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设置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

2024-07-31

岗位设置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精选8篇)

1.岗位设置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 篇一

1、企业整体薪酬的水平定多高?

要回答此问题,首先要回答目标企业的战略定位,你到底想做行业的领导者,挑战者,还是做追随者,每个企业都必须作出一个适当的选择。一旦作出这样一个选择,企业的薪酬水平同时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可以说,企业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其薪酬水平的高低。其次,整体薪酬还要要看老板(指企业的实际控制着,下同)本人的偏好。即对于企业整体新酬水平的控制,还取决于老板本人的心理准备:我准备花多少钱去办多大事。当然,到底花多少钱不是没有一点依据,也要参照行业的基本规律。一般地,不同行业的薪酬总量在成本中的占比是有所差异的。如:像原材料、能源等重资产的产业,其人力成本有时不到总成本的1%,高一点也只有3%-5%;一般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占总成本20%-40%;服务业的人力成本占总成本70%-80%等等。

2、薪酬向什么人(岗位)倾斜?

我们都知道,决定企业命运的人(岗位)往往是少数群体,同时,给企业到来直接价值增值或者直接效益的人也是少数群体。既然是这样,企业往往要在报酬上首先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要。因此,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企业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思路,通过厘清思路,明确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人才。其次,寻找被倾斜的目标岗位和个人,仍然要结合老板本人价值导向及其对企业人才(岗位)的理解。比如,在企业创业成长的历程中,哪些群体做出了更多的贡献,哪些人具备更突出的能力,哪些人员(岗位)不可或缺等等,这些也只有老板心中才最清楚。那么,搞清企业关键人才和岗位后,企业在做薪酬设计时,可通过适当的措施来留住或者吸引这部分人才。

3、如何决定岗位间/岗位内薪酬差距?

薪酬的差距有两种:1、不同岗位的薪酬差距;2、同一岗位不同等级的员工薪酬差距。第一种差距可以通过岗位评价来解决;第二种情况在岗位评价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员工的能力素质、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积累等因素来作出具体的评判。

对于不同岗位薪酬横向变化趋势一般有:线性变化,指数变化,对数变化等等。其中,每种变化均对应不同的薪酬应用特点。采取线性变化时,岗位价值评估分数和薪级的直线斜率为一个定值,表明相同的分数变化带来的薪级变化幅度是一样的,即:相邻薪级间的薪酬差距是一个固定值,

在线性变化下,企业对员工的价值与贡献相对认同相对均衡。采取指数变化时,企业更注重对高层人员的激励,更注重高层管理和决策行为的价值,鼓励员工通过努力获得岗位的提升,一般情况下,指数变化总薪资成本相对较低。采取对数变化时,在低分数段,薪级随岗位价值评估分数增长的速度比较快,越到高分值段,岗位价值评估分数增加相同的数值,薪级增长的速度越慢。这体现了越到高薪级,岗位要做出更多的贡献,薪级才能得到提升。对数变化注重对中层人员的激励,更注重中层人员的技能的价值,鼓励员工通过努力获得技能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总薪资成本相对较高。

一般地,企业要结合内部薪酬调查,企业价值导向,薪酬总体水平等来选择薪酬差距的安排。

4、采取什么样的薪酬的结构?

一般地,薪酬是由固定与浮动两部分组成。因此通常所说的薪酬结构往往是指薪酬的固定部分与浮动部分的比例安排。那么,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薪酬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呢?

首先,薪酬结构不能搞一刀切,即不同性质的岗位薪酬结构是有所区别的。如:对计件工资的岗位和提成工资的岗位,往往采取低固定,高浮动的薪酬结构,因为这些岗位的工作成果往往可以用量化有形的业绩体现,如果将高浮动的薪酬部分与该岗位的业绩直接挂钩,有利于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对于行政事务型岗位,一般采取高固定,低浮动的薪酬结构,其主要原因是事务性的工作考核客观程度不高,主观性较强,高固定的薪酬结构有利于增强员工的稳定感与安全感。

其次,薪酬结构还跟企业的发展阶段和企业要倡导的文化氛围有关。比如,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鼓励拼搏进取的精神,增加员工压力,需要低固定加高浮动的薪酬结构;进入成长期后,企业格外关注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提升,此时要适当提升能力强的人员或关键岗位的固定薪酬,形成固定薪酬的层次结构,来保有挽留关键人才;当企业进入成熟期以后,企业的运营模式比较稳定,企业的核心人才需要用高固定,低浮动的薪酬结构,来肯定其历史业绩,增强稳定感和归宿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岗位设置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 篇二

一要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必须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通过深化改革, 营造有利于包括工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做到形成激励实体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解决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

二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 要做到:加强鼓励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建设;加快形成小微企业、大中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构成的技术创新“多级火箭助推机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和共性技术开发。

三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必须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和“四个一批”的思路, 通过深化改革, 落实责任, 建立长效机制, 稳扎稳打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工作机制;加快产业自身转型升级步伐。

3.岗位设置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 篇三

关键词:高师钢琴;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J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129-03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而又全面的音乐教师。他们肩负着基础音乐教育的重任,而身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我们又肩负着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任,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的教师,应明确我们面对的是钢琴演奏水平普遍为中等的学生群体,而培养学生的方向也不是以后要从事职业钢琴表演的,正因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高师钢琴课程在教学目标与定位上应该更加准确,当具体实施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安排方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笔者在钢琴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虽然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但有些问题却是共通的。在帮助学生解决其问题的同时也常思考与总结。在这里,笔者想选取几个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相应对策借以与同行们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是否有必要首先纠正学生旧有错误与不良习惯

自从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各大艺术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不再仅限于过去对专业要求很高而致使通往学习音乐之路变得困难的专业音乐院校,加上高考文化课的分数也不及普通高等院校的划线标准,这些因素确实给莘莘学子们提供了更多的就读机会和选择余地。而另一方面,考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并没有多少钢琴学习经历,仅仅在“艺考”前进行了短期的强化培训,由于缺乏严格规范而循序渐进的学习,且因重复练习远高于自身能力水平的曲目,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良习惯。即使有的学生在少儿时期学习过钢琴演奏,也因为诸多因素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演奏方式。

在笔者看来,假若直接跳过学生的错误习惯,减少“浪费”在纠正错误演奏方式的时间,看似进度较快,但是不论布置什么样的曲目,他们练习中都会面临大致相似的技术困扰,不利于形成良好演奏習惯,也不利于演奏出好的音乐。

