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

2024-08-07

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共13篇)

1.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 篇一

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

早恋,从字面上看就是过早的恋爱。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人们习惯上把早恋界定为“不到恋爱年龄而进行的恋爱”,关于“恋爱年龄”国家并无具体明确的规定,人们习惯上以如下两条标准作为参照,一是生活自立程度,二是法定婚龄相差的程度。用以上两个标准进行甄别,中学生间的恋爱,都可以称之为“早恋”。目前,中学生早恋现象并不鲜见,据有关调查显示,有越刮越烈的趋势,令教师和家长头痛。因此,对中学生间早恋进行研究,析其原因,找出预防措施和教育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中学生早恋,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不良影响,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同作用的结果。

1、性早熟是中学生早恋的内部生理原因,生理因素对中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当代青少年性成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早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饮食和营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性成熟的时间提前了,据有关调查,我国初中一年级女生(约12岁)中“来潮”者已有57.93%,初中二年级男生(约13岁)中,“遗精”者已有59.34%,他们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器官的发育,第二性征显露出来,加之体内分泌大量的雄激素、雌激素,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机能的成熟加强了他们对性的要求,对异性的爱慕,如遇适当的条件,随时都可能发生早恋行为。

2、心理上的“断乳”、与异性交往的需要是早恋的心理原因。随着青春期的来临,性的成熟。中学生的思想、性格、情感都在急剧变化,进入“第二次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渴求友谊,希望交朋友以倾吐心中的烦恼和迷惑,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是非观念不太强,分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其中意志薄弱者,认识模糊者则可能发展为早恋。

3、性信息的污染是中学生早恋的外部社会原因。近年来,电影电视、音像作品和文学艺术作品忽视社会教育功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迎合低级趣味要求。对有关两性的视、听、感等综合形象增多,剌激强度增大。诸如接吻、拥抱、裸露的“床上戏”随时可见,某些书刊对性活动的自然主义的色情描写,情节轻浮……。性剌激的增多,使青少年的性本能在客观上得到了强化。加之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性信息十分敏感,表现出过高的兴奋性,并受情绪的影响引发强烈的性冲动。这些都无疑对情窦初开、良莠难辩的中学生的早恋起了强烈的鼓动作用。

4、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当和失误是中学生早恋的客观原因。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忽视他们生理心理的变化;对孩子的管理教育采取粗暴专制的态度,对子女的交往横加干涉,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指导;这些,造成子女和家长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孩子深层次的需要在家庭得不到满足,只好在家庭以外的异性朋友那里寻求慰籍。来自学校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学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削减活动课程,校园文化单调,校园生活枯燥,使中学生过剩的能量得不到正常的释放。对性教育的认识不足和保守,使性教育在大多数学校得不到正常开展,而中学生对性问题又是急于了解和渴求的,那么,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有关性场面的描述就来填补这一空白了。

二、中学生早恋的对策。

早恋虽然符合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但并不是性成熟的必然产物。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一定的思想和意志所支配和控制,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无为”的。所以,对中学生的早恋,要加强研究,掌握规律,寻求对策。

1、加强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中学生阶段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由于中学生心理的成熟滞后于生理的成熟,他们会遇到许多困惑和不解。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有一种“成人感”但又处处要依靠父母;他们遇到难题想和父母谈,又不便开口,因此,丞需对他们进行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 应以性教育为核心内容,还应包括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性教育要注重性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结合,通过性教育使学生通晓某些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以

使其能正确对待随着自己身体发育而出现的来潮和遗精,预防有害的习惯和过早地性心理的觉醒,帮助他们减轻悦 和性成熟有关联的各种体验,避免由于出血和遗精而带来的惊恐,不安和害羞。性道德教育是使学生提高分辨性问题是非,美丑、羡恶的能力,培养道德意志的自控能力。使他们懂得:人不同于动物。其主要区别在人能控制本能欲念,动物则是自然流露。因为人有人生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使他们明了 青春期情感的烈马应受到道德和理智之缰的控制。

性知识的教育应掌握适时和适度的原则,不应使性知识教育成为纯生物的、自然主义的性知识启蒙,否则会带来有违初衷的诱惑力。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2、鼓励和指导好中学生异生交往。1青春期学生的异性交住,是青春期教育最受关注的问题,由于害怕异性交往有导致早恋增多,有些学校和教师人为地在男女生间高高筑起一条“三八线”。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越禁越多。因为“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严厉程度成正比”。(罗伯兰.罗素语)。其实,中学生以萌发和产生“性爱”心理,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有条件进行恋爱和建立婚姻家庭。在这段“延缓满足”期内,友谊正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补偿,但异性交往既可萌发初恋的情感,导致早恋的发生。亦可以使初恋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究竟朝那一方向发展,往往取决于教育者的引导。因此,作为教育者既要为中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无压抑感的健康的交住环境,尊重他们之间的异性交住,又要给予积极的恰当指导。要教育男生尊重女生,行动要讲究分寸,教育女生自尊、自重、自爱。使他们明确:

(一)友情和爱情的区别。友情不等于恋情友情可以发生在同性和异性之间。而恋情只会对异性产生,友情是对着大伙的,不排斥他人恋情则是单一的、排他的。友情是公开的,可以共同分享的,恋情是隐弊的,自私的。使他们认识二者的区别,有助于他们正确地分辩自已和别人的感情含义,保持一定的警觉。

(二)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接触,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青春期的学生正值情窦初开,在非正常情况下异性间身体各部分的接触都会产生:异样的感觉”。使人想入非非。

(三)求广泛忌单一。与异性的交往,要尽可能减少单独相处,要广泛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建立起广泛的朋友关系,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中与众多的朋友保持良好关系。

3、开展活动,拓宽兴趣,使青春期学生情感迁移。青春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智力发达,兴趣爱好广泛,这本是好事,但由于缺乏辩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也就易陷入低级趣味之中,过早地对性产生兴趣,出现早恋。教育者应及时地引导他们的意识和兴趣到认识的兴趣,运动的兴趣和社会的兴趣上来。首先向引导他们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刻苦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成为有用之才上。其次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把他们的注意力吸收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使他们的精神有所寄托,旺盛的能量得到释放。这样有利于预防早恋,也可使早恋的情感得到迁移,及时娇正早恋行为。

4、抓住苗头,防微杜渐。中学生的早恋大多是秘密进行的。但“日晕而风,础润而雨”任何事情在发生前,都会有预兆,都会流露蛛丝马迹。因此,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据典型调查材料表明,有早恋行为的学生发出的信息有:突然过分地追求时髦,讲究穿戴,修饰打扮;活泼好动、喜欢和教师交往的学生,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再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接触,经常瞒着父母和同龄异性单独去看电影或去游乐场;突然有人寄信来,而且寄信人不留地址,喜欢看有恋爱情节的电影、电视、言情小说……。教师若遇上上述情况,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心理状态认真分析,作出正确的诊断。一旦发现学生早恋,要遵循尊重、理解、关怀、信任的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认识早恋的危害,自觉矫正早恋的行为。111115、努力创设一个利于中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个体的教育影响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综合活动的结果。因此,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最佳配合是对中学生进行早恋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改善社会大环境,净化社会风气。社会各部门都要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电影电视和出版部门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亦要注重社会效益;文化部门对音像、书刊作品要加强查处力度,防止黄色音像、书刊作品泛滥;公安政法部门对贩卖,传播黄色淫秽书刊、音像作品的不法分子要坚决予以查究。街道、居委会、村委会要加强对学生的假期教育。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家长要端正教育思想,要关心子女的全面发展。对子女的早恋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明确早恋是子女生理发育成熟的樗,要鼓励和指导好子女的交往。要善于把孩子对性的好奇迁移到健康、有益的方面。为他们开辟新的天地。再其次,学校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教育好学生正确分辩外界的信息,提高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其次要密切与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指导,争取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提

高教育的实效。

2.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 篇二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 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 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 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 人口基数大, 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 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 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 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 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在短短几年内,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 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 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 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达到280万, 2005年将超过300万, 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 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 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 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 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 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 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 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 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 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 只有7%, 在地区的选择上, 选择大城市的有20.8%, 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 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 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 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 大学生在择业时, 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 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 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 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 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 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 没有市场意识,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 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 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 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 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 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 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 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 社会壁垒, 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 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 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 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 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 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必须调动多种力量, 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 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 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 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 到基层锻炼自己, 挖掘潜能, 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 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 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 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 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 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 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缓解了就业压力。

2. 高校的改革。

其一,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其二,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 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 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 开设具有专业特点, 实践性强的课程, 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 制定政策法规, 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 消除就业歧视, 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 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 规范就业市场。其次, 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 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 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 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 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 锻炼成才。另外, 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 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 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 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 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修池, 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岩松, 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

[3]王潍海, 腾玉成, 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 1989.

