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需求

2024-09-10

企业科技创新需求(精选8篇)

1.企业科技创新需求 篇一

创新思路、投贷联动,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一、案例背景和市场分析

浦发银行作为绿色信贷业务的生力军,在对节能服务公司进行授信业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通常的节能服务公司具有典型的规模小、模式新的EMC企业特点,融资存在一定的困难。经办行需要积极打开思路,充分挖掘客户潜力,利用该公司自身的特点。

某些节能服务公司获得过风险投资机构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经办行引导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担保,利用投资方离岸存款质押,可以设计出投贷结合、外保内贷的融资方案。

二、案例内容及主要特点

SR公司是某节能服务公司在能效管理方面有着较深的经验。近年来公司专营钢厂和电厂的节能服务,并率先在国内企业中提出工业燃煤除湿节能服务技术,并借助该技术的领先性,与国内几家大型钢铁生产厂家签订了节能服务协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开展业务,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公司缺乏自营资金,但该公司的发展前景得到了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认可,软银中国与该公司签署了投资协议,对该公司投资105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美元。在第一期资金注入后企业发展较好,软银中国准备对该企业进行第二次注资。在软银投资第二期投资款到位之前,为了解决该公司当前阶段的资金需求,软银同意为该公司向银行融资时提供担保。由于软银中国为境外注册的公司,按照我国外管政策,不能够对目前尚为内资企业的SR公司直接提供担保。于是,软银中国选择了在浦发银行离岸账户存入外币担保的模式。

分行在2010年11月份即通过节能服务组织接触了该项目,积极跟进项目进展。经过分行与软银中国、外管局、SR公司等多方探讨,最终确定了上述担保模式。分行于2010年12月23日授予SR公司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额度,期限半年,由软银在我行存有的离岸存款质押担保。

该业务的特点在于担保模式的创新,在我国外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总行离岸业务部,实现了软银等海外基金对内资被投企业进行融资担保。

三、案例影响及效果分析

1、该笔业务使我行更早期的介入被投企业,从而拥有了更多话语权,锁定了企业未来引入投资的收益和经营上的其他收益。该笔业务中,软银和企业都对我行承诺将未来投资款直接打入我行账户,在我行办理验资,以及企业日常流水全部在我行办理。

2、该笔业务解决了海外风险投资基金为被投内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问题。在该笔业务的模式下,海外基金可以通过我行离岸账户直接存入保证金,从而实现海外基金对被投内资企业的间接担保。

3、积极拓展软银中国的其他投资企业,形成银行、被投资企业、投资企业三方合作模式,形成一种稳定的业务合作渠道,设计专门的产品,规模化的叙作业务,提高浦发银行收益。

四、案例带来的主要启示

经办行营销过程中了解到SR公司向我行融资的需求,该公司是一家节能服务公司,主营业务是以合同能源管理(EMC)的模式为国内大型钢铁厂提供节能减排服务。由于公司具有典型的规模小、模式新的EMC企业特点,融资存在一定的困难。经办行迎难而上,积极打开思路,充分挖掘客户潜力,利用该公司曾经获得某优质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这一特点,引导基金对被投资企业的担保意愿,结合该股权投资基金的离岸存款质押,设计了投贷结合、外保内贷的融资方案,得到了创投基金、贷款企业的充分认可和积极配合,并成功发放了贷款。在解决中小型合同能源管理企业融资难的方面迈出了值得借鉴的一步,同时我行用“心”服务客户的态度和灵活高效的业务办理效率得到了贷款企业和创投基金的一致好评。

2.企业科技创新需求 篇二

科技企业孵化器自在我国起源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孵化能力也有了显著地提高。发展到今天, 已经有大量的在孵企业从孵化器中毕业, 但是当今的大多数人对企业孵化器的概念比较熟悉, 但是对于孵化器服务的对象在孵企业的概念比较模糊。

在孵企业虽然都处在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个共同的环境下, 但是每个企业其成长的阶段是不同的, 大致可以将在孵企业分为三个阶段: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所处的时期不同, 其对于知识需求也是不同的, 因此本文是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 研究不同时期的在孵企业相关特点, 进而得出其相关的知识需求。

二、不同时期在孵企业特点分析研究

孵化器中的企业大多从事的是高新科技技术行业, 知识密集度高, 创业者或者是创业团队专业文化层次比较高, 多拥有专业技术背景, 研发能力比较突出。在孵企业在孵化器这个环境优势下, 国家的优惠政策落实效率高, 较易获得其他社会资源。小规模和扁平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波动, 能够调整迅速、反应敏捷, 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有其优势, 必有其劣势, 尚未毕业的在孵企业仍然是需要孵化器给予各个方面的支持, 尤其是企业知识。在孵企业主要需求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企业组织及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政策法规知识、资金运作知识、市场营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主要包括:行业最新技术信息、项目或新产品研发中试验检测内容、专家提供关键性技术或服务、技术交易信息及平台、中试或产业化的支持、产品生产技术。

资金运作知识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科获得的资金种类 (如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政府项目资金、天使投资等) 、了解获得资金的渠道, 即每种资金的来源、了解各种资金的要求条件, 办理手续及文件准备。

政策法规知识包括:了解企业环境及产业发展趋势、识别政府推行或倡导的新兴产业潜在机会、了解各项对企业有利的政策, 并知道获取的渠道、关注管理学领域的创新思想, 并试图在企业中应用。

市场营销知识:市场需求新产品开发需求预测、产品广告策划及产品推介展示、供应商和采购商网络形成、编制商业计划书、特殊行业市场准入条件, 以及如何获得批准。

企业组织以及管理知识:创办企业的各种管理知识, 如工商注册, 税务登记等、管理团队的构成、人力资源获得及培训、各类法律法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了解各类专业服务机构, 并能够据需要选择、与其他同行企业或地理位置临近企业建立沟通交流渠道, 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

三、不同时期在孵化企业知识需求分析

对于每一个进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在孵企业来说, 其无时无刻不在需求符合其企业本身阶段的企业知识, 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有着不同的知识需求, 所需求的知识类别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种子期———在孵企业处于商业创新的构思阶段、产品研发阶段或产品试生产阶段, 还未形成正式的产品和一定的业务运作模式。创业者或者是创业团队具有比较专业的知识, 企业的当前的最大的目标就是依据其专业技术知识, 进而研发或者设计出相关产品, 能够让企业进入一个正规的业务运作模式。这一时期的在孵企业除了具备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外, 其他的一切企业知识都是比较匮乏的, 也就是说需要科技孵化器给予其所有的企业知识作为支持企业的创建。

