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寂寞(精选17篇)
1.妈妈的寂寞 篇一
寂寞不寂寞的诗歌
——以一个战马比喻自己过去和现状的人生
岁月寂寞
战马悠闲在草原的天边
咀嚼一丛孤独的.青草
黄昏的光
射进马儿的眼睛里
我分明看见那深掩的幽怨
那尾巴好似被无限的扯
扯出那一声声的皋叫
是呼唤抑或是呐喊
坚持这一句
马的嘶鸣
原来这么粉碎
不知何等时候
岁月不寂寞
马儿的灵魂离开了平静的浅草原
去到了刀枪剑戟的战场
马儿终于潇洒奔腾
嘶声也雄壮有力
就连幽怨的眼神也喷出了太阳的光芒
黄昏过后 清晨来临
战马都在寂寞不寂寞里奔腾
这样的世界
才是一个战马活着的全部意义
2.妈妈的寂寞 篇二
毋庸置疑, 当年的热闹、狂热和繁华的舞台只属于当年的梅兰芳, 如今我们抓住的只是一个陈年旧影, 无法还原一个真实的梅兰芳。
因为没有人真正地懂梅兰芳, 正如同京剧一样, 梅兰芳是孤独的, 寂寞的。
一、芭蕾舞剧《梅兰芳》的尴尬
当京剧遇上芭蕾,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01年7月, 广州芭蕾舞剧团在广州友谊剧院上演了现代芭蕾舞剧《梅兰芳》。该芭蕾舞剧团以巨大的艺术创新勇气, 雄厚的艺术创作实力和极大的热情, 使中国观众看都了国粹艺术京剧与西方芭蕾艺术有机结合并成功地展现在舞台上。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固然是值得肯定的, 同时让观众在饱受传统京剧冗长的唱念做打的审美疲劳或是厌烦了欣赏芭蕾时一丝不苟的审美思路后陡然置身于这样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里, 带来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 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却使京剧和芭蕾都陷于种种尴尬之中。
首先, 京剧和芭蕾舞在美学原则上存着冲突。西方芭蕾舞讲究“开、绷、直、立”, 以贵族气派为主要的审美属性, 以及奢侈华丽的服装和富丽堂皇的布景, 让观众沉醉于梦幻世界中, 而京剧作为一种戏曲艺术, 以唱、念、做、打为表演的艺术手段, 使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有机融合, 为出人、出戏、出情服务, 同时也表现了中国舞蹈讲究拧倾圆曲的审美特质。如此含蓄内敛的京剧, 又怎么能使演员摆脱厚重的一身装束, 做一个标准的Arabesgue呢?或者说, 让舞者穿着由鲸骨制成的白纱裙做京剧中卷着、拧着或是弯着的动作会是怎样滑稽的事情。于是, 他们想到了通过道具和服装解决这个困难, 上身是京剧作派, 下身则是一双脚尖鞋。这种带有中国古典味的芭蕾舞服, 不得不说是精妙的很, 但是却以牺牲各自传统的审美效果为代价。
其次, 戏剧化与芭蕾舞姿集于一身, 舞者难以兼顾。姑且认为服装的尴尬问题得到了解决, 那么舞者的肢体语言却不是能轻易地从戏曲的做打功、闪转腾挪的肢体能量和芭蕾高高立起的足尖舞中找到平衡点的。要实现脚下要芭蕾, 上身要戏剧化, 还需要迎合观众, 增加“下腰”、“卧鱼”等戏剧性动作, 其难度可想而知。即便是了上身与下肢的动作, 但是如此的结合, 还是稍有生硬之感, 试想穿着脚尖鞋走的台步还是京剧那个兼具神韵而又稳健的台步吗?
再次, 芭蕾舞剧无法展现一个芭蕾化的梅兰芳形象。这点是罗铭恩先生在《情动舞台》一书中提及的。正因为这出芭蕾舞剧的创作主要以演绎梅先生人生中的几个重要的片段, 简单地拉一条线索, 确实难以重塑一个完整的深刻的梅兰芳形象, 我以为那是舞剧《梅兰芳》最尴尬的地方。再者, 芭蕾舞强调男性的坚定、力量与女性的柔性、轻巧达到均衡的比例和分明的界限, 强调性别色彩的区别, 而京剧这种男人扮女人的艺术形式不得不使芭蕾舞剧陷入尴尬之境, 因为芭蕾舞剧的主角一向都以女演员居多, 梅兰芳又却是俊朗潇洒的男子, 于是编导时而让男主角演绎梅先生传奇的人生故事, 时而又让四个女替身分别表演梅兰芳所扮演的四个女性形象, 这种方法聪明是聪明, 但是并未完全消除尴尬, 而反而使梅兰芳的形象显得模糊不定。
最后, 不得不提到舞剧《梅兰芳》的音乐了。芭蕾舞剧音乐和京剧音乐怎样能衔接得水乳交融不显突兀?舞剧应采用什么音乐才能烘托出梅兰芳的文化形象?怎样的节奏才是梅兰芳的节奏?要怎样的旋律才是不违背芭蕾的艺术规则?这些问题我不敢深究也无从深究。然而作为京剧大师, 梅兰芳除了优雅的艺术形象吸引观众之外, 他无与伦比的唱腔、柔声细语宛转如莺的声音更是他蜚声世界的资本。遗憾的是, 芭蕾舞剧仅以哑剧、表情、动作等来表现其喜剧效果, 而无法呈现出一个唱功了得的梅兰芳, 这样必然使塑造梅兰芳形象的舞台效果大打折扣。不管舞者如何把挺拔的芭蕾融入挥剑壮怀的虞姬, 或是以精彩的三人舞展现失宠的贵妃醉卧时娉婷的姿态, 甚至让赵燕容在急急风的快板音乐下舞动的水袖与灵巧的芭蕾配合得何等的天衣无缝, 失去嗓音的“梅兰芳”终究不是梅兰芳, 这种缺憾不是如云如水的舞姿能弥补的。
二、唯一的梅兰芳
把京剧的神韵揉进芭蕾舞的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通过中西方舞台艺术的融合塑造一个文化形象, 是一个精妙且匠心独运的艺术创作手段, 不过, 当涉及到梅兰芳, 一切就显得苍白了。因为我们心中的梅兰芳像是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峰, 他太完美了。
一个优秀的男人, 他的身体里住着最优秀的女性。
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顶过兼祧两房的家庭重担, 应对过老前辈的考验, 遭受过禁演的风波, 逃避过战乱, 承受过政治压力, 他恋爱过, 风光过, 失意过, 狼狈过, 作为一个拥有健全的体魄和精神的男人, 所有的挫伤和荣誉他都承受过。生活中, 他儒雅风流而又温文儒雅, 不愠不火, 丝毫没有娇弱忸怩的阴柔之态, 然而他一生又经历了几世女人的际遇与动荡, 在舞台上, 他浑身都透出女性最优秀的气质。为什么世上只有唯一一个梅兰芳?因为再也找不到这样一个男人, 一生能活在两种如此分明的性别色彩的角色里。即使是张国荣也不能。张国荣的身上带着男人的暗噪, 不安与轻薄, 他仿佛是鬼魅附身般地抛着媚眼站在舞台上唱得个天昏地暗。而梅兰芳, 他身体里的女性, 却使一个男人在舞台上不断地修炼着自己, 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不会被岁月遗忘的儒雅风度与成熟, 什么样的男人才是气宇轩昂的男人。虽然张国荣同样带有某种神秘的女性特质, 但他被这个女性所主宰, 无法以一个强悍的男性形象活在世俗世界里, 梅兰芳却是个顶天立地的优秀男人。“肠断马骓夜啸风, 虞兮幽恨对垂瞳”他是霸王怀里饮剑的虞姬;他是西厢里灵巧机智又泼辣的红娘;“待到秋雨梧桐叶落时”, 他是盈盈粉泪, 沉一切痛苦于酣醉的杨玉环;他又是诉说着《生死恨》, 冷香端凝的韩玉娘, 当他年届六旬之时, 依然穿着厚重的宫装, 唱出穆桂英“我不挂帅谁挂帅, 我不领兵谁领兵”的豪情。他以一个男人之身演绎了无数个不同时代的血色鲜丽的女性, 艺术地传达出女性的温柔、秀美、端庄、高雅、灵气等等不同的气质, 他的一生都在粉墨的艺术和舞台上度过。正如张国荣所唱的“谁能代替你地位”, 梅兰芳是无可取代的, 无法复制的。时至今日, 也不可能再还原一个热血沸腾的梅兰芳。
我不知道现世或者后世的人还会以怎样的形式来试图接近他们心中关于梅兰芳的那个梦, 也许我们的希冀会在稍纵即逝的某一瞬间得到满足, 穿透辽远的时光隧道, 又见那绚丽的的红缎幕布, 伴随着有悠扬的唱腔, 一个袅袅娜娜的美人迈着柔情的碎步, 扭着纤盈的细腰摆着风情万种的手势, 曼妙地走来……余光中先生说, 他看到那“艳不可渎”的宫粉羊蹄甲花时, 总是要看到绝望才肯离去。当年梅兰芳在美国演出时, 那疯狂的观众对他的前所未有的狂热和迷恋, 恐怕也是要待到绝望才肯罢休吧。这“绝望”二字又踏碎了我们的梦, 因为梅兰芳只属于那个时代, 他是唯一的梅兰芳, 一个不可置换的梅兰芳。
三、当梅兰芳被当今的文化潮流所裹挟
芭蕾舞剧《梅兰芳》的出现, 大胆的设想和精心的设计背后, 暴露出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在瞬息万变的社会, 无论是受到保护的国粹还是风靡全球的舶来品, 在多元化的舞台艺术的大环境中, 要获得生存空间就必须有所牺牲有所妥协, 长此以往, 不知道我们的国粹还能否完整地保存下来。京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陌生的, 而梅兰芳也如此。越来越少的人理解梅兰芳, 正如京剧一样, 梅兰芳也越来越寂寞和孤独。许多年后的今天, 梅兰芳也许就真的只成为一个冷冰冰的符号。在不断受到冲击和冷落的京剧艺术环境里, 再造一个超越梅兰芳或者接近梅兰芳的京剧大师, 是异想天开?
