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2024-12-23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精选16篇)

1.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一

如皋市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介绍了如皋市20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的区域、主要作法和取得的成效,以加速推动如皋市秸秆还田步伐,利于土壤持续利用.

作 者:丁峰 殷丽萍 苏建平邹忠 周志宏 陈小明 王冬梅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土肥站,江苏如皋,2265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 “”(4) 分类号:S141.4 关键词:秸秆还田   有机质   实施效果   江苏如皋  

 

2.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二

1 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含义和目标

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废弃物污染,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改善作物品质,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部提出在全国推广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其含义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实施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 开展墒沟 (稻田墒沟) 埋草 (麦草) 耕作培肥, 增加土壤有机质, 从而提升耕地土壤基础地力, 使农业投入和产出达到最佳效果, 增强耕地持续高产稳产能力的项目。总目标是:在搞好化学肥料的“测土、配方、生产、供肥、施肥”一条龙服务的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 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 使泸县现有耕地地力产量提高一个等级, 农作物单产增长8%以上。

2 泸县土壤肥力现状

近年来, 泸县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水土保持项目和土地整理以及培肥地力等工作的开展, 部分地方土壤肥力下降的矛盾得到缓解。但由于主观与客观的诸多原因, 除生产水平较高和城乡居民点附近的部分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外, 80%的土壤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肥力下降的趋势, 主要表现有有机质含量低、耕作层变浅、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及稻田黏重板结、潜育化、次生潜育化程度加剧。由于表土层自然肥力的差别, 使近2/3的耕地处于低产水平, 全县人均还不到200 m2稳产高产农田。

3 泸县土壤肥力存在的问题

3.1 养分补充少, 掠夺式种植严重

以泸县常年种植的中稻为例, 平均产量9 000 kg/hm2, 按水稻的需肥规律, 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120.0~187.5 kg/hm2、磷素57.0~112.5 kg/hm2、钾素138.0~286.5 kg/hm2。而全县中等以上施肥水平, 平均施肥量仅为尿素150~225 kg/hm2、碳铵375~450 kg/hm2、人畜粪15.0~22.5 t/hm2。按有效成分计算, 共含氮素165 kg/hm2、磷素76.5 kg/hm2、钾素138 kg/hm2、扣减1/3的自然损耗, 当年水稻从土壤中摄取的各种养分大大超过了归还量, 至少亏损氮素16.5 kg/hm2、磷素33 kg/hm2、钾素67.5 kg/hm2。长期形成的掠夺式种植, 造成投入产出比例失调, 导致肥力亏损, 土壤变瘦。

3.2 翻耕粗放, 耕层变浅

20世纪70年代以前, 泸县稻田基本实行“四犁四耙”或“三犁三耙”。随着免耕法的推广, 应用耕牛锐减, 加上劳动力大量外出, 稻田翻耕减少为一年“两犁两耙”或“一犁一耙”, 极少数劳动力缺乏和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农户, 甚至全年实行免耕, 从而导致土壤黏重板结, 耕层变浅, 通气透水性变差。

3.3 有机肥用量不足, 化肥施用量偏重

20世纪60年代前, 泸县均是施用有机农家肥。从60年代起, 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 化肥用量的增加, 减少了有机农家肥的积造, 施用量日益减少。长期单一施用, 不仅满足不了农作物对多种养分的需要, 而且由于有机质下降, 土壤容重增加, 孔隙度变小, 保肥能力减弱, 板结缺氧, 肥料养分分解慢, 土壤“胃口”越来越大;养分释放慢, 引起农作物前期迟发, 后期猛长, 延迟成熟, 病虫加剧, 低产田土面积扩大, 化肥增产率下降, 某些农作物出现了不施化肥就无收的现象。

3.4 大量元素比例失调, 微量元素施量不足

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肥规律, 一般为1.00.5∶ (1.0~1.5) 。但目前普遍注重施用氮肥, 较少注意施用磷、钾肥, 尤其未注意钾肥的的施用 (钾肥一般以草木灰代替, 平均施600 kg/hm2, 基本未施化学钾肥) 。据查阅1995年全县化肥施量 (折纯量) 的相关统计资料表明, 耕地平均施氮142.5 kg/hm2、磷63.0 kg/hm2、钾33.0 kg/hm2, 所施氮、磷、钾肥有效成分的实际比例仅为1.00∶0.22∶0.12, 远远低于农作物的需要。

3.5 排灌设施差, 养分损失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以户为主, 分散经营, 加上劳力大量外出, 人们忽视了排灌设施的维修和起淤, 更谈不上新建。很多地方有灌无排, 沟渠渗漏, 长期的串灌、漫灌, 造成土壤养分流失严重, 利用率低。

4 开展有机质提升行动的主要措施

人多耕地少, 肥力水平低的县情告诫人们, 不仅在耕地数量上要有危机感, 而且在提高耕地质量上要有紧迫感, 要向小康迈进, 必须要积极地开展有机质提升行动, 把提高土壤肥力作为发展“三高”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来抓。主要可采取如下措施。

4.1 广泛宣传, 深入发动

各地要结合泸县耕地负荷沉重, 中、低产田块比重大, 自然灾害频繁等县情, 对广大农民进行广泛的宣传, 宣传大力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必要性、重要性, 大造声势, 做到家喻户晓, 增强广大群众对地力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提高其自觉性, 使他们懂得有机质提升行动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 农业主管部门要发挥基层服务网络的作用, 开展深入的宣传和指导活动, 宣传到各个农户, 指导到田间地头, 以调动他们积极性。

4.2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实施, 仅仅靠农业主管部门是难以完成的。除农业主管部门应把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纳入农业生产计划外, 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有机质提升行动的认识, 应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把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作为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每一层均有领导分管, 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 抓典型、树样板, 采取有力的措施, 以推动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开展。

4.3 健全法规, 政策扶持

加强法制建设是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重要保证[1,2]。各县应根据中央、省、市有关鼓励农民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规章制度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如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严禁农用“三废”污染农田;严禁焚烧秸秆;实行土地使用保养培肥奖励的办法等, 为了使有机质提升行动能有效地实施, 建议上级部门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 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有机质提升行动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特别是用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提高, 使之能为民提供更好更优的施肥方法。

