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4-07-29

黄石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9篇)

1.黄石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一

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资源投入方面的问题

(1)人员素质差。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小,专业技术人员少,为数众多的乡以下小企业甚至没有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小型企业所有者的素质也相对低下,许多所有者往往凭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这也是许多小企业成长不起来或破产的原因。

(2)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原值远远低于大企业,仅为大企业的l/4,而且设备陈旧落后。从地区来看,占小企业绝大多数的农村工业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使用的是城市淘汰的旧设备,中西部一些企业又是使用东部淘汰的设备;从行业来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机械、棉纺行业中,机床出厂年限属于70年代甚至以前的占全部机床的比重高达38.1%,棉布织机该比重也高达31.7%。

(3)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收集手段落后。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行搜集信息,信息收集成本较高,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信息分析人员,信息利用效率较低。对信息中介组织的利用程度低。

(4)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中小企业的资信差,抗御风险的能力弱,难以像大企业那样自由进入金融市场,在我国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严格加以限制。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形式,而银行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要求提供担保,而我国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重重。

2、运营能力方面的问题

(1)财务风险高。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资产负债率偏高,其中中小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高于大型企业7个百分点,而流动比率偏低,中小工业企业流动比率低于大型企业1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偿债能力不足,财务风险较高。

(2)管理风险高。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一般没有能力实现管理职能的专门化,管理工作不少是由企业所有者自己兼任,或者是把各种管理职能尽可能地加以简化合并后集中于少数几个人手中。由于管理者缺乏专门的专业化训练,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表现为简单化和集权化,往往造成企业内劳资关系紧张,人员流动频繁,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能力、组织创新能力,使中小企业的管理风险加大。

(3)产品风险大。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状况与经济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抽查合格率低,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优难胜、劣不汰现象较为普遍。

3、中小企业宏观管理方面的问题

(1)宏观管理体制不顺畅

目前,我国有乡镇企业管理局、中小企业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管理协会以及一些地方性生产力促进委员会等机构分别对中小企业中的某一所有制类型或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进行管理,导致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使地方和企业无所适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缺乏全面掌握,更缺乏对中小企业进行宏观管理的规划、引导、监督和扶持。

(2)经济政策不公平

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依据所有制类型和行业特性来制定的,而不是根据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具有的不同行业特性来制定的,在经济政策上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如国家给非国有小企业的贷款规模过小,使之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国家银行的呆账准

备金、资本结构优化扶持金、新增贷款和新增上市额度等优惠政策几乎全对大中企业倾斜。另外,中小企业还负担着各种税收构成以外名目繁多的收费。

(3)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现在,我国对中小企业针对性较强的法律条文,主要是《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乡镇企业法》。但这两部法规是按所有制性质和不同的组织形式分类立法的,缺乏统一的立法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导致不同所有制性质和不同组织形式的小企业在法律和权力地位上的不平衡发展和不规范运作。

(4)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社会中介机构往往设在政府部门,较少对中小企业直接开放,即使向中小企业开放,中小企业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服务,而且服务对象往往局限在本系统、本部门的小企业内;另一方面有些中介机构的设立,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中介服务的好坏没有同工作人员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缺乏为企业主动服务的内在动力。另外,新创立的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中介公司,服务收费昂贵,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单靠中小企业自身是难以解决的,政府必须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已为世界各国的经验所证实。

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措施落实力度。进一步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落实,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21个省级部门和各市州制定的实施意见、配套政策措施。在全省组织开展一次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政策落实督查,建立省非公经济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我省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立法进程,研究出台全省开展全民创业活动的指导意见。落实好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实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突破。

(二)明确发展方向,转变发展方式。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确定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修订完善《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在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为大企业协作配套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力度。推动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变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为市场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创新思路、拓宽渠道,着力缓解融资难问题。当前,除银行贷款、企业自筹、招商引资外,风险投资、私募资金、租赁、典当、上市等融资形式和渠道还有很多,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帮助企业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融资方式,以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设立省级担保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搭建省级再担保平台,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改进对中小企业资信和贷款的审批办法,不断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银企互动。

(四)加强监测分析,准确把握中小企业运行态势。改进和完善现行统计制度,建立全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抽样调查统计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准确掌握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为省委、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黄石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二

一、农机维修网点发展现状

磐石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 属丘陵半山区, 是吉林省粮食主产县市之一。2013年末, 我市有15个乡镇街, 266个村委会, 970个自然村, 耕地面积153.9万亩, 农村人口43万人。农机总动力为44.6万k W, 农机具9.8万多台套, 农机维修网点145个, 其中三级网点31个, 专项维修点114个, 有维修技术合格证的126个。三级网点主要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维修以及整机维护工作;专修点主要从事电气焊修理、散热器修理、电器修理、轮胎修补等单项维修业务。从总体上看,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民政策的实施, 农机总量急剧增加, 促使我市农机维修市场不断扩大、稳步发展。

二、农机维修网点现存的问题

1. 现有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均, 机具得不到及时维修。

从我市维修现状看, 现有农机维修网点的乡镇村145个, 还有121个村没有农机维修点。网点分布不均, 交通便利的村甚至有几家维修点, 相互竞争抢活干, 造成资源浪费;在偏远乡村, 交通不便, 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 机具出现故障时, 只能到有维修点的村镇去维修, 故不能及时维修, 贻误农时, 甚至造成机具放置废弃的局面。

2. 修理技术差, 维修质量不能保证。

原因表现为:一是多数网点维修设备陈旧简陋, 无专用维修设备, 达不到维修网点应具备的维修设备标准;二是多数网点投入资金少, 维修设备更新慢或得不到更新;三是有的网点根本没有修理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柴油机的能力, 却说能够修理, 愚弄农机户;四是没有营业执照、维修场所、量具、拆装专用工具, 却照常营业;五是有的修理网点主修理靠拆换零件, 经修理后, 照样毛病百出。多种原因, 造成机具维修质量不能保证现象时有发生。

3. 大型农机具故障维修更加困难。

大型农机具指的是玉米和水稻联合收获机、精量播种机和免耕播种机、插秧机及拖拉机配套机具, 这些机具技术含量高, 结构复杂, 目前, 我市没有这些机具维修点和专业维修技术人才, 况且, 这些机具县级以下农机销售点没有配件供应, 机具在作业中一旦出现故障, 靠厂家的“三包”服务维修不及时, 耽误农事, 严重挫伤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4. 从行业业务量和收入看, 农机维修业收益低。

一个村级三级维修点普遍存在设备少、房屋简陋、维修技术人员少 (仅1人) 、占地规模小等问题, 仅能完成常规简易故障维修, 而对大型收获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 缺少维修配件。这样的维修点年收入2万元, 还包括房租水电设备折旧等维修成本支出, 可见维修点只能维持生活需求, 就谈不上扩大再生产投资了。

5. 农机部门依法对农机维修网点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虽然赋予农机部门一定的执法权利, 由于人员少等原因, 执法力度不够, 存在有的维修点无证经营、有的网点使用假冒伪劣配件充斥维修市场现象, 严重影响农机维修质量和使用寿命, 危及农机安全生产, 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对策及建议

1. 强化培训, 提高维修人员素质能力。

各级农机部门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手册和明白纸等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举办培训班, 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和维修新技术, 提高修理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具体方法抓好四结合:即与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技能考试考核、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实际操作相结合, 保证农机维修人员培训质量。

2. 政策扶持, 促进网点上档升级。

为促进维修网点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加强农机维修网络建设, 应尽快安排财政补贴资金, 逐步对符合标准的农机维修网点配备先进适用的维修设备, 提高整个维修业装备水平和维修能力, 从而提高维修质量, 为农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3. 加大对农机维修网点监管检查力度, 严格核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

各级农机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定》, 建立农机维修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归口管理。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的标准, 不定期地对网点逐个进行检查, 重点检查证件, 认真核实, 符合一个核发一个, 不弄虚作假。对达不到开业技术条件的网点责令其参加相关培训, 办理相关手续。工商部门将合格证作为核发“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 保证维修网点的相关证件和经营的合法性。

4. 进一步规范农机市场秩序, 保护农机用户合法权益。

3.黄石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三

1. 幼儿园分布情况。磐石市位于吉林省的中南部, 幅员面积 3960 平方公里,人口 54 万。每年出生人口约在4000人左右,全市共有学前一年幼儿3229人,学前一年入园率为80%;学前三年幼儿5280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43%,农村为36%。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97所,其中公办园22所(吉林市级示范园3所、一类幼儿园10所、二类幼儿园9所),其中城区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6所,校带园4所;民办园共75所,其中城区26所、乡镇49所。

