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教学论文(精选8篇)
1.思政教师教学论文 篇一
思政课教师教学心得感悟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思政课要坚持“八个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这为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工作中,如何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我谈几点个人心得感悟。
一、熟练掌握思政课教学规律,抓好思政课教学
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认真学习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熟练掌握思政课教学规律。作为《纲要》思政课教师,自2018年起,我们倡导并创新性开展“紧跟党走”主题教学,活动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紧跟党走”主题教学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紧紧跟随总书记工作脚步、紧紧围绕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在课堂上宣传好、传达好、讲解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课堂、入大脑、铸魂育人,不断夯实青年大学生思想的理论根基。其次,在思政课教师“六个要”上做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对照这“六个要”,我和纲要教研室的同事们,赴小平小道、方志敏烈士墓和熊雄故居瞻仰学习,穿红军衣、戴红军帽、扎红军武装带,在方志敏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诵读“红色家书”——《可爱的中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牢树“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最后,在思政课的“八个统一”上做文章。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思政课教师,纲要教研室的同事们一道创新性开展《纲要》思政课实践教学,针对工科生逻辑思维强、形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开展“红色家书”“抗疫家书”诵读教学、“八一起义”纪念馆情境教学和全国模范人物示范教学,主要采取形象具体的方式、方法,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先进性教育,抓好抓实思政课教学,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思政课关系到立德树人、百年大计,思政课作用无可替代。首先,抓小事,树立以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个中心环节,在言传身教、行为示范上作表率、见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实处做文章。如在《纲要》实践教学中,我们倡导并要求学生给父母写一封家书,通过家信的书写,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以写家书的方式,尝试构建家校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家校的联系和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学生的严师益友。其次,抓细节,树立以优良的教风影响学风的工作意识。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充分说明环境氛围可以影响人、教育人。校风是学校育人环境与氛围的具体表现,好的校风依靠好的教风,好的教风可以促进好的学风。不管是校风,还是教风和学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统一。我和《纲要》教研室同事们一起,努力倡导一种行为示范的理念,以优良的教风影响人。如每次上课,提前10多分钟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离开的时候擦干净黑板、关好电;学生没有交作业,找学生谈心等,从小处、细处、实处做文章。同时,认真执行“xx工程学院思政课教学八项规定”,从学生座位、统一交手机等小事入手,抓细节、抓小事,学风得到明显的好转。最后,抓落实,树立“三全育人”工作观念。“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施“三全育人”,其根本就在于把育人工作抓细、抓落实。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显而易见,育人工作就是要从“毫末”“垒土”“足下”开始,只有重视育人的“毫末”小事、育人的“垒土”基础和育人的“足下”之行,才可能成就“合抱之木”的栋梁、“九层之台”的高大、千里之行的辉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红色家书”诵读教学,我们订制诵读横幅,布置诵读场地,要求学生统一着装,录制诵读视频,人人诵读红色家书等,充分体现了“三全育人”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观念,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质量。
三、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不仅仅要熟悉掌握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熟悉了解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规律,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如果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师者的前提和要求;那么,“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师者的基本职责和主要内容。可见,德高、业精、技能是思政课教师职业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容的研究,工作思想、工作方法、工作技能和工作意识要与时俱进、与时俱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下一代教育好、培育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性,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因为,这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贯彻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需要,毫无疑问,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研究,尤其是,不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总之,做一名合格思政课教师,我们不仅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而且还要思维新、视野广,学深、学实、学透,学思渐悟、学思践行,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以政治的高度、宏观的视野、科学的思想、整体的观念,不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与研究,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习心得感悟
9月1日是每个新学年开学的日子,在这一天《求是》杂志发表了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寓意深远、意义重大。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既让我们思政课教师感受到“暖心”的激励,同时又为我们指出了工作的“重心”,我们更要以“用心”教学来回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一、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
文章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视野下,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作为思政课教师,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必然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去“争取下一代”。思政课教师不但要是“经师”,更要是“人师”,要以言传身教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进行正确引导。
二、思政课教师要以专业性来使学生信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我们要上好思政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还应当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研究当代青年的现实需求和思想状态,才能更好的因势利导、教书育人。现在的学生不喜欢生硬的说教,但都喜欢张维为教授这样在自身专业上有建树的人,用专业知识对事情事物作出专业解读。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专业,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专业的形象,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服,从而由“术”及“道”,最终实现价值引领。这也是总书记倡导和要求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三、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对来自西方的话语攻击和西方学界命题的挑战,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注重从学术上予以回应,为积极提升我们的国际话语权作出贡献。我从我的专业角度试举一例: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不仅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举措,还是一部树立法治大国形象、提升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大法。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法典通常都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在上升期的时候制定出来的,我国的《民法典》不仅是对我国法治建设成果的固定,也是在力争以“中国话语”引领世界前进,以“中国制度”为世界提供建设范本。我们要把“四个自信”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不仅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群体,也包括当代大学生,都要学习如何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如何挖掘各类不同的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在当前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做法。对此,还需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通力合作,更有利于找准各类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元素,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做好做实。作为思政课教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跨课堂联动,也是我们责无旁贷要做好的工作。
2.思政教师教学论文 篇二
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赞可夫认为: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达到的,构成思政课教师情感的因素有很多,从教学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情感认知
情感认知就是能充分认识自己的情感,具有理解自我及心理直觉感知的基本能力,这正是精神分析学家所称之为的“专注的自我”。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体现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情感认知能力,思政课教师才能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响应国家的政策。
1.2 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包括自我激励和受到他人的激励,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想取得育人的目的,还必须激发教师的热情与干劲,两种途径结合在一起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1.3 情感控制
情感调控包括对不良情绪的控制与改善、良好情绪的激发与保持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教师取得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情绪的平衡,用积极的情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积极情感,让他们能够始终在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下进行学习。
1.4 情感沟通