经过相关的文献研究表明, 企业组织及管理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政策法规知识、资金运作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被调查的种子期企业需求中, 均涉及到, 需要孵化器给予哺育式的供给。市场需求、各类法律法规;新产品开发趋势预测、了解企业可获得的资金种类 (如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政府项目资金、天使投资等) 、了解各种资金要求的条件、办理手续及文件准备`;了解获得资金的渠道 (即每种资金来源) 、了解各项对企业有利的政策并知道获取的渠道、行业最新技术信息是被调查的企业当中所需求的比例比较高的, 均超过了50%, 分析可得出, 专业技术知识和资金运作知识对于种子期的企业是最需求的。此时的知识需求都是比较基础性的。

初创期———此阶段的在孵企业中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已经开始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或者自己所持有的项目向产业化转化。这一阶段的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产品或者是创建出自己的商业运作模式, 正在逐步的形成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所需求的企业知识已经从最初的比较盲目的需求向有方向性的需求转变。

成长期———从生命周期理论来讲, 企业的创业者已经克服了领导人危机, 能够让企业向着成熟发展,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团队和一个清晰的公司运营体制, 有了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 这一阶段的在孵企业对于知识的需求已经超出孵化器所提供的基础知识的范围, 并且其所成长的经验, 也能够为孵化器的知识储备做出一定的回馈, 提高孵化器的孵化能力。

四、结语及相关建议

本文通过参考相关的文献, 对孵化器中不同孵化期的在孵企业对于企业知识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其知识的需求侧重点也是随时企业的成长而逐渐的发生变化, 因而我觉得科技孵化器面向不同的在孵企业时, 其提供的知识服务的侧重点应该是依据不同时期的在孵企业的特点, 能够让在孵企业更好, 更短, 度过孵化期, 顺利的从孵化器毕业。另外本文对于企业知识的总结有不完善之处, 不同时期的企业知识需求也是不尽详尽和全面, 有待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周寄中, 刘腾.孵化企业:动力学过程与资源配置[J].管理科学学报, 2000, 3 (4) :7一14.

3.企业科技创新需求 篇三

关键词:企业实际需求 创新英语口语教学 行业英语锻炼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交际的工具。如何从中职学生的特性和专业特点出发,让中职学生能流利地开口说英语,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并能够把英语口语正确、熟练地运用到未来的职业领域中,从而促进学生高质量、高层次就业,是素质教育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最终目标。

一、现代企业对英语人才的实际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跨文化交往和国际间各种学术活动日益频繁,使中国企业的商务活动、技术交流和合作也日益国际化。英语过去仅是高层次人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已是企业特别是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公司、对外贸易公司、人力资源培训部门等普通员工尤其是技术人才的普遍需求。实际上,从我校输送安置在苏州地区、深圳地区、东莞地区的企业和本人到青岛、厦门、上海等地考察的企业得知,大多数企业紧缺的都是英语商务人才。对于企业在职员工及技术人员来说,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日常会话和技术交流,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技术知识技能达到国际水平,大大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也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外商客户和技术合作交流机会,同时也会受到国外行业专家和上司的赏识,为人个今后进一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求职者来说,具备熟练的英语交际能力,也会为自己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抢得致胜先机。

二、中职学校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更多的是传统语言知识的传授,在口语技能的培养和岗位英语教学方面比较欠缺,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教材陈旧教法机械,中职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普遍较差,整体水平不高,学生认识偏差,认为学习英语对日后的就业工作用处不大,又因为英语基础差、彻底放弃学习英语。频繁难度的考试,没有鼓励只有埋怨的评语,形成学生心理障碍,怕说错,说不好,遭人讥笑,被批评,从而造成英语课堂上口语训练环节草草收场的尴尬局面。这样导致学生在实习或就业遇到需要使用英语交际的场合时,不会说,说不出来,因此失去优质的就业机会和优越的工作岗位。这样学习到的相关英语知识,由于不敢实践锻炼,得不到强化巩固,不久便遗忘如初。

三、创新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学以致用,英语作为交流与沟通的工具,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分管学生就业实习的亲身体会,对创新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实践:

1、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对英语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工市场需要的“蓝领”工人不仅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符合企业需求的英语交际能力。现在很多企业把员工能否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性商务活动和技术交流作为衡量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英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练好英语口语在今后就业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清楚英语是各类信息的载体,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人文知识以及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鼓励学生吸收英语文化精华,乐学英语。

2、理解、尊重、宽容学生,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作为中职英语教师在任何时候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燥,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自尊心的语言。要善于寻找并欣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个人价值,对学生要抱有宽容之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关爱,从而树立敢说、乐学、能说英语的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多层次渗透口语教学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卡片、图片、多媒体、有声材料等资源,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多层面渗透英语口语教学,如读书活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英语角、唱英文歌曲、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日记讲述、英语园地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多层次得到参与口语训练的机会。

4、跟踪指导,锻炼巩固

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必须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的英语口语走出课堂,服务于企业,并在企业工作实践中得以锻炼、巩固和提高。在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一年期间,学校可以安排一名英语教师跟踪指导,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口语在企业的广泛应用,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英语的必要性,并指导学生根据所在企业的不同场合和岗位工作实践收集相应的口语资料。由指导教师将学生通过工作实践收集到的第一手口语素材,按企业日常交际用语、会议和报告用语、电话信函用语、接待餐桌用语和岗位行业英语等分类编制成校本教材《企业实用英语口语》,用于指导学生实践。同时在企业开展文娱活动时,邀请外国企业专家或同事与学生交流、合作文艺节目等,为爱好英语口语的学生搭建一个施展才华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平台。

总之,有效提高学生口语能力,除了学生本身需要不断努力外,教师应提供各种平台,寻找和创造各种锻炼口语的机会,使学生的口语得到大副度提高,为实现优质就业服务。

參考文献:

[1]林海燕.构建开放的中职英语口语评价体系——杭州市中职英语口语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1)

[2]薛佳.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3]左岩.英语会活动中沉默的研究[J].国外语言教学

