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精选12篇)
1.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 篇一
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实施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为促进我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保证项目实施成效,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以下简称“示范课程”)建设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力争建设一批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逐步推动我省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实现研究生示范课程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我省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三条 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学位委员会(以下统称“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具体的项目管理工作。
第四条 获准立项的示范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两年。建设期间由主管部门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第二章 项目申报与评审
第五条 我省高校中所有列入博士、硕士研究生(含专业学位)教学计划,经过三轮以上教学实践检验,并列入本校优秀(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的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均可申报示范课程。
第六条 申报示范课程须符合以下条件: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八条 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为:
(一)制(修)订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规划;
(二)组织项目申报、评审工作;
(三)合理安排并及时拨付项目经费;
(四)审查、公布项目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情况;
(五)备存项目申报、检查和验收材料。第九条 项目所在高校的主要职责为:
(一)组织本校教师按要求申报项目;
(二)组织对本校申报项目的形式审查、初选和汇总工作;
(三)对本校获批项目提供必要的配套经费资助(不低于省财政资助额度的30%);
(四)配合主管部门对本校获批项目的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并留存相关文档。
第十条 项目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为:
(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确保建设水平和质量;
(二)管理项目经费卡(本)和项目经费开支;
(三)按要求接受主管部门或所在高校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如实报告项目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
(四)变更项目负责人,须经原负责人书面申请和新负责人签字同意、主管部门审批;因擅自变更项目负责人影响建设质量和进程的责任,由原负责人承担;
(五)如遇目标调整、关键建设方案变更、不可抗拒的因素等对项目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等情况,应及时报告,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调整。
应对全省研究生开放。自立项建设起应逐步建立专门网站(网页),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参考资料等上网,免费开放;同时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并及时补充更新,争取在2-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课程网站的建立和维护暂由课程所在单位负责,主管部门创造条件逐步将全省的示范课程纳入到统一网站上进行集中管理和维护。
第十六条 “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荣誉证书的有效期为5年。在有效期内,主管部门可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对课程的网络开通运行情况、上网内容完善更新情况等进行随机抽查,抽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荣誉称号。有效期结束后由所在高校提交示范课程的总结报告并提出重新认定申请。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有关课程进行重新认定,对通过的课程颁发新的证书并给予适当的支持。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2.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 篇二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高职特色一直是高职教师探索和讨论的问题。笔者在讲授《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的过程中, 一直在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近几年对相关行业企业、院校的调研和分析, 笔者发现,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亟须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 近年来企业对商贸类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高职学生要善于应用知识。 (2)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和学生的“双证书”需求, 如何精简整合理论课程, 注重实训教学。 (3) 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难以适应当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应设计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来检验学生能力的掌握情况呢?笔者结合“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总体思路, 通过对《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来解决以上问题, 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职业技能, 满足行业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要, 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项目课程及其内涵
所谓项目课程, 是指学生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 (项目) , 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对该项目的实施来自主学习的一种课程形式。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 整合理论与实践,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和贴近度, 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从项目课程的内涵可知, 项目课程具有如下特点:教学内容直接来自实际工作或高度模拟实际工作;教学过程体现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线索划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逻辑结构;把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融合于教学项目中;以职业岗位工作评价标准来评价项目课程的教学效果。
项目课程模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科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的内涵决定了高职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项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匹配, 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目的对工作知识进行学习。
项目课程源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它将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项目课程作为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发的, 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
高职《国际贸易单证实务》项目课程的实施途径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物流管理等专业培养外贸从业人员及相关岗位人才的专业核心课程, 也是国际商务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涉外商务人才的必修课程, 一直受到国内外各高校经贸专业的重视。我院更是把《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作为培养学生具备国际眼光、能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课程来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我院就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学生开设了《商务知识》课程, 在其中穿插讲授很多国际贸易单证方面的知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院《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组也在积极探索项目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 通过调查研究, 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组与苏州市商务局、苏州市外贸局、江苏志伟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苏州市恒丰外贸公司、苏州报关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存在长期的合作。为了更好地实施项目教学, 课程组与相关企业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 确立了课程大教学目标, 即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了解单证工作的行为规范, 掌握企业单证工作流程、熟悉各种单证的制作方法及制单技巧, 并能够独立完成制单业务, 具备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争取通过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资格考试。
(二) 根据工作流程, 设置课程项目
课程组以真实的企业单证工作实践为主线, 以工作流程为框架, 以项目为导向, 科学设置了十一个课程项目, 并明确了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的课时安排, 如表1所示。
(三) 根据课程特点, 实施项目课程
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布置项目任务, 明确项目目标,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项目内容, 通过学生自查、互查和教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项目的完成情况。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及协调意识, 该课程中的项目都来自真实的工作实践, 且基本覆盖信用证项下所有单据, 通过独立完成, 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信用证项下制作要领, 为日后实习和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 教师给予的指导也应该是启发性的。恰当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 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 指导要恰到好处。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要能恰当地引导学生;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时, 及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学生完成基本项目后, 要调动学生进一步完善项目创作的欲望;在项目完成后要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在教学方法上,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可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 “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缺乏给项目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与项目课程模式是不相适应的。在教学观念上, 很多高职教师是学科性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 他们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责任;在工作能力上, 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历, 难以根据课程目标开发出适合的教学项目。在师资培养方面, 目前高职师资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到普通本科院校进修研究生、博士生, 片面追求学历层次的提高。在教学方法方面, 高职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师资队伍结构方面, 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很少。即便一些高职院校有一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 但由于长期在学校环境下工作, 也逐步被同化。因此, 要保障项目课程模式的真正实施, 必须构建一支与项目课程模式相适应的专兼结合的高职教学团队。另外, 在项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项目的选取要建立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之上, 作为其课程内容的知识、技能的选择也要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而对工作任务最为熟悉的人就是那些长期在对应岗位上工作, 并有一定研究经历的企业专家。因此, 项目课程要确保其内容定位的准确, 必须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当然, 企业专家在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作用的发挥, 依赖于高职教师的主导行为, 即需要高职教师设计好项目框架之后, 再有针对性地引领企业专家发挥作用, 才能将职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转化为项目课程。
我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为项目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为课程组中青年教师安排指导教师, 制定并实施了课程组青年师资培训规划我院非常重视重点课程组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为每一位中青年主讲教师安排了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 使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同时, 学院和系部两级机构先后制定了师资培训规划及实施办法, 明确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各类短期培训、“双师素质”提高、企业实践培训、专业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培养的目标,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组组织青年教师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知名院校和海关总署培训, 并适时安排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校企合作,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与苏州市商务局、江苏志伟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苏州市恒丰外贸公司、苏州报关公司等行业企业展开定向合作, 请企业骨干定期到学校指导课程教学或者将学生带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 请企业骨干进行指导, 给学生带来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同时, 与企业合作编写课程教材, 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经典案例、习题、在线实训系统、课程手册等教学相关资料。这些教学资料相比以往专业教师自己编写的教学资料, 可操作性更强, 更贴合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让中青年主讲教师在企业担任单证部顾问等职务, 负责提供国际贸易、海关政策咨询、人员培训等工作, 以及定期组织教师到苏州市报关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创伟报关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物流中心等公司进行岗位实践, 了解企业对国际贸易类报关方向人才培养的要求,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 传统教学设施和环境难以满足项目课程实施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在项目课程教学中, 由于教师作用的淡化, 必然要求学生自己承担更多的任务。课堂时间往往不能满足项目课程教学的要求, 所以, 有很多工作要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这就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课程网站, 将教学资料、文件全部传到网上。学生只要点击该网站, 就能查阅相关内容:如教材与参考资料、教学大纲、教案、自学指导、项目课程教案, 主要参考资料、课程答疑、习题与案例分析、相关外贸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科研论文等。主讲教师可在网上进行重点、难点答疑、批改学生上交的作业, 可以随时指导学生。这种网站也能为企业人员指导学生提供方便。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传统教学方式“一支粉笔、一个教室”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很难满足项目课程实施的要求, 这就要求依据项目课程体系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设计要打破过去单项技能训练的格局, 应尽可能模拟企业工作环境, 努力引进真实的开发项目, 营造实际工作氛围, 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职业能力训练,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我院运用单证业务的不同项目, 让学生模拟不同岗位, 实施情境运做。软件模拟主要是运用实训室使单证业务各环节形成系统, 使学生能操作业务流程的全过程。课程开始就组建模拟外贸公司, 学生运用所学内容模拟一个环节, 从询盘、发盘、还盘、接受、订立贸易合同开始, 用信用证项下的FOB进口合同、CIF项下的出口合同实施各环节的单证项目来锻炼学生开展进出口业务的实际能力。通过模拟实践的形式, 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实践教学环境,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业务活动的积极性, 强化了他们的工作体验, 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不能满足项目课程教学的需要, 校内实训基地固然可以通过仿真教学环境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 但要让学生获得理性认识, 还必须让他们走出校门, 把项目任务带到企业去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这样, 学生就能在参加工作之前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 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的项目课程实施目标, 毕业后也能很快融入工作环境, 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笔者所在的专业目前就有苏州市报关有限公司、苏州创伟报关有限公司、苏州物流中心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苏州恒丰进出口有限公司、苏州锦顺捷运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等十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合作单位实习期间能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就与实习单位签定了劳动合同。
总之, 通过建立专兼结合的项目课程师资团队,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根据工作流程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就可以较好地开展项目课程教学, 保证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鲁民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
[2]赵岩.“项目教学法”在《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 (10) .
