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发展(教案)(精选15篇)
1.中美关系的发展(教案) 篇一
我和我的老师
余姚市泗门镇中 许慧敏
【活动理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推动教育过程的发展。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概念、自我发展、社会适应、情绪及行为甚至人格的关系密切,是影响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人际关系之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要相处对象便是教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对学生与老师甚至学校都至关重要。
初二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凸显,不服从管教,独立意识增强,同时随着学业压力增加很难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变得微妙、紧张甚至充满火药味。通过对初中生师生关系的辅导,学生体会教师这个职业,能够换位思考,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活动目的】
1.学生了解师生关系现状 2.掌握师生和谐相处的方法 3.体会教师职业,理解教师的工作
【活动形式】
心理剧表演、小组讨论
【活动准备】
多媒体、心理剧、初中生师生关系测验、歌曲 【活动对象】
初二年级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自己师生关系(约8分钟)
1.你认为教师是什么样的职业? 2.你喜欢的老师? 3.你喜欢老师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自己的学生生涯中先体会教师职业,感受教师是一种怎样的职业。接着通过自己喜欢的教师以及喜欢教师的原因,感受教师曾经给自己的深刻印象。
二、心理小测验——体会师生关系现状(约12分钟)
1.在这一环节,学生完成测验《初中生师生关系》(见附录)2.提问:你的师生关系状态怎么样?
3.请你回忆、分析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师生关系?
【设计意图】在心理测验的提示下,学生认识到自己跟教师的关系现状,了解自己的师生关系情况。再接着通过提问、交流的方式,进一步感知为什么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师生关系。
三、心理小品——掌握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秘方(约20分钟)
1.学生表演心理情景剧
案例:语文上课,老师气冲冲地走进教室,因为这一次的语文单元成绩同学们考得非常糟糕,一进门发现同学小A正在跟同桌讲话,于是便当堂批评了小A。小A平时跟语文老师关系不错,还经常跟老师开玩笑,今天也并不是小A讲话,只是在询问同桌事情。于是内心便觉得这个老师不讲理,很野蛮,于是整节语文头都趴在桌上,渐渐得以后每次上语文课都没精打采。一段时间后,语文老师把这名学生叫到办公室,又批评了这位学生,训斥为什么语文课睡觉,不好好听讲,最后这名学生实在听不下老师的话,在办公室和老师大声争吵起来了。
2.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最后这样的结果?
(2)改变案例的哪个环节,事情就会有不同结果?
(3)我们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该如何应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启发学生体会如何处理与教师的矛盾,学会与教师的沟通,体会沟通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慢慢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四、歌曲结束(约5分钟)
播放歌曲,体会本堂课的内容,感受沟通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师生之情,学会沟通,学会理解,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活动反思】
叶澜教授认为 :“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育与交往有着同构的关系 ,彰显交往在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也表明教育中的交往是客观存在的。
在本次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抓住师生关系这一问题,先是通过提问,简单得了解目前自己喜欢的教师,以及喜欢这位教师的原因。接着通过心理测验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自己目前的师生关系现状。再者通过心理情景剧展示的师生矛盾,让学生感受并掌握如何避免和缓解矛盾的方式。
在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时一种很微妙的关系,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相信我们只要耐心的寻找处理师生关系的秘方,掌握这种技能,就能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个良性的沟通桥梁。
附录;
初中生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1.请问您的性别是:
男
女
2.你经常不能明白老师的讲解。
是
否 3.某位老师对你感到讨厌或你讨厌某位老师。
是
否 4.老师常以纪律压制你。
是
否 5.老师上课不能吸引你。
是
否 6.老师不了解你的忧虑与不安。
是
否 7.你的意见常被老师不加考虑地反对。
是
否
8.老师把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优劣与奖惩学生的尺度。是
否 9.你找不到一位能倾诉内心隐秘的老师。
是
否 10.老师常体罚或变相体罚你。
是
否 11.老师常给你增加学习负担。
是
否 12.某位老师对你有点冷漠。
是
否 13.你的思想常被老师支配。
是
否
14.你在学习上的创造性见解常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是
否 15.老师常让你感到紧张与不安。
是
否 16.老师常误解你的行为而责怪你。
是
否 17.老师无法帮助你改进学习方法。
是
否 18.老师很少与你倾心相谈。
是
否 19.你常屈服于老师的命令与权威。
是
否 20.你认为师生关系是否影响到你学习某门课的兴趣:
A、很大影响
B、有些影响
C、没有影响,关键还是靠自己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你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多选):
A、互相理解
B、互相尊重
C、多些交流谈心 D、多些师生活动
E、教师能正确看到学生优缺点
F、师生平等 G、其他
22.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的老师,你觉得是:
A、朋友
B、长辈
C、陌生人
D、权威
23.你觉得老师的性别是否会影响到你对某位老师的看法: A、会,我觉得男(女)老师更有亲切感 B、不会,男老师女老师都一样 C、多少有些影响
24.你与大多数老师的关系如何:
A、很好,我和谁都聊得来
B、一般,有事才会找老师 C、能不去找老师我就不会去麻烦到老师
D、我对老师没什么好感
2.中美关系的发展(教案) 篇二
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毫无疑问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经贸关系之一, 中美经贸关系的深化对于世界经济复苏也有着关键意义。在贸易领域, 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不断发展的中美经贸关系之中, “和”是主流, “分歧”是支流。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 2010年两国货物贸易额达到3853亿美元。过去的30年间, 中美贸易额增长了近150倍。从2011年初到8月份, 中美两国货物贸易额就达到了2856.5亿美元, 美国对华出口增长了25.1%, 美国对华出口增速快于任何其他市场。
中美经济业已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中国为美国提供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 美国为中国提供先进技术和设备。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继续增长, 已达到1.16万亿美元, 为美国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双方经贸合作的空间很大, 美国在扩大出口, 积极引进外资, 而中国在扩大内需, 推动资本输出。
正如美国前商务部部长骆家辉所说, 中美两国在经贸、能源等领域都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美深化经贸关系不仅对促进两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有益, 也有助于共同解决环保等全球性议题。
二、中美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
中美在出口补贴、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稀土出口等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美国国会两院分别通过法案, 要求奥巴马政府向中国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法律、行政、外交等多种手段, 逼中国让步。或是援引贸易法301条款, 调查中国为本国清洁能源行业提供出口补贴的行为, 或是要求中方修改拟议中的自主创新体系对外国企业的歧视条款, 为美国企业打开中国市场铺路, 或是针对中国限制稀土资源出口, 威胁向世贸组织起诉中国。
美国在经贸问题上频频发难, 其根源是近年来中美经济实力差距迅速缩小, 使美国深感恐慌。自2008年爆发世界金融危机以来, 美国经济遭受重创, 始终在衰退边缘徘徊, 而相对来说中国经济受损较小, 恢复较快, 国内生产总值更是在2009年超越日本, 仅次于美国, 排名世界第二。此外, 中国技术竞争力也在迅速提高。中国高铁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已经与加州政府达成协议, 参与当地高铁建设。在清洁能源技术上, 中国也具有了一定竞争力。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让美国产生了危机感和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美国在汇率、贸易等问题上发难, 正是为了扭转在与中国的经济竞争中的颓势。
(二) 汇率问题持续困扰中美经贸关系
2009年, 中美围绕汇率问题展开激烈博弈。美国财政部两次举起大棒, 威胁要发表报告, 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已运行30年, 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船大难掉头, 转型步伐缓慢, 因而采取缓慢升值的策略。而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出口来增加财政收入, 削减赤字。一个要维持出口, 一个要扩大出口, 就存在竞争。只要上述现状不变,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症结就解不开, 汇率之争就不会偃旗息鼓。
但是, 随着中美在汇率问题上达成默契, 汇率问题重要性相对下降。美国不会只盯汇率问题, 而是打出组合拳, 拿中美之间存在的其他贸易、投资问题说事。2010年5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 美国就向中国提出取消对外企的歧视性政策、开放资本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要求, 企图为美国企业和工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 汇率问题只是美国政府的关注点之一, 其他经济问题正逐渐浮上水面。无论是强迫人民币升值还是强迫中国修改政府采购规则,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美国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以提振经济, 从而解决赤字和失业问题。
(三) 美国在华企业出现分化
中美经贸关系一向是稳定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美国工商界对稳定中美关系曾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上世纪90年代, 在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抵制美国国内保护主义等问题上, 美国工商界曾积极游说美国政府和国会。但是, 美国企业的对华态度近几年开始出现分化, 有的企业抱怨在华中国投资和经营的环境“恶化”。2010年3月23日, 谷歌宣布其搜索业务退出中国内地, 并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谷歌事件”并非个案, 反映了很多美国高科技公司在华经营的困境。这种分化不仅会影响到双方经贸合作, 而且会对整体中美关系带来不利影响。
三、进一步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对策
(一) 重视中美经贸关系, 加强中美两国政府高层对话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 越来越深地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 中美经贸关系的相互依赖性也逐步加深。中美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金融危机中, 中美两国的出口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但两国之间的贸易表现却远远好于其他贸易伙伴。2010年, 美国出口额增加2%, 其中对中国出口增长达到了50%。以往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超过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如今形势在悄然发生变化, 美对华市场依赖正在增加。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说, 中国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 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符合美国的利益。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访问学者、美国财政部前执行秘书长泰娅·史密斯说, 奥巴马政府从一开始就确定中美之间要保持高规格的对话机制, 把中国作为一个合作伙伴, 这对于中美关系的意义不言自明。
中美经贸合作规模巨大, 出现一些不同意见不足为奇。中美在经贸问题上有畅通的沟通渠道, 特别是已经建立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商贸联委会等重要机制,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就各种问题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
2011年5月9日, 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开幕。由于整合了以往的两个高层对话机制, 新的对话已经成为中美双方最全面、最广泛的沟通机制。在这次主题为“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 加强中美经济合作”的经济对话中, 双方以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 就反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经济可持续增长、金融体系改革、贸易投资合作等重大经济金融议题交换看法。中美双方关注的经济领域的各个重大问题都有所涉及。双方政府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与工作关系, 增强政治互信, 为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采取积极行动, 有效解决问题
中国承认中美贸易存在逆差的问题, 中国自身也在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在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 增加投资, 刺激消费, 扩大进口, 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中国贸易顺差锐减1000亿美元, 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南非等不少国家对华出口仍然增长20%以上, 中国一举首次成为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 美国出口总体下降了17%, 对华出口却基本持平。毫无疑问, 中国将继续实行进口促进政策, 也要求美国不对中国实行歧视性的出口管制政策, 共同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中国愿意与美国共同采取行动, 开辟新的合作领域, 支持美国企业扩大对华出口, 为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创造更加公平优良的投资环境, 而美国也应以开放的精神维护中美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
中美经贸竞争不能说完全是坏事。美国前国土安全部部长助理贝克曾说, 中美经贸摩擦越多, 越说明两国关系密切。美国与日本、欧洲的贸易摩擦一点不少, 但并不影响其保持友好关系。随着中国产业升级, 从国际产业链条的低端走向中高端, 中美经济竞争加剧是必然的。竞争不可怕, 怕的是错误地看待竞争, 把竞争升级成对抗, 并影响到其他领域, 那就于中美两国, 于整个世界不是好事了。
(三) 共同致力于全球贸易体制的建设与完善
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对中美两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建设更加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 既是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 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哈回合谈判历时八年多, 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我们应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推动商品、资本在国际间有规则地自由流动, 提高全球经济的协调与治理水平。
中美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础。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对话比对抗好, 合作比遏制好, 伙伴比对手好。
四、结束语
在中美两国经贸、金融等领域高度共融时代, 人们应理性看待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音符”。在经济复苏乏力和失业率高企的背景下, 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但中美两国经贸联系紧密, 双方都应以务实的态度来处理这些问题, 避免贸易战、货币战之类的双输局面, 遵循世贸组织规则, 慎用贸易救济措施。
纵观过去几十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我们发现中美经贸合作不管面临怎样的挑战, 总能克服困难并向前推进。若能有效弥合分歧并扩大合作空间, 那么受益的不仅仅是两国企业和民众, 还有依旧面临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复苏。经贸合作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石, 中美经济的高度互补性决定了双方不是零和博弈的对手, 而是互利共赢的伙伴。从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到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 两国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富生机活力、最具重要影响、最具发展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 有力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摘要:中美经贸关系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深化中美经贸关系, 加强中美经贸合作, 对全球经济复苏至关重要。分析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这对促进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中美经贸关系,金融危机,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3.中美关系的发展(教案) 篇三
