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者培训

2024-08-04

自愿者培训(精选12篇)

1.自愿者培训 篇一

培训收益:

1、通过培训塑造志愿者的仪容美、服饰美、体态美、语言美,为公司庆典营造温馨和谐的气氛。

2、通过培训规范志愿者的服务行为,传递企业文化,美化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

第一讲:志愿者的形象塑造

一、第一印象

1、可以先声夺人

2、造就心理优势

3、“首因效应”

二、人与人见面的`最初印象取决于

1、最初的7秒—2分钟

2、32%的口语

3、68%的态势语

第二讲:志愿者的仪容礼仪

一、面部修饰规范

1、面部要求

形象端正

注意修饰

2、修饰规范

洁净

卫生

自然

二、局部修饰

眉部修饰

眼部修饰

耳部修饰

鼻部修饰

口部修饰

三、男士发型修饰礼仪

1、干净整洁

2、头发不宜过长

前部

侧部

后部

3、头发不要过厚,鬓角不要过长

四、男士面部修饰

五、女士发型修饰礼仪

1、确保发型的整洁

2、慎选发部的造型

3、注意发部的美化

六、化妆修饰

1、化妆的守则

2、化妆的方法

3、化妆禁忌

4、志愿者以淡妆为宜

第三讲:志愿者服饰礼仪

一、服饰与文化

二、服饰与志愿者

1、尊重服务对象

2、适应工作需要

3、塑造志愿者的形象

4、提高个人素质

第四讲:志愿者的仪态礼仪

一、正确的站姿

站姿礼仪:挺、直、高

1、正确的站姿:挺拔,收腹,提臀,吸气

2、不良站姿

3、顶书训练

二、优雅的步态

步态礼仪:从容,轻盈,稳重

1、基本要求

方向明确

步幅适度

速度均匀

重心方准

身体协调

造型优美

2、不当行姿

三、含蓄的蹲姿蹲、坐礼仪

1、蹲姿注意事项

不要突然下蹲

不要距人过近

不要方位失当

不要毫无遮掩

不要蹲在椅子上

不要蹲着休息

2、坐姿:端庄、稳重、大方

1)入座

在他人之后

在适当之处

从座位左侧

向周围人致意

毫无生息

以背部接近座椅

2.自愿者培训 篇二

一、会展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与问题

会展是指围绕特定主题多人在特定时空的集聚交流活动,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会展仅指展览会和会议;广义的会展是会议、展览会和节事活动的统称。本文主要探讨狭义的会展。其中展览是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定期在固定场所举办、参会人员来自不同地方的有组织的商业聚会;会议的研究对象为各类行业会议、协会会议以及商业会议。

展览和会议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人群, 进行信息、产品的交流和沟通。尽管展览和会议的成功取决于筹备期间的大量工作, 但是展览和会议现场才是实现会展价值的依托体。会展的集中性和聚众性导致现场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 协助会展组织方实现展览和会议的功能。会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以会议和展览销售筹备期的工作人员为主, 一般规模不大, 而展览和会议的召开则需要补充大量的工作人员, 而这些人员需要临时招募。在我国实践中, 大学生以志愿者形式参与到展会现场工作, 是比较理想的临时工作人员招募方式。

(一) 会展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

1. 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会展现场的部分工作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与长期雇佣合同或临时雇佣社会人员相比较, 志愿者的劳务报酬较低;而且企业的招募成本较低, 因为大学生人力资源比较集中, 特别是高校中有一些行政管理部门或社会团体可以协助企业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招募工作;志愿者来源的集中, 也可以节省企业的培训费用和交通成本。

2. 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对于会展企业很重要。

高素质临时人员的招募往往比较困难, 特别是会展活动的周期一般较短。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素养高, 纪律性强, 积极性高, 有较高的精神追求, 比较自由充裕的时间, 较好的精力和体力。

3. 学生以志愿者形式参与会展活动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高校希望搭建实践平台, 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为学校树立良好口碑;学生希望可以通过社会实践, 积累经验, 增长见识, 实现自我价值;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开展商业活动, 而且可以通过志愿者的口碑宣传会展活动, 从而实现三方的共赢。

(二) 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会展活动是多赢的合作, 但是在工作实践中, 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志愿者的忠诚度和责任感差异可能导致工作人员队伍的不稳定。

由于是临时招募, 志愿者工作目的和意向存在多样性, 而且大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 对工作期望值存在偏差, 与会展组织单位不能建立起紧密的心理认同感, 因此可能会导致部分志愿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能达到要求。

2. 志愿者工作能力欠缺, 展会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志愿者的专业与会展主题可能不相关, 与志愿者的服务岗位相关性也不强, 如果会展组织者不能够提供充分的培训, 志愿工作人员因为缺乏沟通技巧以及全局观, 将无法开展针对会展客户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3. 志愿者的满意度不高, 导致大学生参与展会活动的热情不高。

由于志愿者行为的短期性特点, 管理者很难进行有效的团队沟通和协调管理, 忽视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 缺乏应有的尊重, 工作信息沟通交流不畅, 导致志愿者感觉到忽略和排挤, 没有集体归属感。一些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工作过于简单, 对其能力提升有限, 不能发挥特长, 也无法实现精神满足, 因此认为参与会展活动的价值不大。

二、会展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原则

志愿服务的无偿或低酬劳以及服务的短期性特点, 使得对志愿者的管理不同于对从业人员的管理, 简单的利益调控机制在此失效, 志愿者的有效管理成为成功办好会展活动必须解决的问题。评定一个大型展会活动的好坏, 主要取决于会展现场能够按照筹备开展的情况。会展企业需要制定好的志愿者管理计划, 能够使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并发挥最大价值, 以期达到活动效果。

首先要认识大学生志愿者在展会中的作用, 才能更好地制定管理计划。志愿者在会展活动中, 在不同的活动工作岗位, 在组织方工作人员的领导下, 开展一定职责范围内的比较简单的工作, 从而完成会展活动人员接待、信息咨询、现场引导、门禁管理、设备管理、资料物品运送与派发、数据收集等工作, 帮助会展活动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参与会展活动, 获取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 在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实施方案的选择中, 决不能把志愿者视为会展活动的“配角”, 认为他们是正式员工的“辅助人员”。大学生志愿者是会展成功开展的服务细节的具体实施者, 为会展活动参与者在现场提供最直接的服务, 是会展活动按照既定计划执行的保证。因此, 需要重视志愿工作人员的个人需求, 关注他们的志愿服务的回报形式, 防止过于注重志愿者的短期价值。另外从长远角度, 大量的志愿者对于会展活动的满意体验可以为展会进行口碑宣传, 大学生群体占据着社交媒体的话语权, 他们也是即将步入职场的人员, 他们的口碑传播对于会展项目的持久生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志愿者的管理中, 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协调性原则

在志愿者的配置与管理过程中遵从协同性原则, 使志愿者的管理主体之间、志愿者与正式员工之间、不同部门的志愿者之间以及同一部门的志愿者之间, 通过合理的组合及有效的分工合作, 形成一种大于个体分力之和的整体合力;要告知志愿者在整个项目中的作用, 从而使他们对项目有全局观的把握, 从大局出发处理事务, 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岗位。

