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监测项目技术标

2024-09-26

污染源监测项目技术标(精选4篇)

1.污染源监测项目技术标 篇一

项目设计重点分析

3.1 项目设计的建设重点――选址

新建垃圾转运站需要认真考察选址,是设计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直接关系到建设的审批、环评等的落实,是经济性和合理性内容。在项目立项及招标时已初步通过审批,在落实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时需再次详细论证。

设计中应控制好与居民区的距离、风向、周边环境建筑风格等,充分考虑、征求居民意见,做好宣传工作。建成智能化、现代化,方便管理、使用,达到高效率、低维护,也是需要重点设计的方面。

合理的选址对转运站经济效益的提高、功能的发挥,对周围环境以及对建设投资规模均有较大影响,所以转运站的选址应考虑下列因素:

3.1.1转运站服务区域

一般情况下,中小型收集车作业地距转运站的平均行驶距离不超过5~8km,并且转运站的位置尽可能靠近垃圾产生量多的地方。

3.1.2转运站座落的位置

转运站的运营,必然有大量的垃圾收集车和大型垃圾转运车进、出站,车流量较大,应设置在道路条件好、交通方便的地方。

3.1.3市政设施

转运站是全天候作业的单位,全年很少停止运营,故建设地点需要有较好的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等条件。

3.1.4环境影响

在转运站工程的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应尽可能提高站区的环境保护标准,尤其是站址选择在居民稠密区时,应按景观设计,不能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3.1.5转运站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卫专业规划

根据CJJ27—89《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转运站一般应设置在城市工业区或市政用地区域内。

3.2 项目设计的实施重点――投资控制

为了有效控制投资与效益,在设计过程中需与招标单位加强联系和沟通。设计人员与工程造价部门联动,各专业在保证功能及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合理分解和使用投资限额,融设计和投资为一体,并运用价值工程原理把技术和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克服那种只顾画图,不顾算账的倾向,变“画了算”为“算了画”,同时利用同类或类似工程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比较,优化设计,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具体控制如下:

3.2.1建筑投资控制措施:

3.2.1.1建筑材料、建筑标准选择得当。

3.2.1.2常规化、标准化设计。

3.2.2结构投资控制措施:

3.2.2.1严格按照公司已有的各项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工作。

3.2.2.2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针对上部结构和基础分两个部分,保证项目的结构设计是最优的,是公司集体智慧的体现。

3.2.3根据建筑细部做法,拟定详细的结构荷载分析表,对每一层间,每一面墙,每种楼地面做法,依据现行规范算出详尽的荷载值。在施工图设计中严格按输入的荷载取用,不随意放大,以保证结构设计的经济性。

3.2.4在施工图设计中,使图纸表达规范化,同时根据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配筋,降低配筋率。

3.2.5深化结构细部大样和构造,使大样构造合理且方便施工,受力明确且材料消耗量最小。

3.2.6加强设计过程管理,使图纸尽可能的少出现错、漏、碰、缺,严格控制设计变更。

3.3给排水投资控制措施:

3.3.1在满足国家规范和地方政策法规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方案。

3.3.2与业主充分沟通,选择质好价廉的管材、设备。

3.3.3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对设备占有面积尽可能的小,增大有效使用面积。

3.4电气投资控制措施:

3.4.1选用新型高效节能变压器,灯具均采用国家推荐的高效节能光源。

3.4.2与业主充分沟通,选择质好价廉的线缆、设备及配电方式、智能化自动化排线设计等

3.3 固定垃圾转运站的建筑风格与配套设施

建筑风格与配套设施的现代化也是此次设计的一大重点,详细请参照“5 主体工程技术”。

2.污染源监测项目技术标 篇二

污染源废气监测中, 有机物监测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油漆有机溶剂废气、造漆厂废气、集装箱制造厂喷涂废气、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都有污染源排放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这类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有毒致癌物质。

目前对于有机物的监测国内主要还是停留在实验室分析阶段[1,2]。污染源废气经专用采样设备采样富集后, 通过样品预处理装置净化, 提纯后再进实验室分析仪测试, 最后经数据处理后得到监测数据。实验室分析存在监测数据有一定的滞后性, 样品采集、储存、运输过程中存在样品组分损失等问题。高质量的在线自动监测装置极大部分均是从国外引进的。今后环境监测市场需要大量国产化的, 性能稳定、可靠的国产污染源有机物自动监测装置。

