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结构游戏案例

2024-07-10

幼儿园结构游戏案例(8篇)

1.幼儿园结构游戏案例 篇一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做准备运动,活动身体。

师:小朋友们,过会我们要玩一个游戏,现在大家跟着我活动一下身体,等下才能表现的更好。

小鸟飞,飞啊飞,拍拍翅膀飞啊飞。(上肢运动)小鸭走,走啊走,摇摇摆摆走啊走。(下蹲运动)小象走,走啊走,甩甩鼻子走啊走。(俯背运动)小马跑,跑啊跑,嗒嗒嗒嗒跑啊跑。(跳跃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小树,引出游戏。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小树)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树有什么好处?(能乘凉、小鸟可以住在树上……)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小树。今天我们玩的游戏就和这小树有关。游戏的名字叫“爱护小树”。在我们旁边,地上画了个什么图形?(圆圈)小朋友们先拉好小手,站在线上,围成一个大圆圈。

2、老师交代游戏规则

师:老师把小树放在圆的中间,因为风好大,小树快被吹倒了。所以我们先请一位小朋友站在圆内用手扶着小树。圈上的小朋友就要手拉手边走边念:“小树,小树,我们都爱护。”这时,扶树的小朋友可以随便叫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比如:“XX,请你来护树。一、二、三!”说完就松开手,被叫到的小朋友就要马上跑上去扶住小树,两人交换位置。如果被叫的小朋友在叫他的小朋友到他位置前没扶到树,就是接着扶树。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反应最快,最注意。

3、教师提要求 师:(1)扶树的小朋友叫名字时,声音要大声,清楚,让大家都听得见。

(2)扶树的小朋友要在数完“一、二、三”后才能松开小树。

(3)圈上的小朋友不能推挤。

4、开始游戏

教师与幼儿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醒,让幼儿更清楚游戏的规则。

5、分组进行游戏

幼儿人数较多,可让幼儿分组游戏,使幼儿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师:小朋友今天玩的开心么?大家表现的都很好,都能遵守游戏的规则。(找出未能扶住小树的原因)我要表扬XXX。他反应很快,注意力很集中,跑得也很快,小树被他很快的扶住,就不怕大风吹。小朋友为他鼓鼓掌,也为你们鼓鼓掌,因为你们也很棒

2、做做放松运动

师:小朋友也都累了吧?现在和老师做做放松活动,抖抖脚,抖抖手(舒展运动),然后回教室,小朋友口渴了要记得去喝水。

2.幼儿园结构游戏案例 篇二

一、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丰富知识, 是指导结构游戏的 前提

知识与经验是幼儿从事结构游戏的前提, 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从一定意义上讲, 幼儿结构游戏水平的提高, 也正是幼儿知识经验水平不断提高的反映。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与个别幼儿交谈, 例如谈谈他们家中有哪些家具、都是什么样的, 你住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等等, 通过交谈有些孩子能讲出自己家中的家具和所住房子的形状。孩子们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丰富了, 也就能拼搭出相应的积木来了。

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是指导结构游戏的基础

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气氛, 会使幼儿产生遐想, 从而萌发做游戏的愿望。如果没有适宜于幼儿自由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 幼儿就难以在游戏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 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 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首先, 要有宽大的场地, 使幼儿在玩时方便并不受外界的干扰, 还能够满足幼儿自由、自主拼搭的要求。其次, 保证充足的时间, 也就是说,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要为幼儿腾出自由游戏活动的时间, 放手让幼儿自己玩。第三, 在提供玩教具材料方面, 应选择一些色彩鲜艳、体积适中、操作方法简单、材料轻便安全的积木和插塑, 以及半成品的操作材料, 这样不仅可以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玩具, 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 是指导结构游戏的最 好方法

首先, 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兴趣是人对某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 这种兴趣促使幼儿去积极探索新事物, 并从中得到心理满足。因为小班幼儿入园时间不长, 除积木外, 其他拼搭玩具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入园前从未见过, 也不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以及用途。幼儿感兴趣的只是玩具本身的色彩和奇特外形, 而并非是拼搭活动。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游戏, 可使幼儿充分领略“积木、插塑”的奇妙;教师的动手操作, 则会让幼儿由惊叹、佩服转变为对结构游戏的兴趣, 而且在共同游戏中接近幼儿, 幼儿会感到亲切, 自然便于教师观察、指导。

其次, 小班的结构游戏比较适合教师以角色的方式进行指导。这种形式, 不仅便于幼儿观察、模仿, 而且还可以使游戏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如, 一次指导幼儿玩汽车城的游戏时, 我扮演买汽车的人, 在“顾客”的要求下, 幼儿很快进入角色, 制作起“汽车”来。幼儿十分感兴趣, 制作了许许多多的汽车,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 这种方法虽然容易使孩子们接受, 但教师参与游戏也要把握好时机。也就是说, 不一定开始时教师就要担当某一角色, 如果游戏不需要教师参与时, 教师则应主动退出游戏。教师参与游戏, 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 不会破坏游戏的进程和效果, 能为幼儿自然接受。同时, 教师参与游戏也使幼儿有一种亲切感, 使幼儿更加愿意参与到游戏之中。

四、利用讲评、比较作品, 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 能力

通过讲评, 让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让幼儿明辨是非, 吸取他人的知识经验, 肯定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做的努力, 培养幼儿对结构游戏的兴趣。在每次结构游戏结束时, 教师都要引导幼儿欣赏、评价作品, 在鼓励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评判来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感受, 并促进幼儿表现美的能力。同时, 对幼儿所表现出的独立性和互助友爱、忍让和合作等优良品质和精神, 教师要加以赞扬和肯定, 对一些不良行为和品质要给予适当批评, 以免在以后的游戏及各种活动中再现。

3.幼儿园结构游戏案例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 数学 教学游戏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55-01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通过游戏的合理运用,进行教学知识的有效渗透,可使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对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的实施现状

以三明市某幼儿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观察法,了解到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实施的现状,具体情况如下:

1.缺乏良好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环境

调查发现,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环境和教学内容的相符程度并不理想,幼师工作有待加强。由于游戏环境对幼儿学习的影响较大,教师必须对游戏环境进行合理布置,提高幼儿数学方面的认知,为其后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环境与幼儿的实际生活不够贴近,教师在进行游戏环境的布置时,缺乏考虑,而教学游戏生活化,确实提高幼儿兴趣及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与幼儿生活相脱离,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最后,场地选择方面缺乏合理,存在单一、随意的情况,游戏场所的选择没有根据教学内容而定,限制了实施效果。

2.缺乏完善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材料

首先,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在材料种类方面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游戏材料种类单一,游戏材料的单一,对幼儿智力发展产生的作用也单一。其次,游戏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符合程度不高,在准备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只有少数教师会考虑材料与内容是否符合,而多数教师忽略。最后,充足的游戏材料是数学教学游戏实施的重要因素,但是材料稀缺的情况十分常见,游戏材料的缺乏,导致部分幼儿在游戏中不能参与,不利于幼儿素质水平的提高。

3.缺乏系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内容

目前,教师在主题的选择方面存在困难,教师获取主题的渠道有限,主要来源于幼儿教材,也存在少数幼师取材于幼儿生活。因为幼儿对生活具有更好的感知,应更加侧重生活主题。教师在设计游戏内容的过程中,也应通过网络搜集更加丰富的信息,使游戏内容主题明确、内容系统,提高游戏内容的合理性。

4.缺乏高素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教师

目前,幼儿园教师在年龄方面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幼儿教师的学历也不断提高。但是,仍存在部分教师存在年龄大、学历低的情况。也存在部分教师在教学方面缺乏经验,在幼儿教育方面往往采取不专业的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幼儿的指导,或者有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采用方法不够科学,其起到的效果不够理想。此外,教师对幼儿的管束存在问题,存在过于严格或者过于松懈的情况,均不利于幼儿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的实施策略

1.教师应更新自我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到幼师教育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也影响到幼儿教育的效果。数学教学游戏的实施,其采用的方法应侧重于游戏,这是游戏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教师应通过自身学习、或者参加培训的方式,实现自我教育理念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次,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研究环境,为教师提供教学交流的平台,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提高教师的游戏教学水平;再者,也可以加强各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各幼儿园不同教育理念的交流、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2.教师应关注幼儿实际及发展特点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游戏的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小班、中班、大班幼儿采用相应的游戏模式。例如对中、小班幼儿应设置有趣、生动的游戏情景,使幼儿在趣味十足的情景里学到知识。而大班幼儿的游戏设计,可适当增加其难易程度,例如可设计“撕名牌”的游戏,让幼儿在竞赛式的比拼游戏环节中,主动获得1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经验。

