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考题朦胧诗(精选12篇)
1.当代文学考题朦胧诗 篇一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015山东三支一扶考试公共基础:中国现当代文学之朦胧诗派
中公教育特为各位考生准备了三支一扶考试之公共基础知识,希望能给广大考生朋友带来一定帮助,并预祝各位考试在今年的三支一扶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考取理想职位!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北岛
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所调整有关。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舒婷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1977年,认识了北岛等北方的诗人,并成为《今天》的撰稿人,她的诗也开始在社会上流传。1979年4月,在《诗刊》上发表《致橡树》,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虽然她的《流水线》和《墙》等作品也受到批评,但仍将她推上了朦胧诗代表人物的地位。1980年调福建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双桅船》,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诗集)评选的“二等奖”。同年,还出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后,随着北岛的停笔,她也有一段时间的停笔。三年后重新执笔,创作数量有所减少,出版有《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五人诗选》(1986)等,但兴趣已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
顾城
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其父是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工。“文革”开始时才10岁,两年后,便随父亲下放山东北部某农场,在放猪的同时喜爱采集昆虫标本,并在那里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无名的小花》,还编有一册格律体的诗集《白云梦》。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因《远与近》、《弧线》等引起争议,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主要作家之一。其诗集除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和《五人诗选》外,还有《黑眼睛》、《雷米》、《城》、《水银》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作文化交流。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于新西兰的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同年9月,在新西兰用斧头砍死杀妻子谢烨(诗人雷米)后自杀,身后出版有长篇小说《英儿》(与雷米合著)、《顾城诗全编》等。
江河
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江河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山东三支一扶考试:http://sd.offcn.com/html/sanzhiyifu/
2.“朦胧诗”的时代内涵 篇二
关键词:人文关怀;寻找光明;自我独立
一
朦胧诗派是指中国20世纪70年代初誕生于诗坛,80年代走向鼎盛的,以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一群青年诗人及其诗作。它是不同于当时以颂歌和战歌为基本范式的流行诗歌,朦胧诗的艺术风格较为别致,诗人们采用了一些与传统新诗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法技巧,诗作以强烈的个人感情取代了社会、集体的本质。与传统颂歌对社会、集体的高度赞扬不同,朦胧诗更注重诗人的自我表现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的精神满足。“朦胧”的出现是中国当代新诗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二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每一个作家都生活于特定的时代之中,所以他们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因此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极为鲜明的时代性。有人说他们是迷惘的一代,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他们迷惘,似乎不知所措,甚至彷徨。北岛的《迷途》:“沿着鸽子了哨声,/我寻找着你。”顾城的《小巷》:“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舒婷的《船》:“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以及梁小斌的呼唤:“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这些都是沉重的失落感袭击心灵时的真实无助感在诗歌中的流露和显现。
三
要寻找一条可以走下去的路,必然要努力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在这充满艰辛的漫长道路上,他们不住地发出愤怒的呼声。但是他们仍然对世界满怀着深深的希望。顾城的名作《一代人》:“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首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的分量的只有两句的小诗,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和辩证思维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在阴暗、低沉、哀伤的色彩中,这一代人显然从没有放弃过对光明的追求。现实是黑暗的,用来寻找光明的眼睛也是黑暗的,这不正好与他们的处境及行为相吻合吗?也正好是他们创作态度的写照;同时,其他反对的响声也高潮迭起,但是这一批青年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创作。他们对西方现代派诗歌自觉地借鉴和对浅显直白的传统诗歌的挑战,最终还是带来了一场巨大的诗歌艺术变革。
四
虽然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题材领域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但是世界上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以人文关怀为总主题的。高尔基将“文学”称为“人学”,是因为文学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成功的作家就是一个人类命运的关注者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者。这一批不懈摸索的年青人,他们选择诗歌这一文体来作为表达自己情绪的载体,他们之所以发出如此的怒吼,是因为他们有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理想。在那些为一代又一代读者所称道的诗歌里,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表现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注的诗句;正是因为有了对“人”的关注,这些诗才能为人们所传颂。
五
同是朦胧诗人的代表,舒婷与北岛的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她是一位女性,更重要的在于由此而使得她不像北岛那样是一个理智型的诗人,她是一个偏重内向情感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诗人;同时她也与顾城不同,她的感情是一种张弛有度的、一种可以实现的理想感情。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捕捉复杂细致的情感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相对北岛、顾城而言,舒婷更偏重于爱情题材的写作,在对真诚爱情的呼唤中融入理想,展露一种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她的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在意象的运用上也逐渐趋于明朗、贴近自然而很少有刻意为之的痕迹。这使得她的诗有着明丽隽美的意象和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
朦胧诗出现在属于它的时代里,由于它所蕴含的自我价值的体现及人文关怀等品质而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也由于它具有的文学的含蓄、蕴藉之美而被后代人所喜爱。它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闪光点,虽然它不像“七月派”“九叶派”那样将对集体和社会的热情歌颂作为创作的主要内容,但是朦胧诗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力量是无法阻挡的。
3.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 篇三
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终于破7,中间价报6.9920,汇改以来累计升值15.99%。从 目前情况来看,“6时代”的人民币仍将会继续升值,未来升速将在很大程度受美元走势影响,全年呈“前快后慢”的可能性较大,从调控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还有适当升值的空间。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的重要原因在于美元在次贷危机的拖累下大幅下跌。但从全年来看,升值的步伐可能呈现前快后慢的特征。一是按照目前的升速,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幅会超过17%,存在超调的风险;二是下半年美元汇率有企稳回升的机会;三是如果资源价格改革展开的话,为了缓解出口的压力,汇率升速可能会做调整。
国际因素而言,一是由美元的周期性决定的,今年1、2月份以来,美元继续贬值态势,但这个周期很可能在三季度结束;二是从美国国内来看,美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很可能从降息转为升息;三是美国总统选举之际,为了政治需要美国会着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向上,这也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从国内看,奥运效应过后,汇率也有回调压力,而中国经济未来形势的不明朗,以及经济稳定增长和抑制通胀矛盾的加大,都会影响到人民币升值的步伐。
在升值加速的情况下,2月份中国的CPI依然攀上了8.7%的高峰,人民币表现了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形势。一旦通胀压力使得出口数据出现明显放缓或减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可能降低。人民币的升值使得经济资产内流,从而导致国内出现微小的通货膨胀,尽管目前升值仍不失为抑制通胀的选用手段,但是内外部的诸多不确定性,使未来的汇率走势多了许多变数,并存在下调的可能。影响: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短期作用较小。如果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5%~10%,CPI在半年后仅减少0.2%~0.4%。汇率升值对CPI短期效用有限,但对境外资本流入的压力却在迅速膨胀。
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成为货币政策的最大桎梏,造成持续多年的货币扩张和流动性过剩。而这进一步加剧了通胀。
人民币升值加快以及加息的诱惑,使得更多货币流向中国等新兴市场,这样会导致通胀压力增
大,资产价格也可能继续上涨。
此外,汇率快速升值对于出口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在美国内需减少、人民币升值等综合因素下,1、2月份,贸易顺差下降明显,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10%。如果出口放缓,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严重影响。汇率的升值加上出口退税政策的大幅调整,已经对出口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2、你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民营企业的初期发展主要依靠创业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投资初始积累不足的问题。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的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
2、产权关系不明晰