3.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心理健康 早恋 青春期 对策 诱发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75-01

一般而言过早出现的恋爱现象被称为早恋现象,如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由于早恋对学生的危害很大,所以曾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但屡禁不止,为了让初中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我们首先了解它并找到解决它的对策。近年来,由于营养的增强,以及现在食物中激素的滥用等因素,使学生的身体提前发育,使进入初中阶段的少男少女就渐渐告别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迎来了骚动神秘的青春期。由此从异性相斥期进入异性相吸期,对异性的注意也就变得越来越强烈。进人青春期后的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开始产生性意识。他们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他们注视着异性同学和自己有关的一举一动。逐渐地,在众多的男女共同交往中,有部分男女学生可能就会从对异性的好感转入一对一的早恋阶段。早恋的诱发因素很多,大多为以下几种: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自然本能作用,青春期教育的缺乏,青春期独立意识的作用,学校中一些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等。

因此,可把一般的早恋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炫耀模仿型:“青少年都爱赶时髦,攀比心重。”有些初中学生早恋,实际上就是出于炫耀、攀比的心理。他们对成人世界盲目向往和追求,以为能恋爱就代表自己的成熟了。盲目模仿,追求时髦,互相攀比,以求表现自己成熟。

纯真懵懂型:这种情况往往女生多于男生,大概受言情小说的影响,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就把精力转移到和异性的交往上,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期望自己也能“纯情”一番。

叛逆型:初中学生普遍有逆反心理。老师、家长发现男女同学走得近,不公开提出针对性怀疑和反对意见还好,一旦公开提出并教育,不但不能防止早恋,反而会让学生破罐破摔,让教育成为早恋“催化剂”。

浪漫寻乐型:求浪漫、玩潇洒为了填补所谓的空虚寂寞,只图一时高兴。

除此原因之外,初中学生早恋的还具有喜悦与茫然并存、半抑制状态等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的早恋开始时仅仅是好奇、模仿,有的是“一见钟情”或“一事钟情”;有的本无明确的爱恋对象,但一旦接触,发展神速。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具有热烈、冲动的感情特征,特别是他们把这种异性爱与枯燥而紧张的学习相比,感到喜悦和新鲜。但是在喜悦中他们又常常感到茫然,当收到对方充满爱慕之情的信条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而当老师或家长发现自己学习成绩下降并由此洞察自己的隐秘时,感到惶惑不安。

初中学生的早恋是处于一种半抑制状态。既隐蔽、含蓄,又率直、外露。由于他们多少意识到初中学生早恋是不对的,会影响学业与进步,家庭、学校、舆论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一种心理制约力,因而理智的抑制多于感情的外露。总的来讲,早恋的感情基础是真诚而健康的,出于对对方的仰慕。但也有极少数中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把女友作为消遣、玩弄的对象,把男友作为"靠山"或"保护伞"等现象,严重的甚至发生性侵害事件。

为了防患于未然,帮助初中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预防胜于治疗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一、开展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课,并且把性生理和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知识来破除对“性”的神秘感,懂得爱情的社会性与道德性。懂得这时的早恋与成年人有意识对异性的追求与对婚姻、家庭的意识,是有本质区别的。使学生对恋爱婚姻有一个初步的正确认识,特别要他们懂得,由于初中生感情上的强烈性和意志上的薄弱性,还不具备处理好恋爱问题的条件。同时,可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二、是适当多组织一些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并鼓励集体交往,如组织参观、郊游以及办墙报、搞影评等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得到有益的发挥,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建立起健康正常的异性交往。同时暗示学生在异性交往中要互相尊重、举止适度,开玩笑要注意分寸,讲究文明礼貌。

三、是单独开展初中女生 “四自”(自爱、自重、自尊、自强)引导。女同学进入青春期后,情窦初开,思想敏感,感情热烈,要使女同学在这个生理、心理的剧变时期,及时地注意控制、调节自己的言行,给女生灌输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和异性一对一单独独处。

四、是对“早恋”问题的疏导,除了一般的教育与引导外,还应做好个别心理辅导工作,这是因早恋问题有其本身的隐秘性。如对于那些反应灵敏,善于独立思考而又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可以采取心照不宣、旁敲侧击的暗示方法,使之受到启发而自我解脱。有的教师通过借一本书或赠一段格言或提一两个具有暗示性的问题,来对早恋的学生做工作,这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由此看来,“早恋"心理的疏导,有时还妙在不言之中。

对初中学生早恋心理的疏导,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综合教育,以形成必要的环境氛围使青少年精神焕发、拼搏奋进平稳地度过青春期。只要我们能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的态度、在缓和对抗情绪、满足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说理疏导,问题就不难解决。

参考文献:

[1] 贾晓波.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2.

[2] (美)黛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兹,露丝·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第九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5-1.

4.论中小学生早恋现象 篇四

姓名:李少餐

单位:湛师基础教育学院

邮编:524048 摘要:现代的中小学生性心理发展比较早,所以出现早恋现象也比较多。早恋现象不仅使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筹莫展,也令许多家长不知所措。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一旦陷入早恋,便意味着他们的学习生活陷入了一种真实存在的禁区。这这个区域里,会引发许多问题。学生因为早恋,会陷入认识的曲折,这是很可惜的事。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应付这种现象?本文从小学生早恋的现象、原因,如何面对早恋两方面论述。

关键词:早恋现象;早恋原因;早恋的影响,早恋对策 【正文】:

一早恋定义;早恋即是心理上未成熟的少男少女,有性意识的萌发而对产生了特殊的情绪体验,并有意识地爱慕异性的行为。

二、早恋现象;近来,在我们身边的许多中小学生,出现了不少成双成对的男男女女,他们会出现在大街上,公园里,甚至学校里,这样的“风景”随时可见。然而,人们对身边一对对穿着校服的学生恋人熟视无睹,这样,使“早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早恋的学生一部分是学习成绩优秀的班干,因工作的需要有更多的接触异性,容易引起异性的注意和追求。另一部分是成绩较差得学生,学习不好心理压力大,容易把精力转移的感情交往上

三、早恋原因

1、性意识的觉醒;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加之社会文化的宣传、影响,使现有青少年与过去的同龄人相比,发育更快,更快,行成熟的时间也提前了。行机能的成熟加强了他们对异性的爱慕和渴望,成为早恋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的低级内容搬上荧幕,深入网络,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产生负面影响。青少年处于心理的半幼稚班成熟时期,是非观念不抬强,分不清楚“早恋”与“友谊”,在加上行意识的驱使,极易感情用事表现过度的兴奋与冲动,甚至班级干部,学习尖子,也同样出现早恋现象,我初二的同班同学都有三对,而且都是学习很好的,有的连老师的批评都不怕。

2、角色模仿,体验特殊的情感

儿童玩“过家家”的游戏,都是男爱扮演者父亲的角色,女孩履行母亲的职责,这是他、她们从父母那里模仿学习了一个“丈夫或妻子”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他们这种潜存着的角色行为,随时都有实现的冲动,一旦到了心理成熟以后,这种冲动致使青少年寻求角色实现满足。加之青少年代友丰富二不稳定,渴望友谊的情感特点,特别喜欢与异性交往,交往过程中,喜欢有异性带来的那份从未有过得亲密、信赖、愉快与甜蜜的感受。还有,现在的一些广告,音像和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少男少女的亲热的画面,使未成年人深受诱惑,3、攀比心理

一些争强好胜的同学本来没有早恋的念头,但因为受到身边那些出双入对刺激,觉得没有异性想伴就没有面子,4、寻求心理安慰

有些同学因为父母离异或者学习成绩不好,心中空虚,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寻求安慰。

5、性教育比较保守

中国的性教育比较保守,性教育保守是产生早恋的教育原因,目前,中小学生的行教育虽然已引起了重视,但是,不少学校还是有教材不用,或虽使用教材,但对教材中友关性生理的章节,避而不讲,让学生自己看,性教育的保守使中小学对性产生好奇之心,并且对性产生了性的欲望,从而导致部分中小学出现早恋现象。

四、早恋的影响

早恋的现象虽然却却实实存在,但我们不应该强制反对与异性交往。而是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应有一定的尺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如果能相互提高成绩,那是好事。如果只是图乐,置学习于不顾,那确实是令人可惜的事。

我发现,1、早恋的人经常脱离人群喜欢两个人世界,行动比较诡秘,害怕被人发现,经常脱离同学,脱离班级,这样造成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疏远,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使他们与集体生活脱节了。

2、极个别早恋的同学,必然要分散精力,经常约会出去谈恋爱就没有时间消化功课,完成老师的作业,攻克学习中的难题,影响学习的成果,使成绩成了直线下滑的状态。

3、不良习气,部分恋人会进舞厅和影视厅,当看到别人喝酒、抽烟、吸毒等,女的就会叫自己的男友学习,因为女友觉得这样好帅。如果男的不效仿,女友就会

不高兴,对自己的男友发火。这时男的会觉得丢男人的面子,而且也会自责是自己是女友不开心的,同时不能让自己的女友崇拜自己,也觉得自己好失败,然后男的就会模仿别人,从而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还有如果男的家里不富裕的话,但是又得女友的面前硬撑。而自己又不好意思向家里要钱,那只有向朋友借钱,要是借不到的话就会在外面偷抢等行为把钱弄到哄自己的女友开心。