4.4 改革种植制度, 测土配方施肥

总结近年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经验, 泸县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技术措施应以“秸秆还田为龙头, 增施有机肥为重点, 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 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从泸县实际出发, 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和人们的需求特点, 逐步调整农作物布局, 实行合理轮、间、套作, 达到在轮、间、套作中养地, 在养地中获取粮食高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旨在支持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竞争力。但泸县农业基础承载能力在下降, 耕地生产效益在减少。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农业投入产出比不合理, 影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泸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 种植业收入不再是农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民不愿意在追肥等农艺操作上耗时费力, 耕地管理粗放。现实要求给农民提供新的选择, 既要按照土壤、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来供给养分, 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 又要改进农艺管理技术、减轻农民操作强度, 使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手段跟上形势的需要。因此, 开展有机质提升行动, 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体系, 用现代技术解决农事操作中的具体问题, 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4.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土地质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测土配方施肥[3,4], 是搞好有机质提升行动的重要环节。各地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有机肥质量, 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推动环境卫生, 改变农村的脏、乱、差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 积极推广使用沼气池, 不仅可解决燃料, 而且可增加肥源, 改善环境卫生, 除害灭病。

4.6 开展秸秆还田, 增加有机肥

推广秸秆还田, 逐步将秸秆部分或全部还田, 严禁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 把秸秆从灶口中夺回归还农田。实施秸秆还田, 促进了耕地用养结合, 对提升耕地质量和循环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秸秆还田减少了化肥用量, 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 增加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既减少了土壤肥料养分的流失, 又节约了农业生产用水, 有力地推进了节水节肥农业发展。

4.7 深耕改土, 增厚土层

鉴于目前泸县的财力状况, 不可能投入较多的资金对中低产田土进行工程改造, 只能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水土保持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进行改造[5,6]。稻田还应针对“冷、烂、毒、串”的特点, 采取改土措施, 改良过砂、过黏和土层过薄的田块, 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水与养分释放能力。对已进行工程改造的中、低产田块, 为防止水土和养分的流失, 应结合抓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种草植树, 绿化荒山荒坡, 制止乱砍乱伐。积极搞好改后利用, 培肥地力, 逐步把改造区建成稳产高产的农业生态区。

5 结语

总之, 有机质提升行动是一项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农业工程项目。有机质提升行动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培肥地力为目标, 通过科技培训, 采用秸秆还田腐熟技术, 提高农作物秸秆还田比例, 减少化肥施用量, 增加土壤有机质, 既可降低生产成本, 又能改善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要实施好有机质提升行动, 除应由过去的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外, 还应将其纳入生态农业的轨道, 与大农业结合起来, 使农、林、牧、副、渔之间协调发展, 形成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统一平衡的生态环境;要与开发有机肥和城市环卫、处理“三废”结合起来, 使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相互支持, 协调发展, 形成城乡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无污染、无废物的生态环境;与调整农作物布局、科学施肥和中低产田土改造结合起来, 才能让地力常新常壮,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介绍了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含义和目标, 针对泸县肥力现状,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提升土壤有机质行动的措施, 以期促进该县土壤改良,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土壤肥力,现状,问题,有机质提升行动,措施,四川泸县

参考文献

[1]梁秀雪.关于土壤耕层现存的问题及恢复肥力的思考[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1 (1) :48.

[2]张艳丽, 谢丹峰.浅论农业环境地质问题[J].甘肃农业, 2011 (5) :35-36.

[3]金叶红, 李庆体, 刘永.农用肥料使用误区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8) :280, 284.

[4]郭小军, 王晓燕, 白志荣.对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5) :9-10.

[5]周宏美, 宋晓, 张彦玲, 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3) :68-71.

3.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三

通过对五个调查点的监测,项目前后的土壤检测及玉米产量调查结果可知: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1 秸秆腐熟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根据调查显示,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秸秆还田区土壤容重值较基础值降低0.17g/cm3,较对照区降低0.17g/cm3.说明秸秆还田方式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机质较基础值上升了1.19g/㎏,较对照区上升1.16g/㎏。土壤全氮值、全磷值、全钾值较基础值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奠定土壤养分的存贮量,有效磷、速效钾分别上升了5%、6%。土壤速效养分决定了土壤的肥沃程度。可见,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的速效养分作用明显,PH值的变化相对不大。

2 秸秆腐熟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秸秆还田项目中五个监测点的秋后产量调查,秸秆还田区的玉米较对照区平均亩增产45公斤,平均增产率为7.16%。

3 秸秆还田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

从表3可见,秸秆还田对氮的减施量影响不是很大,从5个监测点的平均值来看,可减施氮0.26㎏,折合尿素0.57㎏,在秸秆腐熟过程中还要消耗氮肥;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钾的含量,从表4可见,全量还田可以增加土壤钾的含量平均9.35㎏,相当于硫酸钾18.70㎏。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的补给量很可观,在土壤钾缺乏地区实施尤为重要。

4 主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今年共实施面积5万亩,据调查与测算,每亩减少化肥用量4.9公斤/亩,减少化肥支出12.3元/亩,共计减少用肥245吨,减少化肥支出61.5万元;玉米亩平增产45公斤,可增产2250吨,增收450万元,总计增收节支511.5万元。

(2)社会效益。实施秸杆还田后,减少了土层结构破坏,维持了良好的土体(团粒)结构,比未实施还田的土壤抗旱能力提高5天左右,防止了土壤沙化,提高了土壤水、肥、气、菌(微生物)的涵养能力,增强了土壤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肥力基础,培肥了地力,提高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确保了粮食高产和安全。

4.不同消解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篇四

:重铬酸钾为氧化剂,选用油浴、磷酸浴、电沙浴、微波消解加热消解土壤有机质,比较有机质测得量.结果表明:微波法有机碳氧化率最高,精密度和准确度最高,平行测定RSD为0.42%~0.69%.磷酸浴法氧化率高,准确度与精密度高,平行测定RSD为0.43%~0.70%.磷酸浴法温度稳定,易于控制,简单,安全,环保.微波法和磷酸浴法试验结果相对误差为+0.61%~+1.39%,可以作为实验室分析土壤有机质的标准加热消解方法.油浴法与沙浴法氧化率较低,试验误差大.油浴法温度不易控制,存在环境污染.

作 者:邵敏 SHao Min  作者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9 刊 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年,卷(期): 11(1) 分类号:S158 关键词:土壤   有机质   微波消解   磷酸浴   油浴   电沙浴  

5.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五

油田土壤中脱除有机硫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从中原油田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有脱除有机硫(二苯并噻吩)能力的菌株ZYX.该菌株为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运动性,专性需氧,固体培养基上菌落为浅黄色、圆形、湿润、有光泽、边缘整齐,培养2 d后平均直径为1.5 mm,在液体培养基中有明显的杆-球状生长周期.对该菌株的16S rDNA的全序列测序,并进行DNA同源性分析,发现它与与Arthrobacter sp.P2的`同源性为99.53%,其主要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也与Arthrobacter属相符.实验表明,最佳生长所需的DBT浓度是0.01 g・L-1,最适pH值为7.0,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甘油和谷氨酰氨.

