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内容

2025-01-03

校本培训内容(精选12篇)

1.校本培训内容 篇一

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

第八次校本培训 时间:2015-11-10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提问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也是对话教学的保证,但并非所有教学中的提问都是有效的。提问过程应分成3个阶段:提出问题,获取答案,有效理答。在提出问题阶段,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提出适宜且有效的问题;在获取答案阶段,要合理使用候答时间并使课堂参与最大化;在有效理答阶段,要学会使用追问、转问、澄清等技巧。只有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才能不断精进。

一、提出有效的问题

(一)根据目的提出适宜的问题

第一,低层次还是高层次问题应由要求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思维水平来决定。低层次问题要求学生使用理解性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来回答。一般而言,学生们可以使用现存知识,回忆并重述已有知识经验、重组认知结构等形式来回答这些问题。高层次问题要求有分析、综合、评价的认知能力,因而就要求学生有更加复杂和原创的思考。

第二,根据为获得正确答案而进行思维的方向可以将问题分为聚合式的和发散式的。在回答聚合式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从已有信息出发转向一个明确的答案。这类问题要求有一个或一小组的正确答案。事实上问“谁、什么、什么时间、在哪里以及对错、是非”都是聚合式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师强化课堂上具体、重要的知识点。

发散式问题要求思维从明确的信息转向各不相同但又合理的答案。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激活思维。在数学教学时很容易发现聚合式和发散式问题的区别。比如当向学生呈现6×9这个算术题时,聚合式的问题可能是“6×9等于几?”学生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也是一种低层次的问题。但是这个算术题可通过问“你可以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来算出6×9的答案?”转化为发散式问题。为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可能会使用简单的加法、交换率、混合运算法则或其他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来解答,如6×10-6×1,6个9相加等。他们必须从事实出发发散思维以产生答案,而不是仅仅如聚合式问题一样关注单一的正确答案。

第三,问题可能强调内容也可能强调加工。内容性问题是指直接关注所学知识和处理所学的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都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而且通常教师已在脑海中有了正确答案。教师所提的问题中80%都是内容性问题,它常与低层次的认知过程相关。但由于它强调学习内容,所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教师使用加工性问题则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尽管此类问题也要处理课文内容,但它们不太强调答案的正确性,更多的是关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创造性或以复杂的方式来思考课文内容。这类问题的使用频率比内容性问题少,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联度也相对低一点,但它们的确能够提高学生高水平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常加工性问题也是高层次和发散式问题。

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并注意将所提问题的类型、水平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匹配。大部分教师都依赖低层次、聚合式的问题,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较简单时,用低层次的问题就行了;但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时,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整合加工性的、高层次的和发散式的问题。

(二)有效提问的要求

1.问题的预设性

我们反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全然现场生成性,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学生的一些奇怪想法和问题会在课堂中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但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所以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写到教案当中。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学生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课堂即兴问题就会很容易离题,过多的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在备课时包含一些围绕中心的问题将有助于整合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问题。发散式、高层次、加工性问题比聚合式、低层次、内容式的问题更难提出,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师较少使用它们的原因。在课前准备一些此类问题,即使你不全用它们,也将有助于你注重发展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能力;事先预设一些围绕中心的问题将有助于你言简意赅的阐述问题。

2.问题的清晰性

如果教师想让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他们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提的问题常常无法让学生明了教师究竟想要学生知道什么、回答什么、怎么回答。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学生认知中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所需的词汇、术语和等待学生处理的信息,不包括无关的词语或附带说明;这些问题是直接与课堂内容或课文主题相关的,而不是“天女散花”般随心所欲的。

3.问题的启发性

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紧随反应问题”(closed-respond)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即使学生在回答“紧随反应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深邃、精确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紧随反应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此外,教师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或自己直接回答问题。

4.问题的少量性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次问一大串问题。结果,教师自身也无法辨别学生的答案是对所有问题的回答还是每一个不同的答案都对应一个问题,而学生们则会对教师问了一个问题后又马上改变措词重新设问而感到惘然。这导致了两个问题:第一,学生对那个最初问题的思考被打断了;第二,改变措词后的问题常与原来的问题大相径庭,从而使学生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意一次问少量的问题,有时一两个就够了。要尽量做到少而精,那些理解、记忆类问题,除去涉及为高认知水平问题做铺垫的记忆类知识外,大多数可略去不问。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拥有量,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主动思维,所以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一是因为多则易滥,出现“满堂问”,过多的问题使教学整体出现分散化倾向,冲淡了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淹没了教学重难点。二是因为问题一多,答问时间必然缩短,那么即使教师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时间上也不允许学生深入思考,结果或者学生做出简单反应,或者教师代之回答,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不能达到。[5]

三、获取答案

(一)使用候答时间

在提出问题之后,许多教师都会急着让学生迅速回答,中间没有“候答时间”(wait-time),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无法有效回答,一部分学生会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要有效使用“候答时间”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候答时间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问题前所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是提问与回答之间的暂停时间。除了在提问之后暂停外,在反馈学生的答案或叫第二个学生回答之间的暂停也很重要。因此,候答时间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反应之间的暂停;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反馈之间的暂停。

姚利民的研究发现,教师在提问后留的候答时间方面做得不很理想。[3]142 许多低效教师在提问之后和叫学生回答之间的暂停不超过1秒钟,而多数有效教师在提问之后和对学生回答反馈之间的暂停,根据不同问题类型有3到10秒钟。对候答时间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钟的暂停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重要的结果:学生回答的内容更富逻辑更深刻;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更高(如他们展现出更多的分析、综合和评价);学生自愿用更多的信息来支持他们的答案;学生对他们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6]

延长候答时间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却很困难,尤其是新手教师。当他们无法肯定是否有人来回答问题时,5秒钟的暂停就像是永恒!当然,在试着去使用这些暂停时,会变得容易起来,并能给予所有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参与。

此外,由于候答时间的延长,有更多的学生会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从而有探求答案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而学生也会问其他一些相关问题来请教师解惑,这样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增加了,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增加了。

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候答时间呢?我们建议教师们可以做这些事:第一,做些规定以防止学生把答案脱口而出。允许学生脱口而出将有碍于你对提问后暂停长度的控制,会减少候答时间,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逃避思考问题。第二,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在心理默数5个数,同时扫视全班,然后叫学生回答。第三,在提出问题之后,不能重复和增加问题,除非已经过去了几秒钟,否则就会打断学生的思考,干扰他们的反应能力。第四,在学生还没有回答完之前,即使他们完全错误也不能打断他们。他们回答完之后,暂停,用几秒钟时间想一下他们的答案,允许其他学生对该回答做出判断,并考虑如何最好的反馈和进行下一步。第五,候答时间的使用与教学进度和任务相匹配,即教师必须将候答时间和所提问题的水平或难度相匹配。一般而言,低层次、聚合式的问题所要求的暂停比高层次、发散式、加工性问题来得短一些。

(二)扩大课堂参与

如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学活动是获取学生答案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学生课堂参与的绝佳时机。有学者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课堂参与机会的次数和回答问题的次数相关。提问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和参与情况,衡量教学成功与否,所以教师必须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对问题做出反应,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机会。[7]

