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2024-09-27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10篇)

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一

凉州词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3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阳,五世祖隆迁居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县,卒于官舍。王之涣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存绝句六首,为历代所传诵。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运用学到的诗歌赏析方法,自选角度、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本诗旨在写凉州之荒凉,偏僻,险峻,进而烘托边塞条件之艰苦以及戍边将士们无尽的思乡愁绪,还有无以寄托情思的无奈。

开篇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首先就显示了诗人于众不同的视角选择。王之涣的立足点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两人诗句的不同点一方面在于:李白的目光是由远而近,写的是来势迅猛而又无法拦留的一种动感流逝;而王之涣的目光是自近及远,故而展现了黄河扶摇远上的一种壮美奇观。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在诗作中渗透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上下句贯穿起来看,李白的诗句流露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在个人心智上的是放弃,有以酒消愁的颓废;而王之涣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则是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烘托边地的荒凉、偏僻、险峻和戍边条件之艰苦,表现的是企盼早日结束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无奈,是在为国、为百姓、为戍边将士抒情言志。

因此,诗人在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和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之后,紧接着便由景及人,重笔渲染边塞将士思乡之情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玉门关”,杨柳就不能返青吐绿,就抽出新枝,就不能折杨柳新枝以寄托情思,羌笛还有必要吹奏那悲凉伤感的曲子吗?诗人在此不说戍边将士思家怀乡,而以“怨杨柳”喻之,实在是绝妙无比。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将生怨恨,眼下“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皆为枉然,因而作“何须怨”,意味根本就没有必要“怨”。虽说只不过是一句宽慰,然而这种宽慰着实含蓄而又委婉,深沉而又炽灼,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堪称边塞诗之绝唱。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2.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二

【学习目标】.1.了解学者余秋雨。

2.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3.感悟作者对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导入】.诗歌欣赏《早发白帝城》.公元759年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从四川赴被贬之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自然天成。你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

今天就请你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去进行一次三峡的文化之旅吧!

【作者】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

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讲解】

文章脉络清晰,由三部分正文组成。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

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用,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

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寞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则相对地平静,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诗人。

有万千思绪,王昭君、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不仅是凭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千感慨归结为一句平平的“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梦里,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泪轻垂的神女,盈盈浅笑的昭君,问天索地的屈原,满目的热泪,和那亘古不变的汹涌瑰丽。

小结:全文没有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线索,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

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总结】

《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也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尽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问题】

1.比较余秋雨与李白、郦道元三峡十五年的主要异同点。答: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

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

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答: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

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三

1.分式1

x3x2与2x92的最简分式是.

aba2b2

2.化简的结果是()baab

A.0B.2a2b2bC.D. aba

3.已知a、b满足ab=1,M11ab,N则M、N的关系为()1a1b1a1b

A.M>NB.M= NC.M

4.计算:

14x1m153v2

(1)(3)2(2)22v1(4)22xx3mv1x9x6x9m9

5.计算:(6.若

7.设轮船在静水中速度为v,该船在河流(河流速度为u,其中u

A,所用时间为T;假设u=0,即河流改为静水,该船从A至B再返回A,所用时间为t,请问哪个时间短?

4.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四

以古代生活为专题(古诗文)

一、单元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理解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各课的基本内容

《与朱元思书》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遇知己,方可发挥才干,否则必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送东阳马生序》从难得书、从师、奔波辛劳、生活困顿几方面,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

《诗词曲五首》本课中的五首诗词曲都是传统名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诗歌所表现的作者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一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杜牧的《赤壁》是咏史诗,作者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利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出了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现不幸被俘,决心以死明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教学要求

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点意境和深邃哲理,还要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以“古诗苑漫步”活动,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形式:梳理过去学过的古典诗词,可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的活动形式开展。

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

五、教学设想

本单元入选的九篇名家经典古诗文短小精致而又形式多样,洗练简洁而又浑然天成,言语浅近而又意旨深远,叙事平常而又富有睿智和哲理。《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同时也是一篇词清句丽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富春江壮丽优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图景,文章造句骈散相间,写景历历如绘,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佳作。《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写知遇之难,表达了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懑。《送东阳马生序》追忆了自己含辛茹苦发愤读书的往事。《诗词曲五首》有的追述不幸的遭遇,有的表达生死不渝的爱国豪情,有的追溯历史的踪迹,有的表明对国计民生的忧虑。因此,教学时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以朗读为主线,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六、教学建议

1.要了解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努力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山水风光对话,和仁人志士交流,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发与感悟。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本单元所选的这几篇文言文,都提出了背诵的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这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如果能够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熟悉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就能逐步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3.要用心领悟课文的内容,弄清文言词语的含义和在课文中的用法。其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要尽量准确、连贯、流畅地翻译出来。

