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精选10篇)
1.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 篇一
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
摘要:
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政治民主的监督、对领导机关提高办事效率的监督、对以权谋私为主要特征的不正之风的监督等方面。舆论监督性节目要有求实精神,要有较高的思辨色彩,也要注意时时创新。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实现是社会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大跨度进步。我国批评性新闻应该自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播始,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新闻面貌,无论是在平民百姓中,还是在新闻界,都引起了关注。
关键词:背景探究、监督作用、存在问题、加强监督
目录
1.1新闻舆论的社会背景
1.2新闻舆论的理论背景
第二章 新闻舆论监督的现实指导意义
2.1弥补社会硬性监督的不足
2.2提高政府实质性的行政能力
第三章 新闻舆论监督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3.1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3.2 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获得了公共决策部门制度性和政策性的支持
第四章 如何保证和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4.1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4.2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前言
1.1 新闻舆论的社会背景
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和社会民主素质的全面提高,大众媒介已经成为联系政府和民众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我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度,人民不直接行使权力,而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及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这样,人民作为国家主人,一方面通过人民代表表达自己的参政议政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大众媒介监督国家事务和选举的人民代表,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所以,自由地、充分地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不仅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还是公民关心国家建设、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义务。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在揭示事件真相、呼唤社会公正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媒体正确处理舆论监督的原则是:不缺位,也不越位;恪守媒体角色,公正介入监督事件,在一些特殊领域遵从特殊的监督规律,讲究新闻舆论监督的时机和形式。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介,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批评,对国家事物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缺点、错误乃至渎职、贪污受贿、官僚主义作风等进行抨击和谴责,达到监视和矫正社会秩序的目的。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广大受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代表民意的新闻舆论监督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促使问题在法律框架下得到解决。新闻舆论监督在揭示事件真相、呼唤社会公正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民主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构成因素,其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1.2 新闻舆论的理论背景
欲更系统、深入地探讨我国当前新闻舆论监督,须从舆论(public opinion)的概念谈起。“舆论”一词在涵义的解释上歧见迭出,中外舆论研究学者也“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似乎分别存在着某种缺陷,至今难以完整、准确地表达其概念的本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硕士生导师王雄博士综合各家观点深入探讨,认为:广义的舆论是人们对于一切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领域尤其是社会公共事务所产生的一切意见、愿望、态度、情绪、期待、评价和想象的公开表达,是持
续性与变化性、公共兴趣与个人兴趣的统一;舆论包含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自发的公众舆论和自为的新闻舆论,是多种主导社会意见的集合体①。监督是指外部力量的制约,即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的制约活动,权力是监督的主要客体,公民与媒体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新闻监督代表舆论可称为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根据群众的议论和意见,运用新闻报道的方式,对不符合法律、纪律、道德的行为进行报道,以促使其转变的监督方式②。
第二章 新闻舆论监督的现实指导意义
2.1弥补社会硬性监督的不足
新闻舆论监督属于软监督,可以有效地弥补社会硬性监督的不足,因为它扎根于广大受众的信息互动之中,舆论触角伸向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能够对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预先式、全程式监督,把行政监督、党内监督和法制监督可能存在的监督盲区暴露在阳光下,发挥社会硬性监督难以发挥的监督作用。所以,决不能因为健全和加强了行政监督、党内监督和法制监督,就漠视和排斥新闻舆论监督。社会硬性监督和软监督的发生机制和社会作用具有明显区别:一是新闻舆论监督比社会硬性监督更容易发现问题。许多重大社会问题都是被媒体首先披露,然后才引起相关责任部门的注意和重视的,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问题解决流程:媒体披露—社会舆论—政府部门注意和重视—解决问题。问题之所以首先被媒体发现和披露,并不代表政府的失职和不作为,而是大众传播的性质和特点使然。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联系千家万户,千万受众又联系社会各个领域和角落;大众传播的互动机制,又使广大受众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到媒体,这样,新闻舆论监督比社会硬性监督更容易发现问题,特别是发现那些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因为,新闻舆论监督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数人监督。二是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硬性监督的作用机制不同。新闻舆论监督通过全程监督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越早,监督越充分,问题和矛盾越容易化解,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也越小;社会硬性监督主要采用纪律处分和法律处分进行事后矫正和纠偏,达到惩一戒百的目的,它更强调维护法律法纪的尊严。
2.2 提高政府实质性的行政能力
据《新安晚报》报道,安徽省枞阳县出台的一份关于正确对待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这份“意见”,今后枞阳县将实行新闻媒体采访“首问负责制”,对于各级新闻媒体前去采访,被采访单位首先接触记者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负责人,必须热情接待,并负责协助记者及时联系有关人员,及时向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报告,“严禁有意回避或拒记者于门外,不得推诿,敷衍了事”。同时“意见”还作出特别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主动接受采访,对重大舆论监督报道要全程陪同。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加强舆论监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也把“舆论监督”列为党内监督的一种正式形式。在上述精神指引下,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出台了多种规章制度和有效措施,积极支持舆论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安徽省枞阳县的做法就属于这一类。上述报道说,该县之所以出台这一“意见要求”,缘于不久前发生的一起重大舆论监督事件,导致当地有关部门工作十分被动。通过这一事件,当地相关人士认识到,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配合接受记者采访,是各级组织向媒体和群众阐述自己观点、消除矛盾误会的机会,也是一种责任,“回避拒绝采访或提供虚假信息,使媒体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真相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是一种失职和渎职行为,危害极大”。应该说,这样的认识触及了问题的实质,颇有现实针对性。当然,出台“若干意见”还只是正确对待新闻舆论监督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诚心诚意的落实,防止在实践中走偏。
第三章 新闻舆论监督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3.1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建国以后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起始于我们党提出的报刊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过渡到新闻舆论监督。九十年代以后,获得了稳步的发展。但是,至今还不能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能够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理想道路。因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运用政治学、新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对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认为,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各级各类媒体普遍开展,名牌栏目不断涌现,新闻舆论
