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4-07-22

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精选8篇)

1.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一

小班化教育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富裕后农民孩子们向城市的流入,农村小学的生源出现了自然的萎缩,在这种形势下,实施小班化教育就成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新的教育模式和授课形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实施小班化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

小班化教育

教学管理

必然趋势

我们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既要考虑他们的成功,也要考虑他们的失败,失败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磨练。但是反复的失败对于学生这种幼嫩的心灵是无法承受的,经常的失败必将导致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相反如果轻易地探索就能得出结论,也会诱发学生浮躁态度的滋生,所以教师要把握学生探究的达成度

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富裕后农民孩子们向城市的流入,农村小学的生源出现了自然的萎缩,很多农村学校形成了人数少于20人甚至更少人的小班,有的学校只能隔年招生。在这种形势下,实施小班化教育就成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新的教育模式和授课形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实施小班化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少,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辅导,学生人人都能在充裕的空间内充分活动,个性得到更全面、更和谐的发展,真正做到师生互动,激发聪明才智,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内涵。首先,小班化教育不是单纯地减少班额,而是小学教育改革和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以学生为本,全面推进小学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我们不能单纯的用经济学的效益观来衡量小班化教育,认为效益低,而不为之。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用新的教育价值观和效益价值观来看小班化教育的价值。其次,实施农村自然小班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作为农村小学更应该尽快

实施小班化管理,才能尽快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动脑操作能力,综合表达和表演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小班课堂教学,确立了学生“敢说、大胆说、人人说”的局面。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小班化教学能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表现出更为主动和积极,参与面更广,个性更为鲜明,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中年级作文片段描写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构思好的片段,然后在全班相互交流,看谁写的精彩并且有侧重点。这样,自己构思,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人人有机会获得别人的赞扬,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3.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小班化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和发展的空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性。真正作到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过去一节课是优秀学生的舞台,一节课中,只有少数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只是听众或观众,没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在小班的课堂里,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分组教学、分层指导策略的实施,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发现--交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4.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探求知识的引导者小班化教育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它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不同个性孩子的能力,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及教学技能上的“一专多能”。所以,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其次,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应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服从学生的发展、需求,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第四,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双方共同学习探索,发现规律,教学相长。

5.小班化教育有利于营造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使学生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师生关系和感情更加融洽教师和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伙伴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小班化教育带给学生的是温馨的环境和人文的关怀。在小班的教室里,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老师发动学生人人参与美化教室环境。在教室的右墙和后墙,在“小小读书郎”栏里贴着一学期里孩子们所读的优秀作品及心得;“每周之星”栏目里开展“学习之星、纪律之星、创造之星”的竞赛活动;在“童年的世界”栏目里随时都有学生的作品,包括写字、数学、美术制作等轮流展示。每次展览,都激励学生进行评价,使展示动态化,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持久保持。这样不仅使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能得到锻炼,暂时的学困生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小班化教学减轻了教师课内的压力,能腾出精力来大力开展课外活动。以前我们农村的学生都不能去看花开、观落叶、去种植,现在可以有组织地感受自然,能激发同学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享受生活。另外,实践活动课可以真正落实,带着学生走进田埂、走进树林,深入田间学种植、走向社会搞研究。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畅所欲言,愉快之情溢于言表,校园内散发着温馨的气息,既是学园又是家园。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具有农村特点、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行之有效的小班化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效果有效化,使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转变的主旨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得知识转化。已成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孜孜以求,就一定会创造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2.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二

1 关于音乐教育本质的哲学讨论进一步深入

当代在职业教育中, 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在教学中能够被人反复的认识并且加以思考, 各种新技术成果广泛的、及时的利用在教学体系中, 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 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扩大, 朝着普通话与广泛化发展与推进。伴随着目前年国际之间的交流逐步增加, 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工作都在不断的进行探究和深入思考, 使得各种新技术和新成果不断涌现, 对音乐改革的意义和认识也在不断的增加和深入, 为目前职业教育的音乐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考依据。