【关键词】儿童 亲子关系 社会化 家庭
一、古今中外亲子关系的发展状况
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一般归为父母与子女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亲子关系的形成,最重要的是靠血缘关系与法律关系两种。所谓血缘的亲子关系,就是指父母与自己亲生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法律的亲子关系,除少数外,一般是缺少血缘的关系,如领养子女。
二、亲子关系的主要类型
亲子关系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专制型。这类父母有一个顽固的观点是:孩子是我的,我有随意对待孩子的权利。
第二种泛爱型。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这类亲子关系较为突出,对孩子过度保护或做较多的限制。
第三种民主型。父母尊重子女愿望,但也不是没有原则。这种亲子关系下的孩子,比较独立、和善、易溶入社会。
第四种非正常性。父母离异、有继父、继母抚养或隔代扶养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相当普遍。
以上所列四种亲子关系类型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分别有着一定的利弊影响。
三、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他所处社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毕生发展心理学指出,社会化过程实际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儿童和青少年期是社会化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四、家庭为儿童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初的环境,家长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代理人,家庭对儿童社会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它可以满足儿童的早期需要。在儿童的早期生活中,有一个相对的毫无自助的时期。他们的饥渴冷暖等生理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家庭中的父母。在父母的保护过程中,他们对父母产生一种依恋感,以这种亲子关系为基础,父母可在促使儿童社会化中发挥着权威性的影响。
五、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另外,在某些亲子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冷漠的情形下成长的儿童,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可能造成另外一种情形,那就是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从外界---也就是区别于家庭的其他外界刺激,如学校,社区等等公共场合中,会让某些儿童在不自觉与自觉中摆脱家庭冷漠亲子关系的阴影,从而在社会活动中表现的活跃与积极。这是一种特殊的为了弥补家庭的不足而朝好的方面发展的重要的一个表现。当然,这也不排除其中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儿童本身的性格气质方面在遗传的天生方面具有乐观活泼的一面,只是在家庭中冷漠的亲子关系被压抑住而已。
六、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前提。
父母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 ,也是对子女影响时间最长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 ,潜移默化地对子女产生着影响 ,并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然而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 ,他们又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需要家长去了解和掌握并按照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 ,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指导。
(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石。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 ,0 —6 岁是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通过与周围的环境、人群和社会物体接触中 ,吸收形成着各种社会文化知识 ,发展着自己的能力、语言、情感、社会行为、道德规范、交往经验、人际关系和性情品质等。
(三)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从个体情感发生学来看:婴幼儿情感发生起源与父母的亲情性抚爱和家庭温馨氖围的熏陶。母爱是人的情感幸福的源泉 ,是维护肉体和精神健康的保证 ,而父亲也同样是婴幼儿积极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之一 ,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精神保证。
七、培养良好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一)开展亲子教育 ,传播科学育儿方法 ,提高家长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 ,往往亲子关系不当的家长其本身的愿望都是好的 ,但由于他们不懂得正确的育儿方法 ,不了解子女的真正需要与真实水平 ,从而使教育与实际相脱离;这样既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又使亲子之间的关系僵化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改善亲子关系 ,首先要使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 ,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儿方法 ,真正从子女发展的需要出发 ,学会做一名可亲可敬的称职的家长。
(二)利用亲子游戏进行亲情教育 ,改善亲子关系。
游戏是婴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 ,他们通过游戏学习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所谓亲子游戏是指父母鼓励性参与婴幼儿的游戏活动 ,与孩子一起动手完成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儿童的积极情感 ,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使孩子乐于学习 ,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同时也使父母对子女更关心 ,更真切地感受和了解子女的内心需要 ,为家庭教育指引正确的方向。
(三)提倡“三亲、三和、四自”教育 ,改善家庭教育模式 ,实行亲情教育。
三亲是:距离要亲近、教育要亲切、关心要亲热;三和是:态度要和气、方式要和顺、交往要和谐;四自是;要让婴幼儿在自由自在中玩得开心 ,在自说自话中鼓励开口 ,在自作主张中逐渐开窃 ,在自由活动中给予开胃。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践使人们感悟到 ,只有研究婴幼儿的心理需要 ,给予适当的满足 ,就能建立起亲密、亲爱、亲热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上也能得到超常性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孟育群,李锦韬,张谦.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申继亮,李虹,夏勇,刘立新.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
[3]陈佑兰.家庭教育[M].北京人们出版社,1985.
4.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范文 篇四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孙华
一、指导思想
1.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情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注重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4.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探讨中美关系在正常化的历史影响。
(3)了解中日关系改善的背景、经过及影响,认识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启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事先搜集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探讨中国外交突破的现实意义及对国际关系影响,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原因及经历的曲折历程,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外交地位高低取决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的道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开放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
1.课标内容: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2.地位和作用:
教材主要介绍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在专题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既是对建国初期外交政策延续性的学习,也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外交政策与成就的讲述铺定基础。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及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难点:通过了解中国外交成就和经历曲折历程,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主义教育,形成积极进取人生意识。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1.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
四、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对学生知识、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进行重新整合。为此,我们把教材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和补充:
(一)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三大突破(识记层次);
(二)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理解、初步运用层次);
(三)中国外交突破的启示(能力层次)。通过上述内容的调整,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适应学生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借助信息技术用frontpage软件做成网页课件配合教学的手段,通过利用图片、影视片断和相关史料进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史料、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多角度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课程资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本、教师教学用书及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方法及课时
1.教学方式: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法和史料研读法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
2.课时:1课时。
七、教学程序
复习旧课,储备知识: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
2、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一夜春风 万树梨花
(学生看材料略)
一向坦率而又不可一世的美国人为什么突然变得躲躲闪闪?到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声明?它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据说当时在现场评论员目瞪口呆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全美国都在发愣,全世界都在吃惊。这个事件被形容为高频率的“尼克松冲击波”。就在尼克松发表声明后不久,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那就是重返联合国。阅读与思考:
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一、外交关系的突破之一——中国重返联合国 1、背景分析:
(1)历史根源
下面是本课为您提供的有关史料,从中你能得出哪些有效信息?(学生看材料分析略)
思考:
1、联合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恢复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3、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学生回答略)
以史得论: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根源是: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国民党集团占据。
过渡:那么中国为什么能够顺利重返联合国呢?试看下面的史料,分析原因。材料一:“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材料二: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去,为什么不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说明要分析一个国家外交的成败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根本原因(国内原因)
浏览下列材料,从中找出有效信息,得出史论。(学生浏览史料略)
得出史论:提问: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3)国际原因:
阅读下列资料和图片,得出有效信息:(学生浏览材料略)
得出史论:试从以上材料中分析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的国际原因主要有哪些?(1)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崛起与支持;
(2)美国政府长期奉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过渡:正是由于国际和国内多重因素的作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主要的过程。
(学生自由浏览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一些过程资料,并总结重返的主要过程)以史得论:主要过程
(1)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提案,未获通过;
(2)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提案。(即联大2758号决议)
过渡:那么,中国重返联合国对中国以至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呢?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学生浏览资料略)
以史得论:试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意义。
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突破,彻底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是中国和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斗争取得的重大胜利。
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第二次突破:中美关系解冻 大家先来看这样一段材料:(提供文字资料,学生浏览)
过渡::“新中国建立后,美国一直把中国视为‘邪恶而好战’的国家从而采取敌对政策,而中国也把美国当成‘头号敌人’。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双方能够踏上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走进这一段历史探讨原因。
(学生浏览史料略)
以史得论:分析中美亲善的具体原因,并得出结论。中国:
1、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
2、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
3、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美国:
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2、陷入侵越战争泥潭,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
3、欧洲、日本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
结论:中美关系缓和是中美两国双方国家利益共同需求的结果。
过渡: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正是因为双方的共同需求,中美双方由最初的试探到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到最后终于实现了外交正常化。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过程。
(给学生2分钟时间,自由浏览)
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探究:看下面两则材料,比较材料一与材料的不同点,试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特别点提醒两个公报内容的区别,让学生明白即可)过渡:中美关系正常化无论是对于中美双方还是世界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学生浏览材料时略)
以史得论: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国内的影响:
(1)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性一环,形成了我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2)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超级大国间的交往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3)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联系现实:敌对22年的中美关系经过九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正常化。但中美关系的发展并非一路春风,而是时而阳光灿烂,时而寒流阵阵!请结合史实,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当今的中美关系。
(学生浏览资料略,学生讨论略)
以史得论:当今的中美关系即是战略伙伴,也是竞争对手。
过渡:中国强大了,中国重返联合国了,中美关系解冻了,这一切都极大地刺激着我们一个领国领导人的神经!