监督的氛围日趋浓重;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和领域日趋拓宽;新闻舆论监督的方式日益多样化;网络媒体的崛起为新闻舆论监督注入了新的活力。
3.2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获得了公共决策部门制度性和政策性的支持,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初步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知识层次高、政治素质好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队伍;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民众对其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监督重点不突出,层次低、力度小;地方保护主义作怪,“异地监督”现象增多;新闻官司迭起,媒体成为“被告”;“媒体审判”损害了司法公正和独立;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使媒体丧失公信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因素(观念制约、权力制约、利益制约、法律制约),又有内部的因素(内部管理体制的制约、队伍素质的制约)。为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必须进一步拓宽舆论空间、完善舆论监督法制、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队伍。
第四章 如何保证和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4.1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对新闻舆论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地方报纸如何进一步利用好舆论监督这一手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地市级报纸的舆论监督报道很可能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很多时候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因此,这就要求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从事舆论监督报道记者必备的素质。一篇舆论监督稿件是否见报,除了事实准确外,还要从效果上审视。看其是否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否有利于维护稳定,是否有利于推动和改进工作,是否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立足于建设性的监督,立足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而不仅仅是为了监督而监督。二是不同问题要用不同方式进行监督。舆论监督报道不是简单的批评与曝光,记者在处理稿件的时候一定要有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监督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矛盾或引起恐慌,因此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监督。
4.2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由于一方“财大气粗”等原因,采取对舆论监督不屑一顾的态度,对此必须采取系列报道的方式连续进行跟踪,一
追到底,最后达到解决问题促进稳定的目的。还有一些社会敏感问题不宜公开报道,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以内参的方式进行监督,因为内参阅读者的特殊性,更加有利于提高监督的有效性。三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监督水平。打铁先得自身硬,记者本身在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稳扎稳打,不能做法官,擅自给事件下定论,更不能偏听偏言,失去了客观公正的立场。没有经过求证的单方言论不能擅自报道,采访必须深入一线,并向当事方求证,避免文章失实。同时,记者所在单位要不断提高舆论监督报道记者的业务素质,加强政治意识的培训,采访报道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除此之外,舆论监督报道虽然能引起读者关注,却也是最容易因说情、压力而流产的报道,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甚至会遭受白眼、恐吓,所以,记者所在单位除了对记者严格要求外,还应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对舆论监督的记者进行政策倾斜,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正确依靠舆论监督报道打造一张报纸在老百姓心中的品牌形象,提高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公信力。
2.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 篇二
一、既讲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又讲群众观点。
监督的选题和立意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能够真正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 真正体现党和政府最关注的问题并促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要对正义、良知、社会公正有强烈的追求, 既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说真话、持真理, 仗义执言, 不徇私情又出以公心, 与人为善。要多考虑事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多考虑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 多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并善于沟通协调、权衡利弊、化解矛盾,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 既不可过分集中, 更不能激化矛盾。
二、既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又有防范意识。
新闻舆论监督必须适应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要求, 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是引导还是制止, 是提倡还是反对, 要在进行冷静、认真的思考之后再下结论, 不可思维简单化, 不能总是用老眼光、老思路、老观念看问题。如果发现需要监督的问题, 就要抓住要害, 找准突破口, 步步逼进。同时, 要加强防范, 充分留有余地, 落笔时字斟句酌, 避免因措辞不当, 落人口实, 造成被动。
三、既依法监督他人, 又加强自律。
新闻舆论监督要依法行事, 对合理不合法、合情不合理的事情, 喻之以法, 晓之以理, 理服从法, 情服从理。记者的行为要接受法律的监督和约束, 不能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 不当法官、不做判官, 不可包打天下, 到位不可越位, 更不可错位, 避免因放纵自己反而受制于人。同时,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 自制方能制人。
四、既知难而进, 又化难为易。
新闻舆论监督采访难、报道难、结论难, 其中最难的是采访, 最为关键的还是采访, 记者应在充分考虑进退得失的同时, 善用巧力、借助合力, 想方设法拨开迷雾, 撕开关系网, 突破难关, 拿到确凿证据, 报道就有成功的可能。
五、既有广博的知识, 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又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 按新闻规律办事。
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既要服务群众、吸引读者、讲人情味、入脑入心, 又要避免哗众取宠、媚俗和低级趣味, 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准确、鲜活、生动, 思辨、犀利、创新, 让群众满意, 党和政府满意, 让被监督者心悦诚服。
六、既抓住时机、顺势而行, 又刚柔相济、软硬兼施。
当记者的要吃透上情和民意, 号准时代脉搏, 密切观察形势, 积极干预生活, 把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对事实了解得越深入、细致、全面越好, 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越冷静、超脱、客观越好, 不能浮在上面浅尝辄止, 不能被满腔热情淹没清醒的头脑, 不能在“冲击波”中失去目标和方向, 而一旦发现监督对象, 并且判断无误就立即出手, 当事态发生变化的时候, 以变应变, 以动制动。原则的问题不轻言放弃, 但也不可勉为其难。
七、既求实, 又求度。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舆论监督更是如此, 这就要求舆论监督的事实和细节必须严格核实, 必须真实准确, 不允许有丝毫的虚假和模糊。具体地说, 舆论监督要用事实讲话, 一是一、二是二, 不能出现“估计”、“大约”、“似乎”、“差不多”、“大体上”等含糊不清的词句。但是, 即便是事实, 也不可连篇累牍刊登, 而应当疏密有致, 轻重相宜。同时, 舆论监督要用政策思考问题, 实事求是, 辩证地看问题, 不把话说满, 不以偏概全;揭露个人问题时与组织分开, 不一棍子把人打死;把握好监督的分寸和火候, 也就是把握好度, 分寸、火候不到, 达不到监督的目的, 过了分寸、火候, 就往往成为谬误。
八、既抓大放小、点到为止, 又小中见大、以点带面。
原则上讲, 舆论监督要抓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大事, 抓党和政府有能力解决或正在着手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不问陈年老账, 不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纠缠不休。但不一定非“大”不可, 有时抓一些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的小事, 见微知著, 或许操作更容易, 见效更快当。
九、既讲清事实, 又尊重人格。
舆论监督要讲清事实, 用事实说出问题的前因后果, 用事实给出问题的纵深背景, 用事实揭示个别问题的普遍性, 这是搞好监督的必要条件。但监督更要尊重他人人格, 不能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或传播他人隐私, 这属于违法行为。同时, 在报道中决不能出现针对当事人的诽谤性语言, 诸如, “见利忘义的人”、“翻脸不认人”、“不像正经人”、“六亲不认”、“狼心狗肺”、“鬼魅似的”、“贼溜溜的”等攻击性、贬损性的言辞, “败类”、“奸诈”、“阴险”、“狡猾”、“酒鬼”、“姘头”、“姘妇”等词语也不应出现, 否则就有可能受到法律的追究。
