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奶业发展思考

2024-09-26

新疆奶业发展思考(精选9篇)

1.新疆奶业发展思考 篇一

云南省奶业发展的思考

奶业是同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健康的产业”,是饲料转化率最高、物质与能量利用最节约、最有效的`产业。奶通过加工可制成千百种高附加值的乳制品。奶畜既宜规模饲养,又宜农户分散饲养,是充分利用现有劳动资源,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产业,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作 者:胡汉傈 作者单位:云南省草山饲料站,云南,昆明,650245刊 名:云南畜牧兽医英文刊名:YUNN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2002“”(z1)分类号:F326.3关键词:

2.新疆奶业发展思考 篇二

关键词:奶业合作社,乳品企业,奶农组织化程度

一、黑龙江省奶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 奶类生产情况

2005年黑龙江省奶户总数为282453户,平均规模每户6头。2006年,奶牛存栏135.55万头,均为荷斯坦奶牛,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地区的双城、肇州、安达、富裕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2006年奶类总产量464.6万吨,全国排名第二,比上年同期增长4.6%,商品奶类460.3万吨,其中牛奶460万吨,羊奶4.6万吨,人均占有量121.57千克,全国排名第二。

(二) 乳品企业

2006年,黑龙江省乳品加工企业72个,其中亏损企业数11个,乳品企业从业人员25064人;乳品企业产值1209871万元,资产额741723.3万元;乳品企业产品销售成本851881.9万元,销售收入1121919.3万元,乳品企业利润额38729.8万元。

(三) 奶源基地建设

2006年,奶牛存栏1~30头的有114879个场 (户) ,30~100头的有3645个场,奶牛养殖小区895个。黑龙江省奶源基地建设正由只注重数量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先行的增长方式转变,正逐渐由粗放型、分散型饲养向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模式转变。

二、黑龙江省发展奶业合作社的优势

(一) 丰富的奶源优势

黑龙江省奶类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黑龙江省有四个地区被列为全国牛奶生产10强,分别是哈尔滨市、农垦总局、大庆市、绥化市,其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如此丰富的奶源为成立奶业合作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据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07》

(二) 发达的乳品加工企业优势

2006年,黑龙江省共有乳品加工企业64个,日处理鲜奶的能力达到13917.8吨,其中外资2个、合资企业1个、地方自建企业61个。一些主要企业的销售额和利税十分可观。2006年,黑龙江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15.5亿元,利税12.1亿元;黑龙江光明松鹤乳品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5.6亿元,利税0.13亿元;双城雀巢销售收入18.35亿元,利税1.78亿元;黑龙江龙丹有限公司销售收入2.2亿元,利税719万元;尚志蒙牛有限公司销售收入5.8亿元,利税622万元。

(三) 潜在消费优势

2006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食品消费支出为2215.68元,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乳制品消费支出为106.33元,仅占食品消费支出的4.8%,从全国来看仅高于海南和云南。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鲜奶购买量仅为1.32千克,乳及乳制品消费量仅为每人1.93千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饮用奶产品的重要性,奶制品的消费市场空间存在较大发展潜力,各企业都在争取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

三、黑龙江省奶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黑龙江省奶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几年,黑龙江省奶业发展较迅速,各地都依托现有奶业资源,纷纷成立奶业合作社。代表性的地区主要有哈尔滨、大庆、绥化等地。至2006年,哈尔滨市有奶农协会51个,包含农户22045个,存栏奶牛125720头;大庆市共有奶农协会37个,包含农户3615户,存栏奶牛18000头;奶农合作社共8个,包含农户1236个,存栏奶牛4800头;绥化市共有奶农协会28个,包含农户3500户,存栏奶牛2200头,奶农合作社共有22个,包含农户2400户,存栏奶牛18000头,其它合作经济组织共8个,包含农户1000户,存栏奶牛8000头。目前黑龙江省各地奶业合作组织运行情况良好,在促进奶业发展、增加奶农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黑龙江省奶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黑龙江省奶业合作组织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奶业合作组织是联结奶农和企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农民自愿加入、自我管理、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干预多于保护,有些合作社是企业经营谋取利益的招牌,严重损害了奶农、合作社、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奶农的利益还不能从根本上得以保证。

2. 市场竞争力不强。

黑龙江省奶业合作社组织规模普遍较小,资金投入不足,经营面狭窄,销售渠道不畅通,总体上看经济实力不足,这就使其在国内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国际市场更没有竞争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户对合作社的信任程度,降低了农户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3. 合作社成员素质不高。

在奶业合作组织中,受农户自身素质不高这一条件的约束,使农户普遍缺乏对合作组织专业知识的认知,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在合作组织运行过程中,也缺乏一批善经营、懂管理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合作组织作用的发挥。

四、国际典型奶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及对黑龙江的启示

国际上奶业合作社发达的国家有很多,代表性国家有丹麦、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

(一) 丹麦奶业合作社

早在1882年,丹麦就成立了第一家奶业合作社。当地的农民齐心协力建立了一家奶制品厂,合作社成员对建立奶类制品厂所收集的贷款负有连带责任,经营利润的分配与奶农提供牛奶的数量挂钩。在大多数的奶牛合作社中,不论拥有奶牛多少,每个成员只有一个投票权,组织起来合作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 印度奶业合作社

印度通过成立奶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奶牛集中起来,在政府的扶植和帮助下,建立了以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以奶业合作社为基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的合作组,实行按交售生奶多少返还利润的办法,保护奶农利益。

(三) 澳大利亚奶业合作社

澳大利亚共有5个大型奶业合作社,囊括了全国2万多个奶牛场。农民出资兴办乳制品公司,生产加工获得的利润用于奶业扩大再生产。企业通过收购价返还、一年两次分红、奖励股份3种途径向农民返还利润。

从国际奶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奶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广大奶农的支持与积极参与;同时要求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长久、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要有善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引领合作社的发展。这些经验都将为黑龙江省奶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五、促进黑龙江省奶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奶业合作社与乳品加工企业的约束和制约机制

要加强奶业合作社与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按照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总结经验教训, 对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双方均能认可和规范的合同章程,明确的违约条款,以此来制约违约行为。若有可能,要作司法公证,通过政府和法律机关加强对合同的监督管理,确保合同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保护,企业与合作社的联系才能真正得到加强。

(二) 加强政府对奶业合作社的支持,为其建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奶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法律的支撑与保障,虽然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出台,但是关于奶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尚未颁布。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奶业合作社在区域奶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金融、财政、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要在贷款、注册登记等方面制订必要的扶持政策,帮助奶农制订奶业合作社发展的规划和章程,以完善其运作机制。

(三) 加强奶农合作意识的教育,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奉献意识的带头人

国际经验认为,合作的启动和成长发展,村社组织内民众的长期良好合作能力,是一种“社会资本”,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应通过宣传教育,使奶农彻底改变小农意识,能够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奶业合作社,并选举有奉献精神和经营才能的个人为带头人,带领奶农走上致富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春雨.奶业合作社建设问题研究——以土默特左旗为例[C].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7) .