参考文献
[1]王慧.梅兰芳画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4
3.妈妈的寂寞 篇三
2006年,考上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的辛雨奇,选择了广告传媒专业。在学校里,辛雨奇如鱼得水,成为学院里最活跃的女孩。
刚上大一的辛雨奇通过学校去竞聘英语家教,去的时候,辛雨奇跟老师说:“不能因为我小就说我没有能力,你们应该听我讲课。”老师听了她的讲课之后,激动地说:“这个小孩太棒了,就用她了。”
敞开家门:给孩子伙伴
辛雨奇的母亲徐国静是作家、诗人,因为阅读女儿这本“天书”又让她成为别具一格的教育家。而辛雨奇的父亲辛志光是监察部的干部。
辛雨奇7岁的那一年,有一天,徐国静听见女儿在给小朋友打电话说:“陈若欣吗?周六你和周鹤到我们家来玩儿,咱们一起吃饭。”对方问:“爸爸妈妈也去吗?”辛雨奇急切地说:“对,他们也一起来吃饭。”然后她蹦蹦跳跳地跑去告诉徐国静:“妈妈,周六我要请两个好朋友和她们的父母一起到咱们家吃饭。”徐国静问:“为什么要请小朋友来吃饭啊?”“我一个人在家里太闷了,再说一个人吃饭也不香。”辛雨奇故意表现出痛苦的样子。
“那你为什么不跟妈妈商量一下再请小朋友来呢?”“可你们请朋友来家里吃饭也从来没有跟我商量过呀!”徐国静一想女儿说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她的要求。那次,辛雨奇不但请小朋友吃了饭,还在饭后一起去看了一个神话剧。那天辛雨奇显得特别高兴,一路上跟小朋友又说又笑,还边走边模仿剧中的动作,她觉得自己就好像是那个神话剧中的神仙。
徐国静本以为这件事就结束了,谁知道没过两个月,辛雨奇又自作主张地请两个好朋友以及她们的家长到家里来吃饭。为了不驳辛雨奇的面子,徐国静和辛志光还是决定尊重女儿的决定。
那天,当徐国静看到女儿和另外两个小朋友欢呼雀跃的样子时,她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地感染着:自从女儿出生以来,已经7年了,这个家里从来没听过女儿这样欢快的笑声。
从那以后,徐国静就在心里思考着,如何能给女儿营造一个充满快乐的家庭,如何能让女儿的童年充满阳光,这样女儿才会带着足够的自信走出家门,并走向成功。于是,徐国静跟另外两个孩子的父母商量,想建立一个大家庭,然后把3个孩子放在一起培养。
另外两个孩子的父母也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他们商量以后决定,每隔半个月就带3个孩子一起玩一次。他们知道,孩子童年的经历能够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都是在童年开发的,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必须提供一个群体生存环境和条件。
新“家”建立之后,他们为这个新家取名为“星星河”,家长们有意识地为每次活动做了规划——要达到对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而不只是让他们单纯地玩。
动手能力:美餐大拼盘
从此之后,几乎每隔一周,徐国静就要为女儿和她的两个朋友组织一次活动。她觉得,要想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必须对她们放手,给她们安排生活的空间,这样,孩子的独立能力就能一点点地开发出来。
在辛雨奇8岁那年,徐国静开始教几个孩子做“拼盘大赛”,她告诉她们:“做饭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能够把小麦变成面粉,还能够把面粉变成饼、馒头、面条和饺子。” 于是,3个孩子做饭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徐国静让3个孩子从购物开始,安排和设计家庭的餐桌。徐国静觉得,这些事情不但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还能让她们学习精打细算、管家理财。
徐国静过生日的那一天,辛雨奇和两个小伙伴提着小篮子到菜市场买菜,出门后她们才发现外面正下着小雨,3个人干脆把小篮子往头上一扣就跑了起来。半个多小时后,3个孩子买回一篮子菜,然后开始报账: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她们为母亲允许自己做主买东西感到非常高兴。那次,辛雨奇做的两道菜叫“九月菊”和“月亮船”,其中一个盘子中间摆放着几片黄瓜,黄瓜外是一圈葡萄珠,葡萄珠外是一圈橘子瓣。
由于从小打下的基础,如今辛雨奇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很强,再普通的东西她都能变出很多花样,她会做很多好吃的,尤其是西餐做得非常棒。辛雨奇能在厨房里热火朝天地鼓捣两个小时,然后摆出一桌子让人眼花缭乱的美味佳肴,徐国静觉得那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美味。辛雨奇还特别喜欢调酒,调桃花水、橘子水……
辛雨奇从做饭中学会了组合、色彩搭配和造型,她的想象力被调动起来,她在愉悦中进行着自由自在地创造,生活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因为是3个孩子在一起干活,这又让辛雨奇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协调与配合,而这些能力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获得。
没有“包公”:自己解决矛盾
3个孩子虽然特别喜欢在一起玩,但她们也经常闹矛盾,也会争吵、斗气、打闹。一般她们总跟大人告状,想找一个“包公”来评判是非,把自己的问题交给别人来解决。可徐国静觉得,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而且大人出面还会使问题更复杂,因为无论怎么处理对有些孩子来说都可能是不公平的。徐国静想,为什么不让孩子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呢?
一次,辛雨奇和两个小朋友为吃饼干的事情争吵起来,然后她们都跑到徐国静面前抢着说:“不是我先拿的。” 她们互不相让,吵成一团。徐国静认为,只是给孩子们空讲道理没有用,要么就对她们进行体罚。但她同时又感到犹豫,因为有自己的女儿在里面,她觉得怎么评判都不太合适。如果说女儿没有错,那么其他两个孩子会认为她偏心;而如果为了证明自己的公正无私,而让女儿受到体罚,那么女儿不但心灵会受到伤害,而且会对母亲失去信任并生出一系列错误的判断。
于是,徐国静急中生智,想出一个让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说:“你们每个人都说一遍刚才打架的经过。”于是,3个孩子一人说了一遍,虽然有给自己找理由或者打掩护的地方,但整体情节基本差别不大。讲完之后,6只眼睛齐刷刷地望着徐国静,等待着她的判决。徐国静知道,批评谁都会不服气。于是,她以折中的语气问:“你们说说,这件事值不值得吵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3个孩子一愣,她们没有想到徐国静会把球又踢给她们。其中一个孩子说:“不用吵嘴的,其实只要说一句‘对不起,我多吃了一块饼干’就行了。”另一个说:“饼干是我先拿的。只要我承认了这一点,她们俩就不会再追问了。” 辛雨奇说:“只要我谦让一点,少吃一口就行了。”
“那你们说刚才的事还用大动干戈吗?” 徐国静“狡猾”地问着。
“不用。”3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星星河’里没有包公,以后你们的事情一律自己解决,谁也不许找家长评理。” 徐国静说这话时心里想:在这个大家庭里,当孩子们之间闹矛盾时,不管哪个家长出面都会有负面效应;而家长放手不管,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家长参与的效果更好。
后来,辛雨奇她们吵架的事情还时有发生,却不再来找家长了。
由于这些独立能力的锻炼,辛雨奇成了让父母特别省心的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能自己处理。去年,在大学里读书的辛雨奇为了主持节目,花50块钱买了一条红裙子,她在校园里走路时被一个骑电动车的老人给剐坏了。她回来跟母亲说:“我跟他谈判了,让他赔我。”徐国静持反对意见:“一条裙子剐坏了,缝上就完了。你让人家赔,那么大岁数的人,能挣几个50块钱?人家也不容易,我再给你买一条也没有关系。”
但辛雨奇说:“妈妈,你这个想法不对,应该让每个人遵纪守法。”
“他怎么犯法了?”
“一、他是违反了北京市交通管理规定,因为他的车不能安电瓶;二、校园里不能这样骑,如果警察抓到他会罚200元钱的。”
辛雨奇说得有理有据,结果对方真的赔了钱。徐国静感到,这件事情中最重要的是,女儿知道怎么去跟人沟通,以解决矛盾。
采访与环保:爱生命的教育
为了让孩子们接触到大自然,并了解植物、动物与河流,徐国静带着正读小学一年级的几个孩子走进了植物园。除了参观,徐国静还让孩子们学着做采访。一听到“采访”两个字,孩子们感到异常兴奋,但她们却不知道什么是“采访”。徐国静灵机一动:“你们想想‘采访’这两个字,‘采’是要动手的,采摘要用手采,那么采访也要动手,要动手做笔记啊;‘访’要动嘴巴,要敢于张嘴问,是吧?而且,要问就要想好该问什么、怎么问?”