十、既开好头, 又收好尾。
对某个事件或现象的新闻舆论监督要持之以恒, 注意督促跟踪, 保持监督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切忌虎头蛇尾, 这就要求记者针对实际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努力帮助被曝光和批评的对象端正态度, 使之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进而心悦诚服地进行有效整改, 最终见到实际效果。
3.新闻舆论监督的“三要素” 篇三
讲政治。党报记者要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改革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局出发,开展舆论监督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按“三贴近”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工作。具体说来,就是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分析当前的形势和社会状况,特别是弄清党在一段时期内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围绕和配合这个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来开展工作。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讲政治讲党性的具体表现。有调查显示,目前群众心中的“腐败重地”在五大领域:建设工程、公检法系统、医疗领域、教育领域、认识领域。这些领域也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讲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是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讲究新闻敏感性、新闻价值和新闻时效。党报记者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敏感性就是指发现舆论监督素材,评估事件是否有舆论监督价值的能力,即新闻嗅觉,它是党报记者政治敏感性在新闻业务上的体现,也是新闻素质的具体反映。新闻敏感性体现着新闻记者评估新闻价值和抓住新闻时效的综合能力。从当前的情况看,就是要围绕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来进行舆论监督,就是遇到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或具有普遍兴趣的重大负面事件、突发负面事件时,要在第一时间让人民群众客观地充分地知悉。
具体说来,一是要做好选题。善于从大局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挖掘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题材要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即要有典型性,本身蕴藏着深刻意义,人物或事件具有共同性,能引起领导或群众关注,预示着一种倾向,代表着一种潮流,这实际上就是指题材要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当前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的背后,往往存在违法乱纪或执行政策不力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区别对待,该公开报道就公开报道,以弘扬正气,利于政令畅通。对敏感问题、把握不准的疑难问题,要考虑社会效果,如不注意客观实际就进行报道,反而会激化矛盾,引起社会动乱,影响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要冷静对待,以不见报的方式处理为好。二是把握报道时机,获得最佳效果。发表舆论监督报道一定要认清当时的形势,了解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工作重点,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因此在处理稿件时就不能一味地抢时间,争速度。有些舆论监督报道如公开发表弊大于利,则应作内参处理,这样做实际效果比公开报道要好得多。
讲法律。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对违法乱纪者、监督对象产生强大的威慑力,弄不好也会伤及自身,给新闻单位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舆论监督必须依法进行,依法进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弹无虚发。
在这方面,笔者体会到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发现新闻线索后,根据最初的材料,以自己的政策法律意识判断可以形成初步观点,但不要形成先入之见,这不是最终的观点和结论。二是记者必须去事件发生地深入调查,了解真相,获取第一手材料,收集证据,而不能坐堂办案。三是写报道时要让事实说话,而证据是证明事实的,报道的实质就是要让证据说话,即要有依据。这一点十分重要,是与法官办案的相同之处,也是新闻的本质要求,不能想当然,不应加进主观想象、臆测、推理。四是记者应以独立的第三者出现,独立调查,独立参与所涉及的新闻事件,这样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全面准确地把握事件的真相和问题的实质,才能写出客观报道。五是报道是否应有倾向性和感情色彩?我们认为报道总有倾向性和感情色彩,这是始终存在、不可避免的,但你的倾向性应该在你选择的事实之中,事实确凿后你的感情色彩也可以在报道的字里行间流露。这样才站得住脚。舆论监督不是审判,我们反对搞“媒体审判”,口诛笔伐,“媒体审判”是对舆论监督权的滥用。
政治、新闻、法律是进行舆论监督的三要素,三者有机地统一,缺一不可,其中一个方面欠缺,都会给舆论监督带来问题和麻烦。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在这三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才能真正代表人民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
4.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 篇四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郁达夫在《沉沦》中描写色欲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些情节的描绘既不是张资平式的肉欲挑逗与官能刺激,也不是遮遮掩掩含蓄的描绘,而用一种“露骨的真率”来描绘。这样写既达到对“深藏千年背甲里士大夫的虚伪无情的揭露”同时又不失美感,真实而生动。这样写色欲是一种创新。
《沉沦》是一篇深受五四思潮影响的作品,作者身在海外,就更多的吸收并接见了外国文艺理论的思想。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在他早期作品,诸如《银灰色的死》《沉沦》等都有借鉴外国作品的痕迹。但在《沉沦》却有一种很大的创新。《沉沦》的“自叙体”是受日本以佐藤春夫、田山花袋、葛西善藏为代表的“私小说”的影响;“零余者”的形象借鉴了屠格涅夫在1850年的《多余人日记》的影响;深刻的内心剖析是借鉴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理论;同时法德的文学思潮也对其创作影响很大。其中对《沉沦》影响最大的是日本的“私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以自我为原型,浸透了主观色彩的“私小说”将小说从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引向了人物复杂的内心。这种风格被郁达夫所借鉴,从《银灰色的死》中“清瘦的人”到《沉沦》中的“他”都是类似于“私小说”的人物形象。不过在《沉沦》中这种“私小说”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创新。小田岳夫在《郁达夫传》中指出:《沉沦》虽受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的影响“但两部作品在根本上是不同的”,《沉沦》的苦闷不再是“私小说”根源于人生固有的“寂寞”,它超越了“私小说”的局限,由个人外推,而具有某种时代、社会意义。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道路,对后来的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在《沉沦》中作者充满清醒的病态心理解剖意识,成为新文学自觉描写灵与肉冲突的二重人格形象的佳作。在《沉沦》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多层次的“我”的形象:追求肉欲的本我、矛盾的自我、道德的超我。这与传统的单维结构与静态呈现的作品有很大的超越。它使得作品更加深入内心,真实而多层次的显现人的“双重”性格。打破了古代文学脸谱化的呆板。这也是《沉沦》的突破之一。
但是,《沉沦》在一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小说仍旧停留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问题小说”上,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前途方向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在语言上过度的诗化、散文化的倾向,有过分雕琢的嫌疑。
5.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 篇五
传媒监督被普遍认为是司法体系外部常规的、基本的监督形式,传媒有责任对人民法院存在的一些不良司法现状大胆挖掘、勇于披露、善于鞭挞。因此,笔者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对于法官独立公正审判,防止审判权力滥用,确保司法公正有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传媒监督有助于增加司法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一定程序上可以起到防止和矫正司法偏差的作用;传媒监督为社会公众评论司法行为,并为间接参与司法过程提供了条件,从而降低了司法专横和司法武断的可能性;社会各方面对法院现状的批评弥补了对司法体制内部监督不足,因而司法体系之外的监督无疑会成为司法体制改革中制度创新的聚焦点,从而提高人民法院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公信度。由此观之,恰当的新闻舆论监督对于促进、保障人民法院和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是不可或缺、十分必要的。