3.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新疆;棉花产业;问题;对策

1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和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棉花产业是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和特色优势产业,同时是全疆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疆的棉花已经成为新疆的主要的农作物,是全疆农民,特别是南疆少数民族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占据其30%-50%的收入,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稳定棉花物价具有重大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根据历年《新疆统计年鉴》显示,新疆棉花面积、总产、单产均居全国各植棉省之首。目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涉及全区63个县市、526个乡镇、5526个村,种植农户达到92.93万户。2014年新疆棉花产量达到367.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9.7%。新疆已成为竞争力强,最适宜植棉的地区,也是全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2014年新疆(不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种植面积达到2967万亩,其中基本农户种植面积达到1786万亩,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种植面积达到1181万亩。棉花总产(不包括兵团)为309.5万吨,比2013年(192万吨)增加61%。近几年,全疆皮棉平均单产保持在120公斤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公斤。因此,新疆棉花总产、单产、商品调拨量已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

新疆的棉花是我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棉花产区,目前已形成了“世界棉花形势看中国,中国棉花市场看新疆”的格局。并且棉花产业显现出强大的产业优势及经济优势,为保障国家棉花安全和推动国内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促进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自治区政府对棉花深加工的重视,新疆棉花产业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棉花产业关联的部门和企业增多,棉花产业成为了自治区产业链分布范围较广的重要产业之一。

2 新疆棉花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价格波动较大,棉花收益不稳

近几年来,随着植棉成本的上升,棉花的比较效益逐渐下降,农膜、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一路上涨,采摘费成本也日益增长,尤其是在南疆每户农民的种植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籽棉的平均价格大约6.5元/公斤,仅仅是采棉工的人工成本为2-3元/公斤,因此大部分是用人摘,导致获利水平较低;2014年临时收储政策退出,棉花价格回归市场,让市场主体有些措手不及,没有了价格风向标,棉企都不敢放手收棉。低迷的棉花价格,棉花生产基础的薄弱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对棉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棉农种植的积极性;棉花产业链长,与国际市场价格关联度高,进口量大,市场风险大,地方政府对此心存疑虑,棉花的比较效益下降,不仅挫伤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动摇地方政府发展棉花生产信心。

2.2 棉花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不高

新疆棉花生产规模较小,每户农民的种植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棉花生产缺乏规模化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新疆在棉花生产经营中缺乏专业的管理和高技术人才。同时,引进人才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培训力度也还不够,难以培养出大批的专业性人才。在经营管理上,不能有效的实施统一的棉花生产组织模式,管理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新疆棉花的生产成本太高,棉花的效益水平较低。同时,新疆棉花生产的服务体系与中介组织还不健全,不能及时地向棉农提供最新的信息。棉花生产的整体性水平还较弱,从而影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3 促进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措施

3.1 稳定棉花价格,降低棉花种植成本

新疆棉农提高单产,降低成本,稳定棉价的主要途径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一是大规模推广机采棉和大型农机具;二是推广新的棉花高产品种;三是推广节水灌溉和精量播种等一些先进植棉技术和模式。比如,正常状态下,一台采棉机日采收籽棉相当于500个人的劳动量,每亩可降低综合成本200多远,提高植棉效率。之所以,大规模种植棉花,机采棉是必由之路。

在有效地保障农民的利益和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的同时,要提高棉花种植机械水平,降低棉花种植成本。由于棉花获现率高,植棉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较高,建议进一步加大规模种植、膜下滴灌、机采棉、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等技术来降低成本,同有时进一步发挥有关部门在技术推广、培训、咨询、科学施肥、精量播种、病虫害预测预报等方面的服务职能,降低棉花播种成本。

3.2大力引进人才,加大培训力度

目前,新疆在棉花生产经营中缺乏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从而影响了整个棉花的经营过程。新疆棉花产业要想不断扩大,就必须大力引进和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因此在现代化植棉技术的大趋势下,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新疆棉花企业人力资源水平来弥补在新疆棉花产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4 总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棉花价格不稳定,棉农增产不增收,棉花经营面临困境。因此,棉农以及当地政府应该积极采取,加大生产环节扶持力度、大力引进人才、加大棉花种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来推动新疆棉花产业持久性发展。

5 参考文献

[1]张闻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思路[J].新疆财会.2006,(4):8 -11.

[2]李保成.新疆棉花生产特点与产业发展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7,(6):13 -14.

[4]刘晏良.棉花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7 -35,382 -405.

作者简介: 托合塔尔古丽·玛那提别克,女(1988-),新疆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 技术经济与管理方向)

邮寄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胜利路14号

联系方式:13579957476

4.对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篇四

对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新疆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决定了新疆地区只能发展绿洲生态农业,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盲目追求经济目标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该文分析指出新疆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靠大开发与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 者:吴新平刘勇杰 刘怀锋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刊 名:新疆农垦经济英文刊名: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年,卷(期):20011(1)分类号:F3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 治理生态环境 科技进步 新疆

5.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篇五

日期: 2005年10月22日

奶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畜牧业以至于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奶业也是节粮、高效、行业关连度高的产业。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初,中国奶业协会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中国奶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下面谈几点意见,供业界思考。

一、当前我国奶业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奶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和市场消费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据统计,2004年全国奶牛存栏1063万头,比1998年增长了149%,年均增长16.4%;奶类总产量2368万t,比1998年增长了217%,年均增长21.2%;生产干乳制品142.4万t,比1998年增长159.4%,年均增长17.2%;生产液态奶806.7万t,比2000年增长501.6%,年均增长56.6%。2004年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18.4kg,其中人均牛奶占有量17.3kg,比1998年分别增长208.2%和225.8%,年均增长分别为20.64%和21.76%。但是,我国奶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新的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奶牛养殖仍处于“小、散、低”的状况

“小”是指奶牛饲养规模小,平均饲养规模在5头左右;“散”是指奶牛饲养分布在千家万户,人牛混居,非常分散;“低”是指生产水平低。我国奶牛养殖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奶牛良种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在全国1063万头奶牛存栏量中,真正属于优良品种的荷斯坦奶牛不到1/3,总数在300万头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良种覆盖率接近100%。我国成年母牛平均单产为3500 kg,而美国、以色列等国家成年母牛平均单产在8500kg以上,瑞典、丹麦、法国、日本等国平均也在6500kg以上。有许多农牧区养殖的奶牛是荷斯坦与我国地方母牛的杂交改良牛,多年来没有对这些品种进行以乳用为目的的系统选育。二是奶牛饲料开发不足,饲养管理水平低。我国奶牛饲料研究与开发较晚,已不能满足奶业发展的需要,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十分缺乏,能量饲料供销日趋紧张,蛋白质饲料原料也出现匮乏。同时,天然草场由于长期过度利用,退化沙化严重,大部分草场已经处于急需减轻利用强度的状况。饲料工业生产结构也不尽合理,奶牛专用饲料仅占工业饲料总产量的4%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可达到30%以上。大部分奶牛

养殖户采取的是低水平粗放饲养,日粮结构不合理,缺乏优质饲草、饲料。奶牛营养代谢疾病发病率高,生产水平低。对分阶段饲养、机械挤奶、TMR全混日粮技术,定期防疫检疫等科学适用的奶牛管理方法还未完全推行。三是奶牛生产造成周边环境污染,环境保护问题凸出。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仍是以农户散养为主,约占全国总存栏数的70%,多数奶牛饲养在房前屋后,牛舍简陋,卫生条件差,一般没有专门粪污处理设施,对周围环境污染很严重。据测定,一头体重为500-600kg的成年乳牛,每天排粪量为30-50kg,尿量15-25kg,由于缺乏有效的粪污防治措施,对周边空气、水体环境造成污染。四是原料奶质量问题突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由于奶牛种质、饲料质量较差,直接导致原料奶营养价值不高。我国80%以上的个体散养户仍采用手工挤奶,致使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我国国家标准对原料奶的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总数的要求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我国原料奶及奶产品各地区质量标准不一,缺乏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及配套检测技术。已颁布的原料奶和奶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涉及指标少,检测方法落后,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食品安全的要求。

