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社会学学会工作总结

2024-10-27

年社会学学会工作总结(精选8篇)

1.年社会学学会工作总结 篇一

奉化市教育学会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在奉化市教育局领导下,在宁波市教育学会的指导与奉化市社团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的显著成绩。做为学术性团体,一年来在深入普及教育科学知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普及教育科学知识,增强科研意识

在深入实施“科研先导特色兴校

”工程中,组织会员学习教育部编写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和新课程改革文件,有效地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会秘书长深入中小学宣讲素质教育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目前,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风气和科研意识普遍增强,“科研兴校”战略基本确立。90以上学校都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主导性研究课题,使一批学校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走出困境,得到发展,广大教师都感到教育科研有用、管用,校长、园长们认可教育科研在学校生存和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二、教育科研过程和方法得到优化,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由于近两年来突出抓了教育科研的应用性和实证性,强化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区局组织力量率先在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中深入实践,搞调研和实验,这两年来,无论是选题立项,还是确定研究方法及成果表述形式,越来越突出在实践中研究,在应用中推广,使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指导功能。目前在天津市规划办和天津市教育学会立项的49项课题中,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的急待解决的课题有36项,占74。南开外中关于学生主体性表现和2000届毕业生质量的调查、南江里小学关于小学生学习方式和分层次教学的调查等,都在学校教育改革进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高兴地看到,南开区的教育科研正从“写论文”向“做课题”的方向转化。

三、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和优化,专兼群的学术群体基本形成。

去年5月,教育学会配合教育中心,为21所学校挂牌建立教育研究实践基地,为推进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8个专业委员会中的9个专业召开了学术年会。去年10月又调整完善了学会的学术委员会,补充了一批中青年学术委员。11月注册发展了170名新会员,目前会员总数达到了3850人。特别是各中小学、幼儿园的会员,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潜心研究,积极实践,为南开区教育科研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南开区教育学会6人被天津市教育学会评为先进个人,奉化教育学会评为先进学会。

四、教育科研成果越来越多,越来越优。

在2002年和2003年全市“新世纪杯”论文评选和教育教学成果认定中,奉化区的申报数量和入选质量都位居前列。今年十月在全市青年教师学术讲坛比赛中,5名青年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奉化还荣获唯一“突出贡献奖”。奉化的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课的研究和实践,在全国第五、六届主体教育研讨会技压群雄,受到高度评价;一批小学、幼儿园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成果,受到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的充分肯定和赞誉;在刚刚颁奖的天津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中,南开区申报的“学科德育”、“乐园教育”等四项成果分获一、二等奖。去年12月底奉化教育学会隆重举办了第九届学术年会,表彰了26个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72项优秀科研成果。市领导出席了大会,都认为是一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年会。

当然,在我们充分看到成绩和发展的同时,还在看的困难和问题:教育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开展的还不平衡;课题立项和管理仍需讲求实效,使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中有更显著的效益;群众性教育科研在选题立项及成果评选中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一些学校的特色项目和特色建设仍进展缓慢;教育科研队伍偏于老化,亟待充实新生力量。这些问题需要学会配合区教育科研部门认真反思和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五、南开区教育学会工作的基本经验

第一,紧紧把握最前沿的先进课题与南开区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是学会学术活动的方向。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必须抓住国内外教育研究最先进的,又必须具有南开区“土特产”特色,才能使南开区教育“全市领先、全国一流”,才能成功地、创造性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坚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科研的主潮流和大趋势。教育学会工作一定要从封闭的书斋和楼阁中走出来,到火热的教育改革实践之中,到充满活力的师生之中,才能有用、管用,才能充满一片生机。

第三,坚持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理论服务、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是教育科研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要主动服务,积极参与教育局及各部门工作的论证服务;另一方面要争取支持,依靠教育行政推动学会工作,离开教育行政“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

第四,不断强化群众性教育科研是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关键和前提。任何优秀成果都需要专家和名师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广大会员的参与和实践这个“大底盘”。实践证

明,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群众性学术研究越活跃、越广泛,这个地区的学校的成果就越丰富,教育质量就越高。

第五,从教育改革实践出发,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为归宿是学会工作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市级学术研究必须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始终着眼于学校发展需要什么?促进学生发展需要什么?解决教师在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成果不是打印在纸上的表述,而是转化成促进教育发展的“生产力”,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先导和力量。

2.年社会学学会工作总结 篇二

清华大学医疗新技术研究室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以开发产品为目标, 致力于磁、热、电、超声等物理诊疗技术 / 产品的开发, 应用范围涉及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监控/ 防治等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研究室一大特色, 包括生物医学、工程设备、生物材料、产品化中心等研发领域, 逐渐形成学科交叉特色的医疗技术创新体系及产、学、研、用的产品开发模式。

23日上午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会议室, 朱秘书长首先介绍了这次活动主题和意义, 对中国科技发展, 尤其是医疗仪器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之后由医疗仪器分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工程物理系医疗新技术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唐劲天研究员做了题目为“医学与工程结合创新研发医疗新技术”的学术报告, 通过向与会人员介绍实验室研发历程、主要研究项目和取得的成果, 总结介绍了实验室在创新医疗研发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会议结束后, 大家随即参观位于旧工物馆的医疗新技术实验室, 由唐劲天老师带领博士生以及老师介绍目前实验室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包括磁感应肿瘤治疗设备、心冲击信号无接触心脏检测设备、超声骨质疏松治疗仪器与代步双轮车等, 各参观人员分别对各阶段设备参观体验, 与研发人员热烈讨论交流, 分享研究经验体会。

本次科技周活动充分利用了现代化传播手段, 通过书面材料, 视频播放, 现场讲解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了当前团队的科研成果。活动期间通过各领域专家学者交流热烈, 深入了解团队科技创新理念及科研实力, 为今后医院、企业与创新团队合作研发创造条件。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3.年社会学学会工作总结 篇三

会议对下半年几项工作进行了布置。包括档案学术成果评奖、档案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征集、个人会员重新登记、评选第五届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等工作。

陈乐人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学会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是学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积极发展会员,目前团体会员单位达到64家,壮大了会员组织。二是创新服务形式。举办“档案见证北京”档案文化系列讲座,拓展了档案服务社会的新方式;组建企业档案工作学术委员会,为调动企业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更好地研究企业档案工作搭建了平台。三是认真组织会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她就学会今年下半年的工作强调两点意见:第一,开好市档案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做好新一届理事会组建工作;第二,组织好档案学会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档案工作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会议还对新批准加入市档案学会的8家团体会员单位颁发了證书。市档案局副局长马素萍、副巡视员张益民和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贺真出席会议。

4.中国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篇四

2007年,煤炭学会及各分支机构、会员单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 的工作定位,以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1248品牌工程活动”为载体,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现简要总结并提出2008年的工作思路: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做大做强学术论坛

4月11日,在中国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组织了代表煤炭行业最高水平的学术论坛,200余名代表听取了洪伯潜院士等8位专家做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特殊凿井技术、矿井地质、安全高效开采、巷道支护理论、选煤技术发展、矿山机械安全装备研究等多个技术领域,受到与会者热烈关注和好评。

把培养一线的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工作重点,举办了第二届煤炭生产一线技术创新交流活动。濮洪九理事长亲自到会就全国煤炭工业发展形势和技术创新作了重要讲话,150余名35岁以下的煤炭生产一线科技工作者到会进行了科技创新经验及成果的交流,提交论文200余篇。会上评选出2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80篇优秀论文,为一线青年技术人员搭建了开展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对促进一线青年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7年10月,举办了“2007中国(淮南)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国际会议”,来自国内外近150位瓦斯治理领域顶尖级的专家出席了会议。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和中国同行研究交流世界最新、最前沿的瓦斯治理技术、探讨瓦斯治理的新趋势,共同分享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最新成果并参观了淮南矿业集团现场。这次会议促进和搭建了国内外瓦斯治理技术的合作平台,将推动煤矿安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国内新闻媒体高度关注并精心组织报道了这次国际会议。

一年来,要求分支机构开展创建“品牌学术会议”,在岩石力学、经济研究等专业委员会已初见成效。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团体会员单位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会议(论坛、研讨班)51个,国际学术会议5次,有8848人次参加,征集论文2999篇。有的专业委员会利用到会专家的优势,专门在学术会议上安排国家973项目汇报研讨会、新产品评议和“难题技术会诊”,扩大了交流范围,收到良好效果。多数会议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煤矿建设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历年出版的论文集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好评。山东、湖南、福建等省煤炭学会和十余个专业委员会还组织了优秀论文的评选和表彰。