3.教师应创建合理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环境

教师在数学教学游戏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应保证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教学内容相符,激发幼儿兴趣,例如可将颜色鲜艳的不同形状卡片,作为装饰墙的材料,支持幼儿大胆尝试图形的自由组合,达到幼儿主动获取图形排列的知识经验等。保证数学教学游戏环境能使教学的作用得到发挥,不应仅作为形式,而应作为方法。其次,应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数学教学游戏环境的创设,体现“生活气息”,使幼儿表现出较高兴致,起到良好的游戏教学效果。例如小班创设可爱的“糖果屋”,货架上陈列了不同颜色、形状的糖果,利用采购卡,帮助幼儿学会按物点数,按点取物。再其次,幼儿游戏环境的布置应当合理,应提供充足且丰富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合理摆放。确保游戏环境的安全性,避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意外受伤,最后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积极参与,带动积极性,给予幼儿适当的自由,注重幼儿在此过程中得到快乐,在此基础上学到知识。

4.应完善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第一、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能够有效适应教学内容;第三,游戏材料的数量必须充足;第四,游戏材料的种类必须丰富,形式多样;第五,游戏材料的制作必须要有新意,能吸引幼儿的眼球。游戏材料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全员参与,实现潜移默化的数学教学,提高幼儿能力。

总之,教学游戏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学游戏的有效实施,对幼儿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创建良好的游戏环境,设计合理的游戏内容,使数学教学游戏得到有效实施,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阳.全阅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J].林区教学,2015,01:106-107.

[2]胡慧娟.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贾慧慧.幼儿园小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游戏的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郭亚琦.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游戏的现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5]许洪媛.幼儿数学教育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03:70-74.

作者简介:

4.小班幼儿自主游戏案例 篇四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案例分析二则

案例一: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正在“理发店”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理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徐佳小姐,你要理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我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理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打定主意我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理发师呀?”小女孩唐镱菲站了出来,“我是理发师,绝对给你做好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 “听蒋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小孩的记性真好!

接下来一场顾客与理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

理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

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于是菲菲叫了夏源、薛听函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理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很随便的样子。

“童花头好看,我帮你剪个童花头。”美发师一个拿塑料推子,另一个拿剪刀,两位理发师象模象样地剪起来。理发过程中我们之间的闲聊也更深入了。

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言行、想法,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师的这仪观点:当小女孩菲菲直呼其名,请她理发时,我是笑眯眯的应答孩子,转身投入到孩子发起的游戏中。再游戏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幼儿为游戏的主体,适时的点拨。

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纲要》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诚然是要教师准确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理发店”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在“理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的这种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案例二: 角色游戏开始了,傅雷鸣今天做出租车司机,只见他非常开心地开着小车,来来往往。突然,张儒屹飞快地冲了过来,把傅雷鸣狠狠地撞了一下。傅雷鸣摔倒在地上,大声地哭了起来。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幕,我正要像平时一样教育张儒屹不应该在教室里跑那么快时,突然看见张儒屹一副闯祸后非常紧张而后悔的表情,我一下子转变了想法,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帮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在以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的行为呢?于是,我装做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情,并问他们:“怎么了?” 傅雷鸣边哭边说:“张儒屹刚才把车开得很快,把我撞倒了。”“什么,是出车祸了呀!那可不得了,你一定受伤了,很痛吧?万一有什么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快,快让我送你到医院里去检查一下。张儒屹还不快来帮忙呀。”我表现出了一副非常紧张的样子。说完,要求张儒屹和我一起扶着傅雷鸣慢慢地来到了“娃娃医院”,“医生,快给他检查一下,他刚才出车祸了,张儒屹把车开得太快把傅雷鸣撞倒了。”于是,王一帆医生就让傅雷鸣躺在床上给他象模象样地检查了起来,并不停地责怪张儒屹:“你呀,一点也不懂事,为什么把车开得那么快?傅雷鸣的腿都断了,”说着用手抬了抬腿,“不行,要住院开刀。以后你开车可要慢一点,记住了吗?” 张儒屹在旁边不住地点头,说:“我下次一定注意,慢一点开。”

案例分析:

在平时的自由活动和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以上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喜欢在教室里你追我赶、打闹嬉戏,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甚至发生撞伤的流血事件,非常危险。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老师们常常采用的方法往往就是千篇一律的说教,不停地教育孩子们在活动室不要奔跑,要注意安全。可是,老师们苦口婆心说教的结果是老师说得口干舌燥,而“肇事者”当时显得诚惶诚恐乖乖认错,在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效果不明显。而这一次我尝试以游戏的形式来处理,使孩子们始终处于游戏的情节中,并在游戏中借王一帆“医生”的口“教育”了张儒屹。如此,不仅避免了张儒屹由于撞倒人而必须挨的批评,造成心情不愉快,不情愿地接受说教,反而使张儒屹真正地意识到由于自己的鲁莽行为给同伴带来了痛苦,而且也使傅雷鸣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不愉快。同时,也丰富了游戏情节。

反思: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

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的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二、小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不是很强,经常会出现忽视规则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说

教,效果恐怕是小之甚微的。这次将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融入到角色游戏活动中进行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我约束控制力。其效果强于以前多次的说教。

三、教师要尝试用新颖、独特的教育方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幼儿园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综合能力,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来教育引

导孩子。

五、在游戏中,当张儒屹又在教室里奔跑并撞倒了同伴后,我对他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发现张儒屹紧张而

后悔的表情,说明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了,如果我再对他的行为加以批评的话,无疑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采用了不同于平常的教育方法,以游戏的情境、口吻对他进行了身临其境的实地教育,从而达到了说教所达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篇二:自主性游戏案例

自主性游戏案例——爱心医院

【案例背景】:

自主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参与体验的同时,充其自主性,培养其多种能力发展的一种颇受孩子喜欢的活动。这次游戏活动来源于孩子,小班孩子天变凉后,他们经常感冒,咳嗽等,有的甚至是多次的进出医院。于是,“爱心小医院”就在此时满足孩子的当前需要中开门了。在这次游戏活动中,为了达成在游戏中初步会分工协商,坚守岗位这一目标,我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的游戏材料,如:医生的白大褂、盐水瓶、药丸、药方等,在游戏一开始我让孩子们自己学着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他们在整个游戏活动中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小医生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看病、一会儿打针等;病人也忙碌着,一会儿这不舒服,待会那又不行了。孩子们的游戏兴趣乐此不疲,贯穿始终。

【案例实录】:

瑶瑶和佳佳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瑶瑶穿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手里拿着装有针筒、温度计的医药箱,这时,只见佳佳抱着一个玩偶娃娃来到“小医院”,指着娃娃的对瑶瑶说:“她肚子疼。”瑶瑶看了看佳佳,用手指着娃娃的肚子问:“是这里吗?”佳佳点了点头,只见瑶瑶随手从医药箱里拿过针筒对着娃娃的肚子就打了下去??这时佳佳说:“不是打这里的,要打手上。”

像瑶瑶这样的游戏行为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药”,把“药方”往不舒服的地方贴。当我看到这儿时,并

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讲评时,把这样的游戏场景边用语言描述边表演了一遍,然后问孩子:“你们去医院看病,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纷纷摇头说:“不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有的说:“医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在这样的场景下的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他们把各自零散的看病、打针、吃药的体验与同伴分享,同时在原有的经验上,我作为“病人”告诉医生“我怕疼的,哪里打针不疼啊”,这又引起了幼儿的一番讨论,有的幼儿还很努力的安慰我:“老师,打针一点都不疼的,我打针很勇敢的。”于是,我以此作为切入点我又做了一个情感上的提升:宝宝生病了看医生,很勇敢,一点也不怕疼。在分享的过程中,通过个别孩子已有的游戏行为,我把有益的经验串成了一条线,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经验,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新的积淀。

【行为分析】:

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需要我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或者出现困惑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先前在讲评中问道:“我打针怕疼的,我可以打哪里呢?”等语言,不仅会使游戏的情景得以丰富,而且还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但在