情感沟通是指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主要包括对对方情感的理解和正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对方理解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来实现教学的目的。
1.5 情感评价
情感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相当活跃的因素,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意志、自信心、价值取向等非智力因素,帮助教师决策、调整教学方案,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和谐发展。
2 思政课教师情感因素的教学影响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尽管多数的学生赞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参与热情低、对教学效果认可度低的矛盾现象,教学实效性往往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善于将情感运用于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情感的激发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学生的学习情感也是在教师教学情感感染下确立起来的。
思政课教师情感对学生主体信息的接收、选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会不自觉地对教师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来源于主体接受客体时的第一印象、主体对客体的评价。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种情感倾向对于主体的信息选择作用很大。
3 思政课教学对教师情感素养的要求
3.1 通过情感认知,加强职业道德素质马克思指出:“理论要
变成物质力量就必须说服人民群众就必须彻底”。而彻底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的根本,这个“根本”就包含理论本身,也传播理论的人。要做到“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传播者。坚持真信,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和科学信念;坚持真懂,融会贯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坚持真爱,树立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强烈的事业心,对一代青年学生发展、成长的责任感;坚持真用,以课程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发挥情感激励,不断进行教学创新
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变化的形式。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多渠道进行教学创新。以自我激励为主渠道,与受他人的激励相结合,进行教学创新。首先全面熟悉和准确把握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其次全面了解社会发展实际,准确把握社会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新问题,使得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再次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观,确立教育者的活动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的方法观。最后要创新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多样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3.3 加强情感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和其它的学科不同,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单纯的教和学的关系,而是在此基础上双方建立某种情感上的联系和沟通。这种在理解和信任基础上所生成的情感关系,能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理解和体会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思想理论内容。这种情感沟通必须首先要做到“严谨”,课堂纪律要求严,思政课教师教风严谨。其次是要“公平”,思政课教师以公平、公正为尺度,对学生一视同仁。第三是“尊重”,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重视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映,采纳他们合理化的教学建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4 把握情绪控制,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思政课教师要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任何私人不良情感带入课堂。在联系社会现实的课程内容上,思政课教师要本着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来讲授,切忌根据好恶加入个人主观色彩,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正确认识。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塑造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做好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适度的课堂情感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运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专题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不能大而空,要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体会自己的进步和差距,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思政课教师共同去认知。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思政教师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教师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93-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让这个主渠道,主阵地最大化发挥作用是大家一直以来讨论的问题。问题教学法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是指以思政课教材为依托,结合国情,社情,学情,以问题为中心,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答,最终达到教学目的。那么,如何使问题教学法有效实践,这需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一 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思政课问题教学有效实践的关键
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教师是主体”这样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然而,这种普遍的认知更多是趋向把“教师主体性”当做教师的权威性与强烈的主观倾向性。这并非真正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是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观,仔细研究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对教学进行选择和优化设计,有艺术性、创造性地从事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和实现自身的个体价值。[1]从概念可知,教师的主体性并不是传统认知的“教师权威教学”,而是强调为了实现更有效教学,教师主动思考与探究。在大力倡导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教师的主体性也不容忽视。教师主体性的發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价。[2]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法能否真正有效实践,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在思政课问题教学准备环节上,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是主导力。思政课问题教学准备环节是指为了使问题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思政课教师需充分理解教材以及了解国情、党情、学情。在这个环节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决定思政课问题教学实现“三个贴近”程度。正如克拉克(Clark)所说“这种方法强调围绕问题组织课程,而不是呈现一些毫无相关的知识,课程与学校的真实情境脱节。”[3]因此,需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动性、探索性与创造性,仔细研究思政课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析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
其次,在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环节上,教师主体性发挥是首要因素。思政课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三个环节贯穿始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思政课教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上的主流政治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内化为意识形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关键因素。因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决定着教师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中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真正对象予以“能动地运用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并设计如何引导学生能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4]由此可知,思政课问题教学中如何设置高质量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答问题,都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最后,在思政课问题教学反馈环节上,教师主体性发挥是重要条件。教学反馈环节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学生通过反馈系统,反应自己遇到的难点与疑点以及对教学方法,效果进行评价。教师依据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诊断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与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反馈环节是思政课问题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在这环节中,思政课教师是教学反馈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其主体性的发挥对于构建一套优良的思政课问题教学反馈系统起重要作用。
二 教师主体性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中的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问题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分析与判断问题,从而达到授课目的。而在思政课问题教学各个环节有效运行上,教师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思政课问题教学准备环节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1 在学情分析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其内容是对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因素分析。[5]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上,通过学情分析,为整个问题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使问题教学贴近学生。因此,教师需发挥主体性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探索学生思想动态怎样,已有知识结构如何,学习态度怎样,学习方法是否适合思政课学习规律等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思政课的因素,为问题教学奠定基础。
