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感悟的美文

2024-09-19

关于生活感悟的美文(共15篇)

1.关于生活感悟的美文 篇一

国庆节期间,我回到了故乡,远远地看到胖婶,我很惊异:胖婶,瘦了!

胖婶五十多岁,皮肤黝黑。胖婶三个儿子均在南方城市打工且收入颇丰,逢年过节时全都开着新款小汽车回村,胖婶黝黑的皮肤也愈发地放光,圆滚滚的中等身材也愈发地挺拔,加之头扛得很高,你和她说话时需仰视,去寻她越过你的头顶越过小村庄的眼神。怎么瘦了呢?

原来,胖婶的大儿子和三儿子全家已在打工的城市定居了,二儿子和前妻生有一男孩一直由胖婶抚养着,胖婶倒也自豪,经常无不骄傲地对邻居们说:“如果这个媳妇不表现乖巧些,我还让儿子同她离婚,孩子我给养着,一个也是养,不怕再多养一个。”如今二儿子在家乡所在的县城买了房,孩子的后妈很善良,对孩子很好,胖婶就让读初中的孙子跟着后妈和小妹妹一起住在县城,就在今年夏天,胖婶一手抚养大的孙子却从自家的二楼跳下,因抢救及时,自杀未遂。

孙子这一跳,摔断了几根肋骨,并未危及生命,但是,剧烈的精神震颤不仅久久地留存在孩子自己的内心,也久久地留存于胖婶的内心。

迄今为止,自杀,一个永恒不解的话题和一种绵延不断的人类现象。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聚讼纷纭,见仁见智。某些群落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例如作家。谈到作家的自杀,人们可以轻易地列举一份长长的名单: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海明威、伍尔芙、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当然,还有中国的屈原、李贽、傅雷、老舍、顾城、海子……例如狂恋中的男女,在无望得到任何回报,就可能杀死对方然后自杀;例如一些担心泄露秘密而畏罪自杀的等等。

这的确是自杀带来的一个问题:一个人的生命掌握在谁的手中?一些人主张生命必须自主。一个人有权力决定自己在什么时候死去。这是人的尊严。生由父母主宰,死必须归还自己。另一些人尖锐地反问:那么,上帝呢?我们是上帝的羔羊,生或者死都必须听从上帝的旨意。自作主张地处理生命是对上帝的亵渎。上帝没有叫一个人死,他就得在苦难中熬着。自己杀死的对象是自己也是有罪的,是谋杀。这时,自杀者的尸体——兼任谋杀的主体和谋杀的对象——必须接受审判和惩罚。

人死不能复生。因此,死亡可能产生一种奇怪的归宿感。这也许是一些人无所畏惧地自杀的原因。据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饮下致命的毒药时并没有流露出惧怕的表情。他说,我去死,你们活下来,谁说得清那一条路更好呢?

被称为“美国自杀学之父”的施耐德曼(Edwin Shneidman)问道:“什么让你收伤了?”我认为这句话才是问题的关键。胖婶的孙子大概在3岁时父母离婚了,母亲改嫁他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庭结构的残缺在孩子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留下难以医治的创伤和难以言表的疼痛。这也许就是施耐德曼一直在使用一个自己发明的词汇“心理疼痛”(psychache),用以描述在短短的某一时刻,精神或者肉体仿佛再也迈不过一个坎了。无法忍受的剧痛,一片混乱的思想,喘不过气来,一切都在崩溃,整个世界仿佛开始了古怪的抽搐。彻底的绝望夜幕一般地罩下来,死亡的念头突如其来地覆盖了全部领域。除了自杀,没有任何别的出路。就这样,几分钟之内,命悬一线的危机不可思议地降临。虽然物质富裕,胖婶疼爱有加,可胖婶只关注孙子的身体健康——以把孙子养胖养壮为荣,却注意不到孩子的心理疼痛。再者胖婶的隔代爱又怎么能代替母爱?《圣经》里有一个象征性的故事。上帝所许之地里(土地始终是母亲的象征)流着乳汁和蜂蜜。乳汁象征母爱的第一个方面: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蜂蜜则象征生活的甘美,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大多数的母亲有能力给予“乳汁”,但只有少数的母亲除乳汁外还能给予“蜂蜜”,更何况胖婶是孩子的奶奶?事实上我们确实可以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在成人身上看到,哪些人只得到“乳汁”,而哪些人既得到“乳汁”,又得到“蜂蜜”。

很明显,对幼儿生命的肯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则超出了维护生命的范围,那就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是多么好!当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有多么好!在这个世界活着有多么好!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其实就是“养育”一词,也恰是胖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胖婶说:“这孩子从小长到现在,我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没让他受丁点委屈,整个就是在福窝里长大的,可他怎么就不想活呢???”

孩子现在基本已恢复了身体健康,可只有胖婶仍在琢磨着,纠结着,思考着,日渐消瘦……

2.关于生活感悟的美文 篇二

一、口诵心惟“投入”诗境

以“口诵”投入诗境是为了感知诗歌的“音趣”, 即音乐美———押韵美、声调美、节奏美。而“投入”是学生自己的“投入”, 绝不是老师的“塞入”;务必让学生敞开心, 放开声, 读出味来;绝不可由教师来讲韵律, 析声调, 论节奏, 越俎代庖。

以“心惟”投入诗境是为了感知诗歌的“意趣” (“情趣”或“理趣”) 。“心惟”即韩愈所说的“沉浸浓郁, 含英咀华”, 忘却自己, 诗我合一, 尽享诗意的甘醇。绿色鉴赏特别强调发挥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 在对作品“含英咀华”的基础上, 进行“多元的开放性”解读, 力求有“新的发现”, 做出富有“创意个性”的评论。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 一味追求“确定”、“唯一”, 这只会冰释诗歌浓烈的人文意向, 榨干诗词空灵润泽的意境, 使诗成为一堆冰冷枯燥的语言乱码。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诗的意境, 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其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才能使其与作品、与诗人产生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当然, 这种个性化的鉴赏应该限定在文本提供的情境范围之内, 我们努力提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如果把“哈姆莱特”鉴赏成“奥赛罗”, 把“黛玉”鉴赏成“妙玉”, 那同样是背离了鉴赏的基本原则。

二、咬文嚼字“跳出”诗境

古代诗人极讲究“练字”、“练句”。“吟安一字, 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范例, 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可谓俯拾即是。例如林逋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并非纯粹出于他的独创, 而是出自他对五代南唐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 桂香浮动月黄昏”的化用。将名词“竹”改成形容词“疏”, 将名词“桂”改成形容词“暗”, 顿使梅花神态活现, 可谓化平庸为神奇!