在司法实践中,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是人民法院和法官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法官对新闻媒体关注较多的案件容易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如果法官仅仅依据舆论判案,他将不再是公正的体现,但是如果法官一味排斥新闻舆论,同样也不会是公正的体现。如前所述,新闻舆论监督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对审判活动的监督也是必要的。但新闻媒体又有自身的缺点,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或消除新闻舆论的副作用,公正行使审判权就没有保障。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关系,探索二者的最终平衡,使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正行使审判权既相互促进又互不侵犯,不仅是我国政治和法制建设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新闻机构与人民法院共同面对的挑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克服“两种倾向”,摆正公正行使审判权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目前,在法院与新闻界的相互关系中,尽管合作是主流,但法院对新闻界有两种不良倾向:(1)是“烦”。“烦”新闻界对某些案件的炒作,使当事人亢奋,社会关注,法院工作难做;(2)是“怕”。“怕”新闻界某些外行对案情说三道四,左右了社会舆论,使本不复杂的案情人为地复杂化,从而妨碍依法定罪定性,最终妨碍司法公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每一家法院、每一位法官
都要敢于面对媒介、善于面对媒介,认真搞好每一起公开审理的案件,以公正的判决、裁定向社会表明执法者的观点和理念,而在庭审之外,法官则应谨言慎行,不向社会及媒介发表对未决案件的不当言论。要摆正公正行使审判权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法官在面对舆论监督时也应做到严格依法办案,依法公正独立地裁判,而不是缺乏应有的主见,人云亦云,盲目地跟着舆论走或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同时,对个别故意误导社会舆论、干扰司法公正、歪曲法院和法官形象的报道,要理直气壮地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追究传媒单位的有关法律责任。
2、完善新闻立法,规范新闻媒体的监督行为。媒体的社会角色是大众传播工具,它本身并不具备也不应当具备处理社会纠纷、解决社会矛盾的裁判功能。但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新闻立法,因此,完善新闻立法,规范新闻媒体的活动规则,也是正确处理新闻舆论与公正行使审判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3、妥善解决新闻侵权纠纷,加强新闻媒体与法院的沟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新闻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传媒的影响与日俱增。但由于不同立场间过度的新闻批评造成媒体与司法这两支社会重要力量的冲突。切实加强与新闻单位的沟通和合作,积极探索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是人民法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和正确妥善处理传媒监督与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有效途径。近几年
来,新闻媒体对法院审判的干预和所谓的曝光行为明显增多,对法院而言,要正确对待,冷静处置,要全面落实好公开审判制度,完善接受传媒监督的内部规范,掌握主动,并积极为传媒提供采访的必要条件,配合媒体有效开展司法报道,当然,对新闻媒体对审判工作进行歪曲报道,不能等闲视之,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而新闻媒体也不能以舆论监督为由干预司法工作的正常进行。
6.媒体监督并非是舆论监督的全部 篇六
媒体监督并非是舆论监督的全部,特别是当媒体自身处于利益交易中时,媒体监督`只是媒体和掌控媒体的利益集团的自言自语,其作用只是欺骗了善良的民众!大多数媒体几乎天天在做这样的事:一方面为收取巨额广告费而刊登大良的无良广告、虚假广告和所谓的“软广告”,另一方面又在“义正词严”地“揭露”这些广告的虚假和无良,真正是先吃被告再吃原告,说到底,是在媒体监督的幌子下吃了无辜上当的老百姓!更多的媒体计算的是,报道的轰动效应所获取的经济的、政治的收入:当哪个报道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善良的人们不会想到,这时的媒体正在按发行量、点击率计算各有功人员的经济报酬,正在谋划如何继续扩大经济效益直至政治利益上的最大收获。实际上,媒体并不超然,媒体也非民众的代言者,许多时候,媒体只是对民众起到了一个临时“召集人”的角色,一旦实现了自己的利益,这个“召集人”是不会再顾及被召集的民众的利益的,如果需要。它还可以将被召集的民众反过来“教育”、甚至羞辱一番的。
媒体也是利益集团的代表者,在利益搏翌中,又有谁来监督媒体?媒体主导社会舆论就是代表群众利益吗?炒作新闻以实现自身利益的事例和以报道权交换利益的时例还少吗?没有一部平衡各方权益、使媒体也必须遵守价值底线和道德守则的法律,所谓媒体监督只是自欺欺人、最后难免跌进利益制约下的媒体陷阱。老百姓还是弱势者!
7.谈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职能 篇七
民生新闻的性质对社会舆论形成的作用
从新闻学意义上说, 民生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新闻价值的取向上, 尽可能追求新闻的接近性和时效性。接近性主要体现在地域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 而时效性是新闻价值取向的永恒追求。民生新闻的接近性, 使其新闻报道尊重百姓生活的原貌, 具备了形成舆论关注的基本条件;而时效性保证了民生新闻报道的新闻事件都是百姓生活中最新的故事, 符合时代特点和新闻新鲜性特征。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 民生新闻的兴盛正处在信息全球化时代, 而在这种全球化传播的作用下, 有一部分后发社会成员历史观念淡薄, 对本土文化, 甚至本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认同, 久而久之, 可能造成所在社会的“集体失忆”, 而民生新闻关注、反映某一地域的百姓生活, 其巨大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收视上的愉悦, 也让观众找回了自己特定生活区域的“方位感”和“认同感”, 弥补了“集体失忆”带给人们的对生活和社会的冷漠, 让受众重新关注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 充分发挥出舆论的积极作用。
民生新闻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 是因为它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题材选取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二是老百姓的所想、所感、建议和意见通过媒体的这种报道能够得以表达, 并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如, 湖南经视都市频道《都市一时间》的一则报道《听证代表体验挤公交》, 连续大篇幅地播出民众和听众会代表的看法之后, 都市频道又现场直播了听众会的实况, 这样一个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性质的民生新闻, 百姓肯定会关注并联系到自身, 形成他们自己的想法, 而且民生新闻搭建的平台, 使百姓的这些想法、意见和建议表达出来, 继而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
民生新闻体现出的媒体舆论监督职能
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职能与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的舆论监督职能是不同的。他不会对国计民生这样的大问题产生影响, 也不会像社会新闻那样关注的对象很杂, 它对普通百姓生活状况的关注更贴近、更细致。所以说, 民生新闻虽然不是时政新闻也不是社会新闻, 但是他的舆论监督职能的发挥有着很大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民生新闻的监督内容趋于平民化与贴近性, 它的报道题材大多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公众生理和安全层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人们各种民生需要的实现。电视新闻的影响力还来自讲述真实的故事,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客观、公正地讲故事, 然而这还不够, 它的责任意识必须突出, 即必须敢于为民请愿、敢于揭露真相、敢于舆论监督, 同时还需有真诚的服务意识, 总之, 在真正的民生新闻中, 舆论监督、人文关怀密不可分。
舆论监督也不等于批评与曝光。不是说一味地报道负面新闻就是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目前, 很多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似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任务定位于批评与曝光, 而忽视了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有些民生新闻媒体和记者总是以“青天”自居, 就其初衷而言并没有错。但是久而久之百姓因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经媒体反映、曝光后容易解决, 这就会给他们造成一种错觉, 找媒体比找相关部门更管用。这其实不是新闻传播应追求的理性效果。
8.民主政治下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民主政治;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16-01
什么是新闻舆论监督?从字面上看,舆论是指公众的言论或意见,监督,则是对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对期间产生的问题更好地监察并督促改正问题。顾名思义,新闻舆论监督便是大多数人通过新闻媒介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国家居民通过报刊、杂志、影视、微博、微信等大众传播媒介,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表达自身的见解和建议,形成较大范围的舆论,进而督促国家、政党、各类组织团体或个人及时认识自身行为的错误并纠正。
而新闻舆论对于民主政治起何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成效和政治生活状况的政治文明来说,其重点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民主充分发扬,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为了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遵循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包含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公民的民主监督需要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新闻舆论监督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其发挥作用的大小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