音乐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 是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之中, 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从艺术观方面来, 在音乐教学的研究和改革中, 需要从根本方针和原理入手, 针对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合理完善的总结并且能够及时的解决。在目前的音乐教学改革中, 它的核心内容是通过音乐教学宗旨的完善和改革来促使音乐教学模式的改变, 由于音乐教学是人类音乐教育实践的产物。这种观念取决于音乐哲学观念的确立, 同时包括对音乐的价值、音乐的社会功能、培养何种音乐人才等的看法, 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的问题, 观点也因人而异。随着人们对音乐的本质、价值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 音乐教育观也在逐步修正和完善。在音乐教育实践领域, 音乐教育哲学观因其为音乐教育学科所提供的宏观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意义而备受重视。所以, 职业教育音乐教育领域围绕音乐教育哲学观的讨论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而正是这些讨论最终不断地深化着人们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当今职业教育音乐教育领域围绕音乐教育哲学的讨论, 流派或主要观点大体可分为四种: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实践哲学、功能哲学和强调“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文化哲学。

2 科技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教育领域

20世纪, 科技革命呈现出空前高涨的发展势头。20世纪40年代以后,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掀起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在现代社会, 科技展现出的力量是令人惊叹的, 它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 社会意识观念迅速变更。就音乐领域而言, “科学技术对20世纪音乐的影响, 与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力度是成正比的。”

当今, 科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音乐教育领域。引起了音乐教育深刻变化。从音乐教学内容的空前扩展, 教学方式革命性的变化,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等等。无不反映了科技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当然,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知识更新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互联网正逐步成为学生的重要信息源。而当今的教师早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然而, 面对宽泛的音乐信息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很难有效地进行选择。而教师在学识、能力、经验上具有较大优势。教师如能率先获得相关的音乐信息资源, 从而提出指导意见.指导学生高效地获取、利用音乐资源和信息。则会更加提高音乐教育的效率。20世纪80年代, 德国的音乐教育界就曾提出:“教师应当到年轻人 (学生) 所在的水平上去引导他们, 并努力满足他们的愿望。”因此, 当代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转换出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咨询者、组织者, 为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学习和解决问题提供指导已成为一个职业教育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3 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人类进入21世纪, 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 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 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为了努力构建适应2l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 形成了一场历史上影响最为广泛、深刻和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

各国音乐教育界普遍认识到, 音乐教育不再单纯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而应是全人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宽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学生喜爱、学习、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共同的音乐教育理念。如在日本, “音乐、艺术课, 被认为是与中小学生快乐有关的课程, 该课程注重使学生获得音乐活动的喜悦, 培养其一生喜好音乐的态度。”

4 音乐教育视角的转向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无疑已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教育变革思潮中最富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

5 结论

3.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儿童;早音乐教育;实践;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75-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全面发展,因此儿童早期教育就越来越重要。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快乐源泉,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应该被忽视。社会应该给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更多的重视。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不但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挖掘具有很大的意义。音乐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声音表达各种情感、呈现画面。在进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儿童想象力的激发,引导儿童走进音乐世界,切身感受音乐的美妙,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合理想象。同时,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的听力和记忆力。儿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会对音乐的节奏、音色等产生感觉,进而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在不断重复某段舞蹈或者重复演唱某首歌曲的过程中,儿童就会渐渐记住,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平衡儿童情感,增加儿童的自信心。聆听音乐可以影响儿童的情绪,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儿童安静下来,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儿童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当儿童的情绪低落时,音乐可以改善他们的心情,平复心境。儿童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时往往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他们与小伙伴面对面交流,这样有利于促进儿童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营造愉快的气氛,进而儿童的音乐感受更加深刻。在与小伙伴、老师的交流与表演过程中,儿童的自信心能够得到加强,表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在音乐游戏中,儿童还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进而培养儿童对集体的情感,游戏规则又能让儿童产生纪律观念,培养纪律性。

二、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部分家长由于观念的局限,他们没有认识到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对于音乐教育大多是只重视技能,而忽视感觉。他们认为只有学习乐器、唱歌和跳舞才算是进行了音乐教育,而大部分家长并没有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加之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不高,不能辅导孩子学习音乐,因此,我国家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很缺失。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一门音乐技能,强求孩子参加社会机构的音乐补习班,一心想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完全忽视孩子的音乐天赋和音乐能力。同时也忽略了音乐带给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意义,单纯追求技能的培养,忽略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样同样不利于孩子的音乐教育。除此,有些家长盲目投资,为了孩子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他们给孩子报各种音乐补习班,求多不求精,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孩子会因为压力大,没兴趣,知识繁多等原因厌倦学习,消极练习,最终半途而废。