各省(区、市)煤炭学会紧密结合煤炭工业发展和学会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福建省煤炭学会主办了2007年闽苏赣皖湘煤炭学会学术交流,到会5省代表139人,择优提交会议论文149篇。湖南、河北、云南、安徽、福建、山东等省煤炭学会,淮南矿业集团、平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等团体会员单位,贯彻落实“科教兴煤”战略,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论坛讲座等活动,并取得了成效。

二、普及煤炭科学知识,为提高煤炭行业职工科学素质服务 中国煤炭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工作,结合煤炭行业实际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尤其是把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作为重中之重,会上表彰了6个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和11个优秀宣传单位。

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和省煤炭学会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普活动,如:开滦集团公司科协以科普志愿者的形式把科技人员组织起来,科普工作非常活跃,集团上下建科普橱窗200余个,布设科普展牌916块、出科普版报121期,并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的报纸、电视台、局域网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江西省煤炭学会制作100余幅大型图片进行巡展,影响大、效果好。

学术性月刊《煤炭学报》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已成为煤炭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学术期刊。07年《煤炭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全年共发行12期,约12000册,发行英文版4期,在EI(美国工程索引)检索率达到99%。

科普性月刊《当代矿工》以“传承矿业优秀文化,推动矿区先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矿工最根本利益”为定位点,不断优化期刊内容,体现出《当代矿工》杂志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设立的“安全你我他”、“安全卫士”、“班前安全小故事”等栏目受到广大矿工和基层单位的欢迎,全年发行共144000册。

三、认真组织科技评价、科技成果鉴定、举荐优秀科技人员,推动煤炭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我会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共同组织《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的评奖工作。2007年接受全行业科研、高校、企事业单位申报项目406项,由学会专家库遴选聘请专家进行严格评审,评出煤炭科学技术一等奖22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00项。

按照《中国煤炭学会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工作实施办法》,所属专业委员会积极参与,组织专家完成了“煤矿用安全控制新型化学材料研制”、“EBZ150TY型掘进机”等15项成果的技术鉴定工作。

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自获得国家最高人民法院认可后,每年均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工作和交流经验。一年中承担并完成了“肥城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等7项鉴定任务,科学、公正地为政府部门解决了难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2007年,煤炭学会承担并完成了中国科协《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研究与修改建议》课题;正在承担《煤炭信息化技术发展研究》的课题。

受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的委托,组织开展了第十六届能源大奖、青年科技奖的评选推荐工作。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工程师卫修君、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康红普博士获能源大奖,中国矿业大学张东升教授等10人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一批团体会员单位大力举荐专业人才,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经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煤炭学会推荐,该公司1人获得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能源大奖,2人获得河南省青年科技奖,14人荣获河南省煤炭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四、继续深化改革,加强自身建设,成功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2007年4月召开了中国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260余人出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国资委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路耀华到会。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煤炭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198位、常务理事61名,选举产生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秘书长,聘任了名誉理事长、名誉理事、副秘书长。同时,对优秀工作者、先进集体和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大会认真审议通过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学会新的章程,六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煤炭学会专业(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实施细则》(修订稿)、《中国煤炭学会专业(工作)委员会挂靠单位实施细则》(修订稿)、《中国煤炭学会会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大会组织学习了中国科协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大会举办了学术论坛,一些先进单位还进行了经验交流。中国煤炭学会是中国科协学会部“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项目承担单位,07年修订了《中国煤炭学会改革方案》,依据该方案制定学会换届方案和选举程序,明确理事的任职条件,实现理事会科学合理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分布结构。对理事会试行以竞争为基础的动态人事管理机制,更换不符合条件或工作发生变化的理事,增加选聘煤炭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为学会的常务理事、理事或专业委员会委员,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更多的服务。

建立并完善“中国煤炭学会秘书长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术会议质量考评指标”,在每年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由学会每两年组织考评并进行评优活动。对专业(工作)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实行竞争优选机制。

按照学会改革方案,理事和委员实施动态管理。为有利于学会开展工作,全年增补调整理事2人。凡因退休、调动、不参加活动、不缴纳会费等原因,根据单位意见,专业(工作)委员会调整解聘委员22人,增补委员26人。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和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换届工作。

继续发展个人(专业)会员、资深会员、团体会员,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2007年由省级学会发展个人(专业)会员1300人,由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单位发展个人(专业)会员559人,重新登记1462人。推荐资深会员、经常务理事会审定批准有68人(总计373人);根据单位申请,常务理事会审定发展团体会员2个(总计53个)。

5.年社会学学会工作总结 篇五

及2012年工作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又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也是实施“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总体战略的启动之年,中国测绘学会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李克强副总理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展工作,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奖励等方面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和成绩。

一、2011年工作情况

(一)不断夯实学会组织基础

2011年,中国测绘学会继续加强组织建设,紧紧依靠广大会员,充分发挥各理事单位积极性,坚持民主办会,坚持民主议事制度,在指导省级学会增选换届、分支机构管理、发展会员等方面,始终严格遵守民政部门有关规章制度,管理严格、行为规范、氛围和谐,凭借踏实进取的工作作风和协调有序的内部管理,保障和带动了学会工作的全面开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一是健全民主办会制度。学会重大事项要通过常务理事会、理事会讨论决定,召开了1次全体理事会议、1次理事长会议、3次常务理事会议和1次秘书长工作会议。重点围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改革发展大讨论、工作计划落实、学科发展报告、学术年会的举办,以及服务会员新领域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交流和总结,提高了学会各级机构的办事能力,扩大了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服务的领域。二是加强学会秘书处自身建设。改革了学会秘书处人事、财务制度,完善了考核奖励机制,建立了完整的学会工作规章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推进了学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依托学会的组织网络优势和信息资源,建立了学会互助工作平台,拓宽学会服务会员的渠道和途径,创新会员服务方式,推动学会工作信息化。三是规范分支机构管理。为加强对学会所属各分支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学会整体功能,学会秘书处在充分调研和座谈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国测绘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健全了联系通报机制。四是协调省学会和分支机构有序开展工作。印发了《中国测绘学会秘书处及分支机构2011年重要会议和活动计划》,协调分支机构组织学术及科普活动,指导了省级学会开展增选换届、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工作。完善了学会领导联系省级学会的分工制度,及时了解了学会及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的工作动态。

(二)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2011年,学会在学术活动内容和范围、方式及活动质量上下功夫,实现了学会自身学术活动有成效,分支机构学术活动有特色,有效促进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的繁荣和发展。一是举办中国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本届年会是近年来学会组织的较大规模的学术交流会,由学会主办、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学会具体承办,参加人数超过800人。大会以“测绘科技创新与地理国情监测”为主题,举办特邀报告会、专题论坛、产品展览以及论文评选等活动,搭建测绘学术交流平台,展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成果,打造了学会学术年会品牌。二是积极筹办中国科协第十三届年会分会场。经学会申请并获中国科协批准,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和天津市测绘院联合承办其中的第12分会场——“测绘服务灾害与应急管理”,并圆满完成各项组织实施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组织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参加第25届国际制图大会,推荐我国制图专家到国际制图协会担任副主席及专业委员会主席,并成功当选,推动了学会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四是测绘期刊办刊水平显著提高。《测绘学报》建立了作者、审稿者、编辑、读者四位一体的期刊队伍,提高了编委会和审稿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建立完善了期刊数字平台,实现了期刊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保持了科技期刊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增加了科技论文共享性,在论文检索更为便利和快捷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五是分支机构学术活动富有特色。教育工作委员会举办“第二届中国测绘学科院长论坛暨宁津生院士从教五十五周年学术报告会”,工程测量分会召开全国交通工程测量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主办第六届全国大地测量研究生学术论坛,科技信息网分会举办“首届测绘科技成果全国推介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创新成果推介”会,测绘仪器专业委员会举办学术年会并出版《测绘仪器装备学术文集(2011)》等。这些学术活动,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广泛参与,既抓住了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又注重解决关键性、紧迫性的技术瓶颈问题。

