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 篇一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非常接近生活实际。这是我备课时想的最多的问题,如何设置问题?如何选择教学材料?主要考虑接近学生的生活,尽量是学生熟悉的,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我认为,知识点再完备,如果学生对这些不感兴趣的话,学习效果也不可能很好。特点二,本节课收集材料很丰富。如血液检验化验单、PH值测定后的数据及图片、温度调查数据表、航天服、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等。特点三,突出重点——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先体验很多感性材料,最后归纳总结出概念,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我认为教学设计还可以更加新颖更加创新点,如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或者利用实验进行探究等。
2.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 篇二
一、生物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本文所描述的是笔者在教授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一章时一些有启发的实例。它呈现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笔者的“变化”, 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变化, 从而进一步表现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审美体验。
1. 欣赏“教学内容”中的美
教师对所教知识内容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它是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石。对我来说, 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也是随着一次次的教学不断深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感觉到人体的结构是如此的精妙, 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又是如此自然、和谐。这其中的奥妙, 人似乎永远也无法悟透。而我的感觉也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在这里我只能将这些感觉做一种无情绪化的描述。
感觉一:每个人都利用自己的“内环境”将自己严格地与外界分开, 但这种“分开”丝毫不影响他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并从外界获取能量和与外界进行精细的信息交流。
感觉二:人在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的同时, 始终在一定层面上与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他与自然环境是和谐相处的。
感觉三:构成人体的每一个活细胞就如同一个“缩小版的人”而此时人体则相当于自然界。每一个“缩小版的人”之间也是和谐的、分工明确的, “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环境之间也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
感觉四:打破这种平衡的后果是严重的, 它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系统的崩溃甚至死亡。
2. 教学设计—如何让大家一起玩游戏
在教学设计中, 如何尽可能地兼顾所有的学生呢?课下老教师们传授经验:“讲课时需要让中等偏上的学生听懂, 中等的学生听起来吃力但能跟上, 这就照顾了大多数。”这个答案虽然合理, 但还是不能让人满意。如何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在一堂课中都有收获呢?……
回想我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如果把这块知识的学习当成一场游戏, 那么我应当如何带着学生来玩这场游戏呢?“把一些基本知识变成游戏规则, 让学生进入生活情境, 利用这些规则去解决问题。”如此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游戏能够开始的最基本规则 (即最核心和最基本的知识) 。以这一章知识为例。这一章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内环境, 核心概念是内环境和稳态。所以这一章完全可以从讲述内环境开始, 然后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交互变化的游戏中推出稳态概念。但仅从课本中给出的内环境概念———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也就是血液、淋巴液、组织液6来看显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这一概念, 它所讲述的只是内环境包括哪些成分。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是否有界限, 内环境有什么作用, 却没有明确表达。所以这一章的第一个游戏应该是认识内环境的游戏, 以下是根据这一想法设计的教学思路。
导入:同学们都学习过细胞, 都知道细胞通过细胞膜将自己与外界完全隔开, 大多数物质进出细胞都需要识别。那么人的内环境是否有一个类似于细胞膜的东西将自己与外界完全隔开, 并且也和细胞一样, 物质的进出需要识别呢?
游戏一:引导学生画出 (说出, 写出) 一条完整的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界限图。
游戏二:了解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试分析内环境的功能。通过想象画出头部, 肝脏, 小肠等部位的内环境图, 并分析其功能。自己查找资料考证自己分析的正误, 并找出错误原因。
游戏三:分析外界环境变化, 如:温度、空气、机械力冲撞等对内环境全部或局部产生的影响。
游戏四:分析内环境变化 (如:温度、阴阳离子浓度等的变化) 对每一个细胞造成的影响。
受时间限制这些游戏在课堂上显然不能全部完成。但它可以成为一条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思路。其实教学思路远不止上面一种, 重要的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怀着一种欣赏生物世界的心态。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向导, 一个引领学生接近人、接近生物世界的向导。这个向导的具体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生物世界的“真善美”, 然后用找到的“真善美”来引导学生, 使其发生变化。
3. 课堂教学—游戏的进行和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 是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平台。如何让这个平台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我经常思考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一段具体课堂实录:
我问:“你们都见过手上磨出来的‘水泡’吧, 那些‘水泡’其实就是组织液, 那么组织液是什么颜色呢?”
