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经验介绍

2024-12-06

政务公开经验介绍(精选10篇)

1.政务公开经验介绍 篇一

众人评议选才俊伯乐赛场相良驹——公司中层领导干部公开竞聘上岗经验介绍材料日前,围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的开展,公司以机构、职能调整为契机,深化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人才的力度,以选聘与竞聘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调整中层干部,33名员工在公开竞聘“过关斩将”后,走上了中层领导干部岗位,在公司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有为才能有位”,在公司迅速掀起了一股拼搏奋斗、建功立业的新高潮,为企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如今,岗位交流的中层干部以及提拔任用的中层干部已经全部到位,他们正以崭新的姿态,积极开展工作。此次调整后,中层干部队伍大专以上学历达90.9%,调整的岗位交流面达72.7%,岗位之多,力度之大,在公司历史尚属首次。公司沿用了近三十年的陈旧人事体制随着此次竞聘工作帷幕的拉开而退出历史舞台。选拔“三重门”,为人才脱颖上“保险”事实上,从2011年3月开始公司便开始酝酿人事制度改革。近年来,粗放管理的模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集约化、精益化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趋势。管理方式的与时俱进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企业人才队伍的素质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在干部任用方面,干部只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结构不合理,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步伐、成为企业飞速前行的桎梏。

2.政务公开经验介绍 篇二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政府独立承担,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引入外包机制发展电子政务,不仅能够提高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的质量,还可以节约资金,精简人员,提高服务效率与效能。

根据市场权威分析机构Gartner的报告,大于6 0%的政府机构需要两家或更多的外部服务提供商来协助达成其电子政务目标。“政府正在逐步放弃其非核心业务。技术对实现政府目标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政府的核心能力。”“利用内部IT资源实现政府职能的趋势越来越强,转向外部技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从长远来看,外包I T服务将是政府部门的大势所趋。”

在许多国家,电子政务外包都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期,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

一、电子政务外包的迅猛发展

在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市政府都大力推动部门内IT服务外包。教育部的IT系统从1993年开始外包给A C S公司;海军舰队兵团内联网项目以8.8亿美元外包给EDS集团;运输安全局把1亿美元的IT可管理的服务外包给了UNISYS集团。统计资料显示,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务外包费用正在以年均1 8%的速度增长。

在英国国内,收入局通过与EDS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开发出开放系统,使得过去分割的个人平台被开放系统所取代;而且还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热潮,合作开发出基于INTERNE的税务应用。由于合作伙伴的引入,数据处理中心由12个减少为6个,还按时完成了所得税自核自缴系统、数据仓库系统、呼叫中心系统以及解决千年虫问题等项目;而且开发成本较之最初降低了1 5%,节省资金约2.5亿英镑。

在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与私营企业的紧密伙伴关系,并由此扶持了IT服务企业的发展。

在墨西哥,政府通过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电讯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来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联网问题。

在南非,电子税务系统就是由南非政府的税务总局与私营企业合资建设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外包服务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出台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要求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撑和运行维护要坚持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目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证监会和最高人民法院等中央政府部门已经部分或全部将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外包给专业公司。

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2001-2002年政府实现了81%的资讯科技项目成功外包,约值港币1 2.3亿元,占港府资讯科技工程总开支的84%,2002-2003年度外包率进一步增长至87%。先后外包了“生活易”公共服务电子化计划(www.es-dlife.com)、政府电子采购服务、电脑化社会保障服务、土地注册服务、“香港教育城”计划(www.hkedcity.net)等重大特区政府资讯科技开发营运项目。

二、北京市电子政务外包现状

北京市政府在电子政务外包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政策方面,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规范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的若干意见(试行)》,加强了电子政务IT外包服务的管理;此外,2007年2月2日,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电子政务IT外包管理论坛”,论坛发出了我国首个“推进电子政务IT外包服务规范化行动计划”的倡议书,为推动北京电子政务外包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方面,从神州数码与海淀区政府运维外包合同开始,全市200多个电子政务系统中,大部分项目都通过委托或招标方式,部分或全部将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外包给专业公司,服务内容也开始由部分基础系统外包,向整体应用系统外包转变。

但是也应该看到,刚刚起步的北京电子政务外包在制度安排和操作方案上还有许多障碍和问题:

首先,观念意识。很多政府部门还没有树立起外包的观念,对电子政务外包的认识还很模糊。有的政府部门认为外包就是全部交给企业做,外包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控制;有的则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的工作,宁愿委派内部机构承担。

其次,政策及机制问题。由于电子政务建设中许多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政府出台的《关于规范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的若干意见(试行)》尚未细化,还处在试行阶段,效力有限,执行难度较大;政府部门还缺乏有效的IT治理机制、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对外包服务与内部运营统筹管理的能力较弱,这就使得在电子政务外包中存在决策失位、责任缺位的问题。

最后,标准的问题。目前,北京市尚缺乏电子政务外包的管理标准,缺乏对IT服务商资质管理的统一标准,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行业标准,缺乏对IT服务内容及质量进行效果评估的量化指标,各个组织实施的都是一些零散没有经过整理的规则或者章程,这给具体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外包的发展。

三、国外经验借鉴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和外包服务方面,国外政府明显领先,因此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积极为外包服务提供法规环境

这一点,美国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2002年12月17日,布什总统签署《2002年电子政务法》,改进《节余分享计划》,鼓励政府机构朝节余分享式(share-in-savings)的外包方向发展,即与信息技术供货商签订长期合同,通过降低运转费实现节余。该法允许各机构先进行尝试,所获节余可以部分自留用于购买额外的信息技术。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就计划的实效性向国会提交报告。

2、建立科学全面的政府CIO机制

政府C I O对于外包服务与内部运营的统筹管理,有助于提高政府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的效率和水平。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克林格-科恩法案》,要求几乎所有的联邦行政部门都设置CIO职位,C I O负责履行法案条款所规定的I T管理任务以及由《文书削减法》规定的信息资源管理任务。《克林格-科恩法案》还废除了通用服务管理局原来的集中采购职能,将采购直接赋予各联邦机构的CIO;为保证CIO能够胜任岗位职责,《克林格-科恩法案》还规定了C I O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组织政府、院校和产业界的专家制定培养相关能力的知识体系,由各政府机构、大专院校组织力量根据知识体系编写教材,整理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组织对CIO的培训,保证CIO的能力能够完成规定的岗位职责。

美国的做法及其成效对其他国家的政府机关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到九十年代中期,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在政府机关全面实施了CIO机制。

3、制定IT服务管理的国家标准

在很多发达国家,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已经广泛成为政府提高IT服务质量和管理IT运维外包的“最佳实践”和首选标准。

ITIL是英国政府中央计算机与电信管理中心(CCTA)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布的一套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指南,旨在解决IT服务质量不佳的情况。在此之后的近几年中,CCTA又在HP、IBM、BMC、CA、Peregrine等主流IT资源管理软件厂商做出的一系列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之上,总结了IT服务的最佳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基于流程的方法,用以规范IT服务的水平。2001年,英国标准协会在“国际I T服务管理论坛”上正式发布了以ITIL为核心的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并成为后来ISO20000的蓝本。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ITIL在电子政务运维外包合同谈判时,被作为评价服务提供商资格和服务能力的强制准入标准。在美国,2005年8月,美国州政府CIO协会发布了针对本国政府机构IT治理和管理的指导框架《成功之道:IT管理框架》,将ITIL作为IT运行维护管理领域的唯一推荐标准。

四、对北京市发展的建议措施

1、重视电子政务外包,积极营造外包发展环境

在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外包作为优先选择业务的策略。把IT外包项目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由采购中心集中采购;明确电子政务外包项目建设和运维服务的需求和外包范围,将专业化强的、非核心的、相对独立的业务采用IT服务外包方式,而对于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存储介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核心业务仍采取自筹、自建方式。

从财政制度上保证外包服务资金充足。根据外包对象类别、外包服务技术难度、上一运维年度实际支出、同类项目的业内平均支出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外包服务预算定额,并将其逐步纳入政府部门的一般性行政支出预算中。

完善外包的法律法规环境。认真学习国外电子政务外包好的经验,结合实际,加快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电子政务外包行为和市场秩序;对承包电子政务外包工程和服务的企业实行行政许可。让那些经济、技术实力雄厚、信誉好、保密管理严格的企业获得承包资质。

2、完善政府IT治理机制和CIO制度

加强政府部门IT业务的规范管理,转变政府信息化部门的角色和职能。政府信息化部门要从技术型向管理型转变,从早先的开发者转变为规划者,从早先的系统维护者转变为业务系统运营的内部顾问。在深入了解业务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电子政务工程规划、制定发展战略、保持信息化的应用与业务发展上来,并且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或第三方审计;同时,管理协调与外包商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外包业务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审查,保证电子政务外包的质量和安全保密不出问题。

尽快建立政府CIO制度。各级政府CIO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做电子政务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高等院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要积极开展政府C I O教育、培训工作,尽快建立电子政务专业、开设电子政务课程、完善电子政务教学内容,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输送专业人才。

3、积极引导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的规范化

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应积极引导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的规范化。建立IT外包服务管理的有效机制,借鉴国际先进的I T服务管理标准,尽快研究制定北京市电子政务IT外包管理的统一标准,积极推动出台相关的管理规范、行业自律公约。规范外包市场,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条件和选择过程做到公开、公正,逐步建立起规范化的资质管理和公平竞争的准入制度。

3.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介绍 篇三

摘要:电子政务将是未来时代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的趋势,目前电子政务已经有其初步的体系和规模。本文主要从本人与导师所建立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角度来阐述其体系结构的构建。

关键词:电子政务体系结构

0引言

电子政务e-Govemment affair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程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使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这里,介绍一下这个信息系统体系的结构,并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导师、同学、同仁商榷。

1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技术介绍

导师与本小组接手的该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规划,这个电子政务系统通过采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将软硬件集成起来,以克服体系结构不同及软件自身不成熟造成的影响。具体技术路线是:采用J2EE技术,保障系统的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系统采用框架体系设计,数据库采用高可用容技术,应用中间件采用clus-ter(集群)技术,保证平台从信息存储到信息发布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开放性和高集成性;系统采用B/S+C/S结构,底层为数据层,存取关系型数据、文档型数据和其他业务系统数据,中间层基于应用服务器,各种业务组件注册在应用服务器上进行管理,采用XML进行数据的组织,通过JSP构造好用户访问界面并把各种业务逻辑连接起来,通过WEB服务层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方式进行访问。该电子政务系统的主要建设过程和结构如下:

2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介绍

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正常运转一年多,平台上已经实现了市政府门户网站及90多个部门的分网站的发布、“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公务员的电子邮件系统、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等多项应用。

2.1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是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上第一项应用,网站分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日文、韩文五种语言版本,设有烟台概况、政务、经济、投资、生活、科教、择业、旅游、参政、在线服务、县市区、数字地图、政府信箱等13个主栏目;今日新闻、政务动态、诚信动态、市民手册、政府文件、政务公开、电子商务等18个板块栏目和市民、企业、农民、投资者、旅游者、学生、公务员、弱势群体等8个定制频道。总信息量达两百多万条,日访问量超过两万多人次。

2.2该市政府部门网站。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着90多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的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与各部门网站之间统一通过平台进行连接、发布与管理。各部门的对外发布的数据、信息由平台统一管理,形成较完整的政务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这种数据的高度集中存放,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诚信烟台”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了与工商局、人民银行、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海关、法院、公安局、环保局、劳动保障局、建设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和单位的实时数据交换,初步形成全市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2.4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解决了分布办公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文件及资料传递问题,实现了办公信息交换无纸化。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具有用户管理、发文管理、收文管理、系统设置、文件库管理、在线帮助等功能。

2.5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针对各类管理部门的具体业务需求而开发的,集文件管理、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协同管理、知识管理等办公功能于一体,是具备与业务系统、门户网站接口的新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实现办公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办公效率和领导决策支持的有效工具。

2.6公务员电子信箱服务。该市电子政务平台采用国产的红旗WebMail分级多域的邮件系统,为7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3000多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服务,日完成数万封邮件的收发和传递。

2.7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是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

2.8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提供了30多个部门的28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的表单下载服务,50多个部门的580多项办事指南,实现了网上纳税和部分业务网上申报等功能。

3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考虑到政府门户建设的现在和发展需求,系统应用平台具备跨平台、支持多种数据库环境的能力,采用构件化设计方式,易于扩展和维护。

从逻辑体系架构来看,如上图,办公信息系统分为多个层次:

3.1用户层:与系统连接的外部实体。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交互功能,进行填写信息、提交请求的操作,请求结果返回在客户端显示。

3.2权限控制层:按照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列表,审核用户的合法性和访问权限,保证系统和信息安全。用户个性化界面控制。

3.3表示层:对最终用户提供友好的界面,更好地为系统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3.4信息接入层:这层中的Web服务器用于对外提供基本的静态信息传递服务,向后台应用服务器提供客户请求信息并接收返回的信息。

