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提问

2024-09-22

浅谈课堂提问(精选10篇)

1.浅谈课堂提问 篇一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

秦 鹏

(重庆市丰都县第一中学校)

课堂提问能帮助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获得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沟通师生感情、推动双边活动,同时对学生又起到了激发兴趣、启动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所谓的中差生班教学中,情况却不是这样的。请看下面由听课得到的事例:

A老师上《光的传播》一节内容,在一节课中没有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而直接讲内容。举例、实验、分析、概括、要求记忆中,老师的耐心很好,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显得很疲倦,由于有其他老师听课而坚持不让自己睡着。课后,A老师说:差班,不敢向学生提问,一提问,学生要么不理不睬,要么乱答一通,“提问”在这个班上是浪费时间,甚至会打击教学积极性。

B老师讲《光的折射》一节,他采用的是自问自答的方式教学,每一个问题提出后,不留时间或时间不多,学生来不及思考,而老师自行回答。满堂课包打包唱,学生完全看老师的表演。课后,B老师说:“差班学生,能学多少算多少,提问学生,这个班没有一个能答对所问的问题,还是给学生多讲一些比较好。”

C老师讲《汽化》一节,面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是不是”“对不对”“会不会”等之类,结果一人回答,全班附和。如老师问:“80摄氏度的水会不会沸腾?”问完后马上有人小声说:“不会”,接着全班学生大喊“不会”,课堂场面很是热烈,惹得听课老师暗自发笑。

以上种种,说明了我们农村现在的部分物理老师,特别是部分年轻的物理老师还没有理解到“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正确掌握“提问”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法。为此,本人对课堂提问教学谈一点看法。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1.引发学生思考,激活教学气氛

在课堂上,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很容易因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但若能适时地加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就能让学生参与与教学之中激活课堂气氛,引发学生认知的需要和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教学“光的传播”后,学生思想有所松懈,我们如问:“为什么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呢?”将学生引入积极的思考中;又如上“电流表”后问:“在实验室众多的测量仪表中,你如何找到并能确认出电流表呢?”引发学生思考,激活思维。

2.提示教学重点,获得反馈信息,深化已学过的知识

课堂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通过提问与回答,教师能及时吸收反馈信息,知道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这样,师生之间可形成信息双向交流,使教与学相互促进。如,在复习某一知识时,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系列问题,通过问与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使之较系统地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地掌握知识。同时,能使老师掌握学生的情况。又如:在物态变化教学后问“为什么用久了的电灯,玻璃壁会变黑?”让学生讨论回答,从中获得反馈,同时深化知识与应用。

3.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力

出色的提问能养成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语言表述能力。例如,我们在上“电压”一节时,可先复习提问“电流”的有关知识,然后提出问题“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为什么会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呢?”从而顺利过渡到“电压”的教学,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电流与电压关系的整体知识结构。又如,在完成“电压表”的教学后提问:电压表与电流表有何异同?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锻炼他们的表述能力。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

好的课堂提问必会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我们的物理教师如何才能设计好问题教学呢?

1.找准问点,突出精要性

课堂提问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课堂目标,就重点、难点、疑点上设问。每一问都要问在点子上,这就是问点。我们不能不问,也不能处处设问,要体现少而精的原则,否则就抓不住重点。我们的问题要围绕教材、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2.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性

我们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让学生放弃思考;也不能太易,让优生厌于回答。设计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化整为零,逐步深入。使每一问都能让学生“跳一跳,摸得到”,让学生体验“问答”活动的愉快,享受成功的满足,从而大幅度地调整学生的思维。对于差班,问题的层次就密集些,跨度不宜过大,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逐步深化。如,在讲述物体内能的大小时,设计提问如下:(1)什么是物体的内能?(2)内能包括物体分子的哪些能量?(3)分子的动能、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4)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5)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大小呢?让学生思考回答,并列举相关实例,从而得出:做功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大小。

教师的问题应逐层深入,激发学生思考。部分老师特别是年经老师热衷于追求课堂上的热烈场面而问:“是不是”“对不对”“会不会”,殊不知齐声回答并不能真正反映真实的效果。提问时,要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的多种水平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回答。

3.启动思维,体现启发性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及发展,在学生最感困惑的认识焦点上设问,在学生思维定式或思维缺陷处设问,把启发教学、探究教学落到实处,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让学生经过回忆、对比、分析、归纳、综合后才能得到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求老师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

4.通俗易懂,具有明确性

提问的内容要明确无误,题意清楚,语言简明准确,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学生会答非所问,使教学陷于尴尬局面。