4、经济负担。恋人一起约会消费,如去逛街、吃饭、买衣服买化妆品、酒店、舞厅和酒吧,还有有时要送花或礼物给女友等,从而无形之中给家里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五、早恋的对策

1、对家长来说。作为家长要以疏导的方式解决这种问题,尤其是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要特别尊重青少年的看法,不要以家长的标准来要求。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还不是完全理解感情,所以家长英爱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感情,并分析这个时期的少年有哪些特征,让他们不要那么迷茫。而且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早恋是正常的,所以家长们不必要把早恋看成是他们犯滔天大罪,不可原谅的行为。如果家长按照以下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早恋问题,或许孩子们就会知道在感情面前怎样处理:①家长们珍惜他们的感情,并和他们一起审视这种感情,共同探讨中学生早恋问题,例如中学生该不该放下学习而去恋爱;在中学出现早恋你会遇到什么问题;你觉得你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吗?等等类似的问题。因为这样远远比强制性的制止的方法强。②家长进行换位思考,站到孩子们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观点和

思路去分析他们正面临的情景,或者你们会发现其实你们也有不足地方,这样就可以避免你们与孩子发生冲突而导致你们的关系进入僵硬的状态。③家长要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这样家长就能知道你们孩子真是的想法,而且这对于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和创造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④家长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并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谈一次,看看他们对谈恋爱与学习是否有影响的看法,让孩子去选择并权衡一下学习和恋爱哪一个更重要,这比我们直接干预他们的感情得处理方法更好。这样也是教他以后面对感情时,自己懂得如何处理。

2、对学校来说。作为校方如果发现学生有早恋的现象时,不要采取敌视的态度,切不可训斥、打骂、当街辱骂或学校公布和要求写保证书,因为这样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也将使学生遭到很大的精神打击,如果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逆反心理就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理因此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例如学生相互打架,学生自杀等不可想象的后果。反而落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学校在面对发现学生出现早恋的现象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更好:①早恋是无可厚非的,在压抑学生精神的同时,更不能压抑他们的感情。对于学生发生早恋,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些实践经验,让他们积累,沉淀,提升,长大。然后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现代的社会。②中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理性的思想,并不是盲目的早恋。现在的校园学生的压力太大了,任务太沉重了,学生们总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精神得到舒缓。所以学校要避免学生出现早恋的现象,就应该纾解学生的压力,并且开心理课程,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压力③中学生在读书期间渴望得到以为异性的关爱,并且希望自

己成为异性的眼球,可以显示出自己的魅力并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们正确对待爱情,并不是所有的恋爱都是美好幸福的,如果在一起将要面对好多困难。④学校是一个学期开展几次关于早恋的教育课程,这样是解决学生对异性朦胧的一种重要途径。⑤学校多开展活动,扩宽学生的兴趣看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

3、对学生来说。中学生也应该对这种现象抱有正确的态度,即使与异性交往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我们要正确交往。与异性接触,是扩宽我们社交捍卫,丰富我们的社交内容,扩大我们的交往队伍。通过与别人交朋友,我们可以体会友谊的快乐,与朋友同甘共苦的滋味让我们回味无穷。学生在面对这种现象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处理方式:①每个中学生应当拥有自己的感情处理方式,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控制好自己对异性的渴望欲。②一旦发现自己对某个异性有感觉时,而自己又无法放下自己心中的那份感觉,那就试着将这份感觉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5.论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篇五

论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信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当前应从健全信用立法、严格执法、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信用中介机构、加强道德教育等方面提高企业信用.

作 者:张丽春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26(3)分类号:B82-053关键词:企业信用 缺失 对策

6.论业主欠交物业费原因及对策 篇六

本文提要:物业管理企业收取的管理服务费,是依据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约定,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房屋及其配套设施、设备、场地进行管理、维修、保养,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而向业主收取的费用,这种费用的收取,关系到业主和使用人的切身利益。

一、物业管理按约服务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制度是物业管理的价值尺度。

物业管理企业实行按约服务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具有商品经济的非凡属性,也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具有商品(服务)交换关系,也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双方应确定和遵循一种价值尺度,这种价值尺度就是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制度。

(二)物业收费必须依据服务合同。

物业管理企业收取的管理服务费,是依据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约定,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房屋及其配套设施、设备、场地进行管理、维修、保养,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而向业主收取的费用。这种费用的收取,关系到业主和使用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相关服务的质量和程度。物业管理企业收取的物业费的主要用途: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来自:)社会保险和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等;物业公共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物业管理区域内清洁卫生费用;物业管理区域内绿化养护费用;物业管理区域内秩序维护费用;办公费用;物业管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物业公共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及公众责任保险费用;经业主大会同意的其它费用等。

(三)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行为。

物业管理企业在实施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资金作保证,它是企业正常运作和开展各种特色服务的必要条件。因此,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行为,业主及时交纳物业费,对于维护企业和业主的合法权益,改善业主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促进物业管理市场的良性、健康、有序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业主不交物业费的主要原因(一)部分业主对物业管理的实际内涵缺乏了解。

解放后,我国一直普遍实行着低廉价格的租房居住制度,几十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在这种制度下的生活方式。实行住房商品化和房改后,对私有产权物业实行有偿管理服务,从普遍意义上来讲还属于一个新兴的事物,大多数人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部分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了解甚少,不能从全局理解物业管理是有偿服务行为,对物业管理的熟悉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少数业主甚至认为: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除了保洁、保安、绿化外,自己的房屋(物业)存在的一切问题,包括建筑的质量问题,也全部应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所以,一旦房屋出现建筑质量问题,就将责任全部推到物业管理企业身上,并以此作为有力的“借口”,进而少交、欠交物业费。他们不十分清楚这些问题是由开发商、施工单位或因自己装修不当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居住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其责任的主体不是物业管理企业,也不属于物业管理企业实际工作职责范围。

(二)一些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不甚满足。

物业管理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检查标准,国家、省、市对物业管理出台的政策较少,《物权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对私有物权如何管理服务等等,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业主支付多少物业管理费,物业管理企业做到什么样的物业服务标准,如何做到质、价相符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造成了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范围的熟悉偏差较大。部分业主按照自己的想象,事无巨细地要求提供各项服务;而物业管理企业只能按照双方的合同约定、兼顾双方的利益,根据物业管理费的收缴情况,提供相应的物业服务,无法提供无偿的超值服务。对此,部分业主不予认可。

(三)一些业主以房屋质量问题为由而不交物业费。

由于少数开发商急于赶工期或一些施工单位没有完全按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使得部分房屋的建筑工程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非凡是屋面、阳台、飘窗、水管等处,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相对较多,业主入住发现后意见较大。面对这些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业主们不知道解决问题的程序和途径,不知道应该同开发商、施工单位(在维保期内)进行交涉和维权,而是把一切矛盾、意见和问题统统推向物业管理企业,让他们一揽子给予解决,让物业管理企业代为受过。(四)个别业主存在侥幸心理,刻意不交物业费。

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的物业服务具有社会性、整体性,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业主而不是个别业主,不能因为个别业主不交物业费就不进行物业管理和服务。个别业主在交物业费上存在侥幸心理,贪图小利,躲避、逃避或刻意不交纳物业费。

三、解决物业管理收费难的对策

(一)加强物业管理有关政策知识的宣传。

物业管理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一项物业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每一个环节。为使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建立良好的、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从根本上解[FS:PAGE]决物业管理收费难的问题,应对业主加强《物业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有关收费政策知识的宣传。物业费收取的标准、物业管理服务的标准,应经业主大会、物业管理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并公布于众。同时,媒体也要从企业和业主的不同角度,全面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提高广大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认知度,让业主在享受物业管理服务成果的同时,明确树立依据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交纳物业管理费是全体业主的法定义务的意识。

(二)加强物业管理企业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物业管理企业在现阶段应依据国家颁发的《物业管理条例》加强自身建设,在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首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制定出一套符合市场要求的管理机制,使企业的行为标准化、规范化。其次,在内部管理的细节上、机制上、服务行为准则上等各方面,切实落实好工作标准;要勇于挑战自我,按照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向业户提供高效、优质、贴心的服务。引领健康丰富的生活方式,营造文化内涵丰富的和谐家园,把细致的工作做到人们的心里去,从而赢得广大业主的满足和认可。同时,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

(三)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物业管理企业可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规定,对个别业主少交、欠交物业管理费的行为提起法律诉讼,但此项工作要有理有据。首先,要做必要的交流、沟通;其次,可以发律师函;再次,还可以通过业主委员会做工作。对经过做各方面工作仍无效果的业主,只能通过法律诉讼程序,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广大业主的权益,维护企业自身的尊严和合法权益。