大家回答:“白色”
可其间有一个同学回答:“红色”
我笑着对那个同学说:“我现在告诉你, 组织液是白色的, 但你说的也没错, 有时泡也是红色的,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沉思了一会儿, 反问道:“噢, 是不是把血管弄破了?”
我微笑着点头说:“对, 所以红色的不叫水泡, 叫血泡。”
我接着向全班发问:“那么血泡的成分是什么呢?”……
继而以这个问题出发, 我带领学生学习了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怀着一个带领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游戏的心态, 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 这两方面成为学生能否获取知识的基石。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并使这种求知欲随着游戏不断地深入而愈发增强。
细细思考这节课能取得满意效果的原因, 是我鼓励了学生“求真”的欲望, 并使这种欲望进一步激发, 让学生在自由的思考中去实践、锻炼和提高自己。可以说学生是在教师的带领下, 在游戏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4. 课后的反思—游戏的延续和深入
一堂好课给人带来的是精神的享受和心情的愉悦。这一点作为教师的我有深刻的感受。同时它给我带来更多的是探索的冲动和无尽的反思。而这种“冲动”和“反思”往往会从课上延续到课下。下课后当我还没有走出教室学生就会围上来问许多问题。
“老师你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界限, 其他物质不能随便进入。可有些传染病是接触传染, 那是怎么回事?”
“老师人出汗是怎么回事?”
“老师有没有破坏了内环境, 却对人有好处的时候?”
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让人应接不暇。这些问题有些我能回答, 有些我回答不了。但这些问题都会给我带来思考。为什么学生问题这么多?为什么有些问题我回答不上?不仅仅如此, 对课堂上某些细节的回忆, 学生作业的批改, 和从不同渠道传来的信息, 都可能会成为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我来说“游戏”没有结束, 它只是从另一个层面延续和深入了。而对于学生, 他们的问题告诉我他们的游戏刚刚开始……
二、审美体验中师生的变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冲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本身是杂多的, 引起变化的原因也是多样的。这里我们需要抓住的、和刻意追求的应该是符合教育目标和审美教育要求的变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的整体教育效果。
1. 教师的变化
变化发生的最初根源是感觉, 对于教师来说这个感觉来自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到生物学科教学可以把它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它来自于生物学科本身, 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对于生物教学来说这两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但就感觉本身而言, 并都不一定带来变化, 更不一定会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生变化。因为感觉本身是杂多的, 不定向的, 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感觉都加以注意。所以在此就需要对杂多的感觉加以甄别, 并给选中的感觉附加定向的动力。就审美体验而言这种被选中的感觉应该就是“美”的感觉。何为美?美是实践活动, 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具体到教育活动它就是欲、技、道的游戏。换而言之“美”是在人对需求 (欲) 的追求中, 在使用工具 (技) 的追求中、在智慧和知识 (道) 引导下的追求中体现出来的。应该说在教育活动中能够让人快乐、陶醉、增长智慧、辨清善恶是非的人或事, 都会让人产生美的感觉。
仅仅是感觉还不足以引起变化, 必须给这个感觉一个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爱”。爱是付出和给予。只有给这种感觉以“爱”, 才能说具备了朝我们希望的目标前进的可能。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拨开感觉的面纱, 真正看到美的本质, 形成美的经验, 从而使人在审美体验中产生变化。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将爱付给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现象、生物学问题, 就会拨开生物美 (如生物的色彩美、形态美、行为美等) 的感觉面纱, 而体会到生物学科的美 (生物学的逻辑美、发现美、实践美、伦理美等) 。教师将爱给予学生, 就会用心去理解学生的行为, 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教师教育智慧, 建立高尚师德。至此我们可以说爱是对“美”的反思, 爱是对“美”的行动。在这种反思和行动中教师发生了变化。
2. 学生的变化
学生的变化最初也是源于感觉, 所不同的是这些感觉大多是教师给予的。可以说学生的感觉在最初具有更强的定向性。教师首先将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教学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 使学生获得了最初的审美体验。此时学生获得审美经验的内容和程度大多由教师决定。就生物教学而言:它则是由教师对生物美和生物学科美的理解;对生物课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生物学“美”的内容的展示;教师本身的表达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所决定的。但这还不是学生的变化, 充其量只能说是学生的感觉和学生感觉的定向。或者说学生这时还没有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经验。若要获得这些, 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践;在实践中亲自发现美的感觉, 赋予这种感觉以爱, 从而揭示美的本质, 最后形成自己美的经验。其间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和帮助学生, 为学生创造自主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可以说学生的变化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最终由自己实现的。在这个美的体验和发现过程中经验是共享的, 它既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 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体验中共同提高。
三、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定向的变化, 对生物学科而言它是在生物教学活动中逐渐完成的。以上所说的定向其实就是教育目标。而审美教育是一种“技、欲、道”的教育。它的目标是“由技到艺、化欲为情、转识成智”。具体到生物教学就是, 教师把对生物知识和教学理论的了解、记忆、机械的模仿 (技) , 转变成主动地应用生物学知识和教学理论解决问题和利用它自由地创造 (艺) ;把对生物学和教学问题的好奇心, 以及在教学、学习中感觉到的美 (欲) 转化成对生物学和生物教学的爱, 去探寻生物学和生物教学中的“真善美”的本质, 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并陶醉其中 (情) ;以上两个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识) 在实践中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思想, 最终转化成智慧 (智) 。以上三者之间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如此便能使审美教育更有效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知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必须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 教师对生物学知识的“由技到艺、化欲为情、转识成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生物学科“美”的探寻过程中, 亦或说在生物问题的解决中和利用生物学知识的自由创造中, 所用到的不仅仅是生物学本身的知识和能力。它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以更好地解决生物学问题和自由创造。可以说“学无止境”。