在中国,为了让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最有用的手段是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包含了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方法,但其焦点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第一,在掌握充分的舆论信息后,逐渐形成舆论的真实情况,帮助人们充分理解身边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第二,基于掌握信息的基础上,保证理性和直率,评论各类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及有关人物。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们越来越离不开舆论批评,人们在网络上对社会热点表达观点、批评观点和变换观点,社会各个个体意见得到充分展现及互动,在最后,会得到大多数人所认同且能获得人民群众同理心的主流观点,这个过程其实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整个过程就是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传媒是拥有普遍深刻的社会影响的重要系统,来自各个群体的影响都会影响到其运行方式。德弗勒认为,“可以把传媒的独特地位描绘成是处于三种主要力量(政治的、经济的和技术的)中心”[1]。从一定程度上,媒体有效运营的两个支撑是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首先,信息收集、整理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技术条件的支持,这是客观的物质资料,并无社会属性的存在;社会环境则包含政治和经济两大前提,暗含了媒体自己属性里的政治及经济,这两类属性使得媒体离不开政治、经济环境,也可能被这两者所控制。
19世纪,报刊这一大众媒体在欧洲各国的政治变革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其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工人运动一波接一波,汹涌澎拜。在这一阶段,身为阶级革命的先锋,马克思、恩格斯围绕着人民报刊思想,发展出报刊使命观、出版自由观、自由报刊即“第三种因素”和新闻舆论观四种理论,其新闻思想的重点便是自由报刊理论。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进入后一阶段,在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后,各国工人运动经历了一系列成长,其二人成熟地成为了共产主义者。在此转变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观念替代了旧时的自由报刊思想。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党的政策纲领。报刊是社会的守卫人,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发人,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刘少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对新闻舆论作用进行过论述,马克思特别强调关于压制人民舆论的问题,他认为,“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的统一便是无产阶级的言论自由,可以理解为对人民群众实行舆论不一律,对反革命实行舆论一律。只有对反革命,才不用民主的方法,“而是用专政即独裁的方法”,而在人民内部,如果“压制自由,压制人民对党和政府的错误缺点的批评,压制学术界的自由讨论”,就是“犯罪的行为”[2]。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推进,邓小平也指出了舆论的导向作用:提出要使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要求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3]
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的两个重要功能,新闻传媒作为大众舆论力量,其舆论监督功能对中国的民主政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以上作用,媒体理当站在群众的立场,表达群众的思想和情感,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愿望,理当紧跟世界潮流,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思想,理当有实事求是的自我批评,勇于纠正自身的错误。今年,习总书记也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加之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危害国家安全,不泄露国家秘密,不颠覆国家政权,不破坏国家统一; 不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不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不煽动非法集会”,决定了中国的新闻媒体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麥奎尔. 大众传播理论[M].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33页.
[2]何梓华,成美. 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58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作者简介:
9.当代网络舆论监督的误区 篇九
2011年06月09日15:57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供稿/《新闻爱好者》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舆论表达的重要平台,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以网络上出现的舆论监督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产生这种问题的内在原因,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关键词:误区 舆论审判 网络暴力 新格局
网络舆论监督为社会民主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它同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相比,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更便捷快速的传播渠道,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邓玉娇案件”背后的“舆论审判”、“欺实马”折射出的“仇富心理”等,这些都鲜明地告诉我们,“网络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的言论不再是异调,在我们为网络舆论监督叫好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在发展过程中陷入的误区。
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误区
第一,网络舆论监督造成的法律困扰。
网络舆论监督形成舆论审判,干扰司法公正。网络舆论监督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网络调查,而网络调查多以人的逻辑推理和社会道德定论。网民在对社会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进行监督时,更容易形成一种定性的舆论导向,给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判结果。比如2009年的“邓玉娇事件”,从开始到法院宣判只用了短短30多天,因为网络舆论的支持,邓玉娇从一个“弱女子”变成了“女英雄”、“中国第一烈女”,翻天覆地的帖子声援邓玉娇,虽然法院最后的审判较为合理,但是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司法的公正。
网络舆论监督形成网络暴力,侵犯公民权益。在网络舆论监督中,许多曝光事件的最先发动者一般是牵涉该事件的关联人。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对他人进行披露或人身攻击,甚至利用人肉搜索调查当事人的私人状况。同时,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人肉搜索”可能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成为“网络暴力”,从而可能会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或其他权利。如2009年第一号人肉搜索令“谁让我们买不到票”,网友们因北京火车站售票员在售票口内部大量出票存放却拉帘停售的视频,爆发民怨,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的个人资料被大量曝光在网上,引发许多网友的谩骂与中伤,这是严重侵犯个人公民权益的行为。这些“人肉搜索”背后的推动力并非伸张正义,它的逐利性或者某种目的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肉搜索”的社会意义,甚至把舆论引向歧路。
第二,网络舆论造成的媒介困扰。
网络舆论监督涉嫌新闻炒作,导致网络公信力低。网络是一个大的信息“收纳器”,其中鱼目混珠,不少网络信息传播者为吸引他人眼球、赢得个人网页的高点击率,利用互联网发布失真消息。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网民认为网络内容可信度一般,认为可信和非常可信的仅占15.7%,由此来看,网络媒介的公信力有待加强。①
网络舆论监督误导传统媒体,造成媒介职能错位。网络媒体由于缺乏把关人,其公信力不能和传统媒体相提并论。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传统媒体在事件发生之后应该迅速地利用自身的优势,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进行报道。然而,在2009年河北“艾滋女”事件中,不仅广大受众被误导,传统媒体也被网络误导。2009年10月14日,南京某报刊登《“艾滋女”开博曝光数百性接触者》一文,率先把“艾滋女”从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打捞出来。10月16日,该报再爆猛料,刊登《艾滋女闫德利再自曝 公布“接触者”只为寻夫》一文,这篇文章同样成为被争相转载、热炒的对象。然而,事实证明,此文中所称的联系采访只是记者的一番谎言。在整个“艾滋女”事件中,报纸这一传统媒体没有充当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标,在网络的误导下职能错乱,只是一味和网络进行了一场接力赛,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第三,网络舆论监督造成的社会困扰。
网络舆论监督缺乏理性思维,造成偏激言论泛滥。网络监督与网络暴力之间常常只有一步之遥,特别是在当今网络舆论监督缺乏明确的法律制约的情况下,稍加搜索,便可以发现网上存在许多片面、偏激、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甚至还有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帖子,这些都被称为“情绪型舆论”。如2010年诸多官员落马案中,网络民意的愤慨体现出强烈的“有罪推定”色彩,网络跟帖中更是不乏谩骂、诋毁之词,理性的声音仍是“稀缺品”。不仅网民,就连积极介入的法律专家和知识人士,也凸显出某种急功近利式的表达和干预,这些都折射出一种失衡失准的情绪。②这种情绪一旦驶上网络的“快车道”,就无异于没有防火墙阻挡的网络病毒,会迅速传播开去。