(二)乳品市场消费增长趋缓

城镇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2002年增长30.85%,2003年为19.03%,2004年为6.15%。我国乳制品消费人群的范围小,消费主体主要为部分城镇居民和农村的特殊群体,乳品消费人群有很大的局限性,农村尚未形成商品乳制品的消费格局。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单一,消费需求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农村居民消费主要是奶粉,城镇居民主要是液态奶。受收入水平的制约,高浓缩乳制品如奶油、黄油、奶酪等消费量很小。从总体上看,我国多数居民对乳制品还缺乏了解,对乳品的营养价值知道较少。

(三)乳品加工企业利润下滑

由于奶类消费增长趋缓,加上市场竞争无序,互相杀价,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导致乳制品实际销售价格降低。2004年与2003年相比,白糖上涨30%,成品包装材料上涨55%,水、电、煤价格也不断攀升,造成企业利润下滑,亏损面扩大。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的亏损面,2002年占24.2%,2003年占27.5%,2004年占30.8%。乳品企业利税总额增幅下降,2004年比2003年下降18个百分点。

(四)受进口乳制品冲击较大

从2000年以来,我国乳制品进口逐年增加,2004干乳制品进口量34.36万t,年均增长14.3%,其中奶粉14.5万t,年均增长18.8%;奶油1.24万t,年均增长41.5%;奶酪0.72万t,年均增长38.5%。干乳制品进口量已占我国生产总量的1/4,奶粉占国内生产的1/5。仅按目前奶粉进口量计算,等于替代国内原料奶120万t,相当于6万多户奶农生产总量。奶业是世界各个国家最保守、保护性最强、最封闭的产业。世界奶的平均关税是100%左右,欧洲达到200%。美国和加拿大为150%,巴西、南美略低些,也为75%。中国在加入WTO后,关税被压到鲜奶15%,奶粉10%,我国奶业在关税上已失去了保护。

我国奶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性的阶段,在这个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促使奶业由跨越式增长转入渐进式增长,由超常规发展转入正常发展,由速度型转为质量效益型,由粗放式转为集约式,我国奶业就能够持续增长。反之,则可能徘徊,甚至滑坡。

二、新时期我国奶业的发展前景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奶业发展不仅有巨大的需求,而且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奶类消费量将持续增加。最近《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居民人均奶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与人均GDP的增长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达到0.935(最大相关系数为1)。这表明,中国奶类消费的快速增长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是一致的。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我国GDP年增长率如果保持在7%左右,GDP总量将达到4万亿美元,GDP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拉动奶类的消费,专家估算,到2020年,我国奶类消费年均增长将保持6%左右。另外,居民收入每增长1%,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就会增长0.67%,农村居民也会增长0.27%。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牛奶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

——我国奶业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饮奶水平很低的国家。2004年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仅为18.4kg,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

5、亚洲平均水平的1/2,奶类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在百名之后。如果到2020年,我国奶类人均占有量达到目前亚洲平均40kg的水平,奶类总产量将超过5000万t,即可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美国,步入世界奶业大国的行列。

——奶业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崛起成为一个大的产业。世界许多国家奶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奶业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并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印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印度过去奶业并不发达,从1970年开始,政府发起“白色革命”,把发展奶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赖以就业的扶贫产业,在总理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全国奶业发展委员会,对发展奶业给以大力支持,使全国奶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牛奶产量从1970年的2722万t飙升至9000万t,成为世界第一奶业生产大国,人均奶类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印度奶业具有发展热带奶水牛的优势,而我国不仅有发展热带奶水牛的优势,还有发展温带奶牛的优势。在奶牛良种繁育、饲料资源、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基础。只要奋起直追,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国奶类人均占有量达到亚洲平均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三、奶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夯实奶业发展基础

奶牛养殖业应积极转变养殖方式,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奶牛的单产和养殖效益。在改善奶牛饲料品种结构和饲养管理方面,利用退耕地种植优质牧草,应享受退耕补贴政策;种植专用青贮玉米,应视作种植粮食作物予以补贴;按照农业用地的原则,优先安排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奶牛场的用地;对采用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和机械挤奶予以扶持。在奶牛防疫和环境保护方面,进一步加大防疫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制定重大疫病应急预案,并在组织上、财力上、物资上予以保证,做到有效控制和扑灭疫情;采取国家、地方、奶牛场(户)共同出资的办法,建立奶牛保险制度,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奶牛场建设环保设施,提供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解决粪便污染环境问题。在奶牛品种改良方面,完善奶牛育种、繁育推广体系;扶持推广奶牛优质冻精、胚胎移植技术;扶持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等基础性工作,为加快品种选育和改良创造条件。

(二)培育开拓规范乳品消费市场,拓展奶业发展空间

这是发展奶业的原动力。一是广泛宣传。引导广大消费者文明消费、科学消费、健康消费。建议各新闻媒体把宣传喝奶的好处,作为公益性事业,开辟专栏,常年坚持不懈,使广大城乡居民真正认识到喝奶的好处,养成喝奶的习惯。二是加大“学生饮用奶”实施力度。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养成喝奶习惯,要从儿童抓起。因此,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要提倡喝奶。建议教育部门把“饮奶与健康”纳入小学生课本。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修订“学生饮用奶计划”方案,并加大实施力度。三是调整乳制品结构。改变目前产品同质化的现状,针对

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多种多样的产品。调整营销策略,加强销售网络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和农村销售网络建设。四是规范消费市场。认真贯彻执行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精神。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保障产品质量,保障食用安全,这是奶业发展的生命线。要提高乳制品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杜绝不合格产品上市。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者,坚决打击,决不姑息。

(三)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加销协调发展

牛奶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联结度非常紧密,迫切需要产业化经营。应当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我国发展奶业的长久之计。国家应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大型乳品企业,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改造和布局调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乳品市场富有竞争力的“航空母舰”或“联合舰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创品牌、开拓市场的功能。龙头企业与奶农应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吸收奶农入股,逐步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与奶农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要严格履行公证的合同或契约,按原定的价格收购奶农的原料奶,要在良种、饲料、防疫等环节,加大对奶农扶持的力度,逐步建立配套的服务体系。引导并扶持奶农联合起来,建立奶业合作社、奶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联结龙头企业与奶农的桥梁纽带。

(四)加强奶业科研投入和基础性研究,为奶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进步是推动奶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奶业科技水平还相当落后,因此,必须加强奶业基础性研究和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一是依托国内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863”计划、“973”计划、“948”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加强奶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二是要加强国家奶业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组织优势、信息优势、资金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有效吸引社会资源,加快优秀科技人才和高新科技成果的聚集,提高奶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批奶业战线上高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同时,不断提高广大基层技术人员和奶农的技术水平。四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尽快缩短我国与奶业发达国家的差距。

(五)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我国奶业法规标准不健全,缺乏规范奶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行业规范和法规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奶业法规和标准体系,包括制订和修订全国奶业发展规划纲要,全国奶业管理条例、生鲜牛奶生产和收购办法、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乳和乳制品的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二是要建立权威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对奶业生产各环节的产品进行检测,为加强管理和监督提供依据。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使我国奶业生产和市场营销纳入法制化轨道,保护民族奶业的发展。