(三)不断深化科技普及和咨询工作

学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积极组织和动员科技工作者,深入调查研究,跟踪动向、把握趋势,促进科学决策,引领社会思潮,不断推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思想库建设,更好地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服务。一是主动服务测绘发展战略研究。学会专业委员会的有关院士、专家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承担的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把脉问诊,提出了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为研究工作进一步把握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内容,确保了研究成果的高质量。二是完成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评估。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委托,组织专家对“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和“国家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估,圆满完成项目中期、终期检查评估工作,为项目的成功验收提供了决策保障。三是积极创办测绘地理信息科普精品。主办2011年全国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暨“中国四维杯”第七届全国测绘职工定向越野大奖赛。此活动成为各有关部门认识测绘作用、了解测绘功能的平台,成为学生了解测绘知识、学习测绘技术、传承测绘精神的阵地。四是开展测绘装备国产化专项工程研究。梳理测绘技术装备体系,摸清国产测绘技术装备现状,了解国内外测绘仪器装备存在的主要差距、关键技术、核心部件,提出国家支持现代化测绘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发展对策和咨询建议。五是开展人才库建设和教育培训工作。按照科协《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做好测绘地理信息高层次人才入库专家信息采集、录入的组织工作。组织并协调有关省测绘学会开展注册测绘师考前培训和辅导工作。

(四)继续推动测绘科技创新

测绘科技奖励工作已成为学会工作的品牌,不仅调动了测绘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也极大推动了测绘科技创新。一是完善测绘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调整了中国测绘学会科技奖励委员会人员以及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评审委员会人员,研究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评选细则,并及时召开奖励委主任会议和奖励委工作会议,研究测绘科技奖励工作,完善测绘科学技术奖励有关制度。二是积极筹措测绘科学技术奖励资金。学会在测绘科技奖励基金管理工作专项调研的基础上,加强与会员单位的沟通和协商,积极争取有关单位对测绘科学奖励工作的支持。2011年测绘科技进步奖得到了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捐赠的奖励资金,为测绘科技进步奖奖励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严格组织开展了测绘科技奖评选工作。组织开展了2011年测绘科技进步奖和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的评选工作,通过对申报项目的严格评审,评选出测绘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75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45项;评选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项目260项,其中金奖36项、银奖75项、铜奖149项。四是积极举荐科技人才。学会组织召开两院院士推荐提名工作会议,分别推荐3名专家为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其中武汉大学的龚健雅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会还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的推荐工作。

(五)探索服务产业形式

测绘企业作为测绘事业发展重要支撑,学会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服务测绘企业以及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强学会凝聚力。一是完善会员沟通服务制度。建立会员建议呈报制度等,完善会员联系、沟通和交流机制,积极主动听取会员意见和建议,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和帮助会员,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沟通,建立健全广大会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科技问题的建言献策制度,及时准确反映会员意见和建议。二是召开2011年测绘企业家座谈会。为加强与测绘地理信息企业的联系,学会积极承办测绘地理信息企业家座谈会,围绕企业如何在机遇期更好地发展,进行广泛的研讨和交流。三是召开团体会员工作会议。会议就学会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科技进步、做好会员服务等方面与会员们进行了讨论,拉近了学会与会员单位的距离,增强了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之间的友谊,受到了团体会员单位的普遍欢迎,提升了学会对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四是举办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展览会。为国内外测绘地理信息仪器厂商提供交流平台,使大家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测绘仪器产品和技术,并直接与厂商接触,达到了了解市场、沟通信息、展示产品、共谋发展的目的,为行业服务和促进我国测绘仪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五是开展测绘自主创新工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测绘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创建。六是支持企业举办的大型活动。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协助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拓普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测绘地理信息企业举办新产品发布暨上市答谢会、高层研讨会等活动。支持举办GIS技能大赛和召开“2011’SuperMap GIS 技术大会”等重要活动。深入测绘地理信息相关企业调研。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的学会工作还存在不足。从宏观上看,当前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需求持续增长,学会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建议的力度不够;从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上看,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水平与国际科技水平尚有距离,需要学会为科技工作者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创造条件方面加大力度;从学会自身上看,学会与分支机构、学会与省级学会相互配合不够,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各级学会组织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永葆测绘学会的青春和活力。

二、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来说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学会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李克强副总理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以建设测绘科技思想库,搭建学术平台、科普平台和服务平台为载体,努力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新跨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合作。以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为着力点,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重点学术活动品牌,努力提高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决策咨询,开展服务科学决策和建言献策活动,推进测绘科技思想库建设。结合国家重大测绘项目情况,组织重大项目评估、咨询和项目报告会。加强学科发展研究,编制出版学科发展报告。办好2012年学会学术年会,不断提升学会学术年会品牌。做好期刊出版工作,打造学术精品期刊。贯彻落实 “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境)外测绘学术团体及学者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加国际行业协会和国际组织举办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展览等活动。加强与兄弟学会、省级学会和军队单位的合作,积极探索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交流的新模式。

(二)进一步丰富测绘科普活动。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科普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普及测绘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继续会同教育部学生体协秘书处以及中国定向运动协会举办2012年全国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和第八届测绘行业定向越野赛。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开展科普征文竞赛活动,丰富科普宣传内容,加强社会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认识,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积极参与中国科协举办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充实学会科普内容。

(三)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充分发挥学会特色和优势,拓展学会工作范围和工作领域,围绕增强测绘地理信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等科技活动。定期举办测绘地理信息企业家座谈会,搭建学会服务企业的平台。积极参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学科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促进学校教育与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有机结合。继续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认定工作。继续推进自主创新产品认定、测绘通用软件测评等工作。倡导国内测绘地理信息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制止行业内压价竞争,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

(四)进一步深化测绘科技奖励工作。积极参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切实履行科技评价、表彰创新人才等重要职能,不断推动测绘科技的进步。进一步规范学会人才举荐和成果评审工作。组织开展2012年测绘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和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的评选工作,把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奖励工作品牌化、制度化。积极推荐优秀测绘科技项目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推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科技创新。

6.年社会学学会工作总结 篇六

2008年学会学术工作总结

2008年,学会学术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要求和书记处党组的工作部署,按照“凸现创新、提升能力,夯实基础、注重实效,引领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组织动员全国学会发挥优势,积极投入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08年我国遭受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等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危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国科协的紧急部署,学会学术部迅速动员和组织全国学会积极投身防灾救灾,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一)召开中国科协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

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学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全面了解灾害情况,深入研究灾害成因、机理,提出防御和预防灾害的对策,于6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三层小礼堂举行了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以专家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特邀中国地震学会副理 事长陈顒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监管局局长杨昆教授就地震、气象、灾后重建、卫生防疫、电力保障等问题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注重学术性、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相关部委领导,科研院所、相关大型企业的专家和技术管理人员,部分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全国学会及相关学术团体的有关人员,中国科协领导及机关各部门负责人等近600人应邀出席报告会,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在2008中国科协年会上增加防灾减灾内容

在年会开幕式上,邀请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围绕“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做了特邀大会报告。

举办2008防灾减灾论坛。主题为“防灾减灾与应急对策”,围绕气象、地震、地质、电力、铁道、生态、医疗、建筑、通信、农林等12个专题组织学术报告和征文,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综合研讨,内容涉及灾害对铁路的影响、灾害气象应急处臵、防灾减灾与卫星应用、灾区林业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汶川特大地震与卫生防疫、汶川特大地震地质灾害反思、汶川特大地震建筑震害启示等。这次论坛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多学科交叉交流的方式,由20个专业领域与灾害相关的全国学会联合举办,论坛共收录论文173篇,参加代表230余人,邀请了10名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24位专家在两个论坛分会场上做了专题报告,28位科技人员做了论坛交流,20位科技人员进行了墙报交流。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分析了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客观探讨了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从科学角度上研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措施,为决 策部门灾害的应急管理和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举办科技工作者摄影展

为展示科技工作者在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贡献以及感人事迹,彰显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了“使命、责任、奉献——2008特大自然灾害中的科技工作者”专题摄影展览。从全国学会、省级科协以及各新闻媒体、图片社、个人摄影师、图片网站等渠道,共征集摄影作品1793幅。经过全国学会初评、摄影界和科技界专家评审,共推荐128幅作品入选。主要展出反映科技工作者在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专业技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照片以及科技工作者在现场拍摄的反映灾害情况并提供决策依据的资料图片。

(四)组织协调全国学会,全力支持和配合各级有关部门开展科技救灾工作

1.组织召开有关全国学会抗震救灾动员会议。5月16日,紧急召开全国学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动员会议。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1家全国学会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传达了王兆国同志对科协系统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通报了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全国学会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科学救灾、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自身作用。有关学会汇报了学会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情况,并就科协系统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2.进行全国学会抗震救灾情况电话普查。5月19日,根据书记处领导指示,对191个全国学会在抗震救灾中的捐助情况进行了电话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了全国学会捐款捐物基本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在调查中专门就全国学会员工及家属在地震灾区的 情况进行了了解,并以学会学术部的名义表示了慰问。

