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二年级数学

2024-12-12

浙教版二年级数学(精选12篇)

1.浙教版二年级数学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秋天的保健常识,培养儿童健康生活的意识。

2、帮助儿童按秋天保健有关要求指导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课前准备

课外小调查:向父母和周围的成人或社区医生了解秋季容易生的各种疾病及原因,引起学生对秋季保健的关注。

教学活动设计

一、秋天的天气

1、师:夏天过去了,秋姑娘来到了我们身边,(图片)她轻轻地一吹,我们的天气就发生变化了!你们看(课件)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件内容:秋天,气温渐渐降低,天气慢慢凉爽起来。寒冷干燥的凉气,赶走了温暖潮湿的热气,空气中水分减少,云彩稀薄,经常出现白天晴空万里、夜间满天星斗的秋高气爽的天气。初秋天气转冷时,早晨常可以看到地面叶子上凝结了一颗颗的露珠,寒冷的秋末时节则常常出现大雾和重霜的天气。有雾有霜的日子,常常是晴天。晚秋时江南也经常大风大雨的天气,秋风秋雨袭来,树叶纷纷落下,呈现一派寒冷的景象。

3、自由说说秋天里的天气变化。(干燥、温差大)

二、秋天的麻烦

4、师:现在就是秋天,小朋友们,天气的变化也会让我们以及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秋天的衣食和疾病)

5、根据小朋友的回答,随机出示

图片1 小朋友感冒,打喷嚏;

图片2 小朋友眼睛红红,得了红眼病;

图片3 小朋友皮肤干燥,口角生疮

6、师问:你遇到过这些问题吗?(生生 表演活动)

三、秋天的保健

7、让我们去请教保健医生吧!出示“保健医生”,他说: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由于气候干燥,冷暖多变,人的身体一时难以适应,很容易发生疾病或引起旧病复发。因此,入秋后必须注意生活保健、高度重视防病保健。

8、课前搜集,了解的秋天保健常识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9、出示“聪明谷”秋天天气干燥,昼夜温差大,要多喝水,多吃素菜、水果,及时增减衣物,保持身体健康。

自由读——请小朋友读——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10、开展“秋天保健常识”擂台赛,以了解有关知识多的小组为胜方。请“保健医生”来辨别正误。(师控制)

11、我是小小评判员

结合调查和搜集到的秋季病患原因和保健常识,对课本中的画面进行评判。也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现象进行评判。

四、我的保健计划

12、师:知道了秋季的保健知识,我们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让我们为自己订一个保健计划吧。

13、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有选择的为自己制定保健计划。

保健计划:

2.浙教版二年级数学 篇二

一、创设情境, 质疑激趣

在缤纷世界里有着许多圆的影子, 请列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汽车的轮子)

你见过这样轮子的汽车吗?假如你开着装有这些轮子的汽车感觉会怎样? (轮子为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

从古到今, 汽车的轮子都做成圆形, 这说明圆与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有着本质不同, 那么什么是圆呢?它有哪些特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二、类比探索, 概念形成

(一) 概念形成一 (圆的定义) 。

1. 类比一: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基本的几何图形, 请说出几个 (三角形, 四边形, 多边形) ?以三角形为例, 它是怎么定义的?三角形的边是由线段组成的, 那么圆是由什么线围成的?

2. 类比二:

怎样的封闭曲线才是圆呢?

3. 操作逼近一:

怎样画一个圆? (用圆规可以画圆)

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圆, 圆规又太小,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和建议?

刚才我和这位同学的画圆方法, 其本质是使一些点到某个固定的点距离相等。

现在你会给圆下定义了吗?

4. 操作逼近二:

老师把一个圆形的纸片折叠一下, 问:现在这个图形是圆吗? (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

5. 归纳总结, 内化知识:

在同一个平面内, 线段OP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 另一个端点P所经过的封闭曲线叫圆。

(1) 圆的表示方法:

(1) 圆心, 半径, 以及圆的记法。 (2) 要确定一个圆需要两个条件:确定位置 (由圆心确定) ;确定大小 (由半径确定) 。

(二) 讨论合作, 了解各成员。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多成员。圆也一样, 有许多家庭成员,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成员。

(1) 如图, 点A处有一点蜘蛛想到点B处抓一只小虫, 它有几条路可走?哪条路最近?

圆的家庭新成员:弦、直径 (与半径的关系) 、圆弧、半圆 (临界值) 、劣弧、优弧 (意义和记法) 。强调:一条弦对应着两条弧。

(2) 考考你:如图, (1) 请写出所有的弦。 (2) 请写出所有的优弧, 劣弧。

(三) 合作交流, 理解等圆 (探究―讲解) 。

请画一个半径为2cm的圆。

以前, 我们学习过三角形的全等, 而全等的实质是什么? (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

把你所画的圆与同桌的圆叠一叠, 你有什么发现?

判断两个圆全等要几个条件? (一个条件:半径相等。得出等圆的定义。)

三、合作交流, 共同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 直击台风罗莎。

例:强台风罗莎于10月7日15时30分在浙闽交界处登陆。七级风圈半径300千米范围属危险区域。

设计流程:

(1) 如图, 在一个平面内有7个村庄, 你知道哪几个村庄在危险区域内?

(2) 提供的信息中, 哪句话提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要素? (台风的中心和台风影响的半径)

(3) 哪些村庄处在危险区域?你是怎么判断的?

(二) 小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图, 设⊙O的半径为r, 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若点A在圆上, 则:d=r;若点B在圆内, 则dr。

(三) 赛一赛。

已知⊙O的面积为25π,

四、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

(一) 试一试。

1.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C=90°, AC=3cm, AB=5cm。若以点C为圆心, 3cm为半径有一个圆, 试判断点A, 点B与⊙C的位置关系。

2.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BAC=90°, 若以BC为直径画一个⊙O, 问点A是否在圆上, 请说明理由。

教学流程:要知道点A是否在圆上, 实际上是要知道⊙O是否经过点A, 该如何确定这个圆? (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为圆心, 斜边一半为半径画圆) 直角顶点A是否在圆上, 为什么?

拓展:如图, 在直线L取一点P, 使△ABP为直角三角形, 这样的点P有几个?

(二) 例题教学。

例1:如图所示, 在A地正北60m的B处有一幢民房, 正西80m的C处有一变电设施, 在BC的中点D处是一古建筑。因施工需要, 必须在A处进行一次爆破。为使民房、变电设施、古建筑都不遭到破坏, 问爆破影响面的半径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设计流程:

(1) 爆破的影响面是怎样的基本图形? (圆)

(2) 若爆破影响面半径为120m, 行吗?若爆破影响面半径为100m, 行吗?

(3)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要知道点C、D、B与爆破面的位置关系)

(4) 把你思考告诉老师。

(5) 学生尝试解答, 反馈后讲评。

五、课堂小结, 形成结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六、异想天开, 拓展思维

利用今天所学的圆及相关的符号, 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参考文献

[1]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许芬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解读, 2012.