4.对于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科技项目 篇四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等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解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检视出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还不够科学、项目形成机制比较单一、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技中介服务还不活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等问题,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为目标,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让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

(二)

基本原则

——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支撑高质量发展,从

需求侧发力,开展技术需求征集工作,全面挖掘自治区各领域、各行业的技术需求,通过分析凝练、科学分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配置创新资源,提高我区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和水平。

——坚持顶层设计和需求导向并重。在现有科技计划管理基础上,按照“需求出发、目标导向、精准对接、主动布局”的思路,支持企业深入挖掘技术需求,依托“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宁夏技术市场、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等机制和载体,通过购买成果、委托开发等方式引进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在宁转化,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的组织优势,充分调动各市、县(区)在技术需求挖掘、解决方案征集、创新主体精准对接等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科技计划执行效率。通过改革项目形成机制,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项目向提供高质量服务转变。

(三)改革 目标

——建立健全顶层设计和需求导向并重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构建区市县三级联动、定位清晰、布局合理、运营顺畅、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打造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并重的区域创新格局。

——聚焦产业和区域发展难题,凝练一批技术需求,面向全球征集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大部分技术需求(难题),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力争 2020 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或形成研发投入的比例有新突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大幅提高。

——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完善科技成果供给和技术市场体系,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示范机构,培养一支专家型技术经理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流程服务,力争 2020 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20 亿元。

二、实施路径 围绕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我区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按照“需求征集→梳理凝练→智能分析→发布需求→精准对接”的实施路径,采取“征集一批、成熟一批、发布一批、对接一批”的组织方式,聚合全国优势创新资源,汇集精锐力量,全力突破技术难题。

需求 征集。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负责面向本区域开展需求征集工作,组织动员本市、县(区)相关部门和企业根据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自行(也可委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专家团队进行辅导)挖掘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和创新需求,包括制约本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中小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企业个性化技术需求、关系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技术需求等。由需求方通过宁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报《技术创新需求调查表》(附件 1)。

梳理凝练。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技中介服务

机构和专家团队通过现场诊断、交流研讨等方式对本区域的全部技术需求进行分析凝练,审查该技术需求是否符合所在地区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求,是否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是否真实有效,确定需求的核心技术难题所在,形成一批技术需求项目,填报《需求分析报告》(附件 2)。

智能分析。自治区科技厅委托专业服务机构和专家团队,通过知识产权检索、成果库精准匹配以及国家、各省市奖励项目查询等方式,对上报的技术需求进行大数据分析,以甄别技术需求的技术先进性和解决的可能性,挖掘潜在的技术解决专家团队、研发机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形成成果包,向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推送,为快速寻找和对接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组织调研、技术预测、专家研讨等形式,对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上报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按照重要性、可行性、难易程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形成科技项目指南。

发布需求。

。自治区科技厅负责对梳理凝练形成的技术需求项目,按产业或行业领域、共性或个性需求、基础研究或应用技术开发等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宁夏技术市场、中国创新挑战赛官网、媒体、APP 等各类平台向全国公开发布和推送,同时面向东西部科技合作“8+6”主体、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等定向发送邀请函,有针对性开展技术需求解决方案征集工作。

精准对接。自治区科技厅各处室、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

门围绕征集的技术需求,依托宁夏技术市场、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接服务,常态化举办项目路演、会展、对接、培训等各种活动,多途径寻找和动员社会各界的科技成果持有者以及有解决方案能力者积极参加技术需求的解决。

对直接对接成功和通过中国创新挑战赛等方式找到成熟科技成果并引进转化的项目,在签订技术合同并进行认定登记后,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规定给予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对未找到成熟科技成果的技术需求,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或通过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联合研发,自治区科技厅、市科技管理部门通过评审立项给予资金支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要把技术需求征集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点任务,作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实现项目形成机制由征集项目向征集需求转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广大科技人员要主动对接需求,服务创新发展;自治区科技厅各处室(单位)要把需求征集工作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解放思想,增强服务意识,以需求征集的成果提升主题教育成效。

(二)强化职能转变

自治区科技厅各处室(单位),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要强化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积极主

动谋划需求征集工作,加强交流沟通和协作配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组织、协调、指导需求征集工作,理清我区各领域、各行业、各市县(区)的技术需求,为有针对性统筹布局科技资源奠定基础。

(三)完善规章制度

加快制定和完善与以需求为导向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相配套的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和责任,规范需求征集、梳理凝练、精准对接等各环节,确保改革向纵深发展并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四)

建立激励机制

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对技术需求挖掘报送工作成效好的市、县(区)加大支持力度,自治区科技厅在安排有关科技项目资金时给予倾斜,适当提高支持资金额度;对推进改革措施不力的市、县(区)科技局,通报给当地党委、政府。

(五)加快推进落实

自治区科技厅在门户网站“宁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设置“需求征集”模块,在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开通需求征集业务,实行需求征集与项目征集“两个窗口”同步运行,采取“征集一批、成熟一批、发布一批、对接一批”的方式,常年组织开展,保障改革工作顺利进行。2019 年需求征集工作自 7 月份启动,10 月份完成本年度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立项工作;2020 年将技术

需求征集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进一步细化各个环节,改革不相适应的制约因素,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附件:1.技术创新需求调查表 2.需求分析报告 3.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路径图

附件 1 技术创新需求调查表

领域:(按编码方案勾选)

(选择)编号:(E-01-0001 系统自动生成)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

联系人

联系电话

行政区域

县(区)

是否在国家高新区内? □是

(高新区名称)

□否 所属行业

技术领域

上一年度 营业总收入

(万元)

人员总数

(人)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是

□否 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 □是

□否 需求名称

技术创新需求情况说明 需求类别 □技术研发(关键、核心技术)

□产品研发(产品升级、新产品研发)

□技术改造(设备、研发生产条件)

□技术配套(技术、产品等配套合作)

需求 内容(包括主要技术、条件、成熟度、成本等指标)

现有 基础(已经开展的工作、所处阶段、投入资金和人力、仪器设备、生产条件等)

产学研合作要求 简要 描述(希望与哪类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载体,以及对专家及团队所属领域和水平的要求)

