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新

2024-08-04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新(精选8篇)

1.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新 篇一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一、稻瘟病的防治: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在防治上主要的抓好叶稻瘟和穗稻瘟的防治。

1、叶稻瘟的防治:当田间出现病斑时,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30%洁苗乳油15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50%硫磺唑200-250毫升/亩,连防二次,隔5-7天一次。

2、穗稻瘟的防治:防治稻瘟病的最佳时期是破口期,药剂选用:(1)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亩用30克;(2)40%富士一号乳油亩用150毫升;(3)

21、2%加收热必亩用100克。三种药剂任选一种,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连防三次,隔5-7天一次。

二、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当田间出现病斑时,立即施药防治,药剂选用:(1)25%川化018可湿性粉剂亩用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2)农用链霉素亩用2包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三、纹枯病的防治:防治最佳时期为孕穗期。药剂选用:(1)亩用井冈霉素2包,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2)75%稻曲纹枯灵可湿性粉剂亩用4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3)30%洁苗乳油2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四、稻曲病的防治:稻曲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防治时期应抓住孕穗期或抽穗期,药剂选用:(1)亩用井冈霉素2包加15%粉锈宁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2)30%洁苗乳油25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3)70%纳斯津可湿性粉剂亩用4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五、稻飞虱的防治:稻飞虱主要栖息在稻丛基部,吸取植株汁液,使水稻植株变黄,影响产量,防治药剂选用: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亩用30克:(2)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亩用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3)20%蚜螨灵乳油亩用10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4)赛嗪酮或10%吡虫啉30克/亩兑水45公斤喷雾。

六、稻螟虫的防治:稻螟虫为害水稻后造成枯心或白穗,防治药剂选用:(1)98%巴丹原粉亩用30克拌细土25公斤撒施;(2)50%螟怕可湿性粉剂亩用8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3)25%喹硫磷乳油15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七、粘虫的防治: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咬食叶子,造成缺刻,甚至吃光叶片,防治药剂选用:25%敌杀死乳油亩用40毫升,兑水喷雾防治;(2)50%二嗪农乳油,亩用50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2.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新 篇二

1. 纹枯病

主要症状: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水稻叶鞘上出现, 初为椭圆形, 水渍状, 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状, 边缘灰褐色, 中央灰白色。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纠成的菌核。

发病原因:早稻菌核是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每亩有6万粒以上菌核量, 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另外长期深灌, 偏施、迟施氮肥, 水稻田间郁闭、徒长会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1) 泡田耙地后在下风头打捞菌核并深埋, 合理稀植防止封行过早;在田间采取浅湿灌溉, 忌深水灌溉, 施肥时忌偏施、晚施氮肥。 (2) 药剂防治, 7月中旬每亩用20%井冈霉素20~25克对水喷雾, 或用30%爱苗乳油15毫升对水喷雾。若在分蘖末期发病, 也可用上述方法防治或每亩用20%井冈霉素20~30克对水喷雾。

2. 稻曲病

主要症状:该病病菌危害穗上部谷粒, 轻则一穗中出现1~5个病粒, 重则多达数十粒, 病穗率可达10%以上。病粒比正常谷粒大3~4倍, 整个病粒被菌丝块包围, 颜色初呈橙黄, 后转墨绿;表面初呈平滑, 后显粗糙龟裂, 其上布满黑粉状物。

发病原因:病原菌以菌核和附在种子上在厚垣孢子过冬;抽穗期阴雨日多、雨量大, 日照弱而短, 荫蔽大, 露水多, 雾大氮肥偏重迟施, 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良种是防治稻曲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 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水稻播种前注意清除病残体及田间的病源物。合理施肥, 氮、磷、钾要配合使用, 不要偏施氮肥。 (2) 用25%咪酰胺、10%扑生畏等药剂浸种, 每2毫升加水6~7公斤浸泡6公斤稻种。 (3) 药剂防治用药适期在水稻孕穗后期 (即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 , 每亩用30%爱苗乳油15毫升或14%络氨铜水剂250克对水喷雾。

3. 稻瘟病

主要症状:病原菌危害水稻各部位,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发生。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 不形成明显病斑, 潮湿时可长出青灰色霉层。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发病, 可使叶片大量枯死, 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 孕穗抽穗期发病以及节瘟、穗颈瘟严重发生, 可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 损失极大。

发病原因:病菌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 施用氮肥过多或过迟, 植株生长过嫩, 抗病性降低也容易发病;土壤温度低、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种子消毒, 选用咪酰胺、菌虫清等药剂浸种。 (3) 田间管理应增施磷钾肥, 合理追肥,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配方肥料;将田间稻草及时清运出去, 燃烧田间稻草和稻茬减少田间病原菌。 (4) 药剂防治, 稻瘟病发生初期, 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喷雾;齐穗期每亩用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对水喷雾预防穗颈瘟。

4. 条纹叶枯病

主要症状: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 各类型稻均不枯心, 但抽穗畸形, 结实很少。

发病原因: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春季气温偏高、降雨少、虫口多灰飞虱传毒快稻株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药剂浸种, 选用10%吡虫啉1克浸2.5公斤稻种。 (2) 加强田间管理, 促进分蘖。 (3) 治虫防病, 抓住灰飞虱传毒迁飞前期, 集中应用吡虫啉等药剂灭虫。

5. 稻水象甲

主要症状:成虫啃食水稻叶片表皮和叶肉, 影响光合作用。幼虫蛀食根部, 破坏根系组织, 阻碍营养吸收和传导, 导致分蘖减少、植株矮化、黄化枯萎、抽穗延迟, 甚至全株枯死, 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发病原因: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 为全国二类检疫性害虫, 原产北美洲。害虫随稻秧、稻谷、稻草及其制品、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传播。

防治方法:应用20%三唑磷乳油药剂, 于6月初喷雾防治。

6. 稻飞虱

主要症状:稻飞虱产卵会刺伤植株, 破坏输导组织, 妨碍营养物质传输并传播病毒病。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中、下部, 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稻株受害严重时, 即叶片枯黄、植株成团倒伏、呈火烧状时才出现明显受害症状。

发病原因:为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稻飞虱的发生程度取决于迁入虫源数量、生存环境的适合程度和天敌对他们的抑制程度。

3.水稻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三

关键词:水稻;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10

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水稻的种植品种主要是早熟的单季稻。东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较高的纬度,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的大兴安岭等地,都属于这种气候。充分的日照时间、长时间的积温使东北地区的水稻生长周期较长,生长速度缓慢,一年一熟。这种特殊的气候原因使得东北水稻质量好,加工出的大米营养丰富且口感非常好,十分受欢迎。

1水稻栽培技術

1.1选种与育种

影响水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水稻品种,因此在选择品种时要十分谨慎。通常一些具有优良特点的品种应当具有一定的抗病虫性、抗逆性和高产性,品质优良并且有适中的生育期。好的种子通过外观也能够进行初步的判断,颗粒均匀并且比较饱满,种子干燥没有发霉。而且在发芽时出芽整齐,没有病害,基本可以判断出种子的好坏。对于选种的具体指标,可以参照一些基础数据,例如纯度高于99%,含水量小于13%,发芽率不低于85%,洁净度大于98%等。

1.2合理密植

要想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的种植密度十分值得考虑。科学的进行植株密度选择,对于水稻的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种植空间,而且能够增强整个种植区的光合作用强度。这样能够十分有效地增加水稻对于有机物的积累,使水稻产量得到有效增加。但是也不能盲目密植,要根据种植土壤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巧家县水稻种植是采用宽窄行条栽,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和进入田间施肥、病虫防治等操作。

1.3科学管理

在种植水稻时,不仅要播种,还有很多后续工作,如晒田、灌溉等。所谓晒田,就是等地里的水晒干后隔3~5天,向地里重新注水,水量大概能够维持2~3天,然后再次晒干。经过几次反复的注水晒田,最终完成晒田。对于一些已经抽穗的水稻,应当使土壤保持湿润,保证植物的水分需求,以免受到脱水的影响,使水稻质量下降。另外,还要定期进行除草除虫等管理工作,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1.4高效施肥

做好水稻的栽培工作,高效施肥必不可少。施肥时要把握好水稻的肥料需求,应当把化肥与有机肥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N、P、K比例。同时,土壤肥与叶面肥配合使用,深施与表施并用。另外,肥料的选择也要依照种水稻的品种与生长进程,参考肥料的特性以及目标产量和叶龄进程,有时还要依据天气和苗况综合施肥。

