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老师反思周记

2024-09-22

小学语文老师反思周记(精选20篇)

1.小学语文老师反思周记 篇一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既然如此,那么,数学教师能否布置让学生写日记或周记之类的“数学生活”手记呢?

让学生把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事例、感受或自己的独特想法记录下来,让他们体验到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否则,那样的教学必然是呆板而肤浅的。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这些数学题材哪里来呢?通过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记录下来,教师则对这些素材加以梳理、提炼,就可以成为通俗易懂而又鲜活的例题,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数学思想家”。

通常我感到语文老师通过让学生写日记、作文,和学生的情感沟通是比较多的,那么数学老师如何实现和学生的沟通呢?我觉得除了找学生谈心,找家长了解情况之外,通过文字沟通也许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哪个同学有难题?哪个同学跟不上?哪个同学最近有心事?抑或老师哪里讲得不清楚?……都可以从日记中反馈得到并及时处理解决。

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学要因人而异,这是对的,但是我觉得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因人而异是很难的,讲快了,学习底子差的同学跟不上,讲慢了,思维快的同学“吃不饱”。怎么办?通过让学生写数学生活日记,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每次搜索一道趣味题、思考题做做,给老师批改,我想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

数学生活日记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比如还可以鼓励学生读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然后写下读后感等等都可以。

2.小学语文老师反思周记 篇二

关键词:幸福,小学,语文老师,学生

幸福, 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追求。英国哲学家休谟说过: “所有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 著名的教育学者檀传宝教授指出: “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1]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 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础, 教师是一切价值和财富之母。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 幸福的教师才能有幸福的教育和幸福的社会。相对而言, 小学老师比其他层次老师更接近幸福, 因为小学是培养人的基础性阶段, 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老师中的语文老师是教会小学生们感受母语之美, 是小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引领者。因此, 对小学语文老师幸福的探讨更加富有意义。然而,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 小学语文老师虽然对幸福有着渴求, 但对幸福与语文有何关系, 对于如何来实现个人的幸福, 从而带动小学生们也追求到他们的幸福无所适从。事实上, 小学语文老师既需要幸福, 也有幸福的可能, 幸福也是有迹可循的。

一、小学语文老师心中要装着民族和国家

一个民族国家要强大富强, 就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 小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 小学老师对我们国家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做一名小学语文的老师, 为什么心中首先要装着民族和国家呢? 这是小学语文老师的神圣职责所决定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系于年轻一代, 而年轻一代的成长成才首先起于小学, 起于小学语文, 起于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学习。小学语文老师怎么样教学生学习语文, 学习母语, 学习和感悟民族文化, 是关系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 以至于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前途。所以, 小学语文老师, 职责重大, 使命光荣, 心中必须要装着民族和国家。

做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心中装着民族和国家是幸福的必要前提。幸福的奥秘启示我们, 要幸福, 就要获得成就感, 就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做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 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那么职业生活肯定是平淡的, 幸福必然难寻。如果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如果在工作中把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放在心中, 那么工作自然不乏动力, 也就很有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借此获得成就感和体味人生价值, 从而享受到职业的幸福。

二、小学语文老师心中要装着学生

对于老师, 只有心中装着学生, 职业生活才有幸福可言。对于老师来说,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做一个小学语文老师, 虽然你不一定能直接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但是教给学生学会自己民族的母语和文化, 给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基础, 陪伴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就是民族和国家赋予自己的使命, 就是老师获得幸福的源泉。

心中装着学生的老师, 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一个小学语文的老师, 如果你只是简单地把教材上内容灌输给学生, 是不可能做好自己工作的, 也是完成不了自己的使命的。小学语文老师, 应该站在民族和国家的高度, 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在教育民族和国家年轻一代以及将来的栋梁一代, 把学生真正放在心上, 把教学生学习母语和民族的文化作为神圣的使命, 才会真正做好自己的工作, 并且才能在工作中和完成使命的过程中体验到光荣感、职责感, 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三、小学语文老师心中要装着小学语文

做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小学语文是其真正的专业。只有喜欢小学语文, 才能从中感受到快乐, 才能享受到幸福。首先, 要真爱小学语文。做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要想职业生活能够幸福, 你要热爱小学语文。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学习的起步阶段, 他们对母语学习的如何, 对民族的文化感悟如何, 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发展。而小学语文正是将最精华的知识教给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一代, 这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是教育阶段中最关键的时候。做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真正明白小学语文的真正内涵和高度。

其次, 小学语文老师要研究小学语文。做一名小学语文的老师, 你在喜欢自己专业的基础上, 要认真研究自己的专业小学语文。在现实中, 往往存在这样的两种情况或误区: 一是一些老师觉得小学语文多么简单, 不需要准备什么和研究什么。二是小学老教师教了很多年了, 对小学语文驾轻就熟, 也觉得没什么必要研究。面对这样的误区, 老师应该经常反思, 小学语文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再研究的吗? 自己教小学语文真的教得非常好了吗? 只要有这样的反思, 大部分老师还是会觉得需要再研究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里面也有大学问。

四、小学语文老师心中要装着幸福的 “种子”

幸福, 大家共同的追求, 但是在现实中往往能寻得幸福的人又是少数的。这是因为幸福不是虚无缥缈的, 幸福有着自身的规律, 背离了幸福的规律, 是不可能寻得幸福的。幸福学是一门学问, 很多的学者和专家研究幸福的本质和规律。幸福的规律和奥秘启示我们: 要寻得幸福, 就要在心中有幸福的“种子”, 这个“种子”就是理想或梦想。我们不妨看看现实的生活, 幸福往往伴随着那些追求理想或梦想的人。对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来说, 这个“种子”就是教育理想。

