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课程(共10篇)
1.创新教育课程 篇一
王晶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大,使学生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学生”的意念中消沉。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学生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目前“赏识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早已摆在了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赏识”即欣赏、认识,它提出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潜力。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注意挖掘,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发挥最大效力。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它和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培养成为“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即使一个人很不错了,仍然看到的是他的不足。传统教育的影响,使中国的家长信奉“棍棒教育”超过信奉“赏识教育”,而教师们也觉得“师道尊严”比较好。这种一叶障目,只见劣势,不见优势的做法,打掉了人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受教育者受到的压抑是可想而知的。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行赏识教育。
本学期,我接了两个程度比较差的班级,和以前的重点班相比,这两个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我积极的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时的语言,多在鼓励方面下功夫,短短的半年时间,我教的班级的语文成绩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实,这些学生在素质上并不比那些重点班的学生差,只是他们自己常常忽略自己,对自己不能严格的要求,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这种松懈的状态,而这种不良的状态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以及自信心。因此,适当的在这样的班级中实施赏识教育是能够受到一定的成效的。
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提高教育素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实施赏识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素质不一,性格各异,需要教师去做细致的工作,了解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后进生、差等生。不能认为后进生、差等生就一无是处。有一件事给我触动很大,有一次一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写了一个别字,当即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给他指出,这位教师觉得该生让他当众下不了台,一怒之下把这位学生轰出课堂。从此以后,这位同学一蹶不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在这位老师上课时更是提不起精神,还经常逃课,老师对该生的表现极不满意,经常批评他,他也觉得自己无药可救,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试想,如果当初这位教师能从学生指出自己错别字的时候感觉到该生求学的认真态度,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也许这位同学不会变成这种状态。这件事给我们一个启示,教师的言行可以影响一个人,甚至是他的终身。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二、进行赏识教育要有爱心、有耐心
要赏识一个人,必须接受一个人,对学生也是这样,但教师往往比较容易喜欢那些学习好、听话、乖巧的学生,而对纪律松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喜欢不起来,并常常横加指责。后进生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往往会破罐子破摔,成为学校、老师都头疼的学生。我班有这样一些学生,入学时成绩较差,考试经常不及络,纪律也较差,常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老师曾多次对他们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不只是我,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对他们不满意。而就是这些学生学生,在参加校运会时,为班级赢得是很多的荣誉,于是我抓住这件事,我在班里大力表扬了他们为班集体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些学生变了,迟到、早退少了,也没有再旷课。他们都说就语文老师看得起我们,我们不能再给老师添麻烦了。从这个例子,我体会到,每个人都不会自甘落后,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耐心、有爱心,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赏识不等于骄纵
有的教师对赏识教育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赏识就是不能批评,尤其是对那些好学生,往往经常表扬,但很少批评,生怕批评会降低他们的威信或者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致使这些学生骄傲自大,自觉高人一头,人际关系很差。要知道赏识不等于骄纵,赏识也不是不能批评,只是应该讲求批评的艺术,否则对有些学生来讲,我们的赏识教育只会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膨胀他们的私欲,结果适得其反。赏识教育的主旨是发现人的闪光点,发现人的潜在力,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促进他们进取,而对人的弱点,我们当然不能赏识,否则赏识便失去了它的原则性。无原则的赏识就是骄纵,是教育中的大忌。
我曾读过一份调查,说中国学生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智力和成绩都不比外国学生差,而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信心却差得多,从教一年了,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比如,一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在各种重大的活动中,总是怕这怕那,“我能行吗?”“说错了怎么办?”“别人会笑话我吗?”还有一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的孩子,进了新的学校,却好象一粒沙子落到了沙海里,过去的荣耀突然消失,而变得惶恐、自卑,迷失了自己;更有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因一两次考试不理想,被讥为迟钝、愚笨,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诸如此类,这些孩子都走进了自卑的阴影下,不但学习上不堪重负,心灵也饱受煎熬,久而久之,心灵之窗会紧紧闭上,甚至心灵的田地会变得冷漠、荒芜……这时,老师如果能给他们投去关爱的目光,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赏识,学生的心灵会洒进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会获得一点点甘露的滋润,或许会使他们荒芜的心田从此衍生出一片片蓬勃的绿意,会让他们从此乐观、自信,焕发出百倍的热情,产生不竭的奋斗动力,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2.创新教育课程 篇二
关键词:创新,教育,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创新的关键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一项任务,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探讨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课程教育方法,为创新人才培养作贡献。
一、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
创新是人的主体性最高表现,只有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 才能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才能进行独立思考, 不人云亦云,对已有的结论能以怀疑的眼光去审视、考虑而不屈从迷信权威或长官意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环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塑造其独立人格。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确保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平等、 尊重、和谐的气氛中双向互动、共同讨论。在这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有独特优势的。该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学生并不陌生,这为互动式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课程中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舆论焦点问题、改革难点问题等现实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必须改进现有的教师居高临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到指导学生自学、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既要保留必要的理论灌输,又要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启发、 诱导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解决认识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教师对学生所起的引导、帮助作用,是借助启发学生经过自己思考而得到结论的方法来实现的。通过师生彼此之间思想的交流碰撞和交锋争鸣,在进行“明德” 教育的同时,不训政、不媚俗,把道德理论教育的严肃性与生动活泼、充满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要求结合起来,既不简单进行道德说教,硬性地进行理论灌输,也不迎合少数学生的庸俗口味而降低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这样的改革一能达到以真引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浓厚兴趣,真正增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二能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去关注社会,接触社会,把所学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来分析社会问题;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给大学生提供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引导他们从同一问题出发,沿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其学会独立思考, 养成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积极创新的习惯。
