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2024-11-16

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11篇)

1.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篇一

序号:054

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影响的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二0一四年十月十八号

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影响的研究

本文作者

【摘要】企业的文化和战略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常常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任何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离不开企业自身的文化。本文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战略管理

引言

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可以将其文化作为重要资源,将企业的发展愿景以文化的形式渗透给员工,从而使企业战略从制定到实施,都得到可靠的保障。正是这些有形的硬文化和无形的软文化,指导着企业战略的实施,支撑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主要是指理想、信念等精神文化,但是这些精神文化来自何处?来自长期的经营活动,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企业家所倡导的文化不一定是企业真正的文化,只有在长期的经营中在员工中形成的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才是企业真正的文化。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即便是文化,它也必须要能够和企业的各种战略互为作用,运用到管理行为中,才能产生实际价值。

一、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企业文化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首先应落实企业的发展进度谋划,同时依靠企业内部的管理来实现进度谋划,在实现谋划的过程中,要对企业的动态进行管理和控制,搞清战略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就像人的行动必须依靠精神的支持一样,人的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同理,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和战略管理之间有着不可 ①本文作者: 剥离的联系,企业文化可以促进战略管理的发展,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战略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企业资源应得到合理运用,而企业的发展也需要科学的战略规划。战略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全面发展的新策略,并通过组织、领导等职能,保证这一系列的策略得到落实和有效的实施,通常是由企业的高级领导负责,以及各级领导人共同参与。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科学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实施、提高,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决策结合在一起,将企业文化的内涵完全展现出来,因此,成功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动力,是企业实现未来目标发展的关键,也是维持企业战略优势的重要条件,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战略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和迅速,最终提高企业核心竟争力水平。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分析时,应给企业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只有企业文化与战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企业生命力的基本点,是企业理念客观存在的必然。企业思想是企业文化的主线,企业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的战略规划受企业思想的制约,以企业使命为基础性依据。在企业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在同一时间对企业新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做到完全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何齐心协心往前走,就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

(一)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正面作用

1、有效约束员工个人利益思想,注重完成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相信企业的经营理念,员工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积极为企业做贡献,为集体的利益考虑。当员工完全认同企业所制定的经营理念时,他们也会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对集体认同的价值感,会给员工带来更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增强员工的信心,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建设中,积极为企业服务。文化也会使员工产生一种社区意识,并与企业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使成员的步伐一致。

2、提高系统稳定性

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明确的指导,增强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文化能帮助规范员工的行为态度,教育员工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行为,让员工从心底接受企业规章制度的管理,而规范则具有引导员工表现出企业所期望行为的控制机制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拥有统一的制度行为可以减少在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人员摩擦和沟通成本,从财力、人力、物力上节省企业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有促进作用,加快了实现企业战略管理。

3、企业文化特质能够提升企业的效能、获利能力和生产力

企业的生产力提高,还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企业文化能够使成员了解企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的发展战略,给员工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未来的发展中,员工可以根据自己对企业真实情况了解,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时应对突发性问题,促进企业的发展。正是因为企业文化这种实际的教育机制,将员工的主动管理意识激发出来,实现自我管理和约束,改变传统的被动管理模式,实现主动管理机制。

(二)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阻碍作用

1、各级文化之间的冲突,总体战略在下级部门难以实施

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矛盾,由于文化冲突造成的矛盾会降低整个部门的整合程度和阻碍企业战略的实施。例如,在企业内部,为了提高管理的水平和运行的效率,设立了各自分管不同的部门,分别管理企业经营、生产等方面的工作。但是,各部门也有自己的言论、规范,社会观念和组织观念等,也就是说,由于企业实施的这种分工,将导致组织文化的分裂和次级文化的形成。企业的战略管理,就是为了将企业内部的各种文化统一起来,形成统一的发展理念,还需要协调各部门出现的分级情况,但这需要企业支付相当的成本,还要对具有冲突倾向的部门做思想调整,总体来说,所支付的成本是巨大的。

2、阻碍员工实现自我发展,影响企业内部的信息反馈

一些企业的文化太过强势,员工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和创新能力都局限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难以得到发展。企业雇佣的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而企业则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刺激组织,实现企业多方面发展。但员工承受强势的组织文化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接受这种文化,员工在行为上趋于一致,自身特点也不会体现出来。这种文化导致企业形成单一的环境体系,缺乏有建设性的声音和意见,员工也不会花更多时间来更新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毫无创新力可言,此时,企业的战略管理就变得流于形式,没有信息反馈和思考。

三、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同企业的文化相互协调

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建立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系统思考,协调关系,最主要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企业的战略调整必将引起企业文化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又是基于企业文化基础上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公司的各职能领域。如果企业的战略可以利用本企业在文化的优势,那么管理者往往可以迅速和容易地实施战略。若企业的文化不能提供支持,战略的转变则可能无效而达不到目的。

企业战略只有与企业文化相互协调才能促使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所以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其现有的文化以及文化的发展趋势,使此二者相互包容、相互协调,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长期规划,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于尚未进行战略发展规划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规划出企业发展战略的轮廓,或者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的目标方向,并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下去。

参考文献

[1]韩能跃.略论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作用[J].中国商贸,2011,02:92-93.[2]郭强.试论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J].魅力中国,2008,19:166-167.[3]赵丽娟.企业文化对战略实施影响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4]陈洪玮.企业文化管理对企业绩效作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8.[5]弗雷德·R戴维著.徐飞译.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第十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篇二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指的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清洁生产为经济形态,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在把社会经济的全部活动都纳入到一定规律的基础上,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是对“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它通过再生循环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尽可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最终促进企业资源永续利用, 从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