(二) 弹性原则

志愿者岗位配置柔性化, 岗位配置不仅要周详, 还要留有适当的弹性空间。在遇到紧急任务时能够在有效时间内, 动员充足的志愿者, 而不受其所在岗位和分工的约束。会展现场招募大量的大学生志愿者的目的是服务众多活动参与对象, 而参与对象的活动范围以及高峰时段没有明确的规律性, 因此需要现场临时调配志愿者, 而且这一调配活动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

(三) 集中与分权相协调原则

集权与分权的协调。既要赋予志愿者一定的自主权,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要保证他们按照预定的目标开展工作, 同时要在特定的环境中, 把赋予他们的权力收回来。

(四)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原则

在志愿者的管理中需注重其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志愿者的权利可以包括了解工作政策、表达工作岗位意愿、获得志愿者服务证明、获得工作必须的工作条件、对志愿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申请退出。志愿者的义务包括遵守法律规定和主办方的相关规定、履行服务承诺、参加统一的培训和相关活动、服务组织方的指挥和调配、遵守保密协议等。

(五) 注重精神满足原则

对于志愿的回报形式的设计要更加贴近他们的精神需求, 提供独一无二的回报形式。比如:展览会最后一日下午的参观活动, 会议结束后的聚餐联欢活动, 展览纪念品的发放, 对优秀志愿者的表彰等, 这样的活动安排, 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志愿者获得受尊重的精神感受, 这符合曼吉特 (Manjit Monga, 2006) 提出的“全面五元模式”中的志愿者的利己动机, 即追求道德和心理意义上的自我, 其中被需要和尊重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三、会展活动组织方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

志愿者的培训就是通过对志愿者进行有关会展活动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使其获得为会展活动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过程。志愿者服务水平的高低往往是评价一个大型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而这与培训水平的高低紧密相关。会展活动的周期一般在3到7天, 对志愿者的培训应控制在1-2天之内, 因此需要制定详细周密的培训计划以及培训方法, 从而让大学生体会到培训的价值, 而培训的价值也是对志愿者工作最有意义的回报。根据曼吉特 (Manjit Monga, 2006) 提出的“全面五元模式”, 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实用性和利他性动机是重要的驱动力。实用性动机指志愿者希望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个人利益, 比如:知识提升、技能提升、工作经验等。因此会展组织方, 需要认真准备岗前培训, 不仅仅要列出需要大学生志愿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更要从大学生的角度, 确定培训内容如何与他们的需求相结合。

在培训内容方面, 首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应当是在“求共同发展”的目标定位下, 寻求多元化的志愿者个性化素质的培训, 包括待人接物的礼仪和社会公众责任心的加强等, 而最重要的是组织归属感的培养、注重精神层次的培养。岗前定位培训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使志愿者了解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的政策、程序, 以及可能面临的日常事务的处理, 这样可以使志愿者尽快地、尽可能多地了解会展活动, 以适应会展活动的要求。此外, 还要对其进行分类培训。这是根据志愿者所从事的具体服务工作的不同, 而进行的不同内容的培训, 培训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志愿者要做的具体工作的技能要求和说明, 要给志愿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样例, 通过具体和规范化的指导, 使志愿者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时可以为志愿者准备培训资料, 一方面作为工作手册, 也可以让志愿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适当减少对自愿者的集中培训。

此外, 对大学生自愿者的培训, 还要加强保密制度以及安全意识的培训等, 通过签订保密协议工作协议等, 使志愿者意识到他们是参与到商业活动中, 他们的行为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这样的培训可以降低企业的用人风险, 也可以让志愿者提升商业意识, 认识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价值。

为了实现企业、学校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三方共赢, 会展类企业或会展行业协会可以与学校共同研究的可能合作模式, 企业搭建实践平台, 学校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

参考文献

[1]曾静.现代大型活动志愿者管理控制机制探讨[J].管理观察, 2009 (2) .

3.我给汉语教学志愿者培训健身气功 篇三

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们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软实力”的重任。面对这样的培训对象,我本人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第一次给这些志愿者们上课,是在一个雨后的早晨。我带着我的学生朱菁玮、龚珣和萧康与他们相聚在宋卿体育馆外。在做了自我介绍后,我向志愿者们简单地介绍了八段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练习八段锦对个人身心修养的益处,以及在海外教授八段锦对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等等。接着,我带领武汉大学健身气功站的学生,伴着轻柔、优雅的曲调,现场为志愿者们表演了八段锦。我们的表演赢得了他们的阵阵喝彩。从他们欣喜的眼神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健身气功的浓厚兴趣。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全力培训好这些志愿者。

我把这102位志愿者分为3个组,每个组由健身气功站的一位学生担任“小老师”,由我来讲解和示范功法的每一节动作要点、易犯错误和功理与作用。八段锦由八个连贯的动作组成,练功的人要排除私心杂念,将自己的身心与天地融合,汲取自然的力量,以达到感通天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功效。在示范每一个动作之后,我为志愿者们作分解动作的演示。志愿者们认真地跟着我们做动作,慢慢地,他们的八段锦渐入佳境。

大概是志愿者们平时体育锻炼不足的原因吧,有些志愿者在学“摇头摆尾去心火”的动作时,会感到腿部或腰部酸痛难忍。但是,志愿者们都咬牙坚持,完成了训练。很多人练得浑身是汗,上衣湿透,但没有人选择放弃。他们展现出了可贵的吃苦精神,我相信,他们在将来一定能成长为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

由于这批志愿者绝大多数是女生,因此我考虑在培训他们八段锦的间隙,适当地教给他们一些简单易学且实用的防身招数,这样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安全就会更有保障。志愿者们听到我的这个决定时,都非常高兴。在之后的培训中,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学习了我传授的各种防身招数。

4.志愿者培训心得 篇四

学院: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

志愿者培训心得

校庆在即,作为一名被录选的志愿者,我很荣幸接受由团委老师组的织志愿者培训活动!虽短短的两个小时,但我们却学会很多!懂得很多!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什么是志愿服务、什么是志愿者精神;与此同时,还深深的了解到到学校的创建史、发展史。沧桑的60年是辉煌60年!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崇拜、学习!

“嵩山北麓,黄河之畔,中原绿城有我们美丽的校园„„”我相信在每一位志愿者在培训期间心中必定回荡着这振奋人心的、荡击魂魄的校歌。身为华水学子,我们新向华水。参观校史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众志愿者仿佛亲身走过华水60年,伴着时间的年轮,我们走过沧海桑田,三次搬迁校址,横跨中原大地,兴建水利!华北水院,我挚爱的母校!

从讲解员那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政务院的直接关怀下,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隶属水利部管理。1960-1978年19年中,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汪胡桢先生担任学校校长。1965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省,先后在岳城水库和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并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研究生部。1990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郑州三市办学,2000年,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9

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成为河南省第三所省部共建院校。

60年的风雨我校取得的成绩颇丰:我校与90多个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研究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作关系。学校现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院士工作站,1个院士实验室,11个研究(院)所。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5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及重大横向项目350多项。学校是水利部、建设部监理工程师定点培训基地,培训点遍布全国,每年为国家培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2000余名。学校工程监理中心是甲级建设监理资质单位,承担了东江─深圳供水改造、珠江河口整治、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等多项大型工程的监理任务。我们的母校所走的每一步竟如此艰辛。60年来,华水人才济济、学子顶天立地、行于四方。华北水院人薪火相承,弦歌不辍,向社会输送了8多万名优秀的水电建设者和接班人,桃李芬芳,泱泱华夏,为共和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正逢60年华诞,我们志愿服务!