二、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现代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内容丰富、信息表达方式的形象直观生动、功能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声音、影像、图片、动画等手段,打破时空的局限性,有效地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生动结合,把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大视听刺激,增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将教学内容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转化为认同,由认同升华为信仰,再由信仰化为行动。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效应并不仅仅限于“价值中性”的工具,先进的教学仪器和手段本身同样蕴含着科学精神与时代气氛。是否敢于使用新的设备与手段,也体现一个教师是否敢于面对新挑战、接受新事物的态度。接受新事物、尝试新方法的态度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的潜在效果。因此老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使用新的教学手段的能力,以使新教学手段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二)拓展教学渠道,加强实践环节
高校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强调一种感性的体验,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大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其创造得到升华。大学生的学习可分为认知性学习和情感性学习。认知性学习和情感性学习应当相互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物,其教学尤其强调不仅仅要有认知性学习,更需要有情感性学习。而这一点光靠课堂教学和教育是做不到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受教育,引发观念、情感的转变。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有了更多走进自然和社会的机会,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现实,做到求真;在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根据遭遇的不同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到求疑;鼓励他们寻求新办法、新途径来解决问题,做到立新。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学校都采取了“2+1”的教学模式,即三分之二的课时进行课堂教学,三分之一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具体可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保证社会实践课有规范性、操作性、 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及当前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来设计一系列大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大课题自己拟定具体研究课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做好指导、参谋、服务工作。另外,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学习原著、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知识竞赛,邀请一些同行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等。拓展教学渠道可以避免教学中死搬课本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既了解了实际情况,提高了政治理论学习的信度、力度和效度,又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三、完善考核体系
考核是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它一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和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检查和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科学、合理、严密,对激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和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气的形成。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核较注重学生知识的考核,着重检查对某知识掌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注重考核标准的客观性和标准性,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这种考核模式使学生比较关心知识性的学习,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使得记忆力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没有给个体的独特阐释、理解、表达以及策略的寻求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的思维由创造引向刻板和僵化,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总之, 这种考核模式扼杀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滋生的创造性火花,很难在评价活动中凸现个体的创造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从单纯的知识考核向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思想表现融为一体的综合考察方面转变,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把反映学生学习全面的状况都纳入其中;教师不用唯一的标准来评判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对错优劣,而要提倡鼓励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拓展教学渠道的要求,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期末考试占60%~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考勤等等,将固定模式的考试分解成经常的、不同形式的教育反馈,使考核全面化、过程化和多样化,从而使学生经常处于创新的、非墨守成规的激情之中。期末考试也改变过去背知识、 考知识的通常做法,让同学们就其关心的问题写出自己的见解,并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考察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度和初步运用的能力, 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促进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
四、营造培养创新素质的条件
(一)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
大学主要是以研究学问、创造新知为使命的场所,学生进入大学实际上也就获得了发挥自己的创造天赋的机会和条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过程中,也应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小环境。
创新精神的养成离不开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个性对于创新能力、创造力来讲,往往起到最基础、最关键的作用。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与个性的培养应该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要有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和谐的、建设性的、积极和激励性的环境,用分层次、多元化的方式评价学生,使个性的积极层面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充分的发挥。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在鼓励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创造条件与机遇,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和发展;对一些个性强又不太顺从管理的学生,要有“求大同存小异”的心态,在不影响个体与集体关系, 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允许其独特个性的存在,为其个性的发展留有宽松的空间。
(二)提高教师素质
3.中学地理新课程与创新教育 篇三
一、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创新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地理新教材描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这些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既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又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提出创新观点积累素材。其次,地理新教材还大量介绍了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粮食等着眼于未来的全球性问题,这些人文地理的内容即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可以激起学生关注社会、展望未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强烈责任感。第三,地理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未来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二、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动力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我国传统的教育一向注重知识的积累,这就使师生思维受制于书本。新课程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过去的“教学生地理”向“教学生如何学地理”转变,这就使创新教育成为可能。
