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新教育的路上

2024-08-16

走在新教育的路上(共15篇)(共15篇)

1.走在新教育的路上 篇一

让我们面带微笑,让孩子的心田充满阳光

让我们播种快乐,让学生的明天更加辉煌

让我们,也把微笑和快乐贮满自己的心房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

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就会激情迸射

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就会轻舞飞扬

而你,也就如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

你会把每一个挫折看成是考验

你会把每一种困难看成是磨练

你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

你会把每一堂课精彩地演绎

你会把每一句话精心地锻造

你会把校园变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场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

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

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

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换一种心情

换一种颜色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件衣服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个环境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下角度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种理念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个态度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种口味可以换一种心情;

……

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随时换一种心情。

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心情的时候,我们就成熟了,人就是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的过程,因为任何改变,都是进步!

任何改变 都是进步

改变别人从改变自己开始

改变态度从改变笑脸开始

改变结果从改变过程开始

改变明天从今天改变开始

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改变,其实就是从当下改变你自己,从修身开始!

甘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

正如你希望看到别人的微笑,可以先将微笑带给他人;当你希望看到城市的整洁,不如自己先来做环保;当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何不先送出温暖,照顾他人?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而是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内心的尘埃打扫干净时,会发现,自己改变了,世界也随之变得美好。其实,改变别人不是目的,而是自然的结果。能拼好人生这张图,身边的世界也随之调正。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不能改变的事,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和社会上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自身的重量和我们自己心灵的重量,这样我们就可以稳稳地站在这个世界上,不被风或其他什么吹倒和打翻。我们必须明白,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处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学会给自我加重,这是一个人不被打翻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我们没法改变别人,但我们能改变自己;当你改变了,你周围的人也是会慢慢改变的。这个时间也许很长,却是最管用的,并且不会伤害任何人。

生活是自己的,你的每一天,每一份快乐,都得靠自己去感受,去捕捉。

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

相信自己吧!美好生活从改变自己开始!

幸福是每一个人的心灵之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不敢和老师们妄谈我的幸福观和我的幸福,只是希望在创建幸福教育的进程中,在建设“五岳岳峰”的工作中,在我们结伴同行的日子里,我们都是幸福的!

以此文来开始我们一学期的工作……

篇三: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经验,没有教学技巧,没有管理方法,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读了朱永新的《走在教育的路上》后,心中体会颇多,我还真是第一次细致的去读,下面我就把自己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如何进行德育,朱永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主要有:实行、榜样、教训与规则和惩罚、避免不良社交等。他关于这些方法作了以下简明的罗列:(1) 实行。他认为“德行是由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因为“我们是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同样,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而且他认为德育应当尽早进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由此看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2) 榜样。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他主张“父母、导师和同学的生活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因为孩子们善于模仿,所以易于接受榜样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让孩子模仿的榜样。还有我们的家长,如今我们正在努力的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我们的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家长素质,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 )训条、规则与惩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朱永新在文中非常严肃的提到了纪律,但是我们现在对于体罚学生是绝对禁止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向朱永新说的那样“鞭挞”学生,但是有度的惩罚是必要的,既然有奖励就要有相对应的惩罚。我们可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惩罚方式,如罚学生表演一个节目等,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惩罚或引导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4) 避免不良的社交。他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 腐朽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家庭,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家长学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朱永新在道德教育上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他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虽然纵观他的教育理论,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他所作的研究远不如他在教学理论上的深刻而丰富,但他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如在培养主要德行方面注意到培养节制、坚忍的德行,在方法方面重视实行和榜样,这些思想都是比较具有积极意义的。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激发了我探索更多德育理论的兴趣,老师们,一起来阅读吧!美德人生,我们一起来拥有!

2.走在新教育的路上 篇二

一、课外访万家

去年8月25日, 我和同事带着“课外访万家”的登记册, 骑着摩托车一起畅游在乡间的道路上。

正值金秋时节, 好一派迷人的景象。棉田里, 白雪般的棉花让棉农心里也开了花。稻田里, 轰隆隆的收割机不停地卷吸着金黄的稻谷。果园里, 瓢大的蜜柚树很远之外就溢出了清甜的美味。

“前面向右转弯, 第5家就到了。”张老师在车座后面提醒我。他曾经在达河村任小学校长多年, 还记得大部分学生的家庭住址。经商量, 我们决定第一个家访对象是二 (2) 班学生陈亦妍, 这个小女生学习比较认真, 成绩优良, 但是胆量小, 害怕挑战, 我正好是她的数学老师。“陈爷爷在家呀, 我们今天是来进行家访的”, 一下车, 还没等家长看清是谁, 张老师就主动打了招呼, 说明了来意。陈爷爷高兴地说:“太好了, 快请屋里坐!”接着, 我们就一边喝着清香的绿茶, 一边聊起来。在面对面的交谈中, 我们如实地向家长汇报了学生的在校表现及学校、班级工作情况, 并期待家长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陈爷爷也迫不及待地说出了孙女在家的学习生活状况, 谈吐间, 有时面带微笑, 有时流露出忧虑的神情。通过交心谈心, 我们把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待日后整理。

接下来, 我们陆续到吴裕康、刘世玉、陈士杰、杨慧琳、胡雅娟等十几个学生家中家访, 了解到了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 只靠爷爷奶奶看护。孩子们有的经常帮家里做点家务, 有的爱看电视, 有的作业没人辅导, 有的喜欢到田野里玩耍……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 想到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我内心不禁一颤:乡下的孩子与城里孩子的差距真是太大了, 他们太需要无尽的爱与关怀了。

一天的家访结束后, 我们又伴着火红的夕阳, 迎着金秋丰收的美景回家。

这一整天的家访, 虽然感到腿脚有点酸疼, 身心有点疲惫, 但它让我真正走出三尺讲台, 走进美丽乡村, 走进了万千家庭, 走进了每一个家长与学生的心灵。

二、课内比教学

曾记得, 去年的金秋九月, 丹桂飘香, 秋风送爽, 在开学工作的会议上, 我们听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全省上下将扎实开展“比教学、访万家”活动。一时间, “比教学, 访万家”在全校迅速蹿红, 成了最热话题。“怎么比?怎么访?”“我们年纪大的不参加, 行不行?”“我们年轻的跑不掉罗!”“呵呵!平时校长们随堂听我们的课, 这回我们去听校长的课。”“比就比, 怕什么?”……老师的嘴上这么戏说, 暗地里都摩拳擦掌, 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势。是啊, 面对富有生命的光辉事业, 面对乘风破浪的教改大潮,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本身就应具有熟悉教育教学规律, 轻松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能力。既然说, 上好一堂课是老师们最基本的职业要求, 那么, 面对教学比武, 何惧之有?既然说, 教学比武课不是随随便便的家常便饭, 那么, 这顿饭要做得色香味俱全, 岂可等闲视之?于是, 我也在静静的思索中, 开始筹划自己的比武大事。

曾记得, 那次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课前, 我精心研究了教材教法, 准备了辅助课件和学具等, 并反复修改教学设计。自以为教学内容浅显, 互动性强, 一定会马到成功。可事与愿违,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我随意提了几个指令性不明的问题, 致使学生像脱缰的野马、断线的风筝, 答非所问, 怎么也收不回来?整个课堂, 我没有及时捕捉并修正新的信息, 特别是来自孩子们的信息, 没有有效地接受各种新的挑战, 最终急得我慌不择路, 失去了目标, 只好草草收场, 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课后, 同事与我倾心交流, 给我指点迷津。唉, 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蓦地, 我从那堂课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 这教训很苦、很酸, 它必将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 留在我教育生涯的印迹里, 指引我向上向上, 时刻激励总有一天一定会尝到最甜最甜的果实。

曾记得, 我虚心听取了二十位老师的比武课, 老师们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每位老师都是激情满怀、踊跃参加。尤其是校长、领导都以普通老师的身份和心态积极认真的准备教案、制作课件, 准备一展中老年教师“宝刀不老”的风采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成果。在比武中, 尤其令我印象时刻的是, 何持老师的科学课《电磁铁的磁力》令学生兴趣盎然;崔俊华老师的数学课《圆的认识》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黄荷翠老师的英语课We Love Animals激情四射;谢谦老师的美术课《相同与不同》生动有趣;刘芬老师的语文课《四季》让学生身临其境;魏登科老师的音乐课《中国民族弹拨乐器介绍》丰富多彩……

在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观念与行为”、“传统与现代”、“基础与创新”、“标准与多元”、“形式与内容”、“预设与生成”等各种关系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不管是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还是校长、领导的比武课, 一节比一节精彩, 一堂比一堂吸引学生, 真可谓是引人入胜。那段时间, 我一边精心准备自己平时的教案和课件, 一边抽时间听课、评课、议课、学习、讨论, 在碰撞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在讨论中启迪教育的智慧。除了上好自己的课外, 我还在欣赏着每一位参赛老师的教学, 尽情享受着每一位参赛老师的成功与不足。我和所有老师们一样, 每天工作的八小时, 都是在紧张与忙碌中、收获与快乐中度过的。