“明白了。”3个孩子喊了起来。
“你们先仔细想想有哪些问题要问。你们商量一下,每个人最少要问3个问题,互相不能重复。“
之后,3个孩子走进植物标本大厅,向专家提了一堆古怪的问题,比如,大地上是先有花还是先有人?花为什么有颜色?……
两位专家不但认真回答了问题,还带着她们到处参观讲解,然后教她们做植物标本。
后来,3个孩子在自己的日记里、绘画里,经常描述植物园的花草树木,甚至在用丝带做编花游戏时,也能编出记忆中的白头翁。
徐国静觉得,让孩子们去接触不同领域的专家,并从专家身上吸取营养,是孩子成长中的最好养料;而“采访”则调动了孩子们的激情和思考能力,她们在跟大人的对话中一直是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等待接受教育的对象。除了学会主动提问,孩子们还能够用肢体感受和触摸大自然。
后来的一次采访被命名为“走向河流”。
那是离徐国静家最近的一条河—光明桥下的护城河,每天辛雨奇上下学都要经过那里。那里的河水没有声音,河面上总是漂着脏泡沫、废弃物,还散发着臭味。路过那条河时,辛雨奇问徐国静:“妈妈,这河里有鱼吗?”
“可能有吧。” 徐国静有些犹豫地回答着。
“这脏水里,鱼能活吗?这条河是从哪流过来的?谁给弄脏的?你小时候抓鱼的河也这么脏吗?” 辛雨奇总是反复地问母亲。
辛雨奇的问题启发了徐国静,她想: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为什么不带着女儿去了解河流的历史呢?让她去感受和触摸周围的世界,关心生命之源——水。
于是,徐国静带着3个孩子,背着水壶、照相机、采访本,徒步走了8华里,从光明桥往南,沿着护城河进行河流考察采访。
她们绕过一条长长的围墙,眼前出现了一片民房,民房对着护城河,河的对岸是林立的高楼。之后,她们走进胡同,找到几个在河边住了几十年的老爷爷聊了起来……
后来,刚10岁的辛雨奇在采访报道里这样写道:在围墙边我们找到一个刚从早市买菜回来的尹松岭老爷爷,老爷爷的两颗前门牙都掉了,说话时嘴里带着风。
“您能告诉我们护城河是从哪儿流过来的吗?”
老爷爷歪着头想了想说:“是从密云水库流过来的。1962年发大水,上面的水库开闸了,冲下来的大鱼都涌上河滩。那大鱼有一米多长,20多斤。”
“有那么大的鱼吗?”我们3个人都激动起来,我们想象着那些大鱼冲到河滩的景象。
……
在这篇报道里,辛雨奇一共采访了4个人。
那次采访之后,她们还想再次去采访护城河,希望弄清楚护城河到底是从哪流过来的?污染源在哪里?
徐国静觉得,如果不是走进小胡同、不是遇见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这条河流对于孩子们来说仅仅是条浑浊的、流动的水。可现在不同了,河流在孩子的脑海里有了记忆、有了感情、有了历史。生活才是最好的教科书,它给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带她们走向遥远的历史。
接着,徐国静又带孩子们去采访了什刹海,让她们亲眼目睹了被污染的水。因为这两次采访的缘故,辛雨奇有了节约用水的意识,有时,徐国静洗菜开水龙头时间稍长一点儿,她就跑过来给关上,并给徐国静介绍电视里所讲的节约用水的方法。
后来,徐国静又带几个孩子去参观了濒危动物、到农村去播种与收获、组织保护地球的绿色夏令营……
“我行,让我来试试,让我来努力”
一个春天的下午,“星星河”举办化装舞会。徐国静提议让孩子们自己设计舞会内容、自己画面具。辛雨奇和陈若欣都学过绘画,她们欣然同意了,但另一个叫周鹤的孩子知道两个姐姐比她画得好,便立刻宣布:“我不行,我不会画画,我不画。”她说完,就跟没事一样独自玩儿了起来。
徐国静知道,孩子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有两种反应:一种是由好奇心鼓动着想探索,一种是由自卑心理支配而导致的逃避和退却。如果孩子处于后者状态,那么自信将很难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和生长。这个时候,家长如果想让孩子树立自信就要给她强烈的心理暗示,告诉她世上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从不行到行的。
于是,徐国静走到周鹤面前,说:“孩子,请你记住,不论在哪儿,遇到什么难题,都要对自己说‘我行,让我来试试,让我来努力’。你能重复一遍给我听听吗?” 周鹤很认真地将徐国静的话重复了一遍,然后跑去画面具了,并且很快地举着一幅画跑进屋来:“我画完了。” 徐国静一看,周鹤在一张大纸上画了一个非常小的图,为了锻炼她的胆量,徐国静要求她重画,而且一定要画得大一些,尽量把整张纸都占满。
周鹤刚想张嘴说什么,但还没发出声来,就又咽了回去。那天晚上周鹤一共画了3个面具,徐国静发现她的想象力很独特,而且运笔也非常大胆。
从那以后,“星星河”每次组织活动,一遇到可能让孩子退却的事,徐国静就先问:“‘星星河’的孩子现在该说什么?” 她们就齐声回答:“我行,让我来试试,让我来努力。”
在母亲的悉心教育下,辛雨奇于2006年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的广告传媒专业,在大学校园里的她如鱼得水。
因为母亲从小的教育使得辛雨奇天性自由,并且喜欢开放、创新、自由的环境。在那个一切按照国际化模式运作的学院里,辛雨奇成为学院里最活跃的女孩——主持晚会节目、参加演讲辩论比赛、搞创意性的活动……并获得一个又一个奖项。她极其快乐地做事,从来不觉得疲倦,甚至做起事来不吃饭不睡觉。
看到优秀的女儿快乐地生活着,徐国静感到无限的欣慰。
(责任编辑/张慧娟)
E-mail:huijuan0608@163.com
4.情书,冷冷的寂寞 篇四
寂寞如影随行。现在的你,在何处?在做什么?你在想我吗?心中无时无刻都在牵念着你的身影。你的面庞,清晰的飘浮在我心中。我多想用我的柔情抚平你紧皱的双眉。记得跟你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怀着忐忑的心情偷看你,揣测你心中的感觉,心情因为你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跟你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觉得活得失去了自我,可是生命中没有了你,找回自我又如何?
热闹的大街,喧哗的人群,簇拥在我身边的朋友,无限欢乐中,你却总如一丝寒冰悄悄侵入我的心底,盘琚不去。“明明知道相思苦,偏偏对你牵肠挂肚”。我冷冷的看着自己笑着、闹着,没有人知道我心里在想你,今宵酒醒何处?你今宵酒醒何处?欢乐的外表掩盖着我心中的落寞,没有了你的生活,只剩下空虚!
心痛的感觉,挥之不去,原来,心真的是会痛的!无数个夜晚,我凝视着Bp机,明知你骄傲的性格,却仍忍不住盼望你的电话!Bp响起,上面却不是我熟悉的那个号码。思念如海,将我淹没!无数次期盼,无数次失望,你真的恨我吗?吝啬到一个电话也不肯给我?不听大脑指挥的手,拿起了电话,好重!
8个数字,花去了我数分钟的时间,在按下最后一个键时,我已没有退路。静静的听着铃声响起,心中有一丝期盼,更有一丝忐忑。一声,两声,三声……,深深的失望涌上心头,听筒的重量变得无法承受,告诉自己,再响一声,就挂断。
铃声戛然而止,耳边响起一个无比熟悉的声音,瞬间,期盼、忐忑、失望通统飞走,太多的话要对你说,却哽咽得一句也说不出来。装着欢快的语气,装着一切已经过去的语气,装着什么也不介意的语气,原来声音也是可以带上面具的!
放下电话,占据我心的却是一片懊丧,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呢?一个电话又能够改变什么吗?夜深了,我了无睡意,这是第几个失眠的夜?不清楚。“想你的夜慢慢熬”,几度午夜梦回,泪湿脸颊,骄傲和自尊不允许我在别人面前哭泣,倔强的我不会接受别人的同情,“要不干脆向他低头,要不痛痛快快哭个够,别再苦苦压抑心里的痛。”从一开始就清楚的知道了我们的结局,却为何到此时仍念念不忘?相同的演员,相同的剧本,再演一百次,结局也早已注定。为何我仍不愿放弃?深夜,卸下所有的伪装,才发现自己脆弱得可怜!
那晚,你致电给我,短短的几句话“我在你楼下,快下来“。面对父母的斥责,我只说了一句“今天我一定要下去”便不顾一切的飞奔下楼。知道吗,因为心太急,我竟然摔了一跤,顾不上疼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你在等我!从和你认识到分手到现在,这是你第一次在我们家楼下等我!你骑车带着我兜风,深夜的街道,寂静无人,只有两旁的路灯,温柔的看着我们。
摩托的速度极快,我楼着你的腰,静静的靠着你的肩,甚至不问你要带我去哪里。哪里都好,只要和你在一起!我真想就这么飞驰着直到世界末日。
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我无时或忘,你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我仍铭刻心底,回想昨天,只觉得又是甜蜜,又是伤心。
常常对自己说,不再想他吧,忘了他吧,多想将你与我的往事封存在记忆的库房里,再也不去开启,可是记忆犹如香水,盖得再严,仍会有一丝丝香味弥漫在空气里。
5.寂寞的初中作文 篇五
后来我们就分开啦,我也有了自己所谓的朋友,她们像你一样呆在我身边,可我却再也找不回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我总是会想起你,芝芝,娟娟还有我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突然就觉得身边的人很让我难过,我就拼命的把这些写进周记里,老师告诉我说:“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身边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要学会习惯。”我想是的,除了说是的我又能怎么样?我没有资格去改变别人。很多时候总觉得自己很孤单很寂寞,那种感觉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我总是和好朋友瑶瑶闹别扭,可每次我总会向她道歉,虽然很快关系就好了,可是我真的再也找不到以前那种感觉啦,北北,你有过这种感觉吗?