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问题及课堂的参与度。有效的提问应该是问一个问题,暂停,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得出答案,然后选一个同学来回答,特别是没有自愿举手的学生。但是,多数教师还是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就导致了问题的不公平作用和回答的不平等机会。

为了保证问题发挥平等的作用,让每个人都有课堂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用些叫答技巧。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张小卡片上写下每个学生的名字,然后随机抽一张卡片来让学生参与,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交流并取得成功的机会,并且也为教师提供了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为了维持他们对课堂的参与,要让所有学生都保持警觉,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叫到,变一下叫答模式以随机叫学生来回答下面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四、有效理答

在获取了学生的回答之后,就进入了提问的第三部分:理答。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学生的反应(follow-up students respond)。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实验表明,有效理答都直接与学生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8]

低效教师最常用的理答反应是“好的”,或者“嗯„嗯”。要取代这种常规性的无意义的反应,你必须试着去澄清、综合、扩充、修正、提升学生的反应并做出评价。[4]341-343 有效理答应参考如下做法:第一,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正确时,接受他的回答并共享,然后继续教学,不要过度表扬;第二,当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但犹豫自己回答是否正确时,向学生提供反馈,并且在继续教学之前,保证学生明白为什么正确;第三,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但回答错误时,要强化他最初的努力,然后用一些另外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答案。要避免直接给学生正确答案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你可以对他的参与和努力表示肯定,但必须分清这个事实:你肯定的是他的课堂参与而不是他的回答是正确的;第四,当一个学生因为粗心大意没有回答正确时,给出正确答案并继续教学,不要花过多的时间纠正一个错误的答案。[9]

总体而言,在学生没有正确回答或缺乏自信的回答时可以用理答技巧。理答可以分4种类型:提供正确答案,追问,转问,澄清。提供正确答案仅在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而回答错误时才能使用。我们主要探讨以下3种有效理答方式。

(一)追问

追问,即向回答问题的学生提额外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回答正确或提升回答水平。很多时候,要说明原问题的重点或想引导学生取得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时,教师要追加好几个问题。

追问也可用于提升学生回答的水平。通常,教师会问一些聚合式、内容性、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即使教师问一个高层次或发散式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也会用低层次的、聚合式的答案作答。此处可以使用追问以促进学生进入高层次的探索过程。常用的方法有:让学生解释一下他为何这样回答,让学生举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回答,让他们描述一下如果原问题的重点变了,那么他们的回答会怎么变化。

(二)转问

转问,即让另一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要追问时,教师可使用转问。这种理答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学生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但是,转问对于那些很爱面子的学生来说,效果并不理想,他们可能感觉受到了伤害甚至是侮辱,从而导致其自我概念、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和学业成绩的下降。所以教师要慎用转问。

(三)澄清

澄清,即用不同的术语重新陈述同一个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常常是因为原问题的措词不当,学生难以理解。所有的教师都会有意无意的问一些表述不清的问题,这就必须借助澄清使原问题变得清晰、简单或使学生关注问题的关键点,在使用澄清时应避免衍生出新的问题。提问时应避免使用澄清,因为这既是无效问题和低效教师的一个反映,也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要想减少澄清的使用,就需要注重问题的预设性、清晰性、启发性和少量性。

相对而言,使用追问是一种更好的理答方式,能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答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增加有效教学的几率。当然教师还要学会用非言语方式进行理答,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都能起到鼓励的效果。

五、结语

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因为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课堂交流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创生一系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可以说教师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提问能力,有效提问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只有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才能不断精进,而一个不会有效提问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位好教师。此外教师还要关注提问与后续教学行为的衔接,在随后的教学中应用或提及学生的答案,以使学生看到自己对教学的贡献,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使整个课堂教学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2.校本培训内容 篇二

以团队协作为前提, 创新校本教研的形式

新新课课程程背背景景下下, , 校校本本教教研研的的形形式式灵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教师自我反思、教师间的互助互学、教研人员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及案例分析等形式, 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员, 体现着团队协作特征。

1.强化自我反思, 发挥团队智慧。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一个主要目的。在这里对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自我反思起到一个杠杆作用。通过这一杠杆作用能让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增强参与集体研究的热情, 并在研究活动过程中保持主动性。由一个教研组或一个学年组为单位, 组成教研团队, 通过这些团队, 教师间得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发挥团队集体的智慧, 共同进步。这里团队中教师间的互助必须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

2.提倡团队互助, 开展校际间互动。校本教研通常以团队互助为基础来运行, 在此基础上不仅在校内进行, 也应该在校外进行校际间的互助。校本教研不全等于本校教研。校本教研不能限于在学校内部构建教学研究平台。学校领导导及及各各学学科科教教师师 ( (团团队队成成员员) ) 都都要要自自觉觉地地加加强强与与外外界界的的合合作作与与交交流流。。通通过过各各级级教研部门和网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可同其他学校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校际教研活动。

3.开展专业引领, 进行合作交流。校本教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虽然是“以校为本”, 但也绝不是说只要本校教师和邻校教师参与就可以, 专业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参与也是不可少的。他们的介入会为校本教研带来新的信息和理论支持, 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 他们提供的技术支持与专业引领克服了校本研究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及理论难以提升的难题。因此, 要鼓励教师、教研人员和基础教育课程的专家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 发挥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优势, 集中力量寻找对策, 共同攻关。

4.鼓励课题研究, 促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中, 除要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研究外, 学校领导还要有计划地鼓励并安排各教研团队教师共同承担一项或两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通过鼓励实验教师上课题实验课, 真正把科研和教研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共同体, 提高校本教研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效果。

5.倡导案例分析, 强化教研实效。撰写案例分析, 进行团队研讨, 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案例分析所进行的校本教研, 不仅可以锻炼被研究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其教学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习惯。通过团队研讨, 又给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提供了学习他人长处、克服自己不足的机会。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中, 倡导教师积极撰写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然后在团队中集中开展研究讨论, 进行案例分析,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均有所获, 不仅增长了业务知识, 提高了教学能力, 还强化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还有很多, 如, 集体备课、主题公开课、教学观摩、骨干教师引领课、网络教研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

以问题和困惑为切入点, 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

有专家指出,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一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与摩擦。因此,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难题。在教师方面, 存在着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 存在着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 存在着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矛盾。在学生方面, 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难, 自主学习方式培养难, 合作学习方式培养难。在课堂管理方面, 活跃气氛与保持课堂秩序之间存在着矛盾, 解决好这一矛盾才能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寻求解决上述矛盾及难题的途径与方法, 就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

1.以“五新”为内容, 开展校本教研。教师作为课程的改革者和创新者, 必须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一要以倡导“新理念”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深入研究教师理念的更新、行为的转变, 打破教师只“传道、授业、解惑”观念的襟锢, 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者和引路者, 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和管理者, 做学生的合作伙伴。二要以“新课程”实施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新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研究, 加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三要以“新方式”的转变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 倡导学生采取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研究教师如何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走下讲台, 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研究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四要以“新课标”的落实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新课程教学目的的“三维空间”, 研究确立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操作原则, 即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等。五要以“新资源”的获取整合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利用校外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校本课堂开发, 研究如何利用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等。

2.以“学生”为研究主体, 开展校本教研。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方面, 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快乐。研究的内容有: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及学生“愿学”“会学”能力的培养。