3.走在摄影的路上 篇三

记得当初刚到广州读大学,对自己所学的视觉传达专业并不感兴趣。迷茫之际,在一次新闻纪实类摄影交流会中,在一位师兄的感染下,逐渐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一位同样走摄影路线师兄的引荐下,我认识了自己第一个摄影师傅——自由摄影师伟哥。伟哥从此成为了我的“启蒙老师”。虽然我跟他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可在跟伟哥共事的过程中,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仅是摄影,还有生活态度。也许因为我那个师兄的缘故,我后来进入了一家知名杂志社做实习生,慢慢做到现在的专属摄影师。

刚接触到的商业摄影,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完全不同于很多摄影爱好者所说的“造作”。它是制造人眼所看到的美,是一件严谨的工作。刚入行的我对此一窍不通,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才摸到了“门道”。期间也遇到很多困难,甚至萌生放弃的想法,直到我遇到的第二位摄影师傅——时尚摄影师大卫,我才逐步回到正轨上来。后来,慢慢的,自己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了,曾经想退缩的想法也烟消云散了。

有得必有失。自从走上摄影这条路,专业学习逐渐成为我的短板。有人对我说二者可以兼顾,但我深知自己很难做到这点。与其死守一座守不住的城池还不如跟随自己的兴趣去开拓一块新的领地。

现在市场上摄影师水平鱼龙混杂。我还处于以学习为主的一个阶段。就这个阶段而言,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天天拍片,希望三五年之后能独挡一面,自立门户。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人际关系,当然更重要是个人能力。所以,当下需要好好“武装”自己。

Kind的茶言观摄:

近几年摄影器材日新月异,很多相机已经实现了智能化,使用者只要懂得基本操作就可以拍出像样的相片。当然,要拍出好的相片,不能仅仅依赖机身,镜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所以,我认为摄影器材的选购没必要去追求最新设备,最新技术。既然买了,不影响拍照的质量,就可以好好地利用它。高端器材跟低端器材的差别在哪?要知道,摄影已经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在我看来,它们的差别更多关乎摄影者的水平。

4.走在“写作”的路上 篇四

走 在 “写 作” 路 上

————第九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学习心得

感谢学校领导的重视,感谢罗校、唐校,解长等同事的支持,又给了我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在9月26、27日两天里、我们总共听了6个专题讲座,5节写作教学。用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正平的话说,我们的理论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他的讲座把我们下面的老师讲睡了一大片。后面6位老师的级别要低一些,专题讲座和课堂教学让很多老师佩服,时时掌声响起。我就把我能听懂的理论(他们的核心观点),以及他们的与我的思想产生共鸣的一些小学习作教学方法,和大家聊聊。

一、马正平导师的核心观点:明明白白教作文,实实在在学写作。

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而段落是由句子构成的,小学写作教学首先要从句子写作训练入手,然后进行段落写作,最后才能进行篇章性写作的教学与训练。

现在回过头想想,的确也是,当初教学低段,很多学生连句子都没写通,我也没下功夫整整,就稀里糊涂滑到段落、篇章的写作,导致今天我班有的学生作文错字,错标点满篇,全文神经错乱,狗屁不通,修改作文成为一件极其煎熬的事情。

二、张祖庆老师的核心观点:“为别人写,写别人的话”是当前习作教学最为严重的问题。

很多家长,老师常常感叹:当前中小学生的习作,缺乏灵性,老气横秋,杨永先

第 1 页

2014/11/23 “第九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2014年秋期德胜小学学习心得

选材、立意、构思、行文、语言千篇一律,暮气沉沉。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他想,关键还是在于作文教学本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时代是幻想时代,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把身边的动物、植物、物品人格化,自编自演。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却往往人为地设置过多的想象障碍,让儿童的想象不能持续流畅的展开,学生作文课上的想象,也因教师或伙伴间的干扰,合理有余,创意不足;沉重有余,灵性不足。想想,有理。他用两个事例说明:

(一)人往往只想出一个办法就停止了思考。

(二),创造思维,往往被老师扼杀掉。(书12、13页)。同时,他用他执教的《世界的另一端》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头脑风暴,让写作充满创意灵感。(《世界的另一端》视频)

三、贾志敏老师的核心观点: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练习,也是孩子学会做人的记录。学写作文,没有诀窍,唯有多读,多写,多修改。

做到以上三点,即使“无师”,亦可“自通”。从这位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逾57年的老教师身上,在习作教学方面,这几点值得我学:

(一)、教学生如何详细,具体的进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何填充“猪肚子”(《捉螃蟹》为例)

(二)、学生在练习片段习作后,好词好句当场表扬,及时鼓励。错字,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当场修改,这是几个执教老师都用到的修改方法,有听课老师质疑,这样不就打断学生思路吗?其实不会,指导后,让学生马上写写,读读。这样让全体学生都互相学习怎样写,怎样修改。(例句书26也1,;2,现在是巴西队和米兰队争夺冠亚军。)

(三)、学生写作后,希望老师们在修改上多下一点功夫,给我们介绍了几种修改方法:

1、面批;

2、集体批;

3、学生互批互评;

4、结对子批改;5杨永先

第 2 页

2014/11/23 “第九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2014年秋期德胜小学学习心得

上好讲评课;6,誊清作文。(书26页)

(四)、根据自己的写作内容,试拟几个题目,在斟酌,逐一划掉,留下最好的。

四、何捷老师的核心观点:写作教学进行时,儿童写作可以教,需要教,教学追求有效。

写作,儿童是主体,伴随着主体写作全过程,教师必须履行教的职责,实施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进行时”就是以“教”串联全程,时时关照写作运思,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组织同伴合作,促进表达欲望产生,直至言语表达顺利倾吐而出。

他说学生起步作文要做到:低要求,严要求。重童趣,轻教化。关注生活,重想象。(笔记6页)何捷老师执教的《我的爸爸》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适合低段的作文起步。(《我的爸爸》课件)

五、管建刚老师的核心观点: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一)、什么是儿童自己的话?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

2、真心话,就是自己的话;

3、时代的话,就是自己的话。(例48—55页)

(二)、写自己的事,学生只有写自己的事,思路才是清晰的,才有得说,才有得写,写出来的文章才“实”,才“活”。

《语文课程标准》上要求学生说、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就忽略了大纲的要求,甚至根本就没读过大纲要求,盲目教学。

还是那句话:因为自身水平有限,浪费了学校的培训费,辜负了学校领导的期望,没能给同事们带回更多有用的东西,愧疚地说一声:对不起啦。谢谢大家!

5.走在路上的教师 篇五

200911501108

刘应海

回首已过的四分之三的大学生活,太多的回味,太多的不舍。作为一名师范生,作为一名走在路上的教师,我们也有很多的焦虑,很多的不确定,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有时候我也在做着一些什么,也许很微不足道。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适合做一名教师,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纠结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也许在我们的心中早就已经有了答案,也许我们至今都还没有探明,对于我来说,当我和那些学生接触的时候,我没有想过适不适合,也许我只是想做好自己。

我自认为我与学生有很多的接触,在大一上期的时候,我去过一个城乡结合的农民工子弟校。当我看到一个老师在课间骂一个学生,弄得作业本满天飞,我看到一个调皮的学生在体育课上被罚站。当时我在想,这些场景应该是我读小学的时候才有的吧,现在的教育是怎么了?竟然过了十多年,还没有改观?说实话,我当时想的是,当教师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学校的成绩,我久久没有寻到答案。不久我们去草堂小学见习,看到了不一样的场景,那些学生有着很好的环境,有着很好的老师,有着很好的设备,我们感叹着,现在的孩子真的好幸福,要是可以在这样好的学校当老师,我肯定会很幸福。此刻的我早已对我去过的那个农民工子弟校模糊了,现在不禁想起来,为何差距会是如此的大。也许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只能说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还是那样的模糊,但至少有一点是不变的,我很喜欢看在那些孩子脸上露出的天真无邪的笑容,没有任何的修饰,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

我觉得一个人要是对有些现象看得多了就会变得现实,变得麻木,我们会因此而停留于现状。对于我自己来讲,专业知识储备得很少,着不禁让我想起我这三年我究竟是怎么走过的,想要做一名教师,我们的专业知识必须要过硬,三笔一话,曾经让多少人痛苦过?但是我们却很少有人想过“苦尽甘来”。普通话是我的软肋,三笔字也马马虎虎,想想这样的自己,我怎么能够去做一名教师?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但是也不应该这样悲观吧!至少有一点,我很喜欢小孩子,在学生中间我可以成为孩子王,曾经有老师说我很具有亲和力,于是我又开始重拾自信,这些都是我的硬件,其它的我还可以慢慢挽救。在学习了师德与教育法规后,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教育需要情感,这是来自于我们本身对这个职业的热爱与对学生的爱;教育业需要技巧,我暂且把它理解为我们有的知识与经验,以及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任何的教育技巧都必须要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充沛的教育情感作为背景,才会有效,于是我的压力油然而生。