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设施都不完整,音乐老师的素质也不高,学校对于音乐教育也不能给予足够重视。这样,学校的音乐教育往往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三、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

首先,抓好舆论建设,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儿童,树立榜样观念。例如我国钢琴演奏家:朗朗、李云迪,给儿童讲述这两位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与努力,让儿童产生崇敬之情,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力。

其次,学校和社区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参加专题学习,相互交流教育心得。在学习中,使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自身音乐素质,鼓励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家长对社会相关机构的辨别能力,正确选择优秀的教育机构,努力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给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最后,学校要提高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给予足够重视,增加音乐设施,提高音乐老师的专业素质。老师在给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音乐游戏是最佳的音乐教育方法。老师鼓励全体同学一起参与,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在聆听乐器伴奏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打节奏、伴着音乐舞蹈,提高学生的乐感。在播放歌曲时,要让学生一起大声唱歌,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音乐教学,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享受音乐。

四、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综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让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发掘儿童音乐天赋,给予后天支持,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展示空间。

结语

综上,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听力与记忆力,平衡儿童情感,增强自信心。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溢洋.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手段的拓展[D].新疆师范大学,2011.

[2]唐海玲.让儿童生活音乐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张晨曦.哈尔滨市区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4.中专音乐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四

摘 要: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素?|教育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中专院校应该加强对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视,促进音乐教学作用的发挥,维护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在中专院校音乐教学实践中,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严重限制了音乐教育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中专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对优化发展中专音乐教学的措施加以解读,希望能够为中专音乐教育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

关键词:中专院校 音乐教育 发展趋势

中专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中专教育质量对学生的成才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中专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专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着关键性的位置。所以中专院校结合当前我国市场人才需求,十分有必要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形成对中专院校音乐教学的全新认识,探索素质教育背景下强化中专音乐教学的措施,进而逐步探索教学现状的改善,为中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中专院校音乐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育事业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元素,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基础建设存在紧密的联系,甚至经济发展程度对教育事业的基本发展情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我国中专教育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能够明显看出中专教育起步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并且由于社会对中专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因此在中专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资源配置,教育科研力度不足,对中专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相应的限制性影响。特别是对于中专教育事业中的音乐教学活动来说,中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尚未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关注度偏低,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中专音乐教育的发挥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影响,甚至制约了中专院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1]。而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开始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门在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分析市场人才需求,提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中专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视,进而以良好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市场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促使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进入到社会相关企业中提供人才支持。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我国中专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受到普遍关注,并且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中专院校的扶持力度更大,切实加快了中专院校的发展进程,为中专院校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扶持和人才支撑。

纵然当前我国中专院校的音乐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可以预见,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日渐受到高度关注,中专院校的音乐教育必然会受到高度重视,音乐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和基本教育理念等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整体教育只想进一步提高,在明确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逐步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为我国专业教育领域音乐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由此能够看出,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中专院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教育更新、师资资源增加、教学方式调整等新教育形势整体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高,进而逐步转变为中专院校的重要学科,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

二、对中专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方法

纵观当前中专院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发展情况,发现虽然现阶段音乐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音乐教育教学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2]。但是能够看出,未来几年时间内,中专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必然会逐渐凸显出来,音乐教学也将会受到高度关注,逐步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将转变为学校和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十分有必要加强对中专院校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视,高度关注教学改革方式的探索,希望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发挥,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加强重视,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

近几年,素质教育思想已经在我国得到多年的普及和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专教育教学活动而言,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视,借助音乐教学活动辅助素质教育的开展[3]。因此针对现阶段中专院校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明显不足之处,校领导在进一步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并积极组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需要对音乐教学活动的目标加以明确,并对合格教育目标的指导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增强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切实突出中专院校音乐教学活动的效果,实现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强化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目标,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2.优化课程设置,凸显教学科学性