合作 方式

□技术转让

□技术入股

□联合开发

□委托研发

□委托团队、专家长期技术服务

□共建新研发、生产实体 其他需求 □技术转移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知识产权

□科技金融

□检验检测

□质量体系

□行业政策

□科技政策

□招标采购

□产品/服务市场占有率分析

□市场前景分析

□企业发展战略咨询

□其他

管理信息 同意公开 需求信息

□是

□否

□部分公开(说明)

同意接受 专家服务

□是

□否 同意参与解决方案筛选评价

□是

□否 同意出资奖励优秀解决方案

□是,金额

万元。(奖金仅用作鼓励挑战者,不作为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或其他独占性合作的前提条件)

□否

法人代表:

****年**月**日 备注:此表由需求方填报。

附件 2 需求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分析 单位名称

社会统一 信用代码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行政区域

县(区)

是否在 国家高新区内? □是

(高新区名称)

□否 所属行业

技术领域

上一年度 营业总收入(万元)

人员总数(人)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是

□否 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 □是

□否 主导产品

产品竞争力 □强

□一般

□弱 自主研发机构 □无

□有

()

开发新产品的途径 □自主研发 □合作研发 □ 委托研发 □ 模仿改进

□向外购买 □ 其它

单 位 简 介

情 况 分 析 ︵ 专 家 ︶

二、需求分析与建议

需求情况 需求类别 □技术研发(关键、核心技术)

□产品研发(产品升级、新产品研发)

□技术改造(设备、研发生产条件)□技术配套(技术、产品等配套合作)

需求 内容(包括主要技术、条件、成熟度、成本等指标)

现有 基础(已经开展的工作、所处阶段、投入资金和人力、仪器设备、生产条件)

产学研合作要求 简要 描述(希望与哪类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载体,以及对专家及团队所属领域和水平的要求)

合作 方式

□技术转让

□技术入股

□联合开发

□委托研发

□委托团队、专家长期技术服务

□共建新研发、生产实体 其他需求 □技术转移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知识产权 □科技金融 □检验检测 □质量体系 □行业政策 □科技政策 □招标采购 □产品/服务市场占有率分析 □市场前景分析 □企业发展战略咨询

□其他

同意公开 需求信息

□是

□否

□部分公开(说明)

同意接受 专家服务

□是

□否

需求判断 □需求不准确,继续挖掘

□需求准确,基本不可行

□需求准确,建议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类型 □个性化需求

□共性需求

□无法判断

需求解决难度 □很简单

□一定难度

□很难

□无法判断

相关情况分析(包括:本需求可能涉及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行业和产业发展情况)

可能的解决方式 □独立自主开发

□技术开发合作

□购买技术成果

□购买技术服务

建议的解决途径 □深化目前合作

□直接推荐合作

□精准匹配

□公开悬赏

直 接 推 荐 合 作

技术持有人

科研机构、团队

相关建议(包括:合作方式,知识产权,研发周期,成本控制,人才与市场渠道角度)

精 准 匹 配 科技服务机构 □推荐:

□自选 费用范围 □500 元以下

□500-2000元

□2000元以上

相关建议(包括:合作方式,知识产权,研发周期,成本控制,人才与市场渠道角度)

公 开 悬 赏 悬赏金额 □2 万元以下

□2-5 万元

□5-10 万元

□10 万元以上

相关建议(包括:需求发布形式、内容要点,语言文字通俗、普适性)

专家姓名:

话:

****年**月**日

机构名称:

联 系 人:

话:

****年**月**日 备注:此表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专家团队填报。

附件 3 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路径图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5.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工作 篇五

达旗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工作

为掌握全旗用人单位2013用工需求情况,帮助企业和求职人员实现合理有效人力资源配置,达旗对旗内26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用工需求调查。26家企业现有职工总数10138人,2013年企业计划用工总人数为3963人,其中技能人员需求673人,专技人员需求232人,管理人才515人,主要集中在普通工人和季节性工人需求量为2543人。企业需求人员中管理人才均要求学历为大专以上,技能人员和专技人员均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同时开展了企业人才流失情况统计工作。26家企业共流失人才1068人,其中中专257人,大专474人,本科130人,研究生2人,乡土人才205人。(任凯)

6.企业科技创新需求 篇六

餐饮创新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有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菜品创新、包装创新、促销创新等等。以下仅就菜品创新进行探讨。菜品创新不是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要想快速有效地刺激消费者的需求,菜品创新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 原则一:突出特色的原则

如今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发展趋势已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要创新就必须找寻和开发自身特色,以区别于其他餐饮实体。

原则二:坚持绿色、环保、健康的原则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于餐饮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向为吃得营养、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了。从餐饮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如何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环保、健康的餐饮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一需求,许多餐饮实体都在营养方面下功夫,如上海“沈记靓汤”,推出了滋补、美容的汤品、菜品,北京的“金三元”推出了具有保健功效的“猪扒脸”等。同时还追求野、素、粗、杂之新朝,倡导自然的、生态的、全面的、均衡的饮食方式。原则三:整体性原则

餐饮经营管理涉及餐饮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就餐环境的布置设计、餐饮从业人员的培训、餐饮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等诸多环节、诸多因素。不管是做哪个环节的创新,都要“全民动员”、全方位考虑,它不仅是某些岗位某些人的任务,更需要部门中岗位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每个环节之间的无隙连接。原则四:分类化原则

餐饮菜点从用途而言可以分为宴会菜点、会议菜点、团队菜点和零点菜点等;从档次而言可以分为高中底档;从适应对象来说,又可以分为普通型和特殊型。各类菜点必须具有各自的特性和风格,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宴会菜点强调精致、高档;团队和散客喜欢经济实惠、口感好的家常菜;老年食品要易消化;儿童食品注重色彩、营养等。原则五:满足宾客需要的原则

餐饮创新,必须要与顾客的需求相联系。如果不事先做好市场调查,不研究顾客的就餐心理,创新出来的产品也会是华而不实、毫无生命力的产品,最终还是失去市场价值。原则六:提升餐饮文化内涵的原则

现在人们吃饭,尤其是到饭店或高级酒楼吃饭,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更主要的是为了“吃”一种文化。不管是传统的、地域的、民族的还是时代的,只要富有文化内涵,都更能吸引客人。创新的菜品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就如金属表面镀了一层金,经不起玩味,最终会原形毕露,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菜品应该融入积极、健康、文明、优秀的文化。