作 者:杨宇 刁梦雪 师舞阳 邹俐宏 邱冠周 YANG Yu DIAO Mengxue SHI Wuyang ZOU Lihong QIU Guanzhou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生物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生态环境  ISTIC PKU英文刊名:ECOLOG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5(5) 分类号:X172 关键词:节杆菌Arthrobacter   16S Rdna   二苯并噻吩   生物脱硫   分离与鉴定  

6.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六

土壤有机和无机组分对多环芳烃环境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环境行为取决于它们与土壤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综述了土壤有机质、黏土矿物以及有机矿质复合体对PAHs土壤环境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期望从土壤基本组成和性质上对PAHs的土壤环境行为有一个本质的了解.

作 者:倪进治 骆永明 魏然 NI Jin-zhi LUO Yong-ming WEI Ran  作者单位:倪进治,骆永明,NI Jin-zhi,LUO Yong-ming(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南京,210008;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魏然,WEI Ran(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南京,210008)

刊 名:土壤  ISTIC PKU英文刊名:SOILS 年,卷(期): 38(5) 分类号:X13 关键词:多环芳烃   土壤有机质   土壤矿物   有机矿质复合体  

7.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七

网络出版时间:2014/9/13 10:45:24

由于受传统耕作制度影响, 农民习惯偏施化肥, 少施有机肥, 大量秸秆常用于柴烧, 不但降低秸秆肥效, 而且造成空气污染、粮食产量不高、土壤板结、水土流失等问题。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主要是围绕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空气污染、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改善作物产品品质、减少施肥量、增强农民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等目标, 实现耕地养分的投入产出平衡, 在逐年提高单产的同时, 使肥力不断提高, 达到培肥土壤、提高耕地综合能力的目的。

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全区平均为16.0 g/kg, 变幅为1.9~52.0 g/kg, 其中水稻土平均为18.8 g/kg、旱地土壤平均为13.2 g/kg。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保持江津区粮食稳产增产, 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实施情况

2013年,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在江津区永兴镇、石蟆镇、石门镇、油溪镇、西湖镇等9个水稻生产重点镇83个村集中成片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 推广面积1.15万hm2, 施用腐熟剂344 t, 涉及农户4.2万户。具体是:石蟆镇2667 hm2、80 t, 西湖镇2000 hm2、60 t, 永兴镇1667 hm2、50 t, 白沙镇1333 hm2、40 t, 慈云镇1000 hm2、30 t, 李市镇833 hm2、25 t, 石门镇800 hm2、24 t, 油溪镇667 hm2、20 t, 朱杨镇500 hm2、15 t。

在2013年监测的基础上, 根据江津区实际, 我们在每个项目镇的粮油生产示范区内选取确定5个 (4个水稻、1个玉米) 代表性地点, 取土样化验p H值、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CEC值、作物产量等指标, 分析对比有机质提升前后土壤养分的变化。另外, 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5个 (即每镇选择1个代表性样点) , 对有机质提升效果进行跟踪调查, 记录相关数据。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2.1 对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

病虫害:除对照外, 各处理间草害、病害发生程度和长势无差异, 都表现为前期无杂草, 后期杂草较轻, 病害发生轻, 长势较好。对照前期杂草发生中, 后期重, 病害发生中, 长势较差。

生物指标:稻田因长期浸泡, 未发现蚯蚓。旱地秸秆还田后蚯蚓数量大大增加, 土壤疏松。

腐烂时间:使用不同腐熟剂, 秸秆开始腐烂时间、基本腐烂时间、腐烂结束时间都明显早于不用腐熟剂。水稻秸秆开始腐烂时间, 各腐熟剂基本一致;腐烂结束时间, 各腐熟剂差异明显。水田腐烂时间要少于旱地。

2.2 对土壤性状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5个监测点的测试分析结果汇总于图1。

土壤有机质具有保水保肥能力, 能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 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 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分解。项目实施前各监测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9.70~24.3 g/kg。秸秆还田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至12.7~26.9 g/kg, 平均提高2.6~3.9 g/kg, 提高幅度为10.70%~30.93%;较秸秆不还田平均提高2.1~3.3 g/kg, 提高幅度为8.47%~23.91%。表明秸秆还田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起到了培肥地力的作用。

土壤容积比重是土壤熟化程度指标之一, 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壤容积比重较小。项目实施前各监测点的土壤容重为0.832~0.963 g/cm3。秸秆还田后土壤容重降低至0.819~0.941 g/cm3, 平均降低0.013~0.022 g/cm3, 下降幅度为1.49%~2.30%;较秸秆不还田平均降低0.008~0.015 g/cm3, 下降幅度为0.92%~1.57%。表明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容重, 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全氮含量可作为土壤氮素的丰缺指标, 根据土壤全氮含量及其与作物生长和产量关系的大量资料, 土壤全氮量一般分为<0.05%、0.05%~0.09%、0.10%~0.19%、0.20%~0.29%、>0.30%五个等级, 项目区土壤全氮基本属于第三等级, 即中等水平。项目实施前各监测点的土壤全氮含量为0.776~1.540 g/kg;秸秆还田后土壤全氮含量提升至0.839~1.706 g/kg, 平均提高0.037~0.186 g/kg, 提高幅度为3.87%~16.61%;较秸秆不还田平均提高0.028~0.140 g/kg, 提高幅度为2.90%~12.01%。表明秸秆还田明显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 起到了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有效磷是反映土壤磷素养分供应水平高低的指标, 土壤磷素含量高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土壤中磷素的贮量和供应能力。项目实施前各监测点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0~7.6 mg/kg。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提升至5.8~8.7 mg/kg, 平均提高0.4~1.1 mg/kg, 提高幅度为6.56%~20.00%;较秸秆不还田平均提高0.4~0.9 mg/kg, 提高幅度为6.56%~13.21%。表明秸秆还田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 起到了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速效钾即土壤中存在的水溶性钾, 能很快地被植物吸收利用, 其含量除受耕作、施肥等影响外, 还受土壤缓效钾贮量和转化速率的控制, 速效钾可作为当季土壤钾素供应的指标, 表征土壤钾素养分供应情况。项目实施前各监测点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为35~88 mg/kg。秸秆还田后土壤速效钾含量提升至54~116 mg/kg, 平均提高13~30 mg/kg, 提高幅度为23.64%~54.29%;较秸秆不还田平均提高11~26 mg/kg, 提高幅度为19.30%~42.11%。表明秸秆还田明显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 起到了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CEC值) 是影响土壤缓冲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也是评价土壤保肥能力、改良土壤和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项目实施前各监测点的土壤CEC为11.2~21.2 cmol/kg。秸秆还田后土壤CEC提升至13.3~23.0 cmol/kg, 平均提高-0.6~2.1 cmol/kg, 提高幅度为-2.87%~18.75%;较秸秆不还田平均提高0.9~1.7 cmol/kg, 提高幅度为4.69%~14.66%。表明秸秆还田明显提高了土壤CEC, 有助于改良土壤。