2. 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由技到艺、化欲为情、转识成智”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转变需要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和自身的行为感受进行“美”的反思。同时学习教育理论, 借鉴别人的经验。并把经过思考得到的经验结合教育目标主动灵活地再次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以求自己不断“变化”, 不断提高。如此反复, 经久不息。
3.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由技到艺、化欲为情、转识成智”的转变
希望学生产生这种变化, 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并带领他们走入学科进行实践、帮助他们自己发现美、鼓励和引导他们探寻美的本质, 以求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帮助、引导、鼓励都是无功利的, 否则就无法保持与学生心灵沟通渠道的畅通。这就是爱, 师爱无私。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胡继飞.生物学科的审美教育.课程·教材·教法, 2001 (1) .
[4]审美化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26 (5) .
3.测试卷二十六 内环境稳态(1) 篇三
1. 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 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 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 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 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2.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的含量约是细胞外液的2倍。
B. 细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无机盐离子是Na+和Cl-。
C.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可以包括:葡萄糖、胰岛素、神经递质、Ca2+、抗体等。
D. 属于体液的液体:组织液、淋巴、细胞核内液体、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等
3. 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饥饿状态下,若a表示小肠的细胞,则B端的胰高血糖素含量高于A端
B.在寒冷状态下,若a表示甲状腺的细胞,则B端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A端
C.在皮肤过敏状态下,若a 表示过敏处的皮肤细胞,则B端的血浆蛋白含量低于A端
D.在正常状态下,若a表示肝脏的细胞,则B端的尿素含量高于A端
4. 有关“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说明了生物材料具有缓冲物质H2CO3/NaHCO3
B. 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C. 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D. 在研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中,用生物材料处理的结果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完全相同,与自来水处理的结果不同
5. 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B. 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D. 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6. 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 人体内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4.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篇四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和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体液、内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渗透压;稳态
(二)知识网络
细胞
外液
细胞
内液
(三)疑难解析
1.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
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
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体液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如图)。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因此,人体内的细胞就可以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了。具体地说,就是由呼吸系统吸进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先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组织液进入体内细胞;同时,体内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要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而被运送到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由此可见,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可见,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的四个系统是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但其他各种器官、系统与新陈代谢也都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内分泌、神经系统对新陈代谢起着调节作用。
3.内环境稳态与健康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缺钙会引起的疾病:日常生活中,如果钙摄入不足,人体就会出现生理性钙透支,造成血钙水平下降,由于缺钙,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儿童佝偻病、手足抽搐症以及高血压、肾结石、结肠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三考点例析
例1.(xx年高考广东、广西卷)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答案] c
例2.(06上海卷)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
[分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肌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肌肉细胞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 c
四自我检测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b.酶
c.ph值d.渗透压
2.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3.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 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4.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水肿,这是因为( )
a.血浆渗人组织液的速度降低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淋巴生成率降低d.淋巴循环受阻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内液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
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已不再存在于细胞内或内环境中,故它们已不属于体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6.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内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7.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的生理活动是()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运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9.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