三、发问的技巧

1.把握最佳时机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要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并进行适当调控,问在“点”上。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要在学生想“知”而又不能立刻“知”时提出问题,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问而苦于不知看样表述之时提问。此外,教学到重点、难点或需追根求源的地方时,可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在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提问,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实施提问时,要善于用语言、手势、表情、演示实验等方式,适时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2.提问后,期待时间要充足

教师提问后,要有停顿,让学生有准备及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停顿时间长短应视问题难度和学生反应情况而定。这段时间,教师不能无事可做,更不能频频追问,干扰学生思维,而要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获取反馈信息。如果提问后,所留时间不多或者教师自问自答,将会导致“满堂灌”。

3.面向全体,因材施问

教师的提问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学生的回答,而是促进全体学生的思考,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人的思考,然后指定个别回答,特别要注意给学生成功的机会,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变换方式,引发兴趣

教学中,我们应根据问题难易不同、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发问方式进行提问,力求灵活多样,采取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明问与暗问相结合。若方式过于单调,会使学生乏味、反感。

四、对学生答问的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通过对回答内容的重述、分析、修正、引申等,使正确答案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印象,也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评价时,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或强化记忆,对答对的学生要充分肯定、鼓励,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成功;对答错的学生切忌斥责挖苦,应该对其勇于回答的精神给予表扬,对错答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陈白棣。实习教师与优秀教师课堂提问的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09)。

2.浅谈课堂提问 篇二

一、课前提问, 兴趣激发

兴趣是引导人们从事某件事、某个活动, 并决定此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若缺乏了兴趣的辅助, 不仅工作会变得生涩乏味, 同时还会影响工作的质量。所以, 在开展初中科学教学之前, 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快速融入学习, 感受知识。通过笔者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发现, 课前提问不仅具有很好的悬念性, 同时还能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热情, 并为接下来的课堂授课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础。

比如在学习《生物的进化》一课时, 我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尝试猜测一下, 这个世界上是先有鸡, 后有蛋, 还是先有蛋, 后有鸡呢?”这个问题不仅开放性强, 答案更是见仁见智。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纷纷讨论起来, 我立即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从而让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下来。又比如在学习《探索酸的本质》时, 在开课前我是这样提问的: “杨梅, 你吃过吗?当同学们听到杨梅这个名字的时候, 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学生说:“好酸!”、“流口水!”通过学生的回答我继续提问:“既然同学们说杨梅是酸的, 那么你们知不知道酸到底是什么呢?具有哪些性质呢?”由此一来便让提问显得浑然天成了, 这时再过度到正题当中自然会效果显著。事实证明, 学生们有了感兴趣的话题, 探究就变得主动, 所以, 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有了这把钥匙, 才能开启科学学习的大门。

二、课中提问, 点燃智慧

授课中的提问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授课进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一系列具备探索性及开放性的问题, 从而让“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比如在教学《大气与压强》的时候, 我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于是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当我们将一张纸放在两本书的中央, 并向纸下方不断吹气, 那么纸会朝哪个方向弯曲?”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纸张会向上弯曲。针对学生的回答, 我让他们动手试一试。实验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看到他们疑惑的目光, 我让他们尝试自行探索。但是思考一阵后他们依然未能获得答案。于是我说:“同学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当大风吹向晾衣绳上的衣服时衣服会鼓起来,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回答:“因为大风天的风是直吹向衣服的……”话音一落, 部分学生的眼前当即一亮, 并试探性地问我:“纸片没有上弯, 是不是因为下方的空气被吹走了, 所以气压发生变化, 才会向下弯的呢?”其他学生听到这句话后更是恍然大悟, 而我则微笑点头, 并将本节课的知识原理传达给学生们, 继而将智慧快速点燃!由此可见, 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 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这比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法更具效果。

三、课后提问, 融会贯通

授课完毕后的锤炼阶段是十分主要的。在制定练习题的时候应该适当地融入提问机制, 让习题具有再现性、开放性、多样性、发散性,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同时还能延伸他们的思考, 继而增强他们的知识含量。

比如在学完《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时, 我让学生结合对家乡的记忆, 用知识的理解来拟画家乡的地形图, 并在上述基础上设计一份“一日游”的旅游路线图。这种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们主动探究, 从而让知识与生活紧密贴合起来, 不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 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养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又比如在学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时, 可以让他们调查家中盆栽叶子枯萎的原因, 并针对此制定一份合理的解决方案。像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不仅具有良好的发散性与延伸性, 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此外,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提问不是盲目的, 要根据教学内容、实情来设计合理的提问, 不能让提问显得生搬硬套;其次, 提问在于精, 不在于多。有些教师认为问的越多学生学得越好, 这无疑是错误的认知;最后, 在提问的时候要遵从个体差异性, 满足分层需求, 确保问题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3.提问:浅谈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而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提问,能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提问的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提问有效,应努力做到纵观全局,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营造宽松的气氛,切合实际,面向全体,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时机,并要能拓展提问,延伸课堂,实现提问的最大价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的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