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没有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投资者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使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
3、管理不科学
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成为改革的障碍。
4、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全面
民营企业中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与一些腐败的官员相互勾结,侵吞国有资产,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已有。
5、法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调整企业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没有摆脱传统思想,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民营企业仍不被重视,没有从国家宏观调控的高度对民营经济加以认知和立法,致使民营经济缺少专门的法律。
6、政策不公平
一些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却禁止、限制民营企业的进入。某些限制性行业甚至允许外国私人投资经营(投资、控股皆可),却不允许本国的民营企业投资入股。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各级领导的重视和
良好的政府服务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7、融资渠道不规范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不正常的融资加大了民营企业的风险 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放开经营领域,实行项目带动
引导民营经济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的方向发展。给予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平等地创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2、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学习新的游戏规则,重视培养人才,提高素质。实现科学管理。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要培育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完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
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必须包含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还民营企业的本来面目。规定对于私有财产,如确属公共需要,可以征收。
4、开通融资渠道,加大金融财税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政府预算内安排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给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使其以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进入资本市场。激活民间资本投资。
5、设立民营经济办公室,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民营经济办公室可依托乡镇企业局、经贸委的中小企业科、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个体、私营企业管理科以及工商联的部分科室等组成。这样既不需增加财政负担又可对现有行政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其人力管理优势。
6、建立民营经济行业协会,发展社会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的作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民营企业创建专业化的服务体系。
7、法律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尽快修改《宪法》,制定《民法典》,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司法机关要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3、谈谈你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认识?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要任务,“三农问题”
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战略地位,直接关系到现代化进程顺利与否。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尤为重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成败密切相关。“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 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 现之时。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继续深化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是对中 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必须把全党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推向一个新高度。要深刻认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长期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增加农业投入、农民收入的关键性。只有全面认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首先 是一个改革的路线和方向问题;其次,“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和解决方式决定市场化改革的速度;第三,“三农”问题解决的不好,将会增强改革的难度;最后,“三农”问题解决的成本决定着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本。
三、我提出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1)是完善并加强对农民的“三补贴”政策。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补资金要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进一步扩大农机具购置的资金补贴范围。
(2)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的原则要求,在2006年、2007年两年时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3)是推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
试点。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
(4)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5)是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央财政将加大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主要目标有:(1)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国由于生产 力增长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要保持稳定经济增长,避免大起大落。(2)扩大(或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既是经济健康发展 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要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扩大就业,使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3)稳定物价。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保证。保持物价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
(6)是全面促进农村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在西部农村地区实施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等。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什么要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结合中国实际,论述我国这次宏观调控的背景及主要措施?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调控的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
(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协作基础之上的,客观上要求加强和完善对国民经济的组织、协调与计划指导,实行宏观调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为了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需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来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
(3)宏观调控具有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协调宏观同微观经济运行的要求。国家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调整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需要政府转变职能,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同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互统一和衔接起来。
加强宏观调控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宏观调控的总水平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 国家或地区相互之间发生的一切交易的总和,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国际经济交往中收入和支出的平衡,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国家对市场经济干预、控制的手段以及干预的深度、广度,既与国情有关,也与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情况有关。市场经济发育越是成熟,市场机制越是健全,市场体 系越是完善,市场经济本身顺利运转的能力越强,国家对市场经济直接干预越少,与此相反,直接干预的越多。
背景和主要措施:最近,国内的经济形式不容乐观。按理说,人民币升值了,也就是说钱值钱了,可是现在的国内形式,除了工资没有涨外其余的都涨了。
持续7个多月的宏观调控并没有稳定房价,相反,导致房价的节节攀升。早有经济学家警告说,地产泡沫将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将引发经济危机。现如今的种种迹象表明,通货膨胀正在步步逼近我们。
应对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国家自然有金融的手段。可是,中国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受到美元的攻击,持续升值。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人民币的升值中逐渐缩小,国际市场的风险已在加剧。而国内市场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涨价,将直接影响消费。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新高,国际油价大幅高企,美元持续贬值.中国政府判定经济有转向过热风险,其主要措施是:紧缩银根<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多次加息>,财税政策<减免资源类大宗商品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5、温家宝总理多次表示,今年可能是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你认为温总理这个判断有哪些依据?