做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有教育理想。可能有老师会觉得, 这和教育理想有点远, 没什么必要; 可能有老师觉得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能有多大的教育理想。实际上恰恰相反, 作为小学的老师, 更要有教育理想。没有教育理想的导引和支撑, 教育的活动就可能会盲目。小学应该是有一群有着伟大教育理想的老师组成的, 只有这样, 小学才有希望, 教育才有希望, 民族和国家才有未来。做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有教育理想你才能幸福。有教育理想的老师, 会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 热爱教育, 会不断地去钻研, 去追寻教育理想的脚步, 而这一过程恰恰是一个老师能够寻得职业幸福的过程。

参考文献

3.做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老师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心

做了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听了许多节各式各样的语文观摩和优质课,其中的感悟也有许多。從小学语文教师的成功和失败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教好小学语文,必须做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教师。那什么是有心的语文教师呢?

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自己。学生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要多加赞赏和鼓励,少对学生进行训斥和打击。在上课的时候,尽可能做到幽默风趣、言谈拘谨。多多引用名言警句,唐诗宋词。经典寓言和成语故事也能被我们搬进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片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在浩瀚的大海中自由自在地去享受知识,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拥有激情。身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不但要有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基础,还要具有浓厚的人格魅力。不但要备好课、讲好课,而且还要在课外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拓展自己的视野。我们在面对活力十足的青少年时,不但要把语文看成一种语言工具,而且还要用我们的魅力,把语文包含的人文性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和态度。

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以人为本,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提高他们能力的同时,要加倍关注学生精神的成长和要求。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每一位学生,让我们的尊重在课堂中散发出它应有的光和热。我们要让课堂充满美感和爱,用优美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用充满关爱的眼神和笑脸去面对每一名学生,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我们不单单要了解文史哲,还要涉猎政史地和理化生等知识。小学生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授课时,我们要广泛地讲授与课堂相关的文化知识,不管是自然科学的还是社会科学的。

总之,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和智慧,用我们的知识和技能,用我们的爱心和宽容去感染每一名学生,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名有心的小学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4.小学语文老师反思周记 篇四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小学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 ”展开的。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 .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中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习,第一步给此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二步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时我立足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的基本功,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 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提倡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之心。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善于”提问,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发问,从能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设问,从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点拨释疑,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通过读书,思考去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5.爱唠叨的语文老师周记 篇五

要说谁在五年级给我留的印象最深,那就要数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尚老师。她和蔼可亲,就是有个毛病——爱唠叨。不过尚老师的唠叨也是对我们有好处的。

每星期,尚老师都会花费一两节课给我们讲道德、品质。尚老师一说便需要很长时间。记得那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首先说:“我们学校最重视文明,有的同学竟打闹,这种行为很不好……”接着尚老师的“唠叨神功”便开始发功了,尚老师一脸平和地说:“学习就是孝道,只要好好学习就能报答父母,也是做一件孝顺的是。只要好好学习就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将来回报父母……”最后,老师的功力用尽,便让我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就这样,一节课用尽了。其实,我也知道,老师这是为了让我们都做一个道德与品质都好的、健康快乐又孝顺的好孩子。

还记得上学期段考的时候。老师在考前说了一大串的话——“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看仔细,读出每个题让干什么的。之后,开始认真做题,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我们复习的知识点来写。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放松,要写好字……”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才停止。做卷子的时候,我们按照老师说的做。结果,级段的前一名两个都在我们班。看来,老师在考前说的一切知识点和做题方法对我们都是有用的。

6.小学老师实习详细周记 篇六

我记得我们当初也是一样,就是现在也差不多,到最后一节课时也不怎么能听得进去课了。

星期三放学后回到办公室,指导老师已经走了,我看到还有一位学生站在办公桌前,待其他老师都走了,只剩我们两人后,我问这位学生发生了什么事。他说,他没默诵会老师布置的句子,老师说,背会了才能走。这位学生我有印象,在第一节数学课上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后面,之后的课也一直站着,不知什么时候被叫去办公室站着了。

我用温和的语调问,那你现在背会了吗?他答,没有。我问,你是不是不喜欢品德呀?不知他是害怕我会告诉他班主任还是真的不是不喜欢品德,他答,不是。我问,那你怎么没有完成作业呀?他答,没时间。我问,那你下午放学回家后都是做什么呀?他答,吃饭、做作业。我问,作业很多吗?他答,不多。我问,那你怎么没有完成作业呢?他还是回答,没时间。而且,我在和他说话的时候,他的上身一直在向后倾斜,一副害怕想逃离的样子,我对他说,不用怕我,可能他还是不确定我对他来说是否安全,是否可信任,所以还是对我有戒心。我感觉这事不能急,毕竟在他看来我的身份是老师,而且估计平时老师对待他这种学习不好的学生都是很严厉、很讨厌、经常批评的,所以一时让他彻底对我放心还是挺困难的。因此我暂时不去详细了解他的更深的情况,转而关注他此时此刻的问题,于是,我问,那你现在会念吗?他答,会。我问,那你能给老师念一遍吗?于是,他就拿起自己写的那几个句子磕磕绊绊地念了起来。念完后,我拿起那张纸,给他指出一些错误和应该怎样才正确,然后简单指导了一下学品德的技巧,鼓励他慢慢来,并相信他可以学好。

7.小学语文建构式课堂“失真”反思 篇七

所谓的建构式教学“失真”包含了学生自学阶段的效果与目标偏离以及教师与小组合作和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三方面的“失真”,整体的建构式教学成为了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摆设,同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课程负担。