在中专院校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课程设置的优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全面探索课程设置的创新,并借助科学的课程设置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实施更为全面的教育和指导。因此针对当前中专音乐教学基本情况,十分有必要对课程设置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即在坚守原有音乐基础教育和节能课程的前提下,引入新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技能等,向能够确保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4]。同时,从中专音乐课程的本身设置角度进行研究,能够发现要想保证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凸显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在坚实音乐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突出音乐教育的兼容性,将音乐教育和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保证所开展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以音乐鉴赏课程的优化设置为例,传统的音乐鉴赏课程往往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歌曲的鉴赏和经典乐曲的鉴赏方面,教学理论性强,趣味性却有所不足,并且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和审美知识储备,但是却无法保证学生音乐技能的强化和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新时期在对音乐欣赏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成长发育需求适当的引入电影音乐欣赏,如《He’s a Pirate》、《Canon》、《Summer》、《Rose》、《Remembrances》、《Evenstar》、《Star Wars Main Title》等;音乐剧欣赏,如《音乐之声》、《 歌剧魅影》、《 猫》、《美女与野兽》等;也可以组织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活动,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这样,学生在欣赏音乐、音乐剧的过程中受到剧情的感染,形成深切的情感体验,切实丰富教学内容,融入多方面的教育思想,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也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审美意识和情情趣的培养,为学生全面成长夯实基础[5]。

3.对音乐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突出教材指导性

教材的选择对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所以在中专院校积极探索音乐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并结合教学需求对教学内容和音乐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增强音乐教材和中专音乐教育改革的契合度,保证所选择的教材能够真正服务于音乐教育的全面优化开展,为中专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效的支撑。在具体编撰教材的过程中应坚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确保教材编撰效果,促进中专院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全面优化[6]。其一,中专院校的教材应该突出专业化和代表性特征,并且所遵循的范围应该尽量广泛,适当的引入音乐剧、舞蹈艺术方面的内容,凸显教材的科学性。同时,为了凸显音乐教材的实际应用价值,应该适当的引入曲式结构和视唱练耳方面的教学内容,切实辅助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

如在视听练耳课程中可以将“三连音”作为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对三连音的种类进行分析,区分三连音、前

十六、后十六的节奏型,确保可以把握三连音的特点准确完成演唱活?印?

其次,在选择教学曲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全面把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确保所选择的曲目内容能够与中专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相适应,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相应的辅助。如爱国歌曲选择《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万里长城永不倒》、《保卫黄河》等等,在流行歌曲的选择方面,也尽量选择积极健康的歌曲,如《最初的梦想》、《水手》、《我的未来不是梦》、《海阔天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对相关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唯有如此,才能够发挥出音乐教材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进中专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4.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灵动性

在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中专院校在对传统的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尝试引入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情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在具体引入多媒体技术对中专院校音乐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后,教师借助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尝试开展图像、视频、音频辅助教学,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生动性和形象性,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理想的学习体验,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我国国庆阅兵的场景,并对比近几年国庆阅兵方面兵力变化,切实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播放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感的作用下深入学习爱国歌曲,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音乐素质,为学生深入学习音乐知识提供相应的保障[7]。可见在音乐教学改革中合理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深入学习音乐知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能为中专音乐教育活动的深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5.加强对中专院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障音乐教学改革顺利推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在探索对中专院校音乐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并从多角度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切实提高教师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为音乐教育夯实基础。首先,应该对中专院校现有教师展开教育培训活动,深化教师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并引导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引入更为先进的教育思想,辅助教育改革活动的全面优化开展[8]。其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适当的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让教师明确自身人才培养责任,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尽职尽责的为学生提供教育指导,辅助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

结语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专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应该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因此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探索落实素质教育的措施,以期保证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基于此,应该注意重新分析和审视中专院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进而真正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强化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切实推进中专院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5.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大趋势 篇五

黄桂晶 黄荣怀 张进宝 江新 发布时间:2007-10-29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应用能力建设与投资效益提高、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的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期,将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我国将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重要举措。“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等理念,已经成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各类重大战略方针的指导原则。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如果说“校校通”工程、“普及信息技术课程”、“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等只是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方面的起始工作,那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具体措施的出台,则是国家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表现。

随着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成功案例的逐步丰富,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已经有了众多经验。对于教育信息化必要性与需求的理解也日益深人人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信息时代更高的教育目标,形成信息时代学与教的新方式,促进学校组织的变革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是来自教育系统内部最强大的需求。而政府组织、学术团体与工商业三种强大的外部推动力,也造就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难得的机遇。

尽管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人们的预期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持续提升应用能力与效益的挑战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其直接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来自各方对“高投入、低产出”教育信息化的质疑与不满。