有句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可是当压力超过了一定的承受力后,动力就会显得微不足道。当然我们也应该庆幸,因为我们是走在路上的教师,我们还可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经验。想要走上三尺讲台,这并非一日之功。当我们准备了很详细的教案,我们满怀信心的走进教室,你会发现,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我记得在大一下期的时候,我去十陵一所小学支教,那是我第一次以一位“老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当时我的“亲和力”被那一群孩子当成了调皮的砝码,导致我后来几次课都不得安宁。一节课四十分钟过得很快,也许那时是没有压力吧!就顺着给他们将,他们反映也还不错,只是来自小学生的压力让人感觉有些心疼,我下来有了解到居然有学生为了做作业熬夜到十二点,这些让我想起了前几年说的减负,真的有剪掉吗?我认为这个负没有减到点子上,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提倡新课程改革。但是无论再怎么改,它总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想要做到真正的减负,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怎样的遇见,没有能不能,只有愿不愿意。我幻想着有一天我对课堂非常期待,有一天我有了三步并作两步走进教室的冲动,那时的我会很幸福,教师的幸福生活就从这一刻开始吧!艳阳天,和风荡荡,杨柳依依。我们相约在草堂小学翠微校区。我们一起见证,见证这个诗意的小学,见证这个让我充满无限遐想的小学。这是我们大二的时候的一次见习,上课主要是参观学校与观摩老师的课,下午主要是跟着老师随堂听课。就在下午上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真的就有那么一种冲动,想见到那些学生。当老师给了我十多分钟的与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很兴奋,也许我也不知道该和他们交流什么,因为这种幸福来得太突然,弄得我毫无防备。走上讲台那一刻,原来我是可以成为一名教师的,也许那只是一名走在路上的教师。此刻的我觉得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并不难,在课后,那些学生拉着我不让我走,问我很多奇怪的问题的时候,我早就忘了我给他们说过什么,但是让我记忆很深刻的是那一刻我真的很幸福。

我很庆幸我有机会提前感受到这种幸福,也许这种我所谓的幸福很渺小。在程大伟老师给我们将教师的幸福生活的时候,我把它概括为,当教师是辛苦的,辛苦是因为我们注入了我们的经历,它是职业;但是我们是幸福的,幸福是因为与学生在一起我们会更年轻,教师是一种生活,学生给你的点滴你都可以感受到幸福,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也许只是吐吐舌头。

记得老师说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们还是一名研究者。我想过,要是陈大伟老师要是没有当老师,他可能就不会去研究教师的幸福生活,就不会去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去做相关的研究。

我想很多人不愿意去当老师,很多时候我们都怕成为教书匠,如果只是教书匠,我们没有了乐趣,也许真的就没有了什么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去探索,因为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很大的程度上还是学生的引导者。也许一名学生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而改变其一生。教师—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我们将它赋予诗意,而教师正是这些诗意的创造者。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面对的是学生未来幸福。也许关于教育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关于教师,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教师为本,教师为本,师德为先。不断的走在教师的路上,不断的去充实自己。专业知识是我们的砝码,无论以后做什么职业,在教育这个专业上所学的东西可以适用于很多的领域。

想想自己走来的这些路程,想想未来你想成为的样子,我想说:走在路上的教师,你可以很幸福。繁华的都市需要宁静,宁静的山区需要喧闹。这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寻求幸福途径。当有一天有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可以生活得更幸福,这也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6.走在路上的诗歌 篇六

风驰电掣般逝去的青春,

麻木地没有了念想,

我独自走在漆黑的路上。

我独自走在漆黑的路上,

努力地去适应孤单,

凋谢的生活没有了盼望,

独自走在迷雾统治的路上。

迷雾统治的路上,

污垢与垃圾都在污染,

理想的花萎靡不振,

梦里的阳光照不进生活的圆圈。

闪耀的霓虹灯,

照亮了谁得忧伤,

头也不回的车辆,

诉说了谁的决绝。

空气中弥漫着酒的感想,

生活几时空虚到这般,

关了手机,

独自走在路上。

独自走在心的路上,

无数的不屑,

成了生活的主角,

梦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

梦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

真心地期望找寻一个姑娘,

她懂我、爱我,

7.走在高效课堂的路上 篇七

我一直提醒自己:要么不做, 要做就做好, 做出成绩, 做出实效!成就自己, 锻炼学生。

应该说, 有了上学期的基础, 学生在各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改善。

首先, 学生的言语表达规范而且完整。学生已经熟悉了一些可共用的自学指导, 在回答问题时也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和连贯性的词语, 都会想到要完整地表达。

其次, 学生的自学能力初见成效。学生不会无所事事, 不会漫无目的, 而会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指导有步骤、有方法、有重点地进行讨论与记录, 绝不走形式。

本学期, 我依照以前的方法, 仍然进行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 但总感觉没有像我所希望的那样, 看到学生自信满满的样子。总感觉他们有些不太愿意听, 似乎没有激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把学生进行了明确, 相对公平地分组, 希望他们有了竞争就会有动力:根据我们班额大的现象, 我定了每组6人, 前后分两排坐, 一共11组。

成员:1号为组长, 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 而是胆子较大、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3号是成绩和行为习惯都不理想的学生;2号是思维比较活跃, 理解能力强且成绩较优秀的学生。6号是成绩还好但很少说话, 内向型的学生;4号和5号是中等学生。为了让组长明确自己要做什么, 我经常在课上转换角色, 一会把自己当组长, 一会把自己当2号……手把手地教他们, 小组合作时该做什么, 以教学《商的变化规律》为例, 学生先认真地看自学指导和书 (大约2分钟) , 然后, 组长召集本组人, 讨论观察顺序, 从本组中最弱的一个成员开始说想法, 再逐个补充与完善, 最后得出结论, 并指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

但好景不长, 高兴了几天后, 我班小组合作的分组遇到了困难:分组后的学生身高不一, 每组中都会有比较高的学生, 以至上课时会出现矮的学生被挡住, 虽然我尽力调整, 但多少还是有个别学生不能照顾到, 家长也打电话来询问原因。我觉得很矛盾, 因为分组时我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能力层次。

第二个就是每次上课时, 每组的学生都很积极, 争着回答, 争着板书, 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 你叫谁回答呢, 叫了这一组, 那一组会觉得遗憾, 总是不能公平地照顾到每一组。

第三就是上课时学生的表现, 教师根本不能面面俱到。特别是上课比较投入时, 课后不知道如何去评价每组的表现。

针对这种情况, 我完善了评价制度, 小组内取好名字, 制作好统计图, 每堂课尽量做到及时评价, 不能实现的则课后评价, 可以组内互评, 也可以组间互评, 教师可做适当调整。刚开始有些物质奖励, 慢慢的学生把眼光放在了争夺第一上, 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满足。

通过一个学期的不断努力, 我们又向高效课堂迈进了一步。

首先, 学生的小组合作有了一个基本的模式。有了一段时间的训练, 小组内的分工比较明确, 组长基本能组织本组学生先看书再自学, 然后从本组中最弱的一个成员开始说想法, 再逐个补充与完善, 最后得出结论。

其次, 学生的表达更具完整形态。学生最大的变化是都能用上礼貌用语和连贯性语言, 数学语言也使用得更准确, 学生表达得比较自然与和谐, 整个课堂比较流畅。

第三, 学生敢于上台展示。现在的他们很愿意也敢于上台展示, 可以说这是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最大的进步。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让教师与学生都解放的高效课堂的目标。

当然, 这种课堂的效果如何?只有展示出来, 只有大胆尝试才能不断地进步与完善。所以, 本学期, 我与学生也把握住每一次展示的机会, 前后上了三次公开课, 让专家和教师来帮助我们找不足, 让我们的课堂更完美。我们确实也收获不少:

1.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了, 即使有几百个老师听课, 他们也能正常发挥, 个个活泼可爱。

2.学生上台展示的体态及神态更好, 有些学生在台上就像一个小老师。

3.对一些思维比较复杂的题学生能通过不断的补充与讨论,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8.走在圆梦的路上 篇八

我背负着母亲重托,踏上了求学之路。老师的殷切期盼,母亲的拳拳之心,无形之中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敏感的我非常易怒。那次,只因为她唠叨我学习不在状态,我竟然对她大发脾气,甩开她拉着我的手破门而出,无视单薄身影的她,焦虑的她。她该是怎样的惆怅悲伤、心灰意冷啊!她是那样的无辜,明明犯错的是我,受折磨煎熬的却是她。