我在我的记忆里找你,只是发现对你的记忆已经木模糊,我在想:北北是不是有一天我会忘记你,你也会忘记我?那时的我会不会伤心的落泪?
自从分别后联系就很少啦,会不会有一天在路上碰到,我们已忘记对方?
我在我的绿洲里想你,我的绿洲它好冷,我一个人坐在地上落泪,突然发现我们之间少了点什么,突然发现我的心它痛的好憔悴,我的泪它落的好干脆。
6.寂寞的背影 篇六
时间飞快地流逝,“满月”的小白狗都被邻居们抱走了,唯独那只小黑狗无人问津。虽然小黑狗还和狗妈妈在一起,能时常吃到奶,但我总觉得它是没人要的,不免产生一种怜悯之情。
小白狗们进入新的家庭,在主人的照料下生活得都非常幸福。主人经常带它们出来遛遛,它们跑跑跳跳,特别招人喜爱。可厄运却悄悄降临在小黑狗身上——大白狗妈妈得了肠炎,没多长时间就瘦骨嶙峋了,整个身子就像纸糊的风筝,似乎风一吹就能飞走。为了防止传染,陈奶奶把小黑狗抱到另一条街道,放在一个住宅小区的小巷里,希望有人将它“捡”走。可小黑狗实在不引人注目,也没遇上“好心人”,只能过孤独的流浪生活。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见大白狗在楼与楼之间四处张望,陈奶奶召唤它好多声,它也没有理睬,继续寻找着什么。我好奇极了,跟着大白狗想看个究竟。忽然,大白狗快速奔向了一个楼梯口。我抬头一看,那不是小黑狗吗?它们是不是有一种心灵感应?小黑狗此时也看见了大白狗,一边“汪汪”地叫着,一边欣喜若狂地急速奔来,和大白狗互相亲昵着。小黑狗的眼睛突然间变得炯炯有神,大白狗的目光也充满了柔情那情景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此刻的小黑狗和大白狗可能是最幸福的吧!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经常能看见大白狗和小黑狗在一起。可是没过多久,就听妈妈说楼下的大白狗病死了,我的心情顿时十分低落——小黑狗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它真的成为孤单的“无娘儿”了。果不其然,当我再次经过楼梯口的时候,几天没有见到妈妈的小黑狗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孤单地趴在那里,凝望着远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偶尔听见几声狗叫的时候,它也会扯着嗓子大叫几声,然后又失落地摇摇尾巴,失望地垂下脑袋……
每当看到小黑狗寂寞的背影时,我就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每只小狗都是有感情的,同我们每个人一样.也需要照顾,也需要关爱,也特别需要母爱。我们有爸爸、妈妈,还有许多亲人,他们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爱,而这只小黑狗还能享受到多少亲情、多少爱呢?小黑狗的际遇,让我感悟到:我们要分外地珍惜亲情,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指导教师:张洪涛)
教师点评
7.寂寞寂寞就好 篇七
学校变得异常安静。一连好几天都在下绵绵不断的小雨,除了几棵带着露水或是被风吹折的树枝,一整所学校应该就剩下荒芜了吧。我站在花池最中央,风迅速成四面八方席卷而来。吹到衣角舞动起来。我生活在世界最平凡的环境里,是最平凡的人种。
我喜欢的作家说,最平凡的人既是最幸福的也是最残忍的。我喜欢的另一个作家说,平凡是一种病两种光鲜的思想在体内缠绕。
紫红色泥土里靠墙生长的紫罗兰被风刮乱,掉了好几片深黄色的叶子。其中一片狠狠地砸在我的左肩上。其余的纷纷扬扬地洒在花池里。
回到北方短短的几天,我又辗转回到南方。有楚何的那座城市。只是不知道楚何还在不在?
我没有像一起毕业的同学一样从事广告设计,而是来到一家很小却很有气质的音像店打工。没事的时候,我能看着天空发呆。想过去的很多事情,想楚何,想小光。去年年末给小光打电话,小光很兴奋的样子。小光和平安快结婚了,过几个月。我笑着说恭喜恭喜。
“楚何现在好吗”?我说。
“他好象一毕业就去了西藏,对了,他也打过电话给我问你的消息,我说我不知道然后他沉默了一会儿。我觉得你们应该是互相爱着的……”小光在电话里很耐心地說些富含哲理性的话,像规劝一个误如歧涂的孩子。柜台上有人拿着光碟走过来。
我匆匆地挂断电话,格式化地问他,连头都没抬。“姓名”?“何楚”。我愣了几秒,手悬半空。面前的男生很阳光的笑,毕竟不是“楚何。楚河汉界的楚河”?“不是。何必的何”。男生饶有兴致地笑,男生拿着包装袋,一步步的走远。
我突然开始想念楚何了,去了郑州的楚何,去了西藏的楚何。去了我梦想地方的楚何。电话响了,我握着听筒强压制住激动。“先生,你好”!电话那头保持着特有的沉默。最后变成了一声长音的“嘟”。查询电话才知道那头是郑州的区号,我看着电话发呆。
好多天都习惯性地看着天,怀念楚何。“我们出去走走?”何楚说,虔诚的样子像极了楚何。准确来说我和何楚应该已经很熟悉了吧。何楚说,“你不应该只把自己故步白封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何楚站在河边说了很多很多的话,我只是一味地点头。
“让我来照顾你好吗?我不知道你等的他是谁,可是我能给你你想要的生活,安定。而他不能”?何楚说得很像一个富有才情的诗人。我说:“何楚你能不能把手机借我”?接过手机,我本能地拨通楚何的电话。和以前一样的铃声,楚何过于冷漠的声音在那头响起。
8.寂寞的独白 篇八
过程是痛苦的
现实是灰暗的
人生是绝望的
像浮尘一样,被放逐
飘荡在生生世世的轮回里
心上写满了落寞
一路走来往事不堪回首,我宁愿丢掉灵魂,也不愿被折磨得面目全非,千疮百孔,很多东西今生也许都不能释怀。在这肮脏污浊的世界里,自己都不能看通透,浑浑噩噩地度日,又如何能勉强别人读懂你!用浑浊的双眼看这混沌的世界,我们都是可悲之人。虚伪的面孔下,藏着一个个被人生操控的木偶,随着吊脚线的提拉,迈着自己迷茫却貌似前进的步子。
9.寂寞的沙洲 篇九
突然有一天,仙人掌开花了,很美!仙人掌似乎迷恋上花儿了,越陷越深,连沙洲叫也听不见了,沙洲开始被仙人掌冷漠,自己也变得很孤独。花儿谢了,仙人掌心碎了,徇情而死,沙洲更加寂寞孤独了。
后来沙洲来到一个被人类砍伐的森林。沙洲原本以为这里的人们会喜欢它并和它做朋友的。可是这里的人们无时无刻的抗拒着沙洲的到来。砍伐森林的人们开始后悔,他们开始植树,造林。沙洲看出来了,这里的人们都不喜欢自己,沙洲只好无奈的离开了。
沙洲不停的走呀走。寂寞的沙洲开始哭泣,沙洲开始像众神祷告,希望在神那里得到答案。沙洲强烈的祷告让爱与美之神知道了,爱与美之神维纳斯出现在沙洲面前。沙洲开始问女神维纳斯为什么自己寂寞,维纳斯告诉沙洲要充满爱!女神消失了,沙洲仍然是不懂。
后来,这件事受到了众神的关注,智慧女神出现在沙洲的面前,智慧女神雅典娜告诉沙洲要勇敢。大海之神波塞冬出现在沙洲的面前,他告诉沙洲要心胸开阔。太阳之神阿波罗告诉沙洲要正直,权利女神赫拉告诉沙洲要坚强……说了很多,沙洲还是不懂,可沙洲没有抱怨,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沙洲决定回到原来的地方待着,众神看着沙洲寂寞远去的背影叹息着,对沙洲充满了无奈。沙洲回到原来的地方。万物都是有耐性的,终于沙洲忍不住了,他咆哮着,风沙吹着,沙洲哭泣着。日久天长,沙洲像醉汉一样,他忧愁,哭泣。不理任何人……
一天,沙洲上来了一只蝴蝶,飞沙袭来,蝴蝶舞动着翅膀努力要往前飞,可她太虚弱了,蝴蝶被吹倒在沙洲上,她哭着说:“不要再吹了,求求你不要再吹了!……”沙洲停止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人愿意到这历来了。寂寞的沙洲高兴极了。蝴蝶无力的支起身子,抖下身上的沙尘,和沙洲打招呼。蝴蝶在沙洲上住了几天,因为所需的东西太少了,所以蝴蝶要离开了。
蝴蝶要走了,沙洲一定还会寂寞,可临走的蝴蝶对沙洲说:“我要远航,游遍天下是我的梦想,所以沙洲不要难过,或许我们还会再见面的!”沙洲没有挽留蝴蝶,因为沙洲明白蝴蝶有翅膀,始终要飞走的。蝴蝶告诉沙洲要开心,不要老是哭泣,不要再咆哮,对待路人友好点。沙洲明白了,蝴蝶飞走了。
若干年后……沙洲还在,沙洲仍然是一个寂寞着。只不过,沙洲在等待,它在等待与蝴蝶重逢的日子,这些日子,沙洲没有哭泣,没有咆哮,它想起众神的话:要坚强。要充满爱,要心胸广阔,要正直,要勇敢……沙洲都记得,沙洲的边缘开始长出一些小草,绿绿的,只有一点点,仿佛和沙洲一样寂寞。
10.“寂寞”学者的情怀 篇十