看下面一则材料,试以从史实得结论的方法分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
(学生浏览史料略)
你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有哪些?
1、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直接原因);
2、日本舆论强烈要求尽快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为日本取得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
3、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积极推动。
过渡:就在尼克松访华的几个月后,日本新一届内阁首相田中角荣开始了他的访华之行。下面我们下看一下中日建交的主要过程。
(学生浏览资料略)
以史得论:试简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过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标志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2、1973年,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签订了一系列协定,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过渡: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两国和世界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浏览资料略)以史得论:主要意义
1、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2、对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联系现实:那么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是否一直都很正常呢?有没有“不正常”的因素?如果有,你知道哪些?
(学生回答,并浏览资料略)“不正常”的几个典型表现:
1、修改教科书;
2、,参拜靖国神社;
3、钓鱼岛归属问题等等。
给我们的启示:日本当局的种种行径已经再一次深深伤害了曾经被他们极大伤害过的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在这里我要大声呼吁日本当局应该及时回头,深刻反省!同时,我也要呼吁善良的中国人民,对于徘徊在我们大陆东边的军国主义幽灵,要时刻警惕啊!同时我们也要对日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中国的国力正蒸蒸日上,中国人不再是那么软弱可欺了!
本课小结: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重返联合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美关系解冻,并走上正常化;(外交关系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3、中日邦交正常化。
分析:为什么我国在这时候能够取得外交事业的重大突破?
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2、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为中国外交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3、第三世界兴起,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课堂巩固练习:见课件。
布置作业:如果你是《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员,你将如何展望中美关系?
请搜索相关资料,写一篇史论时政相结合的小论文。可以手写交给我,或以电子文稿形式发到我的电子信箱。
要求:要有自己见解,能自圆其说。字数不限。
思维拓展:学生可以在线互相讨论,教师也可以在线答疑。
老师电子信箱:huadizuzong@sina.com
5.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教案 篇五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第一目
生产与消费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要吃、穿、住、行,每天要消费,消费离不开商品,商品是怎样来的?(生产出来的)那么,是生产者生产什么我们就消费什么,还是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生产什么呢?生产与消费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进入本堂课的学习——生产与消费 讲授新课:
师:请大家看着教材28页方框里面的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DVD、网络等,高科技产品的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生:(略)
教师总结:对,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DVD、网络等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产品的发明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休闲方式、购物方式和教育方式。总之,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对我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师:今天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写文章、上网聊天、查资料、打网络游戏,用DVD录制节目,欣赏音乐等,如果没有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我们能不能做这些事呢? 生:(不能)
师:对,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们的消费是不是主观上想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生:(略)点拨: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因此说:生产决定消费
一、生产决定消费
(板书)
师:那么,生产是如何决定消费的呢?让我们来共同分析。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看电视的乐趣,为什么? 生:(略)
师:因为电视作为一种消费对象还没有被发明和生产出来,由此可见: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板书)
师:前面我们分析过,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红,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娱乐休闲和生活方式,这说明了什么? 生:(略)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板书)师:对,下面请大家看着教材29页的漫画“今非昔比”,在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普通人出行坐的飞机、汽车比古时候皇帝坐的马车快的多,高档的多,这又说明了什么?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板书)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拥有一部iphone4s呢? 生:(略)师:那如果苹果公司没有生产出iphone4s,市场上根本就没有这种产品,我们也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产生买它的欲望呢? 生:(略)
师:对,因此我们说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板书)
师: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如果没有iphone4s的生产,人们就不会产生买它的想法甚至强烈欲望。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来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过度:由此可见,生产对消费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那消费对生产又有哪些影响?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教材29页探究活动2的材料。师: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某某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略)
师:某某同学回答得很好,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人们有消费需求,就会促进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可见:
二、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板书)
师:那么消费是怎样对生产发生反作用的呢?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 师:这是我们第二课学过的知识,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分析一下这幅图? 生:(略)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某种消费扩张的时候,适应这种需要的商品就会供不应求,这时候厂家就会扩大该商品的生产规模;反之,当某种消费萎缩时,适应这种需要的商品的生产规模就会缩小。可见,消费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什么的变化?
点拨:消费扩张 生:(略)
师:对,消费需求的变化会影响生产规模的变化,因此,生产者要想盈利就必须怎么做? 生:(略)
师:生产者必须准确把握消费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规模。那么,这说明了消费对生产具有什么样的反作用? 生:(略)
师:对,说明了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1、消费调节生产。
(板书)师:接下来请大家请大家听一则材料
材料:目前,住房和汽车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于是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正迅速发展。
师:这则材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某某同学你来说一下。生:(略)
师:回答得很正确,刚才那则材料反映的就是
2、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板书)
师:同学们还能例举一些一些你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知识点吗? 生:(略)
师:回答得很好,看来大家对这一知识点已经理解的很透彻了,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另一个知识点得学习,在前面的第三课中我们学习过消费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三种类型,大家还记得吗? 生:(略)
师:生存资料消费指的是什么消费? 生:(略)
师:对,生存资料消费主要指的是满足我们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是一种较低水平的消费,只有在我们吃饱穿暖之后,我们才有力气继续劳动,也就是为生产创造出了新的劳动力。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是一种较低水平你给的消费,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已不再停留于低水平的生存资料消费,而是更加注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把更多的钱用于接受教育,培训,用于享受等等,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的技能和素质,这个时候劳动力的质量也就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就会调动我们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我们说: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生产为消费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板书)
师:接下来,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生产厂家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生:(略)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作为厂家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产品销售出去,成为消费品,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厂家生产这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厂家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
4、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板书)
6.《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案 篇六
1、创设情境,出示问题:老师出示一个苹果,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谁来分一下?
生:用小刀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平均分成两份。
说明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师:谁能列式?
生:1÷2=0.5(个)。
师:谁能用分数来表示商?
生:二分之一。
师:计算除法,在得不到整数商时,除了可以用小数外,还可以用分数表示,今天我们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评:开头点题,节省了时间,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观察实物,探索原理。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该怎样分?
学生上台分一分。学生边分边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四分之一个。
评:借助实物操作与演示,学生很容易直观理解一个的二分之一就是二分之一个、一个的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一个的道理。并且能够迁移类推得出结论:一个的几分之几就是几分之几个。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讲故事,提出问题。
昨天晚上,老师做了3张饼,可香了,刚要吃饭的时候,对门家的小姑娘来了,进门便是客,我们一家三人热情地邀请她与我们共进晚餐,吃完饭后,我一看,三张饼全吃完了,你能计算出我们平均每人吃几张饼吗?
评:简短的小故事,吸引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⑴想:教师出示三张圆形纸片,说明:用三张圆形纸片代替三张饼,现在如果要平均分给你们组四个人,你该怎样分?每人想出一个办法。
⑵评:小组内交流,在组长的带领下,评选出你们认为最合理、最简单的方法。
⑶分:根据刚才选出的办法,利用手中的学具(三张圆形纸片、剪刀、彩笔)剪一剪、分一分,并且把组长的那份涂色。
⑷汇报:小组间交流汇报,争论、补充。
生1:我们小组是一张饼、一张饼的分,把每张饼都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一份。三张饼都吃完后,就是每人吃了3个四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三张。
生2:我们是把3张饼摞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四分之一,再拼起来就是四分之三张。
生3:我们是先把2张饼从中间切开,每人分半个饼,再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一份,又分了四分之一,前面的半个是四分之二张,一共每人吃了四分之三张。
⑸评价:自由发表意见,评价哪组的分法最好。
生1:我认为第一种分法最好,因为我们吃的时候就是这样分的。
生2:我认为第2种方法好,因为这样分简单,而且先分好了再吃更显得公平。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说的很有道理,而且你们说的清楚明白。说明我们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了。
师生一起板书出答案。
评: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单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小组合作过程是本节课的创新之处,也是学生求知的内在需要和渴望。小组合作过程分:想、评、分、汇报、评价五步完成,要求具体,分工明确,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有交流、操作的时间,使各个环节都高效有序地进行。体现了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3、观察比较,寻求规律
师:观察黑板上三个算式,找出被除数、除数与商中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得出结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字母a、b表示,该怎样表示?
生:a÷b=a/b
师:在除法中,对除数是怎样规定的?
生:除数不等于0。
师:那么,分数中应该谁有限制呢?
生:b≠0。
评:打破原有学习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公式,这样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阅读课本102―103页内容。
2、练习题略。
四、学生回顾,全课小结。
师:在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编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来吗?