所以,一般在正式上课之前笔者会对所有学生阐明一点:有必要首先纠正旧有错误的不良习惯,重新打好基础,形成正确规范的演奏方式,才能谈及提高演奏能力和曲目程度的加深,而不是从学生现有的演奏曲目难度开始教学。在这一点上,和笔者日后读到的樊禾心所著《钢琴教学论》中的“有必要对成人学生的基本弹奏方法进行纠正和改进”观点不谋而合,这更加坚定笔者要坚持这一教学思路的信心与决心。

笔者始终认为,演奏的技术技巧虽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演奏最重要的因素,但却是音乐表达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就不能很好地诠释作品、表现音乐。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不管有无音乐表现,和过分强调乐感不顾技术的训练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基本技巧的训练不仅仅是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加强的,对于具有一定演奏水平的学生同样重要。仅靠在钢琴作品中完成技术技能的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演奏技术技能的训练时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坚持的过程,不是突击或者激进就能达到的目标。

当然,谨记高师专业的学生并非要以钢琴表演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关于技术方面的训练不宜过多过难,专题训练的时间不宜过久,回课时检查手指技术训练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耽误了正常曲目教学的时间。这一阶段主要的目的是纠正错误习惯,掌握正确适宜的演奏方式,并非要从此打下非常艰深的技术基础。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学生今后会成为一名音乐教育者,很有可能会担任幼儿、少儿钢琴启蒙教学的工作,假如他们自身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又没有关于钢琴演奏的一些正确理念,可想而知情况大多会是“问题老师”教出“问题学生”,而误导了下一代。还有部分钢琴程度较高的学生可能在一些培训机构从事成人钢琴教学,假若自身存在一些对于钢琴演奏的错误认识,再把错误传递给其他人,长此以往,只会形成恶性循环。

纵观我国钢琴教育,从小孩至成人,常出现的情况是:在教学难易程度上没有不及,而是过了;没有太容易,而是难了。不管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水平、接受能力而一味拔高,虽然难度和速度上去了,却不能很好的驾驭作品,多数情况下学生本身的错误演奏方式反而会得到巩固、强化,严重者甚至还会带来运动损伤。

从每年考入的学生情况看来,考试曲目大多都有拔高之嫌,而迄今为止笔者确实较少遇到什么水平弹什么难度的曲子、对所弹曲目的类型和风格能够掌握的新生。

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现象常出现在现今钢琴教育中,而且这样的观点不仅部分教师有,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作为教师,更应该给学生讲清利弊和实际情况,多给学生分析他们自身各方面情况,从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出发,从中小学为主的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出发,从今后会涉及到初级钢琴启蒙教学出发多和学生进行沟通,让他们能够多一些客观和理性去看待学习作品的进度与难度。

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各专业侧重不同的学生的问题与解决

因为考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在专业上各有侧重,表现出的程度水平与接受能力都有差异。大多数学生的专业都保持在一种均衡的水平,少部分学生主修声乐或者主修钢琴,还有极少数的学生考入音教专业时是以民乐专业为主考入的,所以钢琴水平最差的学生是学习民乐和声乐的,基本没有任何钢琴演奏基础。对于这些学生的教学在方式方法上应该有所区别。

以声乐和民乐为主的学生一般都只熟悉简谱,即使通过了艺考培训,他们大多要么是有把五线谱翻译成简谱依赖看阿拉伯数字的习惯,要么对五线谱非常不熟悉,经常要把高低音谱号中的音符互换看错。但是此类学生的优点是没有进行过多少钢琴的练习,也就没有多少错误的演奏习惯和练琴方式,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纠正错误习惯上。首先是让他们必须适应五线谱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能够快速准确的从谱面反应到键盘的演奏上,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乐曲如民歌改编的钢琴曲来训练五线谱的视奏和熟悉,同时也应加入各种演奏基础技巧的学习。

nlc202309090142

这类基础很差的学生在心理上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总是认为自己钢琴基础相当差,在钢琴学习上没有自信、学习兴趣也不大,觉得自己特长专业学好就行了。对于这类学生首先要肯定他们在特长方面的优点,但也要跟他们讲明音乐教学需要的是专业素养较为全面的教师,而不是只专不全的人,在日常教学中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肯定,少给一些压力和责备,注意在曲目的选择上更要遵循“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前进的原则,切忌操之过急的心理,一般这样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教学中不仅能够胜任中小学歌曲的弹奏,更因为他们的声乐特长或民乐乐器演奏特长而受学生的欢迎。

主修钢琴的学生优越感最强,但是缺点仍然有。比如学琴的时间较长有些不良习惯也非常固执难改,比如容易自恃过高、骄傲自满,也有个别学生仍然有自卑心理,总觉得其他钢琴主修生弹得更好,不敢上台展示自我。对于钢琴主修生,应首先肯定他们的专业水平,再分别对两种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一些客观分析其优缺点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对自负的学生适当肯定,在有自负盲目心理出现就要帮他们理性分析情况,让他们知晓自身存在的还欠缺的问题;对自卑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多鼓励、多赞美他们每一次的进步和成功,尽量多营造上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在获得其他人肯定时得到内心满足感建立信心。

主修钢琴的学生今后很可能会从事钢琴教学或钢琴伴奏方面的工作,在专业要求方面应该更严苛更细致,当然也要根据学生个体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培养,而不是整体必须按照钢琴表演的标准来要求或者一味拔高,但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做到最好,争取每个细节都不放过。这类学生在入学之前学习钢琴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较长,所以演奏的习惯总是有一些不规范却很顽固之处,给他们提出来并给出解决方案后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理解并且慢慢改正,这就要看学生个体差异,如果经过努力有好转也应给予肯定,对于不能改变的一些习惯或者技巧上的不足通过选择适合其表现长处的曲目适当规避,但是无论怎样,都应该对自身缺点有正确的认识,这样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才会有准确的判断。

对于各专业普遍平衡的学生,同样存在着各种演奏不规范的方式,也存在着一些态度问题,有些学生抱着“反正钢琴再怎么练就是那样”的想法,觉得学不学无所谓,持消极的态度;有些学生急于求成,想尽快提高演奏水平要求教师布置高于自身能力范围之外的曲目。在尽力解决学生演奏不良习惯的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适时开导。对于消极的学生老师千万不能责骂,以免加深学生的抵触感,应多讲一些钢琴学习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帮助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于有拔高心态的学生要为他们分析自身能力水平程度和专业要求具备的演奏水平并非一味求高的情况,同时不要打击其主动性。

这类均衡发展的学生其实也正是音乐教育专业所要求的具备全面专业素质的人。认同他们现在的状况,并在钢琴教学上要“稳打稳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做好就行。还可鼓励他们学习一些其他的乐器或者有兴趣的相关专业,说不定能开辟另外一片天空。

(二)高师钢琴教学是否应遵循传统钢琴教学模式

既然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音乐教师,高师钢琴教学方式肯定和传统以钢琴表演為主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强调的是多能多面、有实用性而不仅仅是一专,在这里笔者主要想谈三点。

1、在钢琴课中适当引入教学法

音乐课教学法是学生必修课,但是关于钢琴教学法的课程却还没有普及开来,除课堂里有限的时间外也不便于另设课堂来进行钢琴教学法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对于在求学阶段就可能在外兼职钢琴陪练或者钢琴教学的学生,如何进行教学也是应该具备的技能。怎样让他们对钢琴教学有一定认识?