目前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如上课一开始的复习提问相当是上一课概念的罗列,浪费时间,又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随意性大、随口一说,“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粗效提问,缺乏层次性,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提出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主体错位,教师教得苦,实效性不高,“个性缺失”问题太滥,什么都要问,学生学得苦,那什么才是有效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研究学生,集体备课与个人复备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往往是有效的,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能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常常听学生说,物理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一个全局观念,只重视备教材,而没能静下心来认真备学生,所提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材,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备好两头课(教材,学生),重点、难点突出;注重集体备课,同备课组的教师做在一起,共同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集体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共同学习,它可以集中智慧、整合经验、共享资源。使课堂提出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更精炼。而个人在复备时再一次把知识和学生个体进行整合,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二、打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提问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参与,积极举手,不因对错而顾虑。首先教师应面带微笑,语言要亲切、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对回答好的优生要肯定、赞扬,对成绩差的或回答不太好的也要及时给于鼓励与评价。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参与课堂回答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落地有声,收到实效。然后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往往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循序渐进,就能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三、提出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所提问题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問题也不同,因此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善于提出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鼓励有不同层次的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在课堂提问中展现出自己的心智。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异同”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合理分配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让每个学生都有言说的机会,获得成就感;对同一问题鼓励有不同的回答,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各有所获。提出问题和选择答问对象时要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让每个琴键都发出它自己的音响,合奏出和谐的旋律。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少教师教材钻研不可谓不深刻,理解不可谓不透彻,问题设计不可谓不新颖,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发言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计太高,教师又缺乏铺设台阶搭好梯子的能力,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

学生回答问题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对错之分,也有合理不合理之别。物理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应用到对现象的正确解释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教师点评问题时不能强求正确的答案,更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因为“发现问题和系统的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决答案更为重要”同时教师点评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疑惑、问题,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敢发表见解或提出问题时,教师应多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信心与勇气,并尽可能的启发或在提问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好的课堂教学讲究前后呼应,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生动流畅的美感。而以上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谨、连贯的课堂提问来实现的。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材特色与教者思路的完美体现。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贪多求全,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虽然花样百出,却让听课的学生甚至听课教师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简直越听越糊涂。因此,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的,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

4.浅谈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设计 篇四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为了在语文课上表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出现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课堂形式,都离不开师生语言的交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核心。提问质量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极其重要地作用。对于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提问,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遵循紧扣学生知识结构的原则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不能天马行空随意设置问题。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学生就是死记硬背,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如果事先学生不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学生就很难理解范进为什么宁可忍受屠夫的凌辱,也要去考功名,而中举之后为什么会突然的疯了。这些情感体验没有一定的科举制度的知识做铺垫,学生是无法理解的。

2.遵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则

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问题,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积极的思考。首先,发挥文本中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优势。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如很多篇章是关于地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教者若抓住这些“触电”进行提问,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这就是“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道理。其次,运用灵活多样的提问形式。初中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还不强,长时间的面对一种提问形式会产生心理疲劳,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情绪。同时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同提问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又因课堂变化的不确定性,故而在学生回答遇挫时,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育机智有针对性地分解、重设问题,用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来促进原问题的解答。第三,要避免施教者预设性的、居高临下的提问方式支配和左右课堂教学。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个人的思想和看法,不喜欢囗头的说教,反对思想的专制。教师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构建宽松的学习氛围,善于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特定情境,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谈话、讨论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句话就强调了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方能让学生乐学并学有成效。

3.遵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则

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具有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力量。对于初二初三学生逐渐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 易适当。所提问题要与提问对象的思维特征相匹配,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高于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其难易应处在学生潜在发展区之内,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区别,宜由易到难。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般要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只有这样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起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提问分寸,坚持面向全体,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受到获取新知的乐趣和自信,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同提问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又因课堂变化的不确定性,故而在学生回答遇挫时,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育机智有针对性地分解、重设问题,用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来促进原问题的解答。切莫让学生做“望梅止渴”的事,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课,如果头开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第三、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是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2.控制好提问的频度。频繁地使用“为什么”“怎么”之类提问,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又过多地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性问句,因为太容易,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这样的提问到头来启而不发,学生没有主见,只答不思,只听不悟,难以发展、激活思维,相反却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可是如今有的教师借着“讨论式”的幌子在课堂上进行频繁提问,这种行为常常被人们容忍或忽视。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回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及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每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去备学生,考虑问什么,怎么问,真正做到提问要精妙,把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提问方式的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的着的位置,让学生自 己费点神去摘取。”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和要求。“引而教”是指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从头到尾塞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掌握要领。“求而学”是指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出求知欲和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5.浅谈课堂提问 篇五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编码G623.5 研究类型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湖北省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小学