经过几年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我国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很多学校设备采购速度大大超过实际应用需求;高性能计算机只被用于简单办公需求,更多时间则是被用于娱乐;价值昂贵的服务器资源仅用于支持极少的访问量,而且管理极为不完善;先进的网络交换机每日流量很低,并经常处于故障状态;学校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与合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缺乏统一标准;信息安全、病毒管理没有有效方案,严重困扰应用;计算机教室每周使用时间不超过几课时,形成大量闲置等。这些存在于教育信息化中的浪费行为,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相比快速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则要落后得多。一方面,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高,没有很强的应用需求;另外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信息化教育服务相对单一也是制约应用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项目都是当前我国政府为全面提升应用能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然而,要想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使落后地区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困难依然相当严峻。

2.缩小数字鸿沟的挑战

OECD对数字鸿沟的解释是个人、家庭和地区间在获得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机会以及利用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的机会方面存在的差距。我国东西部和城乡间由于固有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尤为严重。

我国学术界与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均衡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稳定器,是社会进行再分配的一个调节手段”。教育信息化关注并致力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这是教育信息化的使命,也是发展契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突破时空限制和技术壁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和农村地区输送,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然而,实现这一目的前提是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首先需要均衡发展,由于历史积累、地理环境、思想意识、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态势,东西差距、城乡差距较大,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数字鸿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进一步扩大教育、进而扩大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我国已经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2001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准立项的“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2000年-2003年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联合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2001年开始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设立的“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示范工程”,200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开始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我国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落后状况正在得到改进,教育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这些努力有效地遏制了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的迹象,但数字鸿沟的消除,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助力于教育的均衡发展还需要人们持续不断的努力。

3.致力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挑战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目标。《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报告中提出的我国学习型社会基本框架是构建以学习型教育机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为主体,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是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组织,也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现现有学校体系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转变的一项基础工程,这就要求教育培训机构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制度安排上激活学校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

人们对教育信息化助力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教育信息化所能提供多媒体、超文本、远程信息传递、虚拟现实等手段让人们看到了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潜质。然而,向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迈进的路还很长,数以万计在职人员的能力及学历提升、下岗转岗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质认证体系的逐步规范等等都需要在更广泛意义上通过教育信息化寻求解决方案。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不论从个别化、引领性的个别单位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还是区域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活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大多归于“点”形态。这种“点”的形态是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探索并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也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具有一定普遍使用性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自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呈现整体推进的态势。

宏观来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涉及到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整体推进的内容;整体推进的保障措施的三个方面,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1.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 知识经济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灵活学习的社会。相应地,教育体系必须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灵活教育的体系。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亦步亦趋,正处于被动适应外围环境变化而进行体制变革的巨大压力中。这些压力从观念层面上包括(但不仅限于)来自多元知识观的挑战、来自学习内涵和外延变化的挑战,以及来自重新定位学校在知识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挑战。

教育系统的变革有不同的层面(级别构成),分别是教室层面的变革、学校层面的变革、学区层面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体制、教育法制,而后又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及课程改革,对于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直到近来才逐渐受到重视。通过不断迁移工商管理领域的变革经验,学校的变革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层面,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是教育改革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学校、由创造条件向改造实践转换的关键层面,是教育改革走向升华和成熟的重要部分”。

以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让人们看到了他促成教育变革(学校变革)的潜力。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不需要,甚至不应该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入学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学校),更不应该标准化运作和一以贯之”。1998年,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就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的论断,何克抗教授进一步将之论证为ME命题。

如果说,过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体制,或仅只是少量的改进和重组。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将愈来愈多的挖掘教育信息化对于体制变革的促进作用。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构教学过程从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外,信息化环境也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有助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并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扩散为主要形式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与做法,但多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世界银行“信息促进发展”项目《知识地图:ICT在教育中的应用》报告指出,(被调查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地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但很少被广泛传播,没有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当前,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正不断加深。对技术创新源头的理解,由原来的“科技和发明”或“市场需求”等单因素观点,逐步让位于“演进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多因素观点。由此引发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思路,也正在由原来简单的“将最新技术引人教育”转变到以“关注教育系统特征,充分考察教育系统需求、推广措施合理性、应用者特征、决策类型、关键人物以及时间特征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扩散思路上。该思路所遵循的规律属于“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畴。

在国际上,创新扩散是研究教育信息化的一种重要视角,也是一项前沿性的课题。关于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1)创新包括具体的事物,特别是科技类产品或技术,及抽象的思维和观念;(2)创新是个体主观上的认定,它是个体过去所未具有的认知经验和行为,与时间无关;(3)创新对个体应可产生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创新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两种,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层级扩散和刺激性扩散三种类型。