二、发展循环经济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转变煤炭企业发展方式, 对于煤炭产业而言, 逐步放弃传统的生产和销售运营模式, 依托矿区资源, 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煤炭开采技术, 建立煤矸石发电、水泥生产等不断循环再利用的工业, 这样就可以加大煤炭的回采率, 使废料及多余的物料能够多次回收再利用, 从而扩大了产业的范围。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出煤炭产业的相对优势, 促使煤炭企业的产业主体多元化和安全生产自动化, 实现煤炭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减轻环境的污染

据数据分析, 我国的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如果能提高百分之一, 每年废弃物排放就能够减少一千万吨左右。煤炭利用率如果能够达到世界的较先进水平, 二氧化硫每年的排放就可以减少约四百万吨。所以, 推行煤炭清洁生产, 加大发展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力度, 就能够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降低经济和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相对需求。

(二)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资源缺乏的矛盾

煤炭消费支撑了我国能源支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 GDP总量翻了两番。到贰零贰零年, GDP总量根据国家规划还要再翻两番, 因此, 如何保障能源的有效供给, 是实现这一规划是我国面临的难题。如果继续采用煤炭大量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 是难以实现继续发展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为此, 为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减轻社会经济增长给资源供给带来的压力, 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一些国有矿山建设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目前已有有三分之二正在步人“老年期”。因为资源的日益枯竭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给煤炭业带来的主要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导致这一情况是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低下造成的, 比如我国出现的四万矿工下农村的诸多社会问题。因此, 煤炭企业要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必须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

三、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原因

煤炭资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中占据着较高的比例,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的较长一段时间中仍会保持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但目前很多煤炭企业不重视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 经营者往往只重视短期利益, 不做长远的规划管理, 加上政府在监管上监督不力, 以及在技术支持的投入上也不够重视, 使得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竞争不断加剧, 从而导致企业为实现更大的利益, 表现为大量生产、消费、废弃, 出现以单纯靠提高产量的粗放型经济模式。长此以往, 这种生产方式会导致煤炭资源枯竭, 次级资源、伴生资源不能被充分的利用被而当做废弃品处理掉, 造成了煤炭资源的后备储量有限, 这样也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污染了环境。比如地质灾害、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等由于长年开采, 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 很多固体废物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矿区的生产和周边居民生活。还有比较严重的可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地面塌陷、沉降都是煤炭的开掘导致, 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破坏土壤结构, 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如果煤炭没有得到专业的处理, 所加工产生的污水就可能被排放到江河水流之中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排除的甲烷废气等也会加剧温室效应, 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煤炭企业培育扶持的发展资金不足。煤炭企业市场的开拓周期也十分长, 煤炭资源的利用率的提高只依靠煤炭企业的自身积累发展循环经济是不行的, 循环经济的项目需要很大的资金投资。二是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十分落后。由于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不足, 我国的大部分煤炭企业还处于传统的发展模式, 资源节约水平低。大部分煤炭企业缺乏对环保产业的重视, 都是片面地追求产量以及经济效益, 而且没有循环经济系统观点的支持, 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三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在落实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 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没有有效的奖励政策支持, 所以煤炭企业在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上就很难向前推进。

四、煤炭企业推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 转变观念, 更新思路, 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是观念上的更新。煤炭企业经营者要想使企业长久的发展, 首先要认清我国严峻的资源短缺形势, 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转变只图眼前利益的错误观念, 加强资源紧张和生态破坏的忧患意识, 通过制定循环利用煤炭资源的相关政策, 鼓励员反映各种资源利用不到位的情况。二是利用自身的优势。煤炭企业要善于发现企业的长处, 不要只看到自身的不足。煤炭行业是循环产业链的起点, 作为一种开发资源的行业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和先决条件。可以有效的利用各种伴生资源和次资源, 在煤炭的开采和生产上, 开发各种新产品, 为企业创收更多的效益,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三是争取良好的社会声誉。煤炭经营者应注重企业品牌的打造, 因为品牌是一个企业赖以长期发展的有力支柱。企业只有树立的环保信誉形象, 利用广泛的品牌力量和社会公信度来壮大企业, 才能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业绩和表率, 促进企业的高层次发展。

(二) 促进科技研发, 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煤炭企业要在技术方面进入深入的研究, 来有效的清洁产余废弃物, 提升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技术的支持, 通过进外来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聘请和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 不断探索煤炭绿色技术和清洁技术的开发, 并鼓励在煤炭资源循环利用上的创新和专利保护。此外还要设立节能计量、环境能源检测机构, 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 更新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 并设立专业的部门负责管理企业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专项工作。大力发展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再利用, 推进废弃物资源化的处理, 提高企业和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

(三) 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和引导

在资源循环利用上, 政府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给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积极的扶持, 运用适当的财政补贴等手段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 降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的耗费,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投资政策、技术政策上出台优惠政策, 给煤炭企业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在环境保护方面, 政府的监督可以直接促进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政府要利用相关的法律政策, 加强对煤炭行业的安全监察, 建立对煤炭企业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严格把关, 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负责。政府还要提供讲座和培训的机会, 对煤炭企业要加强宣传教育, 广泛倡导生态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观, 杜绝煤炭资源的浪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课题组.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 2006 (01)

[2]李敏.试析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中国科技博览2010 (32)

3.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建设;关系

随着一些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成立与建设,党组织与党员个人在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企业遭遇重大困难的时刻,都有企业党组织与党员率先冲锋,为缓解与解决企业困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党组织与党员的模范下,企业的文化建设也以越来越多的成果与越来越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企业更具有活力。企业文化越是积极活跃,也就越能显示出企业党建的核心作用,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也就越强,进而,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交融和谐。

