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文献综述(共8篇)(共8篇)
1.企业文化建设文献综述 篇一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陈清辉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最有力的、最长效的平台。因此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个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进行理论铺垫。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绩效;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企业文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迪尔和肯尼迪把企业文化整个理论系统概述为5个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生活信念、企业风俗、习惯的总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企业不断发展和革新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在不断的发挥它那独特的影响力。同时随着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相关的企业文化理论也呈出不穷的涌现出来。作为企业文化的精华集成,企业文化理论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丛林理论等的不足,强调了“软”、“硬”结合的最佳管理方式,把管理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学者们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显著。
一、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研究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 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能力》中提出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成果,学者们在这方面做的研究不少。
在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方面,汪凤桂(2009)[1]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致性机理分析表明,企业文化通过内部化为员工的行为理念,进而影响企业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行为能力,进而对竞争力的形成产生作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也指出,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是企业差异化战略实施的结果,其目的都在于提升企业的个性化特征,但这二者的作用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重点是培养良好的员工行为习惯,降低员工之间交往成本;后者的作用则是使其顾客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识别本企业,进而获取更多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王德胜、辛杰(2009)[2]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契合度。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文化水平的提高将会带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加。陈光(2010)陈光.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的实证研究证明我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八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是3.5年,造成我们企业寿命如此之短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原因主要有研发能力底下,管理能力不高,产品质量问题多,战略定位不明确等。要想培育和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提高管理者的战略意识,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组建优秀的职工团队和合理的管理结构,集中资源专注一个领域的生产经营,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等。
二、企业文化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学者们对企业文化与绩效研究多是实证研究,内容包括了企业(组织)绩效、创新绩效等几个个方面。
朱瑜等人(2007)[22]以198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文化、智力资本及组织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官僚型文化对结构资本具有显著正面影响,创新型文化和支持型文化对人力资本具有正面影响,而关系资本仅受到支持型文化影响;人力资本能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及成功新产品/服务绩效,结构资本有助于市场绩效提高,关系资本对市场绩效、人力资源效能及成功新产品/服务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企业文化、智力资本和组织绩效的关系链中,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Niki Hynes(2009)[3]用新的复杂关系建模方法研究企业文化、战略定位与企业绩效,这种复杂的生化模型作为管理结构建模的替代方法,可将其纳入到组织内部结构改变中,回顾两个完善的管理概念(战略定位和企业文化),并讨论两者在结构上的异同点,发现企业文化对战略方向/经营绩效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组织企业文化在市场导向/企业绩效间关系的中介变量,然后对传统简单模型的代表性和他们对处理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变化的限制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个基于酵素作用机理更复杂的模型。刘志雄、张其仔(2009)[11]从公司层面、员工层面、社会层面界定文化强度,采用财务指标企业总资产盈利率来衡量企业绩效,并加入企业规模、企业成长年限、企业资产负债率和成长性等控制变量,收集了321家上市公司的相关资料,对企业文化对公司绩效影响进行分析、检验和解释,发现企业文化对
公司盈利水平均有显著的正影响,即与文化弱势企业相比,文化强势企业通常拥有较高资产回报率;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与成长性指标与公司盈利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朱兵等人(2010)[5]选择江苏、安徽、浙江三省182家高新科技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企业文化、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官僚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直接显著影响,也不通过利用式学习间接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支持型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显著影响,而且还通过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分别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显著影响,同时还通过探索式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间接影响;组织学习包含的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均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直接影响。
三、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在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研究上,梅强,孙旭雅(2010)
[7]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前人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影响的理论研究指导下,从三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企业文化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路径,提出了凭借企业文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相应对策,即:(1)从观念上提高员工企业文化意识,树立正确人才观;(2)从制度上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3)从实践中培养中小企业特色文化。
闫庆收,孙福田(2010)[8]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引导和企业安全生产运营的作用、对员工日常行为的约束和引导及对职工凝聚激励的作用,以及企业文化在企业人员招聘、人才培养与开发、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留人方面的作用,强调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要靠企业文化来指导,而人力资源管理反过来又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
四、未来研究展望
(一)加强对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目前对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促进作用,以及它们之间机理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在这方面的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未来要加强对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二)对发展性企业文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深入研究