3.浙教版二年级数学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应用

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初中数学教学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增强了学生情感的融入效果,给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在融入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意义剖析

1.大幅度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是重要的前提,在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电子白板等设备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载体的图文并茂的展示中,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信息技术设备展示下,可以极大地激发数学学习积极性。

2.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协同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在合作协同的方式下得以加强,通过信息技术中的相关设备应用,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的思考、讨论和合作,对数学关键问题和重点疑难问题进行协同式的、合作式的探究,提升数学思维。

3.较高地推动了初中数学的数字化教学质量

在初中数学的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Flash等手段,进行数学课堂的教学,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相关软件,教师可以自主设计数学教学资源,在电子白板的融合应用下,进行数学课堂的自由发挥与应用。如,教师可以在“外接圆和内接圆”的教学中,提前将“外接圆和内接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存入电脑,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将生动的图形呈现给学生,提高数学的质量与系统化。

二、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原则把握

1.学生主体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必须把握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处于利用信息技术探究的主体地位之中,在信息技术融入的应用中,进行学生自主的工具利用。

2.创设数学问题的原则

数学问题是探究与创新的前提,只有在数学问题的导引下,才能引发学生探究数学世界,在问题探究、认知冲突与认知反思的过程中,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究思维,并在问题设计、分析、评析的思路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

3.合作协同的原则

初中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要促进高效的合作与交流,在信息技术融入的教学过程中,原有的个体独立性研究效能被弱化,替代以灵活的数学知识合作协同思考与探究,从而在问题讨论与合作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协同地突破数学知识障碍。

三、融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数学知识探究

1.探究数学知识教学,揭示初中数学奥妙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工具非常有限,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逐渐融入教育领域,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数学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多媒体的动态演示,用绘声绘色的语言、精彩纷呈的信息技术界面,向学生展现出变化多姿的初中数学世界,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感悟动态演示中的数学知识所蕴含的神奇魅力,领悟数学知识的奥妙。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辅助应用。在浙教版初中数学的《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中,要探究一次函数图象y=kx+b在坐标中的位置及其与“k”“b”值的对应关系,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出函数y=3x与y=x与y=-2x的图象以及函数y=3x、y=3x+1与y=3x-1的图象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动态的演示中,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y=kx+b的图象,k控制图象的倾斜程度,b控制图象与y轴的交点。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k”“b”的值决定一次函数图象的位置及性质,从而使学生掌握这一数学知识点的一般规律。在几何画板与其他多媒体软件应用的融合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数学自主思考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为后续的数学知识相关内容学习创造了条件。

又如,在浙教版初中数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要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变化关系,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点和圆的位置运动状态,学生仔细观察点在圆的不同运动位置,注意到点在圆外、圆上和圆内的不同变化,展示出不同的d和r值的变化,继而学生再兴趣盎然地进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变化关系的学习之中,从而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数学知识。

2.借助电子白板创设的情境,导入课堂教学准备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要借助于电子白板进行真实情境的创设与设计,为导入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工作,在向学生展示生动直观的图象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數学中“勾股定理”学习中,由于这是初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传统的口授讲述和黑板板书方式,难以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因而,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中的“电子白板”设备,模拟创设出一个人机互动的情境界面,在友好的界面之下,学生可以进行“勾股定理”的关系式描述,并对此展开讨论和研究。

3.突破初中数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进行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初中数学的《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电子白板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动态展示,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示下,明晰三角形全等的构成要素及相应的位置关系,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

4.展示出协作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平台

计算机网络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渠道,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学生可以采用颇具趣味性的数学学习系统:“大显身手”和“小试牛刀”,在这个学习系统中,可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协同的过程下,学生完成相应练习,并由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评判,得出学生交互合作探究的反馈结果。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的融合教学中,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在多媒体软件、电子白板的应用下,将抽象的初中数学知识具象化,使学生在动态的信息技术演示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升了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姜昊.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郑薇薇.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4]王海通.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

4.浙教版二年级数学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忠实”“向导”;通过看图理解“稀”的意思;通过换词理解“永远”。

2.通过学习,积累“日出东方”“夕阳西下”“稠密”“稀少”等补充词语。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会说、会用文中介绍的几种常用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懂得几种常用辨认方向的方法。教学难点:在创设的情境中,根据所学的知识辨认方向。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比一比,再组词。迷()角()希()中()谜()确()稀()忠()2.指名读第1节。

二、创设情境,学习第2小节。

1.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旅行家,外出旅行好吗?现在请大家准备好,和老师一起背上旅行包。“准备,出发!”这么好的天,能外出旅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中午,我们来到郊外的小山坡上,哪边是南哪边是北?怎么分辨呢?我们来听听太阳公公是怎么说的。(听录音)听后填空。

中午,太阳在()边,地上的影子正指着()边。

2.读课文。谁能说说太阳公公的生活作息规律呢?(帮助归纳词语:日出东方 夕阳西下)

3.指名读课文,说说文中把太阳比作了什么?(忠实的向导)什么叫向导?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从课文中,你知道什么?“忠实”?在生活中,谁是你的忠实朋友?你能用“忠实”说一说话吗? 4.指导有感情地读课文。

三、学习第3小节。

1.听了太阳公公的话,小小旅行家们往南前进。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下来了。这时候,繁星满天亮晶晶,真漂亮啊!哪边是南,那边是北呢?

2.自由读文后指名说。文中把北极星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盏指路灯?“永远”你能换个词吗?(一直)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4小节。

1.小小旅行家们,天下雨了,请注意行走安全。我们要往北走,可哪边是北呢?太阳和北极星又不能来帮忙,怎么办呢?

2.自由读文,看图说说。谁知道为什么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边?

请学生扮演树公公(戴头饰)来回答。3.有感情朗读课文。

5.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试卷 篇五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之和为

A. 180° B.270° C.360° D.720°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是

A.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若a>b,则 >

C.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D.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下列各计算中,正确的是

A.a3÷a3 =a B.x3+x3=x6

C.m3•m3 =m6 D.(b3)3=b6

4.如图,已知AB// CD//EF,AF∥CG,则图中与∠A(不包括∠A)相

等的角有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5.由方程组 ,可得到x与y的关系式是

A.x+y=9 B.x+y=3

C.x+y=-3 D.x+y=-9

6.用四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长、宽分别设为x、y)拼成如图所示的大正方

形,已知大正方形的面积为36,中间空缺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为4,则下列

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A.x+y=6 B.x-y=2

C.x•y=8 D.x2+y2=36

7.用长度为2cm、3cm、4cm、6cm的小木棒依次首尾相连(连接处可活动,损耗长度不计),构成一个封闭图形ABCD,则在变动其形状时,两个顶点间的最大距离为

A.6cm B.7cm C.8cm D.9cm

8.若3×9m×27m=321,则m的值是

A.3 B.4 C.5 D.6

9.如图,已知AB∥CD,则∠a、∠B和∠y之间的关系为

A.α+β-γ=180° B.α+γ=β

C.α+β+γ=360° D.α+β-2γ=180°

10.若二项式4m2+9加上一个单项式后是一个含m的完全平方式,则这

样的单项式共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化简 .

1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逆命题是 .

13.如图,在△ABC中,∠A=60°,若剪去∠A得到四边形BCDE,则∠1+∠2= °.

14.已知x-y=4,x-3y=1,则x2-4xy+3y2的值为 .

15.已知二元方程x-y=1,若y的值大于-1,则x的取值范围是 .

16.如图,已知∠AOD=30°,点C是射线OD上的一个动点.在点C的运动过程中,△AOC恰好是等腰三角形,则此时∠A所有可能的度数为 °.

17.如图,将正方形纸片ABCD沿BE翻折,使点C落在点F处,若∠DEF=30°,则∠ABF的度数为 .

18.若关于x的不等式2+2x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76分,应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推理步骤或文字说明)

19.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 (2)

20.因式分解(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2a3-8a (2)x3-2x2y+xy2

21.(本题共6分)解不等式组 并判断x=- 是否为该不等式组的解.

22.(本题共6分)如图,点D在AB上,直线DG交AF于点E.请从①DG∥AC,(AF平分∠BAC,③AD=DE中任选两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

结论,构造一个真命题,并说明理由.