总评:“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也已有的生活经验。课始就设计分苹果,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直观容易理解。这样在课的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相关的数学知识。
7.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篇七
关键词:人类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 还为人类的生产劳动以及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并建立了现代文明。但同时,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 环境问题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1 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历程
人类的一切生命或社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进行, 人类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往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但同时人类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塑造着环境。人类的活动如果毫无节制地向环境进行索取, 毫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那么人类的行为必将遭到环境的报复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人类只有适应环境、研究环境以寻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无论远古人类被动的去适应环境, 还是现代人有意识地塑造环境, 都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写照。人类所经历的由树栖到穴居、由散居到形成密集栖息地乡村和城市、由向自然中采集食物到畜牧和农耕的发展以及今天的高度发达和繁荣, 这无一不是人类逐步适应环境、研究环境以及影响环境的过程。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的构成和质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利用所带来的是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从而影响能源的持续供给, 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 最终自然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不断拥现, 从美国的“黑风暴”到世界人口的剧增和森林的锐减, 以及我国目前大面积雾霾的出现, 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这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如果没有人类的介入, 那么资源和环境就会按照自然规律自然的进化和发展, 像污染、浪费、破坏或者保护、优化等等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自然资源和环境也就不存在好、坏、利、弊了。所以, 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实质上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我们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自然因素就是所谓的自然环境, 如, 黄河长江、高山平原、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等等,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社会环境则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如, 城市、乡镇、长城、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的生存和活动, 必需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 要有含有一定空气和水的空间, 要有充足的阳光;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及生活活动的产物, 要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环境还必须具备容纳并消除和改变这种代谢物的能力。所以说人类没有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 是根本不能生存和发展的。然而环境、资源、人类之间的关键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大自然的不断演变、人类文明的进步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攫取资源、破坏环境的历史, 更是一个不断重建环境、再造资源的历史。
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的生存之源。如果没有自然环境的存在, 没有自然环境的完美和恩泽, 那么人类的一切生命和生产活动都无从谈起。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财富和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更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认识它、研究它、帮助它、保护它、回馈它。我们人类主观上的需求和有目的的各种活动与环境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属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人类必须认识环境, 研究环境, 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不然的话, 就必定会受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 形形色色的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将会随之涌现。
自然环境哺育了我们人类, 我们人类社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步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信心和能力空前强劲。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无数的人们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人类不仅改造山河, 修建巨型水库, 兴建繁华都市, 驯养培育野生动植物, 研究培育新型生物, 制造形形色色的高科技产品, 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们人类还步入了星际环境和外太空, 到更大范围的环境中去寻求发展和自由。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 是由人类发展和自然大环境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发展, 离不开自然环境, 要通过生产劳动和自然大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同时, 人与自然环境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总在寻求改变自然环境的自然状态, 而自然环境又竭力维持其自身固有的自然运行规律。人与自然环境这种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 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具体体现, 特别是自然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具有很大的自发性, 很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衡, 加之人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人类的行为一旦违背自然规律, 或者对资源地攫取超出自然承载的能力范围, 就会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失衡, 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灾难的降临。
环境与人类的发展问题以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环境, 与环境和谐相处, 已是全世界公民的共识, 我们要共同营造一个舒适自由的环境。为了让我们人类的未来更繁荣更舒畅更自由, 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 保护环境, 保护地球, 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 结语
总之, 环境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人与自然大环境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 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 所以我们人类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 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 服务于人类。实际上人类在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社会经济和创造社会文明的同时, 也在不自觉地伤害着自然环境, 进而使人类自身逐渐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加强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长远方针。
参考文献
[1]房龙.人类的故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31-34.
[2]迪维诺.生态学概论[M].比利时, 1974:72-76.
[3]乔刚.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10-13.
8.中英关系发展的民生解读 篇八
经贸合作硕果惠民生
中英经贸关系发展迅猛,硕果累累,成为中英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从贸易关系来看,2014年,中英货物贸易额突破800亿美元,同比增幅达15.3%,超过同期中欧贸易的增长速度。目前,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成为英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从投资关系来看,2000年以来,英国一直保持中国对欧投资第一大目的国的地位,吸引中资企业投资金额累计为160亿美元。中英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硕果为双方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两国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单从汽车行业来看,英国汽车对华出口稳步增长,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为英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自2003年英国汽车制造商捷豹路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中国成为捷豹路虎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2012年,中国一跃成为捷豹路虎销量最高的单一市场。2014年,捷豹路虎在中国销售汽车12.2万辆,同比增长28.1%,遥遥领先于第二大市场英国(8.3万辆)和第三大市场美国(6.7万辆)。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最近捷豹路虎汽车公司在下属的汽车发动机厂增加5.2亿英镑的投资,并带动了1000个新的就业岗位。
目前,中英两国正在以高铁、核电、金融等项目为切入点,推动双向投资合作的深入发展。投资不仅是拉动经济的因素,同时也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也将惠及两国民生。根据英国投资贸易署(UKTI)公布的数据,2014/15财年,来自中国的投资为英国创造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计划耗资约25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中广核和法电集团将分别占该核电站项目股份的33.5%和66.5%)建成后,将为600万户英国家庭提供低碳电力,同时还将为英国创造2.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人文交流深化促相知
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英双方在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还不够深入。中英关系虽然呈现不断发展深化的趋势,但是人文交流落后于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利于中英关系的全面持续发展。“国之相交在于民相亲”,不断增强人文交流,促进双方对彼此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的了解,是实现“民相亲”的最好方式。加强人文交流,探索人文交流的新模式已成为中英两国领导人的共识。
以中英两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为例。中英两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不仅为中英关系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活力,有利于促进两国民众对彼此国家的认知与了解,更为双方经济和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根据英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12-2014年,中国大陆到英国的访客数量一直维持在20万人次以上。预计到2020年,赴英中国游客人数有望达到65万人次。持续破纪录的访英人数为英国零售业和旅游景点带来极大的收益。根据英国官方估算,每个中国访客每次访英平均消费2688英镑,中国游客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5亿英镑的收入。中国游客数量的增加在给英国经济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有利于英国就业机会的增加。据测算,每增加22名中国访客就为英国旅游业增加一个新的就业岗位。面对中国游客给英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好处,英国政府采取了延长中国游客签证有效期和简化办理程序的办法,以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赴英旅游。2015年10月21日,英国首相宣布,自2016年起,将有效期为六个月多次入境的中国访客签证延长至有效期为两年的多次入境签证,并且计划以同样价格推出全新的十年多次入境签证。同时,签证指纹采集上门服务也将扩展到50个中国城市,使得申请赴英签证更加便利。
中英在价值观、意识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是中英两国间产生误解、互不信任的根源。两个人只有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广泛的人文交流和频繁的人员往来拉近了中英两国人民的距离,也在中英两国之间搭起了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只有以经贸关系为主体,以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为两翼,才能促进中英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
城镇医疗合作惠福祉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中国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的改革,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推动城市居民教育、文化、旅游、医疗、育幼、养老等生活性服务需求的持续上升。作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在城市规划、改造老工业城市、建设宜居小城镇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生活服务业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将为英国的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此外,英国医疗卫生和养老产业有独特之处,节能环保产业先进,在养老和环境治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也将造福于中国民众。习主席访英期间,中英企业、大学和相关机构签署了价值约为20亿英镑的医疗卫生合作协议,合作领域涵盖医学研究、医院建设、教育培训、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通过这些合作协议的签署,中国医生和护士将有机会接受英国医疗院校和机构的专业培训,对于提高中国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大有裨益;同时,中国先进的肿瘤成像技术也将引入英国,无疑也会使得英国患者从中受益。因此,中英两国在医疗领域的合作将有利于提高两国民众的健康水平,切实造福两国民众。
金融合作深化创共赢
自2012年4月18日,伦敦金融城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正式启动以来,中英两国的金融合作不断加深。从中英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签署、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的获得、伦敦人民币清算行的建立,到实现英镑与人民币直接交易,再到英国发行人民币计价国债并将人民币债券收益纳入英国的外汇储备,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英国与中国的金融合作一直领跑其他欧洲国家。中英金融合作的深化是有利于双方的共赢之举。第一,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既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有利于伦敦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可凭借时区优势、完善的法律、专业化的监管、较高的市场效率等优势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金融业是英国的支柱性产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战后,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纽约的挑战。近年来,欧洲法兰克福和卢森堡也在人民币业务上与伦敦展开竞争。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有利于巩固和提高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二,中英金融合作有利于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人民币对英镑直接交易的实现和伦敦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有利于人民币对英镑直接汇率的形成,从而进一步降低经济主体汇兑成本和交易风险并促进中英双方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第三,金融合作有利于双方经济增长。人民币业务的迅猛增长为伦敦金融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带动了伦敦和英国经济的复苏。中英金融合作的加深为中资企业赴欧投资创造了投融资便利。
9.写好总分关系的段落教案 篇九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懂“总分关系”的段落,了解“总分关系的”表述方法。