2. 师资队伍情况。磐石市现有任课教师635人,其中公办幼儿教师269人,本科学历56人,占公办教师总数的21%;专科学历258人占教师总数的59%;专业合格率达98%。民办幼儿园任课教师366人,本科学历14人,占民办教师总数的4%;专科学历56人,占教师总数的16%;中专学历260人,占教师总数的71%,专业合格率达91%。

3. 目前发展情况。一是近几年乡镇中心园发展较快,办园条件进一步改善,先后改建扩建了吉昌中心幼儿园、明城中心幼儿园、烟筒山二小幼儿园、红旗岭三小幼儿园、驿马中心园,并且都在今年提交了吉林市达标幼儿园晋类晋级的申请,磐石市幼儿园申报吉林省示范幼儿园。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大评估和指导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各幼儿园创设优质育人环境,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突出特色教育,抓实常规教学。

二、存在问题

1. 资源严重不足。一是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城区仅为2所,且都在城北区,城南区、城东区、开发区均没有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占我市幼儿园总数的22.6%。目前,我市学前三年入园率为43%,与国家提出的到2015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60%相差甚远。乡镇的村社很少有幼儿园,一部分村小也没有学前班,离乡镇政府所在地较远的村屯幼儿入园问题难以解决,严重影响了幼儿智力的早期开发。二是民办幼儿园数量较多,但不规范。民办幼儿园占我市幼儿园总数的77.4%,保教质量堪忧。特别是乡镇民办幼儿园,设施陈旧老化,活动场地短缺,管理更无从谈起。三是办园条件不达标。公办幼儿园投入依然不足。由于资金短缺,建园时标准相对降低,致使园舍简陋,活动室面积达不到“省标”,生均面积2平米更无从谈起。有些学校附设的独立幼儿园园舍紧张,玩、教具和图书数量不足且陈旧老化,严重影响保教质量。民办幼儿园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加之受经济实力限制,为降低成本,舍不得投入,导致办园条件更差。

2. 教师素质偏低。一是公办幼儿园教师队伍老龄化。目前,磐石市公办幼儿园任课教师平均年龄在42.2岁左右,特别是乡镇幼儿园教师,多数是转岗教师,由小学教师中年龄偏大的教师担任,存在专业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与幼儿园教学特点相差较大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很多幼儿园多年没有补充年轻教师,年龄老化问题严重。二是民办幼儿园教师素质整体偏低。民办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人员配备不足且不稳定,其学历、专业知识满足不了现阶段的需求,又抽不出时间和经费进修学习,严重影响了保育和教育质量。个别幼儿园园长年龄偏大,管理不到位,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过程中有离岗的现象;多数幼儿园为夫妻店,甚至聘请的教师根本无资质。

3. 管理难度加大。一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公办幼儿园基本情况较好,严格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教学,小学化倾向不很明显。但民办幼儿园为争夺生源,往往迎合家长喜好,采用“圈养式”的方法,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大量讲授小学一年级教材,严重遏制了幼儿的潜能开发,禁锢了幼儿的求知欲,忽视了对幼儿的养成教育、艺术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影响了幼儿今后人生的发展,也导致幼儿入小学以后因重复学习而厌学,影响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大班额现象严重。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中,除有个别几所民办幼儿园因办园水平极差、招生困难、班额未超出规定限制标准的以外,其余幼儿园都严重超员。班额过大、住宿拥挤,影响了保育、教育质量,同时也容易导致伤害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流行或爆发。

4. 安全隐患严重。一是校园安全隐患严重。人防力量弱、物防条件差;技防设施不到位,保安配备不足,绝大多数园舍不能封闭,监控设施不合格,入园伤害幼儿安全隐患大;食堂标准不达标,饮食卫生隐患大;消防设施设备不达标,火灾隐患大。二是交通安全隐患严重。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没有学区限制,有的民办园为拉拢生源,用面包车到比较偏远的村屯接送幼儿,有一些是不合格车辆(7座以下)且绝大多数都超载,交通安全隐患大。

三、相应对策

1. 切实提高认识,加大政府投入,制定支持幼儿教育的优惠政策。应该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儿童的后继学习、终身发展和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投入要向幼儿教育倾斜,建立政府主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幼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负责全市幼儿教育规划、布局调整、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负责管理幼儿园长和教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协调解决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2. 加强统筹规划,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幼儿园普及水平。一是加强政府统筹,加快城市建设中配套幼儿园的建设进程。对于规划的学校、幼儿园,要严格落实规划建设,并争取做到先期建设。不能出现“先修房子、再修学校(幼儿园)”,甚至“修好了房子,都不知道谁修学校(幼儿园)”现象的出现。二是要以示范性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努力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规模,提供“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的幼儿教育公共服务,并扶持一批办园方向端正、管理严格、保教质量高、具有良好信誉的民办园为示范园。

3. 完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提升幼儿园的管理质量。一是要加强对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督导和监督,严格规范办园行为,严把办园条件关。二是对社会力量办的幼儿园要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和年审制度,保证办园的正确方向。三是对非法办园、整改后仍不符合办园条件的和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幼儿园,尤其是那些没有取得办园许可的“山寨”幼儿园要坚决予以取缔。那些处于灰色状态的“无证幼儿园”,屡屡暴露出安全、健康甚至人为伤害幼儿等问题,整改势在必行。因此,建议市政府牵头,组织公安、工商、城管执法、物价、教育、卫生、宣传等相关职能部门予以坚决取缔。四是要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全面加强幼儿餐饮、游戏及日常安全管理,确保在园幼儿安全。五是要加强幼儿教育经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要加大农村幼教事业投入,扶持和发展农村幼教事业。

nlc202309031810

4. 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提高保育教学质量,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重点,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要逐渐增加幼儿教师编制,稳定教师队伍,要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鼓励幼儿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提高,在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表彰优秀教师等方面将幼儿教师纳入基础教育系列。要突出幼儿园园长在幼儿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和决策地位,并将园长培训纳入中小学校长培训系列,大力提高园长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5. 重视常规管理,纠正不良现象,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要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坚决避免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保姆式”和“小学化”现象,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要鼓励教师立足保育实践,积极投身幼教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进一步规范、细化、优化幼儿园一日常规要求,让教师、保育员了解每个时间段各自的岗位职责和规范操作,以此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确保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也可组织“幼儿园业务园长培训”,让业务园长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相应的资料管理,有条不紊地带领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以此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指导各园重视一日生活常规管理,遵循管理原则,掌握具体要求,鼓励在实际工作中探究管理,摸索方法,深入开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保教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6. 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健全安全管理机制,重视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安全工作事关每一个幼儿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事关每一个家庭和社会稳定,事关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与合格人才的培养,来不得半点松懈和麻痹。为了确保幼儿的生命安全,要重视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始终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全市上下行动起来,从制度上抓完善、管理上抓过程、措施上抓落实,齐抓共管,对园所环境、设施设备、食品卫生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全园的安全。

要增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中小学及幼儿园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市公安、交通、安监、教育、交警、保险等职能部门都要把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协作、形成各部门合力,坚决杜绝“三无”车辆、超载、管理不健全、安全意识淡薄等现象发生,使安全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为全市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园内外安全环境,确保全市幼儿安全出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4.企业担保公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四

企业担保公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2010-06-29 18:59:34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企业担保公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企业担保公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2)

近年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但担保公司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运作中潜在问题较多,主要包括资本金规模较小、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滞后、风险管控能力差等多方面,不仅影响了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能力,还潜在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一、存在问题

(一)资本金不足,担保实力普遍较

弱,担保公司规模普遍较小、自有资金少,不具备实际的担保或偿债能力。按照2006年银监会发出的“风险提示”,“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只能与注册资本金一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担保机构开展合作,且必须是实缴资本”,许多担保机构实收资本难以到位;由于资本金数额不足,担保业务只能集中在某几方面或某几个企业,大额担保现象在某些时段比较严重,一旦发生业务代偿,将直接影响其自身的生存。

(二)风险补偿、转移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完善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担保公司以担保基金承担担保责任后,只能依靠它的业务经营收入来弥补亏损。政府仅仅依靠减免税来刺激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提供担保,而担保产生的风险却没有完善的配套补偿、分摊措施,担保公司面临可持续发展困境。二是内部风险补偿机制难执行。财政部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三条、十四条规

定:“担保机构应按照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风险准备金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提取。”“担保机构设立后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的10%提取保证金,存入财政部指定的银行,除担保机构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任何机构一律不得动用。担保机构提取的风险准备金必须存入银行专户。”但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担保公司没有遵循相关规定,风险拨备严重不足。三是尚未建立担保风险转移机制。担保公司不能通过再担保或者保险的方式转移或化解代偿风险。

(三)担保机构缺乏专业人才,识别、控制风险的能力欠缺。担保行业目前尚没有建立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从业人员和素质普遍偏低,缺少具有担保专业知识和信贷管理知识、复合型的、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从内部管