4.要注意积累语汇。特别是保存在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语汇、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最好能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七、课时安排

21.《与朱元思书》(3)

22.《五柳先生传》(2)

23.《马说》(2)

24.《送东阳马生序》(3)

25.《诗词曲五首》(5)

5.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五

课前预习

1、利用书籍、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3、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评价任务

1、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2、月与人的文化联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主板书:把酒问月

月下独酌

李白)

二、简介作者、诗作背景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原诗题下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月下独酌》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嫉妒贤能,对李白大家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要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消愁,写下本诗。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范读。2.老师正音

阙 què 樽zūn 酌 zhuó 徘徊pái 邈miǎo

3、朗读指导:把握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

①节奏:古代诗词朗读的节奏,以意义为划分依据。一般五言诗词“二/三”一形式,七言“二/二/三”的形式。

②语调 :根据作品的感情处理语调的平淡、升降。③重读:重读体现在诗句关键词语上,特别是哪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

4、根据以上要求,配乐听读,学生跟读,划分节奏,指出重读的字词,体会语调。

5、有感情的背诵。

五、精读探究,品味诗句,体会诗情。

1、《把酒问月》诗人咏月抒怀,你从中读出了诗人的哪些人生感悟?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是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明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嫦娥”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这句诗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2、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明确: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月之永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则流露出诗人对月的情谊,月是诗人的知己也是一面照鉴诗人内心的明镜。

3、有人评说《月下独酌》写尽了诗人的孤独,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来,请作具体赏析。明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一起饮酒,把明月和影子当成朋友,恰恰是没有朋友的体现。所以“邀”字,以物为友,表现了诗人无以派遣的孤寂之情。这句诗强化了欢乐的氛围,但同时也增添了孤独的色彩。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可以看出 在“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却“独酌”,在相互映衬中越发显得诗人寂寞的浓郁和无法排解。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歌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现实中的孤独与悲凉。“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相约在遥远的仙境,可见诗人现实中的孤单落寞。全诗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体现了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孤独凄凉的复杂感情。

4、“月”的传统意象包含哪些意义?。在这首《月下独酌》中“月”的意象应该是什么? 明确:“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在这首诗中“月”的意象含义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5、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明确:“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6、“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7、这里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感情的寄托。诗人笔下的“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的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六、读出感情,分析特色,鉴赏交流。

1、诵明月之诗: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学情预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学生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

2、以《月下独酌》为例,说说诗人怎样来绘景抒情的?特色的写作技巧有哪些? ①根据品读结果,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段简短的赏析的文字,交流。②教师印发《月下独酌》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比照体会。教师点拨:此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当然,这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乐写愁,以热闹写寂,以群写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板书设计

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

思考宇宙人生 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

孤独中的向往

第二课时 《月夜》

二、背景介绍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诗中尝自称 “少陵野老”。曾做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杜甫后人称之为“ 诗圣 ”,他写的诗被人誉为“诗史”。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三、再读诗歌,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发挥想象,眼前再现整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教师补充。

四、精读探究,品味诗句,体会诗情。

1、学生朗读《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

2、.教师介绍并分析。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

3、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此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用换位思考法(对写法)来写,撇开自己从别人入手,以虚衬实。想象妻子在鄜州独对明月,痛苦挂念丈夫的情景,实际上是暗写自己在长安正独对明月,深切地惦念妻子。从妻子一方落笔,设身处地地替妻子着想,更深切地表现了对妻子的担心、思念。

4、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请简要说明理由。点拨: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 “湿”写云鬟,“寒”写玉臂,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而“独看”之久。“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的痛苦现实;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情深爱切,思念之苦、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5、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明确:“独看”与“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独看”与“双照”前后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情感之深。

6、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吗?试着结合《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诗所蕴含的共同情感对本诗作深层解读。

明确: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包含了战乱时期广大百姓共同的痛苦,以及期望尽早结束战乱的共同心声。这正反应了杜甫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五、读出感情,鉴赏交流,分析特色。

1、诵《月夜》之诗: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语言流畅自然之美。

〔学情预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学生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

2、前人评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表情达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全诗赏析这句在表达情感上的妙处?

