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

2024-06-08

中俄能源合作(精选7篇)

1.中俄能源合作 篇一

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中俄两国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使双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能源领域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领域已展开广泛的合作,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步伐有所放缓。为此,中俄两国需进一步加强互信建设,推动共同开发,谋求共同发展;加快价格机制建设,规范法律法规,完善能源合作平台;不断丰富合作类型,深化合作领域;兼顾周边地区,协调各方利益,创建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

关键词:能源合作;价格机制;合作类型;共同利益

中图分类号:F125.5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40-03

中俄两国良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及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为进一步推动两国的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和特点,理性看待两国能源合作中的问题,立足于战略高度提出可操作性建议,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与成果

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发展,成果喜人。目前,两国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领域已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形成了重要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

(一)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中俄两国石油领域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该领域的重大合作举措主要始自本世纪。2000年中俄两国达成协议将合作修建安大线。该管道原定于2005年铺设完成,后因日本介入等多重原因而流产。近年来,中俄两国政府和企业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举措不断增多。2008年10月中俄签署《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9年4月两国签署《石油合作政府间协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先后与尤先科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展开合作。然而,中俄两国高层的一致共识并未得到全面落实,俄罗斯每年承诺向我国出口的原油量从未完成计划。据统计,我国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已由2006年的1597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1164万吨。两国新近达成的“贷款换石油”等一揽子协议也将面临考验。

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丰富,而我国天然气储量匮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2%左右。作为环保能源,近年来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大幅增加。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6年,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约67,75万吨,而2005年的进口量仅为483吨,一年间增长了1400余倍。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500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到2800亿立方米。由于中国自身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国内需求,因而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2004年10月中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06年中俄签署《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并预计向中国铺设的首条输气管道在2011年投入使用。目前由于价格原因,该管道已无法按期向中国供气,两国政府正积极策划解决价格难题。

(二)煤炭领域的合作

俄罗斯拥有世界煤炭资源的30%,其中,优质煤约占一半。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66%-70%。由于长期依赖煤炭,目前我国煤炭开采条件日趋恶化,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出于改善能源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等多方面考虑,我国加大了对煤矿的监管力度,取缔了大量的中小型煤矿,使煤炭产量有所下降,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煤荒、电荒。为保障产量、兼顾环保、规避事故,中俄两国加快了煤炭技术领域的合作进度。2004年6月,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在“能源对话”会议上提出,俄罗斯将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上寻求国际合作。最近,胡锦涛主席访俄时两国签署了《关于在煤炭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将开创两国煤炭领域合作的新局面。

(三)电力领域合作

中俄两国电力领域合作可谓历史悠久。1992年,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至中国黑河市输电线路就已投入运行。2005年7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双方就送电方式、送电规模、定价原则、进度安排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共识。2006年3月,两公司签署了《关于全面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可行性研究的协议》。2008年,俄罗斯远东电网向黑龙江省电网年供电量达36―43亿千瓦时。据预测,到2010年,通过中俄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俄罗斯远东电网向辽宁省电网年供电量将达165―180亿千瓦时;到2015年,俄罗斯远东电网或东西伯利亚电网向中国东北电网或华北电网年供电量将达380亿千瓦时。

二、当前中俄能源合作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先天的互补性和巨大的互利性,两国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也展开了广泛合作,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但受定位模糊、机制缺乏、合作单一等因素的限制,近年来两国能源合作步伐有所放缓,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

从能源安全角度看,能源合作是一个周期性过程。除生产环节外,能源运输也十分重要。近年来,俄罗斯向我国出口的原油量总是难以达到既定协议目标,除价格因素外,严重依赖铁路运输是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从经济角度考虑,中俄能源合作应主要采取管道运输和电网输送,但这些输送设备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不是过于老化、就是十分缺乏。从运输线路看,目前有西线、南线和东线三条,其中西线与南线都需要过境他国,而东线需要大量的固定投入。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但制约了中俄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也限制了俄罗斯向亚太地区能源市场进军的步伐。

(二)合作方式不明确

中俄能源合作究竟采取何种方式,至今仍不甚明了。1997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建议:两国领导人先签署协议,双方公司逐步跟进。这一建议基本上得到落实。如,2000年普京总统首次访华期间,两国政府就能源合作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2001年9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尤科斯公司及俄罗斯国家石油运输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共同修建安大线。2006年,两国元首就能源合作发表共同声明称,将进一步促进两国能源公司合作。总体来看,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主导方式是“政府先行,公司落实”,但政府与公司之间存在严重脱节。领导人达成的协议都是指导性的,常常难以落实。在政府与市场之间,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也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如何寻求尤其是落实双方已达成的重要共识是进一步推动中俄能源合作的关键所在。

(三)缺乏明确的价格机制与法律法规

价格安全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也是能源安全的敏感显示器。缺乏明确的价格机制已严重制约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深入发展。由于运输路线、开采成本等原因,俄罗斯向我国出口能源的价

格较之中东各国高出不少。可见,确定一个符合两国利益的能源价格机制,将极大地推动两国能源合作。中俄两国开展和深化能源合作都是为了谋求能源安全,这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目前,两国都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制建设均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为两国能源领域合作制定一部完善的法律法规十分必要。以法律规范合作,以法律区分责任,也是中俄能源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合作内容单一

一方面,中俄能源合作领域以石油为主,电力、天然气、煤炭等领域合作滞后。中国的能源安全以石油安全最为突出,这是中国自身的能源构成及其现代化的重工业化造成的,而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中俄能源合作起初偏重于石油领域情有可原。不过,中国应认真考虑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电力和煤炭资源,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两国能源合作的领域,这也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中俄能源合作以能源贸易为主,缺少能源技术合作。能源安全的实现最终是依靠能源技术实现的,扩大中俄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意义十分重大。在清洁能源、核电技术、特高压电网建设等领域,中俄两国应发挥彼此优势,进一步开展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推动两国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互信建设,推动共同开发,谋求共同发展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两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但受制于各种因素,近年来,中国能源公司进军俄罗斯能源市场屡屡受阻,这为两国能源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进一步推动两国政治互信建设十分必要。从首脑外交到民间外交,从政治交往到文化交流,要不断丰富交往方式,深化彼此了解,进一步强化中俄政治互信。中俄能源合作肩负着共同开发的使命。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毗邻,加快这两个地区的开发开放,发挥地区间互补优势意义重大。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离不开俄方的能源支撑,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也离不开中国东北的人力资源与市场。加快这两个地区的共同开发,应以能源合作为先行,而共同发展又将反哺中俄能源合作。

(二)加快价格机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

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始终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必须有成熟的价格机制。目前,中俄能源贸易主要以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为基准,存在诸如俄罗斯的能源开采成本、运输成本、能源关税等一系列问题。谋求一种符合两国利益,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机制是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当务之急。由于多种原因,中俄能源合作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分歧甚至是纠纷,如何化解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依法行事,将能源合作导人制度化轨道是两国长期合作的必然方向。价格机制建设与健全法律法规,将会进一步改善两国能源合作的平台。一系列的机制建设,会大量减少中俄能源合作中的交易成本,从而为两国能源合作提供制度支撑。