古人写诗也极讲究布局谋篇。即使寥寥数句的小诗, 也有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的精密安排。因此, 通过鉴赏诗来学习揣摩章法, 训练表达的严密性, 实为简捷高效的理想途径。例如鉴赏陶渊明的《饮酒》, 在鉴赏其不间断平淡的风格、高远的意境, 深蕴的哲理之余, 还让学生潜心揣摩其精微的结构:前四句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是对污浊尘世的否定, 后四句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是对隐居四园的肯定;结尾两句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是对全诗主旨的总结。从而让学生明白了陶诗的“毫无斧凿之痕, 并非不用匠心所致。以这短短十句的篇幅让学生悟得章法的妙谛, 比起鉴赏长篇大论的散文来, 实在是一种“短平快”的教学方式。”

三、无意插柳柳成阴

所谓“无意插柳”, 是指在平时的评议课堂和课余生活中, 营造一种浓郁的读音氛围, 课上课间, 不忘朗读诗, 背诵诗、阅读写作不忘玩味诗, 运用诗;感情人生, 不忘联想诗, 创作诗……激之以兴趣, 着眼于游戏, 无意于应试, 故可谓“无意插柳”, 但耳濡目染, 渐成良习, 受益无穷。

审美之能, 并非来自教师天花乱坠的灌输, 而是来自学生对创作实践的感悟。我并不奢望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诗人, 但我希望他们为青春留下些诗情, 使他们在物欲横流的喧嚣中保留些精神的自由与纯净, 在未来的人生坎坷中有所依托。

四、赏诗示范动作在诗外

诗歌鉴赏能否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例如《寻隐者不遇》中包含着如下哲理:隐者代表另一个世界, 它对俗世的来访者是关闭着的。你可以想象它的美妙, 你也可以在这世界的边缘探问它的消息, 使自己稍稍远离俗世的污浊, 于仰慕的遥望中使身心有所涤荡, 但只要你的心还留在俗世, 就不能深入到隐者的世界中去, 分享隐者独得的生命。

3.感悟人生生活的美文 篇三

赤脚成了习惯,发烫的水泥地难免灼伤脚掌,它厚实,也受不住自下而上的热气,那感觉,就像是一股子气流从脚底的涌泉穴直逼近天灵盖。我尝试在这样的日子里,找寻名叫喜乐的东西。

这炎热日子也是看似无空档。多种原因,重复重复的生活,过了一遍又一遍。假期的开始,我因为没能出门找活做而苦恼,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离家,顿觉自己无用,杭州南京这等大城市,我也是想近距离接触一番的,无奈留在家中淘米做饭,杂事永远一箩筐。

不过就几天的光景,我便知晓,“羡慕”二字,最是无用。要好好抛弃掉才是。

穿衣时自恋满满,洗衣时一筹莫展,人饿了便要吃饭,满池子的锅碗瓢盆却叫人恨自己竟有一张如此能吃的嘴。

琐事最磨人,可它构成了生活的本身。

恋家的心理,从幼时的百分百,变成了如今的对半分,你可以说是长大的标志,但更多的,是自己发现了,人性本来就喜欢往更深处探索,虽说,得不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让我看看,也好说服自己。

我是需要很多爱的啊,按我来说,时常的付出并不会让心灵更加丰满,它也是遵循守恒定律的,交出去的,若是撞了水泥墙,也弹不回来,更何况,人是这么强悍的吸食动物。天性凉薄,但双眼总能敏锐地发觉更好的人和物,一旦被他知晓,便抛弃了先前,义无反顾地扑上更好的了。

因此,我放弃了从前那种主动性地交往,现在就是,我不愿意再去观察所有人情绪变化,人家说什么,我就听什么。最要紧,就是自己快乐,生命本就一瞬,无谓讨好他人。毕竟巨蟹的天性让我在付出与回报这对关系中,占了下风。

如果没有外来的爱,那有钱也是好的,很多很多钱能不能让自己开心一阵子,又是个问题。

前两样暂时没有感受到,那么对于生命来说,另一样喜乐,就是健康了。我想是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紧紧不放,日复一日地跑跳,做些从前从不敢尝试的事,它需要耐力毅力,然而这两样东西,我从前都没有。改变这个词,挂在嘴上好久,久到自己都产生了羞耻感。

后来我明白,人啊,若不是从心理接受不了自己,是不会因为任何事而改变的。从始至终,都是为了自己。若是为了别人,那是要失望的,勇猛了一段时间,依旧会打回原形。想着,做的任何都为了自己,那也就没什么好埋怨了。

找寻健康这件事简直叫人上瘾,一日不活动筋骨,便觉浑身难受,我知道,习惯已经在慢慢养成了,我很高兴。这样看来,也算是找回了一丁点儿喜乐了。

“就找一条路,试着走走看,别再三心二意了”

我开始埋头苦干了,摆出勤勤恳恳的姿态学习,“假装”这件事一直做下去,总有一天变成了真的,这对学习,也是有用的。

活的当心,平静,他人说我无趣,也好几次问我,如此这般,有什么喜乐?我说,你日日灯红酒绿,也未必喜乐,活的那么不当心,当真喜乐?人与人是不一样的,生命最简单也最复杂,各人有各人要追求的,我不怀疑你的方式,你又为何质疑?罢了,若是凡事都想的通透,世界还有什么五彩斑斓,就是要碰撞,才有味,耐得住时间这老人咋咂巴嘴。情愿被人误,不愿被人嫌。

自己给自己上课,看书。想来我的追求里,这也算是一大部分喜乐了,再不去想它能给我带来什么了,过程就够有趣,而且时间都知道。那不算寂寞的,反而有趣得紧,好过满心尴尬,一言不发地坐在满是人的KTV,那滋味,真叫人难受。

什么都读,什么都想知道,越读越觉得浅薄得不行,慢慢地就会把自己的地位放得谦虚,要知道,这世上,真的没有唯我独尊这回事。自尊要有,切记,不可高傲得用鼻孔看人。

有常无常交替,琐碎是主角,电视剧里的风花雪月最多不过几百集,剩下的琐碎呢?全没拍出来,它们也懂不能道尽生活本身,只能给日子添点美好的东西,用以续命。好好安排细碎的时间,它们是深入的根须,抓的牢一些,才不会在洪水来临之时,轻轻一冲,就了无踪影。

这样一想,做的一切,本身就包含了诸多喜乐了。我竟也是个幸运的人儿了。

4.感悟生活美文 篇四

事情发生在非洲东部,一大群角马在长途迁徙。河水湍急,而河岸又是那么陡峭而松软。河中游弋着很多鳄鱼,只等待马匹掉队,成为它们的口中之食。

今天这匹小马,跟随着它庞大的家族开始渡河。所有的长者都渡过去了,而且都上了岸。唯独它,虽已渡过却攀不上岸,已三次攀到半坡摔下。水中的两条鳄鱼,正悠闲地向它游去。

它的家族,那些长者,都看到了这一切。它们回头,但只放缓了脚步,却没有停步。它们终于集体扭过头去,去追随一个高大的目标。被放弃了的小马自己没有放弃。它又失败了一次,而终于,它成功了。它上岸后,回头看了一眼惊讶的鳄鱼,然后轻轻试步,向前走去。