餐饮菜品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对菜品原材料进行创新。原材料是菜品制作的源头,是菜品创新的基础,原材料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菜品创新成败。所以原材料的创新,已经被餐饮界广泛重视,要使创新的菜品新颖、独特、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潮流,能刺激消费需求,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

途径一:选择无公害、绿色的原材料

无公害食品就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化肥和农药,它要求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控制在安全标准范围内。绿色食品也就是限量使用国家规定的农药,一般要求减半使用。很多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农产品基地,进行自产自销的天然农产品培植,推出优良的鱼牧品种和无公害蔬菜瓜果等等。这样更能够保证菜品的时鲜营养、益于健康。途径二:选用有机原材料

目前,很多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已经向有机食品转化。有机蔬菜是指一点农药和化肥都不用,而且有机蔬菜基地周围不得有任何化工厂,大气没有化学污染,蔬菜生产的灌溉用水经检测没有重金属和农药污染;最重要的是土壤要经过两到三年的休养生息,使残余的农药化肥彻底降解。因此,有机蔬菜安全程度最高。有机蔬菜的价格比较高,但只要餐饮企业抓住商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用不同级别的安全健康的原材料,突出餐饮原料的安全、健康和环保,同时推陈出新,必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途径三:选用农家山野原材料

现在的食客,尤其是大城市里面的消费者,吃腻了大棚种植、生物催肥的食物后,渐渐对农家小菜产生了兴趣。在市场上土菜馆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土菜馆的菜式都是按照乡下的家常做法做的,90%的原料从乡下直接进货,土鸡、土鸭、淹腊制品、瘦肉、剔骨肉、蔬菜、深山竹笋等,大都是天然养殖的田园新鲜货。当然选用农家山野原材料时也必须注意食品的卫生和安全。途径四:交叉选用材料

菜品有中西餐之分,中餐又有川、粤、鲁、沪等八大菜系之分,每一个大的菜系下面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口味,民族风味。对原材料进行创新时,可以中餐西做、西餐中做、粤菜川做、粤菜鲁做等等。比如选用川菜的原材料,但是烹饪时用粤菜手法的。这种方法可以在适应客人饮食习惯的基础上给客人带来新鲜感。途径五:选用不常用的原材料

不少餐厅推出各种“鲜花菜肴”,比如菊花西芹百合、桂花干贝、夜来香炒鸡蛋、玫瑰花虾仁、霸王花煲汤等等。鲜花出了色、香、味具佳外,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以及一些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物质不仅能补充人体所缺乏的物质,而且还能强身健体、养颜美容,因此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但是有些鲜花是有毒性和药性的。制作者应该对这些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把关。还有一些菜点采用了日常废弃的原料,比如芹菜叶、红薯叶等等,也能吸引喜欢尝鲜的客人。

案例一:(交叉选用材料)

坐落在西南某城市的一家酒楼在餐饮界知名度很高,它于1999年12月27日开业,在以后的两年里,创造了很高的市场业绩。两年来不管中午和晚上,店门前总是车水马龙,几百辆汽车摆满它的停车场,10多名保安,忙碌地指挥着顾客泊车,有时只能将车辆停放在绵延一里多长的马路边。店门内外候座的客人很多,专门有工作人员向等候座位的顾客发号签、依次喊号进座。平均每天餐厅要翻三至五次台,这真是业界不多见的盛况。

该酒楼定位于中等偏下的市场价位,人均消费在30元左右。营业面积也只有1100平方米,但是人气非常高,全年营收高达2000多万元,每年向国家纳税200多万元。

该酒楼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其不断的菜品创新。比如“酱猪手”,是借鉴东北菜的甜酱卤制方法。为了保持川菜的特点,增加了亮色,又加入了辣椒酱,红曲米,这是前所未有的卤菜方法。这道菜无论是色泽、口感、装盘效果,都达到较高的境界,一天要卖出几百份。“开门红”这款菜,也是其当家菜。大红灯笼辣椒覆盖着整盘菜品,喜气、亮色,视觉冲击力强。大红辣椒下面,是借鉴湖南菜做的剁椒鱼头,口味鲜辣,刺激,食后令人振奋,因而大受川人欢迎。此外,其“瓦缸煨汤”是学习广东菜老火靓汤的作法,作出了川人的口味。“香煎抱盐鱼”、“蓉和青菜钵”、“蓉和五味鸭”等菜品,都是吸取了外菜系的长处,创出了让人耳目—新,口味一绝的菜品。

该餐厅每周都会推出一两款令人称赞的好菜。而且他们的创新菜都是地地道道的合口合胃的大众菜,没有高档和奇特的原材料,但是却做出了个性、做出了特色。

分析:

企业为了吸引客人和创造更多的利润,为了在激励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是,创新并不是想当然,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周密的规划和准备的。

菜品创新,途径很多,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具体分析。本案例中,该企业的定位是中低档次,所以其创新的菜品不能跳出这个框框。但是中低档次不代表菜品的质量不好,主要指价格的水平较低,是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该企业为了保证其原料成本与自身定位保持一致,在菜品创新上选择了不在高档原料上动脑筋,而是集中精力在菜品口味和特色上下功夫。把博大精深的中国菜系加以融会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很多企业做出来的创新菜华而不实,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得不到市场的承认。所以,创新菜要推广得好,就要以目标市场为导向,创出自己目标市场消费者吃得起、喜欢吃的新菜。

提示:

1)创新应该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前提,被社会和市场所认可,从而实现自身的 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

2)消费者是最权威、最直接的评判专家,所以创新菜必须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和 强大的吸引力,否则经营者自己认为再好也是枉然。

3)推出创新菜的使命必须是两方面,一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为企业赢得 更多的效益。案例二:

某餐厅主要经营汤包,但是生意平平,有时甚至是亏本经营。

一天,店里员工过生日,老板请他到麦当劳去吃快餐,老板发现许多年轻人对“苹果派”、“菠萝派”很感兴趣,觉得相当有市场,于是便突发灵感:“我们能不能生产一种果味型的汤包?更适合现代人来食用呢?”当天晚上,老板便和师傅买来西红柿进行研制,一个星期后,正式推出西红柿汤包。

新品种“登台”那天,一位新郎好友很早到店专门订了28笼汤包,要求送到举办婚宴的酒店,当天销售额就突破1000元。因其选料独特、口感鲜而不腻,恰好迎合了现代人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该汤包店一夜间名声大振。