网络舆论监督缺乏专业引导,导致畸形心态扩延。就现在而言,互联网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专业媒体平台,信息传播者还欠缺许多经验,其新闻素养及对舆论的敏感意识也有待提高,因此,他们无法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可能导致部分网民不良价值观甚至畸形心态的扩延。如2009年7月24日,吉林通化钢铁公司股权调整引发职工不满,民营企业派驻的总经理被活活打死。新闻跟帖几乎一边倒地赞扬通钢“工人阶级了不起”,幸灾乐祸于“打死个把资本家有什么了不起”。这种绝大多数参与者与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基于路见不平或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称为“泄愤事件”③。久而久之,畸形心态会通过“泄愤情绪”迅速蔓延,使网络舆论成为“泄愤的平台”。
剖析网络舆论监督误区的内在成因
网络舆论监督之所以出现这些误区与网络本身、广大网民以及整个社会体制是分不开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从传播者角度来看。
传统媒体的缺席与盲从。从理论上来说,网络舆论的特点使任何人在网络上都有传播信息的可能,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接受网上发布的信息。相比于网络媒体,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调查报道、原因分析、经验总结等方面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更能形成高质量的舆论监督,然而在许多新闻事件中,正是传统媒体的“失语”与“乱语”导致事实真相不被揭露,许多流言蜚语混淆视听,进而影响了舆论的形成。
网络传播者良莠不齐。网络传播者作为网络的“把关人”,在杜绝有害、虚假、黄色等信息传播,向大众提供真实、快速、全面的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由于现有的网络传播者良莠不齐,缺乏专业素养,在对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舆论进行控制和引导时,经常出现误差。尤其是在众多BBS上所谓的“楼主”,他们也只是普通网友,在履行“把关人”职责上难免出现个人偏差,这就导致了许多网络舆论误区的出现。
商业公司有目的的炒作。为了追求自己的商业利益,一些网络媒体或者“网络推手”热衷于炒作一些“莫须有”的网络事件,通过被炒者、策划者、发布者(写手、网络编辑或社区版主)、传统媒体和网民的联合互动,推波助澜,吸引人们对某事、某人或某品牌的关注,而作为其中重要环节的网民只是盲目跟风,被人利用。
第二,从受众角度来看。
网络受众的群体构成偏低龄化和低学历。中国的网民社会是个特殊的群体,它不等于公民整体,它的构成也与整个社会结构不一致。根据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仍旧偏低龄化和低学历:30岁以下各年龄段网民占全部网民的59%,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分别占到整体网民的27.5%和9.2%,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只占23.3%,并呈下降趋势。④这些网民大多是28岁以下的一些青少年,他们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法律意识,他们习惯以娱乐的视角来审视社会,以娱乐的逻辑解读生活、游戏人生,责任感的缺失使得他们根本不顾及当事人的感受,只是一味地追求娱乐的快感,这些都将导致网络舆论的偏差。
网络受众媒介素养不高。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导致网民没有道德的约束,不受任何审查,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都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他们任意在网上发布言论,致使不同声音迭起。同时,由于他们媒介素养不高,众多网民缺乏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不能够分辨是非,盲目跟风,发泄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情绪和怨气,由此就造成了网络舆论的散乱性。
第三,从社会机制来看。
社会监督体制的发展不平衡。一个社会的合理发展取决于完善的运行机制,尤其是正常的社会监督体制。“以各级纪委为监督主体,发挥网络监督的辅助作用,在程序操作上实行合理分工和授权,严格控制系统运作的关键点,保证所有监督问题、意见、建议都能按照规定程序严格处理,这才是一个合理的监督机制。”⑤而在我国,由于发展的制约,以及许多相关监督部门职能的缺失,网络监督大有“甚嚣尘上,越俎代庖”之势,这不利于“网络媒体”这一社会公器的健康发展。
相关法律的不健全。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正在一步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相继出台。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尚存在一些不够完善之处:刑法及知识产权法中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够清晰明确,有关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总体上还不适应互联网普及的进程,打击网络舆论侵权违法行为有一定难度等,这些导致网络舆论监督难以在适当的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违法或侵权现象难以处理和纠正,进而出现了“舆论审判”、“人肉搜索”等一系列法律问题。
社会病态心理的蔓延。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各阶层、群体利益的调整,这既给公众带来了新的解放感,也带来了新的社会压力。自我利益的唤起、社会风险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强烈冲击。人们的心理结构失衡,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社会情绪浮动,浮躁心理流行,情绪型等非理性舆论大量生成而无处宣泄,开放虚拟的网络,给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心理压力又无处宣泄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释放出口和良好的传播空间。于是乎,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不顾及任何后果,大肆渲染一些病态心理,制造“沉默的螺旋”,享受着掌握舆论的快感,造成社会风气的不良发展。
结语
一个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网络舆论监督亦是如此,我们在看到它优点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到它在发展中所陷入的误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从而引导网络舆论监督的文明理性发展,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通过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作者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新闻学硕士)
注 释:
①《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
②《2010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道》,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机构,2010年7月。
③陈力丹:《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传媒学术网,a20091021114.htm,2009-10-21
④《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
10.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解读 篇十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2 摘要...............................................................................................................................2 关键字...........................................................................................................................2
一、概述.......................................................................................................................3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3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4
(二)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5
(三)网络监督方式的灵活多样性......................................................................................................5
三、从“柯震东吸毒”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6
(一)网络监督的制约作用..................................................................................................................6
(二)网络监督的激励作用..................................................................................................................7
四、从网络各大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8
(一)网络信息片面化..........................................................................................................................8
(二)网民评论情绪化..........................................................................................................................9
(二)网络暴力化................................................................................................................................10