她节衣缩食,攒钱给我去上补习班,我却吊儿郎当不好好听课。最终中考失利,这无疑让她心寒到了极点。可她丝毫没有停下圆梦的脚步。她说自己选择的路,再苦再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当我开始接触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当无望与忧愁折磨我,当喧闹与浮华困扰我时,我总会躲进她温暖的臂膀,觉得那里才是我心灵的栖息之地。母亲总会告诉我:“要坚强!为了心中梦想,我们咬牙也要坚持。”母亲从不向命运屈服,永不言弃,成了我最好的榜样。

有一次,母亲在收到我的短信“妈,我病了,想回家”后,次日早上6点便出现在我的寝室门口。当时正值寒风萧瑟的冬天,我看到母亲在风中瑟瑟发抖,泪水“刷”地流了下来。母亲轻描淡写地说,在校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门才开。

我无法想象在那个寒冷的夜晚,她担心一宿,凌晨三四点就匆匆骑上电瓶车出门,去看望生病的女儿的具体情形。我深感不该这样不懂事让母亲担心。

9.走在自己的路上散文 篇九

花儿在盛开散发着芳香,脚下的路还依然很漫长,我站在喧闹城市的中央,瞭望着梦中走过的地方。生活的节奏让我心发慌,无法逃避只有匆匆忙忙,我总想改变自己的模样。

————题记

走在车如流水人如龙的街头,一个人独自前行,心里有一丝的冰冷,这么多年了在不断开始,不断启程,不能回首。 虽然寂寞常常侵入心灵,却不能轻易停下脚步,匆匆忙忙的人群,看不清真实的表情,我们依然要昂着头,依然要面带微笑,虽然可能心早已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当梦想走出现实,发现已经跋涉了太久,心似乎再也承受不起重重的`负荷。眼睛凄迷成雾,渺渺茫茫看不到来时的路。,伪装的坚强外表下面,其实很多人都很脆弱。 也想让泪水成河,却不肯舍弃自尊与冷傲,在没有停歇的艰辛中,不停地赶路,风雨兼程,把温情揉碎在自己的手里,把眼泪流淌在自己的心底。

走在路上,走在自己的路上,岁月赐予收获,也赠送我们失落,手紧紧地相握,自己温暖自己,人不能伤心得太久,否则就再也找不到释怀的借口。

10.走在青春的路上作文 篇十

有人说;青春是用来挥霍的。我很赞同这个说法。无论你多聪明,总会在有些时候用宝贵的时间做着无谓的事。青春是一幅画,他也需要明白。从这个角度讲,青春的确是用来挥霍的。只不过,我们不能总是在挥霍。青春是一首歌,我们需要奏响昂扬奋进的主旋律。

教室里,我的位子是靠墙临窗。学习之余,我总爱趴在窗台眺望。这是,我会陷入对时间与青春的深思中;看,大雁又南飞了,校园里的樟树也铺上一张黄色的‘‘毯子’’。这都意味着萧索的秋天来了。而时间也已过半。我与是概叹时间匆匆,青春可贵,自问在这匆匆之中,是否珍惜了这短暂可贵的青春呢?

正所谓: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所以我们的任务,便是勇敢的接受时代的挑战。贡献自己的青春。而不是虚度的光阴,最终耗费了自己的青春。

请想一想,我们的青春岁月能有几何,而在这其中,用来贡献国家的时间又有多少?而我们现在为了成为有利于国家的人做准备的时间,也就是知识学习。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珍惜自己的青春就显得尤为重要。

青春,是一条单行道,一旦踏上,就无法回头。

我们走在青春的路上,路上困难重重,只要我们有理想,有一腔热血,那我们就会到达青春终点,开始一段追梦之旅。

11.走在雪域的路上 篇十一

7月13日 晴

我曾多次设想过向西藏进发的情形,渴望着看到那里的风物民俗,山川河流,夜晚的星辰;嗅到高原上弥漫着的原始古朴的气息,以及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格桑花盛开的味道,更在意藏传佛教的神秘寓意,修行的法门和加持的法力。但当真正开始出发的时候,却有种似乎置身梦境的不确定感,有欢喜心,也有如微醺后的飘忽之意。早5点40起床,6点10分会合后即出发,同行数人在翟庄站高速入口处合影,以志纪念;其后穿越河南、湖北、陕西三省,进入四川境内,

日行两千余里,这于曾造访过巴山蜀水的古人恐怕是不可想象的,回味着那些古典诗句,车窗外是满眼浑然的绿,心如荷塘中央的莲花,在一圈圈漾开的水晕映照下,叶片渐次舒展开来。

7月14日 雨

早6点40起床,昨日鞍马劳顿的疲乏之感一扫。细观成都街衢,城市规整洁净,地标性建筑入目皆是,气候尤为宜人,甚是舒爽。至城郊时开始落雨,大珠小珠,细密如织,后几至倾盆而下。接近雅安地段,两畔皆为危岩高峰,山岚雾气缭绕,若至仙境,众皆激赏,叹为观止。去石棉途中,过高礅桥,完全兀立群山峻岭间,其天工机巧可以想见;至泥巴山邃道,全长十余公里,如穿越时间之门,诸念丛生。闭目想来,一入雅安地界,就如进了圣域化境,山云绕石,湖水湛蓝,风物颇具原初之美,仿佛亘古已是如此。近石棉时稍事休整,立众山峭壁下,观水流激荡,思绪飞升,玄然有忘机之趣。过石棉铁索桥,沿山路迤逦而行,大渡河在脚下波涛如怒,奔逸直下,颇为壮观,道上不乏行者,车如飞梭,越往上行,身侧水气弥漫,似在云中。一重重的山岭间,不时有骑行客擦肩而过,形成沿途一道明丽的风景,其躬行精神至为可贵。向西至泸定,乃见横跨大渡河上之铁索长桥,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一派沧桑古貌,桥头立有御碑,桥上人头攒动,游客丛集,偶一摇动,不免惊慌失笑;索下河水波浪汹涌,纵横而下,俯视则微有眩晕感。向康定进发时,两侧的山崖依然云遮雾罩,间有一道水流垂下,宛如白练,令人惊艳不已,返想一天所历,如云上的日子,如行走在云水间,涵育性灵,滋养在城市中日渐扁平缺少意趣的心魂。

7月15日 晴

夜宿康定。小城一侧裸露的山石上绘着数幅藏传佛教的大型佛像,非常明艳绚烂,久久注目之,暗想,文化才是世上最优秀精粹的部分,也是城市最好的亮点。饭后斜倚在床侧信手翻马原的《拉萨地图》,对心向往之的圣地又增进了一些粗略的认知。

一早起来,便见康定城市侧畔的山顶云气升腾,水雾在密密的绿树间飘逸。前行的途路上,背包客和骑行者开始三五成群的出现,他们的内心肯定是充盈的,饱满的,一方面是苦行朝圣,一方面也是意志品质的砥砺、磨炼,人生有这三碗水酒垫底,还愁何事不成。在山谷经行时,蓦地在对开的垭口间出现了一座雪山,重重叠叠,似远在天宇,似非尘世所有,放射着神奇的光芒,我第一次对圣山这个概念有了理解,这世上自有神圣的事物,或可一点一滴地去感知,不可索解。一路向西,登上折多山,此地海拔4298米,众人纷纷停车拍照,同行的朋友身体已有反应,有的觉得胸闷,有的头疼,开始服药。路畔所见,有成群的牦牛、骏马,有经幡,有密宗佛寺,有大开大合的群山,有宽阔湍急的激流,分明昭示和彰显了一种原始的壮美、大美;影片《指环王》所展现的爱尔兰风光镜头,类似的于此并不鲜见。尤其是路边不时呈现的藏式民居,民族韵味很浓,且非常之美,随之联想起中原地区的现代民宅,除了水泥六面体,全无传统文化或特色可言,将来拿什么遗留给后世子孙?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想来个中自有至理深义。

在雅江午餐。沿途有背包客包上写着“不搭车”,踽踽独行。穿越卡子拉山之际,最高达4718米,同伴一个劲说头晕,下车扶着车走,说脚底如踩棉花,我幸而无甚不适。山顶是大块大块的云团,几伸手可摘,不同的形状,东一堆,西一缕,衬着湛蓝的天空,特别诗意、灵动,这在内陆地区是绝难一暏的。一路行来,流眄所见,无不是绝佳景致,相机信手一照,都是无上风物;沿道傍开着小黄花,牦牛或散立山坡上,恬淡地吃草,也有时满山遍野皆是,堪称壮观。正走的途中,两头牦牛要穿过公路,车赶紧停下,已相距甚近,谁承想牦牛反倒转过身来,和车对视而立,瞪着浑圆的牛眼,不作声,你越按喇叭它越发不动,似乎要耍牛脾气,当车上保持安静,它才缓缓掉过身去,相伴着下坡吃草去了。过了被称之为世界高城的理塘,公路两边的牦牛群多了起来,如散落在原野上的棋子,星星点点,四处皆是,牧民们则席地而坐,似在对饮,似在漫聊,洁白的帐篷或集中,或三两一处,装饰着绿原。几经跋涉后,晚宿巴塘。