已知: ,求证: .(只须填写序号)

23.(本题共7分)如图,九宫格中填写了一些数字和未知数,使得每行

3个数、每列3个数和斜对角的3个数之和均相等.

(1)通过列方程组求x、y的值;

(2)填写九宫格中的另外三个数字.

24.(本题共8分)如图①,已知AB∥CD,BP、DP分别平分∠ABD、∠BDC.

(1) ∠BPD= °;

(2)如图②,将BD改为折线BED,BP、DP分别平分∠ABE、∠EDC,其余条件不变,若∠BED=150°,求∠BPD的度数:并进一步猜想∠BPD与∠BED之间的数量关系.

25.(本题共8分)如果关于x、y的二元方程组 的解x和y的绝对值相等,求a的值.

26.(本题共8分)基本事实:“若ab=0,则a=0或b=0”.一元二次方程x2-x-2=0可通过因式分解化为(x-2)(x+1)=0,由基本事实得x-2=0或x+1=0,即方程的解为x=2和x=-1.

(1)试利用上述基本事实,解方程:2x2-x=0:

(2)若(x2+y2)(x2+y2-1)-2=0,求x2+y2的值.

27.(本题共9分)为了科学使用电力资源,我市对居民用电实行“峰谷”计费:8:00~21:00为峰电价,每千瓦时0.56元;其余时间为谷电价,每千瓦时0.28元,而不实行“峰谷”计费的电价为每千瓦时0.52元.小丽家某月共用电200千瓦时.

(1)若不按“峰谷”计费的方法,小丽家该月原来应缴电费 元;

(2)若该月共缴电费95.2元,求小丽家使用“峰电”与“谷电”各多少千瓦时?

(3)当峰时用电量小于总用电量的几分之几时,使用“峰谷”计费法比原来的方法合算?

28.(本题共8分)“数形结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数轴解分式不等式 <1(x≠0).先考虑不等式的临界情况:方程 =1的解为x=1.如图,数轴上表示0和1的点将数轴“分割”成x<0、01三

部分(0和1不算在内),依次考察三部分的数可得:当x<0和x>1时, <1成立.

理解上述方法后,尝试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分式不等式 >1的解集是 ;

(2)求一元二次不等式x2-x<0的解集;

6.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篇六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7.浙教版二年级数学 篇七

【教学案例】

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 (教师计时, 学生感受)

师:1分钟时间长吗?

生:长。

师:1分钟内能做哪些事情呢?我们来分组体验。 (学生分成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五个小组)

生:我1分钟做了18道口算题。

生:我1分钟写了10个字。

生:我1分钟跳了43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师:是啊, 在短短的1分钟内能做这么多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啊!

【分析】

笔者所听过的“认识时分”的课堂教学中, 都有这样的环节,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并体现出1分钟的价值, 教师总会创设一个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的情境, 试图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的价值,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从表面上看这个情境是让学生“动”了起来, 让课堂“活”了起来, 让气氛“火”了起来。但是, 在热闹的背后学生有没有真正对时间进行体验和感觉?学生们在活动中关注的到底是对时间长短的感受, 还是关注跳了多少次、写了多少字等具体的数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教师安排了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等实际活动, 并通过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体会1分钟的价值, 但是, 学生在活动中忙于对具体数据的记忆, 忙于“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 感官上的兴奋“淹没”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 学生无暇去体会、感受时间的长短, 没有体会到数学本质之美, 没有享受到学习成功之乐, 导致了这节课主体目标——体验时间长短的缺失。那么“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忽略活动本身带来的兴奋, 而去关注活动背后的时间?学生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去体验1分钟有多长?” (陈洪杰语) 没有让学生经历深刻的思维活动的课堂, 没有让学生积累铭刻于心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低效之旅, 甚至是无效之程。

二、分析教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第一课时的内容由四个板块组成观察主题图, 数出钟面上大小格, 认识时分单位、时分的进率。其中第三板块是介绍“1小时”和“1分”, 让学生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教材先直接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然后出示了两个钟表走动的画面。这样编排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要演示钟表的走动现象或让学生动手拨一拨, 通过动态演示, 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1小时和1分钟。

明确了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图以后, 再来确定这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浅层要求是让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中层要求是让学生明确时针 (分针) 从钟面上的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多少时 (分) ;高层要求是让学生体会到1分钟、1小时的长短,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设计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常见量中, 时间单位既不像人民币单位那样可以看得见、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 也不像质量单位那样可以通过实际的掂一掂、提一提等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 它看不见也摸不着,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对时间单位的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时间的长短。针对时间单位的特点和《课标》要求, 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 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时间的感觉, 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体验机会, 培养学生较为准确的时间感。

学生的感觉时间与实际时间总有一定距离, 因为时间感与个人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注意力集中,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 如案例中的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1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如果对时间采取的是无意注意,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例如案例中学生分组活动时, 关注的是跳绳或口算的具体数据, 忽略了对1分钟的注意, 所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说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另外, 时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 逐步矫正学生的时间错觉。既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感悟时间的情境, 又要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走”出来, 准确地把握时间的长短, 缩短学生感觉时间和实际时间之间的差距。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 时间单位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为此, 笔者提出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教学新思路, 采取了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的教学策略, 通过反复练习和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 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感觉。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页“认识时分”的第三板块。

【教学目标】

1.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1分钟或几分钟、1小时或几小时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 课内部分

1.认识1分钟和几分钟。

师:你知道分钟“姐姐”每走一步是多长时间吗?

(学生回答后, 操作手中的学具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从“12”走到“6”呢?从“3”走到“11”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20分钟, 分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了数字几?

2.认识1小时和几小时。

教师演示后问现在是哪根指针在走动?走了几大格?是多长时间?

师:时针“妹妹”每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那么, 时针从数字“12”走到“5”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8小时, 时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1分钟和1小时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 使课本上静止的图片活动起来,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指针所走过的“路程”, 加深了学生对时分概念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 教师提出了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几分 (或几时) 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的问题, 既巩固了学生对1小时和1分钟的认识, 又训练了学生灵活变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1分钟。

师:请同学们坐直身体、闭上眼睛, 体会1分钟究竟有多长, 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1分钟的长短。

教师播放音乐“小兔乖乖”, 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师:现在你觉得1分钟有多长?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同呢?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矛盾的情境, 激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 在前后对比中去体会1分钟的长短, 从而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 明确实际时间与自己的感觉时间之间的距离, 明白要建立起准确的时间感需要反复的训练。)

4.体会几分钟。

师:现在来考考大家对时间的感觉, 一半的学生写字, 一半的学生静坐。

教师计时3分钟后, 让学生说出刚才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8页, 独立完成第4到第7题。

师:从开始做题到现在大约多少分钟?

(设计意图:从有意记忆到无意记忆, 从间隔计时到回想计时, 通过多种策略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经历感悟时间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对分钟的时间概念, 逐步形成对现实时间的敏感意识。)

(二) 课外部分

1.想象与体验结合。

让学生想象, 在学校里从什么活动到什么活动是1小时。然后, 教师安排学生切身感受1小时的长短。

2.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到校、晨读、早操、课堂、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段,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1小时及几小时的感觉, 如回想一下从早操到第一节课下课有没有1小时?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家里活动的时间进行训练, 如从放学到完成家庭作业一共有多长时间?