相关文献就发展性文化和人力资源系统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讨论较多,而发展性文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应该远比前人所研究的复杂。目前研究中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第一,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一致性的概念没有充分地阐述,对其内涵存在不同的理解;第二,当前的研究在理论模型分析和方法的应用上没有统一;第三,发展性文化可能与人力资源的其他实务存在交互作用进而产生不同的组织绩效。对以上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发展性文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三)加强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本土化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定量的、实证的研究主要是以国外企业为样本,以国外环境为背景环境的研究,以我国企业为样本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非常少见。因此,发展在中国环境下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大方向。
(四)关于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研究方向
1、开展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动态研究
以往研究基本把企业文化看成一个稳定因素,很少注意企业文化的变化过程。从发展的角度看,可将企业文化看作动态的因素,研究变化过程中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
2、研究中国环境下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国外在企业文化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比国内研究成熟,但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其成果难以移植,适用于中国环境的研究还很缺乏。未来的研究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应以中国环境为背景,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
五
当今世界,开放与竞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说,前20年企业间更多的是某种单一的、表层的优势之间的对比与打拼,那么,今天,是否能够通过对企业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的灵魂,是区别于竞争对手最根本的标志。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保证企业绩效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企业绩效从表象讲来源于卓越的管理,而从根本上说则来源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越好,管理的成本就会越低,管理的效率就会越高,企业绩效也会因此而增长。
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他不是一个抽象的自然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有一定意褒、信仰、价值观念的人,这正是人力资源区别于物力、财力及自然资源的显著特征。也就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对的是社会化了的人。
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的这两个方面,双向生成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结束语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有些物质资源也许会枯竭,惟有文化生生不息。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企业文化会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只要做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建设出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一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分析时代需要,考虑文化背景,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视角,有利于推进对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从而积极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革新企业观念,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汪凤桂.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致性机理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0):157-159.
[2] 王德胜,辛杰.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126-128.
[3] Niki Hynes.Corporate culture,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New approaches to modeling complex relationships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9,(76):644-651.
[4] 彭红霞,达庆利.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系统、企业文化与创新绩
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292(4):100-105.
[5] 朱兵,王文平,王为东,张廷龙.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对创新绩
效的影响[J].软科学,2010,24(1):65-69.
[6] 田建文,田永新.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研究[J].商场
现代化,2007,(10):260-261.
[7] 梅强,孙旭雅.企业文化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路径
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5):125-128.
[8] 闫庆收,孙福田.浅谈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5):130-131.
[9] E W MacIntosh,Alison Dohtyer.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leave [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10,(13):106-117.
[10]胡玉成.培育文化软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胡玉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60
[11] 刘志雄,张其仔.企业文化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09,(2):108-112.
[12] 孙剑,薛惠锋,寇晓东.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10):182-183.
[13] 陈明,周健明.企业文化、知识整合机制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4):580-587
[14] Sjoerd Beugelsdijk,Carla Koen,Niels Noorderhaven.A dyadic approach to the impact of differences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relationship performance [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9,(38):312-323.
[15] E W MacIntosh,Alison Dohtyer.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leave [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10,(13):106-117.
[16] 田建文,田永新.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260-261.
[17] 彭红霞,达庆利.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系统、企业文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292(4):100-105.
[18] 徐向农.企业文化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7):118-120.
[19]张旭.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再造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77
[20]周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科技资讯,2010,(1):156
[21]李桃,王志刚.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9]
[22]朱瑜,王雁飞,蓝海林.企业文化、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5):952-958.