理来看,大部分担保机构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风险甄别与分析评估系统,对企业风险的评估主要依赖业务员的主观判断,防范风险主要依靠苛刻的反担保措施,企业最终融资成本较高,调查显示通过担保公司担保取得贷款的企业客户,实际承担的利率水平很高,有的担保公司收取客户的综合费用率加上银行贷款利息,再加上向担保公司交纳违约保证金、咨询费、公证费等其他费用,客户实际承担的费率水平是直接向银行贷款利率的两倍多,超出了多数企业的承受能力。

(四)法律制度建设滞后、行业监管缺位。一是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该管理办法至今没有出台,对担保机构最低资本金要求、机构的准入与退出、从业人员与资格认定、业务范围与操作程序、风险控制与风险处置、财务制度与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缺少法律规范。而作为一个

高风险的机构,缺乏对其监督和指导,担保机构极易陷入混乱的泥潭。二是行业监管缺位。国家经贸委《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省市设立由经贸委会同财政、人民银行、工商行政管理及商业银行等部门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管委员会,负责对辖区内中小企业担保、再担保业务和机构的监督管理”,但因其是试点意见,加之未明确谁是牵头部门及各部门的职责,目前尚没有具体的部门和人员行使监管职责,担保公司各自为政,业务经营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二、对策建议

为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在积极拓宽思路、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的同时,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多元化增资扩股,壮大担保实力。积极鼓励担保机构做大做强。要建立合理的资本金补充和扩充机制,增加财政引导资金的投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增加对担保行业的投入,积极发展互助式担保的模式,通过多元化运作做大担保的盘子。

(二)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搞好银保互利合作。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原则,进一步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部门的合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根据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建立完善风险补偿、转移机制,形成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5.黄石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五

中国企业品牌战略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品牌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介绍中国企业品牌战略现状出发,分析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品牌战略;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13-0125-02 引言 品牌是当今市场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不仅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引起消费者的高度兴趣(林成喜,) [1],同时也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甚至被提升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振兴的高度。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经过了商品无序的资源竞争与对商品质量近于忽略的初级价格竞争,到80年代初、中期短缺经济结束后的商品品质的初级竞争,并在90年代初进入对进口品牌产品的简单追逐式的初级品牌竞争,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开始形成。进入21世纪,尤其在国际化企业迈入中国市场的影响下,特别是在WTO的国际经济形式的催生下,市场竞争状态更趋复合化,最终进入到了以品牌竞争为整合内容的企业竞争,即包含了产品、质量、技术、价格、服务、管理、促销、传播、公关等环节的品牌竞争(徐鸿燕,2010) [2]。 一、中国企业品牌战略的现状 1.国内企业品牌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品牌已经开始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形成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的积淀,这个期间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海尔、海信、娃哈哈、乐百氏、伊利、李宁、万科……以广告为例。中国市场排名为前十位的企业,大多数都是本土品牌,本土品牌已经成为市场角逐的主角。7月,全球领先的研究公司AC尼尔森发布的“放眼中国市场”的报告显示,对国际生产商形成了巨大压力,频频出现的国内个人护肤用品的前十位品牌排行榜中,舒蕾、大宝、小护士、雕牌等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在市场的份额上也超过了国外品牌。 2.国际企业品牌已经大举渗入国内市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使国际化企业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从完全的西方品牌到东方文化模式与消费者形态的结合,许多国际品牌位居中国消费者所认可的行业领袖地位,其市场操作和企业品牌策略的科学、完整和全面到位的执行,使中国品牌自叹不如。从家电类的西门子、索尼、松下到通信类的苹果、三星,从饮料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到食品类的麦当劳、肯德基,从洗涤类的宝洁公司到服饰类的耐克、皮尔卡丹,国际著名品牌已经全面进入中国的消费市场。 3.品牌竞争已经成为国内市场的生存法则。中国市场的消费状况,在经历了衣食温饱之后,出现了购买力的相对不足现象,市场表现为相对供大于求的状况,生产能力显得过剩。几乎每一类产品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品牌多、生产多、积压多的问题,谁能把商品卖出去,谁就能拯救一个企业,谁就能保护一个品牌(梁瑞仙,) [3]。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企业生产资源的整合,生产规模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品牌的聚合和集中所运行的都是一个规律。在市场上,各类产品的品牌将进一步集中,每类产品最终只会存在少数几个知名的品牌,国内企业要想获得生存的空间和价值,市场竞争战略就要以品牌竞争作为归结点,并且整合产品质量、技术、人才、价格、服务、管理、促销等竞争手段。品牌竞争更是一个国际竞争的问题,只有建立在高品位、高层次上的靠技术、策划、管理、营销、品牌战略发展的企业良性循环之中。品牌竞争,在今天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的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法规”。 二、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有实施品牌战略的强烈欲望和需求,也逐渐认识到了品牌战略的作用和重要性,但由于在认识上的诸多误区,在制定与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种种问题,导致无法获得应有的市场效果。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品牌定位不明确。每个企业的产品一般都应该有其独有的品牌,但是,相当多企业的产品品牌没有深层、明确、具体的内涵,品牌形象苍白、无个性,无法使消费者在接触品牌时产生应有的联想(刘媛,) [4]。这些企业仅仅是把品牌理解为一种名称或者符号,用于同类产品间表面化的区分,而无法使这一区分建立在自身品牌差异化、个性化、合理化的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配套战略都显得盲目、缺少依据、缺乏针对性,当然也就无法保证品牌战略的有效性。 2.将品牌战略等同于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品牌战略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强化和推广具有明确差异性、个性化和独特竞争优势的品牌形象,而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只是品牌培育的第一步,它并不是品牌发展的终点。品牌知名度不能解决市场和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偏爱和忠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解决,最终还是无法稳固地获取市场。进入这一误区的`企业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初级广告以及其他旨在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活动,但是收效并不大。 3.品牌混乱,不能相互借力。许多企业拥有众多类型和品种的产品,其中不少企业在不同类型的产品,甚至是在同类型的产品上使用不同的品牌。尽管这种策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起到保护产品市场、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作用,但是,在产品形象的统一性、关联性、相互借力程度、推广合力形成,以及推广的经济性等方面则存在严重的问题,特别是极容易在市场上和消费者心目产生认知上的混淆。在战略实施不当的情况下,企业的品牌战略则很难实行统一性和整体性运作,对品牌战略效果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4.未能将品牌运作上升到战略层面。品牌运作是一项战略工程,一般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统一性、全局性、系统性、全员性等战略特征(孙耀吾、肖军,2012) [5]。违背这一原则来推广品牌是不符合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的,在市场上必将无功而返。许多企业将品牌战略理解为一种短期行为和见效快的灵丹妙药,在需要时或者有钱时就想起它的作用,否则就置之不理,最终将无法享受品牌战略应带来的利益,甚至由于自己的误用还会将品牌战略投资误解为一种虚无缥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而放弃。特别地,若企业能够将品牌战略投资作为一种普通生产性投资来看待,并期望由此获取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则企业的品牌战略实施就会消除很大障碍。 5.品牌战略与其他相关战略的实施脱节。企业营销战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严谨的结构,是由众多相关战略构成的(金林岳,2010) [6]。任何一种单一的战略都有其优势及局限性,过分依赖某一种单一的战略均无法获得优势互补、劣势淡化、形成合力的结果。若产品和创新跟不上步伐、价格定位不配套,分销网络及网络形象不力、促销缺乏力度或针对性、人才素质低下、企业形象不良,则品牌战略也就没有实施的基础,品牌本身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当然也就谈不上品牌战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了。 6.大量中小企业没有自主品牌。2012中小企业发展全景调研报告显示,国内80%的中小企业都没有自主品牌,都是在给发达国家代工,调查显示,41.9%的企业表示它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技术优势,30.8%是品牌优势,52%的企业没有品牌管理部门,甚至连品牌管理的人员和知识都不具备。从企业品牌宣传的途径这个口径上来看,96.5%的企业通过口碑传播的方式做营销。像人员推销,传统媒体的广告占一定的比例,这说明目前中小企业的市场推广手段过于单一。 三、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对策 1.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一个优秀的品牌,集中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品牌拥有知名度只是品牌建设的开始,必须实现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三者的统一。 2.对企业品牌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品牌定位是经常向消费者宣传的那部分品牌识别,目的是有效地建立品牌与竞争者的差异,以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消费者导向原则,一切品牌战略都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二是个性化原则,要让一个品牌真正活起来,能够和消费者进行情感沟通,使品牌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三是动态性原则,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使品牌永远具有市场活力。 3.注重培育品牌的文化底蕴。品牌文化是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感觉和附加值,是结晶在品牌中的经营、价值、审美因素等观念形态和经营行为的总和。品牌文化与企业品牌是相辅相成的,品牌文化是品牌的脊梁(白泓,)[7],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塑造企业的品牌文化。 4.把品牌运作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要把品牌运作上升到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层面来规划和投资,坚持品牌战略的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全局性、全员性,把企业的品牌建设真正当成一个战略工程。 5.促进品牌战略与其他企业战略的有机结合。品牌战略不是孤立的,需要与企业的市场战略、产品战略、人才战略、财务战略等有机融合,相互倚重,相互支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规划和推进品牌战略时,要使企业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技术进步、文化建设、财务运作和形象推广等相互协调,相互借力。 6.引导中小企业开展品牌建设。针对80%的中小企业没有自主品牌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引导中小企业改变品牌观念,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建设,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品牌战略做大做强,改变为发达国家代加工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林成喜.中小企业品牌战略探究[J].中国商贸,2010,(20):34-38. [2] 徐鸿燕.浅谈企业品牌战略[J].北方经济,2010,(10):14-17. [3] 梁瑞仙.论企业品牌战略[J].生产力研究,2011,(3):26-30. [4] 刘媛.中国企业品牌战略与决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2):33-35. [5] 孙耀吾,肖军.中式快餐业SWOT分析[J].商业研究,,(18):143-145. [6] 金林岳.浅谈企业品牌战略意识的树立[J].经济师,2010,(10):41-46. [7] 白泓.浅析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实施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2):21-24. [责任编辑 吴明宇]