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神经系统④泌尿系统
⑤循环系统⑥运动系统⑦生殖系统⑧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 d.③⑥⑦⑧
10.下表是被测试者血浆、肾小囊腔、输尿管中p和q两种物质的浓度,据此分析表中p和q各是什么物质?( )
血浆肾小囊腔输尿管
p0.030.032
q0.10.10
a.p是葡萄糖,q是蛋白质
b.p是葡萄糖,q是尿素
c.p是尿素,q是蛋白质
d.p是尿素,q是葡萄糖
11.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四大系统是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排泄系统④生殖系统⑤运动系统⑥循环系统⑦神经系统()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④⑤⑥⑦ d.②④⑤⑦
12.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完成正常生命恬动所处的环境描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毒只要侵入人体内环境就就能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增殖后代
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细菌等往往直接生存于水环境等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鱼的心肌细胞处于内环境中
d.sars病毒只有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
13.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
是以___方式进行的。
(2)人体细胞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_____进行的。
(4)过程d和e物质交换方向的不同处在于:前者,后者。
(5)过程d和c依次表示水分的作用。
(6)e与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14.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xx年7月9日河南某地气温高达39℃,大家都在家中休息!然而50多岁
的赵某却在玉米地里锄草。当天晚上家人没有见到他。当在玉米地发现他时。他己经死亡多时。据估计,赵某系中暑身亡。
材料二青年男子高某在暑期外出旅游。在一日出发后,天气十分炎热,高某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感觉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了过去。后被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水中毒。
(1)材料一、二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天气。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人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的主要方式是。
(2)据估计,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高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3)赵某和高某的身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都遭到破坏。赵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它的变化趋势是;高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是。
(4)下列曲线能够反映高某体内的水的绝对含量(a)和相对含量(b)变化趋势的是( )。
(5)下列曲线能反映高某和赵某内环境渗透压变化趋势的是()
(6)高某的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
(7)高某血压下降的原因是。若人在大量出汗后不感觉到口渴,原因是。
(8)赵某的死亡说明。
15.(xx广东)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b液为,c液为,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共6页,当前第4页123456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浓度升高,导致病的发生。
16.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
a;c 。
(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
a b;c;d 。
(3)写出e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4)用简式表明a、b、c、d之间的关系:。
17.如下图表示甲、乙、丙3种海螃蟹在其他生活环境条件一定时,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天然海水的浓度是o.5 moll-1。)。
(1)渗透压调节能力量差的是蟹。
(2)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活的是______蟹。
(3)在盐浓度比天然海水还低的海水中.才能发挥调节能力的是蟹。
18.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d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___。
(2)图中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抗体主要分布在图a~d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生过敏反应时,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的通透性增强。
(5)试以简短语言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参考答案:
1.答案b,提示:本题考查影响稳态的因素,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表现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共6页,当前第5页123456
2.答案c,提示:考查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答案a
4.答案b,提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组织液通过渗透作用回到血浆和淋巴的速率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5.答案d,提示:考查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范围。
6.答案d,提示:进入内环境主要是指进入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c
1o答案d,提示: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腔中的葡萄糖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回到血浆中。因此葡萄糖在输尿管中不存在。
11.答案a
12.答案a,提示:艾滋病毒是不具有独立代谢能力的一种生物,只有寄生在细胞内才能够增殖,内环境只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13.(1)渗透
(2)a、b、d;消化液
(3)皮肤毛细血管壁
(4)双向单向
(5)渗透作用和重吸收
(6)大分子蛋白质
14.(1)高温出汗
(2)产热多于散热基本平衡
(3)体温逐渐升高水盐平衡盐减少,渗透压降低
(4)a
(5)a
(6)下降
(7)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的失去水和盐的比例相同
(8)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5.(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3)胰岛素葡萄糖糖尿
16.(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
(2)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3)淋巴细胞淋巴
⑷
17.(1)乙
(2)丙
(3)甲
18.(1)a
(2)d、a
c6h12o6+6o2+6h2o 6co2+6h2o+能量
(3)d、b
(4)a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5.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理解内环境的知识;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难点:稳态的概念。
【教学过程】
1、内环境
(1)内环境的概念
(2)内环境的组成和关系
.
