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考备考计划

2024-12-29

物理高考备考计划(共12篇)(共12篇)

1.物理高考备考计划 篇一

一、指导思想:

立足学科,抓纲靠本,夯实基础,联系实际,关注综合,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技巧。

二、基本任务

全面系统详细复习物理必修一、必修二、3-1、3-2的重点知识,2-3月份对3-4、3-5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点拨,但不必过细。

1、知识方面:完成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及单元范围内的系统性。

2、能力方面:加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突出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系统知识网络;

2、深化概念、原理、定理定律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促成学科科学思维,培养物理学科科学素养;

3、结合各知识点的复习,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解题规范和答题速度;

4、提高学科内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技巧,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处理现实问题;兼顾学科间综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学科视点。

四、复习时间安排:

从208月份开始,进入物理第一轮复习,按知识章节,逐章复习,力争年3月中旬完成第一轮复习,实际授课计划140课时。(附表)

五、复习策略和具体措施:

按照知识体系,分块按章节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注重学法点拨和重难点剖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立足课本,着眼基础,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完整的复习所有必考知识点,重视主干知识,强化学科内综合,同时兼顾非主干知识。

2、钻研教材、考试说明与近年高考题,充分利用一轮复习资料,狠抓常规教学,落实好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精评。

3、加强方法教学和规范教学,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之学会自学,养成良好习惯,能灵活运用基本规律,正确审题,学会综合分析,规范作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针对教材、针对高考、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具体指导学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如:①做好章末检测的命题与讲评,及时整理知识遗漏,熟练考查重点与高频考点,掌握难点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②抓作业规范,适当布置计算类作业题,抓答题规范,适当设置不定项选择小测试抓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③做好课后辅导与自学、互助,发动学生开展每日一题的自主式复习,利用好第二自习落实师对生一对一的培优转差。

5、充分利用备课组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整合资源,提高复习的质量,每周集体备课至少1次,平时多交流,多听课,多研究课堂教学。

6、关注高考信息,了解高考最新动态。

7、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试技巧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学的开心,对高考有信心。

要做到:全面复习、突出重点。关注热点与强化弱点相结合;课内复习和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质量与速度并重,忌轻描淡写和拖泥带水;精讲、精练、勤辅导。

高三物理组所有教师,决心把各个环节落到实处,采取有效措施,搞好一轮复习。

说明:1、表中没有单独给出机动时间,将其包含在各次模考占用的周次课时中; 2、表中给出大致进度,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但基本应与本表一致;

3、第二轮复习时半月一模考,预计共占用6-7周时间,具体根据年级组及学校安排调整;

4、表中各次考试后括号内为当次考试负责人,负责命题、组卷、阅卷安排及卷面分析的汇总。

2.物理高考备考计划 篇二

为了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科学性、高效性, 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 现主要对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谈谈自己的一些备考思路和建议。

一、“三基”是立足之本, 主干知识是成败关键

第一轮的单元系统复习中, 要踏踏实实地落实《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 进行全面复习, 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并且不留死角。通过研读考纲, 把握重要考点及高频考点, 将“三基”作为复习的重点。对《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学习, 主要是“一看、二比、三查”, 一看:看高考内容范围及要求;二比:比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模拟试题编排;三查:查重点掌握, 解题规范, 复习策略。

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 了解这些概念、规律产生的背景、适用条件和范围, 明确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只有强化“三基”, 才能谈得上能力的提高。高考命题由前几年的“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到现在的“强调一定的知识覆盖”, 这就要求第一轮的复习必须全面、系统。但是要避免复习过程中追求难度一步到位和各章节复习孤立地进行这些现象。因此, 第一轮的复习中, 要降低难度、狠抓基础、单元过关, 这些是基本策略, 但对一些主干知识或核心知识 (比如“受力分析”、“牛顿定律”、“功能关系”等) 要采取“滚雪球”的方式, 即后面的复习要将前面的主干知识有意识地包容进去, 将前面遇到的问题在后面的复习中有意识地重现, 这样既避免了遗忘前面复习过的主干知识, 又加强了前后知识间的综合与联系。

二、掌握典型物理过程及模型的分析, 体会基本物理思想方法

现在的高考试题弱化传统的、纯学科技巧性的考核, 而是强调学生的思考、探究, 强调知识的应用, 贴近考生生活实际, 突出时代气息, 突出学科特色, 强调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核。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要多反思, 总结和归纳出一些解题的思路方法, 在头脑中“沉淀”一些典型的物理过程模型。如在《相互作用》中有“三力平衡”、“动态平衡”、“斜面上分析静摩擦力”等典型情景, 在《牛顿运动定律》中有“瞬时加速度”、“斜面”、“连接体问题”、“传送带”、“临界状态”等典型情景, 在《电磁感应》中有“导轨上有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线框穿磁场”、“闭合线框中磁场随时间变化”、“感应再感应”等一些典型情景或物理模型等。通过认识各种物理模型, 掌握物理模型的特点、规律及解题方法。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不会灵活运用”与“理解知识不到位”。因此, 复习过程中难度要适当, 难题、怪题会冲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在做大量习题中, 要抓住少而精的反映典型物理过程的重要例题, 认真做, 重复做, 边做边认真地体会其中的物理思想和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只要抓住这些典型的物理过程, 对它们各方面的细节进行深入详细地分析, 就可以抓住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共同线索,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解题程序的规范化, 良好的解题习惯, 是有效增分的捷径

我们要注重每次考试的成绩分析和错题分析, 查找易错点和知识漏洞, 最主要还是明确自己的增分点所在。

解题首先要通过审题, 弄清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和建立物理模型。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 可以是受力图也可以是运动过程图等。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 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些同学做题时为了节省时间, 就往往省略审题时间, 这样做的结果得不偿失。

在搞清物理过程之后, 应把每一个物理过程用所学过的定理定律加以描述。学生学过的“运动学公式”、“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都可以用来描述过程, 与此同时, 还要注意衔接各个过程的状态。比如“速度”这个物理量一般不发生突变, 它既是上一阶段的末速度, 又是下一阶段的初速度。针对状态来研究, 我们要清楚力学的解题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牛顿第二定律;一是功能关系, 主要是动能定理。

在解计算题时, 必须注意书写表达的规范, 养成规范的公式格式, 文字表述, 准确规范的物理语言使用等。答题的规范性对增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设定字母符号的意义, 指明研究对象, 规律应用的条件, 计算结果中符号的物理意义, 说明矢量的方向, 推理要严密, 单位的规定, 等等。根据高考评卷的评分标准, 考生只有写出解题中的得分点即正确的物理表达式时, 才能得分。因此, 要求我们在解题时必须应用规范的物理公式或物理等式来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

四、切实加强实验复习, 突破实验与探究能力

在高考试题中实验题的分值大概15分左右, 近几年海南省的高考实验题难度不大, 题型也很稳定。这些实验大多出自教材, 但考查的不仅仅是实验操作, 而是对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器材、实验数据分析、误差分析等在内的实验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复习中除了要强调动手的重要性, 还要强调动脑的重要性。

笔者觉得实验能力的训练提高应重视以下几点:

1. 基本器材。

我们在复习实验时, 必须要熟练掌握基本实验器材的操作使用及读数, 比如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等都是考纲上明确要求的, 这些知识点连续考了几年, 但得分率还是很低, 说明了我们对实验复习的不到位。

2. 教材实验。

要从教材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出发, 理解实验的步骤, 掌握实验技能、方法及误差分析的思路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3. 验证能力。

通过物理规律分析判断物理现象和结论的正误, 并能对物理结论作进一步讨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首先要树立物理规律于实验、于生活的理念, 实验是第一的, 规律是第二的。

4. 探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对物理实验进行简单的探究, 对实验数据能利用图形、函数等方法进行处理。

5. 利用新器材或新方法去评价和修改简单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筛选、原理的迁移都能很好地考查各种实验能力, 例如光电门的使用、Dis系统的使用等等。