6.新疆奶业发展思考 篇六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奶业发展规划》

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研究制定的《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已于6月8日发布,各地要抓紧部署落实。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奶业生产,以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带动奶源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做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从源头上保障生鲜乳质量。要加快推进奶业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立奶农合作社、推行政府指导价、开展第三方检测、签订产销合同等形式,实现奶业产加销利益联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促进奶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要着力抓好合同收奶,督促企业和奶站诚信经营,共同维护生鲜乳收购秩序。

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全文下载

全国奶业发展规划

(2009-2013年)

奶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为切实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3年。

一、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奶业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政策支持,实施优势产业布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一)奶牛存栏快速增加,奶类总产量大幅增长。2008年,全国奶牛存栏达到1233.5万头,是2000年的2.5倍;奶类产量3781.5万吨,是2000年的4.1倍。我国奶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奶类生产大国。

(二)奶牛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2008年,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13个优势省(区、市)奶牛存栏占全国84.3%,与2000年基本持平;牛奶产量占全国88.3%,比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优势区域内部布局也进一步优化,涌现了一大批奶牛养殖大县。

(三)奶牛规模养殖加快推进,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2008年,全国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36%,比2003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奶牛单产水平达到4800公斤,比2000年提高了40%。挤奶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底达到66%。

(四)乳制品加工业飞速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达到791家,比2000年增加414家;实现工业产值1555.8亿元,是2000年的8倍;前10家大型骨干企业乳制品工业产值占全行业的47.5%。

(五)乳制品产量持续增加,产品种类丰富多样。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产量1810.6万吨,其中液态乳产量1525.2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7.7倍和11.2倍。目前,市场上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酸乳、乳粉、干酪、奶油、炼乳等产品种类齐全,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六)乳品消费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乳品消费量22.72公斤,比2000年增长56.8%;农村居民人均4.81公斤,为2000年的3.9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品消费金额比2000年增长了1.8倍。

但是,我国奶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养殖方式落后。小规模散养户仍是生鲜乳生产的主体,专用饲草饲料缺乏,饲养方式粗放,高产奶牛比例不高,单产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成母牛平均单产不足5吨。二是乳品

质量安全监管依然薄弱。生鲜乳收购站点数量多,条件参差不齐,开办主体复杂,监管难度大;乳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三是乳制品市场秩序不规范。一些乳制品企业缺乏稳定的奶源基地,淡季压价、旺季争抢奶源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乳制品企业为抢市场打价格战和广告战,炒作概念,不落实复原乳标识制度,误导消费者。四是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奶农组织化程度低,乳制品企业单方面决定生鲜乳价格,奶农利益难以保证。五是消费市场培育滞后。科学消费的观念和习惯尚未形成,乳品消费市场培育滞后于奶业发展。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与婴幼儿乳粉事件、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叠加,交互影响,使得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乳品消费萎缩,乳粉进口大幅增加,出口下降,乳制品企业经营困难,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行,奶牛养殖亏损严重,奶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奶业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产业素质转变的关键时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消费市场看,城镇居民的人均乳品消费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村居民的人均乳品消费量只有城镇居民的1/5,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乳品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巨大。从资源条件看,奶牛存栏已突破1200万头,还有1000多万头牦牛、2000多万头水牛和500多万只奶山羊资源可供开发,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饲草产业稳步发展,牧区生态逐步恢复,近7亿吨可用作饲料的农作物秸秆还有40%左右的利用空间,奶业发展相关资源还有较大的开拓潜力。从政策环境看,《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相继出台,国家扶持奶业发展的政策日趋完善,规范奶业发展的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各级政府把发展奶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政策落实和资金扶持力度。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因势利导,就能化危机为机遇,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为根本,推动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夯实奶业基础,强化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建设现代奶业,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乳品消费需求。

切实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着眼当前和立足长远相结合。既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渡过难关,恢复消费信心,稳定奶业生产;又要立足长远,着力强化奶业发展基础建设,解决制约奶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面提高科技含量和产业素质,促进产业升级。

——市场调节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和奶农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产业升级。同时,通过政府扶持,帮助企业和奶农克服困难,增强奶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保护奶业基本生产能力,巩固奶业发展的基础,加快转变奶业发展方式。

——强化监管和规范引导相结合。把保障乳品质量安全放在优先地位,坚定不移推进乳品行业清理整顿,全面加强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制度建设,消除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漏洞。规范市场秩序,鼓励企业和奶农建立各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扶持奶业重点产区,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准入门槛,培育骨干企业,促进养殖、加工与消费协调发展。同时,兼顾地方品种和民族特色,实现奶业全面发展,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基本目标

——生鲜乳生产能力稳定增长。2013年,全国奶牛存栏达到1500万头,奶类产量达到4800

万吨,成母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5.7吨;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35%,奶牛粗饲料质量显著提高。奶水牛和奶山羊发展取得突破。

——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生鲜乳生产符合《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试行)》,乳制品企业实行《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 12693)》,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全面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GB/T 27342)管理,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产品质量全部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生鲜乳收购站全面规范。2013年,生鲜乳收购站100%实现持证收购和标准化管理,偏远牧区、山区的牛奶收购点和山羊奶收购点100%纳入监管范围。

——奶源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衔接更加合理。乳制品企业奶源基地和加工产能合理配置,符合《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的要求。2013年乳制品企业稳定可控奶源达到70%以上,初步建立生鲜乳质量第三方检测体系。

——乳制品流通条件进一步优化。2013年,生产经营低温产品的乳制品企业拥有完善冷链体系的比例达到90%以上。配送网络覆盖全部中小城市和90%以上乡村。

——乳品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乳品消费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乳品消费大幅度增长,“学生饮用奶计划”在全国中小学校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三、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

(一)优化奶业区域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环境、消费习惯和现有产业基础等因素,重点发展五大奶业产区,建立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五大奶业产区以加快奶牛品种改良,加强优质饲草料生产,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为重点,不断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按照《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合理布局加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乳制品质量,不断提高乳制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实现奶源基地建设和乳制品工业协调发展。

——东北内蒙古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4省(区),以培育奶牛大户(家庭牧场)、规范化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场为重点,重点发展乳粉、干酪、奶油、超高温灭菌乳等,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发展巴氏杀菌乳、酸乳等产品。

——华北产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4省,在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同时,兼顾奶山羊生产,探索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重点发展乳粉、干酪、超高温灭菌乳、巴氏杀菌乳、酸乳等产品。

——西部产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等6省(区),着力发展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培育山羊奶、牦牛奶、马奶、驼奶和驴奶等特色奶源基地,扩大优质饲草饲料种植,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重点发展乳粉、干酪、奶油、干酪素等乳制品,适度发展超高温灭菌乳、酸乳、巴氏杀菌乳等产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乳制品。

——南方产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广西、云南及其他有条件的省(区)鼓励开展奶水牛品种改良与水牛奶产品开发,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干酪、酸乳等产品,适度发展炼乳、超高温灭菌乳、乳粉等乳制品,大力开发水牛奶加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乳制品。

——大城市周边产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等4个直辖市,着力培育高产奶牛核心群,提高奶牛育种选育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都市型乳业,主要发展巴氏杀菌乳、酸乳等低温产品,适当发展干酪、奶油、功能性乳制品。