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痕迹。同时,作为老师可以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老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教养支持】:

从这次的实践中,我发现教师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显得非常重要,感受让我特别深的是老师在游戏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老师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老师是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老师是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通过瑶瑶和佳佳的个案,从多方面验证了这些说法,作为老师应该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像游戏结束提醒她收拾好,医院比较小,就请幼儿东西需要什么就取什么不要全部摊出来,让孩子除了游戏之外也有所成长。篇三:幼儿园小班游戏案例

幼儿园小班三大创造性游戏

表演游戏 情况分析:

小班幼儿对表演游戏的目的并不明确,只对表演道具感兴趣,开始时幼儿一般不会组织游戏,他们只满足自己摆弄道具,自言自语地表演,对语言及动作的表演质量不注意。因此,第一学期应以故事表演为主。

第一阶段:

一、游戏目的:

1、通过观看大班幼儿的表演,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兴趣。

2、在老师的带领下,愿意模仿文学作品人物的对话、简单的动作初步进行表演。

二、游戏主题:

1、《拔萝卜》2《唱歌比赛》

b)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

头饰: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姑娘、小狗、小猫

道具:大萝卜、锄头、喷水壶等

2、知识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熟悉《拔萝卜》、《唱歌比赛》的故事内容,会说出主要对话。

(2)事先请大班幼儿排练好表演的内容。

c)游戏指导:

第一次指导:

1、引导幼儿观看大班幼儿的表演,使幼儿对表演感兴趣。

2、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学说故事中的简单对话,做出简单的动作。观察幼儿对表演游戏兴趣的程度。

3、评价:教师表扬能大胆参与表演的幼儿。

第二次指导:

1、出示头饰,引起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2、以整体表演形式,巩固故事中的对话、动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学习故事对话的情况。

3、教师串讲故事,主要对话由幼儿讲。

4、评价:表扬能认真参与表演的幼儿,指出学习对话时存在的问题。

第三次指导:

1、教师与能力强的幼儿一起表演。

2、幼儿模仿老师学习故事中角色的动作。

3、教师串讲故事,让幼儿讲出主要对话及做出角色的动作。

4、评价:重点讲评幼儿掌握角色动作的情况。

结构游戏

情况分析:

小班幼儿刚入园,初步学会适应集体活动。大部分幼儿对动手操作活动有为难情绪,这与小班幼儿小手肌肉动作发展教慢有关,与的幼儿手指力量不够,无法拼插成形。因此,应从培养幼儿对结构玩具和建构活动的兴趣入手

第一阶段

一、游戏目标: 1. 对建构材料感兴趣,喜欢参与建构游戏活动。

2. 初步感知圆柱积塑的特征,学习端点连接技能,巩固对红、黄、绿、蓝等颜色的认识。

二、游戏准备:

1. 物质准备:小型圆柱积塑若干。

2. 知识技能准备:(1)认识圆柱积塑的特征。

(2)观察认识过指挥棒、筷子、楼梯等物体。

三、游戏指导:

第一次指导:模拟构造〈〈指挥帮〉〉

材料:圆柱积塑 1. 出示“指挥棒”,以玩小警察的游戏口吻吸引幼儿兴趣。

2. 师示范建构方法,选用单孔圆柱积塑连接而成。

3. 提出建构注意点:

(1)选用单孔、单色的圆拄积塑。

(2)连接时用力拼紧。

4. 幼儿进行建构活动,师观察幼儿是否喜欢参加活动,用鼓励的口吻激发幼儿参与活动,提醒幼儿拼时用力。5. 用拼成的指挥棒玩小警察指挥交通的游戏。

第二次指导:模拟构造〈〈筷子〉〉

材料:圆柱积塑 1. 以猜谜语(两跟木棒细又长,大家用它来夹菜)的形式,激发兴趣。

2. 帮助幼儿回忆指挥棒的拼插方法,启发幼儿说说筷子与指挥棒的拼插方法有何不同。

3. 示范筷子的拼插方法:拼出两根一样长的小指挥棒即成一双筷子。

4. 提出构造注意点:

(1)两根筷子要拼得一样长。

(2)选择相同的颜色。

5. 幼儿操作,师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活动,提醒幼儿选择单孔及相同的颜色的积塑进行拼插。把拼好的筷子送到“百货店”

角色游戏

情况分析:

由于小班刚入园还不会玩角色游戏,幼儿只是对模仿成人的动作或玩具本身感兴趣,游戏主题的产生,角色的扮演也要借助玩具,游戏内容、情节简单,因此,本阶段的角色游戏的重点是使幼儿具有初步的角色意识。

第一阶段:

游戏主题(预定):娃娃家

一、游戏目的:

1、愿意参与角色游戏活动,对游戏活动感兴趣。

2、初步会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

3、初步学会扮演家庭成员角色,反映简单的现实生活。

4、学会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

二、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

娃娃家玩具:娃娃两个

炊具:锅、碗、碟、勺、铲、煤气灶、汤匙

用具:毛巾、脸盆、镜子、梳子、枕头、被子、抹布、扫把、畚斗等

家具:桌、椅、电冰箱、电视、2、知识经验准备:

已经认识过炊具、餐具、在晨间活动或区角活动中已经玩过抱娃娃“抱娃娃”“煮饭”的游戏。

三、游戏指导:

第一次指导:

1、布置几家“娃娃家”谈话引入

(1).我们班来了个新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啊? 我们来给这个新朋友起个好听的名字吧

(2).今天老师给娃娃布置了一个漂亮的家,以后娃娃就住在娃娃家里,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照顾娃娃好吗?(3).你们家里都有谁?他们每天都做些什么呢?(4).爸爸、妈妈是怎样爱宝宝的?爸爸,妈妈在家都做些什么事。

2、提出游戏要求,不争抢玩具。

3、幼儿分组游戏,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愿意参加游戏。

4、以鼓励的方式评价幼儿参与游戏的情况。

第二次指导:

1、出示玩具,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介绍几种玩具的名称及方法。

3、提出游戏要求

(1).玩具要轻拿轻放。

(2)不争抢玩具。

4、幼儿分组游戏,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有争抢玩具的想象,并指导幼儿如何使用玩具。

5、简单评价幼儿游戏的情况。

第三次指导

1谈话引入“娃娃肚子饿了怎么办?”启发幼儿模仿做简单的家务,如洗菜、切菜、煮饭等。

2、幼儿分组游戏,教师重点指导观察幼儿模仿动作的情况,提醒个别幼儿爱护玩具。

3、组织幼儿收拾玩具。

4、以“玩具回家真开心”来评价游戏情况。

篇四: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进行自主、有效的游戏活动

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进行自主、有效的游戏活动

教师:凌曦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往常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游戏常常由我们老师来精心安排,孩子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听从调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组织游戏活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只是在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并不觉得是在进行游戏活动。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主动进行的活动。现在,孩子们不再是直接面对老师,面对同伴,面对教育要求,而是通过与材料的互相作用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开学初我就发现我班的幼儿特别喜欢游戏,每次到了玩游戏的时间,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催促我快点,快点。一听我说:“我们现在开始玩游戏了”一个个兴奋的大喊:“哇噻”非常高兴。我发现游戏的“力量”真是大,它可以不费多大力气把平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自玩耍的皓皓吸引到大家中间来,成为厨房里不可缺少的一名重要成员——大厨师;它可以把性格十分内向,平时不爱说话的心怡变成一个站在美容院门前大声叫喊:“谁来理发,谁来理发,凌老师你来理发,好吗?”心怡变成了和平时完全不同的心怡。所以,我决定,要好好利用这支“神气的力量”为我和孩子们“服务”,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班的孩子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十分依恋父母和家庭,没有安全感。我们就在区域活动中设置了两个“娃娃家”,让孩子通过摆弄玩具、抱抱娃娃、做做爸爸、妈妈等情景活动,使幼儿感到幼儿园的亲切、适意,有种

家庭的温馨的气氛,从而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设计材料时,我们发现富有情景性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游戏、学习的兴趣。如在使用小勺喂食的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各种形状的图片和自制的装饰好的大嘴盒子让幼儿来喂