五、了解命题动态, 关注考题情景热点

当前高考命题的基本分析:一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考察, 即主干知识;二是强调试题的应用性, 即题目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 材料背景新颖, 注意航天技术、环保技术、新能源的应用等。因此, 我们在复习中要多关注时事热点和科技新成果的报道;三是命题题材的广泛性;四是加强试题的综合性, 每一题肯定综合多个知识点, 以达到“强调一定的知识覆盖”, 比如“力电综合”、“力热综合”等等;五是落实创新意识的考核, 主要通过实验题来考察, 实验题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 但“探究”的体现可能会有所加强。

3.新课程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考 ;物理;措施

近年来,对于高考这一关系到许多学生的重要选拔考试,国家对高中教育理念有了全新的改革,新课程理念对物理高考方面的指导教学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从教材的选择,课题的重点圈选,到考纲的预计和规划都需要有一个完善全面的进步和更新。在命题上,遵循于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但在应用上则不拘泥于大纲;在试题设计上,逐步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在试卷长度的控制上,适当缩短,给考生更多的思考、作答时间;在试题布局上,有利于考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答,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挥。

一、高中物理备考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复习体系。在物理高考复习当中,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学。这样的方法虽然可以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避免遗漏现象的发生,但是却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影响复习效率。教材提到的知识点通常都具有渐进性和重叠性,是为了方便学习而制定的,但并不适合用来复习,知识点的重叠会使得复习的时间延长,效率低下。

2.做大量练习题,学生陷入题海。在物理高考复习中,教师会让学生大量解题,所选例题指向不明,要达到的目的不清。有的老师不顾学情,抛开课本,肆意拔高,大讲特讲,学生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有的老师以练代讲,让学生在题海中摸爬滚打,将复习课变成了单调乏味的知识训练课。学生做试卷之后,教师逐题讲试题,包讲到底,学生不爱听。每一部份复习结束后,进行一下阶段测试是必要的,但有的教师待学生做完试卷后,逐题讲解,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一题不落,结果是“教师累得够呛,学生急得够呛”,浪费了学习时间,致使课堂效率低下。

3.问题结构较乱,难度过高。当前的高考模式下,高中物理复习时间紧,所以有些教师草草结束了一轮和二轮复习,目的在于多和学生进行整卷训练和真题训练,同一张卷子上选择的问题缺乏内在的、有意义的逻辑关系,问题较为孤立,问题的设置难以迁移到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原型,无法实现问题的拓展和整合,影响了学生认知结构重组的效率.;受高考压轴题的影响,有些教师在高考复习时,也追求问题的综合性和技巧性,设置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低层次设问的铺垫,有些问题设置很怪、很偏、特难,从这些问题的设置效果来看,不仅仅没有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还产生了“负效应”,学生的认知结构被搅乱了,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考前综合症,反而不利于复习目标的实现。

二、物理备考策略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高考题再怎么灵活,它都要紧扣课本、围绕考纲来命题。只要我们的基础知识牢靠了,基本技能掌握了,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我们就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形式的高考!所以,在首轮复习中,我们务必要加强"双基"训练。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尽管近年来高考物理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许多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所以在复习的第一阶段,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蓝本进行基础知识复习。教师要通过典型的例、习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例、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我们在一轮复习阶段要多练选择题,因为选择题相比而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对及时巩固相关的知识点很有帮助,而且也不费时间,效率也就比较高。

2.专题训练,提高能力。在这一阶段,在复习过程中要对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对于所学的知识要进行梳理和联系,围绕典型问题、高考热点复习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通过专题复习的形式全面复习。同年级物理教师每人研究一两个专题,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取长补短。高中物理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还十分讲究思想和方法,这类问题,一般较灵活,技巧性较强,解法也多样,这就要求考生找出最佳解法,以达到准确和争取时间的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物理内容之中,缺乏对基本的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这些基本的物理思想包括理想法、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图象法、逆向思维法、演绎法、归纳法、假设法、排除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等效法、类比和迁移法等。在高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讲解与渗透基本物理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只有这样,考生在中考中才能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研究题型,模拟高考。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就必须对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化。这一阶段,重点是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我们在本轮复习中应站在科学的、有效的角度上,研究考试,分析题型,精选例题,组合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要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能及其限时训练,科学表述、增强防错能力,查缺补漏。编制符合新课程标准及命题特点和规律的、高质量的模拟试卷进行训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要及时批改,重点讲评,讲解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与问题,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去体会感悟。对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要指导学生进行回味练习,扫清盲点。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要求答题,按标准格式答题,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对于解题的错误要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三、结语

总之,在高考物理总复习中,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紧扣大纲,抓好双基,注重选择例题,挖掘深化课本功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地复习,会有效地提高高考总复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向翠萍,高中物理教学之点滴[J].教育学院学报,2013.

[2]宋大伟,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六种策略[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4.

[3]张学东,浅析高三物理总复习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

4.物理高考备考专题 篇四

面对渐行渐近的六月,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了吗?有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有没有必胜的信心?有没有“此时不博,更待何时”的豪情?

据统计,每年高考约有60%的同学正常发挥,20%的同学发挥失常,还有20%的同学表现出色。这些超常发挥的同学就是大家羡慕的“黑马”,有的甚至成为高考状元。中科院在连续4年对全国200名高考状元跟踪研究后发现,影响高考成绩的所有因素中,考生在考试中和考试前的心理状态,分别位列第一位和第二位。其次才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基础。拥有好的心态,对高考成功至关重要。让我们向成功者看齐,2009年,“黑马”可能就是你。

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

——以瓦伦达心态迎接高考

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高空绳钢索平衡演员,他经常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钢索上做各种惊险动作,每次能获得成功。瓦伦达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专心专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心理学上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赛事以外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

1、树立恰当的学习期望

同学们要客观分析各方面情况,建立适当的目标。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难以达到的目标,过分关注于理想的成功,不仅会分散学习注意力,还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2、淡对竞争,突出自我诊断

有些同学过分关注自己每次考试的排名,一心只想着如何超越竞争对手,一旦看到某道题做不出,便会想到会被扣多少分,会影响自己的名次,会影响考上大学,结果越着急越做不出题,反而影响了考试。

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发现错误和弥补错误。同学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所暴露出的问题上,多看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补救,力求查漏补缺。再往前迈出扎实的一步。

跨越成功的横栏,归结起来就是几句话;重要的不只是知识,而是关于知识的运用(策略与方法);核心的不只是方法,而是运用方法的状态(心理和心态)。用不等式表示就是;心态>方法;方法>知识。

希望同学们都做一匹黑马,保持奋发的心态,昂扬的斗志,创造辉煌的六月。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高原心理现象”的化解

许多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复习和专题训练,进入模拟考试阶段后,往往会突然感到吃力,难以找到解题的感觉,考试成绩也随之下降或忽高忽低。殊不知,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高原现象”。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原有知识被重新排列组合,同时掺入了一些新的思维方法,要把知识重新构成一个多层次、清晰的体系,需要一定时间去理解与融合。好比爬一座高原,有一段时间我们会感到非常艰难,连呼吸都困难,但爬上山顶,将是一马平川。

1、注意基础,避免眼高手低

对付“高原现象”的办法是:绝对不能灰心和自暴自弃,可以找一些经典又精炼的试题来做。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温故知新。如果不想做题,可以采用“看题”的方法。以数学为例,“看题”就是迅速扫描题干,如果能想出解题方法就直接跳到下一题,如果不会做再仔细思索,不要一想不出来就翻答案,那样的话效果很差。高三后期,要特别注重基础知识,书本上的题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它们具有典型性,如果我们能深刻地理解它们的题型结构和解题方法,不仅能巩固基础,还能从中发现做题的规律和技巧。