2.3 秸秆还田提供大量元素养分量

秸秆还田后平均667 m2提供的氮、磷、钾养分平均值分别为2.97 kg、0.37 kg、7.44 kg (见表1) , 按2013年秸秆还田腐熟项目实施1.15万hm2计, 项目实施田块合计还田总养分为1854 t (纯量) , 其中, 纯氮511 t, 折合尿素1111 t, 约277.6万元;五氧化二磷64 t, 折合普钙530 t, 约63.6万元;氧化钾1280 t, 折合氯化钾2133 t, 约767.8万元。这些养分进入土壤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供应, 减少投肥量。秸秆还田作为农田生态循环的重要环节, 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从表2可见, 5个监测点的秸秆还田地块平均667 m2作物产量依次为626 kg、662 kg、637 kg、626 kg、536 kg, 较秸秆不还田地块的产量分别增加45 kg、32 kg、46 kg、35 kg、23 kg, 增产率在6%左右。

2.5 秸秆还田固碳量

农田土壤固碳措施是京都议定书认可的固碳减排途径之一, 其中秸秆还田等措施具有可观的固碳潜力。许多研究表明, 秸秆还田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因此, 科学评价秸秆还田的土壤固碳潜力及可行性, 对于我国参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谈判的国家环境外交和制定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如表3所示, 据中国农科院推荐计算方法, 2013年本项目实施田块的平均667 m2固碳量为271.5 kg, 5个监测点的固碳量依次为339.3 kg、287.1 kg、226.2 kg、243.6 kg、261.0 kg;按2013年项目区秸秆还田面积1.15万hm2计, 合计固碳达4.67万t, 约合16.92万t二氧化碳 (按南京土壤所谢祖彬提供的比例计算) 。同时, 平均每667 m2可减少氮肥用量0.68 kg, 减施的这部分氮肥可用于秸秆还田时调节碳氮比 (一般每100 kg秸秆增施0.3 kg氮素) , 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2013年, 江津区实施有机质提升项目面积1.15万hm2, 其中水田0.98万hm2、旱地0.17万hm2。通过对项目区农户的调查发现, 项目区水稻平均667 m2产量638 kg, 比习惯施肥667 m2产量598 kg增产40 kg, 增产6.69%;每667 m2可以节约化肥4 kg, 减少肥料施用次数1次, 节本增收47元。旱地玉米平均667 m2产量536 kg, 比习惯施肥667 m2产量513 kg增产23 kg, 增产4.48%;每667 m2可以节约化肥4.9 kg, 减少肥料施用次数1次, 节本增收45元。项目区总效益767.8万元, 经济效益明显。

3.2 社会效益

项目区基本杜绝了焚烧秸秆的现象, 既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施肥习惯, 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 又避免了农民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秸秆造成的森林火灾隐患。绿肥 (紫云英) 的恢复种植, 有利于培肥地力, 提高有机质含量, 减少化肥的大量投入, 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3.3 生态效益

农作物秸秆还田, 能抑制杂草生长, 降低水分蒸发, 使土壤田间持水量提高10%以上, 比未实施秸秆还田的土壤抗旱能力提高7~10 d。可以减少化肥和除草剂的施用, 提高和改善农产品安全卫生状况,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实施秸秆等有机质还田, 减少了土层结构破坏, 维持良好的土体 (团粒) 结构, 减少肥料流失, 保持水土, 防止沙化, 提高了土壤水、肥、气、菌 (微生物) 的涵养能力, 增强土壤活性, 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肥力基础, 培肥了地力, 提高了耕地质量, 促进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4 问题及建议

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 项目执行效果可能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

由于柑橘、花椒行间有很多的杂草和枯枝败叶, 经过农民试验, 在行间撒施腐熟剂后能明显加快有机质的腐烂速度, 建议对水稻以外的作物进行研究。

秸秆腐烂期间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建议多探索如何减少其腐烂周期, 降低腐烂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危害。

摘要:2013年,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在重庆市江津区9个水稻生产重点镇集中成片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 推广面积1.15万hm2, 施用腐熟剂344 t, 涉及农户4.2万户。调查分析该项目实施效果, 从“作物生长环境, 土壤性状及养分含量, 提供的大量元素养分量, 作物产量, 固碳量、固氮量, 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

8.提高设施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途径 篇八

增施有机肥料 有机肥有堆肥、沤肥、饼肥、人畜粪肥、火土灰、河湖泥等。有机肥料不仅肥力持续时间长,养分全面,可以缓慢释放养分,经过微生物分解,还可使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最终以无机态氮素供给蔬菜吸收,满足蔬菜各生长期的需求。增施有机肥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土壤中的空气含量,为有益微生物菌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抑制致病菌的存活,进而促进难溶性肥料的分解,使土壤有机质不断更新,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

提倡秸秆还田 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条件不同,秸秆直接还田比较困难,应采取多种途径实现秸秆间接还田。如作物收获后将秸秆收集起来,粉碎后与细碎泥土、适量家畜粪一起混合起堆,经覆膜高温沤制(20~30天)后施入土壤。秸秆还田是提高设施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若采用秸秆直接还田,应配合施用化学氮肥,以避免发生微生物与作物争氮现象。

合理轮作间作 轮(间)作是用地养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可取方法。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设施土壤的利用频率越来越高,然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却入不敷出,成为设施蔬菜高产的一大制约因素。实行粮菜、粮肥合理轮作、间作,每2~4季穿插栽培一茬花生、大豆、甘薯、马铃薯或紫云英(绿肥)等作物,不仅可以保持和提高有机质含量,而且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的品质,同时还能活化土壤微生物和腐殖质。

栽培翻压绿肥 翻压绿肥可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土壤的理化性状。绿肥的主要品种有:苕子、苜蓿、绿豆、田菁等。苕子一般于9月上旬播种,用作春季作物的基肥,即在现蕾时压青。苜蓿可在春、夏、秋3季播种,在盛花期压青。绿豆、田菁3~6月均可播种,于初花期压青。如果因季节和茬口原因,设施土壤不能栽培绿肥,可采用“客地栽培”的办法解决。力求2~3年翻压1次绿肥。

9.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九

采用序批次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填埋年限(0、4~5、12a)垃圾渗滤液中的DOM对土壤吸持重金属Cd2+、Pb2+的影响.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中的DOM能促进土壤对重金属Cd2+、Pb2+的吸附.在有垃圾渗滤液DOM存在的条件下,Cd2+、Pb2+的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R2>0.94),土壤对Cd2+、Pb2+的吸附量比对照处理(无垃圾渗滤液DOM)分别高1.13~1.42倍和1.09~1.84倍,填埋年限长的`垃圾渗滤液较之填埋年限短的渗滤液对土壤吸附Cd2+、Pb2+的影响强烈.在Cd2+、Pb2+初始浓度相同时,潮土较红壤具有更高的吸持能力,并且随体系pH的增高,其吸持量增加.