(二)加强良种繁育及推广

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建立高产奶牛核心群,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种公牛遗

传评估,加快实行奶牛良种登记、标识管理制度。加强对奶牛改良工作的指导,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改善生鲜乳质量。

——构建高产奶牛核心群。以种牛引进、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奶牛原良种场建设,选育高产奶牛核心群,提高核心养殖场的生产水平和供种能力。——提升种公牛站生产经营能力。加大种公牛站设施改造和先进生产设备配备力度,健全种公牛遗传评定和后裔测定体系,加快推进种公牛站改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提高种公牛自主培育能力和优质冻精供应能力。

——健全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加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奶牛改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更新,完善有关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和改良的技术及管理标准,奠定奶牛品种改良的技术基础,加强对奶牛改良工作的指导。

——完善优质冻精推广体系。加强奶牛配种站点液氮罐、液氮运输车、改良配种器材配置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人工授精技术人员培训,进一步完善奶牛优质冻精推广体系。

(三)发展奶源生产基地

以奶牛养殖大县为依托,带动奶源基地发展,构建稳定的奶源生产集群。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和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奶源基地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社,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能力。推动龙头企业建设自有奶源基地和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

——增强奶牛养殖大县综合生产能力。以奶牛养殖大县为依托,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规范投入品使用,增强防疫服务能力,加强环境保护,从源头上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加强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圈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粪污处理、疫病防控、饲草料贮存(或青贮)等配套设施建设,全混合日粮(TMR)饲养、挤奶、良种繁育、生鲜乳质量检测等设备配置,推进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建立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建立奶牛青绿饲料生产基地,示范推广全株玉米青贮,鼓励发展专业性青贮生产经营企业和大户,为奶牛养殖提供充足的青绿饲料资源。充分利用中低产地、退耕地、秋冬闲地等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苜蓿等高产优质牧草种植。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人工饲草地。

——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社。积极安排资金,扶持奶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发挥其为奶农提供服务和维护奶农利益等方面的作用。继续推进科技入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奶农素质。

(四)完善乳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继续推进生鲜乳收购站清理整顿,规范生鲜乳收购站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经营。完善乳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提高执法能力,严厉打击违禁添加行为,保障乳品质量安全。

——建设标准化生鲜乳收购站。支持乳制品企业、奶农专业合作社、奶牛养殖场对个体和流动生鲜乳收购站点进行改造、合并或重组,加大生鲜乳收购站挤奶设备、专用生鲜乳运输车等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力度。推进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配备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和监控设备。

——完善生鲜乳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国家生鲜乳质量安全中心,健全由国家、区域、省和县四级检测机构组成的检验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严厉打击生鲜乳收购环节添加违禁添加物的行为。建立全国生鲜乳收购站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生鲜乳第三方检测制度。

——提高乳制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乳制品加工企业根据原料检测、生产过程动态检测、产品出厂检测的需要,配置在线检测、快速检测及其它先进检验设备。对乳制品生产

实施全程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实行《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 12693)》,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GB/T 27342)管理。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乳制品检验制度、产品质量可追溯及责任追究制度、问题产品召回和退市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申诉投诉处理制度。加强乳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完善国家乳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乳制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清理乳制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严厉打击乳制品加工中添加违禁物的行为。

(五)提升乳制品加工与流通能力

全面落实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严格行业准入,提升装备水平,加强冷链体系建设,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形成资源配置合理、技术水平先进、产品结构优化、市场应对得力的现代乳制品加工与流通产业体系。

——有序发展乳制品工业。乳制品工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符合《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中规定的行业准入条件,项目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手续,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已建加工项目(企业)未达到《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要求的应限期整改。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经营规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技术与装备水平。推进乳品加工设备国产化,重点研发大型乳粉生产、低温喷雾干燥、干酪生产、膜过滤、灭菌及无菌灌装成套设备等关键设备。发展和应用膜分离技术、生物技术、冷杀菌技术、直投发酵剂技术等高新技术,以及纸塑复合无菌包装、多层共挤高阻隔性复合材料、可持续性绿色包装等材料。

——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干酪、发酵乳、功能肽产品等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逐步改变以液态乳为主的产品单一局面。积极发展高品质、市场需求量大的乳制品,如脱脂乳粉、乳清综合利用产品等。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乳蛋白、乳糖等精深加工产品。——改善乳制品冷链流通条件。加强大中型乳制品企业、专业化物流企业低温设施建设,建设以原料奶收购、加工及乳制品储藏、运输、销售等全部环节实行低温控制的冷链物流体系。建立健全乳制品标准化冷链管理制度。

四、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投入

大力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饲草收贮加工、粪污处理和挤奶机械购置补贴以及种奶牛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等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对奶业的扶持和保护。完善奶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加大对奶牛养殖大县的扶持。鼓励和扶持牧草良种推广和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奶农专业合作社和乳制品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奶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活力。

(二)加快奶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

进一步提高奶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水平,不断完善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奶业技术服务平台与推广体系建设。鼓励相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联合开展奶业领域的重大科技研发活动,加快奶业科技进步。扩大奶牛科技推广服务实施范围,大力推广科学饲养等先进适用技术。扶持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生鲜乳收购、人员培训、疫病防治、良种繁育等社会化服务。

(三)切实加强奶牛疫病防控

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奶牛的疫病防控,健全奶牛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和口蹄疫等传染病的国家扑杀制度,积极开展奶牛疫病的净化,提高奶牛疫病扑杀补贴。强化定期监测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建立奶牛免疫档案。指导奶牛养殖户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建立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加强乳房炎、蹄病等常见病的防治,通过转变饲养方式、推广新疫苗和兽药等措施,逐步降低奶牛常见病的发病率。

(四)强化奶业监管能力

贯彻落实食品安全、乳品质量安全监督有关规定,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监督管理体系,完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明确监管人员,保障工作经费,提高执法能力。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合作,形成合力,确保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无缝对接。建立健全乳品质量安全举报投诉工作机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

(五)做好奶业发展的调控和引导服务

加强生鲜乳生产、乳品市场和乳制品进出口等预警预测系统建设,强化信息发布,引导奶牛养殖场户和乳制品加工企业适时调整生产结构。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建设,通过引导散养户“进区入园”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扩大国产乳粉收储规模,完善乳粉临时收储政策,合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减缓乳粉进口冲击,开展产业损害调查,建立救助补偿机制。完善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和收购合同制度,鼓励各地推行生鲜乳第三方检测和按质论价。严格执行鲜乳、纯乳和复原乳标识制度,规范液态奶生产经营秩序。充分发挥各级奶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六)提振消费信心,扩大乳品消费

加强正面报道,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引导舆论,为奶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及时、主动、客观公布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和乳品质量安全状况,科学回应社会关切,提振消费信心。继续推行“学生饮用奶计划”,加大推广力度,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学生饮用奶覆盖范围。积极开拓中小城市和农村奶类消费市场,普及乳制品知识,倡导乳品科学消费,依托企业购销网点和“万村千乡”等工程,加大乳制品采购力度,做好配送工作。

五、环境保护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推行奶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管,推动粪便等废弃物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实现奶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区域布局符合环境条件要求。充分考虑各地环境状况,不在环境敏感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新建、改扩建乳制品加工项目和奶源基地建设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要求。