6.黄石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六

摘要

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它不仅其本身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推动技术创新等重要功能,同时,它还在有效处理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问题;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

所谓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其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根据 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规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二.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地区和发展阶段而曾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已经日益显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各国都把就业当作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其原因在于,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安定有序有利的环境,同时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资产净值人均占有份额上来看,据统计,上海大型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10.3万元,小型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2.1万元;同样的资金投入,小企业可以比大企业多吸收4倍的人员就业。据测算,对于相同的固定资产投资,国有中小企业占用国有资产仅17%,吸纳就业量却达74%,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倍,而对于相同的产值,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3倍。二是从就业人数的绝对额上来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总量的75%以上;在工业领域,中小企业全部就业人员1.1亿人,占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83%。三是从容纳就业人数的空间上来看,随着大企业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企业的优化重组,大企业已经很难再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富余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会越来越多,解决这批人员的就业或再就业问题,主要靠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稳定发展,就可以稳定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这将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起到很好的影响和作用,对缓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2、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不仅体现在中小企业呈现出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发展趋势,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灵活、高效的特点,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历的环节也大为缩短。

3、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支援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要加快走农村工业化道路,这个繁重、艰巨任务的解决还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中小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先锋队。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是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都离不开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国有中小企业、城乡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大多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城镇,其发展壮大关系着一个地区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所以说中小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先锋队。二是中小企业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数据统计显示,2002年支付职工的工资总额为8200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850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所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还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治本措施,凡是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农民收入增加就快,负担就相对较轻,贫困人口就相对较小。可见,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民小康生活的有力保证。三是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源。事实上,哪个地区的中小企业效益好,那里的财政收入就比较宽松,群众的负担就比较轻,干群关系就比较协调,社会稳定也有了牢固的基础。

4、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力量。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国企改革,首先,如前所说,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下岗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中小企业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为国有大企业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国企改革没有太多的经验和先例借鉴,前期可以通过借鉴中小企业改革试点获取的经验,这样国企改革不仅规避了很多风险,而且提高了改革效率。第三,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市场力量演变与发展的催化剂。广大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给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大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不断加快改革的步伐,扩大研究和开发支出,促进产品结构升级,从而中小企业起到了一种类似“鲶鱼效应”的作用,使得整个中国经济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最后,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不断拓展出适应发展需求的新产业,特别是拓展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一些地区如上海、广东,要把以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的产业格局,逐步调整以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的产业格局,使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分别占第二、第三位,这就是“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有调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充实。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我国中小企业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1)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从企业的从业人员规模看,2001年末,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50人以下的小企业248.5万个,占82.1%,比1996年增加46.1万个,增长22.8%;1000人及以上的大企业1.9万个,占0.6 %,比1996年减少0.2万个,下降10.5%。200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计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4%以上,其中个体工商户3800多万户,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中小企业430多万户。仅从数量上可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同样也反映了一个国际性规律,在国民经济中如“汪洋小船”般的中小企业存在的客观性。

(2)中小企业是经济成长的支持力量。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28%。这说明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和服务价值已经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占了我国税收总额的50%左右;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中小企业完成的。另外,我们再来看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根据资料显示,单从工业上来看,2001年上海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8.61%;而2002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的约45%来自当地的个体私营经济,而个体私营经济的主体就是中小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3)中小企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1998年为53.57%,2007年增加到69.37%,可见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这当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此来发挥他们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中小企业是出口创汇的主力之一。从引进外资来看,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出口创汇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通过向大企业提供配件等方式实现间接出口,另一方面,通过外贸部门直接出口产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小企业更能发挥其灵活特点,生产适销产品,为国家赚取外汇。我国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

(5)根据《中国信息报》援引国家发改委的资料,截止到2007年6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为460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多万户。中小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和进出口方面的比重分别占到全国的60%、53%和68%左右。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80%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而且,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中小企业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

(1)是创业条件难。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截至2006年6月,中国有各类企业834.6万户。而日本1.3亿人口,就有企业660万个。在我国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最低出资额50万元,而德国只要25万元,德国人均收入却相当中国人均收入的50倍。所以,中国老百姓一般办不起企业。又如,我国增值税法规定,年销售额低于180万元为小规模纳税人,有些地方不给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增值税发票,造成中小企业很难经营。、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中小企业从事的行业多容易进入和被效仿,所以在扩大其产业市场的时候,许多新的竞争对手会参加进来,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而中小企业自身弱小,很难禁得起时常波动的冲击。出于这种原因,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原因而参加了联合组织,缺乏协调性。因此,表现为经营者常常为避免竞争而寻找出路,在质量、性能、设计上搞差别化,避开价格竞争,力求实现不完全竞争。

(2)、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一是“大而全”、“小而全”,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多数都是全能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都很低;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人,使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产品质量不高;三是与大企业之间联系相当松散,缺乏密切的协作配套关系,受大企业挤压的现象时有发生

(3)缺乏专门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小企业。我国长期来缺少美、日等国健全的法律体系,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小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贷款与担保、股票债券的发行与上市等融资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地位,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尽管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但依然不够健全是生存周期短。

(4)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不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5)财务管理能力偏弱。当前中小企业的财务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企业领导专权不受约束、财务控制执行不力、基础管理薄弱、成本分析粗劣、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等。二是中小企业在资金不足时融资困难。主要体现在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资信相对较差,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在产品销售上,无力支撑市场竞争所必须的庞大营销费用,中小企业在销售上处于劣势。

(6)管理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的兴衰与人力资源素质密切相关,而管理和技术的核心人才就更为重要。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小、事业成就差,难以吸引人才,因而人才结构极不合理。

五.支持中小企业尽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正确选择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激发劳动密集产业的充分发展,发挥我国资源优势以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1)加大扶持弱者的政策推动。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存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风险承受力低等弱势。国家应加大扶持弱者的政策 推动,规范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秩序,明确政府及社会各 有关部门和组织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职能和地位,为中小 企业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政策支持,加强中小企业间的联合互助,通过成立互助会、联合会等形式加 强中小企业间彼此联系的整体性,使中小企业经营合理化 和企业设施联合共用,从而提高整体实力和产业协调能力。

(2)建立中小企业良好的融资环境。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以上来自银行贷款,直 接融资仅占1%左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应从畅通间接融资渠道着手,从企业自身、金融机构、政 府三方面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诚信建设,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诚信教育制庞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技 术改造和产品更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金融机构应积极进行贷款融资产品创新,积极探索相 对灵活的抵押、贷款方式,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方

式扩展中小融资渠道;建立新技术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积 极吸引社会闲置资金进入投资领域,转变金融机构对大型 企业的资金投向偏好。政府应优化信贷融资环境,建立公正的市场环境,当好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立足现实,尽量引进消化、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

(4)提高企业整体管理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中小企业领导人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懂经营、善管理、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公平竞争、奖赏分明。积极建立专家顾问制度,使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人才资源上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员工有计划地进行培训、进修和工作考察,以满足企业对专业化、高层化、复合化人才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以不断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5)制定中小企业法,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要发展中小企业,当务之急首先是改变传统向大型、公有制企业政策倾斜的做法,把中小企业真正作为企业法人和市场主体对待,制定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法律,确定它们的社会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其次,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努力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6)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必须把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立起一整套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政部门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不断强化社会会计监督。此外,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推动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企业每个财务人员都能担当起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一体的职责,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秉公办事。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总则第二条。