随着当地政府改造工程的完成,该店的外部经营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客人越来越多,汤包店老板对汤包品种、口味又进行了创新。随后草莓、菠萝等“水果派”汤包也陆续推出,更是让该汤包店坐稳了当地汤包类的头把交椅。

分析:

菜品创新,首先要找到能够带来创新思路的灵感。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能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找到亮点。一个企业想知道客人需要什么,一方面可以在自己的企业里面进行了解,一方面可以深入别的市场进行调研,这样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既能创出满足客人需求又能吃出新意的菜品。比如此案例,他们能把西式快餐中的水果馅的派运用到中餐中的汤包里面。这种中西合璧的菜品创新是比较多的,但是一定要做到能够引起客人的购买欲。比如在川菜盛行的地方可以创造出辣味的匹萨,可以把西餐中的宠儿三纹鱼根据国内不同地方消费者的习惯进行改良制作。

健康是现代都市人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案例中的主人能够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从健康的角度吸引人们对创新菜的关注并乐于进行消费。

中餐,尤其是一些小吃类的中餐,不应该把自己封闭在只能生产传统口味的局限里面。经营者应该积极把握市场趋势,大胆创造时尚饮食。

提示:

1)菜肴的创新要能够继承和发展烹饪技艺和烹饪文化。2)菜肴创新人员必须有事业心,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7.企业科技创新需求 篇七

一、企业对中高层人才的需求特征

为了解企业对中高层人才的需求特征以及与高校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意向,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考虑到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才会有聘用研究生的需求以及合作培养的能力, 我们将调查范围确定为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型企业, 其基本条件为员工人数超过100人或年产值 (收入) 超过1000万元, 从上市公司中随机选取100家、非上市公司中选取80家, 通过信函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发出180封问卷, 共回收问卷31份, 回收率17.2%, 其中有效问卷29份, 占16%。表1给出了接受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表明, 企业对中高层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征:

1. 企业对中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

当问及企业“对本行业相关的中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时, 27%选择“需求十分迫切”, 48%认为“需求比较迫切”, 可见多数企业对中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

2. 中高层技术人才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和行业分析能力。

调查问卷询问了企业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特征。统计显示, 一方面, 被调查企业中有31%要求中高层技术人才“管理知识经验丰富, 管理能力强”, 有61%要求中高层技术人才“管理知识经验较好, 管理能力较强”, 两者合计占92%;另一方面, 被调查企业中有48%要求中高层技术人才“非常熟悉并能分析预测本行业情况”, 有45%要求中高层技术人才“比较熟悉并能分析本行业情况”, 两者合计占93%。这说明企业普遍要求中高层技术人才应同时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和行业分析能力。

3. 中高层管理人才应熟悉本行业产品和技术。

企业还要求中高层管理人才 (含市场、行政人员) 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熟悉本行业产品和技术、能分析本行业情况等。82%以上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中高层管理人才至少应“熟悉本公司技术和产品情况”, 93%以上的认为中高层管理人才至少应“比较熟悉并能分析本行业情况”。

4. 硕士研究生占企业聘用比重不高, 但呈增长态势。

当问及近年来所招收硕士毕业生占同期招聘总人数的比例时, 被调查企业中55%回答在0-20%之间, 20%回答在21%-40%之间, 可见硕士研究生占企业聘用比重不高。同时51%的企业认为, 今后3年内对硕士层次人才的需求会少量增加。

5. 企业对硕士研究生能力的认同度尚待提升。

关于新招硕士研究生的工作能力与公司实际需要之间的吻合情况, 被调查企业中48%认为“大部分吻合”, 44%认为“一般”, 没有一家企业认为“很吻合”。有企业还提出“目前硕士培养平庸化”的意见, 说明企业对新聘硕士研究生能力的认同度不太高。

6. 大多数企业期望聘用“一专多能”的硕士研究生。

对到企业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应是“一专多能” (指以本专业能力为主、兼具相关行业分析和管理能力) 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观点, 有38%企业选择“比较认同”, 有41%则选择”基本认同, 但视专业而异”, 可见“一专多能”的硕士研究生在企业人才需求中占有重要比重。

二、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现状与前景

综合问卷调查和收集的资料信息, 可将中国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形势概括为两方面。

1.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工作不断深入, 形成一批典型模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重视, 并且企业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加强。从早期以高校为主、企业配合的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上海宝钢与东北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工程类硕士生开始, 目前已有一大批高校和企业在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大学和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并已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人们已逐渐形成共识:校企合作更能高质高效地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现有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类:

第一类:“交大-宝钢模式”。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与宝钢集团合作创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近年中国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的典型代表。该模式中, 交大承担课程教学和学位授予, 宝钢集团提供培养经费和科研项目。培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交大培养为主, 完成交大与宝钢共同规定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学习;第二阶段以宝钢培养为主, 研究生深入到宝钢参加工作实习、实验和论文设计, 锻炼工作实践、技术应用、科研开发能力。实行“双导师制”, 每位研究生安排两位导师, 分别来自交大和宝钢。研究生从事的课题和论文是经过选择认定、企业急需解决、企业导师能够指导的关键技术问题。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主体单一化和封闭式的格局, 企业不再处于从属地位, 而是积极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与高校并列主导人才培养过程, 培养的研究生综合素质更高, 更能适应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要。

第二类:企业工作站模式。代表性例子有:2005年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先后与大庆油田、塔里木油田等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合作组建了15个研究生工作站;2005年华北电力大学在河北电力研究院设立研究生工作站, 推行两段式双导师制等。其运作特点主要有: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企业工作站;合作内容灵活多样, 包括校企合作培养企方的研究生进修生、工程硕士生等, 高校根据企方生产和科研需要选派一定数量的全日制研究生进站培养, 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 定期在校企双方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培养时间分阶段安排, 研究生在校内学习课程1年, 在企业工作站开展科研与完成学位论文工作2年;研究生由校方导师和企方导师共同指导等。企业工作站模式与“交大-宝钢模式”有许多共同点, 如双导师制、分阶段培养等, 但企业工作站模式中校企之间的合作内容更丰富, 综合性更强。