一、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意义

1.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模块的建构式课堂强调学生的学案预习,在预习阶段教师会提前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以及解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以及内容的接受都是基于个体的学习状况而进行的,在这一前提下,教师们根据学生的预学案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建构式语文教学强调“学在前教在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建构式教学需要渐进地完成

教师在实施建构式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完成,如在初级阶段学生在接受传统教学方式之后形成了学习依赖感,这时候教师应该通过积极引导入手,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在学生慢慢习惯独立思考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吸收和接纳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不独立到独立,从而在学习上逐步形成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建构式课堂失真的描述

1. 学生们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建构式课堂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良好的配合,首先在自主学习阶段需要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完成预学。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有学生因为语文学习成绩差或者是个体自制和自我监控能力弱,很难保证按时完成预习。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缺乏实效

很多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较重,在实际的建构式课堂中不敢彻底放开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小组讨论。现在大部分的小学语文课堂都省去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问题较多,教师一般只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交流和互动,而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问题,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3. 忽视反馈环节

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之后,最后要通过知识的自我建构来实现从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在一堂课学习完之后测试的方法还是传统的考试和测验,评价方法的单一使得教师很难获得建构式教学的真正成果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得到很好的了解。

三、建构式课堂的实施策略建议

1. 增加预习课,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根据建构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增加一堂别开生面的预习课。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整篇文章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更有少数民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从更深层次分析是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在讨论当中学生容易陷入单方面的思维当中,这时候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在预习课上,积极的讨论能让学生对整个课文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用书面的形式反馈到了教师这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2. 针对重点,重视“双基”训练

学生预习过后的学习情况检验是教师容易忽视的教学细节,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题和难点来准备教学的。但是这样的方式太简单,而且教师无法全面地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因此建议教师增加一些小测验,在学生的预习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测试题来了解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例如,针对课本中出现的新词汇,可以让学生进行词语辨析,根据课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场景,教师给出关键词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语将这段内容复述出来,或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一段即兴表演,等等。

3. 经验的反馈与应用

一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学习经验的总结,一节课学习完之后除了部分知识,在学习方式上没有太大收获。教师应该引导和带领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如在预习新课之前,让学生先思考一下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文章,之前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的,这样学生们在学习中会慢慢地养成习惯,并且开始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

三、结论

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阅读反思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小学低年级教材立足学生形象思维占较大比重的实际,在儿童识字不多的情况下,适当在文中编排了一些图画,这便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进行最初步的语言训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词语、句子,以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正式开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阅读要求中也特别地突出这样的要求,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对这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至少可以做如下的理解。首先,这样的表述意味着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在拓展的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时候。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阅读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开始上学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不是按部就班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照搬别人的东西,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由此而快速地发展。

二、阅读内容应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特点,注重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在大多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隐含着对一定阅读内容的要求,这些内容理所当然反映着各个时期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认识。2001年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是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较,至少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两个阅读目标的要求指向了小学低年级的主要阅读内容。也就是说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以及儿歌、童谣和古诗是小学低年级阅读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自然又引发了对阅读内容确定的主要根据,以及课程标准对此做出明确要求的意图的思考。考察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是对低年级阅读内容没有做明确的要求,反而在此之前的大多数课程标准大多都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说明。总体而言,大多数课程标准都是分为富有情节的内容和韵文两个部分,并分别进行说明。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史来看,尽管各个时期的体裁名称不同,如1948年《国语课程标准》,“生活故事、自然故事、民间故事。童话、寓言等记叙文的欣赏、练习、表演。”“儿歌、民歌、谜语等韵文的欣赏、吟咏。”但是,对于低年级的阅读内容还是存在共识的,并且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即对富有情节性内容的要求侧重于表演,对韵文的要求则是吟咏。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最近时期的儿童心理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在一定的年龄时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概括起来,这些内容具备以下一些特点,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对照插图读课文。如在教学《活化石》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书中的插图,问他们:“知道什么是活化石吗?这些活化石有多少年的历史吗?”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我让家务事读课文,让他们看看课文所说的化石是怎么样的。用这样的方式把图像的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很有用的。

三、读画相结合。

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啊!有时完全能超出教师的想象,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读得花样翻新,读得多姿多彩,读得津津有味,最终都离不开读的真正目的——读中思,读中获,读中领悟文章传达的内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思,一直是笔者不断尝试和不断恪守的原则。每篇文章引导学生读前,笔者都充分咀嚼文章,力求提出精、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考了文章的内容,又明白的文章的内涵,从中感悟出文章要传达的真谛。

四、将知识生活化

有学生家长反映,他们家的小孩一有空闲时间就看“奥特曼”,百看不厌,为什么不想办法将有关语文和数学基础知识渗透到“奥特曼”故事中呢?这一呼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9.小学数学反思周记 篇九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有学生56名,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进步,上课能懂得怎样听讲,知道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能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团结。个别学生知识的掌握较差,有些学生现在还是不会阅读课本,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初步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他的经验和总结:

1、运用恰当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直观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选用是否恰当,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体现的很明显。让学生用学具盆中的数字卡片摆出算式,比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结果要方便,而且组成一个数时,更能显示“摆”的优越性,注重微机在课堂中的使用,用各种有趣的动画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效果。

2、数学课上,强化了知识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结合事例和史料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成功后面都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在上学期我注意了课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数学课中感到新颖有趣。并得到成功的满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乐在其中,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3、挖掘数学中知识美的因素,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知识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比例的技巧美,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收到了良好效果。