导刊,2009,(11):32-33
2.企业文化建设文献综述 篇二
关键词:企业并购,文化整合,文献综述
一、文化整合概念的界定
何为文化整合?从已有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整合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学者认为文化整合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如Nahavandi﹑Malekzadeh(1990),从一个较为宏观层面进行了定义,认为文化整合是双方企业互动的过程。廖泉文、李鸿波(2003)谈到文化整合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当中将相异或矛盾的文化特质在相互适应、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协调的文化体系,强调了文化整合最终的一个和谐状态。另一类学者则认为文化整合是两种文化相互碰撞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如齐艳秋(2001),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进行了理解,认为文化整合既是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文化再造和文化创新的过程。李建华(2000)认为所谓“文化整合”即指将不同文化质,经过合并、分拆、增强、减弱等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质。
二、文化整合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化整合是影响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国外学者在20世纪80、90年代已提出了这个观点,如Shrallow(1985),Toby J.Tetenbaum(1999)等。从国内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都赞成这一观点。张藕香﹑章喜为(2003)认为并购后的整合决定了企业并购的成功与否,而在整合的过程中文化整合是关键。张利萍(2012)谈到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碰撞会给整合工作带来巨大的阻力,若不能有效地整合双方的企业文化就很可能导致并购的失败,因此,确保并购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文化整合。骆金珏(2014)从员工﹑制度规范﹑企业并购战略目标三个方面阐释了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行为成功的关键。李雅霖(2015)提到各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公司职员会习惯性地根据固定的逻辑思维来分析和处理问题,这将导致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而文化整合能够处理好管理与文化之间的矛盾,这是企业成功并购的关键。
三、文化整合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企业并购文化整合不仅面临着企业文化的差异,还面临着民族文化的差异;也存在企业尚缺乏对文化整合的重视﹑企业文化整合模式较为单一﹑员工参与度不高﹑文化整合流于形式的问题。
企业并购文化整合普遍面临着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差异(顾卫平﹑薛求知,2004)。孙亚东(2010)认为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两大类的文化差异,即民族文化差异和企业文化差异。李建民(2014)谈到双重文化的冲突可能会使文化的整合更为复杂和困难。康海燕(2010)结合多案例说明了双重文化差异给文化整合带来的挑战。张丽华、蔡宁伟(2012)依据企业生命周期和发展战略,剖析了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
企业尚缺乏对文化整合的重视﹑企业文化整合模式较为单一﹑员工参与度不高﹑文化整合流于形式是目前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周媛媛(2014)提到目前我国的企业并购大多只注重财务和资产整合,而常常忽视企业的文化整合。谢守忠(2008)和陈国平、景奉杰(2005)都谈到目前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单一,并购企业通常采用吸纳式的文化整合模式,强制性地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灌输给被并购企业。企业并购文化整合关乎企业并购的成败和效率,而文化整合的关键在员工的参与(崔影慧、刘笑笑,2012);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的目标和要求不能明确地传递给员工,容易导致员工对企业领导者产生不信任感而对整合计划采取不支持或低配合的态度(王昕宇,2011),这就造成了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员工参与度低的问题。
四、文化整合所带来的风险和冲突
不论企业进行横向并购还是纵向并购,由于双方企业的文化差异,在整合过程中难免会有碰撞和摩擦,这就会带来一定的文化风险和冲突。David and Singh(1994)对企业并购的文化差异及其风险因素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将其分为四类,即环境文化风险﹑组织文化风险﹑经营文化风险和跨组织文化风险。国内学者主要把文化整合风险概括为价值观差异风险、经营观念差异风险、经营制度差异风险和工作程序差异风险(侯学明,1999;尚宝明,2010)。Mirvis and Marks(1992)研究认为,文化冲突一般会经历感知差异﹑放大差异﹑典型化和压制四个阶段。并且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企业精神文化的冲突﹑制度文化的冲突和物质、行为文化的冲突。众多学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如范征(2000)认为形象冲突也是文化冲突的一种,并运用IBM的案例说明了形象冲突给企业并购带来的消极影响。郑宁﹑胡琳瑜(2004),肖智润(2011)等学者强调了人事冲突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冲突。
文化整合风险和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并购以及并购后企业的运转,基于此,众多学者对规避风险冲突的途径进行了探究。Cartwright and Cooper(1993)认为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并购企业若能较好地控制企业并购的规模和程度,保持被并购企业的独立性,则能有效地处理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化解双方的文化冲突。而从国内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加强文化适应性训练﹑重视文化多元化﹑进行跨文化培训是消除文化差异、降低文化整合风险、化解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张藕香,2003)。有学者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思考,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李琳(2011)考虑到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中,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政府的参与度和干预度还较高,所以争取政府支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能够有效地管控文化整合风险。崔影慧、魏娟(2006)认为在无形的文化整合过程中需要以有形的整合为载体,协调与其他整合工作的关系,有利于文化整合风险的控制。
五、文化整合模式
“七七定律”说明了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文化的整合。所以,企业要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关键在于选择合理的文化整合模式。Berry(1983,1984)为减弱文化冲突对文化整合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四种文化整合模式:融合、同化、隔离、混沌。这对后来的文化整合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多数学者都继承和沿用了这一观点(Haspeslaph and Jemison,1991;Nahavandi and Malekzadeh,1998等)。国内大多数学者都是在国外学者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补充,也有一部分学者在深入探究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如潘爱玲(2004)提出了融合、移植、渗透、嫁接和自主五种文化整合模式。张子刚等(2004)从企业文化的差异性与刚性两个分析纬度切入,对文化整合进行了探究,认为企业并购文化整合主要有冲突型、融合型、可塑型和摩擦型四种类型。徐学智(2012)在回顾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了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分离—渐进模式、同化—促进模式和渗透—融合模式三种文化整合模式。
综上,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已对企业并购文化整合开展了研究,在80、90年代相关理论已较为成熟,国内学者基本是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发展。从现有文献看,研究主题主要涉及文化整合中的文化冲突与风险、问题难点与对策以及文化整合模式等;在研究方法上,绝大部分的学者都运用了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的文献较少,综述形式的研究也只是对文化整合进行了较为宽泛的总结,聚焦度和深度稍显不足,并且实证研究方法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虽然由双方企业的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和碰撞难以避免,但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首先都应该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排斥或强制性地灌输。其次,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并购企业要适时适度地把握好整合的进度,为员工提供跨文化培训,鼓励双方企业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强文化适应性训练,提高双方企业对彼此的了解程度,从而减少整合的阻力,帮助企业顺利完成并购,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廖泉文,李鸿波.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动因、障碍分析及其模式选择[J].管理科学,2003(01):33-37.