(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和环境污染。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推广清洁养殖模式,推广应用粪便耗氧堆肥和沼气处理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乳制品加工厂和奶源基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提倡乳制品包装简洁化、多样化,鼓励企业使用可回收、易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减少包装材料使用量,控制包装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三)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农区要充分考虑周边土地消纳能力和粪污处理能力,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确定适当的养殖规模。牧区和半牧区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圈养,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相协调。

7.对新疆霍城县发展设施农业的思考 篇七

一、霍城县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情况

霍城县处在伊犁河谷西北部开阔地带。东与伊宁县、市接壤, 西与哈萨克斯坦国交界, 西北最大的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就在境内。312国道、218国道贯穿全境, 精伊霍铁路和高速公路即将通车, 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 境内地势平坦, 日照长积温高, 光热资源充足, 空气清新, 水质优良, 无工业污染。其得天独厚的条件非常适宜设施农业的发展, 尤其是适合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在霍城县历来就有种菜的习惯, 1995年以前主要生产一些常规露地菜, 之后开始试验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 并取得了成功。为了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 满足市场供应, 霍城县于1998年成立菜篮子工程办公室, 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到2000年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而且成功总结出霍城高效日光节能温室不加温生产管理技术。2006年伊犁州党委又将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列入州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十大产业链、七大基地建设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 霍城县设施农业总面积发展到17059亩。其中建成日光温室5877座, 面积11204亩;设施拱棚9124座, 面积5855亩。年产各种反季节蔬菜近2万吨, 产值5200万元。以栽培秋冬茬西红柿、芹菜和冬春茬西红柿、黄瓜为主, 搭配栽培西葫芦、茄子等蔬菜。温室亩均纯收入达5500元以上。高产示范户收入达15000元。为保证蔬菜生产质量安全, 蔬菜生产按照无公害技术标准生产, 产量高品质好。其产品在供应本地市场的同时, 还远销博乐、克拉玛依等地, 同时批量出口哈萨克斯坦。2008年该县与竞天投资有限公司洽谈协商了蔬菜生产、销售、服务等市场需求问题, 并签订了合作意向, 以中亚市场需求为导向, 依托霍尔果斯口岸, 加快推进该县蔬菜的出口。

在建设资金投入方面, 该县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争取建设资金, 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有力资金支持。近三年来年全县设施农业建设投资总额达8000万元, 其中政府投入1300万元, 农民自筹6700万元。在资金筹集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一是财政投入;二是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三是协调农村信用社, 制定出台《设施农业贷款管理办法》, 利用设施农业产权证抵押贷款。

目前霍城县设施农业取得较快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清水河镇、芦草沟镇、惠远镇和三宫乡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有力地推动了霍城县设施农业的发展, 为该县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二、霍城县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设施农业投入大, 资金短缺

一般来说建一座日光节能温室一次性投入至少2.5万元左右。虽然霍城县县委、政府自2007年对全县新建日光节能温室进行每座2000元补贴, 鼓励农民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发展, 但毕竟补贴有限, 而农户从银行贷款难度大、贷款周期短, 使一些愿意投入的农户, 缺乏资金投入的能力。

(二) 温室基地水、电供应难度大

设施农业生产要保障水、电供应。在深冬季节温室不可能使用渠水, 需要打井或配套自来水, 而这无疑要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目前该县三宫乡、惠远镇、伊车乡等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解决供电问题同样需要大量资金, 而电力公司价格太高, 一般基地无力承受。

(三) 农民对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一部分有能力投入的农户对设施农业认识不够、不感兴趣, 不愿投入;一部分农民想建温室、拱棚, 但信心不足;还有一部分农户怕风险, 对设施农业敬而远之。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高, 投资风险大, 部分农户求安稳、怕风险, 患得患失, 拿不定主意, 抓不住机遇, 影响了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四) 缺乏带领设施农业走向市场的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

致使产品直接进入集贸市场, 价格波动大, 效益不稳定, 加之流通不畅, 产品大批外销困难的问题仍然突出。

(五) 技术人员短缺, 专业技术人才准备不足

设施栽培是不同于大田栽培的技术体系, 从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到管理等冬季温室蔬菜生产不仅技术要求高, 而且要求生产管理经验丰富, 不通过1-2年的学习和生产很难掌握基本的种植技术。但目前该县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人员, 全县真正懂行的国家技术员只有两三人, 无法满足众多农户的生产需要。

三、霍城县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 进一步加强领导, 加大建设力度

全县应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项目。要继续贯彻落实自治区区、州、县关于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精神,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明确责任, 很抓落实, 真正把设施农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 抓出成效。特别是各乡镇在产前服务、产中管理、产后销售上要很下功夫, 确保新建温室的经济效益。

(二)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设施农业是种植业中增加农民收入最具潜力的产业, 但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农民资金短缺, 发展速度缓慢。因此要制定优惠政策, 完善补贴扶持办法,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将扶贫、以工代赈等资金捆绑使用, 政府、银行、企业、农民多方筹集资金, 落实建设资金, 从政策、资金、技术、土地流转等诸多方面, 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发展中, 坚持以农户、生产企业为主体的投资原则, 重点扶持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和生产企业, 进而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设施农业发展。

(三) 加强风险防范,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 也是一项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产业。如遇风、雪等自然灾害, 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切实加强风险防范, 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同时, 应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要尽早开办设施农业保险, 鼓励农户积极参保, 降低设施农业风险, 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 注重抓好示范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该县部分乡镇的地缘和区位优势, 选择沿路、沿市场的乡镇, 如清水、芦草沟、惠远、三宫、伊车等乡镇, 在现有设施基地的基础上, 进一步做大做强设施农业基地, 巩固和提高现有设施农业生产。

(五)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中介组织的作用, 推动蔬菜产业发展

蔬菜经营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或协会队伍是连接生产与市场的纽带, 大力扶持和培育中介组织或蔬菜专业合作社, 有效地树立蔬菜品牌, 促进产品销售, 信息传播和蔬菜生产效益的提高, 以此来做大做强该县蔬菜产业。

(六) 建立与健全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机制, 加强生产基地和流通市场监管

包括蔬菜农药残留抽检与公示制度、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业生产基地环境保护监测体系。规范生产过程监督、加大技术指导服务,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管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进一步加大推行品牌认定力度。同时要提高蔬菜档次, 达到绿色无公害, 使蔬菜生产、储运、包装、加工等水平达到出口标准, 并做好外向型农产品品牌, 依靠品牌闯市场, 依靠品牌提高效益。

(七) 要切实解决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下大力气引进、培育技术人才。业务技术部门切实搞好技术指导, 物资供应, 促使农民种植技术不断提高。重点组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管理者对新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 加强对设施农业生产者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尽快掌握设施种养技术、管理技术, 真正成为设施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 行家、甚至专家, 指导和帮助农民, 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发展设施农业。

(八)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设施农业科技管理水平

应经常举办设施农业专题培训班, 拓宽培训普及面。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 现场指导, 对乡镇、村进行短期或集中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带领广大农户参观学习典型设施示范户, 不断提高其技术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汇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 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高效型产业。通过对新疆霍城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笔者认为发展设施农业不仅成为该县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促进该县农业综合生产力, 进一步发挥和扩大设施农业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发展设施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曹金芬《新疆设施农业发展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新疆农业科技2007年第3期