2.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死,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更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引导与开发。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中身心愉悦,思维积极,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想象猜测,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便不断迸发出来。
3.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这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学习地球公转的有关内容时,让学生用肢体来演示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方向;对于“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全球气候变暖”等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展开讨论。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引发跃跃欲试的心理,对要表达的信息进行加工、创造,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些都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猜测、验证,鼓励学生去发现、探索、研究。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断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形成创新的动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当前,创新教育已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要率先垂范,锐意进取,有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积极投身创新实践,这样才有创新方面的深刻体验,才能自觉地将新课程改革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珍惜和保护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能与闪光点,塑造学生的创新个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4.创新教育课程 篇四
通过四天的创新教育课程的学习,引发了我不少的学习感悟。四天的学习虽然很短,但我同样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我不仅认识了新能源专业的几位老师以及他们的研究方向,还对本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以下便是我这几天来的学习心得。
1.对新能源与新能源材料的新认识
通过与姚卫棠老师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新能源的出现与发展,一方面是能源技术本身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些能源有可能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而受到支持与推动。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新型反应堆)、风能、地热、海洋能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中的氢能等被认为是新能源,其中氢能、太阳能、核能是有希望在2l世纪得到广泛应用的能源。新能源的发展一方面靠利用新的原理(如聚变核反应、光伏效应等)来发展新的能源系统,同时还必须靠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才能使新的系统得以实现,并进一步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而新能源材料则是把原来习用已久的能源变成新能源。例如从古代起,人类就使用太阳能取暖、烘干等,现在利用半导体材料把太阳能有效地直接转变为电能。再有,过去人类利用氢气燃烧来获得高温,现在靠燃料电池中的触媒、电解质,使氢与氧反应而直接产生电能,并有望在电动汽车中得到应用。
一些新能源材料可提高储能和能量转化效果。如储氢合金可以改善氢的存储条件,并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金属氢化物镍电池、锂离子电池等都是靠电极材料的储能效果和能量转化功能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二次电池。
在姚老师的教导下,扫除了我对新能源与新能源材料的一些误解,使我了解到了更多的有关新能源与新能源材料的知识,增强了我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2.对太阳能电池地位的重新定位
在几天的学习中,我发现太阳能电池勾起了我极大地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知道了太阳能电池有光—热—电转换和光—电直接两种工作原理,按所用的材料又可分为硅系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染料敏化电池、纳米晶化学太阳能电池。目前市场上大量产的单晶与多晶硅的太阳电池平均效率约在15%上下,也就是说,这样的太阳电池只能将入射太阳光能转换成15%可用电能,其余的85%都浪费成无用的热能。所以严格地说,现今太阳电池,也是某种型式的“浪费能源”。当然理论上,只要能有效的抑制太阳电池内载子和声子的能量交换,换言之,有效的抑制载子能带内或能带间的能量释放,就能有效的避免太阳电池内无用的热能的产生,大幅地提高太阳电池的效率,甚至达到超高效率的运作。而这样简易的理论构想,在实际的技术上,却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执行这样的原则。超高效率的太阳电池(第三代太阳电池)的技术发展,除了运用新颖的元件结构设计,来尝试突破其物理限制外,也有可能因为新材料的引进,而达成大幅增加转换效率的目的。薄膜太阳电池 包括非晶硅太阳电池。虽然目前多数量产薄膜太阳电池转换效率仍无法与晶硅太阳电池抗衡,但是其低制造成本仍然使其在市场有一席之地,且未来市场占有率仍会持续成长。
通过对太阳能电池的知识学习,我决定将太阳能电池做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对象。
3.对创新重要性的体会
项宏发老师在课堂上用中西两个版本的“石头汤”的故事以及自己硕博连读‘坎坷’经历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会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争取做到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之事。
5.创新教育课程 篇五
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是指导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从教育技术的“意识态度、知识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几方而提出了具体标准。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小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接的参与者,教师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同时,新课程环境、课程理念、评价标准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成为创造性发掘课程资源的向导,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开展工作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问题。
一、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索质的内涵
(一)教育技术创新意识,指人脑在小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利用教育技术积极改变客观现状的创造思想和欲望,是种总想用新的教育技术思路、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
(二)教育技术创新精神,即创造教育技术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自信心、坚持力、探索精神和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的品质,是教育技术创造力的源动力。
(三)教育技术创新能力,即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它是各种能力的复介体。一般来说,教育技术创新能力是山通过教育技术创造性地确定教育教学口标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等囚索构成的二、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索质的主要内容
(一)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运用教育技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索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索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课程安排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囚人、囚事、囚时、囚地综介考虑各种教育教学的功能和价值,结介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口的,针对新课程性质、口标、价值和理念,运用教育技术科学介理地安排教学、课余等活动,将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介起来,推进教育协调一持续发展。囚而,教师首先要有运用教育技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能够正确地结介现代教育技术描述教学口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设计PrnverPoint,Authorware,Mash等课件。其次,在课余教育活动中,运用教育技术能力。例如,学校课余竟赛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在课余时问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教学知识延伸等。