2、引导阅读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写好“总分关系”的一段话。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一个段落是由一个又一个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联系形式是有规律的。上学期我们在学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时讲到了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四种结构。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一下总分关系。一篇文章可以用总分的结构,一个段落也可以用总分的结构。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如何写好总分关系的段落。
2、下面有三个小段落,请大家快速阅读后,说出按什么顺序写的。
出示:《把虫子放进嘴里去的人》 《秋色赋》 《前塘潮》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清楚了总分关系的段落,可以有这样的几种顺序
(板)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
先总后分再总
先总后分,先对事物作总的交代或说明,再对事物的各方面作分别的叙述或描写,先分后总,先对事物的各个局部作具体的描写,再用一句话来总结前面的内容。总分总则是先总括的说,然后分别具体地说,最后再一次总括起来说。这三个段落的记叙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总起句或总结句里往往有一个统领全文的关键词语展开的。下面我们看这几段话,找出关键词语,看看围绕关键词语从几个方面把中心意思说清楚,说具体。
讨论三篇中其中的一篇。《迷人的秋色》
师:这种总分结构的段落,被普遍地运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中。同学们已做了这方面的资料搜集。下面我们分:写景、记人、叙事,四个小组,交流。出示学习要求:
1、把资料流畅地读一遍
3、圈出能统领全文段落的关键词语,说出它们从那些方面把意思说清楚的。
反馈交流:
板书:写景:方位、变化、(时、地)色彩、物体
状物:形状、颜色、味道、姿态、种类…… 叙事:起因、经过、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体裁文章在分写时角度是不一样的。但总要围绕关键词语来写。在我们的实际写作中,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
下面有这样一段话,请同学们读一读。思考一下它是否符合总分结构。练习::改错(出示一段错误的话)并改正
我们的校园真美。特别是东南的那个地方更是令人赞叹不已。那里长着一排清秀挺拔的树木。有水杉树,有桂花树、还有柏树。我们开运动会,跑步,拔河,大家很高兴。
这段的总起句是“校园真美”后面说体育活动与美无关。
从改错中我们知道总分段落分写部分,一定要围绕关键词语从几方面把中心意思说清楚。下面有两段话,请同学完成分写部分 学生练习
讨论交流
刚才的练习是老师给总写句,你们分写,在平时的作文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结构没,把段落写得更生动。下面有两幅图,同学们可以选一幅运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
学生练习
反馈交流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不但讨论了总分结构的段落,并且初步了解了怎样写好这种结构的段落,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作文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0.你”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教案 篇十
要构建这一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不应把“学生”只看作是“学生”或是一系列的属性或需要的单纯集合,而是把学生看作一个精神整体来与之对话,肯定他,接纳他,帮助他,使之获得充分的发展。教师在这种对话中不仅实施着教育,而且根本的是在生活,学生在这种对话中接受教育,也就是在生活着,创造着,成长着。
二.与学生真诚交往。教师应将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言传身教”,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他以帮助,并且指导他理解生活,理解世界。同时在情感、意向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性的并怀和支持,使学生积极创造性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或不成熟的人而强迫其服从自己,接受自己。
11.中泰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历程 篇十一
关键字:中泰;政治;关系;发展
一、中泰建交之前(1975年7月1日以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当时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外交关系,来自苏联和西欧国家的经济、技术方面的帮助(包括以前签订的条约)。整个泰国几乎没有与这些世界里的国家有外交往来。同时,西方同盟国遵守着对中国的闭关政策,加上不久又爆发了朝鲜战争。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班素城召开的无党派人士会议中,泰方由拍翁照带领,会晤了中国代表周恩来总理。建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合并外交部职务,是泰方最初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贯彻外交政策过程的重点。在这次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从此这项原则成了中国与各国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原则,周恩来总理也成为接下来20年里中泰建立良好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时政形势是中泰打开外交关系的因素。在中泰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以前,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政治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政策。当时美国正极力让自己从越战中抽身,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表示,亚洲国家在巩固政权的问题上必须自己给予自己在巩固问题上更多的帮助。联合国也在这一问题上表明了态度。这些形势影响了泰国领导人的信心、决心。一直以来中方对泰国共产主义都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泰国当局转头来与中国商榷建交就成为了一件符合战略形势的事。在泰国与中国开始往来之后,泰方希望中国取消对共产主义的扶持。不管怎样,泰国主要的议题是重视与中国的关系,这样有助于解决很多稳定方面的问题。
二、中泰建立外交关系的重点
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地区形势发生变化,1975年7月1日,泰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共同联手保护内部稳定的东盟国家,尤其是在解决柬埔寨问题上;同时,泰国也是连接中国和其他东盟国家关系的重要角色。自建交以来,中泰两国一直坚持睦邻友好,互利互助。亲密的合作使得两国互相理解、信任,这也成为两国扩展其他方面合作的重要基础。
1、政治方面
自1975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领导人经常互访,在多边场合保持密切的会晤和磋商,为中泰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双方有许多共识,并始终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其他各领域的友好和互利合作也不断深入。
建交39年来,邓小平副总理(1978年)、邓颖超副委员长(1979年)、赵紫阳总理(1981年)、李先念主席(1985年)、李鹏总理(1988、1990年)、杨尚昆主席(1991年)、乔石委员长(1993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995年)等先后访泰。泰国历任总理、国会主席多数正式访问过中国,哇集拉隆功王储、诗琳通公主、朱拉蓬公主、甘拉亚妮瓦塔娜王姐等王室主要成员亦分别多次访华。
1998年,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胡锦涛副主席分别在APEC会议(11月)、亚欧会议(4月)和东亚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2月)期间与川·立派总理举行会晤。
1999年,诗琳通公主(4月)、川·立派总理(4月)、上议院议长米猜(11月)等再次访华;李鹏委员长(4月)、傅全有总参谋长访泰。应普密蓬·阿杜德国王邀请,江泽民主席于9月2日至6日对泰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0年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社科院长李铁映访泰。7月16-22日,胡锦涛副主席应泰国政府邀请,对泰进行正式访问。9月,罗干国务委员应泰国政府的邀请,赴曼谷出席“2015年东盟无毒品”国际会议并顺访泰国。2001年5月朱镕基总理访问泰国。
2000年,泰国副总理披猜(2月)、诗琳通公主(3月)、素帕猜副总理(3月)、功·塔帕朗西副总理(4月)、枢密院主席、前总理炳·廷素拉暖(5月)、泰国特使、前总理阿南(6月)等先后访华。2000年10月16-31日,应江泽民主席和夫人王冶坪邀请,泰国王后诗丽吉代表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访华,诗琳通公主随行。
2003年,泰国总理塔信访华(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四月赴泰国曼谷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SARS问题特别会议,会见塔信总理。
2009年,泰国总理阿披实访华(3月)。
2012年,泰国总理英拉访华(4月)。
2011年,习近平副主席访问泰国(12月)。
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问泰国(10月)。
目前,两国除互设大使馆外,在泰国清迈、宋卡,泰在我广州、昆明、上海和香港设有总领馆。
2、经济方面
1979年泰国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公司在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成立。从此,泰国商人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多,尤其是在1991年—1995年,中国完成经济制度的各方面改革和完善后,泰国商人到中国投资人数达2600多人,投资金额约50亿元。1995年泰国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
同时,自中国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取得成绩后,中国人民的收入增加,中国有兴趣到泰国进行投资的人数也不断增多,投资者在泰国的投资主要有:矿井、陶瓷、金属加工、化学用品、拖拉机、轮胎,纸浆等等。越来越多的大型中国公司来到泰国投资,到泰国投资也是中国政府的重要计划,比如:堤坝入口建造计划,建设8号大桥和环城公路,长达22公里。
12.中美关系的发展(教案) 篇十二
建筑业建成的各类工业、交通运输、农林水利、文教卫生、科技等建设项目, 在推进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保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之所需。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的建成投产, 增加了大量的生产能力和工程效益, 给经济增添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建筑业作为第二产业的组成部分, 在直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和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的同时, 通过建筑业产品活动增加了财政收入。尽管近几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偏低, 但是建筑企业上缴的工程结算税金和附加确是逐年增长。
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增强, 带动了区域内建筑业的发展。而建筑业形成的产品大多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活动为主, 为社会提供着大量的就业岗位。走出农田步入城镇建设洪流的农民工, 自然成为建筑行业的产业大军, 通过贡献体能和智慧, 将大量的资金回流到农村,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提高了农民收入。
建筑业对相关的上下游产业, 包括相关的研发、咨询服务以及各类新型建材产业的发展, 都起到了明显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尤其表现在对工业化的拉动、辐射作用进一步显现, 直接带动了水泥、钢铁、制造、电力、水利等多个经济门类和行业的发展, 为实现工业强市发展目标发挥着积极作用。
1 加强建筑经济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1.1 公有制的作用与意义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不仅对劳动力就业及经济发展的有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更具有关键的意义。加强建筑经济的发展, 可以有效的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 使公有制经济获得更多经济利润与空间, 特别是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都有其建筑业务, 可以有效增加社会就业, 提高国民经济收入。
1.2 私有制的作用与意义
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与作用, 私营经济解决了我国80%人口的就业, 加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大的现状, 对于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 加速农村人口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经济在长期不断发展与深化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结果,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我国私营经济在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加强私营经济的建筑发展对于提升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 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许多建筑一直都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齐步发展, 在这种发展形势下, 加强对我国建筑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国民建筑经济在建筑行业中的比重越来越低, 民有建筑经济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民有建筑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 一些国有企业也在不断的进行改制, 改制后的企业将不再享有特权, 而是私营建筑经济同台竞争, 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处理, 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 未来我国建筑经济的竞争格局将是非常激烈的。
3 当前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公有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公有建筑经济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国有,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建筑经济的发展。很多国有建筑企业经理以改制为名义, 将国有资产进行重组成立新的建筑公司, 并将这些新成立的建筑公司的控制权交给自身或其亲属, 在进行国有企业经营时, 将一些利益交给亲属处理, 这样就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 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 许多国有资产就变成了私有资产。
3.2 民营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民营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观念以及市场环境两个方面。许多民营建筑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切实有效的切实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国情, 不能够准确理解与把握私营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把自身看作是建筑经济的异体, 相互打击。
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 一些民营建筑经济体出现了浮噪及自大的倾向, 在施工的过程中难以有效保证工程质量, 这都会影响民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此外, 缺乏有效的外部政策环境及没有较好的公平竞争机会, 都会严重制约民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4 如何提高建筑水平,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4.1 加强认识, 加大对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私营建筑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新的发展时期, 要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促进私营建筑经济与国有建筑经济共同发展, 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竞争, 让更多的国有建筑经济体转化为私营建筑经济, 使建筑经济的发展更为稳定持续。
4.2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严格监督管理
要不断的通过创新, 使更多的建筑经济体通过合并、兼并、股份制等形式, 使产权能够更加清晰, 规模不断壮大,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将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 更好的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要加强对建筑经济的监管力度, 使一些违法的企业无法藏身, 建筑经济企业也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监管, 通过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相结合的形式, 真正使监管达到目标。
要不断的完善建筑经济的发展环境, 通过制定一系列措施, 使私营建筑经济企业能够更好的参与竞争中去, 有效保护其权益。改变以往的观点, 消除对私有建筑经济的歧视, 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与社会环境。要不断的加强质量监管, 有效提高工程质量, 真正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5 结语
总的来说, 建筑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建筑业能够灵敏地反映国民经济的繁荣和萧条。更为重要的是, 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调节作用。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 不要减少基建投资, 相反要扩大对公共事业的投资, 如市政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 使建筑业不要衰落下去, 这样也刺激了与建筑业密切相关行业的发展, 从而引起对其他行业需求的螺旋式增长, 使经济不出现萧条的“低谷”, 或缓解萧条的程度。当经济过热时, 国家又可通过压缩基建, 取消对住宅消费的优惠政策, 抑制建筑业盲目过热的发展, 也就抑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使经济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丽莉.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住宅, 2014 (06) .