4、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兴趣的目的,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游戏都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扑克、幻方、火柴等都可纳入数学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善于动脑。

10.中小学教师反思周记 篇十

一、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二、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自然实验课应着重花功夫做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三、备课的评价要促发展。传统的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如“环节”都要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具准备”、“导入”、“经过”、“小结”、“作业”等,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这样做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我们认为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一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 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

11.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生为本 。

一、 营造气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材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终结,只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正确把握并灵活运用教材,就可以让教材“活”起来。我们要在教学中善于抓住每个环节,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去学习,从实际出发,从点滴做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质,实现个性化教育,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二、适时生成——以生为本,动态建构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比尾巴》这篇课文时,让孩子们站起来,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孩子们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前面跟我一起做,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关注生成,注重开放性学习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过去传统语文课堂总是教师依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和设计来上课,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需求,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除了要把握好教师预设的过程,更多地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活动并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满足学生的需求。如面对学生质疑,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引导学生自我解决;有的难点可以教师直接点拨,有争议应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教师辨证地处理“导”与“学”的关系,使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得到适时、恰当的调整,使学习过程真正向学生开放,为学生主动学习服务。

二,营造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

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1、自读课文,学会发现

(1) 展示课题引导读。学生读了课题后,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

(2) 根据兴趣自由的朗读。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以自读,也可约同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在读法上可以自由选择,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演边读等。读中还可以尽情展示,相互挑战,可分组进行,也可全班进行,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读时要多给学生提供诵读的条件,或加上多媒体,或配上音乐等,并积极参与到学生朗读活动中去。

(3) 检查效果汇报读。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并要求初步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重点段,标出优美词句;然后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就改变了传统教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学生只有乐于去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习自问,在质疑中学会探究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敢于提问。

课堂上教态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更重要的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会学好。现实中常常是这样,敢于提问的都是成绩好的或是成绩差的,而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不是他们不能发现问题,而是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勇气。他们怕自己提的问题不好,招来老师同学的嘲笑。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为此我们在上语文课时,进行说话听话的评比活动,坚持一段时间后,效果很好,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2)运用积极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乐于提问,敢于创新。

老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真诚的赞扬,哪怕一句简单的“你真行,”“你能行!”都将给学生无穷的自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给学生产生作用。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看到别人的长处。在家长面前常表扬孩子敢问,会问,这也是有效激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3、学会自悟,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给学生一个轻松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交流时,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并敢于与同学老师争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从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情景交融、感悟至深

《语文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搭桥梁,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发现,获得兴奋感,成就感,丰富学生情感生活。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文本形成了三个情感的交汇点,也是语文课堂循环流动的血液。

12.小学语文课后反思的意义 篇十二

一、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域, 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学习者的教育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共识。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教师的教、对学生学的反思, 是教师以教学目的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效果为反思对象, 进行主动探究, 寻找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从而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 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监控, 调动教学自主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这一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 视角是拥有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

二、反思使课堂教学更规范, 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一直关心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进行反思, 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 及时发现问题, 实现自我超越。全体教师通过反思, 明确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和好课的基本标准。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应该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我们认为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 是好课;能让绝大多数甚至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并有所发展的课, 是最好的课;而不能让学生或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 不是好课, 是失掉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课。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 这样才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反思中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是否得到转变, 即要实现课改目标, 教师角色的转变很重要.教师必须把习惯扮演的传授者、监控者、主宰者, 转换成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欣赏者.教师只有俯下身、弯下腰、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鼓励学生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经过分析讨论, 探究正确的结论.只要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有创新价值, 哪怕只有一点创新的火花, 教师都要加倍爱护, 对其闪光点予以热情赞扬与鼓励.教师角色的转变, 带来了宽松的课堂气氛, 带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较之以往相比, 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 有的学生敢于向老师质疑, 同老师争论,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 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积极有效的反思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13.高三语文老师的反思 篇十三

李晓琼

去年八月,2011届高三年级召开誓师大会,会上,学校领导追溯了2009届、2010届的情况,并着重强调了近两年来语文学科取得的骄人成绩。说实的,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的老师都诚惶诚恐。特别是我所带的两个班的学生,在分班的时候好点的学生都已拔到了“火箭班”去了的,剩下的学生学习习惯大都不好,总之,要挑战前两届语文成绩,难。

但是,我们还是硬着头接过了接力捧。

可是高三一开始,在高三年级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动员会了,年级部主任就这样说:“高三哪些学科最重要?是数学是物理!”“语文不重要”,甚至个别班主任还对学生说:“语文嘛,学不学都要考八九十分,稍微学一点就可以考一百分了”。在这样的舆论指导下,语文晚自习向别的学科让路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甚至到了下学期排课时候,每班排在下午的语文课都多得出奇,一个老师少则5节,多则有7节语文课排在了下午,可以说,从事高中教学20多年,这样的排课方式我还是第一次遇到。高三语文教学举步唯艰!每一位语文老师只好哼着《忐忑》,一脸凝重,无精打采从事着前所未有的语文教学。

当然哪,在这样的前提下,高三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特别是理科班的学生,每天的作业除了数理化还是数理化,背诵跟不上,语基积累也没时间,更谈不上增大阅读量了。学生除了课 堂上掌握了一点答题技巧外,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语文阅读能力成了最大的问题。自然,语文基础的普遍困难,导致语文学科很难出现高分段学生,特别是125分以上的学生可能只能是一个期望一个梦想了,而语文上不了125分要想出现清华北大可能性微乎其微。语文老师特别是重点班的语文老师真担心有负重望,成天忧心忡忡。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语文科的这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有好些优秀生也开始焦虑起来。最为忧心的可能是家长,家长们不知道内情,他们只看结果,于是不断的与语文老师交流,询问孩子的语文成绩为什么上不去。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家长说好。只能咬着牙说:“放心,孩子的成绩会好起来的。”