五、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监督...............................................................................10
(一)完善法律制度,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10
(二)加强传统媒体对网络监督的监督............................................................................................11
(三)提倡自律,提高网民素养........................................................................................................12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泼墨门”到“我爸是李刚”、从“冰桶挑战”到“柯震东吸毒”,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舆论监督在有效推进民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监督方式多元化,监督领域广泛化等特点。但网络舆论监督在为我国舆论监督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其存在的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等问题也阻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进程。我们应当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健全的网络监督体系。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 特点 作用 弊端
一、概述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辞海》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网络舆论监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刘召成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姜岭君认为: “所谓网络舆论监督, 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 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事件回放:2010年10月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
了解,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网络用语。我爸是李刚事件也体现出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相对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提供的用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资源不仅廉价易得,平台广阔畅通,而且几乎是用之不竭的。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这就为广大普通民众参与舆论监督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即被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将整个社会都纳入自己的监督视野。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以及一些不良社会道德现象,都属于监督的范围。由于网络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网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对众多事件进行大规模的讨论、批评和建议,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我爸是李刚”事件只是一个酒后撞人事件,如果没有网络媒体,“我爸是李刚”事件很可能只是成为一个地方性的焦点,而不会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事件。网络的介入使不良的社会道德现象无所遁形,从而大大拓展了舆论监督的广度和力度。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参加,“我爸是李刚”事件才得以在网络上爆红,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网络舆论监督无所不在。群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崛起,主体地位日渐形成,为网络舆论监督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广泛性,使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不管其手段如何高明微妙,都难以在网民的众目睽睽之下藏身。
(二)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
网络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旦发生新的情况,不必等待印刷,也不必等待发行,立即就可在网上发布,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可以立即获悉。群众只需打开页面,就可获得充分的新闻信息,所以大大加速了其传播的高效性和及时性,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参与到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讨论中,网友的发帖、看帖、转帖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十分及时。
在“我爸是李刚”事件中,网民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该信息,直接参与该事件的讨论,并及时发表自己的言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为舆论监督奠定了基础。网络传播信息不需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这与传统的媒介具有很大的差别,也因此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短时间内“我爸是李刚”事件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相比在时效性上占有很大的优势。
(三)网络监督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技术为网络舆论监督构造了更加灵活的形式。有在博客上公开举报、在社区论坛上发帖、展开激辩等等。而且,网络具有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优势,因此丰富了网络舆论监督的表达形式,并且可以通过一些恶搞的视频贴近民众,具有更好的传播便利性。
“我爸是李刚”事件中,许多网友制作了一些恶搞视频抨击讽刺了李刚父子的行为。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更好的概括性,对网络舆论的扩大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从“柯震东吸毒”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一)网络监督的制约作用
网络舆论一方面对社会上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揭露,另一方面允许民众通过媒体发表自己的建议与愿望。这两方面共同推动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的形成,影响广,震动大,能够有效督促领导部门采取相关措施,在目前国家法制不完备的条件下尤应如此。所谓“不怕上告,就怕上怕”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监督的制约作用。如2009年云南的“躲猫猫”事件。
事件回放:2009年1月28日,李荞明因涉嫌盗伐林木,被云南晋宁县公安局刑事拘留,羁押于晋宁县看守所。2月12日,经送医院抢救无效的李荞明死亡。晚11时,调查组通报:2月8日下午放风时,死者与狱友在天井玩“躲猫猫”游戏,由于死者抓到同监狱友普某某,而引起普某某不满,最终两人发生争执。争执中普某某先踢了死者一脚,随后又朝其头部击打一拳,死者由于重心不稳摔倒后,头部与墙
壁和门框夹角碰撞,最终受伤。这一解释引发公众强烈质疑。
该案在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同时,引起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共安全专家部、云南省委等领导的重视,要求彻查真相,给公众一个交代。2月27日17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检察机关调查结论:2月8日17时,张涛、普华永等人以玩游戏为名,用布条将李荞明眼睛蒙上,对其进行殴打。其间,普华永猛击李荞明头部一拳,致其头部撞击墙面后倒地昏迷,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14日上午,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人民法院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躲猫猫”案件作出一审宣判:原晋宁县看守所民警李东明犯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缓刑二年;被告人苏绍录犯虐待被监管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二)网络监督的激励作用
网络舆论监督传达了大量的公共意志,反映社会公德的标准,它能够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网络舆论监督在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批评和谴责的同时,也肯定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对公众起到了良好的正面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2014年的“房东事件”。
事件回放:2014年8月14日,北京警方在东城区将房祖名、柯震东等涉毒人员查获,在房祖名住所缴获毒品大麻100余克。房祖名、柯震东对吸食大麻供认不讳。房祖名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刑事拘留,柯震东因吸食毒品被行政拘留。
顿时,“柯震东吸毒”登上了各大网络媒体的头版头条,引起了人们对娱乐圈吸毒的广泛关注。“当代公众人物和名人有义务为社会做出好的榜样,尤其是为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时,形成了抵制吸毒的浪潮。目前,已有42家中国娱乐和表演经济机构同意共同抵制艺人吸毒行为。毫无疑问,此次事件让处在事业上升期的两位男艺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吸毒案件,一位匿名导演对《南华早报》表示将不再聘请柯震东做其电影的男主角。
四、从网络各大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
(一)网络信息片面化