(二)筛选、整介教育信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重要理念之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小再只是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复制者,学生小再是现成知识技能接受的空自容器,强调教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囚此,在推行新课程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收集、筛选、整介教育信息,并具备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介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善于把握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课程综介化;要善于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有创新价值的信息,进行整介,开发并利用教育活动信息资源。具体讲,教师应从以下两方而入乎:
首先,教师要具备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的教科书小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体系重视开发利用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这是保证新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条件。例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冬形、动函、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口、卫星节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有了这些教学材料,学习者就一以随心所欲地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信息与知识。用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得到了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所以,新课程中教师必须具备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介信息能力的能力。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新课程主要口标之一。囚此,教师有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更要有培养学生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多媒体软件等技术乎段收集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使之变成有用的学习资源。
(二)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介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介”是我匡而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既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囚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介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实施课程途径之一。所以,《标准》要求教师小仅会使用电子音像、卫星电视广播技术,而要掌握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通信、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使用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介起来,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师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介的能力,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介能力,包括把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问的联系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课程所含知识之问联系的沟通和星现能力。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的能力。淡化科口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小同科口小同系列知识之问的有机联系揭示和星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对“知识之问联系”的学习。二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求,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四)自身教育技术创新能力
教师自身教育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综介能力,主要山教师的教育技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使用教育技术能力构成。首先是教师技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包括教育技术创造性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教育技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运用教育技术创造性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把握教材时运用教育技术能力、运用教法选择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应变能力等方而。把握教材时运用教育技术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运用教育技术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运用技术教法选择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现有知识,进行以培养学生为口标,综介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相结介进行教学设计。运用教育技术应变能力,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对象和条件的变化,抓住最仕教育时机,运用有效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出现的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应变,正确处理,使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二、培养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索质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技术创新意识
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实现山传统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向索质教育观念转变;山师道尊严和教师说了算,向民主人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山单纯传授知识向重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山教到学的转变。
只有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刁一能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运用,树立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进而产生小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完善自身索质结构利用教育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态度。
(二)培养教师树立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是着眼于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小只是对某种社会角色进行加工、训练。要激发教师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设计教学口标,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乎段,要从根本上革除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山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山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既要突出课堂教学为主的特点,以现代教育技术如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网络教学等的培训为突破日,又要考虑学生一持续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特点、新成果和新趋势,拓宽学生知识而。只有通过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刁一能让教师投身到对自身教育技术的学习掌握中去,激发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学习欲望,保证教师教育技术的小断创新。
(二)建立与完善与《标准》相适应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标准》的颁布实施是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新课程整介理念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提出,就需要将相关的、具有内在联系性的内容融介为跨学科综介性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口的性、灵活性和选择性。为小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人,促进新课程实施,在新课程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结构上,要调整培训内容、技能和工具的比例构成,要突破学科的界限,突破陈川意识的羁绊,突出教师技术培训,特别是能针对教育教学技术培训构建相对应的培训体系,对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创造索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采取自主式培训模式。这是指在教师新课程培训中,对教育技术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方而山培训者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师自主选择,介作完成。自主式培训的基础在于:第一,小同的教师山于内在索质结构的小同而星现出教育技术多元发展趋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卜_别于他人的发展方向,适介一个人发展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一能小完全适介另一个人的发展。囚此,教育技术培训应鼓励教师采用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实现自我选择的教育技术口标。第二,教师具有自我教育能力。首先,他们能恰当选择学习口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技术学习需要能做出适当的判断,他们有能力自我导向,并自主学习教育技术。其次,当教师开始并设计了自己的学习教育技术活动后,他们的使命感增强,囚而学习的效率高。最后,教师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判断来选择自己的教育技术学习口标的,囚而,这种学习动扫是最强烈的,对教师的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通过教育技术自主式培训,教师的学习小再是H。线式、被动式的反应过程,而是自觉参与和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的最终学习结果也小只是达成预设的行为口标或掌握规定的教育技术知识技能,而是在当前和长远两个时度、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外显和内隐两个方而获得更多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教师教育技术增值的口的。