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
2、稳态的概念(1)缓冲物质
概念 组成 作用
(2)稳态概念(3)意义
【疑难辨析】
一、体内细胞的气体交换
(一)单细胞动物的气体交换 直接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二)多细胞动物的气体交换 通过呼吸系统和内环境而实现的。
包括:
1、外呼吸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
二、体内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爱学啦高中学习网 海量资源等你下载
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的四个系统是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但其他各种器官、系统与新陈代谢也都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内分泌、神经系统对新陈代谢起着调节作用。
三.尿液的形成:
⑴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将血液过滤,形成原尿(每日约150----180升);⑵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将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余物为尿液(含尿素、水和部分无机盐), 排尿不仅是排出废物,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使内环境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
四.排泄和泌尿的区别:排泄是将体内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代谢终产物是指含氮废物(如尿素、尿酸等)、二氧化碳、代谢中产生的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
排泄有三条途径:人体中除二氧化碳以外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二氧化碳的排出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同时也排出了少量的水分;出汗也是一种排泄方式,可排出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并且出汗还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由此可知泌尿是一种排泄途径,但排泄的概念远比泌尿为大。此外,粪便的主要成分是食物残渣,故排粪不能称作为排泄,而称作排遗
【练习】
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2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液和组织液 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3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和组织液 4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细胞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组织液 D.血浆、消化道 5脂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 D。②③①②
爱学啦高中学习网 海量资源等你下载
6下列各项中,是血液中一对缓冲物质的是()
A.H2CO3/NaHCO3 B.NaHCO3/Na2CO3 C.HCl/NaOH D.HNO3/NaNO3 7图是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指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①;
②;③;④.(2)组成内环境成分的是图中标号.8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其中A代表,B代
表,C代表。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9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但血液中的PH值始终在7.35-7.45之间,请分析原因。
6.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 篇六
免疫调节这一节中的特异性免疫是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还是收获还是颇多的。
首先我感到多媒体教学的方便、快捷、容量大,使复习内容能及时、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并且通过课件中动画及不同颜色字体的设计来突出相关重点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分析HIV侵染人体过程的曲线图,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并完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图,使学生对特异性免疫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再配合习题的分析,练习强化,基本上突出并突破了重难点知识。