团委孙老师还热情的讲解支援礼仪,她亲身受教,幽默风趣;我们在言行举止之处领会到志愿服务并非单纯的处事,我们的形象不单纯的局限于个人。华水孕育了我们,作为志愿者我们有义务把完美的形象展现给大家!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我们要充分发扬志愿服务的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两个小时的志愿培训,我收获颇多,感想颇深。作为一个志愿者,我们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承担自己的责任;在助人的同时,也是自助。在使其他生命活出色彩的同时,志愿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关爱他人,也更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而且,支援者的活动,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

我已注册校青年志愿者,其实我参加志愿者就是希望能为社会服务、为其带来多一点的爱。为什么需要关注?为什么需要服务?因为缺少关怀、缺少帮助;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站出来,伸出上手,献上爱心!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份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无名的爱。我相信凭着这心中的一份爱的种子,从我做起,从我们年轻人做起,我们可以让自己,让别人看到这个社会始终还是温暖的。

5.志愿者培训内容 篇五

一、志愿服务者精神、志愿服务理念

(一)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二)志愿服务理念——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三)“三关爱”江淮志愿服务活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

1、关爱他人,包括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农民工及其子女志、留守儿童、残疾人志愿服务;

2、关爱社会,包括开展文明礼仪、文明交通、爱心送文化志愿服务;

3、关爱自然,包括开展环保宣传、植树种绿、养绿护绿、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

(四)志愿者节日: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3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志愿服务活动,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等。

(五)江淮志愿服务重点活动主要有:

1、“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

2、以保护山川河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江淮志愿服务行”活动;

3、以关爱老弱幼残为主要内容、以“为爱行动、圆梦江淮”为主题的“情暖江淮志愿服务行”活动;

4、围绕重要节点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高考期间的“爱心护考”、“3月份学雷锋活动月”“12.5国际志愿者日”等有关志愿服务活动;

5、其它如“文明交通行动”“文明交通、护花行动”等。

二、什么是志愿者组织?

联合国将志愿者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三、志愿者精神是什么?

奉献--“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比如1938年,白求恩大夫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八路军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帮助创办了军区卫生学校,亲自编写各种教材并讲课。1939年秋,他在抢救伤员时因不幸感染病毒而牺牲。白求恩大夫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也是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

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不论高低贵贱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如无国界医生,他们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教信仰,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们奉献的是超国界之爱。1999年10月15日,无国界医生组织因“一直坚持使灾难受害者享有获得迅速而有效的专业援助的权利”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

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进步--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

四、志愿者标志:

志愿服务标识 1994 年1 月13 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征集启事在《中国青年报》刊出。经由新闻界、美术界有关专家和团中央有关负责同志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审,确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青年教师陈磊的作品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也是目前义工)的标志。

该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又是英文“志愿者”的第一 个字母“V”,红色。图案中央是手的造型,也是鸽子的造型,同时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Y”,白色。标志寓意 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 爱心,伸出友爱之手,表达“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 志愿者主题。

五、志愿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

1、遵守道德规范,具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工作负责;

2、具有亲和力,身体和心理健康;

3、具有一定的关于文明创建、生活常识、社交礼仪、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知识;

4、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5、要虚心听取组织的意见,要始终保持与组织的联系;

6、积极提供建议改善服务;

7、有责任心、恒心,认真履行服务承诺,尽力完成工作;

8、主动学习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参与服务;

六、志愿者在文明创建中应做些什么?

1、带头管好自己的嘴,自觉遵守市民文明公约,不讲粗话,脏话,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喧哗;

2、带头管好自己的手,自觉爱惜公共财物,保护公共环境,不乱堆乱放,不乱倒乱泼,不乱扔乱画;

3、带头管好自己的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绿灯,不乱穿行,不践踏草坪;

4、我们要争当文明使者,以文明的方式影响他人,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带动他人;

5、上路纠察劝导,对不文明行为举止及时制止、劝导,帮助改正,如乱吐乱扔、乱贴乱画、乱倒乱泼、乱停乱靠、闯红绿灯、不走斑马线等不文明行为;

6、上路清扫保洁,集中对成年垃圾、建筑垃圾、城市“牛皮癣”、卫生死角进行清运清洗清扫;

7、上门扶贫帮困,对“三无”人员、“五保”人员、低保人员等困难群体给予关注,了解困难,解决困难;

8、入户宣传劝导,对城区居民、店铺业主以及街头行人进行长期宣传,力求城市文明创建达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效果。

9、宣传文明礼仪,劝导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出行。

6.《社区志愿者培训方案》 篇六

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培训学校,要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要求,从社区实际出发,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现制定社区志愿者培训办法如下:

一、培训类别

1、初次培训。培训对象为新招募的志愿者,培训内容包括志愿精神、服务规范和权利义务等,培训目的是帮助志愿者加深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和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初次培训要全面系统,可以在志愿者报名时当面进行,也可以采取集中培训。

2、阶段性培训。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对志愿者进行阶段性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阶段性培训要定期进行,可以采取交流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也可以通过集中讲解、个别辅导等办法。

3、临时技能培训。这方面的培训一般在开展专项志愿服务和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时进行,重点时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别要求,对志愿者进行服务内容、服务规范和相关知识培训。开展临时技能培训要有针对性,主要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

4、志愿服务组织跟踪记录志愿者参加培训的情况。

二、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每个志愿者都能达到三个提高。

1、提高服务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志愿者服务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而,增强志愿者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

2、提高理论水平。要在思想上弄清社区工作理念、国家对社区的方针政策、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要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规律,不断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概括、分析、总结、提炼,以形成新的经验,做到逐步与国际接轨。

3、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培训,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思想,从而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使志愿者在服务工作中,各种关系处理得更协调一些,创造性工作更多一些,工作方法更科学一些,工作作风更严谨认真一些,工作质量更高一些。

三、培训内容

1、政治理论。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外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范畴;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的有关知识等。

2、社区建设。包括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党风廉政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区科学化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

3、队伍建设。包括志愿者的权利义务、服务理念、职业道德等。

4、业务能力。包括服务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交流和沟通的技能,组织、动员、宣传等技巧。

四、培训方式

服务组织可以邀请教育、咨询专业机构,对居委会、社区服务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方法可以采取观摩、讲座、实地考察、观看影像资料、专题讨论、示范操作等形式;培训要以大集中和小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证培训质量。

五、培训要求

1、志愿者培训是提高志愿者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社区党总支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我社区志愿者培训方案,创新培训形式,自行组织实施好相关培训内容。

2、参加培训的志愿者要按时参加各项培训活动,认真做好笔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如遇特殊情况需事先请假。

XXXX社区

2021年3月10日

END

7.自愿者培训 篇七

赛会志愿者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型体育赛会的举办成功与否,志愿者及志愿者的工作直接代表举办国、举办城市形象,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然而,大多志愿者并不是招之能战的,而是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后最终才能发展成为合格的志愿者队伍。因此,志愿者的培训问题是成功举办赛会不可或缺的核心问题。在志愿者队伍中,大多数翻译志愿者都来自大学生,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对大学生翻译志愿者的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找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翻译志愿者培训的对策提出。