[2]顾卫平,薛求知.论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04):2-7.
3.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篇三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最早的时间已不可考,根据学者田祖海在2005年提出的观点,早在19世纪晚期就出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1899年,美国钢铁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出版了一本名为《财富福音》的书,第一次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这一观点。在多年后的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正式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这一理论的提出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一直到1953年,Bowen 出版了一本名为《商人的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man)的书,企业社会责任才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被正式关注。近年来,对这一理念的争议越来越多,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CSR的涵义作出了阐述。
受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以Friedman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十分重视“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企业行为中的作用。他曾在1973年说过:“一个公司执行官的责任是为股东赚尽可能多的钱,只要他在游戏规则内经营。当一个执行官决定以社会责任的理由而采取行动时,他是在骗取其他人的钱:以更低的红利的形式骗取股东的钱;以更低工资的形式骗取雇员的钱;或者以更高价格的形式骗取消费者的钱。一个公司执行官的责任是履行合同所规定的条款。如果他不能以良好的道德心做到这一点,那么他该辞职并找到另一种方式去做好事。”从一方面来看,单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尽可能地赚取利润,努力实现供求双方资源的最优配置。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义务,最大化的财务回报才是他们的唯一目标。
显然,有很多学者不这么认为。以Carroll为代表的经济学者们不完全赞同前人的这一最大利益理论。他认为:“CSR是整个社会希望企业履行义务的总和”。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器官,企业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持续运转,不能只专注于个体的最大利益,相对地要承担除去经济责任以外更多的社会责任。于是,在1991年和1996年,他提出了一个被学术界广泛接纳的四维模型理论,也被称为“金字塔”结构理论。他将社会希望企业履行的义务,由低级到高级归纳为四个层面,包括:
1.经济责任。企业只有在维持自身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才会腾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其它责任,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2.法律责任。法律是社会关于对与错的法规集成,若将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比作游戏的话,那么法律就是游戏规则,若是企业触犯了游戏规则,那会受到来自管理员的严惩。因此,企业要保证一切行动都是在法律规范下进行的。
3.伦理责任。伦理虽然不像法律有明确的文字规定和惩罚措施,但是企业作为在社会上存在和发展的一份子,社会公众的影响必需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活动要符合社会主流伦理道德,才会被广大群众接受,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并发展下去。
4.慈善责任。一家具有强竞争力的企业,应该为社会、为社区捐献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不仅能树立企业的正面形象,同时对社会也有正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寻找到一个普遍被接受而没有人有质疑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实非易事,与其相关的观念和态度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因此科学家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还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而本文比较认同“利益相关者”这一观点。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法律上并没有严格的规定,那么既然这样,企业为何要如此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呢?换句话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是什么?有关这个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将这些观点进行简单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一类是被动承担的理论。详细说来,有以下几个:
①社会契约理论。Donaldson在1982年从社会契约传统方面考察了工商业与社会的关系。在洛克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他假设社会与工商业之间有隐含的社会契约的存在,而这一契约的存在,暗示着工商业对社会肩负有某些义务。因此,他与Dunfee提出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整合的社会契约理论(ISCT)”。这个理论包括对所有理性契约人有要求的社会宏观契约,和大量地方社区成员的微观契约两方面。
②最大化股东价值理论。在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企业的利润目标和其社会目标是冲突的、不可协调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数据表明,公司的社会责任和其财务绩效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有些学者就提出:在某些条件下,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有助于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企业花费一定的资源进行慈善和社会活动,不仅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反而或许能带来更多的利润。
③可持续发展理论。1987年,联合国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发表了一个命名为“Brutland Report”的报告。这一报告旨在寻求满足现在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尽管这个报告的初衷只包含环境的因素,但“可持续发展”这一论断的提出,给经济学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向。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因素考加以整合,从而为长期发展目标做出均衡判断。作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所有企业做出贡献,同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④战略管理理论。Porter and Kramer在2002年采用Porter模型来考量竞争环境领域的投资。他们认为,企业投资于慈善活动可能是惟一一条改善一个企业竞争环境的方式,而且通常能比单个的捐赠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当公司的慈善活动更靠近公司的使命时,它们往往比其他类型的捐赠创造更大的财富。
nlc202309012031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谨慎、理性地进行选择,决策者必须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具体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CSRO(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是指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和取向。Schon曾提出,领导人的价值观会影响到企业的道德环境,而企业高管的社会取向又很有可能是由他们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在相关学者的调查下发现,高层管理者越是重视经济责任,就越会忽略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也就是说是成负相关的;而CSRO与企业绩效之间却没有关系。他们还发现,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会影响员工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基层员工不如高层员工那样重视经济责任,但不同组织层级的员工在法律等方面的态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二)财务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似乎争议颇多。Mahon和Griffin在1997年统计了1992-1997年间的51篇论文,其中主张正相关有33篇,认为负相关的有19篇,无相关的有9篇。有人认为:企业财务绩效与其社会责任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还有人认为,不合法的表现或不承担社会责任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而我国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起步很晚,因此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供选择的样本量少,分析结果难免会带有片面性。并且,我国学者更多关注社会责任的披露,对其实际承担情况研究较少,难以说明问题。