对于肥料的使用,主要有5种方式。一是基肥,通常每亩地需要3公斤尿素、10公斤磷酸二铵、6公斤硫酸钾、50公斤硅肥、4公斤平安福菌肥。这五种肥料混合均匀,均匀的撒施。基肥应当在放水泡田之前使用;二是分蘖肥,通常每亩地需要8公斤的硫酸铵,追肥时间应安排在水稻插秧的5~7天后;三是二次分蘖肥,通常在每亩在使用尿素5公斤,在每年的6月中旬施肥,也就是水稻的6叶龄时期;四是调节肥,在每年的6月20号左右每亩地继续施1公斤尿素,也就是水稻的7.5叶龄时期;五是穗肥,每亩地施加1公斤尿素、2公斤硫酸钾。施肥时间安排在每年的7月5~8日,也就是水稻倒二叶抽出一半时使用。

2水稻病虫害防治

2.1稻纹枯病

要想防治稻纹枯病,就要了解稻纹枯病的特点。对于成亩稻田,应当使用25克井冈霉素的高浓度粉剂和100~150毫升的5%井岗霉素水剂对植株进行喷洒。在施药时要注意天气,应当保证在晴天喷药或喷药后2小时不下雨,才能够使药效充分发挥。当病株率达到30%以上时,就要集中对水稻的中下部进行施药。

2.2螟虫虫害

螟虫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害虫,会使水稻出现白穗。在螟虫害的防治上,每公顷应使用15%的雷钻乳油1350毫升、13.5%的钻心炮乳油、伐克乳油1350毫升、13.5%的决斗乳油750毫升进行喷洒。

2.3水稻瘟疫

水稻瘟疫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氮肥施加过多或者土壤洪涝干旱严重造成的,一旦出现水稻瘟疫,对农作物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为了避免水稻瘟疫的出现,要提前预防。通常采用科学的栽培方法、优良的种子并结合药剂的使用来进行防治。在种子时期,就要采用抗菌剂和培养液等对种子进行浸药处理,同时要保证土壤的肥沃。一旦发现在发病初期就要喷药处理,以免瘟疫蔓延。

2.4飞虱虫害

在对飞虱的防治过程中,要了解小若虫的高峰期并及时进行药物防治。用药时应当从外向内的喷在水稻的中下部。可用25%叶蝉散乳油或20~25克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都有明显效果。

3结语

在我国,水稻是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所以应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技术,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提高水稻产量。同时应当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发现病虫害及时使用农药杀灭,以免影响水稻产量给农民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哈德卿,李瑞丛,赵会娟,等.水稻常见病虫害的安全防控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3,(03).

[2]黄炳超,张扬,肖汉祥,等.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的优化集成及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4,(05).

4.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四

-----以广西省的水稻为例

一、基本背景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发展优质稻谷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年播种面积约3300-3500万亩,总产量1360万吨,分别占我区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60%和80%,是我区播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农民从业人数最多的粮食作物。近年水稻病虫灾害发生呈逐年加重态势,年发生面积达9000万亩次,总体发生程度达4(5)级,重大灾害性病虫即钻蛀性螟虫(三化螟、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纹枯病、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等常年偏重局部大发生为害,经防治后年挽回稻谷损失约200万吨,但仍损失近30万吨,尤其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蝗虫等迁飞性害虫,三化螟、二化螟、稻瘿蚊等钻蛀性害虫和稻瘟病、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流行性病害的为害损失极为严重。病虫害防治是广西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二、基本做法及效果

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总策略是: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用生态平衡的理论来指导防治。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学的观点出发,对防治措施进行抉择和配套。其配套技术主要包括3方面,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有节制地合理使用农药,积极保护 1

利用自然天敌。水稻重大病虫防治技术措施及其效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春秋两季稻田统一灭鼠。推行“春季农田为主,统一毒饵诱杀;秋季农田农舍并重,分区分类控制”的技术策略。春季推行毒饵诱杀的“统一行动、全面围歼;选好药剂、正确制饵;因地制宜、有效覆盖;饱和投毒、药饵到位;查遗补漏、扫除残鼠;常年监测,巩固灭效”全套灭鼠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抗凝血杀鼠剂敌鼠钠盐、杀鼠醚及毒铒站控鼠技术。2012年全区春秋两季稻田统一灭鼠175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31500万元。

(二)农业防治压基数

1、压低害虫基数和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及时春耕灌水、犁耙沤田,压低越冬螟虫源基数;打捞浪渣,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纹枯病菌核;收割后,及时销毁带病稻草,或堆放在远离稻草的地方,或沤制完全腐熟的堆肥;搞好种子消毒工作,用使百克等消毒,预防稻瘟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发生。全区全年实行种子消毒约410亩次,新增纯效益6500万元。

2、搞好健身控害栽培。①培育无病虫壮秧。提倡旱育秧、抛秧或直播等新型栽培技术。②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尽量避免早、中、晚稻混栽,减少“桥梁田”,使水稻受害危险期避过螟虫发生危害期。③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的配合,多施有机肥,忌偏施、迟施氮肥,以免禾苗过于贪青,有利病虫侵染为害。④科学用水。浅水插秧,寸水回青,溥水分蘖,够苗

晒田,抽穗杨花时回浅水灌溉,后期干干湿湿管理。实施稻田农业防治配套技术约140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22400万元;

3.物理防治。在螟虫、稻飞虱等害虫成虫盛发期,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减少发生基数,控制危害。秧田期可采用人工摘除螟卵减少本田期三化螟、二化螟虫源。

4.化学应急防治。掌握防治适期实行达标施药防治,减少农药用量,提高防治效果,禁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及不允许在稻田使用的农药。

(三)科学用药控制为害。(1)坚持达标防治。(2)合理选用农药品种,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口农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3)巧用防治策略。采用“兼治”、“挑治”方法,尽量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巧用“治小田,保大田”,做好秧田稻瘟病、稻瘿蚊、三化螟的防治工作,减轻大田为害;通过“压前代、控后代”压低上一代的数量控制下一代的发生为害。实施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稻瘟病为主的早稻重大病虫区域治理综防配套技术约400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80000万元;实施以三化螟、稻瘿蚊、稻飞虱、细菌性条斑病为主的晚稻重大病虫区域治理综防配套技术约3600万亩,新增纯效益72000万元;实施稻田化学除草技术约190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30700万元。此外,在螟虫盛发期,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螟蛾类成虫,减少发生基数,全年推广面积约8万亩,新增纯效益16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主要采取农业、物理、生物措施,协调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治,控制重大病虫的危害,确保水稻优质、稳产、高产。虽然对重大灾害的处理,减少了损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质谷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杂交稻种植比例稳步上升,但缺乏抗性考虑;育秧方式的变革,“旱育稀植”、“免耕抛秧”、“抛秧”等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插期不统一,田间苗情复杂;效益农业迅猛发展,栽培方式呈现多样化;加上气候变异,如去年秋冬以来的持续干旱少雨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结构也不断变化,全区迁飞性、钻蛀性害虫发生严重,局部流行性部还发生偏早、为害严重,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病虫灾变风险不断增大,但相应的测报与防治技术跟不上,运作高效、反应快捷、多元投入、广泛参与的病虫防治机制也尚未形成,应急防治工作尤显被动。

2、群众施药防治病虫害观念根深蒂固对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有较大负面影响。

3、全区各级财政普遍困难,业务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县市工作开展难以正常保障,防治手段陈旧落后,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工作开展不平衡。

5.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新 篇五

2007-12-7 16:23:18

阅读725次 第一节 稻虫的主要类群

在华南双季稻区,发生的害虫主要有 :

Lepidoptera: Pyralidae: 三化螟 二化螟 台湾稻螟 稻纵卷叶螟 Noctuidae: 大螟 粘虫

Hesperiidae: 直纹稻弄蝶 曲纹稻弄蝶 隐纹稻弄蝶 Satyridae: 稻眼蝶(短角)稻褐眼蝶(长角)Homoptera: Delphacidae: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Cicadellidae: 黑尾叶蝉 二点黑尾叶蝉 二条黑尾蝉(大斑)电光黑尾叶蝉叶 三 化 螟 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台湾稻螟 Chilo auricilius Dudgeon 二 化 螟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稻纵卷叶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大 螟 Sesamia inferens(Walker)Sesamia inferens(Walker)大螟成虫与幼虫

大螟 Sesamia inferens(Walker)大螟为害

褐 飞 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黑 尾 叶 蝉

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稻 瘿 蚊

Pachydiplosis oryzae(Wood—Mason)幼虫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受害稻苗基部膨大,随后心叶停止生长且由叶鞘部伸长形成淡绿色中空的葱管,葱管向外伸形成“标葱”。