一、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一)共性作用

两者都服务于企业思想政治稳定工作。企业党建从政治方向上确保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正确性,并通过日常的相关政治理论等教育工作,不断使其员工的思想得到强化与提升。企业文化建设重在通过打造人文的环境,强化员工内在的主人翁意识,使得他们在日常工作能以企业为家的认识高度来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针对员工内在素质的提升,无论是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是其他的文化科学素质,都是内在的且需要通过不断地教育来提升,进而使其在认识上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两者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尤其是根据企业不同时期不同发展的需要,都可以采取与时代发展高度适应性的工作形式,如在企业发展遇到技术瓶颈时,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都可以采取鼓励员工创新的工作形式,把党员与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统一起来推动企业发展。另外两者都具有内容稳定性。其稳定主要体现在传承性、一脉发展性上。如企业党建的内容,基本上是属于马列主义范畴,并随着其中国特色化而不断丰富。比如: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上都以实现或完成企业发展目标为核心,由于企业是在一定的规划与计划下逐步发展的,因而企业文化的发展也是在前面基础上的稳定发展。

(二)个性作用

从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开展的组织上而言,在实践中前者是自上而下的工作,即企业党组织根据上级党组织与企业单位党建的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在党组织内部按照各部门分工有组织地实施。如关于发展党员的工作是党组织内部负责,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党政工团组织都能做的。后者是上下一起开展的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既需要企业相关主管部门或基层组织积极主动地制定工作方案或计划等,也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或者自主地开展。如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羽毛球比赛活动,可以是企业工会组织的,也可以是企业内羽毛球爱好者员工自我组织、自发行为;再如,企业员工的学习活动,可以是企业培训部门组织的,也可以是企业员工根据个人需要完善自我职业发展的需要而自觉学习。当前企业党建虽然围绕着党员开展各种活动,但是对于工作成绩的检验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企业党建主要看党组织与党员怎么为员工服务、为企业服务,员工满意了,企业发展了,那么企业党建便有了成绩。然而,企业文化建设由于比企业党建更具有长期性,且在成绩评估上更有着特殊性,比如难以确定考评标准等,使得其只能以企业文化建设计划的完成情况、各种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企业本年度有几人参加了什么样的学习,获得了什么证书等。另外,两者的主要职责不同。虽然两者都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然而企业党建主要为企业提供政治服务,如确保员工的思想政治统一性、思想稳定性、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等;企业文化则是侧重于服务企业的人文性,意在营造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同心同德。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党建,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到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组织机构,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建设中重要之地,是健全和维护社会保障,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党组织的建设是我国党建工作中的基础建设,但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文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结合企业自身存在的党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用新的战略方针政策来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建设力度。

(二)坚持以员工为本的思想文化建设的工作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直以来都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事,因此思想文化建设也必须从群众做起,要以人为本。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就是为了保证企业员工都能够有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品格,促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企业责任感,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设,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理论建设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做到与时俱进

企业做为党的建设工作的基层组织,必须时刻以时代发展要求来要求自己,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新精神贯彻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宣传中,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做起,共同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比如通过建立新规定,立足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长久有效的先进性建设和宣传机制,做到人人有章可依,有法可循,赏罚分明,对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人员加以表彰鼓励,相反对违反规章制度,投机取巧的人员加以处罚。不断完善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三、结束语

以科学发展观为新形势下的理论指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其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完善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正确认识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建设,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庆明.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探讨[J].今日中国论坛,2012(11):69-70.

4.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篇四

引言

当企业战略成本理论从“成本驱动定价”演绎到“价格驱动成本核算”时,成本竞争的根本就表现为企业能否根据顾客价值创造出一种产品,并按照顾客所能承受的价格去定价,而后以此为标杆驱动成本降低。以上内容与精益思想内涵刚好吻合,本文从精益思想视角去分析企业战略成本优势的构建。

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起源于日本的丰田汽车生产,其核心在于只生产顾客需求的,为顾客解决实际问题、为顾客创造价值,同时使自己的企业获得利润。“精益”用英文表示为Lean,原意是精瘦,可以理解为精确、精美。精益思想就是根据顾客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顾客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顾客,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消耗资源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精益思想的关键在于:顾客价值的识别、以顾客价值定义价值流并持续改进(迈克尔・波特,)。

5.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五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其产生的历史不过二、三十年,但它却已经引起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道理很简单,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偏重理性、刚性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理论的缺陷日益突出,这在客观上要求出现新的管理理念以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新趋势。在这种条件下,企业文化以其独特的作用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尤其是日本企业界,企业文化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应用,企业文化逐步成为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要素。多项实践研究表明,企业文化为企业的业绩增强提供了全新工具,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和基本工具。但是,在我国企业界及学术界,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却严重滞后,近几年才刚刚起步。这对我国企业适应国际竞争规则,参与全球竞争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新经济时代,尤其是进入 WTO 后,研究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及企业特征的企业文化,使我国企业跟上世界管理理论发展的潮流,这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学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6.简谈企业物流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篇六

摘要: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壮大,除了加强人才和资金的管理外,加快企业物流的发展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文章就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物流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影响,简要分析了企业如何充分发挥现代物流的推动作用,建议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加快物流的发展,降低生产成本,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物流;企业物流;物流组织 ; 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

目录

第一章 物流对企业核心因素的影响1

1.1物流对企业占领市场的影响1

1.1.1物流对企业获取信息的影响2

1.1.1.1物流对企业营销的影响3

第二章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5

2.1 经营规模小、落后、粗放、物流市场不成熟7

2.1.1供需不平衡,社会物流粗放9

2.1.1.1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11

2.1.1.1.1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13

第三章加块我国现代物流企业与市场协调发展的途径15

3.1从生产到销售的渠道上畅通17

3.1.1加强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客户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19