[3]柴野“双挂牌”基地——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0) .
[4]李蜀湘.项目课程模式下高职教学团队的构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
[5]朱凯杰, 陶俊丰.关于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
3.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 篇三
关键词:公民教育;新课程;特色项目
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的一个特色项目。多年实践的探索,我们对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操作步骤与价值定位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一、认识:学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特定内涵的理解
长期以来,学校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是为理论学习服务的,是用来解释、验证理论的。这样做,需要学生先把理论知识背诵好、牢记住,再用这些记住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原则不符合人类基本的认识规律,缺少应有的生命力。
本文所提起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与我们长期以来所主张的教学原则正好相反。它主张的是实践领引理论的原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它是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关注社区的公共问题,寻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从中确认解决社区的公共问题的对策,并依据这些法律与政策,逐步上升形成理性思考。
目前,一些学校中也在开展公民教育,但仅仅是一种传统型的学校德育教育,它停留在教育的层面,说教的比较多,把公民教育完全等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没有真正把公民教育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没有真正走向学生的实际。
区分新型的公民教育与传统的公民教育非常重要。这样,学生以小公民的角色立足社会,在生活中学习、传播公民知识,才能增强公民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行动:学校公民教育实践操作步骤的把握
公民教育实践原先是从美国引进的一个合作课题,如今已赋予了中国特色,其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即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
我们坚持多年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整个活动中,从问题选择、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到举行听证演示,所有过程都由学生自主进行,强调活动的实践性与自主性,老师仅仅担当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具体总结如下:
1.调查与确认社区中存在的公共问题及相关的公共政策
公民教育活动实验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研究课题不是老师设计好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确定自己喜欢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只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区别“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利用休息日,尤其是寒暑假,对自己生活的社区进行必要的调查与采访,提出自己在生活中最想要解决的地方社区中的“公共问题”。
不同年代的学生,所提出的“公共问题”是有差异的。三年前,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区的环境整洁和治安问题上,如房屋出租、饲养宠物、乱贴广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如今,更多是突出反映当前社会出现的症结问题,如小区车位问题,老人赡养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
2.选择班级要研究的公共问题
在提出这些“公共问题”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交流、讨论,对一些不可行的问题进行了筛选,排除了空泛的、操作性不强的课题。最终有五六个课题难以取舍,由全班学生投票选出“最想解决的公共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几年来,我们的学生确认了十个具有价值的项目课题,并围绕其展开研究。如2010年,学生选择“翠园小区车位问题的解决”“金坛城区公交线路布局问题”等课题;2012年,学生选择“马路杀手问题的根治”“食品安全的解决”等课题。
3.收集要研究的问题的信息资料
在调查前,先要求学生想好或写好要咨询的相关问题,然后再去调查。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所研究的课题涉及哪些部门,再对学生进行分工,进行相关的调查,在分工的过程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组合去收集资料。如寻找相关的法律依据,学生可去书店、图书馆、律师事务所,还可打开网站,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咨询。
4.编制班级活动方案
根据学生的研究和分析,编制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下一步行动。班级方案包括四部分:①问题的描述;②展示调查的过程,如去调查了哪些地方、哪些人及相关的照片等;③调查中采取的方法;④行动计划,如给市长写一封倡议书,或到社区开展一个活动等。
5.报告解决问题的方案、接受听证
在完成班级行动计划以后,在学校组织一次模拟听证活动,邀请社会人士、学生家长与老师担任听证员,按解释问题、选择政策、最佳方案、行动计划四个小组,分别陈述了调查与研究结果以及想法来回答听证员提出的问题。听证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
6.总结(反思)活动经验
活动结束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或以日记的形式,或召开小组研讨会,交流成功的经验,分析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导老师再进行总结与反思,把每次开展活动的成效进行比较,撰写有关报告与论文,以指导下一轮学校公民教育活动。
三、收获:学校公民教育实践价值定位的确认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多种技能: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技能;合作探究的技能;正确面对挫折的技能;自我展示的技能;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说服他人接受自己观点的技能等等。同时,活动更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同自己作为公民所具有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项富有智慧的学校德育工作。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关注社区的公共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参政议政意识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本身是学校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活动倡导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和自主研究,亲历科学结论的发现过程。因此,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的研究性学习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得到了创新与升华。活动还促进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开发题为《好儿女、好学生、好公民》的校本课程,既促进了公民的理论教育,又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活动促进了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活动使政治生活课更加赋有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真实性。活动使生活与哲学具有感染力,让学生感悟到哲学思维对于认识与解决问题的启发作用,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理解,也学会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学生不仅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成为知识的享受者。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让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自然,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选题是最难操作的一步,学生提出的公共问题较分散,而对“公共问题”的界定有时难以把握。还有,学生活动与有关部门的接待,活动时间,活动与教学的关系,项目听政的组织,学生应变能力等。我们在解决困难中成长。只有合作,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活动的完成,既需要借鉴别人东西,也需要自己去创新。
参考文献:
[1]施静娟.在政治教学中强化公民意识教育[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1).
[2]徐明.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1(24).
[3]杨建文.公民意识教育的艺术[J].新课程,2011(9).
[4]李洁.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内容[J].教育研究,2008(12).
[5]赵有权.结合政治课内容,加强公民意识教育[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0(1).