3.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 开展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样建立新的课堂秩序, 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 就成了我们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一, 研究构建课堂新秩序;其二, 研究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其三, 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创新;其四, 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艺术。改变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改变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校本教研, 促进了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 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3.乡镇学校校本教研的研修内容 篇三

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广大一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内容、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研究的方式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最关键的是对为什么要搞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应搞些什么内容,还没弄清楚,因此搞起校本教研工作总是觉得没劲,总是不知从何做起,无从着手,无事可做。

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校本教研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师素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新课程。校本教研的方式是多样的,不拘一格,应根据校内的实际情况和教研的内容而定,校本教研内容的选择对校本教研的效益起决定性作用。那么校本教研的内容是什么呢?不仅仅是听课、评课、确立一些课题、发表论文等形式化的东西。因为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赢得教师,才能赢得21世纪的教育”,所以校本教研内容选取原则是有利于本校教师的发展。我认为校本教研的内容应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对思想性著作的研修

思想是行动的灵魂,一个人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他的举止行为、处世为人与思维方式,没有先进的思想素质就等于没有智慧。因此,我们的校本教研应对一些哲学理论,如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鲁迅思想、孔子思想等进行研修。事实上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你讲授什么课程,你的一言一行,总是你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并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思想。所以说对思想性著作的研究是从本质上从使教师发展,是立足于校本教研的长远目标,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必修内容。我们应认识到,教研此内容不是让教师喊一句名言就完事,而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进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前进步伐。

二、对专业理论的研修

目前,乡镇级的学校有很多教师是非师范专业人员,他们没有深入学并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如果让没有教育专业理论水平的人搞教育教学工作,那不等于盲人摸象?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包括师范专业的教师也应研修。其实,不管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教师,都长时间不读教育专业理论性书籍,他们对专业理论了解得不是很透彻,更不用说能更好地运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因此对专业理论的研修很有必要。

三、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研修

据报到,一些发达地区,有部分教师在停电的时候就无法上课。然而对于落后的乡镇级学校来讲,计算机的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甚至有些学校把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仍当作摆设;有部分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而开设电教,其实对真正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起不了多大作用,只是把它当作一种门面而已。至于熟练运用电脑技术制作课件,进行高效益的教学活动,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和研究,可谓少之又少。因此校本教研应把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作为研修的内容,促进乡村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四、对教育教学工作技巧和方法的研修

关于教育教学工作技巧和方法的研修,是为实现校本教研的近期目标,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益。不仅要研修《教材教法》、《班主任工作指南》、《新课程教学指南》等理论,更注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即管理班级的方法、能力;备课、授课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批改、评价的方法能力;如何合理、科学地利用电教设备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技巧和方法。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修此项内容是非常必要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研修此项内容的过程中,应把理论学习慢与工作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不能仅囿于盲目地进行经验总结、反思、交流。

五、对专业知识的储备和基本技能的研修

现在上岗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说是合格的,但绝对不能说是优秀的。例如:普通话并没有达到高标准,表达能力并非很强。教师应有“一凤入林,百鸟压声”的本领。“三笔字”的基本功都不是很达标,教师应适时适当地对“三笔字”进行研修。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和文本之间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交互过程。文本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学生陷入思维盲区不能自拔时,教师应凭借自己深厚渊博的专业文化知识,填补文本所应填补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应灵活地、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应对专业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研修。

六、对时事内容的研修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过于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努力反映出时代特点,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性世界相脱节的现状,使学生成为社会性的学生。时事内容也是知识储备的内容之一。例如:开展一周读报座谈会,或者对最近社会热点话题答辩会等活动,对时事内容有所了解,为进一步搞好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服务。

七、对本乡的本土文化的研修

新课程要求开设校本课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相结合。基础教育的这一环节是落在了一线教师的身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大部分教师是本地区的人,但是要提起本地区的地理特点、人文、风俗、民情等内容,大部分教师不能答清楚。因此乡村教师应对本土文化进行搜集、整理,了解本土文化,开展校本课程,通过传播本土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优化校本培训内容一 篇四

为有效解决我校英语学科师资缺、备课难、教学难等问题,切实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10月14日下午,我校在中心完小多媒体室开展了英语教师校本教研专题活动。参加培训的是来自我校各学部的9名英语教师。

本次培训由小英语教师王丽源主讲。主要介绍了学习英语的几点基本要求:

1、字母的学习是学习英语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把26个英文字母学会,并且要求学生做到听、说、读、写26个英文字母,强调了三点:笔画、笔顺、占格数。这样就能为老师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语音的学习是学习英语的根本。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好发音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学好发音,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才能让别人听懂你说的话。能听能说,英语就算学活了。

3、学习英语的另一块基石就是词汇。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都离不开词汇,所以,一定要重视词汇教学。一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课本插图、老师去引导明确单词中文意义,二是学生自己看清单词字母组成、利用音标拼读出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己借助字典学习,老师给予指正。教学中的游戏对巩固教学有很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自然地学英语。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老师的教学也比较顺利了。通过这次培训让老师们了解到学习英语的重点,以及如何恰当的应用教学语言,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5.3月29号校本培训内容 篇五

——学生体育中考注意事项

1、考试前一天学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体力的积蓄,不能久看电视、久睡、长时间游逛等,每一位考生都要以充沛精力投入到考试中。考前应控制过多的饮食和饮水,更不得饮酒精类饮料。

2、安全、饮食卫生。注意考前不要激烈运动,注意不要受伤。不要吃不卫生的食物等。考试当天吃饱早餐,考试按排靠后的同学注意加餐。当天吃饭八成饱,要吃好消化的食物。考试前30--40分钟可以饮200ML注射型的葡萄糖针剂(千万不要去喝那个葡萄糖饮料),另外可以吃1-2片维生素C,少吃或不吃巧克力(考前1--2小时来吃点巧克力,毕竟就一点点,当零食吃吃也没事)。,红牛的话是考前1小时左右喝, 红牛大概1灌就可以了不要太多.如果考前十几分钟喝了跑起来可能会肚子痛,有人还有两肋痛,(不要吃的过饱——八成就够了.吃什么~~???: 早餐吃面包,牛奶,鸡蛋,不要吃太油腻的。不要喝太多的水,喝多了会影响兴奋度,比赛时会兴奋不起来使不出劲。)

3、考试装备。考前一天晚上准备好考试的装备,服装、鞋子、跳绳等。建议跳绳穿平底鞋,雨天建议同学们跑步时准备好橡胶鞋,或专用橡胶田径鞋(考试时不允许穿带钉的鞋)。

4、进场前要解决大小便,轻装上阵。带齐考试证件,物品,检查一下跑鞋的鞋带等。考试前到考场外检录处集中,经检录按编号排好队有序入场。

5、离考试1小时时到指定地方,不用脱外衣开始做准备活动(原地或小范围慢跑热身)。热身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必须因个人体能情况而异,也必须因项目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准备活动要做开,全身发热,鼻尖微出汗时就可以了。也可用心跳次数做为热身运动结束的标准〔比安静时心跳增加60-80次/分〕。调整好最佳状态,利于发挥最佳成绩。系好鞋带、裤带。建议同学们着运动短装,进入考场考试前除去外套。(结束后应立即披上外衣,以防伤风感冒。)

考中注意事项:

1、心理问题。考前调整心态,大部分同学基本没有问题。失误的仅仅是极少部分同学,所以保持适度紧张对考试有利。考试时是其他学校的老师裁判,面生。同学们牢记一点:他们是为我们考生服务的,同学们在考试时无需害怕(排球垫球是可以先试垫一下,考试中排球如果飞出去太远时可以就近拿一只考试球垫)。自己出现失误(如抢跑)等情况,裁判语言提醒是正常的,无需害怕。

2、要注意不要擅自离队。既要认真对待,又要放下思想包袱,相信自己的实力,镇定应战,大胆发挥,力争最好成绩。各项考试间隙随时披上衣物。项目之间指排球或跳绳后必须马上穿衣保暖。

只有放松、自然、沉着、冷静,才能有技能的正常发挥与体能的充分发挥;

3、800/1000米测试时前100米要注意自己所在的分道,外跑道的同学不要跑到内跑道。前期尽量不要被甩开,记住,这是很重要的1000/800米啊,什么时候都能放弃就这时候不能,死死咬住前面的,跟着个人跑(自己控制好距离),根据力学原理和心理因素这是有好处的。如果别人跑的相当快的话那就依据自己的体力和能力去分配,毕竟人家是高手。最后,在离终点还剩150米到200米时就要开始用上你的全部速度冲刺,冲越猛越好。这个时候就是冲,千万别想什么停不停的,停了就没分数了,毅力是主要部分。(此时感觉跑不动了,不想跑。此时就是更加要求你加速冲刺的时候)。如果体力好,耐力好,可以提前加速。不要看到终点线就减速要冲过终点线5米以外才能减速停下。

4、5、如遇到成绩错误或不公正时可以向主考提出,申请核对。要注意灵活对待裁判,如发挥失常,尽量请求裁判给一次机会,要以情感人,切忌与裁判顶撞。(找老师调节也可以)

6、7、跑800/1000米时肚子痛 的问题 :

1、可以减速——但不要停下来(别人看不出的减速)注意随身所带物品,防止拿错或丢失,而影响考试。看到同伴时要团结互助,互相鼓励,加油。

2、调整你的步速、呼吸到均匀——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再慢慢提速,其间一定注意呼吸和步速要均匀有节奏,否则很容易再次引起肚子痛。

6.校本研修指定内容(一) 篇六

(一)地点:兰江中学主持人:张松良时间2009。11。27

学习评价设计

有与目标相配的检测。如:

1、设计音乐杯与纸人跳舞实验,检测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2、通过对科幻电影中太空激战场景的思考,检测学生对声音传播的认识。

3、通过对回声现象的思考,检测课外自学声波反射的效果。

7.校本培训内容 篇七

一、加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 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可并付诸行动。

我认为, 我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立足本校, 制订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计划。计划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促使其有效实施, 以促成新课程实验的有效推进。我校校本培训应做如下的改进。

1. 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要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 切实转变管理者教育教学观念和学校管理观念。主要进行新课程下的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管理规范等专题的培训。

2. 建立“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群体发展”的校本培训策略, 使年轻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共同提高

3. 始终抓住备课、上课两个基本点

以新教材和新课程课堂教学校本研修为重点, 培养教师对新教材的分析、处理能力, 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校本教研

教学, 是学校的第一职能, 而教育研究, 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支撑。教学是立校之本, 教育研究是强校之路。对于教师而言, 教学是天职,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唯教学而教学。有效教学的实施, 教学艺术的提高, 必须有自觉的教育研究来引领和提升。

强化校本教研, 促进本校发展应该做到:

1. 培养一支能研究、善反思、会交流、懂合作的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

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展示骨干风采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2. 积累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资源

积累教育教学资源, 形成教师教学的学科模式, 辅助、优化课堂教学。

3. 关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教师解决学科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形成可循环、可发展使用的教学指南。

4. 汇编相关的案例、反思、论文等教学成果

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经验进行推广, 真正提高教研实效, 构建教研模式。

三、构建校本模式

当前农村英语教育现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尤其是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还存在一些问题, 它已严重制约了农村英语教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条件有所限制, 缺乏语言环境;课堂设施落后, 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生源差、基础差, 教学班额大;教学时间不足;教材内容多;考试成绩不好等。不管问题有多少, 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归根到底我们要不断反思教师、学生的情况,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英语教学落后的现状。

当前, 许多学校学习“洋思”“杜郎口”经验,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学形式, 应在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实质性的东西, 洋思中学的生源不再是以前的所谓“后进生”, 他们的方法肯定在变化, 而推广的还是以前的, 我们就应该思考, 立足本校实际,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习惯, 我们如何想方设法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需要耐心, 但是更需要创新。

我们应当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1. 提高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 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掌握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科学研究者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发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随时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适时调整, 使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标。

2. 了解研究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

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学习起步晚, 基础不好,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首先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英语学科的衔接与过渡教学, 了解学生学过什么, 现在要学什么, 怎么学习等问题。衔接过渡的工作做好了, 才能顺利地进行以后的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为学习是学生个体内化的一个过程, 如果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 或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 或者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太难了, 这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教法去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我行我素,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最后在不懂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 就会发生厌学、弃学现象。所以, 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研究学生, 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开展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鼓励学生表达、交流体验, 让学生学有动力, 学有方法, 学有创造, 学有个性。

3. 积极改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和人生的领路者, 而不是学习的替代人或知识的讲解员。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学生“听讲—接受—记忆—做习题”的学习模式, 充分信任和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调人人参与, 改变困难生作为陪读者或局外人的角色。同时也要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要求,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 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求实效,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1) 要有新理念, 新教法。

(2) 执教者在课堂上要有亲和力。

(3) 要对教材进行整合。

(4) 分层次进行目标教学。

(5) 分课型培养自主能力。

(6) 精挑细选做练习。

基于我校实际, 我认为可以构建两种宏观的教学模式:实验班“15+25”, 即讲授15分钟, 学生练习25分钟;普通班“25+15”, 即讲授25分钟, 学生练习15分钟。

总之, 大多数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形势是严峻的, 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但只要我们抓好课堂教学, 善于思考研究, 大胆实践探索, 就会找到适合的方法, 使教师授之轻松, 学生获之愉快, 师生同乐, 到那时相信我校英语教学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

摘要:新课程倡导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基于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成长在农村中学处于较低层次。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校本教研、构建校本模式是农村中学提高教学质量, 从根本上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模式

参考文献

[1]应海双.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创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7 (10) .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05.