[②] 参见《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

[③] 参见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④] 参见《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http://。

[⑤] 欧新黔: 《中小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民网 2007年06月07日;

[⑥] 同上;

[⑦] 马玉锐:《中小企业在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国际商务研究》2003年第4期;

[⑧] 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分析》栏目,http:///。

7.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问题研究 篇七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 融资结构不合理

根据现实情况, 中小企业并不是按照传统的以最优资本结构为目标的方式来融资。由于害怕控制权的减少和丢失, 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企业干预程度最小的融资方式。这也说明了, 中小企业的融资顺序比较倾向于是先内后外, 在外源融资中则是先债权融资后股权融资。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 中小企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性始终比较强, 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并没有随企业成长周期的变化而有显著的变化。

2.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不足

在我国, 只有大型国有企业和已经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能够比较充分的得到国有商业银行充分的资金支持, 而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则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诚实信用社和民生银行。但是这种中小金融机构规模相对较小, 资金实力弱, 在市场竞争中又会受到四大国有商业和股份制银行的双重挤压, 并且本身公司机制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从而使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弱化。

而银行与企业之间又存在许多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银行贷款面临着向企业讨债的风险, 银行获得企业信息状况的难易程度和掌握的多少就成为选择贷款对象的一个标准。因此, 银行发放的贷款更多地投向了信誉较好并且偿还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和重点企业, 而中小企业的投入则明显不足。

3. 融资成本高

中小企业的贷款基本上要求金额小、笔数多。但是银行信贷在经营环节中包括客户调查、信用评估、贷款审批、交易费用、贷后监督等, 是与大企业是一样的, 一个都不能少。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是新办的, 各项财务会计信息不健全, 银行又不能直接获取借款客户的可靠信息。因此,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了解必须建立在对企业信用纪录、经营业务等信息的了解上, 而这些信息的获取的成本高昂。所以,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同时, 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 在企业急需资金的情况下, 往往以高利率从正规金融系统之外的民间市场融资, 其成本在20%左右, 比大企业的贷款成本高出一倍甚至数倍。如此高昂的贷款成本又使得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既有企业自身问题, 也有金融机构以及社会环境等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小企业自身特点

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 知名度及信誉度都不及其。而中小企业的贷款大都是流动资金贷款, 贷款要得急, 频率高, 管理成本也比较高。同时, 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方面, 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因此, 中小企业的这种高风险特征难以吸引银行的支持和投资者的注意。由于中小企业的这种状态, 从而引起国有商业银行的谨慎贷款:

第一, 中小企业贷款涉及的经营, 交易成本较高。在信贷市场上, 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所有制和治理结构均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而导致在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较高的费用。长此以往的较高交易费用, 使得不少中小企业无力长期承担。因此, 就使得中小企业需要融资的时候通常不会第一时间考虑到商业银行, 而是另寻他法, 从而使得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缺乏长期而稳定合作关系, 由此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第二, 贷款权上收。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国有银行机构网服务对象向大中城市转移, 信贷管理权限向上级行政特别是总行、省级分行集中, 而中小企业又主要分布在县市级城市, 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权限、机构设置与中小企业的信贷要求严重不符。

第三, 在转型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和政策制定者固有的思维模式影响, 许多政策的制定是以所有制性质为基础的。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都属于“国有”, 产权上的一致性使得国有企业形成对国有银行金融支持固有的依赖。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破产担保”, 使得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的风险最终可以通过财政抵消, 但是中小企业则无福享受到这一特权。

2. 中小金融机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中小金融机构是指股份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 其经营机制较为灵活, 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在发达国家, 中小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帮助许多中小企业顺利成长。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服务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例如, 德国政府就建立了一套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在德国政府中, 联邦经济和劳动部中小企业局在融资支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负责制定使用联邦赞助资金资助项目条件, 尽量做到专款专用和避免重复申请。为了执行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德国政府通过专门立法成立了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门银行, 德国复兴银行和德国清算银行。其他各州也都有各自相应的中小企业资助银行。

但是, 虽然我国目前拥有一批中小企业金融中介机构, 却没有很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原因何在呢?分析如下:1、在信贷市场上,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绝对的主体, 从而形成了其高度垄断, 从而也限制了中小金融中介机构的资金来源, 造成其自身能力低下的状况, 从而降低了其服务的能力。2、依目前来看, 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依然倾向于将资金投放到风险较低的国有企业中去, 并没有真正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因此, 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和帮助。

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首先, 担保资金规模与中小企业实际贷款需要有较大的偏离。多数担保公司仅仅依靠自身担保费用和担保基金的利息收入, 实力较弱, 再加上受到政策限制, 所提供的担保期限短、数额小, 很难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实际贷款需要。

其次, 政府对担保业务的不适当干预。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最主要的体现在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支持上。政府可能会以出资人的身份对担保业务进行干预, 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因政府确定担保项目造成呆账坏账的现象。

再次, 银行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称, 不符合“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原则。在担保风险的分担上, 协作银行往往不愿意承担义务, 即要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担百分之百的风险。在选择担保方式时也要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担连带责任保证, 使担保机构陷于被动。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1. 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

在我国, 市场经济地位还未完全确立, 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利于中小个体经济发展的优惠策略, 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政府还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中小企业, 解决其棘手的融资问题:

(1) 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环境的新变化, 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和导向作用, 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

(2) 采取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3) 构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规保障体系。

(4) 保护和规范民间融资市场, 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2. 着力构建银企对接长效机制

第一, 针对银企间的信息不畅通、不对称现象, 政府要将银企对接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力求在银企之间建立一种双向的对接、交流、沟通和联络机制, 为银企间的成功合作牵线搭桥。每季度可有各地方人民银行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局牵头, 在该地区范围内组织大型银企对接活动, 每月由下属镇或系统层面与相关金融机构组织小型银企对接活动, 进一步实现信贷项目的签约。第二, 深入推进“阳关信贷”工程。各金融机构以“阳光信贷”为抓手, 提升办贷速度、控减利率幅度优化服务态度。银行可以组织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 有效破解担保难问题。第三,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 由单一指标型考核转变为综合型考核。变单一的信贷增量考核为增量考核和结构考核并重, 在考核各支行信贷增量的同时, 对新增贷款中的中小企业贷款再按一定比例进行奖励, 变单一的投放规模考核为规模与贷款利率水平综合考核并重, 尽可能控制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帮助企业控减信贷成本。

3. 着力做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

以江苏省姜堰市为例, 该市在2009年, 通过社会资金入股, 市国信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加到了1.5亿元, 成为苏中地区注册资本最大的担保公司。同时, 还要扩大担保范围, 拓宽担保领域, 担保范围由原来的服务重点、成长型企业为主, 扩大到所有中小企业以及创业初期缺少资金的企业, 服务功能由最初的单纯提供资金担保拓展到为企业提供典当和拍卖服务。2009年, 姜堰国信担保公司就累计为156户企业提供担保247笔, 累计担保总额7.9亿元。全年获批省再担保项目54个计1.2亿元, 年末担保余额6.6亿元, 同比增长30%。在做大国信担保龙头的同时, 该市还进一步创新思维, 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着力构建了市镇担保联动机制, 从而进一步放大其担保公司的品牌优势, 使信用担保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因此,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 中小企业自身、政府、金融机构等必须进一步创新思维, 大胆探索, 进充分调用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发展瓶颈, 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摘要:目前,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瓶颈, 中小企业融资难存在企业本身﹑金融机制﹑政府三个层面的原因。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融资难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政策;做大信用担保平台;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和多层次的信用担保制度;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建立银企对接的长效机制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文标阮兢青: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J].企业经济, 2009, (2)

[2]陈晓红吴小瑾: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信用水平的影响[J].管理世界, 2007, (1)

[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1, (1)

[4]吴瑕:融资有道—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经典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8.黄石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八

中文摘要前言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义1.2.3.4.5.6.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2.3.4.5.6.7.8.资金短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信息人才不足。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企业行业分布广,需求复杂。信息化进程与企业发展不匹配问题。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问题。环境问题。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1、遵循效益原则

(1)

(2)

(3)

(4)效益启动原则 低成本原则 渐进性原则 可持续原则

2、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1)目标定位至上的策略。

(2)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同步。

(3)重视跨行业的协同模式。

(4)企业的应用基础。

(5)政府良好的政策扶持,相关的倾斜优惠政策,完善的奖惩执行力度。

(6)社会的大环境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

(7)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

(8)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六、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信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渠道。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占我国注册企业99%以上的实际状况,分析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意义及目前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

前言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在国内大约有829万家,总产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0%,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信息化的水平,其需求和采购意向直接影响着IT设备相关生产厂商的生产。因此,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特点,了解其实施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一直是IT设备厂商关注的焦点和国家政府部门制定决策的依据。

