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称赞

2024-08-01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称赞(精选11篇)

1.(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称赞 篇一

教学目标

1.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2.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学会识字,并体验发现的快乐,激发识字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字形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学习“我会认”。

(1)出示“纺”字,你认识这个字吗?不认识的同学猜猜这个字的读音?说说猜的原因。引出“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熟字与新字的读音有关,加的偏旁与字义有关。引导组词,看图理解字义。

(2)运用这种识字方法,看看下面两组错落排列的汉字哪两个字可成为好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

(3)给生字组词读。

(4)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记住这几个字吗?

(5)多种形式读生字,给你喜欢的字组词。

(6)你能用这种方法(熟字加偏旁)还认识哪些字?进行交流。

2.读“我会读”里的词语。

(1)读读加点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都是表示动作的)

(2)多种形式读词语,想一想提手旁的字和什么有关?(字义与手的动作有关)

(3)你还能说出其他类似的字吗?(摘、打、拎……)

二、日积月累

1.学习“读读比比”中的词语。

(1)出示上下两行带点的字,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给他们组组词。(联系字义去熟记偏旁。)

(2)分小组比赛读,要求读准字音。

(3)用喜欢的方式读。

(4)你能选择喜欢的词语说话吗?

2.学习“读读记记”。

(1)请问你们的语文老师叫什么老师?哪个“zhāng”老师?你怎么回答?(“张”、“章”)引导说出“弓长张”。

(2)你知道哪些姓氏?这些姓氏可以编成儿歌来读,瞧:出示文中的“姓氏歌”。

(3)你能在圆圈里补上合适的字吗?

(4)学生同桌互读姓氏歌。

(5)多种形式反复读。

(6)回忆这是我们学过的哪种识字方法?(分析、组合识字法)你能照样说说姓氏歌吗?

[语文园地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2.(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称赞 篇二

1 新课标解读

1.1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学生能够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形成跨文化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发展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2 课程基本理念

1) 注重素质教育, 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 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3) 整体设计目标, 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4) 强调学习过程, 体现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5) 优化评价方式, 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 丰富课程资源, 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1.3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详见表1)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的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4 分级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各个级别的的目标是指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应达到的综合行为表现。鉴于本文我们主要分析的是七年级的教材, 那么根据表2可以看出, 七年级的英语学习要达到三级, 而且在这个级别的有这样一些要求。首先, 在七年级英语课程学习完之后, 能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其次,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 (如学校、家庭生活) 交换信息, 能听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书面材料;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 编写简单的故事;能根据提示简要描述一件事情, 参与简单的角色等活动。最后;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2 教材分析

2.1 教材理念层面的分析

新目标英语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 采取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编写的思路是以话题为主线,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 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

我们用课标的理念来分析, 有以下四点。第一, 从目的来看, 主要是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这一点充分体现注重素质教育, 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另外强调学习过程, 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二, 从编写思路看, 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这种思路充分把握英语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为目标的整体设计提供一种标准;第三, 从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来看, 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充分体现课标中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使得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发展个性的过程成为可能。第四, 从评价来看, 此理念中没有明显提到, 我们知道, 课标要求要优化评价方式, 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提出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尽管说评价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 和教材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仍然需要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指导, 不仅有利于新手老师的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价, 从而树立起对英语学习的自信, 进一步积极地学习英语。

2.2 教材特点的分析

这部分我们从课程目标五个维度, 进一步对教材的特点进行剖析, 以此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第一, 采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编写思路。以“话题”统领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语法结构为表述话题内容和实现内容相关的交际功能服务。为此, 教材采用不同层次的“任务”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用语言做事情”来学习和使用英语。这一点恰恰体现课程目标在语言知识方面的要求, 即语音、词汇、语法 (结构) 、功能、话题。

第二, 单元教学结构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每个单元主要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两部分。Section A是基本的教学内容, 着重于听说练习, 兼顾语法学习;Section B在Section A的基础上将话题进一步拓展, 除听说外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口、笔头输出。主要是以“先听说、后读写、再评价”的结构来安排的。这一点体现课标要求的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言技能。这一点也符合三级课程目标对语言技能方面的要求, 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第三, 重视学习策略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各项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训练中都渗透了学习策略的培养。我们都知道,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那么在本教材中, 一些活动的安排正体现这一点, 如听前、读前的预测, 听中、读中的推理和判断、词汇猜测等。其次, 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加以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行动和步骤, 这一点体现在, 教材优化了的Self Check部分的活动, 除了提供单元学习成果检测活动外, 更侧重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 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行动, 教材中设计了很多结对活动和小组活动, 不仅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操练新语言, 还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使用所学语言交流信息、分享学习成果或共同解决某个问题, 并在此过程中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第四, 重视文化的渗透, 开阔学生文化视野,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教材既介绍了英语国家的文化, 又介绍了我国民族文化, 同时还介绍了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 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扩大视野, 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对世界文化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 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 教材力图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我国文化的能力。此外, 教材也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 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 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 这在每一单元学生所围绕的话题情境就可以看出, 并不是简单的会说会听几句英语, 而是要明白要表达的目的, 这样不仅合理的运用语言, 而且在这个交流的过程, 互相传递着彼此的思想。