前面,是自己长辈们的`背影。它只要一奋力,很快就能追上。但今天,它只是慢慢地向前踱步,不再追赶。

它从此离群,不再有家族,成了一匹东非沙漠中的孤马。危险,却自在。

而那个丢下小马狠心远去的马群家族,它们去追随一个高大的目标,突然发现,这个目标停下了。于是,千万匹马都停下了,拥挤得漫山遍野,不知何去何从。原来,这个高大的目标是一头长颈鹿。它只因高大而被追随,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了领袖。它不明白今天身后怎么有了蚁群般的热闹,还以为自己遇到了不测的灾祸,十分困惑,因此停步。

5.低碳生活感悟美文 篇五

低碳生活到来了,今天你低碳了没?生活上的随意丢弃,工作上的肆意满足,交往共识之间的攀比,世界气温的逐年上升,“环保”又一个新理念出现了,北京的一位市民将牛仔裤变脸购物袋 ,来达到环保层次的又一个突破。将废物丢进垃圾桶,这是往年环保存在的潜规则,而今,这牛仔裤转身变成了购物袋,实在让人琢磨不透,这人的脑袋就是不一样,要遇到什么难事,大脑中的细胞在刺激下,潜能总是无限发挥的的。

真要到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候,潜能再发挥,生活再超越也无用了,还不如像这位市民学习,说不定咱们的想象也能给环保带来又一个突破噢!低碳生活,主要还是说节电、节媒...总之利于在之前生活上的环保做法,应该都算得上是低碳生活吧,低碳生活,我觉得就是一个环保生活,只要是对环保起到作用了,都应该是吧。

真要想改变某些老板在环保意识上的改变,让他们去体验几天清洁工,那才最切合实际。毕竟只有体验过的人才会明白清洁工辛苦的滋味。社会中呢,由于温室效应所带来对生活负面的影响,也不得不说很多人对环保有了更深的意识,也有很多人是毫不在乎的,因为自己要生活,要赚钱,比如那街边的饮食店面吧,卖那个肠粉,还有什么米粉的,各式各样的,仔细看过,买一份什么粉就有三种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东西,先是打包用的包粉塑料盒,非降解型次品餐盒,再到一次性筷子,最后到白色塑料袋,一位客人就用了三种不利于环保的物品,周六周日的时候,满满的全是人,一天算下来,可有点夸张了,说到这,提倡归提倡,主要还是看待个人对环保的意识罢了。要说打击,什么制定相关法律对其制约之类的话,或许不太实际,现在不是出了一种降解型的餐盒么,要想让每一家餐饮都能用上,搁谁谁也不愿意啊,你说这原本的餐盒价格如此的划算,要是换上了环保餐盒,加大成本,减少利润,老板喝西北风啊,对一些高级酒店,宾馆兴许还能派上用场,哎,这也是人对金钱的渴望,哪天真要是订制相关法律的话,社会可能也将会形成**吧。民心至已,号召其实最重要了,将这些不利于环保餐具危害性扩大,扩大到影响深远,直至民心,或许能减少其对这些餐具的用量。

许多生态环境的污染都是人为的,就比如我的家乡安徽巢湖吧,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以前是什么样展示世人,我不知道,现在去看看,都能把人吓坏了,淡水湖,这水都臭了,再净化,对人心造成多大的影响,也只能说是自讨苦吃吧,洗衣服啊,倒生活上一些不净的物品啊...比比皆是,纵使万分怒愤,也只能眼观其变,无奈至极。

如今上街逛超市,虽说前年实行的超市塑料袋需付款方可给予来节制某些市民的环保意识,一些商家做了许多环保袋,告知全社会,餐饮行业搞起了利用环保袋相赠引人入食,这也是一种良性发展吧。再回过头说说超市,超市塑料袋要花钱了,一个塑料袋2毛钱,对年纪大点的市民还真起到了作用,走到超市里面,看到的环保袋,那都是来自老年人。要针对年轻人,这个法子,不欠妥当,只欠是否实用吧。年轻人上街,挎着一个环保袋,面子上会有点难堪,看到大街上都是老人挎着环保袋,没有年轻人挎着,一个看着一个,即便萌生使用环保袋的意识,也会被面子无情的驳回,再说一个袋子2毛钱,有的人给了5毛甚至都不用找零,不知道节制使用塑料袋的做法会不会起到年轻人对金钱产生一种随意,不在乎这点小钱的举动。

简单说一遍,心里话都说了出来,也舒坦了许多。再回到牛仔裤变脸购物袋的话题,之前在央视频道也看过一个类似的做法,将青春期孩子因为增长而导致的许多衣服不能穿或者穿不上来经过加工成为环保袋,利用衣服的图案来做环保袋的封面,也显得更有一番味道,挎起来也显大方。这样的.做法也得到了许多社会人士的赞同,像如今许多的家庭,孩子青春时期所穿的衣服全是高档货,因为小了点就随意扔掉或者焚烧,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对环境的污染。要是将其作为环保袋的话,既是对金钱的尊重也是对环境的认可,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这种做法是值得让人们反思而借鉴的。

作为一名现实社会的人,环保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就像上面所述的问题,其实真的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的,因为我们生活在21世纪,觉得什么世界末日,什么人类灭顶灾难,到我们逝去的那天也不会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要赚钱,要生活,可是咱们以后的后人又该怎么办呢,仔细反思,还是能够领悟一番的。每一天做起,每一件小事做起,后人们才能多活上一天,人类的智商是挖掘不完的,在我们今天环保下,也算是给后人们打掩护,让他们在我们逝去的时候能够创造出更完美的世界,塑造人类在宇宙历史中永垂不朽的奋斗精神,也算给宇宙中的地球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吧。

6.关于生活感悟的美文 篇六

关键词:性灵,舒展,情感,技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从事着各种行业, 而绘画则是其中一个小分支, 由我们这一撮人在从事着, 这种从事源于一种热爱。这热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 每一个自然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积淀与个性, 个性也对所处事物的真实感知。然而这样的热爱需要一个前提条件, 便是我要说的“性灵”。

何谓性灵?词典中的解释是“意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词汇。而我想, 性灵是感性与知性在作用于自然人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一个画家首先应该是感性的。知性是海纳百川重熔为一炉的沉淀。当我们接触到一些事物时, 感性和知性便会受到作用而产生的东西便是“性灵”。

获得了这种“性灵”的大师都是良好的例证。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便是, 他面对那块画布的时候, 我们感觉不到丝毫怯懦, 我们看到天马行空的驾驭留下雄奇而壮丽的轨迹, 有了《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等名作。儿童在看毕加索的画时, 他们只知道画得太像了, 因为他们的眼睛是纯真的, 而我们这些接受了好多教育的人, 在毕加索的画前寻找着什么, 还要可笑的问问为什么。而儿童眼中的“像”, 不恰恰正是毕加索的真挚吗?