(三)丰富合作类型,深化合作领域

目前,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主要集中在石油贸易领域。中俄能源合作应以实现能源安全为最终目标,这离不开能源技术的支撑。审视两国能源构成,双方应在天然气、煤炭及电力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并将之深化到煤炭液化、特高压电离输送、核电建设等技术领域。以能源安全为导向,在能源周期各个阶段开展合作具有巨大的乘数效益。单纯以能源贸易方式来实现中俄能源合作,这无疑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较高的敏感性。丰富能源合作类型,拓宽能源合作领域,实现从能源生产到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和环节的紧密合作,对两国能源合作意义重大。

(四)兼顾周边地区,协调各方利益,创建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

能源安全问题并非一国所能独立解决,能源合作需要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中俄能源合作应兼顾周边地区,即中亚的供应市场和东北亚的消费市场。各国的盲目竞争将导致彼此利益受损,因而协调各方需求,既有利于地区能源合作,也有利于双边能源合作的展开。良好的合作组织会降低能源交易的外部成本。目前,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缺乏一个明确的管理组织。就双边关系而言,建立一个能够综合处理两国能源合作相关事宜的跨国组织十分必要;就地区关系而言,构建一个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较好地协调各方诉求,从而避免恶性竞争,有利于区域能源合作的开展。

(责任编辑:闫春英)

2.中俄能源合作 篇二

一、中俄能源合作制约瓶颈

中俄能源合作作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两国经济影响深远。能源合作不仅是两国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而且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但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在能源合作中也产生了波折与不确定性, 成为制约两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 中国在对俄能源合作中缺乏较为系统的战略意识

中国在对俄能源合作方面缺乏长期战略规划, 能源安全意识还不够强, 受制于本国经济发展规划, 与俄方在能源合作方面更缺少深入交流。另外, 中国在加强能源进口多元化过程中, 对中东及其他石油输出国依赖度较高, 虽然认识到俄罗斯能源地位重要性, 但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二) 俄罗斯对中国有所顾忌和猜疑

俄罗斯对中国长期采取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并且保持着对中国的战略警惕, 在和中国交往中非常矛盾, 一方面意识到中国巨大的市场与合作前景, 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威胁论”的存在, 俄方也担心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会对俄经济构成威胁, 最后会影响其国际地位。在能源合作中态度并不明朗。因此, 中国在与俄方进行能源合作谈判中一直很被动。

(三) 俄罗斯寻求利益最大化

俄罗斯利用亚太地区国家间能源的竞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俄罗斯在与亚太国家的能源交往中, 把能够从合作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作为重要目的之一。有学者指出:中俄关系表面上十分稳定, 其实相互之间仍然存在着不理解与不信任。在能源合作中, 谈判历时时间过长, 在签订具体能源协议时俄罗斯总是犹豫不决, 对于已签订的协议, 俄方经常突生骤变, 使得中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总之, 中俄双方在能源合作中缺乏一个健全高效的运行机制。该机制应该包括合作协议, 保障协议运行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制度方面的因素。因而在具体合作中, 中俄双方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完成。

二、模型推导

中俄能源合作的过程类似于议价博弈的过程, 即双方都想在该过程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收益, 然而由于不信任, 期望不同, 过程中产生损失, 最后制约着两国获到更好的经济收益。本文借助于鲁宾斯坦议价博弈模型, 通过模型推导以及均衡存在且惟一性, 证明在议价过程中有双方可采取的最优策略使得收益最大化, 进而为解决中俄能源长期合作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以便深化合作进程。

(一) 引言

两个参与人, A和B, 按照如下的轮流出价顺序就分割大小为1的蛋糕进行议价。假设在时点0, 参与人A给参与人B一个价格, 这个价格就是对如何分割蛋糕的一个方案。若参与人B接受这个价格, 协议可以达成, 双方则根据这个价格进行蛋糕划分。否则, 若参与人B认为A的价格不合理并且不接受, 则B会在时点1时给出另一个自己的价格。若这一价格被参与人A所承认, 则协议可以达成。不然的话, 参与人A会在时点2给出另一个价格。这个不断重复的议价过程会一直进行下去, 直到双方都可以承认的价格出现才会终止。

比如, 假设在时期0时, 参与人A给参与人B出价为1/2并且遭到拒绝;进一步假设贴现因子为0.9, 参与人的保留价值将在时期1上升到0.556, 在时期2上升到0.617, 在时期3上升到0.686, 在时期4上升到0.762…, 在时期6, 接近于1。因此, 只需用几个时期, 博弈就陷入一个参与人都陷入的僵局状态。

(二) 均衡

设参与人A和B得到的蛋糕份额分别为X*A和1-X*A, 其中有X*A=μA以及1-X*A=δBμB。每个参与人的均衡份额将决定于他们自己的贴现因子。同时, 每个参与人的均衡份额, 随着他们自身贴现率的增加而严格递增, 随着其对手贴现率的增加而严格减少。如果参与人贴现率相等, 则参与人A的均衡份额/ (1+δ) 严格大于参与人B的均衡份额δ/ (1+δ) , 当△→0 (取极限) 时, 最后得到两个参与人各得蛋糕的1/2。

采用逆向回归法推导, 可以求得:

(1) 随着数值趋于1, 均衡分配收敛到 (1/2, 1/2) , 并且效率损失收敛到1/2。

(2) 只要局中人足够有耐心的话, 在均衡中一定会有拖延, 因而存在着惟一的子博弈完美均衡路径, 其中参与人给出非常低的开价并且不断地进行让步。随着趋于1, 这个均衡分配就趋于双方份额相等的结果了。然而, 由于有拖延, 均衡效率损失就收敛到1/2。

(三) 结论

通过上述推导过程可知, 由于历史依存偏好的作用, 中俄能源合作在议价中并不能及时达成协议, 只能在不断妥协与让步中逐渐形成可以被双方接受的协议。博弈模型证明这样不仅没效率, 而且由于在议价过程中没有具体贸易往来, 带来的还有经济损失和效率损失。既然双方在最终会回到应该达到的状态, 不妨在开始就坦诚相待, 建立可以被双方接受的运行机制, 并进一步签订动态协议, 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达成利益一致, 减少对双方的负面作用, 这是中俄能源合作中的关键所在。

三、启示

在具体建立运行机制的过程中, 双方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尝试:

(一) 中国应加强对俄罗斯投资环境的研究并加大对俄投资力度

中国应加强对俄宏观与微观投资环境的深入、客观研究, 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俄投资力度。中国的能源企业可以进入俄境内并建立合资、独资企业, 这样可以同俄本国企业一样正常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当前, 俄欢迎中国企业参与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投资与经济建设, 中方可对该地区进行风险评估后进行相关的直接投资, 可以同俄石油公司联合投资, 或者与有风险投资经验的大型跨国公司联合投资经营。总之, 在该地区的能源合作中, 中国必须争取主动才能在以后的合作中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

(二) 价格的制定应更多考虑到双方的利益均衡

在能源合作价格谈判与制定的过程中, 中俄双方应秉持双方长期合作的态度, 制定能被双方普遍接受的价格, 不要只注重本身利益的最大化, 价格机制的形成可以借鉴国际能源合作中的相关条例以及协定, 争取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双方应充分认识到能源合作不是零和博弈。