首先,在帮助他们改正自身不规范的演奏方式和不良习惯后,认识到自身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式。根据回课的情况同他们一起分析练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一点来讲,实施起来也并不容易,经常会有学生对怎样正确练琴没有概念,即使经过分析找出原因也能理解后仍然不能改掉练琴中的坏习惯。这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树立起正确练琴习惯和意识,学生自身做好了,才能在对他人实施教学中,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给出解决方案。

其次,在课堂中多用引导的方式,少用直接给出答案的方式。其实,引导学生找出自身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的同时,就是让他首先学会自己当自己的老师。有些学生在遇到演奏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也不要急于教授怎样弹的办法,学生毕竟已经是成年人,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一般情况下,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都能找到解决的方式。老师不能成为学生的拐杖,什么问题都要依赖老师才能解决,当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并准确认识自身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迈出了教学的第一步。如果有两三个水平相当、曲目类似的学生有时可以一起上,让他们互相观摩、指出对方问题所在,这也是对钢琴教学的一次实践。

再次,当学生在外做兼职教学的工作时,引导他们要运用所学到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对待他们教学的对象(其中以小孩为主),比如对儿童的教学尽量选取形象直观、浅显生动的语言,教学的内容和时间的控制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和生理规律。学生在外教学其实也是对钢琴教学法的一次深化实践,反过来还能有助于他们平日的练琴与反思自身问题,学生如有教学的疑问应及时反馈给教师,共同分析探讨。

2、在钢琴课上引入理论课的专业知识

学生在练习一首新曲目时,就可引入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更多的认识作品。首先应该严谨识谱,充分看清各种谱面一切符号、速度力度标记和表情术语,并严格按照标识内容去完成。接下来需要更细致的认识作品,比如调式调性、和声结构、乐句乐段的划分、旋律的走向等等,这些不需要非得等到学生学了和声学或曲式分析课程后才能引入,教师可根据学生所掌握专业知识程度给予一定讲解与引导,当然假如已经学习了和声与曲式更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在自己正在练习的作品上。

而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流派和不同的作家的作品,教师也可在课堂上适当讲授,但更应让他们在课外去主动自觉查阅各种音乐史资料,从各方面更能理解作品类型与风格。

只有当学生对作品有深入细致多方面的认识,才能更好理解作品,懂得如何练习与表现音乐及内涵。

3、在钢琴课中引入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对于毕业后多数会从事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师钢琴教学就不应仅学习钢琴独奏的曲目,还应适当引入正谱伴奏和简谱即兴伴奏。

首先笔者想先谈谈正谱伴奏。说到伴奏一般都会想到即兴伴奏,却忽略了正谱伴奏的重要性。正谱伴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即兴伴奏学习的前期准备与伴奏音型织体、和弦选择的借鉴模板,更能提高学生在视奏的水平和与人默契配合的能力。可以从简单的正谱伴奏开始学习,如果能相互弹奏所学的声乐歌曲的正谱伴奏当然最好不过。当学生对正谱伴奏有了一定实际实践的感知和认识,在学习即兴伴奏的时候也不会一无所知茫然无方向了。

尽管音乐教学专业已经开设了即兴伴奏的必修课,但是从学生掌握情况看来,仅通过课堂所练习的曲目还是稍嫌少了些,没有一定量的储备就没有质的飞跃。首先一点是对于各类调式熟悉程度稍有欠缺,在课堂中结合学生已经学习过乐理中关于调式调性的知识,在音阶、琶音、和弦、八度等技术训练中应熟悉二十四个大小调,尤其是三升三降以内(含)的各类调式,要求学生以首调思维而不是固定调思维去弹各大小调音阶,这样对于日后配弹简谱歌曲时能迅速在键盘上建立起此歌曲的调式音阶有一定帮助,在指法方面也有规律可循,千万不能死记硬背。

另外,还可增加中小学音乐教材里歌曲的即兴配奏的练习,并且要求学生每次练习都要有前奏、间奏与尾奏,同时还需要自弹自唱,早日适应课堂教学必需的专业技能。

以上几点作为笔者在高师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常见问题及对策的分析,希冀对学生有实际的帮助,也希望借此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音乐教师做出一些努力。

参考文献:

[1]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司徒璧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岗位设置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 篇四

思想观念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尽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可喜的进展,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人(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占主导地位,这些地方和单位还在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显然,若不破除种种陈旧的传统思想观念,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见诸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看来有必要在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联系实际,就如何转变思想观念的问题进行一次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是继续因循传统工业文明的旧观念、老路子,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指导发展?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破解了,认识飞跃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变成各级各行各业和全民族的自觉行动,才能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了传统工业文明的方式,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二十几年间,西方工业化初期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以及种种社会、民生问题便集中显现出来。实践证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当前最紧要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控第二产业(重化工),改变“二产比重高、三产比重低、一产发展滞后”的不协调现状;实现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转变;调整优化经济区域布局,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确定发展方向、重点;坚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民生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生态文明,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都应当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好。

偿还生态欠债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06年地球生态报告》称,2006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量(自然资源消耗量)为1.6地球公顷,生态赤字为0.8地球公顷,比世界平均指数高近一倍。专家测算显示,仅“十五”期间我国生态赤字就达到5万亿元之多。生态赤字带来的后果,就是环境恶化、灾害加重、发展不可持续。要根本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偿还生态欠债,做到“多还旧债,不欠新债”。严峻的环境形势、巨额的生态赤字,对国人而言既是严肃的警示、强烈的震撼,又是无情的挑战。偿还生态欠债是全国上下、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共同的责任。虽然政府、企业、社会、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大小各有不同,但是为偿还生态欠债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是责无旁贷的。