【2】欧兴江, 毕惠英《浅议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新疆农机化2008年第5期

【3】孙军利, 赵宝龙, 张虎平, 樊新民《新疆设施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08年第2期

【4】孟梅, 吴正平《新疆伊宁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思考》[J]实事求是2008年第4期

8.新疆奶业发展思考 篇八

0引言

始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虽源于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供需结构等因素,但其影响到全球经济的方方面面;深刻到世界各国各个地区,所有行业,所有区域几乎无一幸免。中国房地产市场经过2006至2007年火爆后,到2008年初房地产业黄金时段的结束,一个冬季到了。新疆和乌鲁木齐房地产市场也深受金融危机影响。

12008年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

1.1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

1.1.1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持续下降2008年1—12月,全国商品房和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9.7%和20.3%;销售额同比下降19.5%和20.1%(这是近年来两项指标首次下降)。到08年下半年形势更加严峻,7002月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幅度逐渐增大,7月下降幅度为10.8%,12月下降幅度为20.3%;下降的省区,上半年共16个省区下降,到12月竟达到26个;其中北京、上海、福建、新疆等省(区、市)同比降幅均达20%以上;北京、上海降幅更是高达40%以上。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时快速增加,2008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21.8%,并且下半年空置面积增长更快。

1.1.2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指标明显下降2008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数量增幅同比下降9.3%;土地购置面积和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同比分别下降8.6%和5.6%;房屋新开工面积增幅大幅回落17.1%。这些走势指标的下降,将对投资规模和GDP增长及相关行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1.1.3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日益紧张受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2008年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增速较上年大幅下滑35.5%,自3月份以来更是明显。例如,2008年定金及预收款由1—2月同比增长35%逐月下降到1—12月同比下降12.9%;个人按揭贷款由1—2月同比增长30.1%,逐月下降到1—12月同比下降29.7%。同时,由于银行防范风险和全社会银根紧缩,国内贷款由1—2月同比增长36.9%逐月降至1—12月的3.4%;银行贷款更是由38.3%降至1—12月的10%。加之其它资金来源收紧,许多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日益紧张,部分正在开发的项目难以维计。

1.1.4商品房销售价格逐步下降;降价风波由局部向全国扩散2008年全年商品房销售价格增幅逐月回落,到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1%,是多年来房价首次同比下降;到12月价格同比下降0.4%。其中新疆住宅同比下降0.8%;普通住宅同比下降0.9%,高档住宅同比下降1.1%。

在地域上,70个大中城市中,4月份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仅4个,到12月则多达55个,占全部测试样本城市的近80%。房价下降风潮由南向北自珠三角一长三角一环渤海地区呈依次推进和由东向西递进的规律。

1.2新疆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受国际和国内双重因素作用,新疆房地产市场在2008年发展严重受挫,下行势头明显。

1.2.1房地产开发增速明显降低商品住宅施工和竣工面积增速回落2008年1—11月,自治区完成房地产投资增速较07年同期下降11.2%;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速同比下降17.2%;住宅竣工面积同比下降0.3%。降幅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受滞后效应作用,下半年降幅显著偏高。

1.2.2土地购置和待开发土地面积减少,商品房空置面积大幅增加2008年由于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和银根收紧,企业资金紧张,新的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13.4%,待开发土地面积下降13.2%:商品住宅空置面积同比增加32.6%。

1.2.3商品房价格涨幅回落,销售额继续萎缩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幅度回落,以乌鲁木齐为首的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逐月回落,11月乌鲁木齐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2%。同时销售额却迅速下降。1—11月,自治区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和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分别下降23.4%、15 3%和24.5%。

22009年1—4月新疆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

受国际金融危机特征蔓延和全国房地产市场惯性低迷的影响,新疆房地产投资和新增规模依然呈回落走势。但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自08年底以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税收优惠等积极因素推动下,2009年1—4月,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开始释放,市场供应量有所增加,房地产市场销售量价市场,呈现出好转的势头。

2.1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①商品房销售恢复性增长;②房价止跌回升,资金回笼明显好转;③竣工面积明显增加。

以上三方面反映出今年1—4月新疆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同时,负面因素依然存在。

2.2房地产市场依然面临较大压力①房地产投资大幅回落;②房屋施工和新开工面积减少;③土地开发和购置面积减少,商品房空置面积持续增加。

3对新疆房地产发展的若干认识

3.1有利条件

3.1.1新疆位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地产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发展较慢,目前仍处于初一中级阶段,房地产市场发育尚不够成熟。独特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资源附社会经济和人文社会背景,使新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购买力依然与东部地区有明显差距;但经济发展增速较快,市场潜力巨大,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和油气资源开发与深加工,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与精加工,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会使新疆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房地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是良好的。

3.1.2新疆产业发展与国外,尤其欧美发达地区的联系性较东部地区弱,因而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程度较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较低,并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房地产市场规模相对较少,“船小好调头”,在受到金融风暴影响后,企业回暖难度较小,回升速度较快,今年1—4月的市场运行势头亦表明这一特征。

3.1.3固然在2005—2007年,乌鲁木齐房地产价格增幅在全国前列,但那是在低价基础上的增长,是增速快,但房价在全国乃至西北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今后房地产价格依然有一定上升空间。同时,刚性需求目前释放很不充分,仍在探索阶段,一旦宏观经济面好转房地产市场会较快整体转好。

3.1.4在地域上,乌鲁木齐作为首府,依然是自治区房地产发展的核心区域,同时,随着乌一昌(乌鲁木齐市一昌吉市)一体化进程,给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同时,石河子、库尔勒、喀什、伊犁、库车房地产发展的中长期前景良好。

3.2不利条件

3.2.1经济适用房和集资建房将占据市场一定份额约50%,这部分人将减少对商品房市场的依赖,在2009—2010年影响较明显。如何消化现有存量和进一步打开市场局面,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9.新疆奶业发展思考 篇九

长治久安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明确作出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为此,笔者就全面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跨越式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和全国其他省区一样,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进入了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当时,各种建设项目都由国家按计划统一组织实施,新疆和兄弟省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虽有差距,但尚不明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东部沿海地区,在地利和政策的双重优势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而新疆地区,虽然纵向比较成绩显著,但和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却在日益拉大。显而易见,新疆已经成为全国经济的“短板”之一。也就是说,没有新疆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快新疆跨越式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跨越式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继续和升级

从2000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以来,已经10年了。在此期间,“西气东输工程”把新疆塔里木的天然气输送到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年输气12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2009年开始,煤炭的开发被迅速地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除了大量的原煤东运外,还新建了许多电厂和化工厂,完成以煤换电,实现西电东送,以及将要进行的以煤制油、以煤制气等等项目。这样,以输油管道、输气管道(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和输电线路,从空中、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的能源大通道,将使新疆和从国外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的东部地区,其总量目前以数千万吨油当量计,将来可能以数亿吨油当量计。

(二).跨越式发展已拉开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

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后,19个对口援疆省市迅速行动,深入受援地区调查研究,落实建设项目。神华集团公司、鲁能集团、兖矿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网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中国庆华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公司、内蒙古伊泰集团、湖北宜化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已经在哈密、吐鲁番、准东、伊犁、库车、拜城等地投入开发建设,许多对口援建项目也一一相继开工,顺利地拉开了跨越式发展的序幕。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会有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高潮中来。