3.1.1.1企业物流现代化的管理和人才培养21

3.1.1.1.1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建议23

第四章企业经营理念创新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25 参考文献27致谢28

一、物流对企业核心因素的影响

物流是企业生产和销售中的重要环节。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是促进企业物流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传统物流,信息滞后,功能单一,服务封闭,没有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了物流的效率。而现代企业物流系统是运输、仓储、配送等多元、综合物流功能的整合结果,是基于采购、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的后勤保障系统,或者说是配套的商品供应系统。企业通过积极的促销活动和灵活的经营方式走向市场,坚持“客户需求至上、一切为客户服务”的经营理念参与市场竞争,使物流从单一的运输功能逐步转化为多元、综合的功能。加快物流的发展,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1.1物流对企业占领市场的影响

物流的本质是服务,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客户服务。作为为顾客服务的主要构成部分——物流服务,则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消除生产和消费之间沟通的障碍,是企业迅速出击、抢占市场的捷径。物流服务各环节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物流服务水平。因此,物流企业要快速发展,开拓并占领市场,要把握市场对企业物流的本质需求,并逐步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以提升企业物流服务能力和品质。

1.1.1物流对企业获取信息的影响

传统物流的信息获取途径单

一、滞后,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的及时获得和传递。现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谁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面市场的信息,谁就占领了制高点。因此,企业为了谋求物流服务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迅速传递和处理物流信息的管理系统,这是支持物流服务的中枢和保障,使物流全过程的动态协调、控制完全实现从网络前端到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才确保障企业物流的顺畅通达。

1.1.1.1物流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现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物流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销售就是物流,物流就是销售。物流不仅是企业后勤服务的保障系统,而且更是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只有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才能确保赢得客户的青睐。帮助用户满足其需要,也就是使企业自身也寻求到与客户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途径,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良好局面,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章、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经营规模小、落后、粗放、物流市场不成熟

我国GDP指标占物流成本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经过推行现代物流,这项指标已经控制在10%左右。我国自1998年降到21.4%以来,连续7年上下徘徊,2004年仍为21.3%。虽然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反映了我国物流的粗放与落后。少数企业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质量和效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适应,存在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

2.1.1供需不平衡,社会物流粗放

经权威机构调查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的货运总量为161亿吨,货物价值总额为38.4万亿元,货运平均价值为2384元人民币/吨,只有美国的40%。一方面,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物流公司繁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而且绝大多数企业都涌向运输领域,造成我国运输能力,特别公路运输能力极为分散,形成恶性竞争,导致运价过低,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需要,影响专业物流服务的拓展。

2.1.1.1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当前,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既存在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硬约束”,更有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的“软约束”。一是体制性约束。2004年,我国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20%左右,而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只增长了10.6%。二是市场发育不成熟。现存的地方保护、暗箱操作、恶性竞争等问题,更由于行业诚信体制不健全,造成物流效率低下。

2.1.1.1.1.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物流粗放也明显地表现在物流市场不成熟。我国物流外包业务绝大多数还只是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一些新兴的物流业务外包比重很低。从物流费用构成的差距,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在于物流的组织管理水平。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总费用的14%,远远高于美国3.8%的水平。反映出我国无论社会物流专业化水平、还是社会物流组织能力和物流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

第三章、加块我国现代物流企业与市场协调发展的途径

从我国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状况看,企业物流发展的根本要从产品到销售的渠道上畅通;就要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客户服务水平达到降低物流成本;以超强的技术规模,加强企业物流的现代化管理和人才培养,降低生产销售总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3.1从生产到销售的渠道上畅通

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上。现代企业必须对市场做出正确预测,许多企业之所以发展迟缓,很大程度是由于对市场需求的转化反应缓慢,最根本的还是企业从生产到消费的渠道不畅通。产品要以动态、经济型、品牌意识为导向,提高产品发送的速度,保证准时送货,方便顾客产品的实物配送,要考虑到顾客随时能买到所需的产品,通过

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品的销售,提高物流的流通效率,增加产品的透明度,以合理的营销渠道带动企业物流活动,充分认识销售和物流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物流是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激活沟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企业快速反应,迅速出击抢占市场的捷径。

3.1.1加强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客户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未来物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网络的竞争,现代物流要求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内的物流任务,因此在整个物流业务过程中,通过网络保持信息沟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加快订单处理速度,通过对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全过程,提高顾客服务满意度、产品的售后服务、实现网络化经营所带来的规模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采取各种各样的网络促销手段,如电子商务促销、广告、宣传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快节奏降低成本,提高销售额,扩大市场份额,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加强客户感染力。现代物流企业必须主动发掘市场需求,并对市场需求迅速作出反应。加强市场开发能力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同时建立客户的服务窗口,以树立现代物流企业的品牌形象。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3.1.1.1企业物流现代化的管理和人才培养

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是提高物流能力,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现代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就是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畅通、可调控的流通体系,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管理的社会化趋势,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专门的物流中心提供,已实现少库存与零库存;最终目的就是降低成本。要着力培养一些既懂经营,又有掌握现代物流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3.1.1.1.1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建议

(1)现代物流是横跨众多产业部门的复合性产业,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束缚,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快制定“十一五”全国现代物流业专项规划。(2)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强铁路、港口、多式联运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对于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议国家应该给予支持。(3)为企业经营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配送车辆进城、土地管理、货运代理、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几方面的政策,企业要求比较强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抓紧研究实施细则,把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在实处。

总之,发展现代企业物流,企业的重心不能仅仅放在生产线的优化和技术创新上。通过卓越的物流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物流服务水平来保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创造企业的成本优势,增加企业市场份额和提高企业利润。

第四章、企业经营理念创新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

中国外运集团是一家具有50年历史的国有大型外贸运输企业,是我国最大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和第三大船东,也是一个准物流企业。自1998年开始,中外运集团开展了确定企业发展总定位、总方向的战略研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查与研究,制定了一个企业发展战