(三) 制定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中国必须制定自己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 使得石油出口国了解中国的能源合作前景以及长期战略规划。具体到管理机制的建立, 一方面需要政策支持与相关政府机构的扶持, 政府应加强宏观层面的政治协调, 为企业合作打开通道, 也应向本国能源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鼓励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并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让中国能源企业积极走向国际化, 寻求国际能源储备。这样更有利于能源合作的健康稳定进行, 进而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四) 俄方应加强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建设

俄方应致力于改变政策法规多变, 税负较重且复杂, 金融体系不健全, 外汇管制苛刻, 治安不稳定等影响投资与合作的因素。

(五) 俄方内部利益集团之间应搞好平衡与协调

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利益集团、俄罗斯管道运输的利益集团、俄罗斯铁路的利益集团在对中国能源合作政策方面不断对政府施加影响, 并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俄政府对中国能源合作方面的决策, 使俄政府犹豫不决。这些利益集团以维护并实现本集团利益为出发点, 对中俄能源合作直接产生影响。因而俄方应更好地调控和解决利益集团与政府、各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存在不同的利益和意见分歧情况下, 实施统一的对外战略。

总之, 中俄双方应通过更为广泛的交流与谈判协商达成合作共识, 只有建立务实合作关系, 才能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摘要:近年来, 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与经济发展, 能源合作进展仍比较缓慢, 不信任与波折不断成为制约进一步深入合作的瓶颈。通过应用议价博弈进一步分析中俄能源合作, 并为摆脱这种困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便推进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3.中俄能源合作再次“受伤” 篇三

3月下旬,有俄罗斯媒体爆料称,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中石油在对华石油出口价格方面出现争议,两国签署的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可能受到影响。联系到目前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和日本核电站事故,俄罗斯可能调整目前的对华能源战略政策,“下一盘更大的棋”,以求取更多的利益。

中俄石油管道开通后,中方本应该为1月份进口的125万吨石油支付5.553亿美元,但出口方俄罗斯石油公司只收到了5.169亿美元。双方的分歧在于,俄方认为运费应该计算到东线石油管道的终点科季米诺港,而中方认为只能计算到中国支线的起点斯科沃罗季诺——这样运费少一些,价格也就更低。

同时,俄方对出口到中国的石油价格偏低同样不满——在目前国际油价超过每桶110美元的情况下,对华出口价格仅为每桶60多美元,因此,俄罗斯认为吃了大亏。

“油价”中国伤不起

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不妨将目光回溯一下。

经济危机前的2007年,由于油价飞涨,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同样因价格问题受到过威胁。俄罗斯石油公司当时表示,由于对华出口合同价格相对国际市场价格偏低,俄方不准备继续履行合同,宁愿毁约赔款——向其他国家出口的利润足以支付赔偿。

最终,这一争议以中方同意部分提价而解决。

再看看中国和俄罗斯的250亿美元“石油换贷款”大单。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俄罗斯遭受国际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滑。多家大型油气公司面临油价下跌、贷款到期、资金流中断的险境。2009年2月,中俄签署能源合作协议,中方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分别提供150亿和100亿美元贷款,俄方在未来20年内向中国出口3亿吨石油。

去年8月俄媒报道称,挺过经济危机的俄罗斯石油公司正在用中国的贷款“吃利息”——中国贷款的利率低于4%,俄罗斯央行的基准利率超过8%。需要指出的是,到去年年底,俄罗斯方面已经获得了全部的250亿美元贷款。

由于中东局势的紧张,特别是利比亚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导致其完全中断了石油出口,国际油价一再上涨。根据美国能源信息局(EIA)的数据,尽管利比亚原油产量仅占全球的2%(每年7800万吨),但保证了欧洲7%的原油消费(每年5350万吨)。欧盟能源委员奥廷格3月初公开呼吁俄罗斯增加对欧洲的石油供应。因此,俄专家建议,削减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以满足支付能力更强的欧洲。

不过,俄罗斯不能无缘无故地这样做。

从当年的俄乌斗气、俄自断油等事件能够看出,俄罗斯是搞能源战的高手,而价格(包括能源价格和运输费率)是挑起争端的最好借口。而这一次,俄罗斯盘算到了中国的头上。

时至今日,当油价高涨,俄罗斯人的腰板又挺起来了。在前一轮谈判无果的情况下,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经高姿态地放话,不准备派团赴中国谈判。

核阴影下的商机

再说日本。日本同中国竞争俄罗斯石油管道路线失败后(原因之一是日本出价太低),又在北方四岛问题上被俄罗斯抽了一巴掌。不过,日本史无前例的地震和核电站泄漏事故可能改变中日俄三国间的关系。地震发生后,俄罗斯总理普京当即要求增加对日本的能源供应——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普京甚至表示,核电站事故具有长期性,俄罗斯应该做好增加对日能源供应的准备,特别是要加快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开采项目的进展。他特别要求天然气工业公司加快“萨哈林3号”项目的进度,并考虑吸引外国投资者合作开发。

俄罗斯东方电力系统公司也将13年前的对日输电项目从故纸堆里挖了出来——准备耗资50亿美元建设海底电缆对日输电,同时还将建设两座总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的燃煤火力发电站。对日输电价格为每度电0.16美元。

3月22日,俄罗斯负责能源事务的副总理谢钦会见了日本驻俄大使河野雅治。谢钦在会谈中提出了一整套的日俄能源合作建议。谢钦表示,俄罗斯今年对日本的石油出口量将从去年的900万吨提高到1800万吨,还将增加对日本的油品供应(俄罗斯油品质量能否满足日本的要求还存在问题)。

此外,谢钦还提议日本公司参与伊尔库茨克州的恰扬达气田和科维克塔气田的开发。根据俄罗斯政府此前提出的天然气发展构想,这两个气田的天然气将向中国出口。不过,中俄尚未就建设天然气管道和采购俄罗斯天然气的问题达成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核电站事故之后,日本有可能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更多地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甚至不惜代价同中国竞争俄罗斯能源。而俄罗斯则似乎有意挑起这样的竞争以从中渔利。

中石油该学些什么?

