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基本性质

2024-09-26

房地产的基本性质(共16篇)(共16篇)

1.房地产的基本性质 篇一

《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性质》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性质的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教法:

创设情境、归纳整理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内容

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二、归网建构,主体内化

1.学生回想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先在组内说一说性质,再独立举例说明怎样得到这些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2.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性质有什么联系?举例说明。(讨论)0.1= 0.10 = 0.100 ↓ ↓ ↓ 1/10=10/100=100/1000 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性质是一致的。

3.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性质的应用。(同桌合作举例说明应用了什么性质解决了什么问题)

/ 2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约分和通分;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改写小数。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1.填空:

(1)把6.1扩大()倍得到61。把1.75扩大100倍得(),把40缩小()倍得到0.04,把38缩小()得到0.038。

(2)将039改写成计数单位是00001而大小不变的数是(),这是根据()来改写的。

(3)如果给2/9 的分子加上4,要使原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4)一个分数,它的分子与分母的和是24,分子与分母的比是3:5,这个分数是(),约分后得()。

(5)把25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和糖水重量的最简整数比是()。(6)把0.8:3/4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比值是()。2.填上合适的数,说说你填写的根据。

1/5=()/12=4/()30/36=()/18=5/()3.比较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7/12○3/36 12/18○2/5 3/4○9/15 7/8○55/56 4.下面各数中的“0”,哪些“0”可以去掉? 0.80 0.503200 300.2000 5.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进行改写。原数 0.4 4 4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多位小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能简单地归纳一下这些知识吗?

/ 2

2.房地产的基本性质 篇二

一、利用故事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 我利用一则有趣的故事轻松导入。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大家都认识吧, 他今天拿来一个西瓜要和八戒分着吃, 他对八戒说:“八戒我给你二分之一西瓜吧!”八戒撅着大嘴说:“不够, 不够!”孙悟空第二次说:“四分之二?”八戒还是摇头。孙悟空第三次说:“六分之三?”八戒继续摇头。孙悟空第四次说:“八分之四?”八戒依然摇头。直到悟空说“十分之五”时, 八戒终于满意地点头笑了!这时, 孙悟空和沙僧大笑起来!可唐僧却一个劲地摇头!请问:八戒高兴什么?孙悟空和沙和尚笑什么?唐僧为什么摇头?

这样, 有趣的故事引出有趣的话题, 新课内容顺利导入。学生围绕这个生动的故事进行讨论, 最终得到三点认识。八戒的高兴在于:他以为得到的西瓜变大了, 其实西瓜的大小没有变。孙悟空和沙和尚的笑在于:他们觉得八戒很傻。唐僧摇头在于:他懂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大, 分数值不变, 可惜八戒却搞不清楚这一点。总之, 利用故事导入可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知识迁移”

接下来, 我又问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大, 这个我们看到了;分数的大小没变, 这个不容易看出来, 谁有办法证明分数的大小没变呢?这样, 把要研究的问题抛给学生, 让他们梳理刚刚领会的知识, 看看他们能否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看到分数想到平均分, 于是, 提出画图法。进而, 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1:先画圆, 再平均分, 从而表示大小一样。

学生2:先画线段, 再平均分表示, 从而表示大小一样。

教师:这都是通过画图的方法, 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3:2÷4=0.5。

这时, 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 发现除了可运用画图法, 还可运用计算法, 于是, 便把以前学过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迁移到当前的问题解决中来。

“变异理论”认为:任务A的学习之所以对学习者在任务B上的表现有影响, 是因为这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因素。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这同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在本质上相同。

三、利用“正例”与“反例”的对比

“变异理论”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正例”与“反例”的对比进行概念教学。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设计了崭新的教学环节。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并出示数轴课件, 如图1所示。]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具体运算。]

教师:之前为什么会认为它们相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学生思考和交流。]

3.函数基本性质的突破大全 篇三

1. 函数的单调性

2. 单调区间的求法及表示

单调区间的求法:定义法、导数法、图象法、复合函数法.

函数的单调区间是函数定义域的子区间,所以在求解函数的单调区间时,必须先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单调区间只能用区间表示,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如有多个单调区间应分别写,不能用并集符号“∪”联结,也不能用“或”联结.

3. 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1. 函数性质是一个系统,在复习中应注意梳理、归纳,但不必一步到位,在后续章节如数列、导数、三角函数等复习中可作进一步渗透.

2. 在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时,注意对定义的正用、逆用,可结合图象对不连续函数进行适当研究.

3. 在解决函数奇偶性问题时,注意要先判断定义域,了解奇函数与f(0)=0的关系.

4. 函数周期性主要是在三角函数中作研究,但本部分注意对周期性定义的理解,以及在抽象函数中的简单应用.

5. 函数性质与函数图象密切相关,由性质可以作图,同时由图可观察性质,复习时需加强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分数的基本性质 篇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提倡要关于创设情境,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通过老和尚分饼,创设问题作为引子贯穿全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氛围,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过去我们常为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展开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效果好。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在案例中,通过三个和尚分饼的故事作为问题,让同学们学做数学家验证猜想。这时学生的好胜心被激活了,后来通过学生的实验有力地证实了这三个分数确实相等。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情节中,使学生随着情节的推进一步步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学得趣味盎然,意犹未尽。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通过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本节课中就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地进行。

5.分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篇五

分式的基本性质

七年级(下)第九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

式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的方法和最简分式的化简方法。

(知道分式的基本性质,学会简单的约分,知道最简分式)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习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类比转化的思

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培养正确进行分式变形的运算能力。

(知道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非常类似)

3、情感目标:通过与分数的类比,导出分式的基本性质,渗透

事物是联系及变化发展的辨证关系。即类比— —联系— —归纳— —发展。

(让她感受课堂的快乐以及一起学习的愉悦)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是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及最简分式的化简方法。

(区分最简分式,把分式约分变为最简分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观察

在括号内填写每一步骤的依据

计算:

11解:(由她来完成这个题目)+63

=+66 =6

1= 2

[通过填空和观察,使学生明确分数的计算和化简实质是进行分数

9x3(1)某人先写出分式,再写出分数?说这两个是相等的,请问他的根据是什么?15x53y-6xy2(2)某人先写出分式,再写出分式说这两个是相等的,请问他的根据是什么??5x10x2y

[通过此例(书上的例题,稍有改动)的练习,使学生初步熟悉分式的基本性质,并注意分式基本性质中的关键词语。继而引出约分和最简分式的概念。] 例2 化简:6x2y(1);29xyx+y(2);22x-y-2x+3x2(3).2x

(教师板书一道后,站在她旁边看着她模仿完成其中一道)[通过简单例题(书上例1)的练习,使学生能正确找出分子分母的相同因式,然后将分式化简。并归纳出将分式化简到最简分式的方法。] 例3:化简?(1)x-2;2x-4x+4x2-x-6(2);2x-915b-5a(3).2a-6b

6.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 前项 :(比号)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除数 商

分数 分子-(分数线)分母 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二、新知探究

(一)比的基本性质

1、类比猜测: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二)自学教学例1(课件出示)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讲评。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36:4

0.75∶2

想:每一步要乘以多少,为什么?

3、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4、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当堂测评

1、P46“做一做”(每题10分)

2、练习十一第2题(40)

(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点,学生汇报后,讲解疑难。

四、课堂总结

7.房地产的基本性质 篇七

1.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 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因此, 本节课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引发必要的认知冲突,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再设计, 构建一个反映数学内在发展逻辑、符合学生数学认知规律的概念体系, 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突出概念的核心.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 也是理解和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 更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数学学习是从概念学习开始的, 所以数学教学应从概念生成出发.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率的基本性质.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联系与区别及应用.