我们最终还是放不下学生放不下家长。我们开始了语文学科的“游击战”:趁下午某一天某老师没来的时候,赶紧搞一个随堂小测;趁课间间隙赶紧找学生背书;趁晚自习赶紧讲典型题例。还厚着脸皮要求年级部给某个下午或晚上搞一次年级检测;甚至有时还要笑着面对“你们语文科抓时间抓得太凶了嘛”的冷嘲热讽„„当然语文改卷也是让人纠心的——时间又紧,还不能奢求年级部能请什么“外援”,经常是弄得疲惫不堪。

一晃,半年过去了。语文科的成绩尚不可知,但语文老师的“反思”是一致的:当语文老师很累,当高三语文老师很累很累,当2011届的高三语文老师是累上加累!

14.中学语文实习老师反思总结 篇十四

中学语文实习老师反思总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因材施教,体育课的教学,更需要不断的反思。

忙碌着、充实自我

这段时间,忙碌而充实,每天备课、上课了解学校的语文教学计划,我开始进行教学设计,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成长、都是一种收获、我相信不断反思、总结,会让我更成熟。认真备课,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课程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作出总结。

虚心请教,有疑必问。

在工作方面,虚心请教每位语文老师。在课下经常和其他教师学习探讨语文教学的方法、课程的设计等,认真借鉴成功经验;虚心请教,让办公室的老师对自己的教案提出修改意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提高教学水平,改进工作。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

反思不足,总结经验。

在生活方面,阅读教育教学类书籍及科研著作,通过反思和,加强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勤写博文、日记、稿件、新闻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丰富理论知识,进一步的提高专业水平、不断完善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锻炼自身能力,为自己以后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

15.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五

鉴于识字量之大, 因此, 我都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进行预习。但是我发现这样预习的结果是好的越来越好, 而差点的学生却越来越差。因为那些好的学生会很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一般也会做得很好, 而那些比较差的学生, 一般都是父母不在家里, 根本就没有人辅导他们, 于是预习便成了一纸空文。第二天, 什么也不知道, 字不会认读, 课文也就无从下手。那些预习了的学生注定会情绪高涨, 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而没有预习的则只能坐在那儿一言不发。这时, 如果教师注意不到这群孩子, 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越来越差, 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脚步。所以, 我采取的措施是在上课提问的时候多提问这些孩子。但是也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经常请这些不能回答问题的孩子而忽略了那群竭力想表现自己的好学生, 也是不行的, 太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了。于是, 我又想了一个办法, 每一堂课刚上课时, 我就宣布我会在这节课检查完预习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 而问题就是刚才大家认的所有的字, 如果到那时还读不到, 再给小小的惩罚。这样, 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提高了, 每个孩子的心里就像揣了一只小兔, 他们是既希望被老师点到又怕被点到。于是, 在一般情况下我都会请中下游的学生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偶尔也请比较好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那些在家没有预习的学生能够在老师检查别的同学的时候, 注意力高度集中, 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认识尽量多的汉字, 以此来缩短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

仅仅是在认字这一点上还远远不够, 因为接下来还有比认字更艰难的事情, 那就是读课文。我发现二年级的课文比记忆中我小时候读书时的要长得多, 如二年级上学期的第八课《难忘的一天》, 讲的是一个小朋友给邓小平爷爷表演计算机操作的经历, 全篇课文整整六个自然段, 三百多字, 不认识的字多达34个。对于一个不识字的大人来说在短时间里会认这些字, 并且将这篇课文读通顺, 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是一群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呢!于是, 我就想如何能把难度给孩子们降低。我把孩子们分成四个小组, 再根据课文段落的长短和每个小组的实力来分派任务, 如第一组的同学就负责读一二自然段, 要求他们将这两个自然段读熟, 读流利。然后, 四个小组来进行比赛。比赛的内容一共有两项:第一项, 看哪个组的任务完成得最好;第二项, 看哪个组学另外三个组学得最好。这样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 斗志昂扬, 都想战胜别人, 最后评出的冠军小组就当小老师, 来教全班的同学朗读课文。

除了认字以外, 需要会写的字也比较多, 平均每课都有8个字要求学生会写。如果要学生个个都不落下, 就必须得课课清, 每篇课文结束以后都要进行听写, 有错误的还要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听写, 这就会导致课堂上的时间远远不够用。那么, 该怎么办呢?于是, 我开始仔细调查和统计我班上学生的家庭情况, 将他们进行归类。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家长在仔细认真地辅导孩子, 当然这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第二类是有家长, 家长也有能力, 但是却疏于对孩子的辅导的。第三类就是家长或许在外打工, 或许没有能力辅导的。对于第二类的孩子, 我主动和家长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同时让他们明白这样做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 一个电话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给孩子们施加压力。这样从两个方面入手, 效果就会好一些, 可以把部分第二类的孩子转化为第一类的孩子。对于第三类的孩子, 就将他们分派给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孩子。这样可以让我们从烦琐的听写字词中解脱出来, 有时间去思考其他问题。