二、存在的问题

1.培训前期工作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翻译志愿者在接受培训前首先应该对相关体育赛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明确翻译志愿者都要从事哪些岗位的服务,并深知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否则将不利于下一步培训工作的开展及日后的志愿服务。然而无论是赛会组委会还是学校在宣传工作中都忽略了学生的特殊性,大学生是“半封闭”的群体,要想使宣传工作在学生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选择适合学生的宣传渠道。在进行宣传时,大量的媒体和网络宣传在学生中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2.培训过程中的选拔不严格。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虽然在大学生翻译志愿者的选拔过程中,程序制定很完善,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有些学生志愿者没经过选拔而是老师、领导直接推荐。还有的高校所有学生志愿者都没经过选拔,全部是专家推荐。

3.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水平有待提高。大学生翻译志愿者的培训教师基本都是来自高校的外语教师,很少有人做过志愿者培训工作,他们语言知识过关,但经验不足,赛会知识也是基本是一边学,一边教。因此培训师资很难满足赛会对志愿者培训教师的要求。

三、成因分析

1.赛会组委会原因。赛会组委会的职责是统筹安排赛会各方面的工作,组委会在各项工作中是指挥者、领导者,工作开展的好坏,最终结果如何组委会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宣传渠道缺乏广泛性。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无疑成了传播信息最好、最快的渠道之一,此外媒体也在信息传播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宣传途径对大学生来说并不十分合适,学生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对网络和电视等接触不多,组委会在宣传工作中一味地注重网络和媒体的作用,而这些信息传播渠道不能为学生带来足够的信息。(2)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有序地开展,确保培训工作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组委会应该在培训工作开始前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并向各培训机构下达统一执行的培训指导思想和工作流程及系统的培训内容。

2.培训机构原因。(1)对宣传的作用认识不足。从调查结果分析各培训机构忽视宣传,没有在培训前期做好行之有效的宣传工作。学生对赛会的了解不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志愿者的工作接触也不多,要想形成大学生翻译志愿者对赛会志愿服务的正确认识,让学生从内心意愿从事志愿服务并且最终做好志愿服务,培训机构必须重视前期的宣传工作。(2)对培训工作积极,但经验不足。我国目前尚缺少对志愿者培训的机构,每次赛会的志愿者培训工作基本都是在高校内部自行组织,培训的教师也基本是本校的教师,他们热情有余,经验不足。

3.学生原因。(1)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纯。动机是一种心理因素,好的行为动机能将人的行为导向正确的方向,而不正当的行为动机会使人的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都是好的,他们热爱志愿服务,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服务锻炼自己,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是因为他们认为做志愿者可以给自己赢得一份荣誉,为今后求学和找工作带来便利。这种动机与志愿者服务精神是相违背的。(2)对培训不重视。笔者发现大学生中过于自信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对自己能力认识不够,过于相信自己,总是说“我会、我行、我知道”。这些参加赛会翻译志愿者培训的大学生基本都是学习语言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的语言能力足够应付各种问题,殊不知,翻译志愿者的服务并不仅仅充当翻译,他们还必须掌握关于赛会、文化、礼仪等知识。学生不重视培训就不可能认真对待培训,培训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8.自愿者培训 篇八

【关键词】 体育志愿者 培训 综述

引言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之后,又分别于2009年、2010年成功的举办了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和亚运会。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学术界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与体育有关的问题,体育志愿者就是其中的一个的。我国承办这些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赛会的各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而志愿者及志愿者的工作直接代表举办国、举办城市形象,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志愿者的主力军是在校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大多从事翻译工作,然而,大多志愿者并不是招之能战的,而是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后最终才能发展成为合格的志愿者队伍,对其进行英语培训更是培训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国内外有关体育志愿者研究的现状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发现,专门针对大学生志愿者英语培训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不多,国内外学者对有关体育志愿者的研究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1.国外有关体育志愿者的研究现状

体育志愿者是在近代体育产生的基础上出现的。18世纪英国,人们利用空闲时间自发地进行各种活动,慢慢的随着活动爱好者的增多他们又组建了俱乐部,将这些俱乐部联合进而又形成了体育协会。目前世界上的体育协会众多,人们有时也将“体育协会”称为“志愿协会(Voluntary Association)”(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 苏州大学, 2006 .)。

一般,按照志愿者服務的领域,可将体育志愿者分为社区体育志愿者、运动会体育志愿者两大类:社区体育志愿者是指利用日常生活时间定期为社区、少年体育团、棒球队等进行体育指导服务以及为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提供帮助的体育志愿者,他们又分为“体育指导志愿者”和“体育经营志愿者”;运动会体育志愿者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不定期为国际运动会如奥运会、亚运会和各种地区运动提供服务的体育志愿者,他们又分为“非专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 丛宁丽.析日本体育志愿者培养体系及实施现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3—46)。按志愿者工作性质和职权范围的不同,体育志愿者还可分为管理层志愿者和基层志愿者 。

目前国外的体育志愿者发展情况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996年英国政府对全国的体育志愿者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了英国体育志愿者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俱乐部协助工作的志愿者很少;新的志愿者的发掘和任用较难;有许多俱乐部只想任用专职工作人员;随着法制改革,志愿者的责任将越来越重大。为了解决志愿者培养和使用问题,英国体育部制定了一项名为“体育志愿者参与计划”(Volunteer Investment Program,简称VIP)的计划,目的是要培养为社区服务的体育志愿者,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陈琳译.各国体育志愿者概况及培养政策[J].日刊《体育科学》,2002,4)。德国体联从1999年开始实施“体育运动中的隐藏之星”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体育志愿者及其活动的社会评价,增强人们参与志愿活动的意识(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 苏州大学, 2006 .)。从1993年开始,澳大利亚在全国开展了“志愿者计划”(VIP: Volunteer Involvement Program)活动,以培养体育志愿者,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能力(陈琳译.国外体育志愿者计划.国外体育动态,2001,8-10.;高潮译.澳大利亚志愿者活动情况.国外体育动态,2002,10.)。针对志愿者流失这一问题Graham Cuskelly和Alistair Boag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志愿者流失与组织的承诺密切相关。按照Virginia Oprisan的观点,社会经济因素和志愿主义的文化背景是影响体育志愿者的两个因素(Virginia Oprisan. (1999).Aspects and tendencies of voluntary work in Romani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Volunteers, Global Society and the Olympic Movement Conference, Lausanne, November 24-26)。

2.国内有关体育志愿者的研究现状

我国体育志愿者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少,远远不及国外的相关研究成熟。从1980年至今,只有31篇相关文献。可分为两类:一是国内学者对国外体育志愿者的研究;二是国内学者对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中的体育志愿者的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学者论及国外体育志愿者研究的文献有4篇,其中最早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是丛宁丽的《析日本体育志愿者培养体系及实施现状》(2002)一文,介绍了日本采用多种渠道培养两类体育志愿者的体系及政府采用四种奖励体育志愿者的制度及规范化管理。在随后的6年时间共有3篇文献都是关于国外体育志愿者问题的。

我国学者关注国内体育志愿者问题的论文共有16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湖南师范大学周红杏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体育志愿者志愿行为分析》(2007)。文中总结出大学生体育志愿者的行为动机有七种基本类型:纯利他动机;荣耀动机;成就动机;亲和、归属动机;娱乐、交际动机;回报动机。并提出了影响大学生体育志愿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志愿教育环境、社会评价、体育志愿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激励措施。另外15篇均为期刊论文。有关大冬会志愿者研究的文献仅搜索到11篇。