明确:明月当空,月月可见,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未懂“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看”。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孤独之中,此情摧人肺腑。用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来衬托自己的思念,既暗示了自己亦在“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的妻子儿女,同时自己的辛酸、忧虑、惊恐、孤独之情也已包含其中,如此情感表达曲折有致,别有韵味,显得诗味深厚、新奇。

3、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也早已经无数作者吟咏,为什么这一首五律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明确:

1、感人至深的情感: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

2、匠心独运的角度和章法: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

教师点拨:诗人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抒情,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诗人自己望月,却写妻子看月,自己怀念妻子,却说妻子怀念自己,更能表达出自己深深的情意,这样写多了一番情致,多了一番曲折。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这三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2.预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其中的情感。板书设计

6.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六

《买电器》

在探索问题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分析口算方法时,把学生口述的分解凑整法板书在黑板的右侧,列竖式法让学生自己板书,拨计数器、数人民币法让学生在台上拿着老师课前准备好的计数器、人民币演示,调解了学习的单一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学生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后,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拨计数器时,让学生读出声来效果会更好,更能把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

2、在小组交流时,有的小组没有很好的交流,而只是流于形式,以后多指导他们应该怎样交流、讨论。

《回收废电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突出“满十进一”的算理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对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学时我用了以下的方法:1在列竖式的时候,问一问这个1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学生需要完整的讲题 2以112+129为例子,问问十位上的4是怎么来的,所以在此强调进来的1。

3、巩固反馈,在练习比较中总结出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总结出法则:相同数位要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4、通过练习了2道题后,展示一位同学的,提出问题:她的结果又没有问题?你觉得错在什么地方呢?进而又在此强调进1的重要性,以及这个小1不要忘记写了,更不能忘记加了。在学生做题中,我特别检查了本班的6个学困生的做题情况,发现有5个全对,成功率挺高的。

《十年的变化》

让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并让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和讲解,充分释放学生的思维,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帮学生理清思路,熟练掌握算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些遗憾:

第一,练习的量还可以再多一些。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

第二,在课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选择了和课本上相同的一个,对于其他的问题,老师也可做一些简单的处理,留作课后完成,否则这一环节就有点流于形式。

《小小图书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的习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与生活息息相关。把竖式修改变成了“森林医生”,看谁能帮助“森林医生”找到大树的病因,医好大树的病;把填数练习修改成了帮小红修补被狗咬坏了的本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肯定有点 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1、因为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我的预设发生冲突,直接让学生提减法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在教学中对课堂时间的调控和分配能力还差一些,前面提出问题的时间过长,导致后来的练习时间较少,部分练习题没有完成。经过反思,我认为今后的教学应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努力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练习三》

1、教师应尽可能将教材中的练习题都做一遍,并主动去思考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或解题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师对教材预期不足而出现的措手不及的尴尬,并给与学生及时的点拨。如教材63页的数学游戏“神奇的495”,由于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进行尝试和思考,当学生在练习中用到含有0的三个数字时,教师可能就不知道如何指导,因为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是否一定要组成三位数。而事实上计算方法应是用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数减去最小的数。教师没有准备便无法明确告诉学生真正的游戏规则。

2、在日常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由于在本单元之前教材并没有出现过相关的估算要求,所以在本单元学习中当出现估算要求时多数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渗透,增强学生的意识,那么在本单元学习中就不会感到陌生了。《小蝌蚪的成长》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小蝌蚪成长”的情境,结合口算、数线、计数器演示等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连续退位的计算道理。

1、坚持听算训练。

在教学之前,我先进行每天一次的听算训练,450-80 520+130 230+70 400-250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口算能力。

2、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列出算式后,我鼓励学生先进行估算,养成学生的估算意识。

强化算理,形成算法。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特别是计算412-89时,当十位被借走1后,要减8时,学生容易出现忘记已借走了1,会出现11-8的现象,在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结合计数器反复让学生体验这个连续退位的过程。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连续退位的计算道理。

对于教材出现的多种算法,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在口算方面掌握较好,但在竖式计算上却经常出错;有的学生拨计数器挺熟练的,但是在用数线表示计算过程时因为口算能力却出现困难。《算的对吗》

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缺乏自觉验算的现状。比如在课堂练习中,经常看到学生一旦完成后就举手喊道“老师,我做好了”,而不会去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在讲评课外作业或试卷中,也经常发现学生一拿到作业或试卷就会大喊后悔,因为许多错题都是可以通过自我验算能避免的。验算似乎成了一个累赘。有的学生甚至为了应付验算,竟会出现“虚假的验算”——从计算结果与验算结果来看是一致的,但与正确答案又不相符,验算纯粹是一种应付。分析学生计算、解题中的错误,大量的事实都能说明是没有良好的习惯。验算的习惯所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怎样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呢?从细节方面开始培养。《练习四》

7.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白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古代的乡村又是怎样的?