8.校本培训内容 篇八

关键词:陶艺;教学研究;漫塑;课程革新

【分类号】G633.955

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陶艺是根据泥的可塑性,经过“成型”、“上釉”“烧制”几道工序,将柔软的粘土制成赋予生命和思想的陶器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国际上,陶艺教育早在二十年前就进入普通学校,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陶艺课已是大、中、小学普遍开设的课程,其普及程度和现代陶艺水平亦最高,号称“现代陶艺王国”。陶艺和“漫塑”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势,这种新鲜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从小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感知能力,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同时,将我国传统艺术的陶艺引入课堂,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形成对民族和国家的自豪感。

一、小学陶艺“漫塑”创意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

小学陶艺“漫塑”的工具主要是陶土,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符合个性的塑造,属于创新型的美术教学,体现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新理念,为小学生创造了一个艺术展示的空间。陶艺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艺术的乐趣,从而在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主要的课程内容是这样设计的:一是欣赏图片——古今中外的陶、瓷作品,对我国传统的陶瓷艺术有全面的体会和感知,在欣赏的过程中增加对陶艺“漫塑”的喜爱。二是关于陶艺“漫塑”技法的展示,这一部分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造型的设计,有手捏成形、泥板成形、泥条盘筑等形式,以及堆塑、刻印两种装饰的办法。在课堂上,教师要进行细心的教授和指导。三是要展示本校学生的作品,这是学生的劳动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四是开展陶艺“漫塑”的比赛,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推荐参加比赛,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二、小学陶艺“漫塑”创意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

小学陶艺“漫塑”的实施要遵循三个原则,要加强艺术审美、个性培养和引导创新,通过培养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来形成学生的个性。

1.贴近生活。陶艺中的很多形象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在艺术的熏陶下,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专注生活,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在生活中体会艺术无处不在的美感。将陶艺和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是教学原则之一。

2.个性培养。

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在美术教学中,更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并且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陶艺课程要将学生带进一个自我创造的世界里,自由体验,让每一件作品都打上学生自己的烙印,流露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在创造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体会建造的不易和快感。

3.引导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迁移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学生深刻理解艺术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在陶艺“漫塑”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表达,谈文学、谈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神秘、走进古代等等,扩展时空,扩张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创新的能力,创造出意想不到的陶艺“漫塑”形象。

三、小学陶艺“漫塑”创意校本课程教学的革新

要想保持小学陶艺“漫塑”课程教学的魅力,就要不断创新和丰富课程的内容,还要在技法上进行革新,来促进小学陶艺“漫塑”课程的新发展。

1.创新表现内容。要进一步丰富陶艺“漫塑”的表现内容,小学生的世界是天马行空的,不同于成人世界的规矩,一定要立足学生特点,不能束缚了学生发展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进行率性的表现。一方面要有课题,另一方面也要适于学生自由表现,要有人物、动物、植物,有生活趣事童话故事、传说,甚至有学生抽象的想象。如人物类:《爸爸妈妈》,《成长变化》,《形形色色的人》,《小泥人》;动物类:《我做的虫》,《远古的动物》,《海洋怪兽》;生活类:《船》,《我造的车》,《我也能造飞机》,《《买菜》;建筑类:《我的房间》,《迷人的游乐场》等。可以根据想象,进行夸张,表现学生的创造力。

2.简化塑造手法。小学的陶艺课程要进一步为学生松绑,不要因为繁琐的学习技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学习一段之后就会慢慢掌握陶艺“漫塑”的技法,从开始的随意到后来的小心。简化塑造技法,就是要减轻学生学习技法的负担,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不知不觉中将技法渗透其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境界。

3.课堂和课外的联系。陶艺“漫塑”课程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加强课堂和课外的联系,要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贴近生活,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要加强陶艺课程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之间的联系,让陶艺的学习成为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课程,不断吸引学生的兴趣。

四、结束语

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我国的素质教育必将得到快速发展。陶艺是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是和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的,是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体现,要不断地丰富陶艺“漫塑”的内容,创新塑造手法,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明 著 《另说陶艺——关于陶艺教学的实验与设想》.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

[2]何炳钦 《现代陶艺教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9.校本研修的目标内容 实践可行性 篇九

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我校根据自身情况,把校本培训工作和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校本培训工作和新教师培养、骨干力量的巩固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教师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抓实抓好,充分发挥了我校校本培训工作促进新教师成长、放大骨干教师潜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应有作用。现将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转变观念,深刻认识

工作实践使我们切身感到,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与形式,又是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载体。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之本,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之基,基于问题进行学习是教师能力发展之源。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为此,在学校发展和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校本研修作为一个崭新的亮点,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作用,成为学校有特色发展的一个恰当的突破点。校本研修的提出是国家进一步推进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研修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成为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因此,从本校出发,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无疑会在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更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

二、立体培训,求实重效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强化措施,创新方法,丰富内容,务求实效。我们从师德、师能、师风三大方面全方位入手,开展立体式校本培训,做到了校本培训不走形式和过场。

(一)多途径夯实教学基本功

1.推行“六个一”工程

教师每学期向学校提交一个典型教学案例、一份评课稿、一份教学设计、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一份教学反思性总结、一个教学课件。学校为每位老师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把“六个一”管理内容整理到个人档案中,并做好检查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我们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益。我校分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周五集体备课组,由学校教务处、专业部统一领导。教研组、备课组长都由校内教学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工作作风过硬的教师担任,为集体备课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集体备课的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坚持备课和平时交流的活动,做好示范课、研讨课,做到教学进度和考试的统一。集体备课要通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尤其是研究学法,研究过程中,全面渗透了课堂教学改革,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为现实目标,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

2.教学评比和教学观摩

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

3.外出培训学习

与此同时,为了使教师开阔视野,尽快适应课改的要求,我们把握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把我校的骨干教师派到外省、外市,甚至是出国参观、考察、学习。待这些教师培训学习后,学校组织这些参与外出学习的教师及时地在校内做专题汇报展示。让这些教师回到学校在各处课改、教研活动中起着引领作用。

4.推行课堂分层次教学

我校针对学生文化基础差、个性差异大的特点,依据多元智能和素质教育理论,采取了“分层次教学”的方法,积极创设使学生想学、乐学、善学的教学情境,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学副校长就如何开展分层次教学为全体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使教师明确了如何实施班级分组管理、课程内容分层设置、教学目标分层确定、教材使用分层取舍、学习考核分层评价。经过几年来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分层次的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国职高委曾在我校召开了文化课分层次目标教学研讨会,会上展示了我校英语学科分层次教学的初步成果;我校曾在青岛分层教学研讨会上的经验介绍受到了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5.推行名师指导

学校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立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发展队伍,加快了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迄今为止,我校共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6名,市级专业带头人2名;省级骨干教师1名、市级骨干教师34名,区级骨干教师44名;省级教学能手32名,市级教学能手1名;省级操作能手23名;双师型教师94名。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操作能手团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不仅成为全校教师学习的楷模,他们也在全国、全省的教师培训和大赛中成为讲师和领路人。学校为这些教育教学领域的领军人开设了“百家讲坛”,组织他们做校内引领课,让他们现身说法,让他们传经讲道。让他们用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能力、专业教学水平、教研教改能力去感染更多的教师。马玉贵老师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师德感动着学生,吸引着学生,他严谨的备课、授课、反思课的工作态度使得他所从教的面点专业的新生逐年增多。他把自己的创新创意凝结在他的校本教材中,凝聚在与学生共享的网络空间中。李小梅老师用自己的执着、坚持和钻研创办了校办工厂——“艺濛服饰”,为学校服装专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前景。她用拼搏和奉献把自己的学生带进了全国大赛,并取得全国二、三等奖的好成绩。他们成为学校教师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成为了学校闪亮社会的标志。

6.以考促教。以考试为依托,帮助教师查找自身存在的业务问题,及时查缺补漏,有的放矢地研修自己的专业基本功。

(二)多形式开展教师培训

1.校集中研修。构建师培与教科研一体化的会议模式,即把每周的教师例会变成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的阵地,及时、准确地解决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用三分之一时间安排工作,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研修,或专题讲座,或教研沙龙,或学科组研讨。