小动物和娃娃吃饭,这样一个富有情景性的游戏材料,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参与。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且能看到结果的游戏材料才能吸引他们,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依据这一年龄特征,我们设计了“美丽的花瓶”的操作材料,把饮料瓶修剪成花瓶状,在把一片片彩色的花瓣插在花瓶中,经过幼儿自己的操作,一个个漂亮、鲜艳的花瓶陈列在我们小(2)班的美工区。我们还设计了“布偶飞盘”,把各种花布剪成各种图形缝好,添上小辫子,就可以拿在手玩耍了。这个游戏的提供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稍作尝就能得到结果,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手眼协调平衡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我班幼儿在活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幼儿不停地活动,喜欢高强度、富有竞争性和刺激的游戏,注意力不易集中。这类幼儿即使被要求从事安静的活动也很难安静得下来,反而会弄坏玩具,影响游戏进行。相反,另一些幼儿则喜欢从事一些较为安静的活动,在从事大运动量的活动时往往因疲惫而不能长时间坚持下去。所以,在设计组织游戏时应该既有动态活动,又有静态活动。让好动的幼儿扮演黑猫警长、大灰狼等大体力、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角色;让喜欢安静的幼儿从事扮演妈妈、客人等角色。同时,我们在选择游戏时,也注意了情节的生动有趣,要吸引不太喜欢这一游戏的幼儿也参加进来。例如:在抱娃娃的游戏中一些好动男孩子就不能很好的融入角色,拿着娃娃扔来扔去,我们就设计了一些情节来吸引他们,使其也能积极参与。

小班孩子的认识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注意力不稳定,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内容,然后用不同的材料形式去完成同一个学习目的,如“秋叶和水果”主题中,我们提供了给水果穿衣服、给水果梳小辫、水果配对、排序、水果拼图、水果蛋宝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供幼儿选择,使他们始终对活动保持一定的兴趣。

工作以来我还发现虽然同一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游戏材料,但是同一种游戏材料也可以完成不同的学习目的,尤其是小班孩子的材料提供更应体现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随意到有要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装饰“美丽的花篮”,刚开始投放时,是幼儿随意地在花篮周围插上花瓣,当孩子掌握了这一技能后,我们又在花篮上各增添了红、黄、绿颜色的标记,请幼儿进行颜色的配对,由此在目的上又递进了一层,最后还将孩子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让大家都看到成功、体验成功。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幼儿才会被漂亮的花篮所吸引,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游戏学习活动中去。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平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篇五:浅谈小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去自我中心的策略

浅谈小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去自我中心的策略

【摘要】

在自主游戏中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去自主中心,自主游戏中,往往需要孩子的合作与交流。有些任务和想法,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也是需要做出让步,这是的孩子就会有不同于家庭中的感受,自己不再是游戏中的主角,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权,也没有谁会愿意让着自己。要想进行合作的游戏,就只能彼此商量着,大家都一样,除非你不喜欢合作的自主游戏。于是孩子的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游戏中得到发展,他们学会商量,学着合作,学会退让。当孩子在自主游戏中感受到自我中心的优缺点之后,孩子就可以加快去自我中心的进程,有意识的进行这个复杂而又十分有意义的过程了。这些都是孩子去自我中心过程在自主游戏中的最好体现和表现,自主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加速了孩子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也让孩子在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更加喜欢属于自己的自主游戏。由于自主游戏不是集体的活动,没有规则,无法控制游戏的内容,所以在游戏中要以仔细观察为主要切入点,找到属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个别地进行帮助和指导。

【关键字】

自我中心 自主游戏 小班 去自我中心

一、孩子自我中心产生的背景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常态化,在家庭中,往往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于是就造成了孩子更加强烈的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

小班的孩子刚刚从家庭的蜜罐中走出来,在班级这样的小社会中开始体验到他我,往往就是这种他我的体验,让孩子产生一系列问题,冲突矛盾等就随之而来。

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之一。皮亚杰在其早期著作中,对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进行过重要探究。5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去自我中心”这一概念,并指出:在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个阶段的去自我中心过程。1960年,他更进一步提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四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并相应存在着四个阶段的去自我中心化进程。从此,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验证性研究。虽然总有人试图或已得出否定的结论,但从目前总的趋势来看,这一心理发展规律的存在还是毋庸置疑的。

贯穿于皮亚杰早期著作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和成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

有其他的看法。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自我中心。皮亚杰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含义还要广些。即幼儿对自己的这种主观性是意识不到的,否则自我中心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自我中心是由于缺乏认识上的去中心化。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去中心化”和“自我中心”是紧密联系着的概念。自我中心的减少,就是去中心能力的增强。儿童的注意很狭窄,去中心使儿童不再只集中注意情境的一个方面,而能同时注意到几个方面,并能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外一个方面。这样,儿童就能从多方面看事物,能觉察到别人的观点。在皮亚杰的早期著作中,主要用自我中心主义的逐渐减少来说明这一转变过程。后来,他越来越重视去中心化的思想,经常使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这样的术语。

二、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孩子可以得到的发展

幼儿园的自主游戏就是将游戏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但是,小班的孩子由于刚刚脱离家庭这个以他为中心的大环境,而且在年龄的特点上,也正好处在前运算阶段,在他们的思想中,不会主动并且有意识地去关注他人,也不会有去自我中心的愿望。

而自主游戏中,往往需要孩子的合作与交流。有些任务和想法,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也是需要做出让步,这是的孩子就会有不同于家庭中的感受,自己不再是游戏中的主角,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权,也没有谁会愿意让着自己。要想进行合作的游戏,就只能彼此商量着,大家都一样,除非你不喜欢合作的自主游戏。

于是孩子的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游戏中得到发展,他们学会商量,学着合作,学会退让。慢慢地,在游戏中的冲突少了,发现了一样玩具不仅仅可以一个人玩,还可以好多人一起玩,你拿出你的,我拿出我的,这样两个人就有两件玩具,比一个玩的时候要有趣的多。去自我中心的转化就这样开始了。

三、在自主游戏中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去自主中心

由于自主游戏不是集体的活动,没有规则,无法控制游戏的内容,所以在游戏中要以仔细观察为主要切入点,找到属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个别地进行帮助和指导。

1、有矛盾先观望,不做主观判断

在孩子之间有分歧和矛盾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去干预,可以先在一旁观察,孩子之间是怎么处理的,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做出取舍,是厉害这个团队还是妥协留下亦或是让他人妥协让游戏进行。孩子也许会相持不下,也许会想到其他办法,更也许就一拍而散,只要孩子之间没有互相伤害的行为,让孩子自己解决可以助推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解决和判断的能力,学会体验他我,帮助孩子更快的理解自我,有意识地去自我中心。

2、有困难先观察,不做示范表演

当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给予孩子信心,如果不是涉及生命危险的状况,可以让孩子自己想想怎么解决,是换个方法还是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是自己是否愿意去帮助他人和让他人帮助、怎么帮助。都是要孩子在考虑和判定他人的状况后才可以决定的,不是孩子自我主观的选择,这样的体验就是他体验,他体验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我中心的不足之处,从

而发自内源去自我中心。

3、有合作要鼓励,不做事先分组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性格,在活动时,孩子会自动地形成分组,在游戏中扮演着互补的角色,有的孩子爱动脑筋,但是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有的孩子只会模仿没有创新,但是在愿意动手操作,有的孩子交流表达能力强,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但是有点孩子在交流方面有一定的问题,可是在游戏中会有更多的奇思妙想。所以教师不需要给孩子提前的分组,孩子会随着游戏的推进,找到固定的伙伴的和兴趣的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不断地体验他我,加快去自我中心的进程。

四、去自我中心后对孩子在自主游戏中的帮助

当孩子在自主游戏中感受到自我中心的优缺点之后,孩子就可以加快去自我中心的进程,有意识的进行这个复杂而又十分有意义的过程了。

渐渐得他们学会在游戏中分享,知道在游戏中自己可以参与什么样的角色,在游戏中妥协和不妥协又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和对结果要付怎么样的责任等等。

5.幼儿园结构游戏案例 篇五

一、活动名称:

赶庙会

二、指导老师:

奔牛实验幼儿园 巢 燕 姚 军

三、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利用收集的材料自主、创造性的设计、装饰自己喜爱的狮皮、狮面、龙船、花轿以及蚌壳仙子。