国务院最近对“双防”概念作了最新阐述: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
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与去年的表述相比,增加了防止经济下滑的风险,这也是近年来首次提及,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宏观经济管理难度增加,调控政策更需审时度势。
温家宝总理在3月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今年将会是困难的一年,难在内外部不确定性太多,决策比较困难。专家们认为,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中国经济最大担忧之所在。
流动性过剩支撑中国牛市是一年多来比较行销的分析视角,流动性过剩来源于中国持续的大额贸易顺差。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美国正经受次贷危机的拖累,经济很可能进入衰退,中国对美出口速度将因此放缓,中国牛市的“燃料”供给也将受到影响。这正是投资者关心贸易顺差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外需疲软、国内限制部分商品出口、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国今年净出口将会有所下降。去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只占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他认为,即使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导致比较严重的衰退,中国出口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比较有限的,发展中国家与欧洲市场对中国出口影响其实更大。
增速刚刚创下11年新高的中国经济高处不胜寒。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趋缓,中国经济面临“输入型减速”的可能。由于世界经济减速,我国经济面临“外部输入型”减速的压力,“去年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2.7个百分点,今年如果出口大幅回落,将对GDP产生自然的减速作用。”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一季度,农业、工业、服务业增速均将下滑,导致GDP增速下降至10.5%左右,“根据我 们模型的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达到10.5%左右,考虑到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和2007年宏观紧缩政策的滞后效应,预计GDP增速可能更低,但仍 会超过8%的目标。” 恶劣气候变化常有连锁反应,南方的雪灾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更大的冲击。
“从2005年开始,我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我们对它的判断是名义稳健、执行明显偏松。”由于依然巨大的财政赤字刺激社会总需求,多项税收制度改革具有推动总需求的作用,而财政政策性补贴中的“平抑物价补贴”对CPI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财政政策实际上延续了积极财政政
策的投资惯性,未能有效防范并化解经济由偏热向过热的转化。短期内财政政策应从名义稳健尽快走向实质稳健,消除财政政策的扩张惯性,避免为短期的经济波动实施“顺周期”的调节。
6、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你认为这种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1.就业机会的不均等
收入分配不平等既有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后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给“富者”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却减少了“穷者”的就业和收入机会。2.收入高低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密切相关
就劳动者自身而言,较高的工资收入是和熟练地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密切相关的,而熟练的技能又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连。
3.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由于人们占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客观上也会造成人们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差距。
5.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甚至负增长,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一是耕地锐减,每年以三四百万亩的速度递增,而人口以每年1 500万的数量递增。滞留在有限耕地上的劳动力愈来愈多,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土地经营规模反而愈来愈小,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成为农民收入提高的巨大障碍。
二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飞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使农民投入相同经费的收入大幅度下降。三是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落后于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流通体制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致使一些地方、特别是其主产区,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农民的实物产出不能转化为货币。
四是农村劳动力剩余,没有活干,当然也就增加不了收入。
五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国家计划配置资源比重下降,资源市场配置的趋利性和农业天生的弱质性特点,使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在资源占有的竞争中处于弱势,资源占有份额小,当然经济产出
也就相对要少,收入就相对少。
六是农民增收缓慢,除了农产品市场制约,以及非农就业困难加大表层原因制约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制度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体制及其经济政策,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制度障碍,如户籍制度和相关的就业政策严重地限制着劳动力流动,使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少得多。
6.非公有经济内部分配机制决定的内部收入差距、非公有经济和公有经济之间的工资悬殊,造成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收入差距。
7.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到位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大量不合理收入。 后果:
一些非法收入造成负效率效应。贪污、受贿、营私舞弊、权钱交易、偷税逃税、制假贩假、走私贩毒,以及凭借垄断优势导致的收入差距所产生的负效率效应: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伤害了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们对提高效率采取消极态度;
在民众中滋长了不公平感与不满情绪,产生相对剥夺感和仇富心理,导致犯罪,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导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这违背了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 率的初衷。
收入差距加大、市场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给许多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一些超负荷的工作也带来了生理上的压力,导致身心负担沉重和疾病增加。由于社会保障的不完善,许多人为了防备万一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压低消费,加大积蓄,从而缩小了内需。由于贫穷者没有生存的保障,使得他们为了争取生存而不惜一切手段,导致犯罪率上升,社会风气变坏,一些人从精神上堕落。另外,他们更加依附于雇主和就业机会,导致了他们被迫接受低下的工资、不惜牺牲健康、出卖人格甚至出卖器官。这也导致了雇主和雇员之间贫富差距的加大,形成恶性循环。由于金钱对于生存的重要性,整个社会对金钱的欲望增加,形成拜金主义。拜金主义进一步导致人们拼命追逐金钱,而富人则凭借财力更加有能力使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在就业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许多在职的人员为了获得高收入却拼命加班加点和兼职,占用了失业人员的就业空间,导致就业情况的恶化,而且一些人
超长工时工作也导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消费,制约了内需。就业的恶化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压缩内需。
贫富差距拉大,内需难于增加,没有经济来源的人许多必需的消费都无法进行,而富足的人则边际消费倾向和实际消费倾向都很低,消费需求有限,他们有足够的积累,利于进行投资,在内需不能有效拉动的情况下,他的投资可能是一种泡沫经济,最终转化为资源浪费。一定程度上,失业与内需不足互为因果,会导致经济恶性循环。贫富差距很大时,消费的效用和资源利用的效用无法得到最大化,因为穷人进行的消费都是非常必要的,效用高,如必要的衣食住行,但是他们的这些消费往往没有得到满足。富人在满足了必需的消费后,则会利用大量资金进行一些非必需、效用低的消费,甚至有时会进行浪费性消费和不正当消费。可见贫富差距会造成社会整体资源和资金利用效用的下降,社会的福利无法达到最大化,还会导致富人沉迷享受、腐化堕落、丧失进取心。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会成为新一轮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7、我国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遇到越来越多的人才、资源、环境、能源的制约,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央强调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工作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尊重人才,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提高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时,必须辩析并矫正一些模糊认识和误区,必须端正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主要矛盾,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总有工作的重点,如“三农”问题就是当前发展过程中的重点。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尤其落实好、使用好人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必须做
到:第一,要改变“官本位”思想,变“官本位”为“人本位”,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公正,有尊严地参与社会实践。第二,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创造平等发展、公平竞 争的环境。第三,要在各项决策中坚持“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同少数人的利益的关系,促使两者有机结合。但也不能忽视或伤害少数人的感情、要求和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二是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的关系,促使它们有机结合。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效益和质量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质量的关系,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文化教育、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状况的改善联系起来,促使它们有机结合。第四,要把走群众路线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结合起来,切实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必须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坚持普教、职教两手抓,强化培训。加强人才机制建设,加强人才结构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人才的培养、使用结构,加强人才环境建设,从改变人才制度入手,营造优秀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打造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实 现的平台。
三、构造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实施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
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既要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要重视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其他指标。必须多方面综合评价政绩。应注重从经济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政绩。必须凭实绩选用干部,把好选人用人导向。把是否具备“五种能力”以及“五个统筹”的能力作为衡量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8、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缩小我国的区域和城乡差距。
在处理居民收入关系上,我们要切实贯彻“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原则。1.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各级政府要继续 加大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保健等。真正贯彻好九年义务教育,做好农民职业 教育。为农民增收提供自然、经济、科技文化保证。
(2)改变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大胆进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加入WTO后,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将无法面对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农场竞争。在小农生产经营模式下,农业结构无论如何调整,农民增收的空间都是有限的。而培养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和农业经营产业化,这就需要对包括整个现行农业生产模式、经营销售模式、投融资模式在内的整个农业制度进行调整,其基础和 突破口就是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关键是使农民获得类似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土地产权,把目前农村土地使用权由单纯的耕种权逐步演化成实 际占有、使用、收益分配和部分处置权相统一的物权。当然,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界定物权的范围,确保珍惜土地。
(3)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建设。我国工业发展没有对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 到促进和带动作用,反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城市化滞后使得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吸收能力不强。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可以逐 步被吸收到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中去,就不会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4)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禁止各种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和以资代国。只有减轻农民的税负,才能降低农民的恩格尔系数。
4.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思考题 篇四
一、鲁迅
1、试分析阿Q的形象。
2、你怎样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并批判国人身上的精神胜利法的?