3.学法与教学用具

(1) 讨论法:师生共同讨论, 从而加深学生对概率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学用具:多媒体.

二、课堂教学实录

1.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学习导学案, 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

学生:概率的基本性质.

教师: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自学整理1分钟, 对学、群学讨论1~15分钟.

2.学生独学、对学、群学

教师进行巡视调查与析疑, 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准备、理解不到位, 完成不彻底.主要原因是其中列举事件太多, 分类太细, 不利于理解.因此, 教师做出了更改教学内容的决定, 等到大部分学生的讨论基本结束 (10分钟左右) 后, 教师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两个人, 并分别编号为A、B.

3.课堂展示

教师引导, 用多媒体展示基本概念:

(1) 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见课本) ;

(2) 若A∩B为不可能事件, 即A∩B=, 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 若A∩B为不可能事件, A∪B为必然事件, 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 当事件A与B互斥时, 满足加法公式:P (A∪B) =P (A) +P (B) ;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 则A∩B为必然事件, 所以P (A∩B) =P (A) +P (B) =1, 于是有P (A) =1-P (B) .

教师:请看黑板, 黑板上所画人物B正在对人物A说一句“你死我活” (将成语“你死我活”写在人物B旁边) .请同学们思考人物B所说的“你死我活”这个成语中包含了几个事件?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

学生之前对黑板上的人物感到莫名其妙, 现在一听, 顿时来了兴趣, 稍做思考之后, 纷纷站起来发言.

学生A:成语“你死我活”包含了两个基本事件, 即“你死”与“我活”.

学生B:不对, “你死我活”包含了四个基本事件:“A死”, “B活”;“A活”, “B死”;“A、B都死”;“A、B都活”.

学生一下子争论起来, 有的认为是两个基本事件, 有的认为是四个基本事件.逐渐的, 认为是两个基本事件的意见占据了主导地位.

教师:学生B用“A死”、“B活”的表达方式较好, 这可不是说我俩之间的“你死我活”啊 (教室里笑声一片) .我和大家的看法一样, 认为这个成语表示的是“一死一活”的事件.如果是两个基本事件的话, 请问它们是什么关系?

学生:它们是互斥事件.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A、B只有一个能活.

教师:它们是否是对立事件呢?为什么?

学生:是对立事件, 因为不是“A死B活”, 就是“A活B死”, 两个只有且必有一个发生.

教师:如果真是大家所说的这种情况的话, 那么它们既是互斥事件, 又是对立事件.

“学生教师” (学生以教师的身份) 讲授课前准备.

(接下来, 学生以教师的身份上台, 讲授课前准备的其他部分, 教师站在教室内旁听.)

在讲解课前准备时, 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你能举例说明一下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吗?”

讲台上的“学生教师”准备不充分, 无法自己讲解, 但他马上请了一位自己认为是“高手”的学生C来讲解这个问题.

学生C:互斥事件就是不同时发生的事件.如这里有1、2、3、4四个数字, 从中抽取一个数字, 记“抽到1的事件为A”, “抽到2的事件为B”, “抽到3的事件为C”, “抽到4的事件为D”.这些事件任意两个都不可能同时发生, 所以这些事件中任何两个均为互斥事件.

学生:那么它们也是对立事件吗?

学生C:不是这样的.虽然A发生了, B一定不会发生;但是A不发生的时候, B却不一定发生.所以事件A、B不是对立事件.但我们可以想办法使它们是对立事件 (将数字3、4擦掉, 只剩下数字1、2) , 现在从这两个数字中“抽取一个数字1”和“抽取一个数字2”的事件就是对立事件.

太棒了!学生由衷地感叹, 因为这种理解是他们在不断探索中获得的, 教师只是适时地作了引导.于是课堂气氛又热烈起来.

师:若A∩B为不可能事件 (A∩B=ø) , 那么事件A与事件B互斥.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都不会同时发生.若A∩B为不可能事件, A∪B为必然事件, 那么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有且仅有一个发生.

“学生教师”接下来讲解课前准备.在写概率的取值范围的时候, 他写成了“0<P (A) <1”, 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由于事件的频数总是小于试验的次数, 且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所以0<P (A) ≤1.”并且走上讲台用彩色粉笔进行了修改.

教室里马上就形成了两派, 在一番讨论之后, 达成了一致意见:“0≤P (A) ≤1”.

教师出示例题:

【例1】判断下列每对事件是否是互斥事件, 是否是对立事件.

从一副桥牌 (52张) 中任取一张:

(1) “抽取红桃”与“抽取黑桃”;

(2) “抽取红色牌”与“抽取黑色牌”;

(3) “抽取的牌点数为3的倍数”与“抽取的牌点数大于10”.

教师首先将黑板分好块, 规定哪一块是哪道例题, 所有例题, 允许任何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当教师一提出开始展示例题时, 前后两块黑板前马上挤满了学生, 还不时有学生上台为本组学生纠正错误.

待学生写好了之后, “学生教师”上台检查与点评例1.黑板上书写的答案都是对的, 但是有学生提出了疑问.

学生D:老师, 我认为“抽取的牌点数为3的倍数”与“抽取的牌点数大于10”这两个事件是互斥事件.

“学生教师”:这不是互斥事件, 因为如果抽到Q, 它是12点, 它既是3的倍数, 又满足点数大于10.不满足互斥事件“只有一个发生”的条件.

学生D:假如我抽到的是8点呢?它既不是3的倍数, 又不大于10点.这时事件A与事件B都不发生, 所以它们应该是互斥事件.

学生E (立即站起) :互斥事件要求“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都不会同时发生, 而不是某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 你认识发生偏差了.

教师点评:“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都是就两个事件而言的.互斥事件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 而对立事件是其中必有一个要发生的互斥事件.因此, 对立事件必须是互斥事件, 但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也就是说, “互斥事件”是“对立事件”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例2】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 那么取到红心 (事件A) 的概率是1/4, 取到方块 (事件B) 的概率是1/4.问:

(1) 取到红色牌 (事件C) 的概率是多少?

(2) 取到黑色牌 (事件D) 的概率是多少?

接下来, 另一位“学生教师”引导检查与点评了例2.前后黑板上板书的解答都写成: (1) 因为P (A) =14, P (B) =1/4, 所以P (C) =P (A) +P (B) =1/2.学生都觉得很完整.

教师在“学生教师”下了讲台之后, 再次引导学生检查.

教师:是否所有的概率都可以直接相加呢?

学生:书本上没说.

教师:我们学的概率加法公式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当事件是互斥的时候就可以使用概率的加法公式.

教师:这些解题的过程中体现这个前提了吗?

学生:都没有, 过程不严谨, 应该改为:因为A、B为互斥事件, P (A) =1/4, P (B) =1/4, 且抽到红色牌 (事件C) 包括A、B两个基本事件, 所以P (C) =P (A) +P (B) =1/2 (教师补充板书第 (2) 问) .

【例3】某射手在一次射击中射中10环、9环、8环、7环、7环以下的概率为0.24, 0.28, 0.19, 0.16, 0.13.计算这个射手在一次射击中:

(1) 射中10环或9环的概率;

(2) 至少射中7环的概率;

(3) 射中环数不足8环的概率.