2 在把握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不同,在当今,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教学是必然、必要的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内容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理论性强。单纯的理论灌输不受学生欢迎。与此同时,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并影响着他们的“三观”与政治信仰,思政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任务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要求。因此,将社会热点引入思政课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个贴近”。问题教学法作为思政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教材与社会热点为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运用。那么,如何在众多信息中精选出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社会热点?如何使社会热点形成符合教学目的和学生感兴趣的教学问题?这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抓住那些与授课内容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将其作为设计问题教学的依据,融入教学的问题逻辑之中。
3 在教材的理解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思政课问题教学法是以教材为依托的教学方法,这意味着课前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逻辑,把握与梳理教材内容。在理解教材上,教师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可以从两方面来衡量:第一,是否理清教材整体脉络,把握各章节的重难点以及章节之间联系,理解主要理论观点的逻辑推理。第二,能否把教材中的理论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那么,这要求教师首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理解教材精神,把握重难点,也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分析问题。其次,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即“深入挖掘教材理论问题,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善于捕捉学生思想问题,努力通过问题解析为学生释疑解惑的一种教学理念和职业自觉”。[6]简言之,就是教师对问题认知与敏感程度。教师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既以教材为基础,又坚持以学生为本,由教材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在此还需说明,教师不仅仅在理解教材上要有“问题意识”,在整个问题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都贯穿始终。正如有学者提到的“缺乏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没有真实主题的教学;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7]最后,教师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是教师把理论术语转化为生活化语言的基础。其可以让教师旁征博引,融汇贯通,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教师主体性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二)思政课问题教学环节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思政课问题教学以问题为核心,通过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步骤完成教学活动。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为三大步骤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
1 在设置问题与构建问题逻辑体系时须发挥教师主体性
“问题”是问题教学的中心,设置合理、科学的问题是问题教学有效运行的开端。那么由谁来设置?怎样设置?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中,强调与遵循“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教师与学生皆为主体,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沟通,交流,尊重。但学生由于受自身发展阶段特征限制,无法把握教学目的与内容。因此,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设置“问题”与构建问题逻辑体系要发挥教师主体性。
设置问题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二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直面问题。两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交叉使用,其中又以第一种方式为主。不管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发挥主体性,即做到“四个掌握”:一是掌握课程,理解课程主旨。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课程的性质,理解其教学主旨与要求。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教学主旨是结合近现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进程,讲清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是《纲要》课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的指导思想与要求。二是掌握教材,转换教学内容;在前面已讲述在理解教材内容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进入了教学环节设置问题上,教师要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把教材上的学理逻辑向教学内容问题化转换。即将教材中的抽象的理论观点换为学生感兴趣的具体问题,“通过具体问题阐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透析理论的内涵和实质,使大学生明白理论的价值和意义”。[8]三是掌握学生,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在已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到了设置问题阶段,教师需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使他们学会思考与质疑。思政课问题教学不是自问自答的教学,也不是学生与教师单纯“问答”式教学,而是鼓励与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启发器。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与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有利于问题生成的学习场境,培养一种有利于问题酝酿的氛围”[9]。使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场中,敢于和乐于思考、质疑,形成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四是掌握社会关注点,转换成教学问题。社会热点之于思政课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在前面论述已提。社会热点及其评论众多,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些社会热点转换成问题情景或设置问题,以“问题”作为分析的切入点,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中,既能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又能理解理论知识。
当问题设置后,教师进一步发挥主体性作用,梳理问题,构建问题逻辑体系,即“构建由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组成的教学内容体系”。[10]思政课问题教学并不是由任意单个问题构成其教学,而是由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有机组成。那么如何构建问题逻辑体系?这要求教师发挥主体性作用做到:第一,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梳理问题。在已设置的问题中有轻重之分,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教师要依据教学重点甄选出最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第二,问题层次细化。将问题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第三,教材问题与学生问题的合理衔接。
2 在答凝解惑时须发挥教师主体性
思政课问题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或者学生问,教师答的问答式教学。那么当具有逻辑的问题体系构成之后,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答案,而是在思想上的正确导向和创设何种有效的方法答凝解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特征决定了思政课问题教学最终目的不是仅仅给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更在于“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及其解答的价值性,并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1]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世界观、价值观流质多变,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辨别力,他们虽有一定的政治认同感,但在分析问题,特别是看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思想偏颇,认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观念。不少大学生甚至不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答凝解惑时首要做到的是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与政治立场。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创设灵活多样的有效方法答凝解惑。思政课问题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特别在问题解答阶段,教师的重任并不是唱“独角戏”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设计各种方法唤醒与激励学生参与探索,分析问题之中。
(三)思政课问题教学反馈环节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在此环节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设计教学反馈方案并落实实施。教学反馈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设计教学反馈方案时应坚持灵活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注意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的结合,保证反馈渠道的畅通。第二,根据反馈信息调整问题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师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不断完善中。
综上所述,在整个思政课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对实现教学有效性起到关键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众多因素影响教学有效性,而教师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思政课要传授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目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以说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问题教学的成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主导力、首要因素和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教师主体性的实现更能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赵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探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7 ,9(3).