3、联系《祝福》中的“我”、《伤逝》中的涓生等形象,说说鲁迅笔下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4、试分析《阿Q正传》中所体现出来的两性文化特征。
5、《阿Q正传》中看客们的“看”与《祝福》中看客们的“看”的行为有什么共通之处?
6、任选《朝花夕拾》中的一篇阅读并进行分析。
7、任选《野草》中的一篇阅读并进行分析。
8、《故事新编》中将古代圣贤与昔日英雄的故事进行了“新编”,其“新”在何处?结合其中一篇进行分析。
二、郁达夫
1、结合《沉沦》,试说说郁达夫作品的自叙传特征。
2、说说你对《沉沦》中这种坦率和直露的写作的看法。
3、《沉沦》中“思念祖国”和追求“异性的爱”是如何连结在一起的?
4、你了解唯美颓废主义吗?你怎样评价《沉沦》中的颓废倾向?
5、说说你对庐隐的《海滨故人》中所体现出的伤感情绪的看法。
三、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1、你如何看待冰心《超人》中给出的解决人生问题的“药方”?
2、试谈谈许地山作品中的宗教色彩。
3、在你看来,问题小说的不足在哪里?
4、你怎样看待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村形象?
5、分析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的形象。
四、第一个十年的诗歌:
1、结合《天狗》,试谈谈郭沫若诗歌的特征。
2、举例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比喻。
3、分析闻一多诗歌中的“三美”的体现。
4、冯至《蚕马》中叙事和抒情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5、试说说李金发诗歌中的象征。
6、试分析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所体现出来的“美”。
五、第一个十年的散文
1、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初恋》、《苦雨》
2、冰心:《笑》、《寄小读者》
3、朱自清:《荷糖月色》、《匆匆》
4、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做父亲》
5、郁达夫:《水样的春愁》、《钓台的春昼》、《雨》
6、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
7、胡适:《我的母亲》
六、第一个十年的戏剧
1、阅读指定剧本,试概括现代话剧和传统戏曲的主要区别。
2、剧本《一只马蜂》中的主要戏剧冲突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
3、剧本《获虎之夜》中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和《一只马蜂》相比,这里的冲突从文化上来说具有什么特点?
七、茅盾
1、说说《子夜》中吴荪甫这个人物。
2、分析《子夜》中的时代女性形象。
3、分析《子夜》中的上海形象。
4、你怎样看待《子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资本家和买办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5、《子夜》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说说你的看法。
6、茅盾的小说被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结合《子夜》,说说你对这一称谓及其内涵的理解。
八、老舍
1、分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2、分析《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3、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4、分析《二马》中老马的形象。
5、你怎样看待《二马》中对英国人的描写?
6、从殖民话语的角度,试分析《二马》中的国民性批判主题。
7、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
8、分析老舍作品的幽默及其特点。
九、巴金
1、结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分析《家》中高觉新的形象及其特征。
2、《家》以爱情故事贯穿始终,你怎样看待其中的爱情描写?你认为《家》中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吗?
3、《家》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4、分析《寒夜》的悲剧内涵。
5、分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十、沈从文
1、试分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2、沈从文的写作以人性作为他的主要标尺,结合作品,谈谈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及其特点。
3、沈从文作品在人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
4、沈从文经常在不同场合自称“乡下人”,这里的“乡下人”指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自称?
5、《边城》的美体现在哪里?
十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1、分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这一形象及其内涵。
2、你怎样理解《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选择的痛苦以及她的自虐倾向?
3、结合《莎菲女士的日记》、《贞贞》,说说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特点。
4、萧红的《生死场》中人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
5、你怎样理解《生死场》中女性的生存处境?
6、《生死场》中的人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7、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母亲”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十二、京派小说和海派小说
1、分析废名小说中的诗意。
2、分析废名小说中的禅味。
3、分析废名小说中的乡村形象。
4、分析刘呐鸥和穆时英作品中的都市形象
5、分析刘呐鸥和穆时英作品中的人物描写。
6、分析施蛰存小说中潜意识描写的作用。
十三、第二个十年的诗歌
1、戴望舒《我的记忆》、《印象》、《寻梦者》
2、何其芳《预言》、《欢乐》、《罗衫》
3、卞之琳《断章》、《圆宝盒》、《鱼化石》
4、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理发店》
5、臧克家《老马》、《三代人》、《难民》
十四、第二个十年的散文
1、阅读鲁迅的杂文《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上海文艺之一瞥》等,分析鲁迅杂文的特点
2、结合《秋的况味》、《买鸟》、《论幽默》,分析林语堂散文的幽默、闲适和性灵。
3、阅读《黄昏》、《独语》,分析何其芳散文的青春特征。
4、阅读《画廊》、《野店》,分析李广田散文的“朴野”之趣。
5、结合《桃源与沅州》等,分析沈从文散文中的人情风俗之美。
6、《包身工》中造成包身工们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包身工》在做工期间所受的剥削主要来源与谁?
十五、话剧《雷雨》
1、看话剧,体验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冲突。
2、分析周朴圆的形象。
3、分析繁漪的形象
4、分析《雷雨》的主要戏剧冲突。
5、你认为,《雷雨》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
十六、钱钟书《围城》
1、“围城”在象征的层面上指的是什么?
2、小说以“围城”作题目,写了主人公的求学、工作、恋爱、结婚,你怎么看待题目和所写内容之间的联系?