(三)国家背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尽管如今的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但是国家背景不同、文化的不同也呈现出很大差异。Pinkston等人对7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CEO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国家的CSR符合Carroll的金字塔模型,但对于四部分的重视程度各有差异。Ramsamy和Yeung在2009年对中国的公司(主要是上海和香港)进行检验,发现结构仍然成立,但各部分的重视程度不同。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四)公司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公司特征包含了行业类型、公司规模、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财务杠杆等方面的内容,有很多学者选取其中一项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证明这些公司特征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例如:Ernst和Whinney提出公司规模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有正向影响。“消费者接近型”和“行业敏感型”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反应也各有不同。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效应
什么是效应?效应就是:作用、结果、效果;功效、成效(《牛津现代英语双解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中对“效应”一词作出了以下两个解释:①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如:热效应、光电效应、化学效应等。②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如:明星效应。结合效应的概念,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和带来的诸多效果即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思想理论的不断成熟发展,受不同经济思想的指导,对企业社会责任效应的的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以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为指导思想的效应研究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都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认为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本质上是一个生产函数。Friedman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作如下叙述:“在自由经济中,企业有且仅有一个社会责任——只要它处在游戏规则中,也就是处在开放、自由和没有欺诈的竞争中,那就是要使用其资源并从事经营活动以增加利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增加了经营成本,则这些成本会以较低的边际利润由股东们承担,或是以高价转嫁给消费者。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而曼尼认为,大公司管理者之所以支持企业社会责任,是因为他们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商人自愿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改善经济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我们追求的经济目标。
尽管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看作是获取利润的手段,但他们也意识到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改善企业发展的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而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即:拥有企业社会责任效应的。
(二)基于“企业竞争力理论”的效应研究
何为企业竞争力?即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培育自身能力和资源,获取外部可利用资源,并加以综合使用,不仅为顾客创造价值,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即是企业拥有的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产生赢利和得到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竞争力是还能够使企业形成并维持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企业竞争力理论”则是针对现实中企业间存在绩效差异以及产生差异产生的根源进行理论和实证的探讨中发展起来的。
Michel Ogrizek认为“那些将企业社会责任嵌入到策略制度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市场优势,还可以取得竞争优势。”随着公众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和社会责任投资的增加,更多的人接受“只有那些短期经济目标与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平衡的企业才能成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这一认识。另有学者 Ospel也早已研究并得出结论:“一个企业关注社会责任,其股票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世界经济论坛宣言,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沃利克(Henry C.Wallich,2003)也分析到,“现代公司追求的是持续生存,更关注长期的利益”。
所以,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考虑社会责任则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基于“与利益相关者观”的效应研究
利益相关者,斯坦福研究所在1963年对其下了最早的定义:“那些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组织将不复存在的群体”,到目前为止,可以查到的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将近30种。Subroto (2003)列出的企业应该承担相应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商业伙伴(供应商和竞争者)、社区、环境、员工、顾客、股东等。Clarkson (199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和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股东、客户供应商等)需求的能力。世界银行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关键利益有关者的价值观、关系、遵纪守法以及尊重社区、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利益相关者观”认为管理者应该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强调以多重价值最大化,而不单单是股东价值最大化。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效应,Dacin和Brown (1997)研究得出:“较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水平可以获得较高的企业价值,而且企业价值影响企业产品的价值。”Auger等人(2003)调查得出消费者愿意为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生产的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Mathews和Crawford (2001)在对消费者所进行的访谈和调查中得出“消费者更加关心公平和忠诚的价格而不是最低价”。基于“相关利益者观”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效应的实践更为丰富,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四、结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和现实社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逐渐受到了中西方学者的极大关注,提出了众多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整个社会责任的理论体系也逐渐成熟完整。但是,大多数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相关的理论数据研究仍需进一步的强化和深化。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4.企业并购文献综述 篇四
[1]魏江. 企业购并战略新思维[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 蔡宁, 何先进. 中美企业兼并动机的比较及启示[ J] . 经济理论与管理研究.