[1]李强明.建筑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探究[J]科教导刊, 2012 (04) .
13.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案 篇十三
明沙淖中心校 邢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3、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1、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速度”概念的理解。
3、列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出示)
1、幻灯片出示自己这几年交通工具的变换及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并引出“速度”(出示课题),在了解一些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二、探索新知:(一)教学“速度”
1、“单位时间”及“路程”的介绍
(1)请大家观察刚才出示的几句话,想一下这几句话都包含哪些内容?
学生1:有时间,例如每时、每秒、每分。学生2:有路程,例如120千米、20千米、8米。
教师明确说明:在上面例子中的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都是单位时间。教师质疑:能不能说120千米、20千米、8米这些是距离? 教师明确:“距离”是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而“路程”可以是两点间曲线的长度,也可以是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2、“速度”的内涵及表示法。
(1)教师指出“速度”的内涵: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板书)(2)教师介绍: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如: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板书)
3、即时练习(幻灯片4出示)
(1)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9厘米,可写作________。(2)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_________。(3)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到每分钟500米,可写作_________。(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可写作___________。
4、幻灯片出示有关“速度”的材料。(1)、直升机最快时速达到463千米/小时。
(2)、从地面起飞的火箭,达到9.5千米/秒以上的速度。
(3)、快艇最快时速:航行速度可达到60节,约110公里/小时。
(4)、速度最快的鸟是:尖尾雨燕平时飞行的速度为170千米/小时,最快时可达352.5千米/小时,堪称飞得最快的鸟。
(5)、游泳速度最快的: 旗鱼可算是动物中的游泳冠军了,平均时速90千米,短距离的时速约110千米。
(二)教学例3:
1、邢老师开车每小时行驶100千米,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王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1)获取信息
(2)独立解决问题(两人板演)(3)全班交流
教师质疑:通过做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3、即时练习:
王老师开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 2小时可行160千米.想一想:你们能不能改变这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1)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
a、王老师开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行160千米用了多少小时? 160÷80=2(小时)教师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b、王老师开车行160千米用了2小时,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60÷2=80(千米 /时)教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4、小结刚学的这三个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一)用统一的符号表示下列速度。
1、刘翔跨栏的速度大约是每秒9米,这个速度可以写作:_______________。
2、飞机每分钟行20千米,可以写作: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速度×时间=路程”,解决问题。
1、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你能写出数量关系再解答
2、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种子。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去时他的速度只有40千米/小时,回来时快多了,是()千米/小时。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43千米/时,从绍兴出发过5小时能否到达上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练习八第6题、第9题。
六、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160千米/时 速度: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1)100×2=200(千米)(2)225×10=2250(米)
答:2小时可行200千米。答:10分钟可行2250米。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14.中美关系的发展(教案) 篇十四
1、市场与政府是互斥的
结构主义通过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比研究, 并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 认为发展中国家具有以下结构上的特点:刚性、时滞、短缺、剩余、低供求弹性等。因此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动态可投资源的供给增长, 而不是利用市场来解决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自然资源都较为丰富, 但资本最为稀缺。国家之间发达程度的差异根源于工业化水平的高低, 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并走向富裕就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资本的积累速度成为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市场不能解决经济目标与资源禀赋的尖锐冲突, 只能靠政府用计划手段扭曲要素价格来实现工业化。
1970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不能也不应该仅仅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不能克服经济中深层次的结构刚性问题, 所以计划已成为工业发展规划中的核心部分。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相比, 由于发展中国家必须考虑的变量数目较少和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自发机制的运行比不上发达国家, 所以计划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和合意性。发展中国家不成熟的市场不足以提供一种机制, 以确保私人的决策符合社会的偏好和最优经济目标, 因此计划就是完全必要的。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是:政府必须发挥中心作用。“发展性国家”这一概念对政府的具体作用作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从长远看, 政府不仅为发展提供大量的基础设施, 还将其权力和影响扩展到所有影响经济发展进程的领域;政府包揽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完全排斥了市场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结构主义“政府万能”的政策主张不能凑效。D·拉尔猛烈抨反市场机制, 支持计划化, 支持政府干预的“国家控制教条”, 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政府失灵”。拉尔指出正是“看得见的脚”对“看不见的手”的践踏, 应该对糟糕的经济绩效负主要责任。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人民的行为在本质上并无差异, 都受到最大化自我利益的“刺激—反映机制”的约束。发展中国家由于“储备”较少, 会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更迅速的反应。市场机制完全能够优化配置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所以, P·鲍尔明确指出, 发展问题的研究应当是“有价格的”, 而拉尔则指出, 理顺价格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要使价格机制能够良好运行, 政府就应该“使一切私有化, 使一切自由化, 然后呆在一边”。这种观点后来被人们概括为“华盛顿共识”, 即减少政府干预, 迅速实行私有化、推行自由化贸易和自由化金融, 降低政府财政支出;价格, 特别是实际利率, 应由市场决定, 并严格控制通货膨胀, 以稳定宏观经济。华盛顿共识认为市场会自动地解决经济发展的一切问题, 不提政府的调控作用。
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 都把自己的政策主张推向了极端, 简单地肯定政府或市场, 而把糟糕的现实经济发展绩效完全归因于另一方的介入, 认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和市场是彼此排斥的, 而没有看到两者有效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市场与政府是互补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展经济学家开始运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研究发展问题。科斯定理指出:当存在交易费用时, 制度就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当交易费用为零时, 制度是不重要的。具体地说, 制度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则是具体的政治、市场制度安排;第二个层次是立宪秩序。在V·奥斯特罗姆、H·皮希特、D·菲尼等人的分析框架中, 制度的这两个层次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立宪秩序是外生变量, 而市场制度是内生变量,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套有效的市场制度, 所以他们贫穷;而有效市场制度之所以未能出现, 是因为立宪秩序普遍存在重大缺陷, 而立宪秩序深受政府的影响。新发展观认为,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极不充分, 政府和市场失灵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讲这些失灵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纠正,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 司法成本通常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因此新发展观指出:只有实现国家、市场、社区三者的互补,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诺斯等制度经济学家认为, 历史上经济增长的源泉源于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 后者充其量只是增长的表现。排他性的产权制度的建立是美英等国实现近现代工业化的根本原因。制度创新的动力源泉是将潜在的外部收益内在化, 当制度创新的预期成本小于预期收益时, 制度变迁就会发生。制度变迁的需求方面是经济增长产生出新的潜在利润;制度变迁的供给方面是经济增长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组织行为等方面知识的进步。当两方面的作用相结合时就促进了拉坦式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由于新的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会为经济发展创造更新的空间, 进而形成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然而现实中, 政府和意识形态常常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影响而阻碍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进程, 甚至有可能把特定的经济长期锁定于无效率的制度环境中。有时候政府还强制性地推行制度变迁。鉴于此, 诺斯提出了著名的“诺斯悖论”, 国家 (政府) 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也是经济衰退的根源。
上述分析表明新制度理论认为, 有效率的生产性制度变迁主要是一种市场行为, 然政府的作用必须重视。不能像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那样期待“政府万能”或“市场万能”, 改进制度安排才是关键, 使市场与政府二者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二、发展经济学中市场与政府关系变迁的原因
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是由实践的有效需求和理论的有效供给共同促成的。上世纪40—60年代许多政治独立但经济还不自主的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发达的西方工业文明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苏联通过计划手段在短期实现了工业化使他们对政府的能力深信不疑。于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把“资本化、计划化和工业化”当成普遍的信条。当时一些国家迅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然上世纪七十年代, 经济停滞, 失业率高, 进口替代工业效率低下, 二元结构的次级分化, 经济增长乏力等想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
那些既重视市场作用又实行对外开放, 既强调物质资本的积累又重视人力资本, 既强调计划管理又重视市场调控, 既强调工业化又重视农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其经济增长不仅迅速, 而且质量颇高。东亚国家采用新古典政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经济持续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使人们将市场的作用推向极端:使一切自由化, 使一切私有化, 然后呆在一边。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再次陷入危机中。
资源禀赋虽相似经济绩效却不同, “亚洲四小龙”竟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人们逐渐认识到, 良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仅保证有限投入的高经济效率, 也使国内居民保持了较高的积累和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从“计划向市场”转轨, 中国等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 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 制度的改进使政府计划与市场恰当结合将会极大地提高效率, 改善发展的绩效。
自发展经济学诞生以来就一直深受西方主流思潮的影响。上世纪40—60年代末, 西方国家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指导下处于黄金时代, 丁伯根和弗里希的计量模型又为国家干预提供了可操作的工具。刘易斯、普雷维什、辛格等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出了一套国家干预的理论。
上世纪七十年代, 长期执行国家干预政策的西方国家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陷于“滞胀”。由于凯恩斯主义既在理论上无法解释, 又在实践上无法提出可行的对策, 因此受到了以理性预期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的猛烈抨击。他们认为是政府的长期干预破坏了市场体系的内在稳定性, 当务之急是应该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以拉尔、舒尔茨、哈伯勒等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假设出发, 宣告以“政府万能”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已走向死亡, 并提出市场机制是普遍适用的“单一经济学主张”。
那时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新古典主义交易成本为零的假设是不科学的。在交易成本非零的世界里, 市场制度的效率取决于保证市场机制良好运行的制度安排, 政府对产权界定的不合理———不力或过度———将使资源被置于公共领域, 从而造成“寻租”和过度使用, 使资源配置陷于低效。所以, 制度是重要的, 政府对产权的界定是交易的前提, 然政府失灵必须纠正。
三、对发展经济学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都存在着缺陷, 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期望“政府万能”或“市场万能”必然很难凑效。新制度主义表明谋求二者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有机结合是最佳的选择, 设计出理想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一个制度设计问题。制度作为一个体系具有历史的路径依赖性, 无视制度的协调性而随意地更改政策是不可能的。比较制度分析理论进一步指出, 通过追求静态的资源配置效率, 虽然也能部分地实现国民收入与财富的扩大, 但要想不断实现国民收入与财富的扩大, 获得动态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必要的。
世界银行1991年的报告《发展面临的挑战》的主题是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两者都有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竞争性的市场是人类迄今为止发展的最佳资源配置方式。但是, 市场运转需要只有政府才能提供的法律与规章制度。国家在保护产权、提供有效的法律、司法和规章制度以及提高社会的服务效率和保护环境等方面构成了发展的核心。世界银行1997年的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再次强调, 政府与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在为市场建立适宜的机构性基础中是必不可少的。市场与政府关系之争仍将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继续。但随着经济发展实践的深入, 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必将更加成熟和务实。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从传统模式向新模式转变, 即经济发展不仅限于经济增长, 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 追求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等不断提高和文明化, 而所谓新发展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观念体系, 它涵盖了当代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问题的许多新认知。新发展观的产生不仅昭示着发展理论的研究正在向更大的领域扩展, 同时也标志着发展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新发展理论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 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郭熙保、张进铭:经济发展中的计划与市场[J].经济评论, 1999 (6) .