4.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 篇四
凤翔县教育局教研室课题组
2007年7月,我县积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程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立项,课题批准号为FHB070408。为了使这项课题研究活动认真扎实、规范有序地进行,取得预期成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实验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教育的重大责任。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的现状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和需要,新世纪之初,我国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9月全国38个国家级新课改实验区进入实验以来至今,新课改已经走过了近8个年头,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这次改革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涵盖教学、管理、评价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展开课程改革的同时,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作为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力推进课程评价改革,体现出重视发展、指标多元、方法多样、主体多元、注重过程等鲜明特点。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学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等;并尝试进行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的探索,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于简单的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有些地区还尝试开展了教师自评和学生评教师评价的探索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探索大多是浅层的、微观的和零散的尝试,没有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把教育评价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探索和建立符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我们这一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现实基础。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全面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教育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核心是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评价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开展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正是基于课程评价开展的实验研究,是新课程实验的一个具体目标和一项主要内容。同时,各地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实践表明,在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评价。滞后的教育评价已成为当前制约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的主要因素之一。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但从课改总体现状看,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唯成绩、唯分数论的教育教学评价是一个巨大障碍。实施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已经是我们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解决当前教育评价突出问题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二是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三是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四是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五是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这些问题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研究是解决当前教育评价的突出问题,推动整个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基础教育评价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我县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自2003年秋季起,我县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受当前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制约和影响,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还不够到位,总是存在评价方式不变,应试教育难以改变的困惑和认识。教师中心、一讲到底、重知轻能、重教轻学等传统教学方式,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影响我县课改推进步伐,取得实效的主因之一。深化全县课程改革,必须建立起一种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以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形成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制度和办法等评价体系为研究目的,通过实验研究,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探索新的评价体系实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操作规范和体系。
2、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⑴学生学习评价研究。研究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研究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评价方法的具体实现形式,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研究考试方式方法,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研究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学校多方评价的途径和方法。⑵教师教学评价研究。研究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观念、教学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实施过程、教育教学效果、教学研究能力、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及师生关系等,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探讨教师自评,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途径;⑶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探索学生学科学习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综合评价策略,分学科制订学生学科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操作的基本形式和具体办法,以课堂教学评价为突破口,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步骤
1、研究思路和方法:确立“总体设计,分题研究,课题做小,研究求深,突出重点,典型带动”的研究思路,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按照“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行动—反思调控—总结推广”的程式进行研究。同时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实验研究等方法。
2、实施步聚:分实验准备、实施、总结推广三个阶段来完成。
(1)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主要任务:
①学习相关理论,开展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建总课题组和各学科课题小组。
②制订课题指南,分解课题;确定实验校,各实验校根据实际选定、申报子课题。
③召开开题报告会,研讨、修订实验实施方案,全面部署课题研究工作。
(2)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8月)
①各级课题组依据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根据各阶段实验情况适时调整研究方案,不断改进研究工作。
②各级课题组定期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情况。
③做好检查总结:各子课题研究小组提交各阶段的实验情况小结,总课题组组织所有子课题研究组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交流,展示阶段研究成果,推进下阶段实验工作。
(3)总结推广(2009年9月—2009年12月)
①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专著),建立教学、教师、学生评价体系。
② 召开课题验收鉴定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上级主管部门和专家验收。
③ 结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对课题研究成果逐步推广。
四、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负责课题研究的规划、组织、协调、调控工作。建立课题包抓责任制,领导小组例会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定期商讨课题研究的具体事项,做好决策、指导、督查,确保课题扎实有效地进行。具体组织机构有:
①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刘锋
副组长:关广生
成员:亢兴军、王世锋、亢琳
②课题组:
组长:关广生
副组长:亢兴军、王世锋
成员:蒲宏伟、张关科、宋录权、杨熙荣、李锐、冯宇龙、许卫东、王宝义、王贤、师鹏、郝 鹏、王伟华、闫凤岐
下设各学科课题研究小组。
2、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课题申报、立项、过程管理、总结推广系列制度,建立课题组学习交流、研讨探究机制,研究成果评选表彰、先进评选表彰机制等,发挥机制导向、激励作用,引导课题研究工作深入扎实地进行。建立研究经费保障机制,积极筹措科研经费,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3、精心组织实施。认真做好课题研究长远规划,明确研究思路、方法步骤,抓好课题学习培训、研讨交流、组织引导等工作。实施实验校和学科课题组带动战略。选取城乡共12所中小学校作为课题研究实验校,作为课题研究的基地,从经费、人力、物力、精力等全方位予以关注和支持,使实验校课题研究工作先行一步,早出成果。加强课题组研究。分学段、学科组建高中、初中、小学各学科课题研究小组,教研员、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评价研究,定期研讨交流,发挥好课题组核心和辐射作用,建立起以课题组为主,以各子课题为辅,面向所有课改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网络,积极推动全县课改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
4、强化评估与督导。建立课题研究工作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对中小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水平的评估内容。县课题组将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调研和阶段评估,加强对各学科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工作的过程管理,做好督导、总结、交流、调控,确保各研究小组工作成效。
五、预期研究成果
1、中小学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及制度。
2、凤翔县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5.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篇五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6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厅函[2016]5号),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为确保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于2016年秋季全面展开,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目标
立足甘肃实际,借鉴先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增强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征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了解和掌握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逐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完善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体系,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各普通高中学校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内容与对象
(一)培训学科: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门学科。
(二)培训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情况及各学科课程方案的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介绍;各学科有关重要内容的解读;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有关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辅导;教学评价方法的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等。
(三)培训对象:2016年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民办高中,下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分学科参加)、省市县高中学科教研员,共计约1.5万人。
三、培训时间
(一)准备阶段:6月5日—7月20日,各市(州)完成各学科班级组织工作,组织对班主任、辅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发课程资源,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各项准备。
(二)培训阶段:7月28日—8月6日,组织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教师学习。每天5学时,共计50学时。其中学习视频课程2小时,在线学习、交流和研讨时间不少于3小时。
(三)总结阶段:8月7日—8月17日。各市(州)培训主管部门将本地区培训工作总结报告(电子版)报送至“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一)本次远程培训工作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省教育厅专门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由分管副厅长担任小组组长,成员由省教育厅基教处、师范处、财务处、民教处、督导室,省教科所、省电教中心负责人以及十四个市(州)教育局负责人。省教育厅成立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执行办公室),执行办公室设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项目执行办公室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省项目管理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我省培训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调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组织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组织培训者培训,加强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省教育厅成立巡视督查组,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巡视、指导与督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网络平台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参与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培训光盘制作,协助专家团队进行教学,组织专家在线辅导、远程答疑,提供教务管理服务,制作操作指南,配合培训者培训的实施,组织在线研讨和提供培训信息交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三)各市(州)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解、细化我省的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针对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市直高中的培训工作;成立检查小组,对各县(市区)培训工作的准备、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向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和省教育厅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审核各县、区呈报的学员培训成绩报表;为本辖区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并对本地区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6.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 篇六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09-03 14:11 来源:作者:
江苏省无锡职业教育中心校 孙俊台
教育部等六部委在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推出了一系列专业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新的课程方案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凸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办学理念,它不仅对数控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基地学校,我们积极参与了新课程方案的研讨与论证工作,同时,根据无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拟订了本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实施计划。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专门化方向的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
我校地处经济发达的无锡新区,毗邻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周边有上千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机械制造企业普遍使用先进的数控设备。我们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到这些企业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设置及需求信息,详见表1。
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我校的办学能力,我们在三年制中职和五年制高职的教学方案中分别确定了若干专门化方向,并对其专业核心课程和训练项目的内容和要求进行相应调整,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内容详见表2。
二、以实用实效为原则,精心设计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教学内容
我国中高等职教现行的课程方案大都沿袭普通高校的学科教学体系,不仅课程门类多、教学内容深,而且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学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一些与将来所从事工作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由于缺乏专业实践的支撑而很快被淡忘。例如:
———传统的《机械制图》对学生手工画图和机械测绘提出较高要求,而企业中一般技术工人只要具备较强的识图能力即可,很少有画图的机会。
———传统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大量阐述金属学理论及热处理工艺,而一般机械加工技术工人只要掌握主要金属材料的机械、工艺特性即可,无需了解热处理工艺。
———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全面介绍各种工艺知识,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大部分知识成为“空中楼阁”,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我们在核心课程和训练项目内容的设计上,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要素进行筛选和整合。新的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以就业为导向,即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职业岗位(群)的应知要求、应会要求、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为了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2)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即学生将来要做什么就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在专业教学中,简化原理阐述,删除无实用价值的陈旧内容和繁冗计算,充实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
(3)核心课程由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项目组成,彻底改变理论、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内容既能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又可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提供操作平台。
(4)打破现行的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下面仅以核心课程中最为典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为例,详见表3。
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优化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教学过程
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是职业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实现既定目标,不仅需要探索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而且要积极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我们的具体举措为:
(1)根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要求,精心制定各专门化方向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将单科独进、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安排改变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理论实践交叉融合的教学安排。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实验实训设备的运转计划,从教学组织上保证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有效实施,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与实训岗位提供保障。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模块制,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分为机械制造概述、钳工技术基础、车工技术基础、铣工技术基础、其他机械加工常识、机械装配常识、机械制造综合训练等7个单元模块,每个单元都包含了机床及工量刃具的基础知识、相关图样识读、加工工艺、材料特性、检测方法等内容,并配套进行相关工种的技能培训,从而保证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
(2)在部分课程或教学单元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一般采用项目引导法,其实施要求见表4。
我校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的主要有三类课程:①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比较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理解的课程,如控制技术类课程;②工艺性强、不进行训练难以掌握的课程,如数控编程加工、测量技术类课程;③研究性强、不深入现场无法讲授的课程,如数控设备拆装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等。
(3)优化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教学过程,教师是关键。新的课程方案不仅要求任课教师专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而且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处理教材以及选择教学法的丰富经验。我校经过几年的改革实验,狠抓了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初步培育出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中,我们将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有工程实践经验、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核心课程主讲教师。有些综合面较广的模块式课程,也可由几名专业教师分别承担相关教学任务。如《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中的电气控制技术、气动液压控制技术、传感器与PLC控制技术三大模块可由2~3名专业教
师分别任教。
(4)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籍管理制度。质量评价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要改变以课程终极考试成绩作为学科成绩的传统做法,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强化过程考核。部分由理论教学和训练项目共同组成的核心课程,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可由各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此外,学校要全面实行学分制管理,大量开设各类选修课(含技能选修),鼓励学生通过自选课程、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途径获取相应的学分,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整个课程,为教学过程“导航”;二是在具体环节中,起到扶持、推动和矫正的“引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自主、探究和发展的学习中,学生体验“特殊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而认识“一般规律”,内化知识、技能和经验,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
(三)课程案例分析
下面从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中各选一例,说明我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案例1:案例教学法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中的应用
1.案例设计 以往的教学中,普遍认为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其课程内容偏重于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和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直接影响。按照传统的课程结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属于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按照基本术语、基本概念、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课程改革中,我们将这部分知识与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知识共同整合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教学活动中,使用初中级技能鉴定图纸或其他生产图纸作为案例,模拟质量检验岗位的工作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学生拓展已有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计划、合作的能力,规范职业行为。从“案例、活动要点和能力目标要点”(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相关能力是通过3个案例的活动过程实现的。
2.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包括案例给出、案例分析、知识准备、实践活动以及学习总结五个环节。程序化的教学过程,明确了教学活动的目的、步骤,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及时评价教学状况,不但有助于巩固新知识、新技能和相关经验,而且可以诊断教学中是否有缺陷和不足之处,及时补救改进,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通道。本课程教学评价包括教师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教学评价的信息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表现;②操作技能水平;③实践活动环节完成情况;④学习小结完成情况。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对学生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给出明确的评价,例如优秀、良好、通过和不通过等。对不通过的环节,应及时实行矫正,提供重做的机会,达到“通过”后,进入下一个学习项目。
案例2:项目教学法在“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首先分析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将整个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具有递进性和连贯性的“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具体的加工零件,都含有一些编程和加工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以项目带动教学,由浅入深地把知识和技能渗透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项目,是为学习编程中的一种编程技巧———“子程序”而设定。在此项目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程方法。本项目训练的侧重点是编制“子程序”,并利用所编程序加工出合格零件。项目教学按照项目确定、项目分析、制订计划、项目实施以及项目评价的过程进行。
1.项目确定 利用已知毛坯(直径45mm,长度为100mm的45#钢件),加工图示零件。
2.项目分析 师生共同分析该零件的结构特点、加工要求和完成加工任务可能的工作过程。教师提出优化程序的设想,引导学生在机床说明书和其他参考书中查找有关“子程序”的资料,进而确定采用“子程序”完成该零件加工任务。
3.制定计划 师生共同探究完成项目的途径和方法,确定项目的工作流程和组织形式:分小组讨论零件的加工工艺;师生共同探讨子程序的编写方法;学生独立编写含有子程序的零件加工程序,并用仿真软件校验程序;分小组交流程序的编写技巧,修正程序;在数控车床上独立完成零件的加工;师生共同检验零件的加工质量。
4.项目实施 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按照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并提供明确的活动记录,包括加工路线、加工参数、程序单、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的零件以及产品质量检验结果。
5.项目评价 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对零件的加工质量进行评价,对项目完成过程中,工艺合理性、程序优化、机床操作水平、独立处理问题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综合评价。
三、核心课程实施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人才需求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相对稳定性的问题 课程设计与开发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等因素都会引起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应该在保证教学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人才需求多样性和多变性,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以建立动态教学管理机制来适应人才需求多样性对教学的挑战。
我校成立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采用“企业走进校门,学校走进厂门”、“集中指导与分散支持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聘请职教专家和企业专家参与办学管理和专业建设,引领学校朝着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方向发展,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更加明确,办学方式更加灵活,办学效益更加突出。