(四)同开发单位一起做好房屋验收、交接工作。

为防止业主入住后房屋出现质量问题,在与开发商办理房屋交接验收的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认真细致不漏项,对有问题的房屋,要在开发商处理完毕后再接管。业主也应增强相应的维权意识,认真参与验房工作,把问题尽可能解决在入住之前。

(五)加强同业主委员会的工作联系,加强沟通,交流感情。

在业主委员会的配合下,共同做好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工作。

参考资料:

7.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自考助学,厌学行为,研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也逐渐从“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发展的转变,自学考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为社会输出了许多专业型高素质人才。

然而受市场经济效益模式的冲击,学校为了增加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自考助学班学生作为扩招后的必然产物其生源质量明显感觉下降,学生基础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自考学生长时间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差,导致教学任务的难度增大。

厌学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受客观环境、学习动机、学习者自身人格等因素影响,丧失学习兴趣,设法逃避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1]。高等学校学生厌学问题是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因此研究在校自考助学班学生的厌学行为具有现实意义。

1 自考助学班学生厌学行为的内在自身原因

1.1 目标不明确加学习成绩落后

开设自考助学班的高校,其目的是为想拿自考文凭的社会人员提供教学场地,提供在校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学为辅的自考助学培养模式。大学的学习氛围是相对宽松的,其自身控制力差加上无人约束,使他们行为更加放纵。一旦考试成绩较差,他们会自暴自弃,讨厌学习。自考学生成绩差有以下几点因素:

首先,其成员复杂、生源质量低;

其次,老师布置的内容,不能按时独立完成,个人能动性低;

再者,学生纪律性不强,混乱的课堂秩序让任课老师感到心情焦躁以致授课效率降低,使这些学生产生强烈的厌烦心理,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2 抗诱惑性差

自考学生在校学习时很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学校周边大多是生活消费区域,网吧、ktv、酒店随处可见。在这种氛围中,自考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还有些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课外兼职、谈恋爱等。他们总极具个人想象色彩,思维比较偏颇,认为玩游戏、谈恋爱获得的刺激感比学习来的强,做兼职就是提升自己以后的学习经历的荒诞思维。

2 自考助学班学生厌学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

2.1 课程设置相对简单

基于自学考试内容较为简单,考试容易通过的原因,自考学生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了较老版本的教学大纲,在某些课程设置上显得过于重复、机械或落后社会的理念。学生需要的或应用性强的知识又没有开设课程,导致学习积极性严重受到打击。

2.2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自考学生的师资力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聘用担任全日制本科学生教学的专职教师;

二是聘用返聘的退休教师;

三是聘用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

担任全日制本科生教学任务的专职教师除了跟本科生上课之外还要承担自己的科研任务,他们根本没有空闲时间来钻研自考教学,以致在某些教学内容上会有偷工减料的行为,授课内容会出现跟本科生授课内容一模一样的情形,这对自考生教学是极不公平的。

一些返聘的退休教师,虽然授课比较有经验,但难免出现疲惫和乏力的情况,在课程内容的把握上也不如专职教师们做的游刃有余,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刚上任的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讲课不是那么生动有趣、升入浅出。讲话有时出现卡壳、学生提出问题甚至回答不及时的尴尬场面。

2.3 教学模式转变较慢

自考的教育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明显差距。自考教学中,机械的理论性知识传授在教学运用中较多,而实际性的技能操作运用偏少。有50%的学生不清楚所学专业的内涵,不知道所学知识在实际岗位是否有用[2]。自考助学班学生的这种陈旧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学校培养的毕业学生无法得到社会认可。

2.4 考评制度比较落后

自学考试的评定标准以通过考试科目为主,单科考试只要及格就为合格,所有科目只要通过就能拿证。考试形式一般为闭卷考试,以笔试为主,但是存在的问题是考试形式基本固定,考试内容相对单一。考试内容基本不能让学生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感觉形式老套,很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3 自考助学班学生厌学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产生长远影响。在经济时代,许多家长为了改善家庭条件,让孩子能够过上较好的物质生活,选择大多经商或者出外务工。

家长们总是被工作或生意上的事情所牵累,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感觉总是亏欠家庭及孩子太多,于是他们用尽量给予他们金钱和物质方面的享受。殊不知,在生活中得不到关心的孩子,心理存在失落感,让他们学会用金钱去追求奢靡、浪漫的现代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

4 自考助学班学生厌学行为的问题研究对策

4.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纠正自卑心理的关键是建立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老师们需要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和肯定学生。学生取得了成绩,一定要给予正面评价。要学会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通过平等间的交流,使他们感到亲切。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他们的分辩能力,抛弃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为明确学习目标而不断努力。要让学生们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传媒方式来阅读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要弘扬社会中存在的正能量,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来积极学习。

4.2 加强学风班风建设

自考学生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良好的学风必不可少。他们需要通过规范良好的教学秩序,建立有序的校园文化,为一些想学习、想创业、想成功的学生营造安逸的学习环境。学校必须加大对自考学生平时考试中的监考力度,在考试过程中坚决杜绝徇私舞弊,规范考试纪律。只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为他们的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成为社会需要的可需人才。

4.3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考生的教学质量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三支队伍。专职教师应该经常深入课堂,询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成绩,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成绩。管理人员、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帮手,平时多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难处,及时帮他们排忧解难。专职教师务必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良好的专业教学水平对学生教学尤为重要。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必须注重个人的内涵及修养。只有教师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吸取知识,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处理事情时才能公平公正,让学生感到信服与可靠。

4.4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教学模式大多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而自考教育受传统模式影响较深,故其教育模式必然要受到改革。自考教学模式改革是一种既要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又要增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

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安排一些课外实践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利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详细过程,学生的记忆效果明显要比课堂枯燥的授课效率高得多。

自考学生培养的目标不是理论研究型人才而是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所以自考课程教学,教师尽量做到重视动手能力培养轻视讲解的固定模式,重点突出与自考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4.5 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针对社会需求,课程开设应明确学生学什么、会什么、做什么的教学理念。课堂不应该是任课教师一个人独白的课堂,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体验,学生也要将自己的需求和体验传递给任课教师[4]。教师教学形式不应拘泥固定的思维模式,课堂教学中应把多媒体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尽量让学生感觉到授课形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可以让老师与学生身份之间进行互换,彼此增加熟悉程度,既让学生点燃了上课的热情,又让学生学会了思考。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慕课、微课、掌上课堂、翻转课堂被大量运用到现代教学中来,学生可以随时参与进行学习,使传统的教学理念得到改变,实现了现代教学手段的多变。

5 结语

自考助学班学生应调整心态,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以积极的心态来适应学习环境,在逆境中发挥自己的潜能。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压力要及时审视自我,不断修正自我,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找到自身优势,不断的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刘洪翔.民办高校学生厌学情绪成因分析及研究对策[J].成人教育,2003.

[2]兰建美,罗瑞奎.高校学生厌学的管理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8.

[3]孙碧群,姜金花.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厌学情绪分析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教育学报,2014.

8.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 学习动机 弱化 原因 对策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二、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弱化的原因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二者的缺失将会导致学习动机的弱化。

(一)从学习需要的方面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需要也被称为学习驱力。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驱动力,主要是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的内驱力。

从认识的内驱力来看,把求知作为目标,学生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然而,语文教学的循环性很强,学习的内容也是反复被提及的知识,比如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不散”、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等等。学生长期学习相似的知识,心生厌倦,无法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人们都说写文章时都是由心而发,在语文课上,学生却被逼着写作,而所写文章中往往是无病呻吟的内容。从其中都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失望的,缺乏认识的内驱力。

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来看,学生并没有从自己的语文学习中获得相应成就的一种需要。语文学科并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迅速提高学习成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靠的是日积月累,仅靠一时的努力,成绩并不会有显著的上升,学生感到挫败,无法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和满足感。

从附属的内驱力来看,学习需要是学生为了获得老师、家长的赞许与同学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各个学生之间的语文成绩差异并不大,在学校排名中,数学成绩可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数学分数高,年级排名就会靠前,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努力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也会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而语文学科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无法得到附属的内驱力。

(二)从学习期待的方面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不等于学习目标,而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到的成绩不成正比,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就极易产生挫败感。加上缺乏外部条件与刺激物的刺激,以及消极的诱因——教师和家长不恰当的强化手段等掺杂在其中,这些因素抑制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望。

总的来说,种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训练方式,教师和家长不恰当的强化手段, 各种不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外部环境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弱化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语文学习变成纯粹的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极大地弱化了学习期望。

三、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弱化的对策

(一)运用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语文学习动机的弱化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二者一般是成正比例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弱化影响了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不明显更是对学习动机的冲击。

要想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就要教授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如果要处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必须正确地进行自我激励,做出合理的自我评价、判断和反映,使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成为学习动机的调节系统。面对消极的学习效果时,教导学生积极面对语文学习中的失败,从及时的反馈中帮助学生主动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为下一次的进步打下基础。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的同时,进一步运用表扬、奖励或指正、批评等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激发学习动机