2、在艺术表现活动中促进幼儿动手动脑、团结合作能力的发展。

3、培养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游戏浓郁的民间风。

四、幼儿发展情况

从小班起,我们就比较注重对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常在区角上提供一些材料,让孩子进行简单的装饰活动。他们装饰彩车,做打扮自己、玩结婚的游戏,在自娱自乐的活动中,不仅愉悦了身心,而且还获得了成功感。到了大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象更加丰富,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乐于做一些需要付出努力的事,能利用简单的材料进行一些艺术表现活动,尤其是合作意识的增强,这些都巍【次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活动背景条件

开学初,我带孩子观看了老师们排练的国庆游行节目《荡龙船》,孩子们对这种具有民间风情的娱乐性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了许多有关问题,这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有什么用?赶庙会还会有哪些人?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我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详细地解答,孩子们听后,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当场就向我提出:“老师,我们也要去赶庙会,赶庙会太好玩了。”为了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了让生长在高科技时代的孩子能体验一下二三十年代这种具有浓郁民间风情的游戏,我和幼儿积极地准备起来,首先发动家长收集有关资料,如:录像带、图片、实物等等,让有经验的老年人向孩子介绍有关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孩子们的`能力水平和兴趣,选择了活动内容,

1、舞狮乐;

2、荡起龙船,游一游;

3、抬花轿,走一走;

4、蚌壳乐。

接下来,就组织孩子开始收集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材料,如:筛子、实物、簸箕、烧箕等等,最后让孩子们讨论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把狮子、龙船、花轿、蚌壳仙子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老师和孩子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为活动的开展铺好了基石。

活动名称:赶庙会

一、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地用提供的各种材料表现庙会中的舞狮、花轿、蚌壳仙子、荡船等形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发展幼儿自主商量和动手合作及合作表现的能力。

3.培养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游戏浓郁的民间风情。

二、环境材料准备

1.张贴好有关“庙会”的图片。

2.游戏材料:筛子、锅盖、塑料篓子、纸箱、簸箕、竹竿、台罩、各式丝带、皱纹纸等等。

3、配乐磁带。

三、活动指导过程

1.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利用提供的材料,大胆表现庙会中的有关形象,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2.艺术表现

① 幼儿用提供的材料做狮面和狮尾;

② 做花轿、龙船和蚌壳仙子;

③ 将做好的狮面、狮身、狮尾进行组合;

④ 互相欣赏。

3.集体进行游戏活动。

6.幼儿园结构游戏的指导 篇六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又叫“建筑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它通过幼儿的意愿构思,动手造型,构造物体等一系列活动,丰富而生动地再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建筑劳动,建筑物以及各种物品。在这一动手活动中,即体现了幼儿对现实环境的单纯机械的模仿与再现,又体现了幼儿对客观生活的主观想象及积极的加工创造。

结构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对发展幼儿想象力,增强体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整个活动既体现了一个认知构造的过程,又保全了一个艺术成型的造型结果。幼儿在设计和建造活动中,不仅通过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游戏活动,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陶冶了情操,还在游戏过程中形成了认真负责、坚持耐心、克服困难、互相协作、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同时更促进了幼儿感觉、知觉、思维的发展。他们要了解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质,学习空间关系的知识,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增强对数量和图形的认识,并在塑造美观、坚固的物体的同时,促进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园开展的结构游戏,其活动性、操作性非常强,很能满足幼儿积极活动的要求,使幼儿经常迷恋在建造活动中,这对于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是十分有利的。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实现幼儿园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呢?

教师的指导是发挥结构游戏教育作用的关键。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他们在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各种要求、思想、能力、行为、认知水平等问题,都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帮助、正确指导。这里,教师的指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既要主动地为结构游戏的顺利开展创设条件,又要把握游戏中主体与主导的位置,同时还应顺合结构游戏本身的发展趋势及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试论教师对幼儿园结构游戏的指导方法和要求。

一、创设思想和物质条件,保证结构游戏的顺利开展

结构游戏是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游戏。在游戏开始前,幼儿最先碰到的问题不外乎三个方面:建造什么?怎么建造?用什么建造?解决这三个问题是游戏得以开展的条件。而这三个方面又恰恰涉及了幼儿的认知能力、结构技能,以及结构工具。前二者是结构游戏开展的思想基础,后者是结构游戏必要的物质基础。因而,教师在准备游戏的开展、创设游戏的条件时,必须注意:

1、丰富幼儿的知识,加深幼儿对建筑物体的感性认知

这是开展结构游戏首先要做到的事情。幼儿只有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物体和建筑物有了较细致的了解,并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才会产生去建造物体的愿望。

首先,要积极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品入手,如幼儿的座椅、吃饭的桌子、睡觉的小床、操场上造型简易的跷跷板、滑滑梯、独木桥、爬杆、转椅、风轮等,逐渐发展到观察生活中常见或少见的物品(体),如电视机、电风扇、各类家具、小动物、汽车、飞机、轮船等。教师不但要引导幼儿掌握物体的主要特征,还要幼儿能区分同类物体的明显甚至是细微的区别。如椅子和凳子都是四条腿,一个有靠背,一个没有靠背;四条腿的凳子,有的是长的,有的是方的,还有的圆的;汽车都有轮子,有三轮,有四轮,甚至有六轮的;公共汽车的车身长而高,小卧车的车身矮而低……等等。这些大概的掌握和细致的区分,不仅有利于幼儿通过构造,真实地再现周围生活的物体,更能促使幼儿触类旁通,在构造物体时进行加工和创造。

其次,教师应该通过上课、参观、散步、图片、幻灯、模型教具等,指导幼儿认真细致地观察建筑工人的劳动,观察周围的各种生活建筑物,观察喜闻乐见的风景建筑,观察祖国的名胜建筑等。从单一的围墙、花坛、亭子、曲桥、长廊,到组合的公园、综合的乐园;从家乡的公路、鼓楼、码头、沿江路、招宝山,到祖国的万里长城、北京天安门。既要让幼儿经常直接观察实物,又可利用图书、画报、照片、电影、电视的介绍让幼儿间接观察物体。同时,还应该经常用谈话、绘画等方式巩固幼儿对各种劳动、建筑物和物体的印象。总之,幼儿脑海中积累的感性物象越多,他们构造时的表现力、创造性也就越强。

2、提供各种成品材料,充分利用多种自然材料

结构游戏作为一种建筑活动,当然是离不开建筑材料的,建筑材料是开展结构游戏的物质保证,也是丰富建造内容,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结构游戏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有由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大、中、小型的成套的积木;金属的、木制的、塑料制的各种可装拆的积塑、胶粒、插片、积铁等,以及各种颜色形状的串珠、插板、拼板等。这些定型的成品玩具为结构游戏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幼儿园更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多种原材料进行材料加工。玩具的制作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利用创造出来的玩具进行创造性的建筑活动,这就使游戏本身的意义和所产生的教育作用得到了高度的统一。这些未成型的材料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它既充实了游戏的内容,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废旧的塑料管、冰棍棒、火柴杆,经过卫生和色彩加工,幼儿能利用它奇思异想地拼凑出各种形象逼真的图形,如:蝴蝶、小花、房子、卡车、飞机、帆船等。再如那些随处可见的沙石、泥土、树叶、桔杆等自然材料,只要启发得当,也能成为经济实用且随意灵便的构造材料构筑成各种物体:用沙石堆造小山、山洞、桥梁、铺路,装置成“动物园”、“公园”、“农村”等自然景象;采集形状各异的树叶拼贴成各种动物、植物、物体的图案。教师提供大量的未成品材料,更能满足幼儿日益发展的智力和体力的要求。

此外,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或共同制造许多辅助材料,如各色小旗、纸花、小树枝、橡皮泥、彩纸、大小纸盒、水陆交通工具、动物园的小动物、小铲、小桶等。这些辅助材料的提供,丰富了游戏的内容,既能满足幼儿在游戏是突发奇想的需要,也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性。

3、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活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有了感性认识和建筑材料,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才能把这种认识通过材料表达出来,教给幼儿结构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必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掌握基本的铺平、延长、围合、加高、加宽、盖顶等方法构成造型简单的建筑,再要求幼儿逐步掌握用积木砌出不同造型的围墙,开外形不一的门窗等技能,直至学会用不同的积木和多种方法来表现建筑物及物体的基本部分和外形特征。