我认为学生的座位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在每个学期的开始, 我们老师往往会很费精力去编排全部学生的座位, 既要考虑学生的高矮还得考虑学生的纪律及学生的视力等情况, 真是煞费苦心, 有时往往是顾此失彼, 经常觉得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非常遗憾。其实, 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此, 因为学生的情况是在不断发生着改变的,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学生的座位。例如, 在刚开学的时候, 我会考虑要先整顿好全班的纪律, 于是会在纪律性较差的同学中作重点调整。如将纪律较差的同学调整到比较醒目的位置, 并且将他们岔开, 周围都安排一些自制力较强的学生。在期中的时候, 我会考虑全班的综合情况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将学习好的学生和中间的学生调在一起, 中上的和比较差的在一起, 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帮助别人。而在期末的时候, 我又会在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中作适当调整。如将特别差的同学安排在一起, 中间的调整到一块儿, 这样便于老师的分层管理和指导,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作业安排和辅导。

以上就是我近些年来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点反思。也许它显得非常稚嫩, 但我会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陕西教育刊》

16.小学语文“亲近鲁迅”教学的反思 篇十六

说起刘老师的“亲近鲁迅”的教学理念,其实也是其来有自。中学有关鲁迅的教学同样也遭遇尴尬,同样是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针对这种困境,钱理群教授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法:“如何让中学生对鲁迅产生亲近感,愿意接近他……要学生读鲁迅,先要感受鲁迅。这不仅是从感性的认识入手,更包含了一个教学的目的与理念:感受鲁迅,就是把鲁迅看做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寻找生命的共同点。”刘老师很可能就是从钱理群教授这儿受到了启发。

鲁迅当然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首先是一个凡人,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倘若忽略了他平凡的一面,让他高踞在神坛之上,这样的鲁迅就不是真实的鲁迅。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鲁迅更是一个伟人。有童心、有爱心、和蔼可亲的平凡人很多,可是鲁迅只有一个。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不在于他的平凡,而在于他的伟大。倘若一味强调他的平凡、可亲可爱之处,而忘记了他的伟大,这样的鲁迅同样也是不真实的。

刘老师对此也有很明确的认识。他说:“神化鲁迅或者俗化鲁迅,都是对鲁迅的不尊重,而且都会远离鲁迅。”

解读文本,尤其是解读名家名作,我们首先要把名家名作当做一般的普通作品来对待,否则我们就很容易犯“先入为主”的毛病……教学鲁迅,我们又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名家名作的品析。我们知道,鲁迅的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性,不单纯是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来思考的,而是背后蕴涵着独特的鲁迅精神和思想。

我们不少老师把鲁迅的文字仅仅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回忆性文学作品,不能站在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化的高度来教学,剥离了鲁迅精神和文化的教学,显然是对鲁迅作品文学价值的缩水。这种“浅化鲁迅”和过去那种“膨化鲁迅”都是一样的在削弱鲁迅文学的价值。

刘老师在理论上的认识还是很到位的。不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候他就把握得不是很好。笔者觉得,为了让孩子们“亲近鲁迅”,对鲁迅的童心童趣和平凡的一面,他不遗余力地进行挖掘;而对文中“含义深刻”或者说体现鲁迅“伟大”的地方,他往往就有意无意地作了弱化处理。举个例子。

例一:

……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段话是学生理解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教学中是绕不过去的。刘老师的解决办法是:抓住前文中的一个句子——“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认为他们都没有去救助受伤的车夫,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伯父是在叹息那些赶路人的冷漠无情。确实,很多时候,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也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窃以为,刘老师这样处理,顺手拈来,看似巧妙,实则避重就轻,以偏概全。第一,断定这些行人对受伤的车夫视而不见,未免有失草率。这些行人也许是真的这样冷漠,但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即从“我们”看见“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到“我们”发现受伤的车夫,这中间有一个时间差,行人赶路在前,车夫受伤在后。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冷漠”的问题。作者写行人赶着回家,只是为了突出天冷、天晚。第二,忽略了“伯父”的叹息因何而起。原文中写得很清楚,“伯父”的严肃、沉重乃至叹息都是因为“我”的一个问题而引起的:“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也就是说,鲁迅此刻所想所叹的,应当是造成车夫大冬天光脚拉车这种命运的原因。而行人的“冷漠无情”并不是造成车夫这种命运的主要原因。也许鲁迅也想到了行人的“冷漠无情”,但起码这并不是他叹息的全部。刘老师这样处理教学难点,虽然易于让学生理解,却难免片面,难免会浅化鲁迅的思想。

笔者绝无求全责备的意思,相反,笔者对刘老师十分钦佩。他有责任感,敢于创新,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在小学有关鲁迅的教学中,他可算是一个开路之人。然而正因为如此,其不足和缺漏之处也就在所难免。他所倡导的“亲近鲁迅”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学习,但是也不能不加思考地全盘照搬。一线教师更要警惕,不要让“亲近鲁迅”变成一种时髦,更不可望文生义,对“亲近鲁迅”一知半解,忽视对鲁迅敬仰之情的培养。鲁迅刚从神坛上走下来,我们万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倘若我们将鲁迅平凡化,那么,让孩子亲近这样的鲁迅,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实在是不好说。我们还需努力探索,在“亲近”和“敬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县港口镇中心小学)

17.语文老师《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篇十七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芜湖,并有幸目睹了天门山风姿,想象着当年李白乘舟欲行的豪迈,我亲自爬到山顶上,没一会,只几分钟的时间,我就爬到了山顶上,感觉这山并没有我想象的高,但为什么李白写的那么有气势呢?“观察的角度不同,当年李白是乘船,现在你在山顶上,感受当然不一样了。”一个同事提醒了我。于是我下了山,租了船,重温了一下“乘舟将欲行”的感觉。此时,我想起了我曾和学生讲过的天门山的事,一种愧疚油然而生,挥之不去。