[2]张震环.教师主体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J].继续教育研究,2012(8).
[3]徐琴.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相长[J].思想理论教育,2011(07).
[4]贡和法.别让学生的主观性替代了教师的主体性——兼谈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价值[J].中学政治教育参考,2007(8).
[5]邵燕楠,黄燕宁. 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 中国教育学刊,2013(02).
[6][8][10][11]陈德祥. 问题意识、问题逻辑、问题教学[J]. 学术论坛, 2013(05).
[7]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4.思政教师教学论文 篇四
作者:宋剑 邓冲金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思想政治课 教学转换体系
论文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具体包括理论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二者相互配合、良性动性,必然会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两个转换”: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能力—素质体系”转换。高校思政课教师怎样才能实现“两个转换”?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培养机制是什么?这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是一个有机体系(一)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是教学转换能力的“地基”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台下的功夫”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功夫”是要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构成了教学转换能力的基础。“理论思维是相对于感性经验而言的抽象思维,是一种运用概念、范畴由浅人深地揭示事物本质与运动规律的能力,是理论观点与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简而言之,理论思维也就是科学的理性思维、辩证思维。”„l]理论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锻炼和提高。恩格斯把学习以往的哲学作为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看成是这“唯一途径”的最佳人口。可见,学习哲学,特别是学习西方哲学,以德康哲学或黑格尔哲学作为人门(从康德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逻辑链条,相互照应),最具训练价值。因为,辩证法不仅是人类思维的规律,而且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提高哲学修养,选择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选择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学习,不仅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关“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其哲学史的直接来源就是黑格尔的逻辑学与辩证法思想。此外,学习黑格尔哲学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思想与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克思,尤其是他的《资本论》),而且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最佳选择。
知道辩证法与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辩证法是两回事。怎样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辩证法呢?这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将理论思维能力与具体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将辩证思维方式与具体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因此,理论思维能力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结果。可见,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结合具体的思政课教学,怎样锻炼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呢? 首先,要学会提要勾元与提纲挚领,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把书“越读越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第一章第三节概括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的教学设计是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概括为“时代背景、历史前提和实践依据”。能不能进一步抽象概括,用三个字分别概括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三个条件呢?通过对材的反复阅读,我们发现可以用“上、中、下”三个字分别概括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实践依据与时代背景”。对学生来说,提出进一步抽象概括的任务,是一种智力的挑战,能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概括后的文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对于教师来说,对教材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点进行高度概括、深度提炼和重新表述,会获得一种教学的激情和创造的成就感。
理论思维能力不仅包括概念、范畴的抽象,而且包括形象的抽象。形象思维不仅可以建立在感性直观的基础上,而且可以建立在概念思维和想象的基础上。牛顿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研究中充满了“思想实验”,其实质就是概念思维基础上的想象与创造。而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也是一种抽象基础上的文学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的国民性。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运用概念的抽象,而且要运用形象的抽象要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化抽象为形象”可以使“死知识”活起来,可以使破碎的知识建立起“完形”,给人以整体的形象感。例如,可以用洋酒“人头马”的商标“Xo”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特区实践与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所谓“X”是指邓小平突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认识,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画了一个叉”,提出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所谓“0”是指划定特区搞实验,试验“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探索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发展本国经济的模式与道路。用洋酒“人头马”的商标“xo”来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会让学生永生难忘!正所谓“一图胜千言”。其次,要把教材内容放在相关学科基础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参照下,深入研究,把书“越读越厚”。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的四门课程都有其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学术底蕴。以《概论》为例,要上好课,首先要拓展文献。党的四代领导人的思想及其相关文献是一个值得“花大力气”、“下狠功夫”的学术研究领域。通过学术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将教材内容置于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之下,而且可以通过学术研究反观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表述,发现其中存在的“留白”,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体系的“超越”。此外,还要把教材内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参照下深人研究,选取其中的典型人物、重大事件和精彩细节作为教学案例,为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供事实依据和感性经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有了孜孜不倦的理论学习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孜孜以求的学术研究与科研探索,才有了思政课教学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活水”。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学转换能力的“支柱”
有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表现,是教学秩序的保证,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教学转换能力的“支柱”。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并且是一个具有剧场效应的传播过程。教学具有表演的性质,而教师应该具有“演员”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有相声大师“抖袍袱”的功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在知识的铺垫中,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教师要有魔术师的“洞察力”,能够驾驭“观众”注意力与情绪的变化,在眼神与语言的交流中实现知识的传递、智慧的熏陶和情感的交流;教师要有话剧演员的表现力与震撼力,将内心的独白转化成“观众”精神世界的激荡与共鸣;教师还要有主持人的应变能力,通过有效的互动手段避免“冷场”,运用教学机智应对各种“意外”。当然,教师还要有一点“法官”的威严与公正,对于扰乱教学秩序的现象给予震慑、批评和制止,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师自身的尊严。
教师应该具有“演员”的意识与能力,但教师毕竟不是演员。戏里戏外,演员可以判若两人;但课上课下,教师必须表里如一,思政课教师更应如此。教师与演员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是以本色演角色,而演员生活在角色与本色相互转换的“二重世界”。与演员“演谁像谁”相反,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对知识、对人生、对学生的真诚与热情。缺乏“演员”意识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成为一个“演员”的教师更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是实现“两个转换”的中介与关键,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另一“支柱”。教师应该成为“口吐莲花”的语言大师。怎样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呢?首先,要广泛阅读与刻苦实践。通过广泛的阅读,形成宽厚的知识基础与深厚的学科背景,使教师能够从学理上将思政课“讲清楚,说明白”。此外,教学实践中的思想火花、即兴表达与形象比喻,是教学语言口语化与形象化的重要来源。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刻苦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幽默感。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习借鉴与勤奋积累。语言是需要学习、积累和锤炼的。信息时代使人们处于报纸、电视与网络的包围之中,特别是“谈话类”节目为语言的学习与积累提供了方便J决捷的客观条件。媒体不仅提供了最新的时事消息,而且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不同类型节目主持人的台词与风格、新闻访谈与娱乐节目的内容和栏目设置、相声、小品、广告的创意与台词,都值得仔细琢磨,可以将其中的合理元素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为思政课教师教学语言的积累、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设计的创新提供有效的借鉴。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厨师”的感觉、“魔术师”的魅力,还要有“党员”的立场、“演员”的演技。在所有这些角色意识的背后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综合运用。理论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构成了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有机体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才能使教学转换能力得到提高。贯穿于教学转换能力体系之中的“灵魂”是什么呢?教学转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最终达到的目标与境界是什么呢?是教学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离开这个目标,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就是盲目的和无效的。教学创造力是贯穿于教学转换能力之中的“灵魂”。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机制