但是,但是,这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通过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整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由于课堂内容过于丰富,留给学生思考和训练的时间就比较紧凑。教学速度太快,使学生回忆、思考的时间不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肯定不足。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应进行删减,只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系统的组成可以放到下一节课来学习。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把握不准,多采用了集体回答的形式来检查反馈知识,使学生的过手练习不足。如果能单独让学生回答问题,而且能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有关问题,就能更好地反映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
7.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 篇七
禽舍内环境温度在30℃以下,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家禽体温无明显的影响;但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若空气的相对湿度升高,机体热散发减少,体感温度提高,体温也稍为上升。因此,炎热天气条件下一定要控制好湿度,以缓解热感。禽舍内相对湿度为:雏禽70%左右,成禽55%~60%。目前,塑膜暖棚饲养畜禽技术是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其核心是用相对较少的投入、按照科学方法兴建塑膜暖棚,将温度、光照、湿度和有害气体等因素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为畜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为其他各项技术的应用和使畜禽发挥出较高的生产性能奠定基础。但该技术最难控制的是室内的湿度,水汽主要来源于畜禽呼吸过程、粪尿蒸发和饮水方式及料型不当而产生的水汽。由此可见,环境湿度的监测相当重要。为此,笔者设计了禽舍环境湿度无线监测装置,它可通过多个从机监测点对禽舍内环境湿度进行监测,然后通过无线设备将数据传到手持终端。操作者可以在手持终端选择测试点,也可按测试点的序号连续采集。接收到的湿度数据经过处理在手持终端的显示屏上显示,在禽舍多点湿度测量中能到达很好的效果。
1 系统设计
系统采用51系列单片机及由nRF401无线收发芯片构成的无线模块PTR2000,采用湿度传感器HS1101,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湿度信息采集、无线模块发射和接收及数据处理显示。
系统的发射部分通过传感器将禽舍内湿度信息采集到单片机内,然后按照一定的协议和检错机制构成帧,通过无线模块发射出去。系统的接收部分以中断方式接收每帧信息,然后对接收的帧信息进行错误检测,判断是否有误码信息。若没有误码,提取出数据位,计算出湿度值,并显示在液晶屏上。
2 主要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2.1 湿度传感器
系统采用的湿度传感器HS1101是变容式相对湿度传感器,在电路构成中等效于一个电容器件,其电容量随着所测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对湿度在1%~100%RH范围内;电容量由160pF变到200pF,其误差不大于±2%RH;响应时间小于5s;温度系数为0.04pF/℃。该传感器的特点:在标准环境下不需校正;长时间饱和下快速脱湿;高可靠性与长时间稳定性;可用于线性电压或频率输出回炉。
将HS1101置于555振荡电路中,将电容值的变化转换成电压频率信号,可以直接被单片机采集,其电路如图2所示。
555芯片外接电阻R2,R4与HS1101。HS1101作为一个变化的电容器,连接2和6引脚,构成对HS1101的充电回路。7端通过芯片内部的晶体管对地短路,实现对HS1101的放电回路,并将引脚2和6端相连引入到片内比较器,构成一个多谐波振荡器。其中,R4相对于R2必须非常地小,但决不能低于一个最小值。R3是防止短路的保护电阻。等量电容HS1101/HS1100通过R2与R4充电到门限电压(约0.67Vcc),这时555的引脚3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然后通过R2放电。由于R4被7引脚内部短路接地,所以只放电到触发界线(近似于0.33VCC),这时555芯片的引脚3变为高电平,然后R4通过引脚7短路到地。传感器由不同的电阻R4与R2不停充放电,产生方波输出。555电路的非平衡电阻R1是做内部温度补偿,其目的是引入温度效应,使它与HS1101的温度效应相匹配。R1必须像所有的R-C时钟电阻的要求一样,具有1%的精度,最大的温度效应应该小于100×10-6。图3为HS1101特征曲线。
由图3可以看出,相对湿度与555芯片输出频率存在一定线性关系。为了保证在55%RH的典型湿度值为6 660Hz,R2也需要做稍许修正,如表1所示。根据单片机采集555芯片的频率,然后查表即可得出相对湿度值。为了更好提高测量精度,采用下位机负责采集频率,将频率值送入上位机进行分段处理。将555的OUT接到AT89S52单片机的INT1脚上。
2.2 无线收发模块
系统选用超小型和超低功耗的PTR2000作为无线收发模块,其基于NRF401芯片开发,工作在433MHz国际通用的ISM频段,FSK调制和解调,抗干扰能力强;采用PLL频率合成技术,频率稳定性好;灵敏度高达-105dBm,最大发射功率达到+10dBm;数据速率可达20kbit/s。