7月16日 微阴

早5点40起,迎面即见居所外两山兀立,上端的云如泼墨写意,在熹微的晨光中变幻;清脆的鸟鸣把夜色啭叫得一点一点褪去,有花的芬芳暗自沁人心脾。想起傍晚的阳光斜射在巴塘的山上,如佛光普照,不免会心微笑。

驶向金沙江边,又有一黑一黄两头牛立在大路中央,悠然自得,对这个世界的喧嚣不管不问,有了先前的经验,我们停车一旁,等它们想走了方才继续前行。在金沙江大桥侧畔的检查站领路条,这才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西藏地界,河边危崖高立,浮云如大团的棉絮,并不移动,惟江水呈禇红色,奔涌向前,汪洋姿肆,观之不免心生感慨。坐车上闭目沉想,在甘孜藏区穿行的时候,时有吉光片羽,感性的镜头出现,一只野狍突然在车前蹿过,毛色鲜亮的马儿在辽阔的青草地带有一口没一口地吃着,似乎是慰情聊胜无,在莽莽苍苍的陡壁间,看到一丛无名的花开得正艳,不可方物。入藏以后,背包客、骑行者渐渐密集出现,前后左右都不乏其人,友好地打着招呼。在路上,行走踏访或人生最美的都是在路上之过程。正行走间,突然看见一位僧人装束的朝圣者在磕长头,三步一叩,姿态非常虔诚,与空旷的幽谷却颇和谐,前方过来的一辆卡车停下,在朝圣者片刻休息时,说了几句藏语,然后车窗里递出10元人民币,朝圣者起身接了,然后又重复参拜,我们一看这情形,赶紧把车开向近侧,待其休息时也递了10元钱过去,他微笑着摆摆手婉拒了。观望着叩拜如一的身影,想到其面前横亘着一千三百多公里长途,忽地眼眶有些潮湿,无论走艺术道路,抑或任一种欲集大成之事业,无不葆有一颗朝圣者的灵魂,无不是走在朝圣的路上,甘苦自知,冷暖无言;所以朝圣者在磕长头的图景,是这世上最美的风景,值得表达一份深沉的敬意。

经行过芒康,进入拉乌山附近,此处山势雄峻,古朴雄浑,苍茫大气,不由得深为造化的鬼斧神工所折服。由于高海拔的缘故,总让人觉得离天甚近,与云为邻,云在峰顶悬挂,一忽遮去了山石,一忽缭绕在树尖;山道九曲盘旋,考验着驾驶者的技术与耐力,川藏公路之险峻,超拔,果真名实相符。有的山头终年都有积雪,无人登临,遗世而独立,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十分雄奇,厚重之至。东达山的海拔据说近六千米,在5008米海拔处有藏族老者牵一金黄色牦牛,沿途所见多为黑色,立时想起《红河谷》上那头神秘的白牦牛,于是骑乘合影留念。

接近邦达的时候,天空中飘浮着五彩祥云,紫色、橙色,粉色等,不一而足,透射出神异的光泽,非常祥瑞,也非常瑰丽。

7月17日 晴

6点40起,先想到观看一下四围山的变化,左侧的山头带着白雪的冠冕,又以贴近鬂边的云为饰品,再加上金色阳光的涂抹,分外壮美。右侧山顶的积雪更多,雪域圣山,总让人肃然起敬。同行有两个伙伴,已经成为海拔高度的晴雨表,海拔高一点,立马就有反应,话开始减少,坐座上昏然欲睡,海拔一降低,精气神立时来了,谈兴正浓,眉飞色舞,我们笑称之不用科学技术手段测量海拔了。

从波密一路行来,数缕云在山的腰际缠绕,非常具象地存在着,几近一步一景,颇养目怡心。路边小憩,一座小桥横跨江面,脚下是浩浩汤汤的帕隆藏布江江水,对岸是据称全国最美的云彬林,绿意正浓,笔直入云,似已在此呑吐千年,实气象超凡;云树江天,长空则是一味纯粹的蓝,实不失为摄影家的乐园。念起前几日稍纵即逝浮光掠影的印象,江畔有怪石粼峋,上方枯树盘根交错,酷似绝佳之盆景,尽现造化之妙。行至通麦大桥,有武警驻守,秩序井然,堪称天堑,虽昨晚已预先做了功课,听驴友们讲述此路如何之艰险,照的图片看上去甚至有些恐怖,因为属多塌方地段,在山崖间行走也没有护栏,真到这里还是颇为出乎意表,首先路面坎坷不平,颠得人发狂,刚行上崖道,就堵了近40分钟,索性都下车,该拍照的拍照,该一览山川秀色的继续浏览,紫外线的照射非常强烈,灼烧得皮肤直发疼。在一个转弯坎道处,由于太陡,每辆车折转的都很艰难。约走里许,整个全堵实了,山崖上逶迤着蛇形车队,据前排的人说,已等十多个小时了。通麦天险,果是名不虚传,警察从凌晨1点就过来执勤限行,有的车昨天晚上已经在这等着了,有的5、6点一大早过来。漫长的等待中,稳丝不动的甚至有点让人绝望,后来才发现堵死的根源还是缘于国人的素质,本来就是狭长的山崖险道,仅够对开的车交错而过,但有的车非要夹塞到另一车道,即造成瘫痪,大家都四目相向,莫名所以。两个多小时过去,终于在警察的调停下开始通行了,几位警员在烈日的曝晒下,跑上跑下,左冲右突,临爬陡坡时我们隔车窗递过去矿泉水和压缩饼干,他们摆摆手谢绝了,我们丢下就走。略向前有车倾覆,水果饮料等散了一地。接下来依然是颠簸的山崖路,向下看壁立百尺,如刀劈斧削,十分险峻,江水滔滔,但不失澄澈,随之联想到从甘孜到西藏区域,所见的河流,无不是激情四射,湍急奔放,可见水源充足,元气丰沛,所以纵横浩荡矫若游龙下山。

至鲁朗附近,车辆拥堵约五里有余,两位藏族小姑娘交谈说,昨晚三点钟就在这儿等了。幸好很快就开关放行了,和对面等待的车流相向滑行之际,大家幸福感特强。正行驶间,突地有人惊呼看到了五色祥云,一举头,云端果是异彩纷呈,绚烂之极,就都要下车拍照,前几日偶然聊起这个话题,我说看到了祥云,朋友们或略加质疑,这下乍一目睹,都极兴奋,纷纷拍摄了起来。鲁朗的石锅鸡很有名,曾经被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报道过,趁着余暇,几个人先在路边拉强弓射了一会箭,体验了一把古典意象,摊主是位藏族姑娘,面目轮廓清晰,貌似柔弱实则强悍,一箭即射中鹄的,羸得了满堂彩。石锅鸡的口感不错,很筋道,尤其是汤味鲜美,保留了食材的原味;其间不时有人兜售藏族饰品,计有蜜蜡、天珠、绿松石、星月菩提等,多为现代工艺品,已经很难淘得住老货了,这些藏族姑娘们长年如此,沟通全无障碍,所以交流得颇为融洽,买了一些物品后,分别合影留念。

在向林芝进发的途路上,正在观看云起云落,探讨着天际的这一云块是不是像龙虎斗,那块是不是像精美的佛首,前方蓦地出现了硕大无比的乌云,一团一团,四野弥漫着潮湿的气息,果然没走多远,雨点就珠落玉盘似的飘飞了下来,顿时形成一种奇景,一端是日光高照,一端是雨落纷纷,我们驾车在太阳雨中穿梭驰行,非常诗性,有种不知身在何地的浪漫之感。

7月18日 晴

林芝是一座很美的高原名城,气候温润,海拔高度适中,规划整饬的街面开着各色店铺,到夜深依然华灯璀璨,如仙子的柔荑清爽拂面的风,城市侧畔山上厚重的植被,都印证着这是一方水草丰美之地,宜居之地,不愧有雪域江南、东方瑞士之誉。初进市区加油的时候,山边忽地出现了一道虹彩,明艳之至,灵动之至,众人仰观之,目为吉兆。山坡上鲜亮的经幡,在风中飘舞,应有经文随之在大地上传播、散落,教化众生。