“学生教师”点评与讲解例3中的易错点.

4.总结与小测

教师:好了, 现在请大家自我评价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并用双色笔将自己出现过问题的地方标出来.接下来进入5分钟当堂检测.检测之后, 学生报答案, 集体纠正.对于检测, “学生教师”讲解得特别到位.

教师:请大家总结、反思自己本节课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并将它记录下来.

师生小结: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的概念.

2事件A与事件B对立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有且仅有一个发生, 事件A和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

3对立事件是针对两个事件来说的, 一般来说, 若两个事件对立, 则这两个事件必是互斥事件;反之, 若两个事件互斥, 则未必是对立事件.

4对立事件是一种特殊的互斥事件, 若事件A与事件B是对立事件, 则A与B互斥, 且A∪B是必然事件.

5从集合角度来看, 事件A 的对立事件是全集中由事件A 所含结果组成的集合的补集.

三、课堂教学反思

1.心理学研究表明, 数学概念的学习要经历感知、理解、保持和应用四种心理过程.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 要“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 重视基本概念在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情感体验、认知训练等方面蕴含的教育价值, 深入挖掘新旧知识间内在的联系, 追寻知识发生的轨迹,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循序渐进, 水到渠成, 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2.本节课在发现学生对课前准备出现畏难情绪时, 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教学思路进行, 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后面知识失去学习兴趣, 临时改变为探究“你死我活”的成语所包含的事件.虽然将学生从情绪低迷中带了出来, 学生互动得比较到位, 但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

(1) 忽略了对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的概念的准确理解.这样的情况以后在备课中应提前预想到.

(2) 在学生讲解课前准备的时候, “学生教师”讲解得不是很透彻, 未能从两个互斥事件进行推广, 思维有跳跃性, 应加以提醒.

(3) 学生对前面的知识还有混淆.如在上课的时候, 有学生居然说了一句“必然事件与必然不可能事件”.

(4) 评分细节需要完善.在这一节课中, 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 但是评分细节没有跟上, 只有数学课代表对小组进行了评分记载.教学实践证明, 评分细节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评析

本节课做到了教师在课堂上“消声”, 学生在课堂上“有声”,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 教师成了组织者和参与者.整个教学以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价值观, 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 情境灵活, 内容丰富,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主体性的发挥,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阵地, 只有课堂快乐了, 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课堂充实了, 学生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充实;课堂精彩了, 学生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精彩.

8.《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八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小数的性质,会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或改写小数部分为规定位数的小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猜测、探究、验证、迁移、归纳得出小数的性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发猜想

师:实话实说,天气越来越热,你们在这个季节最喜欢吃什么?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老师了解到两家冷饮批发部小布丁的价钱分别为0.5元、0.50元,你们看老师去哪一家买更便宜些?说说理由?引出:0.5=0.50(板书:0.5=0.50)

师:这两个小数真的相等吗?我们不妨将××的想法先作为一种猜想,就叫××猜想吧!(板书:猜想)

师:如果这种相等关系存在的话,谁还能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XX同学后面的同学请大声说出你们的猜想结果,最后一个机会,请这一行末尾的同学回答。

师:怎么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是老师来讲,还是你们亲自来验证?每人从中选几题研究研究,说说两个小数相等的理由,看看你的学习材料中哪些可以帮上你的忙,先自己独立想一想,一会和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验证归纳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展示发现。

3.归纳。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式验证了XX的猜想,真是了不起。现在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小数等式,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用一两句把你的发现表示出来,不光要自己清楚还要把别人讲明白,先自己想然后组内说一说,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一会把你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生:集体交流想法)

师:谁来评评他说得怎么样?可以表示出这个意思么?我建议可以说说你同意哪些 ,需要改进哪些?(板书:小数性质内容)

师:真是了不起!你们知道你们发现的这个成果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板书:小数的性质)

师:打开书看看数学家们怎么说?轻声读一读,还有什么问题吗?我有一个疑问:添上0指添多少个0?去掉0呢?

师:这是我们大家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出的规律,让我们带着感情自豪地读一读我们的发现。准备好了吗?开始。(生:带着自豪的感情读小数的性质)

师:但我们要感谢一个同学,是他第一个提出的这种猜想,我们一起对他说声谢谢好吗?

师: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我说几句话,如果你同意就用这样的有节奏的掌声表示同意,不同意举手帮我纠正。

【反馈练习】

【判断】(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师:什么数末尾添0就变了?)(2)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辩论)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代表说得不全,其他同学可以站起来就补充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现在你认为在小数性质中那个词很重要?

4.应用。

师:请你打开书自学92页( 学生自学课本)

师:通过看书你又知道了什么?引出化简与改写。

师: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师生练习和生生练习)

师:(很多学生举手)别着急,人人有机会,你能写几个小数让同学化简或改写吗?(学生小组内练习)

师:我们再回到买小布丁的两家超市,既然两家超市相同的东西的价格是一样,那你认为哪一种标法更规范呢?

师:到底哪一家的标法规范呢?老师搜集到一段资料,愿意听嘛?谁愿意帮老师介绍给大家。(补充资料:在商业、银行等行业中,为了防止数字的涂改,通常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提高

师:刚才我们探究的这些问题有些咱们暂时还一下子搞不清楚,别急,先放一放,还是动手检测一下自己到底掌握得怎么样!在动手的过程中我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收获,我们来一个闯关游戏好吗?

1.出示卡片抢答:P92做一做加一个整数的例子。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数,画线连接起来:

0.3002.80

0.0032.08

2.0800.030

2.8000.3

师:0.003与0.030,为什么不等?

3.机动:拓展升华。

摆数游戏(抢答)每个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五张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1)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2)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课后思考: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四、回顾总结,提升能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师:你们是怎么获得这些成果的?(猜想——验证——发现——总结)

师: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发现了让小数不变的性质,那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能不能用今天的学习方法探寻让分数不变的性质?时间关系,同学们课下来探究好吗?

师:说一说你们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出色?

9.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篇九

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因此教学时要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本课时的教学通过分饼这一故事情境来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听教师讲完故事之后,学生能说出三个孩子分到的饼的大小是一样的,并能非常流利地说出三个孩子分别分到每张饼的。接着教师提问设疑,导入新课。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新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过程,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若干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故事。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分饼的故事,你们想听吗?三毛家有三兄弟,三兄弟都特别爱吃饼。一天,妈妈买回3张同样大小的饼,准备分给他们三兄弟吃,妈妈先把第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出其中的一份给了大毛;二毛看见了,说:“太少了,我要吃两份。”妈妈点点头,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四份,取出其中的两份给了二毛;三毛连忙说:“我最小,我要比他们多吃一些,我要吃四份。”妈妈又点点头,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八份,取出其中的四份给了三毛。

大毛、二毛、三毛都满意地笑了,妈妈也笑了。

设计意图:借助故事给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的学习情境,自然导入新课,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验证。

(1)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兄弟之间到底谁分得的饼多吗?

生:同样多。

师:这只是大家的猜想,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当一次小数学家,一起来验证这个猜想吧!

(2)验证猜想。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模拟一下妈妈给三兄弟分饼的情境。

①折一折:把每张圆形纸片都看作单位“1”,分别把它们平均折成2份、4份、8份。

②涂一涂:在折好的圆形纸片上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③剪一剪:把圆形纸片中的涂色部分剪下来。

④比一比:把剪下的涂色部分重叠,比一比。

师:通过比较,结果是怎样的?