2004年正月初四,来新夏先生应邀自津门来京,又一次在国家图书馆作公益学术讲座,晚上我到他下榻的宾馆看望。因为鹭江出版社组编的《名师讲义》刚刚出版了他的《古籍整理讲义》,所以他也知道我与闽地出版社有些联系,席间就顺便提到因为《林则徐全集》的因缘而为海峡文艺出版社选编了一本个人随笔集。不意在暑假将尽时就收到了来先生赐示的《学不厌集》。集子还有副题:“来新夏学术随笔自选集《问学编》”。题签显是来先生手笔,“学不厌集”四字端严恭谨,稍逊法度而不失遒美;一如来先生其人,虽满头银丝自具威仪而又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本色可爱。我拜读时,被本书“代序”——“享受寂寞”的标题吸引住了。因为知道前些日子他老伴仙游,在电话里表示慰问时,来先生就提到过“寂寞”二字。当时他语气的平缓和对同事帮助料理后事的感动深深地打动了我。现在又在集子开篇见“享受寂寞”,我便不由自主地要关注一下他所经历的是怎样的“寂寞”、关注他又是如何地“享受”那寂寞。
他自言一生曾有过两次寂寞。第一次是在四十多年前,乃是被圈于牛棚,下放劳动的时间。这是人人尽知的新中国建立以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发生的最为“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来先生在“难耐的寂寞”里用那些“曾被人踏过撕过的书稿中求解脱”,他不仅因此战胜了寂寞中的烦躁和恐惧,也使自己的心灵在肉体被禁锢的时候得到慰藉。在肉体被禁锢思想也不得自由的时期,如此能够享受的寂寞,岂非正是对逆境无道的蔑视和对自身生命力的顽强展示!他的几部书稿就是在这个时候恢复和撰写的,我想那几部书稿对于来先生而言已不单单是学术的积累与创获,而是印证着生存的意义、保留下的是生命旅程的痕迹。他再一次享受“寂寞”是在1990年代离休以后,由于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发随心所欲地读所愿读之书,为愿为之事,在极大的个人空间中恣意纵横、自由驰骋。特别是他不再甘心蜗居于“纯学术的象牙塔中”,自觉地追求“衰年变法”,开始以随笔的表达形式“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第97页)。他以自己的多年的学术积累和人生见解浅吟低唱,竟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出版了《冷眼热心》《路与书》《邃谷谈往》《一苇争流》《且去填词》《来新夏书话》等十余种随笔集。这一时期以来,来先生笔下常常表达对“时代”的感谢,因为是时代对他的赐予、支持与鼓动(第95、99页)。但早已是历经世情百态、觉悟人生奥义的学者,自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对苏东坡《定风波·莫停穿林》一词的解读(第128页),确乎是在心底里腾涌起一派宁静澹泊的纯真。不再呈其少年意气、踌躇满志,不再是轻言感动,那天门长啸、处乱不惊的泰然也跃然纸上。
二
享受寂寞的人是否就是孤独的,是否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是否就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呢?江山依然,人生故我,来先生“欲将心事付瑶琴”,倒没有疑虑“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读罢这本《学不厌集》,可以体会到这位年过八旬的老者并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对时事对社会漠不关心的。相反,他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享受寂寞时对学术的执著、对事业的追求、对故人的追怀、对师门旧谊的珍爱,尤其是不曾忘怀他作为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他把随笔作为表达自己一生学而不厌所得的形式,就是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学问“回归民众、反哺民众”(代序)。对于近年来学术界的几多文化壮举与工程,他都直言坦陈个人意见。像重修清史一事,学界议论纷纷,这一工程已在戴逸先生主持下上马,来先生撰写了《关于编纂〈清史〉的体裁与体例》(第17页)、《发掘新编〈清史〉史源》(第29页)等献言献策,他在谈到此书的字数时说:“新编《清史》,无论如何,不能超过二十四史的总和。近定两三千万字,已属过大。姑定2000万字,如此巨大工程,至少需三稿定案,则总工作量为6000万字。以10年计,每年应完成经三审定稿之宇数为600万字,每月应完成50万字,这是机械计算。而文字工作往往难以如此计算,旷日持久,是否能始终如一,至堪忧虑。”(第27页)这一忧虑应该不是杞人之忧。其实,戴先生自己为了新编《清史》的工作,基本放弃了个人的著述计划,他早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但是下卷的《洋务运动和中日甲午战争》初稿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整理。据说,来先生曾为新编《清史》送给戴先生一句话:“戴公是要鞠躬尽瘁”,戴先生答以“死而不已”。令人闻之不禁感觉后背有冷风飒然而至。对于汤一介先生主持编纂的宏大文化工程《儒藏》,来先生又以《新编〈儒藏〉三疑》(第33页)发表评论。他先以报端对“儒藏”说辞不一而呼吁应“摈弃‘文人相轻’之积习,树立‘文人相亲’之新风”,复对“儒藏”编纂史正本清源,更对其编纂是标点还是影印的处理谠言:“还是影印本好”。究竟作何选择,自然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来先生提出的作标点本不妥的问题很符合情理:“标点一部大书,旷日持久,又算不得评职称的成果,谁肯担此重任?一拖就是几年。标而不校,等于半截子工程,又有谁来校定?标而有疑,又怎样来考订是非”!这番话虽并无深言奥义,却实在是高论。不仅涉及古籍整理的技术规范和要求,更涉及到当今体制下的某些“规则”,而往往正是这些规则决定了事情的成败。
三
宿儒耆年,回忆前尘,对旧交故友的追记是最有可读的文字了。来先生此集中不仅卷五有“儒林观风”专作述说,而且在另外四卷的“学术管窥”、“书山有径”、“撮其指要”、“书海徜徉”中也处处闪烁着他记忆的碎片,就像尚未完全打开塞子的陈年老酒散发出阵阵醇香。他早年就读辅仁大学,以《汉唐改元释例》为毕业论文得陈援庵先生指点,故是陈垣老门下弟子。后又得范老(文澜)垂青得为研究生,聆听教诲,体会“坐冷板凳”和“吃冷猪肉”的“二冷”精神的深意(第 89页)。他一生中所遇良师多多,像中外交通史大家张星粮(亮尘)、版本目录学巨擘余嘉锡(季豫)以及柴德赓(青峰)等先生,复有启功(元白)、赵光贤等,均一代大儒。来先生追忆师门掌故,自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笔下的记录尽管断断续续,但凡是着墨之处均能曲尽其妙。如记录当年迎新会上模仿陈垣老漫步讲台、以手捋须的动作被批评后的自责、对陈垣老教学一丝不苟的回忆,都很能表达出一位大学者、真君子的自然神情(《师恩难忘》)。启功先生以诗书画创作与鉴定享誉海内外,来先生对其师书法自然也是喜爱有加,曰其“中年以后,飘逸潇洒,直逼明人董其昌与邢侗。八十岁以后,年高体弱,笔墨略见瘦削,但字体、行气、用笔等等,依然大家风度,足以示范后学。”(第241页)当他见启功先生以签名笔之类的硬笔为曾贻芬、崔文印著《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一书的题签,不禁引发阵阵辛酸:“我心酸于吾师老矣!”进而,来先生以启功先生因患眼疾难用毛笔仍以硬笔题签,是“为了不让晚辈失望”的揣度感慨这“难得的温暖友情”,则又是来先生读书评书之际体味其中所装载的“人间冷暖”,这情之所动,又岂可以寻常“寂寞”抒其胸怀!?来先生《元白先生的豁达》记1996年初夏探望刚刚病愈出院的启功先生的一次谈话:
在那次谈话中,元白先生还问我的年龄,我答以今年七十三。不意元白先生忽然开怀大笑,我不解其故,赶紧补充说,这是“坎儿”。元白先生更大笑不止。稍停,他老人家才说:“你七十三,我八十四,一个孔子,一个孟子,两个到‘坎儿’的人,今天挤坐在一张沙发里,这一碰撞,可能两个人都过坎啦,岂不可喜!你说不该大笑么?”(第258页)
这—记载十分传神,展示了启功先生的豁达幽默可爱。启功先生的笑声的确动人。去年的一天,有人给他来电话请吃饭,启功先生在电话中这样说:
现在我什么也吃不了。比如说吃炖肉啊,瘦肉,我嚼不动;肥肉啊,它连着皮。我净吃那油儿,哈哈,也不行。皮我也嚼不动。这简直是要命啊。现在我在家里吃的东西,您笑话,有时候喝碗粥就完了。请您给Y先生说一下,我实在感谢他。好不好?哈哈。我现在营养真的不缺乏,但是我吃不了,他们还说笑话,说是我是吃素了、吃斋了。我说我要够了那吃斋的资格那我还高兴了呢!