有需求才有学习的动机,新的语文学习需求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激发。一是直接发生途径,教师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二是间接转化途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语文教师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能明确地从你的课堂中学到些什么,掌握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充分体现语文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有一颗对待学生的爱心,还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相同的教学内容经过不同教师的思考,教学思路是不一样的,或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的倦怠感,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学生、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互动

语文的学习并不像数学学科那样拥有固定答案,它往往是具有开放性的。教师引导学生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在讨论中会有新的收获,相互补充新知识。大部分学生更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伙伴之间相互勉励和启发。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习语文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成就动机会变得更加强烈,学生的自我要求也会提高。

3.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教师首先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语文教师这份工作充满热情与责任感,对学生要充满期待。另外,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其行为将会更加积极。因此,教师能引起学生理智上的兴奋感和内部的学习动机,对于成功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动机,能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学习效率的提高需要依靠学习动机的支持,学习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语文学习动机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高语文成绩。

(二)帮助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采取相关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帮助学生长久地维持语文学习的兴奋状态,因为学习动机的特性就在于它可以使学生维持行为的方向性和持久性。许多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这是错误的学习间断行为,教师必须以强化学习动机为目标,维持学生学习热情。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以求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与变化,授课的形式和内容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学习动机明显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教学。

(三)推进和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强调学生能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去学习,那就要他们具有充分的自主意识。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需要语文教学内容、形式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要求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后,就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达到自主学习探究的程度。

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动机系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要注重动机发挥效应的每一个细节,使之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师资格证统一规划教材编写组.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胡渊.试论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9.试论民事裁判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 篇九

试论民事裁判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赵弈涵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1期

摘要:近年来,民事裁判执行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困扰司法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目前,当事人对于法院工作的不满绝大多数源自法院的执行工作。虽然各级法院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执行力度,探索执行方案,但是执行难得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而直接导致了公民对于法律公平正义的信仰危机,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执行难得成因、对策等方面的探究,拟寻求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民事裁判 执行 缺陷 措施

一、民事裁决执行难问题的现状

所谓执行难是指对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定和判决,原本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性,但是由于各种人为因素从而导致失去或者暂时失去执行可能的情形。在实践中执行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被执行人难找。在民事执行阶段,经常出现被执行人拒收法院执行通知书,或者被执行人为躲避债务,举家搬离,下落不明等情形,公司也经常设置保安系统或者公司员工组织法院执行人员进入执行现场,导致执行难度大,当事人利益得不到保障等状况。第二,被执行人实际资产状况难以掌握。被执行人往往都会有多个户头,而其提供给法院的账户通常是空头账户,被执行人的实际资产状况法院很难掌握,还经常出现被执行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进行资产转移以逃避债务的情形。第三,协助执行人不配合。在执行阶段经常会出现具有法定执行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不与法院工作人员配合、不协助甚至刁难法院执行的状况,更有甚者协助执行人帮助被执行人隐匿财产、通风报信,或者重复扣押、查封、冻结被执行人被强制执行的标的物,对法院执行工作的开展和顺利完成产生了极大的阻力。第四,应执行财产难以执行,日常生活中被执行人强行撕毁法院查封令、扣押令擅自处置应执行财产的现象屡屡发生,极端的当事人甚至暴力抵抗或殴打执行人员,执行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造成民事裁决执行难问题的原因

(一)关于执行问题的立法不完善

执行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民事主体尤其是自然人的财产状况以及负债情况缺乏法律调整,从而造成《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执行措施很难在实践中操作。《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有关条款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银行、信用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情况,有权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同时,《民事诉讼法》还规

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仅仅从法律规定来看,人民法院的执行措施是比较全面的,也赋予了很大的权限。但是这些法律条文能够得以有效运行的前提是,人民法院能够详尽的掌握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而这种了解必然离不开对民事主体尤其是自然人财产以及负债情况进行调整的相关法律规范。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包括不动产住所,以及资金流向等只有所有权人是最清楚的,民事主体的资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存款储蓄、股票、现金、债券、不动产等。通常看来,一个有能力履行债务的所有权主体当他不愿意履行债务时,往往会采取多种手段转移或者隐匿自己的财产,导致人民法院无法执行被执行人财产。因为法律明确规定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的家属的生活必须费用和必须品,而司法机关对被执行人的实际财产状况一无所知,并且取证困难,因此,更需要建立起一套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当事人财产状况予以调整。

(二)法院执行工作力度不够

一部统一的执行法典迟迟没有出台严重影响了执行的力度,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执行的 29条规定过于粗略,即使加上高法的司法解释也远远不能适应现在日益复杂的执行情况,导致法官面对很多情况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在连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大可以得过且过,导致执行力度严重不足,还有就是一些司法解释、通知、批复、办法及其它部门法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条文,主要规定内容相当分散、缺失严重。比如对执行担保、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的处理,目前只是要求各法院按有关法律及司法解释办理,而没有作出系统明确的规定;对无故推诿拒不接受或协助法院执行的单位及个人均未作出明确规定。正是由于法律规范的疏漏,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继而影响了当事人合法诉权的即时实现。

(三)执行工作监督不到位

并不是所有不能执结的案件的当事人都没有履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能力履行债务而拒不履行的大有人在。由于对被执行人资产状况不能有效控制或无法掌握,很多被执行人的存款在银行长利息,被执行人整日吃喝玩乐,但就是不履行义务,人民法院也因无法查到其存款情况无能为力。再如,由于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不严,被执行人只要外出躲起来,人民法院就会因查不到其下落而无法执行。

三、完善民事裁判执行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民事裁判执行制度相关法律

执行工作的立法滞后,有关强制执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造成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行则无矩,使执行工作随意性很强;但如果法条不全,处理某些问题时,也会无法可依。强制执行工作是我国司法建设工作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审判、执行实践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执行人员深感立法的不足,当前,在我国把执行程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分离出来,单独制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强制执行法的条件已趋成熟。其表现在:第一,执行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债务人利用执行法规不健全的漏洞,逃避执行。执行立法滞后的现象已明显暴露。司法实践要求立法跟上已成燃眉之急。第二,我国法制工作的开展,立法技术的成熟,以及民事、经济、行政法律的逐步出台,法律的综合作用将更充分发挥出来。民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三,世界各国的立法模式采取了制定强制执行立法的趋势。如日本、奥地利、比利时等国采取了制定强制执行法的体例。制定独立强制执行法,吸纳更具体、更确实、更充分的内容,以适应日趋复杂的执行工作的需要的观念已在许多国家形成共识。

(二)完善执行程序,加大执行力度

作为真正落到实处的执行员面对人手财政的缺乏,行政方面的压力应该重新对执行庭进行设置,建立相对于法院和政府都独立但并不是完全没联系的执行机关,首先执行前期与法院协调以了解全案案情,与行政机关的合作就是要在执行员的监督下适当引入行政权力以便执行的顺利进行,我强调的是一个相对而言,是独立的,但又不完全是独立的机关。在我国,行政机关作为被执行者执行不了的情况很突出,他们的赖帐往往比社会上的一般被执行对象赖帐行为造成的影响要恶劣得多,但是他们的难处并不是绝对的,只要上级机关作出一定的合作就肯定可以给予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执行机关和上级部门作出一定的联系和协调就可以解决问题,面对社会上的被执行对象更是如此。有适当的公权力加入总好过几个法官带上法警去磨破嘴皮宣传法制的效率强得多,但是是否说由政府机关来执行呢?我国目前情况还不行,因为我国现在还在强调依法行政,离依法行政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旦赋予政府机关一个独立的强制执行权而且该权力覆盖了民事和行政方面,那是对我国的部分当权者一个相当大的考验。不论判决结果实际如何,和它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是否是不利于自己,只要它满足了判决所具有的条件,如既判力、判决作出的程序,他们就会自愿地去执行判决。相对而言,我国的某些人则是制度的投机者,他们不在乎制度所能带来的制度正义和社会正义,只在意它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如果给自己带来了利益,那么就会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并高呼天天理存在;如果给自己带来了不利,那么他们就会尽力办法去规避,而且到处宣讲社会如此黑暗。在他们心中,利益高于一切,只要法律制度的运行对自己产生利益,他们就会用尽一切救济手段来挽回“损失”。这时最有效的救济手段往往是公共权力。他们既崇尚权力,又害怕权力,在权力的占有者面前,他们要么委曲求全,甚至不惜以养成腐败的代价来求得利益。因此他们不仅是制度的不合作者,为了信仰,他们会寻求一切手段,包括牺牲法律制度来实现个人利益。因此不自愿履行民事判决也是能预见到的,所以应当建立一个既独立于法院和政府但又有适当的公权力介入和在法官的监督下执行机关。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保障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

执行难的原因是诸多方面的,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所以解决“执行难”不是哪一系统,哪一部门的事,是全社会的事,前面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已谈到,在金融系统建立法院执行信息系统,这样对被执行人存款就能及时掌握,并能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使案件及时得到执行,再如,对外出务工的人员或其他外出人员的临时住址,由临时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进行管理,并