2、改进方法,摸索命题规律

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的内容和层次均有差别。高三后期,同学们要把重点放在总结知识,举一反三上,不可只片面追求难题。遇到典型例题,应该想想此题和哪些题类似或有联系?解决这类问题有何规律可循?此题还有无其它解法?养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习惯,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3、针对“弱点”,进行专门训练

对那些多次做错的题,同学们有目的地把历次考试和作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分类集中起来进行分析,逐个加以解决。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门训练,找类似的题来练习,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避免心理超限效应

——学会轻松面对高强度训练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开始他很感动,打算捐出身上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重复地讲,他决定只捐一些零用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的演讲还在继续,马克.吐温非常烦恼,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大论的演讲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1分钱,反而还从募捐的盘子里拿走了几分钱。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超限效应对人的心理起的反作用。高考复习中,由于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不少考生心生厌倦:“一想到那些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心里就像长了草一样烦„„”

1、合理安排,大胆取舍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高三下学期,每个同学手里都有大量的模拟考试题,很容易陷入题海出现心理超限效应。事实上,每个同学们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这些试卷进行选择,过于简单、或已掌握的题可以忽略不做,也可以选择做一部分;过分难的题也要少做。

2、保持状态,提高效率

不论多忙,都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按时作息。按时作息的基本要求是中午适当休息,晚上不要太熬夜,早上按时起床。

还要注意多与同学和老师沟通,有意见多交流,有疑问主动向老师请教,这都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办法。在宽松友爱的氛围中复习,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高考中也会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3、心理意象,百战不殆

篮球巨星乔丹上中学时,有一次在比赛中做出了一个完美的扣篮动作,震惊了全场。有人问他:“以前也没有见你练过扣篮呀,怎么一下子就做得这么好呢?”乔丹说:“虽然我没有在场上练习这个动作,但是我每天都在心里想着扣篮的全部动作,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就这样在心里一遍遍地练习着,所以才在球场上有出色表现。”

难道在心里也可以练好篮球?当然可以。每天睡觉前把自己当天学习或训练的东西再在头脑中清理和思考一遍,进行一次无纸笔的训练,早上起来后也可以再搜索一遍,这不就是同乔丹的臆想一样吗?这就是心理意象训练。

如果你心里有了一个愿望或一个合适目标,并且有强烈的创造想象欲望,从各方面考虑和思考、想象它,那么这个目标会不知不觉地向你走近。当然必要的想象训练只是努力的一部分,行动同样不能缺少。

在高三有限的时间内,不要盲目训练搞题海战术,只有你在踏实的努力之后,走向你心中的目标,画在墙上的饼才会冒出缕缕香气!

我们怎么办?

2009年物理科试卷着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科学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考纲要求必考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分布合理,几乎覆盖盖了高中物理学的全部主干知识。试卷中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双基落实。注重考查基本物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设置合适题量的基础题、常规题和典型题,设置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一般是学生熟悉的,考查考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

物理实验重点考查了实验操作过程、实验原理和方法。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的理解程度,涉及到许多具体操作细节,学生只有认真做过实验,且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积累,才能正确作答。

记得几年前在一次高考报告中(民进),北京理工大学的一位教授讲的非常好,我们学生在高考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并不是知识不会,就前几天我在高三19、20班讲的2007年高考物理计算题,(题略)一个小球从水平面以一定的初速度离开,落在斜面上,滑下后又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停下,就三个过程(平抛、斜面上匀加速、水平面上匀减速),一个重点(斜面上速度的分解)。区均分0.28分,涉及到的知识我们哪个学生不会呢?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但据我的了解,19班有90%,20班有60%以上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关键是知识的应用---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归类,多数题从不讲出最后答案,如2007年高考物理计算题,这个题我已经讲过五、六次了,但我也不知道答案是多少,运动规律知道了,找出三个已知量,所有运动规律就五个公式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答案无关紧要,题目分析清楚了,方程列出来了,还解不出来,那就是不该上大学的。

5.2010高考物理备考攻略 篇五

高三物理备课组

2010年5月

30天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不重要,但对于高考备考走进最后冲刺阶段,30天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在最后30天内应当怎样进行复习呢?

一、抓好基础、回归课本、构建知识体系

1.对照《考试说明》与教材的目录,由单元到各个板块,进行知识的整合、画知识的网络图;

2.对教材进行快速泛读,找热点、难点、重点和疑点问题;

3.翻阅自己所做过的习题,对习题按照物理模型、解题方法进行梳理与归类。

二、查缺补漏:

1.对照《考试说明》与教材,对知识点逐点进行内容的回顾,寻找知识的盲点与弱点。

要注意阅读教材中跟生活、现代科技联系紧密的应用性、探索性的实例。如:飞船、加速器、汽车的加速显示仪、静电除尘、电磁流量计、等离子发电机、磁单极、超导体、磁悬浮列车等问题。

2.看自己的纠错记录本,重做错题,纠正思维缺陷,以免“重蹈覆辙”。

三、回顾所做的学生实验以及演示实验:

1.会使用各类实验仪器,会操作、会读数。如: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打点计时器、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多用电表等;

2.总结有关设计性实验问题,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强化套题训练目的功能:

1.限时训练:提高做题的速度、技巧;

2.规范化训练:提高得分率,避免不必要的扣分

五、树立必胜信心,改变对成功认识的理念:

1.正确面对失误,善待考试结果,把每次发现的问题变成走向成功阶梯;

6.高考物理二轮复习备考方法 篇六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备考方法

一、抓基础。

一份高考试题中、低档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部分)占80%,难题只占20%,如果把最后冲刺阶段的宝贵时间去解难题,这是舍本求末。通过前一阶段的模拟训练,大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查缺补漏,才会事半功倍,如对基本概念,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仅以“功”的概念为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各种形式的力做功,都对应着一定形式的能的转化。能否准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极大地制约着对某些物理状态、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高考试题往往通过特写的物理情境,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对一些物理定律、物理公式,往往有的同学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该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这些都应在最后阶段,逐一解决。

高考物理备考策略另外,还应注意总结重要的物理问题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等效方法、逆向思维等。通过对以往练习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一个档次。

二、抓核心。

核心就是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一般应该注意两个线索:力和能。物体的运动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决定。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些力往往又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的能量不断发生变化。能及能的相互转化为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线索。分别从力和能入手,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久而久之,就可能化为“能力。”

三、抓薄弱环节。

近两年高考试题加强了对论述能力的考查。目前主要体现为对推导论证的考查。如去年高考及今年北京地区春季高考都增加了推导证明题,但这几道题都源于课本。因此,复习中应注意课本中某些重要命题的论证过程。还应该加强对物理问题的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求解计算题,不仅仅能够计算出结果,还应能够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述。即不仅会说出是这样,还要会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四、抓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去年高考试题的特点之一是大量的题目紧密联系实际,物理理论原本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但结果是有不少同学反倒对这类题感到生疏,这是很不正常的。在总复习阶段,应善于把物理基础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力、热、电、光各个分支,都有大量的事实能与高中物理结合,要学会用物理基础理论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提高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抓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应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在涉及势能计算时,应先确定零势能标准。在涉及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时,规定出正方向,以方便于用标量运算代替矢量运算化。在计算过程中,先统一单位,运算后认真对数字结果进行复核。

高考物理的八点建议

1.课后复习要能够独立思考。

有些同学平时练习还可以,一到考试时成绩就上不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独立思考,边看答案边做题,甚至还没看明白题就急着去翻答案,做题的作用类似于校对,答案想通了就认为自己会了,盲目追求做题数量。

有时题不会做时,别人的一句提示,一个图形就可使题目迎刃而解。要知道考试时是单兵作战,没有任何外来的提示,常常是考完试就对自己的错误恍然大悟,于是归结于自己粗心,其实这正是平时自己对一些问题过快的去找答案而缺乏独立思考造成的。虽然高三阶段时间紧,内容多,但必要的独立思考是一定要有的,一定要注意做题后总结、反思。注意对题目归类分析,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提高复习效率。