绘画的“性灵舒展”首先是情感的平面化释放, 在这过程中, 我们会遇到一道道心障, 需要我们拥有适当的技艺来解开这心障。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充实自己, 这样我们才能获得通向美的钥匙。画家夏加尔做得趋于完美, 他几乎就是梦幻和美好的代名词, 以至于毕加索都说他的梦中确实有一个天使, “性灵舒展”不正是夏加尔梦中天使的翅膀吗?她引领着画家的思绪如薄雾般在梦幻的田野上尽情飞舞, 有了《我与我的乡村》《生日》等名作问世。夏加尔像一个精灵, 在美术史中飞舞着, 飘荡着。

“性灵的舒展”具体到画面上是个什么样子?首先, 要有技艺的舒展, 这是“性灵的舒展”的前沿, 需要我们拥有精到纯熟的技艺。第二, 形式体裁舒展, 不拘泥于传统, 我们生于传统, 也要从传统中走出。比如工具、材料等与绘画相关的一切事项。好多大师自己制作画笔, 研磨颜料。第三, 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就是心灵、思想、感情的舒展、是舒坦、是无际、是飞翔。既要有天马行空的开度, 又要有小桥流水的多情, 自是妙不可言了。

有人会说“性灵舒展”只是表现与非写实画法所需要的, 太片面, 太极端。其实不然, 好多在写实领域大名鼎鼎的画家, 也同样是做到了他们自己的“性灵舒展”的。例如, 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 还有他的忠实崇拜者欧洲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 他们本生在那个奢华而大俗的上流社会, 这本没什么可说的, 而我要说的是, 他们在他们的综合背景下, 不同程度地获得了他们的“性灵舒展”, 因为他们都有这极度的自信, 对写实画法的自信, 他们的性格就像他们的作品一样细腻, 一样的温文尔雅。他们擅长于写实, 并且致力于写实, 而没有用其他的画法, 这便是一种开度, 一种舒展, 把他们的自性与个性发挥到了一种极限。他们的画面上没有呆板的矫饰, 有的只是他们孜孜以求着的“美”, 有的只是令观众发自肺腑的叹为观止, 当然其中更有真挚和热爱。这样的例证实在不胜枚举, 又如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兼科学家, 艺术家和发明家于一身的达·芬奇, 雕塑与绘画双绝的米开朗基罗。现代写实画家, 陈逸飞, 冷军, 石冲, 杨飞云, 王沂东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所以说绘画的“精神自由”是广义的, 没有画家与画种的区别的。

诚然, 绘画生活亦如普通生活我们需要有才学、智慧、激情、勇气, 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学是我们优越感的来源, 而拥有了足够的优越感也便有了足够的自信心, 我们才能在我们画面前站住脚, 才能没有面对那块白色时的怯懦。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与我们的生存环境经验阅历, 息息相关的。智慧是我们走路时的双脚, 使我们知道如何画?怎么画?激情是情感释放的引线, 也是一种欲的体现, 绘画如果没了欲望, 真不知道该是个什么样子。还要有勇气, 勇气是什么?就是两军相遇的亮剑精神。一种无畏的精神。真正的勇气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的。毅力, 时间有时等于寂寞, 耐得住寂寞使我们得到了“功夫”, 所以需要我们事先有冷静的思考, 而不至于徒劳了。“性灵的舒展”如唐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图》云:“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 真道也。当其有事 (作画时) , 已知夫遗去机巧, 意冥玄化, 而物在灵府, 不在耳目, 故得于心, 应于手, 孤姿绝状, 触毫而出, 气交冲漠, 与神为徒。”画画是一辈子的事儿, 每每感慨之后, 思虑着如何迈出更坚实的下一步, 点滴感受, 以慰吾心……

参考文献

[1]、《魂游世界——海日汗的艺术世界》湖北美术出版社

[2]、《美术文献》1995年第3期

[3]、《中国油画》2005年第1期

[4]、《贾涤非素描集》吉林美术出版社

[5]、《贾涤非》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 广西美术出版社

[6]、《俄罗斯现实主义新生代画家之谢尔盖列平》辽宁美术出版社

7.生活感悟美文:酒夜月光 篇七

有权有钱的人,他们往往热衷于出入酒店宾馆,灯红酒绿,美味佳肴,觥筹交错。他们用破嗓子和群魔乱舞的方式打发时间,他们用呼朋引伴的方式释放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他们变着法子敛财,他们换着方式取乐。

人,单就寻找乐趣来说,各人因知识素养、思想境界、生活条件等不同,对乐的理解和方式也不尽相同,虽寻乐的档次不同,此乐不同于彼乐,但异曲同工。

我也有自己的乐法,虽乐的层次差点,乐的方式不如他们阳光,可也颇感欣慰。

每天中午下班到家,妻子知道我量虽不大,却喜欢杯中之物,已早早地为我备了样把下酒菜。我打开电视,一边看电视,一边与妻子东扯葫芦西扯瓜,间或“刺溜”一口,看电视、聊天、喝酒三不误。孩子不在家的时候,等妻子饭菜做好了,我也喝尽兴了,和妻子天南地北地结束了这和谐中餐。

晚饭,是我一日三餐中最在乎的。因为时间充裕,可以尽兴地享受酒的韵味。晴空月明的夜晚,我劝妻子先吃晚饭,等周围住户窗户的灯光渐渐稀少了,我用茶杯倒够我能喝的酒,端一两样菜,方凳也好,小桌子更佳,只要放得下菜和酒杯就行。坐上小凳子,一手举杯,一手夹着菜,遥望明月,思绪沉浸在咕咚了一口,咂了咂嘴,吃了一口菜,刹那间,心中没有了恩恩怨怨,繁繁杂杂,心中没有了世界,只享受着酒的滋味,感受着酒的魔力,至于菜的荤素,香味浓淡,根本不在心上。

天空,明月周围那稀稀拉拉的星星正眨巴着眼睛看着我,不清楚是看不透我还是在赞赏我,那丝丝白云却小肚鸡肠,嫉妒了,趁我举杯畅饮时,几次悄悄地向月儿靠拢,想阻断我和月儿的对视。见我和月儿神情专注,不理不睬,云儿知道自己的不是,羞涩了,悄悄地离去。月儿一直十分专注地看着我,羡慕我的生活,赞叹我的酒兴。我一边欣赏明月,一边享用我的美酒,隔空对月,时远时近,分不清是月儿陪着我畅饮,还是我陪着月儿神游。

皎洁的月光下,我徜徉了广袤而苍茫的夜空,我阅尽了广寒宫精致而富丽堂皇的佳境,我穿越了时空。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觥筹交错,诗歌不绝,目睹了苏轼一气吟成《水调歌头》;田野蒙蒙,细雨霏霏,牧童晚归,在乡村的小路山邂逅了杜牧,他正在《清明》;车水马龙,市井xx,在金陵,李白正吟诵《金陵酒肆留别》;一路疲惫,辗转千里,到了渭城,适逢王维摆宴《送元二使安西》。

我醉了吗?我迷恋那xxx,我乐不思蜀,那隐隐约约,忽有忽无,令人亢奋的世界怎么就不容我逗留呢?