早晨从林芝开拔,依然在云山雾海中经行,路边一块块的青稞田、油菜地,都呈现金黄的颜色,想到田园牧歌,想到吟啸徐行,歌如行板。尤其是路途所见的江水与河流,无不是清澈见底,蓝到通透,用深蓝、碧绿似都不足以贴切形容之,这充满灵性的原素,向着远方酣畅淋漓地奔流,急管繁弦的水声,在深谷幽林中返响。由此我想到了家乡的那些河流,它们大多肤色晦暗,杂质横陈,别说接近透明,看上去不那么浑浊澄澈一些都比较珍罕。而适值雨季,倘不其然前几天所见的江河都会是碧波吧。经太昭古城,这里一度曾是大唐王朝和吐蕃交通往来的故道,也是茶马古道的驿站之一,由于要赶路程,未多事停留。在高原上,烧水煮饭不是件容易事,沿途去品尝过的饭店,都要用高压锅来煮面,海拔特别高的地方,连树木也不生长。行到米拉山口时,海拔5013米,同车的一位说脚底如踩棉花,走路身形都变了,一位说胸闷里出不来气,一位嘴唇发乌,说发烧了,说啥都不下车。粗看一下观景台上的人们,都多多少少有些影响,撒开腿跑的人几乎见不到。同行的朋友告诉我,上次看你在5千多米的海拔快步跑上岗坡骑到牦牛身上,我如果那样跑过去,非晕倒不可。大家都纷纷在牦牛塑像及界碑前留影。为这个海拔高度,大家联想到上一个高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卖雪莲的藏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戴个口罩,眉眼很清秀,照片转到朋友圈的时候,因为这姑娘又白又漂亮,就众口一词的认为是汉族人;这样问题就来了,一个汉族姑娘怎么会在这样的海拔高度卖东西呢?寻常人呆几分钟就觉得架不住。车上谈至正酣,七嘴八舌的建议搞一个“寻找最美藏族姑娘”的活动,出谋划策,不一而足。

距此行目的地拉萨还有六十公里的时候,是松赞干布的故里所在地,轩昂的牌楼,一块巨石上铭刻着介绍文字,园区里面所见皆是新式建筑。在阳光中前行,想到马上就要进入圣地拉萨,心里还是暗自憧憬和激动。这面的朋友接着,一起吃地方菜;然后去观看布达拉宫夜景,远远地看到圣殿在半空岿然而立,宝相庄严,通体肃穆,一砖一石无不透射出圣洁的光芒,在广场上立着,我甚至有一种瞠目结舌的震摄感,这才是人类文明至为优秀的部分,绝对称得上鸿篇巨制、黄钟大吕,其佛家圣容千年气象,实不可复制。接着一同去瞻仰大昭寺,寺门前有不少人在磕等身长头朝拜,沉浸在灵魂生活中,仿佛生活在另一个纬度,非此尘世所有。绕八廓街一周,不时会见到有人在用全部身体丈量这块净土,那种虔诚虔敬的姿态,有一种无比神圣的美,每一位看到者都会感觉到灵魂的震撼;看着他们五体投地,全身心地顶礼朝拜,我的眼角又有潮意来袭,如同看到了流光中的自己,惟八廓街夜灯微黄,僧侣往来,凉风习习,心如菩提。

7月19日 晴

拉萨在群山环绕中,碧天似辽远的海域,重云在阳光照射下如镶金堆银,气候很相宜,海拔恍然觉得和家乡也无甚大的差异,可安之若素。空气鲜净,水质甜美,四处都是佛寺,手拿转经筒的藏族老人,朝圣者,以及着紫袍的僧侣,连狗呀牛呀这些动物都异乎寻常的闲适,想躺哪儿躺哪儿,想站路中间就站路中间,整个城市都不像内地那样人总是张皇着忙,活得那么焦虑。

上午先来到色拉寺,门首的匾额上写着“色拉大乘洲”,分藏汉两体,来往的朝拜者及香客多如流水。到处都有转经筒,同行的几位曾不断地调侃,说我们纯粹是玩,你是在朝圣,言词中流露对信仰问题的隔膜,而一旦置身佛寺,在肃穆的氛围中,该转经时转经,该观瞻观瞻,可见环境的潜在教化作用。今天到来正赶上藏历六月初四,是释迦牟尼第一次开始讲经布道的日子,信众们为示纪念在这一天要去转山,因此大殿外朝拜的队伍挤拥不动,绵延甚长。廊间的宗教壁画十分精致,色彩鲜亮,屋顶的宝瓶等饰物如贴了金箔,在日光下一片辉煌,大殿外正在进行一场僧人间的辩经活动,你来我往,虽听不太明白,但其为学术之争佛法之论则无可置疑。一路行来,墙角独坐满脸沧桑念着经文的老者,正在布施的妇人,犹是少年的僧侣,以及成排的经筒前身着藏服的阿婆,都构成独特的风景,彰显着颇为感性的视觉印象及不同流俗的西域特质。我来至右侧的观音殿拜谒,布施后领了一条白色的哈达,然后敬献在菩萨尊像前,傍边立着的喇嘛将一根连通着佛像的棍状物放到我的额头上,且口中念念有词,大抵是祝祷祈福的意思。其后至扎基寺,整个寺院的规制并不是很宏大,但香火极盛,殿宇中供奉着藏传佛教的财神及莲华生大师等各种神像,一排排的酥油灯放射着神秘的光芒,信众们在门首先买一至两瓶川牌白酒,然后递给正殿左侧的喇嘛,喇嘛把瓶盖打开,全部倾倒在大桶里,朝拜者复在佛像前献上哈达示敬。身着紫色僧服的喇嘛们分坐佛像正前方两侧,念诵着经文,也有的在做糣粑,整个氛围有浓重的神秘气息和庄严神圣意味,令人不由对佛家圣境心向往之。

八廓街上店铺林立,人如涌泉,举凡天珠、蜜蜡、佛造像、法器、金刚星月等各色菩提充斥街市,我尤其在意一处名曰玛吉阿米的藏式建筑,据介绍这里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和心中至爱的人约会的地方,他留下的那些缠绵悱恻的诗篇,那些道歌,已经在有文学倾向的青年人们心里生下了根,成为大家念起西藏就要联想到的重要文化符号。这里现在已经改造成为一座咖啡馆,了解的人都想在此略作停留,品一杯饮品,静静感受一下诗歌中所呈现的意境,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里面的桌子都已坐满了,楼梯旁还有不少来客在等位置,我把整个环境漫然观察了一遍,就怀着对仓央嘉措的想像离开了这里,历史的记忆会永远定格在此的,至情至性和修炼参悟是否有冲突,是没有人会去详加考究的。

行至大昭寺门前,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冲击,地面四处都是在行叩拜礼的朝圣者,他们在身下铺一块垫子,把裤脚扎上,手上各套一木板或棉垫,然后行礼如仪,不间断地全身叩拜,这才是常说的顶礼膜拜的真实写照,虔敬其人,苦行其身,明证了信仰力量的强大与超迈。也有着僧衣者杂坐其中,用一个器物似在占卜什么,并解释一二。入门是四尊天王像,盖此和中土佛教相差无几,因适逢佛祖布道日,一众喇嘛正在大庭里举办法会,细察之,还是发现些微区别,中土僧众在办法事或诵经时,外观必肃然持重,而这里每位僧人各自朗声诵经,看上去并不庄重,甚至有诙谐之态,当然于修行亦属无碍。有一中年喇嘛,修为颇深,正在给游人纵横地谈佛理佛法,闻之受益。供佛的酥油灯一排排灿然高烧,墙上古老的壁画或为宗教传说,或记述着某些历史上发生的事实,精美绝伦的造像,建筑构件的沧桑古意,被信徒摸得乌黑发亮的护栏铁网,甚至幽暗旧敝的廊道,都让人心生崇敬,高山仰止。寺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的等身像,上面摆满了纯金的器皿,上供或加持的人把这里挤的水泄不通。总体印象是骋目所见皆精粹华美之至,那些黝暗的佛堂,逼仄而起承转合的楼梯,似都极为相宜,区别于那些貌似雍容富贵的新寺院。坦白地说,建筑学意义上的大昭寺并不是特别轩敞高大,但其在文化与宗教上的份量却无与伦比。

接着去小昭寺探访,僧众们在高声诵经,信徒在供上酥油或其它物事,寺院一周都是金黄色的经筒,每个都转转,气息都会觉得不匀。我又返身一个人坐在大昭寺门口,看着强光下朝拜不止的人们,以及如梭的行人,暗自发呆。一路上偶然静下来,都在思索信仰的问题,约略记得汤因比和池田大作有一场对话,把没有信仰的民众甚至归为非人类,这个世上,有信仰肯定比没信仰好,以德治国化育众生也必然包括宗教的范畴。