及时通报给户籍所在地,这样,不管被执行人到何地去,人民法院都可以通过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掌握其行踪,对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明显有利于案件的执行。相信只要全社会上下都能够关心、支持执行工作,经过法官们的不懈努力,执行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彻底解决。参考文献:

[1]孙小虹,“克服执行难问题是社会系统工程”,载《人民日报》1999年3月10日.[2]梁红照《论我国强制执行财产调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载《强制执行与参考》总第10集.[3]李政、杨惠玲,《从“执行准”透视执行程序之立法不足》,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8).[4]张启楣,《执行改革理论与实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9月版.[5]王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遏止司法权地方化倾向》,体制改革,2002(1).[6]董林华,《关于“执行难”和“执行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思索和探讨》,河北法学2000

10.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 篇十

对的问题,这也是能否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促进行业协调持续发展,提升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的重大问题。本文将对2004年以来xx卷烟打假的现状,假冒卷烟存在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解决假冒卷烟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假冒卷烟存在的现状

xx作为首都,历来是贩假分子销售假烟的目的地。自从xx于2004年5月10日首次发现了利用烟机制造假烟的地下工厂以来,xx已经从过去的贩假重灾区变成贩假制假并存的地区,卷烟打假形势变得非常严峻。仅去年一年,在xx地区端掉制假窝点5个,查抄烟机十余台。今年制售假烟数量仍有明显增长,案值在5万元以上假烟案件184起,案值在20万元以上假烟案件76起;查获假冒卷烟22806万支;捣毁窝点147个。与去年同期相比,5万元以上假烟案件数量增长80%,20万元以上假烟案件数量增长260%;查获假冒卷烟数量增长78.3%;捣毁窝点数量增长98.6%。另外,今年xx地区还加大了对制售假烟网络的打击力度,成功捣毁制售假烟网络8个。

从上面的数字和案例中可以明显看出,假冒卷烟数量巨大,有组织、有规模、有网络的烟机制假活动屡打不止,随着国家对南方地区打击力度的加大,制售假冒卷烟呈由南向北蔓延趋势,这些都给xx地区的专卖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二.假冒卷烟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制售假冒卷烟有暴利可图是假冒卷烟存在的根本原因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经营者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 经营者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 经营者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 经营者敢于冒绞刑的危险。所以一些人在制售假冒卷烟所产生的高额利润的诱导下,宁可铤而走险。特别是xx卷烟市场具有消费水平高、消费群体集中、消费层次多元化,是许多制售假冒卷烟分子的窥测之地。

(二).工商业企业的“量本利”给贩假分子可乘之机

商业企业的“量本利”及成本利润率分析间接导致假冒卷烟大量涌入市场。商业企业在不变成本一定的条件下,经营低档卷烟面临的是微利或亏损,所以一些商业企业盲目追求高毛利率、高结构,忽视低档卷烟的经营,加剧了低档卷烟的市场供应不足甚至断档,市场缺货为制假分子带来可乘之机。

一些工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脱离市场需求实际,盲目提升产品结构减少了低档卷烟的生产。自2001年的卷烟消费税税制改革以来,国家实行从量与从价的复合计税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逐经济利益无疑是正常的。一些工业企业在卷烟生产数量符合国家计划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改造提高高档卷烟产品比重,减少或放弃四、五类卷烟生产,以减轻税负上升给企业效益带来的影响,造成低档卷烟市场供应紧缺的情况。还有一些工业企业有本位观念,没有从消费者利益考虑问题,以为低档卷烟消费税负担大和生产成本控制难度较大,企业获利较少,不乐意生产低档卷烟。

(三).市场供应不足和低档卷烟生产量的逐年减少,给不法分子生产假冒卷烟提供了市场空间

自2001年以来,低档卷烟的生产量逐年减少(见图1),给不法分子生产假冒低档卷烟创造了机会。造成市场供应不足、低档卷烟生产量减少的原因很多:

图1.近几年来低档卷烟产量及五类卷烟产量对比图(数字来源于国家局相关资料)纵行单位万箱

1.近几年,国家局加大全国范围内的卷烟销售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卷烟销售网络覆盖率大幅度提升,但各种档次卷烟供货数量没有及时跟上,一些不法分子看准卷烟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大量生产、贩运、销售假冒卷烟。

2.前几年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卷烟工业企业开始重组整合,原有的一些生产低档卷烟的小烟厂被大企业重组兼并。可随之带来的是,小烟厂卷烟生产结构也只能跟着兼并的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战略去组织,相应地减少了低档卷烟的生产规模。

3.随着国家整顿力度的加大,一些地下黑烟厂或计划外小烟厂被迫关闭,原来一直由这些烟厂生产提供的低档卷烟没有真正被及时填补,这部分低档卷烟消费市场也就成了行业经营管理的真空,造成了市场的又一空缺。

4.国家局加大对烟叶生产的宏观调控,加大对烟叶种植的科技研发投入,烟叶种植水平,烟叶的内在质量、可用性、等级合格率也随之大大提高。近几年全国烟叶收购量基本保持在3500万

担左右,低等烟叶年均收购量只有350万担左右,大大低于低档卷烟正常生产所需量,形成低等烟叶原料不足,影响了低档卷烟的生产。

5.目前,中国总人口中有7亿多是农民,大部分居住在农村,所以农村是个广阔的卷烟消费市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人均收入呈明显的增长势头。一些过去以吸自制手工卷烟为主的农民也开始吸

卷烟,而且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由于主渠道卷烟供应量的增长赶不上市场需求量的增长,造成农村卷烟市场供应出现空档,为假冒卷烟生存提供了空间。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中低档卷烟的需求量。农民工经济相对贫困,他们一般都吸中低档卷烟,中低档卷烟供应的不足是他们不得不去购买假冒卷烟的原因。

6.随着内管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使行业内部卷烟生产经营流通秩序明显好转,非渠道卷烟数量大幅下降,市场供应不足的状况有所显露。在卷烟生产经营不规范时期,一些工业企业超计划生产卷烟,一些工业商业企业通过非正常渠道销售计划外卷烟,国家局无法准确计算出实际卷烟消费市场大小,所以每年行业内生产卷烟数量总是大于计划流入到市场的卷烟数量。自2000-2004年以来,国家局相继开展了烟叶生产经营秩序整顿、财经秩序整顿、卷烟体外循环专项治理三个专项整顿,今年,国家局又开展了“两项检查”工作即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检查与同级审计检查,行业内部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明显减少,原来非渠道卷烟所占领的市场不能被及时填补,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对假冒卷烟的需求数量。

(四).专卖基层建设不配套,未能有效制止假冒卷烟

专卖基层建设跟不上,专卖管理监督不到位,致使一些地区假冒卷烟猖獗。一是县级公司取消法人资格后,部分地市级局与县级局的业务流程、组织体系和职能设置未能及时有效调整改造。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专卖与销售捆绑考核的现象,专卖人员不可避免地又成为销售人员,导致执法与经营不分,造成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实事,制约了县级局专卖管理监督职能的发挥;二是部分单位对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不能正确理解,产生消极懈怠情绪,对市场情况的掌握和关心程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市场监管力度有所放松;三是一些地区专卖机构合并撤消,专卖人员变动消减,专卖人员配备不足,专卖费用开支数额及方式受到限制等因素,给执法办案带来一定难度。部分专卖管理机构的职能不够明确,专卖基层建设不够健全,都严重影响了专卖执法的力度和效果,造成违法制售假烟行为屡禁不止。

(五).内部专卖监管力度不够

烟草行业在对计划外卷烟厂实施政策性关闭时,由于对卷烟生产设备管理、剩余原辅材料流向、生产核心技术保密、下岗人员流动安置等方面控制的不到位,给制售假冒卷烟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给假冒卷烟冲击市场提供了有利平台。在已破获的制假案中,发现制假人都有在正规卷烟厂工作的经历。

(六).联合执法机制发挥作用不足

执法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和联合执法作用发挥不够,烟草行业单方面执法力度不能完全适应卷烟打假工作的要求。近几年,xx烟草特别注重行业内部之间、与公安、工商、法院、检察院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充任发挥联合执法机制作用。今年共联合查办案件254个,其中跨区域联合办案36起,和公安联合执法175起,和工商联和执法73起。但烟草部门与交通运输、交通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还不够,致使对货运场站、各种运输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增加了违法运输监管和治理工作的难度,这些都给制售假冒卷烟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三.假冒卷烟大量存在的危害