夜已阑珊,不知哪里钻出来的一丝凉风抚摸了我全身,我似乎醉了。是酒醉了我,还是月光陶醉了我,不得而知。

月光西移,谁家没管住的灯光从窗户偷跑了出来,静静地看着我;哪里飘来的优美的乐曲,时高时低,时有时无的,是在为我配乐?

我开心地笑了,悻悻地告别了月光,向梦乡走去……

作者:张沈昌(笔名:乡土)

8.关于倾听的心灵感悟美文600字 篇八

这礼物极好,只不过它有艰苦的礼物盒包裹。

冬至那天,姨母送了你一把大提琴。它像穿着棕红色西装的绅士,打着深黑色的领带,俊郎不凡。你轻笑着,双眼中溢满欢喜。 你开始学大提琴,大家都很支持。堂哥还调笑说,若是你弹得好还得办场音乐会呢。你听着,面上飘着红云。

可我过了一周去探望你时,伯父就向我“哭诉” :琴弦发出的声音一点也不美,你就像一个樵夫,不停砍树的樵夫。你奏出的琴声似木头的惨叫,像斧头的邪笑。“吱——啦——吱——啦——”像老鼠磨牙的声响,我听着,全身被一阵电流袭击。他的耳膜受不了,开始向我尖叫求救。

我走到你面前,你额头上淌着汗,轻声喘着气。“很难听,对吗?但抱歉,我绝不会停止!”我走出你的房门,心久不平息。我耳畔一直回荡着你倔强的声音。从此,我每周都去听你拉琴。琴弦发出阵阵呻吟,每当你拉起这种揪心的声音就弥漫在我们之间。你的眼中涌出一抹落寞,但随之又被希望之火燃尽。

你从不停止,每天都练。渐渐琴叫得不那么凄惨了,弦也懂事了,但还不美。你又加长时间,一周 二周 三周……日历翻飞,表针旋转。我再一次听你拉琴时,弦开始唱歌了。它的声音有些沙哑,有些低沉。但很柔美。渐渐的,在厨房炒菜的姨母有时会过来,在沙发上看报的伯父会过来,在书房写物理的堂哥也会过来。他们趴在门上听,听柔美的琴声。你的琴声渐渐悠扬静美。就像一个儿时并不好看的姑娘,忽然变得明目皓齿,粉装玉琢。你的琴声如同精灵的歌喉,如同夜莺的欢唱,美的醉人。你的琴声越来越动听,姨母的友人常夸奖你的高超琴艺。而只有我知道你的艰辛。你说你万分感谢我的倾听。而我说我万千感谢你肯让我倾听。

因你的琴声,我明白成功花总有一天会绽放,但她要顶住暴雨狂风。

作者|魏子涵

9.感悟生活激发兴趣 篇九

一、让学生走进生活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可他们往往视而不见, 对周围的环境、自己的生活缺乏观察。因此, 教学时,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认识生活, 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事物的习惯。

例如, 春天到了, 万物复苏, 生机勃勃, 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季节。抓住这一时机, 我提议让学生找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做朋友, 像朋友一样和自己喜欢的花草交往, 并时时关注它们的变化。上课了, 学生们仍像一群小鸟儿叽叽喳喳。为了保持学生们的兴趣, 我宣布:“这节课, 我们去看望你们的‘朋友’吧!”“耶!”教室内一片欢呼声。接着我又让学生说一说, 打算去看什么?看花的哪些特征?这样, 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 深入地了解被观察的事物。回到教室, 我让学生写几句话描述这些花的美丽, 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写出别出心裁的句子。学生轻松地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有个学生写:初春, 樱桃花那米粒似的小芽钻出了树枝, 渐渐地变成了深粉红色的小花苞, 嫩绿的小叶子也偷偷地从花苞间冒了出来。两三天后, 叶子变绿了, 闪闪发亮。布满枝头的花儿, 有的像涨红了脸的小姑娘, 害羞地低着头;有的则像顽皮的孩子, 藏在绿叶中……读着学生们的习作, 分享着他们的快乐, 真是妙不可言!

二、让学生体验生活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全面、仔细的观察和了解, 再按一定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

例如, 我让学生写《和面》时, 先让一名学生进行表演, 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观察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下面三个要求:一是纵观课堂气氛;二是看操作程序, 细看示范动作;三是看事情的结果, 并记好观察记录。

这节课结束时, 许多学生写出了比较好的作文。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宋婷可真是个擀面条的能手。你瞧, 她量好面粉, 倒入面盆, 用温水化了一小撮食盐, 一边慢慢地倒水, 一边用右手把面和水拌成面穗, 并迅速将面穗揉到一起。她那双手既灵巧又有力, 一大团面在她的手里转来转去, 不一会就变得又光又圆了, 她还边揉面边讲解有关知识, 真是厉害极了!

三、让学生记录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 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 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冷静思考的同时还要细心回味, 把印象深刻的事物、景象以及自己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如, 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 自己选题, 自由发挥, 畅所欲言。可以引导学生分两大类积累素材。第一类专记自己的, 如《我的足迹》《随笔》等;第二类专记他人的, 如《我身边的新鲜事》《拾零集》等。通过自主练笔, 学生素材库里的东西越积越多, 写作文时就可信手拈来, 得心应手了。

10.关于生活感悟的美文 篇十

去年冬天,我为自己的小龟加了一个车棚。上班,顺便接送孩子上下学,电动自行车特别方便,但是到了烈日炎炎的夏天和北风凛冽的冬天,骑电动自行车就不那么潇洒了。这种类型的小车棚是我骑电动车生涯伊始就不停在构思的设备——如果在电动车上加这么一种东西就好了:上面遮风挡雨,旁边用透明塑胶围着不遮挡视线,下面有开口,便于伸腿脚助车停靠——冬天抗风,夏天遮阳,方便实用。这是我一直梦想的发明。

没想到真的有人设计出来并生产出来了,我在某宝上偶然看到后立即就下了单。货到了之后,我和老爸用了一个多小时把车棚安装完毕后,我忍不住立即骑上车跑出去溜了一圈。好几个晚上做梦都梦到自己在冬天骑着这身形轻便,快捷灵巧的小车驰骋在冰冷的风中。

确实,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以往我和孩子都必须戴上头盔穿上护膝,把自己包裹成一个巨型粽子才敢出门骑车,而现在,我们轻松潇洒,什么都不用带,上了车,拉好拉锁,寒风就被轻轻拒之棚外了。车内不甚暖融,但至少没有寒风。因为这是为了送儿子上学放学安装的,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爱心车棚。