3.5应用层:完成业务的逻辑控制和流程处理,进行初步的应用安全控制和权限检查,记录原始的交易日志,进行交易的存储转发等。

3.6数据访问层:采用统一的方法访问后台数据。这层中的数据库系统用于结构化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是系统的数据核心。邮件服务器用于提供系统的邮件支持。

3.7系统层:提供应用系统的运行环境平台和对硬件系统的管理操作。

3.8硬件层:提供整个系统的硬件平台,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4总结

4.政务公开经验交流材料 篇四

(2007年11月22日)

***自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以来,通过创新工作平台,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基本构建起了具有***特色的“二级平台、三级联动”的服务模式,有力促进了基层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主要做法是:

一、把政务公开工作当作改革重点来实施

推行政务公开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是基层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区对政务公开工作历来重视,区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定期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研究,区委、区政府倾全力支持政务公开中心的建设,把他当作改革的重点来推动现代政务和建设,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建设政务载体,将“传达室”改造成“市政厅”。高标准建设区政务服务中心。新的政务服务大厅建筑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设置32个窗口,全区可进的21个部门全部入驻大厅统一办公。率先建设乡镇街服务大厅,街道、乡、镇均设立政务服务大厅。各村、社区逐步建立厅、办(大厅与办公室)一体化的便民服务大厅,已基本构建起区-乡、街-村、社区的三级政务服务平台,形成了具有雨花特色的“两级平台、三级联动”的政务服务模式。2006年,全区各区、乡、街、社区三级服务中心共办件215022起;其中区政务中心办件31497起;乡、镇、街办件183525起,办结率100%。政务服务的平台建设,推进了办事效率的提高。

二是实施流程再造,将“手工坊”改造成“流水线”。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加强了与各部门的衔接与协调,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所有进厅项目的审批程序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缩短审批时限,确保政务提速。加强政府调度力度,将所有应进中心受理和办理的项目全部纳入中心,“一门受理、一门进出”,从根本上杜绝多头受理,群众办事两头跑的现象。全面清理审批、审核和服务职能,整合内部流转程序,实施流程再造,确保“受理—收费—办结”三个环节实现一个窗口进出。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并联审批窗口,启动产业项目并联审批与全程代办服务,通过并联审批,在横向上全面启动和推行并联审批,快速办结。07年上半年,共受理和办理并联审批案卷1435户,简化了办事程序,节约了办事时间,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在纵向上,依托市、区、街三级政务代办体系,尝试推动产业项目全程代办服务,全面实施**区企业登记联合许可。

三是建设现代政务,将“千根线”改造成“电子网”。投资一千多万元,开发窗口软件OA系统,并成功运用于窗口业务。区、乡镇街大厅窗口政务信息处理实现了电子化。目前政务中心的各项数据、资料基本可以实现电子处理,所有办件、办事项目均实行实时录入,办事实现了量化和效能化,方便了群众和企业的随时查询和了解。全区政务大厅之间实现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只要点击上网就可以看到办件情况。大厅窗口的办件情况,可以在网上实现全程监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开发全区范围内通用的OA软件办公系统与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全区网络对接,形成统一的电子办公体系。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提质,形成互相链

接,快速联动,覆盖全区的电子政务办公网络,打造省内标准规范的现代行政模式。

二、把政务公开工作当作民心工程来建设

政府建立政务中心的根本宗旨就是为民服务,我区的政务公开工作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其关健一条就是坚持了以民为本,将政务公开工作当作民心工程来建设。

一是信息公开,让群众知情。坚持以公开为原则,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注重实效”的思路,利用政务公开板块、电子网络、新闻传媒、资料编发等各种有效形式加强政务公开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凡是上级没有明文要求保密的,一律向社会公开。在全面落实各项政务公开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群众反映较大、猜疑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公开,如招投标公开、土地征用公开、计划生育情况公开等。全区30万元以上的工程建设,都采取投票,去年共组织公开投标37次。在做好对社会公开工作的同时,加强对机关职工的公开,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机关内部财务收支情况、各种费用的开支使用情况、公车使用情况、干部交流考核、奖惩情况等都及时在机关内部向职工公开。推进“用人权”领域的公开,努力推进我区干部提拔任用和交流管理上全面公开;率先实施干部任免常委会票决判,取得较好效果。党务公开,校务等公用事业领域的政务公开工作都在大力推广。

二是依法行政,让人民满意。制作评议卡与办事指南,将窗口职能、服务事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工作时间、联系方式发放全区企业与群众手中。通过一般事项直接办、特殊事项承诺办、重大事项联合办、上报事项协助办、控制事项依法办等途径,努力以最简的程序,最短的时限,最低的收费,最优的服务,方便群众办事。2006年区纪委、行政效能室与优化办监督全区政务运行情况,调处各类纠纷19件,立案7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2个,真正做到了依法行政,让人民满意。

三是发扬民主,让社会监督。加强群众的直接监督。区政务服务中心及各街、乡、镇均设立举报电话、政务监督信箱,认真收集群众意见,鼓励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大力开展服务对象评议活动,每办理一个事项,都请求服务对象及时填写评议卡,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作出评议,并将评议的范围向村、社区延伸,定期请村、社区干部和群众评议。2006年区、乡、街、镇区三级服务中心共收到评议卡3万余张,评议优秀率达98%。每年都组织行风政风的评议活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

三、把政务公开工作当作雨花品牌来经营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把政务服务当作地方政府的品牌来经营。以实现“审批零投诉,服务零缺陷”作为我们的目标,大力提倡优质高效的服务,较为成功地开展了政务公开工作。

一是强化服务意识,打造服务品牌。区政务中心、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政府为公众提供行政服务的重要窗口,便民是宗旨,服务是天职。我们要求区政务中心及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始终增强服务意识,牢记服务宗旨。同时,考虑街道、乡镇的行政审批和审核职能并不多,如何做好便民服务和招商

引资服务是重头戏,为此要求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加强全程代理窗口建设,在搞好先期提前参与、中期全力代理、后期跟踪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程代理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突出中小项目的代办服务,提供中介、驾驶证年审等便民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全力打造招商引资的“环境高地”和“效率洼地”,为投资业主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是强化大厅管理,打造管理品牌。工作中,对进厅工作人员严格把关,保持上岗人员的稳定性,要求一旦上岗就不得随意更换。注重业务技能培训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确保程序操作规范、服务用语规范、仪表举止规范,提高工作人员应对和处理政务服务事项的能力。为保证大厅规范运行,制定了整套管理制度。“每日四次指纹考勤、每事一卡群众评议、每周一次早训讲评、每月一次考核奖惩兑现、每季一次季度标兵民主评议、每年一次干部考核评定”,是由我区首创试用,并在全市得到推广运用。为确保中心工作队伍稳定,各个街道、乡镇设立中心值班主任,原则上各个内设部门的工作不得抽调窗口工作人员,确有任务时,必须保证值班主任留守,受理和办理事项。

三是广泛开展活动,打造活动品牌。政务中心工作推行以来,我们努力拓展“大政务”概念。政务公开工作冲破政务服务大厅的局限,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工作活动的开展中,政务工作创立不少活动品牌,得到中央省市媒体的推广与介绍。如:重大人事任免实行常委会票决制,在全市首创并推广;政务中心的“两级平台三级联动”模式,促进了政务网络的扩展与行政效能的提升;中心支部星级支部的评比与党员先锋示范岗的评议,为大厅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每年召开行风政风评议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以及各行业监督员的聘请,民主作风进一步改进;东塘“社区发言人”活动及“街道五日”活动的开展,为基层的政务公开带来了直观互动的公开形式。

5.上蔡县政务公开工作经验和做法 篇五

在市纪委监察局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要求,我县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政务公开,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我县党风廉政建设。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章立制,规范运行。我县按照“村务公开抓提高,乡镇政务公开抓巩固,县直单位政务公开抓推行”的总体思路,研究制定了《上蔡县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和《上蔡县政务公开工作管理办法》,对政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时间、目标和考核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定。规定县直单位政务公开内容有九项(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重大决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审批项目和过程;干部选拔任用情况;招工招干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工程项目发包情况;公用物资设备的采购;收费、罚没项目的依据和标准)。乡镇政务公开内容有四项(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经济活动事项;与村务公开相对应的事项;乡镇政府各部门和派驻所站公开的事项;对乡镇机关干部公开的内容)。政务公开工作,涉及社会公众,以公告、文件、手册、公开薄、明白卡或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和政务公开栏等进行公开。属于机关内部的,采取召开机关干部职工大会、文件、公开栏进行公开。要求县直部门和乡镇政府机关都在显著位置设立永久性政务公开栏,把群众 关心的重要内容分项具体公布。同时,严格规范政务公开程序,根据公开内容,凡是有政策、法规等明文规定的,要依据政策、法规进行公开;对涉及实际执行情况的事项,依据事实如实公开;对重大政策活动以及涉及农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公开前把公开的内容分类整理后,提交党委(党组)或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核批准。重大事项先经县、乡人大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后公开。我县政务公开时间与村务公开时间相对应统一规定为每年的1月和7月。对于临时性、突发性事件或阶段性单项工作,采取一事一公开的办法,在每一项较大事项完成之后都要向社会、群众公布结果。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全县各乡镇、县直单位均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统一由行政“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政务公开工作,县纪委监察局负责全县政务公开的监督协调工作,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确定全县各单位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政务公开工作网络体系。凡政务公开工作不达标者,年终时,取消责任人的评先评优资格,因不公开造成群众上访或酿成严重后果者,追究“第一责任人”的纪律责任,强化了各级领导抓政务公开的责任意识。

(三)健全机制,强化监督。为保证公开结果真实可信,防止图形式、走过场,我县建立健全一套内外结合的监督制 约机制。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评议制度。采取问卷调查、热线电话、各界人士座谈会、新闻媒体专题评论等多种形式,听取和接受社会各界对县、乡政务公开的评议,把政务公开纳入每年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二是实行定期审计制度。结合干部任期审计,每年年初对全县各乡镇、县直机关和部门上年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一次综合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在被审计单位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坚持完善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集体研究决定,防止“暗箱操作”、少数人说了算。四是切实做好监督检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在搞好组织协调工作的同时,重点对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进行抽查,督促一些工作落后的单位整改纠正错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五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主动配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政务工作专题会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六是强化责任追究制。对推行政务公开不力的领导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对拒不推行政务公开或政务公开中弄虚作假、侵犯民主权利的行为,坚持追究责任。

(四)严格标准,加强管理。我县对政务公开的目的和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一是看党政领导对政务公开是否高度重视,是否及时传达贯彻了中央和县有关会议精神,是否定期进行了研究,落实了责任,是否建立和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要看 抓工作的力度如何,措施是否得力,是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三要看群众是否满意,在群众评议、民主测评中,群众对县、乡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政务公开满意率是否有较大提高。四要看是否促进了本部门、本单位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是否圆满完成;是否存在群众因对政务公开不满意而上访,甚至发生干群矛盾激化的问题。

二、经验和体会

(一)抓认识,营造政务公开环境。政务公开是一项新的改革措施,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重要举措,是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迫切需要,必须站在建设民主法制国家的高度、站在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高度、站在发展经济的高度重视和对待它。我们通过广播、电视、下发文件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强调各单位、各部门应充分认识政务公开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从大局出发,查源补漏,积极主动查找本部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效预防和遏制部门系统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越权执法、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现象,铲除政策不落实、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至上、行业垄断、各种“三乱”行为等不正之风,加大群众监督力度,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政府同群众的联系,兴利除弊,从严治政,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有效地履行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各部门及其干部职工认识到公开是责任、是义务,促使各部门由不愿公开转变为自觉公开,使个别部门由不公开转变为不能不公开,在全社会营造出政务公开的良好环境。

(二)抓领导,为政务公开提供组织保证。政务公开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保证工作规范运行,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政务公开工作领导责任制度,建立起县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组织负责协调的领导机制,各单位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抓好分管工作的政务公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部门把政务公开工作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业务结合起来,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与部门单位行风建设结合起来,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防止“暗箱操作”,保障公民权利,提高行政效率。政务公开工作是一项必抓的工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强调讲政治、讲纪律,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推行政务公开不力或不称职的领导干部及时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对在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中发生的行政过错和干部思想作风问题,界定领导应负的间接责任和直接责任,进行责任追究,保证政务公开工作顺利进行。

(三)抓重点,带动政务公开稳妥推进。目前,一些机关存在这样那样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上的原因,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要考虑到群众的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考虑到机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承受能力,因此,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坚持整体推进的原则上,以保障群众权益为目的,突出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抓好公安、法院、工商、税务、城建、土地、质量监督、人事劳动、教育、民政等执纪、执法、监督部门和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部门,重点抓好项目审批、办证审照、执法办案、监督检查以及行政收费、处罚等关键部位,重点向群众公开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办事条件、标准和要求,办事纪律和廉政制度、责任追究的办法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向单位内部管理延伸,向领导决策延伸,建立和完善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决策科学民主、权力公开透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四)抓监督,建立政务公开保障机制。一是加强群众监督,我们采取群众评议、电话举报、社会调查、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群众对政务公开的意见,征询群众的建议,对不切合实际的做法及时纠正,对违反公开制度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二是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的监 督职能作用。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制度,组织人员对各单位、各部门政务公开情况进行检查,对公开过程、公开内容实施监督,对群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收费和办事程序方面的问题从内部财务、资料入手,核实公开的真实性,保证政务公开的规范性。三是注意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和舆论监督作用,适时组织新闻单位报道政务公开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好的典型和好的做法,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推动政务公开工作更好地开展。