(一)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只有专业课才能讲出高深知识,只有专业课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从内心看不起思政课的教学,那么他(她)怎么可能把课讲好?如果一个教师对教学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日子,那么他(她)怎么可能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转换能力?如果一个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带着心理疲劳和厌教情绪,怎么可能体验到专业的成长与职业的进步?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首先要解决内在动力问题,解决对所从事职业 1.上好思政课是赢得学生尊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作为客观的社会事实,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普遍存在职业自卑感,感到被学生和社会所轻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卑感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课程的意识形态性”、“教材的政策性”与“教学的灌输性”的质疑;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的歧视;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教师人格的不信任;源于思政课教师学术地位、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低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卑感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冲击;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流行;渴望占有社会财富引发的浮躁心态;高校专业设置的市场化、教师管理的合同化、教师考核的量化、不同专业收人差距拉大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使思政课教师被边缘化、被矮化,甚至被丑化。思政课教师无力改变社会大环境,但可以通过教学与科研的努力改变小环境,通过把课上好来赢得学生的尊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但教学的宣传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有本质的区别。教学方式的宣传是以知识、事实和问题为核心的学理宣传。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不意味着要回避社会历史和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二者没有必然联系。要把思政课讲清楚,讲明白,讲彻底,讲精彩,必然要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敏感问题。因此,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并不是上不好思政课的主要障碍,关键要把知识、问题与学理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这正是需要思政课教师下功夫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动因。教材的政策性与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密切相关。教材的政策性强、可读性不强,这正是思政课教师需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即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问题。怎样做到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怎样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上下功夫,怎样实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和精辟讲解,是摆在每个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只有完成这些任务,才能使学生从教学中“终身受益”,才能真正让学生“真心喜欢”思政课,并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戴。
关于“灌输”,理论界与教育界存在争论。我们认为,教学中的“灌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教学只要以学生“接受”和“认同”为目标,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灌输”。以此逻辑观之,不仅思政课存在灌输,所有课程都在灌输。首先,“灌输”并不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政课不仅不反对教学民主,反而主张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辩论,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同,这正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追求。其次,“灌输”并不存在不可见人的教学目的。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需要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需要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将思想政治理论转化成大学生“把握命运”、“创造幸福”的智慧与眼光,是思政课教师光明磊落的事业。再次,“灌输”不是欺骗。教学要传授真知,更要传播真诚。离开了真知与真诚,教师就无法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思政教师的“灌输”不存在主观欺骗的故意。当然,思政课教师要提高理论修养,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避免课上课下言论与立场的变换,避免言行不一。
2.上好思政课是实现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客观需要。中央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视,高校教学督导与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职称评审对教学水平与教学实效权重的强调,在客观上都强化了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上好思政课成为实现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的客观需要。但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面临着“两个缺失”与“两个不适应”的基础性问题,即师范专业基础缺失,不适应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思政专业基础缺失,不适应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出身于非师范专业、非思政专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出身于非师范专业的弊端在于缺少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教师职业能力基本依靠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自发的探索与总结;出身于非思政专业的弊端在于缺乏对思政课教学特殊性的认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对如何正确处理专业知识与思政课教学的关系缺少理论指导和有效方法。因此,要上好思政课,必须解决“两个缺失”与“两个不适应”的问题,通过提高教学转换能力,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提供动力与支持。(二)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在条件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中国共产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客观需要。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同时又是青年学生聚集的地方。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是维护中国共产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客观需要。历史已经证明,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历来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是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先锋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学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对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教训的深刻总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苏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苏联精心培养多年的知识分子队伍成为批判苏联历史与苏联共产党的敌对力量,使苏联与苏共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与主流舆论的支持。当然,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的最根本原因是苏共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成为一个严重脱离群众的既得利益集团,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造成的。脱离人民群众、积重难返的腐败与苏共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最终葬送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教训深刻!因此,一手抓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一手抓包括高校在内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对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经验教训的最好总结。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途径,是确保高校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思政课教师应该对所从事职业的政治功能与专业特殊性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论的自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5.思政课建设教师心得 篇五