2.瞄准“中档题”。

总复习阶段不是题做的越多越好,应该精选精练,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理综物理命题以中档题为主,因此目标应是瞄准中档题,真正吃透题中描写的物理图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感悟解题思路。个别尖子学生可以适当分一些精力研究近年高考卷中难度较高的压轴题,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3.善于归纳总结。

当每章复习结束,可借助课堂笔记和一些参考书搞一次单元小结,理一理本章知识线索和知识网络,理清前后知识联系;归纳总结不单是照着课本或参考书把公式定理抄下来,而是还要把平时老师讲的,对自己有用的结论、方法、典型题型都结合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总结下来,加以记忆。归纳总结不应千篇一律,要有个性化的总结。尤其在考试前把考试范围内的知识总结在一起,考前用很少时间看一遍,会感到心中有数,缓解紧张情绪,增加取胜的信心。

4.重视解题的规范化。

因为这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多看近年高考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的解题过程,体味图示、文字、公式在解题中的有机穿插和衔接。

②自己在解题时严格要求。要设定题目中未给的物理量;应用物理定理、定律列物理方程等都要用文字说明列式依据。要把重要关系式写在一行中间突出位置,写成“诗歌”的格式。对于多过程、多状态的物理问题,尽量用图示或文字加以说明,使阅卷人一目了然;物理量必须有单位,必要时对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加以讨论等,一定要杜绝不良的公式推积式解题习惯。

③要将题做完整。一些学生做练习“浮而不实”,列出几个物理方程便丢手不做。平时练习都不能规范地将题解完整,在考试的紧张环境下怎能写规范。

5.注意查漏补缺,做好错题分析。

查漏补缺是总复习阶段十分重要的工作。同学们可以在每章复习结束时,对本章复习过程中做过的练习和试卷中的错误、疏漏进行仔细认真地分析和订正,在错题本上分析每一个题目做错原因,并总结此类题的解题规律,感悟解题思路。从知识和应试心理两方面分析,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和能力缺陷及时补救。并在每次考试前翻阅,给自己提个醒。

6.物理虽是理科,该记的也得记。

对物理学科的一些基础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尤其是热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当然要记牢,这些属一级基础。还应记住的是一些常用的结论、方法,这些属于二级基础。例如:看到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倾角θ的斜面上,首先就应该知道其重力沿斜面分力是mgsinθ,其垂直斜面的分力是mgcosθ;若m沿斜面匀速下滑,则知道该摩擦因数μ与θ的关系满足μ=tanθ;平抛物体抛出t时刻速度偏转角是θ,则有tanθ=gt/V0,才能由θ推出时间t;提到秒摆应知道是周期为2秒的单摆等等。如果到用的时候再去推导,费时又易出错,不如干脆记住。

7.加强限时训练。

经常见到有的同学平时很用功,做题一丝不苟,过程一步不落,题目也没少做,可到考试时连做过的题目都拿不了分,原因何在?就是平时做题不限时间,没有时间限制,精神很放松,可以翻参考书,可以今天想不通明天接着想。可在考试时,有时间限制,旁边摆个手表时刻提醒你,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就会忘了公式,用错了结论,甚至条件没看全,就急着去推导计算,那怎么能做对呢?

建议平时做作业时也要在眼前摆个闹钟,加强限时训练。一道大计算题从读题到解出,一般只能用十几分钟。高三复习阶段这种训练很必要。

8.重视对思想方法的小结提高。

在总复习中,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务必重视对各种物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掌握。表面看,这似乎与知识的复习不搭界,其实这才是一项更高层次、有更高效率的复习方法。那么,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好好小结呢?解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与分解法;追溯解题出发点的分析法;简单明了的图线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等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在复习课上老师都会提及,一些好的参考书中也会有介绍。同学们在听课和阅读中除关心知识点之外,务请注意这些思维方法的实际应用,要好好消化、吸收,化为己有,再在练习中有意识运用来进一步熟悉它们。此外,在听课中,建议大家格外注意听老师怎么建立物理模型;怎样随着审题而描绘物理情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寻找临界状态及与其相应的条件;如何挖掘隐含条件等等。这些,都是远比列出物理方程完成解题任务更有意义。一旦领悟、掌握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发挥出比老师更强、更敏捷的思维能力。

高考物理复习的策略:

1.吃透说明、调整策略,节约备考时间精力

比如说删除了力矩,那么磁力矩还备不备考?当然不备考,力矩都删除了还谈什么磁力矩?再如热学中理想气体考试要点调整后,就只需掌握对体积、温度、压强的关系作定性分析。

2.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不多钻难题、偏题和怪题。从近两年,特别是去年理综试卷分析来看,理、化、生三科中物理难度偏高。为达到三科难度适中,今年物理难度将会有所降低。从考试说明的样题中就看到物理增加了两道选择题,而且最后的物理压轴题难度也将会有所下降。考试说明的调整也说明这一点,删除内容多为计算繁复的知识。我们更应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要将大量宝贵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做难题、偏题和怪题上。

3.理顺知识网络

学科网络是解答各学科试题的通道。虽然有三科综合题,但难度都不是十分大。综合能力考查主要还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两年的理科综合试卷和考试说明样题,都基本如此。所以不要过分强调综合,而忽略了学科内主干知识的梳理、归纳。

4.熟练掌握应试技巧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试题就得有坡度,解析就应有层次。所以在试卷解析过程中应力求条理清晰,因果明了,有理有据有结果,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这一点是我们学生最缺乏的,往往把计算论述题做成了填空题、选择题,以为有结果就会有高分。从历年阅卷情况看从来都是,分点、分步、分层给分,仅有正确结果肯定得不了高分,甚至不一定能得分。

5.端正态度、从容应考

7.物理高考备考计划 篇七

纵观历年来的高考物理试卷, 试题的命题指导思想基本是稳中求变、立足基础、突出能力、锐意求新, 整体难度并无太大变化。 从全国试卷来看, 其主要是考查主干知识, 知识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 具体特点如下。

1.以基础知识为考查核心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 基础知识一直是考查核心。以2015年全国试卷为例, 其选择题第14题考查的是平行板电容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选择题第15题涉及电磁感应规律, 选择题第19题又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为主要内容, 选择题第25题还考查了典型的动力学问题。基于此可以看出, 基础知识仍是物理试题考查的主体。

2.重视图像

在历年高考中, 图像问题一直是考试热点。以2015年全国试卷为例, 其选择题第17题、计算题35题均是运用图像对物理过程进行描述, 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图像以解决问题。其注重考查学生对图像的挖掘、加工、整合、运用的能力, 以指引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已知图像创设开放性的思维平台。

3.实验考查立意创新

在高考理综试卷中, 实验题是重点内容。近年来, 高考物理实验题的立意创新趋势明显。以2015年全国试卷为例, 其第22题力学实验题以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为基础, 探究动摩擦因数的测量。第23题电学实验以电流半偏法测电流表的内阻为基础, 运用电压半偏法对电压表的内阻进行测量, 其目的是对学生运用物理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

二、2016年复习备考策略

1.以课本内容为中心, 打好基础

2.重点内容专项突破

通过分析理念高考物理试题可知, 有很多物理知识都是每年重复考查, 注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水分子热运动等。 在2016复习备考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做到重点内容专项突破。力学、热学、电磁学等部分教师应重点关注, 采取进行专题系统训练的形式来进行突破, 以熟练掌握这几个部分题型的特点, 探索出一套高效的解题策略与方法,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强化实验复习