[2]詹姆斯·A.道:发展经济学的革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4]项飞:发展经济学视野中政府视角的演变与启示[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15.中美关系的发展(教案) 篇十五
关键词:黄河淮河关系演变
中图分类号:18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4—28—33
黄河和淮河均为古“四渎”之一,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起,黄河开始长期南侵夺淮,时间长达700余年。虽然1855年之后,黄河离开了淮河流域,但时至今日,黄河北徙也已逾150余年,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状况已不容乐观,一旦出现危急情况,分黄入淮的可能依旧存在。因此,本文研究了金元之后黄淮关系的演变,希望能为今日科学处理黄淮关系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金代,黄河长期夺淮之始
在南宋之前,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曾经数次南徙侵淮,但均属于暂时性质,黄河不久后便会再次北归,淮河水系未受到根本性的冲击。这种势态在金代被打破,金天会六年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十一月,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县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以西“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从此拉开了黄河长期夺淮的序幕,黄河东流逐渐离开了今河南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而改由苏北平原人海。
虽然终金一代,黄河下游固定流路尚未形成,但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南摆并最终入淮。十二世纪三十年代末,黄河干流开始离开浚、滑一带的故道,南下由泗入淮,五六十年代,干流自豫东北流入鲁西南地区,七十年代初,干流进入开封府境内,八十年代初,干流进入归德府境内,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浚、滑及汲、胙等“北流”基本断绝。当然,由于黄河的极度不稳定性,虽然南下夺淮已成定势,但某些时候决口北流的情况依然存在。
二、元代。黄河全面夺淮
入元以后,黄河南下入淮的基本流势未变,但在入淮的路径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金时河水主要经开封北面,东南流向徐、邳,由泗入淮,元时则由开封南面经涡、颍、濉(睢)等河而入淮。
金代末期,蒙古大军南下,黄河下游成为金蒙争夺区,“以水代兵”的情况再次出现。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蒙军围困金人所占之归德,因攻城不能下,于三月决城北河堤,“河既决,水从西北而下,至城西南,入故濉水道”,这是黄河历史上第一次夺濉水入淮。
“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南军,南军多溺死”。寸金淀为河堤之别名,在开封城北二十余里。河决后,水向东南,流至杞县,分出三股岔流,“其大河流于(新、故)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据邹逸麟先生考证,其南流一支夺涡经毫入淮,此为黄河夺涡之始,另岑仲勉先生亦认为黄河改道由涡入淮,可能就是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蒙古人决灌赵葵军的结果。姚汉源先生则进一步考证出杞县三水中,北支入濉河,中支为主流入涡河,南支亦泛入涡水,同时还泛入颍水,虽然此次决溢对颍水的影响应该不会太大,但却是黄河侵夺颍水流道的开端。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十月,黄河大决溢,先后“决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十五处”,从决溢的地点来看,黄河在原武、阳武境内分成三股:一股经开封、通许、太康,下游夺涡水入淮;一股经中牟、尉氏、洧川、鄢陵、扶沟,下游夺颍水入淮;一股由原武、阳武、开封、陈留、杞县、睢州,东流入泗水入淮。
这次决溢,是黄河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道,因为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的河决对颍水的影响只是泛水所及而已,但此次却大不相同,从颍水沿岸多处(中牟、尉氏、洧川、鄢陵、扶沟)被灾的情况来看,无疑已是一股黄河岔流正式夺颍入淮。夺颍入淮,使得黄河河道的摆动,达到了下游扇形平原的最西南极限。因黄河下游河道在北岸进入平原后,南岸还有广武山(今郑州市西北邙山)的限制,所以最初黄河下游河道在流出山地后,向南摆动基本上不超过古汴河一线。但随着黄河正溜逐渐向南移动,河水不断冲刷南岸,淘挖广武山山根,并致使山崖大片崩塌,原先东北走向的广武山变成了东南走向。当黄河借助自身力量削弱了南岸的阻碍作用后,其南摆的界限终于到达颍水一线。至此,黄河下游已自太行山东麓至黄淮平原西缘的整个华北大平原上绕了一圈。
黄河虽已沿涡、颍、泗分流入淮,但决溢仍然不断发生,三股分流入淮的局面大约只维持了六、七十年,黄河下游河道就像钟摆回摆一样,又出现了北移的趋势。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五月,黄河“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钜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水势又“北侵安山,沿入会通、运河,延袤济南,河间”。这次决溢泛滥,不仅受灾区域广,而且历时七年未加堵复,“妨国计甚重”,直至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才由贾鲁负责主持治河。
贾鲁治河的总体策略是堵塞北流河道,强挽黄河趋向东南,由泗入淮,为此,他在堵塞北流河道的同时,疏浚了280余里河道,修补了107处堤缺,最终形成了著名的“贾鲁河”。据岑仲勉先生考证,贾鲁河的河道经原武、阳武、封丘荆隆口、祥符鱼王口、中滦、陈留葛冈、仪封黄陵冈、东明、曹县新集、梁靖口、武家口、虞城马牧集、鸳鸯口、夏邑、砀山韩家道口、司家道口、萧县北蓟门、赵家圈口、将军庙、两河口、徐州小浮桥及二洪,最后至邳州入泗水,循泗入淮。由此可见,除其中一小段外,贾鲁河大致沿循了明昌五年“灌封丘而东”,直下徐、邳,入泗入淮的旧道。
贾鲁治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御灾防患的作用,但当时已值元末,全国战争遍起,政府河政不修,治河工成三年后,即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河又有决溢,此后至正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五、二十六年均有河决,并且经常向北决徙,如二十六年河决北徙使得“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贾鲁河虽未在当时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但却对后世的治河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明代,黄淮关系的复杂化
明代黄河南下夺淮的大势未变,但朝廷在治河的过程中却增加了新的难度。一方面,元代后期开会通河以通运道,南北向的运河不仅与东西向的黄河相交,而且自徐州至清河一段还借用了黄河河道,黄河决溢,势必会冲击运道。明代定都北京后,东南地区的物资主要靠京杭大运河漕运至京师,.以支撑明王朝的财政日用,漕运是事关朝廷安危的国政大计。因此“保漕”成了一切治河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正如明孝宗所言:“古人治河,只是除民之害,今日治河,乃是恐防运道,致误国计,其所关系,盖非细故”。治河必先保运,这自然增加了治河的难度。
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由于黄河夺淮日久,再加上“蓄清刷黄”之策的推行,致使淮水退而内潴于中游,
从而致使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寿春王陵受到洪水威胁,“护陵”成了治河时必须遵守的又一原则。因此,明代治河,既恐妨运道,又恐惊陵寝,河、淮、运问题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以致明代277年中,黄河决溢的年份就有102次,河防兴大役50余次,河道之紊乱,可见一斑。
明初,黄河主流基本上仍走贾鲁河,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与泗水汇合,至清河县入淮,再东出云梯关人海。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河水暴溢,决原武黑洋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颍州、颍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夺颍水全人于淮。以前黄河虽然也曾几次走过颍水河道,但都只是一股岔流,干流入颍水河道,这是第一次。黄河走主流后,“贾鲁河故道遂淤”。在此后的100年间,黄河进入了一个异常混乱的时期,其河道频繁地南北摆动,同时多股并存,迭为干流。
洪武时,朝廷认为黄河在“平原旷野,则东荡西坍,使桑田变迁,水势少慢,亦宜其然欤?……极浊而难澄,滔滔东注,亘古今而不息,此久常者也”,故未进行较大规模的综合治理,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对河患的防御及堤岸的修守才逐渐加强。明代治河,“意在运而不在河”,保漕是河政的根本,而要保证运道的畅通,首先不能使黄河改道北去,因为这样从徐州到清河一段黄运合一的河道就会得不到黄水的接济,而造成漕运中断;其次不能使黄河北决,因为这样黄水会冲淤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和昭阳湖运道。黄河南行,则不仅不会冲击运道,而且还有黄水资助运河,虽有害于淮河流域,但有利于保运,故北堵南疏,抑河南行夺淮是明代中前期治河的基本方针。