孙玲

[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改革实践 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

现代数学教学,愈来愈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因此,如何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古人曾明确指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也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些浅显粗俗的表面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那些过于艰深又脱离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的问题,也会阻塞学生思维的绿色通道,扼杀学生的兴趣。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对课堂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节课课堂提问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如同桥梁,联系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序曲,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恰当而精炼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上好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在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呢? 下面根据我多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就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讲究课堂提问艺术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

首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针对能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说出来,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如我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当学生明白1厘米=10毫米后,让学生说出:“3厘米6毫米等于多少毫米?”在老师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的有根有据:“因为1厘米=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还有6毫米,一共是36毫米。”在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进行课堂提问时是针对具体问题具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并抓住题目的本质和核心,从而掌握解题的规律。

例如“一瓶油,将它的1/4倒入一个重100克的玻璃杯里,再把杯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然后在天平的另一个盘中放入400克砝码,这时天平就平衡了。问瓶中油重多少克?”我在教学这道题时提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1)天平平衡了,说明两个盘中的重量怎样?(相等)都是多少克?(400克)(2)天平左盘的玻璃杯中,装有多少克油?(400-100=300(克))(3)玻璃杯中的300克油,占这瓶油的几分之几?(这是题目的核心)这样设问,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所在。

最后,针对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在教学实际中,对于同一条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

例如,“甲数与乙数的比为3:4”,根据这一条件创造性地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乙数与甲数的比是几比几?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等等。教师只有善于改造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多角度提出问题,才能使数学事实起到更好的作用,充分体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

二、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究其实质是个认识过程。这种认识的发展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只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才能使认识的主体即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既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如在除法教学中,“12÷7”,商到千分位时出现4,要求保留两位小数。这时,提问“要求商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上的4怎样处理?”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从心理上处于期待状态,产生了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

三、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

提问的方法很多,按其层次和作用可归纳为四种:一是复习性提问,即在讲课之前提问已学过的内容,以达到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二是引导性的提问,这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向新学知识过渡。三是重点性提问,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到重点处必须提问,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通过提问使学生对问题了解得更明白。四是总结性提问,即在新课讲完之后,要提问学生这节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重点是什么?要掌握哪几个关系问题等等。这些提问内容很多,可灵活运用。但是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一个问题可能分几步解,每一步的提问都要恰如其分,提问既不能次序颠倒,又要注意前后衔接,使每一个提问都能恰到好处地起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

四、设计的问题具有实效性。

按照教学设计,一节课大都分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五步进行,提问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一般在讲新课之前,先进行复习性提问;导入新课时,进行引导性提问;讲授新课时,进行重点性提问;小结讲评时,进行总结性提问。每次提问放在什么时间,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进度、学生理解程度及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听讲的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思路合拍。

教师把握好时机进行课堂提问,要注意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要影响提问的效果。课堂提问良机的选择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来确定。1.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说,提问应选择的最佳时机是:

(1)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关键处是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教学进行到此处时应该提问,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弄清关键问题,学会新知识。(2)教材的疑难处。课堂教学是一系列由旧到新的知识迁移过程。新知识如果没有疑难也就不成为新知识。因此,教学进行到疑难之处要设问,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3)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环环相扣,每一处新知识必然有与它相关的旧知识,连接点就是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设问,便于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4)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精华处必然是新知识的重点部分,就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因此,针对教材的精华处要认真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它。(5)教材的深奥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都有一定的难度,新知识的疑难之处就是教材的深奥之处。这样的地方学生理解困难,教师有计划地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有利于减缓坡度,突破难点。

2.从学生角度来说,最佳提问时机是:

(1)当学生的思维困于一个小天地而无法突围时,教师要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冲出困境,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答案。

(2)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要精心设问,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学生列方程的思路容易受算术法列式的影响,总是按算术法的思路列方程,这时就应该设问,让学生弄清两者的异同,掌握方程法的特点,摆脱算术法思考问题的影响。

(3)当学生疑惑不解时,要恰当设问,帮助学生解惑,弄清问题,理解新知识。(4)当学生有所领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要通过设问,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5)当学生胡思乱想,搞小动作,精力分散时,要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注意,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其次,要掌握好提问的次数。也就是量要适度。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过多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难以解答,会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反感,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事先准备好,讲到什么时候提问什么问题。