2.3 对预备篇第一单元的具体分析

本单元将字母学习和功能学习相结合, 第一页和第三页循序渐进地呈现了问候的表达法, 并主要通过听、说活动让学生巩固、运用, 还介绍了8个常见的英文名字。第二页和第四页侧重于字母教学, 要求学生能认读字母A至H的大小写, 掌握它们的先后顺序以及书写规范, 并结合本单元字母和单词, 了解元音字母A和E的常见发音。最后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入本单元功能结构的歌谣, 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目标语言。

1a-1c部分的作用是热身教学。活动1a通过图文导入整个单元的语境、话题, 并呈现表示问候的语言功能, 以及8个常见的英文名字。活动1b通过听力输入的方式呈现问候的表达法Hi./Hello./Good morning.活动1c让学生模仿录音, 进行控制性的口语输出。2a-2e部分的作用是字母教学。本单元让学生在熟悉8个英文名字的基础上, 学习8个名字的首字母A至H。其中2a-2b关注的是字母的发音和顺序, 2c-2d关注的是字母的写法, 以及大小写的匹配。活动2e呈现了字母A至H构成的首字母缩略词, 要求学生了解这些字母在生活中的含义, 激发学生学好字母的兴趣, 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字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a-3d部分的作用是拓展第一页的功能结构。本部分通过图文及听力的形式导入新增的语境和问候表达法, 即下午、晚上等其他时段使用的问候语及应答方法: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活动3a-3b) A:How are you?B:I’m fine, thanks./I’m OK. (活动3c-3d) 通过3a、3c的听力练习和3b、3d的对话练习, 让学生综合运用本部分的核心句型和重点词汇, 进行互致问候的语言交流活动。4a-4d部分的作用是复习字母以及语音教学。活动4a让学生为学过的8个名字排序, 从而复习字母A至H的顺序以及8个英文名字的拼写。活动4b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字母和单词解决新问题, 学会根据刚刚总结的字母A至H的发音规律, 试着读出第二栏生词。本部分要求学生先感知单词的发音, 再去总结, 然后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活动4d通过听唱活动来梳理和总结本单元所学重点句型和功能。

本单元的重难点在于熟练运用问候他人的多种表达法, 包括Hi./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A:How are you?B:I’m fine, thanks.本单元还介绍了8个常见的英文名字, 学生需要区分男名和女名。在后面的学习中, 学生还会接触到更多的英文名字, 虽然教材不要求学生记忆这些名字, 学生需要熟悉它们, 以免它们成为学习的障碍。此外, 本单元在学习8个英文名字的基础上, 总结了元音字母A和E的发音。掌握元音字母的基本发音是后面英语学习的基础, 在随后两个预备篇单元中, 教材还将继续总结其他几个元音字母的发音。

3 总结

通过以课标为基准, 对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材的分析, 我们看出, 此教材在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其理念和主要特点基本与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相符, 但是在评价方面本文认为还需要再做一点改进, 尽管每个单元的Self Check部分编写了检测活动, 以此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完成对单元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自我评价。但是本文认为, 最好在每个单元的听力和阅读方面的活动里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评价小建议。具体应该是什么还需要再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探讨, 但首先要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和全方位, 避免说空话, 要提实实在在的有助于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的建议。

摘要:该文通过对初中英语新课标中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分级标准进行研读, 从而对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材从理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其理念和主要特点基本充分反应了课标的理念和要求, 在评价方面认为还需要再做一点改进, 这也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理念,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道义, 郑旺全.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称赞 篇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天平、弹簧秤 、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

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丰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和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同学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同学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同学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想)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同学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需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假如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同学掂量)

师:假如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同学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资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身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同学相互传送,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身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 88页第一题。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身的体重。

4.(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称赞 篇四

课    题 认识厘米 编写者:李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观察、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分层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尺(皮尺、卷尺、直尺等)、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厘米尺。

请大家使出真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刻度线长短不同。。

“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了五彩的颜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

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关注个别学生,如没有从0刻度开始找1厘米的)

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的呢?

(注意个别指导)

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举例说明。

3.认识几厘米。www.xkb1.com

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教师利用尺子画出2厘米长的线段)2个1厘米是几厘米?