三化螟?:

2.成虫习性

4)趋光性: 黑暗,闷热,无大雨 之夜趋光性最强。

5)交配与产卵:交配次数雄虫1-5次,雌虫1-3次。交配后次晚产卵,以第2、3天产卵量大(80%)。

6)产卵部位:卵块多产于植株上部2、3叶的叶尖部。大于3 块/雌虫,30-180粒/卵块。第2代卵叶正反面分布略同,第3代卵多在叶背面 3.幼虫为害习性

蚁螟侵入为害与水稻生育期的关系:

蚁螟能侵入为害不同生育期的水稻。不同的生育期水稻受螟害,表现不同的被害状:

(1)苗期、分蘖期和圆杆期受害后的枯心苗,(2)孕穗期的枯孕穗,出穗后的白穗、半白穗和虫伤株

(3)分蘖期、孕穗期和破口期有利蚁螟侵入。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3.幼虫为害习性

幼虫在植株茎内穿节为害:

幼虫在植株茎内可穿节为害取食茎内白色柔嫩组织,大量取食前必先在叶和茎节部位作“环状切断”咬断大部分维管束,称为“断环”,不久稻株即出现青枯或白穗,幼虫于“断环”上方取食组织。3.幼虫为害习性 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

幼虫一生转株1~3次,以3龄转株最盛;每次侵入一新稻株必定造成“断环”。

转株多在蜕皮后不久,以夜间转株多,负叶囊转株方式。叶囊是由幼虫卷合叶尖造成的,幼虫藏身叶囊内,伸出头胸移动,找得新株后,在离水面2~3cm处,吐丝将叶囊固定于叶鞘上,幼虫随即钻蛀,整个过程约需2h。3.幼虫为害习性

三化螟种群幼虫自然死亡率分析:

三化螟各世代均以初孵幼虫入侵时死亡率为最高 中后期幼虫转株死亡率次之;

影响种群数量的第1关键因素是转株死亡率,而初孵幼虫入侵死亡率次之。分析:种群发展趋势指数 I = SE ² SS²SL ² SP²SA ²F ²PF P♀²±NA 幼虫化蛹

老熟幼虫大多蛀食到稻茎基部l0cm以下作薄茧化蛹,化蛹时头部一般向上,少数向下。

化蛹前老熟幼虫在所处位置上方的稻茎上咬一个残留一层薄膜的羽化孔,成虫羽化后破膜而出。越冬幼虫只在稻桩内化蛹。

1)钻蛀性: 仅食幼嫩的白色组织,不吃叶绿素部分; 咬成断环,在断环上方取食为害。

2)转株性:2龄末开始转株,以3龄最盛,1头幼虫转株1—3次。故2龄末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4.化蛹习性 蛹的历期与气温关系密切。早 春越冬代的蛹历期最长,可达 18~20d,而夏、秋间以8~10d 为普遍。

幼虫的化蛹进度和蛹的发育进 度是当前预测上的重要依据。根据蛹色(复眼的颜色)的变化

(二)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温度

(1)喜温 三化螟各虫期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27.5℃; 卵孵化适温:20~27.5℃;蚁螟侵入为20~35℃; 蚁螟生长为22.5~27.5℃;幼虫化蛹和羽化为20~32.5; 产卵为22.5~27.5℃。

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6.0,12.0,15.0℃;有效积温分别是81.1℃,507.2℃,103.7℃;

如何确定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

一个世代的有效积温是692.0℃。

越冬期间不同月份的三化螟越冬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是有变化的,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下降趋势。(二)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温度对三化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一年中发生期内16℃以上的温度属于该虫发的有效积温,春季气温回升到,16℃以上的日期来临越早,年中发生期越长,有效积温也越高,世代数就相应增多。冬季低温对三化螟越冬幼虫的存活有一定的影响。1月份低温达‒4℃到‒ 20C的条件下,持续2~3d,三化螟越冬幼虫死亡率达95%。在春季生理转换期、死亡率高。(二)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早春气温对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的影响大

气温达16℃才开始化蛹,气温达17~18℃才开始羽化。

越冬代蛾产卵期间,若温度低于16℃,则不产卵而死亡。螟卵在42℃以上和17℃以下超过3h都不能孵化,相对湿度60%以下亦不能孵化。

温暖多湿对蚁螟的孵化和侵入有利,但超过40℃,侵入率降低。侵入后因气温高、水温高、枯心苗内幼虫极易死亡。

(二)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光周期 关于螟虫滞育问题

短日照是诱发三化螟、二化螟滞育的主要因子。三化螟卵和各龄幼虫均有一定感应光周期的效应,3龄幼虫是光周期反应的重要感应虫期。两种螟虫的临界光周期时数为13h左右。

低温有促进滞育的作用,高温则有抑制作用,不过温度只起修饰作用。(二)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食料

水稻是影响水稻螟虫发生与为害的极其重要的环境因素。螟害程度的轻重:(1)取决于螟虫的数量,(2)取决于水稻的危险生育期即分蘖期和孕穗期。是否与螟虫高峰期相吻合,若两者相吻合、螟害发生严重。

(二)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食料

水稻品种和长势亦与吸引螟蛾产卵有关,施氮肥多的、生长茂密的、叶片宽大的产卵多,秧田则水秧多于旱秧,杂交水稻受害较常规稻重。不同的水稻生育期对螟虫的存活率,发生速度和繁殖力有不同影响。秧苗内生长的幼虫,其存活率比本田低30%~50%,发育速度亦慢,且化蛹很少。移栽返青期幼虫死亡率高。

4.天敌 卵寄生蜂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等腹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 Gahan、长腹黑卵蜂T.rowani Gahan 三化螟啮小峰Tetrastichus shoenobii Ferriere等4种。三化螟幼虫的寄生蜂

寄生三化螟幼虫的寄生蜂主要有

中华茧蜂Bracon chinensis Szepligeti等8种,褐腹瘦姬蜂Trathala flaw—orbitalis Cameron等11种姬蜂。

它们的寄生率一般为10%~20%,在广东曾发现长期干旱寄生率可增加到40%~50%。

寄生特点

赤眼蜂和黑卵蜂类的寄生率,在蜂量充足的情况下,经常保持在40%左右;由于它们的产卵管短,对于多数为3层卵粒叠置而成的三化螟卵块,则只能在卵块的周边及表层卵粒寄生。

赤眼蜂有复寄生,而黑卵蜂则无。

三化螟啮小蜂寄生三化螟卵粒的强度比赤眼蜂和黑卵蜂为强,通常l头幼虫可摧毁4粒卵,因为它是寄生性兼捕食性的。

二 化 螟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二化螟在国内一年发生1~5代。

二化螟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野茭白、三棱草及杂草中越冬。越冬幼虫抗低温力强。越冬幼虫体外无茧,稻茎上无丝隔,活动力强,环境不适即可迁移。

到春季在稻桩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虫)(4~5龄),还会爬出转移蛀人麦类、蚕豆、油菜的茎秆内为害。

化蛹起点温度比三化螟低,春季气温达11 º,越冬幼虫开始化蛹。二 化 螟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影响越冬幼虫化蛹因子

(1)气候条件 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各龄幼虫均能直接化蛹,在温度与光照变化相同的情况下,领先进入始盛蛹的不是6、7龄虫群体,而是5龄虫群体。

影响越冬代化蛹进度的不是虫龄分布,而是气候条件。影响越冬幼虫化蛹因子(2)营养条件

由于二化螟越冬环境复杂,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时间很不整齐,一般在茭白中因营养丰富,越冬的幼虫化蛹、羽化最早,稻桩中次之,再次为油菜和蚕豆,稻草中最迟,田埂杂草比稻草更迟,其羽化期依次推迟lO~20d左右。

越冬代发蛾期很不整齐,常持续两个月左右,从而影响其他各代发生期也拉得很长,形成多次发蛾高峰,造成世代重叠现象,给预测和防治工作都带来困难。二化螟成虫的习性

二化螟成虫的习性和飞行力,大致与三化螟相似,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灯下诱得的虫数雌蛾比雄蛾多,而雌蛾多是未产过卵或未产完卵的。成虫羽化后当晚或次晚交配产卵。雌蛾喜在叶色浓绿及粗壮高大的稻株上产卵。故杂交水稻的受害程度重于常规品种。

每雌蛾产2~3个卵块,每1卵块有卵40~80粒左右,每雌能产卵100~200多粒。成虫产卵习性

成虫产卵位置,各代均以叶片为主,占96.9%~99.0%,产在叶鞘上的为极少数;