略,这个战略全面总结了企业的历史、现状、问题,客观分析企业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企业的产业定位是把中外运从一个传统的外贸运输企业建成由多个物流主体组成的、按照统一的服务标准流程和规范体系运作的、国际化、综合性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并制定了一个为期三年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这个战略第一次提出了中外运的经营理念,即是:“我们今天和未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以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为目标,为客户提供安全、迅速、准确、节省、方便、满意的物流服务。”在这一理念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客户为中心”的物流服务精神。

2、以“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为根本的物流服务目标。

3、以“伙伴式、双赢策略”为标准的物流服务模式。

4、以“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价值取向的物流服务宗旨。

企业经营理念的提出,是中外运经营思想的重大转变,它确立了集团经营的价值取向和中心目标,已经成为指导集团物流发展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小静主编.生产企业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2]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4).[3]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致谢

7.大数据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研究 篇七

关键词:数据,大数据环境,战略决策

数据是经济领域中重要战略资源, 时刻影响着各行各业。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企业经营业务的顺利展开, 提供重要依据来引导企业的战略决策。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局势, 全球各组织纷纷提出相应计划与理论研究。首先, 2012年5月联合国提出发展中国家对大数据机遇和挑战的研究, 并且呼吁各个国家运用大数据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其次, 美国政府提出“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 标志着大数据发展计划的全面启动;与此同时, 澳大利亚, 法国, 日本等30多个国家也启动大数据计划。大数据成为全球企业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大数据的来源渠道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企业对各类数据的获取拥有更广泛和便利的渠道, 这些数据为企业战略决策质量带来很大的提升。这些数据包括:上市公司定期发布的企业财务报表等数据;互联网实时产生大量的电商消费品交易数据;政府网站公开的各类统计数据;各类期刊、电子数据库随时传递出来的有价值决策信息和数据;财经媒体发布的商业情报及各类行业动态数据等。

要想打算准确的进行决策, 快速的占领市场先机, 就应该高效利用这些数据, 提炼有价值的内外部情报。大多数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新任务是要深刻洞察产业、客户、技术和竞争对手。无论是传统服装产业, 还是高科技企业, 都已经表现出企业利用市场与技术情报快速、及时的特点, 加速制定大量的产品开发战略决策, 抢占先机, 构筑核心竞争力。

二、大数据变革企业战略决策

1. 企业战略形式的变革。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 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 决策管理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商家最擅长的就是打价格战, 毫无疑问, 这是企业竞争中的下下策, 现在所要倡导的是企业掌握和运用大数据战略, 只有在此条件下, 企业所分析出来的战略决策才会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收益。在这个数据大爆发的时代, 企业战略形式要进行很大的变革, 这样才能紧跟时代脚步, 使企业加速发展。在企业市场竞争中有成本领先战略、集中化战略、差异化战略, 都要以大数据战略成为它们的支撑点。

2. 企业战略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正向思维模式, 发现问题从而通过分析、找到因果关系来解决。但是, 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战略模式则不同, 是按着收集数据、量化分析、找出相互关系、提出优化方案的顺序进行。它是一个使企业从优秀到质的飞跃的积极思维模式, 是战略层次的提高。

3. 企业战略思维的变革。

大多数企业的决策还是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凭借管理决策者对市场情况的分析和个人经验做出主观判断, 这样, 容易出现客观性缺失问题。目前, 虽然客观性数据涉及范围很广, 信息量很大, 但是部分决策者仍然存在一些固有想法。更好的决策是要对大数据进行全面的技术分析, 而不仅仅依靠个人直觉。大数据时代下,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多种多样的信息影响着企业, 要合理的利用这些数据, 使企业决策更好、更客观。

4. 企业战略目的的变革。

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书中讨论过, 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不是信息化的全面升级提高, 而是企业不再是对因果关系的探讨, 而是关注相互关系的研究。只要知道这个“是什么”, 接下来要怎么去做;而不再是更多的去探讨“为什么”, 当事实发生后寻求原因又有何意义, 而是要把解决问题作为企业的最终目的。这种思维模式与传统的科学研究思维背道而驰, 是对人类认知与世界交流提出一个新方式。

三、大数据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环境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到, 我国企业都要在大数据环境下开展业务进行决策。就像耳熟能详的亚马逊来说, 它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公司, 而是一个大数据公司, 它拥有日渐成熟的海量数据流、云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内容。

1. 大数据环境为企业创造平台。

大数据环境下, 可以在数据库为企业搭建一个平台, 或者完全可以利用社会上所提供的公开大数据进行挖掘。在这个平台上, 你无需具有统计学博士的能力, 就能够利用恰当的工具进行复杂的数学建模分析, 把数据分析进行平台化, 使得每个人通过大数据环境都能进行模块化整合, 快速进行数据拼接, 这就是企业能够取得灵活性收集数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本。

2. 大数据环境打造开放式企业。

大数据环境是开放的, 是大范围的, 它使企业走出原来闭塞的环境, 去更快, 更好的获取适合企业的所有信息。大数据已不仅仅是数据的存储与传输, 它已经开始走向数据挖掘与应用领域。因此, 企业的战略决策环境也会受到深刻的影响。

3. 大数据环境对管理层提出新要求。

变幻莫测的环境对高管团队提出严格要求。因大数据处理的需要, 不论企业决定采用哪一种解决方案, 最终需要有技术的高管团队去分析获取数据以及了解如何去运用这些大数据, 这样才能活化大数据的价值, 重新构建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赋予它新的意义。由于大数据的分析需要一定的技术性, 以前企业已经完全依赖决策者们的个人经验做决定。所以,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需要决策者去多多学习, 适应这个数字化环境, 让身居高位的人根据客观数据作出高效的决策, 以更好的姿态迎接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四、大数据影响企业战略决策