3.建立全国学会抗震救灾每日一报制度。选择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1个全国学会,每个学会明确一个联系人,每天向中国科协报送学会参与抗震救灾的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要求其他全国学会关于抗震救灾活动有事即报。所有信息每日汇总后报送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办公室。共报送全国学会信息72条,抗震快报刊载24条。

4.发挥学会智力优势,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服务。(1)组织全国学会积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参与抗震救灾 ——161个全国学会分别以倡议书、公开信、群发短信、转发文件、网上通知等形式,号召会员积极行动,利用专长,各尽所能,为抗震救灾做贡献。

——全国学会以学会名义捐款326.45万元。全国学会专职工作人员通过挂靠单位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捐款共计约48.6万元(个人通过社区、银行和网络等形式的捐款除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委会向灾区捐助价值为360万元的药品;中华中医药学会捐赠了价值300万元的骨伤药品;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向灾区捐助2000箱方便面和幼儿奶粉;中国康复医学会募集了价值20万元的境外康复设备。

——搜集一线救灾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中华医学会把一线专家反馈回来的信息,如:灾区急需小儿骨科医生、消杀药品等,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相应建议;中国铁道学会与四川省铁道学会建立了每日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并上报铁道部。

——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会员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中华医学会以学会名义派出3位专家赴灾区指导救治防疫工作;中国心理学会配合科技部、团中央和重庆市派出4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国 心理卫生协会配合卫生部和团中央派出25名心理干预专家;中国农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推荐4位专家配合农业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工作组在地震当晚就赴灾区对动物疫病防控进行指导和检测;中国建筑学会配合建设部组织专家深入灾区进行房屋勘测;中国感光学会配合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协助分析灾区地质、地形影像资料;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推荐专家配合建设部开展规划和节能重建工作;中国水利学会配合水利部近期将举办水库设施加固和饮水安全培训班;中国地质学会推荐9位专家并在近期将针对灾区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重建工作培训;中国图书馆学会配合建设部制定、推广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

——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科普宣传。参加科技周的全国学会都增加了地震方面的展示、讲座、资料发放等内容,并配合中国科协科普部充实科普资源包中的地震科普内容。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专家编制一批针对灾区重建工作的心理科普宣传材料,并对赶赴灾区的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中国地震学会通过教育部将地震科普宣传册发放到中小学校。中国农学会寄送4万份《农村致富新技术(抗震救灾专辑)》到四川、甘肃、陕西、云南等受灾较重的省份,指导帮助灾后重建工作。与地震、心理、防疫相关的学会还积极推荐专家还配合新闻媒体开展科普宣传。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编印了《地震灾害后儿童及成人心理应急反应与疏解》的彩色挂图2000套捐赠给四川省医学会,向受灾群众宣传心理危机和精神健康知识,促进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

——及时稳妥处理相关国家和地区科技团体的慰问函电。中华医学会、中国护理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5个全国学会分别收到了俄罗斯、匈牙利、日本、新西兰以及中国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 区相关组织的慰问函,学会都及时进行了回复。

(2)及时协调全国学会的抗震救灾活动

反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创殇专家和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专家组团赴灾区服务的请战,积极协助各有关学会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和动员卫生防疫、心理卫生、农林牧生产等相关领域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支援、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开展志愿服务;组织7个全国学会推荐共14名专家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抗震直播节目,以科学引导广大公众正确看待自然灾害,稳定公众情绪;协助全国学会组织开展与抗震救灾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

我部始终与四川省科协学会学术部保持密切联系,并将了解掌握的相关信息提交科协抗震救灾办公室和相关学会,提供参考。

我部17位同志都参加了为灾区捐款活动,在外地扶贫、下基层锻炼和正在出差的同志还委托部里同志代为垫付捐款;7位党员领导干部缴纳了特殊党费。捐款总额17600元。

二、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08年学术交流工作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营造创新环境为主线,以促进学科发展与原始创新为目标,按照“全面总结、探索规律、提升水平、形成品牌”的总体思路,更新学术交流理念、创新学术交流机制、培育学术活动能力、提高学术活动成效,培育学术活动精品。

(一)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产生良好影响

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树立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在学科发展研究中的导向性和权威性,2006年起组织开展学科发展研究。两年来,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活动建立了学科发展宝贵的信息资源库,大力推动了中国科协的学术建设,在科技界、社会各方面产生 积极而广泛影响。项目拓展了学会工作领域,增强了学会对学术带头人的凝聚力,显现了学会的学术力,极大推动了学会工作创新巩固了学会的学术地位。

2008年3月20日在北京举行2008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向科技界和全社会公开发布了我国物理学等20个学科2007年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和中国科协898种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编撰完成了学科发展系列报告(2007-2008),由中国科协组织22个相关全国学会的40多位院士和600多位专家学者,近1800位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对本学科的发展研究报告展开研讨并提出修改意见。形成了21卷、600余万字构成的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7—2008)。

2008-2009学科发展研究工作全面启动,进展顺利,中国化学会等30个全国学会分别承担了30个学科报告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在2008年12月底完成,2009年3月前完成编审出版等工作。

根据韩启德主席在中国科协学会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于2008年7月启动了部分学科的学科史研究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地质学学科史、通信技术学科史、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化学学科史等四个学科的学科史研究,分别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华医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以及中国科技史学会承担。研究时间为2个财政,研究成果将在2010年的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发布。

(二)围绕创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1.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导向作用增强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是2006年推出的学术平台,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倡导自由探究,活跃学术空气,为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提供交流平台,为科技工作者营造多学科交叉并自由探讨学术问题的良好环境,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学术沙龙的三倡导(倡导大胆创新,倡导交流互动,倡导争辩质疑)、四没有(没有门槛,没有权威,没有领导,没有框框);五突出(主题新颖性、人员专业性、形式发散性、学科交叉性和成果科学性)、六自主(沙龙的议题、议程、会议形式、召开日期、会议地点和参会人员,由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对提高学术会议质量、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发挥了示范和导向作用。

2008年共举办灾害链成灾机理、预测方法和防治对策、“冷聚变”争论及其现象与机制的解释、地震和暴雨洪水的震洪链机理和对策研究等10期沙龙,分别由有关全国学会、研究院所承办,参会专家学者300人左右。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沙龙已经逐步成为一项高层次、重质疑、求创新的小型系列性学术交流活动,体现出科技社团新的学术交流特色,推动了学术生态建设,在科技界和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中国科协简报专门介绍了沙龙的主要经验。

2.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满完成

至2008年12月底,论坛共举办30期,涵盖基础科学、交通、能源、材料、机械、生物、环境、医学、物理、电子等多个领域,有500多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论坛活动。参与论坛的代表中,一大批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大量有影响的业绩。

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广泛,进行两岸学术交流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日益增多,为扩大影响,从2008年开始,将原定的第九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改为2008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由原来的单项活动改为系列活动。2008年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江 苏省科协承办,集中在第四季度举行。

3.完成重点学术交流活动择优支持工作

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促进自主创新和学科繁荣以及创新人才成长,继续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支持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及有关地方科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08年调整了资助方向,围绕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综合交叉会议、在线学术交流等方向,在申报226项(其中A类162项,B类47项,C类17项)基础上,经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委会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择优支持项目144项,总计资助金额为575万元。

4.创新研究群体推荐工作如期完成

为稳定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要求,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解放军总政治部推荐候选群体申请材料60份的基础上,3月18日召开中国科协2008候选创新研究群体评审会议,来自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25位院士、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分数理、化学、生命、地球、材料与工程、信息等七组进行了评审。采用申请人现场陈述、评委集体评议、无记名打分的形式,从候选创新研究群体中择优录取21个推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有5个群体获得资助。

(三)加强学术交流基础能力建设

1.召开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于5月26~27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主题为“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的研讨会,来自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所属学会以及有关高等院 校、研究院所的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178篇。会议采取大会报告、辩论质疑、分组研讨等形式,取得了积极效果。

2.举办全国学会精品学术会议培训班。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促进学术会议的组织理念、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提升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干部的业务能力,于4月25日组织全国学会精品学术会议培训班。来自130多个全国学会的分管学术交流工作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及负责学会学术交流组织工作的学会干部20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部分地方科协学会部干部也主动自愿参加了培训。