2.教学资源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量远远高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如班级教学、分组教学,独立完成项目等,对设备的管理也提出新的要求。设备使用过程应体现生产实践情景,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保证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的合理匹配,并且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现代教育理念,科学使用和管理设备,为核心课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以行动导向为原则的教学活动中,知识和技能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性,教科书、产品说明书、技术资料以及各种视听资料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该类教学资源应与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手段相吻合,因此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就引用了我校所使用的华中数控系统、Fanuc(法那克)系统和西门子系统使用说明书中的编程、操作以及维护要求等内容。
3.师资问题 师资问题是紧缺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课程综合化需要教师具有更宽泛的专业基础和更高的实践能力,而且教师需要熟悉企业当前的生产实践情况,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选择合理的案例或项目作为载体,模拟生产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积累职业经验。
7.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 篇七
《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识图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近年来, 职院的各位老师共同感觉到 《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下滑的趋势, 学生画不出合格的图, 也看不懂普通的零件图, 没有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据调查, 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受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观念的影响, 社会普遍存有职业歧视, 职业教育难吸引人, 即厌学情绪比较严重。2学生普遍存在制图的预备知识不足, 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弱, 加之制图课程练习作业多, 任务重, 故对制图课程缺乏信心和兴趣。3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善与提高。部分制图课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已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
二、研究理论依据
“四段式教学理论”是德国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法, 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 “明了”与 “联想”, 通过审思达到 “系统”和 “方法”。
项目教学法: 是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 “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学生是活动主体, 教师是引导、监督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及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 “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由此根据赫尔巴特的 “四段教学理论”, 项目教学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征, 设想在 《机械制图》 中运用“四段式项目教学模式”, 改革旧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与实施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以及人的认知规律, 利用四段式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导向, 任务为驱动, 将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实现 “教、学、做”合一, 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沟通, 合作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更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对一些员工的实际要求。充分展示现代职业教育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使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即项目一 “点线面”———项目二 “平面立体图联想”———项目三 “零件表达 + 零件识图”———项目四 “装配图表达 + 识图”。
1. 专业特点和教学法的研究。1依据职院开设的专业如机电、模具、数控等设置教学要求。2教学方法适当变化, 尽量运用多媒体、Au To CAD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 少讲多问, 结合实践内容说明理论。
2. 教学环境的研究。建立一个大的一体化制图教室, 里面设有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学习型的桌椅, 黑板。教室四周布有模型陈列柜、零件陈列柜、部件陈列柜、测量仪器及工具柜、资料柜 (技术手册、工具书、挂图等) 。它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并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3. 教学内容研究。一定依据专业要求、技能抽考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形成一个个任务。如机电是电梯方向, 制图就得加上土建制图内容。零部件的测绘就测绘技能抽考的零部件。
4. 制图课程 “四段式项目教学模式” 研究
第一阶段: 触发兴趣, 操作实践。建立直观形象思维的感性阶段。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兴趣。
a、新课引入利用微课。微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它不仅可以将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图片、影像、动画等方式相结合展现在课件上, 还可以配以声音、颜色变化突出难点, 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接受教学内容, 强化教学效果。使枯燥乏味课堂鲜活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其次, 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活动效率。
b、讨论查阅资料利用空间。空间里有学习所需要的大量内容, 培养同学们自学能力。
c、动手实践。拆装部件, 培养动手能力, 毕业学生所画图纸展示, 增强信心学好。教学做一体。
d、CAD软件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 CAD软件与《机械制图》的教学已经变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学习 《机械制图》的过程中, 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是组合体、装配图等内容, 可以使用三维CAD软件建模, 一些比较复杂的组合体的内部结构进行展示。
第二阶段: 突出重点, 看书讨论。提出本次课的任务, 结合练习实践活动建立立体图转化平面三视图的联想空间阶段, 提供多媒体视频, 空间课程资源等作为学生课后的补充资料。带学生工厂现场观看。
第三阶段: 对比研究, 质疑指导, 认识本质特征, 系统把握零件表达方法特点的深化阶段, 同时, 加入零件组成元素 ( 如尺寸公差、技术要求等) 。
第四阶段: 师生归纳小结, 巩固提高, 运用制图知识, 分析解决装配图表达和识图实际问题的发展阶段。
教师在此承担的主要任务是: 把学习者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帮助学习者组建学习小组。在学生有困难、有疑问时提供帮助。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并反馈给学生。而传统的讲授法教师是主体, 过程是: 讲授—示范小结———模仿练习———纠错—讲评———复习巩固。
四、教学效果
8.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 篇八
[关键词]服装专业项目课程实践教学实践与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都提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当地区域产业结构。目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服装行业极为发达,共有服装企业700多家,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近150家,亿万以上的企业30家。大多数企业为迎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快了技术的更新,积极主动地与国际市场零距离对接。因此,服装产业对人力资源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明显升级,要求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站得住”、“展得开”。然而,目前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与企业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结构与岗位工作结构错位
当前,中职服装专业主要采用“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即普通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并体现了前者分别是后者学习基础的观念,且各成体系。这种课程模式导致学生学完所有课程也难以在工作情景中应用,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脱节
课程内容呈现出了繁、难、深的特征,且文化课、理论课比例偏高。课程开发缺少行业专家参与,不考虑企业的需求,漠视学生的实际基础,从而使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严重脱节。为此,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资质,培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已成为职教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
二、概念界定
(一)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其主要特征是:(1)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2)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知识、技能学习结合任务完成过程来进行。(3)围绕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组织教学。教学顺序按照项目编排来展开,每个项目所要学习的工作任务可以交叉与重复,即学习项目设计是跨工作任务的,不必拘泥于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
(二)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不同的训练项目;再紧紧围绕这些项目,在强烈的任务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并在完成既定项目的同时,促成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专业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内容
(一)构建项目课程的方法
服装专业项目课程开发步骤应包括八个部分,分别为专业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校本教材、学材的编写、教案的制定、干部、教师的培训、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新课程的改进与完善。以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该校服装专业按以上课程开发步骤进行探索,基本完成了全部的课程开发工作(详见图1)。
(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要求把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包括专门化方向)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再对工作项目进行分析,获得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要对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按逻辑关系进行排序。
分析的基本步骤为:第一步将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含所有专门化方向)按工作的性质和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工作项目。第二步按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将每一工作项目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项任务。第三步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能力。要求用简洁的操作性语言表述,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邀请了萧山区服装生产企业专家、学校课程专家、课程理论专家,组织了服装技工市场岗位调查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研讨会议,圆满完成了服装制作、服装样板、服装裁剪和服装外贸方向的工作任务分析,并形成成果示意表(见表1)。
(三)项目的构建
项目课程内容是将表1中表述的职业能力落实在相应的项目中,明确专业(实训)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相关学科、建议学时数等内容。表2是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举例。
(四)项目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桥梁。
下面举例来说明项目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
例1:服装专业项目化教学实例——编制男衬衫袖头制作工艺单。
首先,确定项目。教师出示成品男衬衫袖头成品一对。要求写出制作男衬衫袖头的工艺流程及方法。
其次,制订计划。全班42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分发一对男衬衫袖头成品。小组内同学进行工作分配。并确定工作步骤。(1)描述产品外形;(2)测量各种部位规格;(3)分析部件组合;(4)排出工艺流程;(5)分析每一步骤的制作工艺。
再次,实施计划。
一是根据成品实样,小组交流共同确定产品外形的描述。
男衬衫宝剑头袖衩及圆头袖头,袖口两个褶裥,袖头缉0.6厘米止口,袖底缝采用扣压缝,正面缉0.1+0.6厘米双线。
二是测量各部位的规格(见表3)。
三是分析部件组合。
男衬衫袖头由袖片、袖头、门襟袖衩、里襟袖衩四个部件组合。
四是制作工艺流程。
通过组内分析、论证,推出制作工艺流程为:
做袖衩→装袖衩→缝合袖缝→做袖头→装袖头。
五是写出每一步骤的制作工艺。
做袖衩:按袖衩样板扣烫。门襟袖衩长15+1厘米,宽2.3厘米。里襟袖衩长11+2厘米,宽1.1厘米。
装袖衩:先装里襟袖衩,正面压线0.1cm,后装门襟袖衩,要求开衩上端封口牢固,后面不毛出,封口规格准确。正面压缉0.1cm止口。
缝合袖缝:袖缝用扣压缝,正面缉0.6+1厘米双线。
做袖头:袖头面烫粘衬后用划线样板划出夹线位置,然后夹线0.6cm,圆头处修至0.3cm后,翻出烫平,正面压0.6cm止口。
装袖头:采用夹缉法装袖头,缉
0.1cm止口。袖口折裥,倒向门襟袖衩,裥间距1厘米,注意袖头两端不可冲头。
最后。检查评估。各组派发言代表将本组设计计划、说明及工艺单内容向全班同学说明。然后由教师与各组代表对各组的工艺单进行评比。
以企业实实在在的工作岗位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使他们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例2:模拟服装企业生产“流水线”操作的项目教学。
模拟服装企业生产“流水线”操作的项目教学法具体是这样实施的:专业教师直接采用服装企业的生产技术性文件,参照企业的生产样衣进行课堂教学和模拟生产实践。以男西裤制作为例,在西裤的制作之前,每一名学生根据教师或产品的规格,参照服装公司的生产质量要求,先写出工艺制作的技术文件,包括面辅料的配置,各部位工艺制作要求,工艺流程,并根据款式特点、工艺流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较合理地排出一至二条西裤生产流水线进行制作(具体操作流程见图2):制作好的西裤成品一般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质量分析讨论,最后请服装企业的技术专家进行“会诊”,并评定产品等级。
为了让学生适应服装企业的“流水线”操作,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定时间的校内集中摸拟实践环节。通过校内的实习工场摸拟生产线,进一步熟悉服装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根据各年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实际情况,安排高三学生当“主角”、高二学生当“配角”、高一学生当“副角”。这种安排符合服装企业进行生产的内在序列和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使实习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先是操作到高层次的进行组织管理,并且还形成了高三学生对高二、高一学生的传、帮、带,可以充分发挥实习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为“流水线”操作项目教学的延续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实施项目,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加强了学生流水操作技能和互相协作的能力,让学生树立学好专业技能的信心。在协作劳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以一种“准员工”的使命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同时,学校可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做讲座或技术指导,用其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直接与学生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提高学校产品的质量。