改革、完善政绩考评标准。实行以GDP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考核标准和办法,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不顾及资源、环境成本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也助长了种种非理性的发展理念和行为。如“以GDP论英雄”,盲目追求、互相攀比经济增长速度,“拼资源、拼环境,追求高速发展”。这同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要求是相悖的。解决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问题,关键在于改革、完善经济核算和政绩评价制度体系。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设计、试行的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核算评价体系,把资源、环境、民生等纳入了核算考核内容,有效弥补了以往单纯以GDP作为考评主要标准的缺陷。目前全国已有若干省(区、市)试行,效果非常好,使各级干部由原来主要关心经济增长速度变为全面关心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的协调持续发展。若将这项改革在全国普遍推开,那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强领导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牵动改革、发展全局。要使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开,卓见成效,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应当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定期检查,总结经验,具

5.岗位设置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 篇五

民主集中制作为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在我党诞生以来的各个时期,都是对内保证自身健康发展,对外有效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有力法宝。然而,在我国各项政治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展到“深水区”,消防部队的内外发展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的形势下,基层单位党建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对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批评难开展、成员参与决策热情难激发、上级监督难到位、本级监督难落实、事务主义难摆脱等“几难”是影响和制约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的难点和关键。如何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本文探讨如下:

一、坚持原则立场,解决好批评难开展的问题 目前,党内生活原则性不够强,领导批评提希望,自我批评摆现象,互相之间搞表扬,已经成为制约党组领导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除了加强党组成员党性教育,还要注意四点:

一是要增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观念。作为支队、大队党委,要实施正确的领导,最可怕的是听不到反对意见,听不到不同声音。每个党员要为同志负责,为党负责,就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武器。

二是要锤炼襟怀坦白的党性和品格。开展批评的目的在于改进工作,增进团结。因此,批评的出发点一定要端正,不能把批评变成发泄个人恩怨的手段。同时,受批评者要心地敞亮,胸怀宽广,勇于正视批评,虚心接受批评。即使批评者讲得过一点,也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容人容言。

三是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决不是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那一套。对于重大是非原则问题,要坚持旗帜鲜明,一丝不苟。对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要通过多做会下的批评,启发会上的自我批评。尤其是党组书记,要带头开展自我批评,勇于推功揽过,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和逆耳之言,在班子内部营造敢讲、不存戒心、畅所欲言的浓厚氛围。

四是要拓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渠道。严肃的党内生活,不仅仅体现在民主生活上,大量的工作在平时。比如,同志间经常谈心交心,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群众评议,召开大会提意见等,这些都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利时机和有效形式,要继续坚持,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

二、充分发扬民主,解决好成员参与决策热情难激发的问题

推动消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发挥全体党员的集体智慧。目前,一些党组成员参与决策的热情不高,有的对不属于自己分管的工作,采取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有的怕承担责任,什么事情都让书记定。成员参与集体决策的意识不强,客观上讲,大多数成员与书记相比,成分新、资历浅,参与决策存在顾虑;也有的成员由于受知识水平和工作分工的限制,对决策事项研究不够,提出的意见和见解不太成熟,但主要原因还是党内民主空气不浓、民主渠道不畅所致。解决这个难点问题,书记是关键。每次党委会,要坚持事先注重用制度规范决策程序,科学的决定会议内容,确立“决定在会上,功夫在会下”的思想,认真做好会前准备工作,严格把好上会关口。

一是议题要集中,对会议的议题要提前通知所有与会成员,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查、思考和准备,展开充分的个别酝酿,不能搞临时动议,不开无准备之会。

二是对于需要党组集体研究讨论的问题和重要事项,必须在会前搞好调查论证,制订预案或腹案。确定预案应该听取分管成员意见,制订预案要立足想细想全,对于一些特别重要或较难统一的问题,还应提出两个以上的多种方案,供成员在个别酝酿和集体研究讨论中比较、选择。

三是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对需要集体研究决定的问题,要从维护团结的大局出发,本着讲真理不讲面子,讲效果不图形式的原则,逐个征求成员的意见,并注意在综合、比较中修订原来的预案。特别是注意与有不同意见的成员进行反复听取磋商,力求把分歧解决在会下,以达成基本一致的看法。同时要做到会前的通气只拿预案不拿定案,只拿原则不定细则,防止把通气搞成变相的授意、定调,甚至是说服。

四是讨论要民主。“民主集中”是实现集体领导的具体过程和基本准则,它应该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的有机结合,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集体做出决定。在决策的过程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不分你高我低,都只有一票的权利,防止把“一票权”当成拍板权。书记要力求做到有主见但不主观,不抢先表态,不急于定调,不搞个人说了算,而是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让大家把话说完,把事议透。在集中班子成员建议时,做到果断不武断,不能简单地把大家的意见罗列出来,而是要加以分析综合,力争做到有据、有理、有原则。依据上级政策规定、单位实际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集中正确意见,统一分歧意见,说服错误意见,形成党组决策的最佳方案。对议而不决的问题,不要匆忙集中,待充分调查认证后再下结论。努力形成党内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局面,切实增强党组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同时,要特别强调严守党内议事纪律的问题。

五是贯彻要坚决。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组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党组研究决定重大问题时,班子成员是平等的关系,在落实决策时,则实行分工负责制。在落实过程中,关键是要摆好各自的位置,演好各自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一把手切忌事必躬亲,不要一竿子插到底,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副职的作用,避免挫伤副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副职要向“一把手”负责,做到到位不越位,自责不自负,只要党组做出的决定,不管与自己意见一不一致,都必须坚决执行,切实维护党组集体领导的权威。

三、加大监督力度,解决好上级监督难到位、本级监督难落实的问题

大量事实表明,民主集中制坚持得好,党内监督管理得力,班子就有凝聚力,领导干部就有感召力,队伍就有战斗力。而问责,既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党组决策正确和落实到位的重要方法。强化问责意识,就是要使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把分管的工作置于组织的监管之中、群众的监督之中、法规制度的约束之中,确保各项工作不失控、不落空。

因此,党组实施正确决策和贯彻落实决策,离不开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其中上级监督最有效,本级监督最直接、最经常,当前这两个环节都还存在比较薄弱的方面。从实践看,加强上级和本级监督要抓好以下几项制度的落实:

(一)严格执行党组议事程序。对重点、热点和敏感问题,要坚持党组集体研究,不能用队务会、办公会、碰头会,甚至传阅件代替党组决策,特别是在工作比较忙,一些事项需要急办的时候,该走的程序必须走到。

(二)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大队党委、中队党支部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支队党委。班子成员在分管的工作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告大中队党组。尤其是处于政策法规边缘上的问题。要坚持先请示后决策,防止集体闯“红灯”。