卵多产于叶片的下半部,产于叶背面的卵更靠近叶基部,产于正面的距基部较远。

产卵叶位和在叶上的位置因世代和水稻生育期的不同而有变化,水稻生育程度愈高,产卵叶位相应升高,如分蘖期产于1~3叶,圆杆以后产于2~5叶;苗期叶正面卵分布多,以后叶背面卵分布渐多。幼虫蛀茎行为特点

蚁螟孵出后,一般沿稻叶向下爬行或吐丝下垂,从叶鞘缝隙侵入,或在叶鞘外面选择一定部位蛀孔侵入。二化螟侵蛀水稻能力比三化螟强 圆秆期侵入率也较高 抽穗成熟期也能侵蛀为害

二化螟被害症状与水稻生育期的关系

水稻从秧苗期至成熟期,都可遭受二化螟的为害。其被害症状,随水稻生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

蚁螟孵化后,首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内部组织,一个叶鞘内有虫少则几头,多则百余头,被害叶鞘成水渍状枯黄,形成枯鞘;

二化螟被害症状与水稻生育期的关系

2龄以后幼虫开始蛀入稻株内部食害,分蘖期,咬断稻心,造成枯心苗; 孕穗期为害造成死孕穗; 抽穗期为害造成白穗;

乳熟期至成熟期为害造成虫伤株。虫伤株的外表与健穗虽无甚差别,但会造成大量瘪谷,影响产量。二化螟老熟幼虫越冬

二化螟幼虫第1代多为6龄,第2、3代多为7龄。越冬代老熟幼虫在稻桩和稻草中,其他各代在稻茎内或叶鞘内化蛹。

化蛹习性

化蛹前在寄主组织内壁咬一羽化孔,仅留一层表皮膜,羽化时破膜而出。蛹期生理转化旺盛,耗氧量大,灌水淹浸,会引起蛹大量死亡,可利用这一点,在幼虫即将化蛹时,结合水稻生长需要,先排水降低水位,使幼虫在稻株基部化蛹,然后再灌水3~4d,越冬代淹水l0天,可使大部分蛹淹死。

大螟 Sesamia inferens(Walker)大螟为害

越冬与化蛹

越冬幼虫有遇淹水逃逸习性。未成熟越冬幼虫在温度不太低时转移蛀食大麦、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

早春气温达11℃以上越冬幼虫陆续化蛹,气温达12℃以上开始羽化。越冬场所复杂,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时间不整齐,各代发生期很不一致,有世代重叠现象。田间均有成虫出现,诱虫灯下无突出的发蛾高峰期。成虫习性

成虫白天潜伏稻丛基部或杂草丛中,夜晚活动,趋光性不及二化螟和三化螟,但对黑光灯趋性较强。成虫多在黄昏羽化,羽化后当晚或次晚交配产卵,产卵期一般5~6d,单雌能产卵块3~4块,卵量200~300粒。

成虫有趋向粗壮高大植株上产卵习性,所以稻田边行卵量较多,如稻田中稗草或恶苗病株因返青比健株早,植株高大,着卵多。大螟产卵特性

大螟产卵部位因水稻生育期不同而有差异,水稻处于孕穗期,大部分卵产在穗苞上(即剑叶的鞘内),叶鞘内较少,其他时期则产在叶鞘内侧。卵的孵化率很高,一般在80%~90%以上。越冬代大螟发生期

越冬代大螟发蛾期比二化螟、三化螟早。大螟发蛾时,大部分水稻尚未插植,而田边杂草已很嫩绿,第1代多在田边杂草或甘蔗、玉米、茭白等寄主上发生为害,第2代、才转移到水稻上为害。

成虫产卵对水稻品种也有选择性,一般糯稻多于粳稻,粳稻多于籼稻。幼虫习性

幼虫孵化后在叶鞘内群居取含,形成枯鞘。2龄以后,转株为害,从稻株基部以上3~4节处咬孔侵入为害。

幼虫蛀食多不过节,4~5龄时,食量很大,一节食尽即爬出转株为害。幼虫一生能为害3~4株水稻,被害茎秆,虫孔大,并排出大量虫粪,易与二化螟、三化螟相区别。大螟为害方式与为害期

幼虫为害(1)蛀入为害(2)咬断植株

(3)咬食花器(4)虫粪堆积于伤口。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均能受大螟为害,大螟在四川、湖北、湖南也是玉米大害虫,在湘西为害玉米,有时比玉米螟还严重,第1~2代幼虫于5~7月为害春玉米。第2~3代幼虫于6~8月为害夏玉米,第3~4代幼虫于8~9月为害秋玉米,以8~10月为害最重。大螟幼虫为害方式与为害期 在四川

第1代幼虫为害玉米,幼虫蛀食玉米心叶和叶鞘,造成“花叶”和枯鞘,大龄幼虫蛀食玉米茎秆,蛀孔粗大,容易引起玉米风折。

第2代幼虫一部分为害玉米,大部分为害正处于分蘖期的中稻,3、4代幼虫均为害水稻。

大螟在福建、四川为害蔗苗枯心率可高达10%~20%,是甘蔗苗期重要害虫之一。

大螟为害的“边际效应”

一般靠近田埂5~6行水稻,虫口密度大,为害严重,稻田中央虫口密度小,为害轻,这是大螟为害的特点。

但有的地区,尤其杂交水稻,大螟的发生遍布全田,无明显的田中、田边之分。(思考点)大螟幼虫化蛹

幼虫共5~7龄。老熟幼虫经2d左右的预蛹期后蜕皮化蛹。

化蛹位置,第1代多在寄主茎内和枯叶鞘内,少 数在杂草茎中及泥土下;第2代多在稻田距水面3cm左右的枯 叶鞘内,或稻丛间化蛹。在茎内化蛹的幼虫,在化蛹前,先在化蛹处上方3~4cm处咬一羽化孔,以备成虫羽化飞出。

稻纵卷叶螟 迁飞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的昆虫,在我国,春、夏季随偏南气流逐区往北有5个代次的北迁;向南有3个代次的回迁。迁飞(北迁)

第1次北迁在3月中---4月中旬,虫源由大陆以外的南方迁入我国岭南地区,构成当地第1代虫源:

第2次北迁在4月中---5月下旬,仍由大陆以外的中南半岛及我国海南岛等地向岭南和岭北地区迁入,构成当地第2代(岭南)或第1代(岭北)虫源; 第3次北迁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由岭南地区向岭北及长扛中游江南地区迁入,并波及江淮地区,构成该地区第2代或第l代虫源;

第4次北迁在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由岭北地区向江淮地区迁人,波及华北、东北地区,分别形成当地第2代和第1代虫源;

第5次北迁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由江南和岭北地区向江淮地区和北方迁入,构成北方第2代虫源。迁飞(向南回迁)

稻纵卷叶螟8月底到11月有3次回迁过程:

第1次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由北方和江淮地区向江南、岭北、岭南迁入;

第2、3次分别在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

在山区,如我国福建古田稻纵卷叶螟有“7月上山,8月下山”的垂直迁飞现象。

引起稻纵卷叶螟迁飞的气候因素 据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结果,认为

春、夏季北迁主要是由逐渐上升的高温所引起,临界温度为28.2℃; 秋季光照逐渐缩短并伴随温度逐渐降低是诱导回迁的主要因素,临界光周期和温度分别是13.5h和24℃。

上升气流、高空平流气流和下沉气流则会直接影响其起飞、降落等迁飞过程。

成虫交配与产卵

成虫羽化后1~2d交配,交配多在凌晨3~5时,交配历时lh左右;交配后1~2d产卵,卵期5~7d左右,前3d产卵较多;

喜产卵在嫩绿、宽叶、矮秆的水稻品种上,分蘖期卵量常大于穗期。卵散产,大多1处1粒,少数2~3粒连在一起; 卵大部集中在中、上部叶片上。

单雌产卵量平均100粒,最多314粒。雌雄比约1:1。卵上午7~10时孵化最多。幼虫习性

幼虫:一般5龄,少数6龄。

初孵幼虫先从叶尖沿叶脉来回爬动,然后钻入心叶或由蓟马为害形成的卷叶中取食叶肉,在心叶为害,很少结苞;

2龄在叶尖卷苞取食叶肉;开始在叶尖或稻叶的上、中部吐丝缀连稻叶成纵向小虫苞,幼虫在苞内啃食叶肉,余下表皮,受害处呈透明白条状

第3龄后开始转苞为害,转苞时间多在19~20时和凌晨4~5时;阴雨天,白天也能转苞。虫苞多为单叶纵卷、管状,第4龄后转株频繁,虫苞大、食量大,抗药性强,为害重。1~3龄食量小,占总食量的4.6%;