2.业务理论学习研修。培养教师的学习意识,让教师认识到,一次充电终身发光的教师观必须向终身学习型教师观转化。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思考才能生存发展。教师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后,学会消化理解和吸收,并最终融合到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有价值的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工作总结。

3.专家引领研修。一是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聘请校外专家式教师到我校指导开展教学指导。二是积极提供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通过汲取外面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提升专业水平。

4.上课听课研修。一是教研组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提升教学智慧,二是针对教师上的某一堂课组内进行说课、评课以提升实践智慧。三是开展同课擂台赛,一课多讲,达到互相供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动的结合。

5.临床诊断式研修。主抓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学督导、教务主任、培训主任、专业部主任和教研组长一起对教学较弱的教师进行跟踪听课指导,通过剖析诊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突破点,达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6.网络论坛研修。学校在网络上提出一个培训专题,教师跟踪发帖,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并在叙述过程中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与同伴讨论,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达到共同提高。

7.课题研究式研修。各专业部、教研组结合课堂教学的疑难问题,建立课题研究项目,并吸引组内教师合作参与,在课题引领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机达到教科研一体化。对能力强的教师,鼓励其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开展自主研修。

8.个体反思性研修。引导教师每天、每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反思评价,并坚持写反思笔记,以达到“实践+反思=成长”的效果。

9.校本教材。鼓励教师研究切实可行的本专业校本教材,现已编辑出版了50多本校本教材,被很多中职学校作为教材使用。烹饪专业受省教育厅委托录制了200多节远程教育示范课,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烹饪教学提供了前沿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10.青年教师培训班。青年教师培训班吸纳了工作近五年的青年教师。鼓励一些骨干教师、有经验老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让他们在相互沟通和指导中共同进步。期末要求青年教师上交相应的软件材料(课件、个人发展规划、电子教案、教学设计、网络学习心得、做课、听课、评课等等)。指导青年教师如何以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面对崭新的工作。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如何写好教学设计,如何进行说课等等。在新教师的创新教育中挖掘和发现问题,组织新教师运用崭新的看问题的角度揭示教学研究课题。先后开展了岗位礼仪、硬笔书法、课前准备、课后反思、心态调整、师德教育等培训。

11.教师“清心斋”。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我们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一些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师们的身体健康,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教师们的身心健康,更未来积极健康地开展有效教学,我校在心理老师张鹤的带领下,以讲座、网聊、面对面等形式展开了清理教师心理垃圾和毒素的行动。这也是为营造教师健康心理而展开的各种形式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收到了不小的成效。教师们也亲切地称这间心里驿站为“清心斋”。

12.德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1)班主任“论坛”。为了资源共享,为了更好地互动和互进,德育校长和政教主任组织班主任展开论坛式经验交流。如“如何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如何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生态体验下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如果做好一个班主任”、“全国班主任培训心得交流”、“校园十佳班主任心得谈”、“班会课设计十大注意”、“有效班级管理现身说法”、“美文朗读比赛组织指导讲座”、“讲义《弟子规》”、“批评的技巧”、“突发事件的处理”、“自身素质修养”、“如何说班会课”等讲座、畅谈式培训活动。

(2)校内外培训的有机结合。让老师们在体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

(3)展示。为了促使班主任的快速成长,为让更多好的方法和经验得以推广,学校政教处多次组织了德育案例宣讲、综合实践课说课展示、班会课汇报课、特色班级管理展示等。

三、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校本研修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之中,教学研究的问题是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将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型组织。

在校本培训中,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是首要的,但没有制度的管理和约束,没有激励机制,校本培训活动将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会变得松散无力。学校把校本培训与学校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建章立制,先后制定了《专业部管理制度》、《校本研修制度》、《校本研修激励机制》、《教研工作管理制度》、《备课制度》、《课堂教学常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校本研修学分管理制度》、《青年教师培训考核方案》、《课后教学反思制度》。

经过不懈努力,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取得预期成效: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很快,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师无违法、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家长和学生评价高,社会声誉好。二是调动了年轻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性,全校形成了团结、奋进、拼搏的良好局面,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上升,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学校呈现可喜的发展势头。

10.校本培训内容 篇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并能用正确的方法参与足球运动,体验足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在课堂中,我们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以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广泛参与,积极互动,使课堂充满运动乐趣。

相关课程

小学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仅仅囿于主体课程---足球教学中,还包含在相关课程中。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可以渗透足球的内容。这样通过足球这个纽带就能连接到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上,我们的课堂不缺少现代的教学设备,不缺少丰富的`教育文本,不缺少大量的教学参考书,更不缺少埋头钻研和反复若干的教师。我们唯一缺失的是每个人内心原本涌动不止却又尘封已久的快乐源泉,以及课堂中以人为本的返朴归真。足球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使课堂开始有了跳跃的动感。

活动课和体验活动

在学生中举行一系列与足球有关的体育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足球运动的快乐。这些活动包括:

第一,组织小学足球小记者团。组织、采访、收集校内外足球新闻,编辑后交宣传部定时在红领巾广播站广播。

足球小记者团的成员主要任务是采集足球赛场上或是校园其他相关足球活动中的信息,编辑整理文字或图片材料。以校园简报或是红领巾广播站为途径,发表评论,抒发感受,发挥舆论的监督、品评、激励功能。

第二,结合班队活动,开展“我与足球”为主题的班队课评比。在活动中成立足球文明礼仪小组和拉拉队。文明礼仪小组成员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礼仪规范,在活动中监督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拉拉队队员:有一部分学生自己不参加比赛,但是他们十分关注各类活动的开展。他们在球场外为场上的球员加油。拉拉队的作用是为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员呐喊助威,但是现在我们赋予了它更多的含意: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队友间的团体合作精神,绽放激情,展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第三,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足球比赛。通过参加各级各类足球比赛,加强校际之间足球的相互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用比赛的舞台展现自身的价值。

第四,布置足球画廊。把足球与学校的儿童画特色结合起来,用足球题材的儿童画布置在走廊中并且定期地进行更换,把这些诗画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制成光盘可以作为足球与儿童画合的素材。

第五,评选校园最佳球星奖。每学期对参加各级么各类足球比赛的学生进行学期评奖,作为学期最佳星奖,对获奖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通过对小学足球课程的开发研究,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足球教学研究制度,构建出适合学校足球发展的体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足球运动的积极开展。同时,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社会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健康人才。同时,促进学校足球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足球后备人才,振兴祖国的足球事业,为我为的体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平,周广强.谁来决定我们的校本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J].北京大学出版社,07月21日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J].人民教育出版社,9月第1版

1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校本培训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岗前;培训

一、岗前培训校本培训的意义和目标

校本培训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保证,可以有效营造有助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推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高校各项规章制度,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环境,并进一步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校本培训可以进一步保证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到高校教学和科研环境当中,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教学目标,了解自己所在高校的相关政策、法规,为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铺平道路。同时,校本培训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需求,为其更好的为高校建设服务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校本培训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发展青年教师的专业思维,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师道德责任和敬业精神,初步形成职业理想;带领青年教师做好职业规划、专业规划,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引导青年教师了解校情、生情和教育政策法规,熟悉教育教学环境和背景,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激活青年教师主动学习的愿望,积极参与培训和实践活动,初步形成赏识他人、合作沟通、分享经验等良好习惯,为可持续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意识,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中初步掌握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及科研的基本技能、方法与技巧,以满足教书育人的需要。