(三)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党组成员要按规定召开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要按时参加党组织活动,上级党组织要尽量派人参加下级单位的民主生活会,了解情况,进行指导。民主生活会后,要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会议情况,报送会议记录。汇报情况要实事求是,原原本本,不能回避问题矛盾,粉饰太平。组织生活中所有党组成员要着重汇报思想情况,自觉接受本级和上级组织监督。

四、坚持提高抓大事议大事的质量,解决好事务主义难摆脱的问题

当前,党委会频率高、范围广、议题杂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和分散了抓大事、议大事的质量。尤其是大队党委,事务性工作多,基层防灭火工作、队伍管理工作等千头万绪,有时对一些重大问题关注不够,对一些应该抓的大事议得不深不透。所以,党委成员要学会“弹钢琴”,跳出事务主义的圈子。

一要切实端正认识。不能认为工作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不能认为党委不研究就是不重视,不管大事小事都往党委会上挤,也不能认为问题棘手不好处理就往党委会上推。

二要注重搞好结合。要把党委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的作用发挥好,对党委的议事范围就必须明确,解决好党政不分的问题,分清什么是党委职权范围内的事,什么是行政领导独立负责的事,防止党委包揽一切,事无巨细,分散党委抓大事的精力。对议事范围以外的事情,要充分发挥队务会、办公会的职能,落实好分工负责制。即使列入党委会的议题,也要分轻重缓急,做到问题一事一议,主题突出,重点问题充分酝酿,议深议透,其它问题统一认识,统筹兼顾。

6.岗位设置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 篇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改革异彩纷呈,极具创造性、观赏性。似乎我们已经走进了新课堂,落实了新课标,似乎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不少小学英语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全面的、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有的完全放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

一、教材使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对教材内容和各个版块进行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一)现象分析

1.教“死”书,“死”教书

有的教师,不能恰当地以旧引新;更不会滚动已经学过的知识,巧妙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会适度拓展,而是死搬教条:只会教本课时、本单元出现的内容,书本上出现的课上一字不漏详细地讲解,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书本以外的,生怕学生不会掌握不敢拓展。如《牛津小学英语》4AUnit2PartD是操练There isn’t a / aren’t any… Here’s a…for you.Here are some…for you.的句型,有的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把书上八幅图里的内容练得相当熟练,就是没有想到把以前所学的文具类,学习用品类,家具类单词等滚动进去操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教师对教材不熟悉,缺少有意识地随时帮助学生复习的意识。

2.照本宣科,死搬教材 有的教师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先教A版块的对话,再教B版块的生词,然后操练C、D版块的句型,接着学习E版块的短文,不会科学合理地重组教材。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在教学中努力将“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使这些活动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既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又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解决策略

1、正确理解把握教材。首先:教师要了解《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的特点。《牛津小学英语》是以板块结构为单位编写的的:每个新授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结合功能和结构,安排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技巧,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的互动过程。它采用循环式编排方法,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点面结合、不断复现”的原则。在安排词语和语法项目时采用了 “早渗透”和“重积累”的方法。其次:教师要熟悉全部教材,要清楚地知道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下面又将学习什么内容;可以复习什么知识来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还可以先渗透什么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满足好生的需求,让其吃得饱;还要顾及到中等生和后进生,让其消化好。不要过分担心语言的输入量。在一定时间的训练上,学生能听懂的总比能说的要多;能读的,总比能写的要多;这是语言习得的一种规律。要尽量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对所授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充。还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搜索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如学到Halloween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布置这一任务。让学生把收集到的中西方的有关节假日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上,供大家一起分享。

三、四年级的学生,以拓展词汇为主,每周在黑板上的英语栏中补充与本单元同一类的几个单词,要求学生记忆;

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布置每周一篇阅读,由各小组的小组长负责收集,在周一将本组的阅读稿贴在墙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当然这些阅读材料必须是符合他们阅读能力的,可以从网上、课外教辅材料、其它英语读物中寻找。这种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科学合理重组教材。教学中我们不可以就词汇而教词汇,就句型而教句型;应“词不离句,句不离情”;更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做“加减法”。《牛津小学英语》从5A开始A版块的对话内容明显增多,如果还是先学习对话,一课时肯定不够,且学生不容易掌握,费时多效果差,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先用一到两课时处理词汇和句型。一般可采用BCD版块相结合的方法,有时还可以穿插F板块中的活动,然后再学习A版块的对话。如5Bunit4An English friend:先用一课时学习B板块的六个动词短语speak loudly, run fast, dance beautifully, jump high, walk carefully, sit quietly和C板块的句型Does…?Yes, …does./ No, …doesn’t.,并渗透A板块中的I’m busy.We’re the same age.两个句子,然后再学习A版块的对话。但这不是一种模式,要因教材编写的内容来定。如5Bunit6At a PE lesson,B版块的词汇是人体器官;C版块是看图说指令;D版块是用动词的现在分词来完成句子,复习现在进行时,相互没有太大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用以前的学过的头部器官引出部分人体器官,教学touch句型,并解决C部分中的一二两幅图。接着利用A板块中的指令引出其余人体器官。这些指令之间也没有密切地联系,而且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较难掌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一人当老师,其余当学生来训练听指令做动作,并将A板块分两课时教,分解难度。另外在教A板块前两幅图时,采用听指令做动作的方式引出,在教后两幅图时;采用阅读教学: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教师做一个动作,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分解难点,降低难度: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听指令做动作,或看动作说指令就简单多了。还可以这样组合:第一课时重点学习B版块的人体部位单词,把D, E和F版块穿插进去,D版块先看图回答问题Where …?和What’s …doing?再要求学生看图完成句子;E版块让学生做Put…on / in…/ in…的游戏(以后再安排认读),F版块做听听画画的活动。第二课时学习A 版块课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难点,可把课文学习设计成上一节英语体育课,分三部分:Do warning-up exercise;Do exercise, Do relaxing exercise让学生学做体育老师,最后选出最佳体育老师给大家上体育课。而5Bunit8At the weekends我们可以采用BE版块相结合的方法。

二、活动设计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所以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现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模式。而从英语课的现状看,尽管一些教师已经知道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活动课为主并积极努力地实践,但对“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其性质、特点、内容、要求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一)现象分析

1、追求活动形式,无明确的活动要求

有一位老师上有关职业的内容,课中操唱了一首“If you are happy”,师生边唱边做,场面非常热闹,气氛也很活跃,然而这首歌跟教学内容毫无联系,所以这类活动属于无目的的活动。即教师为了有活动而安排了活动,但没有达到活动应有的质量和深度,华而不实,有趣无知。又如,有的老师一节课中设计了大大小小十多种形式的活动,因受时间的限制,每个活动都只能草草了事,不能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思考,结果只有少数学生跟着老师的指令参与活动,大部分学生只能袖手旁观,做忠实的听众与观众。有的教师将一个活动任务布置下去,用英语将规则说了半天,学生听了云里雾里就开始活动,最后起来反馈时疙疙瘩瘩,连规则都不清楚。