骑车在马路上,总有过往行人会打量我们,在停车等红灯的时候,总能听到有人说:哎,你看这车棚还真不错!总有人会来问,这车棚在哪儿买的?多少钱?我都一一如实回答。还有一次,有一个送学生的陌生家长非要加我微信号,让我把购买链接发给她。我除了非常真诚地分享,还蛮有信心地相信:今年冬天,北京的电动车市场必须被这种便捷的车棚所折服,爱心车棚必然会在北京的冬天遍地开花,大行其道。原因很简单:北京人口密集,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电动自行车是个大部队。

然而,事实证明,我个人太过乐观了。我对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执行力,太乐观了。

或许因为我活动范围不大,在我目力范围内,每天上学放学接送孩子的电动自行车上,仍然只有我这一辆车有爱心车棚。

一次,骑车到学校遇到一个老师,她看了一眼车棚,说:“真逗!”言下之意,就是滑稽,不认同。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的我。那一年,我听说这个世界上还有经典诵读班,不上学,大老远地从外地来,住在北京郊区的小别墅里,每天诵读经典,种菜习武,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这些家长肯定是脑子进水了。我还真的去实地考察过,看着一个教室坐着年龄大小不等,跟着穿长袍的先生摇头晃脑诵读经典的学生,我再次告诉自己,这群人脑子一定有问题。这不是复古吗?有什么用啊!

可是,事实证明,时至今日,我才逐渐明白,当时不是别人脑子有问题,而是自己脑子有问题。因为脑子里有个大石头,其名曰:成见。

存在即合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是不是都应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至少应该过脑子想一想别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是好像这样做的人很少。他们一看到新事物首先想到的是困难,然后是拒绝。

当然也有一些人选择了心血来潮地肯定和喜欢,但执行力差导致很快就是遗忘。

确实如此,你可以去观察,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不能接受新事物,他们不会去思考新事物的来历和好处,甚至即使新事物已经有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他也根本就不会想着去了解,他们永远只生活在自己那个封闭狭小的世界里。那个世界里,他们是舒服的,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没有陌生的东西来挑战他们的认知。在这个舒适区呆得越久,他们的固步自封就越加剧烈。

我还有另外一件刻骨铭心的成见让自己一叶障目的亲身经历。

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姓朱。说实在的,我不太喜欢他。这孩子性格很拧,不合群,加上一只眼睛是斜视,总觉得不够尊敬老师(可笑的年轻的我,哎……)。作业总是不写,字也很烂。他的爸爸有时候还会代他写作业。俩人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有一次,儿子又没写作业,我把儿子留下,看着他必须写作业,而且是两遍。(朱同学,原谅少不更事的老师吧……)第二天,朱同学的爸爸来找我,说要跟我谈谈,刚说几句话就呛上了。他说:“你们学校好歹也是名校,语文都教的什么啊!什么课本,就那么几篇文章,来回来去讲个啥啊!有什么意义啊!这样下去能教出好学生吗!”

我也不甘示弱:“学校老师都是这么教的,怪我吗?你家儿子学习不好,我们班学生学习好的多了去了……”

最后一个老教师出面把我们劝开了。旁边的老师都替我打抱不平,说这家长神经病吧。喝了酒了吗?(确实有股酒味儿)跑这儿闹啥事儿啊!

后来,朱同学的爸爸又来了,心平气和地跟我道歉,说那天有点儿冲动,请老师原谅。请老师能不能带着孩子多读读语文课本之外的东西,比如这个,他扬了扬手中的一本书《笠翁对韵》,接着说,老师我跟您说,我儿子可喜欢这本书了,跟他背一会儿就能背好多东西啊。这可以方便学生积累啊。他说着就把书塞给了我,要送给我。我勉强收下了。但是因为对他印象不佳,根本就没有看一眼那本书,就扔在了一边。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真的是封闭而幼稚。那不是一次很好的接触经典诵读的机会吗?我为什么会拒绝?因为偏见,因为傲慢,因为无知,因为呆惯了旧有的舒适区。

如果那个时候,我破除偏见,好好研读那本书,带着学生一起读,查找经典诵读方面的资料,或许,我能更早地改变更多孩子的生命轨迹,也改变自己的生命轨迹。

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会帮助我们飞翔。

11.关于生活的理解美文 篇十一

其实,我们还可以对它进行深一层的理解,生的寓意不只在于出生而已,每一个选择,每一个挑战都是生的寓意,只有这些选择、挑战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才会努力的想办法去思考活的意义,生是起因,活是结果,至于过程就要看每个人的选择如何了,结果有好有坏,有喜有悲皆成定局也。

所以有人说生活是残酷的,而有人说生活是美好的,知此而已啊!

生活中有酸甜苦辣,生活中有悲欢离合;

生活中有亲情的温馨、友情的美好、爱情的甜蜜,也有面对残酷的实现的犹豫、彷徨与不解;

12.作文教学拾遗——感悟生活 篇十二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 有必要先说说何为“感悟生活”。举个例子说吧, 《后汉书·丁鸿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鸿感悟, 垂涕叹息。”意思是说, 丁鸿因受到感动而猛然醒悟了, 泪流满面, 悔恨叹息。可见, “感”是“悟”的前提, “悟”是“感”的结果。有“感”方有“悟”, “感”之愈深, “悟”之愈透。作者写文章, 不论写人, 还是叙事;不论写小说, 还是写散文, 都是从自我感受出发的, 从生活体验中来的。如果他们没有生活感悟, 就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动人作品来。

要写出感人之作, 就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对生活有了“感”, 进而才能“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常言道: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而“触景生情”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目睹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和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人们不能没有想法, 这“想法”便是观察、思索、感受的综合表现, 其产生与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所以感受生活, 悟其真谛就必须要以丰富的情感为前提。很难想象, 一个对社会对生活冷若冰霜、麻木不仁的人, 他能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并能感悟生活?

不言而喻, “情感”对于写作之重要, 这一点早已成为读书人的共识。刘勰有言:“情者, 文之经也。”由此可知文章与情感的密切关系。诚然, 学生作文与文学家创作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都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 其加工对象主要是现实生活所提供的信息。而我们的广大语文工作者常常感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枯燥乏味、无病呻吟, 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诸如写作技巧不娴熟、表现手法单一、语言干瘪等, 但很大程度上, 是习作者缺乏写作的热情, 缺乏对生活的感悟。