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由点到面的整体推进的态势,已经摆脱原来的局部地区试点后以个别、零星的“迁移型”扩散思路,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的扩展型扩散方式。扩展型扩散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迁移型扩散,具体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类似病毒扩散机制的传染扩散(类似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是层级扩散(某种类型的学校或某种角色、地位的教育者对其他层次学校或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自下而上的刺激性扩散(一线教育工作者或学校受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创新,并重新进入扩散进程)。

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呈现的扩展型扩散产生和日趋明显,是在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与教育系统的文化特征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信息化的发展日益受到文化特征的影响,推广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设备、软件,还有在教育系统中形成并日渐稳定的理念、方法、模式等文化要素。因此,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播特征。教育与文化传播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范畴。文化传播不仅是文化的推广,而是文化的创新与再造,这一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创新扩散理论成为当代传播学发展前沿的重大课题,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以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信息化,其扩散过程包含了个体层次的文化吸收与整合(教育者、被教育者接受新型文化、新事物的过程),也包含了由已采纳个体或群体向其他个体或群体的文化扩散。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技术制品的优势并不是影响采纳的唯一因素,受众的差异、决策依据与类型、观念领导者、管理者、组织环境等都可能影响创新的扩散。

3.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这就要求必须构建起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和人的多元需求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技术。这种本质规定性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型特征。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1)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服务特点的日益明显;(2)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初具规模,并表现出强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就其过程而言,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媒体与技术的引进,使得教育过程进行了重构,原有已经形成的整体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对这一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变革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极具挑战的,因此需要专门的组织与部门负责。伴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并不断壮大的教育技术机构,如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政府直属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和支持单位(如电教馆、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院等),正在这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变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服务特征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专门服务,如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管理与发布、网络教学支撑服务、网络通信系统等,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支撑部分。

此外,由于借助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面向全社会更为广泛人群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服务型特征的重要表现。目前,所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办学机构和模式使得教育服务的信息化特征日渐纷繁。各种类型面向基础教育的网校,将名校、名师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面向企业员工的E-Learning系统,将以提高员工绩效作目标,将工作与学习有机整合,从而构建起企业永葆持久竞争力的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构建的以卫星推送教育资源、以计算机教室作为辅助手段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基于信息化手段大规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创了信息化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新局面,从而打破了传统高校统治的高等教育市场。这些都清晰地表明: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传统教育的信息化,而是新型信息化教育,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结语

教育信息化正步入从点到面整体推进的发展阶段。在过去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以学与教的方式改变甚微。创新、变革以及在信息化环境下重构教育服务产业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

然而,在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促成教育创新、体制变革的服务建构的过程中,人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需要引导方能正确使用的变革之力,技术既可以用来支持和维护已有的(保守的使用、不产生任何变化)、也可以补充和扩展现有的(实现改进和重组)或可以推翻和改革正在进行的(实现改革和创新)。从教学层面看,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从教育管理和服务层面看,另一个操纵信息化这一魔杖的则是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管理者,他们决定着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来改善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内部管理与沟通,以及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和互动。

6.我国会计教育发展趋势的论文 篇六

5总结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带动了会计教育的发展,会计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应对措施,不断地发展会计教育事业.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预测到会计教育在今后的发展趋势,并且通过不断的改进会计教育体制,实现这一预测,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人才.在未来的会计教育中要根据已经分析和了解的问题和对策认真的对待会计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提高我国的会计人员的基本水平,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J].会计研究,(11):3-15+96.

〔2〕田冠军,张亚连.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财会通讯,(12):26-28.

〔3〕李震.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会计之友,2011(18):120-121.

〔4〕曾盛.新世纪我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5〕吴平.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03):112-114+120.