2、不兼顾差异,不因材施教

在进行对话教学时,很多老师到最后都会设计一个让学生编对话的活动。这个要求对好生来说是不难做到的,但对后进生来说非常困难。任何一个群体的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坡度性。国外的大量研究证明,学生在语言学习潜能上有着不同的优势:有的善于分析,有的记忆力强,有的则有较好的应对能力等。正确评估学生的语言潜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不同的语言能力特长,实施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对“活动”的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形式,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解决策略

1、明确活动主题和活动要求。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同样活动也要进行包装。一个引人注目的活动主题如:“小小神枪手”、“快乐大本营”、“数学小博士”等等,一下子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加上明确的活动要求:教师用英文组织,学生看中文说明,即使不能完全听懂,也能看懂。师生在井然有序的氛围中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真实”的语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和语言交流,真正使语言技能发展成为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明确活动的内涵。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应该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重点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这充分说明:活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活动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在处理《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3的复习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森林之王挑战赛”: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贯穿于一场激烈的比赛中,根据七个比赛项目相应地设计七个活动,即七个主题:(1)看卡片说单词(使机械朗读单词的过程趣味化);(2)看动作猜单词(进一步巩固单词);(3)根据情景完成句子(操练词组);(4)击倒对方(用句型来进行问答);(5)才艺大比拼(进一步巩固操练句型);(6)拓展延伸(复习巩固对话);(7)一锤定赢(写出可以回答本单元重点句型Can you…? 的答句)。七个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个体到整体,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设计自主型活动,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既要有适合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活动,又要适当安排提高优等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增加各类学生的学习机会,改善学习困难者陪读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自助餐”式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由选择完成任务,“套餐一”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活动;“套餐二”在难度和要求上略高;而“套餐三”则偏重于理解、想象和运用。教学对话后,一般可以设计以下三种类型的活动:“套餐一”———模仿录音有感情地朗读或表演对话;“套餐二”———根据提供的信息替换词语,并表演对话;“套餐三”———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类似的情景,创编对话并表演。

三、合作学习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师指导下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有效合作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在课改过程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已经在相当的范围内得以推广、采用,然而其中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随之突现出来。

(一)现象分析 无效合作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讨论。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只是为了体现改变教学方式的教学理念。

有的教师甚至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在教学对话课时,为引出对话内容进行以下的合作学习:

T: Look at the picture, boys and girls.Please discuss in groups: “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此类学习任务过于简单,没有必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合作学习并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它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是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的。这些学习任务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而通过教师讲授或教材提示就能掌握的简单知识与技能,则无须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

有的教师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合作学习的效率很低。如

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了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教师不明白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这里站站,那里看看,无所事事,好象是旁观者,等待、观望,或干脆做自己的事情。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他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我们必须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二)解决策略

1、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破除对合作学习的迷信,认识到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学习任务,因而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合作学习的产生决不意味着其他方法的消亡。实际上课改就主张以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因此广大小学英语教师不能只追求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

2.形成教学策略。首先要精选合作学习的材料,善于提出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只有那些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能激活思维的学习才具有合作价值。如:学了At a snack bar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购物。然后在合作小组内先明确分工,再合作学习;先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一般来说,程度好的学生会先将自己的理解、意见、建议说出来。学困生只是走个过场。反馈时学困生也能回答,但这并不是他们思考所得。因此合作前组内各成员要先独立思考,再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表达的时间和机会。

3.抓住合作时机。

时机一,操练新知识、培养新能力时。如:在教学“How many …are there on/under/in…?”句型时,因句子较长较难学,我们可让学生分组说句子。在图片实物的提示下,有的小组能说出十多个句子,不但学会了新句型,而且滚动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单词和名词的复数形式,如books ,pencil-boxes, chairs 等。又如在教学“What’s the time? It’s… It’s time to…”句型时,我们可准备几面钟,每组桌上放一面钟,由第一个学生拨动钟面指针,第二个学生发问“What’s the time?”,第三个学生回答“It’s…”,再由第四个学生补充回答“It’s time to…”然后进行循环。这样的活动巧妙地使每位学生都参与进去,使学生在和谐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操练了新知,即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7.岗位设置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 篇七

一、销售数量与销售结构问题

(一)提出问题

我国大多数公司对销售部门设定的关键考核指标只有销售数量一项,而对于销售结构没有在考核范围之内。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以下举例说明:

例1:W公司销售A、B高、低端两种产品,2013年公司对销售部门下达的KPI指标只有总销量比2012年提高10%这一项指标,并未对A和B产品分别的销量目标进一步明确。2012年和2013年A和B产品的销量和单位边际贡献如表1:

根据W公司对销售部下的KPI指标来看,销售部2013年销售总数量为340吨,比2012年多出13% (40吨)。也就是说按照W公司对销售部KPI指标的计算方法,销售部已经超额完成了KPI指标。但是我们注意到,高端产品A每吨MP为20万元,而低端产品B每吨MP仅为5万元(假设2013年和2012年A、B产品的单位MP相同),2013年高端产品销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降低,主要的销量增长都集中在低端产品B上面。我们对2012和2013年度的总MP进行计算:

2012年总MP=∑2012年产品销量×产品单位MP=100×20+200×5=3 000(万元)

2013年总MP=∑2013年产品销量×产品单位MP=80×20+260×5=2 900(万元)

由计算结果可知,2013年总销量比2012年提高了40吨(13%),而总MP却比2012年减少了100万元。但根据公司对销售部下达的KPI指标计算方法,销售部门却超额完成了KPI,这说明该指标的设置与公司整体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二)对策

对于销售部下达KPI指标,不仅要考虑产品的销售数量指标,同样也不能忽略各种产品之间的销售结构指标。首先在预算编制阶段就要跟销售部门明确对销售数量和销售结构进行综合考核,并对指标进行明确的定义。这样,实际的销售数量和销售结构与预算阶段的销售数量和销售结构的差异, 也就是对MP的差异额,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销售量结构差=∑(实际销量-预算销量)×(预算单价-预算单台成本)=∑(实际销量-预算销量)× 预算单台MP

接例1,可以计算出2013年和2012年的量结构差:

增加销售结构这一指标前,销售部的KPI只有销售总量,而每种产品盈利情况却不在考核范围内。加入销售结构这一指标后,销售部不仅要考虑总的销量,同时也要考虑销售结构的问题了。这样可以制定出更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销售政策。KPI考核阶段据此指标可以更直接的反映出销售部的实际销售结果(包括销售总量和销售结构) 与预算对比对利润的影响差异。销量和销售结构的综合考虑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因销售部门只承担销量一项考核指标而引起的忽视销售结构所引起的利润恶化的事情发生。

二、降成本业绩中市况的影响

(一)提出问题

我国大多数公司对采购部门设定的采购降成本KPI指标一般只有采购净降成本一项,而对市况的影响却没有进一步明确。这样在市况有明显变化时,仅此一项考核指标并不能公允地反映采购部主动降成本实现的业绩。以下举例说明:

例2:W公司生产A产品需某种主材Y, 2012年末Y原材料单价为10万元/吨。2013年初预算时W公司对采购部下达的降成本指标为主要原材料降成本幅度5%(净降成本)。采购部在2013年初与Y原材料供应商通过几轮艰苦谈判,终于最终达成Y原材料价格在不考虑市况影响时下降6%。但由于Y原材料受市况影响较大,且W公司与Y原材料供应商签订的框架协议规定Y材料价格随市况进行相应调整。2013年关于Y原材料的信息如表2。

根据W公司对采购部下达的采购降成本指标的计算方法,采购部2013年降成本业绩与预算对比差异如下:

降成本差异=-V×(T-R)=-1 100×(10.12-10)= -132(万元),即根据这种未考虑市况影响的采购降成本考核办法,降成本差异为-132万元,为不利差异,2013年采购部未达成KPI考核指标。而实际情况却是Y原材料不考虑市况下降6%,考核是不公允的。

(二)对策

如考虑到市况对降成本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将成本差异分为市况影响差异和经营业绩降成本影响差异两部分。这两部分计算方法分别为:

市况差异=实际用量×(2013年受市况影响标准单价-2012年基准单价)

经营业绩降成本差异=实际用量×(2013年实际标准单价-2013年受市况影响标准单价)

根据以上公式,可以对这两部分差异进行分别计算:

市况影响差异=-V×(S-R)=-1 100×(11-10)= -1 100(万元)

经营业绩降成本差异=-V×(T-S)=-1 100× (10.12-11)=968(万元)

根据以上计算可知:2013年度降成本业绩与预算的差异132万元可分为:1.因市况上涨,使成本差异有1100万元的不利差异,这一部分差异是因宏观环境的影响,采购部无法控制,属于不可控因素; 2.通过采购部谈判,采购部实现的经营业绩降成本与预算对比为有利差异968万元,也就是比预算降成本还要多出968万元,这一部分差异是采购部谈判努力的结果,属可控差异。

可见对采购降成本业绩的考核,一定要考虑市况的影响,建立更科学、更合理的KPI考核方法,不能因为市况的上涨而“埋没”了采购部的工作业绩, 也不能因为市况下降而让采购部可以“坐享其成”。

因各种材料的市况不容易掌握,为增强可操作性,具体操作要分情况对待:1.如果对此信息依靠程度较高,且有相当资金实力的,可以寻求独立第三方进行有偿数据购买从而获得每个时期各种材料的市况数据,并明确依此进行市况的判断、考核。 这样可以避免因年初预算时预测的市况与年度实绩差异过大对采购部考核造成不公的现象发生。2. 如果对此信息依靠程度不是很高,或者规模较小的公司,年初制定预算考核指标时,可以依据社会公开的统计信息并对采购部门进行听证,共同确认市况对预算年度的影响程度,从而简化考核指标的计算方法,使考核指标更具可操作性。

三、汇率对利润的影响

(一)提出问题

一般来说,如果是母子公司或者事业部管理的话,对经营层的KPI设置一般较粗犷,涉及管理细节的KPI指标会比较少。所以设置的KPI指标大都是营业利润或者利润总额,并未考虑汇率对利润的影响。这样在汇率市场有明显变化时,仅利润一项考核指标并不能公允反映经营层实现的经营业绩。 以下举例说明:

例3W公司为Z总公司的分公司,2013年Z总公司对W公司经营层设置的KPI指标明确营业利润必达500万元。 W公司产品主要出口至美国,年初预算时采用2012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W公司对美国出口发生两笔业务:2013年6月28日出口A产品50吨, 2013年12月31日出口B产品250吨;A产品价格10万美元/吨,B产品价格7万美元/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预算基准汇率为2012年12月31日:1美元=6.285 5元人民币,2013年6月28日汇率:1美元=6.178 7元人民币,2013年12月31日汇率:1美元=6.096 9元人民币。

从以上资料可知,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升值,下面分别按预算汇率和实际汇率计算2013年的出口总收入并进行对比:

按预算汇率计算2013年出口收入总额:(50× 10+250×7)×6.285 5=14 142.375(万元人民币)

按实际汇率计算2013年出口收入总额:50× 10×6.178 7+250×7×6.096 9=13 758.925(万元人民币)

两种口径计算的2013年出口收入总额差异为-383.45万元,此差异为负差异,为不利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对W公司按照年初目标KPI考核指标计算方法,而不考虑汇率影响,W公司的经营层2013年完成的利润会比母公司Z下达的KPI指标少383.45万元。但实际情况是此部分缺口完全为汇率影响,而非W公司经营层不作为的结果。也就是Z总公司对W公司的KPI考核指标考核结果是不够公允的。

(二)对策

根据上述资料,因汇率的变动不受人为因素影响,故而母公司在对涉及外汇事项的分子公司或所属事业部进行KPI指标设定时,一定要单独列示汇率对利润的影响,并将汇率影响剔除在考核体系之外,从而使考核指标更能体现被考核者的经营业绩。不能因为未将汇率因素剔除而“放大”或者“缩小”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客观上造成KPI考核体系的不公允。

为方便问题的阐述,所举例子相对比较简单。但在实际业务中,涉及汇率影响的因素会更加复杂,有成本、收入方面的,有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方面的,还有资金占用成本方面的。这就需要在制定KPI考核指标时与所考核对象进行沟通确认并对各种影响的计算方法进行明确定义。这样在进行KPI考核时才能给出一个更能反映实际经营业绩的考核值,从而对所考核的分子公司或事业部的经营层更公允的进行考核。

相关链接

财政部修订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质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进行了修订,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 原准则三十一条,修订后的准则五十四条,企业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和合并程序都有较大变化。