(五)抓管理,保证政务公开质量。政务公开的质量高低决定着政务公开工作的成败,政务公开要深入、健康、持久发展,管理是关键。我们在管理中,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做好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政务公开是一项新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在政务公开过程中,凡是需要群众知道的,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都要实实在在地公开,不能强调单位和特殊性,不能因单位领导的好恶,取其所需,取其所用,不能藏头露尾,含含糊糊,更不能搞假公开。二是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内容决定着形式,这就要求公开的形式必须服从公开的内容,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我们要求除按照规定的需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公开形式,逐步扩大公开领域。同时,在公开的过程中,不能图形式,形式再好,没有内容,群众想看的看不到,就成了形式主义。三是坚持改革和创新。政务公开本身就是要摒弃原有的行政弊端,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改革就要创新,不创新,改革的效果就得不到巩固,在政务公开中,我们不断从完善管理体制、约束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入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研究、探索规范行政管理,完善权力监督制约的措施和方法,通过制度和管理上的创新,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达到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目的。

附件:上蔡县政务公开工作亮点单位名单 上蔡县财政局 上蔡县国税局 上蔡县工商局 上蔡县教体局

上蔡县水利局 上蔡县审计局 上蔡县人事和社会劳动保障局 上蔡县蔡都镇 上蔡县黄埠镇

6.政务电话礼仪介绍 篇六

1、语调的魅力

语调最能体现细致微妙的情感。如果语调过高,语气过重,往往会使对方感到尖刻、生硬、冷淡;语气太轻,语调太低,会使对方感到无精打采,有气无力;语调过长又显得懒散拖拉;语调过短又显得不负责任。一般来说,语气要适中,语调均应不影响别人办公为佳,同时要让对方感到亲切自然。

2、音量的掌握

公务员在接打电话时语气也应当温和,由于打电话是远距离传递信息的过程,因此通话过程中发音清晰、咬字准确是保证通话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果说话含糊不清,咬字忽重忽清,音量过高过低,则不利于对方接受信息。

3、语速的控制

适中的语速是保证通话质量的关键。如果语速过快、对方很可能不能准确无误的接收到所有信息;如果语速过慢,则容易引起对方的不耐烦和急躁的情绪,所以说话的时候要保持语速适中。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而听不清对方的话,通常不宜抱怨对方,可以委婉的告诉对方:“不好意思,我这边线路有点问题,听不清您的声音,请您声音稍大点好吗?”

4、语气的把握

7.垄侧栽培创高产经验介绍 篇七

一、免耕播种, 省工省钱保全苗

一提到山地, 大家都会知道, 上山容易, 下山难, 就是说上山下山之难。那么在山地种庄稼, 可想而知, 难度就会更加大了。要想多打粮, 创高产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是一个多么难以实现的问题啊!

近些年来, 随着科学种植方法的不断更新, 新的种植方式的不断出现, 使得此种想法不在成为遥不可及的梦。主要是免耕技术的出现, 很好地解决了山地种植的难题。在前茬的基础上, 不用再刨茬, 就是不动茬子, 利用免耕播种机抠帮垄, 使得施肥、下种一次完成作业。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全苗, 还十分保水, 使得抗旱效果更好, 为创高产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二、平地免耕, 实现宽窄行种植的优化模式

这个种植方式, 说起来麻烦, 做起来很简单。就是隔一个垄沟可劲大把下肥, 而后在隔沟上用犁抠这个沟, 左右抠帮, 随之扎眼下种, 一踩就完了。操作起来很简便易行。隔沟作业, 实现了宽窄行种植, 每公顷可以保苗达到6万株左右。并且还可以在宽沟每隔两尺再种植两株。这样, 就在原有基础之上, 每公顷又可以增加1.2万株, 加之前面的6万株, 使得总计算起来每公顷保苗就可以达到7.2万株。虽然株数增加很多, 使得植株密度加大, 但是由于不影响作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等条件, 因此同样实现了保苗创高产。

三、免耕作业, 减少投入

很多科技示范户种植的土地, 都是实现了免耕作业, 一次性种植完成, 减少了许多工时和费用投入, 全面改变了过去的三铲三趟的老习惯。不但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而且还增加了产量, 这绝对是农民今后种植的一种好的发展方向。

综合以上做法, 可以看出免耕播种具有巨大的优势, 具体如下:

1.

抠帮 (也就是所说的免耕播种种植, 本地农民习惯于叫抠帮种) 种植, 是保墒、保水、保全苗的最好方法。当然, 这是针对于一些跑风岗子、山坡地而言。对于肥沃的平川地, 要因地制宜。多年来, 对于我们这些山区、半山区的种地老传统就是刨茬子、整地、打垄、施肥、播种等一系列作业, 结果到头来, 春风一吹, 干到垄底, 不下雨, 不出苗, 下了雨, 也拿不了全苗。而抠帮种植这种方法, 没有破坏土壤的墒情, 使得不论春风怎么吹, 地里始终保持湿润。这样就可以有效保墒、保水, 对于保全苗就有了很好的保证。

2. 抠帮种植, 实现了宽窄行。

宽行增加了株数, 这种模式, 合理密植, 优化植株生长, 给创高产打下了良好的空间。通过科技示范户的种植方式, 虽然每公顷保苗在7万株以上, 但是没有看出庄稼拥挤, 每颗玉米都有良好的生长空间, 这怎么能不高产呢?

3. 能够做到按配方大剂量投肥, 而且不烧苗, 保证了实现保全苗。

科技示范户把大剂量的复合肥集中施在垄沟里, 而后抠帮下种, 真正实现了种肥隔离, 再多的肥也不烧苗。杜绝了过去种地多投肥就烧种的现象, 实现了保全苗, 达到了创高产的目的。

4. 减少投入, 增加效益。

科技示范户的种植方式与传统的种植方式相比, 粗略的算来, 灭茬、打垄、铲趟三遍工累计接近上千元, 这样直接就等于每公顷土地增收一千元左右。

5. 免耕作业, 绝对是一项增产措施。

对于铲趟, 再好的作业机手也难免不伤苗, 伤多少就减少多少产量, 每遍伤一点, 三遍得伤多少啊。旧观念以为, 趟地能使地疏松, 庄稼长得好。岂不知, 庄稼趟一次就伤一次根, 特别是第三遍, 伤根最严重。免耕就可以很好地克服不良种植习惯所带来的损失。

免耕作业不但能使粮食增产, 还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如果全县的土地趟三遍地, 机械作业得消耗多少柴油。累计算起来又可以给国家节省多少能源啊。

总之, 通过科技示范户的种地方式, 使得我们真正做到了省工、省时、保水, 节约能源, 属于节本增效的好模式。值得大力推广和介绍。

8.政务公开经验介绍 篇八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公开课 教学经验 移植

公开课教学是有效促进各学科老师教学能力快速提升的有效形式,在我国各级学校得到广泛而有效的推广。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将公开课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公开课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公开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等问题上,对于公开课的教学经验移植方面的研究却着墨不多。笔者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着在有效教学目标理论的指引下,对公开课教学经验移植方面的问题做一番研究,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

1.有效教学

大多数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来讲是有效的,最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说到底,有效教学就是一种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种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有效教学的理念应该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效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益;二是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方式和方法,策略性地提高教学成效。

2.教学经验移植

教学经验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个体与外部因素不断的相互的作用而获得的经历和体验。它既是一名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教学的资本。新加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学难题。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难题,年轻教师经常会移植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这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一种捷径。其实,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单是新加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需要移植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其他的老教师面临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知识也须要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这就涉及到教学经验移植的有关问题。

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指教师在现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和引进外来的先进教学经验,经过自己的深加工之后再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改善教学质量。须要注意的是,教学经验的移植并不是简单的拿来就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全盘照搬,而是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经过深入的加工、尝试和取长补短之后,用于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该方式方法并不完全排斥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它是在现有教学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引进吸收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二、有效教学视角下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达到有效教学目标的有力支撑,也是公开课教学之所以得到有效推广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受教师个人阅历、学校师资保障以及学生的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经验,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1.合理性

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教学经验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正是由于新进老师与有经验的老师之间教学效果的不同,才使得教师的教学经验有着更为清晰的合理性。

一方面,教学经验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是长期以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经过了无数次的教学演练和教学实践。特别是各级学校推广的公开课,更是优秀教师的辛苦结晶。缺乏相关经验的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要通过借鉴优秀公开课的教学经验,弥补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与优秀的公开课教师相比,缺乏相关经验的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说课、课后总结以及对学生的教学辅导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优秀的公开课教师能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注重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新进的教师则缺乏相关的经验,在教学上也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2.局限性

在看到教师教学经验有其合理性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受教师个人阅历、学校师资保障以及学生的基础等方面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经验,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新进教师很可能受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思维惯性影响,不能自由地伸展开来,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有些公开课的教学经验,并不能随着课改的进程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反而是继续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很多公开课上,一讲合作方面的内容就是小组讨论、小组协作等,其原因一是有的教学经验缺乏随机应变,不能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合本课程的合作模式;二是根本没有结合课程考虑本课程是否需要合作方面的内容,只是照搬公开课的相关内容。如此一来,无法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有效教学视角下公开课教学经验的移植过程

1.选定移植对象

有些教师在选择教学经验时,不加选择地拿来使用,不考虑是否适合本人的教学风格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导致学生不适应的情况出现,教学经验移植失败。因此,我们务必高度重视教学经验的选择问题,认真选择移植对象。

(1)教学经验要适合自己的教学特点

有的教学经验看起来非常优秀,且其他教师移植得也不错,但是并不代表该教学经验也适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因此,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认真分析,在多种教学经验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移植。

(2)教学经验要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就是为学生而教,再优秀的教学经验,如果不能适用于学生的个人学习,也是不成功的教学经验移植。因此,在选择教学经验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适应程度,选择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经验进行移植。

2.提炼教学父本

经过第一个阶段的选定移植对象后,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对选定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提炼出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内容,并加以改造。在提炼教学父本的时候,要注意分析教学经验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差异,考虑到教学父本对所有学生的照顾程度。如果提炼出来的教学父本没有注意到教学经验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差异,也未考虑教学父本对所有学生的照顾程度,那么提炼出来的教学父本就是无效的,不能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提炼教学父本这一过程是教学经验移植的关键一步,如果提炼得合适,将能够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如果提炼不好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经验的移植中,必须高度重视这一个环节。

3.教学母本确定

这一环节是教学经验移植的提升环节。提炼出的教学父本要想发挥作用,成为教学的母本,还要经历一个不断自我扬弃的过程。虽然教学父本是从优秀的教学经验中进一步提炼出来的,但是该教学父本是不是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还是一个未知数。这时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将那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父本内容吸收引进进来,将那些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父本内容剔除出去。然后将自己的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融入提炼出来的教学父本中去,经过一系列的磨合,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母本。如此形成的教学母本既适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也契合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学母本。

4.教学父本母本融合

教学父本母本融合创新是教学经验移植的最后一个环节。父本和母本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粘贴复制的过程,而是创造性的将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父本和确定的母本进行融合贯通的过程。教学父本母本融合创新是教学经验移植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它决定了教学经验移植的成败。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教学父本母本的融合创新,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父本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母本的教学结构之中,进而在教学理念上引进和吸收父本的有关内容,最后达到父本和母本的实质融合。

四、有效教学视角下公开课教学经验有效移植的对策

1.实现公开课教学责任性与完美性的统一

什么样的公开课才是优秀的、完美的公开课,这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的学者认为,目前的公开课都是多名老师和学生参与其中,经过演练多遍的造假过程。也就是说,这部分学者追求的是最原始的公开课,即公开课应当贴近实际,与日常的教学过程相一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探讨。我们之所以要移植优秀的教学经验,就是要提炼其中的优秀点,而不是原始的常态化课程。同时,追求公开课教学的完美化还应该坚持公开课教学的责任心,杜绝任何形式的作弊造假行为,打造科学、完美、有责任心的公开课。因此,我们在公开课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开课教学责任性与完美性的有机统一。

2.注重公开课教学优质元素的选择与搭配

公开课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经过多次演练而产生的优秀成果。公开课教学里融入了大量的教学闪光点,我们不可能一一复制。这就要求我们在移植公开课教学经验时不要全部纳入其中,而是应该积极选择公开课教学中的优质元素,将其中的优质元素引入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选择一些适合自身实际的公开课教学优质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3.强化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并提高其业务能力

移植公开课教学的经验,最终还要落实到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老师身上。老师是公开课教学经验移植的重要主体,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决定了公开课教学经验能否移植成功。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认真分析综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4.搭建平台强化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推广

打造科学完美的公开课不是最终的目的,加强公开课教学经验的研究推广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大面积推广公开课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对提升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公开课教学经验的研究和推广。实现公开课教学经验的研究推广,要注重协作的精神。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要结合自身的特长,注重与其他老师的合作,以长补短,实现1+1>2的效果;同时,也要为推广公开课教学经验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并对开展公开课教学的教师给予资金、职称等方面的支持,以保障公开课教学经验的研究推广。

笔者在界定有效教学与教学经验移植概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及公开课教学经验的移植过程,并就下一步如何有效实现公开课教学经验移植提出了几点对策。但是,公开课教学的经验移植问题还未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公开课教学经验的移植,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目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金锋,等.教学经验移植——新手教师的成长策略[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1).