8.感念“浙教版”,践行“语之用” 篇八

通过对这两套教材进行比较,笔者发现, “人教版”教材更加凸显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浙教版”教材则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位于工具性,教材的基本目标更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语文知识细致密集、语文能力序列鲜明、语文练习充分全面”是“浙教版”教材的显著特点。笔者期望通过这两个版本的比较,能让我们明异同,在继承中求创新。

一、字词教学——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司马光砸缸》在两个版本的第二册教材中均被编入,文章内容相同,编写意图却在课后习题设计中有所体现,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课文的教学重点。那么“人教版”教材和“浙教版”教材在习题中分别是如何设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的呢?笔者列出了两个版本的课后练习进行比较。

朗读课文。

“人教版”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是:简化头绪,加强整合。而“浙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特点可以概括为:简洁明快、层次分明。“浙教版”教材的组织特点反映出编写教材的主导思想是“训练”。简洁明快有利于分项训练,层次分明有利于训练的循序渐进。这一组织特点使教材更具有刚性,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依赖程度很高。对于教和学来说,其有利之处是教材的使用不易变形,编写意图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但问题是,教材使用比较机械,不利于创造性教学的开展。

在生字教学上,“浙教版”教材可谓是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将“笔画—偏旁—笔顺—结构”的教学落到实处。如第一册第10课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生字教学,课文仅要求学生学习“一、五”两个字,在学字的同时,非常明确地要求学生认识“横、竖、横折”三个笔画,并在课后有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笔画。每一课的生字教学,都提出相应的笔画和偏旁的学习,并经常在单元练习中有此类练习不断进行巩固。第一学期一共学习26个常用汉字笔画和37个常用偏旁,在课本最后以表格形式呈现,使得学习目标一目了然。

在扎实进行生字教学的同时,对于词句教学,“浙教版”教材的设计编排也是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在一、二年级的课本中,基本上每一课都会有组词、造句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从仿照说到独立写,由扶到放,从而使学生在一年级基本上能够说一句正确的完整句,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二、单元导读——明晰重点、练习配合

从三年级开始,两个版本教材的课文都出现了“单元导读”板块。“单元导读”是学生开始学习本单元的“扶手”,好的导读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选取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导读内容进行了比较。

人教版浙教版

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已经学过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现在,我们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部首查字一般分4步:…… 请你用上面讲的方法查课文中的生字,了解它们的读音和意思,预习课文。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教材侧重在人文性主题上,而“浙教版”教材则把重点落在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上。以浙教版这一单元为例,《纸的故事》等三篇课文的课后第二题练习都是要求学生指出带点字的部首,在单元练习中,更是以表格形式,让学生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凸显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习得语文。这样的“导读”,才是真正学习需要的“导读”。

三、习作教学——系统有序、范文指引

习作教学的有序性,是“浙教版”教材的显著特点。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始年段,作为两个版本的教材,又是如何安排习作教学的呢?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体现了兴趣为先、训练精要的教学思想。具体体现在:一是简化头绪,拓展了教材的内涵,为学生习作提供更大的空间;二是加强整合,使语文成为语言与思想的整体、学习与生活的整体。“浙教版”教材则是列出了由浅入深的学习序列,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放心。比如在学习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时,这一单元是这样安排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学习,对于“方位顺序”的写法,学生容易接受并能很好地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对于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虽然可能没有华丽辞藻来修饰自己的作文,但起码做到习作“有序”的第一步。

在习作教学中,“浙教版”教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实用性强,编排了与学生生活相衔接的应用文写作,比如借条、收条、寻物启事、留言条、通知等,这为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铺垫了“语用”之路。

总体上来看,“浙教版”教材是一套科学化的、理性化的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是一套人文化的、感性化的教材。回顾“浙教版”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应该存在于教师心中的那杆“语用”之秤,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层层铺垫,激学生所趣,教学生所需,扬学生所长。据悉,小学语文教材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进行改版,语文界的各路专家精英将根据这十几年语文教学上的得失点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希望新教材的编写既能秉承传统教材的优点,同时也能汲取“人教版”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并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9.浙教版二年级数学 篇九

第一章

交线与平行线

二、知识概念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8.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第二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知识概念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第三章

三角形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6.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7.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9.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0.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1.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2.公式与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知识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是

ax+by=c(a≠0,b≠0)。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5.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6.代入消元: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7.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二、知识概念

1.用符号“<”“>”“≤

”“≥”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6.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定理与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经历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样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不等式(组)的特点和作用,掌握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10.浙教版二年级数学 篇十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温馨提示:每一题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选择出来!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aba2b

2B.aba2b2 2222222a2ba2ba2baba2abbC.

D.

2.如图所示,AC∥DF,AB∥EF,点D,E分别在AB,AC上,若∠2=50°,则∠1的大小是()A.30°

B.40°

C.50°

D.60°

3.计算8mn12mn4mn4mn的结果等于()22232232232A.2mn3mnn

B.23mnn

C.23mnn

D.23mnn 4644344.已知x,y满足A.x2ya,则xy的值为()

4x3y5a3aB.a1

C.1

D.1

55.甲、乙两人参加植树活动,两人共植树20棵,已知甲植树数是乙的1.5倍、如果设甲植树x棵,乙植树y棵,那么可以列方程组()

A.xy20 B.x20y C.xy20 D.xy20 x2.5yx1.5yx1.5yx1.5y6.某学习小组对所在城区初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如图是这些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画出的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本次抽查活动共抽查了2100名学生

教习网-海量精品课件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教习网-免费精品课件试卷任意下载

B.本次抽查活动中视力不低于4.8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66.7% C.本次抽查活动中,从三个年级分析,视力不低于4.8学生人数和视力低于4.8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在漫漫接近,D.由活动结果可以知道随着年级的增长,视力低于4.8的人数越来越多,呈上升趋势,那么同年级中抽到视力不低于4.8的学生的机会将越来越小

7.若与的两边分别平行,且(2x10),(3x20),则的度数为()

A.70

B.70或86

C.60或76

D.30或38 8.使分式5x1x3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

A.xB.x

3C.x1或x3

D.x1且x3

9.如图所示,已知AD⊥BC于点D,FE⊥BC于点E,交AB于点G,交CA的延长线于点F,0且∠1=∠F.当BAC70时,则CAD()

0000A.30

B.3C.40

D.45

10. 为保证某高速公路在2016年底全线顺利通车,某路段规定在若干天内完成修建任务. 已知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比规定时间多用10天,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比规定时间多用40天,如果甲、乙两队合作,可比规定时间提前14天完成任务. 若设规定的时间为x天,由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教习网-海量精品课件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教习网-免费精品课件试卷任意下载

111111+=

B. += x10x40x14x10x14x40111111C.-=

D. +=

x10x40x14x10x40x14A.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温馨提示:填空题必须是最简洁最正确的答案!

11.某校参加“体育球类”拓展课程的情况如图所示,若参加足球小组有50人,则参加人数最多的小组有___________人

12.若ab3,ab2,则a2b2_______ 13.已知xa2xy2017ab__________ 是方程组的解,则

abybx2y201815454mn14.已知m44,n44,那么2018______

33215.多项式xpx6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整数p的值可以是

16.如图,矩形ABCD中,AB=5,BC=7,则图中五个小矩形的周长之和为________ 三.解答题(共6题,共66分)

温馨提示:解答题应将必要的解答过程呈现出来!

17.(本题6分)解方程(组)(1)15x2x1

(2)

x(x1)x242bxy1 3x2y5218(本题8分)已知:9a,42,求a2bab2ababab 的值.