生:同样大。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猜想、自主验证、自主发现,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

3、揭示课题。

师:三兄弟分得的饼同样多,那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他们的要求并且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

师:三兄弟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呢?(相等)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三兄弟分得的饼和剩下的饼同样多,都是一张饼的一半。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分子、分母变了,大小没变)

师: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样,大小却相等,这其中到底蕴藏着什么奥秘呢?

(课件出示:比较它们的分子和分母)

①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②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从左往右看,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我们从右往左看,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能把这两个发现合并成一句话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数为什么不能是0?同桌之间讨论。(因为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并且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个数不能是0)

10.《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解读 篇十

江夏区实验小学 朱媞飞

内容简介

《分数的基本性质》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的一个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也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必要基础;正是因为这个内容有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解读:

一、教材分析

(一)、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参照苏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知识的横向联系,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着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得出与运用,安排了两道例题。苏教版教材是通过例

1、例2两个例题慨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人教版教材则是通过例1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例2运用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两者在编排上只有略微的不同,但是两者都是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等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相等的算理,然后通过类比,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两种版本的教材都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要求。

(二)、我们对教材进行了知识的纵向联系:教材以螺旋递增式编排了这部分内容,共经历了4个阶段:

(1)十进制分数的认识阶段。

在四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十进制分数的含义,教材着重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表现形式”入手,让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为本单元学生分数小数的互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2)商不变的规律认识阶段。

四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全面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分数的再认识阶段。五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单元,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将得到极大的扩充,主要表现在:对于“整体”的扩充,既可以把一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又可以把多个物体看做整体;认识分数单位,体会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积累;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本身即是除法计算的结果,又是一个除法运算的过程。如3÷4=(….)(4)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阶段。

在本单元中安排了约分和通分,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通过凸显约分通分方法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算理,靠理解掌握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该学习内容已有的基础和经验。*在四年级学生已经理解十进制分数的含义;同时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学生对商不变的规律有了较深的理解;*在分数意义的教学中,学生能理解并会把一个或若干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一份或几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探索----发现----释疑----应用”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2)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存在的困难。*性质具有抽象性难以理解。*学习中由具体到抽象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便成为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做到:

1、通过揭示概念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厘清概念的本质属性。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教学难点: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建议

本节课我想结合数的概念教学的应该具有有效性来谈谈这节课中我们的思考。

(一)、情境的创设应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以前的大纲教材在引入时有针对性的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之后通过类比来实现知识点的迁移和增长,这样的设计安排学生能较好的体会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数学概念有较强的系统性;但这种教学方式仅仅关注了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对知识是“知其然而而不知其所以然”新课标教材则更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经过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来获得亲身探究的直观感受和体验,之后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我们应设计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内容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是情境成为知识与经验之桥。对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这一环节可以设计两个活动:

(1)通过故事中创设的情境来感悟分数相等的事实

新课标提倡要关注创设情境,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所以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问题场”,学生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可以从情境中引发出来,在不断的探索和交流中得以渐渐凸显。我们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猴子分西瓜或喜羊羊分饼的故事来创设一个问题请境,学生会在有趣的故事情景中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中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他们会用分数的意义发现:不管是2小块、4小块、8小块都是一块饼的二分之一,也就是()=()=(),为什么()=()=()进而让学生产生进行验证的需要。

(2)通过操作进一步验证感悟分数形变值不变的特点。学生利用平面图形来验证,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然后观察比较,涂色的部分是同样的大的。为后面找与()行动的分数做了铺垫。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初步感悟到分数形变值不变的规律。

(二)、分数基本性质归纳和总结应突破“关键词”

(1)、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有效沟通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叙述性质内容时常常把“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等关键词丢掉,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没有真正理解,对为什么要“0除外”也不清楚。因此在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与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沟通,进步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具有非常的重要作用。(2)、完善“相同数”的理解

教材中注重了相同数都是乘或者除以的是整数。而对()=()、()=()都做了回避,为了补充这种认识,在认识规律后的判断思辨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学生在争论交流中最后深化认识:分数基本性质中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除了是非零整数,还可以是我们学过的小数、分数。

(三)、仅凭一组数据就归纳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可行吗?

基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素材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们还建议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教材中只用了一组()=()=()的数据就概括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虽然小学阶段在总结规律时,很多时候都是采用不完全归纳法,但是我们认为仅凭()=()=()一组数据来发现这个规律太少了。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分数不同但大小相等的例子,让学生去发现这个规律。让学生找与()相等的分数深入研究之后进而提出仅仅只有与()相等的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才会有这样的规律吗?在分数王国中还有这样分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吗?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时要思考的。我们可以出示一些与()、()相等的分数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分数值相等的分数再去观察验证规律,这样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就顺理成章了。

(四)、练习的应做到有效

练习的设计虽然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但为了有效防止学生在课堂教学后期产生注意力分散,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尽量给枯燥的练习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本节课设计了:

(1)探究结束后的分辨练习。比如在探究规律结束后,教师可以出示判断题,让学生加强对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数”“零除外”等关键词的理解

(2)新课中可以进行尝试练习。如写出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使性质达到巩固运用

11.第21讲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篇十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二次不等式式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内容,是分析、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基础与工具,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近几年高考中,有关不等式的试题都占有较大的比重, 考查内容中不仅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求证、恒成立问题,而且容易与集合问题、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三角、数列、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进行综合,形成中档或难题.

命题特点

不等关系常伴随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或实际问题进行考查,高考中考查不等式的性质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而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形式考查:一是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三个二次”间的关系问题,二是以函数、导数为载体,考查不等式的参数范围问题.

1. 比较代数式(值)的大小

例1 已知[x,y∈R], 比较[x2-xy+y2]和[x+y-1]的大小.

解析 [(x2-xy+y2)-(x+y-1)] [=(x2-x)+(y2-y)-xy+1]

[=12(2x2-2x+2y2-2y-2xy+2)]

[=12(x2-2x+1+y2-2y+1+x2+y2-2xy)]

[=12[(x-1)2+(y-1)2+(x-y)2]].

∵[(x-1)2≥0],[(y-1)2≥0],[(x-y)2≥0],

∴[12[(x-1)2+(y-1)2+(x-y)2]≥0].

∴[x2-xy+y2≥x+y-1].

点拨 作差比较法基本步骤:作差,变形,判断差的符号,结论.其中判断差的符号为目的,变形是关键,常用变形技巧有因式分解,配方,拆、拼项等方法.

2. 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例2 对于实数[a ,b ,c],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1)若[a>b], 则[ac>bc];

(2)若[ac2>bc2],则[a>b];

(3)若[aab>b2];

(4)若[a|b|];

(5)若[a>b],则[ab>1];

(6)若[a>b]且[1a>1b], 则[a>0 ,b<0];

(7)若[a>b],则[a3>b3];

(8)若[a>b],则[|a|>b].

解析 (1)因为[c]的符号不定,所以无法判定[ac]和[bc]的大小,故原命题为假命题.

(2)因为[ac2>bc2], 所以[c≠0], 从而[c2>0],故原命题为真命题.

(3)①因为[aab.]②又[ab2].综合①②得[a2>ab>b2],故原命题为真命题.

(4)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故原命题为真命题.

(5)当[b≤0]时,[ab>1]不成立,故原命题为假命题.

(6)因为[a>b,1a>1b,?a-b>0,1a-1b>0,?b-a<0,b-aab>0,]所以[ab<0].