第三类:企业培训基地模式。许多大型企业根据发展需要, 与高校合作在企业办研究生班, 通过委托高校培训优秀员工来提升员工的能力和水平。早在1993年、1994年宝钢就先后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 成立了东大研究生院宝钢分院和北科大研究生院宝钢分院, 采取不脱产方式, 定向培养宝钢主体专业的工程类硕士研究生;2004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松下电器合作, 在调查企业需求基础上, 以MBA教学体系为蓝本, 为其培训高级经营人才。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培训工作主要在企业实施, 企业提供场地、实践项目等资源, 师资力量主要由高校提供, 高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对象和培养计划并合作实施。

第四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自1991年来中国先后批准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十多类专业学位, 面向职业培养研究生。该模式一般安排为:攻读学位者“进校不离岗”, 一边在企业工作, 一边在高校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 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和学习、考核以及论文选题和答辩等培养环节均由高校组织完成。传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方面并不紧密, 高校对企业的需求考虑不多。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面向医药等行业培养EMBA,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向贴近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

第五类:企业选送高校集中委培模式。企业选拔一批符合条件的员工, 委托高校集中进行研究生层次的培训。这种方式与前面几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企业选派到高校培养的人员既有攻读学术性学位的, 也有攻读专业学位的, 还有研究生课程班形式的, 培养过程主要利用高校的资源;企业虽然不参与研究生的具体培养工作, 但主导培养对象的选拔工作, 并在委托培养目标等方面提出要求, 使得培训效果更接近企业需要。

总体而言,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规模呈快速增加态势, 但与全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相比, 其比重还不高, 还有待拓展。

2. 校企合作前景良好, 合作模式尚待创新完善。

调查显示, 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性和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并有不少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培养硕士:一半以上被调查企业认为,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对企业很重要或比较重要;被调查企业中约有60%愿意与高校合作培养硕士;当问及“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对企业最大的价值”时, 被调查企业认为前3项依次是:为企业发展储备中高层技术管理人员、提高中高层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层次和效率。

同时, 被调查企业认为, 校企联合培养硕士在具体工作开展时会遇到一些障碍, 主要因素依次有:缺乏较完善的合作模式、高校和企业协调沟通难度大和缺乏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从现有和有意愿的合作形式来看, 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企业选拔员工委托高校进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为硕士生提供实习机会或建立培训基地和派员到高校内授课 (兼课) 。显然, 这些合作还不够深入, 而“交大-宝钢模式”和研究生工作站等模式也较少被企业采用。原因可能在于:一般企业受规模和能力所限, 只能采用提供实习基地、委托高校培养等方式合作, 只有大型公司才具备人力、物力和财力, 能够在企业内选拔安排导师指导研究生在企业完成论文和设立研究生工作站。这说明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的合作方式因企业特点和需求而异, 既要适合企业发展需求, 又能为企业能力所承受。

调查中企业反馈了对现有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的看法, 为校企合作研究生的创新与工作方向提供了依据。被调查企业认为:当前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亟待加强培养的能力依次有实践操作能力、经贸知识和行业分析能力、待人接物能力;文科硕士研究生亟待加强培养的能力依次有实践操作能力、行业知识和分析能力、本行业技术和产品;MBA亟待加强培养的课程和能力依次有经济分析和竞争策略、经贸知识和行业分析能力、熟悉本行业技术和产品。这说明企业对硕士研究生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和较全面的要求, 特别希望高校加强培养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并且, 多数企业还认为, 硕士生培养应由高校和企业共同主导, 硕士生在企业的培养时间最好为半年, 入学后第二年安排到企业实践较为合理。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创新思考

尽管高校与企业合作空间较为广阔,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客观上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目前中国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仍处于发展阶段, 规模较为有限, 受益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仍属少数。从研究生的招生、培养计划的确定、课程教学、实践锻炼到论文写作等各个阶段, 都值得根据开放式教育和需求导向培养人才的思想, 进一步开展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创新, 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 培养更多更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中高层次人才。尽管每一模式适合的企业以及可培养的研究生数量有限, 但若多种模式同时开展并综合互补, 则可有效扩大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范围和规模, 使更多学生收益, 进而更好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前述调查分析,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探索和完善产业硕士培养模式。

调查显示, 企业需求最迫切的中高层人才应同时具备相关行业的技术知识、经济分析和管理能力以及实践经验。根据需求导向生产产品的原则, 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 根据特定职业或岗位的需要, 共同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重点在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师资结构和论文选题以及实践训练等环节进行相应创新, 培养出既掌握特定行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又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硕士, 这样的人才在上岗后能够迅速熟悉工作内容并产生效益,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熟悉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 快速成长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此类人才培养可以归纳为“产业硕士”培养模式, 即由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共同培养面向特定产业的、具有“三维” (即技术、经济和管理) 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较强应用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如果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实践环节, 高校将难以培养出这类人才。

实践中, 台湾液晶显示器面板产业的大型企业如友达光电、奇美电子等就与台湾高校合作开办了面板产业硕士班。目前尚未见内地有高校与企业合作并明确提出专门培养产业硕士, 但面向医药等行业的EMBA培养模式等可视为产业硕士培养模式之一。笔者认为, 一方面, 高校可以针对特定行业培养技术、经济和管理能力兼备的产业硕士;另一方面, 可以将培养产业硕士的思想应用于各专业的学术性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例如, 在面向化工等行业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以化工技术知识与理论为主, 充分利用化工企业的优秀人力资源, 加大化工行业的经营决策分析、企业管理等有关课程的教学力度, 加强企业实践环节等。再如面向特定行业的工程硕士是培养具备该行业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的技术性人才。问卷调查显示该类人才有很强的市场需求, 被调查企业中80%以上认为“有一定必要”乃至“很有必要”面向特定产业培养“产业硕士”。作为一种研究生培养思想和方式创新, 产业硕士模式及其推广将有助于高校加大力度向社会输送企事业单位急缺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优化人才结构, 缓解人才市场供需结构矛盾。