教习网-海量精品课件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教习网-免费精品课件试卷任意下载

19(本题8分)随机抽取某城市30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统计如下:

其中,W≤50时,空气质量为优;50<W≤100时,空气质量为良;100<W≤150时,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请你用所学知识估计该城市一年(365天计)中,有多少天空气质量达到良以上(包括良)

20(本题10分)如图所示,已知AE与CE分别是∠BAC、∠ACD的平分线,且∠1+∠2=∠AEC.(1)请问:直线AE与CE互相垂直吗?若互相垂直,给予证明;若不互相垂直,请说明理由。

(2)试确定直线AB和直线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A12BED

C21(本题10分).当我们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后,聪明的小莉发现,利用完全平式的性质可以解决二次三项式的最大或最小值的问题,先阅读理解小莉解决的问题,再按要求解答问题. 问题:求代数式y2+4y+8的最小值.

解答:y2+4y+8=y2+4y+4+4=(y+2)2+4∵(y+2)2≥0,∴(y+2)2+4≥4,∴y2+4y+8的最小值是4.

(1)求代数式m2m1的最小值;(2)求代数式4x22x的最大值.

教习网-海量精品课件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教习网-免费精品课件试卷任意下载

22.(本题满分12分)定义新运算aba(ab).例如:323(32)3,141(14)5.(1)请直接写出3ab的所有正整数解.....(2)已知2a5b2m,3b5am,说明:12a11b的值与m无关;

(3)已知a1,记Mabb,Nbab,试比较M,N的大小.23.(本题12分)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某校举办了“古诗文大赛”,并为获奖同学购买签字笔和笔记本作为奖品,1支签字笔和2个笔记本共8.5元,2支签字笔和3个笔记本共13.5元.(1)求签字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元?

(2)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决定给每名获奖同学再奖励一本文学类图书作为鼓励。如果给每名获奖同学都买一本图书,需要花费720元,书店出台如下促销方案:购买图书总数超过50本可以享受8折优惠.如果学校多买12本,则可以享受优惠且所花钱数与原来相同,问学校获奖的同学有多少人?

教习网-海量精品课件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教习网-免费精品课件试卷任意下载

浙教版七下数学期末模拟试题二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A、原式=a22abb2,错误;

B、原式=a22abb2,错误; C、原式=a24b2,错误;

D、原式=a22abb2,正确,故选D

2.答案:C 解析:∵AC∥DF,∴1A,∵AB∥EF,∴A2,∴1250,故选择C

0

3.答案:C 解析:8m4n12m6n44m4n34m4n23m2n3n2 故选择C

4.答案:D 解析:∵方程组x2ya

4x3y5a两式相加得:5x5y5,xy1,故选择D

5.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得:xy20,故选择C

x1.5y

6.答案:D 解析:本次抽查活动共抽查了2100名学生,故A正确;

教习网-海量精品课件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教习网-免费精品课件试卷任意下载

140066.7%,故B正确; 2100七年级视力不低于4.8的学生人数占75%,八年级视力不低于4.8的学生人数占62.5%,本次抽查活动中视力不低于4.8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为九年级视力不低于4.8的学生人数占60%,故C正确; 显然D错误,故选择D

7.答案:B 解析:∵与的两边分别平行,且(2x10),(3x20) 分两种情况,当相等时,2x103x20,解得:x30

00(23010)0700

当互补时,2x103x201800,解得:x38,00∴86,故选择B

8.答案:D 解析:使分式故选择D

9.答案:B 答案:∵FEBC,ADBC,∴EF//AD,∴CAD2,BAD1,∵12,∴CADBAD,∴CAD05x1x3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x1且x3

11BAC700350,故选择B 22

10.答案:D

教习网-海量精品课件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教习网-免费精品课件试卷任意下载

解析:由题意可得:故选择D 111+= x10x40x14

二.填空题:

11.答案:80 解析:设参加“体育球类”拓展课程的总人数为x人,∵参加足球的人数为50人,∴25%x50,解得:x200,参加人数最多的小组是乒乓球,人数为20040%80

12.答案:13 2解析:∵ab3,a22abb29 ∵ab2,∴a2abb4,∴ab

13.答案:222213 23 1345解析:∵xa2xy2017是方程组的解,ybx2y20182ab2017ab3∴,∴

a2b2018ab1345∴ab3 ab134544414.答案:1 15415355解析:∵m44111110,3333545n4010,∴mn,33mn020181 ∴20184

教习网-海量精品课件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教习网-免费精品课件试卷任意下载

15.答案:7

5

解析:∵多项式x2px6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xmxnx2px6,∴x2mnxmnx2px6 ∵m,n为整数,∴m1,n6,即p7,或m1,n6,即p7,或m2,n3,即p5,或m2,n3即p5 故p值为7

5

16.答案:24 解析:∵图中5个小矩形的边分别与AB和BC平行,∴5个小矩形的长的和2BC14,5个小矩形的宽的和2AB10,∴5个小矩形的周长之和为24

三.解答题:

17.解析:(1)去分母得:xx5x2x1 移项合并得:4x3,∴x经检验x

223 433是原方程的解,∴原方程的解为x 44xy1①

(2) ②

3x2y5①2②得:x3,∴x3 把x3代入①得:y2

∴原方程组的解为: x3

y218.解析:∵9a,a3,42,b4

教习网-海量精品课件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242b教习网-免费精品课件试卷任意下载

a2b2ab2abababa24ab4b22a2b2aba2b2

4b23ab

当a3,b4时,原式416334100 当a3,b4时,原式41633428

19.解析:根据题意:随机抽取的30天中,空气质量达到良以上的天数为:2+4+3+9+6=24(天),随机抽取的30天中,空气质量达到良以上的频率为达到良以上的天数为365×0.8=292(天)

24=0.8,估计全年365•天中空气质量30

20.解析:(1)∵12AEC(已知)

又∵12AEC180(三角形内角和为180)∴AEC120011800900,2∴AECE(垂直定义);(2)∵AE平分BAC(已知)∴BAE1(角平分线定义)同理可得:2DCE,∴BAC21,DCA22 ∵1290(已证)∴BACDCA180,∴AB//CD(同傍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00A12BEDC

教习网-海量精品课件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教习网-免费精品课件试卷任意下载

111321.解析:(1)mm1mm1m

44242221133∵m0,∴m,2244∴代数式m2m1的最小值为:422(2)4x22x4x22x114x22x115x1

2∵x10,∴5x15,,22∴代数式4x22x的最大值为5

22.解析:(1)∵3ab,∴33ab,∴b93a

a1a2∴方程的正整数解为:,

b6b3(2)∵2a5b2m,∴2a5b2m4①

∵3b5am,∴5a3bm9② ①+②2得:12a11b22与m无关;

3.Mabb,Mababbab2a12Nbab,Nbbabba1∴MNaba1ba1ba1a1 222

∵a1,∴MN

23.解析:(1)设签字笔单价为x元,笔记本单价为y元 由题意可得:x2y8.5x1.5,解得:

2x3y13.5y3.5答:签字笔单价1.5元,笔记本单价3.5元

教习网-海量精品课件试卷教案免费下载

2设学校获奖的同学有a人根据题意得:7207200.8aa12,解得:a48,经检验a48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答:学校获奖的人数共有48人

教习网-免费精品课件试卷任意下载

11.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 篇十一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材经历了“思想政治性—双基训练—能力培养—人文精神”的变化过程。其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注重能力训练的时期。“文革”结束后,叶圣陶先生提出将语文教学由知识学习转向能力培养,并且主张建立能力训练项目和序列,据此编撰教材。“以能力训练项目作为教材中心结构,已构成各套教材的共同特征之一。”相应的,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系统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3),课后练习从无到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的系统传授;第二阶段(1963~1978),课后练习简约、明确,强调“双基”训练;第三阶段(1978~2000),课后练习从简单走向繁复,注重训练过程,强调能力培养;第四阶段(2000至今),课后练习强调体验、感悟、积累。