空气样品中所含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较低, 一般直接取样还远不能满足监测的要求, 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 将大量空气样品进行浓缩富集, 使其满足监测方法灵敏度的要求[3]。

空气样品的在线富集分离技术是污染源有机物自动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是实现污染源有机物自动监测的前提。本文从污染源空气样品在线富集分离技术原理入手, 介绍了污染源空气样品在线富集分离装置的工作流程。

2 在线富集分离技术原理

污染源空气样品在线富集分离采用动态预浓缩技术[4], 其原理图如图1和图2所示。

首先在采集气泵的作用下, 吸取一定体积的空气样品流过吸附柱, 然后快速加热吸附柱, 通过热解吸技术[5]将所吸附的有机物导入预分离柱, 等到预先设定的某种高沸点有机物从预分离柱洗脱时, 将预分离柱与色谱分离系统隔离, 以保护分离柱免受污染。隔离以后吸附柱及预分离柱进入反吹清洗流程, 而分离柱进入待测组分分离检测流程。

根据本原理设计的在线富集分离装置可在30min内快速高效完成空气样品富集分离过程, 实现空气样品预处理的在线化。

3 工作流程

污染源空气样品在线富集分离装置包括空气样品吸附富集流路、空气样品热解吸预分离流路、空气样品组分分离流路。流路切换通过十通阀实现, 十通阀包括阀座也称定子, 和阀芯也称转子两部分构成。阀座上均匀分布十个阀孔, 通过阀芯的连接将阀座上的十个阀孔两两相连, 如图1的装置A状态所示, 阀孔1和2、阀孔3和4、阀孔5和6、阀孔7和8、阀孔9和10彼此连通。将阀芯顺时针旋转36°后, 切换为阀孔2和3、阀孔4和5、阀孔6和7、阀孔8和9、阀孔10和1彼此连通, 如图2装置B状态所示。

污染源空气样品在线富集分离装置组成单元中的各流量控制装置、吸附柱、预分离柱、分离柱、检测器均设温度控制装置, 在非工作状态下所有部件均处于关闭状态, 其中阀3在关闭状态下b-c端导通。装置的工作流程分如下几个阶段:

3.1监测准备阶段。开启阀1、阀2, 调整流量控制装置2、流量控制装置3至规定流量, 开启检测器, 启动各路恒温控制装置。

3.2空气样品吸附富集阶段。十通阀处于A状态, 启动取样泵, 计算并调整通过吸附柱空气流量, 当通过吸附柱的空气样品体积符合规定值后, 关闭取样泵。

3.3吸附柱热解吸和预分离阶段。启动吸附柱热解吸加热装置, 到达到规定温度值后, 切换十通阀, 使其处于B状态, 关闭阀1, 热解吸结束后关闭吸附柱热解吸加热装置, 同时采集检测器输出信号。预分离结束后切换十通阀, 使其处于A状态。

3.4组分分离, 预分离柱反吹, 吸附柱反吹阶段。当十通阀再次处于A状态时, 进入了有机组分的组分分离流程, 待所有组分分离检测后, 开启阀1, 以一定流量反吹预分离柱, 将高沸点物质从预分离柱脱附。开启阀3 (a-c端导通) , 以一定流量反吹吸附柱, 反洗结束后关闭阀3。

3.5监测降温阶段。当反吹清洗流程结束后, 关闭检测器, 关闭各路恒温控制装置。当各路温度降至规定值后, 关闭阀1和阀2。

3.6取样器清洗阶段。空气样品吸附采集阶段发现通过吸附柱的流量变化达到清洗要求时, 需实施取样器清洗流程。将十通阀处于B状态, 开启阀3 (a-c端导通) , 以一定流量反吹清洗取样器。

4 小结

本文介绍的污染源空气样品在线富集分离装置能够在常温条件下对空气样品进行自动采集、实现了低浓度待测组分的吸附浓缩;适当利用了十通阀的流路切换功能, 实现了样品采集、预分离、组分分离、反吹清洗等流程的自动控制。实现了连续采集, 满足污染源有机物自动监测样品预处理的要求, 从而完成对污染源有机污染物的连续自动监测

参考文献

[1]徐东群, 刘晨明, 张爱军等.Tenax TA吸附/二次热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方法[J].卫生研究, 2004, 第33卷第4期.第425-427页.