又因[a>b],所以[a>0,b<0].故原命题为真命题.

(7)因为[y=x13]的函数在[R]上单调递增,故原命题为真命题.

(8)因为[a≥a,a>b],所以[a>b],故原命题为真命题.

点拨 判定不等式成立与否,应紧扣不等式性质,当出现字母代数式时常用赋值法.

3. 不等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3 甲乙两车从[A]地沿同一路线到达[B]地,甲车一半时间的速度为[a],另一半时间的速度为[b];乙车用速度为[a]行走一半路程,用速度[b]行走另一半路程,若[a≠b],试判断哪辆车先到达[B]地.

解析 设从[A]到[B]的路程为[S],甲车用的时间为[t1],乙车用的时间为[t2],则[t12a+t12b=S,]

[∴t1=2Sa+b,t2=S2a+S2b=S2(1a+1b)],

[∵2Sa+b-S21a+1b=2Sa+b-(a+b)S2ab] [=4abS-(a+b)2S2ab(a+b)=-(a-b)2S2ab(a+b)<0],

所以甲车先到达[B]地.

4. 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4 设不等式[x2-2ax+a+2≤0]的解集为[M],如果[M?[1,4]],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 [M?[1,4]]有三种情况:其一是[M=?],此时[Δ<0];其二是[M≠?],此时[Δ>0]与[Δ=0],所以分三种情况计算[a]的取值范围.

设[f(x)=x2-2ax+a+2],

∴[Δ=(-2a)2-(4a+2)=4(a2-a-2)=4(a+1)a-2)].

(1)当[Δ<0]时,[-1

(2)当[Δ=0]时,[a=-1]或[2].

若[a=-1],则[M=-1?][[1,4]].

若[a=2],则[M=2?[1,4]].

(3)当[Δ>0]时,[a<-1]或[a>2].

设方程[f(x)=0]的两根[x1,x2],且[x1

那么[M=[x1,x2]],[M?[1,4]],[?][1≤x10,]

即[-a+3>0,18-7a>0,a>0,a<-1或a>2,]解得,[2nlc202309032007

综上,[M?[1,4]]时,[a]的取值范围是[(-1,187]].

点拨 本题表面上是解二次不等式,实质上是二次方程的区间根问题,充分考虑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关键所在.

5. 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例5 设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如果不等式[f(1-ax-x2)

解析 [∵f(x)]是增函数,

[∴f(1-ax-x2)

[?1-ax-x2<2-a]对于任意[x∈[0,1]]恒成立.

[?x2+ax+1-a>0]对于任意[x∈[0,1]]恒成立.

令[g(x)=x2+ax+1-a],[x∈[0,1]],

所以原问题[?g(x)min>0].

又[g(x)min=g(0), a>0,g(-a2),-2≤a≤0,2, a<-2,]

即[g(x)min=1-a, a>0,-a24-a+1,-2≤a≤0,2, a<-2,]易求得[a<1].

点拨 本题考查数学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把原不等式问题转化为[1-ax-x2<2-a];将对于任意[x∈[0,1]],[1-ax-x2<2-a]恒成立转化为二次函数的区间最值求解.

备考指南

备考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与二次不等式的基础知识方法,将数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总结,领悟不等式作为一个工具在解决数学问题(包括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1. “差比较法”的依据[a>b?a-b>0],其中变形是关键,常进行通分、因式分解、配方或分子(母)有理化等.

2. 求代数式的范围时常用“待定系数法”,先用已知的代数式表示目标式,再利用多项式相等的法则求出参数,最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出目标式的范围,这样才能确保范围不大不小.

3. 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的确定受[a]的符号、[b2-4ac]的符号的影响,且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密切联系,可结合相应的函数[y=ax2+bx+c(a≠0)]的图象,数形结合求得不等式的解集.若一元二次不等式经过不等式的同解变形后,化为[ax2+bx+c>0(或<0)](其中[a>0])的形式,其对应的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实根[x1,x2(x10]),则可根据“大于取两边,小于夹中间”求解集.

4. “二次型”函数(不等式)中含有参数时,参数的符号影响不等式的解集;不要忘了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的情况;另外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先考虑因式分解,再对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若不能因式分解,则可对判别式进行分类讨论,分类要不重不漏.

限时训练

1.设[a=0.512,b=0.914,c=log50.3],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 )

A. [a>c>b] B. [c>a>b]

C. [a>b>c] D. [b>a>c]

2.已知函数[f(x)=x(1+a|x|)]. 设关于[x]的不等式[f(x+a)

A.[1-52,0] B.[1-32,0]

C. [1-52,0?0,1+32] D.[-∞,1-52]

3.已知[a<0,-1

A. [a>ab>ab2] B. [ab2>ab>a]

C. [ab>a>ab2] D. [ab>ab2>a]

4、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x+2y-5≤0,x-y-2≤0,x≥0,]则目标函数[z=2x+3y+1]的最大值为 ( )

A.11 B.10 C.9 D.8.5

5. 已知[a,b∈R,且a>b],则下列不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 )

A. [ab>1] B.[a2>b2]

C.[lg(a-b)>0] D. [(12)a<(12)b]

6.已知不等式[f(x)=ax2-x-c>0]的解集为[{x-2

[A] [B] [C] [D]

7.在[R]上定义运算[?]:[x?y=x(1-y)].若不等式[(x-a)?(x-b)>0] 的解集是[(2,3)],则[a+b=] ( )

A. [1] B. [2] C. [4] D. [8]

8.如果[a

A. [1a<1b] B. [ab

C. [-ab

9. 已知不等式[ax2-bx-1≥0]的解集是[-12,-13],则不等式[x2-bx-a<0]的解集是 ( )

A.(2,3) B. [(-∞,2)∪(3,+∞)]

C. [(13,12)] D. [(-∞,13)∪(12,+∞)]

10.关于[x]的不等式[x2-(a+1)x+a<0]的解集中,恰有[3]个整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 ( )

A.[(4,5)] B.[(-3,-2)?(4,5)]

C.[(4,5]] D.[[-3,-2)?(4,5]]

11.不等式[x2+x-2<0]的解集为___________.

12.若[1

13.若不等式[x2+ax+4≥0]对一切[x∈(0,1]]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4.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x2-4x],则不等式[f(x)>x]的解集用区间表示为________.

15.甲厂以[x]千克/小时的速度运输生产某种产品(生产条件要求[1≤x≤10]),每小时可获得利润是[100(5x+1-3x)]元.

(1)要使生产该产品[2]小时获得的利润不低于[3000]元,求[x]的取值范围;

(2)要使生产[900]千克该产品获得利润最大,问:甲厂应该选取何种生产速度?并求最大利润.

16.已知[x,y]为正实数,满足[1≤lgxy≤2,3≤lgxy][≤4],求[lg(x4y2)]的取值范围.

17.解关于[x]的不等式[(1-ax)2<1].

18.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a+1)x+1<0].