物理实验历来是高考物理试题考查的重点, 因此在2016年复习备考过程中强化实验复习, 重视物理实验基本操作, 特别是要重视对物理课本实验的挖掘与拓展, 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目前在复习备考中, 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对实验的目的、原理理解不够深、不能正确把握实验所需器材, 实验知识的遗忘过快等诸多问题, 这无疑会对学生拿分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以上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教师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思想方法、原理的理解, 使他们对实验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其次, 要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训练。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 加强实践训练, 才能真正达到“以不变应万变”。再次, 应帮助学生树立 “转换”思想, 拓展设计性实验的思路。比如电流表的内阻测定, 在运用半偏法完成测定后, 试着思考电压表的内阻测定是否适用半偏法等。通过“转换”,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知识的掌握, 而且还有助于拓宽知识。最后, 对于一些物理实验器材要格外注意, 比如电表、变阻器、电源、分压式与限流式电路等, 加强联系。 总得来说, 物理实验地位重要, 教师在复习备考之中, 应积极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确保应得之分不失。

综上所述, 通过对历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进行分析, 教师应切实认识基础物理知识、重视物理原理、物理实验在高考物理试题中所占的地位, 立足于新课程2016年高考大纲与考试说明,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高考试题对物理知识的考查灵活性较强, 纯知识性的题目越来越少, 应用性题目日趋增多。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积极转变学习方式, 在复习备考中以课本内容为中心, 打好基础, 重视重点内容专题训练, 强化物理实验复习, 从容应对2016年高考。

参考文献

[1]陈相伦.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J].西藏教育, 2013, 12:60-61.

[2]万山, 吕定盛.近三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分析及2006年复习备考策略[J].湖北招生考试, 2005, 19:40-43.

8.物理高考备考计划 篇八

摘 要: 本文就2015年新课标Ⅱ卷物理试题考点展开分析,针对考题提出相应的解题建议,旨在探究未来教学的重点,为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趋势提供预测的依据,并给出教学重点和提出复习意见。

关键词: 物理纯知识 注重应用 生活化

一、典型考点分析

2015年高考物理试题在加强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和应用物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以2015年新课标Ⅱ卷[1]为例进行分析。选择题中的第15题考查电磁感应,但不再是我们常见的导体垂直切割或是平行四边形导体旋转切割,而是三角形导体的旋转切割,这需要考生在掌握电磁感基础知识之后进行变通处理。第16题则以万有引力为背景,转移考查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这要求考生熟悉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题意,从而解决问题。第17题考查机车启动问题,需要考生拥有由p-t图推v-t图的深刻分析能力,也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选择题第14题、第20题均考查物体受力平衡的知识点,第18题考查指南针与地磁场和通电导线周围形成的磁场,判断它们之间的受力关系。这些题型均属于对基础知识的常规考题,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就能做好考题。值得注意的还有选择题第21题,这类活杆做功问题可以说是早期考过的老题。题中涉及受力和能量关系的分析,有一定难度,考纲中有活杆、正负功判断的要求,但对基础不扎实的考生来说仍然容易丢分。对此,在备考过程中应关注考纲要求,以免漏备和偏备。

Ⅱ卷中实验题可以说是中规中矩,考查力学方面的求摩擦因素和电学方面的半偏法求电压表内阻的知识点,都是考生常遇到的内容,考生认真准备就能取得较理想的分值。学生在备考時应该灵活掌握知识,以应付考题的变化。

这次物理大题第24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平抛运动,考生只要熟悉这类常规运动,按其运动规律进行处理,就能解决好问题。这提示我们在备考中对一些重要的运动规律加以分类复习,做到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压轴题第25题考查力与运动的关系,涉及斜面、多物块重叠问题,同时考查对物理过程进行分类处理的能力。通过常见物理知识与生活情景的设计,对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考查,尤其摩擦力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难点。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多进行受力分析的相关练习,做到不多力也不漏力,达到熟练识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此题分析如下:

第1问,在分析0~2s时间内,A、B的加速度时,必须求得它们在运动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受力分析顺序为:先重力mg、再弹力FN,最后分析摩擦力。根据题意和摩擦力的定义,结合上文提到的分析方法,隔离A、B进行受力分析。A、B之间存在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经计算可知A、B发生相对运动,即A受到B的摩擦力f1为滑动摩擦力。选取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向,进行正交分解。最后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和力的平衡条件解得A在沿正方向所受的合外力即加速度大小为同理可得B受力分析受力情况,分析完成后进行正交分解列平衡方程即可求得B的加速度大小为

第2问,在分析此问题时关键要考虑摩擦力突变后,进行新的受力分析,列平衡方程后计算发现B做匀减速运动,需要细心考虑。最后运用运动学公式分过程求得相应物理过程所用时间,最终可得总时间。

二、教学重点和备考建议

从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物理试题分析可看出,目前高考物理对纯知识考查变得薄弱了,但是纯知识跟生活当中的应用相结合的考查增多,而且题型越来越灵活,这对考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变得更高,要求考生在掌握高中物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下面我们给出一些备考意见:

1.注重基础,提高能力。物理教学要重视教材,回归教材,夯实基础。教材不但涵盖考试的全部内容,而且包含知识的结构关系[2]。只有将教材知识吃透,才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熟练掌握物理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实现融会贯通,才能很快提高能力。

2.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学科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教师在讲授物理基本知识时应多考虑正确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应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及其要点进行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性的记忆。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让学生熟练掌握物理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巧解能力和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给学生传授一些实用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其中包括做题顺序、做单选和多选题与计算题的解答。一些具体专题的解答技巧等,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物理和理综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

4.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规范作答的习惯。可以说从每年高考的反馈信息来看,在导致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中,审题不仔细、不全面及书写、作答不规范是学生丢分的致命原因[2],而且是一些平时成绩比较好、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易出现的毛病和错误。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规范作答的习惯是复习中不可忽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2015年高考理综新课标Ⅱ卷物理试题.

9.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备考工作建议 篇九

高三物理第一轮的复习已基本结束,学生已形成基本的、一般的应用能力。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中较为凌乱的、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建立起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才能在该阶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满意的效果,下面结合省市研讨会及县、兰州市模拟、省一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二轮复习中应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一)二轮复习中教师方面的问题

1、没有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指导。教师没有明晰的后期备考思路,没有针对不同班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可行策略和学案。

2、资料问题。选择的资料的蓝本可能不够科学和切合学生实际。

3、教师自身问题。主要表现在处理资料和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对教材整合不够;习题质量不高;例题组织性不强,目的性、中心性不突出。由于以上的问题,使得二轮复习会出现以下倾向:

1、无限加深

2、滥做习题

3、机械灌输

4、盲目指导

5、阻碍个性、抹平层次

6、学生大脑疲惫,缺乏体验、小结。解题能力下降

7、教师无备课时间

8、讲练不合9、习题以量制胜

10、方法繁多,精要缺失

(二)、二轮复习中学生方面的问题:经一轮的复习,学生知识不成体系,方法不成套路,能力不高,形成平台区,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即为“高原反应”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负效应,尤其综合之后,自信心尤为

不足。

二、复习建议:

(一)抓住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不可能再面面俱到,而且时间也不允许。因此复习的重点是抓住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问题是高考每年必考内容,从考题逐渐趋于稳定的特点来看,2009年对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问题的考查重点仍会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在第二轮的复习中,还是应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注重多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的培养,训练从守恒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3、场:电场、磁场是中学物理重点内容之一,分析近十年来的高考物理试卷可知,这部分知识在高考试题中的比例约占13%,年年都考。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应加强对力、电综合问题、联系实际问题等高考热点命题的复习。

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1)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2)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3)利用牛顿定律及能量的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棒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全电路欧姆定律结合左右手定则及双杆模型仍然是今年考查的热点。

5、图象问题:《考试大纲》能力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具有阅读图象、描述图象、运用图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图象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年年必考,所以正确运用图象,是备考的重要课题。

6、串、并联电路规律与电学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

(2)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

(3)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

(二)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做好专项训练。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以下两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审题能力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有学生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丢分,甚至还有些学生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得有用信息。)这些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键词语的理解。有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忽略了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