3.开展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课题研究。为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自主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探讨影响学术交流质量的因素,促进科技社团理论建设,组织上海市科协、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理工大学分别承担了《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基于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学术会议评价机制研究》以及《学术交流质量评价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等四个课题研究。

4.加强了项目管理,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品牌化。分项目召开了项目总结会,对三年来各项目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全面系统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如,《中国科协年会管理及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学术交流平台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项目管理及实施办法》,全面规范项目管理,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及实施办法。

5.承担学术与学会专委会的日常工作,组织编写了《学术交 流概论》。承办了大量临时性的工作,如,中国科协50周年双十评比、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民间科学家来信处理及研究、编写《中国科协年会工作手册》、科技社团理论文献收集汇编等。

三、积极培育精品科技期刊,提高质量和水平

2008年,期刊出版工作坚持以深入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为抓手,努力塑造期刊品牌,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增强科协期刊出版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环境。一年来,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三个加强:加强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深化、加强项目实质性内容的引导力度、加强期刊出版工作规范化管理,力求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上下功夫。

(一)扎实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支持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成效

1.组织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支持项目评审

根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实施办法》,2月26-27日,组织开展了2007项目总结验收工作,经过互评和专家评审,评出2008延续项目75项,淘汰率为25%;4月29日,组织开展了2008项目申报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经过资格审查、项目陈述、互相评议,以及按照期刊所在学科分布情况,组织各有关学科领域较具影响力的专家对申报的A类(培育国际知名期刊)、B类(培育国内领衔期刊)、C类(培育精品后备期刊)项目进行了评审,最终评审出支持项目共计101项。A类项目5项,其中延续项目4项;B类项目43项,其中延续项目26项;C类项目53项,其中延续项目45项。

2.认真总结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工作,提升项目实施成效 2008年是科协提出的工作“落实年”,根据学会学术部领导的要求以及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实施三年为一个周期的规定,在充 分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学会和期刊出版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于6月13日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总结交流大会,各有关全国学会负责人及获得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的代表等200余人出席总结交流大会。

总结交流大会认为,三年来,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以提高学术质量为中心,以服务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将项目经费的80%直接用于支持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建设和办刊能力建设。通过坚持一手抓宏观引导和指导,一手抓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和能力建设,不仅对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取得良好成效,也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受到科技界和科技期刊界的广泛关注,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据统计,三年来,项目设立的A类(培育国际知名期刊)、B类(培育国内领衔期刊)、C类(培育精品后备期刊)等三类项目,累计资助资金3115万元。其中2006年106项,资助金额1030万元;2007年110项,资助金额1050万元;2008年资助101项,资助金额1035万元。通过三年的项目支持,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出版质量、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科技期刊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分析,该报告2007年版收录的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比2006年版的平均被引频次提高179次,而项目期刊平均被引频次提高320次;在总被引频次排名中,有26种项目期刊保持学科排名第一,3种项目排名上升到第一,55种升入学科前三名,71种升入学科前5名。高水平论文刊载比例不断提高,项目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坚持开展好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项目工作

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的开展,为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科技期 刊走出国门,学习国际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先进的出版理念和经营管理经验,了解掌握学术期刊出版理论、知识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搭建国际性科技期刊展示平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8年主要组织了两项活动,一是3月8日至28日组织学术期刊部分编辑就科技期刊网络化传播与创新专题,赴英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专题学习和培训。学习团成员一行20人,在英国学学期间接受了英国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ALPSP)、英国出版商协会、欧洲科学编辑协会、英国伦敦大学出版研究中心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专家的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学员们在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出版、在线投稿和评审系统、开放存取出版、数字出版规范和管理、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经营模式、数字版权及其出版法规、期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二是10月底组织部分期刊出版单位就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出版商建立和开拓期刊网络平台等内容,赴荷兰进行为期6天的学习交流与研讨,在期刊学术发展与建设方面达成共识与合作意向。

(三)深入做好科技期刊能力建设平台项目工作

1.抓好《2009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研究编制工作 根据科技期刊发展需求和实际,2008年主要开展了《中国科协期刊出版体制创新发展研究》、《地方科协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出版体制创新发展研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研究》和《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品牌化建设研究》,各项研究课题正在抓紧进行中。

2.创新深化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10月16至17日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有来自全国各地科技期刊出版界同仁300余人出席论坛活动。2008年论坛有两个特点:一是为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本届论坛联合了新闻出版总署共同主办;二是更加紧密结合科技期刊出版界当前关 注的热点和现实问题展开研讨。本届论坛围绕科技期刊办刊体制与管理机制创新、新时期科技期刊经营策略与品牌建设、网络与数字环境下的期刊出版、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科技期刊发展与社会责任等五个议题设立专题分会场。

3.坚持开展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活动

2008年年初,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的建立,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之一,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8年的见面会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拓展,并显示了两个亮点:科技期刊推荐的论文质量普遍较高,新闻稿写作比较符合新闻宣传的要求;有更多的科技期刊主动要求参加“见面会”。

截至2008年1月至9月统计,见面会共收到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等科技期刊来稿248篇,重点推荐112篇,书面推荐56篇,总计推荐168篇。近30家媒体参与见面会,并积极组织报道,发布新闻报道200余篇。所推荐论文成果不仅坚持科学性、严谨性、原创性,而且更加贴近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时效性上有所突破。如:《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推荐的《特高压线路覆冰脱落跳跃的动力计算》一文,及时对2008年一月份我国南方出现的大规模冰雪灾害对电力设施及电网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做出反应。该成果通过见面会推介,被《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报道后,新浪网、中国电力网、中华电力网多家网站转载,及时有效地向民众做出科学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持,为消除民众的恐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举办第六届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 该项工作于5月启动,得到了各有关学会和期刊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和响应。为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对主办科技期刊的管理作用和职 责,增强学会学术建设能力,根据书记处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对本届论文评选活动做了深度改革和创新,从2008年起改进了论文评审工作方式,由各全国学会负责组织所主办期刊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各学会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为获奖论文报中国科协,并由中国科协组织专家对全国学会上报的获奖论文进行等级评定。评审工作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计划评出学术论文表彰奖500篇,其一等奖50篇、二等奖150篇、三等奖300篇。

5.加强科技期刊队伍建设,做好期刊从业人员队伍培训工作 举办全国学会期刊管理人员培训班。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技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改变管理理念,创新办刊思路,提升主办单位的管理能力以及政策水平,促进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健康发展。5月8日,面向学会负责人举办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管理培训班。来自81个全国学会的150余名全国学会秘书长或副秘书长以及负责期刊工作的学会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了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政策法规司、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分别就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管理、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现状和政策、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发展环境与对策以及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等专题进行了讲座。

举办科技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拟于12月举办中国科协主管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并颁发新闻出版总署印制的岗位证书。

6.召开提高论文引用率高层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媒体对科技论文引用率以及科技界的正面报道和舆论引导,改善我国科技论文的形象,提高科技论文的影响力。1月29日,根据书记处领导的要求,组织召开了“提高科技论文引用率高层研讨会”。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国内主要新闻媒体 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和领导近20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分别就提高论文引用率的方法和途径,影响论文引用率的种种因素及其深层次的原因,如何加强媒体与科技界、学术期刊界的沟通与交流,国外新闻媒体在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中的成功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7.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开展出版管理工作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为全国学会和期刊出版单位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办事效率,严格审批程序,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服务性工作。

截止2008月11日,我会主管科技期刊总数为430种。一年来,为我会所属的197家出版单位办理了各项出版业务的审核报批手续,其中审核报批期刊变更主管主办单位、页码、刊期、登记地、主编等登记项目75项、审核报批成立杂志社(有限公司)5项次、办理广告经营报批事项5项,办理出版增刊审核手续104项,办理期刊增值税先征后返审核手续6项,审核报批申请创办新刊6种,审核报批图书出版书号415,图书重大选题3种;审核报批光盘版号2项,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我会新刊4种。

认真做好2007期刊核验和审读工作。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组织我会所属共430种期刊进行核验,其中在京293种期刊参加了集中核验,292种期刊顺利通过核验,通过率为99.6 %。有1种期刊未通过此次年检。外地期刊共137种,有130种期刊经学会学术部审核通过,7种期刊因其它情况未通过。