[2]李冰清, 吴诗剑, 马微.空气中苯系物测定方法的比较[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年第28卷第3期.第55-56页.

[3]刘景允, 孙宝盛, 张海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 2008年, 第27卷第5期, 第648-653页.

[4]苗虹, 关亚风, 王涵文等.气体样品的动态预浓缩方法[J].色谱, 2001年, 第19卷第1期, 第71-73页.

3.污染源监测项目技术标 篇三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又没有合理有效地进行预防或是治理,导致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对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因此,利用环境分析与监测技术做到判断准确、措施有效、处置及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已成为当务之急。

环境污染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1]

2、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监测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综合过程。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分析(化学):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去研究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成分,并对它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环境分析与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有采样技术、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测试技术有物理、化学技术(重量法、容量分析、仪器分析)、生物技术、高新技术 监测手段有化学分析(酸碱, 氧化还原, 络合, 沉淀滴定和重量法);仪器分析:光谱分析(分子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电分析(电位分析,极谱分析,电解分析)、色谱分析(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HPLC)、质谱;仪器联用技术(GC-AAS, GC-MS, HPLC-MS, ICP-MS);在线(传感器)监测系统;遥感遥测[2]

4、环境污染事故与处理

4.1太湖蓝藻暴发事件

4.1.1内容:2007年5月份以来,太湖蓝藻提前暴发,水体变色发臭。5月28日前后,居民用水开始感觉到明显异味,其后,情况愈加严重,居民家中的自来水腥臭难闻,不仅无法正不仅无法正常饮用,甚至洗衣、洗澡等都成问题。目前已进入夏季,这场突如其来的水危机给城区100多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引起此事件的原因在于水体的富营养化,蓝藻一到夏季就会大量繁殖,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死亡。[3] 随着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 蓝藻水华成为太湖重大的水环境问题, 对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

4.1.2 设定监测站点

在1996 年监测之初, 共布设监测点23 个, 试运行1a 后, 考虑到采样点的代表性和分布的均匀性, 并根据浮游植物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生长习性和组成变化, 将监测点增加至26 个。近年来, 随着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监测方案进行了多次优化调整, 至2008 年, 太湖省界湖泊水体监测站点增加到33 个。

4.1.3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包括: 藻类数量、生物量、优势种群。藻类种群包括蓝藻、绿藻、硅藻、隐藻、甲藻、黄藻、金藻等门类。2008 年之前隐藻门的数量一并计入甲藻门, 从2008 年4 月开始, 隐藻门为独立门类统计,与甲藻门分开计数。

4.1.4监测方法

a.现场采样。用GPS 或固定参照物定位采样点, 观察采样点周边水面和表层水藻类分布, 采集代表采样点周边平均浓度的水样。每一个采样点采水1 000mL, 采得水样后立即加入10~ 15mL 鲁哥氏液固定。

b.室内分析。样品处理: 水样在1 000mL 圆柱形沉淀器中沉淀24h 后用虹吸管小心抽出上面不含藻类的清液, 剩下30~ 50mL 沉淀物转入50mL 的定量瓶中, 该沉淀物需再沉淀24 h 后正确浓缩至30mL。一般情况下, 浓缩的体积视浮游植物的多少而定, 浓缩的标准以每个视野里有十几个藻类为宜。镜检计数: 浓缩样品混匀后, 取0.1mL 于计数框, 用显微镜观察100 个视野, 每片计数视野不少于25个, 每个样至少计数两片, 当两片的计数结果和平均数之差超过其平均数的 15% 时, 增加计数的片数,取相近二数之差不超过均数 15% 的两片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计算结果。

4.1.5 监测频次

在1996 年5 月至1997 年11 月期间, 藻类监测频次为每2 月1 次, 从1998 年1 月起调整为每月上旬进行1 次, 水量水质同步, 并保持至2010 年12 月31 日。[4] 4.2 11年日本核泄漏危机