教幼儿技能,可采用示范、讲解的方法,引导幼儿由模仿练习逐步过渡到独立建造物体,再通过观察、启发、提示以及想象的方法,指导幼儿再现观察得到的印象、设计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二、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构造建筑活动中,幼儿确定建筑对象,掌握建筑特征,选用建筑材料,运用建筑技巧,构造建筑物体,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应首先明确自己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每次游戏前,教师应对整个活动的发展有个周密的安排和细致的预计,避免放任自流。但避免游戏的放任自流,并不是说要教师喧宾夺主、包办代替,教师更应认识到,一切的指导工作都是围绕幼儿进行的,教师对游戏的指导,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进入游戏,更好地进行创造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体。皮亚杰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的世界”。

他们随心所欲地装扮自己所熟悉的、喜爱的人物,自由自在地反映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任意选用需要和心爱的玩具及游戏材料,好奇心、好模仿和好活动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无疑,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活动,身心处于积极活动的最佳状态。这时,他们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最能够表现和发挥自己。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们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这充分体现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指导就是在保证幼儿发挥这三性的前提下进行的。

首先,要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逐步培养幼儿独立构造。

一开始,幼儿的建筑活动往往是盲目性的,无意识地摆弄各种材料,把许多插片混乱地插到一起又不知在插什么,一会儿将积木堆高、加宽,一会儿又将自然形成的东西推倒。活动的目的性差,意愿表达不明确,更缺乏稳定的建筑主题。这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游戏的主题是不能强加给幼儿的,教师应适时引导,通过示范欣赏,提供特定场景,渲染某种游戏的气氛,在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上,帮助幼儿产生建筑主题,将孩子无目的的游戏动作变为有目的的行为。

房屋建筑主题“动物的家”就是这样产生的。教师先为他们提供直观形象的动物玩具世界,诸如孩子们熟悉的小鸡、小鸭、小羊、小猫等玩具动物,然后说:“今天天气真好,看!许多小动物都出来玩了。小鸡叽叽唱歌儿,小鸭呷呷忙洗澡,小狗汪汪跳起舞,小白兔儿一蹦一跳采蘑菇……天黑了,小动物们要回家了。呀!它们的家呢?它们都还没有家,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们帮小动物想想办法吧!”于是“动物的家”游戏主题就自然产生了。

幼儿的建筑构造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模仿—再现—创造,这是孩子建筑活动的发展轨道。最初的原型模仿完全是直觉感知,在成人反复地示范和幼儿不断地模仿下,并通过重复练习,再逐步发展为离开原型的记忆模仿。这时,幼儿已是能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构造了,而教师的指导也应该转入幼儿独立构造的能力培养方面了。孩子在构造中遇到了困难教师不要急于代替解决,应该通过启发引导、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在反复的实践操作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幼儿独立构造的能力。如一位教师指导孩子用长积木建造电视塔,由于塔高而窄,建搭时总是发生倒塌现象,塔顶也无法安装。这时,教师并没有急着帮忙代筑,而是引导幼儿一起查找塔倾斜易倒的原因,在教师的鼓励启发下,孩子们经反复实践和琢磨,终于找到了窍门。他们加宽了塔基,塔身改用长方块积木分层

堆搭,这样,加固了塔身的承受量,终于安上了塔顶,在欢呼雀跃中,孩子们既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独立构造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重视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激起幼儿的新需要,丰富游戏内容,深化游戏主题。

在建筑游戏中,一个主题的产生比较容易,但如何在一段时间里稳定游戏的主题,使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这很大程度上要看游戏是否有发展。一个新的主题确实能引起孩子的新鲜感,并激发孩子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个主题如果不加以巩固和发展,始终停留在某一个高度上,那么,新主题也会变成老主题,而整个游戏也会因为缺乏新意而停滞不前。因此,教师应该深入引导、不断充实、增加、变化游戏的内容,激起幼儿新的建筑设想,新的建筑需要,从而使建筑游戏得以正常经常的开展。

这里提倡一个“因势利导”的指导方法,即针对幼儿现有的经验和不同的水平,教师加以不同的指导,“顺其势而巧以导之,施以导而迅其势也”。

建筑主题“宾馆”,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有关宾馆建筑物的许多造型形象,并通过画画巩固,模拟建筑,最后,终于完成了建筑任务。这些宾馆建筑,就造型来看,确实新颖别致,富有一定的儿童审美情趣,但此后孩子们的建筑就一直停留在了宾馆造型的修饰以及外形的细微变化上了,使得后来的宾馆建筑大都显得大同小异,只流于肤浅的形变而忽视了深度的思维发展,游戏进程明显滞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诱导,首先肯定了宾馆的建筑确实非常美,宾客住在这里一定会感到十分满意的,继而教师又提出,宾客来到这里,有的是来办事的,办完了事以后一定很劳累,怎样才能消除他们的疲劳呢?的宾客是来旅游的,怎样进一步增添他们的游兴呢?孩子们顿时灵感激发,豁然开朗,纷纷提出了各种设想和建议,先后在宾馆附近修建了大型的游乐场,雅致的咖啡馆,小巧的茶亭,宾馆外还用彩纸拉了一条蜿蜒的河流,上架一座九曲桥,桥头筑搭的“姜太公钓鱼台”,又利用各种辅助材料陆续修建了彩灯喷泉、绿化林、假山等等。宾馆内外纷繁热闹,情趣盎然。既深化了游戏的主题,又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三、既把结构游戏作为独立的游戏,又与各科教学和各类游戏相互联系,互相渗透

游戏法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和幼儿的学习、劳动等活动不是绝对独立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相辅相成 的教育手段”。这是结构游戏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它进一步完善的保证。在幼儿园,结构游戏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游戏出现的,但结构游戏的开展又同时是渗透在其它各类游戏和各科教学活动中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结构游戏活动时,应注意两个联系。

第一、同各科教学的联系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多应通过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游戏活动之一的结构游戏也应密切配合语言、常识、美术等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幼儿建筑游戏的主题,通常是以教师的语言启发,故事讲述,物体认识,情景渲染等形式烘托产生的。语言、常识教学所形成的知识印象是结构游戏开展的基础,而美术的构图、布局,计算的空间图形及数量认识又是结构游戏得以发展的条件。孩子们认识类型的不断增加,语言叙述的不断深化,美术意愿画的不断扩散,诸如“停车场”、“马路上的汽车”等建筑主题也就应运而生了。由于孩子善于模仿生活现象,又常提取故事情节使之反映于构筑建造中,因此,一个简单的主题往往会被孩子们开发挖掘得深入透彻,丰富多彩。搭好“马路上的汽车”,他们会设想汽车没油了,车胎爆了,于是又出现了“汽车加油站”、“汽车修理站”。一块积木不小心碰掉了,他们又会灵机一动编出一段车祸事故,“叮叮当当”地开来一辆救护车后,游戏的主题一下子又转入了“小医院”的建筑,幼儿脑子里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印象使得建筑的主题层出不穷,妙趣横生。

各科教学活动为幼儿建筑游戏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反过来,建筑游戏的开展也同时巩固深化了各科教学。幼儿在装饰美化游戏环境和建筑物的活动中,必须充分运用美术教学中所学到的造型设计、布局变化、色彩搭配、整体与局部的正确处理等一系列知识技巧,来提高建筑水平,这样,同时也促进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幼儿的建筑活动并不只是局限于动手和动脑,教师还应该通过游戏,鼓励幼儿多动口。如大型建筑物配合建筑时的语言交往,意见提供,创新建筑时有声有色、有条有理的介绍讲解等,这些不但增强了彼此学习的机会,也较好地巩固了已有的知识;既满足了孩子的个人表现欲望,又提高了孩子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因而,游戏的开展和教学是对立而又互为统一的。

第二、同其它各类游戏的联系

建筑游戏的游戏性不仅体现在建筑过程中,即运用游戏材料构筑想象中的生活建筑物,而且也体现在利用建筑成果进行游戏,继续想象地反映显示生活。这

就使得游戏同其它各类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在创造性游戏中,建筑游戏同角色游戏的关系最密切。角色游戏常常为了创造角色的游戏环境,如“娃娃家”、“公共汽车”、“幼儿园”等,先要进行建筑,布置场景;而建筑游戏在建成某一物体或场景后,也常常加入角色和情节,发展成为角色游戏。这个转化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游戏的完整性。孩子在完成了大型“游乐场”的建筑以后,就开始了参观游赏,门口设售票处,里面有导游,娓娓地介绍娱乐设施,带领游客各处参观。“军事基地”建成以后,孩子们立刻投入了军事游戏,插一面红旗的为解放军阵地,竖一面小黑旗的是敌人阵地。双方“交战”每一个孩子是那么投入,那么逼真。嘴巴模拟枪炮声,“缴枪投降!”声勾勒了一副生动而兴奋的战斗场面。游戏中,建筑物不小心造破坏了,孩子们也能继续沉浸在游戏中,宣布“双方暂时停战,各自清理战场”,有的还组织战士“维修建筑,改进武器”。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又重新转入了建筑活动。