另外,中俄能源合作最近也有利好消息。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胡代纳托夫近日表示,愿意吸引中国和印度公司共同开发北极大陆架。他表示,正在考虑同中印公司在这方面的合作事宜。

根据俄罗斯法律,只有国有公司有权开发俄罗斯大陆架。这意味着,对俄罗斯大陆架油气田感兴趣的外国公司必须同天然气工业公司或者俄罗斯石油公司合作。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拥有位于黑海、喀拉海和巴伦支海的多个区块的开发许可,潜在油气储量巨大。今年以来,俄罗斯石油公司积极推进同外国公司的大陆架开发合作。

2011年初,该公司同英国石油公司达成换股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北极。1月底,俄罗斯石油公司还同埃克森美孚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开发黑海大陆架的图阿普谢区块。双方计划下半年成立合资公司。去年6月,俄罗斯石油公司还同雪佛龙公司达成了开发黑海沙茨基海岭区块的协议。

尽管如此,俄媒近日称:在经过初步勘探后,雪佛龙认为沙茨基海岭区块缺乏商业储量。另外,由于在协议细节上,包括融资渠道和钻井工程承包方面同俄罗斯石油公司存在分歧,埃克森美孚有意退出该项目。雪佛龙公司总裁约翰·华生此前表示,大陆架油气开发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应该说,英国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不仅拥有大规模海上油气田开发的技术,同时还拥有同俄罗斯开展类似项目的丰富经验——埃克森美孚曾主持开发萨哈林1号项目,英国石油公司曾主持开发萨哈林2号项目。

相对于他们,抛开技术问题,中国公司目前缺乏同俄罗斯公司合作开发油气田的实际操作经验。对于俄方的提议,理应谨慎考虑——显然俄罗斯看重的是中方的资金。

回到开头的中俄能源合作。以利益为前提的国际关系史,既是合作的历史,更是斗争的历史。纠结的能源关系也未尝不是件好事。看看英国石油公司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历程,也经历了从美好的开端(开发萨哈林2号、同秋明石油公司合资)到莫名的失利(被迫退出萨哈林2号项目、秋明英国石油公司俄英股东纠纷),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阶段(同俄罗斯石油公司置换股份并参与北极开发)。

4.中俄能源合作 篇四

论文

论文题目: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系别:人文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年级:2005级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摘要】 中国与俄国是东北亚地区的大国,两国经济上的合作影响着整个地区的局势。本文通过对中俄之间能源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分析,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的回顾,着重分析了两国合作对东北亚经济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能源外交 中俄关系 能源合作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能源也从人类富有的财产渐渐走向枯竭。为了生存,能源短缺的国家必须向外寻求帮助,能源问题也就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成为关乎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的问题,成为国际战略的重中之重。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达十多年之久,但合作路途并不平坦,其中出现的“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等,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石油问题是中俄关系中的软肋 [1]。

尽管如此,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两国进行能源合作的动因是什么呢?两国的合作无疑会极大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对整个东北亚经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俄能源合作

(一)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世界性能源紧缺

众所周知,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石油危机。

近年来,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受到一系列因素诸如伊拉克战争、“卡特里娜”飓风的影响,导致能源产品价格暴涨、能源消费中心由发达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影响力增大 [2]。谈到战争,由于其本身对石油产生大量的需求,使得石油供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引发世界各石油输入国大幅增加石油储备,从而助推了油价的升高,导致石油危机的加剧。

为应对这些新变化,世界各国积极寻求与产油大国开展广泛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合作。中国也赶在队伍的前列,不仅努力谋求与中东产油大国的合作,而且积极探索从毗邻的能源大国俄罗斯那寻求帮助。国际能源危机的加剧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中国能源危机严重

如上所述,在国际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随着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耗量的增多,以及能源利用技术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过,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据西方专家评估,2005年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增长了1.3%,而中国的增幅为2.8%。由此可见,加快与俄罗斯建立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是解决中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必要途径。

不难看出,中俄进行能源合作对中国的好处是明显的:在当今世界格局趋向多极化和必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势下,把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作为巩固和发展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长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从地缘政治和经济考虑,加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从安全角度看对中国也有较重要意义。[3]

3、俄国大力推行能源外交

能源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在由于伊拉克战争使中东地区石油产量不稳、世界市场油价不定的情况下,俄罗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能源,以及地跨欧亚、联接东西、辐射性强、紧邻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气消费区、能源供应渠道稳定且安全等有利条件,大搞能源外交,赚取经济利益,提高政治地位。

所谓能源外交,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个国家在能源的进口、出口及能源的相关事项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把能源优势,特别是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作为其外交砝码,作为撬动东亚,西欧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的工具,这就是俄国的能源外交。其具体战略是:稳定西欧,巩固独联体,争夺里海,开拓东方,突破北美,挑战欧佩克。[4] 在上述战略中,中国理所当然的成为俄罗斯手中的一颗棋子。在俄中关系方面,俄国为了改变自身在经济上面对中国的巨大劣势,不断调整对中国的能源供给。左右逢源的俄国有其自身的能源战略图谋。“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因此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在经济上最划算,在政治上也最安全。加上中国能源市场大,因此也是最稳定的市场。而如果失去这个市场才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俄政治经济学家舒别尔强调说。[5]因此,在中国深陷“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俄罗斯更有可能以石油作为谈判的筹码,换取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报酬。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挫折与成就

如前文所述,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有波折也有重大的成绩。

从1994年到2003年,历时9年,中俄两国终于达成协议,准备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安加尔斯克油田直达中国东北大庆,修建一条长达2400公里的跨国石油输送管线,简称“安大线”。这一工程,却因日本的强力介入竞争、提出新线路而频生变数,“安大线”方案顿时搁浅。

但随后,中俄两国排除障碍,开创新的交往方式。在2006年的“中国俄罗斯年”里,普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为长远合作奠定了基础。[7]送走了中国“俄罗斯年”,又迎来了共有190项活动的俄罗斯“中国年”。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超过43亿美元的合作协议,项目涉及能源、高科技等领域。在中俄经贸关系中,能源合作无疑是最受外界关注的领域。能源合作的进程,无疑在俄罗斯“中国年”中得到加速。

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2006年,中石油分别与三家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签订了有关石油、天然气和管道建设的三个合作文件。2007年11月10日,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部长维克托·赫里斯坚科称,“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将于2008年开始修建。[8]该管道的建成无疑将会走中俄两国带来巨大的利润,给整个东北亚都带来巨大的便利。

另外,在中俄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推动下,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目前形势良好,正以多种形式开展起来。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合作成立东方能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合作建设1000万吨炼油厂,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卢克公司签订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建设100座加油站的协议,中国石化总公司参与库页岛的勘探工作,所有这些都说明,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在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中俄能源合作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看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已经为两国不仅是在经济上,而且在安全环境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和好处,那么作为东北亚地区两个最大的国家,他们的合作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只会给东北亚的经济发展带来好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能源自被开发利用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军事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经济因素则相对上升,涉及能源的国际问题变得敏感。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关系日益体现为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依存,各国关系与利益的交织为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9]在能源领域也是如此,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能源合作机构和世界能源宪章组织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从安全角度看,能源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越了传统安全以各国疆界为主的地理空间,具有突出的跨国性和明显的扩散效应。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跨国和跨地区的特点,相关各国只有通过双边和多边协调以及建立互相信任等措施,扩大交流与合作,才能逐步解决彼此间的冲突和矛盾,实现共同安全。[10]可见,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是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和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加快构建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步伐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东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增长明显快于世界其他地区。其中,俄罗斯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而日本所用石油99%以上靠进口,中国也已经由产油出口大国转变为进口大国。因此,中国与俄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就给日本等国带来了恐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国对抗从而加剧了该地区紧张。“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即是最好的说明。