四、结论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经过相关的理论学习、服装企业调查、职业能力分析和服装专业课程分析以教学实践,初步总结出了一般规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教师的专业素质、课程开发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同时,编写了符合服装企业各个岗位能力要求的模块化校本教材,并已初步形成系列。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自学能力大大增强。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也使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欢迎,就业率大为提高。
9.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 篇九
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本体论与“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范畴论的转化和中介。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搭起了知识能力与生活实践的桥梁。两者同有先进开放的教育理念。
一方面,从发生学意义上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的转化,因为“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同样,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观察、调查、实验、探究、服务等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成长,其课程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这里明确表达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因此实践性强是别的教学课程所难以比拟和替代的。以“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指导学生去求得知识、获得本领、发展意志情感和个性,这是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
另一方面,从发展学的意义上说,“教学做合一”是“社会即学校”的中介,因为“社会即学校”展示了以社 会和人为主体的学习化社会的广阔前景。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两层含义:
一是“教学做合一”把教学环境从小课堂向大社会沟通。研究性学习课程也超越了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框,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要求。研究性学习把活动内容贴近了生活、贴近了社会,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现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活动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主题是开放的,只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只要是学生自主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都可以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因而,研究性学习为密切学生的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了一架桥梁。
二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取之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中学生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也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象、实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如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比如信息技术已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成为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就是它的必然选择。
从以上含义出发,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再是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学科式教学,它成为一个过程,一个“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不仅如此,当课程成为一个过程,教学就内在的和课程整合为一,教学与课程的长期分离状态从此结束,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而课程的展开则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做合一”的“教”与“学”在“做”中统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师“指导”和学生“探究”在“活动”中统一,两者同有学以致用的教学观点。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具体内容这样论述:“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这里非常明显地表达了两点教学观,一是强调学以致用,要做的便学,要学的便教,学有用的知识,做有用的人。二是明确“教学做合一”指一件事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件事。同一件事,对事说“做”,对己说“学”,对人说“教”。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也是这样,首先活动内容要符合生活需要和学生兴趣,其次对教师来说,要想教好必须先学好、做好,“在必有事上下功夫”。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做事,这就是说,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注意收集新的信息,学习新的技术,先学、先做,才能“教学 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是陶行知说的“做”意蕴着极其丰富深刻的内涵。陶行知说,“做含有行动、思想、产生新价值三种特性,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过程”。“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可见,“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劳力上劳心”、“手脑心并用”、“知行合一”的过程。这是一个既与活动、劳动、实践等范畴相通,又更具体、更丰富的概念。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与一般的学科知识学习的基本区别。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的“教学做合一”过程中,也应坚持以“做”为中心的原则。在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不能象学科课程那样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它必须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没有“做”就没有“学”,也就没有“教”。
陶行知说:“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这“广泛意味”值得细细咀嚼,好好领会。“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也就是说“做”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同样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是学生、教师共同学习、合作、分享的过程,也是更多的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到教育活动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以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但课程的实施不能走向教师和学生围绕“资源”在教室里“讲”或“教”研究性学习的状况。避免学生被重新禁锢于“书本世界”的危险。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参与活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索”“服务”“劳动”等,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基于课题选择的开放与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构成便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的稳定性,成为一个丰富的、多元的、生生不息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的“做”主要的形式是“探究”,当探究接上了生活源泉,也就畅通了创新思维的源泉。需要注意的是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与学生的学力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相适应。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专题开展研究,因此与学科课程的学习相比,学习者在活动能力、关注范围、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注意到在选题内容上,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兴趣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起点,兴趣的满足需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兴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主题本身让学生感兴趣,二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兴趣。因此我们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努力作到关注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个主题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获得学习的感悟和愉悦的体验。比如说设计类课题“工艺灯设计制作”,如果光从外观要求上来说,学生做的绝对赶不上商店买的漂亮,学生的兴趣大打折扣,那么从功能性设计上做文章,就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书桌上的调光灯、床头边的定时灯、楼道里的感应灯等等都设计出来了,原因就是贴近了生活,要做就做学生感兴趣的。尽管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去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应有目标,但脱离实际的探索活动,仅仅将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抽取出来进行指导,实际上仍是知识的传授,只不过传授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避免这一现象,必须使获得和应用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本身成为学生课题探究的一部分,让学生面对课题探寻研究方法,在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研究方法的意义。因此,研究性学习在主题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到指导方法与活动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方法,在实践中佐证方法,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三、“教学做合一”提倡“做上教的是先生,做上学的是学生,能者为师;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合作,共同参与,两者同有教学相长的教育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一个活动对事来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教师能否运用促进性的指导技能,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并取得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实施指南》明确指出:“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的指导,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或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等”。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教学做合一”主张“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有别于一般的活动课,也不是体能训练。“劳心”首先要“真心”,从内心把研究性学习当成快乐的事,就会积极主动。然后要“用心”,教师用“做”去教“做”,仅仅是师傅与徒弟的关系。“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个定义打破了教师与学生通常的严格的区别,有利于确立能者为师、相教相学、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胜于老师的现象,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和学生在做中互教互学,“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高的活人”,这是多么理想的境界。四是“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表明“教学做合一”还是要以书为本,并不排斥书本和课堂,提倡活用书本,反对死读书。书本知识是前人经过长期实践的经验结晶,相对来说是较完善、较合理、较优化的知识组合,但书本知识不是死的,社会在变化,科学在发展,教师需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去充实,为学生创造教育环境,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自己求知。例如在研究性学习开始阶段,对初中生文化、科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验比较贫乏的实际状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以便于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研究过程。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10.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探究论文 篇十
一、概述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之下,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已慢慢演变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教育模式,它主要以工作任务为职业活动的核心内容,以职业活动的过程作为教学组织的重要线索,与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的一种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职业教育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中就获得了较为突破的成果,并且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课程的改革方向,同时提出了新的课程有效改革模式。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有效地加强职业教育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建立适合我国目前教育模式的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项目课程的改革,需要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点具备最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观点不仅是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获取到有用的专业知识,还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首要目的,课程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是社会与个人的沟通桥梁,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知识,还要通过外部的资源挖掘来融合到课程结构中去。从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角度看,课程的教育都有着两个最为基础的出发点,它们分别为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工作体系的课程主要是将学生个体引入社会体系中去,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学科体系则是把学生个体引入不同学科中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力的高低来源于知识的吸收程度,也来自于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就要将学术教育与学科体系相结合起来;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将职业教育与工作体系相结合起来。