[3] 汤文仙, 朱才斌. :国内外企业并购理论比较研究,经济经纬,
年第05期
[4]陈传刚.: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北方经济, 年第4 期
5.企业盈利能力的文献综述(模版) 篇五
摘要
获取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也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目的。获利能力的大小显示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和企业未来前景的好坏。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赢利,增加盈利是最具综合能力的目标。作为投资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投资的回报率。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关心的是企业股息、红利的发放问题,对于拥有企业控制权的投资者,则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追求长期利益的持续、稳定增长。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本文献综述主要归纳有关论述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一、盈利能力分析的涵义综述
南开大学出版社,崔也光在2005年的《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内涵有阐述。他说,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本钱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
陈红权在《企业偿债与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说:“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高低水平来衡量。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所以,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进行总量的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盈利结构的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黄明、郭大伟在《浅谈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说,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利润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差。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无论是企业的经理人员、债权人,还是股东(投资人)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重视对利润率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二、有关盈利能力分析对象的综述
(一)洪国赐、卢联生著《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分析对象有全面的阐述: 1.毛利率是销售毛利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毛利率=毛利额/销售收入 毛利额=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所以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毛利率表明每一单位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可用于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的部分,它反映了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毛利率高,说明企业取得相同销售收入的销售成本低,销售利润高,获利能力强。毛利率低,说明企业的销售成本高,可用于抵补费用支出的能力差,销售利润少,盈利能力就低。
2.总资产收益率是息税前利润与平均总资产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综合利用资产获利的能力。
总资产收益率=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财务(利息)费用平均总资产=(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总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能力的指标,也是衡量利用债权人资金和股东权益获取利润能力的指标。总资产收益率高就说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高,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强。
3.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期末股东权益的比率,反映企业股东权益的投资报酬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末股东权益
净资产收益率是从股东角度分析企业盈利水平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高表明企业利用资本的能力越强,资本报酬越高,即对股东带来的投资收益就高,因此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盈利能力指标。
4.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期末股东权益总额与期初股东权益总额的比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股东权益总额/期初股东权益总额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反映股东投入企业资本完整性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小于1,表明资本减值。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表明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表明资本增值,股东权益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强。在实际分析中,还应考虑利润分配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张先治在《财务分析》一书中还对盈利分析对象还有所补充。
1、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
营业利润=销售毛利(或主营业务利润)-期间费用 营业利润率表明在产品销售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后的利润占有多少百分比。
2、经营现金流量净利率=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这个比率显示企业净利润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百分比。但是由于企业净利润不完全是由经营活动产生,所以它仅仅反映了一种比例关系。
3、现金流量净利率=净利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这个指标说明企业每实现1元的现金净流量所获得净利润的百分比。现金流量净利率越高,说明企业经营的效果越好。
4、现金获利率=净利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平均占用额
这个指标说明每一元现金及等价物可以获得百分之多少的净利润
(三)郭延琦在《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索》中提到以盈亏平衡点来考察企业的盈利状况
盈亏平衡点=单位固定成本÷(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这个公式说明了现代理财方法的一个秘诀:尽量使固定费用变动化,将有利于降低产品盈亏平衡点
(四)罗伯特 C 希金斯在《财务管理分析》中提出:通过利润结构分析企业盈利能力
1、计算《利润表》中每个项目的金额÷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
2、分析各个项目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是否合理?找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突破点。
3、计算以上利润的构成科目分别占此项利润的比率:每个科目的利润数额÷此项利润数额。
三、有关盈利能力分析方法的综述