二、跨越式发展应与以下四个方面结合起来

(一)跨越式发展应与新疆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工业化的过程,是技术革命和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其核心是科学发展。所以,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就是以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依托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的目标下,实现地区生产力的迅速扩大和地区生产布局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跨越式发展成为地区长治久安的物质前提。对此,可否结合以下两点考虑:

1.在产业结构上。一要确保基础产业,即确保绿洲农业的稳定发展。绿洲农业是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绿洲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关系到地区轻纺、食品等工业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二要优先发展“先行”产业。“先行”产业包括交通、通讯、电力、城市公用设施和民生工程等。之所以要给予优先发展,正是根据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上的超前特点决定的。因而,上述产业的发展应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同步或适度超前。三要以循环经济理念,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即能源工业和能源化工(包括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等清洁能源)。这是新疆优势资源条件和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必然过程。但是,为了防止“一枝独秀”,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引导、政策驱动并重的原则;坚持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和引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电子通讯、环保、节能、节水等新兴产业。相应地协调发展轻纺、食品、商贸、物流、服务外包、文化旅游等等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人口,满足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相关产业。只有在产业结构和产业转换上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原则,才能保证地区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良性循环。

2.由于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地区的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也随之加快。因此,城镇用地、工业、商贸、交通等等产业的用地将日益扩大。所以,首先要从规划上调控好农业、城市(镇)及各行各业的用地比例和合理面积,保证农业用地的基本红线。与此同时,要保护好有限的绿洲面积和有限的水资源,确定工业、农业(及其内部林、牧、渔、瓜果、蔬菜等等)及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的用水比例,统筹维系绿洲的每一条河流(上、中、下游)的合理用水、协调用水,才能保证地区城市化和城乡统筹的发展,进而逐步形成“一圈”:乌鲁木齐及其周围昌吉等市县所形成的乌鲁木齐都市圈;“两带”:即兰新铁路东起哈密、西止阿拉山口东西一横的城市(镇)带和南疆铁路北起乌市,库尔勒、阿克苏、喀什至和田的北南一竖城市(镇)带,以及伊犁河沿线、奎屯、乌苏、独山子、克拉玛依等若干城镇群。从而呈现出一个生产力分布和城市分布的“T”型格局。

(二)跨越式发展可与全区的扶贫开发结合起来

新疆地区的贫困面较大。2008年,全区有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其中有27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扶贫开发的任务非常艰巨,直接关系到全区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一要以改善民生、提高各族群众的社会保障,实施全覆盖的有关民生工程,以此作为跨越发展的和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要制定全区层面的扶贫措施。如:项目扶贫,以项目带动贫困地区;科技扶贫,以引进实用技术和对贫困地区群众进行各种技能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一门致富的技能,从事工业、商贸、旅游和一些具有地区特点的种植、手工艺品等等的开发。三要加大对南疆三地州重点扶贫地区的力度,出台更加优惠的工业发展政策,吸引发达地区的工业项目落户。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模式,对农、畜、林、果、手工艺品进行深度系列的加工,延长其产业链条,增加其收入水平,从而让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感增强,促进全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跨越式发展应与我国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起来

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通过跨越式发展,尽快形成比周边国家明显的发展优势。只有把新疆构建成中亚地区开发开放的经济高地,才能形成一泻千里的向西开放态势和能量(请参见《新疆社科院“要报”》2004年第6期)。所以:一要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政治经济保证和互利合作的功能,利用新疆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面向全国、服务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广大地区,实现双边、多边的经贸合作、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二要加快新疆与周边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能源及其通道的合作开发建设,形成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加强上述地区紧密联系的交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管道、航空)、通讯网络、产业对接的合作建设,加强与上述地区国家的工业、经贸、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开放交流,构成多条能源、矿业、经贸、产业、生态、交通的国际大通道。三要以乌鲁木齐空港和沿边市县的陆港的加工基地和转口功能,建立自由贸易区,发挥产业、信息、经贸、金融、物流、服务的多种平台作用,使新疆有可能成为源源不断的出口数量多、质量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为此,建立北疆铁路(和南疆铁路)两个合作开发区和“筹建上海合作银行的建议”,以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撑,为我国向西开放创造良好的资源互补和互利多赢的经济环境。

(四)跨越式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结合起来

新疆是干旱地区。沙漠和绿洲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中的一对被此消长的矛盾统一体。但绿洲是干旱地区人民经济活动的载体:居民、村落、乡镇、城市聚集在绿洲之中;农业、工业、商贸、文教、交通等等也要以绿洲为基础才能进行。今天,在工业文明不断地向全球推进的催动下,新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始终把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如:

一要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与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建设同时并进,从而防止开发地区的沙漠化和盐碱化。因此,一定要保护和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和绿洲资源,尽可能地节约用水、节约用地。要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扩大绿色植被,增加绿洲面积。

二要规划城市(镇)布局,控制城市(镇)的大气、水质、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污染,发展绿洲城市生态经济。同时要运用绿洲生态系统相互协调、补偿及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发展绿洲农业生态经济。三要通过在科学技术进步中,及时地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治理沙漠,让沙漠长出为人类可以利用的绿色植物,不断地满足和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所以,为了保证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筹划一些重大的调水引水工程。只要我们有经济合理的引水路线,有丰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如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出境河流)都应尽早地列入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三、“长治久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长治久安”的现实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千年来,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就在这块辽阔的大地上生息繁衍,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各兄弟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一些矛盾,但这就如同一个大的家庭、兄弟之间偶而出现的一些不和睦的现象一样,都是这个家庭内部的一些矛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地同一切妄图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2009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7·5”乌鲁木齐暴力恐怖事件。

常言说:痛定思痛。今天我们需要做的事:一是要全面分析、深思总结;二是要研究对策,“亡羊补牢”。

显而易见,“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一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关系子孙后代的战略工程;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百年大计。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长治久安”是跨越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互为因果的。我国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凡是经济繁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之时,就是国家和社会最稳定的时期,史籍中所谓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记载,无不说明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所表现出的长治久安景象。所以,跨越式的发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发展,而是要有重大突破的超常规的发展。也就是说,新疆必须要有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长速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赶上和达到全国发展的水平,实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三)“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任务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指出:“新疆还存在着分裂势力分裂祖国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进行。”所以,要实现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上述目标任务,就要从“确保在解决制约新疆发展和稳定的根本性、长远性、基础性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而要实现上述重大突破,不仅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还涉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等方面。

因为,这一问题,犹如大家熟知的一句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说跨越式发展,在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支援下,十年左右的时间,可以使新疆的面貌焕然一新。那么,长治久安则属于“百年树人”。有道是:“教书容易、育人难”。如何才能长治,怎样才能久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为表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相辅相成的。长治久安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在于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育人”工作。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深层次的、多学科的问题;也是一个难度较大、难点较多,需要从理论到对策给予回答的问题。如:

一要对国际环境方面的一些动态进行及时的跟踪分析与预测,从而把握住国际环境的变化、动向和影响。

二要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民族宗教方面的一些政策,加强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团结的相关理论、政策与实证研究,从而为地区的社会稳定,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理论依据。

三要从司法保障方面完善、制定各种应急预警方案、突发事件的机制和对策,以便为一些不可预见的偶发事件提供法律、法规体系。

四要加强文化教育和思想宣传工作,培养爱国主义、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如:对幼儿、青少年进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地方史以及文学、艺术等等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为全国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大团结提供丰沛的精神源泉。

上一篇:年人事工作总结安排下一篇:自动化设备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