产生,从写作欲望的突发到材料的综合,主题的提炼,内容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始终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着眼点放在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创设情境,唤起思绪。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新的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阅读教学中可按“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分析手法——鉴赏妙处——剖析不

足”的步骤进行。具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钻研、揣摩、品味,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点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新见解,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不足。这种方法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开发智力,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和大胆发表见解的学习习惯。

其次,要结合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所进行的创造活动的思维。创造活动是运用现有知识、经验、技术和方法提出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关系或新方法的个体活动,即建立在科学成果上的一切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前进或新的突破的活动。文章写作就符合这一内涵。因此,在写作训练中,要多训练些想象、联想之类的作文,鼓励学生编造自己幻想的场景,神话般的奇迹和梦想之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创造思维的闸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修养,使自身具有创造能力。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要求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教师只有在教育思想、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方能跟上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创造型人才。对于教师来说,完全相同的教育情境是没有的,在任何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最佳的教育模式也是不存在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可能全部套用自己以往的经验,而要寻求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需要自身不断地“充电”,不断的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四、加强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莘莘学子对学业的兴趣应是为师者的又一要著。过去,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教师担心灌输知识不全面,“讲”不到位,导致上课总是“老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一双手”的单调枯燥教学状况。不少学生感到越学越无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受到压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愈来愈认识到,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必须改革陈旧的灌输模式,把语文课上“活”,要立足本本,走出本本,要为学生创设大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广蓄知识、拓宽视野,结合教材,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后动,如:举行辩论会、演讲比赛、趣味知识竞赛、自办班级文学园地、手抄报比赛、自编自演课本剧、进行社会调查等,还可以运用录音、录象、多媒体、因特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7.论初中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数学家高斯十岁的时候, 对1+2+3+…+100=?这道计算题通过分析发现, 这一数列两端二数之和总是101, 从而得出101×100÷2=5050的答案, 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下面我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做的探索。

1.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学生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 动机的形成, 知识的获得, 智能的提高, 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 精心设计数学情境,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 创设思维情境, 使学生在数学问题设置而成的情境中, 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创设使学生积极思考引申发挥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达到“愤悱”状态,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 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 为人刻薄吝啬, 常常扣克工人的工钱, 因此, 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 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 要求打工一个月, 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 第二天是二分钱, 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 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 心想这工钱真便宜, 就立即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 这个财主却破产了, 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工钱到底有多少呢? 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 纷纷猜测结论。这时, 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 告诉学生, 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 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030-1 (分) , 即1073741824 (分) ≈1073 (万元) , 学生听到这个数字, 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 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 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例子说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悬念,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迫切想要了解所学内容, 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这是组织数学的常用方法。

2.启迪直觉思维, 培养创造机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 直觉思维是以熟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 使思维者实行跃进、超级和采取捷径, 并用比较分析、验证结果的一种快速思维形式, 任何创造过程, 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 假设, 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 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 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 敏锐而深入的洞察, 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 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老师不可不予以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能随意地否定, 这样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学生直觉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做的是正确引导,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 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并引导学生证明。

例:试比较3/124;5/138;4/116这三个数的大小。

分析:对于这道题, 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 但由于公分母太大, 解答非常麻烦。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一种行而有效的方法, 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3/124;5/138;4/116, 同学们就会发现所看见的分母是原分数的分子, 而分子则是原分数的分母, 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的灵感, 使很多学生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便方法。

解:∵ (124) /3= (2480) / (60)

(138) /5= (1656) / (60)

(116) /4= (1740) / (60)

∴ (124) /4> (116) /4> (138) /5

∴3/ (124) <4/ (116) <5/ (138)

3.培养发散思维,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加大训练力度、尽可能让学生试着进行一题多解, 把题目进行变形, 试着在多种题型中找出其共同点进行归纳培养解题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它是一种发散思维。一题多解还能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适当的一题多解的训练,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过长期训练, 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一题多变, 初中数学考试的题目很多是将书本上的例题稍加变化而来的。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 对于转向机智的培养和应变性思维的培养, 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习题条件的变换, 结论的变换, 命题的重新确立, 使题目变得更有价值, 从而产生有新意的新问题, 使得学生不得不应用更多的知识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活了, 也就起到了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

试着在多种题型中找出其共同点的方法即多题归一法。这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聚合性。创造性思维需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完美结合, 这种情况贯穿于任何一个创造过程。所以, 聚合性思维对创造性思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加强对学生聚合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属必要, 而将多种题型进行归纳训练, 不失为培养聚合性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

上述几点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发散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遇到问题时, 应该从多方面看问题, 正确处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关系。在解决有些数学问题时, 往往采用正向思维比较繁, 如果改为逆向思维, 则能化繁为简。

例:化简1/[x (x+1) ]+1/[ (x+1) (x+2) ]+1/[ (x+2) (x+3) ]

分析:一般情况下是整体通分, 显然运算很繁, 若改为每个分式逆用通分化积为差, 则十分简捷。

解:原式=1/x-1/ (x+1) +1/ (x+1) -1/ (x+2) +1/ (x+2) -1/ (x+3) =1/x-1/ (x+3) =3/[x (x+3) ]

此题按照常规思维通常是通分, 把分母变相同在进行运算, 从而得出结果。这样运算就变得复杂,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三分式的特点, 不难发现它们分母中有相同的式子, 通过每个分式逆用通分法则化积为差, 就变得简单了。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 学生可以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开拓解题思路。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整合, 并从题目的多种解法中通过比较选出最好的方法, 总结出可行的解题思路, 进而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最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6月第1版.

[2]张奠宙, 唐瑞芬, 刘鸿坤.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11月第1版.

[3]任明中.《中学数学》例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999年第8期.

8.论初中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八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创造性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要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

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

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

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3.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性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想不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4.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人贵在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老师工作总结下一篇: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求职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