结论

纵观国内外对体育志愿者的研究现状,国外很多国家在体育志愿者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出现了类似英国的问题,面对问题每个国家都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VIP计划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服务意识及能力,为今后体育志愿者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内学者对国外体育志愿者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数量不多,而对国内体育志愿者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我们看到,国内学者对体育志愿者已经开始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1)国内学者对体育志愿者的相关研究滞后,并且进展缓慢。从文献分析看,我国学者最早开始研究体育志愿者是在2002年,在随后的6年间,仅有30篇文献,其中硕士、博士论文更是寥寥无几。理论研究的滞后不利于实践的发展。

(2)研究内容广泛,但系统性不强。目前国内学者对体育志愿者的研究涉及志愿者问题的许多方面,如社区体育志愿者资源、高校体育专业志愿者、大冬会志愿者队伍组建、志愿者培训等,但研究普遍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成果只留于表面的探索,不够深入。

(3)部分理论研究缺少实证支持。在对大冬会志愿者问题的研究中学者只是构建了研究的理论体系,而这些理论体系的构建不是从实际的问题分析中得出的,缺少实证支持。

虽然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但这些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国体育志愿者事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颍川.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2]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3]Laurie Smith.Living is Giving:the Volun-

teer Exper-ience[M]. Playright Publishing Pty Ltd.2001,151-166.

作者简介:徐雪婕(1980--),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研究。

9.志愿者培训教材 篇九

一、志愿服务的概念

“志愿者”(英语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在西方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志愿者是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强制法律驱使的人们的努力”,其目的在于改进社会,提供福利。

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在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志愿者行动叫做义务工作。在台湾,志愿者称为“志工”。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则将“义工”(“志愿者”)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同时将义务工作定义为:“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

《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第二条规定:志愿服务是指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青年志愿者是指热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青年。

广而言之,志愿者是指任何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志愿者的广义概念)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从事志愿工作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予;认为志愿工作只是为了减轻专职人员的工作负担,把志愿者当作“廉价劳动力”;认为只有那些不愁衣食及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有资格或才会参加志愿工作。其实,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参与志愿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因此,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也就是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的形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包括了对自己的动机、意图的验证与评价。

为了更好地适应志愿服务的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该对自己的体魄、欲求、动机、意图、思想、感情、智力、个性特点有所认知。但要提醒的是自己本人更容易受到自己的认知框架的影响和制约,正如俗语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以在需要的时候应该询问一下自己身边的朋友,更全面的认识自己。

(一)、关于对自身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的认知 参与心理是社会人士要求成为志愿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维系志愿者在机构中参与志愿活动的思想支柱,所以志愿者自己必须对参与心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归纳起来,对志愿工作的参与心理有以下几种:

1、帮助有需要的人,回应社会需要:

这类朋友喜欢参与帮助服务对象的服务活动,而对于其它的活动,就已经不太感兴趣了,例如交流活动、培训活动、宣传活动等,这类志愿者大多喜欢默默地开展工作;

2、参与改善社会问题:

这类朋友积极面对和关注社会问题,通过不断的关注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社会问题有很多的意见,在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时候容易产生受挫折的心理;

3、尽公民责任,回报社会:

这类朋友认为自己既然是社会中的一员,那就应该尽一个公民的责任,对于志愿工作的要求就不会高,而是积极参于,努力完成;

4、希望发挥一己所长:

这类朋友多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一般要求参与能发挥自己专项所长的志愿服务,而对于不对应的服务一般不感兴趣;

5、感觉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类朋友要求在志愿者服务或志愿者活动中可以体现出自身价值,希望能够得到大家或社会得认同;

6、学习新技能:

这类朋友对于一些培训活动特别感兴趣,希望能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习到一些新的技能;

7、善用业余空闲时间:

这类朋友对于时间的利用观点比较重视,活动中对于一些如迟到等浪费时间的现象特别反感;

8、扩宽社交圈子:

这类朋友只要是有能见到新面孔机会的活动都感兴趣,有时注意力不在志愿服务上,而可能转向了志愿者或其他人身上,志愿活动后会积极保持与人联系;

9、取得他人的认知和赞许以及在群体中的位置:

这类朋友希望有机会来表现自己,得到他人得认知称赞等,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来争得到领导者的角色;

10、丰富经验,自我成长:

这类朋友比较重视体现活动的趣味经历,容易对一些人或事情产生留恋或回味情绪,对于失败挫折难以放开;

11、培养组织能力及领导才能:

这类朋友对机构管理活动的兴趣较浓,对于培训课程兴趣也较大;

12、寻求新刺激及扩宽生活体验:

这类朋友对于有难度的活动都会积极参与,但经常忽视某些重要问题;

13、为未来工作准备;

这类朋友可能注重有利于自身工作的人事关系的建立;

14、感觉义务工作有意义:

这类朋友比较重视工作的意义所在,对于某些意义较小的志愿工作就有可能不愿参加;

15、赶潮流,追时尚:

这类朋友喜欢新潮事物,盲目跟随,见到有同学朋友或其他人去做志愿服务,自己也赶去凑热闹玩新鲜;

16、出于对志愿服务的好奇: 这类朋友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有机会看服务对象是怎样的,如智力落后儿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等等,或者觉得这一项服务内容较有新意,希望自己有机会去体验一下。

以上所述,是作为志愿者参与或不参与服务时所考虑的因素。如果能弄清楚自己的真正动机,经过细心思考而做出决定的话,这才是明智及有意义的行为。研究者通过一定的研究所得知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有以上数种,其统计来源结果可能与本地的志愿者参与动机有多少的出入,不过,这并不重要,它只是一个借鉴而已!研究者们对于普通人为何参与志愿活动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于某些朋友为何不参与志愿活动作了一定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的一些结果:

1、没有空余时间参与:

2、以自我中心,对其他的人和事情不感兴趣去关注:

3、对无报酬的工作不感兴趣:

4、认为做志愿者的意义不大:

5、不知道怎样参与志愿工作:

6、对志愿工作概念模糊,不了解其性质:

7、认为志愿工作是青年人的活动;

8、认为志愿工作是消闲玩意:

9、没有信心去应对志愿工作及服务:

10、志愿服务种类及性质不适合自己的选择:

11、认为志愿者是为人作廉价劳动力,地位不被重视,怕别人讲闲话:

12、怕志愿工作太投入会影响学业、功课或家庭生活:

13、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甚至有很多人反对:

14、怕接触到一些让自己悲伤或困难苦恼的人和事情: 当有了一定的参与动机后,这种动机会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咧?它会使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取向出现一些不同的情况: 再者,这样也可对任用志愿者起到一定帮助,协助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前,先了解自己的期望及需要,以免有所失望。作为志愿者组织机构必须对众多的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及可能有的表现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挑选志愿者时应多加注意和重视和培养,否则,会为组织机构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影响自身的发展。

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其实是其价值观一个侧面的反映,有人认为社会存在着太多的现实问题,于是他选择通过做志愿者来尝试解决一下;有人认为社会存在着太多的人和事需要帮助,于是他选择了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使他认为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一点帮助。