5龄是暴食阶段,食量占总食量的79.5~89.6%;一生可为害5~7叶,为害叶面积达22.57cm2左右。化蛹习性

老熟幼虫经1~2d预蛹阶段后化蛹。

化蛹部位:一般在受害株或附近的稻株离地面7~10cm处,以主茎与有效分蘖的基部叶鞘中为多;其次在无效分蘖的叶片中; 少数在稻丛基部或老虫苞中。26℃下各虫态的历期分别是:卵3.9d,幼虫15.2d,蛹6.9d。产卵前期3~4d,成虫寿命平均7d左右,可长达12d。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温湿度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生。

适宜温度为22~28℃、适宜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成虫在高温(30℃以上)和相对湿度90%以下寿命短,产卵量少。初孵幼虫在高温(35℃以上)或湿度在90%以下死亡率大。相对湿度在60%以下,蛹的羽化率显著降低; 蛹期淹水48h以上,死亡率高。

三.发生与环境关系----水稻类型和品种 不同水稻类型和品种受害程度不同:  一般粳稻比籼稻受害重;  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受害重;  阔叶品种比窄叶品种受害重;  杂优水稻比常规水稻受害重。

三.发生与环境关系----水稻生育期 水稻不同生育期受害程度不同:

据河南信阳地区调查,在相同虫量下,因稻纵卷叶螟为害而减产的程度是: 抽穗期>分蘖期>乳熟期。

取食补充营养的成虫产卵多,产卵期和寿命都长。幼虫期食物及成虫期补充营养对迁飞有显著的影响。三.发生与环境关系----迁入区 稻纵卷叶螟发生的世代数、主害代,发生量及危害程度受迁入情况的影响。迁入期早、迁入量大、峰期长是当年大发生的重要原因。如江苏省高邮市年发生4代,第2代为迁入代,第3代为主害代。

1998年7月8号,田间2代始见蛾,较常年早2~3d;9号娥量剧增,达11 700头/hm2;田间蛾量峰期长达15d,当代蛾量为常年的15.6倍。当年该地3代大暴发。四.天敌

稻田害虫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为蜘蛛,占80%以上。

寄生性天敌约有42种,幼虫寄生天敌29种,蛹寄生有9种,卵寄生天敌有4种: 稻螟赤眼蜂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nd 第1代寄生率为20~30%,第3、4代可达50~60%; 稻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 Nixon,第3代寄生率为20~30%,最高70~80%; 无脊大腿小蜂Brachymeria excarinata Gahan、螟蛉瘤姬蜂Itoplectis naranyae Ashmaed等。

稻 瘿 蚊

Pachydiplosis oryzae(Wood—Mason)幼虫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受害稻苗基部膨大,随后心叶停止生长且由叶鞘部伸长形成淡绿色中空的葱管,葱管向外伸形成“标葱”。(一)发生及为害规律

在两广、闽、赣、滇等省一年6~8代;

广东南部及海南岛,9~11代;世代重叠。

第1、2代虫量少,为害轻; 第3代虫量大增,中稻、晚稻严重受害,迟中稻受害较重。

主要以1龄幼虫在游草或野生稻上越冬。越冬代习性

越冬幼虫4、5月化蛹,羽化后到秧苗上产卵、为害。成虫夜间羽化,0~3时羽化最盛。

羽化当晚即可交尾,1~5时最盛;次日产卵,多产在嫩叶上;以底部叶多,心叶少,少数在叶鞘上秧苗后期卵多产于距水面较近的叶鞘上。

卵散产,1~3粒不等。单雌产卵平均194粒左右。大多数成虫在一夜之间将卵产完。成虫分泌粘液将卵紧贴于叶片。雌虫具趋光性,19~21时上灯数量最多;上灯雌虫多已交尾,92%以上都未曾产卵。故灯下蚊高峰日即是田间产卵高峰日。生活习性

成虫:飞翔力弱,从虫源基地向四周扩散不远。幼虫:夜间孵化,初孵幼虫:借叶上的雾水湿润向下移动,从叶鞘或叶舌边缘侵入稻株,再沿叶鞘内壁垂直下行,或螺旋形下行至基部,然后再从叶鞘间隙侵至生长点。入侵速度很快,孵化后2~3d即侵至生长点。只有侵至生长点的幼虫才能正常发育。幼虫为害

幼虫是主要发生为害时期,幼虫侵至生长点后3~4d,即1龄幼虫后期,最内嫩叶鞘明显加厚;侵至生长点后5~7d即2龄幼虫中、后期,葱管形成,此时生长点完全被破坏。

幼虫孵化后7-9d进入3龄,继续在生长点处取食,当发育成熟时,头部转向上,停止取食,成为“预蛹”。化蛹与羽化

蛹白天常在葱管下部,移动较少。预蛹阶段,稻葱管开始伸长,蛹中后期葱管伸长最快。

羽化时,蛹升至葱管顶端,用额刺刺穿一羽化孔,然后钻出羽化,在羽化孔口处留下白色的蛹衣。

各虫态历期:卵:3d(主害代)幼虫:10~13d  预蛹:2d 蛹: 5~7d 成虫寿命,雄1d;雌l~3d,多数2d。稻瘿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适宜温湿度:25~28℃,相对湿度90%以上,高温、干旱条件下死亡率高;

潮湿有水的条件下活动力强,存活率高。

5~8月雨日多,有利产卵、孵化和幼虫侵入,当年有可能大发生,8~9月水稻被害重。

降雨量过多过大,成虫死亡率高。稻瘿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栽培制度复杂,单、双季混藕,一季早、中、晚稻混栽发生都很严重。如分蘖期适遇成虫盛发期,则受害严重。早育秧轻,水秧重。

早栽、分蘖整齐、早熟、适时晒田者轻,反之则重。稻瘿蚊趋向为害嫩绿的稻田。

寄生性天敌有黄柄黑蜂Platygaster oryzae(Camerson)金小蜂、旋小蜂等,寄生率可达85.9%。捕食性天敌有蜘蛛、蚂蚁、青蛙、步行虫等。

稻蓟马

稻蓟马在福建和两广南部,终年繁殖为害,一年发生15~19个世代; 在我国其池稻区发生10~14个世代;世代重叠严重。稻蓟马以成虫或若虫、蛹(福建)在麦类、看麦娘、游草、早熟禾、囊颖草等植物上越冬。

越冬成虫多隐居在叶鞘和心叶内,或躲在土缝内;气温较高时,可以活动甚至为害。

发生经过

越冬成虫于3月份气温稳定在8℃以上时,在越冬寄主上产卵,繁殖。4月中旬,当田间出现稻苗后,迁往秧田,随后扩散。成虫扩散力强,喜选择三叶期至分蘖期的水稻产卵; 卵多产于心叶下第2片嫩叶上;宽大、嫩绿秧苗着卵多。一般在稻田内可以繁殖7~8代。

3~4代以后世代重叠,在各种稻苗间转辗为害。冬季转移到麦苗或越冬寄主上过冬。稻蓟马成虫习性

成虫、若虫都怕光,多栖于寄主的隐蔽处如叶耳、叶舌、心叶或卷叶内。稻蓟马两性生殖为主,具孤雌生殖能力,孤雌生殖的后代多为雄虫。雄虫寿命大大短于雌虫,田间存活数量小,不易见到。成虫羽化后3~6d内产卵最多,单雌产卵量100粒左右,卵产于叶脉间组织内,在穗期则钻入穗苞内产卵。

幼虫习性

若虫共4龄。第4龄若虫不食不动,被称为“蛹期”。

初龄若虫活泼,潜入心叶内为害,至心叶完全伸出时,叶尖纵卷,若虫便在卷叶内或爬至老的卷叶内进入第3龄(即前蛹),直到羽化。卷叶内常有十几头甚至几十头3~4龄若虫群集一起。单株有若虫或蛹1~2头,秧尖初卷

有虫5头,卷叶3~5cm或全叶的一半 有虫10头以上,叶片大部纵卷

稻蓟马为害期

稻管蓟马是水稻生长后期害虫。于水稻破口期,聚集穗苞内,扬花时颖壳张开,进入为害花器和灌浆的穗粒,破坏子房,造成空壳。

越冬代成虫自3月开始活动,3月底4月上旬在小麦、看麦娘等上产卵繁殖。4月下旬开始迁入稻田

6月中、下旬早稻抽穗扬花期大量迁入稻田内,辗转为害稻花。

晚稻扬花后成虫迁至再生稻、麦类以及其他禾本科、莎草科寄主上取食为害。在抽穗的再生稻上繁殖1代后,以成虫越冬。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耐寒力强,在-20℃下能存活数天。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11℃,发育适宜温度为15~25℃;