由于每一个网民都有自己的社会背景和自己的生活阅历,对待同一件事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网友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使网民发布的信息具有片面性,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2014年5月15日,知名演员黄海波因嫖娼被北京警方抓获,经审查,黄海波对嫖娼一事供认不讳。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嫖娼将被处以行政拘留十五天的处罚。这一本应毫无争议的违法事件,因黄海波的名人效应而迅速在网上发酵,一股“同情黄海波”、“力挺黄海波”的声音顺势而起。多数人的理由是,相比那些“大恶”行为,这些“小恶”、“次恶”不算什么。有网友甚至将像黄海波这样行“小恶”而不做“大恶”的人称为“业界良心”。此类反常网络舆论不仅混 8
淆了价值观,也突破了法律这条底线。“更大的恶”不应被作为参照来包容“小一些的恶”,只要是违法行为就不应该被“力挺”,因为法律是评判善恶的底线参照。
又如8月14日的“柯震东吸毒事件”,柯震东身穿黄色拘留服的画面播出后,不少网店打出了“柯震东同款拘留衫”的广告,甚至宣称“绝对潮爆,偶像的选择值得信赖”或者“纪念收藏品,非诚勿扰”等等字样。根据记录显示,有的卖家2天内已经成功交易了37件,相当“火爆”!名人们纵使深陷丑闻,也照样不乏拥趸者,简直让人哭笑不得。销售明星同款囚服的行为,传播了不健康的价值观,违背了正常的公序良俗。
(二)网民评论情绪化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各种类型的言论都有。其中情绪性的语言较为突出,因为这类的语言容易引发情感,拉近距离。在没弄明真相的情况下,容易被发帖者牵着走,甚至被有心人利用和操控,同时片面的信息常常会形成错误的认知。
“我爸是李刚”事件在网络上抄的天翻地覆,网民貌似在这场运动中成了正义的代表,而在政府貌似成了反面角色,更有一些网络名人以自己在网络上道听途说的消息就大加炒作。那么,从理性角度看“我爸是李刚”事件是不是像网络传说的那样是现代高衙内版本呢? 首先,要告诉很多网民一件事情,“我爸是李刚”事件其实是一 9
件非常普通的交通事故.不普通的只是肇事者据说是官方亲属背景。或许“我爸是李刚”事件只是一件普通的交通事故,或许肇事车主当时在惊吓下说出了我爸是某人的话语,但可能不是嚣张的意思,但是在从不缺乏好事者的网络上,或许就成了现代高衙内事件。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网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加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
(二)网络暴力化
所谓的“网络暴力”,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多数网民通过网络言语和现实行为对某个事件的当事人表达非理性的基本一致意见,从而造成人格侵权的不公正力量。网络舆论中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网络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甚至还有进行漫骂暴漏他人隐私和人身攻击的帖子。
“我爸是李刚”事件发生后,网友仅凭网上的言论,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之前,就对肇事者给予彻底的抨击、漫骂。种种原本以正义为出发点的行为,最终却给当事人的现实生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为大多数网民对于事件的评判,往往诉诸于道德的考量,诉诸于情绪的宣泄,对于事件的真相则采取忽略的态度。
五、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监督
(一)完善法律制度,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
任何文明的社会都离不开法律,法律是解决纠纷 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同样,网络社会也需要法律来对其进行引导,以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 针对互联网上的网络谣言 网络暴力和媒体审判等非理性行为,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恰当的界定和引导。虽然我国已经通过了《新闻网站电子公告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直至目前,对于自由和隐私 网络监督和司法独立等的关系尚未厘清。更重要的是,法律对人肉搜素等有可能发展为网络暴力现象的认识存在着诸多分歧。因此,尽早制定出一部网络监督法 显得迫在眉睫制定网络监督法 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保障公民网络监督的权利,还要特别强调网络舆论监督的限度,即对公民权利无差别的尊重和保护。在对大多数人的权利保护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障少数人的权利,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政府官员虽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时时刻刻接受群众的监督,但他们也拥有有限的隐私权,其个人权利同样不可侵犯。在互联网上,我们经常看到公民或基于义愤或基于情绪发泄,对被监督的对象诉诸语言暴力,网上的语言暴力有时候甚至会转会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暴力,严重地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都是与互联网民主监督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网络监督法 就是既要保障公民拥有互联网民主监督的权利,同时也防止对这种权利的滥用。
(二)加强传统媒体对网络监督的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的目的是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控制,而落脚点则是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因此,当网络舆论监督离开了理性的审查,侵犯了公民的个人权利时,就要对监督的行为以及方式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监督,传统媒体必须要勇于承担这一重责。传统媒体可以充当网络监督的引导者,促使网络监督从非理性走向理性 相对于互联网而言,传统媒体由于具有独立的新闻采访权和严格的把关功能,因此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传统媒体可以本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对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选择和过滤,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网络媒体的偏见传统媒体推进了网络媒体监督的深度在网络社会,网民的匿名性以及非理性等特点,使其把关人功能大大削弱 在对涉案官员进行责任追究的同时,也会掺杂着各种谣言和暴力,因此大大地降低了网络的可信度传统媒体则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议题的演化强化和分化。同时,传统媒体的不断采访又为网络媒体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造成螺旋式网络舆论的产生。
(三)提倡自律,提高网民素养
网民是网络媒体的使用者,只有所有的网民对自己在网络媒体上的行为负责,互联网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净化。互联网并不是一块为所欲为不受任何约束的地方,每一个网民都应对其行为负责在网络审判和媒体审判中,网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集体狂欢其实是一种自我的放纵 当前网络空间中存在的谩骂攻击和诽谤等行为,不仅侵犯了公
民的正当权利,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网民首先要学会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不随波逐流。从长期来看,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法治和自律的结合,网民的自律是网络伦理的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在网络社会中,网民的自律对于网络社会有序化的价值不言而喻,而网民的自律则更加需要网民素质的日渐提高,并且不断地走向成熟。提升网民的素养需要网民自觉地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以自身的网上文明行为应对网络暴力和媒体审判等非理性行为。更重要的是,网民要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地参与网络行为,提高自身甄别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刘召成.网络舆论监督的异化与人格权保护[J].信息网络安全,2008(07)[3]姜岭君.对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理性探讨[J].青年记者,2008(23)[4]刘渐飞.七问躲猫猫事件真相的背后[J].长江商报,2009.2.28 [5]钟芸.中国舆论监督体制的现状、对策与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6]戴著.发挥网络监督的积极作用[J].理论前沿, 2009(05).[7]陈英程.从“雷词”的媒体诠释看舆论导向的异化[J].青年记者,2009(10).[8]杨宁芳.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11).[9]丁莉华.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量”与“度”的思考[J].新闻知识,2005(01).[10]罗小萍.舆论监督的法制现状及其改善[J].当代传播,2005(03).[11]韦生源.网络“人物爆热”现象分析[J].今传媒(学术版),2009(07).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在这里我要特别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热情帮助和悉心指导。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采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标题到标点,他都费尽心血。没有***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朋友帮忙查找资料并提出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推荐阅读:
正确开展新闻舆论监督09-03
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心得体会11-15
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1-07
舆论监督06-29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07-17
关于加强价格监督检查舆论监督的调查报告08-29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改10-11
新闻的种类及特点07-27
如何正确的引导舆论07-31
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