总之,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进行建筑构造,在利用建筑成果进行其它游戏,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建筑兴趣,而且促进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发展了游戏,使孩子身心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7.幼儿园结构游戏案例 篇七

一、规则游戏的结构功能

规则游戏顾名思义,是一种按照既定玩法、规则而进行玩耍的游戏,就比如成人的《红五》《撕名牌》等游戏,游戏者根据相互的“约定”反复玩耍,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笔者对规则游戏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剖析(见图1),以进一步说明此类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一)“游戏情境”要素———激趣

任何一个规则游戏都有“游戏情境”,也就是该游戏独特的氛围。游戏情境中既有依靠假想的“想象情境”,也有游戏者在此游戏中形成的“人际情境”。比如传统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其“想象情境”是“狼抓羊”,尽管是游戏者在扮演 “狼”和“羊”并依靠假想来开展游戏,但这种“假想”是幼儿所熟悉和理解的,而且往往为他们所喜欢,觉得很刺激、很兴奋。同时游戏者中,一人扮演“狼”可以抓别人,其他游戏者当 “羊”,只能躲闪、逃跑。这就形成了“一对多”的竞争氛围,也就是“人际情境”,追追逃逃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追逃嬉戏中获得无穷的乐趣。绝大多数的规则游戏都有这两种游戏情境(见表1)。

幼儿通过假想情节,将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扮演虚拟的人物角色,由此获得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满足感。同时,游戏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让幼儿获得交往互动的愉悦感,比如《老狼老狼几点钟》《飞行棋》等游戏中的竞争与对抗关系,《炒蚕豆》等游戏中的合作关系,《老鹰捉小鸡》 等游戏中既有竞争(鹰与鸡之间形成对抗),又有合作(母鸡与小鸡、小鸡之间形成合作)的互补关系,都能丰富幼儿的人际体验,从中获得群体归属的成功感与荣耀感。“假想情境” 和“人际情境”构成了一个规则游戏独特的游戏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使得他们乐此不疲地玩耍。

(二)“核心价值”要素———促学

“核心价值”指的是一个规则游戏最基本、最中心的发展目的,比如《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其核心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见图2),一是幼儿通过分别扮演“狼”与“羊”,进行反复追逃的练习,从而促进幼儿快速跑的能力发展,提高运动速度与敏度。二是“狼”与“羊”之间用问答的方式决定追逃的时间,在反复问答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学习按序数数。如:

羊:老狼老狼几点钟?

狼:一点钟。

羊:老狼老狼几点钟?

狼:两点钟。

······

羊:老狼老狼几点钟?

狼:12点钟,天黑啦!(追逃开始)

反复游戏可以让幼儿对事先约定的某个时间(如:12点钟)产生敏感性,在念到临近12点的数字(如:10点、11点) 的时候产生警觉,为即将做出“追”或“逃”的行为做好准备。 这对3~4周岁的幼儿学习“唱数”,了解数的顺序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每个规则游戏的“核心价值”都包含着特定的学习内容, 比如在《炒蚕豆》的游戏中学习“两人合作双臂过头顶翻越”, 从而促进身体的柔韧与协调;在《丢手绢》的游戏中学习“绕圈速跑”,提高幼儿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判断手绢丢在了谁的身后)等。不同的规则游戏,其“核心价值”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这些学习内容都不是直接向幼儿提出的,而是隐含在游戏情境、玩法规则之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玩耍过程中获得知识、习得技能,有寓学于乐、润物无声的特点,能够促进幼儿主动学、快乐学。

(三)“玩法规则”要素———提能

规则游戏是按照事先约定好的玩法及规则开展游戏的, 每个游戏的玩法规则都包含两种,一种是围绕“核心价值”而产生的“核心性玩法规则”;另一种是游戏中通用的玩法规则,即很多游戏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以下仍用《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对该游戏进行分析(见表2):

依据“ 核心性玩法规则”进行玩耍时,幼儿能够获得该游戏所特有的发展,这在上一点中已经进行阐述。而依据“通用性玩法规则”进行玩耍时,幼儿由此获得的发展也不容忽视, 比如输赢规则的设置,能够让幼儿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体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又如在指定范围内进行追逃的规则设置,范围到底有多大具有可变性,只要大家事先共同商定好即可,商定之后就需要在游戏中遵守。从“立规矩”到“执行规矩”,有助于幼儿初期的一种立法、执法能力的发展,有效促进责任感和“去自我中心化”等。总之,“核心性玩法规则” 与“通用性玩法规则”共同促进了幼儿整体的发展,提高了能力。

规则游戏中“游戏情境”“核心价值”“玩法规则”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融合、互为作用,能够发挥“激趣”“促学”“提能”的整合性功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方法习惯的全面发展。

二、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玩过独具魅力的规则游戏,那幼小的孩子是怎样学会玩规则游戏的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发现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小时候主要有赖于长辈、或者庭院里的同伴,通过“传承”的方式玩游戏,并以此作为交友互动、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内容。而现如今3~6岁的幼儿,长辈传承和邻里同伴共玩耍的氛围已然不多见,他们主要是在幼儿园中,通过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以及同伴的影响来学玩各种规则游戏的。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抓住游戏构成的三要素,将游戏功能最大化。

(一)趣味当先———释放幼儿的天性

幼儿天生爱玩,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保持热情,乐此不疲。规则游戏其中一个要素是“游戏情境”,有激发兴趣的功能。教师要让幼儿发现并感受到某个游戏的趣味性,这就顺应了幼儿的天性,抓住了兴趣点。

1.渲染情境

游戏是用来玩耍和感受快乐的,在此过程中获得对某些知识及技能的练习是自然生发的,反之将游戏当做练习的工具,不注重游戏趣味的挖掘,玩耍也就索然无味了。比如《跳房子》游戏,地面的“房子”上有数字,幼儿在跳跃的过程中可以认识数序、感受单双数(单数单脚跳、双数双脚跳),但这不是获得快乐的唯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蜘蛛侠”,体会从“房角”跳跃到“房顶”的成功,这就是在渲染“想象情境”。幼儿跳跃到房顶后可用小沙包来投准,投中“房子”上的一个格子就能“我的地盘我做主”,其他同伴经过此格子,是单脚还是双脚,亦或不准在此处落脚,都要听他的,这就突出了游戏中“人际情境”的趣味性。

2.边玩边学

一个游戏的所有规则,不是事先一股脑儿地用语言告知幼儿,而是将规则进行分解,伴随玩耍过程逐渐提出和增多。 例如《斗兽棋》,玩法是:画着各种动物的棋子全部翻个面下暗棋,游戏者轮流翻棋比动物的大小,如“老虎棋”可吃掉“大象棋”,“大象棋”可吃掉“狗熊棋”等,赢得棋子多者为胜。幼儿学棋时可先结伴玩布棋和轮流翻棋,你翻一个我翻一个。 待幼儿熟悉“轮流”的规则后,再提出比大小的规则,即“你翻一个我翻一个,再来比一比”。最后再提出“比一比后大吃小” 的规则。也就是说当幼儿对该套棋的玩法还未完全熟悉的时候,“趣味玩耍”已经生发了,而且一路伴随学下棋的过程。

(二)教学潜行———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规则游戏所蕴含的核心价值,是以“玩法与规则”的方式提出的,这与“游戏化教学”中的“学习目的”是有区别的。前者更隐性,达成的方式是“反复玩耍”,而后者更显性,达成的方式是“反复练习”。因此,规则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用直接的方式介入,而要给予幼儿自我习得的空间,促成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1.玩法递进

将规则游戏的某一个或多个玩法规则,从易到难,搭建一座“游戏阶梯”,就可以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求。例如《跳房子》游戏,“房子”上的格子数量、排列方式等的难度提高, 可以促使幼儿在“跳跃的持久性与协调性、数数能力”等方面获得递进式发展(见图3),教师通过变化游戏玩法,隐性地实现了对幼儿发展的支持与指导。