其实,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而细腻的, 他们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 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肯定和赞许, 那么为人师者只要抓住这一点, 并及时地进行启发, 诱导, 鼓励, 那样他们的情感就会热烈, 纯真, 升华。在这方面, 我们可开展一些积极的活动, 让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得到净化, 在认识中得到升华。例如, 阳春三月, 可组织学生开展“春之声”一类的诗歌朗诵比赛, 同学们在活动中情绪就会高涨, 士气就会高昂, 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会得以丰富;清明前后, 可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领袖纪念馆或烈士陵园, 凭吊先人, 同学们心潮激荡, 思绪万千, 瞻仰之后, 就可以写出饱含激情、闪烁睿智思想的感人之作。一次, 我布置学生自己拟题写一篇记人的文章, 并规定在五分钟内拟好作文题。五分钟还不到同学们就拟出了“我的老师”之类老掉牙的题目。我看了之后要求大家在原来的基础上将题目换成感情色彩浓一点的, 经过启发点拨, 大家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一会儿同学们就拟出了几十个不落俗套的题目, 在这些题目中不乏饱含感情的, 如《老师, 您听我说》《妈妈笑了》《刻在心坎上的记忆》《思念真美》《爸爸的茶杯》《梧桐树下的笛声》《山腰的那棵酸枣树》等。平时, 我经常要求学生看课外书籍, 尤其要求学生多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 并指导他们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如何取舍, 对作品中那些抒情色彩浓郁、感情热烈奔放的文字在体味的同时力求能背诵, 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感情与作品中的人物感情有机的结合起来, 做到心灵的交融。在教学中我常常要求学生写片断作文, 写情境作文, 时不时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进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其次, 在感悟生活的过程中注意升华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起积极作用的, 感情流于笔端, 思绪缕缕, 话就会如泉涌。但值得指出的是, 感情丰富了, 不完全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悟出了生活的真谛。这里还有一个感情是否升华的问题。感情升华了, 认识生活便深刻, 认识生活深刻, 写出来的文章, 主题才深刻, 审美感知和审美认知才能高度融合, 这样文章才有力度。

例如, 我曾布置了这样的一篇作文———《最开心的一件事》, 一位学生写周末遇雨, 几位住宿生没有回家, “留守”宿舍, 在一个室友的提议下, 开了一个寝室晚会。歌声、笛声、欢笑声与室外的风声、雨声、雷鸣声交织在一起, 组成了一曲欢快的交响乐。文章结尾这样写道:“这就是我进校以来最开心的一件事。”这篇文章尽管结构完整, 字里行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紧扣了题目中的“最开心”, 但立意欠深刻。我看了后, 把这位学生叫到教师办公室, 引导他思考:为何这次是最开心的, 难道就没有其它令自己最开心的事了?经过他的一番心里倾诉, 我明白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原因造成学生心理压抑, 个性得不到发展, 心情过于沉重。于是我给他讲述了学生时代的周恩来读书的故事, 通过我的一番点拨, 这位学生对学生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修改后的作文增加了“我”平时烦恼的内容, 穿插了考试频繁、学习高度紧张的片断, 结尾也改成了“我们需要多彩的生活, 我们更需要七彩的阳光!”改后的文章尽管还不免幼稚, 但较之原作却丰富深刻得多了。

再次, 正确感悟生活必须净化学生的情感。文学家在感悟生活和大自然的时候, 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 其感悟生活的过程也就是敞开心怀与大千世界作情感交流的过程, 既能“悲落叶于劲秋”, 又能“喜柔条于芳春”。情感不同, 对生活的感悟也就不一样。同是以“咏梅”为题材的诗歌,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气势恢宏, 格调高昂, 表现了无产阶级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不图名利、甘为无名英雄的宽阔胸襟;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则缠绵悱恻、凄凉哀婉、孤独惆怅, 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的情怀和无可奈何的心境。所以我们要净化学生的情感世界, 摒弃消极、低沉乃至错误的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的情感朝积极、热情、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样方能让学生悟出生活的真谛, 对大千世界作出公正的判断, 得出正确的结论。

13.关于生活的美文:尾生在 篇十三

那天傍晚,他依约在桥边等她,暴雨骤至,淹没了道路,也淋湿了尾生的心。手机不解人意,没有任何动静,后来干脆没电关机了。没电反给了尾生希望,或许她只是一时耽搁,或许她没找到好的时机出门,或许她已在路上。尾生痴痴地望向她来的路,噼里啪啦的大雨打在地面,也打在尾生身上,但他不觉得,甚至不知道有人跟他讲了什么,有人让他站到了地势较高的桥面上。

尾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怎么拖着他简单的行李箱回到租住的小屋的,那行李箱里是他的全部身家。

第二天微博和朋友圈被一张图片刷屏了,图片是一个交警最先发出的,雨雾濛濛中,一孤独男子斜倚桥头,看不清神情,仿佛天地间只有他望去的方向。图片配文:

水来

我在水中等你

火来

我在灰烬中等你

一时间,网络上各种评论铺天盖地而来:

坚守承诺,坚贞不渝,是难得的信人!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对方显然不会来了,傻!

不会是作秀博眼球,想出名的吧?

这一切尾生都不知道,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尾生发现联系不上她了,打电话关机,发信息不回,他也曾去她家别墅外候守,但显见那里人去楼空。

尾生浑浑噩噩过了几日,直到几个记者找到他。原来万能的网友已经人肉出了尾生的一切信息,包括尾生为何会桥下苦等。于是新一轮舆论袭来:

门当户对很重要,小伙子要认清现实。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想拐带人家女孩,到时候拿什么养得起养尊处优的她!

尾生对这些都置若罔闻,不是他已经修炼到不畏人言的境界,他只是在等,等她给一个答案,那些诺言到底还算不算数?

出于这样的想法,尾生接受了媒体的采访,第二天,新闻头条刊登了题为《尾生守信,伊人何在?》的文章,文末尾生的话让很多人动容:我穷,但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双坚韧的脚,有一颗真挚的心,我愿意为你创造我许诺给你的更美好的生活。

尾生这样说也是有底气的,来自圣人之乡—山东曲阜的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与人交往很讲诚信,在他的行业圈内名声很好,大家都愿意信任他。要不是她的父母反对他们交往,尾生是不会丢下这里已经起步的事业,想去外地另谋发展的。

文章发表几天后,事情在大家的关注下,终于有了转机。尾生的她在一个黄昏风尘仆仆地敲开了尾生的门,原来她的家人为了阻止他们,强行将她带去了国外。

“我从没有忘记我们的约定!”那一刻天边的晚霞也笑靥如花,光芒尽绽,而她的家人也因尾生的诚信和重诺答应让他们交往。

这回网友的态度终于一致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人须学尾生讲诚信。

14.关于生活感悟的美文 篇十四

天过热,父亲就不吃捞饭了。稀饭烫,很长时间凉不下来,父亲就和牛一道,先去了田里。我给父亲把早饭送到地里,牛一看见,不用父亲吆喝,便停下了,这是他们之间的默契。父亲也不上埂,就近接过茶缸,直接用嘴吸。父亲喝粥时,牛也不闲着,抓紧扯了几口田埂上的青草。父亲几口就把不热的粥吸溜下肚,牛也回正了脖子。我接过茶缸,他们又接着犁了。一片片泥浪在田里不停翻滚着,朝上的一面因为和犁铧接触,光滑滑,明亮亮。我用手摸了一下,凉阴阴,清润润,这是触摸泥土才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农民才能感受到的细腻。