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五月,“河决开封及金龙口,入张秋运河,又决埽头五所入沁”,户部侍郎白昂勘察现场后,发现决口处“水入南岸者十三,入北岸者十七”,因此建议“于北流所经七县,筑为堤岸,以卫张秋”。次年,白昂乃役夫二十五万,修筑长堤,疏浚河道,堵塞决口,最终“使河流入汴,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以达海”。白昂治河,开了北岸筑堤,引河南行的先例。
白昂治河后,水患稍宁,但两年后,即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黄河“复决杨家金龙等口,东注溃黄陵冈,下张秋堤入漕河”。御史涂舁沿袭了白昂的治河思路,提出“排障百川悉归东南,由淮入海,则张秋无患,而漕河可保矣”。的主张,孝宗接受了这个建议,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受命治河。刘大夏依照遏制北流、分水南下入淮的方策,一方面,疏浚南岸支河,筑塞张秋决口;另一方面,堵塞黄陵岗及荆隆口等7处决口,并在北岸修筑了“起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曹县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的大名府长堤(太行堤),同时又于西南荆隆等口修筑了“起于家店,历铜瓦厢、东桥抵小宋集,凡百六十里”的新堤。大小二堤相翼,迫使黄水南流入淮,暂时解除了北段漕河冲毁之虞。
刘大夏治河后,北岸系统堤防开始逐渐形成,但黄河下游呈多支分流南下入淮及入运的局面未变,特别是在归德以下、徐州以上的范围内,河道此冲彼淤,南北滚动,运道也随之时通时塞。对此,治河者采取的也多是南岸疏浚支河、北岸筑堤之法。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秋,“河决曹县,水入城二尺,漫金乡、鱼台、定陶、城武,冲谷亭”,此后,“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在汉流几乎全被塞阻的情况下,经徐州夺泗人淮的黄河主干道上的决溢异常严重,徐州、沛县、砀山、丰县一带,时常泛滥成灾。面对这种局势,治河名臣潘季驯于万历年间,采用了“束水攻沙”之法来解决河道淤塞的难题。
关于黄河水的流速与挟沙能力之间的关系,我国人民早就有了认识,王莽时期,大司马张戎曾说道:“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流迟,贮淤而稍浅”。此后,人们对于黄河泥沙淤积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加,至隆庆、万历年间,河臣万恭则首次明确阐述了“束水攻沙”的思想。在向朝廷提出的治河方案中,万恭说道:“夫水之为性也,专则急,分则缓;而河之为势也,急则通,缓则淤。若能顺其势之所趋而堤以束之,河安得败”!这个思想赋予了堤坝新的意义,即堤坝不仅是被动的防洪手段,而且是主动的治河工具。虽然由于主持治河的时间较短,万恭未能将“束水攻沙”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并付诸于实践,但却为潘季驯最终形成系统的“束水攻沙”理论奠定了基础。
潘季驯一生四任河总,他在治河实践中把握了黄河自兰州而下水少沙多、洪水暴涨暴落的水文泥沙特征,将治河方略从单纯的治水发展为注重治沙、沙水并治。在万恭等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潘季驯进一步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据此,潘季驯在二任河总后,大筑黄河南北两岸堤防,束水归槽,其结果是使河道基本被固定下来,即由兰阳、归德、虞城、砀山、徐州、宿迁、桃源等地,至清口汇淮人海,这条河道就是今日地图上的“淤黄河”或“废黄河”。
因黄河夺淮日久,随着泥沙的淤积,淮水出清口日渐不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潘季驯又提出在河淮交会地段“蓄清刷黄”的主张。他认为:“清口乃黄淮交会之所,运道必经之处,稍有浅阻,便非利涉。但欲通其利,须令全淮之水尽由此出,则力能敌黄,不为沙垫。偶遇黄水先发,淮水尚微,河沙逆上,不免浅阻。然黄退淮行,深复如故,不为害也”。针对“淮清河浊,淮弱河强”的特点,潘季驯大筑高家堰,蓄全淮之水于洪泽湖内,抬高水位,使淮水尽出清口,以冲刷黄河淤沙。“蓄清刷黄”之法使得洪泽湖湖区水面急剧扩展,对淮河中下游流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潘季驯没有对泥沙来源的黄河中游地区加以治理,仅靠“束水攻沙”这一措施,源源不断而来的泥沙是不可能全部被输送入海的,势必有一部分会淤积在下游河道里,因此“束水攻沙”只能解一时之围。而“蓄清刷黄”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清口的淤积,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由于黄强淮弱,黄水经常倒灌,扩大了淮河流域的淹没面积,直接威胁了泗州与明祖陵的安全。
早在潘季驯大筑高家堰之前,朝廷内外就有了“分黄导淮”之议,但当时未被采纳,直至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淮水大涨,泗陵水患日急,朝廷方命杨一魁执行“分黄导淮”之策。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杨一魁“开桃园黄河坝新河,……分泄黄水人海”;又在高家堰“建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石闸,泄淮水三道人海,且引其支流入江”。杨一魁“分黄导淮”的工程虽一时平息了泗陵水患,但同样不能解决黄、淮淤决的根本问题,河淮下游地区,水患依旧不断。
四、清代。黄淮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及崩溃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白成率领的部队与明军战于开封,各决河以灌对方,洪水走睢阳,东南注鄢陵、鹿邑,由涡入淮,次年四月,始堵决口,尚未完工而明已亡。清顺治元年堵塞决口后,黄河回归故道,“由开封经兰、仪、商、虞,迄曹、单、砀山、丰、沛、萧、徐州、灵壁、睢宁、邳、宿迁、桃源,东迳清河与淮合,历云梯关人海”。
由于明末清初连续四十多年的战乱,黄河堤防失修,河道决溢频繁,运道也基本处于瘫废状态。康熙执
政后,对于治水及航运非常重视,他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件大事,夙夜廑念”,并“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先后任命了以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官员来治理河、淮、运,经过靳辅等人的修治,不仅运道得以重新恢复正常通航,而且黄河也取得了十数年没有重大决口的小安局面。
靳辅等人在治河过程中,基本上继承了潘季驯“束水攻沙”及“蓄清刷黄”的思想,虽然又有新的发展,但潘氏治河未解决的问题依旧存在,即单纯攻沙人海而无以断沙之来源。执行“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关键是强化堤防系统,而堤防的强化则使黄河下游大部分河段都变成了“悬河”。随着泥沙在河槽中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淤高。潘季驯治河时,徐、邳、泗三州及宿迁、桃源、清河三县境内,河床均已高出地面,康熙时,清口以上至徐州黄河数百余里,“河底高于内地丈许”,清口以下河身,“原阔一二里至四五里者,今则止宽一二十丈;原深二三丈至五六丈者,今则止深数尺。当日之大溜宽河,今皆淤成陆地”。为了束水,河堤也随着河床的淤高而不断增高,黄河渐成地上河。到了嘉庆、道光时,河道更是淤废不堪,滩槽高差极小,河床容蓄和宣泄能力日益降低,一遇洪水,便会决溢。
清代定都北京,和明代一样,国家每年所需的漕粮仍仰给于江南,每年从运河调运江南漕粮不少于四百万石,一旦“漕运无由北达”,京师便会“危急异常”,因此,清代依然遵守着明代的成规——治河必须顾运,而要保运则必须使河南行。对此,顺治时河道总督杨方兴说道:“宋以前治河,但令人海有路,可南亦可北。元、明以迄我朝,东南漕运,由清口至董口二百余里,必藉黄为转输,是治河即所以治漕,可以南不可以北。若顺水北行,无论漕运不通,转恐决出之水东西奔荡,不可收拾”。
为了减少黄河对运道的冲击,康熙时开中运河,实现了黄运分离,虽运河不再借用黄河河道,但二者相交于清口,而黄淮亦交会于清口。因黄强淮弱,黄水经常倒灌,清口日渐淤滞,淮水不能外出,致使干旱时淮南运河无水资助,而影响漕运。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大旱,“清水涓滴无出”,漕船浅搁,不得不“全藉黄水浮送,方能过淮渡黄”,借黄济运之法,“自此始也”。清代的借黄济运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引黄水入湖或直接入里运河,虽可解漕艘转运一时之急,但最终结果却是“致运河淤垫日甚”。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两江总督琦善在勘察清口情况时说道:“自借黄济运以来,运河底高一丈数尺,两滩积淤宽厚,中泓如线。向来河面宽三四十丈者,今只宽十丈至五六丈不等,河底深丈五六尺者,今只存水三四尺,并有深不及五寸者。舟只在在胶浅,进退俱难”。造成运河浅阻这种局面的原因,其实清人亦认识到是因为“叠次漫口,而漫口之故,则由黄水倒灌,倒灌之故,则由河底垫高,清水顶阻,不能不借黄济运,以致积淤溃决,百病丛-生。是运河为受病之地,而非致病之原”。虽然找到了病因,但此时黄河南行已有700余年,下游河道积重难返,无法医治,一次大的改道已经不可避免了。
【中美关系的发展(教案)】推荐阅读:
中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08-15
浅述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08-16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08-10
中美关系之我见1000字07-14
浅谈中美动画情景喜剧的发展比较论文09-19
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07-2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06-17
如何平衡教师成长与学院发展的关系 范文07-31
浅谈信访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0-28
浅谈个人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