重新规定了母公司的合并范围,如果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且不存在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则不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该母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对所有子公司的投资,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母公司应当统一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使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另行编报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并对“控制”概念重新加以界定,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增加了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对企业发生因追加投资等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方实施控制、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部分处臵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处臵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等情况的会计处理做了详细的规定。

8.岗位设置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 篇八

科研院所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是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重要形式,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它可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改制后的科研院所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科技人员的自身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一、固定资产价值标准与价值重估

(一)现行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下称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式的资产”。依据这些表述,目前科研院所的固定资产相当庞大,囊括了所有的有形资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表述是:“企业使用期限超值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科研院所采用的分类为一般设备和专用设备的提法,而企业则分为主要设备和非生产经营主要设备,从而导致了划分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在科研院所产权改制过程中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和划分。

(二)“财务制度”由于各类科研院所所处的研究领域不同,占有和使用固定资产的差异较大。基于科研院所的定位为: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和发展公益性服务为目的,因此,资金来源于国家专项拨款或科研专项经费,不采用计提折旧,而采用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的办法。显然,这种定位没有考虑到占科研院所绝大多数的开发类研究院所的实际状况,会使这类改制院所的资产不实。

(三)依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部分改制院所在科研开发过程中,为自身发展通过负债购置的固定资产,计入科研院所的净资产,虚增了国有资产。

对科研院所固定资产存在的价值标准、分类等,在改制时应进行认真复核、甄别,对价值予以重估,并应按企业标准建立固定资产目录、预计尚能使用年限和确定折旧方法等。

二、土地处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研院所原先占有的土地(属行政划拨)所处的地理位置,在现阶段可能属于城市较中心的位置。改制后,土地过户的出让金、土地增值税费用太大,科研院所难以承受。现行政策规定,科研院所改制时,对占有的国有划拨土地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参照相近地段的价格进行评估,并按照土地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按照(国办发[2003]9号)文的规定采取转让、租赁、折价出资(入股)或授权经营等方式处置。由于土地价值较大,国有股权如果占改制后的企业总股本的比重太大,对科研院所改制的积极性将产生影响。

三、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

(一)“科学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和事业主管单位领导,从事科学研究,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科技服务的社会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并通过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带动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基于这样的定位,科研院所承担了大量的行业技术(难题)共性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技术鉴定、检测服务,而这些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依据目前政策:“转制科研机构改制时,对主要承担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基础性研究以及鉴定、检测等工作的公益性资产,可不折股。对这类资产要通过依法审计,严格评估,将其价值计入改制后公司国有独享的资本,由国有股东与改制后的企业签订委托管理协议。改制后新增的公益性资产可按此办理”。这给改制的科研院所剥离非经营性资产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改制后的科研院所定位为高新技术企业,它毕竟是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现行政策仍将行业共性技术开发任务由改制后的科研院所承担,不符合改制的目的。

(二)对改制前用于开办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形式的非经营性资产,首先要考虑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同时,结合被剥离资产的规模和营运能力,可采取直接剥离成立独立实体模式、国家委托企业代管模式和政府接管模式等。

四、对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的处理

(一)科研院所在改制前一般都要进行盘点。依据《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的暂行规定》,必须由国有产权持有单位组织、聘请的相关中介机构审核的盘点资料才具有法律效力。

(二)对存货的清查要注意:1.选择适当的盘点日,使之与改制的进度相配合;2.要以账面或卡片上的记载为依据;3.在确认数量的基础上,不放弃对质量的鉴定。

(三)对应收账款的清查,改制院所要认真对待,不能流于形式。1.由相关部门对应收账款逐笔逐项进行核对,认定账龄,以备计提坏账准备使用;2.对或有事项的审核也值得关注;3.对存在关联方的债权、债务以及不良资产,争取与国有产权持有单位进行有效流通,借改制重组这一契机,将债权、债务进行整体剥离。

五、职工身份置换和经济补偿金的处理

一般来说,科技人员的身份置换和经济补偿的标准应有别于国有企业,因为:

(一)科技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劳动力成本较高。

(二)人才资源的价值,由于科技人员掌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参与或从事科研工作的员工具备一定的市场开拓能力,对前沿科技有较敏锐的洞察力,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三)对原有单位的贡献无法用有形的价值来衡量,应在国家有明确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予以补偿。同时,对贡献特别突出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激励,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8号)执行。

六、无形资产的处置

科研院所肩负着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的技术开发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处在科技前沿,掌握着相当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对一个行业(或地区)乃至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无形中形成了相对的权威地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社会可信度较高,形成了类似于商誉的情况。但同时,这些商誉的形成与科研院所掌握的关键技术、关键性人才和科技信息资源密切相关,没有人才资源支撑的无形资产就像失去了根基的大树,很容易倒下。因此,必须恰当地对科研院所掌握的这些资源进行评估。

七、科研院所原办的企业产权界定

在科技体制改革初期,主要采用减拨事业费为突破口和实行课题(项目)负责制,以课题(项目)转化为目的,解决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一些院所成立了企业性质的公司等,这些有科技人员入股、有科研院所投资形成的资产,在改制中的产权界定,不能简单地按货币的出资比例确定,而应将其纳入科研院所改制的整体框架内解决,适当考虑参与课题(项目)的个人贡献,恰当地给予回报。

八、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研院所在改制后,依靠自己的技术储备优势,进入相应技术领域的民用产品市场相对容易,且可进入领域较广。这是对院所转型和发展有利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院所发展定位不清的问题。在现阶段,转制科研院所还处在“零敲碎打”阶段,业务的随机性较强,有什么项目就接什么项目;接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导致生产的产品品种多、批量小、生产随机性强,缺乏可以规模化的核心产品。同时,科研院所长期有国家资金的支持,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而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巨大的投入,而这些投入的风险很大,依靠科研院所自身的积累很难满足激烈市场竞争对其提出的不断增加的资金需求。科研院所应有目的地进行产品定位和发展规划,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单位内部提高股份合作制或引进战略投资者,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尽快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九、新旧单位之间的权益界定

(一)原有承担的研究课题经费投入和现阶段科研院所的课题研究,资金由国家财政支持,在立项时,课题预算中有些需要添置仪器、设备等,这些课题如果在改制前结题,可以明确其权益属于国有;若在改制后结题,其权益虽然表面上属于国有,但其研究成果的价值很难界定。

(二)因某些行业的特殊要求(如建筑行业),其承担的责任是终身的。在改制前完成的项目,若在改制后发生诉讼或赔偿,其责任如何界定?风险如何化解?这些问题都应有所考虑。

十、改制前费用列支问题

上一篇:职业规划正略下一篇:pep小学英语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