身处大数据时代, 对企业来说, 这些数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 它更加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思想, 企业对它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个架构和企业的分析战略结果。其中财务数据是大数据中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 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企业现在所拥有资产、负债的总量等财务数据。财务数据对市场营销管理影响很大, 在考虑大数据分析的时候不仅仅要从公司的整体层面去考虑, 还要参考财务报表情况, 进而优化企业决策结果。

1. 大数据促使企业抢占市场。

大数据为人们提供市场领导力的机会, 如果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抓住这个机会, 就不可能判断竞争对手是如何决策的, 很难保证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大数据为企业提供这样一个快速发现机遇的条件, 帮助企业在战略决策方面领先一步、抢占商机。

2. 消费者信息是企业决策的关键。

在大数据时代下, 互联网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每天几乎有超过1亿条的新浪微博发博量;百度更是有十亿次的搜索请求;淘宝网上的交易数达到上千万笔;联通的上网用户要耗用10TB的流量。在这些大数据中, 都能看到消费大众的需求。与此同时, 其他传媒媒介也在表达着消费使用者的心声。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就是要做到“卖消费者所买, 想消费者所想”,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得到自己的市场, 只有知道“消费者所要”、“消费者所想”到底是什么, 企业才会抓到自己的商机, 做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战略决策, 不让决策具有盲目性。

3. 大数据提高企业决策的全面性。

数据具有复杂性, 对于管理层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市场的预测很难抓到关键点。但是, 由于它的范围广、多层面的特点, 会给企业带来更加准确的决策结果, 不仅仅是片面的去影响企业决策管理。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巨大, 这些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后, 产生一定量的决策数据, 使管理者们制定出恰当的企业战略决策。在大数据时代, 这些数据的全面性与创新性, 直接带动企业敢于创新、更快发展。

五、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 国家之间会在这个领域中展开新的竞争。我国应该紧跟世界脚步, 抱着与时俱进的心态, 去适应这个新环境、新理念。多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案例, 掌握这个时代的关键点, 从重点出发, 优化我国企业战略决策。在介绍大数据渠道的基础上, 深入剖析大数据对企业战略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大数据对我国企业战略决的作用将越来越深。同时, 相信随着大数据技术研究的日臻完善, 未来企业能够充分发掘、利用大数据所带来的大机遇, 为企业更全面深入地监管决策带来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军.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科学进步与对策, 2010 (9) .

[2]李宁.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准备.网络应用, 2011 (10) .

[3]郝霞.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挑战与对策.重庆与世界, 2012 (10) .

[4]严霄凤, 张德馨.大数据研究.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 (4) .

8.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绩效;资源配置

一、引言

“人力资源”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五十年间的企业实践中这一概念已深入每个企业运营策略之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具体依靠的是员工的力量,企业通过不断建设员工队伍及创造企业文化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本文通过对临时员工管理、员工的培训计划及员工绩效工资方面的研究来分析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与企业绩效

1.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性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从全企业的高度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期达到使每个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其配合更为紧密,在整体中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

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顾及企业的整体效益,更要灵活安排,从各种角度、层次激励员工,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转换更为合理密切,提高企业绩效。

3.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而做出的更为合理的人力安排,其目的是使人力资源在企业配置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企业通过全局性的人力资源配置更好或加深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企业绩效更高的提升。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模型的建立与研究假定

1.临时员工管理

员工是一个企业的基本组成元素,而临时员工及新进员工则是企业注入的新的活力。近年来,一些研究证明,临时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同样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理时,要协调好临时员工与企业的关系,结合实际对临时员工做出适当的安排,使临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在临时员工的雇佣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一些对临时员工更为有利的方案来争取临时员工对企业更高的忠诚度和对工作的投入度。使临时员工创造更多的企业效益,促进对企业的总体绩效的提高。

研究假定:良好的临时员工管理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可以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并与企业绩效成正比。

2.员工培训计划

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员工的素质以及员工的专业技能素养上,新员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岗位是需要时间的,而老员工对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也需要应对的策略,为了更好适应当今世界及本国的经济形势,员工培训计划是提高员工工作能力所必须的一步,提升员工素质,对员工进行培训是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员工自身专业素养提高,也有利于树立员工合理的工作理念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研究假定: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对企业绩效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3.员工绩效工资

为了使员工在企业经营中具有参与感并为企业创造活力,企业会采取适当的措施增进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员工绩效工资是一个合理且有效的方法。它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效益相结合,充分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绩效工资使员工为企业经营提出更多有创新的想法,从而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提升企业整体绩效。

研究假定:员工绩效工资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是重要部分,会对企业绩效会产生正向的影响。

四、实证研究

对我国北部、中部、南部城市各行业的企业员工数量在80以上的1356家企业进行调查问卷收集并对其反馈信息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三部分,共回收1179份问卷,其中包括99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4.22%。变量的测量采用李克特的五级打分量表法进行。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测量题项包括与企业战略的紧密结合、对企业战略制定的人力经理发挥的作用、对企业主管决策进行的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人力管理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单位同其他部门呈现伙伴关系、同人力资源管理的协调制定有效的措施六个项目,可信系数为0.86。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得出,临时员工管理、员工培训计划、员工绩效工资活动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起到积极的影响,三个研究假设得到了一定的证实。

五、结束语

如今企业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挑战,而衡量一个企业市场价值高低的标准就是企业绩效。影响企业绩效有很多因素,但从各种因素综合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本文主要通过对之前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总结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得出其相关关系,良好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才可以提升企业绩效并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林亚清,赵曙明.构建高层管理团队社会网络的人力资源实践、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評论,2013,02(02):4-15-35.

[2]张一弛,李书玲.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战略实施能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2012,03(04):107-114-139.