价值观引导着个人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千差万别的价值观或回报源于每个人对价值的主观评判不一样。同样,每位志愿者成员的内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着他们去做很多对社会、他人有意义的事情

三、志愿者的价值观

价值观引导着个人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千差万别的价值观或回报源于每个人对价值的主观评判不一样。同样,每位志愿者成员的内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着他们去做很多对社会及他人有意义的事情。

志愿者的价值:

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从他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他就已经不是孤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他就必然要同周围的人发生联系,这是谁也不能例外的事情。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维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贡献。”

佛祖释迦牟尼问其一位弟子:“一滴水怎么才能不会干涸?”弟子半天答不上来。释迦牟尼告诉他:“将它放入大海里去。”

这段简单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人总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总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个人离不开社会,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实现其自身价值;反之,个人如果脱离了社会,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会象水滴一样干涸。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当你把爱心奉献给他人的时候,你也收获了爱的果实。所以志愿者对社会而言:

传递爱心,传播文明

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

建立和谐社会

义务工作,是提供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义务工作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对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志愿者的个人价值 奉献社会

志愿者通过参与义务工作,有机会为社会出力,一尽公民责任和义务。

丰富生活体验

志愿者利用闲余时间,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既可扩大自已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义工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提供学习的机会

志愿者在参与义务工作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人以外,更可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等。

增强对僧团的理解和认识 志愿者的组织价值 接受个人化服务

志愿者服务,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的同时,更能发挥服务的人性化、个人化及全面化的功能,帮助融人社会,增强归属感

通过志愿者服务,能有效地帮助寺院扩大与人的交流,增强僧团对人、对社会的了解。同时,志愿者以身心财物的布施和供养,帮助寺院对世间的认识,从而建立其出世修行和入世度人的信心。

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其实是其价值观一个侧面的反映,有人认为社会存在着太多的现实问题,于是他选择通过做志愿者来尝试解决一下;有人认为社会存在着太多的人和事需要帮助,于是他选择了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使他认为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一点帮助。

但是有某些时候,志愿者团体中的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参与动机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控,不然,团体中的各位志愿者会意见不一,影响团体的运作和团结。解决的方式是什么?培训课程就是其中一种,也算是比较好的一种。

培训是调控各个志愿者参与动机的方法之一,希望可以做到使某些志愿者可以转变自己不完善得动机,配合整个团体的运作!

所以,在志愿服务中提出和推广这些价值是组织者和志愿者组织的首要责任。

但是有某些时候,志愿者团体中的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参与动机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控,不然,团体中的各位志愿者会意见不一,影响团体的运作和团结。解决的方式是什么?培训课程就是其中一种,也算是比较好的一种。培训是调控各个志愿者参与动机的方法之一,希望可以做到使某些志愿者可以转变自己不完善得动机,配合整个团体的运作!

所以作为志愿团体的志愿管理人员应该在新会员入会后,组织好一个适应自身团体的基础(入门)培训,如果没有这样的培训的团体,我个人就觉得新参与的成员应该考虑一下这个团体的运作情况以及是否应该留下来。强调志愿者组织的目的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有组织性的志愿者团队必须有一定的价值观去体现他们平常的目标、成就、共同意见和行为。

当一个队伍没有他们一致的价值观,那么这个队伍将会变得难以领导;会因为意见分歧而难以开展工作。因此,组织者将必须花更多精力来管理这支队伍,除非她或他想仔细地调理各个志愿者之间在协调的价值观以及整个团队的凌乱的价值取向。

10.世博志愿者培训感想 篇十

可以说周日的第一次培训,让我们印象深刻。在上午的培训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相关注意事项和世博会各国的国家馆,让我们了解了当今世界的科技发达,也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来举办世博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在下午的培训中,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如何做好一名志愿者,如何用爱用微笑来服务社会。并且介绍了我们服务站点,松江的文化特色和特产,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松江。为我们今后在松江世博站点的服务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最后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医务急救,主要了解了相关的医务知识,并学习了如何做心肺复苏的急救,为将来的服务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经过一天的培训,我了解到作为一名志愿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所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只要本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加上一定的技术,就一定能做好一名志愿者。

11.自愿者培训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文化;持续开展

一、引言

统计,全国45家机构在雅安市3县1区共建立了50个儿童服务站,从2013年6月1号截止到2014年3月底,共有5993人受益,受益人次达到277841,参与志愿者达到1536人。但是回想在志愿者奉献爱心的同时也会出现尴尬局面:“志愿者被骂走。原因何在?没有物资,没有准备,没有经验,没有组织,个别志愿者有的是热情,他们穿着皮鞋和裙子来到灾区,本想伸出援助之手,不想被村民骂走。这种事与愿违作为的场景出现,让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再次慎重地思考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问题。如何立足校园,引领并培育在校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如何把这种服务更有效地持续发展下去?这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概况及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概况

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全国性的青年服务组织正式建成。2000年,中国志愿精神凝练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

(二)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在国内各阶层兴起,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实践,仍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如:

1.他人(包括学校)对志愿者文化认识不足,支持度不够。

2. 志愿者本人满强热情,但是缺乏一系列相关的准备(包括思想上和物质上)。

3.有组织的志愿者队伍自身建设也存在问题,活动缺乏创造性,形式单一。

三、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及其对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意义

1.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对活动开展的意义

志愿者文化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最为精华和核心的内容。志愿者文化的培养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持续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行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给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因为志愿服务活动展示的文化内驱力能很好的将志愿者精神渗入大学生的思想,唤醒其主体意识,有效地增强社会责任感,能确保大学生志愿者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志愿者文化对志愿者参与活动的意义深远,如何让志愿者文化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得到渗透和强化,如何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我们的研究和思考。

四、 志愿者文化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渗透的几点思考

香港是志愿者活动开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在香港不论小朋友,还是百岁老人,他们每年为香港社会提供超过1500万小时的无偿服务,做出的经济贡献高达40多亿港元。更重要的是,他们传播的人间温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我们要借鉴并汲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完善我们的志愿者文化,以促进志愿者精神之花开满华夏大地。

(一)拓宽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物质文化价值

志愿者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志愿者参与创造的物质产品的总和。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时是以实际活动来改造世界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物质产品的生产。

1.丰富志愿者活动形式,创造更直观的物质文化价值。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在社区建设、公益服务、帮贫扶困、支教等方面开展活动。新时期要向新的领域拓展,如妇幼保护、义举推行、维持秩序、维护正义、维护民权、社区开发、节约资源、节能环保、绿色生活、科普宣传等。学校相应组织一方面强调学生志愿者立足校园、立足专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做好桥梁工作,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活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创造多样的价值,满足公众更多的需求。

2.支持微公益,将“小爱”汇聚成河。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微公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如“一堂课”支教、“微量爱”、“助学微民星”等。我们奉献自己的爱心、进行公益活动时,最重要的并不是捐出多少钱,也许就是微博中的140个字,也许就是一个评论转发,爱心就将在你我心中流淌,公益就将在互联网上传播,这种流动与传播将永不直歇,一直流传下去。微公益的最大特点正是以小善汇大爱,只要大家都献出一点爱,定能发挥出1+1大于2的力量。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志愿者活动精神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志愿者精神文化是志愿者物质文化的反映。志愿精神最集中的概括就是“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