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认真学习并深入贯彻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熟练掌握思政课教学规律。作为《纲要》思政课教师,自起,我们倡导并创新性开展“紧跟党走”主题教学,活动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紧跟党走”主题教学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紧紧跟随总书记工作脚步、紧紧围绕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在课堂上宣传好、传达好、讲解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课堂、入大脑、铸魂育人,不断夯实青年大学生思想的理论根基。其次,在思政课教师“六个要”上做表率。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对照这“六个要”,我和纲要教研室的同事们,赴小平小道、烈士墓和熊雄故居瞻仰学习,穿红军衣、戴红军帽、扎红军武装带,在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诵读“红色家书”——《可爱的中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牢树“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最后,在思政课的“八个统一”上做文章。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思政课教师,纲要教研室的同事们一道创新性开展《纲要》思政课实践教学,针对工科生逻辑思维强、形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开展“红色家书”“抗疫家书”诵读教学、“八一起义”纪念馆情境教学和全国模范人物示范教学,主要采取形象具体的方式、方法,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先进性教育,抓好抓实思政课教学,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思政课关系到立德树人、百年大计,思政课作用无可替代。首先,抓小事,树立以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个中心环节,在言传身教、行为示范上作表率、见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实处做文章。如在《纲要》实践教学中,我们倡导并要求学生给父母写一封家书,通过家信的书写,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以写家书的方式,尝试构建家校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家校的联系和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学生的严师益友。其次,抓细节,树立以优良的教风影响学风的工作意识。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充分说明环境氛围可以影响人、教育人。校风是学校育人环境与氛围的具体表现,好的校风依靠好的教风,好的教风可以促进好的学风。不管是校风,还是教风和学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统一。我和《纲要》教研室同事们一起,努力倡导一种行为示范的理念,以优良的教风影响人。如每次上课,提前10多分钟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离开的时候擦干净黑板、关好电;学生没有交作业,找学生谈心等,从小处、细处、实处做文章。同时,认真执行“南昌工程学院思政课教学八项规定”,从学生座位、统一交手机等小事入手,抓细节、抓小事,学风得到明显的好转。最后,抓落实,树立“三全育人”工作观念。“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施“三全育人”,其根本就在于把育人工作抓细、抓落实。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显而易见,育人工作就是要从“毫末”“垒土”“足下”开始,只有重视育人的“毫末”小事、育人的“垒土”基础和育人的“足下”之行,才可能成就“合抱之木”的栋梁、“九层之台”的高大、千里之行的辉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红色家书”诵读教学,我们订制诵读横幅,布置诵读场地,要求学生统一着装,录制诵读视频,人人诵读红色家书等,充分体现了“三全育人”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观念,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质量。
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研究
总书记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不仅仅要熟悉掌握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熟悉了解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规律,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如果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师者的前提和要求;那么,“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师者的基本职责和主要内容。可见,德高、业精、技能是思政课教师职业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容的研究,工作思想、工作方法、工作技能和工作意识要与时俱进、与时俱新。
总书记指出,要把下一代教育好、培育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性,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因为,这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贯彻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需要,毫无疑问,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研究,尤其是,不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6.思政教师主要工作总结 篇六
一、全员参与,覆盖面广。
学校在思政课实施过程中,校长带头讲,行政人员轮流讲,班主任天天讲,科任教师课堂渗透讲,保安、厨房工友服务岗位现场讲,班委会干部、团支部干部试着讲。
二、相互交叉,形式多种。
学校在思政课实施过程中,采用专题讲座、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宣传专栏、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电子屏滚动播放、邀请职能部门送课进校等形式积极实施。各种形式交叉辉映,不断强化主题,汇聚成一贯强大的教育能量。
三、题材多样、内涵丰富。
7.思政教师教学论文 篇七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教师主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让这个主渠道,主阵地最大化发挥作用是大家一直以来讨论的问题。问题教学法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是指以思政课教材为依托,结合国情,社情,学情,以问题为中心,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答,最终达到教学目的。那么,如何使问题教学法有效实践,这需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一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思政课问题教学有效实践的关键
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教师是主体”这样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然而,这种普遍的认知更多是趋向把“教师主体性”当做教师的权威性与强烈的主观倾向性。这并非真正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是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观,仔细研究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对教学进行选择和优化设计,有艺术性、创造性地从事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和实现自身的个体价值。[1]从概念可知,教师的主体性并不是传统认知的“教师权威教学”,而是强调为了实现更有效教学,教师主动思考与探究。在大力倡导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教师的主体性也不容忽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价。[2]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法能否真正有效实践,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在思政课问题教学准备环节上,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是主导力。思政课问题教学准备环节是指为了使问题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思政课教师需充分理解教材以及了解国情、党情、学情。在这个环节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决定思政课问题教学实现“三个贴近”程度。正如克拉克(Clark)所说“这种方法强调围绕问题组织课程,而不是呈现一些毫无相关的知识,课程与学校的真实情境脱节。”[3]因此,需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动性、探索性与创造性,仔细研究思政课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析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
其次,在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环节上,教师主体性发挥是首要因素。思政课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三个环节贯穿始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思政课教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上的主流政治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内化为意识形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关键因素。因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决定着教师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中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真正对象予以“能动地运用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并设计如何引导学生能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4]由此可知,思政课问题教学中如何设置高质量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答问题,都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最后,在思政课问题教学反馈环节上,教师主体性发挥是重要条件。教学反馈环节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学生通过反馈系统,反应自己遇到的难点与疑点以及对教学方法,效果进行评价。教师依据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诊断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与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反馈环节是思政课问题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在这环节中,思政课教师是教学反馈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其主体性的发挥对于构建一套优良的思政课问题教学反馈系统起重要作用。
二教师主体性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中的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问题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分析与判断问题,从而达到授课目的。而在思政课问题教学各个环节有效运行上,教师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思政课问题教学准备环节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1在学情分析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其内容是对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因素分析。[5]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上,通过学情分析,为整个问题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使问题教学贴近学生。因此,教师需发挥主体性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探索学生思想动态怎样,已有知识结构如何,学习态度怎样,学习方法是否适合思政课学习规律等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思政课的因素,为问题教学奠定基础。