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练习反映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语文教学“注重训练过程,强调能力培养”的整体特征,同时也表现出序列清晰、层级明显、衔接合理、基础扎实、适度拓展等个性特征。

浙教版教材的练习分为“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分别有基础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和综合拓展性练习,每课或每单元按由易到难、由识记到理解、由单一到综合来编制题目。“课后练习”一般有4至5题,包括本课生字新词的读写、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训练内容和有特点的语言现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或课外的联系等。“单元练习”篇幅较大,一般有6至7题,涉及字、词、句、段、篇的基础训练和单元重点训练内容。浙教版教材的单元练习又类似形成性测试卷,汇聚了本单元语文知识能力的重点,通过练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整个单元的学习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估。“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贯穿十二册,相互联系,交替并进,共同促成学生的语文积淀和能力形成。

一、注重落实“双基”

综观教材,浙教版教材练习题量大,题型多样,并延续了20世纪60年代初夯实“双基”的教学理念,希望学生通过练习,达成教学要求和目标,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提升语文素养。

[说明:1.“拓展”是指需要在课外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其中一、二年级多为思想行为的引导(一、二年级为语文与品德合科)。

2.第三册每课都没有字(拼音)、词汇和句子的练习。]

从浙教版教材“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量统计表可以看出,两种练习都包含字、词、句、段、篇,还有听、说、读、写的各种要素,且都有常规训练和重点训练。其中,常规训练包含读写、朗读、背诵、默写等,占一定比重。几乎每一课都有“读写生字和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字词。

浙教版教材“课堂练习”类别分布图

浙教版教材“单元练习”类别分布图

从浙教版教材“课堂练习”和“单元练习”类别分布图可以看出,字(拼音)练习随着年级的增高,比重有所下降(二上“课后练习”特殊原因除外),字的练习高峰期在一、二年级。段(篇)的练习比重随年级增高有较大幅度扩充,段(篇)练习的高峰期始于四年级。词汇和句子的练习在各年级变化不大。这些都说明浙教版教材重视词句的基础训练,12册一以贯之,到第二、三学段,对段(篇)的练习则予以了高度的重视。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课后练习”中有拓展性练习。比如,《新的跨越》:向同学们介绍一则今日国内外的重点消息。《会说话的灯》:你还知道哪些会说话的灯?它们在说些什么?《神笔马良》: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这些练习将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外,需要学生去自主阅读、想象、收集和整理资料。这些综合拓展性练习,是对基础性训练和理解性训练极好的补充。开展这种综合性很强的语文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发展语文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练习序列明晰

浙教版教材练习的编排,序列相当清晰,内容呈螺旋式上升。“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承担的任务各有侧重,“课后练习”紧扣单元重点进行训练,重点训练内容在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的“课后练习”中有坡度地推进。“单元练习”注重基本训练,每一项基本训练循序渐进,力求扎实有效。

1.课后练习:重点训练,坡度推进

课后练习除了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的字词和有特点的语言现象外,还注意突出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一个单元的重点训练,第一篇必学类课文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或案例引导,学生可以在模仿中操作、领悟学习方法。第二篇和第三篇必学课文则要求学生尝试运用,第四篇选学课文不安排字词等基础练习,完全是对重点训练内容的独立运用。在单元练习中,这一重点训练会再次得到强化,并延续到后面几个单元的课后练习中。这种有序列、有坡度的练习设计,是浙教版教材练习的明显特点。

比如,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重点训练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第1课《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有这样一题:

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什么时间)_______(什么地方)_______(谁) _______(为什么)沿着红军走过的路___________(怎么做)_______(结果怎样)

这个练习通过引导填空,实际是对“课题扩展法”作了具体指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知道了如何在课文题目的前后增加内容,该增加哪些内容,逐步掌握叙事性文章用“课题扩展法”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后面的第2课《飞夺泸定桥》、第3课《了不起的女孩》、第4篇选学课文《军礼》和单元练习1的阅读《第二次接骨》等的相关练习都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尝试运用这一概括方法。

再如第九册第七单元的重点训练是“简要复述课文”,从第19课至21课的课后题的安排,也能看出浙教版教材对重点训练的坡度推进。

第19课《赤壁之战》中有这样一题:

按照下面的提示,简要地复述课文。

第20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中有这样一题:

简要复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1)按照提示复述“一打”的经过。

①白骨精想吃唐僧,变成村姑。

②悟空识破白骨精,打白骨精,白骨精逃。

③唐僧责怪悟空。

(2)仿照第(1)题复述“二打”“三打”的经过。

第21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二)中有这样一题:

按照提示简要地复述孙悟空用计消灭白骨精的经过。

(1)悟空走后,唐僧被捉。

(2)八戒请回悟空。

(3)悟空打死老妖,“老妖”进洞。

(4)“老妖”引白骨精三变,唐僧悔悟。

(5)悟空打死白骨精。

从根据提纲复述、仿照范例复述、根据提示复述,到选学课文《文成公主进藏》和单元练习中《一封回信》的直接简要复述,学生掌握了不止一种复述方法,能力逐步提升。

2.单元练习:基本训练,循序渐进

“单元练习”中,每一种基本训练都注意前后衔接,循序渐进。比如句子训练,一、二年级重在对句子的认识,三、四年级重在对句子的理解,四、五年级重在对各种形式的句子的运用。以句子训练中的“把句子写具体”为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二年级开始,几乎每一册教材都有“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随年级升高难度逐步增加。第三册是根据提示改写;第五册是在句子中加入恰当的词语写具体;第九册是照样子写具体句子;第十册是独立扩写具体。其中,“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具体”的训练:第五册是照样子运用修辞手法写具体,第六册是在句子中加入合适的喻体词,第十一册是照样子独立改写成比喻手法。除了句子,浙教版每一项基础训练的编排都呈阶梯型,螺旋复现,能级递进,使字词句的基础知识教学前后衔接,扎实有效。

三、练习设计能力为重

浙教版教材以能力训练项目来编排单元课文,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明确列出重点训练内容,全套教材共安排了60个重点训练项目,从字词句段篇的语文知识维度看,有查字典,辨别多音字,理解词语意思,读懂一句话、读懂一段话乃至读懂一篇课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等;从听说读写的能力维度看,有默读、朗读、背诵、复述、读书习惯等,内容相当全面。

能力的形成需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序列进行训练。浙教版教材每一项重点训练内容,并不是只在一个单元里出现,而是多次出现,要求逐步提升。比如“读懂句子”,第五册是“通过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句子”,第七册是“找到与段落主要内容有关的句子”,第八册是“读懂长句子”,第九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十一册是“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十二册则是“找出中心句体会中心思想”和“同一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读写句子的训练内容多次出现,但方法和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

综观60个重点训练项目,每一项目所涉及的学习策略也比较完备。以三、四年级“读懂一段话”的训练安排为例(见下表),涉及方法有7种。多元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参照较为先进的国际阅读评估框架(如PIRLS)来审视浙教版教材的阅读练习时,我们发现,浙教版教材阅读题的编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阅读能力评估思路吻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不仅指向内容的理解,也开始指向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能力层级由低到高有所发展。

浙教版教材“课堂练习”阅读能力分布统计图

浙教版教材“单元练习”阅读能力分布统计图

从以上两张统计图可以看出,12册教材中,一、二年级大多是“获取与推论”题,“整合与解释”题从三年级开始大幅度增加,到了五年级与“获取与推论”题的量相当。可见浙教版教材较早地关注了“获取信息”“作出推论”“形成解释”等阅读能力的培养。教材还关注了“反思与评价”能力的培养,比如,第六册教材有个重点训练项目就是“预习课文要提出不懂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而“提问”就是“反思”和“批判”能力培养的开始。