不耐高温,高温下性比、成虫寿命、产卵量与孵化率都明显降低。低龄若虫喜高湿;

大龄若虫、成虫则较喜多晴少雨的天气条件。冬、春季温暖少雨有利于其越冬,分蘖期拖长、无效分蘖多及杂草丛生为蓟马提供了持久食料,利于蓟马的发生。

二.褐飞虱发生与危害规律

l. 发生世代

褐飞虱完成一世代的起点温度为11.7℃,有效积温为401.5C。

褐飞虱每年发生代数,随迁入期早迟,总有效积温高低和栽培制度差别而有所不同。

由于成虫产卵历期长,田间发生世代有重叠现象。2.越冬及初次虫源

褐飞虱系南方性害虫,越冬分布大体以元月12℃等温线,冬季极端低温不低于2~3℃为界线。

褐飞虱在我国的越冬情况可划分为3个地带:

安全越冬带,为北纬21°以南,1月平均温度16℃以上地区,如海南岛的陵水、崖县等地,水稻周年生长,褐飞虱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初次虫源为本地虫源; 2.越冬及初次虫源

少量间歇越冬带,暖冬年(北纬25°),寒冬年(北纬20°),1月平均温度10~16℃,如在岭南地区,暖冬年份各虫态能在再生稻、落谷自生苗上存活,但数量极少,不能成为次年的主要虫源;

不能越冬地区,北纬25°以北,1月平均温度低于10℃的地区。在云南低纬度高原的复杂条件下,越冬虫源地垂直分布高限为海拔1 480m。因此我国大部分稻区的初次虫源皆非本地虫源。3.田间发生特点

褐飞虱在我国广阔的稻区内有明显的“同期突发”现象。

1977年灯测和田间调查发现,褐飞虱在我国南北稻区形成一条纵横1000多公里的“同期突发带”,且南、北邻地虫量的突增、突减有相互衔接呼应现象。

褐飞虱、白背飞虱是长距离迁飞性害虫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通过以下调查与研究:(1)对褐飞虱越冬和同期突发现象的分析(2)结合高山网捕,飞机和海洋捕捉(3)标记释放回收(4)卵巢系统解剖

证实褐飞虱、白背飞虱是长距离迁飞性害虫。我国南方稻区越冬虫源分析 我国南方稻区越冬虫量极少 主要虫源来自亚洲中南半岛 最初的虫源地在湄公河三角洲 直接迁出地为红河三角洲

迁飞路线

3月下旬~5月,随西南气流由虫源地迁入,降落在两广南部、西南部及云南南部。在早稻上繁殖2~3代,于6月早稻黄熟时向北迁飞,降在南岭发生区(北回归线以北至北纬26°~28°),7月中、下旬从南岭区迁入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可达北纬36°~37°的山东半岛及更北的地区。

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当北方中稻黄熟收获时则随东北气流向南回迁。迁飞特点

飞虱的迁飞主要是依靠气流,因此随着各年气候的变化其迁飞的路线有所变化,迁飞过程中,随时都可随下沉气流或降雨而降落。

稻飞虱种群的大多数个体在黄昏起飞,空中种群在飞行中有成层行为。褐飞虱迁飞时的飞行高度夏季为1 500~2000m,秋季为500~1000m。长距离迁飞对褐飞虱的生殖能力有促进作用,经迁飞后平均产卵量可增加62.4%。5.生活习性

褐飞虱嗜食水稻,对植株营养状况改变的反应很灵敏。

褐飞虱短翅型成虫是定居型、繁殖型,不能飞,只能爬、跳,但繁殖力大,寿命长。

短翅型数量增多,是造成严重为害的预兆。长翅型能飞、善跳,但产卵量少,长翅型成虫的发生,说明飞虱将大量迁移。成虫羽化与交配

褐飞虱成虫于晚上和清晨羽化,不久即可交配。

雌、雄成虫均能发出由固体介质(如寄主茎秆)传播的鸣声,用于交尾前的个体间通讯。

----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研究褐飞虱声纳技术用于调节取食和交配行为。成虫有趋光性和趋绿性。成虫产卵习性

产卵部位随稻株老嫩而转换,在青嫩的稻株上产于叶鞘中央肥厚处较多。在水稻衰老时产于叶片基部中脉组织内较多。每雌可产卵360~700粒,最多达1 000余粒。产卵痕迹初呈黄白色,后渐变为褐色条斑。

成虫和若虫喜阴湿,怕直照阳光,一般都在稻丛下即叶鞘上群集取食、产卵、栖息,当虫口密度大,下部食料恶化时亦可移至叶面或穗颈上取食和产卵。发育历期

在25~26℃下,卵 发 育 历期: 7.4和;  若虫发育历期:14.9d 在26~28℃下,成虫产卵前期短翅型:2~3d,长翅型:3~5d,成虫寿命约15~25d;在发生期间一般约经—个月完成—个世代。6.生物型

1983年,Saxena等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首次发现因地理隔离形成的褐飞虱南亚生物型。

我国学者测定褐飞虱主要属生物型I型和II型。但赖凤香(1998)、姜人春(1998)等通过对褐飞虱种群致害性的遗传分析和种群可溶性蛋白质的研究认为: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致害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褐飞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型”。

翅型分化分析

(1)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主要是食料条件决定,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以孕穗—开花期间的水稻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最为有利。

(2)与虫口密度有关,虫口密度大、长翅型多,虫口密度小、短翅型多。(3)与温湿度也有一定关系。

气候因素

(1)温度 褐飞虱喜温暖高湿条件。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0-30℃,尤其以26-28℃最适宜;温度过高过低,湿度过低,均不利其生长发育,尤其以高温干旱影响大。

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不凉有利于褐飞虱发生危害。生长茂密,长期积水的田块有利发生。

螟害发生与食 料 的关系

(1)同一地区,栽培管理相似的情况下,早熟、早植品种在食料满足的条件下,为害早。

(2)不同生育期,影响翅型分化,也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力。(3)不同水稻品种:抗虫品种(兼抗白背飞虱)

新优6号、汕优56号,汕优6161-8号、汕优64号、汕优33号、汕优177号、威优6号、威优35、64号。

对稻飞虱与水稻抗性在品种间

粳稻对褐飞虱敏感,对白背飞虱较有耐虫性。

由于矮秆、耐肥、杂交品种的推广和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的变革,对稻飞虱的发生影响较大,尤其是褐飞虱的发生和为害明显上升。水稻迟栽可导致飞虱种群增大; 直播,褐飞虱和灰飞虱猖獗;

偏施氮肥和过度密植亦有利于稻飞虱的发生; 免耕法则可发挥飞虱天敌的控制作用。

5.天敌

常见的捕食性天敌:

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v graminicolum(Sundevall)食虫疣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 Boes et Str.稻田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Boes er Str.)等90多种捕食蜘蛛; 步甲

印度长颈步甲Ophionea indiea Thunb.黑尾长颈步甲Colliuris chaudoiri Bob. 瓢虫,狭臀瓢虫Coccinella repanda Thumb.

稻红瓢虫Verania discolor(F.)蝽类,黑肩绿盲蝽 Cyrtorhinus lividipennis(Reuter)&n, bsp;尖钩宽黾蝽Microvelia horvarhi Lundblad 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Gurtis 小黄家蚁 Monomorium pharaonis(Linnaeus)寄生性天敌 卵寄生蜂有稻虱缨小蜂类Anagrus spp. 褐腰赤眼蜂Paracentrobia andoi(Ishii)田间卵寄生率一般为5%~15%,最高可达75%。

成虫、若虫的寄生性天敌

稻虱红螯蜂Haplogonotopas japonicus 螯蜂成虫捕食稻飞虱低龄若虫,产卵于3龄若虫,寄生率为5%~10%;

稻虱线虫 Agamermis unka 稻虱线虫寄生率为5%~20%,8~9月最高可达98%。

白僵菌 Beauveria sp.