[2] 张云霞.论公开课教学经验的有效推广[J].当代教育科学,2011(4).

[3] 余德英.有效教学视阈下的教师教学经验探讨[J].肇庆学院学报,2010(4).

[4] 高金锋,等.论教师的教学经验移植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

9.政务公开经验介绍 篇九

近年来,××县国家税务局把推行政务公开作为促进依法治税,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加强队伍建设的切入点,不图形式,不走过场,深入持久,务求实效,建成了一个既有一定档次和规模,又有丰富内容的窗口工程。从“文明办税八公开”着手,在全县六个基层分局和县局

办税服务厅,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推行面达100%,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阳光税务”已经遍及山区和川道。

一、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服务于纳税人的理念。

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服务于纳税人,是依法治国、依德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自觉接受纳税人监督及取得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服务于纳税人是相互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政务公开是依法行政的前提,我们要始终坚持,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公开、在公开中服务的理念。

二、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国税部门政务公开分为对外公开和对内公开两部分。对外公开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公开的主要内容是以“文明版税八公开”为基础延伸至目前的十四类事项,即:纳税人的权力与义务、税收政策法规、税务机关的工作流程、税务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受理纳税人投诉部门和监督举报电话、违反规定的责任追究等。并相继规定了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机制。向社会和纳税人实行政务公开的主要形式,即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公开;通过发送有关涉税文件、资料和书籍进行公开;通过在办税服务厅设置活页式公告栏板、示意图以及发放办税指南、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公开;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纳税人座谈会、业务培训会,通报有关纳税事项和宣传税收政策法规;通过税法宣传月活动和日常宣传、纳税辅导活动,宣传税收政策、法规;设立税务咨询窗口和税务咨询热线电话,并向纳税人告知,解答纳税人的各种涉税问题;通过××县国税局网站及时公开和更新相关政策法规等形式。

对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内公开对象主要是国税系统内部的干部职工。公开的主要内容有任用领导干部、内部财务审计、经费支出、基建招标、大宗物品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事项,公开的形式有局域网电子通告栏、局务会议、办公场所张贴通告等形式。另外还针对一定时期的专门事项设立民主监督小组会议,积极扩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促进了群众参与管理的主动性。

三、国税部门政务公开的重点和难点。

政务公开主要是解决政府及部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问题,我们国税系统也不例外。我们政务公开只是初步的探索,国税部门的政务公开难点是:加强与地方政府政务大厅的衔接,加强沟通协调,提高数据共享程度的问题。国税部门的政务公开的重点是:应该加强研究,要按照“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对需公开的事项进行清理,列出具体目录。各部门结合业务工作内容,分别提出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对内公开、对外公开的事项目录。二是加强调研工作,总结推广经验,提高政务公开理论研究水平和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税收执法方面的公开,主要在完善提高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办税服务厅这个国税“窗口”和公开办理的重要载体作用,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行政管理权方面的公开,重点要在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事项公开的水平上下功夫,即加强对人、财、物管理,以及与干部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领域的事项公开程序、方式的研究,完善制度,推进行政管理规范化,使政务公开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务公开评议制度、政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小组内部工作制度等,确保政务公开规范运行。四是要加大政务公开的宣传力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拓宽社会了解税务系统政务公开工作情况的渠道,接受群众监督。五是县局要加强对税务系统政务公开的领导,把全面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作为税收工作和全县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的一项内容。六是要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有关政务公开工作的制度要求得到落实。

四、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1、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全员政务公开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对政务公开的认识,统一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对待此项工作。

2、为确保政务公开健康顺利运行,我们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一系列保障制度,如对外宣传制度、对内教育培训制度、便民优质服务制度、首问负责制度、组织监督制度、内部考核制度、社会监督和公开办税制度、奖惩制度、重要事项向纳税人通报制度等。并逐步探索国税部门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保障运行机制,促进政务公开工作走上了规范化道路。

3、为使政务公开工作不图形式,不走过场,我们在全系统积极推行绩效考核管理,通过绩效管理把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处,利用政务公开解决问题,促进工作。县局都每月把将政务公开落实情况作为绩效管理考核的必定检查项目。我们还研究出台了政务公开责任追

究办法,成立了明察暗访小组,不定期深入到基层各税所明察暗访,走访辖区纳税人,听取他们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税风税纪的反映,对公开栏模糊不清和该公开的内容没有公开的及时指出,限期整改。特别是对故意瞒报重要信息,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及时落实到位的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并列入绩效管理。同时,我局还聘请人大、政协、企业、行业协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渠道的18名特邀监察员对国税部门政务公开工作广泛的进行社会监督。根据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补充、完善、改进政务公开工作,使我局政务公开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要求。

4、在工作中,我们注重从群众最关心、社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做到公开、及时、全面、真实。针对群众对个体定税过程中存在疑惑的问题,我们邀请了部分纳税人代表、协护税组织人员以及特邀监察员参与定税过程,他们和税务人员一起深入市场开展典型调查,进行税负测算,然后根据不同路段、不同经营规模合理确定每位纳税人的税负,该调增的调增,该调减的调减,有效消除了纳税人长期以来的认识误区。同时我们把政务公开工作与优化纳税服务紧紧结合起来,实行落实服务承诺,认真执行优惠政策,有效地支持了企业发展。全力构建“服务型税务机关”。

5、解决了办税不公问题。个体税负、违章处罚等是纳税人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极容易出现征纳双方矛盾和纠纷的环节。政务公开的实施,提高了透明度,把各项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有一个分局长是这样回答说情人的:“我们现在实行了政务公开,定税和征税每月都公布出去接受社会监督,你过了我这一关,过不了群众这一关。”

10.政务公开经验介绍 篇十

坚持两带两促 建设魅力信阳 信阳市党务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

近年来,我们围绕建设清廉信阳、魅力信阳发展目标,坚持用党务公开带动政务公开、用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用党务公开促进党内和谐、用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了党务、政务公开工作良性互动、不断深入。2007年,我市被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表彰为“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示范单位”。

一、工作部署体现一个“真”字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开工作,真抓实干,不走过场,持续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部署推进。2002年以来,先后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将领导小组办公室定为常设机构,在市纪委设立政务公开室,副处级别,编制4人。各县区相继成立公开工作常设办事机构。目前全市政务、党务公开工作专职人员已达150名。市委常委会每年专题听取一次公开工作汇报,研究决定有关重大事项。定期召开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具体措施。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每年都发文安排年度公开工作任务。明确各级行政首长和党委党组一把手为政务党务公开第一责任人。政务、党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协调发展,凝聚了干群力量,优化了政务环境,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扎实成效。2007年以来,我市经济增速连续保持较高水平,先后获得国家双拥模范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多项荣誉,在清廉信阳、魅力信阳建设上大步迈进。

二、政务公开注重一个“实”字

(一)全面公开政务信息,实践为民宗旨。深化乡村政务公开。结合农村“三资”清理对全市3362个行政村的家底进行了全方位的清查和公开,在全市201个乡镇办事处建立村级“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和村务监督服务中心,根据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进程及时调整充实公开内容,从而保障了村务真实公开和村民有效监督。目前全市69个难点村、上访村通过村务公开的有效运行,已变成了稳定村。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及时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开通信阳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制定了5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面实施。如2010年共公布政府信息74505条,比上一年增加15%。政务透明增进了投资者信心,以2010年为例,全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46.5亿元,增长149%。

(二)推进权力透明运行,实现群众参与。完善政府决策群众参与机制。近两年全市各级政府共向群众公开200项重大行政决策,吸纳群众意见800余条,保障了群众对重要经济社会事务的参与权。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出台了《规范自由裁量权、推进行政权力透明运行实施意见》,全面开展行政权力清理,政府职能部门职权目录全部上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强裁量权执行情况检查,及时纠正违规用权行为,促进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自由裁量权的公正运行。深入推进司法公开。及时公开与群众和诉讼参与人利益相关的内容,定期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大力倡导巡回审判模式,组织人民陪审员参与陪审,司法部门对案件讯问实行全程录音、录像,积极推行网上审判直播。

(三)健全政务服务平台,实施立体服务。建全四级服务网络。2008年新建了功能齐全的市行政服务中心,10个县区、201个乡镇(办事处)均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或办事大厅,在多数行政村建立了村级代办点,实现了政务服务功能下沉。将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精减至166项,为全省最少。在各级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负责、一次告知、流程公开等基本服务制度的同时,又推出联合提速办理制、投资代理制、部门审批权首席代表制、一周办结制四大制度。近两年来,市行政服务中心日均办结事项2000件,平均办理时限仅为0.45天。完善电子平台服务功能。建成包括市政府及其部门、县区和乡镇政府网站在内的政府门户网站群,开发了信阳市政务服务电子平台应用系统,广泛采用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实施公开,市长、县长服务热线高效运行,为群众提供全天候、多样化服务。

三、党务公开突出一个“新”字

政务公开的深入发展将党务公开提上了日程。我们抓住时机,开拓创新,先试先行,打开了党务公开新局面。

(一)不断拓展新领域。2007年,我市商城县开始探索推行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2009年,省纪委、省委组织部把商城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党务公开试点。2010年,商城县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其经验做法得到省纪委和中央纪委肯定。2010年底,市委高规格动员部署,全市强力推进党务公开。今年初,中央党务公开领导小组确定我市及商城县为全国党的地方组织党务公开联系点。我市党务公开从范围、层次和标准三方面得到拓展提升。

(二)建立健全新机制。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是推进党务公开的根本保障。我市完善了“公开日”制度,在“政务公开日”基础上将每年的7月1日定为全市的“党务公开示范宣传日”。市、县两级党委和市、县直部门建立健全了党务公开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2010年全市共举办各类新闻发布会110次,发布有关信息600余项。实行党务公开监督员制度,全市共有党务公开工作监督员1600人。健全成效评价制度,将量化评价由政务公开延伸到党务公开。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把党务公开纳入《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办法》适用范围。

(三)积极探索新模式。我们注重上下结合,在党务公开由下至上推进过程中,将基层的成功做法借鉴运用到更高层次的公开中。广泛实施示范带动,在县委权力透明运行方面突出试点县的示范作用,鼓励其他县积极探索;在市级党务公开方面,确定了20个单位进行试点,明确了试点的具体标准。实行市级领导包点,为每位厅级干部确定了一个党务公开联系点,定期对联系点进行督促和指导。市委在党务公开上积极突破,如在干部选拨任用上实施“五个常态化”制度,将选人用人全过程公开,2010年我市利用这一做法选用了16名正处级干部,今年换届前后又选用17名正处级干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深化政务公开 打造阳光工商

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近年来,省工商局坚持政务公开与机关建设结合,以打造阳光工商为目标,围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探索完善行政职权法定化、公开化、规范化、电子化、绩效化运行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得到省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国家工商总局的充分肯定。全省工商系统有2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省政务公开示范单位。

一、狠抓三个“关键环节”,夯实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基础

一是清权确权。工商机关担负着100部法律和203部行政法规相关执法职责,夯实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基础,是深化政务公开关键所在。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以落实新“三定”为契机,对工商部门的职权进行梳理,依法梳理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以及内部管理等6大类共256项具体行政职权,并明确职权来源和依据,编制职权目录,及时向社会公布。二是决策公开。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先后制定了《党组议事规则》、《重大复杂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决定办法》、《重大决策信访评估办法》等,建立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特别是对“三重一大”事项严格决策程序,并以不同方式向系统或社会公开。三是严格程序。按照透明运行的要求,绘制每项行政权力运行程序的流程图,并把职权依据、程序标准、时限要求、纪律责任等,细化落实到流程中的每个工作岗位。

二、实施三项“阳光工程”,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落实 一是实施“阳光审批”。改革审批体制,合并企业、个体、外资登记职能,实行审批与监管分离和一个窗口对外。精简审批收费项目,对原有47个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保留行政审批项目9项、行政性收费项目4项。简化审批程序,将“受理、审查、复核、发照”四个程序变为“一审一核”,将企业名称核准、变更经营时间等核准权授予窗口人员。强化审批服务,全面实施首问负责制、主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跟踪服务制,实行预约年检、上门年检和网上年检,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二是实施“阳光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先后制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行为规范》、《行政强制措施实施办法》、《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等11项配套制度,建立完善了执法评议考核、行政复议、听证和案件回访等机制。特别是结合实际制定了行政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和《执行标准》,细化了5类不予处罚、9类从轻处罚以及5类从重处罚的具体情形,明确了涵盖全部业务的349项具体行政行为的执法标准。同时,实行持证上岗,对全省工商执法人员进行网上登记和公示,全面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实施“阳光局务”。围绕内部的人财物管理权,建立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政府采购和基建工程招投标管理等制度,积极推进局务公开,通过召开会议,编发会议纪要、情况通报等形式,及时向干部职工公开各方面情况。在财物管理方面,全面实行联审会签制度,严格开支审批程序,并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在干部管理方面,全面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推进干部任用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三、打造三个“公开平台”,创新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载体