7月20 晴好

晚上得知布达拉宫的门票已预订好,颇为兴奋,向往已久,终愿得所偿。早上用过餐后,就向广场赶去,规定的进入时间是9点40分,但因山环路绕,走很长时间还没有找到正门入口,为了不延误,和同伴广场上快跑起来,当飞奔在3600多米的高原,只觉得人流如潮,相向而走,同伴喘的几次要停下来,朝圣的步履经过一番考验方能显出精诚之意,该如何登上圣殿谒拜想来自有宿命,早一时晚一时或许也非偶然。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分为红宫、白宫,伟岸峻极,望之如在天际云端,在如此之高的海拔,几疑非人力所可为之。一层层陡峭的台阶,正宜于信众及游人们仰之弥高,心生敬畏。殿堂入门亦绘四大天王神像,金装彩绘,怒目而嗔,非常神武;古朴的门环,墙饰上的密宗图案,立柱上精工繁复的雕镂,以及幽暗的回廊,华赡典雅的唐卡,供在案头的圣物,都构成一种至为神圣的氛围,有着亲近佛陀的欢欣。尤为让人过目难忘的是用各种矿石颜料绘制的大型壁画,有全方位展现五世达赖喇嘛生平所历及无上功德的,有佛陀本生传、观世音菩萨本生传,五世达赖喇嘛赴京觐见清顺治帝等重要题材和内容,五彩绚烂,样态传神,其文献价值可佐证史书。其次是佛造像,从雍容慈悲的面目到华美服饰,无不是精妙之极,王者气象,而且密宗佛像,多头戴冠冕,身披五彩衣,那尊释迦牟尼佛的纯金造像,亦是如此,一尊佛父佛母双修像,据说是密宗修炼的最高境界,佛父代表慈悲,佛母代表智慧,在中土被称为欢喜佛,实与性无涉。再就是在瞻拜之际令人惊叹不已的历代达赖喇嘛灵塔,五世达赖喇嘛贡献最大,所以他的灵塔最恢宏高大,金饰上嵌满各种珍贵宝石,最上面正中有一枚硕大的珍珠,据导游介绍,此非出自蚌类,而是来自印度一头大象的脑髓里,弥足珍贵,灵塔共用去黄金3721公斤。还有一座灵塔镶嵌着各类绿松石,其它如十世达赖喇嘛的除了塔面镶金刚钻、红宝石等千余颗外,另耗去黄金3534两,可谓穷极珍物。另外坛城的概念也很有意思,其中七世达赖所建造的胜乐本尊坛城,设计了理想的佛国净界,充满殊胜,不由漫然联想到黄永玉构思制作的天堂之钥,至今还静躺在凤凰的博物馆里。

我很在意圣殿里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有关的物事,向导游求证,得知一为仓央嘉措的造像,我细瞻仰之,这位尊者圣徒,面目清秀,身躯并不高大,结跏趺座于法台宝座上,右手呈修法印,戴通人冠,披格鲁派高僧装;另一为西大殿,西侧正中设有六世达赖喇嘛宝座,上方悬乾隆御笔“涌莲初地”金字牌匾,我久久注目之,在心中描画着仓央嘉措昔日在这个大殿端坐着,向信徒们讲经的场景,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站在东北角的壁画一侧,静静聆听其温婉的软语,口吐莲花,传道解惑,殿宇内安静得能听见时间流动的声响。

12.走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路上 篇十二

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 学生就发展什么。回顾以往的语文教学, 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

一是课堂主体性体现不足, 教师充当主角, 学生充当配角。课堂缺乏平等的交流, 师生的互动, 这样的课堂往往低效, 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二是人文性体现不足, 语文课重知识传授, 轻情感教育。对真的坚持、善的追求、美的感悟, 是语文课人文性的核心体现, 是语文课的生命。可如今, 语文的工具性还在, 可人文性没有了, 舍本逐末, 确实可悲。

怎样才能弥补这些不足, 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呢?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堂要少一点“一切行动听指挥”, 多一些学生的自主参与。有人说:“在每个孩子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作为教师, 我们都应该学会欣赏这“特有的音响”。而要实现这一理念, 我认为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小组建设。在教学中, 我首先让课代表调查学生的成绩、个性特征、智力水平等, 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 一个班大概分为10-12个组, 一个组由六人组成。小组分好后, 最重要的是选一个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性格外向的小组长, 让他们与组员结成帮扶对子, 确实做到兵教兵, 兵强兵。教师这时也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例如我在进行“走进苏东坡”专题时, 先引导学生全方位地阅读、理解,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对话交流。下面是交流的一组镜头:

第一组同学抢先发言:“我很喜欢苏轼那种坦荡的胸怀。听, ‘竹杖, 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 但他对自己的风雨人生潇洒镇定。”第二组同学从另一角度谈了自己的阅读体验:“苏轼对妻子刻骨铭心的爱拨动了我的心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这是一种思妻之痛, 他的这种爱是超越生死、穿越时空的。”后面还有很多同学精彩的发言, 课堂末尾我在同学们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人, 因为格外的痛苦, 才有他伟大的成就。昔人虽已去, 精神却永驻。在这个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 大家表露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同时又收获了别人的个性感受, 多层次地获得了思想启迪。

二、春风化雨细无声———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我觉得, 语文课堂中, 师生的情感是流动的, 变化的, 它就像一首歌的旋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以想象, 一堂没有情感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

因此在教学中, 我也是积极去寻找文本与生活的关系, 寻找走进孩子心灵的方式。如我在教史铁生的《合欢树》时, 我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感受母爱。我先引导同学们不断地朗读课文, 深层次感受文中母爱的伟大, 然后伴着《烛光里的妈妈》感伤的旋律, 我轻轻地说:“同学们, 母爱是毫不张扬的, 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崇高的爱。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母亲的眼泪中总是含着许多爱和希望, 让我们对操劳了一生的母亲轻轻说一句:母亲, 您辛苦了。”伴着我的话语结束, 教室里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我看出了同学们想要急切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 于是让他们随堂写下关于母亲的短文。学生的情感是真实的, 学生朗读的声音是哽咽的, 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一个个不同母亲的形象。我被学生深深的感动了, 课堂的结尾, 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同学们, 让我们共同努力, 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只为了天下所有辛苦的母亲。同学们都在默默的点头, 似乎在下决心, 又似乎在许下一个诺言。其实这只是一篇普通的散文, 但却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感情风暴。

所以我觉得当我们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时, 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然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13.走在青春的路上作文 篇十三

他人的眼中我们是时间的富翁,拥有着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他人的眼中我们不务正业,每日如脱缰的马驹般放肆的游戏般成长。

他人的眼中我们也是无知的人,因为我们在挥霍着他们所谓回不去的时光。

可我们不在乎那些人的眼光,青春本是多姿多彩、放肆张扬,我们不可能等到一切尘埃落定,我们老到迟暮的时候再去做某些不顾一切的事情了。

我们有我们青春的梦想,就像小时候梦想遨游太空一样,总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总爱做一些肆无忌惮不计后果的事情,那的确足青春的优点,无所畏惧,无忧无虑。

可我们终究还是稚嫩的孩子,就如前面所说的我们才一只脚踏进成熟一样,童年时那种青涩的模样仍旧常出现在我们的脸庞,成长的路上也总会有许多的痛苦和悲伤,当我们匆匆忙忙地追随时间脚步的时候,也总是会被成长中的困苦所磨的遍体鳞伤,我们就会觉得迷茫,就会想一直停留在年少的路口,不再向前走,可无情的时光岁月,总会将我们推至成长的浪头,然后让我们经历协雨,经历风霜,直到最后变得无坚不摧。

时间是最好的打磨器,它能够将成长中的所有棱角都打磨出光滑的痕迹,岁月无声无息,总有一天我们会将双脚踏进成熟的殿堂,脱离青春青涩的翅膀,然后幻化成成熟的模样。

14.走在人生的路上作文 篇十四

青春是美好的,它让我插上翅膀去追逐理想。青春的道路上,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其中艰险无数。它需要我们用汗水筑就坚实的路基,凭借信念指引前进的方向,利用智慧开启希望的征途。青春是花季,处处是温情,关爱,处处是鲜花,掌声;青春也是雨季,处处是沼泽,泥污,处处是泪水,坎坷。一不小心,便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便会在青春这条路上漫无目的地徘徊,便会走向岔路,错路。

鲜花诚然美丽,掌声固然醉人,但请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不再沉醉于鲜花、掌声,不再迷恋风云人物;不再钟情神秘自然,找回真实的自我,在激烈的竞争中步步高升。摆脱曾经的浮躁与不安,让今天的务实来展示真我的风采。

也许,生活上的失意,学习上的痛苦,与人交留中的摩擦,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使我们惆怅、空虚、迷惘。但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停滞不前,这些只不过是青春路上的小石子,不会绊倒我们。我们要把这些不愉快的事当作身上的泥土,尽力抖下去,垫在路上的不平处,铺就宽阔的大道。

青春的路上会枯燥、乏味。学习让我们放弃了许多,让我们的生物钟彻底紊乱,把我们的神经弄得非常紧张。然而,青春也有它的美丽,这种美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的。

青春的路还很长,让我们散发憧憬的火焰,燃烧心中的激情,让欢乐回归疲惫的心灵。有喜有忧,有色有香,有花有果,这就是青春之路。

用手拂去昨日的狂热与浮躁,用心握住今天的执著与沉寂,走好青春之路。

15.走在创业路上 篇十五

很多国外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很高, 而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例还不到1%。巨大的差距反映出多方面的问题, 比如大学生缺乏创业的经验和知识, 容易走入一些误区;高校中创业教育欠缺, 难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相关政策尚不配套, 毕业生对创业的社会环境不太适应等等。怎样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观念、走上创业之路?热血澎湃之余, 如何理性选择、审慎起步是摆在每位创业者面前的题目。本文中三位大学生的创业经历, 可以对这个问题引发思考、提供借鉴。