1.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倡导。加强宣传策划,提升宣传艺术,提高宣传效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其它社会资源进行多方位宣传,如“慈善晚会”、“感动中国”等,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变志愿服务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自发行为。

2. 要把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当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来认识,建立职责明确的组织领导机构,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学习发达国家,把志愿者活动列为学校正式课程之中:开设志愿者活动相关的科目,将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落实;将志愿者活动作为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与技巧;并将志愿者活动与学生的学分和毕业相联系,这些学分或将成为学生顺利毕业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正式课程之外的志愿活动,学校应侧重于通过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开设志愿服务技巧提升讲座等方式开展,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及岗前培训,分类举办各种讲座拓宽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与志愿岗位,使志愿者更容易投身其中,为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知识、信息和技术支撑。endprint

3.向雷夫老师学习,把帮助别人当成道德理想去追求。雷夫老师,相信很多人知道,他是全美著名的第56号教室的班主任,他把教室变成了温暖的家,凡是从这间教室出去的学生都会说这句话——“那就24号见了”。这句话是所有孩子一年努力的目标,他们用一年的时间准备圣诞节前夕为穷困的游民提供服务,实现他们“喂饱世界计划”。虽然他们一年可能只执行一次这样的计划,但是学生们和雷夫老师每天都在努力使计划得以落实。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向雷夫老师学习,让我们把志愿者活动当成一种使命去践行,而不是当成作业或任务去应付;让我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最高道德去追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某种荣誉去宣扬。

4.提升意识,明确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先进理念。日美等发达国家在开展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既重视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也强调志愿者在活动中的自我提升。而在我国的志愿服务理念中,过度强化的是奉献和服务,对志愿者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没有很好地重视和传播,这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中,要明确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基本理念,注意宣传志愿者活动的教育作用和锻炼作用,确保他们通过志愿活动既能够奉献为社会,又能够升华为自己。

(三)提升专业素质,强化大学生志愿者行为文化的创造性价值

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服务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服务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满足他人的需求。这种行为是利他的,能够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

1.加强“专业服务”的志愿者团队建设,在志愿者服务中感受学有所用。专业服务是相对简单服务而言的,“简单服务”主要指不需要太多专业化训练的志愿服务,而“专业服务”是指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投资理财咨询、健康保健咨询、医疗服务、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等需要较多专业化训练的志愿服务。为了更好的完成志愿服务,学校可以招募不同特长的志愿者,分别建立档案,分类管理,培养一批稳定的有专业特长、业务熟练、勤奋踏实的大学生志愿者骨干队伍。在志愿者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以致用,既能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又能调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志愿者活动要具有创造性,公益其实很简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生活中随时都会出现亟待解决或需要帮助的难题。志愿者也要面对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应志愿服务。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要求志愿者要创造性地进行志愿服务,不一定非得经过学校号召的,只要能发挥专长,帮助他人急需的就是公益。比如:春运高峰期,一票难求,100名春运志愿者,利用网络微公益,帮助民工购买返乡票;比如老乡家里的电子产品出现故障,无力解决,专业志愿者可助一臂之力等等;比如餐桌浪费现象严重,志愿者利用网络发起“我光盘,我光荣”活动;比如,“北京咳”被热议,专业人士立刻来普及环保知识等等。

志愿者创造性的服务形式能很好地服务社会发展,还能更好地引导社会道德和文明发展,激励更多的志愿者加人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

(四)完善保障机制,让志愿者在活动中感受制度文化的保护

我国目前志愿服务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主要有:缺乏经费保障及有效的物质保障;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不能完全调动或激发学生再次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缺乏权益保障。

1.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基金十分必要。可以学习香港经费来源:政府拨款;社会和个人捐款;自办实体创收等。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基金,还要更新高校志愿服务观念,尝试“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以服务养服务,从而形成自我运作、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运行机制。

2.探索有效的志愿服务激励措施。对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来说,及时、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从日本和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现状看,精神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回报几乎是同等重要的,也就是说,在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激励时,必要的物质回报是可以考虑的。志愿服务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志愿服务工作者一定的物质回报,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违反志愿服务基本精神。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校园生活管理上并制度化,如可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生学期末的评优选先相结合,如结合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学金的评定、升学就业推荐等方面相挂钩。总之,要特别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后续保障,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又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3.提供社会保障。汶川地震中,很多志愿者有劲没处使,有想法无法实现。为了参与救灾,不少人不得不为自己写下遗书:“如果途中发生什么意外,不追究国家或有关单位的任何责任……”大学生从事志愿者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一旦志愿者在服务中出现意外伤亡,高校和志愿者双方都无法可依。而要将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有必要使志愿服务法制化,用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开展活动。通过法律来规定志愿服务的种类、时限、地点、津贴等;明确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及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同时借助协议等法律手段来达到理顺志愿者招募、派出等关系的目的。志愿服务立法还应该从鼓励志愿服务、解除志愿者后顾之忧以及社会各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着手,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只有在保障制度上做到完善,才能让志愿者不仅愿意参与志愿活动,而且也愿意长期乃至终身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如果能在制度上完善,也就不会出现龙胜县志愿者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况。

总之,要想志愿者服务能持续性发展,必须注意和加强志愿者文化的培养,只有我们在充分认识志愿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的志愿者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五、结语

志愿服务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乐人”,也“乐己”。它传递正能量,积极推动社会风尚。我们要把志愿者服务作为精神层面的追求去培养,向雷夫老师那样引导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们真正参与帮助他人的各项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把志愿服务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志愿者活动才能持续发展,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参考文献】

[1]文化——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3]赵惠.日美两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及其启示.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庄光杰.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西北医学教育,2010(6).

[5]张楚香.可持续志愿主义:香港志愿者的分析.青年探索,2012年第2期.

[6]陈丽萍.基于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的几点思考.消费导刊,2008,11.

[7]杨扬.高校如何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宁夏大学学生志愿者工作思考.高等教育,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下.

[8]熊芳.中国当前志愿者文化研究——以广州为例.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4月.

[9]http://sc.ce.cn/gdxw/201404/16/t20140416_1462075.shtml.

【作者简介】

张广琴(1977年6月-),女,研究生,理学硕士,职称:讲师。

12.“自愿性辍学”并非“自愿” 篇十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特别是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从而使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学教育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农村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大幅提高, 更多的农村儿童有机会接受初中教育。然而, 目前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却出现了新一轮初中生辍学浪潮, 初中辍学率出现反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组, 在以乡镇为样本的抽样调查时发现, 被调查的17所农村初中学校, 辍学率参差不齐, 差异性较大, 最高的为74.37%, 平均辍学率约为43%, 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初一3个班、初二2个班、初三1个班的情况[1]。另据新华网报道, 河北省威县是个“普九达标县”。但事实是, 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0000多人, 在初三中考时, 参加考试的只剩下4000来人, 三年里流失6000多名初中生[2]。从各种研究资料来看, 以前农村儿童多因贫困而辍学, 是被迫辍学, 现在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已经得到大大改善, 而且初中义务教育已经免除学杂费, 家长完全有能力供子女上完初中, 但是, 为什么还会出现初中生辍学率如此之高的现象呢?近年来对于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这一现象, 已经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并且作了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 也分析了原因。但是, 一些研究者把辍学原因归于学生自身, 是“自愿性辍学”。其理由是, 现在农村经济条件已经大大改善, 生活比以前富裕, 有条件提供子女上学的经费, 并且大多数家长也愿意供养孩子读完初中, 在这种外部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出现辍学, 只能是学生自己不愿意学, 视为“自愿性辍学”。作者认为这一说法不妥, 出现这一现象是有其深层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的, 概括而言主要来自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同辈群体和媒体的不良影响等方面。