2在把握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不同,在当今,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教学是必然、必要的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内容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理论性强。单纯的理论灌输不受学生欢迎。与此同时,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并影响着他们的“三观”与政治信仰,思政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任务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要求。因此,将社会热点引入思政课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个贴近”。问题教学法作为思政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教材与社会热点为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运用。那么,如何在众多信息中精选出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社会热点?如何使社会热点形成符合教学目的和学生感兴趣的教学问题?这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抓住那些与授课内容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将其作为设计问题教学的依据,融入教学的问题逻辑之中。
3在教材的理解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思政课问题教学法是以教材为依托的教学方法,这意味着课前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逻辑,把握与梳理教材内容。在理解教材上,教师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可以从两方面来衡量:第一,是否理清教材整体脉络,把握各章节的重难点以及章节之间联系,理解主要理论观点的逻辑推理。第二,能否把教材中的理论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那么,这要求教师首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理解教材精神,把握重难点,也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分析问题。其次,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即“深入挖掘教材理论问题,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善于捕捉学生思想问题,努力通过问题解析为学生释疑解惑的一种教学理念和职业自觉”。[6]简言之,就是教师对问题认知与敏感程度。教师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既以教材为基础,又坚持以学生为本,由教材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在此还需说明,教师不仅仅在理解教材上要有“问题意识”,在整个问题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都贯穿始终。正如有学者提到的“缺乏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没有真实主题的教学;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7]最后,教师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是教师把理论术语转化为生活化语言的基础。其可以让教师旁征博引,融汇贯通,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教师主体性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二)思政课问题教学环节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思政课问题教学以问题为核心,通过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步骤完成教学活动。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为三大步骤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
1在设置问题与构建问题逻辑体系时须发挥教师主体性
“问题”是问题教学的中心,设置合理、科学的问题是问题教学有效运行的开端。那么由谁来设置?怎样设置?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中,强调与遵循“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教师与学生皆为主体,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沟通,交流,尊重。但学生由于受自身发展阶段特征限制,无法把握教学目的与内容。因此,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设置“问题”与构建问题逻辑体系要发挥教师主体性。
设置问题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二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直面问题。两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交叉使用,其中又以第一种方式为主。不管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发挥主体性,即做到“四个掌握”:一是掌握课程,理解课程主旨。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性质,理解其教学主旨与要求。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教学主旨是结合近现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进程,讲清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是《纲要》课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的指导思想与要求。二是掌握教材,转换教学内容;在前面已讲述在理解教材内容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进入了教学环节设置问题上,教师要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把教材上的学理逻辑向教学内容问题化转换。即将教材中的抽象的理论观点换为学生感兴趣的具体问题,“通过具体问题阐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透析理论的内涵和实质,使大学生明白理论的价值和意义”。[6]三是掌握学生,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在已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到了设置问题阶段,教师需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使他们学会思考与质疑。思政课问题教学不是自问自答的教学,也不是学生与教师单纯“问答”式教学,而是鼓励与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启发器。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与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有利于问题生成的学习场境,培养一种有利于问题酝酿的氛围”[9]。使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场中,敢于和乐于思考、质疑,形成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四是掌握社会关注点,转换成教学问题。社会热点之于思政课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在前面论述已提。社会热点及其评论众多,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些社会热点转换成问题情景或设置问题,以“问题”作为分析的切入点,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中,既能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又能理解理论知识。
当问题设置后,教师进一步发挥主体性作用,梳理问题,构建问题逻辑体系,即“构建由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组成的教学内容体系”。[10]思政课问题教学并不是由任意单个问题构成其教学,而是由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有机组成。那么如何构建问题逻辑体系?这要求教师发挥主体性作用做到:第一,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梳理问题。在已设置的问题中有轻重之分,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教师要依据教学重点甄选出最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第二,问题层次细化。将问题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第三,教材问题与学生问题的合理衔接。
2在答凝解惑时须发挥教师主体性
思政课问题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或者学生问,教师答的问答式教学。那么当具有逻辑的问题体系构成之后,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答案,而是在思想上的正确导向和创设何种有效的方法答凝解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特征决定了思政课问题教学最终目的不是仅仅给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更在于“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及其解答的价值性,并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1]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世界观、价值观流质多变,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辨别力,他们虽有一定的政治认同感,但在分析问题,特别是看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思想偏颇,认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观念。不少大学生甚至不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答凝解惑时首要做到的是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与政治立场。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创设灵活多样的有效方法答凝解惑。思政课问题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特别在问题解答阶段,教师的重任并不是唱“独角戏”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设计各种方法唤醒与激励学生参与探索,分析问题之中。
(三)思政课问题教学反馈环节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在此环节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设计教学反馈方案并落实实施。教学反馈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设计教学反馈方案时应坚持灵活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注意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的结合,保证反馈渠道的畅通。第二,根据反馈信息调整问题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师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不断完善中。
综上所述,在整个思政课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对实现教学有效性起到关键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众多因素影响教学有效性,而教师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思政课要传授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目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以说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问题教学的成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主导力、首要因素和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教师主体性的实现更能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赵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探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9(3).