作 者:付美云 周立祥 FU Meiyun ZHOU Lixiang 作者单位:付美云,FU Meiyun(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南京,210095;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衡阳,421005)

周立祥,ZHOU Lixiang(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南京,210095)

10.苹果园土壤管理技术要点 篇十

1、挖施肥坑(可结合施基肥进行)。在树冠外围延长枝垂直向下30―40cm内侧挖2―4个长、宽各为 40cm 、深 50cm 的施肥坑(追肥深度为20cm)。

2、挖沟起垄。在施肥穴外顺行方向或浇水方向,紧贴施肥坑外缘做宽、深分别为30―40cm的浇水沟(也是排水沟)。沟土覆盖于行内,高度15―20cm,树干周围3―5cm处不埋土,最终达到行间低,行内高的形状。

3、覆盖黑色地膜。在起垄和施肥穴上面铺盖黑色地膜,宽度依树龄、株行距的不同而有差异,每边1―2米 。

二、行间人工生草

经过试验研究和我县及周边县(市、区)果园生草的大面积调查,我们认为白三叶、扁茎黄芪、百脉根、毛叶苕子等草种为当前适宜采用的苹果园优种草。

白三叶、扁茎黄芪、百脉根春秋播种均可,其中以秋季为最好。3月下旬至4月份和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春、秋播种期 ,播前清除园内杂草,耕深20-25cm,整平地面后可播种。条播、撒播均可,条播行距为 30cm 左右,深1-2cm,每亩用种量1―2斤。播种方法是在土壤疏松的基础上,将草籽撒在地面上,用菜耙来回搂几遍,使种籽入土即可,或用锄开浅沟,即后手抬高开沟,用手撒籽(为防下籽太快,可拌入适量沙土,搅匀后下播),然后用脚撒平即可。墒情不足时浇水补墒。当白三叶草长到30cm以上时,及时刈割,留茬 10cm 左右为宜,将刈割的草覆盖在树盘内。一次种的白三叶草有效利用期至少5年。

毛叶苕子应秋播,深度2―3厘米,由于它是一年生草,所以不需刈割,第二年6月下旬死亡,秋季不需再播种,可利用落在地上的种籽重新长出新苗。

三、覆草法

在苹果树树冠下或全园覆盖,覆盖厚度15―20cm(草面上压些土),不耕翻,每年填盖新草。

11.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十一

关键词:有机质含量;耕地土壤;分级;时空变化

中图分类号:S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07-03

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许多属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有关。有机质具有养分全面、肥效持久的功效,能提供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氮、磷、钾及各种中、微量元素。同时,有机质还可以改善和调节土壤的物理性状,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1 凤城市年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

1.1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1980年凤城市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见表1。

从统计结果看: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级别的三级地所占比例为28.02%;四级地(较缺乏)所占比例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71.48%,说明凤城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处于较缺乏水平。

1.2 行政区域有机质含量

在凤城市1980年行政区域统计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处于三、四、五等地水平,一、二、六级地未有分布,具体分级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三级(中等)地主要分布在凤凰城经济管理区、边门镇、蓝旗镇、青城子镇和通远堡镇等地;各乡镇(区)均有较大面积的四级(较缺乏)地分布;等级稍差的五级(缺乏)在整个凤城市分布较少,其中刘家河镇和沙里寨镇分布相对多一些。

2 凤城市2007年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

2.1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凤城市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19.36~29.27 g/kg,平均为24.19 g/kg。土壤有机质分级及面积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目前全市99.70%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处于较缺乏水平的耕地比例仅为0.30%,说明土壤有机质总体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2.2 各乡镇(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通过统计各乡镇(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图1)可以看出,凤城市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水平不高,有机质总体含量最高的爱阳镇,也仅为25.44 g/kg,处于中等水平;有机质总体含量最低的是红旗镇,为22.37 g/kg。

2.3 行政区域有机质含量

按照凤城市行政区域统计土壤有机质分级情况,结果见表4和图1。

由表4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乡镇(区)的有机质含量都处于三级的中等水平;宝山镇、大堡蒙古族乡、蓝旗镇和红旗镇有少量耕地有机质水平处于四级较缺乏水平。由此可见,凤城市的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3 凤城市25 a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统计近25 a情况,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近25 a凤城市各乡镇(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较缺乏转化为中等水平;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较小比例的五级(缺乏)水平的耕地消失。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与人们有机肥的施用有密切关系。

4 结语

土壤肥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为培育具有高水平肥力的土壤,必须使耕地土壤有机质不断提高。实行秸秆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实施沃土工程、粮肥轮作、间作等措施,相当于增施有机肥料,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12.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十二

1 客土栽培技术

在进行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时, 当果园的底质物质条件较差, 且存在积水问题时, 应当采用客土栽培技术进行土壤管理, 确保果树的正常生长。客土栽培即是在进行果树栽培时挖大穴、换好土、抬高穴面以及铺垫秸秆。通常情况下, 在进行客土栽培时, 应当确保栽植穴规格为80cm×80cm×80cm, 保证穴面抬高在40cm以上。同时, 在果树种植穴内换上熟土、好土, 将抬高部分同样换上好土, 并在果树栽植穴内四周和穴底、抬高部分的底部 (即与地面相连部分) 全部铺上覆盖厚度超过10cm的玉米秸秆, 确保栽培果树的正常生长。