12.房地产的基本性质 篇十二

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产品的经济特性的认识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区域, 这个特性并非指医疗的一般特点, 而是指医疗服务作为一种经济产品的经济学的特性, 包括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物品, 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等, 本文意在对于上述医疗服务作为一种产品的经济学特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 基本医疗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物品

经济学认为公共物品是指对所有涉及到的消费者必须提供同样数量的物品[1]。一般认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而私人物品正相反, 也就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那么医疗服务作为一项经济物品到底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 许多学人的看法是不尽一致的。甄瑞英等认为[2], 对医疗服务的消费既具备排他性也具备竞争性, 所以医疗服务不是公共产品, 而是一种私人产品。但是它与一般的私人物品又有所不同。陈文辉[3]认为基本医疗虽然就性质而言是私人物品, 但由于其具有的特殊的医患双方的关系的性质导致市场的失效因此必须有政府提供, 因此应属于准公共物品。而何新根[4]认为基本医疗服务是一项比较特殊的产品, 它具有需求的同一性, 支付能力的差异性和交易的代理性质的特点。许多国家通过对医疗保险基金、医疗服务减免税收的方法进行补助, 对老人和困难人群实行费用减免, 相当于把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 对其他人群按市场价付费, 相当于把基本医疗服务作为个人产品来提供。又由于基本医疗服务交易的代理性质, 为把代理行为与医院、医生的经济利益隔开, 国际上通行的是把部分医院办成非营利性质。实际上也是具有公益性质。

中国的医疗体制在不同的阶段实际上有不同的做法, 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多数的工厂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医疗是公费医疗, 这个时期的基本医疗对于全体在岗在编的国有单位职工来讲就是公共物品, 因为它是符合公共物品的涵义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多数非国有企业和农村放弃了原有的公费医疗的模式, 向市场化改革过度, 基本医疗作为一种私人物品来提供, 实际上又成为一种私人物品。而最近几年, 为了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 中国开始实行全民医保, 也就是国家、单位和个人实行医疗保险基金的方式来解决基本医疗的支付问题, 实际上基本医疗又具有了公共物品的特征。

那么是不是基本医疗的性质取决于供给的方式呢, 从根本上来讲, 基本医疗是一项特殊的产品, 它的特殊性在于涉及到公民的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存质量的问题, 当小轿车买不起的时候, 人们可以用自行车或者公交车来代替, 当高档住房买不起的时候人们可以用租住或购买经济适用房来代替, 但是当得了病看不起的时候, 人们的基本的生存就受到了威胁, 这时候就必须有国家和政府来出面救助, 这时医疗就成为公共物品。同时对于中低收入的人群来讲有的人很少得病, 而有的人总被疾病缠绕。医疗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的特点使得社会医疗保险可以大大的改善全体居民的福利水平。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并向其中增加财政投入的方法来解决基本医疗的支付问题。

综上所述, 虽然在供给和消费方面基本医疗都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 但是如果我们把基本医疗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的话, 那么基本医疗就是一个准公共物品, 因为每个居民都应该得到同样的保障。这就如同政府要对于劳动者设立基本收入保障, 对于社会居民提供养老和失业保障, 对于义务教育提供免费支持一样都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当然对于基本医疗这种保障会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从而其公共物品的特征也会不断的变得更加明显。

第二, 基本医疗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

奢侈品是一个贬义词, 就是指那些常人不消费或者消费不起的非常贵重的消费品。但是经济学上讲奢侈品的基本含义与它有所不同, 它没有贬义也没有褒义。经济学在衡量一种商品的经济性质的时候, 要检查它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而带来的消费数量的变化, 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数量也增加, 那么这种商品属于正常商品, 相反属于劣质品。对于正常商品来讲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消费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收入增加比例, 这种商品属于必需品, 反之则属于奢侈品。

对于基本医疗属于奢侈品还是必需品的衡量针对的是产业或者宏观角度的认识而不是微观或者个人的角度的认识, 对于个人来讲当收入增加的时候是否会增加基本医疗的消费是不确定的, 对于健康的人来讲收入增加不会增加医疗开支, 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收入的改善可能会对于患病的家庭成员带来医疗条件的不断的改进。但是在宏观或者国家的角度来讲, 当国民收入增长的时候, 基本医疗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的增长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种规律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对于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决策。

国外的学者对于医疗保健属于奢侈品还是必需品有许多的争论。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讲, 当国民收入增长的时候, 基本医疗费用以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 体现为奢侈品的性质和特点。例如美国从1997年到2001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中, 处方药零售几乎增加了1倍[5]。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讲基本医疗的提供不能满足国内居民的需要, 当经济增长带来收入增加的时候, 基本医疗费用的增长会高于收入增长的速度, 体现为一种对于必需品的补偿性的消费增长。这两种增长就其性质来讲是有区分的。在经济学上的计算都是用收入弹性大于1来表示。所谓收入弹性就是消费增长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增长的百分比。

根据我国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数据[6]计算, 1995年到2006年12年里, 中国城市人均卫生费用由1995年的401.3元增长到2006年的1145.1元, 年均增长10%。中国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由1995年的112.9元增长到2006年的442.4元, 年均增长13.2%。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7]的数据计算, 中国人均GDP由1995年的5046元增长到2006年的16084元, 年均增长11.11%。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 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8%。那么这是否可以说中国农村医疗费用开支增长速度因为大大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而属于奢侈品呢, 很明显是不可以的, 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农村医疗消费由于受到抑制而消费不足, 当收入增加的时候, 随着农村医疗保险的不断推进, 农村的医疗开支出现了补偿性的增长。对于中国居民来讲基本医疗仍属于必需品的范畴。

那么衡量基本医疗属于必需品还是奢侈品有什么意义呢?这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基本医疗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的认识。如果基本医疗属于奢侈品, 其收入弹性大于1, 那么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基本医疗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增加, 我们注意到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产业占到GDP的20%以上, 而中国的医疗总费用2006年为9843万亿元, 占当年GDP的4.7%。1978年为3%, 1988年为3.24%, 1995年为3.54%, 1998年为4.35%, 2000年为4.62%, 2002年为4.8%, 2005年为4.7%。在卫生总费用中基本医疗是最主要的构成成分, 占医疗总费用的90%左右[8],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看到, 中国的医疗开支在1978年到2002年之间为补偿性的增长, 2002年至今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 也就是说基本医疗的收入弹性基本上是小于等于1的, 属于必需品的范畴。

那么会不会当中国的经济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的时候, 医疗在GDP中的比重也会像发达国家那样占比较高的比重呢?这与许多因素有关, 比如医疗费用自付比例降低会增加医疗消费, 医疗保险可以报销的药品中新药和专利药物的采用会增加医疗总费用, 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会提高医疗消费的水平等等。

以上是笔者对于基本医疗的一些经济性质的分析, 笔者认为, 医疗产业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同的一些经济性质, 这些经济性质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分析医疗卫生问题的时候不能简单套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而是要针对其产业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合理的结论。

参考文献

[1]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723.

[2]甄瑞英, 江琴, 王秀丹.从医疗服务性质分析我国医疗改革.现代商业, 2007, (27) :211.

[3]陈文辉.论医疗卫生的公共产品特性及其实现形式.宁波大学学报 (理工版) , 2007, (2) :268-273.

[4]何新根.医疗卫生服务特性与改革路径.浙江经济, 2006, (10) :22-23.

[5]黄东临.2001美国处方药市场迅速增长又一年.国外医药合成生化制剂分册, 2002, (23) :244.

[6]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7.

[7]中国统计年鉴2007.