造成假冒卷烟大量存在的原因很多,其危害也相当大。假冒卷烟主要有三方面危害:其一,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卷烟是一种特殊消费品,由于吸烟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为了控制卷烟制品生产和流通,国家对烟草实行专卖专营体制,并寓禁于征,对烟草实行高税政策。烟草行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假冒卷烟逃过税收环节,使国家税源大量流失。目前,全国每年查处的假冒卷烟约为200万箱左右,即使保守估算,税利也要流失60亿元。据有关资料介绍,每年查处的假冒卷烟还不到实际假冒卷烟生产量的10%,可想而知,国家正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其二,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假冒卷烟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对人体危害极大。一些不法分子用不符合等级标准的残次烟叶、霉变烟叶甚至蕃薯叶、香蕉叶、莲叶等作为假烟原料,焦油含量及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据有关部门检测,假烟中有害物质的含量都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三,严重地冲击和扰乱卷烟市场的正常秩序。大量假烟充斥市场,是导致正规卷烟价格下跌、销量减少、库存增加的重要原因。同时,假冒烟动摇了零售户的经营观念,加大了烟草行业做好卷烟经营和市场管理工作的难度,造成了市场的混乱,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运行。

四.解决假冒卷烟大量存在的对策

打击制售假冒卷烟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治理方法。疏是通过有效的政策和机制来保障卷烟市场的正常运行,并采用有效的宣传教育形式增强卷烟零售客户的守法经营意识;堵是充分运用内部管理手段规范行业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或运用国家行政手段依法严厉打击假冒卷烟经营者。疏则要从五方面着手:

一是合理控制成本,扩大抵挡卷烟生产规模。满足农村市场和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的需求。我们应该继续深化卷烟工业体制改革,组建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规模更大的卷烟工业集团,达到经营管理统一协调、各种资源统一控制,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规模效益优势,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但从经济学边缘成本角度来看,当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加以控制,否则生产成本不降反升。

二是建立新型工商合作关系,以市场为导向,行业共同负责满足低档卷烟市场消费需求。工商企业应建立一种责任机制,工业企业要对低档卷烟产量负责,商业企业要积极组织有效的低档卷烟货源,满足低档卷烟的市场消费需求,商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卷烟销售网络的功能,及时搜集市场反映的各种真实信息,向卷烟工业反馈;卷烟工业并以此来组织低档卷烟的生产,保证低档卷烟市场供应,建立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工商关系。有关部门可以将这种责任机制的履行情况列入相关考核指标体系。因此,当低档卷烟的市场需求得到满足,低档假冒卷烟流入市场量必然要有所下降。

三是加强卷烟打假保障机制建设。卷烟打假保障机制建设是做好卷烟打假工作的关键。卷烟打假工作意识要先行,卷烟打假机制建设是保障,要建立完善包括联合执法机制、情报网络机制和案件移送追刑机制在内的一整套保障机制,特别是要加强与交通运输、交通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和联合执法力度,才能确保卷烟打假工作有力地开展,减轻假冒卷烟对市场的冲击。尤其是要进一步建立对查处违法案件有功的系统内单位和职工的奖励机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更详细的奖励制度,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对案件提供重要线索、对案件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或其他重大立功表现的系统内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提高系统内单位和个人工作的主动性。

四是切实加强专卖基层建设。一些已取消法人资格县级公司要及时有效地调整和改造业务流程、组织体系和职能设置。地市级局要坚决支持县级局专卖工作,配备足够的专卖人员,保证专卖管理所需的各种费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县级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县级局专卖管理监督的职能。另外,专卖执法人员和卷烟销售人员要进行彻底分离才能提高专卖执法的力度和效果,有效地打击违法制售假烟行为。

五是增强服务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在专卖管理工作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增强服务零售户的意识,加大对零售户和消费者的宣传力度,使xx市近4万卷烟零售户自觉抵制假冒卷烟,彻底阻断假冒卷烟流入xx市场的零售终端。

堵则要从五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内管工作是维护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深化烟草企业改革的需要。因此各级烟草工商业部门应高度重视内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坚决防止非渠道卷烟流入市场,适当增加正规渠道卷烟的投放量,抑制假冒卷烟蔓延的趋势,为更好地落实专卖法、规范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做好自己应尽的责任。

二是加强对烟叶经营企业的管理。通过加强对烟叶经营企业的管理来减少烟叶经营企业生产的盲目性和无针对性,满足低等级烟叶的市场供应,从而减少低档假冒卷烟的生产数量。有关部门可以适当上浮低等烟叶级别的价格,保证烟农、烟叶经营企业、政府三方面的利益,充分调动低档烟叶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规范烟叶经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尤其是加强对烟叶超种超收行为的监管,防止计划外烟叶流入非正常渠道。

三是加强卷烟市场集中整治。当前,全国卷烟制假迅速向北移的势头已经对xx卷烟市场带来了明显影响,xx地区所面临的打假形势依然严峻,打假任务仍然艰巨。各专卖执法部门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组织开展不定期的卷烟市场集中整治工作。坚持以查运输、清市场、端窝点、打网络为重点,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整治力度,坚决端除xx地域内的制假窝点,摧毁盘踞在xx市场的贩假网络。

四是继续加强卷烟市场的监管。各专卖执法部门的监管要做到 “六个到位”,即:卷烟经营者户籍管理和信用分类监管到位,市场监管责任区、责任人和市场巡查到位,日常监管制度、机构到位,查办卷烟违法案件和取缔无照经营到位,受理处理消费者投诉与应急处置到位,监管卷烟经营大户到位。

五是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各级烟草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市场监管员和客户经理的培训和考核。培养建设一支思想到位、作风优良、业务熟练、执法公正的烟草行业队伍。对考核成绩不合格,业务不过硬,执法不公正的烟草内部职工,要坚决开除出烟草队伍;对在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的职工,要提高职级,并进行表彰奖励。从而,建设一支以“两个至上”为价值观、适应xx烟草改革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队伍,全面提升xx烟草行业的形象。

五.结束语

11.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缺失原因;对策

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网络中的不良文化已严重冲击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大量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扭曲,整体道德素质出现下滑。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重视人才学历的同时,更关注的是人才身心素质、道德品质。而自我管理能力缺失是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俗话说“育人先育德”,大学是社会高等人才培养的中心,大学教育中必须提高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视,進一步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

自我管理能力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1]。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管理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及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要求,正确调整自我心理,充分调动主观能性,有效整合自我资源,展开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组织、自我计划的一系列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活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他活动的实现都要建立在有效的自我管理基础上,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管理。

二、大学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分为四大方面:一,个人因素;二,社会因素;三,家庭因素;四,教育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学生思维成熟较晚,心理承受能力差,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认识和评价,向往自由和快乐,生活中放纵自己,没有真正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往往选择逃避,把责任推向客观条件。由于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就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管理自己。从社会因素角度来讲,社会因素对学生行为、思想产生的影响较大,网络的普及扩大了不良信息、文化传播范围,这些不良信息和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百分之九十二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百分之六十七的大学生对网络存在依赖性,百分之八十四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是生活中、学习中不可获取的重要工具,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社会不良环境、文化的影响下,学生难以抵挡诱惑,无法自制、自我管理,最终走向犯罪道路的事件数不胜数。家庭因素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影响也很大。目前我国多为独生子女,学生在家中备受宠爱,基本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生活环境正是导致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教育因素指的是教育的缺失,当前高校在教育中对多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成绩,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没有相应教育措施,导致教育缺失,造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对策

自一九九八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学生基数的增加使得学生素质难以得到保障。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低下,缺失自我管理意识,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势在必行[2]。想要切实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停留在老思路当中,发展十分缓慢,且流于形式,多在搞过场,不能很好的发挥教育职能,不仅教育方法陈旧,教育内容更是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缺少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缺少对学生个体感受的考虑,使得学生难以接受,甚至表现出反感情绪。想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职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将自我管理思想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展开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3]。教学内容制定时要贴近生活,坚持与时俱进,科学结合社会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教育方法上要摒弃传统说教模式,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思想、行为。此外,要树立榜样,发挥学生干部影响力,利用榜样作用传播正能力,从而实现“以学治学”,通过学生干部带动一般学生。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及时、有效的了解到学生动态,这对于教育计划的调整,教育策略的制定都有着重要意义。育人是教育者与学校的责任,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四、结语

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这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和教育缺失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积极融入自我管理思路,发挥自身政治教育职能,利用思想政治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海燕,吴冰月.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现状及干预措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2):88.