二、中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原因分析

(一)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造成初中生辍学的深层次经济因素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走出去的农民也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这种差距, 从内心深处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 初中生已具备基本劳动能力, 进城打工不仅能够减轻家庭负担, 而且能够给家庭带来一部分收入,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家长默许了孩子的辍学。在一些家长眼中, 初中生及早辍学外出务工成为弥补这种差距的有效途径。农村许多父母和学生很少能够全面看到学习的益处, 很少能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知识扩展、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职业选择等具有更为隐性的、影响深远的却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因素, 从而造成对教育价值的短视和功利主义。而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 还不具有理性思维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他们的人生轨迹此时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父母手中, 因此父母的默许更确切地说是对孩子辍学的一种诱导。根据资料整理, 2002年,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 从这两个指标来看,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大[3]。从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来看, 在1985~2002年期间,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1.68倍。目前,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在1992~1993年的水平, 比城镇落后10年。另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介绍, 中国是城乡收入差距超过2:1的仅有的三个国家之一。若考虑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种福利性补贴, 以及农村居民用于第二年再生产的固定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上更大, 据测算约5倍左右[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由于这种经济因素决定了家长的心理, 加上他们身边一部分先行实践者的示范作用更加强了家长的这种心理。这种连锁效应是造成初中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 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尤其是需要大批低层次劳务人员, 这就是当前中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的外部诱因。我国目前的城市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经济的扩大投资, 例如建筑业、简单加工业以及包括交通、通讯、旅游、餐饮、零售、广告、维修等内容的服务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 基本上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 因而成为初级劳动力聚集的乐园。相比之下, 城市劳动力整体素质比较高, 对这类初级行业兴趣不大, 因而农村劳动力成了主力军。这样, 在初级劳动力需求迅猛增加的情况下,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却出现了严重短缺。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 正是这种初级劳动力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 对农村中学生“主动”辍学起到了强大而直接的“拉动”作用, 是他们辍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具体而言, 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给农村青少年 (包括没有读完初中的) 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很多初中生正是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中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萌发了放弃学业外出务工的念头。而在家长看来, 子女辍学不仅可以减轻负担, 而且他们辍学后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 工资甚至不比成年人低, 有些还要高, 现实的经济利益使他们对子女辍学也就采取变反对为容忍的态度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不少经济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的农村地区, 就开始出现大量初中生加入到南下打工潮的现象,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农民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和中学生的求学心态。

(三)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知识经济时代, 接受教育层次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在未来社会竞争中所处地位的好坏, 而教育资源的分配又决定了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我国, 由于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由此导致我国农村和城市的中学教育水平差距巨大, 而中学生上学的目标就是上大学, 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却要面临同样的高考, 农村学生自然在高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因为要上大学就要进入市、县重点高中, 乡镇的一般高中能上大学的机会很小;问题是市、县的初中教育与农村初中教育在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上同样相差甚远, 从而导致只有极少的农村学生有机会进入城市重点高中, 大多数农村初中生继续升学的希望变得非常渺茫。农村家庭之所以供子女上学就是为了将来孩子能够上大学走出农村, 不再象父辈那样辛苦, 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 这就打消了他们继续供养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 也削弱了他们继续求学的兴趣。目前, 我国平均只有15%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深造, 农村学生的大学升学率只有2%左右, 对于那98%左右的农村学生来说, 读书基本是一种没有收益的投入, 读的越多, 浪费就越大。[5]所以, 农村孩子如果上不了重点高中, 就意味着上不了大学, 上个一般的高中其收益和成本是划不来的。对于农村学生而言, 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在社会上竞争的相对优势并不明显,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获得的收益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因此, 除非初中学习特别优异, 否则还不如不上高中, 而不上高中, 就没有必要上完初中, 就上一两年, 年龄也大点了, 在家长、亲戚、朋友的带领下可以出外打工了。就这样他们中途放弃学业另谋生活。

(四) 同辈群体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不良影响

如今, 在中西部农村打工浪潮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在这股打工浪潮的冲击下, 广大农村初中生成为“受害者”。当他们看到昔日和自己一同上学的同学在外面打工归来, 脱胎换骨, 俨然变了一个人似的:穿着时尚的服装, 留着韩式、美式发型, 讲着让没去过城里的孩子大开眼界的新鲜事。于是上学的学生坐不住了, 他们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比农村更精彩的世界———城市, 在同伴的一番吹嘘下, 城市就成了人间“天堂”, 不到“城市”心不死啊!例如安徽阜南县农调队的调查分析认为, 打工潮的冲击是初中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6], 就是明证。同时, 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我国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相对割裂的世界。

农村对于外部社会的认知几乎无一例外地靠电视、广播、报纸, 而这些由城市控制的传媒是以城市生活为主导题材的, 他们宣传的是城市的主流文化, 关于农村生活宣传得太少。因此, 农村孩子从一出生看到的就是高楼大厦、美女帅哥、汽车洋房、悠闲放纵等奢华的城市生活景象, 面对农村的贫穷、落后, 他们和祖辈父辈一样从心底里向往城市生活, 相比之下, 压抑的校园生活就成了“人间地狱”。因此, 早早进入社会“闯荡”就渐渐成了许多中西部农村初中学生的愿望。另外, 在信息化时代下, 各种新观念层出不穷, 鱼龙混杂, 对于还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很难区分。加之媒体的一些画面和声音充斥着物质和暴力、权力和美色、金钱的万能、贪图享受、不劳而获等, 以至于农村孩子从小就以为活着就是为了挣钱, 过上有钱人的生活。这还怎么让他们安心读书!

三、结语

总之, 中西部农村地区出现的初中生辍学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重大障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 出现这一现象并不是表面上所表现的那样———学生自愿放弃学业, 而是有其深层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的。这一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不仅关系到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实施, 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整个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能否实现。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 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 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 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大量农村初中生辍学必然影响到公民素质的提高, 这些孩子最终将是社会发展的负担, 也使得农村缺乏必要的人才,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必然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 从而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所以说, 中西部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已经不是个人问题, 也不是个别地区的问题。它说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全局的高度考虑这一问题, 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摘要:目前, 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出现了新一轮初中生辍学浪潮, 有学者研究认为问题很大程度在于学生自身, 视为“自愿性辍学”。作者认为这一说法不妥,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同辈群体和各种宣传媒体的影响等方面。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辍学,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原春琳, 谢湘.初中平均辍学率达43%[N].中国青年报, 2005-6-27。

[2]李俊义, 马书平.河北某初中辍学率近90%:新"读书无用论"抬头[EB/OL].新华网, 2005年11月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11/09/content_3747776.htm.

[3]刘文勇:《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 《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第56~58页、第77页。

[4]李中华:《透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拉大》, 《求索》2005年第3期, 第96~98页。

[5]陈强, 张凤羽, 杨芳.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 2005, (4) :238-240.

上一篇:物流园的招商方案下一篇:应用化学专业优秀毕业生简历_湛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