6.创新教育课程 篇六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蒋利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最早开设的素质教育载体课程,怎样充分利用这门课程,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摆在每一位本课程教师面前的考题。学校在开设本课程,经过十几年不间断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众多的成果。摘取其中的点滴,与同行共同研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目前在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创新思维培训的现状下,本文作者探索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从寻找研究课题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目前,学生在确定研究主题时一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就有了希望研究下去的动力。或者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将学科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为了突破难点也有了强烈目标将研究进行下去。两种方式都是寻找课题不错的方法。但是本人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过程中发现基于以上两个因素最后确定的研究题目都比较单一,要么浮于表象缺乏深度,要么陈旧重复缺乏创新性。虽然这与“像科学家一样的研究”,体验和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是相符合的,但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目标来讲,是很难实现的。
二、鼓励指导学生制作发明作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学生学习了如何寻找研究课题后,进行小组讨论,自己最想研究什么问题。有个女生说她想研究自己为什么物理“加速度”这部分内容学不懂,他们班不少同学也都很为这事困惑。于是我鼓励她不要放弃这个问题。她找到了班上另外一个对这个课题同样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了课题组。经过他们运用观察、访问、问卷等研究方法找到了答案,我们知道中学理化生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实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习这部分时,老师用直线运动小车做的是课堂演示实验,他尽管坐在中间位置,还是不能清楚看到打点计时器纸带上的针孔,不够直观,而且他认为小车向前运动会受到纸带的阻力,实验结果误差很大。他们找到原因了,按说这个小课题就可以结题了,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写结题报告,而是问他们能否针对现有的实验器材改进它的缺点,做一个新的实验仪器出来?经过他们反复实验和修改,最后借助磁性画板的原理发明了《直线运动实验仪》,不仅能很直观明显地验证水平运动还能验证自由落体运动。该发明获得了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
银奖。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还有了众多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如,《安全防爆车胎》《磁性时空记录仪》曾获得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儿童发明竞赛希望奖,《节能升降器》获得第二十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造发明一等奖、首届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指导老师陈渝德)等。
三、开展发明技法训练,培养学生的作品设计能力
本人所在学校是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注重了发明技法的训练,组合法、移植法、缺点法……每年在学生中征集创意方案并进行评比。非毕业年级收到创意方案上千份,就连忙于高考冲刺的高三学生也经常有拿着创意方案找相关老师讨论研究他的新想法。结合知识产权教育,学校为符合申报条件的.方案申报专利。获得专利初审通过的有102项,20上升到127项。专利申报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也体现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学生在经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后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静观竹麻工艺文化探源》课题组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访问了传统手工艺人,当了解到购买老式草鞋的人越来越少时,课题组学生提出了将竹麻工艺进行创新,不仅做草鞋,还可以做成其他的工艺品。他们自己设计和亲手制作竹麻手袋、竹麻茶盘等,并于20区级科技竞赛小制作中获奖。
该课题结题时,他们对静观竹麻工艺的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使得该课题的结题报告有了较高的质量。
《静观地区竹麻工艺文化探源》该课题已经申请欧盟生物多样性公众教育项目的小项目。他们的研究资料已经被学校校本教材收录,正在审订中。学生小论文《脚上穿出的文化――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静观竹麻草鞋”工艺现状调查报告》获得年首届重庆市中小学生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组小论文一等奖,重庆市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二等奖。
通过长期坚持,有的学生已经养成了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次上课时间突然从窗外飘进来难闻的味道,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下课后高一的何冬雪找到臭味的来源,原来是工人在维修学校的水管过程中用热熔器进行粘接,就产生了难闻的味道。一直以来这个习以为常的现象引起了何冬雪的重视。她经过研究知道工人维修的水管叫PPR管,PPR(三丙聚乙烯)是一种新型管道材料,它采用热熔接的方式,密封性好,但会产生一种难闻的有毒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发明了环保型热熔器,获得第24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首届重庆市中小学“科技之星”创新大赛二等奖。该学生获得北碚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中学生处在一个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头脑灵活,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有利时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学校没有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时,利用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引入创新教育无疑是切实有效的举措。
7.美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篇七
一、美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发展历程
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其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最为悠久,模式也最为成熟。早在1919年,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Horace Moses)创立了青年商业社,帮助那些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成立自己的公司,以获得更多的商业实践经验,这是美国最早的创业教育[2]。
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这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创业教育课程已成为美国大学以上学历教育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有些学校甚至已专注于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策略重心及竞争优势。
二、美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特点
第一,创新创业课程丰富,覆盖面广,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美国创业课程已涵盖从小学到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体系。从小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创业的熏陶,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完善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也越来越多,涉及到了新创企业管理、小企业创建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等多方面的知识。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一个适合高校自己情况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
第二,以案例教学法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美国创业教育尤其注重案例研究,将案例研究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的解剖,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创业实践中,在这一充满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创业问题的关注与判断能力。