一、业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如数控机床等)。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业务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在综合运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

5.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6.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内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对外要迎接日益激烈的市

场竞争,信息技术为它们提供了最好的解决途径。但是,由于受到管理观念、经营能力和条件以及员工素质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购买能力有限、技术产品辩识水平较低、使用环境较差,即使在一些较为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企业中,计算机还只是更多地停留在充当打字机或电子账本的低水平,不仅没有实现内部的网络互连,而且在业务过程中也很少直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根据有关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一直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得不到普及。

自2000年以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比较已经达到了60%以上,但许多行业信息化的成功率不到10%,作为企业信息化最核心的ERP系统,已实现的企业仅为2.9%,强烈的反差说明中小企业信息人形势严峻。而且,还有近一半的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即使在一些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的企业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从中小企业本身来看,数量比较多,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资金实力相对有限,而信息化改造由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而需要相对较高的投资资金,所以资金不足就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制约因素。

2.政府支持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的信息化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资助重点都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被提及;二是政府部门本身在信息化过程中“没有带好头”,如中小企业每个月还要带着报表到税务局排很长时间的队交报表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成效;三是政府在给大企业提供资金的同时还贴息,而中小企业则是依靠自己的积累投资。

3.信息化人才不足。这种不足表现为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两种情况。首先,大量中小企业本身由于生产过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所雇佣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很难适应和承担企业信息化所赋予的重任。其次,大量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比较小,每个产品上所分摊的人才工资成本相对比较高,这样产品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价格竞争力。

4.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首先,在改革开放中快速致富的许多暴发户实际上并不懂得管理,当然也不可能看到信息化管理的潜在效益,所以也就不可能有兴趣去学习信息化管理工具。另外,大量存在于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信息的传递几乎没有障碍,所以信息化的需求也相对较低。

5.由于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广,需求复杂,厂商的很多通用方案并不能很好地适合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了需求与供给错位。

6.信息化进程与企业发展不匹配问题。不同的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截然不同。许多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带有很大盲目性,未能准确把握自身需求,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究其原因,关键是定位不准,未能将适度信息化作为追求的目标。

7.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问题。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是有限的,它们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但又不能偏离信息化,因此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方案上常常遇到困难。面对如此丰富多变的信息化技术、面对各类经销商、面对诸多可选择的方案,有些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走了不少弯路。因此,它们对运营商提供的硬件、软件“一揽子”解决方案很感兴趣。

8.环境问题。企业信息化需要以整个社会环境的基础作为支撑保障。虽然国家近几年在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信息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总体还是很薄弱。同时,国家在电子交易的法律保障、支付信用、货物配送、网络安全等方面有待完善,如对计算机网络犯罪还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技术防范。部分企业担心商业机密泄露,系统遭到攻击与病毒侵袭,导致数据丢失和破坏甚至系统瘫痪,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投入少,期望值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经不起信息化失败的打击:企业的IT基础设施差,有的企业甚至需要从铺设局域网开始做起;企业管理基础薄弱,许多规章制度尚未健全;人员素质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信息化的实施比较困难.针对中

小企业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1.遵循效益原则。

(1)效益启动原则。信息化的全过程,对业务部门的效率,如库存量、资金周转天数等,进行详细评估,用数字来说明信息化对提高生产效率的贡献和对管理变革的促进作用。

(2)低成本原则。从操作角度说,低成本信息化,首先要坚持渐进原则,比如分期投资,要根据实际情况,随需随买;其次是实用为本。

(3)渐进性原则。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任何的信息化,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逐步投资完成。

(4)可持续原则。信息化建设,一定要考虑到未来的长远发展。当前开发、建设的信息系统必须是可扩充、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可以不断增加或改进,网络建设要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应成名就必须是可升级、可集成的,不能因为技术升级而废弃原来的软件。

2.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1)目标定位至上的策略。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四不像”,既不能为业务带来好处,又不能为新的增长创造条件,可能最后造成很大的浪费。

(2)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同步。努力创建一种集中分布式的管理模式,既要把一部分权力集中起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又要让各个点能够灵活地分散经营。

(3)重视跨行业的协同模式。企业和供应商、客户、投资者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组合。

(4)企业的应用基础。即员工业务素质、经理的管理素质、变革能力、整个外部应用环境等等。

(5)政府良好的政策扶持,相关的倾斜优惠政策,完善的奖惩执行力度。政府主动搭建银企合作桥梁,继续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建立信贷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贴息和奖励等形式,鼓励金融单位推出更多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充分调动金融单位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考虑中小企业现实情况,简化中小企业贷款程序,降低货款门槛,缩短审批时限,改善业务流程,在信贷规模和金融产品向中小企业倾斜,各级财政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各区县,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平台。

(6)社会的大环境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城乡民众的支持和监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有利配合,市场的行规制度的完善和遵守。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创新打假,杜绝模仿和扰乱市场恶性竞争。

(7)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形成企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企业文化。加强整体员工的素质教育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和工作技术水平,增强责任感和自我修养。搞好企业环境建设,创造企业品牌形象。与大企业或先进企业合作,寻求投资商或合作伙伴,扩大企业行业或市场领域。

(8)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主导权弱等劣势已经影响到其生存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适时组织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增强其管理和决策能力,鼓励其增加研发投入,帮助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推广新的科研成果,支持其参与国家重大的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攻关。

五、结语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可以预见,在国家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大力扶植和帮助下,中小企业将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必将蓬勃展开。我们相信,加入WTO后的竞争的加剧,以及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这将进一步促进和保证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六参考文献白金麟;辽化仪表厂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隋红建,王刚;项目管理在R&D中应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01期

3赵永瑞;常莹莹;朱腓利;;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6年04期

4马菊红;;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06年22期

5钱莎莎;中小企业集群的信息化模式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6安占丰;企业管理信息化外部环境及对信息化策略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7李继云;中国信息化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9.黄石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九

(一)、由于多数国有企业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决策程序不科学。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经营者多由政府直接任命的,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身兼数职,各种决策集于一身,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等,一般职员无法监督,这种现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在制度安排上没有很好地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一个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与重复博弈的规则,使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决策的企业的利润没有长远关系,决策者管理努力投入不足。另外,多数国有企业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集权管理方式,政治色彩浓厚,不讲规则,企业管理决策采取领导拍板式权威决策。有能力的决策者由于责任意识淡薄而忽视管理,造成个人决策、集体负责这种扭曲的决策行为,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同时,国有企业总公司的领导,身兼子公司、控股公司数职,各种不同机构、公司的决策权也往往集于一身。但大量的经营活动往往又必须靠普通职员去操作,但普通职员甚至下属公司、分支机构的领导都无权参与决策,也不用承担决策错误的责任,这样,就形成了决策的人不了解详细情况,了解详细情况并具体操作实施的人员又无权参与决策的怪状,这种状况是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造成了决策的不科学、不规范,甚至造成决策失误,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

(二)国有企业管理者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国企的生存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国有企业管理团队状况如何,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有企业的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说,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对于国有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者顾全大局,锐意改革,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目前这支队伍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体制原因造成,我国长期以来在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实践中很少论及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开发问题,使绝大多数经营者仍与职工一样,实行基本工资加奖金的分配办法,没有与其承担的责任、风险和企业资产增值、利润实现程度等挂钩,工资收入水平偏低,没有对经营者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不利于国有企业管理现状能力的发挥。

另外,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存在问题,有些领导政治、业务素质不高,领导、决策能力不强,致使决策不果断,管理松弛,事业心不强,怕担责任;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有的管理者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不团结,内耗严重,形不成合力,严重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整体上距离优秀企业家的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从经营者角色向企业家角色的演进,需要我们继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技能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三)由于旧有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使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和规则。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数职员要对分支机构、子公司领导负责,分支机构、子公司负责人则对总公司领导负责,因此一般职员无权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活动,一些重大决策主要由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负责人决定或由他们报告总公司后决定,那么这些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等,一般职员无权发表意见也无法监督。其次,由于公司实行的是劳动合同制,职员的饭碗往往直接掌握在分支机构、子公司的负责人手中,所以一般职员对他们的任何所作所为不敢有任何非议,甚至发现其决策中的某些问题。

另外,我国国有企业的民主管理形式和民主管理机构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有的企业对应该民主形式通过的、事关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重要问题,不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而以企业的决定、制度、规定等方式下发执行,绕过职工代表大会这一必要的程序。