想想自己参加工作也已经十多年了,教育教学中,我总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所以心里一直很坦然,虽然没有取得过什么优异的成绩,但也从来没出过什么差错,可自从我教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并亲眼目睹天门山的风姿时,我的心里就觉得很愧疚。

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需要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

作者|教学、反思、成长——《望天门山》教后记

18.我身边的好老师小学周记 篇十八

记得我刚步入小学时,我来到了天鸿小学二班的教室里,迎接我的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老师,看着她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使我的恐惧心里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仔细看了看:她小巧玲珑的脸蛋上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下面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哦!她就是我们二班的班主任——李薇老师。

由于我适应小学生活比较慢,没少给李老师添麻烦。比如:我的家庭作业经常忘记交,又比如:我吃饭慢,爱挑食。但李老师总是很耐心的帮助我。只要我有一点点进步,她都会为我高兴。她已经陪伴我三个春秋了,在李老师的耐心帮助下,我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19.小学语文老师反思周记 篇十九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语文,品德教育

小学生处于人生中的启蒙阶段, 所以在这个阶段形成良好的是非观、人生观等价值观念对于他们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而在对它们的素质要求中, 德、智、体、美是四个最重要的概念, 作为四大素质中的首位, 德育教育在新时代下被注入更多的内涵, 也对学生人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其一般是根据社会对于社会成员的要求来对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执政方面教育。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各种途径来完成教育, 而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来完成德育的教育, 因为语文相比于其他注重逻辑和真理的课堂更在乎情感方面的发展, 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班主任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无论在什么时代的教育, 德育方面的教育都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即便是在往前更注重学生成绩的年代, 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也从未停止。而小学的语文课堂因为语文固有的情感、价值观等原因更是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点部分, 所以由班主任带领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是当前小学在德育方面达成的一致观点。虽然因为新课改的进行使得我国小学的德育重新被提上日程, 教育力度逐渐加大, 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以成绩为本的思想, 其开展程度还不是很大,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渗透也就很有必要了。但是目前许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时尚可, 但是在运用语文进行德育的渗透时就有些力不从心, 这种情况下需要班主任介入进行德育的渗透。

在之前的小学德育中, 进行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课程等都非常匮乏, 只有在思想品德课上通过老师来进行, 效果也不甚理想。而小学语文课堂这种渐入式道德渗透教育的德育效果更好, 也为小学的德育提供了更多德育的手段。

二、班主任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使用的方法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 用来教学的手段非常之多, 比如朗读课文、寻找中心思想、语言训练等, 这些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道德的理解,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暗中将德育融入进去,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较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下面我们就这些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方面的介绍。

1. 语言训练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 首先进行文字的解析是必要的, 随后要对文字组成的语言进行赏析,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式, 也是班主任和学生进行情感联系的通道。通过对小学语文课文的调查, 我们发现, 里面选用的课文都是意境较美、语言精练、包含了大量情感的, 这样的课文里面蕴含了大量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 通过班主任的带领从字句开始品鉴逐渐深入到全文, 将课文所要陈述的内容以一种鲜活的姿态映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完成德育方面的渗透。当然班主任在教学过程要分清楚教学的主次, 我们之所以要用渗透这个词是要班主任在完成正常的语文教学时能够将德育渗透进去, 而不是专门进行德育的讲解, 这样不仅在语文教学的目标上无法完成, 也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结果与预期相反。

2. 朗读课文

在前面我们已然说过,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都是语文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 在意境、语言、思想上都是上上之选, 尤其是有些古文或者诗句, 虽然有封建思想蕴含在其中, 但是合格的教师可以将这些略过而专门对其中的精华进行讲解, 如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祖国争光、乐观向上的态度等。而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 在德育的渗透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些课文的节奏感很好, 学生可以通过大声的朗读无形地将自己带入到课文中去, 更能够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如李白的《静夜思》, 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就更能理解李白的思乡之情, 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爱国爱家乡的品质。班主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是进行适当的引导, 为他们解释其中的难点。

3. 课堂之外

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 课外活动也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 科学合理的课外活动能够缓解学生的情绪、锻炼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个性等, 最终成长为他们素质的提升。比如, 课外阅读这种方式就是值得一试的课外德育方法, 相比于小学语文中的文章, 外界的文章无疑内容更加丰富、韵味更加浓郁、种类更多, 适当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其之后的人生路途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但是外面的书籍并非全是好的, 不能因为让孩子阅读色情、暴力等书刊影响他们的发育, 所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任就落在班主任的肩上, 最合适的方法就是班主任根据每个同学的性格、兴趣来推荐不同的课外书指导, 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德育水平。而除了课外阅读之外, 与小学生的德育相匹配的活动也有很多, 如演讲、辩论、写作等, 这些都是提升学生辨析、文笔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然, 这些活动的主题很重要, 它们对于学生德育的渗透就在于它们的主题。

4. 班主任本身的影响

作为人生的其实阶段, 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 而承担着塑造这一责任的人物就是小学班主任, 他们是与学生接触的最直观的人群, 学生的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养成也是大部分在班主任的影响下形成的。基于这些, 首先班主任自身的素质要足够的高, 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 班主任的形象很重要, 有很多行为或者是心理都是以班主任为参照物来塑造的, , 比如, 班主任的性格是乐观开朗的, 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那么班上的学生大部分都会跟着班主任的情绪走, 潜移默化之下就会养成乐观的情绪。班主任不仅要具备这些素质, 还要努力观察学生的生活、融入其中, 也要对他们有足够的关心, 比如班主任通过对每个同学性格的了解来进行单对单对话, 了解他们成长中的烦恼、欢乐等因素, 基于此能更好地将德育渗入语文教学中。

三、总结

总得来说, 将德育深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之上能够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教学手段, 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能进行适当的品德教育, 当然相比于正式的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程的德育更多地是润物细无声这种方式, 逐渐地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提高。这就对班主任这个角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在负责班级的整体教学与管理之外, 他们还要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作用, 这种教育非一朝一夕及个人能力能够办到的, 学校内的班主任可以定期举办研讨会来讨论德育在语文课中的渗透, 也可以去别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更大发挥班主任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丽晓.论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J].成功 (教育) , 2013, (20) :240.