9.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篇九

登尼特编辑部:吴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沉淀下来的领导者和管理层的理念和价值观的指向,它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生活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正是由于有着坚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得日本大财团三井公司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分崩离析后又重新聚合在了一起。

4、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企业文化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所以,积极向上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公司更加努力、高效地工作。

5、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树立企业的良好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6、品牌功能

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无论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福特”、“通用电气”、“可口可乐”,还是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如“海尔”、“联想”等,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其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品牌价值是时间的积累,也是企业文化的积累。

企业文化的作用

1、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力的作用 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使员工万众一心、步调一致,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事实上,企业员工的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明确的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

2、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引力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仅对员工具有很强大引力,对于合作伙伴如客户、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社会大众都有很大引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稳定人才和吸引人才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合作伙伴也是如此,如果同样条件,没有人不愿意去一个更好的企业去工作;也没有哪一个客户不愿意和更好的企业合作。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引力作用。

3、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让员工自觉的按照企业要求去做事,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方向和方法,让员工自发的去遵从,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愿和远景统一起来,促使企业发展壮大。

4、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无形中是对员工起着激励和鼓舞的作用,良好的工作氛围,自然就会让员工享受工作的愉悦,如果在一个相互扯皮、勾心斗角的企业里工作,员工自然就享受不到和谐和快乐,反而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

5、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本身就具有规范作用,企业文化规范包括道德

规范、行为规范和一是规范。当企业文化上升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种规范就成生无形的约束力。它让员工明白自己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所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通过这些软约束从而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0.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篇十

在如今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社会里,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没有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就不能持久。那么,如何才能系统地认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更好地通过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带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动企业整体发展呢?成功的关键就在“文化力量”逐一转变为“生产力量”的这个转变过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结合好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实践那些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辨证地继承成熟的经验,但又要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发掘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方法。那么,又如何把握现有的和谐的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协调发展呢?有专家也这样的总结了几条经验,我很赞同,并且我们的领导也这样做的很好:

一、实施“情感化”管理,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具体来讲,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管理方式。情感管理最能体现文化管理的亲和力,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消除职工的消极情绪,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情感化”管理应该细化到“走动管理”和“倾听管理”及“沟通管理”。

“走动管理”:意为让管理人员深入生产现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在与员工的更多接触中,言行一定要发端于心,加强感情沟通,培养一种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建立一种敬业和谐的合作氛围。企业管理人员善于进行充满人情味的情感管理,就是为企业注入减少内耗、理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倾听管理”:管理者要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创造机会让员工们充分发表意见。企业生产经营的形势是与每个职工休戚相关的,公司的每一步发展都要让每个职工理解,员工只有知情明理,才能立足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沟通管理”: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亲密感只能建立在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有设身处地接纳对方的思维,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沟通才可以有效,“管理透明化”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二、培养团队精神,实现个人才智与集体合作和谐统一。

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必须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而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只能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念的陶冶才能形成,团队精神的形成则是培养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的基础。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配合各类资源形成合力。缺乏团队精神的支持,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成功,个人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没有个人的首创精神,团队精神也会失去其发展动力。

三、是要重视企业文化载体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载体在生产经营中表现出来。雄厚的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塑造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企业物质文化,搞好生产经营活动,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新颖精美的包装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出能够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良好生产环境,使广大员工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真正感受到工作的愉快,并以员工形象为载体,展示企业特有的优秀文化氛围,加大企业文化设施的物质投入,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塑造出鲜明的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是倡导“学中干、干中学”,促进“会干事、干成事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理念。企业理念由几条简练的语句变为员工的内心共鸣和自觉行为,需要经过较长的消化过程:第一,感性认识。通过召集员工大会,宣讲企业文化,传播企业文化,让员工有感性认识。第二,理解领悟。各单位、部门的领导、先进模范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企业理念,引导员工领悟企业文化。第三,员工实践。员工自觉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大脑思维中,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对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乐于为企业做奉献。第四,开展规范企业岗位工作活动。明确岗位应知应会、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目标责任,制定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岗位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活动,评选岗位技术标兵,树立比学赶超的标杆,掀起岗位学习、岗位练兵、岗位成才高潮使员工树立爱岗敬业精神,立足岗位,争创一流业绩。

11.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学习能力 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创新能力影响日益重要。在我国,这种类型企业代表主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一般是指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据此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主要依靠企业对知识的吸收与整合能力,即体现为企业通过外部学习来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以及通过内部学习来整合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在多变的环境中,只有更快更好地提升企业内外部学习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已较多,但较少从企业学习视角探究对其创新发展的影响。因此,本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企业内外部学习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

一、研究假设

以知识、技术密集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企业对知识的内部与外部学习能力。企业学习能力(内部与外部学习能力)代表其吸收外部知识、整合内化知识的能力,通过较强的外部学习能力来获取外部知识并为其所用,增加了企业自身知识存量;通过较强的内部学习能力来整合、重组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为新旧知识融合出新知识提供机会,推进企业创新发展(Engel & Palacio,2009)。

(一)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外部学习能力

在企业整合内部知识过程中,内部学习是促进通过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不断整合的最佳策略。Nonaka & Takeuchi 研究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化是一个包含内隐、外显、结合与社会化的螺旋过程。企业较强的内部学习能力能够较好地促进知识螺旋转化,促使不断吸收知识,进入整合、重组与创造知识的良性循环。同时,面对日益多变的环境,企业需要具备外部学习能力,认知外部新知识、识别有价值的外部知识,进而通过内部学习将这些知识内化。Cohen & Levinthal 从认知识别外部信息、理解与消化外部信息、应用有价值外部信息三个方面评价企业知识吸收能力。Bou-Wen Lin(2003)研究指出,企业需要具备较强内部学习能力,才能把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与企业现有知识相衔接,并创造新知识。汪凡(2012)研究认为,组织在学习新的外部知识之前,应该先着重在内部学习上,通过内部学习提升组织成员整体吸收能力进而提高外部学习能力。因此,提出假设H1: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外部学习能力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高新技术企业外部学习能力与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外部学习包括从其他企业的知识学习,在不同类型知识融合过程中的创新机会。在实践中,外部学习方式有通过产学研获取知识,通过技术或战略联盟取得知识,通过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等参与交流学习来取得知识等。Kim(1997)认为,日韩产业集群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创新优势,尤其是日韩企业通过很强的外部学习能力来快速模仿、改进并创新知识,进而推进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Engel & Palacio(2009)研究认为,外部学习扩大了产业集群的知识视野,提供创新集群建立的基础。外部学习能力加强了企业与其他创新组织协同合作中,促进集群创新发展。因此,提出假设H2:高新技术企业外部学习能力与其创新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三)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创新发展