3,少用判断性语句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这类问题学生容易找到答案,问题本身容易导致学生不假思考,思维程度很低,常包含偶然因素。因此,这类提问,从学生回答中难以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只宜少用,或在应用时加一些引导叙述算理或引导思考的提问。同时还要灵活机动,根据课堂气氛,随时再提一些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另外,课堂提问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解式、板书式、实物对比式等等。五.设计的问题具有全面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不应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让优等生“包场”,将学困生冷落一旁,就会导致学困生听课注意力分散,身在课堂,心系窗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心中有学困生,优先提问学困生。

1.设问要讲究层次,让学困生也能跟随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

2.优先让学困生应答或板演,做到学困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等生代劳,让学困生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应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答对了及时肯定,答错了切勿指责,以免挫伤其积极性。教师应利用提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把握教学进度,因势利导,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锤炼提问的语言。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不断锤炼提问语言,达到准确、精炼、生动、亲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乐学、会学、善学、学好。六.设计的问题具有思考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要大而空,也不要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提出问题:(学生看书例1)竖式是怎样计算的?想一想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为学习后面的例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我紧紧围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才能对齐的知识重点设计问题。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针对教学重点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计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样提问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七.设计具有指导性的问题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形体的性质及计算公式。如在学习圆面积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上三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按书上的操作顺序自己动手操作,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由圆形转化成什么样的图形?变形之后面积有无变化?(2)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3)你能不能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也就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提问也绝非千篇一律。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选用、创造出其他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心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教师的无穷创造上,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淑万;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J];数学教学研究;2004年07期

[2]侍步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03期

[3] 钟美凤;王才红;;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教学实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6.浅谈课堂提问 篇六

孙海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伊敏河镇第一学校)

摘 要: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现在有一些课堂提问问题泛滥,有的一问一答,有的满堂课都是提问,有些课堂提问的难易不合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经验没有得到提高,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厌学,从以上问题考虑,教师要认真思索,结合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课堂提问;学习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如何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不仅仅看教师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手段,还要看教师的课堂提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发展个性,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高效率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实际

为了使课堂提问更有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解,以使课堂提问能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提问不要随意,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问题设计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太难学生会望而却步,失去信心而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太容易学生不假思索就有答案,也是没有价值。所以要提问的问题难易适当,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重点难点或易混淆的知识点,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过程,问太阳和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而后学生总结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改为太阳和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交点有几个?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手中的圆形物体看作圆,在纸上移动圆形物体,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这样设计更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二、课堂提问要清楚明了,有针对性、层次性

教师要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如讲《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时进行课前回顾,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可以改成这样的问题:“y=3x2,y=3(x-1)2及y=3(x-1)2-1这些函数有最值吗?如果有,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3时,结果又如何呢?”这样的提问准确、清晰、简明、有针对性、层次性,就便于问题的解决。课堂提问的问题要言简意赅,不能模模糊糊,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要考虑提问的目的、角度、涉及的范围、不要问得太广太深,不能没有层次,要考虑不同基础的学生是有区别的,优等生回答哪个问题,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应该回答哪个问题等,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答案,不能马马虎虎。

三、课堂提问要及时进行调整

教师提出问题后,大多数情况下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要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是否认真思考了,有哪些同学微笑了,举手了,有哪些同学眉头紧锁,低头不敢直视老师,躲避教师的目光,如果发现会的同学没有或只有两三个时,要灵活应变,可以采用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理解问题,也可用追问、解释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得出答案,一定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如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圆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学生有为难情绪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这样学生就能顺利解决问题了。

四、课堂提问要建立在和谐、民主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不必有“弟子不如师”的想法,而应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为学生超过自己而高兴,不要凌驾于学生之上,创设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时刻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提问更有效。

五、课堂提问后要及时进行评价

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即使学生回答的问题离题很远也要鼓励他(她)敢于举手,积极思考,让他(她)体面地坐下,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参与就是正确的,如果回答的答案有一部分正确的话,可以说,你回答得很不错,还有其他的同学想补充一下吗?如果回答得很精彩的话要说“你想得太好了,也很全面”等语言表扬学生。

因此,要在课堂教学45分钟的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它的价值。针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问题。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增加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提问的价值,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七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 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 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积极思维,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 如何提高课堂提差别的效果呢?