2 秸秆覆盖技术

在进行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管理时, 可以采用秸秆覆盖技术。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的秸秆覆盖材料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以及一年四季均可覆盖的优点, 使得秸秆覆盖技术广泛应用于目前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管理中。通常情况下, 采用秸秆覆盖技术进行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管理时, 春季进行秸秆覆盖能够有效预防干旱, 夏季进行秸秆覆盖能够有效加快腐烂速度, 秋季进行秸秆覆盖能够延长经济林果树的生长期, 冬季进行秸秆覆盖能够防止经济林果树出现冻害。在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管理中秸秆覆盖技术的类型主要包括冠下覆盖、全园覆盖、半腐熟覆盖以及防裂果覆盖等类型。其中冠下覆盖通常用于经济林果园为幼龄园、套种园或秸秆量不足时, 仅对树盘进行覆盖;全园覆盖即是经济林果园为封行园、非套种园或秸秆量较充足时而采用的覆盖方法;半腐熟覆盖即利用调制、堆沤秸秆在果园空地种植蘑菇来实现覆盖;防裂果覆盖通常用于雨季来临前, 对果树进行秸秆覆盖, 防止伏旱后骤然降雨、气温以及土壤含水量剧变导致裂果。通常情况下, 秸秆覆盖的厚度应当控制在10~15cm, 以后再次进行覆盖时覆盖厚度为3~5cm即可。在进行秸秆覆盖前, 应当确保浇透水, 同时在覆盖后星点压土、盖严盖全、薄厚均匀、注意防火、适时增肥、水果套袋、防治虫害, 并保持周年覆盖, 实施免耕。

3 生草覆盖技术

在进行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管理时, 可以采用生草覆盖技术。生草覆盖是目前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管理的一项关键技术, 广泛应用于目前我国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管理中, 同时生草覆盖技术能够实现树盘内生草覆盖、行间生草覆盖以及全园生草覆盖。白三叶草、紫花苜蓿扁茎黄芪、黑麦草以及百脉根草等植物是生草覆盖技术主要种植的植物, 同时一些区域的生草覆盖技术甚至采用紫穗槐等固氮灌木。生草覆盖技术也可以采用经济林自然生草。为了确保生草覆盖技术实际效果, 自然生草通常情况下应当选择秋草、低草、软草、当年生草以及益草。同时, 在进行果园自然生草管理时, 应当尽量减少对旺树的割草, 对于弱树应当进行勤割草, 控制春草的生长, 促进秋草的生长。在清除害草时尽量采用人工清除方式, 并且最后一次割草时间必须等到草结籽之后才能进行割草。

4 增施有机肥

在进行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管理时, 可以采用增施有机肥方式来进行土壤管理。在进行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施肥时, 应当避免盲目施肥, 在施肥前应当进行经济林土壤的化验和形态诊断, 有针对性地选择施肥类型及施肥数量。在进行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施肥时, 尽量采用饼肥、圈粪、腐熟的鸡粪及各种畜禽粪等有机肥, 并应当严格控制有机肥的施用量, 确保每1kg果有机肥施用量在1.5~2kg;同时严格控制施肥时间, 尽量确保每隔2~3月施1次, 通常情况下, 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有机施用量为6~7.5万kg/hm2。在进行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施肥时, 最好在8月下旬~9月中旬进行, 同时也可在经济林果实采摘后至落叶前进行。在进行经济林果树施肥时, 可以采用行间环条沟施肥、环状沟施肥以及放射状沟施肥方式。在进行环状沟施肥时, 可以在树冠投影外缘挖1条深度约为50~60cm、度宽约为40~50cm的环状沟, 再向沟内施加有机肥后回填土, 填土踏实并进行灌水。

5 结语

在进行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管理时, 可以采用客土栽培技术、秸秆覆盖技术、生草覆盖技术以及增施有机肥等关键技术, 提高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管理效率, 确保果树的正常生长, 为经济林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连翔.经济林果树有机栽培土壤管理关键技术[J].辽宁林业科技, 2012 (5)

13.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十三

土壤污染调查布点及样品采集技术研究

本文从全面性、可行性、经济性、连续性、分级控制、相对一致性等六方面阐述了土壤污染调查中样品采集点位布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以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植被类型、灌溉水源等依据,将点位布设区域划分为普查区域、重点区域和混合区域.在选定不同区域内,根据土壤类型及区域特征,较为系统地研究和说明了如何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土壤样品采集方法等技术要求.

作 者:姜勇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36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9)分类号:X53关键词:土壤调查 布点 采样 技术研究

14.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十四

鉴于以上原因, 多年来不少学者对改进油浴加热进行了诸多尝试, 如用COD节能炉代替油浴加热[1];用COD溶解装置直接加热取代油浴加热[2];用COD恒温加热器代替油浴加热[3];用恒温水浴加热法代替油浴加热[4];用烘箱和消化炉代替油浴加热[5];用微波加热代替油浴加热[6];研究烘箱加热法的改进方法[7];用COD消化器代替油浴加热[8]等。而且以上研究采用油浴加热的替代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时都得到了较为准确的结果, 由此说明油浴不是唯一的加热方法, 完全可以用更合理的方法予以取代。该研究以油浴加热法为基准, 尝试比较在实验室中采用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以期为采用烘箱加热法简化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仪器:油浴锅 (江苏正基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HH数显恒温油浴锅) 、电烘箱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DHG-9240A型鼓风干燥箱) ;供试试剂:重铬酸钾、硫酸亚铁、邻菲罗啉指示剂等;供试土样:在富平实验基地2个区域采集的A、B 2份土样。

1.2 试验方法

采用重铬酸钾氧化—烘箱加热法 (烘箱法) 和重铬酸钾氧化—油浴加热法 (油浴法) 2种加热方式测定供试土壤有机质含量, 平行测定7次, 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测定值的合理性、准确度及精密度。

1.2.1 油浴法。

称取风干土样 (过0.25 mm筛) 约0.5 g于硬质试管中, 加入0.8 mol/L 1/6K2Cr2O7标准溶液5 m L, 用注射器加入浓H2SO45 m L充分摇匀, 将盖弯颈小漏斗加在管口, 油浴锅置于通风橱中进行消煮, 消煮温度严格控制在170~l80℃, 沸腾 (5.0±0.5) min后取出, 冷却片刻后将试管外壁的蜡液擦拭干净, 将冲洗弯颈漏斗及消解试管的洗液无损转移到250 m L三角瓶中, 使三角瓶内溶液总体积保持在50~60 m L, 滴加3滴邻菲哕啉指示剂, 用0.2 mol/L硫酸亚铁溶液来滴定多余的重铬酸钾, 溶液由橙黄变为蓝绿再变为棕红即达滴定终点, 记录硫酸亚铁溶液的滴定体积 (V, m L) , 由消耗的重铬酸钾溶液量按氧化校正系数 (1.1) 计算出有机碳量, 再乘以常数1.724, 即为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测定土样的同时再做2个空白试验, 即取0.500g粉状二氧化硅代替土样, 其他步骤与试样测定相同。记取Fe SO4滴定体积 (V0, m L) , 取其平均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0.800 0 mol/L (1/6K2Cr2O7) 标准溶液的浓度, 5—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加入的体积 (m L) , V0—空白滴定用去Fe SO4体积 (m L) , V—样品滴定用去Fe SO4体积 (m L) , 3.0—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 (g/mol) , 10-3—将m L换算为L, 1.1—氧化校正系数, m—风干土样质量 (g) , k—将风干土样换算成烘干土的系数。