有的企业召开职代会前,不认真按照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程序,不征求代表对会议内容和有关问题的意见,使代表们提不出针对性强、切合企业实际、措施得力的高质量提案。有的企业不按照国家有关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的内容,厂务公开制度不规范,对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干部的提拔使用、施工合同的招投标等事项或不公开或部分公开。国有企业普通职工自身素质不高,也是民主监督机制不能很好执行的因素,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不高,对企业的经营方略、安全文明生产、精神文明建设等事关企业建设和发展的提案建议不多,针对性不强、可行性不高,代表的提案、建议没有广泛听取和收集所在单位、班组职工群众意见、建议,提案的代表范围不广泛,反映的问题不够深刻,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机构繁多且不合理。由于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是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进行了改革,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旧深远。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机构上层次过多、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国有企业从总公司到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主要领导几乎都分别担任着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职务,这种状况不利于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费用,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进步。

公司虽设立了分支机构、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但却没有划分清楚各自的责、权、利关系,更由于领导相互兼职,使这些机构、公司间的责、权、利关系更加混乱,另外,非生产性组织占了很多的编制和人员,真正的生产管理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编制限制也很紧。

这种状况导致了孙公司的责任由子公司承担,子公司、分支机构的责任由总公司承担,甚至控股公司的责任也由总公司承担的不良后果。由于体制上的混乱,必然会导致决策混乱、领导不力、管理不善等恶果,由于一人同时身兼不同性质、不同机构、不同层次的数种职务的现象为扯皮、推诿、不负责任提供了一种最佳的借口。由于公司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自然各部门、各职员的工作职责也就不甚清楚。就出现了一些人无所事事、一些事又无人问津、一些人越做事越多、一些人不做事老没事做的奇怪现象。这种混乱不堪的状况严重了挫伤职员的工作积极性。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管理现状需要逐步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五)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自身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不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大量地进行了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革新,不少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在于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滞后,无法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无法使技术创新得到正常的发展。

目前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现状都开展了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并没有成为我国大部分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是因为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能力不足,在技术引进之后,没有充分地对引进技术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技术体系,从而使现阶段我国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与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消化创新能力较差。

另外,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体制,技术成果常常并不成熟,其市场前景难以把握;企业自身能力不强,没有合作和开发的基础,即使接受了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成果,也难以把这些成果商业化,另外自身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还很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因此,产、学、研合作创新并未发挥预想的作用,我国国有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但企业的技术创新仍然主要由企业独立进行着。

(六)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混乱,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技工严重流失与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并存。

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的好坏受众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他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目前国企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队伍结构比例失调,管理人员富余、一线操作人员紧缺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普通型、技能单一型的人员富余,而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不足。不能按需引进,难以按需流动,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国企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整体上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老化的趋势,企业净人力资源相对减少。

2、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改革的深化,国企用人机制不活以及激励手段乏力的问题明显,人浮于事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充分发挥现有人才潜力,没有能较好地帮助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实现内部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盘活现有劳动力资源。

3、国有企业thldl.org.cn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不足,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育人机制、成才环境尚未形成,实际情况多是重管理轻培养、重使用轻开发,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但却没有做好员工的前期培训工作。

4、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不科学,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其内容来分析,不是从“以人为中心”出发,只是就员工考勤、奖惩制度、工资分配、工作规则等方面对员工加以限制。因此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发,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以求得员工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七)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没有形成科学考核机制、绩效评价机制,造成人才流失、浪费严重。我国国有企业,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了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很好发挥其才能,造成严重的人才浪费。在用人方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通过管理者的印象决定人才的价值。由于不同管理者的阅历、能力及对待人才看法的差异,具体操作中难免松紧宽严不

一、因人而异,使客观、公平、公正的选人原则难以体现。在收入分配方面缺乏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仍很严重,忽视了人在工作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急功近利,无法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企业往往出于应付企业一时的人才短缺,不注意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引进的人才做出合理的、与企业发展同步的职业生涯计划。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技工严重流失与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并存,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本质认识不足,对人力资源这种特殊资产的保值增值意识淡薄。

(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使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有企业管理现状不得不面临外部环境的发生深刻变化所引发的问题。

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强,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行业内垄断型的大企业集团形成,各个行业均存在一两个具有顶级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处在此行业的任何一个企业必须紧跟领先企业的步伐,这给国有企业造成了很大生存发展压力,否则会被市场淘汰;同时,具有超前的观念、新型产品、先进的管理方式的新企业层出不穷,这种更具竞争力的企业使竞争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会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利益,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转化为国家利益与实力的竞争,政府行为会介入企业竞争之中,使企业竞争环境变数更加风云多变。

科技的进步和应用,使企业新型产品、先进的管理方式层出不穷,使老企业面对的竞争形势变得更加严峻。科技进步对国有企业提出巨大挑战,科技的缉捕导致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一些企业若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就会被淘汰。科技的进步还对国有企业管理者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技术与信息贸易的比重增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日益加大的压力使我国劳动力费用低廉的优势逐步减弱,流通方式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演进,对社会组织的领导结构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都要求进行国有企业管理现状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适应变化,迎接挑战。

二、面对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的对策:

(一)国有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努力提高国企管理者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一个企业的兴衰,其领导起着关键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说,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性。

1、国有企业管理现状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生存发展环境,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的快速发展。同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岗位要求,采取企业内部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办法产生国有企业管理者。

2、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要通过人才市场和人才库的作用和效能的发挥,打破人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

3、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营者的责权利相结合、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与稳妥推进相结合等原则,还要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改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办法,形成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者收入分配机制。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收入一定要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与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实际挂钩。既要使经营管理者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还要提倡奉献精神,大力表彰和宣传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的业绩,把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

(二)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建设,优化职工的民主参与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的方式和途径。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这越来越要求国有企业管理者扩大民主,下放决策权,但分权决策要取得较好效果,还要求企业员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吸收一线职工参与管理。

1、国有企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金字塔式的集权决策方式为一种层次分明,职责分明的分权式决策方式,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透明度,建立民主、监督体制,要明确公司领导、各分支机构、子公司及职员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并使部分职员参与决策。其次对各分支机构、子公司负责人的选拔、任免、考核、奖惩等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再次总公司的人事管理应延伸到各分支机构、子公司,变单线式联系为复线式联系,使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职员也有机会向上级陈述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

2、明确国企总公司,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决策的三个层次。在分清各层次的决策权限后,还应根据各决策层次的不同情况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或决策机构。如应由总公司决策的,应区分哪些情况应分别由哪些人、哪些部门分别决策。各项重大决策一般应采用少数服从多数或报请总公司决定的方式决定,并应有纪录,供公司对职员进行考核或选拔人才时参考。这样,对于遏制滥用职权,防止腐化、浪费、读职、损公肥私等行为定能发生重大作用。对于应由分支机构、子公司领导决策的,各领导应及时、果断决策,勇于承担责任,切实抓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得有扯皮、推诿现象。

3、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内部管理的监督机制,要发挥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监督。通过严格的组织生活,使经营管理者中的共产党员增强党员意识,(1)加强企业党组织的监督,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作用。为了适应现代制度的要求,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的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可以通过《公司法》规定的聘任程序,分别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工会中的党员负责人,可以通过党章和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自觉接受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

(2)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审计监督。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以及在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国有资产重组时,应适时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经营者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凡是由于违法违规等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并不得继续担任或易地担任领导职务。

(3)加强外部监督,完善各项制度。实行以严格预算为基础的企业财务制度,严格执行预算规定;改变目前企业会计人员受制于企业经营人员的状况,通过会计委派、企业结算中心等形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委派稽察特派员、财务总监、督察专员等实施监督;制定设备、原材料采购招标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新闻媒介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作用。

4、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是现代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是动员、组织职工群众,全员参与企业管理,进行民主监督的基本和主要形式,它对于激发职工企业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生产积极性。落实工人在企业中主人翁地位、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也是我国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必须认真落实。开展企业民主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进行评议企业领导,公开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是落实职工群众对国有企业管理现状进行监督和对企业干部进行监督的重要措施,对促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促进廉洁自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对职工代表培训的工作认识,职工代表的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能力也同样需要一个学习和培训的过程。充分认识对职工代表培训的重要性。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代表是代表职工群众参政议政,进行对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要加强职工代表企业主人翁意识的教育,提高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要加强对职工代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业务能力的培训,正确掌握和运用与企业民主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一般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政策规定,议政、参政才能参到点子上。

(三)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为应对外部环境各种情况的发生,国有企业管理内部各个部分、各个环节进行创新。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国有企业要做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国有企业管理现状要不断进行观念、战略、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进行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1、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创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大力在国有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2、夯实国有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管理技术和方法工具创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搞好了基础管理,理顺了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否则,管理创新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企业更为混乱无序。如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抓基础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创造适应自身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效益稳步上升。

3、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组织的创新: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需要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如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新的组织设计模式。

4、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技术的创新。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间的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的核心内容,应加大创新改革力度。人力资源管理中现存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人们从适应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并加以解决。