3、分析方鸿渐的形象
4、小说中处处妙语连珠,举例说说这些比喻的作用。
5、试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十七、张爱玲(阅读《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1、结合作品,说说张爱玲作品的取材特色。
2、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自己写作讲究的是“参差的对照”,在小说中,这种“参差的对照”体现在那些地方?
3、你怎样理解张爱玲作品中的“荒凉”?这种“荒凉”主要体现在哪里?
4、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特色。
5、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十八、第三个十年的散文
1、萧红《蹲在洋车上》、《回忆鲁迅先生》
2、张爱玲《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
3、钱钟书《论快乐》、《窗》
4、梁实秋《雅舍》、《女人》
十九、第三个十年的诗歌
1、穆旦《春》、《诗八首》
2、郑敏《金黄的稻束》、《鹰》
3、陈敬容《雨后》、《力的前奏》
5.当代文学考题朦胧诗 篇五
观看影片《他人之子》(国家:法国/比利时)
影片分析:
1.影片中重复出现的重要道具是怎么使用的?象征着什么?(100字以内)(10分)
2.奥利弗和弗朗西斯在车边吃着各自食物时,为什么要让弗朗西斯两次测试奥利弗目测能力?(100字以内)(10分)
3.玛格丽和奥利弗是什么关系?她的出现对奥利弗的人物塑造起了什么作用?(100字以内)(10分)
4.奥利弗为什么单单只把弗朗西斯带到远郊木材厂?这里的场景设计有何含义?(100字以内)(10分)
5.关于影片主题,请用一段论述来分析。(100字左右)(10分)
6.影片并未说明弗朗西斯出现在收养中心前的故事,想象之前奥利弗一家出现了怎样的变故,写一篇人物的前史。(50分)
6.浅谈朦胧诗语言的空灵性 篇六
关键词:朦胧诗;意象;空灵
“朦胧诗”指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用象征、隐喻、超感、错觉、艺术变形、语言的反逻辑等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手法创作的新诗。这类诗歌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一反以往诗歌热烈昂扬、乐观慷慨的情调,而以冷色调的朦胧意象以及意象群的多层构建来表现思想感情。本文试图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分析朦胧诗的空灵性的特点。
骆小所在其著作《艺术语言学》中提出,“空灵是超逸灵活,玲珑剔透,不受羁缚,不着迹象。”[1]80“空灵性”表现在朦胧诗上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象征化;二是意象化。
一、象征化
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中写到:“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2]10以舒婷的《双桅船》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象征手法在朦胧诗歌的充分运用。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呵,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舒婷的《双桅船》
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它既可理解为相依相离的情人间的会心与默契;也可理解为大千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亦可理解为人对理想、追求的不断超越。“双桅船”、“岸”、“风”、“灯”是有限的意象,是实,是有,它们极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是虚,是无。象征作为朦胧诗的主要艺术手法,本质上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示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有限的、孤立的、可见的符号,标记无限的、联系的、不可见的情感,从而在语言艺术中达到了虚实有无的辩证统一。
二、意象化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艾青在《诗论》中认为:“意象是从感觉到感觉的一些蜕化。意象是纯感官的,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3]18意象可以大致划分为单纯意象和复合意象两类。单纯意象是一个意象,复合意象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朦胧诗常在一首诗中使用多个意象,以立体的意象群的多层级组合代替了以往诗歌单线条式的平面抒情,以片段性的残缺美代替以往的和谐匀称,以诗歌内在的情感逻辑统领意象的关联,用贴近生活的实景再现表现人知觉和感性的真实。朦胧诗的复合意象又分为同类的复合意象和不同类复合意象。
(1)同类的复合意象,在构成复合意象的各种意象在性质、意义等方面属于同类。如北岛的《一束》。
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海湾,是帆/是缆绳忠实的两端/你是喷泉,是风/是童年清脆的呼喊//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画框,是窗口/是开满野花的田园/你是呼吸,是床头/是陪伴星星的夜晚//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日历,是罗盘/是暗中滑行的光线/你是履历,是书签/是写在最后的序言/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纱幕,是雾/是映入梦中的灯盏/你是口笛,是无言之歌/是石雕低垂的眼帘//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鸿沟,是池沼/是正在下陷的深渊/你是栅栏,是墙垣/是盾牌上永久的图案——北岛《一束》
《一束》中的各种意象都是“我”和“世界”之间的纽带,它们贯穿了我从童年、青年、壮年、老年到生命终止的一生。这些意象看似像散乱无序、五光十色的散珠,但有了“我”的这一束生命之光就将其串连成一条璀璨的珠链。
(2)不同类意象,在构成复合意象的各种意象在性质、意义方面属于不同类乃至对立类的。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人用了十几个不同属性、不同空间的意象构成两组相互对立和矛盾的意象群:“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失修的路基”、“干瘪的稻穗”、“於滩上的驳船”等与“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形成鲜明了的对比,使得光明与黑暗、落后与守旧、过去与未来等因素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祖国的形象。她的形象既是饱经沧桑的,又是充满希望的,这些矛盾的意象又统一在“我亲爱的祖国”的形象中。意象的强烈对比,造成了情感的流动,也表达出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对落后愚昧的反思。诗人以自我意识的流动进行意象的组合,突破了“意象”的时空逻辑,创造了一种动态化的审美体验。
三、结语
朦胧诗语言的空灵性以象征化、意象化为特征。朦胧诗通过整体性的形象象征、层次性的意象叠加来表现内在精神世界,使诗歌文本处于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的虚实之间。模糊朦胧的诗境、含蓄隐约的诗意、寓意丰富的内涵,正是朦胧诗空灵性的呈现。
参考文献:
[1]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舒婷朦胧诗赏析 篇七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地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编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地表达。
8.当代文学考题朦胧诗 篇八
隋晓村北京师范大学摘要: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诗歌艺术流派。虽然它有很多缺陷遭到人们的批判,但作为时代的产物,仍然有它的强大生命力。它的艺术表现手法,继承诗歌传统又有所发展,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这些手法对于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内容、思想内涵有重要作用。朦胧诗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至高境界,当今的诗歌创作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本文主要介绍了朦胧诗的一些表现手法所带来的惊人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朦胧诗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朦胧诗;象征;意象;通感;艺术变形;隐喻;无形
1.引言
朦胧诗是20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由于它的晦涩难懂,曾遭到很多人的批判。但它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非常巧妙,对表达诗人的情感主旨,有很好的作用。这些手法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当今的诗歌创作中,仍然值得借鉴。
2.表现手法
2.1象征象征是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增大文章的内涵,使诗人的情思得到充分地展现。
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象征着那场浩劫;“黑色的眼睛”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熏染,但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和洞察力。“光明”象征着希望、憧憬和一切美好的事物。诗人仅用了“黑夜”“黑色的眼睛”“光明”这样几个词,就揭示出了“一代人”的追求。诗人要表达的就是一代人努力寻找希望这样一个主题,就通过几个具有鲜明对比的词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顿时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种表达是含蓄的,但比用几个抒情性的叹词或句子,实际上要强烈得多。
诗人的心态往往是复杂的,是难于言说的。在一个物象上充分赋予了人的情思,借助于一个具象来表达抽象。读者通过品味具象,来体会情思,品味得越深入,体会得就越全面。在诗人创作与读者品读过程中,诗人的情思始终都没有言明,但读者却能深刻领会,与诗人同喜同悲,这就是象征物的作用,和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舒婷的《双桅船》中,“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以船象征人,以船的命运象征人的命运,说明在人的一生的航程里,尽管漂泊不定,但航行的目标总归是有的。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象征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象征着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象征着光明信念。
2.2意象
意象不是一般的物象,而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流露,但往往不直接抒怀,这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那么意象具体会有哪些作用呢?