(一)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和杜威的“做中学”原则
多元智能的人才观通常会被认为:人只有智力类型上的不一样,绝对没有智力程度的高或低,有的人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有的人则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并不说明人存在有智商的强弱。很多人普遍认为,职校大多数的大学生之所以是高考的失败者,是因为职校大学生的逻辑和思维能力较弱,从而使得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提升都不如本科大学生,同时,职校大学生还存在着较弱的数理智能,预示着各个职校需要加强学生的数理智能以及其他智能的开发。职业学院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将陈述性的理论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然后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杜威则作出了学校即为社会和教育即为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时还提出了“做中学”的原则。职业学院务必要以理论为项目课程的基础,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案,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为首要目标。
(二)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工作本位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指的是:教师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来讲授知识,必须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尊重,耐心教导,细心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并挖掘出来。同时,课堂的氛围十分重要,教师要制造出良好的课程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学习关注度,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激发、自我改进等良好的习惯。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指的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因为知识不仅仅是从教师的教学传授中获得,还需要学生自身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借助如教师、同学等的帮助,充分利用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以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工作本位的学习理论主要指的是:技术实践的知识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核心,主要以发展特定的工作活动和必要的相关技术理论知识为目的。技术理论知识都是与工作任务在相关联的过程中被教师有效地进行传授,让学生得以吸收。学生还需要通过完成制定下来的工作任务来建构起属于自己并与职业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将其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劳动者品质。上述的三种理论都是将项目课堂基于工作任务而充分地引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由教师制造出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安排学生、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作为学习课堂上的主体,让他们能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够拥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自由能力,注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价值,细心地发现学生所存在的潜能并加以指导然后挖掘出来。同时,还要多组织学生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社会经验,引导学生对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学习、合作、讨论以及到最后对问题的解决,有效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行动导向和能力本位的理论
行动导向的课程观念主要指的是: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主体和组织者,应当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信息、制定计划、评估计划以及实施计划,通过参与实践掌握更多不同的技能和知识,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的积累过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念主要指的是:强调各个高职院校必须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型的教学理念及新的理论知识为主要的培养方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技能,抛开传统的理论知识,将新的理论切合实际地融入到技术学习中去。
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有效措施
(一)工作分析的技巧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最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工作分析,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对于工作的分析只能是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工作分析,这样才能够做到对工作结构的准确把握。对于工作分析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家的选择。企业家的选择在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从事工作分析的企业家应当来自于毕业生的求职范围之中,其就业岗位能够根据毕业生不同的性质、特点、类型、规模、等级选择相对应的企业,能够保障工作分析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以最大的程度来保障工作模块能够覆盖工作岗位。
2工作分析专业的引导。企业家都是来自不同的企业,其工作内容和性质都存在许多差异性的类别,工作分析专家应当鼓励企业家沿用高效的头脑风暴法,将不同的意见完整地表达出来,以具有线索清楚、层次分明且获得专家小组认可的特点的工作任务分析表,通过整合将专家提出的不同意见分别以其呈现给大家参考。
3工作模块的结构。工作模块一共有三个等级,分别为一级模块、二级模块、三级模块。一级模块是较为充实的模块,它的充实主要体现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产品的设计以及产品的维修等内容上。在工作模块中所包含有的内容里面只有工作,没有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这就需要在工作分析阶段进行掌握。一级模块和二级模块建议依照工作的项目来进行合理划分,而三级模块则可以依照工作的.流程来进行合理划分。课程的结构依照工作项目所划分出来的模块加以分析和应用,而课程的内容则依照工作的流程所划分出来的模块加以分析和应用。
(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结构的设计
1项目课程门类的划分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都是来源于学科结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需要对课程的门类分别进行仔细地重新划分。在工作分析时,课程门类的划分主要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差别为边界,不以知识之间的差别为边界。
2项目课程结构的设计项目课程结构的设计主要是依据课程的开发经验,而项目课程的结构模式主要由网络式、并行式、递进式、分布式、嵌套式构成。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要采取何种结构,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确认。
3课堂学时的分配课堂学时的分配需要建立在合理、有效的基础之上,以工作任务模块的难度和重要性作为分配的依据,不以知识的难易程度作为学时分配的依据。因此,这就要求工作分析阶段需要依照不同的岗位需求,对每一个模块的难易程度以及重要程度进行仔细的调查。
四、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中的知识布局
项目的课程往往在不同项目之间的理论知识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某些项目课程的设定在第一个阶段都会融入过大的知识容量,使得其成为了项目课程开发的阻碍性难点之一。因此,为了有效控制项目的合理设置度,首先对项目知识容量的设置不能过量,达到稳定的基础结构状态,而对于较大的项目则可以采用分解模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再将模块设定为2个小时到3个小时左右,通过这种设定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成就感,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11.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休闲教育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休闲教育 课业压力 人文素养
休闲教育不是对学生学习的放松,而是转变语文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诙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采取既生动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才能真正享受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才能激发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不断前进。
一、听、读课文,提高人文情趣
语文课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门语言课程,语言学习是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掌握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也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应该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化内涵。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跟听教材的标准朗读音频,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读者的字音、句子停顿、字词重读等方面的内容,在感受读者的音色或者读书情感时,学生内心对文章的理解之情便会不由自主的萌生,这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也创造了途径。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课文《荷塘月色》,其中有很多关于景物描写和人物心情描写的部分,学生通过音频中朗读者的声音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也会打动学生的内心,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欣赏之情也会自然地激发出来,这种效果便是人文魅力的影响效果。学生通过“听”这种方式能够放松自己的神经,从“听”中也能体会到文学的感人之处,同时也端正了语言的规范。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去模仿音频中朗读者的诵读,学生通过自己诵读则进一步加强了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也检验了自己语言掌握情况。这种方式极大培养了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是休闲教育方式的体现。
二、影视录像等素材在课堂的应用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到丰富的历史、政治、文化等内容,单纯的教学无法使学生到达对这些内容的深刻认识。而现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在教育领域大量使用,这为语文休闲教学也提供了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影视、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材料展示方式来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教学,这种方法也是一种休闲教学法,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够忘掉学业压力,同时便加强了对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识。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的课文“辛德勒的名单”,这是一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的课文,所以教师能够采用的影像资料也有许多,学生通过观看和感受能够了解到二战的背景,以及在二战过程中的各国局面。这是对学生历史知识巩固的一种途径,在语文教学上,历史背景的了解为课文的理解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而影视录像的真实性把学生带到相应时代的环境中去,学生从中得到的认识就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升华,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所以影视录像也是语文教学的素材,不仅扩展了学生的阅历,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相应的参考资料,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一种对影视作品欣赏、体会、总结的过程中能够释放自己的学业压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入更多的活力,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所以休闲教育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教师也能够通过休闲教学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轻松的环境中也增加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对教学的持续发展来说也奠定了基础。
三、情景演绎体现学生特长
休闲教育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堂情景设立来实现,语文课文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剧本”,提供给学生进行短剧编排。这种方式不仅推动了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课文,也促进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在语文课堂的充分发挥,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自在感。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雷雨》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去演绎这部话剧。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人物性格的认识以及人物表情的揣摩都是这部话剧的出彩点,所以学生要重点关注对两个部分的表现。《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周朴园、侍萍、繁漪等主要人物的出场和人物语言和肢体动作的表达都是人物性格的表现,学生在演绎时就需要比较高深的演技和表现热情,才能突出人物的特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表演也能够培养自己的表演特长,同时有表演天赋的学生更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特长优势,给自己找到一个兴趣,从而进行深造。而学生在情景演绎中,不管是演戏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到达休闲教育的目的。所以情景演绎的方法是休闲教育一个非常合适恰当的途径,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兴趣特长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四、总结
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的课堂,学生不管是学习语言还是学习文学抑或文化,都需要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来去接触和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休闲教育则是一种非常必要和恰当的方式来配合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快乐学习。而教师与学生在这种诙谐的环境中进行交流,也才能更加促进语文的学习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 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项贤明 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基于项目的研究型教学,整体知识观,自主学习能力,学术英语教学
1 概述