PTR20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有多种时序模式,编程的时候必须考虑以下问题:当从接收模式切换为发射模式时,数据输入脚(DIN)必须保持为高1ms才能发送数据;当从发射模式切换为接收模式时,数据输出脚(DOUT)要至少3ms才有数据输出;当从待机模式切换为接收模式PWR-UP输入由0变成1时,至少要经过3ms后,DOUT脚输出数据才有效;从待机模式切换为发射模式,所需稳定的最少时间为2ms;从加电到发射模式过程中,为了避免开机时产生干扰和辐射,在上电过程中TXEN的输入脚必须保持为低,以便于频率合成器进入稳定工作状态;在由上电进入发射模式时,TXEN必须保持1以后才可以往DIN脚发送数据;从加电到接收模式过程中或从加电到发射模式过程中,芯片将不会接收任何数据,DOUT也不会有数据输出,直到电压稳定到2.7V以上,并且至少保持5ms。依据PTR2000引脚说明,在从机中AT89S52通过PTR2000无线模块将数据发射出去,使用了3个普通I/O口和串口,其引脚相连情况如图4所示。主机部分AT89S52与PTR2000相接与从机一致。
2.3 显示模块
使用的液晶模块是LCM-1602字符型液晶模块,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和显示内容丰富等特点。1602液晶模块内部的字符发生存储器存储了160个不同的点阵字符图形,读写操作、屏幕和光标的操作都是通过指令编程来实现,液晶模块内部的控制器共有11条控制指令。与单片机连接简单,只需一个8位I/O口与液晶模块的8位数据端相连,再用3位控制口分别与液晶模块的RS,R/W和E相接。系统中用单片机的P0口接8位数据,用P2.7,P2.6和P2.5分别接RS,R/W和E。由于P0内没有上拉电阻,笔者还在P0口与液晶模块直接加了1kΩ的排阻,具体的连接如图5所示。单片机与液晶模块在通信时遵循严格的时序进行编程。
3 系统软件设计
由图3可知,相对湿度与555芯片输出频率存在一定线性关系。为了更好提高测量精度,将频率值送入上位机进行分段处理,将频率分为13段,便于查表编程。主机部分软件主要由无线接收和液晶显示两部分组成,从机部分软件主要由数据采集和无线发送两部分组成。系统软件的设计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自顶向下,逐步求精。从机主流程图如图6所示,主机部分主流程图如图7所示。
在湿度数据通信系统中,单片机之间的数据通信采用一对多个主从模式。主机(即显示单片机)负责发送从机(即采集单片机)地址、控制命令及调度;从机则负责收集现场信息,进行一定的数据处理,根据主机的要求返回数据,并执行主机发出的命令。主机与从机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串行通信实现。在采用主从式多机串行通信系统中,从机不主动发送命令或数据,一切都由主机控制。由于发送和接收共用同一物理信道,因此在任意时刻只允许一台从机处于发送状态。只有被主机呼叫的从机才能占用总线,对主机做出应答。每台从机均分配有一个唯一的从机地址。主机与从机通信时,主机先呼叫某从机地址,唤醒被叫从机后,主从两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而未被呼叫的从机则继续处于等待状态。主机发送的信息可以传到多个从机或指定的从机,各从机发送的信息只能被主机接收。为了完成上述功能,需通过设置单片机的串口控制寄存器SCON来实现,在此将单片机设置在工作方式1 ,即SM0=0,SM1=1。通信的数据格式为每帧10位,包括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和1位停止位。片内定时器T1作为波特率发生器,选择传送的波特率为9 600bps,则定时器T1的初值应设置为TL1=TH1=0XFD;另外应禁止定时器T1中断,以免因定时器T1溢出而产生不必要的中断错误。
当主机发送一帧地址信息时,应保持这帧数据的第9位TB8为“1”;发送一帧数据信息时,应保持这帧数据的第9位TB8为“0”;所有从机最初均处于接收状态,即SM2 =1状态,当接收帧数据的第9位为1时,所有从机均产生中断,接收这一帧地址数据并与各自的从机地址进行比较,以判断主机是否要与本机通信。当某一从机接收到的地址数据与该从机地址相等,则该从机为被呼叫从机,该从机将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中的控制位SM2清0,去接收主机发来的数据帧(数据帧的第9位为0),此时不管接收到的第9位数据是否为1,都要产生串口中断,从而保证了主机与被叫从机间的正常数据通信。通信结束后,该从机又重新将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中的控制位SM2置为1,为下一次与主机进行通信做好准备;其它从机则一直在SM2=1下继续等待,不会受到其它从机与主机通信的干扰。
4 系统测试
理论上,湿度传感器在55%典型湿度值时,555多谐振荡器的频率f=6 660Hz,但因电路中各电阻阻值不可能完全匹配且电路存在干扰,故频率输出典型参数与实测频率不可能一致。测试中做以下记录,调整参数,提高精度。记录HS1101传感器在一个空间中增加湿度,测得频率,测试值如表2所示;记录HS1101传感器在短暂时间内对小范围内的不同点所测得的频率,测试值如表3所示;理论湿度范围测得频率如表4所示;与实际湿度进行比较和计算,调整实际电路,并修正程序算法,使所得频率与湿度对应且与实际相符,调整后测量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经过修正后,测量相对湿度的误差有所减小, 提高了测量精度。
5 结语
此禽舍内环境湿度监测方案经过电路测试、软件调试和系统组装,测量湿度的精度可以达到±2%RH,无线通讯稳定可靠,通信距离达200m,可广泛应用于禽舍、粮仓、大棚等领域的湿度监测中。
参考文献
[1]Richard c Dorf.Modern conctrol systerm[M].Beijing: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02:64-68.
[2]Humirel Company.Relative humidity sensor HS1100/HS1101[K].Shenzhen:Sunatar,2002:1-5.
[3]卢超.基于PC机与单片机分布式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6):38-40.
[4]张志伟.基于PTR2000的电力无线手持抄表系统[J].电测与仪表,2004(7):56-58.
[5]卢超,尹继武.温度扫描分析在电路仿真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S2):99-101.