2.2.1物我合一意象给情思提供一个载体,使那抽象的情思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鸟落满枝头/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诗、湖、萤火虫、春天、睡莲、鸟、白丁香”这些都已不仅仅指这些事物的本身,它们已融入进了作者的情思,有安逸、祥和、静谧。这些美好的意象叠加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温馨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正是作者向往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这些意象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
2.2.2化抽象为形象
情思多是错综复杂的,难于直接表达的。用意象代言之,让读者尽情地品味意象,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艺术效果。
北岛的《自由》,“飘/撕碎的纸屑”。“自由”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若是直接描述,必然有言不尽之处。
北岛用一个意象“飘动的纸屑”代言之。纸屑在空中飘,不就是自由自在吗?“飘动的纸屑”有什么特点,“自由”就有什么特点。
读者通过去理解“飘动的纸屑”去理解“自由”。“撕碎”是对整体的破坏,要想获得自由,就要付出代价。
2.2.3朦胧诗人的意象创新
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很多意象已有了人们所认同的情感表达。
朦胧诗人乐于翻新,敢于打破意象通常所表达的情思,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赋予意象新的含义。
舒婷的《珠贝――大海的眼泪》。珠贝本来是女孩子最爱捡拾的东西,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赋予了这一意象更为深厚的意蕴。在含恨时,它更被赋予了英雄的内质“在大地雪白的胸前哽咽/它是英雄眼里灼烫的泪/也和英雄一样忠实”,以至于“嫉妒的阳光/终不能把它化作一滴清水”。
她的《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的意象本身是比较珍爱的植物与动物,然而在这首诗中,女诗人却用两个“绝不”对它们持否定的态度,因为凌霄花的“攀援”不为女诗人欣赏,鸟儿的“痴情”令诗人感到了卑贱。倒是具有“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因能够和“你”站在一起,既显示了爱的伟大又体现了爱的平等。诗人根据自己的偏爱,对原本的意象赋予了新的情感态度。
2.3通感
通感是不同感觉的.互相沟通和补充。作者为了更形象生动地描述某个物体,调动多种器官,使读者能够尽情体会,从而达到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这在当时,朦胧诗人已经能够十分纯熟地运用。
舒婷的《落叶》中“残月像一片薄冰/漂在沁凉的夜色里”。
“夜色”如何,是视觉上的效果,它很黑、很暗。这样的月色,给人心里上的感受是凄清的、凉的。视觉转换成触觉,这样一句话,从客观景物直插到内心体悟,扩大了内涵,带给人更多的回味。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声音是听觉的,“闪闪烁烁”是视觉的。因为声音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有相似之处。读者想想,那看不见的声音“闪闪烁烁”,是不是很曼妙呢?2.4艺术变形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纲领宣称“准确描绘不一定是真实的”。直觉、幻觉、错觉,瞬间感觉印象很容易产生变形,而变形的关键则在于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真实的对立怎样巧妙地变成“无理之中的有理”。
舒婷的《往事二三》中“桉树旋转起来/繁星拼成了万花筒”、“石路在月光下浮动”。诗人喝醉了,景物在诗人眼中都起了变化。桉树旋转;繁星从天上下来了,走进手中的万花筒中;不是月光浮动,而是石路在浮动。这是诗人心态的体现,情绪的流露,感觉的外化。这种独特的描写,所带来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独特的写作背景下,倒是“真实”的描绘,牵引着读者进入诗人的独特的内心世界。
2.5隐喻
巧妙地使用隐喻,能使表达生动鲜明,这比明喻要灵活得多。
北岛的《回答》中的开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乍一看觉得很奇怪,仔细品读,这是一个很巧妙的隐喻。“通行证”是给人自由进出的凭证。“墓志铭”暗示“高尚者”已死。“卑鄙者”凭借“卑鄙”
9.朦胧诗人:梁小斌 篇九
作家档案
梁小斌,1954年生,朦胧诗代表诗人。他先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绿化、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广告策划等多种职业。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作品《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诗作《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被选入高中教材。著有诗集《少女军鼓队》,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
作品选读
《梁小斌思想随笔》八题(选三)
梁小斌
从某处逃脱
语言,改变物体的位置。
人,从来就是从纹丝不动的姿态变为运动的姿态。被扭曲了姿态,一种我们所熟知的姿态。
信仰,等待筐里的面包。因为我相信了他的话,因此得有相应的回报。
因为信仰,我们离开了温暖的地方,朝向陌生地带,我们所有的所谓有目的行为,都是接受任务般地加以完成。如同儿童学习科学知识一样,1+1=2,对于孩子有何作用,完全是陌生化的感受。教导是温和的,但是教导中的内容,却是冷冰冰的,这就说明,任何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修饰成为温暖柔和的面貌而出现。但你长大了,温柔的面容从生硬的教育内容上移开,你难道单是以3个小白兔来代表数学概念吗?我体会到贫困人的心态。他在有空调的房子里心里不得安定。于是,他回到了闷热、需要摇扇子的房子里。或者坐在外面乘凉,他心中毫无动荡。
哪怕是富有的人,他在舒适的地方居住,毫无不稳定感。但是富有的人,仍然有类似于贫困人的那种感受。只是,他们所忧郁的目标不同。
所有人在退一步中,显得无限安详。因而,当我们获得某种幸福感或者稳定感时,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曾经是从哪里来。而且,在那个地方曾经感到无限的困苦。我们有时隐瞒了我们某处很不成功这一弱点。如同很熟练的工作是从很不适应的工作中逃逸出来的道理一样。人,确实隐瞒了自己。因而任何一种幸福感和稳定感都是从某处逃脱的结果。
越是舒适,越是物质化的闪烁,越是有此时的欢悦,我们都体会到此光芒即将消失,有那么一种不会消失,你无须去奋斗,无须扭曲姿态,即可获得的心灵平静。
搬石头
路边有一块石头,你不去搬动它,它永远会在那里,我没有产生去搬动它的打算。这时,你接到了命令,立即把石头搬走,我执意不肯搬。那块石头就与我僵持着。