组织开展了2008审读工作,共审读期刊269种。主要审读内容包括政治质量、学术(技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重点是编校质量审读。从审读的总体情况看,各刊均能做到严把出版导向关,遵守出版工作规章,编校质量较好或很好,未发现政治性 错误和失泄密现象,刊登内容基本反映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对该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和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指导意义。有的刊物通过参考上年的《审读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编辑出版工作和编校质量有所提高和进步。

(四)积极为期刊出版单位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期刊出版处的同志自觉主动的学习国家有关出版改革文件精神,耐心解答期刊出版单位提出的各类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协助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期刊广告经营主体资格问题、期刊办理杂志社产权登记问题、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等等。同时针对有关问题召开了小型专题座谈会,如:召开期刊广告经营专题座谈会、期刊加入国内检索机构专题座谈会等,进一步了解期刊遇到的困惑,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向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工商总局以及民政部等积极反映,争取得到政策上的解决和支持,为科技期刊更好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

根据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和年会“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定位,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于2008年9月17—19日在郑州成功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协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科学发展及社会责任”,按照“1+3+X”的框架模式,成功举行了年会开幕式和大会报告、学术交流活动、科普活动和专题论坛和其他重要活动,共举办各项活动近400项,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年会基本情况

1.大会开幕式和报告会隆重简朴,营造了良好的科技盛会氛围 年会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9月17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举行。有 3位国家领导人、40余位副省部级以上领导、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0余位两院院士、80余位国外及港澳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会,出席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的与会人员共10000余人,其中主会场3500人,其余人员分布在3个小会场和5所大学的视频会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会上表彰了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了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周光召基金会农业科学奖及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

开幕式后,分别请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围绕“从科技奥运看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围绕“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冯军围绕“自主创新与民族品牌国际化”,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桥梁专家凤懋润围绕“架桥铺路,造福民生——中国公路桥梁技术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围绕“我国的农业问题:现状与前景”作了大会报告。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作了“让科技之光照耀中原大地”的书面报告。

2.促进学科交叉,打造高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活动设臵了38个分会场,其中,两个国际分会场、两个学术沙龙,共有39个全国学会和有关单位参与了年会的组织工作。来自全国的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和大批郑州当地的科技工作者,分别围绕不同议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各分会场会前组织进行了征文,共收录1318篇论文进入年会文集。

3.围绕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年会科普活动以公众、科技工作者、政府为服务对象,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活动主题,开展了330多项以“节能环保”、“崇尚科学生活”、“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展览、科学体验、科技咨询、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发放科普宣传资料、院士专家科普报告校园行等科普活动,直接参加活动的公众达30万人次,在中原大地掀起了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公众学科学、用科学、体验科学的热潮。

4.围绕河南省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富有成效的专题论坛活动 围绕河南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如粮食、食品工业、物流产业、激光加工等方面设立10个专题论坛,陆续于9月16日、18日、19日召开。中国科协周光召荣誉主席,韩启德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王越等27位院士,周宝中等著名专家70余人和约3500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专题论坛。论坛共作特邀报告38场次,专题报告100余场次;征集论文1214篇,其中773篇入选,编印成11本论文集;院士专家提出建议14项50余条;徐济超、张大卫等11位河南省领导分别出席了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论坛和重要活动。

5.系列配套活动丰富多彩,为年会效应锦上添花

根据中国科协和举办地的需要,本届年会还举办了系列配套活动。

——9月18日召开了河南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25位院士专家、中国科协及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各省辖市代表团团长和19个省直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举办了河南省科技成果展及科技成果项目签约活动,举办了3.3万平方米的展览,分别与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 院、中国农科院就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交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相关科技工作者、企业签订了引智、引资、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其中,签订了28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智入豫项目和引资入豫项目,合同金额达500多亿元人民币;引智项目聘请院士达59人;

——举办专题论坛。举办女科学家高层论坛、2008防灾减灾论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论坛、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等活动。

(二)本届年会特点

与往年相比,年会有以下特点: 1.鼓励学科交叉

为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将年会定位原来的“综合交叉”定位为“学科交叉”。按照综合性、交叉性内容设臵分会场,并按照板块内容集中安排会场,以方便与会科技人员跨学科交流。同时,有针对性地设臵了一些跨学科、跨行业的专题分会场,如为科技媒体搭建平台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沟通机制研讨会(分34)、为企业创新搭建平台的企业竞争力学术报告会(分36)。根据韩启德主席的指示精神,专门设臵了科学技术人文思考研讨会(分38),以学术沙龙方式举行。

2.强调年会实效

为增强学术交流活动实效,改进了分会场组织模式,把学术前沿交叉问题作为分会场主题,把学术交流的主导权交给科技工作者,把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等形式引进到分会场,加强学术论文审核,并于会后将论文集送国内外主要检索数据库收录。从学术交流实际效果看,代表到会情况、交流方式、会场气氛等均比以前有较大改善,学术交流质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办会主体从学会干部办会到主流学者办会的转变、学术选题从综合性题 目到学科交叉性题目转变、承办单位从重会务和程序到重视学术交流氛围的转变、会议形式从单一的经验性向多元化的转变、会议效果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

针对影响河南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论坛研讨题目,提前组织专家分批实地考察和调研。在河南省党政领导与来豫院士专家座谈会上,各位院士专家分别就河南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物流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发展装备制造业、强化教育发展以及水利水电的蓄能运行等发表了真知灼见,提出了非常宝贵和极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科普活动突出了公众参与性和互动性,注重贴近群众,着眼公众需要。“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报告活动组织严陆光、韦钰等6名两院院士和30名专家教授走进62所大、中学校,通过科普报告、演讲、交流式座谈、互动式培训等多种形式,与7万多名中学生以及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给了青年学生以极大鼓舞,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百名医疗专家进社区”活动共选择郑州市区6个社区,有19个单位的100名医学专家参加了此项活动。

3.注重特征

针对近年年初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5月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在大会报告中增加了减灾方面内容,并专门设臵了2008防灾减灾论坛,举办科技工作者抗灾救灾摄影展。其中,2008防灾减灾论坛由来自全国气象、地震、地质、农业、交通等20个学会组织了23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特点,成为年会的一大亮点。2008年特大自然灾害中的科技工作者摄影展展出了152幅作品是从28个全国学会、8个省科协及部分新闻媒体及专业摄影师提交的作品1730幅中精选出 来的图片,真实记录了2008年中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战在救灾一线的身影和自强不息、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的瞬间。

4.扩大国际开放

借鉴有关国家科技团体举办年会的经验,首次邀请国外科技团体匈牙利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会一行6人参会,并请该会主席在年会开幕式代表国外科技团体致词;邀请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出席年会并参加开幕式颁奖,并在郑州大学召开专场报告会;专门设立了“深水技术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和“纳米毒理学与生物安全性评价国际研讨会”两个国际分会场,会议交流语言为英语,参会外宾达40余人,并出版英文论文集,受到与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5.媒体高度关注

本届年会引起媒体空前关注,广泛宣传报道,呈现出“多、高、全、广、新”的特点。“多”,指直接参与年会宣传报道的媒体和记者数量为历届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年会报道的新闻单位有120余家,上会采访记者近500名。“高”,指宣传报道力度和总体宣传效果较预期有所提高。17日当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均播发了开幕式消息。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等均在重要版面和显著位臵刊发了大会开幕式盛况。截止9月25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中宣部6+3科)刊发年会新闻85条,河南省直新闻单位发稿1100余条。“全”,指对年会的所有活动做到了无一遗漏,真正实现了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广”,指年会的场外宣传做到了广域覆盖式宣传,遍及主要道路和人流密集地区;“新”,指通过创新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积极 开辟新的宣传阵地,如组织专题新闻发布会3场,在线访谈 4场,并组织了网络科普联盟的120个成员单位网站和28个省、市、自治区科协网站,对年会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五、发挥学会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举办2008年中部崛起论坛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9个全国学会和中部五省科协协办,于2008年12月10-11日在安徽省举行。论坛围绕“科技创新,支撑发展”的主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规划,针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学术研讨,汇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观点,为促进中部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论坛收到应征论文315篇,经审定录用189篇论文入选论文集,设立五个分会场。

(二)《加强我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咨询建议得到肯定 《加强我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的报告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温家宝总理批示:“此件很好,可发国办及有关部门参考、研究。”国务院组织相关十个部委就报告中所提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

六、推进学会改革创新,培育学会发展能力

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推进学会改革创新试点、强化学会组织管理规范化、优化学会外部发展环境为主要工作内容,积极培育学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学会改革发展工作深入开展。