13.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发散思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14.《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篇十四

新鲜实验学校 付程善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分数的基本性质也为后面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的四则运算、比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它在整个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大小不变的分数。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在教材中所体现的是承前启后的作用,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是: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二、说教、学法

(一)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实际操作法 2.迁移教学法 3.启发教学法

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学法指导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 探索,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准备了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和彩笔。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我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课前热身。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四)新知运用,拓展延伸。(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复习旧知,课前热身”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几道关于商不变性质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填空题,再现了学生的原有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作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接下来我创设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慢羊羊村长分饼的故事情境,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到底谁分得的饼多呢?学生大胆猜想,气氛活跃。

在“动手操作,探究规律”这一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进行验证,最终得出

  248。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讨论这组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讨论之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进而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通过一道填空题,使学生明确“相同的数”不能是0,加深了学生对概念表述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的感知。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观察与分析、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问题,发现并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真正经历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的整个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引导学生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理解。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第四个环节我设计了几道练习题,有填空题、判断题、对数游戏,还有拓展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巩固教学效果,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加深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分析过程和结论呈现于黑板上,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学习过程和目标。

七、说教学反思

15.房地产的基本性质 篇十五

一、教学片段一

学生通过观察, 得出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我出示了以下习题:

显然, 这三道题目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会直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求解, 同时强化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记忆, 可谓基础, 学生当然轻松过关。一个学生说:“分母2变成了24, 24是2×12的结果, 所以1也要乘12, 即二分之一等于二十四分之十二”;一个学生说:“同理, 24=8×3, 那么10×3=30, 所以第二题括号里填30”;又一个学生说:“第三题也不难, 9是3的3倍, 想21是几的3倍呢?自然是7。63÷21=3, ( ) ÷9=3呢?三九二十七。”

二、教学片断二

我指着学生刚才解答的提问:“现在以你们得出的为题, 男生填分子, 女生填分母, 看谁填得快?”

男生:1, 女生:2。

男生:2, 女生:4。

男生:3, 女生:6。

男生:24, 女生:48。

几组练习之后, 改为老师说分子, 学生说分母, 课堂气氛颇为轻松愉悦。但就在学生越发得意之时, 我说分子改为11, 请问分母是多少?

热闹的课堂顿时变得鸦雀无声。不一会儿, 有了窃窃私语:“12除以11除不尽呀, 怎么办?要么老师出错了?”我静静地等待着, 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 我觉得分母应该是22。”我追问:“为什么呢?”学生响亮地回答道:“12除以11是除不尽, 但是二十四分之十二不是等于二分之一吗?二分之一的分子分母同时乘十一, 就是二十二分之十一。”教室里掌声雷动。

三、教学片断三

我们回看前面的一题同学们的解题思路是理由谁能再说一下?学生答:“分子分母同时乘3, 分数的大小不变。”我接口问道“那

老师的题目刚一出来, 就有同学抢着说:“太简单了, 填10。”另一些同学笑了:“就这么简单吗?”没多久, 一堆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 一同学回答道:“加号是一个陷阱, 分子分母同时加上10, 分数的大小有变化, 不信你看而正确的解题方法是10+10=20, 20是10的2倍, 8×2=16, 16-8=8, 所以分子的括号里填8, 这样才符合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理有据, 也正是我想说的思路呀。表扬了这位同学, 我紧跟着提问:“那么括号里是填24吗?”学生们先计算出了新的分子得32, 用32÷8=4, 再将分母10乘4得40, 最后用40减去10, 算出了要填的数30;小结中学生们还特意指出分子分母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 分数的大小不一定相等, 必须是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同一个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才不变。更欣喜的是, 有一个同学提出:“还可以这样思考, 把8当做1倍数, 加上24就等于加上了3个8, 这样分子变成了4个8, 那么要保证分数的大小不变, 对应的分母应该变成4个10, 也就是分子分母同乘4, 这样新的分母就是40, 40-10=30是答案。”你看, 分数的基本性质被学生用活了。

维果茨基说:“有效教学的不二法门, 乃是超越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 领先一步, 带领并辅助他们学习新知识。”差不多就是我们常常强调的“跳一跳, 摘果子”。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 片断一中的练习帮助学生初步运用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不难;然而以此题生长出片段二中的习题一下子置学生的思维于窘境, 因为初看上去, 这一题似乎并不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学生“接近全知而又不能全知”, 智力得到了极大的考验, 也就产生了如心理学家们所研究的那样:思维在紧张和好奇中, 得到充分激发, 灵感终于被唤醒。

16.我国体育仲裁基本性质辨析 篇十六

【关键词】体育仲裁;基本属性;国际接轨

Discrimination in the Basic Nature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

ZHANG Qi-wu

(Shengda Trade Economics & Management College of Zhengzhou, Zhengzhou, Henan 450091)

【Abstract】With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s, the thesis discriminates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sports arbitration system and ordinary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the specific operation. The particularity sports disputes and broad applic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arbitration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 The basic nature of the study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 will help to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orts arbitration system that can adapt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dock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Keywords】Arbitration for Sport, basic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1前言

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带动了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伴随着我国各项体育事业繁荣,发生在体育领域的纠纷也急剧增加。体育仲裁随着体育的商业化、全球化等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利用体育仲裁解决体育运动中的争端在国际体育界已呈普遍化趋势〔1〕。但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核心的是对体育仲裁的性质有较大的争议,对建立什么性质的体育仲裁体制认识不清,对体育仲裁与普通商事仲裁、人事仲裁、劳动仲裁的联系和区别认识不够,体育仲裁到底是坚持仲裁的自愿性?还是针对体育纠纷的特殊性做出适当变通?界定体育仲裁的性质成为建立体育仲裁体制的当务之急。

2当前体育仲裁性质主要观点介绍

体育仲裁的性质在学术上有较大争议,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契约说:该观点认为,体育仲裁是完全由当事人严格按照意思自治原则达成仲裁合意,没有当事人自愿达成仲裁协议就不能进行仲裁,达成仲裁协议是仲裁合法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当前的普通商事仲裁就是以这种学说为基础的。(2)准司法说:该学说认为国家司法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仲裁都具有监督和管理的权力。尽管仲裁源于当事人之间的协议,但在仲裁合意效力、仲裁员权力、仲裁员的审理以及仲裁裁决执行等方面,其权威性都来源于国家的法律。同时,这种学说还认为,裁判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只有国家司法才能行使这种权力,如果没有国家的授权,仲裁员就不能行使通常只能由国家司法行使的权力。如果法律允许当事人提交仲裁,则仲裁员的地位就像法官一样,从本国法律中取得裁判权。因此,仲裁员类似于法官,而仲裁裁决则与法院判决有同等效力。(3)混合说:混合论试图兼采契约论与司法论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该学说认为仲裁需要并依赖于司法因素和契约因素,这两种因素至少在仲裁中是相互协调且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仲裁源于私人契约;另一方面,仲裁又不能超越于法律制度之外成为世外桃源,如果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和仲裁裁定持否定态度的话,仲裁协议有效性和仲裁裁决执行最终取决于有关法院裁定。因此,仲裁兼具司法性与契约性双重属性。(4)自治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仲裁既非司法性、契约性,也非混合性,而是自治性。即仲裁是法律秩序诸多机制中的一种,研究体育仲裁重点应放在其目的和作用上,仲裁法以满足当事人愿望为目标,其功能是发展商人法;尽管还应保留最低下限公共政策为限制,完全的当事人意思自治是仲裁充分发展必需的。于善旭教授认为体育仲裁制度从其建立开始,就应该按照独立民间仲裁的模式来进行设计与规范,体育仲裁应坚持普通商事仲裁的基本原则,建立民间性质的体育仲裁是大方向。〔2〕杨忠伟教授认为体育纠纷的特殊性决定体育仲裁在审理程序上尤其是审理期限上应有所变通。