一是打造窗口公开平台。按照“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运转、高质量服务”的要求,在全系统省市县所四级高标准建设了注册登记大厅(窗口),并在各级大厅(窗口)设立政务公开栏、电子显示屏、电脑触摸屏等。其中先后两次对省局注册登记大厅进行改造,实行敞开式办公,增设饮水机、休息区和报刊杂志栏等配套服务设施。广大企业群众对省工商局企业登记注册大厅公开、便捷、透明的办事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打造电子政务平台。依托系统内部业务网,开发了涵盖所有工商业务的一体化综合业务软件,使每项权力的行使、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通过综合业务软件来完成,实现动态公开向过程和结果公开,随意执法向程序和明白执法,纸上流转向电子化运作的转变。加强省局门户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信息公开栏目,设置了“领导信箱”、“参政议政”、“社会监督信箱”、“监督举报”和“信访信箱”等互动栏目。目前,省工商局门户网站已成为社会公众及时、全面、便捷了解工商工作的重要途径,月点击量达3万次以上。三是打造行政监察平台。开发建设了覆盖省局、18个省辖市局、216个县市分局和1571个工商所注册大厅(窗口)的行政审批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和音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行政审批运行过程的实时监控、预警纠错和绩效考评。电子监察系统运行以后,全系统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提前办结率由71.1%上升到98.7%。2009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等领导同志视察省工商局,观看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工作演示后给予了充分肯定。

把握八个环节 深化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新乡市党务、政务公开领导小组

近几年来,新乡市作为中央党务公开联系点和省“机关阳光权力”试点单位,坚持以促进阳光施政、有效预防腐败为目标,按照“依法确权、科学分权、规范用权、创新管权、科技控权、公开示权、各界评选、追究制权”的思路,不断深化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依法确权,澄清权力底数。我市连续组织两次较大规模行政管理事项的清理,涉及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共922部,明确市政府90项行政权力、51个市直部门4023项行政权力、县(市、区)449个部门7839项行政权力,清理后行政管理事项减少1889项,澄清了各级各部门权力底数。

二、科学分权,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一是分清了市长和副市长的权力及责任。二是分清了市政府系统51个单位707个科室(二级机构)的权力及责任。三是分清了党委系统和法院、检察院12个单位161个科室(二级机构)的权力及责任。四是市直63个单位868个科室(二级机构)不仅分清了对外职责和行政管理事项等外部权力,而且分清了内部人权、财权、物权等内部权力。各县(市、区)跟进完成了“确权”与“分权”,并将行政权力目录及运行流程图向社会公布。

三、规范用权,为动态监督制约权力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机关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市、县两级机关编制《机关工作规范化管理手册》和《科室(机构)岗位职责手册》,建立权力依据、目录、权力运行流程图、工作质量标准、行政绩效内部考核办法等。实行行政权力动态管理制度,对行政权力的设定、增加、变更、转移、取消等进行动态调整并向社会公布,2007年以来依法调整了190项权力,这已成为我市打造“阳光政府”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四、创新管权,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领域监督管理。针对县(市、区)党政正职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2010年6月,新乡市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县(市、区)党政正职监督管理的暂行办法》,明确了监督管理的对象、内容、职责、措施、纪律和责任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对提高县(市、区)党政正职廉政勤政善政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市委制定了《关于市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县(市、区)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风险点管理监督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从市委、县(市、区)委、市直机关和基层党组织四个层面,着力形成上下联动、覆盖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开体系,探索建立新乡特色的权力公开运行机制,提高执政水平。

五、科技控权,提高源头防腐实效。一是实现行政审批电子化。2009年7月,我市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启动运行行政审批系统,截至目前共在网上办理审批事项67.5万件,其中市级12.4万件,各县(市、区)13.3万件,乡镇41.8万件。二是实现公共资源交易透明化。2007年6月,我市率先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坚持“应进必进,源头防腐”工作目标,累计完成交易项目5453项,交易额188亿元,增收节支35.7亿元。三是实现电子监察全程化。2009年7月,我市启动运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联接至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了对行政审批事项的视频监控、网上审批和网上监控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监察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发出9590起预警信息,到期未办结的36个行政审批事项,以及通过视频监控发现有关人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方面的21个问题,发出黄牌或红牌警告,给予当事人诫勉谈话、效能告诫或行政处分,有力促进了行政效能提升。

六、公开示权,增强政府施政透明度。我市连续八年坚持实行市民旁听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在政府重大决策或措施出台之前,特别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物资价格调整、公益事业收费标准变更等问题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先后有500多位市民旁听了7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增强了市政府施政的透明度。2001年以来,市纪委监察局与新乡电台共同举办《行风热线》,累计播出3647期,政府38个部门的领导9118人次走进直播室,接听群众电话18235个,现场答疑解惑12000多个,解决实际问题14476个,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七、各界评权,积极接受社会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各界人士,对市直30个重点行政执法科室(机构)开展社会评价,对88个重点科室(岗位)进行暗访测评,对评价末位的科室实行重点监督管理,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持续开展市直机关科室(机构)季评奖惩工作,对连续2次在本机关排末位的19名科室负责人进行了岗位交流调整。从市直单位确定管人、管财、管物、管执法和管审批五类重点部门391个、负责人710人,分别建立廉政档案,结合群众举报投诉和行风代表评议情况,对208名在重点岗位任职5年以上的科室负责人进行了轮岗交流。

八、追究制权,确保政令畅通。将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涉企“四乱”和违法行政、作风不实、效能低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行政过错案件作为重点,健全“直查快办”查处机制。2010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行政效能投诉701件(次),立案245件,结案243件,追究处理各类人员400人,上缴财政资金1096.8万元,退赔企业和群众66.6万元,进一步维护了企业和群众利益,优化了政务环境,确保了政令畅通。

虽然我市在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些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推进全市党务、政务公开工作,健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保障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完善机制强化措施

深入推进全省法院司法公开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近年来,省法院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主题,按照依法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的原则,扩大司法公开范围,拓宽司法公开渠道,保障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取得了明显成效,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扩大公开范围,以公开促公正

(一)推进立案公开,保障当事人诉权。以设置宣传栏、公告牌、流程示意图等形式,公布案件受理条件、诉讼费用收取、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救济途径等信息,让老百姓打明白官司。设立导诉台,配备专职导诉员,负责对当事人的诉讼引导和法律释明等工作,切实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二)开放庭审活动,确保阳光审判。彻底打开法庭大门,为公民自由旁听提供便利。除必要的身份确认登记和安全检查外,公民不需预约,可以随时走进任何一个法庭,旁听任何一个公开审理的案件。积极推行庭审网络视频直播。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旁听”案件审理,对庭审过程进行监督,目前,全省法院共完成庭审网络视频直播5278次。

(三)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全面实行裁判结果公开。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将审判结果置于阳光之下曝晒。目前,除依法不宜公开的案件外,全省三级法院裁判文书全部上网,裁判文书上网总数达23.5万余份,在全国法院位居首位,有效预防了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增强了法官的工作责任心,减少了裁判文书瑕疵,彰显了法院裁判的公信力。

(四)加快司法拍卖市场化,实现拍卖公开。针对司法拍卖中腐败易发多发的情况,制定《进一步规范司法拍卖工作的意见》,统一把全省252家拍卖机构纳入名册,统一由中级法院对外委托,统一进入产权交易中心竞拍,统一在《河南日报》等媒体公布拍卖信息,实现了入册拍卖机构名单全面公开、拍卖机构选择全面公开、拍卖信息全面公开和拍卖过程全面公开,有效切断了“法槌”与“拍卖槌”之间的黑色利益链条,建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司法拍卖新秩序。

二、拓宽公开渠道,以公开解民意

(一)积极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从2009年开始,将每年的5月4日、6月1日、8月1日、9月9日、12月29日确定为“法院开放日”,作为与公众交流、实现群众和法院零距离沟通的平台。近6万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军人、农民工及各界群众走进法院,观摩庭审,座谈交流,公众参与人次居全国法院首位。

(二)畅通网络公开渠道。开通全省三级法院新闻与政务国际互联网站,网民只需点击所关注的法院主页,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该院的机构设置、职能分工、工作动态、办事流程、投诉电话等内容。开设“网评法院”栏目,2008年,在河南法院网开设“网评法院”栏目。经过两年多的运行,“网评法院”逐渐发展成为法院与网民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纽带。目前,共回复办结网民诉求10367件。开通QQ群“民意直通车”,增强网民与法院的互动;张立勇院长亲自参加,了解网友诉求,回答网友提问。聘请16名网络监督员,对他们发现的有关反映、批评河南法院系统的网贴及评论随时予以回应和处理。举办“网友法官面对面”恳谈会,连续两年从全国各地关注河南法院工作、关心审判事业的网民中海选网友,与法官面对面座谈,通报工作、征求意见、答复疑问。今年,又在全国法院率先开通“豫法阳光”微博,进一步畅通民意沟通办理渠道,接受网民对司法工作的全面监督。

(三)实行重大新闻定期和临时发布制度。全省法院认真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法院重大事项、重要工作部署和大要案审理情况,定期或临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通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如赵作海错案、平顶山天价逃费案、新华四矿“9·8矿难”案,我们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件进展情况,以公开透明、及时权威的信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较好地把握了舆论主动权。

三、发挥公开优势,以公开保廉洁

(一)畅通群众举报渠道,着力强化信访监督。成立法官违法违纪举报中心,设立法官违法违纪举报网站,面向全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主动接受监督举报。对群众举报的问题,组织专门力量逐条核查,做到有报必查,查实必究,决不护短,决不手软。

(二)探索创建人民陪审团,主动接受群众对案件的评判监督。我们从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中选聘普通群众作为人民陪审团成员,在审理案件时,随机选取若干人员担任人民陪审团成员,旁听案件庭审,并对案件处理发表意见,供合议庭参考。目前,全省法院人民陪审团成员库人数达87万余人,参与审理案件3553件。

(三)加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凡法院重要工作部署、重大改革举措、重大案件审判,均以书面形式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协报告。建立结对联络制度,省法院210名法官与944名省人大代表、865名省政协委员建立了固定的联络关系。建立“直通车”制度,对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组成专门合议庭、领导包案、跟踪督办等办法,实施“直通车”办理。

(四)创新外部监督形式,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我们委托社会调查机构对163个基层法院进行群众满意度评价,责成排名后10位的进行整改。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群众中聘请廉政监督员2379名,加强对司法活动和廉政建设情况的监督。为增强监督实效,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廉政监督员等对19个中级法院、163个基层法院、389个人民法庭队伍管理及作风纪律状况进行明查暗访,向45个法院发出督查通报,责令相关法院进行整改,实现了法院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的有效衔接。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形成全面公开、全程公开、实质公开的工作态势,将审判执行活动最大限度地置于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

扎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积极促进服务政府建设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我省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深度不断加大,公开的方式和程序逐渐规范,监督保障的措施和力度逐步加强。至2010年底,全省各地、各部门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60万条,受理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1万件,有力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有效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为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加强领导,夯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机制基础

《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行为的行政法规,具有里程碑意义。2007年4月《条例》公布后,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省政府办公厅按照国务院办公厅部署切实做好我省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并确定省政府办公厅为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指定省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为日常工作机构。

为做好我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省政府办公厅建立了河南省政府信息公开协调会议制度,省政府秘书长为召集人,省政府办公厅、发展改革委、监察厅、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府法制办、保密局、档案局等为成员单位。同时,会同协调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和省新闻办研究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公开目录编制规范及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依申请公开、新闻发布、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豫政办〔2008〕21号)。各地、各部门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本地本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为我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机制保障。

二、多措并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抓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根据《条例》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载体和第一平台。2008年5月1日《条例》施行之日,省政府门户网站即开通了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作为省政府及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平台。目前,政府领导、政府机构、公告公示、政务动态、法规文件、政府公报、人事任免、重点项目、应急管理、新闻发布、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等重点栏目保障及时有序,内容不断充实。同时,我们及时调整全省政府系统门户网站年度评估指标体系,将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情况作为网站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督促全省政府系统门户网站做好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建设工作。各地各部门还利用新闻发布会、行政办事服务大厅、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公开政府信息,不断拓展主动公开的范围,加大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关注度高的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二是完善依申请公开。在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方面,省政府办公厅利用省政府门户网站平台统一开发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网上受理、回复系统,供省政府各部门使用,规范了工作,节约了资金。目前,18个省辖市政府也都在门户网站上开通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网上申请受理系统,全省形成了以门户网站申请受理为主,邮寄、电子邮件、行政服务大厅窗口等多渠道受理的局面,方便了社会公众申请获取政府信息。