我们就是这样认识石头的。石头在草丛中悄然地屹立着,我体会,石头会发现你迟迟不愿伸出手去碰它。接到搬石头的命令后,那块石头会逐渐向你走来,石头会生长得越来越茁壮,上面布满青苔在诉说,你根本没有碰过它一次,石头进入你的梦乡,成为那句应验的俗话:我的心头像压了一块石头。石头并不永恒地保持原样,在有限的时间内,石头变为形象思维里最为狰狞的怪物将你整个身躯压碎。
时间一到,石头仍在原处会被猛然发现,有人说:“你怎么还没有动。”单纯的石头能引出人声,无异于石头本身在说话。
精神麻木与心灵净化是紧密的两兄弟。
我们的头脑里毫无牵挂,干净如洗,没有任何事你认为马上去做。但你实际上不是蹲在那里,你仍在做事,所谓栖息在事务之中,做着那桩事,而没有想着这事,如同我在呼吸却没有想到呼吸,文学与佛学的区别,禅人的确不是想任何心思,没有什么逼迫的状态需要他进入,但禅人的头脑里有一个不朽的图像,他偎依在图像下。
我们想到的那块石头肯定不朽的石头,做为知识层面上的,信息意义上的石头而存在着。石头向我们走来,时光中的焦虑,不在于是否流逝这个具体的内容,而是时光的确是一种知识,我们知道我们是可以衰老的,衰老是猛然降临的。
文学中的人物是如何表现心灵毫无折皱的呢?
抓活的
为抓松鼠,家里已是一片狼藉,儿子正撅着屁股,不时往那个家伙的栖息地里扔花生米和苹果片,儿子心好,生怕它受委屈。我喝令儿子给我闪开,我腾出一本书,挨着墙角拧着脖子,将手臂伸了过去,手指似乎是碰到了毛茸茸的尾巴,这该死的尾巴,轻轻一弹,我又摸不着了。儿子见我脖颈上青筋蹦跳,忙说:“我来抓。”我说:“难道你的手比我的更长吗?我早已说过,家里不能养这些上跳下窜的鬼玩意儿。”说罢,我已愤怒至极,开始拼命推大衣橱,心想:我抓不住你,我挤死你还不容易。
儿子似乎看透了他的父亲是一个行动懒惰的人,别看他在推大衣橱,正言道:“你就想图省事,我把你喊回来,就是要抓活的。”他这么一说,我停止了推大衣橱,环顾已被儿子和松鼠折腾得乱七八糟的房间,儿子的脚仍在地上的书上踩来踩去,这一切都是为了抓活的。
困难和容易,往往就在一闪念之间,我看电视报道:有个警官对逃到电线杆上的犯罪嫌疑人说:快下来,我们有枪,想打死你还不容易。我们不想这么做,要想抓一个活的坏蛋可就费事了。警官们得在地上铺好防护网,生怕他坚持不住,从上面掉下来。另外警官还得好言相劝,说他犯的罪并不重,何必跟自己过不去,然后再派几个人屏住气息,接近他,“杆上君子”一吼,警官还得后退,就像只能轻轻地去碰松鼠的尾巴一样。我又听说,有几只猴子从动物园里逃到外面的树上呆着,就是不下来,同样也是为了“抓活的”,饲养员费尽了“苦口婆心”式的艰辛,出于执行法律责任感也好,出于对动物的爱心也好,我们的心里一经有了一个自觉的约定,行为不能越这个“雷池”,就格外感到一点也不省事省心,甚至困难重重,但是,松鼠老是躲着不出来,坏人老是不从电线杆上下来,这的确惹人生气,连我都要萌动杀机,两者取其难,弃其易。人在感到很为难时,要坚持下去。
这不是我造谣,好像是苏州市的居民小区的树上有个马蜂窝在扰民,谁也不愿对马蜂抱以“抓活的”的友善态度,于是一顿高压水枪猛射,没死的马蜂落地后,立即就被立马赶到的脚步踏死,据说,这场战役几分钟内就胜利结束。
【思考板】
诗人梁小斌是一个思想者,他习惯于在黑暗的厨房中吸烟静思。“思想总与黑暗有关”,香烟在黑暗里的火光,就是思想者思想的火花——黑暗,缔造了文字,文字又反过来照彻黑暗。这些思想就像“一只蛋壳里生命的躁动”,而他的一则则类似公案的随笔则是为了让他明白“置身于这个蛋壳中的道理”。搬石头、抓松鼠……这一件件不被人注意的琐碎小事,都成了他思想的载体。仔细阅读本文,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
大街,像自由的抒情诗一样流畅
梁小斌
雨后的大街,笔直地伸向远方,
从此岸到彼岸世界,
这中间车辆像流水一般哗哗流淌。
这时,我看见一个戴着太阳帽的孩子,
来到岗亭前,
和警察亲切地谈话。
而一支全是由小朋友组成的队伍,
正和谐、宁静地站在大街的一旁。
我知道他们是在谈论——
这支可爱的队伍,
通过大街的方法。
我沉思的目光,注视远方,
我很激动,
他们一定还谈论了别的,
谈到了中国大街的前程,
而且还谈到了诗和国家。
我看见了:人民的警察——
这人类大街的指挥者,
从岗亭里探出身子,
温和地倾听
孩子的哲学思想,
一个晒了很多太阳的中国孩子,
或许能指出未来中国的方向。
宽阔的大街像自由的抒情诗一样流畅,
绿灯在前方闪烁着激荡我心灵的波光,
一个孩子正在和警察和谐地谈话。
【阅读导引】
梁小斌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的诗作并不像多数人印象里的朦胧诗那样意象模糊、诗意朦胧。一个孩子在雨后大街上“和警察亲切地谈话”的简单画面引发了诗人无限的联想:“一个晒了很多太阳的中国孩子,或许能指出未来中国的方向”,主题鲜明,格调昂扬,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大街,像自由的抒情诗一样流畅”流淌着诗人的思想。
超 级 链 接
梁小斌思想片羽
明天你们将用这把镰刀第一次去收割麦子,明年我们再来看你们的时候,我希望能看到这些镰刀的把子能被你们的汗水擦得黝黑,你们双手上的硬茧,将使镰刀把闪闪发光。镰刀如果不用,如果只是用绸子包好,它永远都会是新的,那只能说明你们没有很好地弯下腰去收割,没有去流汗。崭新的镰刀,说明你们的思想在生锈。你们不用担心,镰刀会越来越薄,最后锋利的钢快断了,不能再磨了,把镰刀使用得一点不剩,就像吃下去一样,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因为,我为你们的生活准备了足够的镰刀,一个人的一生至少应当消灭十把镰刀以上。
10.朦胧诗派资料 篇十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派”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派”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派”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诗刊》
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食指
诗人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高中毕业。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幕,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两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职业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相信未来》(1988)、《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3)、《诗探索金库·食指卷》(1998),诗歌《鱼儿三部曲》(1967)、《海洋三部曲》(196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人生舞台》(1989)、《疯狗》(1978)、《热爱生命》(1979)、《我的心》(1982)、《落叶与大地的对话》(1985-1986)等。郭路生(食指)写于1968年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这种情绪的最初宣泄:“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郭路生(食指)曾被人们称作文革时期 “地下诗歌”第一人,后来他借用西方现代手法创作的带有古典诗词韵味的《相信未来》,一度在知青中流传,对“地下诗歌”的发展具有开拓作用。思想内容 编辑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艺术特征 编辑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11.烟雨朦胧 篇十一