我没有立即回家,总是多待一会。田旁的小沟,水淙淙地淌着。几片叶子不知是从哪里跌入的,被青绿的沟水不时抛上抛下,互相追逐着,偶尔有个小漩涡,它们便舞动起来。我喜欢看长的、圆的叶片静静地在水面漂流,喜欢看黄的、白的小花打着旋儿载浮载沉。水面上上什么都没有,我就听沟水轻快的脚步声。看着、听着,我的心也变得轻快起来。我折了两片细长的叶子,首尾相并,用力拉紧,含在口中。哨音清越,越过田野的远方,还是田野。两边埂上的虫儿齐齐应和着,四周一片寂静,惟此有声。此时只觉天地一片清平。

偶尔有八哥扑棱过来,落在牛背。不拿牛鞭的父亲,八哥不怕。除非是调教新牛,父亲一般不用牛鞭。偶有挥鞭,急性的父亲也只是抽在空气中。甩鞭的父亲样子很帅,果断、利落,一气呵成,只见一道优美的弧线扬起,空气中发出孩子掼炮似的声音,“啪”的一声脆响。我学了多次,也没学来,总有拖带之感,自然发不出这悦耳的声响。时间久了,父亲和牛配合得很默契,该直行时一点不偏,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找准线的;该拐弯处,不用挥鞭,蹄到前方自然转。它不会多留一道边,也不会犁破田埂。

牛很喜欢八哥在它身上,那也许是它最舒服的时刻。八哥或是帮它啄虱子,或是梳理死皮,如履平地地从牛背这头踱到那头。时而又立于牛角仰脖鸣叫几声,脆而有韵。有时,八哥也飞下来,跟着父亲的脚后亦步亦趋,不时从这个泥面跳到那个泥尖,寻找着蚯蚓和蚂蚱,啄而食之。我常常以为它是乌鸦,父亲教我,八哥比乌鸦小些,翅有白斑。农村无闲人,那时没人玩鸟,也不知道八哥还有会说话的。长大后常想,小时候见过那么多的八哥,怎么就没有一只跟我说说话呢。如此,我的童年也没有那么寂寞了。

父亲经常会犁到泥鳅,这时他便会停下来。泥鳅看见人,拼命往泥里钻。其身有粘液,很难拿捏。小孩兴哄,泥鳅兴捧。捧在父亲手心的泥鳅乖乖的,落到田埂上的铁桶里。脱了泥的它们有劲使不上,把桶底掼得咚咚响。我喜欢扒着桶口看它们的胡须,总觉得长着胡须的泥鳅很滑稽,像个小老人。把泥鳅拎回家去,中午便有了母亲手做的泥鳅煮挂面。去肠洗净,小火慢煎,开花最好。待汤汁白,放入挂面,炖开焖烧,葱花出锅。以面少汤多为佳,泥鳅融了面条的劲道,入口一嗍,肉刺分离,尾部犹鲜,而面条吸入泥鳅的鲜味,更在其上。汤收纳了所有的精华,可独饮,亦可拌饭,未几,盆为之空。

下午放学了,我背着绿色的帆布书包,踢走在家去的田埂上。我并不急着回家。埂上的草,梢尖的露珠早已被太阳收去。我趴在四面爬藤的巴根草上,把书本拿出,用自制的柳枝铅笔写作业,作业无多,只有语文和数学。有趣,我就多写点,无趣,就少写。有风不时用狗尾巴草痒我的耳朵。地里有的是小家伙陪我玩儿。饿了,就拽一芦柴根,两根牙签粗细,白嫩嫩,甜丝丝,手一捋,就干净了。那个味道丝毫不亚于巧克力、徐福记。现在的田野里还有吗?怀念芦柴根的味道。倦了,就折一只纸船,随手放在小沟头上,里面有我捉来的一只蛐蛐和一朵豌豆花,分列桅杆两边。然后睡觉,书包塞在脑后,火红的余晖盖在我的肚皮上。灰色的蚂蚱在我的身上跳跃着,是把我当成了运动场了吧。

一只田鸡路过,被我挡住了,没跳过去,落到我的脸上。那沾了湿泥的小脚丫把我蹭醒了。我俯身看了一下溪沟,纸船已不知飘至哪里,那蛐蛐和豆花又有怎样的遭遇。我恍恍然有所失,抓起书包,胡乱一背,回家了。

15.链接生活素材感悟数学魅力 篇十五

一、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唤起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举足经重,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能否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在课始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我校的一位老师在上“圆的周长”一课时,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形象地展示故事情境:阿凡提的小毛驴被可恶的巴依老爷逮着后干苦力———磨磨。小毛驴想:我这样一圈一圈地走,究竟走了多长的路呢?当学生讨论得出必须先知道小毛驴走一圈有多长时,多媒体演示从一圈的轨迹抽象出圆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圆的周长。当学生明白只要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时,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导入,教师可出示一则招领启事:三年级一班同学拾到人民币a元,请丢失者来教导处认领。学生通过分析可以理解,启事中人民币的数目不能写出来,所以要用一个符号表示,启事中的字母表示的是钱数,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除法”时,可这样引入:今天妈妈买了8个苹果,要平均分给爷爷奶奶,该怎样分?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车、下车的乘客”现象来导入。在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画窗户或介绍照相机照相的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不喜欢知识教育以赤裸裸的方式进行”,而从生活经验中引入,以有趣的情境导入则是引导孩子参与其中的绝佳方式。

二、在生活场景中体验,经历主动建构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必须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因为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直观表象,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经历具体的操作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现实情境中,感受问题缘起、经历过程变化、收获独特体验,这是实现学生在“做中学”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他们在操作中感悟、在参与中建构、在活动中深化的好办法。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创设了“设计罐头包装”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先分组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把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并进行讨论,有的学生沿着直线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等等。通过大家动手操作后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索所得,设计出不同的包装方案。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活泼,在操作实践过程中经历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操作实践中,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手脑并用,发现并解决了数学问题,在生活场景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令课堂焕发出“手指尖上出智慧”的迷人魅力。

三、于生活实践中应用,学会拓展延伸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过“比和比例”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水杉树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砍倒后量……都不是好办法。怎么办?这时,老师拿来一把2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水杉树的旁边。此时阳光灿烂,操场上树影、竿影立即出现。老师问:竹竿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茅塞顿开,悟出了应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算出了水杉树的高。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采了。再如:学完“立体图形”后,为学生提供一张固定的铁皮,让学生设计出容积最大的容器;学完“百分数”后,让学生调查:“一控双达标”环保进展情况、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租车游览方案、存款等,并提出改进(优化)方案,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为了实现理想的生活愿望(前景),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使数学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践的应用教学,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的强烈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所以,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应用、展望生活前景,坚持建构让学生实行“再创造”的课堂,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使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上一篇:客服参考服务用语下一篇:适合小孩子睡前故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