[2]武振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 1982, (03) :4-10.

20.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人文反思 篇二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 人文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人文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

1.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语文教育在小学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语文公用性,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学生没有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活力性、感情性、灵动性,从而导致了低年级学生的对语文学习无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功利性,忽略人文性,导致学习干瘪无味,这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值得反思的。

人文性,在圈内没有确定的界定,特指人类完善并关注人的一些品格、尊严、自身价值、个性特点、理想愿望、信念、情感操守等方面。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指小学语文教育方法和评断方法的人文关怀。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含义:一是指利用汉语言文学中包含族群思想(儒家思想),族群文化與族群情感等独特的人文含义引导小学生深挖小学文章所富含的人文情感、人文品格,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本族群的文明的传承,由此拓宽及深化思想境界。第二是指课堂教学“人文境界”,追求适宜的精神,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尊,在教育过程中完全尊重同学的独立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细细呵护学生的独立的思想,

启发学生的对这个世界的独立思考。第三个方面是突出每个人的独特的生命价值,给每一个学生用独特的,多重性的发展机会,激发学的创造力,培养同学的高尚的人格。

2.小学语文课文里人文性的缺失

中国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十年的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也日新月异,单纯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导致人类对传统文化逐渐远离,现代社会文化逐渐信息化、碎片化,片面化。很多思想家十分担忧,在这样下去很多古老优秀的文化逐渐会丧失掉。人类异化的这一结果,其发展速度逐渐脱离了教育灵魂的初衷,制约了人类的想象力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人文反思探索过程

1.人文性与教育实用性相统一

语文是教会学生进行如何与人打交道的重要工具,在传统的小学教学法过程中重点突出交际工具性,人文性在逐渐脱离传统小学教育。老师在教授汉语过程中,要明白学习母语既要其要我们流畅的交流,让他们明白

母语的重要性—人类五千年文化的承载客体。小学语文老师是开启学生对人生道路的启蒙之师,给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

中国儒家文化讲究中庸之学,小学老师应该把人文性和工具性二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个有序合理的设计。我们在教导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也要深入浅出讲出文章里真正含义,让学生学习文章里做人道理。

2、根据课文的特点出发,对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有侧重的讲解

小学语文课的教授,细到每篇课文,大到整整六年的课程,小学语文老师扛着教授同学表达能力,情感操守以及人生价值观。

(1)一堂阅读表达技能的课,也可以通过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同时,把一些日常表达说话方法融合一些成语、俗语、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人文的魅力。

(2)语文课程教授要从课文载体出发,根据汉语的特点,从汉字出发,小学老师是课程的挖掘师,老师对文本的品读要准确,还要对文章有独特的理解。

(3) 老师在教授的过程还要掌握厚重人文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学会人文性

1.老师理解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人类的文化,对人的文化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对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紧接着是学生心里的真实感受。坚持以德尊人,促进学生命历程的健康发展。小学语文课文教授应该以人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应该双方相互尊重,注重我们族群优秀传统文化。老师们应该主动吸取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特别注重传统儒家文化,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的发展。特别要认识汉族族群文化的经纬天地。

突出生灵的价值。人文性以人的品性为主,他关注的是个体的传承性和发展。 以及人在优良的文化气氛中茁壮成长。他承认学生独特的特点,传承个体的差异性。人文性着重人与自然的发展。小学语文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历程中注重师生之间互助公平,要尊重学生差异性,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2老师在品读人文性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语文老师要寻觅人文文化与精神界切合点来进行教授,用来发扬文学教化作用,让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育学生过程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小学生作为接受人文教育的主体,不断引导小学生积极亢奋的情绪。教师在教育小学生的历程中,关注学生兴趣点,坚持以学生个体性,因材施教,总结教学经验中的得失。在新课标的规定中倡导探索式、启发式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启发式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

(2)现代社过于功利性发展,让人丧失掉很多自然本性。小学生性格发展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初期模型塑造期。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行为过程中起到了标榜的作用,成为小学生模仿的对象,影响着小学生心理的发展。老师们在教育小学生过程中,不要把过多成人化的东西带给这些纯洁心灵的儿童。我们应该让他们顺着自然的发展,塑造他们应有的人格特点。太功利性的东西,不要出现在本来就短暂而宝贵的童年里。

四、小学语文老师要提高自己人文修养

一名优秀老师在建构自我的学识层面,既要有广阔的踏实的学科知识和广泛的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素养为横面。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教育过程竖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精雕细刻和提升自己的实践的能力。

1.小学语文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紧紧扣时代特点,充分运用互留联网。

现代是一个网络知识爆发年代,不会运用网络等于文盲。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熟练运用电脑,并能用电脑登陆相关的网站例如知网、正方网查询。

上一篇:品管部各岗位绩效考核表下一篇:知识整合与比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