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需要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语言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互联网时代和建构主义“做中学”理念的冲击下, 以学科、课本和课堂为代表的知识传授模式受到置疑, 学科之间的融合、在探求中创造知识的教学模式受到推崇。其中基于项目研究的教学 (PBL) 模式在国外教育中成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不同层次均有采用的模式。我国PBL在大学英语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背景下被广泛应用与教学中, 但实践中语言教师的知识背景局限性要求专业教师的广泛参与才能克服研究指导中的困难。英语学习不再单纯地学习语言, 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的学习 (刘润清1996) 。本文以某商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经贸学院与外语学院教师合作开发基于项目研究的学术写作课程为例, 分析该教学模式下用语言学习专业知识, 在专业知识的构建中提升外语应用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技能的课程实践活动。文章首先介绍基于项目研究教学的理念, 在国内外开展的背景, 然后介绍我们在商科院校开展该课程的过程和学生的反馈, 最后是对该课程的反思和讨论。
2 文献综述
2.1 基于项目研究性教学理念与实践
依托项目的学习 (PBL) 也称项目作业、专题研习和课题式学习, 是20世纪西方体验式学习、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如Dewey, 1926;Kilpatrick, 1918) 的重要部分。 PBL实践表明, 二语/外语教学中使用项目可以服务于特定目标, 例如项目能够创造真实语境, 诱发真实的语言使用 (如Eslava & Lawson, 1979) ;服务于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 如Vincent (1990) 探讨的写作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实现学用结合服务社会 (如Fried Booth, 1982;Allen & Stoller, 2005) ;培养学习自主性和信心 (如Malcolm&Rindfleisch, 2003) ;训练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 (Kagnarith et al., 2007) ;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Abrams, 2002) ;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Wang, 2004) ;促进异地学习者之间的协作 (Dooly, 2008) , 等等。
我国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报道主要出现在在职业教育 (如:贺平2006;徐国庆2007) 和外语教育中 (文秋芳1999;张文忠2010;顾佩娅2007;刘育东2010;石锡书2009) 。这些研究可以分为在外语专业学生中进行的综合素质实践课程, 如:1999年, 文秋芳等人报道了在南京大学外语学院设置的“综合素质实践课”包括了项目学习教学法的选择项目、项目计划、项目实施、产品展示和成果评价的全过程;和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进行的项目研究课程, 如2002年, 顾佩娅等人介绍了苏州大学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实施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的研究成果;杨莉萍 (2012) 报道了在大学英语学术写作课堂中采用项目研究的过程;关于改教学模式的实施困境的研究有李立 (2014) 提出的在英语分科教育的背景下基于项目的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上的挑战。由于该教学理念要求具有多种专业背景的精通教育理念的教师, 客观上为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出要求。
2.2 整体知识观
所谓整体知识观, 即认为全部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并且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20 世纪80 年代, 西方国家一些有远见的高等教育专家, 如欧内斯特·博耶 (2002) 、德里克·博克 (2008) 等, 积极倡导在大学教育中树立和贯彻整体知识观教育思想, 目的是使大学教育内容尽可能系统和连贯, 从而形成一个知识整体, 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又具有宽广的人生视野、创新意识、思辨与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 能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因为教育的完整性是传递教育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在我国大学的外语教育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外语+经贸、科技等) 和人文通识课程均体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整体知识观。
鉴于PBL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多重优点和语言教师知识背景的局限性, 我们开发了一门课程分别由来自外语学院的教师与经济专业的教师分工合作完成的模式, 实现了课程内容在深度探讨 (经贸专业问题) 和宽度融合 (学术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探求) 两方面的结合, 为学生提供了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语言加专业的课程。课程运行具体模式如下。
3 基于项目研究的学术英语报告与展示课程
基于项目研究的学术英语报告与展示课程结合了商科的学科内容和外语语言教学目标, 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传授语言技能, 语言课程的开设是以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的需求为前提, 同时语言教学活动也围绕解决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展开。项目研究的内容一定是与学生的专业密切或基本相关的, 其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和掌握一定的专业学术词汇, 提高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需要的学术英语能力。其教学理念和方法如下: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 外语语言学习目标项目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与商科专业相关的学术文献阅读、信息提取、综合分析和学术 (包括专业) 写作以及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报告展示的能力。2) 学术研究能力目标包含提出问题、文献检索、文献分析和评价、设计研究程序的技能、实施项目调查、逻辑思辨、综合概括、讨论论证、项目评估能力等。3) 综合素养能力目标, 包括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问题沟通、相互配合、责任感和领导力等团队技能培养, 以及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对研究的反思和自我评价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为实现这些教学目标, 在基于项目研究的教学 (共8 次课程) 中进行了如下的课程安排:专业教师 (课堂、课外) 结合经济社会现象给出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选题建议, 从专业角度对各小组的研究选题难度给出评价, 并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协助解决。语言教师对商科各种体裁的写作内容、语言特点、格式规范进行讲解和辅导, 小组成员按照选题查阅文献、进行调研、整理数据、撰写研究报告、按照研究时间进度完成整个研究, 最后用英文进行研究汇报和陈述, 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研究报告的评价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和互评) 。在课程结束时, 课程组搭建了“经贸英文论坛”展示平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分工与课程目标的实现方式如下图:
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来自语言学院与经济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助。有的课程只需要一位老师授课指导, 有的课程 (如展示和评价) 需要两位老师同时在场。在课程开始之前, 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座谈, 征求与经贸研究有关的, 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研究选题, 然后推荐给学生作为选题的参考, 并且确立学期末“英文经贸论坛”的主题。随后语言教师负责课程中研究小组的确定, 研究方法的讲解和学术写作体裁的讲解。学生负责选定研究题目, 找相应的专业教师课外辅导, 实施项目研究, 最终完成报告的写作和口语展示。研究的内容多是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现象, 比如:微博营销的方式和前景;网站运营的方式;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调查等。涉及的写作体裁包括商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学术研究报告和商业策划等。
4 基于项目研究教学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
在学期末的课程反馈中, 我们就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从语言技能的提高、学术认知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对该课程做了学生问卷调查。问卷设置26个问题, 其中包括开放式问题4 个。发放150 份, 回收150 份, 去掉无效问卷, 共获得138 有效问卷。 语言能力、学术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涉及的问题见表1, 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4.1 项目研究性教学总体评价
在项目研究性教学的总体评价设计的问题有:是否认为该课程的投入和产出成比例;该课程是否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分值等共6 项。在该课程中学生平均投入的学习时间为45.6 小时;87.0%的学生认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产出成正比;84.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有趣有挑战性;85.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有助于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为4.9 (满分为6) 。从学生反馈中可以得出结论, 对基于项目的研究课程在学生中反应良好。开放问题的回答显示, 学生们认为课程的趣味性来自于调查研究中对社会的了解, 洞察到新的知识, 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比书本上的有趣;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看到了研究成果, 很有成就感。
4.2 专业知识和学术认知能力的提升
在学术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其他技能中,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提升最多的是专业知识和学术认知能力, 在问卷中涉及的各项的平均分值为4.45;问卷涉及的5项问题中, 学生在观察、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54) , 研究问题的方法 (4.51) 和查阅学术文献方面 (4.35) 进步最大。开放式问题的答案显示, 学生认为把专业知识和现实社会实践结合是有挑战的全新的学习模式。因为项目研究的选题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 比如:同性恋产品市场调查, 微博营销模式和前景, 团购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等, 这些选题直接把市场营销课程的理论用到实践中来, 获得的对理论的直观的认识是真正有用的学习。但是由于项目研究性教学设计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 学生受到有限的专业知识的局限, 选题的范围和研究的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局限。同时二年级总体课业的压力导致了项目研究的深度和最后达到的效果的有限性。
4.3 对外语水平的提升
在语言学习上, 我们考察了听、说、读、写四个项目的语言学习在项目研究型课程中的进步情况。学生认为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口语和写作能力, 在138名学生中分别有83.3%和8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两项中在满分为6 的均值中得到4.26 和4.25 分。认为自己词汇学习得到不同程度锻炼的有79.7%;阅读得到提高的71.7%。基于项目的研究型教学在依托网络学术资源进行时, 学生通过查阅英文文献提高阅读和词汇水平;通过报告写作和展示活动提高学术写作、口语和论辩的能力。但是访谈中我们发现之所以阅读提升幅度低, 标准差大 (0.9227) 的原因是项目的选题和投入的时间。如果选题学术含量不高, 研究问题太新, 或者选题中中文文献易于获取, 而英文文献稀缺, 或者文献综述部分投入时间少, 查阅不深入, 会导致研究过程对阅读驱动不够, 提升幅度小的结果。
4.4 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和其他综合素质提升评价
这里被调查的内容涉及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 共8项。综合素质总体评价分值为4.17。小组形式的项目合作对团队的分工合作, 工作责任心和小组领导的决策能力都有锻炼。其中工作的责任心 (4.58) 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自信心 (4.25) 得到锻炼的评价最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80) 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84) 需要提高, 并且需要教师给出相应的指导。
4.5 项目研究课程的难度和有待提高的部分
对项目研究课程构成挑战的主要因素从大到小排列一次为:专业知识欠缺 (67.4%) 、社会资源欠缺 (58.3%) 、没有调研时间 (31.2%) 、小组合作有困难 (23.5%) ;专业教师指导不够 (20.3%) 和语言方面指导不够 (19.4%) 。课时安排的不足, 项目研究耗时多, 同其他课程发生冲突是阻碍该课程目标实现的主要原因。对此,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在课时安排上进行调整, 教师对研究进度及时督促, 并在语言学习上提供更多的指导。同时从管理制度上保证这种综合素质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关键。
5 结论与反思
基于项目研究的跨学科课程综合素质设置依托学术英语课程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进行。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 该课程进行学科融合, 以外语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 总体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方面适应了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 因此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教学模式。其中专业教师的参与使得语言学习在认知的深度上和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契合。项目研究过程为知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增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德国黑面包在中国的营销, 西藏旅游的意愿调查, 上海居民收入分配特征研究等项目中, 学生把市场营销、微观经济学理论同现实社会结合的观察和思考促进了课本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批判思维意识,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落实到了课程中。
其次, 调查中发现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课程设置时间的不合理;社会资源的局限性和教师指导不充分三个方面。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需要增加课时安排, 课程设置在学生大学学习靠后的阶段, 学校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实践的窗口, 建立常规机制实现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的合作课程建设, 使得项目研究教学的应用价值和创新人才培养价值最大化。
第三, 鉴于研究中发现的语言技能不如学术研究认知发展快这一结论, 我们认为一方面项目探究式教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是新鲜领域, 因此学生进步幅度快;另一方面, 语言的提高在大学阶段已经进入高原期, 进步缓慢是事实。但另一方面, 语言教师需要利用平时课堂增加阶段性研究口头汇报和学生反思性的写作日记等形式, 对文献综述的部分提出质和量的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加强对外语学习的要求。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推荐阅读:
试论职业标准的电工实习课程研究与实践论文08-04
职业教育研究会09-13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09-26
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衔接10-23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08-02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08-22
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