(2)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零”(因弹力和摩擦力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到最大值”;“两物体在追击过程中速度相等时间距最大或最小”;“用绳拉住的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恰好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是重力单独提供向心力”等都是一些常见的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行成一种潜意识。

(3)干扰因素的排除。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的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他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达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每次考试阅卷时,老师们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了了几句就完事。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者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因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物理解题的规范性,包括必要的文字说明,字母和方程书写要规范,解题步骤要规范齐全,结论的正确表达等等。

(1)必要的文字说明应有: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方式进行说明。

② 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 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所描述的过程。

④ 写出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 说明计算结果中正负的物理意义。

⑥ 对题目所求、所问的要有明确的答复。

(2)解题中的方程书写要规范:

① 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公式中的字母常会带来混乱。

② 要用字母表达式,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

③ 要原始方程,不要变形后的方程。例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R=mv/qB ,而应该写成mv2/R=qvB等等。

④ 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可能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而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3)解题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

① 代入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

② 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说出结论不必证明。

③ 重要的中间结论的字母表达式要写出来。

(4)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① 注意延用习惯用法,要和教材中的一致。

② 尊重题目所给符号,题目给了符号一定不要另立符号。

③ 一个字母在一个题中只能用来表达一个物理量,一个物理量在同一题中不能有多个符号。

④ 用好角标。

(5)题目答案的规范表达: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者分数做计算结果,注意带单位。④如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结果一般应取2至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

四舍五入。

⑤ 如果题目所求量是矢量,要同时答出大小和方向。

(三)精读课本,不留死角。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底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虽然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综合也并不是很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看懂、看透,绝对不能 留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有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取材的。

(四)瞄准中档题。总复习阶段不是题做的越多越好,而是应该精选精练。高考理综物理命题以中档题为主,占50%左右(高考难、中、易的比例大致为3:5:2),因此目标应是瞄准中档题,真正吃透题中描写的物理图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感悟解题思路。个别尖子生可以适当分一些精力研究近年高考卷中难度较高的压轴题,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物理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对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几部分内容针对性的做题(例如:原子核、机械波、天体运动、磁偏转、电磁感应中的导体棒等);也可以找一本有详细解答的资料,对上述几部分内容针对性地去看资料中是如何求解的,力求提高复习效率,在该学科上少失分。

(五)注意查漏补缺,做好错题分析。查漏补缺是第二轮复习阶段十分重要的工作。同学们可以在每个专题复习结束时,对本专题复习过程中做过的练习和试卷中的错误、疏漏进行仔细认真的分析和订正,在错题本上分析每一个题目做错的原因,并总结此类题的解题规律,领悟解题思路。从知识和应试心理两方面分析,及时补救的薄弱环节和能力缺陷。并在每次考试前翻阅,给自己提个醒。

1、动员学生上“岸”

2、帮助学生把书看薄。

3、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4、从哲学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综合中的平衡,懂得取舍,学会放弃。

5、向规范、识记、经验要30分

6、不钻牛角尖,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

10.高考物理的备考策略及复习方法 篇十

回归基本题型,对每一道习题,要能把握关键字词和提取图表信息,弄清所给物理情境涉及的物理规律、相关物理状态、物理过程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等。

重视实验复习,理解实验结论形成的过程。从每年全国物理高考的实践来看,实验题的得分率一般都不理想。对于每一个考查的实验,都要重视领会和熟悉实验的思想、原理、操作方法、数据的记录处理要点以及实验误差来源分析等。

坚持每天模拟训练,找出失分点,及时弄懂并进行归纳总结。注重规范解题,如填空和实验题中的有效位数、计算题中基本公式的规范书写等。针对自己容易失分的题型,多进行限时训练。记录解答每个题型所用时间,合理分配解题时间,争取做到会做的题目一分不丢。

考前最后几天怎样复习物理

理清脉络,搭建体系,重构物理知识框架。物理学科立足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考查综合运用物理学概念、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将整个高中物理课程按照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等模块,分别进行梳理,将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更加全面、完整的认知结构,从整体上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11.物理高考备考计划 篇十一

一、课标卷的演变历史概览

2007年宁夏、山东、广东、海南作为新课改高考的四个实验区率先进行新课标高考实验. 这一年可以称之为新课标卷诞生年.随后2008年江苏加入,2009年辽宁、浙江、福建、天津、安徽加入.起初新课标卷的结构、分值等并不完全统一,呈现出多种模式,直到2010年宁夏模式趋于稳定.号称百万考生的高考大省河南在2011年正式加入.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又首次分为Ⅰ卷和Ⅱ卷,同时还有一些自主命题省市, 如北京、上海、重庆、四川、安徽等.总起来算,如今全国共有15套真题卷.采用Ⅰ卷的有河南、 河北、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江西中部7省,难度偏大,2015年难度尤其突出;采用 Ⅱ 卷的有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云南、 甘肃、青海、贵州、西藏共11省区,主要是东北、 西北、西南等边疆省区,相对较容易一些.当前物理高考改革的总趋势是两卷合一,逐步扩大新课标Ⅰ卷的应用范围,加上我国目前基本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预计今后难度要降下来,总体难度预期要和目前的新课标Ⅱ卷基本持平.

二、近年全国新课标卷物理部分的内容结构分析

2.1全国新课标卷物理部分的结构

物理总分110分,分为必考部分(95分)和选考部分(15分).必考部分8个选择题共48分、2个实验题共15分、2个计算题共32分;选考部分:自助餐式(从给出的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每题包括两小题:选择或填空题6分,计算题9分.

全国新课标卷物理部分的这个模式基本稳定了下来,既体现了“注重共同基础”,又体现了 “选择性”.

2.2计算题的内容结构

2.2.1计算题的命题特点总结

计算题特点归纳:

一力加一电 , 重点在主干 ;

粒子场运动 , 安培磁感应 ;

直线与平抛 , 圆周高频点 ;

静力与动力 , 能量与天体 ;

考点总在变 , 模型实际连 .

两道计算题共32分,分数构成多为“13+ 19”模式或 “12+20”模式.统计表明,近年第24题的平均得分为6分,第25题的平均得分为7分(2013年新课标 Ⅰ 卷的难度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河南37万理科考生,12万人得0分,8000人满分,平均1.7分).因此计算题的难度与过去大纲卷相比明显下降不少,第24题趋于中档难度;25题中档偏难,难度起点低,落点高,梯度明显.考生容易将中低层次难度的分数拿住一部分.所以,那种遇到物理计算题就放弃的观点是不足取的.

高考计算题没有确定的模式,不一定是电磁学压轴,2015年就是动力学压轴.据此推测,以后在能量、天体运动、远距离输电等处命制计算题也完全是可能的.计算题在命题时多注重渗透情境,注重联系实际,例如2012年的推拖把的静力学问题,2009年的冰壶运动的动力学问题等.

2.2.2计算题备考启示

在复习备考阶段,注意培养审题能力、建模能力,主干考点的计算题均要训练,不能靠押题.

2.3实验题的内容结构

2.3.1实验题的命题特点总结

实验题特点归纳:

一大加一小 , 一力带一电 ;

设计与探究 , 读数常出现 ;

电路补连图 , 测量与计算 ;

看图得结论 , 数据画图线 ;

新颖题偶出 , 基本实验变 ;

平时重操作 , 思想方法联 .

实验题总分15分,平均难度在0.40左右, 平均得分为6分.

平时要注重实验的操作,明确实验原理、误差分析,注重思想方法的总结.

2.3.2实验题备考启示

实验题在保持考纲十一个考点实验(6力和5电)的高频出现的总趋势下,一直还体现着立足教材和考纲又不拘泥于教材和考纲的思想,注重考查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在新的实验情境中的迁移和应用能力.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的两个实验,没有一个是考纲中的实验,而是另起炉灶,提供全新的实验情景,但所用到的知识完全源于教材, 重点考查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这是新课标高考的一个新特点,希望今后关注.