提问要有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 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 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 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 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 而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

提高问题的创新力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创造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的超越。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 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 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所谓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 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 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也改造了自身, 是"旧"我转变为"新"我, 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力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力有所不同, 学生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多年来, 我们的日常教学总是有这样一个特点:老师不断的提问, 学生按步就搬的回答。纵观孩子的成长, 孩提时代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 但随着学历的增长, 提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少,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没有问题就不会善于思考, 就不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就不会有创造。因此, 我们应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 老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 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 大胆的怀疑, 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 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 首先应称赞其勇气, 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

牛雪萍

的同学应不嘲笑、不讽刺, 要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 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 大胆创新, 无论在课外还是在课堂, 教师都应该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特别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一种问题的氛围, 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只有学生养成好问题的习惯, 他们才会不断的提出问题, 他们提问题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才会越来越高, 教学效果才会越来越好。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21世纪, 我们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 一般都是前人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 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 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 利用现代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 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 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当学习兴趣与日俱增以后, 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明显提高, 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其不再把学习当负担。利用情景, 引起兴趣。课改后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用的数学, 因而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活化教学, 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引导, 而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是能够感触的。因此, 要利用生活情景来让学生感到它是那么的近, 那么的亲切。比如:在上数学第八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时。我让学生在校园里随便的观察, 然后提出问题:“大家看到些什么东西?”学生兴趣盎然, 回答积极。另外, 利用旧知的情景唤起对新知的欲望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重生活应用, 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 想身边的事情, 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它应包含“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 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 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几个方面的意识”。记得有人说过,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 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 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 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 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8.浅谈优化课堂提问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性课堂 提问方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目前课堂上,特别是高年级的课堂常常是设问:即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什么?我作了一番调查,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时没有讲求提问的艺术。优等生每节课点起来回答,学生没意见,而有些中等生想答可又怕答错。由此可见,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不是学生的问题,而在于教师的提问技巧。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固村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重要的方式,提问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回答的双向交流以完成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开启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适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情况,还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正像美国教育家卡尔汗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他对启发学生心智,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提问还须善问,提问要区别对象,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学记》日“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呜,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敲,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会丧失答问的信心。我认为课堂提问需要不停的螺旋上升,具体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1.低起点:教师的提问必须立足于中下学生。无论哪个班总存在相对的中下学生,如果那20%的中下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思索不到教师提问的答案或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必定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成绩。以上几个提问看似简单,却十分地重要。首先,它是为中下学生而设置的,通过中下学生的回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逐深入:教师的提问必须启发于大多数的学生。毕竟班级中60%的学生都处于相等的学习水平,所以老师的提问应该由关注中下学生转变到照顾大多数的学生,让他们形成语文学习的思维。

3.高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深入于优秀学生。一个班级总有20%的学生表现出活跃的语文思维,所以要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思维,应该提出一些值得深究的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道:“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4.再回落:优等生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也必将影响其他学生的思维,这时候再让他们(尤其是中下学生)去回答那些较有难度的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当然,教师的提问并不是说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就算完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来带动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做到让每一个人都豁然开朗。

那么如何才能优化课堂提问呢?在此谈谈本人的一点浅见。

一. 深入钻研,选准问“点”

课堂提问应选准问点,优化问点。这个点可以是重点词中心句,也可以是一处细节,某条线索……但这个点必须是最能体现训练重点,最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要点,是牵一点而动全文的关键处,这个点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定。

例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可以把握住“梦”字。围绕“梦”设计问题,如:李白极力渲染梦境的美好,有什么作用?通过这样的提问探讨,学生就能理解李白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的主旨。

二. 遵循规律,掌握问“时”

提问要掌握火候,时机恰当。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愤悱状态下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就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故都的秋》一文时,正值秋天,他这样设计了导语:“诗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你认为呢?你知道哪些描写秋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你一句他一句。接着教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郁达夫先生是怎样描写故都的秋的吧!”学生带着激情与渴望进入了对《故都的秋》的学习中。

三. 面向全体,把握问“度”

“度”就是难易程度,课堂提问必须难易适中。太难则忽视学生心理特点,超出理解水平和知识基础,导致超前抑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太易则会使学生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失去提问的价值。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留给他们一定的发言机会,为他们准备几个较简单的问题,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这种“度”的控制,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在提问中根据反馈信息,及时矫正与调控。

1. 注意提问的大小与数量。

课堂提问既要避免不着边际又大又空的“真空”问题,又要力戒琐屑不堪、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大而空的问题往往不能贴近教学目标,学生的答案模棱两可,教师的评价也含含糊糊。这样的问题不但无效,而且会让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浮躁习气。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反而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气。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密度,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设计。不少语文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提问不适量的现象:一是表现在问题少而空,课堂气氛沉闷;一是无价值的“问题”满天飞,课堂上问答声此起彼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少。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后者显得特别突出。多而滥的提问,使教学走入了“牵牛”式教学的误区,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提问也因此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 注意提问的深浅与难易