第三,课程体系完善。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大都包含了创业意识、创造性思维、新产品开发、商业计划书、新兴企业融资、创业者特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等内容。由于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传统、资源优势等不尽相同,其所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各有特色。以百森商学院为例,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百森商学院提供循序渐进的创业项目。大学一年级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一年的跨学科创业课程学习,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学习经济理论、概率论、统计学分析等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要根据所学知识组成创业团队,投资创办企业,每个团队由商学院提供3 000美元的启动资金,学期末进行结算,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对于大学二年级中具有较高创业潜质的学生,学院开设了“创业精神培养强化课程”,进一步对学生加以创业指导;对于高年级学生,百森商学院设计和制订了深化学习的途径,学生可以选择在“新创企业”、“家族创业”、 “公司创业”以及“社会创业”四个领域中深化学习。
这种培养方式取代了传统的集中授课模式,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演讲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创业体验。
第四,关注教师的实践经验。美国大学创业课程有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而且这些教师本身有创业经验。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师资必须有企业方面的经验:风险资本家、创业家和实业家、新创立企业的高级管理者。要求教师不仅拥有参与创业或者企业高管的经历,同时还必须时刻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企业实际模拟实践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美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回顾和课程设置的分析,为进一步做好中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提供有益启示:
第一,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应当准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分类设置。中国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建立与创新创业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宽口径、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即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原专业中嫁接、渗透而来的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一类是通识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即集中专门介绍创新创业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方法工具等。但是,面向不同的受教育者,其课程设置应当有所侧重。譬如对于商学院学生而言,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专业类课程;对其他学生而言,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通识教育。总之,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应当兼顾深度和广度,形成结构化的、规范性的、系统性的课程结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规模的大小,应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社会需要和学生兴趣等因素加以考虑。
第二,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创业课程应当灵活多样,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课堂灌、照单收”的限制。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为主, 以传授创业隐性知识为主。问题教学法和实战教学法是两种重要的创业教育方法。问题教学法,即“以创新创业实际过程与问题为导向”,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它要求由 “单向灌输知识”为主转向“双向交流”为主,要求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平台上,以分析、探讨、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教与学双向互动为特征, 以培养能力为基础的发展性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发散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知识和技能,在积累知识和技能中丰富经验,在丰富经验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实战教学法,就是以增加学生自主创业实战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创业实战水平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制定商业计划书、企业实地考察报告书、模拟商业实训等都是实战教学法的有效形式。这两种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创业实践的开展,又有利于适应知识经济对劳动者提出的更高要求[4]。
第三,完善创新创业教学环节。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要肩负着高校的自身办学理念,将本校的专业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获取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的能力。高校要注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可以从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方面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实训教学科目;(2)实验教材及指导手册;(3)课程学习网站。创新创业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专业竞赛、论坛、讲座;(2) 开放基金、创新实践;(3)学生专业社团、校园媒体;(4)综合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社会实践考察调研;(2)政府委托课题研究;(3)专项课题研究;(4)专业实践实习;(5)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实训教学科目;(2)实验教材及指导手册;(3) 课程学习网站。
第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首先,要注重创新创业师资的选拔。高校除了在校内选拔一些既懂创新创业理论,又有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创新创业师资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一些创业成功、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企业家、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校友或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
其次,要注重对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通过科研项目、培训学习、会议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全力构建“双师型” 教师队伍。
8.新课程中学物理创新教育研究 篇八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中学物理教学,渐进培养.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和研究的还很不够.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主要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超过一般水平的智力是实现创造性潜力所必需的,但超过学生这个临界水平,智力同创造性的相关就几乎等于零.而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
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
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2.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情境的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的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当然,这类题目绝对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创新的角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如这样一道题:一同学要把悬挂在天花板上的两根细绳系在起,但这两根细绳相距很远,他无法同时把它们抓住;房间里只有一把椅子和一把钳子.此同学尝试用椅子来解决问题,但未能成功,那么该怎么办呢?能否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此问题呢?钳子可以起什么作用?……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利用单摆的知识:把钳子系在一根绳子的下端,使其摆动,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站到二者的中间,待第一根绳子摆过来时把它抓住,这样就可以把二者系在一块了.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 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物理学方法,实验技巧等.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再者,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条件去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进行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创新行动,关心和满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需要.