三是加强查阅场所建设。在做好政府网站、政府公报等途径公开政府信息的基础上,省政府办公厅不断拓展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在与省档案局充分沟通研讨基础上,2010年11月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建设的通知》,制定了《河南省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管理规定》,指导、推进全省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建设,并在省档案馆挂牌“河南省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各省辖市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建设。2010年,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公布政府信息5.3万多条,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已经成为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又一重要途径。

三、坚持督导,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工作指导。政府信息公开是全省各级行政机关面对的一项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如南阳市市民王清2009年向181家单位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并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被媒体报道炒作,还有涉及“三公费用”和预决算信息的申请如何答复等等。针对各地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我们结合学习研讨《条例》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一方面加强向国务院办公厅汇报请示,一方面针对具体问题组织研讨,在积极应对、妥善处理、有效指导中不断提升我省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依申请公开工作水平。同时,认真应对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投诉举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督促检查。《条例》施行以来,省政府办公厅多次采取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有效地推进了工作开展。目前,郑州、洛阳、鹤壁、新乡、三门峡、周口等省辖市政府和省监察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等省政府部门已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纳入目标管理。焦作市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网上管理系统,加强对本行政区域政府信息公开日常工作及动态数据的监督监测。我们还开展了年度报告专项跟踪,每年3月初督促各地各部门按照《条例》规定的时限和内容,及时准确地发布本地本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两次到我省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督查调研,对我省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是加强培训交流。省政府办公厅多次举办培训班,邀请国家行政学院和省国家保密局、省政府法制办、省行政学院等单位有关专家,针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授课讲解。结合工作实际,通过组织各省辖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座谈会、咨询研讨会等方式,研讨交流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还对全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收集整理,供从事日常工作的同志学习参考。各地各部门也加强了培训、交流、研讨工作。南阳市政府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政府信息公开业务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以《南阳电子政务》形式及时通报本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至2010年底,全省各地各部门共组织政府信息公开培训班672班次,培训3.8万多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健全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全省政府系统门户网站建设,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审批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指导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提高我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搭建平台 规范操作 扎实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工作 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党委

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辖17个行政村、168个村民小组、4.2万人,区域面积81平方公里,90%的区域面积位于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内,共有34个基层党支部、1173名党员。近年来,我们建立乡党委、基层党支部、党员、群众“四方互动”机制,扎实推进党务公开工作。2008年8月被确定为全国党务公开工作联系点以来,连续三年被中央纪委表彰为党务公开工作联系点先进单位。主要做法是:

一、做到“三个强化”,健全党务公开工作机制

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是推进党务公开工作的前提。我们从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入手,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党务公开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溧河乡党委高度重视党务公开工作,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人大主席、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的党务公开领导小组,纪委书记兼任党务公开办公室主任,乡党务公开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各基层党支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纪委协调督查、部门各负其责、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下发《溧河乡关于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的意见》、《溧河乡党务公开内容审核制度》、《溧河乡党务公开意见、建议收集办法和反馈制度》、《溧河乡党务公开监督员制度》、《溧河乡党务公开检查考评办法》和《溧河乡党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等8项规章制度,对公开的内容、程序和方式方法进行规范,进一步构建了党务公开工作的制度体系。三是强化监督检查。从全乡范围内选聘62名党性强、作风正、懂政策的优秀党员任党务公开工作监督员,对全乡党务公开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乡党务公开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党务公开监督员会议,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每季度对全乡各基层党支部党务公开工作进行一次督查,半年组织一次评议,年终总评,并将评议结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行考核奖惩,构建了党务公开监督、检查、考评机制。2009年以来,对公开较好的15个支部进行了通报表彰,对公开不力的3个支部进行了责任追究,真正做到“谁公开不到位就公开谁,谁搞假公开就处分谁”。

二、坚持“三个规范”,注重党务公开质量

形成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是做好党务公开工作的保证。我们着重从内容、程序和时限三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规范公开内容。把党务公开内容统一规定为基层党建、重大事项决策、服务承诺、人事管理等四大项目13个方面,定期公布基层党支部党务公开目录,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全部予以公开,坚决不留“自留地”。二是规范公开程序。严格按照拟定公开内容及方法→党组织审定→第一责任人审签→向党员(群众)公开→登记建档→意见收集整理→反馈(或再公开)等七个步骤运作,做到环环相扣,规范有序。三是规范公开时限。严格公开时限,确保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在公开重大事项时,不仅向群众公开办事结果,而且进一步公开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办事原则及研究决定的全过程,让群众知根知底,提高决策的民主化。

三、突出“四种形式”,增强公开的实效性 找准载体、搭好平台是开展党务公开工作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四种公开形式。一是常规公开。利用乡便民服务中心大厅进行公开;开通了党务公开热线电话;在乡党委办公楼设立电子屏,滚动播放党务公开信息;在文件阅览室,党员群众可以随时查阅所需的不涉密各种文件;各基层党支部利用“党务公开栏”发布党务公开信息,使党员群众及时了解党组织工作动态。二是定期公开。把每月28日的党员学习日,确定为党组织通报工作情况的固定日期,及时向党员通报、公开党组织工作信息。三是点题公开。对党员群众最盼望最想了解的问题实行点题公开,党组织及时说明有关情况。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而又急需办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和重大事项的办结、处理情况随时向党员群众公开,接受监督。2010年,党员和群众点题公开120余次,全部按要求进行了公开。四是预先公开。乡党委及基层支部在决定办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之前,将方案提前公开,充分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如乡党委在计划兴建乡中心敬老院时,及时将初步选址意向、投资额向全乡干群公开,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干群意见、建议。综合各方面意见,三易其址,现已建成。

目前,乡村两级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事项、大额资金使用等情况,全部通过党务公开进行了公开,畅通了党员和群众参与渠道;同时,以党务公开引领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推进便民服务,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全乡85%的支部书记、70%的党员,成为“双强”带头人;17个农村支部,一类支部达15个。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单位,综合实力跃至全市第12位、宛城区第1位,初步形成了生物能源、光电光伏、新能源装备三大产业集群。

开展阳光计生行动

树立人口计生部门良好形象 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近年来,河南省人口计生系统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政务公开、便民服务、维权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阳光计生行动”,逐步建立起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维权的新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阳光计生行动”荣获国家政风行风建设唯一一个“创新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探索,创新阳光计生思路

多年来,在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干预下,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负面影响较大,部门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新形势下人口计生部门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成为亟需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在全省提出“让群众满意在阳光下实现”的新思路,确立四种理念,强化四种意识。一是确立大人口理念,强化统筹意识。把阳光计生行动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着力点,融入政府部门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二是确立民生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把阳光计生行动作为造福广大农民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还权于民、取信于民、惠泽于民。三是确立透明理念,强化公正意识。把阳光计生行动作为推进政务公开的侧重点,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四是确立依法行政理念,强化法治意识。把阳光计生行动作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立足点,提高人口计生部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多策并举,推进阳光计生行动

(一)推进三个公开,促进阳光管理

在全系统积极推进政务、事务、村务“三公开”。一是公开要求规范化。从2004年起,先后印发了河南省人口计生政务公开规范、阳光计生行动工作规范、阳光计生示范单位创建标准等10多个指导性文件规定,明确了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台账、考核“六规范”。二是公开内容具体化。确定了人口计生行政管理部门重点公开“三重一大”、评先评优、目标考核和涉及群众利益的生育政策、工作纪律、办事程序、投诉举报等6类33项内容,基层技术服务机构重点公开机构职能、服务项目、收费项目、依据等8类9项内容,行政村重点公开奖励政策兑现、生育指标发放、村干部生育、缴纳社会抚养费情况等5类28项内容。三是公开形式多样化。坚持动与静、无声与有声、平面与立体相结合,明确了政务公开栏、宣传页、电子触摸屏、显示屏、网络、简报、短信等11种公开形式,县乡村公开率达96%以上。四是公开管理制度化。制定定期公开、督促检查、服务承诺、定期议事、意见反馈、评议监督、评估考核、责任追究、信息上报、档案管理等10项制度。群众说:“现在计划生育是给我们群众办好事的,啥事都很清楚、明白”。2010年7月12日、13日,《中国人口报》连续两个头版7000字报道了我省开展“阳光计生行动”的经验做法。

(二)深化四项改革,做到阳光施政 一是推进财务改革,实现阳光财务。每年坚持下基层调研,掌握各项数据,制定经费预案,在下拨中央和省级专项经费中,实行集体决策,民主管理,主任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现阳光人事。对全省计划生育村专干公开招聘,实行县管、乡聘、村用,形成了阳光选人用人机制。三是推进计生目标考核改革,实现阳光考核。做到五公开:方案提前公开、调查时间公开、调查过程公开、调查纪律公开、调查结果公开。年初下发调查方案,印发《调查纪律》,每个调查组配备一名纪律监督员,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四是推进评先评优改革,实行阳光评先创优。公开评先评优内容、标准,实行百分制,加大行风评议在评先评优中的分值,减少人为因素。

(三)开展五项评议,推动阳光服务

把行风评议作为深化阳光计生行动的推动力,坚持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事做起。一是积极参与纠风部门组织的社会评议,切实整改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群众满意高兴。二是在农村开展“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活动,推动基层转变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在城市开展“请流动人口和农民工评计生”活动,尊重和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四是在系统内开展“下评上”活动,推动领导机关转变工作作风。五是在基层开展满意站(所)评创活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为国家谋实策,让群众得实惠,使服务更温馨更“阳光”。问卷调查表明,群众满意率达96%以上。

(四)抓好五项监督,确保阳光维权 加强监督是阳光计生行动得到落实的保障。一是完善行风热线制度。省市县开通了“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完善工作制度,实行24小时服务,已接受群众咨询、诉求26089人次,解决问题2823多件次;建立了领导干部定期上线制度,及时解答或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增强了监督维权实效。二是完善行风监督员制度。印发了《人口计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监督员管理办法》,各级积极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育龄群众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行风监督员。三是完善实名举报奖励制度。按照《关于建立健全实名举报奖励制度的意见》,对实名举报查实的,奖励举报人1000元人民币,目前已奖励2302人次164.33万元。四是完善主动接受舆论监督的制度。对媒体报道和反映的问题,主动查处,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正确引导舆论。五是完善层级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监督检查制度,计划生育政风行风巡视组以暗访的形式,不定期巡视督查,促进了阳光计生行动的落实。

三、强化机制,保障阳光计生落实

一是建立统筹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阳光计生行动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纪检监察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的工作机制,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二是构建科学的目标评估机制。坚持把政风行风评议群众满意率、阳光计生行动群众认可度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纳入人口计生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省人口计生委与各处室、直属单位、各省辖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完成责任目标的153个单位给予表彰。三是构建完善的工作管理机制。印发了《河南省阳光计生行动工作规范》和《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县标准》等重要文件,全面实行“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维权”。四是构建有力的监督追究机制。组织6个政风行风、阳光计生行动巡视组,对18个省辖市、48个县(市、区)、9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阳光计生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暗访巡视,实施了责任追究。

四、突出为民,提升阳光计生形象

一是开展便民服务,提高满意率。按照《便民大厅服务规范》要求,省、市、县、乡全部建立了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大厅(窗口),集行政审批、政务公开、便民服务、受理投诉、政策咨询、代理服务六种功能为一体,一站式办公,一条龙规范服务,让群众对环境、态度、效率、服务、结果五满意。二是实行代理服务,增强公信力。明确代理项目、代理程序和工作制度,形成全面完整的代理服务规范,群众需要到计生部门办理的所有事项,全部由乡、村计生工作人员全程免费办理并及时送到群众手中。三是开展评创活动,提升服务力。开展基层站所评创和“转变职能、贴近民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活动,印发《河南省人口计生系统深化评创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实施方案》,75个群众满意的基层计生服务站所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 大力弘扬社会公平正义

郑州市人民政府

2006年以来,郑州市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了罚款自由裁量阶次制度,首次在地市级层面对行政处罚裁量权进行规范,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先导性影响。2007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同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在郑州市召开了经验交流会。2009年,省政府在全省推广郑州市的做法。2010年,我市获得了“首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

一、建立行政处罚裁量权阶次制度的背景和主要进程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中,受行政干预、经济利益、情感情绪及执法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最易被滥用,“同案不同罚”、“合法不合理”、“人情案”、“关系案”、“态度案”、“情绪案”屡屡发生。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不仅造成行政处罚畸重畸轻,而且严重破坏社会公平正义,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2006年,郑州市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首先将占行政处罚比重90%左右、群众关注度最高的罚款处罚作为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突破口。2008年,郑州市政府在总结“罚款自由裁量阶次制度”的成功经验后,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对所有行政处罚事项进行规范。目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阶次制度已在市、县两级行政执法部门全面实施。