(一)推动学会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民政部、中国科协关于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对2006-2007年设立的两批38个全国学会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分别进行了中期检查和验收,结果显示,改革创 新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学会改革发展工作不断出现新的亮点,对于其他全国学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1.会员管理服务试点项目成效初显

7个专项改革和综合改革试点学会己全部建立了会员工作机构或工作岗位,全部建立了会员工作制度,实现了会员发展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其中,中国化学会的驻地方代表处、中国水产学会的学生会员工作站、中国营养学会的会员之家制度对于会员的联系、发展和服务成效明显。7个试点学会的会员总数由试点前的10万人增长到2008年9月的11.5万人,缴纳会费会员比例由试点前的8.8%增长到40.7%,大大超过全国学会平均水平(全国学会为12.2%)。会费总收入近300万元,比试点前增长近1倍。

2.学会办事机构建设试点项目稳步推进

参与办事机构改革试点的11个专项改革和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促进办事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专职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以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力学会、中国茶叶学会为代表的部分学会实行用人制度改革,推行了全员招聘制和岗位竞聘制度,工作人员聘任制达到100%。人员有进有出,工作氛围积极向上,聘用、考核和激励机制初步形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为代表的部分试点单位将学会办事机构工作纳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改变了过去秘书处工作基本是“老传新”,“靠经验”,“查档案”的传统做法,增强了过程管理控制的意识,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项目完成后,形成了1本工作手册、8个通用程序、16个专用程序、6个专项质量计划、122个质量记录等文件支撑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带动了四个分会进入学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带动广东、海南、上海、山西、新疆、甘肃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启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为代表的部分试点探索专职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办事机构建设模式,学会自2008年起启动了学会工作志愿者工作。先后建立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志愿者管理办法》,开通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志愿者网站》,发布了招聘学会工作志愿者公告,现已招募学会工作志愿者25名。

办事机构建设试点项目提升了试点学会的数字化办公能力和信息化服务功能。中国力学会通过试点项目使网站集信息发布、期刊投稿采编、会员在线注册服务、会议管理、项目成果交流平台等为一体,学会工作的信息化功能逐步向专业化和精品化转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通过试点项目建立了学会网站,点击率达77万余次,极大地提高了会员登记、会议筹备的工作效率,增强了秘书处联系会员的能力。中国标准化协会在网站上增加了针对会员企业服务的会员企业形象和会员单位介绍、产品介绍等宣传栏目,开设了标准化论坛(BBS)和理事博客(BLOG)专栏。

3.承接社会职能试点项目获得重要进展

12个承担相关项目的学会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组织优势,积极根据行业需求,开展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职能。中国消防协会、中国照明学会、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农学会等学会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开展了职业资格认证和标准制定工作,经过努力共将6个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制定职业标准11个,批准或设立了25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考核数千余人。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5个学会积极开展行业科技成果或技术评价,共评价科技成果30项,筹建了一批评估机构。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针炙学等3个学会开展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在评估 专家库建设、评估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4.组织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

以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等为代表的试点学会,初步按照现代社团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现代科技社团模式。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行民主选举制度,按照选区民主推选产生会员代表,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负责人实行自愿申报、竞选演说和差额选举,副理事长差额比例达50%;3个试点学会还积极推行设立司库、监事或会员委员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监督学会财务和日常决策,实现财务和重大决策的公开透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己开始着手推进三理事长制度和会员代表常任制,民主改革的推进大大激发了会员参与学会的热情,学会吸引力、凝聚力显著提高,如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在一年内即增加了3000名会员,会员总量增长了3倍,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员由试点前的5000人增长到2008年的1万人,全部会员均缴纳会费。

(二)学会组织管理规范化建设有新的进展

进一步规范中国科协接纳团体会员工作的程序和要求,制定了《中国科协团体会员管理办法》,经中国科协常委会批准正式实行,并将于年底接纳若干个新的团体会员单位。根据《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试行)》制定了《学会组织管理报备工作指南》,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学会组织管理事项报批备案的程序和流程,推进了学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三)以共建学会工作为抓手为学会争取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沟通协调,联合出台《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共建学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规定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为每个学会确保2个事业编制,对有关学会开展国际交往 和人才培训提供择优资助等优惠政策。

此外,还与卫生部、农业部就共建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召开学会税收工作座谈会,邀请全国人大、民政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单位的人员就学会享受优惠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为学会享受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创造条件。

(四)学会组织建设基础工作逐步加强

一是从增强学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和能力出发,支持学会加强基础条件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按照自愿申请、择优支持、动态管理、追踪问效的原则,设立项目资助,择优支持30多个学会改善信息化条件,提高能力。

二是组织、策划和支持33个学会开展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提高学会服务会员、发展会员的意识和能力,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继续加强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号、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

三是坚持监督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支持学会按照国家和科协的政策,进行自主活动、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推进民主化进程。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会年检,对40多个学会的换届工作进行审批、变更和备案,完成了84个分支机构的审批以及322项变更工作,协调处理科技报研究会、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会的注销登记工作。

(五)深入开展学会理论政策调研,加强学会人员队伍建设 根据全国学会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民政部、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联合有关单位开展针对学会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课题的研究工作,总结学会工作的经验和规律,研究学会的发展方向,为制定支持学会发展的有关政策打下基础。完成了《学会秘书长职业标准研究》、《学会、行会功能定位比较研究》等课题,编制《学会发展报告》,修订出版《中国科协学会、协会、研究会简介》。成功举办了首次全国学会理事长高级研修班,邀请了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等专家进行演讲,共有77名正副理事长出席培训班。开展了全国学会创新方法培训班。继续推进学会工作人员培训教材建设,推动学会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

(六)组织开展学会组织建设和改革发展系列活动 1.举办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论坛

2008年10月21-22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体制与机制创新:科技社团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全国科技社团创新发展论坛,探讨新时期科技类学术团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及发展途径,引导学会理论研究和改革发展方向,扩大学会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进一步促进学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论坛邀请了民政部、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改革试点单位的专家作大会专题报告;设立分论坛,广泛吸纳政府、学术界、社团等各方面关注学术团体发展的人士进行研讨和交流,邀请有关人士担任执行主席,就有关学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路、策略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体现开放性,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开展学会系列活动

利用中国科协建立五十周年的契机,发动学会组织策划学会会员日活动,宣传学会,增强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会员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树立学会良好的社会形象,举办秘书长论坛、改革发展论坛、组织建设工作研究会等活动,加强学会的内部交流,总结经验,提高学会工作的质量。

七、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学会为科技工作者专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2008年继续教育工作以促进会员的学术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 为目标,以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模式为手段,推进继续教育工作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工程师国际(双边、多边)互认,明确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定位,推动学会继续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筹备召开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会议

科协系统从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不能满足科技工作者广泛而多样的学习需求,不能适应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发展,不能体现科协系统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开展科协系统继续教育调查

联合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以及高校继续教育专家组成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相关单位等形式,围绕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工作模式、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的特点,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主要原则和政策措施三个方面,开展了调研工作。

课题组向189个全国学会、30个省级科协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90%;分别在北京、山西、南京召开了4次座谈会,共有30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了座谈。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总结了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特点和经验,形成了推进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2.开展继续教育重点课题研究

委托上海市科协、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图书馆学会分别开展“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现状调研”“我国继续教育市场需求调研”“美日德继续教育比较研究”三项研究课题,研究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分析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 的优势和特点,明确加强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教育部目前已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制工作,其中第六战略专题为继续教育专题。中国科协的三项课题报告受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的关注,特通过教育部办公厅发函邀请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参与到继续教育专题的研究。我们正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专题的调研工作,并向课题组提供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方面的相关材料,得到了课题组成员的普遍重视。

3.起草《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成立由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代表组成的文件组,根据调研和课题成果,起草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定位、特点、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方向、重点内容和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并向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发文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征求意见和建议期间,中国科协七届常委会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成立了调研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调研活动。10月15~24日,调研组成员分别赴天津市科协、浙江省科协及在京部分全国学会,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考察和访谈交流形式进行调研。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主任樊明武,副主任冯长根、高德利和委员沈爱民、李岩泉、蒲嘉陵等参加了本次调研活动。利用这次调研的机会,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冯长根副主任主持会议。沈爱民委员介绍了《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的相关背景,朱雪芬副部长向委员们汇报了2008年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专委会委员们结合调研成果分析了科协系统开展继续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重点针对《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目前正根据相关意见建议修改《意见》,近期将上报书记处。