有研究认为:在稻飞虱偏轻发生的情况下稻田蜘蛛等天敌能有效地控制前期稻飞虱的发生和为害,一般不用防治。

1.农业防治

(1)合理的栽培制度

避免早、中、晚稻混栽

与非寄主植物轮作

调整播植期

选用抗(耐)虫品种(如“秋二早”和“梅菲早二号”抗稻纵卷叶螟。新优6号、汕优56号,汕优6161-8号、汕优64号、汕优33号、汕优177号、威优6号、威优35、64号等抗褐飞虱)

3.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 健康控虫栽培 合理肥水管理 影响天敌最主要的原因是杀虫剂,只要合理用药,便可达到保护利用天敌。

确定防治指标;

合理的施药方法:最好深层施药、根区施药;

减少用药量和用药的次数;

选用对天敌杀伤小的药剂:如叶蝉散、扑虱灵、稻虱净、吡虫啉等;

在早、中稻和一季晚稻区,推行插秧后30天尽可能不用有伤害天敌的杀虫剂,以利天敌建立种群,控制后期害虫。

防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药剂:5%锐劲特悬浮剂、12%敌杀星乳油、50%杀螟松乳油、40%乐果及50%杀螟松乳油。5%杀虫双颗 粒剂拌土撒施。

防治褐飞虱的目标是治虫保穗,狠治大发生前一代,挑治大发生当代的策略。

药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2龄若虫期用; 10%吡虫啉、10%叶蝉散、10%速灭威,2-3龄喷雾 2.3 害虫生态控制的特点

•以作物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育为基础 •充分发挥自然控制系统对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

•按照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把各种非化学控制措施有机组配成为人工生态控制系统,与自然控制系统共同作用。

4.达到既能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保护作物,又能保证食品不受污染, 实现环境免遭破坏的目标。应用植物次生化合物标记法检测水稻品种抗性 表2 F4-1组分对褐飞虱成虫的产卵忌避作用

6.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新 篇六

水稻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它农作物所不能替代的,事关粮食安全。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如何做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做到既省工省本,又能达到环保、安全、高效的目的,从而保证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水稻灰飞虱传毒引起的条纹叶枯? ⒑谔醢缩病已经成为水稻安全?

产的一大障碍。草堰镇从2009年开始研究水稻灰飞虱及其传毒引起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术,2010―2011年分别在多个村进行试验、示范,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以期能在生产上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1、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

水稻是我市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不影响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达到以下目的和意义:

1)通过对水稻灰飞虱及其传毒引起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治,能有效保证水稻产量稳中有增。

2)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能使水稻品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

3)通过各种综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使水稻生产与环保相结合,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这3方面内容是近年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和省工、省本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的需求。近几年来,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灰飞虱的越冬能力不断增强;受农村土地承包体制限制,许多沟边杂草没有能得到及时清理,客观上形成了灰飞虱量的增加,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和成本;在灰飞虱大发生的初期,防治药种单一,导致灰飞虱的抗性不断增强;采用各种综合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防效,从而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推广和应用综合防治技术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在水稻生产过程中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综合配套措施来确保效果。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试验研究比较发现,药剂浸种;防治麦田灰飞虱,压低基数;4月下旬结合麦类后期病虫总体防治,压低了灰飞虱种群数量,减轻了秧池危害;及时收割、耕翻灭茬;稻区麦子做到成熟一块,收割一块,耕翻灭茬一块,可杀死大量灰飞虱若虫,减少有效虫源;适当推迟栽插期和增加栽插密度;狠治田外杂草。

2)水稻选择什么类型的品种,对抗御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风险的能力有所不同,是获得成功的关健之一。

3)水稻在生产过程中,如何采取综合措施,既防治水稻病虫草害又要使水稻大米合符无公害的要求,不使用单一药剂如吡虫啉等,而是尽量两元或三元复配剂。

4)水稻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肥水运筹等。

7.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七

1 水稻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1.1 稻曲病

一般情况下, 水稻植株穂部部位比较容易出现稻曲病病症。发病时期一般表现在水稻植株的开发阶段至乳熟期阶段。此种病症的危害在于:稻曲病病状下的病菌可能导致水稻植株的花体及幼颖出现明显的侵染问题。在对于此种病害的综合防治过程中, 可采取如下几项技术措施。

1.1.1 稻曲病的农业防治技术。

从农业防治的研究角度上来说, 在水稻品种的选择上就应当优先选取抗病性能表现比较良好的品种。在育秧阶段应当适当减少播种量, 以便培育出壮秧[1,2,3]。与此同时, 在水稻植株栽插过程中也要按一定的密度移栽, 一般在45万~48万丛/hm2为宜。在水稻植株的生长过程当中, 还应当确保肥料施作的有效性, 即在合理控制氮肥用量的同时, 增加部分磷肥以及钾肥的施用。

1.1.2 稻曲病的药剂防治技术。

在采用药剂针对稻曲病病症进行综合防治的过程当中, 需要注意:在水稻植株生长发育至破口阶段的7 d前应当按照单位面积喷洒750 g/hm2剂量、20%浓度瘟曲灵喷雾的方式, 起到防治稻曲病的目的。与此同时, 若在水稻植株抽穗周期发展过程当中遭遇客观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持续性阴雨天气, 则应当在水稻植株生长发育至始穂期阶段下按照同样的剂量与浓度, 再进行1次瘟曲灵喷雾的喷洒作业, 确保药效的持久性。

1.2 立枯病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 立枯病一般发生在秧苗期, 患有立枯病病症的植株往往表现为秧苗色泽呈现为黄色、整体性状比较瘦弱。与此同时, 水稻植株幼芽及幼根开始逐步呈现出扭曲以及腐烂问题, 以上症状表现均比较显著。在此基础之上, 水稻植株二至三叶期患病病苗开始表现有呈现出黄褐色色泽或是暗白色色泽形态。立枯病最为显著的危害在于其能够通过对幼芽及幼根的侵蚀影响, 导致水稻植株发生整体性的病变问题。在对于水稻植株立枯病的综合防治过程中, 可采取如下几点技术措施。

1.2.1 立枯病的农业防治技术。

在有关水稻植株种植及栽培区域进行选取的过程当中, 应当建立在整个区域背风向阳环境特征的基础之上, 确保水稻植株栽植区域土壤具备良好的通透性, 且整体地势起伏变化应当表现为平稳状态 (借助于此种方式确保水稻植株种植过程当中排灌性能能够得到稳定发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将水稻植株栽植于碱性土壤的过程当中, 应当尽量选取硫磺或是壮秧剂对土壤进行酸性调剂处理。同时需要尽量避免选取尿素作为底肥进行施用。同样的, 在水稻植株的移栽过程当中, 应当注意稀密程度的有效控制, 确保植株的有效性。

1.2.2 立枯病的药剂防治技术。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 广枯灵、禾枯灵以及育苗林等药剂均能够适用于对患有立枯病病症水稻植株的有效防治目的。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且环境适应性优势比较显著的立枯病防治药剂主要包括育苗灵药剂以及苗病清药剂这2种类型。从立枯病药剂防治实践应用的角度上来说, 应当尽量于秧苗一叶一针阶段选取浓度为3%的育苗灵药剂或浓度为40%的苗病清药剂进行必要的防治处理。

2 水稻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2.1 二化螟及三化螟

二化螟及三化螟幼虫导致水稻植株在种植过程当中出现极为明显的质量问题。处于初期孵化阶段中的二化螟及三化螟幼虫以聚集性方式集中于水稻植株叶鞘内部, 进而导致水稻植株在破口期生长阶段出现明显的白穂或是枯穂问题, 此问题若无法得到有效的防止, 势必会导致水稻植株在成熟阶段出现明显的病株, 导致产量下降。在针对水稻植株二化螟及三化螟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的过程中, 可采取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2.1.1 二化螟及三化螟的农业防治技术。

在完成稻谷收割处理之后需要及时进行冬耕冬种处理, 防治水稻植株出现遗留坂田过冬问题。与此同时, 还应当在翌年水稻移栽前15~20 d翻挖晒田按照此方式, 能够将二化螟及三化螟幼虫及其虫卵予以有效杀灭[3,4,5,6]。

2.1.2 二化螟及三化螟的药剂防治技术。

针对二化螟及三化螟虫害具备较长的虫卵培养周期这一特性, 配合现阶段市面所应用的防治药剂, 可以在以下几种药剂当中进行综合选取, 并按照一定的倍数浓度配置, 确保对二化螟及三化螟虫害防治的有效性:威客达乳油药剂4 000倍液;博打乳油药剂1 500倍液;杀蛾妙微乳剂3 000倍液;威远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液;抗蛾斯微乳剂3 000倍液, 采取喷雾方式对其进行均匀化喷洒处理。