1.2.2 烘箱法。

称样量、所用试剂及浓度和体积均同油浴法。操作时先将恒温箱预热, 升温至185℃, 然后将加有试样及消解液的硬质试管放入温箱中加热, 让溶液在170~180℃条件下沸腾5 min后取出, 稍冷, 冷却的消解液直接用蒸馏水仔细冲洗净小漏斗及三角瓶内壁, 使消解液及洗液的总体积保持在50~60 m L, 此后的滴定与油浴法相同。计算土壤有机质 (%) 时, 根据和振云等[7]的研究, 氧化校正系数取1.0。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符号含义同油浴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合理性分析

根据测定结果, 2种加热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计算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 2种加热方式的土壤有机质测定值无明显不合理数据, Q值均小于0.51, 由此表明2种测定方法结果均合理, 以油浴法的测定值作参比继续进一步统计分析是正确的。

(%)

注:标准偏差无单位。

以油浴法测定的供试土样有机质为基准, 烘箱法测定平均值较油浴法测定平均值高2.12%, 其误差小于有机质国家标准样品10%的误差范围。如果用油浴加热法为参照方法, 其测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标准值, 烘箱法的t值 (2.757) 小于查表所得的t0.01值 (3.138) , 说明用烘箱加热法与油浴加热法的测定结果无明显的差异, 烘箱法测定结果可接受, 可以推广应用。

2.2 精密度分析

测定结果的重现性一般用精密度来表示, 其衡量标准为标准偏差或变异系数。结果显示:2种方法有机质测定值的主要基数重现性好, 精密度高, 结果均是可靠的。相对而言, 烘箱法测定值的标准差比油浴法的小0.005, 变异系数小0.239个百分点, 烘箱法的精密度更高。

3 结论与讨论

当土壤样品有机质含量较高时, 用传统加热法测定的过程中由于消煮时间短、消煮温度低, 会造成有机质不能完全氧化, 导致测定的结果偏低。而采用烘箱加热法进行测定, 则可以克服这些问题, 同时也能达到试验精确度、准确度的要求。

该研究也表明, 与油浴法相比, 烘箱法测定值与油浴法无明显差异, 重现性更好, 精密度更高, 烘箱加热法基本能够准确地反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而且也避免了油浴法中石蜡烟对人体的危害, 样品测定管后期清洗较方便,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简易方法。

摘要: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作为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文对高锰酸钾容量法和烘箱法2种不同测定方法的结论数据进行研究比对, 分析2种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烘箱法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果, 研究土壤有机质常用方法对于明确各法优劣、保证测定准确性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油浴法,烘箱法

参考文献

[1]刘云, 王宇.用COD节能炉代替油浴加热测定土壤中有机质的探讨[J].山东环境, 1998 (5) :27.

[2]杨冬雪, 金芳澄.直接加热消解法测定土壤底质中的有机质[J].中国环境监测, 1999, 15 (3) :39-40.

[3]张力, 李艳红, 宋申年, 等.测定土壤有机质分析方法中油浴加热技术的改进[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2, 19 (1) :16-18.

[4]季天委.重铬酸钾容量法中不同加热方式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比较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 2005, 17 (5) :311-313.

[5]杨乐苏.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加热条件的改进[J].生态科学, 2006, 25 (5) :459-461.

[6]张景东, 李俊伟, 刑宇, 等.微波加热法测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J].化学工程师, 2006 (10) :28-29, 56.

[7]和振云, 魏新梅, 段九存, 等.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研究[C]//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兰州:甘肃省化学会, 2009:4.

15.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十五

洞庭湖区不同耕种方式下水稻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状况

在洞庭湖区的2km2典型样区内,按3个/hm2的密度采集土样,分析不同耕种方式下(水稻、水旱轮作油菜、水改旱种苎麻1~5年)水稻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状况.结果表明,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水平均较高,水田改为旱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C/N比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土壤有机碳、全氮及C/N比值均以水稻田土壤>油菜地土壤>苎麻地土壤,与水稻田相比,油菜土壤有机碳平均下降了11.19%、全氮下降了10.33%,而苎麻土壤有机碳平均下降了35.57%、全氮下降了31.61%.土壤有机碳与全氮之间呈线性关系,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

作 者:邹焱 苏以荣 路鹏 宋变兰 唐国勇 黄道友 彭佩钦 吴金水 ZOU Yan SU Yi-rong LU Peng SONG Bian-nan TANG Guo-yong HUANG Dao-you PENG Pei-qin WU Jin-shui  作者单位:邹焱,ZOU Yan(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苏以荣,路鹏,宋变兰,唐国勇,黄道友,彭佩钦,吴金水,SU Yi-rong,LU Peng,SONG Bian-nan,TANG Guo-yong,HUANG Dao-you,PENG Pei-qin,WU Jin-shui(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

刊 名:土壤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年,卷(期):2006 37(4) 分类号:S5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水稻土   耕种方式  

16.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篇十六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产生和向大气释放CO2的过程, 所以土壤呼吸发生的任何变化都将进一步影响到全球的碳循环。秸秆还田是我国普遍推行的秸秆综合利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既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稳定耕地生产能力, 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秸秆焚烧) 。本文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水稻秸秆腐解产生的DOM对温州周边地区两种不同土壤的呼吸强度的影响, 为探索土壤在碳循环方面的源-汇功能提供有力的证据, 为水稻土壤的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水稻秸秆

供试水稻秸秆采自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镇, 风干后用粉碎机粉碎过1mm筛, 塑料袋保存备用。

1.1.2 供试土壤

(1) 茶山镇土壤:松软, 黄褐色, 采样点种植的植物为水稻。 (2) 三垟湿地土壤:土壤较黑, 有较多蚯蚓, 采样点为柑橘园。

1.2 试验方法

1.2.1 DOM的培养与提取

土壤接种液的制备:取新鲜土壤10g (每次于固定点取土) , 与450ml蒸馏水混合, 振荡2小时, 静置过夜, 上清液用定量中速滤纸过滤 (去除悬浮颗粒物和微动物区系) , 每个培养样接种量为5ml;