4.2.1内容:2011年3月11日本发生9级强震,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3月12日起1号—4号机组相继发生爆炸,5、6号机组乏燃料池升温,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政府于3月12日首次确认福岛核电站出现泄漏,大批居民被疏散。3月23日起,芬兰、瑞典、美国等许多国家均检测到极微量的放射性131I。自3月26日起,我国陆续在黑龙江、江苏等31个省(市、区)的部分地区空气中监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137Cs和134Cs。

在日本核泄漏期间,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对南京地区空气中气溶胶开展了超大流量快速采样,利用高纯锗γ谱仪对采集到的气溶胶样品进行放射性核素识别和浓度分析。[5] 4.2.2 放射性气溶胶的采集

用HRHA01-SFS1000/A型超大流量自动气溶胶采样器进行大气连续采样,每隔24 h更换一次滤膜。所采集的气溶胶粒子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0μm,采样流量为600 m 3/h,滤膜为醋酸纤维,大小470 mm×572 mm。南京地区共采集75个气溶胶滤膜样品,每个样品的采样量约为14 000 m3。

4.2.3测量方法

将采集到的气溶胶滤纸装入样品盒,置于HPGeγ谱仪上测量,利用能谱分析软件对测量的γ谱数据进行解谱分析,即可得出γ核素的组成及相应的活度,再对有关参数进行修正,计算出微粒态放射性γ核素在空气中的浓度。[6]

5、我国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的展望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通过应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来展开实施工作的。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制造各种环境监测仪器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仪器产品的质量基本上是处于中、抵挡水准,对于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是远远不能满足的。监测仪器主要体现出来的问题如下:仪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重复生产状况严重,厂家生产规模效益不稳定;产品质量保证不足,性能差,使用寿命期限短,容易出现故障;国家投资研发的产品支持力不足,不能在适应环境监测市场需求方面得到广泛的提高等。

关于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发展之路在于目前高速发展的高科技,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必定是朝着高自动化、高智能化和高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技术方向发展。以往我国的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运用主要是以人工采用和实验室分析为主,作业效率和精准度不高一直都是难以被解决的问题。就当前我国环境污染情况的严峻形势看,环境监测工作急需通过应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以改善项目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3s技术的推广应用可谓应运而生。

我国在大力发展并应用“3s”技术以来,环境监测工作也将逐步走上高自动、高智能和高网络一体化的道路。对于今后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再展望,也将把眼光放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方面,极力综合其他领域的技术,提高发展的步伐。[7]

6、保护环境,从小做起

作为地球上的人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地球的环境,只有地球的环境得以保护,我们才可以拥有继续赖以生存的地方。

生活中,很多的小细节都可以对环境作出贡献,比如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垃圾,不制造噪音,少使用塑料袋,用无鳞洗衣粉等等,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稍微留心,我相信地球会变得更加美好。

7、参考文献

[1]水环境监测与评价;肖长来 梁秀娟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 [2] 环境分析与监测;http:// [3] 太湖蓝藻爆发无锡水危机;给水排水动态, Water & Wastewater Information,2007年 04期

[4]太湖蓝藻监测及暴发情况分析;顾苏莉, 陈 方, 孙将陵;水资源保护;第27 卷第3 期 2011 年5 月

[5] 日本核泄漏牵动全球;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05 [6]日本核泄漏期间南京地区空气中放射性气溶胶的监测和评价,周程;张起虹;蒋云平;孙恋君;王利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年 05期

4.污染源监测项目技术标 篇四

固相萃取技术在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中的应用

采用C18固相萃取(SPE)技术测定水中36种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包括硝基苯类、氯苯类、有机氯农药类、有机磷农药类、多环芳烃类共五类有机化合物,用GC-MS分析.研究了有机改性剂对回收率的.影响,1L水样加入7ml甲醇对回收率有较好改善.结果表明,平均回收率为51%~118%,相对标准偏差在1.90%~9.79%之间,方法检出限为0.02μg/L~0.32μg/L.该方法适用于监测水源水中多种痕量SVOCs.

作 者:刘晓茹 周怀东 刘玲花 高继军 袁浩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北京,100038 刊 名:中国环境监测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年,卷(期): 21(2) 分类号:X832 关键词:固相萃取   半挥发性有机物   GC-MS   水源水  

上一篇:班主任绩效考核方案 (九年级)下一篇: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