8.居住区内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篇八
1.1 绿化用地或绿化率减少
现阶段我国房地建设中存在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绿化用地及绿化率的逐渐降低, 有些新型的居住区域未能达到国家及地方所规定的绿化面积要求, 例如, 相关规定要求居住区的绿化用地占居住区域总面积的60%, 绿化率的标准不得低于37%, 而如今许多居住区域已不能达到相关标准。
1.2 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
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比如, 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 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 2 min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 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园林绿化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 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 这样才能使小到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体贴人的活动行为, 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3 种植的树种花卉不当
居住区域绿化应采用合适的地点进行种植, 尽可能地选用具有观赏价值的乡土进行种植数目及花卉。一定程度上使绿化费用得到降低, 而且对养护起到很大作用。由于居住区域内的楼房数量、高低、空间大小等大不相同, 从而使局部的环境也存在较大不同。其次, 各类造园植物又具备独特的生长环境, 所以, 在对植物进行种植及艺术配置时, 应严格根据植物的特性及生态状态来进行配合。在对居住区进行植物配置时应注重对乔灌草复层架构植物群落的构建, 尽可能地将单位面积的绿化率得到提升, 充分将生态的效益及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促使生态作用增加。
1.4 滥用园林雕塑小品
园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居住区内很普遍, 在小区绿化中, 如果合理地设置一些园林雕塑小品, 往往能起到点缀和组织空间, 烘托主题意境的作用。但我们可以常常见到, 一些居住区内滥用园林小品, 或者排成一行似展览会, 没有主次节奏或者与环境格调不一致, 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割裂感;或者粗制滥造, 毫无观赏价值的意境美。居住区内园林雕塑小品的选择要从题材质感质量姿态摆放位置等方面推敲, 尤其在园林雕塑小品的取意上下功夫。
1.5 各园林要素与居住楼体风格及人环境难以和谐统一
在居住区绿化的建设中, 往往会忽略园林设计与居住楼体风格的相互协调。会出现过于追逐时尚而不注重协调的美观, 导致居住区园林风格东拼西凑, 造成环境杂乱, 给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要想使已修筑好的居住区绿化效果得到长期维持, 应使其生态系统得到稳定, 包括居民间的支持与参与。所以, 促使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得到提升, 加强园林科学知识的普及水平, 促使居住区绿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改进居住小区园林设计的对策
建设园林化居住小区, 必须突出地方特色, 从而发挥其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 强调“以人为本”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 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富有人情味。在住宅人口到分户入口, 都要进行绿化, 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 多看到园林景观, 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小区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还应多为景观考虑, 与景观沟通, 让景观参与其中。在具体设计过程中, 景观设计应从项目开始就介入整个设计, 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开发商应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景观与居住区整体设计风格相融合。
2.2 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园林景观
立体绿化园林景观在近年来的住宅园林规划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不仅具有解决绿地、提高绿化面积的作用, 同时也是景观打造的良好平台。在进行立体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时, 应遵循多年生植物运用的原则, 提高立体绿化的持续性, 避免一年景观情况的出现。同时还要注意立体绿化不能影响附近住宅室内采光的原则。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立体绿化主要集中在栅栏、凉亭、围墙、建筑物外墙、灯柱、绿棚等处。根据园林景观整体规划风格, 选用适宜的爬墙植物, 能够降低墙体温度达到节能效果, 冬季落叶后不影响墙面的太阳辐射热吸收, 附着在墙面上的茎还起到保温层的作用。同时墙面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噪音, 并吸附大量浮尘, 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说立体绿化已经成为现代住宅小区绿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是构建节能型住宅小区园林规划的关键。
2.3 应用现代绿化技术
居住区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中, 应采取现代绿化技术进行施工, 进一步将居住区的绿化面积得到提高。例如小区地面停车场及人行道在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中, 地面大多数会采用沥青路面加上行步道板进行结合作业。如今, 随着我国绿化技术与环保理念的不断发展, 居住区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过多的采用镂空步道板的形式, 并种植生命力顽强的草类进行绿化。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使用功能, 提升小区的绿化面积, 还能有效的提升小区内的节能效果, 为居民构建一个与郊外绿地大致相同的居住环境。
3结语
构建合理的居住区环境, 使其能够满足自然发展的规律, 严格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建设, 确保绿化景观与居住区内部的建筑物间相互协调, 促使居住区绿化朝着经济实惠、维护较低且安全可靠的方式进行。提升绿化的设计水平, 使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朝着追求自然、社会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对居住区域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改进设计的对策, 从而达到改善居住环境的效果。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电力系统稳态复习大纲07-11
出租车车内环境整治11-09
美丽的树-环境教学课题07-20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08-17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的理论基础11-03
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07-03
中学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论文11-06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12-04
室内设计的色彩环境设计的配置论文09-01
历史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设计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