2.教师退隐

幼儿学玩一个规则游戏的早、中、晚期,教师都可以适度地退隐,让幼儿在反复玩耍过程中自悟学习、相互学习。新学游戏时,教师说清主要的游戏情境和玩法规则后,就可以让幼儿在大致的游戏框架下,自行细化玩法规则,比如:输赢怎样惩罚、奖励?追逐一次的时间到底要多久?幼儿初步会玩游戏后,教师要允许幼儿犯错误而不是一味的纠正。幼儿对游戏熟练并乐此不疲时,教师更要“退隐”,以静观幼儿的发展与游戏的发展。

(三)价值统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规则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意义是全面的,是包裹着“核心价值”在内的所有功能的整合式效应。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要着眼于幼儿各方面的统整发展,有的放矢地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1.经验迁移

各种规则游戏尽管名称不同、玩法规则不一,但一般都具有约定性、竞争性、合作性、反复性等特点,这使得游戏具备一些通用性的玩法规则。比如:《击鼓传花》和《传消息》,都是游戏者依次传递物品或信息,是“传递类”的游戏。怎样传递又快又准确?可以让幼儿将已有的游戏经验进行自我迁移、改变、发展,以便适用于当前游戏的玩法。“游戏经验迁移”能力的发展,能帮助幼儿不断体验成功、自豪、满足等积极的情绪情感,易于身心健康。同时幼儿会想尽办法解决“迁移”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幼儿“生智”。

2.变化玩伴

8.幼儿园混龄结构游戏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混龄 结构游戏 误区 思考

一、定义与价值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建筑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是对实现生活的反映。混龄结构游戏是指参与建构游戏的孩子的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是跨越幼儿园常规的年龄班的一群幼儿聚在一起的建构活动。它可以是小跨度的混龄也可以是大跨度的混龄。在小跨度混龄游戏中,幼儿的年龄跨度仅一岁,大跨度混龄游戏中幼儿的年龄跨度可以是两岁以上。这两种混龄各有优势。年龄较接近的孩子一同游戏时,因为他们的原有经验与思维特征、理解能力较为接近,所以能更好地合作与互动,而且又不同于常规年龄班孩子间的交往;年龄跨度大的孩子一同游戏时,年长的孩子得以展现自身优势、培养责任感,年幼的孩子在得到更多的引领和关照的同时,也亲历了更为精彩的游戏。

二、混龄建构游戏开展的几个误区

1.误区一:把混龄结构游戏看成是大孩子的结构游戏与小孩子的结构游戏的简单叠加。

有人认为,提供了结构游戏材料,把不同年龄班的孩子带到一起玩,就是开展混龄结构游戏了。其实不然。在混龄游戏中,玩伴之间的年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用好这种差异、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给予实时适当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适应、责任、分享、帮助等多方面的亲社会行为,既能增强年长幼儿的责任感和自制力,也能提高年幼幼儿的活动参与度与社会适应性。如若只是让低龄幼儿和年长的幼儿简单地同处一室,共用一套材料,对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社会性发展而言,必然弊大于利。

2.误区二:把混龄结构游戏看成是大孩子教小孩子看。

如果只是大孩子教小孩子,那必然不是游戏。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愉悦的活动。在混龄结构游戏活动中,年幼的孩子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请教年长的孩子,但他们会模仿年长的孩子的动作和语言。年幼的孩子们总喜欢模仿年长的幼儿拼搭的动作,他们在模仿中挑战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动作水平、游戏水平。年长的孩子发挥大哥哥姐姐的引领作用,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带动弟弟妹妹一起游戏,收获新的体验。正如蒙台梭利所说:“5岁儿童的心理比我们更接近3岁儿童的心理,幼儿从他们那里很容易学会我们认为是难以传授的东西。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这种自然的心理渗透可以使幼儿在混龄游戏中出现的认知冲突被“顺应”和“同化”成自身的认知经验。

3.误区三:一套规则应对所有的孩子。

游戏需要规则,让孩子们自己来制定自己游戏的规则,这个观念已经为大家所认同。但规则怎么订就需要好好考量。混龄建构游戏中独具体色的年龄差异、能力差异,决定了不可能一套规则管所有的孩子。规则订得过难,年幼的孩子做不到;规则订得过易,对年长的孩子来说没有价值和意义。因此量体裁衣,制定两套的难易不同、有所递进的规则才是恰当可行的,这两套规则本是一个整体,服务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游戏活动中,年长的孩子向年幼的孩子解释、示范游戏规则,这就很好地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年幼的孩子愿意付出努力遵守相互间的约定,也以此赢得大孩子的尊重。这种异龄幼儿之间的示范和模仿,远比老师的规范来得自然和深入人心,也有别于同龄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三、混龄建构游戏指导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游戏平台,支持幼儿游戏。

在混龄结构游戏中,由于幼儿的年龄不同、发展水平和需要也不同,因此,教师在创设游戏条件时,要对游戏空间、材料、时间等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首先,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于游戏空间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大型的建构活动室内有意识地创设一两个较为温馨的小建构区域,这样的游戏环境就很符合孩子们的需要。那一两个较小的建构空间也可以作为精细材料拼搭、半成品材料制作的场所,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应多样化。对于年幼的孩子要多提供一些发展感知运动的材料,对于年长的孩子在要多提供发展思维能力、精细动作的材料。此外,要多提供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使用低结构的材料进行以物代物、一物多用的游戏。对于所提供的这些材料可以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类规整。教师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后,就能借助材料与环境的暗示性教育作用,引導幼儿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如:为什么要按需取材,不能盲目地先占有很多材料;需要别人的材料时,怎么和同伴协商;什么样的行为叫做爱惜材料……

再者,由于混龄幼儿的注意力、坚持水平不同,他们游戏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因而老师在组织活动的前期也应考虑到游戏时间差的问题,如:先结束的建构活动的孩子可以做些什么等等。总之是在时间上、游戏计划预设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孩子的需要,做好混龄建构游戏的支持者。

(二)挖掘游戏主题,拓展游戏内容。

共同关心的话题,是将年龄不同的孩子凝聚在一起的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因为感兴趣,所以愿意去思考、去操作、去交流、去收获。混龄幼儿的结构游戏,也是从感兴趣的话题开始的。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获得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小区周边环境、美丽的大自然,独特的风景名胜都是不错的题材。此外,跟着班级的主题活动的路线走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班上开展《大海》主题的时候,海边人的吃、住、行、玩就是不错的游戏的源泉。

鼓励幼儿进行有情节的自主建构是较为成功的一种混龄建构游戏模式。它把建构游戏和主题活动、角色游戏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借助建构材料为载体,以结构游戏特有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互动交流。不同年龄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从各自的经验出发,以主题情节来支持建构设想,以角色游戏来推进建构主题。在建构《我们的社区》时,年幼的孩子再现的是多他们感兴趣的娱乐设施,年长的孩子的视野会更加宽广些,他们的组合不正是小区丰富多彩的一面面吗?各自建好,并不意味着游戏的结束,混龄建构游戏有了情节的支持,才真正跨越了年龄、技巧的鸿沟。年长的孩子和年幼的孩子之间自由组合、相互串门、边建边玩、边玩边建的互动交流才是游戏的精华所在。

(三)提升游戏水平,形成良好品格。

建构游戏作为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对于推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混龄的建构游戏则能够更大程度地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游戏中,教师鼓励年幼的孩子优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启发年长的孩子给予评价与支持;激励年长的孩子召集弟弟妹妹一同寻找材料、搭建作品、分享成果。孩子们在讨论、分工、协作、质疑、调整中,在参观、评价同伴的作品中,习得了合作的方法,很好地融入了团队活动、懂得去包容别人的想法、学会友善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尝试去赞美别人的作品。

建构游戏中,幼儿的技能技巧往往影响着游戏水平的提高。因而利用大小孩子混合游戏的优势,帮助幼儿发展结构技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大帮小,小学大”的活动,发挥平行学习、同伴互助等学习模式的效力,就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建构技能的进步,建构的水平越高,孩子们就越有成就感,参与游戏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华爱华在《幼儿游戏理论》中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以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所以在幼儿园中开展混龄建构游戏,不失为促进现代独生子女的社会角色意识的培养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项好举措。

【参考文献】

[1]华爱华. 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

上一篇:交工验收申请报告范文下一篇:晚安爱情心语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