腐解试验:在250ml三角瓶中加入30g石英砂和3g稻草秸秆 (即10:1比例) , 混匀后加入5ml接种液, 并将含水量调至最大持水量的70~80%, 放入培养箱中, 在25℃恒温、避光条件下培养, 培养过程中定期补充水分。

DOM的提取:分别于0、3、21天, 取出培养三角瓶。在三角瓶中加入60ml的去离子水, 连续振荡2h, 4000rpm离心15min, 接着12000rpm离心10min, 抽滤过0.45μm滤膜, 溶液即为DOM, 并冰箱保存备用, 同时测定DOC (DOC仪测定) 。

1.2.2 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

处理土样:取10g冻干的过1mm筛的土样, 分别加入DOM溶液, 使土壤中含量分别为0, 100, 200 mg C/kg土。各处理调节土壤含水量为60%最大持水量, 各处理好的土样用纱布包扎。

呼吸试验:取250ml三角瓶作为反应容器, 向内加入1.5mol/L Na OH溶液10ml, 各处理好的土样悬挂于三角瓶内, 注意不要让土样和碱液接触, 用橡胶塞密封, 25℃恒温放置一定时间后 (24小时) , 取出土样, 碱液稀释至250ml, 取适量 (20ml) 用0.07mol/L盐酸滴定, 酚酞指示剂滴至无色, 再加甲基橙指示剂, 继续滴至桔红色为终点。同时以不加土壤的处理为对照。各处理的水平及实施方法如下:三组试样0d DOM含量 (mg/kg) 分别为:A组=0、B=101.87、C=203.74;三组试样3d DOM含量 (mg/kg) 分别为:A组=0、B=70.53、C=87.31;三组试样21d DOM含量 (mg/kg) 分别为:A组=0、B=141.06、C=174.63。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茶山镇土壤:PH=5.69±0.09、含水率 (%) =1.3736±0.0460、有机质 (mg/kg) =27.9±3.1、总氮 (mg/kg) =126.5±0.7、总磷 (mg/kg) 32.7±1.0、最大持水量 (%) =64.110±0.7040。三垟湿地土壤:PH=6.27±0.01、含水率 (%) =1.8594±0.1990、有机质 (mg/kg) =27.6±1.9、总氮 (mg/kg) =130.7±0.8、总磷 (mg/kg) =37.0±3.9、最大持水量 (%) =80.274±2.8859。

由表可见, 两种土壤的p H均<7.0, 为酸性土壤, 其中茶山的土壤酸性较强;三垟土壤的含水率较高, 两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相差不大, 均在27mg/kg左右;三垟土壤的总氮、总磷、最大持水量含量均大于茶山土壤。

2.2 DOM的基本理化性质

水稻秸秆不同腐解阶段提取的DOM的浓度:0d DOM腐解时间时, DOC=1018.68±28.79 mg/L, PH=6.76±0.03;3d DOM腐解时间时, DOC=352.64±42.55mg/L, PH=8.59±0.14;21d DOM腐解时间时, DOC=436.57±25.07mg/L, PH=9.12±0.09。

由此可见, 从0天到3天DOC含量迅速下降, 之后从3天到21天又开始上升。在腐解的最初阶段DOC含量的降低是由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满足营养需求, 且大量繁殖, 导致DOC含量迅速下降, 之后大量的微生物开始降解半纤维素等成分, 使DOC含量开始增加。DOM溶液p H呈现上升的趋势, 由弱酸性转为弱碱性, 说明可能在腐解过程中, 经微生物的作用, DOM组分中的各种酸性物质逐渐被分解, p H上升。

2.3 不同腐解阶段DOM对不同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2.3.1 腐解初期 (0d—3d) 的DOM对两种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经测试, 茶山和三垟土壤在0d的DOM分别为:101.07mg/kg、203.74 mg/kg, 其呼吸强度分别为:385μg/g.d、382μg/g.d, 而对比组 (0 mg/kg) 的呼吸强度302μg/g.d;茶山和三垟土壤在3d的DOM分别为:70.53mg/kg、87.31 mg/kg, 其呼吸强度分别为:372μg/g.d、336μg/g.d, 而对比组 (0 mg/kg) 的呼吸强度298μg/g.d。

由此可见茶山和三垟的土壤呼吸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即加入0d (24小时) 、3 d DOM后, 与对照组相比, 两者的呼吸强度都有所增加。腐解初期DOM的加入促进了茶山和三垟的土壤的呼吸, 其原因可能是DOM加入后, 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促进了土壤碳的矿化作用, 增加易被微生物分解和利用的轻组分有机碳和轻组分有机氮, 并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 从而增加了土壤碳交换量。周江敏等的研究也表明腐解初期施用秸秆能显著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可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碳源、氮源,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呼吸, 即表现在土壤呼吸强度的增加。

2.3.2 腐解后期 (21d) DOM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经测试, 茶山和三垟土壤在21d的DOM分别为:141.06mg/kg、174.63mg/kg, 其呼吸强度分别为:183μg/g.d、212μg/g.d, 而对比组 (0 mg/kg) 的呼吸强度189μg/g.d。

由此可见, 21d DOM处理过的两种土壤的呼吸强度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明显下降。根据有关研究表明, Ca2+对土壤溶液高分子量DOM有絮凝作用, 由此可推断, DOM在土壤中的沉淀和吸附作用将导致土壤DOC含量降低, 从而使土壤呼吸作用的底物减少, 呼吸作用减弱。强学彩等研究也表明, 秸秆中的C可以转化为土壤有机质被土壤固定, 成为土壤微生物的一部分, 而不以CO2的形式释放出来。

3 结语

腐解初期的DOM (0d DOM和3d DOM) 对供试的茶山和三垟两种土壤有促进呼吸作用, 而腐解后期的DOM (21d DOM) 对供试的两种土壤的呼吸强度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秸秆还田可以使大量的DOM进入农田土壤, 秸秆还田初期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作用, 秸秆腐解后期即可抑制土壤的呼吸作用,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迟, 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都会减少农田向大气中CO2的排放, 为缓和全球气候变暖做贡献。因此农业生产上可适当地进行秸秆还田, 既可减少污染, 又可使土壤从碳源变成碳汇, 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参考文献

[1]卢萍, 单玉华, 杨林章等.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J].土壤学报, 2006 (05) .

[2]周江敏, 陈华林, 唐东民等.秸秆施用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动态变化[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4) .

上一篇:2024年云南省大理公务员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冲刺模拟题下一篇:艾滋病患者的谈话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