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少教师教材钻研不可谓不深刻,理解不可谓不透彻,问题设计不可谓不新颖,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发言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价太高,教师又缺乏铺台阶搭梯子的能力,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

四.灵活运用,讲究问法

提问要讲究方法,这是教学的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像启发问探索问疏导问等。这个法要因人而异,只有灵活运用,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 抓住时机,及时评价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认真评价学生的回答。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当然这里的鼓励不是迁就,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也要及时适当纠正,让他们深入思考。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该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一定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

六. 拓展提问,延伸课堂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9.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九

湄洲第一中心高朱小学郑梅娟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技巧上的欠缺,往往导致提问步入误区,将“满堂灌”发展成为“满堂问”,似乎问的越多,启发的越深,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方式单一,往往采用“是不是”的判断和“是什么”的叙述型.在课堂上一味追求所谓“热热闹闹的花瓶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研究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用科学的课堂提问来驾驭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深入探求知识的需要,课堂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及时恰当,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随想随问、有疑必问,这样势必把一堂课弄得支离破碎,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好的效果呢?那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首先,设计的提问要有让学生参与思考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长久下去学生会对提问淡然处之。

其次,设计的提问,难度不能太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能力。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却步,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本节重难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得以表达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

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做好引导工作,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教师在备课时还应拟出提问的提纲,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一时不能回答时,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鲜明,是学生所能理解的。教师在提问中,要投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过程,逐步地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替他们进行思维。

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的提问方式

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样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提问方式。

l.引趣悟道,切入正题的直问。

“兴趣自疑问和惊奇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兴趣是求知的大门,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位置上,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好,因此应十

分重视自觉地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2.指点迷津,校正思维航向的拨问。

教师在指引学生攀登知识的台阶时,学生遇到困惑是经常的,要及时解开“扣子”,越过思维障碍,需要教师按照程序引导点拨,使学生疑云消散,茅塞顿开,以期达到“自致其知”。

3.按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逻辑层次的层层递问。

每一门学科均有其确切的内容、固定的含义和严格的界限。它的科学性要求在论证它时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合理的论述和透彻地说明。采用什么方式就学生的疑点、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这就要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若干问题讲解是必要的。教师为此要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揭示出知识的理解过程,并在问与答的间隙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其科学的思维能力。

4.垫基辅路,思维转换的曲问。

课堂提问并不都宜由教师发问求答或让学生只是简单地作答“是”与“不是”的“一声雷”的做法,有时还需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掌握知识的目的。

5.催人向上,激发意向的激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他要求教师要结合教育内容的特点不断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处于言不及就、欲言不能、欲罢不忍的情况下,教师若能以期待的目光,积极健康的鼓励性语言去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情的激荡,对点燃追求知识的热望能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另外,要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这种向上奋进的精神一旦成为学生的快感体验,必将成为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巨大动力。

6.只问不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科学并不是保证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结论和知识答案都交给学生,应提出问题叫学生保持学习的“持续动机”,去感知教材,概括知识和规律,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收到“教是为了不教”之效。

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和“加油站”,但不能满堂问,要善问,即问在知识和智慧的结合点上。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问,更要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提出的疑问要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繁难。太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太繁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引不起学习的兴趣;二是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对象。如果问题不是学生深切感受的,教师提了出来,不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要使提问达到“导学”的目的,那就必须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进行足够的酝酿,必须使学生真正感到有问题,而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才向学生提出,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课堂提问技巧的实施措施

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不是一种形式。好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饶有兴趣地深入理解课堂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愉悦、激动、兴奋的情绪中品味的体验知识的深刻内涵和无穷的奥妙。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它被广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这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比较高的智力技能,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这一技巧,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的:

(一)问语要精当

首先,提问的语言要准确、简练,使学生听后能明确提问的要求,迅速投入思维活动。语言模糊冗长的提问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难以进入问题情境。其次,要指明提问的对象,是要求集体回答还是指名回答,防止出现各说各的乱哄哄的现象。三是提问的内容和语调要具有启发性、鼓励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宽松情境中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开放状态。四是尽量避免一次提问多个问题。多个问题同时提问,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以免学生出现“答前”“忘后”或“答后”“忘前”的现象。