尽管日本可能对石油路线选择问题耿耿于怀,但我们相信,通过重要的新形式的合作,各国之间的矛盾可得到化解。有关专家认为两国之争主要在于两国在能源供求方面的趋同性,在于两国在能源利益方面的重叠性。正是中日两国在能源消费结构、来源渠道、能源战略方面的趋同,才使得双方利益重叠,冲突不断。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内国家的能源竞争说明这些国家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利益的重叠,这既可以是区域内国家的能源激烈竞争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加强合作、维护共同利益、构建有效能源供应体系的基本动因。

另外,中国与俄国能源合作的成功无疑可以成为该地区的典范。中俄的合作为其他各国与俄国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俄罗斯在享受的合作带来的成果时,定会寻找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机会,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会竭尽所能的去帮助他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东北亚区域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有利于加强本地区的能源安全 实际上,能源合作和各国的能源政策是与能源安全密切相关的。能源安全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一位韩国学者基于对能源危机的分析得出的能源安全的概念是:“获得稳定的、价格合理的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和环境友好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危机预备机制和国际合作。”[11] 作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维护两两国的能源安全,也能极大地推动该地区整体的能源合作进程,有利于维护整个地区的能源安全。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能源短缺问题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国由石油出口大国变为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面临着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寻求能源帮助的困境。而其优势就在于与能源大户俄罗斯毗邻,而且两国还有着较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中俄合作成为中国寻求发展的必然出路。

对于俄罗斯而言,向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出口自己的优势商品,既有利于取得较高的利润,又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其推行能源外交战略,俄罗斯当然是以经济态度来迎接中国的合作了。

对于整个东北亚地区来说,能源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区域安全的重要手段,对各国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中俄的能源合作的深入开展不仅会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能源优质化,改善该地区的能源结构,而且将加强东北亚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的更加繁荣注入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石油管道之争背后的俄中关系不均衡,孔寒冰,《世界知识》2003年第21期 [2]受美国飓风影响 能源等产品价格上涨http://>时事聚焦>国际时事>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加温

[8]俄高官表示东线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将于08年开工,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能源 > 石油 > 正文 [9]国际政治背景下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构建http://www.ebtime.net 2006-12-14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

[10]国际政治背景下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构建http://www.ebtime.net 2006-12-14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

5.亟须从战略高度深化中俄经贸合作 篇五

刘全顺

2013-1-9 14:43:15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2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摘 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俄两国经贸关系有了长足发展,但目前双方的经贸合作潜力仍未完全发挥出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对双方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也提供了现实条件。

[关键词] 中俄经贸;战略;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F752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2-0026-0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俄政治关系不断改善与升级,中俄经贸关系于1995年逐渐步入正轨,并向健康、平稳、有序的方向发展。2001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0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200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20亿美元,2003年达到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尽管中俄经贸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与其潜力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双边经贸合作中仍存有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中俄经贸并未被合作还没有完全摆脱“低水平、低层次”的局面,中俄贸易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中俄经贸潜力巨大,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发展条件为中俄经贸向更高层次发展既提出了客观要求,也提供了现实条件。

一、中俄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中俄两国拥有4 000多公里的边界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两国政府和民间开展经贸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国有多年边贸的传统,边界线对应口岸密布,铁路、公路、河流相连,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正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俄罗斯是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工业技术基础相当雄厚而且资源十分丰富的大国,两国经济结构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发展两国经贸,互通有无,可减少因相距甚远而带来的额外费用。此外,两国同为东北亚区域合作重要成员,双方经贸合作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日 本海经济圈等多种构想纷纷被提出,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界的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计划已经从1992年开始启动,多边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各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与互利性。处在东北亚区域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虽然人口稀少,但面积达621万多平方公里,资源极为丰富,这为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关系的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俄罗斯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国家。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是世界上能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其能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以上,其中天然气占1/3以上,石油占1/4至1/5,此外还拥 有丰富的铀、镍、铝、钛等有色金属,盐、磷灰石、磷钙石等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毛皮兽资源、渔业资源等也名列世界前茅。相对而言,俄罗斯的人口不多,仅占世界的3%,由此确立了俄罗斯人均资源量的巨大优势。这种资源占有状况,决定了俄罗斯经济的巨大发展后劲,决定了中俄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

中国资源虽然很多,但人均数量少。今后20~30年内,中国正值矿产品使用强度高峰期,目前我国对矿产品需求很大,尤其石油的供应仍有很大缺口。据估计,我国“到2020年,各类矿产品的需求量将增加1倍以上,届时除石油、铀等少数矿产品外,对大多数的矿产品需求量将超过美国而名列世界第一,矿产品的需求总量也将跃居世界第一。”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决定了中俄合作开发远东自然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经济结构上,俄罗斯因受苏联计划体制的影响,重工业很发达,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科技力量雄厚。特别是在核动力工业、军事工业、能源工业以及遗传工程等领域,俄罗斯在国际上还保持着领先水平。俄罗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重发展了军工产业、高科技和智力密集型产业,而轻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够,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 上做到了按比例协调地发展。中国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还兼顾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可向俄罗斯长期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轻工业产品,但重工业方面的一些产品和技术,特别是军工产品和技术落后于俄罗斯。由于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实行军事技术和先进武器的封锁政策,俄罗斯目前正成为中国军事技术及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中国的进口为俄出口武器赚取外汇提供了巨大市场,中国也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更新军事装备的渠道。因此,武器交易和军事技术合作成为密切两国关系的一块磁石。

这种由于资源和产业结构上的互补达到进出 口商品结构的互补,为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潜力。尽管中俄经贸关系还远未达到相互依赖的程度,并存有诸多的问题,但当前的经济环境对中俄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讲,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与国际贸易的互动,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经贸合作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既提出了挑战也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关系、外交关系日益经济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利益或者说经济安全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各国把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市场和开拓国外市场作为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

从国际经济大环境看,当今比较突出的三个经济贸易区域是:欧盟、美加墨和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东北亚经济合作从长远来看是极有前途的,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对中俄扩大在亚太的影响至关重要。东北亚地区对俄罗斯的战略利益重大,利用东部地区丰富的尚待开发的自然资源吸引亚太国家参与开发,实现强国富民的目的,提高在东北亚及亚太地区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力,就成了俄罗斯生死攸关的长远战略任务。但俄罗斯无法仅凭自身力量完成这个战略任务,必须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美国、日本、韩国依然保持着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军事同盟关系,牵制俄罗斯在这一地区重新恢复昔日的霸权地位;相比之下,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中国发挥重要影响的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作为突破口重返亚太地区,就成了俄罗斯推进亚太战略的重要一面。但是,目前美国、日本、韩国对俄罗斯市场的开发势头超过了我国,中俄两国经贸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在东北亚及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经济大环境要求中俄两国顺应全球贸易发展趋势,提升中俄经贸合作层次,这符合中俄两国各自的国家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

三、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入世以来,经济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而为推动中俄经贸合作的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02年,中国修订了《中外合资企业法》,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资参与风险投资,为外资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中国企业正在推进“走出去”战略。这些措施,将大大改善中国与WTO成员的经贸关系,也有助于深化中俄经贸合作关系。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经济互补性强,两国已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只要双方共同努力,两国经贸合作潜力将会进一步发挥出来。

随着俄罗斯采取东西方平衡外交政策,俄罗斯越来越需要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支持与合作。中国的经济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大规模地开发中西部地区,全国统一市场的逐渐形成,则为俄罗斯的能源、原材料和其他工业品出口提供了重要市场。