[2]张震环.教师主体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J].继续教育研究,2012(8).
[3]徐琴.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相长[J].思想理论教育,2011(07).
[4]贡和法.别让学生的主观性替代了教师的主体性——兼谈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价值[J].中学政治教育参考,2007(8).
[5]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02).
[6][8][10][11]陈德祥.问题意识、问题逻辑、问题教学[J].学术论坛,2013(05).
[7]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8.思政教师教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一、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情感无处不在,它以一种弥散的方式对是否接受及接受的程度发生影响。情感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对每一个环节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导向机制、动力机制。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信息的接收、选择发挥着重要的过滤作用。
在接受对象确定后,接受者会不由自主地对接受客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的产生,有时来源于以往的经验;有时是由于我们对接受客体瞬间形成的第一印象;有时是由于情感的传递等等。这种在接受活动初始就形成的情感,将对接受客体的信息择取、信息的理解产生重要的作用。接受主体会有意无意受到这种情感的驱使,从而使接受主体的注意力指向能满足接受主题情感需要的信息,回避或忽略与接受主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对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同时,情感还对接受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强度发生影响。对喜爱的接受对象,接受主体会保持更持久的注意,且注意的强度也更为强烈,因此也就越容易对接受客体加以接受,所谓“爱屋及乌”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反过来也就越能满足接受者的情感需要。
(二)情感的激发作用。
接受者的情感可能会加强或减弱他在接受过程中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判断力等等。当接受者的情绪状态不好时,他的大脑感受力随之降低,神经反应活动迟钝,从而使感知、理解、想象、判断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接受;接受者情绪状态较好时,大脑的感受力增强。接受者情感不仅影响接受的主导取向,而且影响能否接受。接受主体的情感状态不由自主地将内在情感转移至接收对象,使接受活动充满着一种情感色调,使接受活动具有一定的与接受主体情感保持一致的倾向性。当接受主体处于一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他往往对接受客体的感知取向、理解会带有这种否定性情感的痕迹,反之亦然。
二、合理利用情感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情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大学生的情感状态变化,适时地将大学生的情感状态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使他们尽可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不断提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效应。总的来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情感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要利用情感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首先必须要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情感的特征,用多种方式适时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一般可通过心理测试、交友谈心等方式进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普查结果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交友谈心是通过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大学生沟通情感,消除隔阂,化解冲突,转化后进,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积极的情感状态。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方便、灵活地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实践工作中,还需要对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加以利用。
(二)尊重并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环境。
对大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要尊重并尽可能满足,即承认大学生情感需求的特殊性、合理性与客观性,树立“尊重人的需要”的观念。如,对大学生交往的需求要给予尊重并创造条件使其得到满足。特别是大学新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远离家乡,离开了过去熟悉的成长环境,需要建立起新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新生有条件尽快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以促进其适应新的环境,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接受新环境对其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
(三)引导大学生的情感需求,避免不良情绪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对一些不合理情感需求,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不能采取无动于衷、冷漠轻视的态度。对不能满足的情感需求应通过引导促其走上正轨,防止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情感、情绪的能力,即对自己情绪、情感产生原因有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情绪表现有恰当的抒发,对自己情绪产生的结果能够正确地对待。另一方面,要培养受教育者有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即个人对自己的情绪表达及行为方式进行调节、选择的能力。面对同一情境个人可能有许多情绪表达形式,教育者要引导教育对象从多种可能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尤其要注意对冲动情绪的调控,对自己的消极情绪更要调控。
(四)帮助大学生实现情感升华,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自觉认同。
帮助引导学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形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同学个人之间朴素的手足情升华为富于理性的友谊。要帮助他们建立更高尚的情感世界,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健全的情感。了解、尊重、满足、引导、升华这五个方面逐层深化,紧密联系。而升华过程是最艰难的一步,只有实现了升华,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较高境界。要针对学生情感的实际需要,但又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地解决学生具体感情矛盾,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及时了解、尊重、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加以引导,帮助其实现从情感到道德品质的升华,才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思政教师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思政教师个人研修计划09-27
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06-27
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规划06-13
案例教学思政06-16
思政论文范文08-28
思政课教学方法11-14
思政部教学管理文件06-22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06-11
操作系统课程思政案例教学08-16
思政论文-如何做好一名班干部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