3体育仲裁可以建立强制仲裁和自愿仲裁相结合的仲裁模式,竞技体育采用强制仲裁,非竞技体育采用自愿仲裁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第33条规定:“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的纠纷,由体育仲裁机构负责调解、仲裁。体育仲裁机构的设立办法和仲裁范围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很明显,法律规定了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的纠纷要提交体育仲裁机构调解、仲裁,表明体育仲裁属于法定仲裁,这里就凸显了它的强制性。尽管CAS明确声称其管辖并不是强制性的,但它允许国际单项体育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简称为IF)和非政府间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简称为NGO)在它们的章程规范中纳入格式化的CAS仲裁条款。接受该条款是加入这些体育组织的先决条件,加入这些组织则是参加相关体育竞赛包括奥运会赛事的先决条件。〔3〕因此,体育仲裁并非出自当事人自愿,而是法律或者体育组织明文规定,其体育组织成员加入体育组织即等同于和该组织签订了仲裁协议。《奥林匹克宪章》专门规定在奥运会举办时发生或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关的任何争议,须提请体育仲裁院仲裁,参加相关国际比赛和奥运会的运动员均要签订相关的格式协议。奥林匹克宪章也明确规定,运动员必须声明遵守奥林匹克宪章等规定,否则,不得参加奥运会,遵守奥林匹克宪章等规定的结果是使运动员必须接受强制仲裁。竞技体育仲裁协议的强制性与仲裁最核心的价值——仲裁自愿原则相冲突是我国体育仲裁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尴尬。体育纠纷的特殊性需要体育仲裁对仲裁规则做一定的取舍,如同劳动仲裁和人事仲裁规则对普通仲裁做出的一些变通一样,体育仲裁也可以对普通仲裁规则做出一些变通处理,以适应解决体育纠纷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否认竞技体育仲裁的强制性,提出体育仲裁应严格贯彻普通商事仲裁的自愿性原则,但如果完全按照普通商事仲裁需纠纷双方当事人达成仲裁合意才能进行体育仲裁的话,一方面,体育纠纷一方当事人未必愿意采用体育仲裁解决方式,转而行使诉权请求,这明显有违体育仲裁设置的初衷;另一方面这种舍本逐末的选择与国内法制冲突难以调和,且与国际体育仲裁难以接轨。强制性体育仲裁的最大优势就是既有利于强化体育纠纷统一、快捷的解决,还有利于维护国内法制的统一和与国际体育仲裁体制的接轨。

4体育仲裁与普通商事仲裁的协调

如何处理体育仲裁和普通商事仲裁的关系,不同的国家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是有所不同的。日本在体育仲裁和普通商事仲裁体制上采用相互独立的的运行体制。美国在处理体育仲裁和普通商事仲裁的关系上与日本等国有较大的不同,其体育仲裁体制是既有独立的体育仲裁体制也有融合到普通仲裁体制之中的体育仲裁,也就是说美国体育仲裁既有在普通仲裁体制中设立的体育仲裁小组,也有建立在体育组织中的体育仲裁专门组织,即便是美国四大职业联盟也可以将其部分体育纠纷提交AAA处理。在美国由于司法权的独立,体育仲裁机构不受行政部门的影响,完全独立裁决。在聘任仲裁员时两者都要求仲裁员同时具备体育和法律的专业知识,并经过严密的培训和严格的选拔、考核,同时要求其保证在履行职责时必须做到完全客观与中立。〔4〕从中不难看出美国体育仲裁与普通商业仲裁是有别于其它国家的,二者既有分离的地方也有融合的地方。除了美国四大职业联盟的体育仲裁机构规定必须提交该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外,其他体育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采用体育仲裁或者是普通商事仲裁机构,所以美国体育仲裁既有法定管辖也有协议管辖。我国体育仲裁和普通商事仲裁的关系上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做法,在法定仲裁管辖方面实行由体育仲裁专属管辖,除法定专属管辖外,其余遵循自愿管辖。法定管辖的范围可以结合我国实践并参考CAS宪章有关管辖规定加以确定。

5国际体育仲裁对我国建立体育仲裁性质的启示

1983年,国际奥委会设立国际体育仲裁院,它的管辖权非常广泛,“所有与体育有关的纠纷案件,只要奥林匹克宪章对此未作其他规定的,都属仲裁范围。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制度是按照瑞士法来设计的,所以选择瑞士洛桑作为仲裁地,适用瑞士法律对国际体育仲裁院是最有利的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外国法院对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的审查。〔5〕国际体育仲裁体制是典型的强制性体育仲裁,即必须将纠纷提交国际体育仲裁院解决,而不能寻求司法途径或其他途径,这是因为国际体育纠纷的解决要充分考虑体育纠纷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国际体育纠纷的时效性、技术性,加上纠纷当事国之间的法律文化冲突。 “当今体育无国界”,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参与国际竞技体育领域纠纷事务也大量增加,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通过国际比赛逐渐加深了对国际体育仲裁制度程序和性质的认识,我国一些学者也研究了当今我国竞技体育仲裁制度与国际体育仲裁制度的差距。尽管某些国内体育协会在其章程中也有仲裁解决体育争端的规定,但是,我国至今为止,事实上还没有设立过专门的体育仲裁机构。大多数国内体育协会或没有设立相应的体育仲裁机构,或相应的争端裁决机构的组成透明度不够,使该协会的成员或分支机构对其公正及公平性缺乏信任感,以至于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将争端诉至法院以求解决。〔6〕国外这些在体育仲裁领域获得的成功范例,对于我国体育仲裁的构建是非常宝贵的借鉴。所以探讨我国体育仲裁的性质,可以通过研究国际体育仲裁的性质,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我国的体育仲裁体制的建立可以充分借鉴国际体育仲裁院的一些成熟做法,建立起既适应我国国情,又和国际接轨的体育仲裁体制。

6结束语

讨论体育仲裁的性质无论简单地从契约性质角度、准司法性质角度、混合论角度,还是从行政性质的角度进行论述,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片面性。笔者并不主张将体育仲裁基本性质的讨论囿于某一理论,而是充分汲取各种学说中合理成分,考虑到体育仲裁的专业性、技术性、复杂性等特点和涉及到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灵魂,不适合纳入单一的自愿仲裁或强制仲裁的范畴,也不宜归入单一的民间仲裁或行政仲裁。建立我国体育仲裁要充分协调体育仲裁和普通商事仲裁、劳动仲裁、人事仲裁的关系,借鉴国际体育仲裁的成熟做法和经验。所以我国应着重从如何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又和国际体育仲裁制度相衔接的体育仲裁制度上,来研究体育仲裁的基本性质。

参考文献

〔1〕黄世席.仲裁解决体育争议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13-1614,1620.

〔2〕于善旭等.建立我国体育仲裁制度若干基础性难点问题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P3-4.

〔3〕张春良. 强制性体育仲裁协议的合法性论证——CAS仲裁条款的效力考察兼及对中国的启示〔J〕.2011,3,P23-24.

〔4〕沈黎勇.美国体育仲裁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P23-24.

〔5〕岳明.国际体育仲裁院设立上海分部的法律障碍〔J〕.体育科研,2010.5,P(16-17).

〔6〕林世行. 国外体育仲裁制度及其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11,3,P(23-24).

上一篇:关于开展“一转变三服务”作风整顿活动的实施意见下一篇: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提交材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