(二)组织开展继续教育系列活动 1.组织全国学会参与企业创新引导工程

结合科技部、国资委、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的“企业创新引导工程”,以组织开展企业创新方法培训为重点,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和企业科协的协同作用。2008年完成了4个专业的培训教材选编,开展师资培训两期,制定了培训试点设臵及管理办法;组织8个全国学会参与“生物产业创新方法培训活动”。

2.搭建继续教育活动平台

围绕我国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的热点问题,结合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和攻关课题的创新需求等方面,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开展继续教育试点示范活动,以项目引导的方式,重点支持高端继续教育培训和专项培训活动。2008年从科协系统的119项继续教育项目中,经专家评审选定26个项目给与支持。主要支持面向中高级科学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的高端继续教育活动,并鼓励全国学会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开展特色继续教育活动。其中:高端继续教育活动10项;专项培训活动16项,在专项培训活动中专业领域科技工作者培训9项,企业科技人员需求培训4项,科普技能培训3项。

在项目实施中注意发挥全国学会和事业单位的作用,项目承担单位要前期有方案,中期有检查,项目结束时及时提交总结报告,从严进行项目监督,确保工作质量。继续教育项目在管理上正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3.扩大继续教育工作影响

加强与人事部、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的联系,了解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方针与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全国学

会参加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国家计划,为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目前有中国农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子学会7个全国学会参与承担本行业领域的国家计划,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工作。

加强与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和有关国家的联系,继续组织全国学会参加国际继续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有12个学会和地方继续教育机构已办理注册加入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作为会员参与和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由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联合主办的第八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于11月11日-12日在桂林市举行,主题为“继续教育发展与创新”,来自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及相关高校、部队的12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冯长根到会并发表讲话,指出科技社团在继续教育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科协系统在继续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将与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合作,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为继续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4.举办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班

为提高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项目策划、管理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服务,11月28日将举办了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研修班。培训对象主要来自在京的全国学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采取现场授课的形式。培训课程包括:培训机构的定位与发展创新、企业继续教育项目设计与服务管理、继续教育项目策划与操作流程和学会如何面向市场开展继续教育等四项内容。

(三)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 1.继续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及人事部等八部委的部署和要求,对中国科协所属和委托管理的190个全国学会进行了核查,对其开展的与职业资格相关的活动进行了清理规范。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汇总、填报了《职业资格清理规范情况统计表》,向八部委报送了《关于职业资格清理规范情况的报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积极推进试点学会与国外相关组织建立互认关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扩大了与国外组织的合作领域,有50位中国工程师获得国外组织的互认证书。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扩大了与国外组织的联合培训项目。

2.组织召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交流会。针对目前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召开了由来自11个试点学会的45位认证专家和认证管理工作者参加的交流会议,围绕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施现状、基本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国外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国际互认体系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7.年社会学学会工作总结 篇七

工作年会由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主持。

长安大学校长马建教授首先代表全体师生向年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 对莅临长安大学参加本次年会的领导和代表表示诚挚欢迎, 之后马校长向大会介绍了长安大学概况及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方光华介绍了陕西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并对陕西高校近年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做了介绍。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会长高文兵教授受创新创业教育理事会委托在年会上作了题为《顺应高教改革新形势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工作报告。高会长的报告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第二部分是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第三部分是下一阶段工作重点。高会长首先从加强自身建设、开展创业教育学术工作研究、打造学会工作平台、合理使用学会经费等方面对学会成立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之后, 他结合创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从深刻认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充分认识学会学术团体的优势和桥梁作用等方面阐述了对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认识。最后, 高会长就学会下一步工作重点从加强学会自身建设、不断扩大学会影响力, 努力推进学术交流、引导学术研讨不断深入, 积极整合高校资源、加强创业教育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向大会作了报告。

年会期间对新增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会员单位名单进行了表决通过, 同时还举行了创新创业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秘书长和副秘书长聘书颁发仪式。本届年会第一次吸收企业单位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为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赛为公司为本次年会提供会议赞助5万元人民币。

年会第二部分由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创新创业教育学会副会长白华主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创新创业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以《中国高等教育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候》作了年会主题报告。周会长指出, 中国高等教育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候, 这个关键标志一是目前我国致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即将出台, 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引领。报告过程中, 周会长还重点解读了《纲要》内容, 并对《纲要》中所提出的做强高等教育这一主旨从改革是动力、质量是核心、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年会第三部分是与会代表分六组讨论年会工作报告、讨论周远清名誉会长重要讲话并对学会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与会代表们热烈讨论, 就创业教育、学会建设和工作等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之后, 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在会上就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引导学生个人成长, 带动充分就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各高校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从课程体系建设、政策扶持、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年会最后, 高文兵会长进行大会总结, 他指出本次年会得到教育部学生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高度重视。长安大学倾注极大热情承办年会, 为会议做了大量的工作, 使本次会议得以圆满召开。总之, 这次年会是一次探讨问题、交流工作、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会议, 是一次凝聚人心、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深入开展的成功大会。

8.浅谈“学会”与“会学” 篇八

在老师们的分析中,大家都提到了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提的最多的还是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差距较小甚至低年级超越高年级的事实,从而激起了“老师讲”和“学生学”之间的讨论。

就单纯的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说,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而“会”的手段和措施却不尽相同,有的是靠老师的灌输来实现的,有的是靠同学之间的讨论完成的,也有的是借助资料硬性刻印的,还有的就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不同的形式得到的知识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的痕迹确是深浅不同的,关键的是这个知识点的完成是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同样的问题能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很显然,自己研究出来的结果随着知识的积累个人都会进一步完善的,也就变成了个人的直接经验。

在我所设计的四张调查卷中,分别为七下、八下、九下、中考。因为是初次尝试,缺少足够的经验,调研题目没有针对各个年级的水平来设计,个别题目不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七下的短文阅读难度偏大,三个年级的学生做的都不是太好,除9、1班及格率达到20%,其他班级连5%都没有达到,从这一点上来说,调研的结论应该是有一些偏差的。而在第四卷中某地市的中考课外短文阅读中,所有班级的及格率都超过了50%,甚至有的班级达到了80%,有的班级优秀卷超过了1/3。总体上说,课外文章比课内完成的质量要好一点,除了文章选取的差异外,会不会存在老师当时分析的过多反而降低了学生自己认为的学习重点了呢?

在数据统计中发现,每张试卷上都出现了零分卷,各个年级都有,仔细研究后,我发现涉及到的这些学生的确是一些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包括九年级的学生也没用得分,这说明,某些问题的理解上,这些学生的水平是相差无几的。就拿第一页七下的《安塞腰鼓》阅读卷来说吧,零分卷共11份,初一7人,初二2人,初三2人,初三一名优秀学生也得了零分,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在我对学生的原因调查中,我问九年级的几个学生为什么七年级的课文理解做的会这么差,有的学生说太难,有的说过去的时间长忘了,还有的说当时老师讲的太快了。从调查结果来看,已学过的课文如果当时没有自己去领会的话,或者说当时老师的讲解学生就没有弄明白的话,现在拿出来也无异于一篇初见的短文,这也充分证明,学生知识获得的途径对于后来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

在对部分试卷抽样调查中,我发现一些同学的答案过于简单没有达到要点上,而内容书写较多的试卷也同样是偏离了问题的本质,有一种互拼乱凑的感觉。也就是说,学生在审题方面和答题技巧上是有缺陷的。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老师们都在谈这个问题,可关键就是老师怎么把这个“渔”传授给学生。上个学期有一段时间,针对阅读题的作答技巧我曾选取了十几篇课文和课内的文章进行专题分析,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也的确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大部分同学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失分率较低,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基本要领学生又忘了,又回归到随心所欲的状态。也就是说,学生根本没有把握好那些现成的间接经验,或者说他们没有很好地把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变成直接经验。这么一想的话,我觉得知识还需要学生自己来领会,个人总结出来的答题策略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老师就应该审时度势,该放则放该收即收,恰到好处地做自己该做的。

初中生阅读能力调研结束了,但我想这应该正是我们语文课堂改革的另一个开端,在学校领导的悉心指导下,语文老师结合“情效大课堂”的理念,正在一步步拟定学生学法的指导措施,相信只要学生“会学”了,一定会实现“学会”的最终目标的。

上一篇:社工社区工作策划书下一篇:集体婚礼庆典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