说罢,又是一阵开怀大笑。年届九秩的老人童心不泯、毫无顾及的朗朗笑声实在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尚在上初中的犬子听到过启功小说这段录音,每逢他自己大快朵颐,也时不常地会提及启功先生吃“油”的趣事。
怀念师门旧谊,充沛的感情乃在情理之中。来先生不仅如此,他对那些在自己学术生涯中相知相交和帮助过自己的人也都充满了殷殷之情。他说,自己 1951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不久有机会承担“中国近代史”,是因为吴廷谬教授到朝鲜前线慰问,回国以后认可他的教学能力就把主讲的任务交给他,于是这门课就成为他三尺杏坛上的主讲课之一。1957年来先生完成的《北洋军阀史略》是他的第一部专著,虽然只有十余万字,但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应有的学术声誉。此书出版的细节虽然历经约半个世纪,仍历历如昨,他说这是得到荣孟源先生的推荐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邀约的。而1983年在此书基础上增订为36万字的《北洋军阀史稿》,也是因为“许多新知恫雨频加关注敦促”才重整旗鼓的(第95页),后来来先生又尽其心力在2000年交付出版了百余万字的《北洋军阀史》,他也特别赞扬了自己的几位学生和两位日本学者的鼎力参与,而没有自贪天功。
即使是不曾相识的人,也因为喜欢读书,因为学术的魅力而毫不吝惜自己的拳拳之忱。书中所收《读〈关于罗丹——熊秉明日记摘抄〉的札记》,副题是“兼悼熊秉明先生”(第231页)就是这样的一篇文字。熊秉明先生是旅居法国的著名雕塑大师和艺术教育家,来先生曾为其名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做过评论,但他与熊秉明缘悭一面,本来约定的相晤,因为熊秉明先生的突然辞世而成为永恒的期待和难以弥补的缺憾。于是他把自己对熊秉明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悼念写成了上文。此文最初在《博览群书》2003年第3期刊发以后,一位大型书画艺术杂志月刊的主编曾流露出对刊发此文的艳羡。在天人永隔、人鬼殊途的感怀之中,来先生在阅读熊秉明、理解熊秉明对艺术的诠释与智慧时,又是以怎样的黯然神伤去消受那“寂寞”呢!
四
来先生是位有个性的学人。对学术的敬畏,他自表现出学人的操守。来先生是杭州人,但在津门寓居半个多世纪,他视天津为第二故乡。所以当天津市委以编写《天津近代史》一事相托之时,虽然自忖这是所任非人仍爽快地答应下来,并不理会耳边会有的一些“嘁嘁喳喳的声音”。为了早日完成,他不分日夜,竟至劳累过度病倒使心脏受损。虽然书稿未臻至善,而且又因为题签是请启功先生而不是领导以致于日后发行未获有力支持,说明编写《天津近代史》前后过程颇有不快。但来先生自言“毫无怨悔”,他珍视自己与天津的一份珍贵情缘(第114页)。这份忠于所托、不避嫌隙与个人得失的史家情怀,岂是那些未曾享受过“寂寞”者流所能知悉!
来先生虽然自谦其晚年随笔不过是“以秃笔残墨率尔成文”(第133页),但他也自许为“瘦骆驼的水囊”,“也奢求师友们当行经荒漠感到干渴时能从这头瘦骆驼的水囊中姑且喝上一口”(第127页)。他对友朋后辈的奖掖、对师门诸公的敬仰,体现出温良恭敬的君子之风。说实在话,此集中所记满洲俗谓饺子为“饽饽”(第256页)的闲适、放眼人生幸福的“达”观(第119页、286页)、著作等身与二寸(第276页)的执泥、“老成凋谢”(第295页)的古道热肠,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老骥出枥,志在万里”的放旷,甚至是“我好想‘考博’呦”(第279页),那谐而不虐,一副鹤发童年的老辣与真趣,等等。所有这些,无不成为这部《学不厌集》使人难以释手罢读的理由。人生难得老更忙,来先生告其近著《清人笔记随录》已交付出版,我们期待他在“享受寂寞”时有更多的成果。
《学不厌集》是来先生又一部随笔新集。他来电话告知此集出版并问讯是否收到时,还特别提及这个集子主要是编选了学术层面的内容。而我在炎热的季节阅读时,没有也不敢在学术的层面上妄言短长,而是有感于一位前辈在享受寂寞时字里行间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学人情怀。寂寞的学者是动人的,寂寞的学术是美丽的,学问是寂寞者的事业。从这一意义上说,来先生晚年为学之求新求变并致力学术随笔之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惟是夫子自道,也是来先生指示如何感知“寂寞”的美丽和享受美丽的“寂寞”的不二法门!
相信来先生不是惟一享受这美丽“寂寞”的学人,也决不是最后一位。因为,这寂寞的美丽是永恒的。
11.繁华中的寂寞 篇十一
我从狭窄的窗前, 窥觑这个城市。对面楼房, 几许微光, 在风里摇曳。这个城市, 有多少人忙碌在家外, 有多少人奔波在路上。
曾经有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位老奶奶摆了满桌的菜肴, 打电话给儿孙却被告知忙。菜渐渐地冷掉, 老奶奶寂寞地躺在揺椅上, 映着明明灭灭的电视灯光……
不只这位老奶奶的儿孙忙碌, 整个城市都变得匆忙。有多少老人, 不断从希望到失望, 只能在夜晚从几缕温暖的橘色灯光中得到藉慰。不断加快的城市步伐, 只是加剧了城市人心灵的空虚。
曾经有一次, 去敬老院探望老人。因为儿孙的忙碌, 老人只能住进了这里。衰老的面孔, 孤单的眼神, 偶而流露出些许被关注的渴望。当给他们分水果时, 他们用笑容, 用漏风的嘴巴艰难地表达着真挚的谢意。我只能忍住鼻酸, 笑得更灿烂一点, 希望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心意。
曾经的四世同堂, 现在的三口之家, 快节奏的都市使老人逐渐从中脱离出来。
不断叠起的高层住房, 不知不觉中加厚的心灵距离, 不知不觉中冷冻的关心, 不知不觉中好人难为的无奈。我们的心荒芜在了这片钢筋的田野。美丽生活, 逐渐隐没在重重叠叠的人群背影中。
人越来越多, 但“暮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 已消失不见。最多, 只能是你在街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街上看你, 然后随着车轮扬起的烟尘, 漏掉本应得到的缘分。美丽的爱情不再。
当《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这类相亲节目不断出现在电视这块小银屏上。当剩男剩女不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们无奈地发现都市里忙碌的人们, 感情世界已经灰白一片。
生活的快节奏, 工作的繁忙, 导致了闪婚的愈演愈烈。然而回顾过往, 从李湘、贾静雯这些明星的身上, 我们不难窥测其中的悲剧性。
爱情需要时间的浇灌, 婚姻需要相互的了解, 而生活却给不了充分的机会。不断破裂的婚姻, 造成了破碎的生活, 加剧了消逝的幸福感。这个城市, 没有美丽心情。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流失, 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的变更, 都诉说着一种节奏被打破的烦恼。
我一度怀念乡村里的万家灯火, 那曾经浇注了我美丽童年的灯光, 成了心中永远的烟花。那行走在乡间田野缓慢的步子, 留恋青蛙歌声的美丽生活一去不返了。
12.寂寞的天空 篇十二
你的笑容如花儿美丽不忍离去,你的长发飘逸牵动心扉,有你的梦好美丽,有你的日子最幸福。望着你离去的背影不知道爱上你是对还是错,忘记你可否是正确的选择,所有的一切好像都做不到,因为你甜美的声音还在耳畔回荡,还在牵动流泪的心。多少次问自己心灵的天空还会光灿烂吗?
舍得为你花掉仅有积蓄,宁愿陪你去遥远的地方看海,有你相伴再苦的日子都会快乐。真想再次拥有你,不是一个人徘徊在街头看霓虹灯闪烁,飘香的咖啡屋里形影相随。可惜你已不在身边,牵手的日子恍若昨天,不敢看月亮升起会留下思念的泪,那点点滴滴没有褪色反而更清晰,还渴望有你在身旁,哪怕是流浪天涯也要让你知道有多爱你。
13.用青春冲开观音山的寂寞石头 篇十三
说起《观音山》,很多人都会评价说,这片子讲的是青春,还是挺残酷的那种。但时隔一个多月,再想起这部影片的时候,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不是“残酷青春”这四个字,而是一幅非常沉静的画面——一汪温柔的水,昏昏黄黄,漫过女孩的脖子,漫过男孩的眼睛。水上,浮着几缕枯草,水下,沉着一枚黑色戒指,然后我记起了,男孩丁波和女孩南风,他们在水下十指缠绕。
于是在我记忆中的《观音山》,残酷但热忱,迷蒙但沉静,表面是在说青春,实际是在说整个生命。
第五位主角
当各路媒体热火朝天地争论张艾嘉和范冰冰哪个的演技更高的时候,我们都忽略了,在南风、丁波、肥皂以及常阿姨这四个主角之间,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那是在我看来,《观音山》唯一可以被称道的地方,也是它受关注的原因。
这第五位主角,其实就是“关系”。无论青年还是中年,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每个寂寞灵魂的深处都还在费尽心力去维系的一场关系。有了这个关系的存在,并作为一个重要角色来参与,这部电影便不致落入“残酷青春”的俗套,反而低调而坚定地承担起了一个启蒙的责任。在苍凉的文艺气息浓厚的电影里,做了一次把热情迷蒙的青春和孤独脆弱的中年打通的尝试。单凭这一点,就是一部好电影,而导演则是一个不惜内心沉痛却依然坚持思考的好青年。
我前后一共看过两遍《观音山》,第一次,我在埋怨片子拍得不够好的同时涌出很多眼泪,而且全是在不该流泪的地方。又看了一遍,才终于懂得,我的眼泪都流在了人与人“之间”,也就是那层关系出现的那一刻。比如丁波的父亲,转身离开的那个失败的背影,那个时候,我眼里没有人,只有父与子;比如南风和丁波的脸,一同湮没在并不干净却温柔的水里,那个时候,我眼里没有人,只有相守和爱情。
我并不是因为“关系”这个角色的出现而感动,却是因为它的残酷而涕零,所有的画面都带有一种朦胧而滞重的感觉,即使是在火车上疯狂地享受着风。
那块寂寞的石头
为了让自己好过点,我也曾设想,不如就把这样一部电影看作是讲述青春的文艺片吧。路数老套,配乐经典,酒吧,再把所谓青春扔一边,批一通了事,岂不痛快?