无语凝眉。这润物无声的春雨让我隐约有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伤。蓦然回首,不知不觉间,撑起的伞在时间的`荒野上轻轻踱过了轻狂无知的岁月,而飘洒的细雨竞像流沙般搁在心里,渐渐堆成了塔。塔里静静安放着生命的悲欢离合与成长的喜怒哀乐,在风雨萧瑟中,饱览了鲜花烂漫的春,又见证了枫叶瑟索的秋,直到漫天白雪,年华不再,依然对过往的岁月心有戚戚。青春,早已典当给了成熟,而幼稚换取阅历的代价就是背负责任与枷锁,从此笑不再纯粹,哭不再彻底,而流年,却在一转身之后,呼啸而过,丝毫没有留恋的痕迹。这,也许就是成长,褪尽铅华的蜕变。
渐渐从恍惚中醒转,烟雨依旧朦胧如纱,只是心境却渐渐清明。恍然间,不免轻笑自己的无病呻吟。其实,生命本就是华丽的演出,而哀伤也仅仅是心曲轻弹的余音,余音飘散后,袅袅地依然是昂扬与欣悦。生命,本无需呻吟,回首过往的同时,还是向远方微笑吧,毕竟,烟雨浸润后的晨曦依旧美好。
12.恬静朦胧 彷徨明志 篇十二
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朱自清先生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的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故作安心的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所以,当读到《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时,我们穿越时空的隔阂,从他当时写的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为小资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在形势剧变和政治重压之下内心的痛苦、彷徨、寂寞、迷茫的情绪。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正义感的人,朱自清先生觉得非常痛苦:白天,他不是“一个自由的人”,过得很不舒心;夜晚,就是失眠,依旧惶惶然。尽管他处于苦闷之中,但就在他最苦闷的时期,他仍然能够写出让我们在语言、画面、意境上陶醉的美文。我们追随着他的足迹,沿着他目光的指引,去感受他“文章之美”,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
朱自清走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家门,描写了荷塘月色之美,更主要的是他借荷塘散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从“背着手踱着”一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月光的柔美、小径的幽僻、作者的孤独和寂寞,还有清醒与悠闲。没有感伤,也没有欢喜,只有淡定和从容。他用自己的双耳倾听这个美丽的夜晚,用自己的双眼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夜晚,用自己的嗅觉亲密地接触这个美丽的夜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着这个美丽的夜晚。这时候的他,才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到了另一个世界”,可以自由的呼吸,可以自由地思考,可以和这个世界零距离接触而亲密无间。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不是朱自清生活的现实世界。有人说朱自清先生逃避政治,逃避生活,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真的猛士”。我自己也觉得,朱自清先生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知识分子仁人志士,曾在漫漫长夜里摸索过、探求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了自己的追求。二三十年代也有许多知识分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鲁迅先生也曾《彷徨》过。因此,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个优秀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知道,朱自清先生的苦闷和彷徨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彷徨苦闷而责备他,更不能因为他去钻研古典文学而认为他落后。我们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一个有思想、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那个特定环境下真实的情感。
那么,朱自清先生在本文给我们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通观全文,先生突出了“荷塘”和“月色”这两个对象。众所周知,朱自清先生是一位古文功底很深的国学家。他对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会不熟悉,他对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不会不熟悉,他对刘禹锡的《爱莲说》不会不熟悉。自然,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为什么在自己彷徨苦闷的时候,在深夜失眠的时候,选择清华园的荷塘,还有荷塘上的月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心志。走出自己的家门,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为伴,与高寒孤洁的明月为友,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遥想朱自清先生当时在荷塘边,虽然内心充满了痛苦,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街头”,但他那双智慧的眼睛犀利的看着远方,虽然他是寂寞孤独的,但他守住了自己心灵的那轮明月。
【当代文学考题朦胧诗】推荐阅读:
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11-24
当代文学名著要求08-24
当代文学笔记资料10-06
中国当代文学流派12-06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重点07-10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09-22
2023版:当代文学阅读书目12-03
现当代文学复习材料08-21
现当代文学复习题06-16
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题目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