(二)提问要深浅适度

课堂提问必须深浅适度,教师对学生估计不足而提出过深的问题,则应随机给予必要提示,以一些辅助性提问架设语言“跳板”,帮助学生起跳。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提问,要有层次,有坡度,有深度.提问要难易适度,面问大多数学生,还要兼顾“后进生”。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深浅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提问要做答后评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正确,教师应及时表扬给予鼓励,这样就会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在课堂上答非所问时,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使学生易于接受。

(四)提问要有侧重性

课堂提问既要注意问题的整体性,也要有侧重点。但课堂提问不能把教材内容摘得支离破碎,要注意它的整体结构。课堂提问必须用明确具体的语言加以表述,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还要善于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始终围绕中心,提出一连半密切相关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五)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是多向的,经常性的,前苏联的一位教师E·H·伊利英在其教学活动中竭力鼓励学生提问题,他认为:“谁提问,谁就在思考,谁提问,谁就在形成个性”。学生无问题要问并非好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多提一些自问自答的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共同思考他们自己所提的问题,必要时还要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表述、深度等作必要的处理。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总想到要问些什么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要具有提问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直觉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提问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然而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进度、课堂容量、教材内容等因素,往往忽视了学生提问,甚至限制了学生提问。

课堂提问教师向学生提问外,更要重视学生提出疑问也是重要的一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应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因此,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问题的学习精神。

课堂教学的提问可以助燃学生的思维之火,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师生在信息双向交流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因素。

10.浅谈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篇十

湖南省明德中学 秦秋玲

提问法,也称问答法或谈话法,是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思维就将停止。从古至今,提问法就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学科领域之中。

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提问是一门艺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了部分教师不善提问或不懂提问的艺术,往往出现了这样一些误区:比如,有些问题提的过于简单,没有什么思考价值;或者有些问题提的太抽象,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或教室出现“一潭死水”,最后变成教师自问自答。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如何把握好提问艺术,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呢?在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音乐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与同行一起商讨。

一、设计竞争情境进行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头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争时高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往往将学生分组开展一些讨论、抢答、辩论的活动,从而使竞争情景得以形成,同时将课堂上每组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做到及时评价,结果学生的兴趣非常浓,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扣准主题,把握问题的难易,逐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交谈时的随想而问,往往是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因此,提问首先必须紧扣授课主题,有明确的目的性。

其次,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富有启发性。那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尽量不要问,因为学生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也没什么含义。而一些较难的问题则尽量分解成易理解或更有趣的小问题,采取迂回包抄的手段,诱发学生逐层深入思考回答。这样,那种学生不知所措,教室“一潭死水”,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不仅可以避免,兴许还会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此外,提问还需从整节课或整首乐曲来谋划,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提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课的结构更加明了清晰,也更易达成教学目标。

三、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设问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成熟、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一学段学生的音乐能力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初中生对眼前事物把握比较准确,一定程度上也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笔者认为,初中的音乐教学中应侧重让学生知道一些什么,并记忆一些相关内容,而高中生思维敏锐,对新事物既敏捷又易接受也乐于开拓,这一阶段的音乐教学除了让学生更多地“知道”一些什么,还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与探讨一些“为什么”,要往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引导。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除紧扣授课内容外必须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进行设计。

目前各中学所使用的音乐教材以湘教版和人教版的居多,但不管哪个版本,不少内容在初中与高中音乐两个阶段中均有涉及。专家这样编肯定是有其用意的。如有关民歌的内容,湘教版高中鉴赏教材和初中八年级教材都有涉及,笔者也有幸听了不少这一内容的课,结果发现,不少高中教师上这方面内容的课在初中课堂也很适用。当然老师们都很认真,课堂也很活跃,这样上似乎也不是不可以,但面对新课程,却留给我很深的思索:同一主题下的音乐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怎样教学呢?我想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引导应该是关键。同样的主题,初中学段的设问可以“浅而宽”,而高中学段的教学则应“窄而深”了。再如民歌这一内容,对初中生,通过欣赏比较,教师问学生:“民歌的三种类型的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分辨这三种类型吗?”,学生能答出一、二,能初步判断三种类型就可以了,但在高中阶段,除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民歌的特点外,我们还应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或者民歌的发展、民歌的赏析等问题。

四、关注全体,灵活提问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同一学段,同一班级,学生的基础能力是有差别的,音乐素质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课堂提问既要满足音乐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兼顾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能逐步跟上,缩小差距。对同一学段,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所提问题也应有所不同。

此外,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对每一回答或者有回答欲望的同学尽量表扬和鼓励,努力捕捉他的闪光点,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不断提高,自我完善。如此不仅生成了有效的教学过程,还锻炼了教师的临时应变教学能力。

上一篇:知识竞赛的主持词下一篇:2020秋季田径运动会闭幕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