但让我惊讶的是,《观音山》挖掘出的东西分明是在提醒:残酷的不是青春,而是青春的未来,是堵在我们前面的中年,它寂寞得像块石头。
在导演没有不怀好意地把青年与中年联系起来,并努力想把它们打通的时候,我从来都觉得世界很大,我们很小,青春很残酷。正如范冰冰常在镜头前表现出的那种比成都的天气还迷蒙的表情,正如影片中南风的同学聚会上一哥们说的那样:“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
是啊,我们算什么?
直到,遇到常姐,我终于明白,真正残酷的不是青春没有未来,而是未来没有青春。让已经迟暮的中年人回忆一下,或是让仍在青春期的孩子们畅想一下,青春到底是怎样的?那一切因为热情而迷茫的日子,因为坚信而痛苦的日子,因为爱情而焦虑的日子,因为理想而疲惫的日子,总是让你有些不知所措吗?是的,不知所措,但你静静的再触碰一下,就那么轻轻触碰一下,你就会明白所有的不知所措都是来自生命的赤诚。你就会忽然感受到,无论未来怎样,无论明天有多少未知,你看呐,青春它都是热的。
而热的,就是美的。
别忘了那种热的东西
常姐,那个自杀后被三个孩子抢救回来的中年女人,在电影第五十分钟的时候,与扮作天使的南风第一次真诚的相遇,象征着迟暮与活力的交接。那时候,导演把画面处理得很模糊,我的眼睛,也被眼泪浸润得很模糊。
这个女人,就是一个未来,就是我说的那块石头。这一刻,很多的中年人都浮现在了我的眼前,不光是常姐和丁波的父亲,不光是我的双亲,我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没见过的所有中年人仿佛都一齐汇集了过来,他们堵在那儿,正如石头堵住了生命的去路。
这个时候,我感觉这部影片的探索走到了尽头。导演和编剧用心良苦的安排,安排出滞重的无法往下发展的关系,摆出残酷的事实,却给不了良解。对于这块沉重的石头,仿佛谁都没了办法,最后只能求助于来生,求个超脱,求个放下一切,包括生命。
我并不反对这样的安排,我知道,在真实的情况下,常姐以及她能代表的那个历经世事又脆弱孤独的群体,是会再次选择自杀的,不过是以更超脱的姿态。
但却忍不住往下思考,一个人的生命如何才能突破那阻碍呢?
想活下去的人,只有两条路。或者停下,和那石头融为一体,在每天都有火车高速行驶的铁轨边上,石头们慢慢温热,目送意气风发的少年逐渐凄凉;或者让我们为生命再努一把力,让那些热的东西,那些与爱、与美、与梦、与生命有关的一切,穿过至少二十年的岁月,一路流去,冲开那沉重而寂寞的石头,还我们的生命本来就有的一种生力和坦荡。
然后我们就会明白,无论何时,无论在生命的哪一程,始终别忘了青春,因为它有一种能冲开那块石头的力量。
电影的最后,南风、丁波和肥皂,又一次经历了常姐的死亡,南风说:“她说的,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我想,在一起,指的不只是人吧,也是指那种热的东西。
14.寂寞的梅(征文) 篇十四
那是一个雪日的上午。当时,我正躲在办公室内,透过玻璃窗观望街上的雪景。街道上,有人正拉着一辆大板车缓缓走来。板车上装着几件旧家具,最显眼的是三大钵花。“一个拉大板车的人,能有如此的雅兴?”我心生好奇,正巧有同事叫我到收发室取信件,我便跑下楼。来到门口时,大板车刚好走到单位附近,我的眼前蓦地一亮:那板车上是三钵梅花,遒劲的枝丫间满是粉红的和金灿灿的花朵,寂静的路上,几株梅静静地开着,芳香弥散在大街上。萧索的雪日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梅让人禁不住站立欣赏,其中,有一株开满了黄色的蜡染似的小花朵儿,美丽至极,让我疑心那是刻意装扮上去的假花。更令我惊讶的是,那拉车的人竟是老胡!他腰系围裙,一任漫天的雪花飘洒在本来就已花白的头上。而他的妻子李老师,则在后面默默地推着。
原来,老胡在忙着乔迁新居。要搬家了,他首先考虑的是那心爱的梅,所以他第一趟就把梅先运过去。那时,单位里有一部小卡车,本来,就是一般干部搬家,也可以用一天车的,更何况老胡那时大小还是个“官”。可是,当时正是天寒地冻的冬天,为人低调的老胡不想惊动单位的同事,便自个儿拉大板车搬家。这着实令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我和同事吴玄生好说歹说,最终他才同意用一趟车。于是,我俩赶紧叫来驾驶员,三下五除二,一会儿便帮老胡把个“家”给搬完了。新居内,仅有几件简单的摆设。司机同志直感叹:“当官的搬家就这点东西,如今真是少见了……”
过去,我总闹不明白,梅,为什么要在肃杀的冬季绽放出缕缕的清香?是为炫耀,抑或仅仅是为了取悦文人骚客?我委实不知。可打那以后,我却也真的爱上了梅。
去年,也是这样一个阴冷的冬季。一个双休日,老胡来我家串门,他的自行车后面,绑着一大钵花。当那一团粉红色从我眼前闪过时,“梅”,我不禁叫了一声。是的,是梅!她在冬季灰冷的天气中显得那么鲜艳,那么醒目。刚进门,老胡就说,他家还有一钵腊梅,让我一块去搬来,全送我了。
在那一瞬间,我完全怔住了:这,就是他冒着风雪,用板车拉到新家里的梅呀!看到我惊诧的样子,老胡笑笑解释说,他们夫妻俩就要到在大连的儿子那里去住了。千里迢迢的,带上她们不方便,再说大连也是个海滨花园式的城市,没必要再锦上添花。“你我同事一场,朋友一场,这梅花,就算是作临别纪念吧!”问及日后生活,老胡说:“梅堪入画方言好,官到能贫乃是清。我也谈不上做过官,充其量也只是吏。常常有人笑我清贫,而我却以为,虽然我们老两口没太多的积蓄,但也不至于太贫困、寒酸。起码,我们的状况比下岗工人要强多了。”
那天,老胡还给我讲了许多,可我却对这几句话印象最深。关于如何种梅和养梅,我没记住多少。许是老胡知道我健忘,几天后,又送给我一本《家庭养花300问》。
宋人王淇在《梅》一诗中吟道: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此刻,当我吟诵这首诗时,更加想念种梅爱梅像梅的老胡。离开了与自己朝夕相伴的梅,老胡,你在他乡还好吗?
15.寂寞的句子感言 篇十五
2、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学,没有一件是太晚的。
3、寂寞很美丽,风景的秀丽,只有懂欣赏它的人才会去侵入。
4、经历过真正的孤立无援,你就会明白眼泪是最没用的东西。
5、习惯了一个人,就适应了抱紧手臂瑟缩着寒冷的温度。
6、灯光和黑夜连成一片,死寂和心伤混淆一起,待一缕风过,好似有人用刀切割灵魂般疼痛。
7、我爱你很多,却又选择寂寞。我们的爱情,始于孤独,适于孤独,最后死于孤独。
8、一个人的夜晚,一个人的等待。不记得这是第几个夜晚了,也不记得这是多少次的等待了。只是知道我一个人依然在坚持,依然在等待。
9、身的孤独可以用心的丰富创造而缓解。而心的孤独,则必须学会适当宣泄,文人寄情与山山水水,斗酒诗百篇,名留千古。商者沉浮与商海,赚得家产万贯,富甲四方。弄权者驰骋与政界,励精图治,造福四方,其实他们就是孤独中成就了的人。
10、寂寞是笑靥后的思念,孤单是月夜下的徘徊。
11、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无言相对却是更加寂寞。
12、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13、知道吗,枕头的词源是灵魂的居所。人的一生有近三成的时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所以有魂的栖息地一说。因此变成连接梦境与现实之间的道路。
14、一个人还在幻想,还在等待。于是,喜欢一个人用文字记录稀薄的忧伤,用文字记录淡淡的哀愁。
15、孤独是一个小水池里只有一条鱼;寂寞是水池里什么也没有。孤独是在很多人的地方,身边却没有人陪伴;寂寞是在很多人陪伴的时候,也只能沉默。
16、我还要再编制一个美丽的神话吗?秋夜清凉,举杯望月,如水的月色沉入酒杯,飘渺的思绪散入茫茫夜空。信马由缰,一步一步的步入秋夜。廊桥的故事,泊成清凌凌的月光。青葱的岁月,乳化成缕缕青烟。尘埃洗尽,秋梦无痕,一切的一切都烟消云散。
17、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如果它流动,它就流走;如果它存着,它就干涸;如果它生长,它就慢慢凋零。
18、不期待任何人的温暖,一个人也可以过的很好。
19、嘴上说着单身快乐,心里却羡慕着两个人的幸福。
16.这个春天不寂寞 篇十六
我们的春天生病了
《寂静的春天》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春天, 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1秋天, 透过松林的屏风, 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 狐狸在小山上叫着, 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和谐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可是随着居民的到来, 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 一切都开始变化。一些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 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 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 农夫们诉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 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病困惑莫解。不仅在成人中, 而且在孩子中出现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 这些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 并在几小时内死去……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似乎有点像恐怖小说的开头, 但作者蕾切尔·卡逊就是要通过这么一个强烈的对比牢牢地牵住读者的神经, 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春天没有鸟叫了?是我们的春天生病了么?