4.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环境和教学物理环境.对于适于创新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前面已有所论述,另外还包括非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班级心理环境及教学物理环境的营造.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5.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往往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能独立判断、能接纳新经验、持怀疑态度,不太关心细节和实际而具体的事物,对于理论观念及符号转换很感兴趣.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
三、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如果从教育教学的全局来考虑,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阶段是这样的:
课堂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的创新教学大环境的创设.
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如华裔物理学家屡获诺贝尔奖、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教育者要努力创设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大环境,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乔际平,刘甲岷.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创新教育课程 篇九
高中化学论文:探究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河南省许昌县第二高级中学 张改莲
【摘要】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研究教育教学理念,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努力构建适合自己教学环境的、新颖的化学教育教学策略,从日常的每一堂课起,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做起,进行教学创新。
【关键词】探究教学;启发思维;自主创新;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12-0012-02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求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当今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
德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就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不能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知识的获得是囫囵吞枣,甚至如鲠在喉,吸收理解尚不能达到,更不用说学以致用。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气氛,尽可能安排各种富于发现的机会,提出一些具有诱发性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一、落实教育理念,强化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能力是不行的。只靠“题海战术”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很难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牢牢把握新时期,生产、生活知识的需要,让学生在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新技术和新信息中汲取养料,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求知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好学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共鸣和高度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整个课堂教学高效化。
如:在酸、碱、盐的学习中,向学生介绍,在生活中,我们厨房食用的食醋、食盐、纯碱;建筑上用到的生石灰、石灰水,石子和沙子;洗衣用到的洗衣粉、洗涤剂等等,都与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有关。并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亚硝酸盐对人体的极大危害,让学生注意平时饮食卫生;(化学教学论文 )并向学生介绍电池中汞盐、铅盐等重金属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让学生注意环境保护。联系到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能够更好地提高生活,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感受到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探索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设置场景,创造自主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机会,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活动,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因为设计实验费力,而放弃利用它训练学生思维的机会,而要努力设计更好、更佳的相关联系,激发学生思维。
在学习完O2、H2、CO2等气体的制取后,向学生介绍我们身边生活中,做饭燃烧用到的沼气、“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主要成分都是CH4。教师可提出实验室制取CH4的原料及反应原理,让学生搜集相关知识了解CH4的性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通过合理类比、推断制取CH4气体的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
这样,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独立自主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的情景中,教师应收集、整理大量的素材,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提升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们必然会遇到不少他们尚未学过的新知识。而解决问题的愿望可使他们产生激烈的求知愿望,启发学生的求知思维。在问题尚未出现之前,老师可先向学生输出前馈信息,指出学生容易犯、经常犯的错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分散难点,把难点分散成若干个问题,就可以降低难点和难度,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能够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如:在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可创设如下问题情景:
(1)加热KCIO3融化后才开始缓慢放出O2,若使用催化剂时,实验室里无MnO2,还可加入什么物质使KCIO3迅速放出O2?
(2)用KCIO3和MnO2制取O2,混合加热反应后所得的混合物,用什么办法可以将它们分开?
(3)用H2O2和MnO2制取O2时,能否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
(4)若将MnO2放在隔板上,是不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
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种各样,妙趣横生,一些想法也许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其效果当然肯定比老师干巴巴地讲述,或让学生死记课本知识要好得多,这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四、灵活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英国物理学家贝尔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类型、难度、大纲要求等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水平,作出科学的选择和判断。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无论多好的教学方法,反复多次的使用,都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
如:每一节课的提问方式,我都想尽了各种办法,让学生能够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有时让学生口头回答,有时让学生演板,或让一个学生独自回答,或让几个学生依次回答,看哪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更好,更完整,来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我把要提问的问题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喊出几名学生,让学生随机抽选,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回答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有时也会让其他学生指出他们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旧知识点的整理中。也会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同状况,让学生及时整理知识,在知识点的梳理中,尽快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以前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和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的考量。学生评价要多元化,可以有成绩第一名,也可以有进步第一名,还可以有参与化学实验小冠军等等。
评价应更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探究的参与过程,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征,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评价,真正的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总之,社会的进步、家长的期望、学生的要求,均期盼我们教师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读书、质疑、探究、思考等自己取得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逐渐形成理想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自己会学。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育,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设计过程去探讨。要引导学生在树立远大目标和扎实学习的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针对化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般规律中有特殊,以掌握精髓,灵活运用,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蜀晋,探究教学论析 化学教育 (4)