四、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有利于中 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从而对能源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讲,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品种齐全,总量可观,但人均拥有量少,资源结构不合理,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资源结构落后,突出表现是石油、天然气占世界资源比重较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石油比例持续下降,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比例上升。根据《2002年世界能源统计回顾》,2001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8.40亿吨油当量,占世界份额的9·2%,居世界第二位,亚洲第一位。中国对石油消耗量的增加及能源利用率的低下导致了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96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原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的供求矛盾会进一步激化。在国内石油不可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情况下,石油供应不足已成为突出问题,能否稳定地从国外输进原油决定着中国经济能否进一步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中国要大量进口石油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因为石油资源在世界分布是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中东、中亚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和石油资源的相对减 少,世界各强国都在竭力地保护自身的石油运输线,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已经成为牵动国际政治局势的政治导火索。中国要进口国外石油就必然要参与到世界各国争夺石油斗争的行列,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石油国际新战略,确保中国石油进口的渠道,以保证国内石油的供应,就决定着中国经济命脉。

从世界石油资源的储量和发展前景及其地缘政治看,中东、里海和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应该是我国输入的主要方向。鉴于从中东输入石油的风险大,把重点转向与我国毗邻的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力争从那里得到我国所需的石油应成为我国引进原油的主要战略。因此,加强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的建设,加强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的能源合作对中国至关重要。

五、科技合作成为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优先方向

中俄两国在科技合作领域将会大有作为,俄罗斯是世界科技大国,在航空航天、核能、军事技术、激光、生物工程、新型合成材料等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而我国对这些高新技术有较大需求,并一直把引进俄罗斯的高新技术作为重点。目前,一些高科技合作项目已取得进展。在中国烟台建立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现在进展状况良好;在渐江衢州建立了中俄科技园;在哈尔滨建立了黑龙江省中俄科技合作和科技产业化中心。“9·11”事件后,全球经济发展放慢,在此背景下,开展大型经贸项目合作,有助于减缓世界经济低迷对中俄出口的负面影响。此外,中俄军工产业的合作,有利于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中俄两国政府间重大的科技贸易项目协议有300多项已经达成,这为把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阶段开辟了良好的局面。

6.中俄能源贸易前景浅论 篇六

(1) 战略背景。新普京时期始于2012年5月。普京重新回归总统职位, 俄罗斯能源战略困境日益显现。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出口过度依赖, 受国际油气价格波动的影响加大。传统油气区产量降低, 开采难度加大。油气管道在欧洲由于跨国界因素, 经常受制于人, 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制约能源出口。

(2) 能源政策。在未来较长时期内, 能源出口仍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 但适当适时调整是新普京时期的基本走向。调整能源产品出口结构, 实现能源产品出口结构多元化改变, 过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局面, 增强对能源的深加工。开发北极海域大陆架和北方领土上的油气资源, 解决传统油气区产量下降的问题。考虑到亚太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快速发展, 对能源的需求旺盛且潜力巨大。能源政策东移是摆脱能源出口对欧洲依赖, 寻求新突破点的必然选择, 符合俄罗斯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

二、俄罗斯加入WTO后, 对华能源合作和冲突条件分析

(一) 俄入世后, 促进两国能源合作的积极因素。

1. 优化中俄能源合作环境。

俄入世前, 市场经济体制仍然相当不健全, 很多地方法律法规缺乏稳定性, 国家对能源领域进行管制, 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实行国内外差异化定价。另外, 俄国内金融体制不健全加大了中国企业在俄能源领域投资的风险。俄入世将会大大提升中国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信心, 推动俄罗斯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海关管理, 降低报关和货物运输费用等降低准入门槛, 优化投资环境。同时, 加快俄罗斯现行油气管理体制的变革, 减少国内外的价格差距, 推动俄罗斯能源领域的市场化。中国商品和投资进入俄罗斯将更加便利, 解决两国贸易纠纷的渠道也将更加通畅。

2. 俄罗斯能源产业更为开放。

俄政府参股国内能源企业, 对其施加影响是一种历来的管理模式, 这给外资进入设置了一定障碍。俄罗斯入世后开放能源产业将是必然趋势。此前俄罗斯能源产业高度垄断, 但加入世贸必然要遵从世贸规则, 展开公平竞争。关于能源产业的开放程度, 俄罗斯之前已经充分酝酿, 对这一经济命脉的开放将有一个过渡期, 大约在5到7年左右。这对俄罗斯来说也是一个应变期, 学会利用世贸规则来更好地服务自身利益。能源是一个多方觊觎的丰厚产业, 随着俄罗斯经济结构的调整, 之前国家管控多的企业将逐步放权和私有化, 放松管控无疑可以促进能源产业的发展, 促进中俄能源合作。

3. 扩大能源合作领域。

具体到能源领域合作, 俄方不愿意中国只将它作为原料、资源的供应商, 这也是中国油企近十年来在俄罗斯鲜有建树的原因。入世后, 俄罗斯努力改变这种单纯依赖资源出口的局面。为此, 俄罗斯能源部制定2030年建设新生产装置和基础设施的全面计划, 把下游石化业发展作为未来增长的关键, 计划十年内要在俄罗斯建成六个石化集群。随着下游项目的兴建, 俄罗斯将重塑石化业格局。

4. 能源主要输出区域的变化。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 俄罗斯是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国之一, 其能源出口主要依赖于欧洲市场——2011年, 出口到欧洲市场的石油近3亿吨, 而其次的中国和美国分别约为4800亿、3500亿吨。在双边贸易中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商品是能源, 但是石油和天然气贸易受WTO框架约束不大, 主要是看双方的利益诉求。俄罗斯为了改变能源出口过度依赖欧洲市场的现状, 实施多元化油气出口战略, 会考虑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5. 促进中俄双方民间交流和经济合作, 加深双方理解和信任。

中俄在战略利益方面较为接近, 对重要的国际问题存在共识如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 反对单边主义, 建立公正民主的国际新秩序等。这些因素都使中俄更加认识到两国间存在着长期的共同战略依托。俄入世将带来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贸易、投资、科技、能源等方面的新高度。这有利于双方消除顾虑和戒心, 在战略共识的基础上, 促使双方在能源合作问题上互相理解, 求同存异, 从而实现双方共赢。

(二) 俄入世后, 限制两国能源合作的不利因素

1. 加入世贸组织后, 俄罗斯在能源贸易中的领导地位将增强其议价能力。

在俄加入世贸组织前, 几乎所有加入世贸组织的大国都是能源净进口国;能源净出口国以欧佩克国家和一些亚非拉国家为主, 它们的实力与俄罗斯不可同日而语。自俄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能源净出口国的力量得到显著增强。出于维护自身的利益, 俄罗斯必将在能源贸易中在价格等交易条件与中国讨价还价。

2. 俄入世后俄政府将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俄入世以后, 俄政府将灵活运用利率、税率等杠杆以鼓励本国加工制造业发展对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实施优惠待遇, 但对出口的初级产品征收附加税, 只要这些措施符合世贸组织相关条文即可。基于中俄互补的贸易结构, 这给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设置了贸易壁垒, 导致进口成本增加, 给中俄能源合作关系埋下了不稳定因素。