2. 鼓励企业从招生阶段开始实行订单式研究生培养。

企业往往希望新聘员工能够很快熟悉企业情况和岗位, 高效率地开展工作。但是目前高校所培养的硕士, 在被企业聘用之前与该企业往往没有接触或者接触不多, 更缺乏实践锻炼经验, 而且企业对其也缺乏足够了解, 双方必然存在一定的适应期。缩短这一适应期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费用的重要途径, 其关键在于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 让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科研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对企业工作的适应能力。但该方式仍难以满足具体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全面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所有环节, 尤其是将人才招聘和校企合作推进到研究生的招生环节, 从该环节就开始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企业参与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工作, 根据企业未来的岗位需求从报考者中挑选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作为拟聘用对象, 委托高校对其进行培养, 三方可签订意向书;第二, 高校与企业联合制订培养计划, 根据未来工作要求安排相关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 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安排培养对象进入企业实习工作3-6个月, 并且校企双方各安排一个导师指导其完成论文写作;第三, 毕业前夕企业对培养对象进行考核, 考核达标者予以正式聘用, 不达标者自己另行谋职。该模式的优点在于三方受益:其一, 企业可以较早地选择有潜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进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 并且培养计划主要根据企业需求来确定, 培养过程在企业的协助下进行, 可以有助于培养对象形成适合企业相关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有助于企业深入了解培养对象的能力和性格并从中择优录用, 有助于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和提高员工素质;其二, 高校可以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中高层次人才, 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 提升高校自身的社会声誉;最后, 由于培训对象较早地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重点以及拟定的工作岗位, 并有机会大量参与企业具体实践工作并熟悉企业情况, 不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还有助于其全心投入学习和快速成长, 因而更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即使毕业时未被原企业录用, 亦可凭借良好素质和经验到其他企业谋职。

3. 实施企业兼职教师和兼职导师的公开聘任制度。

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中, 高校教师在理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时基本可以满足需要, 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 企业的高层人才在实践经验和研究选题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若能把双方的优势加以整合, 以企业人才资源弥补高校师资在实践教学研究中的不足, 加强实践性教学和论文指导, 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认识社会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还能缓解高校在教育经费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压力。

目前一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时已引入企业导师制度, 如前述“交大-宝钢模式”。不少高校也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授, 指导研究生学习和科研。但目前该制度在中国并未普及, 企业导师的规模不大, 在研究生培养中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并且, 受制于多种原因, 企业导师的聘用、管理等制度尚未统一和规范, 社会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 未能给予企业兼职教师和兼职导师相应的评价和激励, 导致企业的优秀人才缺乏参与积极性, 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为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力度, 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实施企业兼职教师和兼职导师的公开聘任制度, 统一设定标准 (如根据工作经验、学历和能力等指标) 公开从企业选拔兼职导师, 为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和论文写作等提供支持。目前建议选取若干高校试点, 总结经验后再在全国推行。

4. 紧密结合行业实践开设公共课。

目前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跨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中高级人才:既要具备相应行业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 还要掌握产业分析方法, 能对相应产业进行了解分析, 并熟悉该类企业的运营。此类人才跨越三个专业:工科专业、产业经济和企业管理, 还涉及到特定行业的企业实际操作经验等问题。除了积极建立产业硕士等创新培养模式和机制, 还应当在现有培养体制下紧密结合行业实践, 为技术类研究生开设经济和管理公共课 (如经济分析、行业研究、相关行业的企业管理等) , 为文科类研究生开设高新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公共课。不过, 这些课程的讲授应采用双讲师制, 即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兼职讲师共同讲授, 其理论性和应用性充分结合起来, 以完善各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贝贝, 李昕, 王磊.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总463) .

[2]刘鸿, 文辅相, 张应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07) .

[3]肖国芳, 吴松, 彭术连.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0) .

[4]张来斌, 鲍志东.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服务国家石油发展战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 (08) .

[5]胡玲琳, 潘武玲.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0) .

[6]程斯辉, 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10) .

[7]欧仕益, 傅亮, 汪勇, 唐书泽, 黄雪松.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04) .

[8]骆四铭.关于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8) .

[9]何振雄.整合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10) .

8.企业科技创新需求 篇八

1. 要明确政府基金的宏观目标定位

国外政府建立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宏观目标着眼点有三种大的类型:1)政府专项资金直接资助中小企业研发与创新;2)国家资金为中小企业创新融资提供支持;3)政府行为的风险投资计划与措施。

显然,着眼于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现实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这三种类型的支持措施在我国都很有必要,那么这就存在政府基金优先做什么,重点做什么,或分别做什么的问题。《中小企业促进法》提出了“中央财政预算应当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 “国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我国早在1999年也创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那么这就存在这些资金和基金在宏观目标设置上的分工定位,从而求得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上的协同效果。

其次,国外经验表明,国外政府的“资金性”计划支持和“基金”支持有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基金”是“本金”。因此,要达成“本金”的稳定和规模上的不断发展,除在基金的来源和构成需政府的投入外,基金还需要取得经营收益。我国目前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主要表现为国家政府的“资金性”计划,而非“基金”的组织和运行方式。

2. 应根据不同的微观目标功能确立支持方式

政府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微观目标功能可分为四种:1)支持创新项目研发,解决创新目标的技术可行性;2)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3)支持创新项目的商业化;4)支持创新企业快速成长。

从我国目前实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实践看,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明显根据不同的目标功能设计不同性质的支持模式,从而不同程度地带来基金本身目标功能的模糊和支持模式上的同质化。这对实现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的目标效果和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3. 对资金支持的目标对象和范围要定位准确

在各国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各种模式中,政策支持的对象范围主要介于早期科研投入和后期商业投资之间,属于中小企业的创业期或发展“早期”。早期包括“种子期”、“初创期”和“扩张早期”。对每这一阶段的创新资金需求,政策在制定之前往往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外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支持政策所遵从的共同原则是,政府资金是用于市场机制失灵或市场力量的空白领域,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政府支持的作用和价值。这对我国政府今后的政策选择应有借鉴意义。特别是,笼统地看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范围和领域范围都很广大,那么,什么样的企业需要支持,什么阶段的企业需要支持,应采取什么样的支持行为,以及支持的力度应多大,都需要在出台一项支持措施或制定一项支持政策前予以认真考虑。

4. 政府基金支持的运行管理应有制度化的保证

首先,基金的设立应有法可依。基金在国家应该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应该通过国家法案,这样能保证中央政府安排预算,保证制度化的运行。

其次,应加强基金操控和管理的制度建设。

第三,提升基金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是基金成功的关键。

第四,基金操作应规范透明,便于政府和社会监督。

5. 在实施资金支持的同时,应结合其他支持方式以取得更好效果

上一篇:企业每月之星先进个人发言稿下一篇:一二九文艺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