如《落花生》的课后题:

说说这样理解课文对吗,为什么。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这样的练习关注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思想观念评价能力的形成。

再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课后题:

从课文中找出写孙悟空三次怒打妖怪、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挡的语句。比一比,每次所用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还有《鲁班学艺》中“画出课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魅力”等,是发展学生对语言表达方式的评价能力。

不过,我们从上面两张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属于较高能力层级的“反思与评价”题在全套教材中占的比重很小,而且没有形成系统。这说明浙教版教材注重对课文内容本身的把握、对课内语言材料的积累,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对较高层级的反思与评价能力关注不够,特别是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明显欠缺。

综观浙教版教材的练习,可以看到在构建能力训练上教材做了成功的探索:训练内容整体规划,学段特征明显、序列清楚,循序渐进、注意前后连贯,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实践经验。但是,浙教版教材练习系统在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发挥上,在体现语文作为人文课程所特有的体验、探究、感悟等学习方式上,仍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

12.浙教版二年级数学 篇十二

在一次初三练习中碰到这样一题:有氢氧化钠 (Na OH) 和过氧化氢 (Na2O2) 组成的混合物, 检测出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 那么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901班和902班共106个学生, 只有3人做出来。后来, 笔者给两个班的学生上了一堂专题课, 把这道题作为例题进行详讲。同一堂课中给出了以下3题作为巩固练习。①过氧化钠 (Na2O2) 和氢氧化钠 (Na OH) 的混合物, 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8%, 求固体混合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②硫酸亚铁 (Fe SO4) 和硫酸铁 (Fe2 (SO4) 3) 的混合物, 其中铁的质量分数是31%, 则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③Na2S、Na2SO3和Na2SO4的混合物, 其中S的质量分数是25.6%, 则固体混合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第①题准确率最高, 绝大多数学生都得到准确的答案。第②题答题准确率大大下降, 只有5个学生做出来, 第③题也只有5位学生做出来。第②题详细讲解后, 第③题依然只有20个学生做出来。后来, 在一次做复习卷时又遇到这类题, 约有30%的学生依然答错。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在同一类问题上出现这么大的困难呢?

这个例题在初二刚学化学式计算时碰到过一次, 没有作为难点讲解, 对初三的学生它依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解不出来的原因可能是: (1) 这类题在初三科学中不常见, 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理解不透, 时间稍长没有及时巩固就会忘记。 (2) 学生没有学会解这类题的思维方式。 (3) 学生不会融会贯通, 虽然遇到过很多次, 但是不能通过例题的学习实现知识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好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初中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否能将所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相应情境的问题是学生能否达到有效学习的关键。教师应该怎样组织教学, 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 怎样采取有效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来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相关研究综述

有时, 我们做题时会有很多种解题思路, 会举一反三, 或者解决问题时会有很多种方法。其实这些都是迁移的一种。迁移是广泛存在且多种多样的。美国的阿妮塔•伍德沃克是这样对迁移定义的:先前学过的东西对现在正在进行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原先解决的某个问题影响新问题的解决, 这时候就产生了迁移 (先前学的知识对新材料的影响) 。姚本先等人也对迁移作了以下定义: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被称为迁移,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也就是说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等, 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三、实践过程和分析

(一) 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注重认知结构的系统化, 从而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1. 理清课程结构, 适当调整授课程序,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客体, 是借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手段。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对教材结构的重建而完成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教材的重建过程。①因此, 课程的结构、教师的授课顺序必须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布鲁纳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②足见课程结构的重要性, 所以教师要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的先后顺序, 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初中生由于年龄和智力发育的因素, 不容易发现先后学习间的联系, 不能熟练地应用先前学习于后来学习中, 正迁移能力较弱。因此, 教师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间建立连接的桥梁, 在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注重比较和归纳, 使知识点系统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定的知识网络体系, 这样比较容易在大量相似的问题和知识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 新课程改革后浙教版第四册第2章空气和生命的教材安排充分体现了超越学科的界限, 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的宗旨。它在安排化学知识和技能后, 安排有关的生物学知识, 用于说明化学知识在生物领域的运用。但是这样的安排削弱了化学学科内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之间的逻辑关联。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调整:

图一是浙教版章节的安排, 图二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调整。这样调节学习的先后顺序, 保证了各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强化了化学学科知识的内部规律和联系, 使学科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这种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知识才更具备可利用性。氧气和二氧化碳作为气体, 其性质、制备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形成系统类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原理是互逆的, 在学习时放在一前一后学, 可以形成正反类比。这些类比使学生的知识迁移容易发生, 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2. 利用思维导图使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 促进知识的迁移

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并不是完全成正比关系。一个具有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学生总是能清晰地掌握住各种学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并能由此及彼地进行分类和综合, 从而将新知识进一步内化, 牢固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建立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内化新知识建立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浙教版《科学》第四册第一章《粒子符号和模型》呈现课程标准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内物质结构主题下的基本内容, 它包括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和物质分类这三部分。本章特点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多, 内容抽象, 远离学生的生活。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本章内容, 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在本章学习结束时, 笔者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了一下复习。

本章分为两大分支:粒子的符号和粒子的模型。根据粒子的种类分子、原子、离子列出几个初级分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回忆组织, 共同完成各个次级分支的建构。当然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共同完成各个次级分支的建构。然后根据各个次级分支的知识点进行有序的复习。这种复习方式具有系统性,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形成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结构。课后, 笔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上交。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精加工, 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达到了更深的层次, 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提高学习效率。

(二) 创设与运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促进知识的迁移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教学情境, 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两个相似的情境往往很容易产生学习的迁移。初中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想象力较弱。初中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 为学生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真实事物相似的学习情境, 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例如, 浙教版《科学》第三册第3章的重点之一是“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时, 使植物产生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 背光侧分布多、生长快, 向光侧分布少、生长慢, 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很多初二的学生死记硬背, 没有很好地理解, 不能在大脑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新的情境中遇到相似的问题不能解决。在作业中反映出来, 学生错误理解为:向光侧光照充足, 生长素分布多, 长得快, 所以向光弯曲生长。有了多媒体, 用Flash演示了, 学生能在大脑中形成模型, 但对于生长素背光多, 长得快, 却弯曲向光生长仍然有不少学生不理解。笔者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回忆在军训时两列队伍要整齐转变, 外侧同学和内侧同学的行走速度是如何控制的。学生都能准确地回答:外侧同学要走得快, 内侧同学要走得慢。学生就很快理解并掌握了生长素与向光性的关系, 在作业和测验中准确率大大提高。学生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将生活中的经验与具体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知识的迁移就产生了。

2. 利用多媒体创设知识情境

科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原理和特殊的现在是很难仅仅通过教师讲解、板书等形式让学生理解的。有一些物理、化学、天文和地理的实验或活动设计得很好, 但是存在实验难以控制、现象难以有效观察或者条件器材场地的限制等问题, 同时还要考虑环保和安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 八年级上《水的组成》一课中水电解实验现象明显, 实验很成功, 但是水电解的微观本质: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是没有办法从实验中直观地得到的。利用Flash动画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微观模型, 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水平。凸透镜成像是七年级下科学的一个难点。为了克服这个难点, 教师上课做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于实验器材及学生实验操作水平的限制, 一堂学生实验, 学生可以完成成像规律中像距、物距的测量, 像性质的观察。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有了直观的体验, 对像的性质能较好的理解。实像的重要特点: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远像近像变小。在实验中没有办法得到。学生没有建立关注知识的模型, 不能进行较好的知识迁移, 相关知识点的得分率就不高。Flash动画可以很完美地展现这一变化规律: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 用鼠标移动蜡烛靠近凸透镜, 物像会远离凸透镜并变大;反之, 像靠近变小。又如, 教学七年级上学习《太阳和月亮》用科普电影比教师讲授好很多。合理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生动化, 从而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深刻鲜活的形象, 为知识的迁移提供条件。