化学药物的生产起始于工业革命时代, 这个生产高潮现在已在我们的环境中涌起, 随之, 一个激烈的变化已作为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出现。在这种公共健康问题出现之前, 仅仅在昨天, 人类还生活在对天花、霍乱和鼠疫等天灾的担惊受怕之中, 这些天灾曾经一度横扫了全球各民族。现在我们主要关心的已不再是那些曾一度在全世界引起疾病的生物;卫生保健、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新式药物已经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传染性疾病。今天我们所关心的是一种潜伏在我们环境中的完全不同类型的灾害———这一灾害是在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发展起来之后由我们自己引入人类世界的。
环境健康的一系列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各种形式的辐射;二是由于化学药物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杀虫剂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这些化学药物正向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蔓延开来,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单个或联合地毒害着我们。这些化学药物的出现给我们投下了一个长长的阴影, 这一阴影并非吉祥, 因为它是无定形的和朦胧的;这一阴影令人担忧, 因为简直不可能去预测人的整个一生接触这些人类未曾经验过的化学和物理作用物的后果。
如果达尔文今天还活着, 他一定会为昆虫世界在适者生存理论上所表现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验证感到高兴和惊讶。在大力推行的化学喷洒的重压之下, 昆虫种群中的弱者都被消灭掉了。现在, 在许多地区和许多种类中, 只有健壮的和适应能力强的昆虫才在反控制中活了下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夏天的蚊子越来越凶猛了, 它不经意地叮咬就足以让我们的皮肤红肿大片。
市场上纯天然、原生态的物品越来越受欢迎, 就如广告中的最后一瓶空气和最后一杯水一样, 珍稀异常。为何不趁着它们还存在的时候, 永久地保留那份美好呢?
携着春天行走
许多时候, 我们在静静地享受自然的纯美的时候会忽略我们的掠夺行径, 我们的资源日益减少, 气候变暖, 冰山融化, 浮华的背后一片狼藉。
《寂静的春天》谈论了资源缺乏的问题, 尤其是水资源的问题:“在我们所有的自然资源中, 水已变得异常珍贵, 绝大部分地球表面为无边的大海所覆盖, 然而, 在这汪洋大海之中我们却感到缺水……世界上这么多的人口正在体验或将面临淡水严重不足的威胁。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起源, 又无视维持生存最起码的需要, 这样, 水和其他资源也就一同变成了人类漠然不顾的受难者。”
我们现在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的问题,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能源的浪费造成的。我们一直倡导的26℃空调节能行动,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参与。有数据统计说, 河南省郑州市雨水一年流走48.8亿元, 如果把这些流失的财富回收, 我们的生存空间不是更美好吗?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的话很精彩:“每年全国的照明大约三千亿度电, 如果都改用节能灯, 可以节约一千亿度电, 长江三峡每年是800亿度, 就是我们能节约一个三峡还要多, 所以为什么节能叫做绿色能源呢, 它本来就是能源啊, 我们把它浪费掉了, 现在我们通过节约减回来, 一千亿度电难道不是能源吗?”杜院长的话很耐人寻味, 节约是个大工程。
由于受时代潮流的引导, 潮流不停地变, 东西不停地换, 我们生活中资源的浪费也很严重。很多人的衣服都是穿过一两次就扔, 浪费惊人。就如著名翻译家苏福忠所说:“梭罗要三把椅子就够了, 我们要一套沙发还不行吗?”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们不断地进行资源的开发, 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大自然。正如《寂静的春天》中所说:“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 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 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 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
“清晨早起, 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 而现在却只是异常的寂静。鸟儿的歌声突然沉寂了, 鸟儿给予我们这个世界的色彩、美丽和乐趣也在消失。”这样一个沉寂的春天是可怕的, 我们要保护的环境, 多少年后让我们的后代依然能听到鸟鸣, 依然能看到清澈的河流?
要发展, 但请携起春天的手。
以书的形式救赎
有时候, 一本书能影响一个时代。
《寂静的春天》以一个“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的虚设城镇突然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开始, 通过充分的科学论证, 表明这种由杀虫剂所引发的情况实际上正在美国的全国各地发生, 破坏了从浮游生物到鱼类到鸟类直至人类的生物链, 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所以像DDT这种“给所有生物带来危害”的杀虫剂, “它们不应该叫做杀虫剂, 而应称为杀生剂”;作者认为, 所谓的“控制自然”, 乃是一个愚蠢的提法, 那是生物学和哲学尚处于幼稚阶段的产物。她呼吁, 如通过引进昆虫的天敌等等, “需要有十分多种多样的变通办法来代替化学物质对昆虫的控制” (吕瑞兰等译) 。通俗浅显的术语, 抒情散文的笔调, 文学作品的引用, 使文章读来趣味盎然。作品连续31周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自然, 《寂静的春天》的结论是严峻的, 它就像旷野中的一声呐喊, 在全国引起极大的震荡。当作品先期在《纽约客》杂志上连载发表时, 就引发了五十多家报纸的社论和大约20多个专栏的文章。成书于1962年9月出版后, 促成了美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的建立, 由此, “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但是, 不仅是因为作品中的观点是人们前所未闻的, 像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猴子是人类的祖先一样, 让很多人感到恼火, 更因侵犯了某些产业集团的切身利益, 使作者受到的攻击, 也像当年达尔文所遭遇到的, 甚至远超过达尔文当年。
是对事实的尊重和对人类未来的信心, 使卡逊面对如此强大的批评、攻击和诬陷, 以异常坚强的毅力和无可辩驳的论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此书仅文献来源就多达五十四页。不错, 卡逊或许不是一个经典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 但她完全可以一个女性所取得的成就而骄傲。克林顿的副总统、环保主义者艾尔·戈尔在为《寂静的春天》中文版的“前言”中这样评价此书:
《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 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 雷切尔·卡逊逝世后, 一切都很清楚了, 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 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保运动的肇始。
何等高度的评价!戈尔甚至公开承认, 卡逊的榜样“激励着”了他, “促使”他“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且投身到环保运动中去”。
不仅是对戈尔或者某个其他的什么人, 卡逊的著作掀起了一场运动, 不限于美国, 而是遍及了全球。
17.听,寂寞的歌唱 篇十七
我们班新转来了一名同学,她的个子很矮,学习成绩也不好,听说,她已经转了好几所学校,她的学习成绩已经在原来的学校气走了好几位老师了。因此同学们都讨厌她,甚至嘲笑她,我逐漸对她也有了厌恶感。老师好像也并不太喜欢她,她在我们的眼里是给班级拖后腿的,无论同学们多么努力地学习,考得多么好,她也要把班级成绩扯下来。她没有朋友,在每次课间时,她经常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她期望,期望自己也有好朋友;她期盼,期盼自己不被同学所讨厌;她更期待,期待自己也能有一个快乐的课间,哪怕只有一个。课间给同学们带来的是快乐,而给她带来的却是痛苦。
有一次上体育课,同学们兴冲冲地走出教室,而她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同学们要跳绳,我跑去拿绳,经过我们班的教室时,我听到了她的歌声,是那么的深沉,是那么的充满期盼……我轻轻地走进教室,看见她面对着窗户在轻轻地歌唱。那忧伤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拉起她的手,她回头微笑着对我说:“你去玩吧,我看着你们。”我的心猛的颤了一下,从她的目光中,我读懂了她的心声。
那天,当我第一次拉起她的手,当我第一次认真审视她的面容,我明白了:那寂寞的歌声,让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再也不要听到那寂寞的歌声;那寂寞的歌声,让我不再歧视别人,不愿再伤害别人的心;那寂寞的歌声,让我懂得了理解,让我知道了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啊,那寂寞的歌声,让它永远不再寂寞。
[老师点评]
文章开头运用了铺排造势,将题旨渲染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扣题严密的强烈感受,引起读者情感共鸣。文中作者写出了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对“寂寞的歌声”的描述,揭示了人物心中的郁闷,巧妙点题,同时也唤起作者内心的觉醒。文章结尾再次运用排比句,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妈妈的寂寞】推荐阅读:
妈妈的寂寞作文10-12
寂寞空虚的句子06-10
凄美寂寞的句子07-06
寂寞忧伤的句子10-14
寂寞的中秋夜作文06-16
描写孤独寂寞的诗句07-18
寂寞的心诗歌08-19
单身寂寞的伤感说说10-24
表达寂寞的文艺伤感句子07-21
寂寞的反义词以及造句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