7.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七

弹指一挥间, 25年过去了。

可是, 毕业实习期间的音乐课堂教学留给我的至深印象并未淡去反而更加深刻。

2013年7月份的《中国教育报》上有题为“音乐改变人生, 快乐拥抱未来”的文章, 主要讲述德国梅塞德斯—奔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实施“快乐音乐教室”项目自启动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并预计年内将配备音乐素质教育常用器材和为音乐教师提供专业资质培训的“希望小学”由现在的125所扩到300所, 覆盖全国29个省区, 为逾十万贫困地区儿童提供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这个荒芜的角落终于有人来开垦了。

一音乐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 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 能够使真正有音乐天赋的人的潜能得到应有开发, 为后续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打好基础, 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

另一方面, 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 能使全体受教育者都获得一定的音乐素养,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美育育人功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 “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一看到美好的东西就会赞赏他们, 并快乐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 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为着一个目的, 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 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 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这些先哲大家的论述中不难发现, 他们更多地强调音乐教育对人精神世界诸多方面的巨大、深刻影响。音乐教育能熏陶人拥有乐观自信的健康心理;可以培养人形成健全、完善的性格;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使人品德高尚;尤其能使人享受快乐。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参加工作以来, 我先后在三所农村中学任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看,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专职音乐教师缺乏, 尤其在小学

引用《音乐改变人生, 快乐拥抱未来》一文中的权威调查数据:77.4%的“希望小学”没有专职音乐教师, 79.2%的“希望小学”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我所在的县区, 小学没有专职音乐教师的学校远大于77.4%;中学没有专职音乐教师的学校也在50%左右。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 音乐课只是由一些有音乐特长和爱好的教授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 用以弥补音乐教师的缺乏。

2. 教学必备的音乐器材短缺

我上小学时, 学校没有一样乐器。直到五年级第二学期, 新来一位姓袁的语文老师, 他腰板挺直、端坐讲台, 用自己心爱的二胡一边拉一边给我们教唱“天下闻名的朱总司令”。我生平第一次亲眼看见、亲耳听着那个神奇的东西发出那么美妙动听的声音。上了中学, 全校三个年级十多个班级仅有一架据说是“文革”期间为“宣传队”配发的手风琴。到了今天, 音乐课上没有教学用的乐器的学校仍十分普遍。有的学校用电子琴教学, 有的提着录音机进教室, 用于开展课外活动的器材更是奇缺。

3. 课堂教学不规范

第一, 随意性太大。义务教育阶段有统一的音乐教材, 但那些兼职的音乐老师们大多时候弃之不用, 性之所至, 选一些社会上的流行歌曲给学生教唱。当然, 流行歌曲并不是绝对不能进课堂。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以适应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为前提, 同时兼顾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 要进行选择和取舍。正如前面提到的, 七八岁的儿童唱“热情的沙漠”, 不知孩子们感受到了什么?他们有快乐吗?

第二, 内容太过单一。完整的音乐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乐理知识, 歌曲学唱, 音乐作品鉴赏, 乐器演奏技能训练等。但实际教学中只剩下了唱歌, 而且不识乐谱, 只跟着老师凭感觉唱。“音乐改变人生”一文中有调查数据显示:只有54.6%的“希望小学”学生能认识并唱出“1234567”七个简谱音符。在我们当地, 此项的百分比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第三, 教学的连续性遭到破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音乐课堂教学就没有严格地按教材施教, 背离了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此导致后续学习失去了基础, 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四, 课外活动开展空白。由于“四少”, 即少老师、少器材、少场所、少活动时间, 那么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就只能是学生心中的美好愿望了。

4. 认识存在偏差

开齐开足所有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际工作当中, 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文化课和音乐课考量标准事实上是“两把尺子”。对语数外等考试科目, 从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到组织实施教学、教学效果巩固、检测等常规教学环节无一不是细化管理、量化考核, 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断然不会出现“舍弃教本、随心所欲”的状况。质量是立校之本, 是学校的生命线, 而这其中音乐教学又占到多少权重呢?

三解决措施和策略

步入2012年,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已达到2.2万亿, 即占到GDP的4%。因此, 从物力、财力上讲, 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落后的现状是有基础的。

1. 从关注个体精神和谐的高度重视音乐教育

如果说过去农村中小音乐教育落后是受制于当时社会发展力水平低下、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那么时至今日思想认识不到位已上升为制约这一问题解决的根本因素。认识决定决策, 决策指导行动。如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内涵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样, 我们的教育也应该跳出狭隘的功利性目标, 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和关注生命个体全面发展的高度, 关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这是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滞后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2. 多渠道筹措资金、配备音乐器材