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应立足构建现代企业的角度出发,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同时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要适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步骤地进行补充和调配人员,从而确保与整体经营战略相一致。面向市场招聘人才和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相结合,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的配置,继续实行聘用制和竞争上岗,力争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劳动力引进、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特殊人才聘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快高级人才薪酬待遇与市价位的接轨进程,不断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益。

2、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当今企业所需人才比以往更为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应重视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取消国企终身雇用制,加强企业内部竞争,打破年功序列制,改变原有的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规则,增强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要保证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就必须对人力资源提前规划,尽早开发,尽快培养,打破人事管理条块分割,建立统一、全面、持续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要坚持持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素质,员工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员工培训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职业道德培训以及敬业精神培训等。

4、完善、制订有效机制,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人力资源是带动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命脉,其本身职能也可以说是打造优质的人力团队,以实现企业远景及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的其机制的制订及实施,并确保其有效性。如此,企业在其机制的制订及实施中,可根据这一理论,着重构建好培训开发、激励、绩效考核及用人等四个机制:

(1)构建好培训开发机制:体现满足企业成长需求,个人发展愿望。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以实干的观点去培育自身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唯此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灌注永不停息的动力。利用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利润关键在于一套健全的人力培训计划,而计划的成效则影响企业的发展方针以及融合个人未来的发展意愿。

(2)完善激励、绩效考核机制:体现奖罚分明,以绩取酬。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不切实际的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不同性质的工作及不同种类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企业应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治,相互促进,当然激励机制的最重要部分是体现对员工的分配制度上。分配制度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如年薪制、岗薪制、实施计件工资、持股分配等,使员工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和个人业绩相挂钩,激励机制要体现崇尚业绩,奖勤罚懒,以绩取酬。

(3)实行好选才用人机制:体现竞争、择优、规范、灵活。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在选才用人上做到“知人善任、用人为能”。要达到此目的,应走市场化和规范化道路。在内部实行竞争上岗,在外部采用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优胜劣汰。人事、劳动用工方面更要从打破干部与工人界限,破除终身制,按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以劳动合同制方式用工机制,完善整个用人过程的制度和标准,使全体职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活跃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接轨,最终实现优化配置。

(五)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国有企业必须改革传统的报酬体系,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完善多重激励机制。建立起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目前,国企组织管理体制下的考核分配制度、激励措施不完善,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比如身份界限和收入差别就严重制约着技能操作人才的成长和重用;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不能有效激励专业技术人才,业绩和能力考核没有并重;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薪酬等制度仍在摸索、试行阶段。应当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人力资源价值的准确定位。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业绩、对企业的贡献等。全面的考核和公正的评价,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自我定位,激发其成就感、责任心和事业心,使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制定激励报酬计划,促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能够实心实意地为企业工作。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包括:

1、薪酬激励。通过调整国企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和实行特薪制度等措施,加快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与市场价位的接轨进程,达到吸引人才、稳定骨干的作用。

2、工作环境激励,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现在,国有企业完全依靠物质激励不可能留住或者吸引优秀人才安家落户,很难与薪酬优厚的外企竞争。要求国有企业除了提高报酬以外,更要给员工创造良好、舒心的外部环境,包括人事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给员工以归属感,提高其工作效率、敬业精神。

3、事业激励。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各类人才能够施展才华,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以科技人才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

4、学习激励。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优秀人才进行脱产培训,选送到高等院校深造等。国有企业要树立“培训投资效益”观念,不仅发挥出培训的激励作用,还要从追求回报的角度努力实现培训效益的提高。另外,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理解、良好的沟通环境、团队协作氛围也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从而激发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六)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的前提和保障。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人、财、物、责、权、利进行适当地排列组合,调整国有内部机构,明确职责,通过合法有效的经营活动,使企业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要使企业产生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的部门设置,职责划分,人事安排等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相对稳定。

只有搞好了企业基础管理,理顺了企业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

1、调整公司内部机构,明确职责,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人、财、物、责、权、利进行适当地排列组合,通过合法有效的经营活动,使企业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对企业的人、财、物、责、权、利的排列组合不当,就很难说该企业管理得当。这样不仅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相反地还会产生负效应。

2、对企业人、财、物、责、权、利的排列组合,就是在企业内部设置什么样的部门或机构,安排什么样的人员,从事哪方面的工作,这些部门和职员该拥有什么样的权力,承担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要使企业产生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的部门设置,职责划分,人事安排等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相对稳定。

3、总公司还应明确总公司与各分支机构、子公司、控股、参股公司、孙公司等职责及相互关系,分支机构就按分支机构的规章办理,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孙公司均分别按其各自的规章办理,职责分清,财务分清,资产分清,人员分清,严格按照《公司法》、《企业法》有关法律法规办事,各自分别承担各自的经济责任。对于经营人员,是谁的责任就追究谁的责任,是谁的贡献就表彰奖励谁的贡献,奖罚分明。

(七)在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是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谓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对旧有的决策及决策实施过程进行全面整合和流程再造,更好地执行旨在规避风险、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的企业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决策。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面对的是统一、开放、竞争形势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国际政治关系发展导致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日益多极化、形势日益复杂化。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对策 在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国有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超前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意识和权变意识,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做到: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提早做决策并付诸行动;从维护企业总体利益出发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

2、强化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尽快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国有企业实现战略管理创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3、构筑动态的战略管理系统。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要构筑科学的、动态的和具有适时反馈功能的管理系统。战略管理层要及时接纳系统终端对市场各种信息的回路反馈,修正管理系统中心的各项参数,重新整合后输出到终端,实现战略管理的互动,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增强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的核心竞争力。

4、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将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五大要素按照外部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使之更加符合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八)国有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构建优良的公司精神,发挥企业精神的凝聚作用。现代许多成功的企业都具有独特的公司文化,通过塑造企业环境、楷模人物、公司价值观、厂风和文化网等,在公司全体人员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薄弱滞后,企业精神模糊。国企相关大多未把企业文化加以充分重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企业文化建设的薄弱滞后不可能激发员工的激情,不可能有持久的奋斗精神,不可能有真正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它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为核心,对人力资源管理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因此现在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精神的凝聚作用。企业经营哲学决定着企业的使用,从而决定了企业战略和目标实现的途径与手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形成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包容和吸收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精华部分,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适应员工队伍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冲突增多的新形势,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国有企业全面发展。

(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意义巨大。如何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构建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来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就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讲,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的技术经济乃至社会体系刚刚构建的时候,构建国家层次的政策体系尤为重要。

2.提高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方面。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应增强其研究与发展能力,可以通过强化现有企业自身的融资功能,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运用有限资金加大创新投入,优化技术创新的投资结构。运用合理的投资结构,使有限的资金创造效用最大,也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所必须的。同时,企业应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

3、技术人才方面。技术人才短缺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的重要因素。解决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主要有以下途径:在企业现有技术能力基础上,有条件地以各种形式,吸收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增强企业科研力量。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企业科技力量较为薄弱,为合理配置科技力量,应鼓励产学研的结合4、加强产学研合作 以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企业提出研究课题和经费,由大学来研究,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这既使大学经费充裕,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也增强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开发新能力。我国国立的科研机构也应与企业紧密联系,将研究重点转向企业急需的课题,使研究成果为企业所需。

(十)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是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中普遍忽视的问题,但其意义却是巨大。我国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加强基础管理,实现管理创新并举,是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规”,它规范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定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程序,从而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企业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等。

2、健全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任务,达到经营的目的,规定各个成员的职务;根据一定的权限与责任的分配,决定各职务的相互关系。健全的组织机构应符合“统一领导、职责分明、高效精干”等原则。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拓宽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3、完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人的行为是受某种动机驱使的。企业应有一套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有一套约束机制来抑制人的不良行为,引导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企业的激励机制主要分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对员工的激励。对经营者的激励手段主要有:较高的工资、奖金、股权、期权等。而对员工的激励主要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来支付报酬,并给予职务晋升的机会等等。企业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约束、制度约束、业务处理程序约束、内部审核约束等。

结论:通过上文结合马钢煤焦化公司在实际工作遇到的突出问题,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我们可以看出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管理方式的目的,以促进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水平的提高的和企业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世纪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周绍朋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垄断行业国有独资公司制度创新研究》,石磊着,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3、《当前国有经济改革中利益主体分析》,魏杰、沈莹,《国有资产管理》1997年第7期

4、《国有无形资本的内涵、量化与保护》,张明龙.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5、《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研究》,吴鹏着,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年12月

6、《国有企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全集(第二卷)》,李书霖,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5年9月

7、《国有企业法律实用指导》 编写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9月

8、《 公有制的基本特征和国有经济改革 》,王 钰 王金柱,《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1期

上一篇:答案母亲第一次阅读训练下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