2.4选择题的内容结构

2.4.1选择题的命题特点总结

选择题特点归纳:

四力和四电 , 法史渗透间 ;

静力与动力 , 万有高频点 ;

功能磁场重 , 曲线平抛圆 ;

交流磁感应 , 图象与估算 .

选择题注重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础上的简单运用,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及不太复杂的运算能力.

2.4.2选择题备考启示

选择题平均难度在0.5上下,平均得分为24分,对全国新课标Ⅰ卷来说,2015年的选择题明显偏难.估算题、STS试题、信息题、思想方法猜想探究性试题是近年高考选择题的一种新题型,平均得分率并不高.对于这些变化,值得关注.我们将在本文的后面分别论述.

2.5选考部分的内容结构

鉴于绝大多数学校选学选修3-4和选修3-5,本文只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统计.

2.5.1选考部分命题特点总结

选考部分特点归纳:

选考中档难 , 三题可自选 ;

振动波与光 , 光多考计算 ;

偶然有变化 , 一五一零年 ;

碰撞可多体 , 过程可多元 ;

综合能量后 , 多数为计算 ;

原子能跃迁 , 裂变与聚变 ;

结合核方程 , 衰变三射线 ;

科学史关注 , 兼顾四实验 ;

光二振动一 , 动量only one !

近年选修3-3、选修3-4、选修3-5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分、6分、9分.此现象并不表示选修3-3是最难的,分析原因我们认为物理程度较好的考生(尤其是男生)多选择选修3-5;程度较弱,相对保守一些的学生多选择选修3-4;只有极少数考生,物理程度薄弱,选择选修3-3.就2015年的命题情况看,选修3-4最难,其次是选修3-5,选修3-3最容易.

2.5.2选考部分备考启示

鉴于2015年的情况,对于选学内容,不要只选一个,如果只学了选修3-4,那么遇到2015年新课标Ⅰ卷的波的叠加一题就很难“柳暗花明”了.

三、新课标卷的命题趋势与特色

3.1新课标卷要通过体现新课程理念来体现其“新”

“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课程内容上 “体现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注重自主学习,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评价促发展, 评价方式多元化”等是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作为课标卷肯定要竭力体现这些理念,力图敦促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达成.

3.2科学史的渗透力图考查考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九年课标命题路,几乎年年必考科学史.从伽利略、安培、法拉第到教材上很少或不曾出现的克拉顿、阿拉果等.科学史的命制已经由“什么人”、“什么事”的表层考查逐步过渡到对规律的发现历程(如2014年)、背景、实验装置与情景、用到的思想方法等的深层次考查.2015年和2011年则更侧重于“以史为景”,即以科学史上的假说或实验情景为命题背景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模型构建能力以及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新情境下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举例说明.

【例1】(2015· 全国新课标Ⅰ卷 ·19· 科学史) 1824年,法国科学家阿拉果完成了著名的“圆盘实验”. 实验中将一铜圆盘水平放置,在其中心正上方用柔软细线悬挂一枚可以自由旋转的磁针,如图1所示.实验中发现,当圆盘在磁针的磁场中绕过圆盘中心的竖直轴旋转时,磁针也随着一起转动起来,但略有滞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盘上产生了感应电动势

B.圆盘内的涡电流产生的磁场导致磁针转动

C.在圆盘转动的过程中,磁针的磁场穿过整个圆盘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D.圆盘中的自由电子随圆盘一起运动形成电流,此电流产生的磁场导致磁针转动

解析:“磁针随着一起转动起来”,说明“感应电流的磁场已经阻碍了原磁通量的变化”,产生了感应电动势,由于圆盘的对称性,其面积没变,磁针相对于整个圆盘的空间位置没变,磁针的磁场穿过整个圆盘的磁通量就没有发生变化,选项C错误;圆盘中的自由电子随圆盘一起运动形成电流,而圆盘中的质子也随圆盘一起运动形成电流,这两种效应互相抵消,不会导致磁针转动,选项D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情景与法拉第圆盘发电机情景很相似,容易产生思维定式,产生负迁移.将圆盘等效为一根根辐条,这样的话,圆盘内根本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只存在电动式, 只有将其等效为如图2所示的一个个小圆环组成的大圆盘,当每个圆环组进出非均匀磁场时,就会形成环形电流, 涡流,类似于如图3所示的电磁阻尼原理.

点评:关于阿拉果铜盘的解释,科学史上曾有很多观点,早在发现电磁感应定律之前,法拉第对此也有关注,1831年,他发现电磁感应之后又重新研究该实验,并获得了正确的解释,法拉第圆盘发电机也是在此启发下制成的,从而有了稳恒的感应电流.因此,阿拉果铜盘实验在科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本题以科学史实为背景,考查了考生在新情境中自主阅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提供真实的情景,显得生动鲜活,能激发考生的兴趣,体现了人文关怀,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此类题难度较大,对于平时善于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考生无疑是一种相对性的奖赏;对于死记硬背,专靠老师讲的思维懒惰性考生是一种惩罚.

3.3注重STS-EL试题的渗透,注重对模型构建能力的考查

从2011年的“电磁轨道炮”、2012年的“推拖把”、2013年的“航母舰载机拦阻索”、“天宫一号”到2015年的“嫦娥三号落月”、“乒乓球发射机”等等,都表明联系生活生产的实际情景性问题即STS-EL(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生活的英文简称)在不断渗透,对建模能力的要求在竭力凸显.

【例2】(2015· 全国新课标Ⅰ卷 ·18·STS试题)一带有乒乓球发射机的乒乓球台如图4所示.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L1和L2,中间球网高度为h.发射机安装于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能以不同速率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h.不计空气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若乒乓球的发射速率v在某范围内,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向,就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则v的最大取值范围是( )

答案:D,解答过程略.

点评:此题的关键在于题中的 “选择合适的方向, 落在右侧台面上”,也就是 “既不触网也不出界”,画出如图5所示模型示意图,模型图的构建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由于题给信息是立体实景图,需要考生将立体实景图转化为平面模型图.抓住“既不触网也不出界”的条件,用平抛运动求解.

3.4信息题是新课标高考的一个亮点

所谓信息题,是在中学教材上从未出现过的内容(主要来自大学物理或其他渠道),例如公式、定理、结论、图象等以已知条件的形式呈现在试卷上,要求考生通过自主阅读、随学随用、独立建模来解决的那类考题.2012年新课标卷第一次出现信息题.

由于信息题的“信息”具有新颖性,要求考生在考场上即时自主阅读,领会信息的含义,即时结合原有知识构建物理模型,缺乏借助老师的讲解、训练和经验积累等传统学习环节,因此难度较大,得分率都很低.下面举例分析.

【例3】(2012· 全国新课标 Ⅰ 卷 ·21· 结论性信息题)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

【分析】“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就是本题的题给信息,中学没学过,其实就是大学物理中的“球壳定理”(我们称之为“瓜皮瓜子模型、瓜子引力等零”,意思是西瓜皮对内部任一瓜子的引力等于零).该题难度系数0.117,河南全省平均只有0.7分,能力区分度高.其实,解决本题的关键就是根据题给信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建立如图6所示物理模型, 只分析球壳内部的球体在井底产生的重力加速度即可.地面处

除去厚度为d的球壳,剩余部分在井底的重力加速度为

故选项A正确.还可得g-x图象,如图7所示.由此可知,地球内部的重力加速度与距地心的距离成正比(地心处为零,地面处最大),地球外部与地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此题结论还可拓展到地球周围大气对地面及大气层外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若将地球大气层的大气液化,变成液态的大气海洋,则海面与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又将如何修正?过地心挖井,将地球挖透,不慎坠入的人做简谐运动的周期(大约84分钟)的推导等均可通过此题得出.

对于电荷分布均匀的球体,其电场强度也有类似的规律,如图8所示.