6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师生游戏:问答,即5个1厘米是多少?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2.量几厘米。

纸条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同学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新课标第一网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了尺子的作用,更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请1号选手,请评委亮牌。

请2号选手,请评委亮牌。

出示瓶子,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大约6厘米)

最后咱们有请3号选手,请评委亮牌。

2、测量。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真心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量

五、布置课外练习

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用手和脚来量。(课件展示:一拃、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六、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修改意见:

备注

5.(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称赞 篇五

估算一下,在下面得数大于50的算式下面画“√”。

14+29=32+14=53-27=

45+25-29=35+47-18=72-23+19=

在里填上“﹤”“﹥”或“﹦”。

35+15-2650+25-3947+1352-29

49-18+6085-21+1181-1855+13

三、我会填。

光明小学组织二年级同学看爱国电影,二(1)班有38人,二(1)班有41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

五、想一想。

6.(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称赞 篇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 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复习旧知。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新课导入,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探究建模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0刻度线

(2)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3)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2、学生汇报。

(1)用厘米量。

①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练习巩固

尝试操作:

(1)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小结: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2、用厘米量

教后反思:

7.新课标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七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故事,题目叫《小猴子下山》。

教学:猴。提示:猴是野兽,所以是“”。注意“侯”少了一竖。例如“喉”也是没有一竖的。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请看看图,自己拼读生字。学生自学后,结合学生回答,教学下列图旁出现的生字。

一块(kuài)玉米地里一棵桃(táo)树下

结着又大又圆(yuán)的西瓜地里树林子

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教学:圆(kē)。

“圆”,西瓜圆的。注意前鼻音发准。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太阳”、“圆圆的大汽球”。

不仅圆还大,就说“又圆又大”。引导记住“圆”的字形。

教学:林。

许多树长成一片,就是树林。这“林”叫“双木林”。

三、初读课文。

学了些生字,知道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还有生字没教,你们一边读,一边自己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

结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小猴子下山拿过哪些东西?

利用前面图旁的板书:

教学桃(táo)。

桃子是结在树上的,是“木”字旁。指点“兆”的笔划笔顺,可复习“跳”。并指点“瓜”的里面是“l”。

最后又去追什么?(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结果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

五、再教生字(出示小黑板)

掰(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捧(pěn):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

扔(rēng):玉米它不要了,西瓜也不要了,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扛、捧、扔都是表示手的动作,都是“”,重点指导写“棒”的右下“丰”。“扔”的右半边,“乃”笔划为横折折折钩。

复习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

拼字游戏:给“”找朋友。

1.先将“”分别与“工”、“奉”、“乃”组合,让学生念。

2.请学生读出字音,“捧”、“扛”、“扔”。

二、阅读课文。

1.要求一字一字读正确。

2.指导读流利。

出示第三节课文,学会读出节奏。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指导学生看词儿,读出句子的节奏。

各自读全篇;再指名轮读全篇。

3、述课文。

1).不看书说,记不清了再看书。(各自练习)

2).指名复述。

四、指导表情朗读。

1.第一节,语气像讲故事一样.

2.指导读“又……又……”

玉米又大又多

桃子又大又红

西瓜又大又圆

结合进行说话训练。

a.太阳____。苹果。

(提供主语)

b.独立用“又……又……”说话。

又……又……。

3.继续指导朗读。(第二节一第六节。)

“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示范)

“猴子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它会把玉米扔了?(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指导)

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它看见一只兔子蹦蹦跳跳,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觉得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口气读)。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要读出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8.(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称赞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

1、例2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学例3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1

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6+35=71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每道题,你们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三、练习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它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全课小结:

9.(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称赞 篇九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7×918÷63×6

20+454÷940÷8

54+636÷48×62.指名板演.(同时口算)

23+6-7=14-7-6=

提问:这些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我们都是按什么顺序来计算的?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要用到以上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集体订正时,指名口述计算过程.

按从左向右的顺序

以前学习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是学习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让学生回顾复习,以实现计算方法的类迁移。

二、新授

1.教学例题2×3×4。

(1)指导读法。

这题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读,读作“2乘3再乘4”,

(2)指导算法.

①提问:这题中有几种运算符号?

介绍:像这样题目叫做连乘.

②这题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2×3得多少?再算什么?

(板书)

③与复习题相比。

提问: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

2.教学例题:36÷4×3

(1)出示复习题36÷4=()×3=(),将它改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算式。(出示例题)

请学生跟读两遍.(学生齐说)

计算过程相同,都是先算2×3=6,再算6×4=24;不同的是:准备题中每算一步都要把结果写下来,而例题则要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记在脑子里,然后再算第二步 两步计算的计算尽管简单,但是是以后学习的基础,细致地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读算式,读出运算顺序。通过例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2)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种运算?