二、岗前培训校本培训的方式、方法探索

岗前培训的校本培训部分由于归属于各高校自主安排和管理,所以方式、方法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既让青年教师对所在高校有所了解,增进学校与青年教师的感情联系,提升青年教师的爱岗、爱校情怀,又能让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了解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挖掘其内在潜力,为学校未来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校情、校史培训

高等学校可以在校本培训中组织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参观学校的校史馆,组织专题讲座,了解学校的发展和沿革历史,提升青年教师的爱校情怀。同时,可以让青年教师自主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学校的政策、法规,方便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青年教师在刚入职之后,由于不明白学校的管理工作流程而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有力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师德、师风培训

高等学校可以在校本培训中增加师德、师风培训内容,使青年教师在刚参加工作之初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师德观,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师德、师风培训是青年教师的思想路线培训,有利于让为青年教师打好思想基础,为以后的教书育人工作做好示范,让高校中涌现出更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道德楷模,有力的纠正高校教师中存在的不正之风。

高校可以在校内、校外聘请师德、师风方面的楷模,为青年教师进行专题讲座,让青年教师切实感受模范的风采,用模范的作用感召青年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工作中去。

(三)职业规划培训

高校可以在校本培训中为青年教师开设职业规划培训课程,聘请奋战在学校教学和科研一线的教师,主要为青年教师讲解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如何打开自己的教学工作局面,如何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潜力、凝练学术方向。也可以聘请专门的教务、科研相关工作人员,为青年教师讲解学校课程规划,让青年教师了解学校课程设置,明确教学目的,同时,为青年教师讲解学校科研工作情况,让青年教师在以后的课题申请、论文发表中少走弯路,了解课题申请的步骤与方法,掌握科研经费报销等相关工作的程序,提升以后的工作效率。

(四)设立专业导师引领制度

高校也可以以岗前培训校本培训为契机,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寻找师德高尚、教学水平一流、科研成果突出的专任教师作为职业导师,在一定时期内对其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专业的业务指导,使其尽快发生角色转变,尽早适应新的岗位角色,并未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树立明确方向。

三、岗前培训校本培训要加强监督与考核

由于校本培训不纳入岗前培训考试成绩,所以一些参训的青年教师并不能对校本培训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高校在校本培训中要加强监督和考核管理,不能让校本培训成为应付了事的形式化培训,要在监督和考核过程中切实让青年教师参与到培训之中来,从学校的主动管理逐步转变成参训教师的主动参加。通过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让青年教师逐步重视校本培训,从而使校本培训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的培训目的。

【参考文献】

[1]赖力静.论我国高校岗前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万玉兰.浅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5

[3]刘思岐.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鸡西大学学报.2010

12.校本培训内容 篇十二

随着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提出, 一个新的词语被广泛应用, 这就是“教材化构建”。为什么要提倡教材化构建?如何展开教材化构建?它和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就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内容”和“教材”的联系与区别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日本展开过一次关于教学内容和教材相互关系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教材构建论”及“体育内容教材化”等相关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 使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更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

在我国, 新一轮的课改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和日本一样, 也随之提出了“教材构建”和“体育内容教材化”。可以看出在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过程中, 中日两国关心的是同一个问题, 提出的是相同的概念。但是, 有关“内容”和“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我国却没有较为深入的讨论。

在我国, 1992年以后的体育教学大纲提的是“教学内容的分类”;1988年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提的是“体育教材的分类”。虽然提法不同, 但是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总认为两者是没有区别的, “内容分类”等于“教材分类”;“内容”等于“教材”。但是, 日本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进行的那次讨论, 首先就是从讨论“内容”和“教材”两者间的区别着手的。

战后的日本教育界力图界定“教材”的真正意义, 其中藤冈信胜对其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首先指出, 日常用语中的“教材”, 其根本的缺点就是没有反映教育行为主体 (教师与学生) 的目的和意识。把“教材”看作是一种死的物品, 如一本教学大纲, 一本教科书, 一张演示图。

城户幡太郎继藤冈之后, 对教材概念做了进一步探索。他指出, “教材是根据教学目的, 在学习中被选择的必要的教学内容。”进入20世纪70年代, 对于什么是教学内容、什么是教材, 就有了明显的区别。在日本, 作为体育的一切物质和文化财富, 均有可能成为课程内容;作为体育学习指导要领 (相当于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 规定的学习范围, 是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 它也可以称为课程内容, 但它已经是经过选择后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此时也可以把它称为教材体系。但是作为一所学校, 在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体系选择内容之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 学校的发展特色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学校和教师只能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中选择一部分内容付之于教学实践, 并把它们作为真正教给学生的内容。因此, 教材是教学大纲内容体系中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来看,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内容”和“教材”是同一概念, 就没有理由提出教学内容的教材化。正因为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才能赋予教学内容教材化具体的、鲜明的、具有操作性的意义。那么, 什么是教学内容的教材化呢?这是指:以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为依据, 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 个性化, 并开发成为真正教给学生的那一部分内容的过程。

二、“教材化”在体育学科中的特殊意义

“教材化”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个性化, 最终成为真正教给学生的那一部分内容。由此可见, 教材仅是教学内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它不等于内容, 也可认为它不同于原先的内容。但是, 部分内容仍然是内容, 教材是根据内容选编而获得的, 并且是以内容为依据选编而获得的, 因此课程内容和教材联系非常密切。

“教材化”在日本有过广泛的讨论, 但在其他学科领域讨论较少, 而在体育学科中讨论得较为频繁。关于教材化的理论, 日本体育教育专家竹田清彦的专著《体育学科教学的探讨》一书中作了详细介绍。为什么“教材化”的理论会在体育学科领域受到特别的关注呢?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实践类课程被划分在技艺类课程之中, 它和其他自然类学科、人文类学科与工具类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如果其他三类学科是以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 那么技艺类学科则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它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求同思维, 不论你采用了多少种假设, 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一个。不仅如此, 逻辑思维的结果使知识形成了直线的前后连贯性, 以及知识间的互相不可替代性。例如, 任何一道数学题的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学生必须学完加减法后才能学习乘除法;二元一次方程必然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之后才能学习;更明显的特点是我们不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替代一元一次方程。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以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科, 它在思维方式上是以求同思维为主。因此, 在教材构建方面也就出现了如下特征:

第一, 求同思维导致学生学习的共同性的知识体系较为清晰, 内容广泛。

第二, 逻辑性强的知识形成了由易到难的不可超越的教材递增体系。

第三, 逻辑性强的知识形成了不同系列的教材之间不能替代的关系。

但是, 体育实践类学科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 因此求异思维就成为主要的思维方式。没有理由说, 唯有打篮球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踢足球、跑步同样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 不同的学校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运动项目, 这正是体育运动向多样性发展的良好趋势。此外, 体育教材虽有难易之分, 但不少教材的学习先后顺序却可以灵活改变。没有理由说, 必须要先学篮球, 之后才能学习足球;在篮球教学中, 也没有理由说, 必须要先学传球, 之后才能学习运球和投篮。更重要的是, 技艺类课程以求异思维为主要特征, 就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体系。而这些内容体系中, 凡能成为对学生主体发展有益的体系, 均可以选为体育的教材。各种项目的教材体系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也就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是技艺类学科, 它在思维方式上是以求异思维为主。因此, 在教材构建方面也就出现了如下特征:

第一, 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以及作为共同发展的体能和技能要求可以一致, 但具体学习的运动项目, 各校和各个学生之间可以有差别。不仅如此, 这种差别的扩大正是技艺类课程进一步多样化的基础。

第二, 体育教材的易难先后顺序是存在的, 但是这种顺序没有其他文化课严格。体育教材的先后顺序主要依据不在于教材本身, 而在于不同学制阶段的学生发展特征上。从这一意义来看, 不同学制阶段采用不同的教材体系, 是体育课程内容教材化的主要构建依据。

第三, 构成教材体系的各种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即, 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关系。除了初中阶段要完成各主要运动系列的普识性学习, 对每一大类均要选学一至二项技术以外, 其他学制阶段的教材选择余地均很大。

上述三个特点是体育作为技艺类学科而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 也成为体育实践类学科开展课程内容教材化构建的重要依据。它当然也是体育课程内容校本开发的重要依据。

三、教材化构建的法规依据

教材化构建是体育课程三级管理的产物, 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校本开发的必要程序。这种开发的实践使国家课程标准适合地区和学校的特点, 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最终成为教师得心应手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方案。在这一过程中, 国家、地方、学校, 都各自发挥了其对课程进行有效管理的作用。

教材化构建的过程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中出现四种规范, 即:指令性规范、指导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无条款自主核定, 它们均对教材化的构建起到了限定作用。可见, 无论是课程内容资源的校本开发也好, 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构建也好, 它们均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法定约束力的允许范围, 而决不是无根据的自由开发。

在此, 还应当指出的是, 除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各学制阶段的教科书, 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也同样具有行政法规的部分效力, 也是体育课程内容教材化构建的依据。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这是课程内容教材化构建的主要依据。除此以外, 还包括以下内容:

(一) 确定教学内容选择的范围

关于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 在学制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小学和初中阶段, 课程标准没有提出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 但在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中, 均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到了高中阶段, 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

我国各种版本的体育教科书中, 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出现独立的运动项目, 而是分为基本体操、游戏、舞蹈与韵律活动三大类。教科书中虽然对各类运动都举了很多案例, 实际上具体教材的确定均可以在上述三大类中自主选择。小学中、高年级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中逐步出现了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 但主要的呈现方式是组合技能和游戏, 教师的选择的空间很大。

我国初中阶段的体育教科书中, 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多种教学内容分类体系, 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中, 把初中实践类教学内容分为七类, 即大球、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与舞蹈、游泳、小球。课程标准则指出:“在7-9年级, 根据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和多数学生的兴趣, 在每一类运动项目中选择若干技能作为教学内容”。这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对各大类教学内容均要学习的普识性要求, 但对每一大类内的学习内容是可以由学校和教师自主选择的。

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 在11个学分的模块教学中, 有2个学分的模块教学属于必修必学的模块, 即健康教育和田径类。其余9个学分的模块教学属于必修选学的模块。必修选学的模块可以从包括球类系列、体操类系列、田径类系列、水上或冰雪类系列、民族民间体育系列、新兴运动系列, 6个系列中选择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既可以选择相同的项目, 也可自由选择不同的项目, 但总计不宜超过5项, 以加强运动的体验与理解, 发展运动爱好和专长”。

部分省市已颁布“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要求”, 例如江苏省颁布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要求, 其中规定, 作为学校, 可把本校的传统或特色项目、培养锻炼习惯的普及性项目、部分基础体能发展类项目作为“核定必选”的模块。占用课时数不超过2个模块。

上述规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的范围, 为各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

(二) 确定教学内容的改造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械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还指出:“课程内容要注意时代性,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兴运动项目, 同时还应注意对新兴运动项目进行改造”。

此外, 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开发中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资源, 除提出大力开发武术项目外, 还提倡广泛的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之中。

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对教学内容的开发和改造, 已涉及所有系列, 为教师进行校本开发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 确定教学内容组合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组合与教学单元的构成、教学分组的形式、学生选项学习的要求有密切关系。

关于教学单元的构成, 课程标准指出:“特别在1-6年级的低、中年级, 主要是打好体能的基础, 可采用复合单元进行教学, 即一个单元可以采用2项或2项以上的教学内容”;“7年级以上可多采用单一教材单元进行教学”。

关于教学分组的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1-6年级可采用按行政班上课的形式”;“7-9年级, 特别是高中, 可按年级男、女生分班上课。学习某些内容 (如健美操等) , 也可考虑采取男、女生合班上课的形式, 以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 活跃课堂气氛”;到了高中阶段, 可按年级分专项进行教学。高中选项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种选择, 即“打破班级界限, 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教学;班内选项教学”。

四、环环相扣的三级管理体制

这里首先要做一个假设, 就是如果体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高度统一的制度化的文件, 不仅三级课程管理是一句空话, 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构建也就不存在实施的可能。虽然在这样的文件中, 也会出现一些灵活性的条款, 但是规定灵活性的范围太过狭窄, 教材化构建的空间较小, 学校的主体作用也就难以发挥。

但是, 我们决不能认为规定灵活性的范围越宽泛就越好。事实上, 灵活性的范围是约束力所赋予的, 灵活性主要是来自于约束力中的授权条款。如, 本文所列举的种种课程内容实施教材化构建的条款, 均是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得到规定的。因此, 作为以三级课程管理为特征的课程管理, 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下实施的。

以三级课程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教材化构建, 实际上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持续的教材化构建过程。作为国家教育部, 在制订、颁布课程标准, 审定教科书的过程中, 已经调动了全国专家的力量, 对作为体育内容素材的广泛的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进行了第一次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个性化, 提出了适应于某一学制阶段的一个可供进一步选择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也是一次教材化构建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第一次教材化构建。

作为一所典型的学校, 它是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 并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 对课程标准或教科书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 再一次地进行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个性化, 使之成为本校的学习内容系列, 并制订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这一过程, 既是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材化构建的重要步骤, 更是体育课程内容校本开发的重要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第二次教材化构建。

作为一名具体的教师, 它以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提出的课程内容体系为依据, 再一次进行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个性化, 并进一步将选定的内容制订成为可供实施的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第三次教材化构建。

完成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还不能算是教材化构建的终结。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把方案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因此, 如何把教材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 这是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阵地。这一过程也是教材化构建的关键所在。

三次教材化构建的过程中, 突出了学校在制订课程方案中的主体作用, 这是本轮课改的精神所在。但是, 国家宏观调控和学校主体构建这一对关系是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来调控的, 既然灵活性是约束力允许的范围, 那么约束力大必然导致灵活性小;反之灵活性大, 必然导致约束力小, 两者关系如何调控, 应当根据客观实际发展的趋势做出适当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日) 竹田清彦.体育学科体育学的研究[M].东京:大修馆书店, 1997, 5.

上一篇:动画课程改革建设方案下一篇:台湾问题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