信息题需要考生在全新的情境中通过自主阅读, 独立获取信息,领会信息的含义,构建物理模型,因此, 对于那些习惯于“静听”与机械训练的考生,不知如何下手是很正常的.

我们认为,信息题的命制是从题型改变的角度敦促改变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要求的.

考纲要求的五大能力几乎都能够通过信息题考查.信息题的信息可以是文字结论,还可以是公式.

( 1 ) 引力势能卫星动卫星机械能

( 2 ) 真空中点 电荷电势 表达式为

( 3 ) 无限长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应强度圆电流圆 心处的磁

还有电偶极子的场强、螺线管轴线上的磁场等等,都可以设置对应的试题.例如若考查 “嫦娥x号”的变轨、返回或发射过程中的能量问题及第二宇宙速度的证明或有关黑体辐射问题,就极可能成为题给信息.

信息题备考启示:

信息题虽难 , 教育价值高 ;

大学来衔接 , 积极应对好 ;

大学题结论 , 高考信息呈 ;

即学即时用 , 迁移建模型 ;

专项来突破 , 备考宜主动 ;

倡导自主学 , 延伸作变通 ;

自己编题练 , 有利针对性 ;

信息有意识 , 变式能力升!

3.5物理思想方法探究性试题已经初露端倪

新课标高考注重知识与技能,更注重过程与方法.因此,对于等效思想、对称思想、极端假设也多有考查,有的还考查猜想与探究能力.我们把这种试题统一叫作“物理思想方法猜想探究性试题”.下面举例说明.

【例4】(2013· 新课标 Ⅰ卷 ·15· 物理思想方法猜想探究性试题)如图9所示,一半径为R的圆盘上均匀分布着电荷量为Q的电荷,在垂直于圆盘且过圆心c的轴线上有a、b、d三个点,a和b、b和c、c和d间的距离均为R,在a点处有一电荷量为q(q>0)的固定点电荷.已知b点处的场强为零,则d点处场强的大小为(k为静电力常量)( )

答案:B

解析 : 由b处的合场强为零可知圆盘在此处产生的场强与点电荷q在此处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 .d与b关于圆盘对称 , 因此圆盘在d处产生的场强与在b处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 .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正确选项为B.

【分析】此题非点电荷也不是匀强电场,只能采用特殊的思想方法求解,这是新课标高考的一个新特点.

物理思想方法探究性试题备考启示:

复习时多关注物理学的一些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物理实验的发现过程等内容.

3.6数学课改对新课标物理高考的影响不可忽视

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的第25题(含容电磁感应一题)过去常用微元法,若用导数求解则更便捷.另外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的第21题的加速度的判断也可采用求导的方法.

四、用立体综合的宏观眼光审视新课标卷

研究新课标卷,不可忽视它与其他试卷的关系.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理高考试卷总共有15套,它们都是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命制的, 都要竭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因此它们之间必然有内在联系.因此我们说:

全国真卷间 , 内在有关联 ;

真卷十五套 , 竭力呈理念 ;

一卷现新异 , 应对易敏感!

五、课标卷的备考策略

5.1高考在稳中求新,始终突出主干,平时要加强主干知识的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与运用.

5.2注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训练将知识运用于新情境的能力.

5.3注重通性通法,注重经典例题,注重思想方法的归纳反思和总结.

5.4备考不应只顾知识点、考点、热点的 “三点式”复习,应该用“方法线、过程线、思想线”将知识点串起来,注重过程,注重方法,注重建模能力,要会从宏观的高度上驾驭全过程的分析和综合.

关于实验,实验的考查偏重于设计型的,不再拘泥于教材原有的传统实验,这种实验往往具有创新性,但仍离不开所学的运动学、动力学、能量、电路的串并联、伏安法等知识.

12.参加物理高考备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十二

2014年9月19号,我们徽县三中高三9科教师到兰州市参加高考备考研讨会,20号一天在兰州理工大学听取两位老师介绍高考备考经验,对2014-2015学高三物理复习意见并提了一些建议。

上午听了来自宁夏蔺立昌老师对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现代高考给教学的启示、高考复习中存在的困惑及误区、科学规划,高效备考复习、网上阅卷应对措施的讲解。建议最重要的还是注重思维方法的归纳总结,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解题和应试能力,以扎实的基础,平和的心态面对高考。

20号下午银川一中的寇义儒老师介绍了新课程背景下考前物理复习方法及提分策略,首先介绍了三轮复习的注重点。接着总结近8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1、由于受题量的限制,重点考察的都是物理主干知识;

2、在考察知识的同时,把考察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特别强调对数学能力的考察;

3、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和考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内综合;

4、关注考察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5、关注“过程和方法”,考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6、关注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命题),并对典型题目进行分析和预测,重要知识点:力学部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V-t图像;力和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功能关系;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还介绍了力学复习策略与方法,介绍了知识点比例,第一次考察物理学史,创新性探究性实验,考查的角度及呈现方式 新、巧、活。并提了一轮复习的建议,1.加强物理学史教学。2.实验教学中重视发展型试验、探究性试验、创新型实验。3.做好习题的推陈出新,结合好经典与创新。接着对其他省市试题也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从高考题可以看到在教学中要注意):

第一轮复习要特别强调夯实基础,抓住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利用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体会知识的使用。通过设置适当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各种题型的一般做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强化综合。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已有的知识方法,巩固“知识点”、揭示“知识链”、编制“知识网”,强化方法迁移,达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做到“快、准、熟、巧”有机结合。练习题目的难度以高考题中的中高档题目为主。

第三轮复习任务是使学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巩固第一、二阶段的复习效果。通过理科综合模拟训练,查找知识、能力弱点,及时弥补。使学生适应综合考试,合理分配解答理、化、生题目时间,使考试取得最佳效果。考试后,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并设计与错题相同类型的习题加强补偿练习。检测题目的难度与高考题贴近或略高于高考题复习要求 回来之后,针对此次学习,感受颇多,结合我们自己情况。制定以后需要加强的几点:

1、计划是行动的先导,借鉴以前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高三复习计划。个人制定好课时计划。

2、一是师生间的合作---转变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二是学生之间的合作---班级形成互帮互学的氛围。加强集体备课,编制好学案,研究考纲考题,努力提高教学准确性。

3、学习优秀的课堂模式,提高复习效果。用好学案导学,强调课前预习,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也能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课上认真听讲、探究,课下及时巩固总结。指导学生用好晚自习、周末的课余时间,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总复习过程要注意到学生不是初学物理知识,因而复习课不是新授课的重复,更不是几堂新授课的叠加,复习课要根据复习的要求设计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讨论,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把握好讲解的时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要留有充分的时间供学生钻研,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归纳知识方法。要立足课内,精讲精练。教师要精讲学生困惑的知识点、讲高考命题的热点、讲约束条件、讲边界条件、讲隐含条件、讲思路、讲数学方法、讲动态的物理图景。指导学生记忆基本的方法。

复习课教学模式:自结知识→形成网络,典型题目→分层练习,师生交流→提炼方法,变式训练→融会贯通,课堂小结→概括提升。讲评课教学模式:梳理统计→了解学情,错题归类→知识回顾,自我矫正→小组交流,互助查纠→班内交流,指导讲评→归纳总结,变式训练→融会贯通,课堂小结→概括提升。

4.研究学生,加大辅导力度。对于学生错解的题目,可从三个方面去评:①错在那里?②错因何在?③如何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对于学生大面积含糊的知识漏点、难点、疑点,应组织讨论,使教师的评和学生的置疑相结合,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高考试题中,中低挡题目占大部分,因此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不变应万变的规律,由易到难的过程中,应有一个适当的坡度。以基本的经典题型为例题和练习的主干,将它们作为进行方法探讨、思维训练、总结规律的重头戏,并辅以适量的新题、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一篇:初中语文段考总结下一篇:毕业生接收函一定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