(一)分阶细化罚款处罚。为使罚款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既合法规范,又便于操作执行,2006年至2008年,我市在行政执法“三清理两规范”工作的基础上,对梳理出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各行政执法部门有自由裁量的罚款项目,按照罚过相当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一一细化,建立了罚款自由裁量阶次制度。我们按照市政府总体部署、法制局组织指导、各单位具体负责的责任机制,按照以点带面、分步推进的工作步骤,坚持合法性、合理性和公开、公平原则,科学划分阶次、严格规范权力,统一指导46个市本级行政执法部门共对2965项罚款项目划分10528个处罚阶次。同时县级行政执法部门也制定了本部门的裁量阶次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全面推行阶次制度。2008年11月,按照省政府的安排,我市将规范行政裁量权工作范围由罚款项目扩大到整个行政处罚领域。一是对责令暂停执业资格等有时间裁量幅度的处罚,合理划分界定违法等次,确定对应的处罚幅度。二是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处罚情形的,列出单处、并处的行政处罚标准。三是制定了劳动教养、行政拘留的裁量标准。我市45个市本级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行政处罚裁量阶次制度的处罚项目共有10280项,划分处罚阶次41280个,全部在网站上进行了公布,实现了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全覆盖。

(三)多措并举狠抓执行。从2006年开始,我市一直把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纳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依法行政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中,列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强力推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尤其是近年来,我们认真执行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制度、行政处罚投诉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行政处罚检查制度和违法处罚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行政处罚执法卷宗评查,明确要求在行政处罚告知书、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行政处罚审批表和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执法文书中,规范适用处罚阶次和裁量标准,要求说明适用处罚的阶次和裁量的理由,确保行政处罚裁量阶次制度落到实处。2010年9至10月,市政府组织对所属全部12个区县、市本级52个部门的790余件行政处罚案卷进行了检查。除两个垂直管理部门外,各行政执法部门都认真执行了裁量基准制度,758卷适用了裁量基准和适用规则,占到96%。从执行情况看,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成效较为明显,“同案同罚”的效果初步显现,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公平性和处罚决定的适当性都明显提高。

二、建立行政处罚裁量权阶次制度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违法行为阶次和处罚基准。按照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人主观过错等因素,结合行政执法实际情况,将每一个罚款项目对应的违法行为划分为特别轻微、轻微、一般、严重和特别严重五个阶次,特殊情况也可以划分为三个或四个阶次。同时,对每个阶次的违法行为,尽可能地列举出具体表现,并在法定的罚款幅度内按照比例确定不同的罚款基准,在制度上基本保证“同案同罚”。阶次制度还规定,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属特别轻微违法行为,应予以告诫,登记违法行为,不予罚款处罚。

(二)建立自由裁量阶次适用规则。主要包括制定的依据、适用的对象、遵循的原则、程序规定和责任追究以及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从重处罚、一般处罚的规定等。尤其是根据《行政处罚法》法定从轻、减轻和不予处罚的相关规定,对自由裁量阶次的适用提出指导性意见,使自由裁量阶次制度与法定从轻、减轻和不予处罚的规定相互衔接,使法定的从轻、减轻和不予处罚的适用也得到规范。另外,我们还根据法律精神,规定了对于盲、聋、哑等残障人实施违法行为、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等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而对于多次实施违法行为或者在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后继续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在共同违法中起主要作用的可以从重处罚。确定从轻处罚的,一般应在较低阶次或降低一个阶次定性并选择罚款基准;减轻处罚的,一般应在最低罚款额度以下或者降低两个以上阶次适用;从重处罚的,一般应在较高阶次或提高一个阶次给予行政处罚;特别严重的一般应当按最高阶次适用处罚选择最高基准

(三)建立监督制约保障制度。一是实行内部分权制约。为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在省政府法制办的具体指导下,我市规定办案机构依据查明的事实,提出认定的违法行为阶次和适用的罚款基准建议,审核机构(或法制机构)进行审核;办案机构对审核机构意见没有作出说明的,审核机构应当退卷并要求办案机构作出说明;审核机构拟降低或者提高适用阶次作出罚款的,应当在审核机构审核后由行政首长决定。二是建立健全监督措施。实现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全覆盖后,我市普遍建立健全并实行了行政处罚案件主办人制度、预先法律审核制度、告知制度和案例指导等内部制约制度,确保行政处罚裁量阶次标准执行中做到责任明确、同案参考、内外结合、监督有序,取得较好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推进预算公开 打造阳光财政

焦作市纪委监察局

推进财政预算公开是建设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的重要内容。十多年来,焦作市按照“公共权力属于人民,公共财政服务人民”的改革思路,不断在财政预算公开上改革创新,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进步,被媒体和专家誉为“中国财政最为公开透明的地方政府”。2010年8月,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组织的香港、澳门、国内“财政预算公开与防治腐败”三地研讨会上,我市做了专题介绍。

一、主要做法

(一)全领域公开。如何让人民群众看得懂预算并参与监督?这是财政预算公开的关键点。焦作市将财政复式预算作为预算公开的基础,在2000年以来连续多年公开政府公共预算的基础上,由“粗”到“细”,由“表”及“里”,从“内”到“外”,从“部分”到“全部”,实行复式预算精细化管理,把包括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非税收入预算、政府债务预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预算、住房公积金预算、社会性别预算和政府投融资预算等10本复式预算,与部门预算同步布置、同步编制、同步批复、同步执行,全部向社会公众公开,真实反映所有政府性资金的全貌和流向。

(二)全过程公开。焦作市将公众参与式预算作为预算公开的重要程序,2007年以来,健全和完善预算程序和办法,推行参与式改革,将预算公开落实到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环节的每一步。焦作财政在公共预算制定、审批、执行和评估的各个阶段,采用具体有效的运作手段,把“无形”变“有形”,把“抽象”变“具体”,着力打造公众参与式预算环境和机制。突出5个重点方面:信息审核,通过各类信息平台,公开财政预算编制基础信息、资源分布和定额标准。在各预算单位编制本单位部门预算基础上,财政部门统一汇总预算信息并初步审核。项目公示,即把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媒体、网络等进行项目公示,公开征集意见。专家论证,即聘请专家学者对涉及民生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重大资金安排组织论证,汇总意见,形成论证报告,作为科学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参考和依据。社会听证,即邀请社会行风评议代表、行政监督员及相关社会人士对部门预算中的重点预算项目进行听证,提出听证意见报市政府参考决策。人大审查,即焦作市人大常委会选择部分市直单位初审,组织人大代表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和部门预算情况进行公开审查,就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全方位公开。财政预算信息公开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在重点公开的基础上,推进包括程序、制度、重要项目等在内的全方位公开。明确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作为财政信息公开的重点,以让群众知情、解群众疑惑为目标,全面公开财政分配原则、预算编制过程、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分配政策等内容,全程公开预算收支安排、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决算等具体操作信息。预算公开的内容不仅包括政府官员薪酬等人员公用基本事项,而且包括年度部门预算中重大项目资金安排意见和其他重要项目资金安排意见等,让社会各界全方位了解财政预算全过程。

(四)全景式公开。建立财政预算公开的必要载体。早在2002年,焦作市就将预算“大本”放置在财政服务大厅、会计站窗口,供预算单位查询。2007年以来,以“财经沙盘”现代信息系统为支撑,以财政信息网为载体,不断扩大信息公开范围和内容,在行政服务中心、财政服务大厅、会计核算中心、产权交易市场等财政服务窗口,设置电子屏、触摸屏,供人们查询部门预算、复式预算资料;在广场、火车站等人群密集的地方设立电子屏幕;与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联合开展“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行风热线”、“网络直播”等公共财政宣传,及时有效地把事关民生的财政支出动态变化情况向社会公示,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二、工作成效

一是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预算公开透明运作为财政资金编织了一层“安全网”。据统计,1999年以来,全市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立案总数、涉案金额均大幅下降,从1997年的8起580.5万元小降到2010年2起13万元。纪检监察、审计与财政部门通过公务费用量化指标和预警管理机制,有效控制了“三公支出”(“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公务接待费支出”)。2010年,全市公款出国(境)团组、人数分别比上年压缩24.2%、12.6%,公款出国(境)、车辆购置与运行、公务接待等各项主要公务费用支出分别比上年下降23.2%、5.3%和13.3%。

二是增加了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自1998年以来,一系列改革措施,让焦作财政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GDP和财政收支总规模从1999年的211亿元、8.7亿元、1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56亿元、63.3亿元、139.8亿元,人均财政收支水平位居河南省前列。焦作市政府“十一五”期间投入到工业发展、项目建设、结构转型等资金达到48.36亿元。三是增强了政府公信力。预算透明使政府能够倾听百姓的心声,了解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使公众掌握政府的想法及安排,增进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对各项施政措施的支持。在焦作市每年社会“十件实事”公开评议中,有近1万名网民参加投票。在专家论证和社会听证中,吸引了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社会监督员以及普通民众的注意力,社会参与度逐步扩大。通过财政预算公开,公众影响决策,让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群众最需要的公共项目上,做到了用老百姓的钱办老百姓的事。

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财政预算公开受益最大的是老百姓。“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支出分别累计达到36.67亿元、79.38亿元、8.92亿元、53.42亿元、30.8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2.73%、17.55%、26.01%、8.11%、32.13%。焦作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投资数额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十项民生工程”资金投入达28.51亿元,办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就业、看病、出行等幸福事。

三、几点体会

(一)公开是基本方向。“数字里面有政治”。财政预算公开不仅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也表明了政府科学理财、为民理财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公开,把政府的执政方针、运行成本、项目建设、民生投入等关乎国计民生的“政府账本”交代清楚、明白,才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落在实处,才能最大程度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用最低的成本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目标。

(二)透明是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该管的要管好,不该管的要放手。政府职能转变,不仅要通过预算的支出功能分类来反映,更要通过支出经济分类来细化。部门预算从纵向层面明确了财政收支活动的权利、义务主体,社会保障、政府债务、社会性别反映等复式预算则从横向反映了政府在某个领域具体而微的经济活动。把复式预算与部门预算同步编制、执行、决算、公开,就能真正全面立体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目的,也有利于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

(三)互动是基本途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对公共事务包括公共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把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交给群众,让群众参与公开全过程,与社会各界形成强烈的共鸣,公开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实现服务政府以及财政建设和改革的最终目标。

(四)惠民是基本目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现代公共财政根本特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公共财政改革,必须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支农惠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住房保障、饮水安全、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花大钱、花好钱,把百姓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挂起钩来,切切实实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让老百姓的满意、高兴和幸福成为公共财政建设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动力源泉。

拓展领域 完善功能

全面推进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

濮阳市纪委监察局

近年来,濮阳市以“为民、利民、便民”为出发点,着力构建由市行政服务中心、县(区)行政服务中心、乡镇(办)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组成的四级便民服务网络,有效促进了政务公开和服务政府建设,促进了濮阳经济社会发展。

一、整合资源,构建服务网络

一是信息化推进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市行政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按照“高起点、全覆盖、有特色”的建设模式,建立了“一网站三系统”,即濮阳市行政服务网站、网上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将市直43个行政审批部门,251个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通过网络将所有行政审批部门连接在一起,打造了集网上公开、网上审批、网上服务和网上监察于一体的网上行政服务和政务公开平台,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的在线办理、全程监督。按照便民高效和建筑面积与功能布局匹配原则,设立了行政审批、政府采购、电子招投标、劳动保障服务等13个服务大厅,在大厅配备了大屏幕显示器、查询触摸屏、投诉器等电子设施设备,提高了行政服务的科技水平。

二是标准化建设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各县(区)按照规范化要求,不断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建设,在场地外观、标牌标识、窗口设置、功能区划等方面实施标准化建设。服务大厅统一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公示了办事流程图,印制了服务指南,制定了管理制度,统一了服务规范,保证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五落实。

三是规范化建设乡镇(办)便民服务中心。坚持不增加编制、不大拆大建、不加重基层负担的原则,立足乡镇现有资源,对乡镇政府和基层站所办公场所进行有效整合,科学利用。在有条件改建、扩建便民服务大厅的乡镇,高标准建设便民服务大厅,七站八所进入大厅办公,形成规范高效的便民服务中心;在不适合改建大厅的乡镇,统一规划、调整办公场所,七站八所按照工作需要进行搬迁,实现统一集中办公,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便民服务区,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全市共建设乡镇便民服务中心35个,便民服务区50个,改建面积1.5万平方米,为便民服务工作构建了有效平台。

四是一村一策设立村(社区)便民服务室。按照因村制宜,一村一策,统一推进,不新增村级债务的原则,村(社区)以村(居)委会办公地点为依托,在各村(社区)设置便民服务室,选拔2998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代办员,以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村组干部为主体,为群众实行免费代办,并积极为辖区群众提供证件办理代理、计划生育、居家养老、健身娱乐、治安防卫、卫生管理等便民服务。

二、拓展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主动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困难。树立“干部就是服务”、“工作就是服务”的理念,推动干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在市县两级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并联审批、重大项目全程代办、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办法,采取“上门办、约办、协办、联办、督办”等多种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在乡镇、村(社区)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由乡镇包村干部为代办员、村干部为协办员,在村里可以办成的事,直接在村里办;乡镇职权范围内的事,由代办员代理办;必须本人签字或认可的事,由代办员引领当事人办,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