3. 在俄能源投资竞争更加激烈。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组成的一个国际组织。它虽然不是经济型指向的组织, 但实际上对于组织成员国的经济贸易起到很大作用, 而且中国在这个体系里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上海合作组织有很多文件规定双方在一些领域享受优先的待遇, 但是加入WTO之后, 俄罗斯可能会以WTO的规则为借口, 对所有竞争对手一视同仁, 比如在开发石油天然气以及北极大陆架方面, 这会使得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能源领域投资的难度变得更大。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应积极应对

(一) 积极利用贷款换能源的方式

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中国一直在努力争取非洲及其他地区---包括邻国的石油供给。而作为全球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国, 俄罗斯正设法将出口对象多元化, 中国就是一个目标。中国应该成分利用双方的战略位置, 积极争取和俄罗斯采取合作, 利用贷款换取能源, 实现双赢。

早在2010年8月31日, 中俄两方就签署了两国相关能源合作协议。协议规定, 未来25年的前5年, 中国将从俄罗斯至少每年进口1500万吨煤炭, 而后20年, 进口煤炭量将会增加到至少2000万吨。而中国将为俄罗斯提供总共60亿美元的贷款, 帮助俄罗斯发展远东地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 修建铁路、公路等煤炭运输通道, 购买矿产挖掘设备等。这种贷款换取能源的方式既解决了中国能源短缺的问题, 也为俄罗斯提供了贷款, 帮助其更好的发展工业, 是一种双赢, 未来的几年, 双方应加大在这方面的合作, 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用对方的优势发展自身经济。

(二) 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中俄双方的交流活动, 改善俄对华态度, 改善自身形象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 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在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 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 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发展, 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 必须引起重视, 加以解决。

(三) 兼顾各方利益, 创建地区能源合作机制

中国经济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为两国继续扩展在该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中国方面已经获得了2010年前的石油供给保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今年初向俄罗斯的罗斯内夫特公司提供了六十亿美元资金, 用以收购利润丰厚的尤科斯子公司尤甘斯克。

7.中俄能源合作 篇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实现了新的突破。“贷款换石油”、中俄石油管道竣工,标志着两国在能源领域已进入长期战略合作的新阶段,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中俄能源合作目前步入收获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收获期,又应当怎样面对未来的中俄能源合作?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俄能源合作正在稳步推进

近年来,中俄双方能源合作不断加强,在石油、天然气、核能、煤炭、电力、能源勘探开发等多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开始提速。两国就修建原油管道和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原油签署正式协议并开始落实,此外中俄还就深化石油上下游合作达成一致。

根据中俄两国政府2009年4月签署的关于石油领域政府间合作协议,中国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贷款,俄则在20年内向中方供应原油3亿吨,每年1500万吨。2010年9月27日,中俄原油管道全线竣工。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中俄石油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9年10月12日,中俄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这是在实体经济领域诞生的第一家中俄合资石油天然气公司。中俄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宣布正式出资收购俄罗斯松塔儿石油天然气公司51%股权,取得了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两块储量达6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南别廖佐夫斯基气田和切连杰斯气田的勘探开采权。此举被认为开创了中俄能源资本合作的先河,也将为中俄能源领域的更紧密合作奠定基础。

2010年8月31日,中俄签署煤炭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两国煤炭合作的序幕。根据该协议,在未来25年合作中的前5年,中国每年将从俄罗斯进口1500万吨煤炭。之后20年,进口煤炭量将增至2000万吨。中国将为俄罗斯提供总共60亿美元的贷款,以帮助俄罗斯发展远东地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修建铁路、公路等煤炭运输通道,购买矿产挖掘设备等。

2010年9月21日,中俄举行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六次会晤。其间,双方代表共同出席了中俄东方石化(天津)炼油厂的奠基仪式。这个项目由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该公司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其中,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占51%股份,“俄石油”占49%股份。项目概算总投资超过300多亿元,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项目建成后,主要加工来自俄罗斯的原油,年产成品油1050万吨,产品主销国内市场。中俄天津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是中俄两国第一个石油加工合作项目,也是俄罗斯首度涉足在华石油下游业务领域,标志着中俄双方的上下游一体化合作迈出重要一步,两国能源合作不断深化,水平在不断提升。

2010年9月27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俄罗斯境内开发水电项目、加强技术和管理信息方面的合作,并就电站新建及改造项目进行合作投资。2011年2月24日,双方宣布成立合资公司YES Energo,开发东西伯利亚的两个水电项目和一个火电项目,这些项目总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

二、未来中俄具有前景的能源合作领域

(一)石油领域的合作

两国在石油供需方面的互补性决定了双方在该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今又成为第二大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2%,且进口量依然呈上升趋势。俄罗斯作为中国的邻国和石油生产与出口大国,是中国石油进口的最佳选择之一。但在中国石油进口国中,俄罗斯却排在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之后,位居第四。可见,中俄石油贸易尚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尤其在2010年底两国石油管线正式投产运营后,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电力方面的合作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亚洲部分的水力资源占全国80%以上,大型的水电站都集中在西伯利亚。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缺口越来越大。中俄在电力方面存在合作的空间,俄罗斯也已把向中国输出电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合作领域。事实上早在2005年两国就已签署了《关于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的可行性研究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将分三个阶段向中国大规模送电,如果该协议能够得到贯彻实施,必将开启中俄能源合作的新篇章。

(三)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虽然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尚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协议还未真正落到实处,但两国的现实情况及今后的经济发展趋势决定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1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已达1100亿立方米,缺口为200亿立方米。随着中国对环境保护的加强,中国今后一段时间内天然气的消费量将会增长。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为了寻求天然气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俄罗斯不会忽视中国市场。因此,两国在天然气领域的供求关系决定了今后双方合作的前景。

三、当前中俄能源合作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势头良好,还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相对于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前景,双方能源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中俄能源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解决。

(一)能源战略不接轨

俄罗斯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首先考虑的是,要保证俄罗斯国家预定和稳定发展的利益。追求能源出口可靠出路及利润最大化是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明确提出“能源是俄罗斯发展经济的基础、推行内外政策的工具”。俄罗斯遵循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力求通过能源外交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俄罗斯对利益最化大的追求,有时并不顾及中国的利益。一方面,俄罗斯在油气交易价格上寸步不让;另一方面,它对参与在中国的加工、批发和零售更感兴趣。而我国则更关注于解决本国的能源短缺和石油进口多元化问题,希望能够更多地进入俄罗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双方的视角不同造成了两国在能源合作过程中的误解和摩擦。

(二)互信下的猜疑和防范

在把中国视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总体认知下,俄罗斯始终存在着对中国的猜疑和防范,“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有一定市场。应该说,随着中俄相互了解的增多,相互信任度也在逐步提高,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的噪音已不断下降。但还是不断出现,如2008年,俄国防部出台了《俄联邦2030年前武装力量建设构想》文件,俄罗斯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巴拉巴诺夫在评论该文件时称中国是“潜在的头号对手”,“与北约和美国相比,中国有太多理由威胁俄罗斯领土”。2009年10月,普京访华与中国签署了有关双边能源合作的协议,这又引起了俄罗斯国内的种种议论,认为俄罗斯将沦为中国的原料附庸,中国侵占俄罗斯远东地区,等等。而中方也有学者担心,“俄方会有毁约或拖延执行已达成协议的可能”。