2.2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常见于水稻植株栽培过程中的典型虫害病症。稻纵卷叶螟于幼虫虫期以吐丝的方式将水稻植株叶片卷成管形虫苞状态, 在虫苞内部针对水稻植株叶片叶肉进行啃食, 从而导致植株叶片表面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条形斑纹。在稻纵卷叶螟虫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 甚至可能引发水稻植株大面积枯白。此种虫害将直接导致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 即便植株表现为结实状态, 但所产水稻在饱满性方面同样有严重的缺陷。在针对稻纵卷叶螟虫害问题进行综合防治的过程当中, 可采取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2.2.1 稻纵卷叶螟的农业防治技术。

水稻植株在种植过程当中应当确保用水及田间灌溉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通过适当露晒田的方式, 确保肥料的有效性, 从而防止水稻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徒长贪青问题。

2.2.2稻纵卷叶螟的药剂防治技术。

结合现阶段市面所应用的防治药剂, 在有关稻纵卷叶螟虫害的防治过程当中, 可以在以下几种药剂当中进行综合选取, 并按照一定的倍数浓度配置:威客达乳油药剂4 000倍液;定康可溶性粒药剂5 000倍液;威远高甲维盐微乳剂药剂6 000倍液;博打乳油试剂1 500倍液, 采取喷雾方式对其进行均匀化的喷洒处理。

摘要:以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为研究对象, 从稻曲病以及立枯病方面入手, 针对水稻病害应采取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 从二化螟、三化螟以及稻纵卷叶螟方面入手, 针对水稻虫害应采取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为水稻病虫害的田间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水稻,病害,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陆保理, 施辰子, 张雪元, 等.新复配农药防治水稻有害生物的技术与推广[J].上海农业科技, 2001 (3) :27-29.

[2]孙国才, 陆彦, 范美娟, 等.抗病激活蛋白伊利特防治水稻病害试验报告[C]//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 (第四卷) :368-372.

[3]周国辉, 张曙光, 邹寿发, 等.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危害趋势分析[J].植物保护, 2010, 36 (2) :144-146.

[4]张武军, 张辉, 张伟, 等.18.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药效试验[J].农药, 2009, 48 (3) :230-232.

[5]徐海莲, 曾宜杰, 徐善忠, 等.水稻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评估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 2010, 36 (4) :148-151.

8.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新 篇八

40%福戈WG有效成分是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本试验目的是通过40%福戈WG与其他药剂合理使用技术,达到在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的情况下有效防控水稻病虫为害的目的。

二、试验对象、作物

供试作物:水稻(品种:七山占)防治对象: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稻瘟病

三、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0年7-10月在紫金县紫城镇进行。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水稻。水稻于7月15日播种,8月1日抛秧。

四、试验处理

1.供验药剂

40%福戈WG、15%苯甲·丙环唑EC、40%异稻瘟净EC、10%噻嗪·异丙威EC、40%稻瘟灵EC、75%三唑磷EC、5%井冈霉素AS、50%混灭威EC、25%噻嗪酮WP、2%阿维·高氯EC、45%硫磺·三环唑WP、30%稻灵·异稻EC

2.试验处理

(1)减量用药分别在秧苗期用40%福戈WG2克+40%异稻瘟净EC13.5ml;在分蘖期用40%福戈WG6克+30%稻灵·异稻EC 60ml+15%苯甲·丙环唑EC10ml;在破口期用40%福戈WG8克+15%苯甲·丙环唑EC15ml+45%硫磺·三环唑WP 70ml进行减量处理。

(2)常规用药分别在秧苗期用10%噻嗪·异丙威EC13.5ml +40%异稻瘟净EC13.5ml;在分蘖期用40%稻瘟灵EC100ml+15%三唑磷100ml+5%井冈霉素AS200ml+、50%混灭威EC100ml;在孕穗期用5%井冈霉素AS 200ml+50%混灭威EC100ml+25%噻嗪酮EC20克+2%阿维·高氯EC100ml;在破口期用45%硫璜·三环唑WP70ml进行处理。以上处理不设重复,减量用药技术和常规用药处理各0.7亩,空白对照0.1亩。

五、试验效果调查

1.壮苗效果调查

抛秧后15d(8月16日),从各处理中随机选取20丛秧苗,调查其根长、苗高、叶片数以及鲜重。

2.病虫防效调查

(1)防治稻飞虱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5丛,调查水稻的稻飞虱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分别在施药处理防治稻飞虱第2、第3次施药前和施药后第7天、第20天调查。

(2)防治三化螟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每处理区取10个点,调查水稻枯心(白穗)情况,计算枯心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第3次施药后15d,三化螟危害症状定型后,调查枯心率。

(3)防治纵卷叶螟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调查100丛水稻卷叶率,计算卷叶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第3次施药后14d,调查卷叶率。

(4)防治纹枯病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第3次施药前和施药后14天调查。

(5)防治稻瘟病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记录总叶(穗)数、病叶(穗)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第1次施药前和施药后14天、减量用药第3次施药前和施药后30天调查。

3.测产

(1)在各处理区中间划出5m2(2m×2.5m)区域,数水稻丛数,称实际产量。(2)在5m2(2m×2.5m)区域边取两个0.25m2(0.5m×0.5m)区域,各选取6丛水稻(共12丛),数穗数、脱粒。数稻谷数(饱满谷粒)。称这12丛稻谷重量,按14%水量调整。(3)计算实际产量、每平方穗数、每穗谷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kg/亩)= [5m2水稻实际产量(kg)/5]×667;穗数/平方 =(穗数/12丛)×(丛数/5m2);每穗谷粒数 =(12丛水稻总谷粒数/12丛水稻总谷粒数);千粒重 =(12丛水稻总谷粒数/12丛水稻总谷粒数)×1000。

4.气象资料

试验从7月15日-10月25日进行,施药期间无不良天气影响。

5.对供试作物的影响

各试验药剂对水稻无药害。

六、试验结果

1.壮苗效果

抛秧后15d调查,减量用药、常规用药和空白对照处理的水稻根长分别为14.30cm、13.00cm、14.20cm;株高分别为35.80cm.33.80cm、34.40cm;叶片分别为11.30片/丛、12.5片/丛、11.8片/丛;鲜重分别为3.60g、32.00g、3.65g(见表1)。减量用药处理在增加根长、株高、鲜重方面有一定效果。

表1 减量用药技术壮苗结果(广东紫金2010.7-10)

试验处理根长(cm)株高(cm)叶片数/丛株鲜重(g)

减量用药14.3035.8011.303.60

常规用药13.0033.8012.503.20

空白对照14.2034.4011.803.65

2.防治稻飞虱效果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稻飞虱,第2次药后10天防效分别为79.22%、56.00%,药后20天后的防效分别为89.79%、34.78%(见表2);第3次药后10天的防效分别为80.22%、34.26%,药后20d防效分别为71.52%、75.32%(见表3)。减量用药处理防效良好,优于常规用药处理。

3.防治三化螟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三化螟,第1次药后24天防效分别为77.78%、53.33%;第3次药后20天的防效分别为100.00%、80.00%。减量用药处理效果良好,优于常规用药处理(见表4)。

4.防治稻纵卷叶螟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第2次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89.29%、42.06%;第3次药后20天防效分别为92.13%、25.93%。减量用药处理效果良好,明显优于常规用药处理(见表5)。

5.防治纹枯病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纹枯病,第3次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64.43%、51.74%。减量用药处理防效一般,略高于常规用药处理(见表6)。

6.防治稻瘟病效果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稻瘟病,第1次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76.32%、63.34%(见表7);第3次药后30天防效分别为85.12%、69.72%(见表8)。减量用药处理效果良好,优于常规用药处理。

7.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减量用药技术处理的水稻产量为441.00kg/亩,比农民常规用药处理的水稻产量(371.00kg/亩)增加70.00kg(见表9)。

七、对水稻产量影响和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各处理区亩产量,扣除药剂、人工成本,减量用药亩产值为958.4元,对比常规用药亩产值(802.8元)增加155.6元。(见表10)

八、评价和建议

试验结果表明,以 40%福戈WG与其他药剂合理使用的减量用药技术对水稻主要病虫害有良好的防效,对水稻无药害。该用药技术在减少一次用药次数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的为害。建议进一步进行大面积的示范试验,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表2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稻飞虱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3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稻飞虱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4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三化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5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稻纵卷叶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6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纹枯病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7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叶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8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穗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9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病虫示范试验产量结果(广东紫金 2010.10)

上一篇:有关非主流超拽的句子下一篇:服装店VIP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