从简单到复杂先生存后发展

创业者:林书

创业成果:时光书店

创业感言:由于我们几个股东都是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在校大学生, 所以在初次尝试创业的路上吃了很多亏, 走了很多弯路。我的感触是, 大学生创业, 一定要记住, 要从简单到复杂, 先生存后发展。

下午5点钟, 时光书店里已经坐满了学生。“欢迎光临!”林书招呼着客人。林书是福建农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受母亲的影响, 有着很强的经济独立观念, 在经营书店之前, 一直在外面兼职, 支付大学的日常开销。

林书上大二的时候, 学校团委为鼓励在校学生创业, 将学校的复印店、礼品店和咖啡店拿出来让学生们竞标经营。“在下午的阳光下, 能有个舒服的地方看看书是一件惬意的事。开书店, 一半是理想, 一半是赚钱。”抓住这个契机, 经过多番努力, 林书和三个好朋友合伙竞标到了书店。他们重新粉刷了原本胡乱涂鸦的墙壁, 在同学中征集创意, 将书店装修成了温暖, 并有着大学生专属气息的书店。

当然, 创业一定不会一帆风顺。林书说, 由于团队的几个股东都是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在校大学生, 所以在初次尝试创业的路上吃过很多亏, 走了很多弯路。由于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和投入规划, 花了很多冤枉钱, 比如购买了不符合书店风格、无法充分利用的液晶电视;比如在没有任何人的指导下就签订了条款于自己很不利的合同……一项项的不如意, 加之经验的缺乏, 几个孩子关于创业的美好梦想一度险被残酷的现实击退。

后来, 他们想通了一个道理, 不能一步登天, 也不能对自己要求太高, 要从基础做起, 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对于第一次创业的我们来说, 主要是获得创业的经验, 即使失败了, 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以后再次创业也是有很多益处的。”

心态好了, 市场开拓也渐渐找到了方向, 为推广书店, 他们在学校里派发传单;为突显小店的特色, 他们在书店里举办读书沙龙, 书店渐渐有声有色起来。

对林书来说, 总结自己的创业经历, 最深有感触的是心态的变化, 从开始的浮躁转为安静, 从起初的盲目转为理智, 他们由衷感慨, “从容的心态是创业的基础。”

市场分析不能少行业调查是关键

创业者:小冯

创业成果:3D游戏制作公司

创业感言:有了金刚钻, 也别轻言揽瓷器活。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 行业调查、市场分析绝对马虎不得。这是商场, 不是游戏场, “重新游戏”的机会并不会时时有。

2006年从四川大学毕业, 小冯进入了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工作, 成为一名技术人员。这是一份让不少人羡慕的工作, 公司实力雄厚、工资待遇不菲。但是“大公司, 小角色”的工作现状让小冯不怎么有满足感。“工作任务是规定动作, 工作职责、范围都要听从别人手中的指挥棒。‘我’只是一个机械动作的操作者, 做出来产品没有属于‘我’的标记。我要做款属于自己的产品。”在大学时代就萌生的创业念头此时此刻变得更加坚定。

综合了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所在行业以及自己的兴趣考虑, 小冯把创业方向锁定在电脑游戏制作上。无论是行业发展前景, 还是考虑到国内现有的竞争对手情况, 这两个项目都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游戏制作主打的是编程能力, 要求过硬的编程功力以及对游戏的热爱, 这两点我都具备, 把握较大”。经过踏实的前期调研, 小冯终于做了决定。

2009年, 由小冯和几位川大同学一同开始创业。“都说创业的第一年是最难的, 但是对我们这个行业却不然。”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 加之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 以及之前工作时积攒下的收入做资金保证, 一年的产品开发顺风顺水。工作室的第一款游戏软件完美推出。

在小冯看来, 闯市场的“金刚钻”有了, 市场闯起来好像不是大问题, 但是几个月的市场推广却让他倍感受挫。之前在英特尔的工作经历, 只是埋头于产品研发, 根本不用担心市场的问题, 真正自己办公司, 才知道“缺乏社会经验, 不懂得怎样和客户保持沟通, 维持关系, 好几单业务跟着跟着就丢了”。客户方面的工作经验, 丢几次单就能慢慢学习到了, 但更大的拦路虎却是盗版产生的阻力远远高于入行前调研时的估计。这对我们的市场是个很严峻的挑战。

“商场不是游戏场, 对市场没有全面、细致的前期调研, 贸然入行, 是创业的大忌。”创业几年的小冯有这样的感触。

创业不只为赚钱满足小女人渴望

创业者:小文

创业成果:自己的服装店

创业感言:有计划, 不打无预备之仗, 谋划好你接下来的事情, 对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有恒心, 万事开头难, 咬咬牙挺过去;有机遇, 机缘偶合, 事半功倍。

渴望拥有一个大衣橱, 里面装满漂亮衣服, 并与姐妹分享对美的感受, 这是一个“80后”女生小文创业的初衷。5年前, 从高校毕业以后, 小文一直从事着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设计工作, 与多数白领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不过一直以来, 那个关于“大衣橱”的梦想最后促使了她走出创业的第一步。

“终于在2011年看到了一处合适的铺位, 其他各方面的条件也成熟, 就一边工作一边开了这间服装精品店。”小文说, 在服装店刚开张前, 除了懂得挑选衣服外, 她对经营一无所知, 无论从店面装修风格到待客之道, 还是衣服的定价……这些都要从零开始学起。

“那时候, 我们刚试业, 有顾客选中了一件衣服, 问要多少钱, 我一时间也不知道应该卖多少钱, 原来自己还没考虑到这方面, 后来只好随便说了一个价格, 最后当然是亏了。”小文说, 刚开始创业比较难, 很多经营的小细节都要靠自己摸索积累, 就连服装店的名字也做了很多妥协, “考虑到市场本身的因素和传播效果, 自己最喜欢的店名, 最后一个都没有用上”。

一年以来, 小文很庆幸店里没有出现大差错以及和顾客发生不愉快的纠纷, 她说, 这也可能是由于自己一路以来在背后花了很多功夫, 轻易出错的细节都留意到了。

“我不是纯粹为了赚钱。”小文说, 店里的每一件衣服都是经过自己精心挑选回来的, 看到这些漂亮的衣服穿到合适的人身上是件幸福的事情。时至今日, 小文还是一边做自己的设计工作, 一边兼顾服装店的经营, 她更愿意把这个地方看作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的场所。

关于创业, 小文以为, 在自己四周的不少人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 却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没有走出第一步。

稳稳当当求发展立好创业第一站

创业者:林兴

创业成果:桌游吧

创业感言:开店之前的市场调查非常重要, 想象的和实际的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 不打无预备的仗,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既然走上创业这条路, 就肯定累, 还要经常动脑筋, 不辛劳怎得世间财。

大学毕业后就有创业打算的林兴, 直到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接触了一款桌面游戏“三国杀”, 最后开启了他的创业之门。

“当时‘三国杀’还未风行, 桌面游戏还不太为人所熟知。”林兴对记者说, “当时就想, 桌面游戏这种‘不插电的低碳游戏’既绿色健康, 对环境设备要求简单, 又能增进朋友间的沟通交流, 的确是不错的玩意, 应该会受年轻人的喜欢。”

后来他才了解到桌面游戏在欧美已经流行几十年, 而在国内仅是方兴未艾, 于是他和合伙人选择了桌游店作为自己创业的“第一站”。

“究竟是刚毕业的人, 资金不会太充裕, 一部分还得靠家里的资助。还有就是对桌面游戏能否为本地消费群体接受, 心里没底, 当时也没有做太具体的市场调查, 可以说开这个店有点冒险性。”林兴说, 做这个决定时, 资金、铺位等问题一度让他很苦恼, 一切得从零开始。

2010年7月林兴开始筹备开店, 还专门到大城市的同类店去参观学习, 找桌游的进货渠道, 学习一些大型桌游的玩法, 以及设计收费经营模式, 两个月后桌游店正式开张。

“究竟是新鲜的玩意, 大家都好奇, 一开张之后客流源源不断, 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林兴说, 他们发现店内吸音问题未解决令顾客互相干扰, 人手上也比较紧缺导致服务跟不上, 收费也偏贵让不少人望而生畏, 饮品的质量强差人意, 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后来, 他们就多找朋友帮手, 重新制定收费模式, 慢慢的度过了开张最繁忙的那段时间。

开店以来, 林兴熟悉了很多好玩的朋友, 拥有了一批固定的客源, “大家希望将这间店看做一个工作之余聊天放松的地方, 很多人对它都有感情了, 我会坚持做下去”。

上一篇:农产品食品安全现状下一篇:提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