二是创新载体,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和电子招投标。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全程监察”的模式,大力推进网上审批。目前,我市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已覆盖市本级和6县区所有246个行政审批部门、1503项行政审批事项,视频监控覆盖市县乡131个公共服务大厅和30个乡镇便民服务站,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联网。所有审批事项网上公开,网上办理,办理结果网上公布,审批过程全程监控。2010年全市累计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09174件,办结105948件,办结率为97%,发现和纠正行政审批事项环节及整体超时105件(次),有效促进了全市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和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的提高。我市还率先在全省研发启动了工程建设电子招投标系统,以互联网为平台,以计算机自动评审为核心,实现了网上招标、网上投标、网上开标,构建了规范、统一的阳光招投标平台。该系统运行以来,已有117项工程进行了电子招投标,参与投标竞争的企业比过去平均增加了2倍,中标价相对于标底平均下浮15%左右,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探索了一条科技防腐的新途径。

三是延伸服务,充分发挥便民富民作用。拓展帮民致富功能。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成立支农工作队,开设支农服务电话,开展农业技术、小额贷款、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指导服务,为群众提供政策信息、劳务信息和市场信息,帮助群众创业致富。拓展畅通民意功能。在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着力向收集社情民意、解决信访问题等方面拓展,使便民服务成为党委、政府“关注民生、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拓展预防腐败功能。把权力运行与电子监察、乡镇(办)“三资”服务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一同建设、一同规范、一同提高,切实加强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将各项权力运行置于阳光监督之下,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健全机制,确保工作落实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将其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进行推动。市纪委监察局强化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确保工作顺利发展。各县(区)党委政府从政策、资金、办公设施等方面,为全面推进便民服务工作提供有力保证。各乡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实施,做到认识、项目、人员、运转、监督、考评“六到位”。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组织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督促协调、职能部门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强化督导检查,以“效能建设年”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对全市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切实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保障便民服务工作高效运行。实施电子监察,将市县网上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向乡镇(办)延伸,随时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等进行监控,对违纪行为及时警示纠正,以科技手段转变作风、提升效能。设立投诉电话和举报信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严格绩效考核,把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奖优罚劣的责任追究机制,有效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开展便民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我市四级便民服务网络规范化、制度化的有效运行,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方便群众办事,提高了办事效率。“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等措施,解决了群众办事“跑路多,办事难”的问题,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畅通诉求渠道,改善干群关系。四级便民服务网络的建立,搭建了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群众的要求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反映,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回应和解决,有力地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改善了干群关系。三是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能力。去年以来,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近59万多件,办结率99.9%,提前办结率85%,群众满意率97%以上。

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精心打造“三位一体”政务公开平台

驻马店市纪委、监察局

近年来,驻马店市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工作中,以市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长热线服务中心)为依托,率先在全省成立了集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便民服务等“三位一体”的政务公开平台,有力促进了反腐倡廉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驻马店市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2007年5月,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对市行政服务中心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主任的驻马店市行政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行政服务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和监督办公室,分别由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和市监察局局长任主任,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二是进行科学定位。按照“提高效率,优化环境,整合资源,预防腐败”的要求,整合后的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按“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阳光下运作,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来运作。三是创新供给模式。为防止以收费为目的、影响行政审批和公正交易,市委、市政府将整合后的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供给,编制108人,内设五个职能科室和政府采购中心、医药招标中心、地产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四个分中心。各县区也都对行政服务中心进行了资源整合,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调整了工作职能。

二、加强规范管理,打造阳光政务平台

一是精减和调整审批事项。多次组织开展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工作,近年来取消调整项目占原有项目的45.32%,并全部在市级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布。把行政审批事项统一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受理、限时办结。二是完善信息公开途径。凡在中心办理的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均在办事大厅公开栏、电子显示屏、中心网站和各窗口办事指南上公开。公开内容包括审批事项名称、法律法规依据、受理条件、收费依据和标准、办理期限和办理结果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三是深入推进“一站式”服务。以提高审批效率为重点,对涉及审批事项比较集中的市直部门和单位,成立行政审核审批科,整建制进驻中心对外办公,做到“人员、授权、职责”三到位,深入推进“一站式”服务。各部门授予窗口受理权和审核权达100%,授予审批权达88%。四是开辟便民利企的“绿色通道”。中心设立两个服务专区,即“建设项目服务专区”和“企业投资服务专区”,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把服务直通到企业、项目。实行“一费制”,对建设投资项目实行集中收费。积极推行建设项目和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制度,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五是构建覆盖城乡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在完善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共建成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195个,占全市乡镇(街道)的99%,乡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12个,村(社区)服务站2200个,基本实现了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全覆盖。

三、加强市场引导,确保交易行为公开

按照“市场引导,公开交易,规范运作,统一监督”的原则,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机制,实行“五统一”。一是统一进场范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把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医药招标、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以及其他需要政府重点监管的公共资源交易业务,统一、完整地纳入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二是统一信息发布。制定了《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发布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凡是在中心进行交易的各类项目,统一由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信息发布,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充分、完整。三是统一专家库管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中心自建的评标专家库进行汇总、整合,建立门类齐全、数量充足、能够满足各个行业需求的统一专家库。具体交易过程中,在有关部门现场监督下,随机抽取确定、电脑语音自动通知评标专家。四是统一开评标区管理。制定了详细的开评标区管理办法,实行封闭式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同步声像监控录制,实时对交易现场活动进行监督。五是统一结果公示。开评标活动结束后,评标委员会形成书面评标报告,招标人当众宣布中标候选人。中标候选人在驻马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和交易大厅电子屏幕上同时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沟通协调,打造热线服务品牌

一是建立市长热线网站。网站设有网上受理、热线回音、政策服务、政府信息查询台等多个栏目,并成为市政府门户网站政务之窗的组成版块。网站开通以来,已受理群众诉求555件。二是建设媒体监督平台。市长热线与驻马店日报社协调联动,开设民情民生专栏,目前已刊发信息80多期,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中宣部、省新闻出版局给予了高度评价。三是走进社区“面对面”。市长热线与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积极开展“市长热线进社区活动”,变“线连线”为“面对面”。围绕群众关心的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热点问题,现场解疑答惑,受理群众诉求,能解决的立刻就办,不能解决的问题,明确承办单位、给出承诺时限,努力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市长热线进社区活动开展以来,现场接受群众咨询1200多人次,为群众办理诉求事项165件,现场解答问题320条。

五、加强监督制约,促进平台规范运作 一是强化执纪监督。市纪委监察局增设了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监督室,副处级规格、编制5人,整建制派驻行政服务中心开展工作。监督室人员采取现场巡查、重点抽查、受理投诉、网络全程监控等,对效能低下、违规审批等行为,及时进行查处。监督室自成立以来,已严肃查处15起违规操作案件,党政纪处理16人,移交司法机关3人,6家中介机构被吊销资质证书、停止半年代理资格。二是强化行业监督。发改委、国资委、建委、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卫生局等职能部门,统一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立了行业监督办公室,对公共资源交易前的招标条件、交易中的开标评标定标和交易后的合同履行情况等进行跟踪监督,提高了监管的覆盖面和约束力。三是强化社会监督。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聘请17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社会有关人士担任监督员,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巡视、参加联系会议、信访接待等形式,对行政服务中心的运作情况开展社会监督。四是强化科技监督。健全完善了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审批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交易程序通过电子业务系统进行固化,对违规行为进行预警纠错,对行政许可部门和行政许可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和排名,实现程序、信息、运作三公开,使行政审批过程和交易过程“看得见,管得住”。

完善机制

强化措施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

着力构建和谐农业

三门峡市农业局

近年来,三门峡市农业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结合“三农”实际,全方位推进政务公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把握关键,健全政务公开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明确政务公开工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健全了党组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政务公机制。明确局属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对政务公开工作总负责,为政务公开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健全责任机制。制订了《农业部门政务公开实施意见》,编制了政务公开目录,进一步明确了农业政务公开的范围、内容、形式、方法和步骤,以及各部门的职责,增强各级抓政务公开的责任意识。三是健全奖惩机制。坚持把政务公开作为重点工作纳入机关目标管理,细化任务分解,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督查,统一落实,严格奖惩兑现,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积极参与和各负其责的激励机制。四是健全长效机制。坚持把政务公开作为一项基本工作制度,在公开内容、载体建设、公开时限、督促查办、责任追究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工作制度,确保政务公开长期、规范开展。

二、突出重点,细化政务公开具体内容

(一)抓热点。对外坚持做到“六公开”,突出农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惠农政策落实:及时公开农民关心的阳光工程、农机购置补贴、农村沼气建设、良种补贴等国家补贴政策;公开项目的审批程序、时限、依据;公开机关单位责任科室、责任人、办公电话、投诉电话;公开项目实施结果、农民补贴明细;公开国家土地流转承包的有关规定;公开农民负担的征收办法、标准以及执行情况。对内公开,重点是做好干部职工高度关心的人、财、物管理使用。如在干部管理使用上,坚持做到“四不”,即没有编制职数的不考虑,不符合“四监督一条例”制度的不上会,未经公示和广泛征求意见的不上报,公示期干部职工反映强烈的不提拔。在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定岗工作中,采取“三上三下”的做法,公布岗位、竞岗演讲、全员测评、内部公示、研究确定、通知本人等。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三严四审五公开”。“三严”,严整控制招待费、会议费、车辆运行费。“四审”,重大财务支出,部门首先提出方案,分管领导严格审查,党组会议认真研究,财务人员仔细审核,内审人员严格把关。“五公开”,每月各单位公布会议费、招待费、旅差费、车辆运行费、水电费等,接受干部职工监督。

(二)抓难点。一是在公开项目上,重点公开农业规划、农业产业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利益保护、农业行政执法等,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二是在公开的环节上,重点公开农业项目审批、专项资金管理、农业行政处罚等,严格实行党组集体决策制度,确保权力阳光透明运行。三是在行政审批上,公开职权目录,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该下放的严格下放,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三)抓重点。一是建立健全集体决策制度。对农业重大决策、重点项目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大额度资金使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组集体研究,按要求程序公开。二是建立健全监督评议机制。通过向市人大、政协报告工作、聘请监督员、开展政风行风评议等多种形式,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规范权力运行。三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公开内容、程序、形式不规范,以及公开不准确、不全面、不及时的,结合目标管理和评先评优,实行责任追究。

三、多策并举,创新政务公开载体方式

坚持把政务公开作为常态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公开形式。一是上会,坚持领导班子集体研究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命、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及时公开公布。二是上网,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把农业政务信息在“黄河农网”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开。如阳光工程、良种补贴、沼气建设等,通过网上可直接查询到项目实施的县、乡、村、户的详细情况,以及项目农户的联系方式。三是上媒体,借助局新农村广播电台、黄河农业网络电视台、农业电视节目制作中心、12316“三农”热线及移动短信发布平台,将政务公开内容制作成广播专访、电视专题、专家访谈,以政策解读、热线答疑、短信息等形式在各媒体上播放。四是上墙,将各科室工作职能及项目管理、财务报销、干部任免流程等做成公示牌,悬挂于办公室墙壁,方便群众办事。五是上窗,在行政审批大厅窗口和机关门面橱窗设立政务公开专栏,将机关考勤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定、捐款捐物、财务支出、干部任前公示等予以专门公开。

四、统筹兼顾,深化政务公开实效 坚持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原则,把政务公开融入机关建设、工作开展的大局之中,使政务公开工作在形式上扎实,在内容上丰富,在操作上体现民主,在效果上促进工作。

一是与机关自身建设相结合。把政务公开与机关党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两转两提”,干部职工着眼基层、服务基层的意识明显增强,行政执行力、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受到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是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始终把政务公开作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部门的重要途径,把政务公开作为领导干部落实“一岗双责”的重要内容,重大事项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向干部职工公布,向社会公众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三是与和谐机关建设相结合。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建设和谐部门、和谐单位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座谈和评议,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政务公开的深入推进,促进了全市农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87元,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去年共落实农业建设项目资金1亿多元,没有因补贴不到位或程序不合规引起上访的。我局连续5年获市政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连续7年获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被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被团中央授予“青年文明号”。农业标准化全省领先,被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农业信息化全国先进,黄河农网连续7年进入中国农业百强网站行列,被确定为“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市”。

推进政务公开 构建和谐城管

许昌市城市管理局

近年来,许昌市城市管理局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提升了城管效能,树立了良好形象。我局先后获得全国城市管理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荣获河南省政务公开工作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关键环节,形式多样抓公开

我们把公开内容和公开方式作为政务公开的关键环节来抓。在公开内容上,明确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打造服务型机关的重要途径,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作为公开的重点,坚持公正便民、依法行政、廉政勤政,确定了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政务,都要向社会公开的原则,真正做到群众关注什么,就最大限度地公开什么。

上一篇:描写雪简朴冷清的诗句下一篇:2.14情人节给女朋友的贺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