1、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2、四月是什么季节?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2、请自由读古诗,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明白吗?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3、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还有什么是绿的?(方法:想画面)

4、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5、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6、镜头再转换,你还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7、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8、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9、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0、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板书:人勤)

但,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可见,诗人翁卷是一个怎样的人?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一)古今对照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

2、汇报。

(二)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老师想到了许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走进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课件: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田园乐(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

3、作业:

1)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 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这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板书设计: 乡 村 四 月 宋 翁卷 绿

景美 烟(an)热爱 才„„又 人勤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耘田

辛勤劳动

夜绩麻

学种瓜

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八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8题;共34分)

1.(2分)杯子比盘子少6个,_______比_______多6个。

2.(3分)看一看,填一填。

20+_______=52

98-_______=68

73-_______=33

3.(4分)由图可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用竖式计算。

39+44-27=_______        90-36-25=_______        26+34+19=_______

5.(1分)2079-1085+3786=_______

6.(2分)小芳身高132厘米,小丽比小芳矮13厘米,小明比小丽高17厘米,小丽身高_______厘米,小明身高_______ 厘米。

7.(14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4+4=_______13+5=_______19–8=_______15+4=_______

17–6=_______12+7=_______16–3=_______ 19–3=_______

18–2–4=_______10+5+2=_______   7+3+8=_______

5+5+6=

_______ 8+2+4=

_______ 10+8–2=_______

8.(5分)看图回答。

二、选择。

(共5题;共10分)

9.(2分)能组成5的算式是()。

A

.1+6

B

.2+4

C

.3+2

10.(2分)爬行动物有375种,两栖类有284种。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几种?下面那个数据最接近。()

A

.660

B

.650

C

.700

11.(2分)小红跳了多少下?()

A

.68

B

.22

C

.23

12.(2分)原有大米42袋,用去27袋后又买来40袋,现在有()袋。

A

.33

B

.44

C

.55

13.(2分)下面结果相同的式子是()。

A

.232+560和900-692

B

.341+89和491-61

C

.574-197和670-290

三、计算。

(共3题;共12分)

14.(2分)计算下面各题:

540+76=_______     291+409=_______

15.(5分)脱式计算。

600+345-278

16.(5分)判断下面竖式计算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

四、解决问题。

(共3题;共15分)

17.(5分)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5人,到地坛站下去19人,又上来12人,现在车里有多少人?

18.(5分)学校的艺术节上,二年级有53人表演节目,三年级表演节目的比二年级的多了16人,一年级表演节目的比二年级少了25人,三年级和一年级各有多少人表演节目?

19.(5分)你能根据下图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8题;共34分)

1-1、2-1、3-1、4-1、5-1、6-1、7-1、8-1、二、选择。

(共5题;共10分)

9-1、10-1、11-1、12-1、13-1、三、计算。

(共3题;共12分)

14-1、15-1、16-1、四、解决问题。

(共3题;共15分)

9.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九

在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第六节《二元一次方程组于一次函数》的关系中要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我们必须在课堂中处理好让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之间衔接的桥梁,而要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其对应的一次函数点的坐标。我们就要降低桥梁的起点,从学学生已有知识入手找恰当的切入点。学生一会解二元一次方程也会做函数图像,所以我我们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做切入点完成这一任务。所以可以设计一下问题层层深入的解决问题。

10.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十

比较·探究

牛虻就义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剧本写作的基本方法。

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和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难点理解和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反省()但愿()满不在乎()牛虻()郑重其事()...

照例()镣铐()尴尬()一本正经()局促不安().....

罪孽()突如其来()沮丧()咒骂()簌簌发抖()....

蠕动()虔诚()勉强()呻吟()恍惚().......

轻蔑()忏悔()挑衅()忿怒()腿瘸().....

光明磊落()感人肺腑()铁锹()哽咽()心安理得()......

2. 从下列的词语中选择四个写一段话。要求要围绕一个话题,中心要明确。

心安理得满不在乎郑重其事突如其来虔诚光明磊落感人肺腑

参考答案: 1.xǐng 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yuàn只希望;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mãng 人名;严肃认真地对待事情;按照已有的例子; liào kào手镣和脚铐;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或处境困难,不好处理;形容很规矩,很庄重;cù拘谨不自

然;niâ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过;突然发生;jǔ灰心失望;zhîu用恶

毒的话骂;sù形容肢体发抖的样子;rú像蚯蚓爬行那样动;qián 恭敬而有诚意;

qiǎng能力不够,还尽力做;shēn yín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huǎng hū神志

不清;miâ轻视,看不起;chàn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xìn挑起嫌

隙或争端;fân愤怒;quã行走时身体不稳;lěi心地正大光明;fâi fǔ使人内

心感动;qiāo一种农具;gěng yâ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

里很坦然。

 教学反思

上一篇:办公区室内设计下一篇:六年级二班一班一品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