一直以来, 教学必备器材短缺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让独具特色的音乐教学失去了魅力和吸引力。在现有的国家财力条件下, 采取国家财政投资为主、地方和社会力量补充为辅的方式配齐配足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所需器材, 优先保证课堂教学正常开展。采取量力而行、地方投资为主、社会力量捐助和学生个人自愿购买相结合的原则, 逐步配备学生开展音乐课外活动的器材。

3. 双管齐下、弥补专职音乐教师空缺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能力不强是普遍性问题。具备系统音乐专业知识和扎实音乐教学功底的音乐教师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有计划地适当增大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招生人数, 让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去广大的农村从事音乐教学, 开创农村音乐教育新时代。另一方面, 对已在岗的音乐教师持续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 使他们能真正胜任工作。再者, 对新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的音乐教师要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创造专业发展和成长空间、增强职业认同感等各方面努力, 让他们进得来, 留得住, 为农村音乐教育坚守和奉献力量。

4. 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音乐课外活动常态化

在认识和器材到位的前提下,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是课外的基础, 课外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两者相得益彰、协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活动应该有内容、有计划、有时间安排、有指导老师、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力吸纳更多有音乐兴趣爱好的学生参加。每次活动要精心谋划、认真实施、及时总结, 以推动此项活动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结出丰硕的成果。

5. 规范内部管理使音乐课堂教学正规化

8.论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篇八

内容摘要: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既是一种艺术活动,又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的任务之一。发挥教师艺术魅力以及师生情感交融,改变以唱为主的课堂教学,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音乐教育视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已基本得到了确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十分迷恋音乐。我想让每一个动听的音符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滋润每一个渴望陶冶的心灵。因此,我们要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幻想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

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再加上有的教师音乐教学走入了误区,只为了上课而上课,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教师按教材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按规定被动的接受知识,被“拖”向既定的目标。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法与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走向反面。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呢?就必须要改进教学法,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发挥教师艺术魅力,师生情感交融

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沉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尤其是上课的前十分钟,教师一定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应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孩子不是老师情绪化的倾泻对象,他们也有尊严,他们不喜欢老师经常用命令式的口气跟他们说话。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大家说怎么办?”一类的话语,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们的意见,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练习演唱歌曲的时候,老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演唱甚至跳舞,尤其在低年级教学时老师应多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语言与动作。当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我们可以摸摸他们的头,贴贴他们的脸,说一声“你真棒!”;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拍拍他们的肩,说一声“要加油!”。我们要让低年级的孩子感觉我们像妈妈,让高年级的学生感觉我们像朋友。总之,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改变以唱为主的课堂教学,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音乐是情感艺术,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去想、去说、去听、去演、去感觉和体验。本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滋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的。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歌曲《小拜年》充满着过年的欢乐气氛,小朋友们又特别喜欢过年。在教学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会闻歌起舞。在按歌词内容做各种动作的基础上,让小朋友们自由表达过年时的各种情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时,让学生当导演,把歌曲编成音乐剧,学生各抒已见,有的编出了割草、播种、赶羊的动作,有的搭起手由低到高表演谷堆越来越高,有的表演家乡各种动物的叫声。学生千姿百态和充满真情的动作,既是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也是他们创造音乐的结果。诚然,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应包括游戏律动、演唱演奏、欣赏活动、思维辩析、创作想象等,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个人、小组、集体、自由组合、指定安排。“动”符合儿童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乐曲中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有助于启迪、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也更加热爱自己的音乐课堂。

(三)改革评价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性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完一首新歌时,我常常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来熟悉和巩固歌曲,小组竞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歌曲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竞赛前,我要求学生要认真聆听其他小组的演唱,并提供评分标准,让学生自己担任评委相互评议。然后引导他们从歌曲的情感、音准、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还评出一位最佳评论员。这样,学生在欢乐激烈的气氛中,不仅提高了音乐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知道了自己的优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音乐课并非“唱歌课”。大多数的老师都以一首歌或一个曲子来评定学生的音乐成绩,而这也必定要挫伤一些学生的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按教材内容选用唱、奏、跳等方式来进行表演,学生自己选出代表组成评委,分组进行比赛,在分组比赛后进行个人才艺表演。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考核过程中同学十分投入,课堂既轻松活泼又井然有序,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编排能力。

音乐成绩以“五分制”或“等级制”为宜。另外,学校对音乐教师的评价也应改变传统的只看比赛或个别尖子生的状况,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过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上一篇:初中上册差学生评语下一篇:项目招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