(三)国际能源市场行情带来的变数

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暴跌的影响,俄罗斯经济面临着199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对俄罗斯经济贡献颇大的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成为负债大户,经营状况严峻。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俄罗斯石油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意识到,需要重新调整能源投资计划,重新审视中俄能源合作问题。中俄“贷款换石油计划”应运而生。而自进入2011年以来,中东局势的紧张,特别是利比亚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导致其几乎完全中断石油出口,国际油价一再上涨。欧盟能源委员奥廷格3月初公开呼吁俄罗斯增加对欧洲的石油供应。此间,有俄专家建议,削减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以满足支付能力更强的欧洲。另外,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与中石油在经“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供应石油的价格及运费方面出现分歧,使得中俄酝酿多年终于开始实施的“石油换贷款”又节外生枝。由此可见,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化对中俄能源合作带来直接的影响。

(四)东北亚能源竞争格局下的中日韩博弈

随着东北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同为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的中日韩,在谋求能源供应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保证石油供应等方面已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事件已经折射出俄、中、日能源关系上的复杂性、敏感性,而韩国、朝鲜也希望在东北亚能源合作中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近日在日本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地震和核电站泄漏事故可能改变中日俄三国间的关系。地震发生后,俄罗斯总理普京当即要求增加对日本的能源供应——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俄罗斯负责能源事务的副总理谢钦还提议日本公司参与伊尔库茨克州的恰扬达气田和科维克塔气田的开发。根据俄罗斯政府此前提出的天然气发展构想,这两个气田的天然气将向中国出口。在核电站事故之后,日本有可能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更多地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甚至不惜代价同中国竞争俄罗斯能源。而俄罗斯则似乎有意挑起这样的竞争以从中渔利。

俄罗斯擅长利用能源搞平衡外交,通过能源消费国间的竞争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在与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中,俄罗斯有意识地加剧中、日、韩等国对俄能源需求的竞争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对俄罗斯极为有利,这样可以进一步抬高俄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和获取利益的筹码。这对中国而言,期望从俄得到稳定、安全的能源供给无疑增添了更大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俄之间的合作力度。

三、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要把握俄罗斯能源安全战略脉络,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向前发展

我国应从宏观上把握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总体布局,理解俄方的能源诉求,从微观上分析俄罗斯具体能源政策变化的国内外因素和决策机制,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好动态规划。还应尽快根据自身实际国情,制定本国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做好可能进入俄罗斯能源上游市场、投资、参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以及下一步接收俄能源 (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和电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及销售网络规划等方面的战略准备。

(二)重视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但不能过于倚重俄罗斯的能源

俄罗斯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国,中俄又互为最大陆上邻国。因此,俄罗斯到中国的能源供应通道是中国能源进口较为安全的通道之一。但俄罗斯的能源发展战略及其处理问题的方式又提醒我们,不能过于倚重俄罗斯的能源。一方面,俄罗斯要让其能源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又将能源作为其推行外交政策的手段。在中俄能源合作谈判过程中,俄罗斯为寻求利益最大化,经常会无端违约,甚至毁约,结果给中方带来损失。“安大线”的流产即为一鲜明例证。因此,我方应对俄罗斯有所防备,防止其违约或毁约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就中俄两国能源产需情况而言,两国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能源合作原则。就是说,能源合作的范围和内容、能源供应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行情决定。

(三)增强双方的政治互信

继续巩固和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加强了两国的政治互信度,为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两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但受制于各种因素,近年来,中国能源公司进军俄罗斯能源市场屡屡受阻,这为两国能源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进一步推动两国政治互信建设十分必要。从首脑外交到民间外交,从政治交往到文化交流,要不断丰富交往方式,深化彼此了解,进一步强化中俄政治互信,促进双方全方位的了解与友谊。

(四)加强价格机制方面的合作

目前,中俄两国对世界能源价格的影响力与他们所占国际能源市场的份额极不相称。单就目前的国际石油市场而言,价格机制主要受欧佩克官方价格与英、美、荷的现货市场价格以及期货市场价格影响。中俄在能源价格上的合作主要是确保能源价格的稳定性与可控性,保证能源价格不危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两国应充分利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国际油价问题上共同磋商,相互支持。利用地区性国际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建设一种新的价格机制来影响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中俄两国还应当从整体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来长远看待能源价格机制问题,这也为两国寻求合理的能源价格契合点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五)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在《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2007年)》中,中国提出将通过增加国内能源供给,全面推进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与法律建设来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在《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俄罗斯提出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发展生态能源及资源保护的工艺技术,减低污染物及废气排放。俄政府还计划在近3年内,向可再生能源部门投资40~50亿美元,俄可再生能源市场商机未来将超过其他经济领域。可见,中俄两国都相当关注节能技术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两国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能源污染治理等技术开发领域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双方可以在此领域开展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为本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

(六)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建立能源合作开发区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目前这两个地区都处于发展的转型期。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源开发已经步入老年期,需要重新定位,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基本上处于尚未开发的阶段。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开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靠俄中央财政的扶持和地方的财力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且该地区的许多大中型企业也具备了对俄投资的条件。中俄这两个毗邻地区可以采取互利双赢方式,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建立能源合作开发区,对资源开发进行投资合作。中俄两国在该地区能源领域的合作,是对两国能源安全合作的一大缓解和助推。

(七)加强多边能源合作

中国应有大能源外交的战略思路,在周边广泛开辟能源新路。虽然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的能源保障,但是,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无法解决中国全部能源供应问题,中国必须在推进同俄罗斯能源合作的同时积极发展与世界其他能源资源丰富国家的能源合作,一方面,使得自身的能源供应更有保证,另一方面,借助能源供应竞争使之在对外能源合作中处于相对较为有利的位置。中俄应利用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和中亚国家境内在苏联时期建成的油气管线网络,加强一体化框架内的多边能源合作,使能源合作真正成为保障本地区政治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可靠基础。此外,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机制,在继续开展与俄罗斯双边能源合作的基础上,探讨开展多边能源合作机制。俄罗斯能源资源的开发为东北亚各国能源合作创造了空间,利用日本、韩国等国的资金,并充分发挥中国在地理和技术上的优势,成立积极的、稳定的东北亚能源供应多边合作机制,不仅可以避免恶性竞争所带来的损失,还可以共同解决地区能源安全问题。▲

[1]袁新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俄)《Энергетическ аястратегияРосс иинапериоддо2020г ода》,Москва2003.

[3]郭 锐,洪英莲.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J].经济纵横,2009年第9期.

[4]吴景峰.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性分析[J].学术交流,2008年第11期.

[5]陆南泉.中俄能源合作获重大突破的缘由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9期.

[6]韩立华.重新审视中俄能源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8期.

上一篇:廉洁诗歌朗诵下一篇:房屋拆除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