[2]张玉.90后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2.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 篇十二

一、学生早恋不是洪水猛兽

中学生早恋的出现, 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

首先, 现在的社会大环境刺激和催生了中学生的早恋。近年来, 电影电视和音像制品中关于两性的视听综合形象增多, 如接吻、拥抱的镜头随处可见。这些成人化的东西大大刺激了中学生的生理本能, 所以, 影视作品忽视社会的教育功能对中学生的早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当客观上导致中学生的早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他们只关心子女的分数, 对自己子女的生理变化却未引起注意。同样, 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 校园文化单调, 校园生活枯燥。中学生内心深层次的需求在家里得不到满足, 身体中过剩的能量在学校也得不到正常释放。中学生对异性又是那样好奇, 他们只好在同龄的异性朋友那里寻求慰藉。时间一长, 很容易导致早恋。

总之, 中学生早恋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我们绝不能把它看做是洪水猛兽, 或是当头棒喝, 一棒子打死。只有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我们才能静下心来找适当的对策。

二、给已早恋的学生多一些尊重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委员布罗尼斯说:“在已结束的二十世纪的教育哲学中, 社会凝聚力和团结与的尊严、协调一致的愿望和目的密切相关。尊重个人的权利与其责任感是并行不悖的, 而且鼓励男男女女学会共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对学生尤其是已早恋的学生给予应有的尊重。

当发现班上的学生有早恋倾向时, 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和家长联系, 共同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但是, 学生的早恋行为过早地让家长知道, 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反而会增加意想不到的阻力。因为, 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让家长知道自己的“感情秘密”, 一旦他们的隐私在长辈们面前一览无余时, 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进一步扩大事态。所以, 在和家长交流时, 我们适当替学生保守早恋的秘密, 不妨充当一个“偏袒者”的角色。尊重, 有时会使一个人产生极大的被信任感, 尤其是那些已早恋的学生。

三、寻找源头, 多做疏导工作

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早恋, 一是“堵”, 二是“回避”。罗伯兰·罗素说:“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 而且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它的兴趣, 因为愿意的力量同禁令严厉程度成正比。”几千年前, 大禹就懂得了治水宜“疏”不宜“堵”, 其实, 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和大禹治水有相通之处。只有我们多做疏导工作,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早恋的危害, 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学生的早恋。

首先, 我们应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关系密切的男女同学, 他们自己也分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友谊还是爱情。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两者的界限。友谊是有相同兴趣的爱好者或者性格相同的人彼此关心、相互帮助的友情。它不分男女, 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排斥他人。而爱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排他性, 它要求男女双方是一对一的交往, 它要求对方感情专一, 为对方负责。对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来说, 爱情之花还不到开放的时候, 而友谊之树越繁茂越好。我们应向他们提出“为友谊干杯, 让爱情止步”的口号;同时, 我们应鼓励那些关系密切的男女同学走出狭小的圈子, 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

其次, 我们应巧妙引导早恋的学生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实际上, 大多数早恋的学生内心深处还是想提高学习成绩的, 只是缺乏明确的认识。只要老师巧妙地引导, 他们会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一位班主任发现班上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早恋倾向。经过耐心地谈心, 这个学生向班主任说出实情。谈完以后, 这个男生急切地问班主任:“老师, 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班主任不愧是高明的老师, 她亲切地对这个男生说道:“既然这位女生已走进你的心里, 你无法躲避, 那你就正视这种感情, 把它接受下来, 让它安安静静地埋在心底。你可以把这种好感化为激励自己投入学习的动力。你知道, 这位女生是大家公认品学兼优的学生, 她绝不会为现在的感情放弃自己的理想。人们都希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为了获得, 有时又必须放弃一些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讲, 放弃也是一种美, 它反映了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和约束力, 我希望在你的身上看到这种闪光的品质。”这位男生认真地听完后, 用手敲敲自己的头, 自嘲似的笑了。后来, 这个男生参加省数学竞赛获了奖, 并考取了省内的一所重点大学。

最后, 我们应巧妙地让学生认识到早恋的后果。我问过有早恋行为的学生对两个人的将来有何打算, 他们说现在管不着将来。我又问他们将来不能在一起怎么办, 他们说分手就分手呗。他们把感情看得十分浪漫, 却没认识到感情会给一个人带来伤害。所以, 这就需要事先给他们打预防针, 让他们认识到后果。曾有这样一对早恋的学生, 一方面他们每天至少一个电话, 周末总在一起逛街, 严重影响了学习。另一方面, 男学生准备毕业后去日本。问起他们将来打算怎么办时, 他们轻松地回答:“分手呗, 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位班主任对女学生说:“你能不能试着与他分手, 看看自己的感受。”几天后, 女学生找班主任说:“分手让我很难受。”这位班主任趁势对女学生开导说:“你们这只是刚刚开始接触感情, 这么短的时间便让你觉得难受,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的深入, 分手给你造成的伤害只可能更重, 不可能更轻。而分手又是一种必然, 你将怎么办?”也许是害怕以后受伤太深, 这位女学生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后毅然与男学生分手了。

13.论中学生早恋原因及对策 篇十三

因及对策

近年,“招工难”、“用工荒”“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纷纷见于媒体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两会期间,此问题更是引起广泛关注,与会的众多委员和人大代表就此建言献策,纷纷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今的就业市场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就业难”,有媒体戏称为“鸳鸯火锅”。原何如此?所谓招工是从生产组织者(即企业)角度来吸纳劳动者加入生产,而就业则是站在劳动者的角度为了生存和发展销售劳动能力的过程。“就业难”,是毕业生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或者信息不畅通,求职无门;“招工难”,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进行持续生产。这两方面看是相对应,能够形成良好的供求市场,然而现在出现的“两难”的矛盾问题,使我们必须反思我国就业市场的现状,反思此矛盾的成因,反思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做哪些调整。

一、“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原因探究

表面上看,“招工难”和“就业难”是悖论,而将两者联系起来剖析,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整个趋势是供大于求,就业难将长期存在。

(一)“就业难”问题是目前我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笔者分析发现,“就业难”针对的群体是高校毕业生,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存在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近些年,高校大幅扩招,看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高校扩招惹的“祸”,笔者认为,事实的原因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其结构性矛盾存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在我国,很多高校存在着一些创办以久的被称之为长线专业的专业,这些专业开办时间长,办学成熟,教学实验设备配置齐全,教师队伍稳定,甚至有一些教学、科研方面的专家。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 讲,很难割舍这份资源。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这些长线专业的需求问题大大减少,而有些真正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在我国设立和发展的能力还不成熟,这样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就难以避免。

2.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想找到满意的大学生也很难。原因在于,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增,人才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往往要求大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能吃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完全适合本单位需求,而高校教育在体制和模式上还没有完成转变,知识更新又往往落后于市场需求,导致知识老化、学用脱节,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

3.专业分布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高校为了好招生,不断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近几年高校在申办新专业和设置各专业招生计划的时候明显的表现出了这一趋势。而当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完成学业时却发现,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数远远超过社会需求,甚至本专业已经变的不再热门,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专业分布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4.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存在结构性矛盾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度已基本完成,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完成只是在招生规模上和人才培养上,而大学毕业生及家长受计划体制时代的影响并没有根除,毕业生的生涯规划模糊,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就业期望值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完成对接。(二)我国目前引起热议的“招工难”多数是指企业招聘生产工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其招聘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工等低学历的劳动者。这里笔者分析得出,“招工难”的主要原因在于:

1.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沿海从事加工制造业的企业效益出现下滑,导致大批农民工集中返乡。而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世界经济的复苏,许多企业恢复生产,用工需求大量增加,而此时生产工人的供求对接遇到问题,很难在短期内集中招聘到大量的生 产工人。

2.企业长期工资低、待遇差,这迫使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条件下的农民工选择离开。另外,农民工在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上也无法得到平等的待遇。如今,年龄在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一代农民工大多已返乡,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镇产业工人的主体。新一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的需求,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对于就业环境、工资待遇和发展空间都有了新的要求,对自身权益越来越重视,对于满足不了自身要求的企业将给予拒绝。

3.企业用工信息与农民工外出务工愿望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导致招工单位和农民工的供需对接不上,影响企业招工。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还缺乏协调和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在搭建市场平台上的工作还有待加强,农民工和企业的对接工作还需要得到进一步得到组织。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所分别针对的群体是有区别的。“招工难”多数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并非大学生们希望的管理职位和技术职位。高校毕业生经历了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他们渴求通过知识来改造自己的未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理想。因此,他们只能向着城市和脑力劳动努力,大学毕业时即使一时未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只能奔波在城市生活的边缘,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工作目标。

二、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对策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我国,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农民工就业所存在的问题,都不是短期内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但是通过引导、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等手段是可以逐步改善这一问题。(一)深化改革,调整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应真正落实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投入及招生挂钩的政策;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创新办学的积极性,通过合理地撤、并、调、转,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大专业投入,使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接轨。

高校应该对社会需求哪些类型的人才、何种层面的人才、需要多 少等进行深入调查,合理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应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使毕业生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追求知识更新,加强实践教学等手段缩短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距离。例如,改革高校大学生实习制度,建立“大学生校外勤工助学岗”,合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一些技术、管理先进的企业引入学校,采取委托培养和自主培养的办法,按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即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解决企业招聘问题。

(二)政府应提升就业服务工作,搭建平台,尽力保证信息畅通、对称。广开渠道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基层、民营企业,或者是自主创业。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要积极主动搭建平台,组织好对接,开展好培训,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和农民工实现就业多办实事。政府要着力构建一种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意识,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另外,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在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上给予平等的待遇,将2亿多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包括他们的下一代,与城市居民享受相同待遇。

上一篇:解简易方程教案下一篇: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