介绍: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做乘、除混合。

(3)提问:想一想,这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4×3=27

(4)小结:像这样的连乘、乘除混合的题目,都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来计算的。

3.出示“试一试”两题。

(1)指名分别读一读。

说明:像48÷6÷2的题是连除。

(2)提问:这两题都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板书

(4)比较例题和复习题。

说说这几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算式,再齐读.(指名口述,并板书。)

读一读 每题第一步的下面画线

在比较中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计算的运算顺序。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口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3)学生练习。

今天学习了如何计算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式题,在计算时都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来计算的。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在读题、计算时,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题目都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的。

课题:练习八

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重点与难点: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基本练习

1、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4、口答--第1题。

5、第2题,

3、生生对口令。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

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采用多种形式回顾并熟记口诀,在练习中记忆,在练习中奠定练习课的节奏基础。

二、综合练习

1、第4题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2、第5题

出示题目,观察比较,提问:每一组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明确:计算时要仔细看清题目,正确使用口诀。

学生练习,口答核对。

出示问题,请学生读题。

灵活地掌握比较的方法和策略,同时熟练口诀。

在练习中发现规律,帮助记忆。

三、解决实际问题1、第6题

提问:会解答吗?为什么不能解答?出示插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找到和第一个问题相关的条件吗?

其他两问方法相同。

2、完成第7题。

补充:小明带了48元,最多能买几盒?

3、第8题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不完整,缺少一个条件)

请学生根据题意回答。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学生列式解答。请学生理解题意,学生解答,并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分层次出示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至少要有两个相关的条件。让学生学会在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选择信息。

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达标测试。

达标测试--完成练习八第3题(时间2分钟)

完成后一起核对,根据班级情况提出要求。

完成练习八第3题

了解学情,激励学生背口诀。

课题:练习九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乘法口诀。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乘法口诀,正确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式题。

课前准备: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1、指名背。

2、完成练习九第1题。

指名背。

2、完成练习九第1题。

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采用多种形式回顾并记忆口诀。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

1、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3)我们可以怎样来口算乘、除法?

3、完成练习九第3题。

4、完成练习九第4题。

你认为在笔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是要注意些什么呢?

5、完成练习九第5题。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有错的几题的计算过程。

依据算式说出得数,反过来,根据计算步骤说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算顺序。

在计算、比较大小的过程中,熟练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

10.(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称赞 篇十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1.师:轻轻地,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

师:“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溪水唱起了歌儿,(师生齐诵:选读课文的第一课)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上节课,我们到野外找到了春天(本句过渡语言依据你的课时进度而言),这节课,我们一块儿到课文中去“找春天”好吗?(教师板书课题)(一开课,教师就用优美的诗歌、画面把他们带入春天的情境,让学生在意犹未尽时萌生“找”的愿望,教师及时揭题,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解疑合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春天在什么地方呢?你们听──(教师配乐朗读)

2.想不想到课文中找找春天?赶快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去认识它,注意把字音读准。

3.你觉得哪句话或哪段话比较难读,多读几遍,把它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4.出示生字卡片,多种形式读。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

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朵)

通过动作理解“害羞”“躲躲藏藏”“遮遮掩掩”

三、质疑再探:

指导写字: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

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描写春天的古诗:《春夜喜雨》《春晓》《咏柳》《游园不值》《春日》《村居》《草》《泊船瓜州》等。

2.歌唱春天的歌曲:《春雨沙沙》《小燕子》《找春天》《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等。

3.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字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11.(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称赞 篇十一

新江镇华联小学学校      二年级     班   年  月     日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型 任课教师 黄传钢

教学内容 课本p44~46页,例1

教学目标 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 小棒、练习本、题卡 课时 1 第几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激趣引入

二、 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三、 尝试练习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1、出示插图 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书:1)1+1+1+1+1+1+1+1+1+1+1+1+1+1+1+1+1+1+1+1=20有1+1+……+1+1=20     几个1相加?

20个1相加

2)每个吊厢坐4人,一共有5个4相加,4+4+4+4+4+4=20还有别的算法吗?

3)2+2+2+2+2+2+2+2+2+2=20

10个2相加

4)6+6+6+6+6+6=36

6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 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个符号“×”,叫乘号。板书

1)1+1+……+1+1=20×1或 1×20

2)4+4+4+4+4+4=5×4或4×5

3)2+2+2+2+2+2+2+2+2+2=2×10或10×2

4)6+6+6+6+6+6=6×6

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20乘1, 1乘20,  5乘4,4 乘5,  2乘10,  10乘2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2、 书上的主题图。你们瞧,他们正用小棒在桌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呢,都有些什么图案呢?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想一想要摆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谁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算一算并写出算式

学生板演:

刚才拼图游戏中的4号同学摆的房子和树用了几根小棒?14+6 这与其他算式有什不同?是呀,像这样只有出现相同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但加数不相同时就只能用加法算,不能用乘法算。

3、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大量相同加数求和的事例,从而感受乘法意义。

利用正、反例子增强对概念的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小结,加深了对乘法的认识。

作业布置 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上一篇:银行结算情况证明书下一篇:幽径悲剧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