汪凡(2012)研究认为,内部学习通过组织内的知识整合与知识共享提升组织技术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更新快、动态化的知识环境中,企业除了通过外部学习吸收外部信息外,更重要通过内部学习将企业研发过程中知识存量转化为知识增量,实现知识的分享与扩散。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学习将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整合内化为自身知识,并创造出新的技术、工艺或产品,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因此,提出假设H3: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其创新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变量测量

综合考虑胡蓓和古家军(2008)、汪凡(2012)和欧光军等(2013)研究献,本问卷分为外部学习、内部学习与企业创新发展三个部分,并使用Likert Scald 5级量表法测量,如表1所示(已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样本选取与问卷回收

主要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为调研对象,问卷对象主要是企业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采用电子邮件问卷调研,实地访谈发放纸质问卷等方式进行。共发放250份问卷,回收192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69.2%,满足研究需要。

三、实证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各测量项基于理论与献修订而来,具有一定内容效度。外部学习能力、内部学习能力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0.83、0.91,超过了0.7,满足要求。

(二)模型拟合度与路径分析

模型拟合度的GFI、RMSEA、NFI、NNFI、CFI等指标值分别为0.92、0.042、0.93、0.95、0.96,各指标符合评价标准,可见假设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如表2所示,外部学习能力、内部学习能力与产业集群创新的路径关系以及假设检验结果,本三个假设得到支持。

四、研究结论

创新性既涉及企业内部的R&D活动,又存在于企业与集群内其他创新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中(黄晓和胡汉辉,2013)。本以173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企业学习能力与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关系。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企业内部学习能力与外部学习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内部学习是促进通过外部学习吸收的知识不断整合的最佳策略。二是具有强有力的外部学习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地增加自身知识存量,推进知识分享与扩散,有利于增加自身创新发展能力。三是具有强有力的内部学习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将通过外部学习吸收进来的知识存量转化为知识增量,并创造出新的技术、工艺或产品,提升创新发展优势。然而,本仍有一些局限,样本容量以及地域范围仍有待进一步扩大,以期更具有代表性与说服力。endprint

参考献:

[1]Bou-Wen Lin. Technology Transfer 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Firms with Limited R&D Resources[J]. R&D Management,2003(3):327—342

[2]Cohen,W. M.,and Levinthal,D. A. 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 128—152

[3]J S Engel,I Palacio. Global Networks of Clusters of Innovation: 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J]. Business Horizons,2009,52(5):493—503

[4]Kessler,E. H.,nd Bierly,P. E. Internal vs. External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Effects on Speed,Cost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R&D Management,2000(3): 213—224

[5]Kim,L. Im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6]Nonaka,I.,and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胡蓓,古家军.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7):144—147

[8]黄晓,胡汉辉.产业集群问题最新研究评述与未来展望[J].软科学,2013(27):5—9

[9]欧光军,刘思云,蒋环云,成厚进.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7

[10]汪凡,内外部学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2(23):90—91

(朱志,1978年生,天津市人,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经理。研究方向:战略规划、技术创新、股权投资)endprint

参考献:

[1]Bou-Wen Lin. Technology Transfer 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Firms with Limited R&D Resources[J]. R&D Management,2003(3):327—342

[2]Cohen,W. M.,and Levinthal,D. A. 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 128—152

[3]J S Engel,I Palacio. Global Networks of Clusters of Innovation: 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J]. Business Horizons,2009,52(5):493—503

[4]Kessler,E. H.,nd Bierly,P. E. Internal vs. External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Effects on Speed,Cost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R&D Management,2000(3): 213—224

[5]Kim,L. Im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6]Nonaka,I.,and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胡蓓,古家军.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7):144—147

[8]黄晓,胡汉辉.产业集群问题最新研究评述与未来展望[J].软科学,2013(27):5—9

[9]欧光军,刘思云,蒋环云,成厚进.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7

[10]汪凡,内外部学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2(23):90—91

(朱志,1978年生,天津市人,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经理。研究方向:战略规划、技术创新、股权投资)endprint

参考献:

[1]Bou-Wen Lin. Technology Transfer 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Firms with Limited R&D Resources[J]. R&D Management,2003(3):327—342

[2]Cohen,W. M.,and Levinthal,D. A. 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 128—152

[3]J S Engel,I Palacio. Global Networks of Clusters of Innovation: 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J]. Business Horizons,2009,52(5):493—503

[4]Kessler,E. H.,nd Bierly,P. E. Internal vs. External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Effects on Speed,Cost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R&D Management,2000(3): 213—224

[5]Kim,L. Im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6]Nonaka,I.,and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胡蓓,古家军.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7):144—147

[8]黄晓,胡汉辉.产业集群问题最新研究评述与未来展望[J].软科学,2013(27):5—9

[9]欧光军,刘思云,蒋环云,成厚进.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7

[10]汪凡,内外部学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2(23):90—91

上一篇:美妙的生日宴会童话作文下一篇:《读书与教师成长》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