10.创新教育课程 篇十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论文摘 要:目前由于一些编程类课程本身枯燥乏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结合实际案例,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进行探讨,给出创新思路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引言:
针对目前讲授的专业课,特别是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时候,发现了不少不良现象。比如比较明显的,教师在课堂上认真的讲授,而有些学生却昏昏欲睡的样子,使得教与学分离。从而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计算机编程类课程自身的特点,讨论了如何上好一门枯燥的专业课程,并根据学生特点,给出解决方法。
1. 教学方法改革
1.1以学生思维为主进行充分的备课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到底如何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并掌握知识,是我们老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这个涉及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计算机编程类而言,它的特点是枯燥难学,如何把枯燥难学的知识,变为比较容易理解并让学生产生兴趣呢?先让学生融入其中,比如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并展开讨论,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来可以防止学生两为枯燥而睡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然后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再展开详细的讲授。这中方式是先让学生进入角色,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备课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教学。
1.2采取互动式、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
对于传统方式教学,特别是计算机编程类而言,仅仅利用多媒体课件是完全不够的,除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外,还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初的教室授课,仅仅是教师一方的操作,学生没有动手的操作平台,本学期,采用在机房授课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在web程序开发中,如何将jsp与数据库连接起来,通过老师的讲授,并给出学生一定的时间,当学生连接成功之后,并进行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等操作,使学生不但掌握了原理,而且也实际操作,从而树立了编程信心,其实这在他们还未涉及编程之前,已经使用过以上操作,只不过是还不知道其原因,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实践环节是重点,成功引导学生喜欢上编程,是本专业的重点教学。
1.3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它是从大量的实际资料中选出的代表性事例,经过综合加工整理可以给学生以实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巩固其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始于美国哈佛大学的企业管理教学,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目前,许多院校的管理专业虽然也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但许多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还局限于举例子、做习题的水平,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案例教学,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形式,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采用教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要有充分的认识,打破案例教学局限于举例子、做习题的现状。采用案例教学法,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而且教师要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课堂组织者,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的结合起来。其次要考虑案例的选用。第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第二案例要有可操作性,可模拟性。
2教学手段改革
2.1运用现代多媒体、因特网等现代教学技术和工具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由于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及时消化知识?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更快速的展示示例,从而将枯燥繁杂的知识实例化,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internet 作为一种远程广域通讯网络技术的重大革命,已经引起了教育技术的重大变革,并将对未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internet 的不受时空限制、同步或异步的传输模式、双向交互、信息量大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也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开发一个网络平台,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提出问题、自我测验等,老师同时可以利用这一平台,给学生网上答疑,并实时更新知识等操作。当然,这一步,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习的平台。
2.2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注重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课程考核的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是例题的翻版,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式的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的试题失分较多。显然这种考试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改革民办高校教育考试办法,比较全面而又比较准确地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势在必行。
民办高校的课程考试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准确地评价出这种质量的。那么,如何比较全面而又准确地进行评价呢?笔者认为,除笔试外,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还可以增加几种灵活的测试方法,例如:对于计算机编程类而言,在期中测试中,由教师临时出一个综合类的编程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学当场做测试,上交作业之后,再由老师讲解,最后再由学生查缺补漏。在期末阶段,针对本课程的特点,由老师组织一次小型的综合测试,形式可以是口头表述,也可以采取答辩的形式等。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形式上可以考虑化整为零,就是把传统的每学期两次考核,变为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多次进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完毕后,即可进行考核。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以应用为主,因而考核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变单纯的笔试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当然,对应用能力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基础知识的测试可以在应用能力测试中反映出来,也可以放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进行。这就需要在比例上做一下相应的调整。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3建立校企人才合作关系,提高实践的能力。
针对本专业特点,利用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的前提下,学院还需要寻求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到实地去实践,这就需要充分的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操作,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方案,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实习单位分配的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不再是以往实习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的形式,而是亲自动手完成某项具体工作。这样为即将来临的就业道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真正意义的实践,就会减少了找工作面试的恐惧感,使他们更加有信心。
以信息工程学部计算机专业为例,在实习环节中,除了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外,本学部还积极主动联系武汉软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博众创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微普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it公司,建立校企人才合作关系,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环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结论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规律,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并结合本专业特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上述方法融入教学,为我院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再上一个台阶。同时在工作之余不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 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7
[3]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l北京:科学出版社,:97,31, 103,132
【创新教育课程】推荐阅读: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06-25
大学教育创新10-27
物理创新教育10-30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论文08-24
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10-22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10-01
小学创新教育浅析10-02
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10-03
体育教育创新研析09-16
教育创新成果材料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