3. 利用模型模拟知识情境

现在的学生很小就围着电脑、手机和平板, 生活经验缺乏, 对环境的观察也不仔细。教师可以建立一些模型, 模拟一些一些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动态过程, 实现知识的迁移,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例如, 浙教版七年级下《物质的特性》, 其重点是分子、原子的运动及物质三态的变化。初一的学生知识层次和思维水平偏低, 空间想象力差, 模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Flash动画演示分子、原子的运动及固态、液态、气态时, 分子、原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很清晰, 也很有用。但是在帮助学生理解三态变化时伴随的吸热、放热现象上效果不明显。因此, 教师要重新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与真实事物相似的教学情境。教师建构了以下模型:饿了三天的学生没有力气, 只能在教室里轻微地运动, 吃饱的学生, 精力充沛, 能在校园内到处乱跑。由饿变成饱是吃饭, 有能量, 相当于固体吸收热量变成液体、气体。教师利用学生的切身体验构建模型, 把知识的内在联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发生。

4. 注重实验情境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不仅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许多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得来的。因此, 在初中科学学科教育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展示的科学情境, 促进知识的迁移。

例如,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科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一大难点。在上新课时, 我不建议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对实验器材, 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没有任何想法, 只是机械地重复, 对知识理解和迁移没有帮助。等到总复习阶段, 进过了大量的情境练习, 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 他们对实验有自己的预判, 对实验过程能很有效地控制, 对实验结果也能很好地进行分析。这个分组实验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也是知识的运用和迁移的体现。不论是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实验、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等, 每一个实验都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情境。因此, 教师在实验器材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多做实验,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达到促进知识迁移的目的。

(三) 强化变式训练, 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

1. 改变题面, 形成变式训练材料

知识的迁移不是简单的模仿, 而是在解决新问题时能迅速敏锐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共同点, 从而确定解决新问题所需的知识是何种知识的延展。初三的学生虽然“储备”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 但是在遇到问题时却难以准确地“提取”, 盲目套用固定的模式进行思考, 直接妨碍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 文章开头是提到的例题和巩固练习, 学生在做完例题和巩固练习①时, 思维形成定势, 不知求变, 在做巩固练习②、③题时就遇到了困难。教师把这几道练习题放在一起形成一个习题组, 教师抽丝剥茧, 找出其相同的内在原理, 分析其不同表面概貌, 减少例题表面内容的干扰, 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

2. 改变已知条件, 形成变式训练材料

变式材料可以把平时的练习题进行适当变化而获得。例如, 要使A克20%的食盐溶液变成10%的食盐溶液, 应采取的方法是:A、倒掉A/2克食盐溶液, B、加水A克, C、加水A/2克, D、降温。这道题中将字母A改成具体的数据, 题目的难度大大降低, 很多学生都能够得到准确答案。第二步, 在把字母A改回了, 学生就能理解了, 准确率大大提高。第三步, 在用字母A的前提下更改质量分数, 由“20%的食盐溶液变成10%的食盐溶液”变成“40%的食盐溶液变成20%的食盐溶液”。第四步, 把“20%的食盐溶液变成10%的食盐溶液”变成“a%的食盐溶液变成a/2%的食盐溶液”。题目中的字母变成具体数据可以降低题目难度, 帮助学生理解, 具体数据又改为字母, 形成知识的一次迁移, 多次知识的迁移, 提高学生迁移的敏捷性。

3. 改变提问角度, 形成变式训练材料

还可以改变习题的提问角度,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的变通性。例如, 在一石灰石样品中混有一些不含钙元素的杂质, 经分析其中含碳酸钙 (Ca CO3) 90%, 则样品中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把这一道题改为:在一石灰石样品中混有一些不含钙元素的杂质, 经分析其中含钙36%, 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这两题是考查学生同一个知识点, 只是提问角度不同, 难点却不同。已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求解样品中的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和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顺序一致, 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的迁移, 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容易解答的。已知样品中的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求解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刚好思维逆向, 对学生知识迁移的变通性产生阻碍。把两题放在一起在对比中进行点拨, 可以较好地消除障碍, 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4. 一题多解, 强化变式材料训练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 一些学生往往照搬照抄教师课堂上的例题解法, 把教师的解题方法当万能的法宝, 遇到法宝不能解决的问题直接绕过。还有些学生认为掌握一种解题方法足矣, 抱着侥幸心理, 在学习上偷懒, 当遇到新的问题情境就会茫然。这样, 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会阻碍学生知识的迁移, 降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消除学生学习的定势。一题多解能比较好地消除学习的定势。

例如, 某硝酸铵样品的含氮量为34.3% (杂质不含氮) , 求样品中硝酸铵的纯度。

方法一:设样品的质量为100g, 其中硝酸铵的质量为ag。

纯的硝酸铵含氮

硝酸铵的纯度为

方法二:设该样品共ag, 样品纯度为x, 纯的硝酸铵含氮

则硝酸铵纯度

方法四:100%纯的硝酸铵的含氮量为35%, X%的硝酸铵的含氮量为34.3%。

除此四种方法外, 当然还有其他方法,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运用多种方式求解,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反思

(一) 实施知识迁移的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学习就会变得有趣轻松, 不会觉得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能让学生感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枯燥科学知识生动活泼;模型的建立不仅能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直观, 更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二)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度

认知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 是形成能力和智力的关键。对于学习初中科学来讲, 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够全面细致, 有时答非所问。其中的重要原因是, 学生的知识储备缺乏内在联系, 杂而乱, 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 影响知识的迁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的重新整合, 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 强化变式训练, 拓展学生思维, 使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

(三) 采用知识迁移的策略, 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在采用知识迁移的策略之前, 必须要深入了解知识迁移的规律和原理, 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迁移策略。这样, 教师能力就会提高, 随着教学方法运用的熟练, 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存在的问题: (1) 笔者虽然有长达10年的初中科学教学经验, 但是阅读书本和期刊有限, 理论知识不够, 理论功底欠佳, 大部分理论都是借鉴他人, 很多理论阐述不够完善和深刻, 比较肤浅。 (2) 本文只探讨了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对知识的迁移, 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状态、对教师学校的情感的迁移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3) 本文涉及的学生均是本人所任教的班级学生, 所教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多能够典型地反映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科学学习的迁移情况, 没有对其他班级和学校以及其他地区的学校学生进行研究, 可能有一定的特殊性, 存在某些普遍性的缺失。

摘要:知识的迁移一直都是教育的十分重视的课题, 有“为迁移而教”的口号。现在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学生学习中知识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指导教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有助于深入揭示学习的本质规律,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 对促进学生科学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很重要。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的具体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创设与运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通过变式训练, 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关键词:知识迁移,初中科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美) 阿妮塔·伍德沃克著, 陈红兵, 张春莉译.教育心理学[M].第8版,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2]姚本先主编.心理学[M].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95.

[3]林崇德,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312.

[4]黄振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5]涂莉.化学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6]吴玲.中学化学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上一篇:《凡卡》扩写作文下一篇:六一儿童节日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