穆林娟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列出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也称对比分析法,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指通过两个或几个有关的经济指标的对比,找出差异,研究和评价公司经营状况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主要有三种形式,即:
1、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借以考核有关计划完成情况。
2、本期实际数同上期实际数相对比,即纵向比较,借以了解有关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增减变化情况。
3、本期实际数与同行业公司的指标之间相互比较,即横向比较,通过横向比较了解公司之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差异。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以同一期财务报表上若干重要项目的相关数据相互比较,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评价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及公司目前和历史状况的一种方法,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由于分析的目的和角度的不同,比率分析法中的比率有许多表示形式。如仅从从反映财务状况的角度来划分比率,有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反映偿债能力的比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比率等。比率分析法具有计算简便、通俗易懂、可比性强的优点。但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对比项目的相关性、对比口径的一致性和对比标准的科学性。
(三)趋势分析法
是为了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原因、性质,帮助预测未来。用于进行趋 势分析的数据既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比率或百分比数据。
张金昌在《现代企业财务分析》中提到了下面两种方法:
(一)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因素分析法主要有: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等。
(二)图表分析法
图表分析法是指将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数字采用图表的形式列示出来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图表分析法具有一目了然、思路清晰的优点。严格来说,图表分析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财务分析方法,而是各种财务分析方法的直观表现形式,直观反映了财务活动的过程或结果,将复杂的经济活动及其效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图表分析法的运用基础范围和种类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四、有关盈利能力分析局限性的综述
简东平在《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改进的思考》中指出,财务指标体系自身缺陷。主要表现在:
1.当前的财务指标带有浓厚的政府考核色彩。由于财务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偏重于满足政府宏观调控对财务信息的需要,因而对这些评价信息能否切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未作充分考虑。
2.指标数值具有浅层次和一定的不可靠性。出于保护自身商业机密和市场利益的目的,企业公开于社会的各项指标数值通常仅限于浅层次、一般性的财务信息。同时,考虑到对市场形象的影响,并由于得到政府及其金融机构良好评价,企业往往还会对这些应公开的信息加不同程度的修饰。因此,投资者依据这些指标数很难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理财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者来讲,仅靠这些浅显的指标值同样也无法对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的实绩以把握,对企业经营者真正有用的一些深层次、涉及商业机密的、详尽的财务信息,则无法从财务标体系中找到,这势必影响企业借助财务分析手段,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分的作用。
3.在指标的名称、计算公式、计算口径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性;在分析时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等。鉴于以上原因,必须对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
李玉周在《企业活动分析》中也说明了盈利能力分析的一些局限性。
1、会计核算中的配比原则要求在企业在确认收入的同时要结转当期的成本、费用。因此,在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条件下,企业核算当期的利润只能基于已销售产品的收入和已销售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而对于未销售产品的成本则未纳入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核算,而是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存在。相应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时,多是以当期的经营收入比当期的成本费用来测算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强弱,由此所引发的后果则是可能与当期收入所配比的成本费用很小,而尚未实现的收入所承担的费用很大。这其中既有人为调节各期收入费用配比的原因,又有业务本身所自发引起的。
2、经济事项存在滞后性的特征。企业每年所参加的各种订货会所发生的会务费等实际并不能带来今年的销售额的增长而实际是带来明年的销售额增长,而会计上把当期所发生的各种期间费用都计入了当期的费用来进行核算。
3、从成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来看,企业的成本可分为可创造价值的成本和不能创造价值的成本两部分。可创造价值的成本是指该类成本的付出与企业的收入存在直接关系,顾客愿意为这部分成本支付价格,例如:企业的研发成本所带来的产品功能的增强,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使得产品的生产质量提高等;不可创造价值的成本是指该类成本对企业最终产品的价值形成没有影响,顾客不愿意为该类成本支付价格,是一种无效成本。
五、改进缺陷的综述及思考
王彤在《对财务评价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设置有关问题的探讨》中提出以下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改进。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分母是年末净资产,另一种分母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利润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即用后一种形式的计算公式更为合理。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末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计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进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末净资产更趋合理。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一般意义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获利能力。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与利息支出之和就更趋于合理。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
王化成.郭复初在《财务管理》一书中提出:
1、以基于事件的相关成本费用与非相关成本费用的财务分析来代替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期间应计成本和期间费用的财务分析。核算由于受到可靠性的,使得会计成本核算不能够体现取得与收入相关的全部成本,而是仅仅是与收入相配比的部分账面成本,而对于一些相关成本、机会成本并未纳入核算范围。此外,对于期间费用的核算,会计上并未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挖掘,笼统归入了发生当期,事实上存在许多本期期间的费用发生与本期的收入取得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下时期收入取得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有必要从当期收入取得的原因分析出发,用与当期收入取得相关的相关成本费用概念来代替应计成本和期间费用进行财务分析。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利润和费用进行重新定义,以便更好的进行财务盈利能力的分析和财务预测。新的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当期产品销售相关成本—机会成本+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当期期间费用—当期无关期间费用)—前期相关期间费用,新的成本费用=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相关成本+当期期间费用—当期无关期间费用+前期相关费用
2、从形成收入的原因出发,对企业的产品价值形成过程进行深刻反思,明确区分价值创造的相关成本和价值创造的无关成本,对利润与两种成本的关系区别对待。对利润/价值创造相关成本而言,该指标反映了顾客对企业投入的价值创造相关成本所创造的价值的认可程度,顾客对企业价值成本所创造的价值认可程度高,则该指标将较高,相应顾客对该项成本所创造价值的认可程度低,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也会偏低,该指标会偏低。由于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对于不同产品的顾客的关注重点不一样,对于同一类价值创造相关成本他们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大不相同。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对无关成本的控制效率,表明了企业在取得利润时耗费了多少的无关成本,为企业未来的成本控制指明了方向,该指标的数值越大,意味着在取得同样收入时,耗费的无关成本越小,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率越好,企业的盈利质量越高。改进该指标的努力方向主要是通过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进行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减少不必要成本的开支。通过收入/价值创造相关成本和收入/价值创造的无关成本两个指标,解释了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为考察成本费用与利润的关系,进行未来盈利预测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避免了因传统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偏低便认定企业的盈利能力的不强这样一种误区,避免了企业的经理人通过试图削减企业价值创造成本来降低该指标,损害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现象的存在。
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梅,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之我见[J]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3 [2] 刘永泽.会计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先治.财务报表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 罗伯特 C 希金斯.财务管理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第1版 [5] 张金昌.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 简东平,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改进的思考.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7] 郑雷.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J].经济管理.2004年03期.[8] 崔也光.财务报表分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9] 王化成.郭复初.财务管.北京:高等出版社.2000.第1版
[10] 王彤,对财务评价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设置有关问题的探讨.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11] 黄明、郭大伟,浅谈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林业财务与会计,1997年第3期 [12] 陈红权,企业偿债与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学术天地,2005年第4期
6.企业文化建设文献综述 篇六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金融环境;文献资料
一、前言
无论是在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产量较低,但企业量大面广,经营灵活,作为一个整体,在国民经济中是一支重要而又活跃的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受到资金因素的制约,资金的不足让很多中小企业步履维艰,同时缺乏科学的融资策略造成融资成本过高,效果不理想的后果,因此研究中小企业融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李世平(2004),指出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在迅速的增加,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金融抑制政策致使的金融资源体制内循环现象依然存在。很多企业对增量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广大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生存都受到了资金匮乏的威胁,正规金融的支持和金融深化改革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经济根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的失灵。市场太少或存在高度的非自然垄断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应选择培育出更多的市场来纠正市场失灵。另有些学者认为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交易成本高和信息的不对称。
制度因素分析认为,制度因素能影响到企业的外源融资,制度上的供给不足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外部条件。陈晓红,郭声琨(2006)认为,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金融制度约束主要有金融抑制、外生性金融成长和信贷紧缩。信贷紧缩,即经营贷款的金融机构提高贷款标准,以高于市场利率水平的条件发放贷款,甚至不愿意发放贷款,从而导致信贷增长下降,使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小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中小经济一时无法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求到
金融支持。在推行“赶超”战略的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支持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不具自生能力的重工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建立了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机制。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企业自身障碍分析理论认为,中小企业自身的条件及缺陷是造成其融资困难的最主要原因。俞建国,宋立(2005)通过对中小企业内生障碍的分析,认为“中小企业群体普遍的信用缺失,众多企业的产权模糊,以及由此引起的高风险经营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我国中小企业组织水平和产业水平的普遍低下增加了融资的风险及资金利用的低效,中小企业普遍低下的管理水平也影响了其良好融资信用的建立。从企业自身素质来看,以下因素对其融资有负面影响:
(1)企业的性质;(2)中小企业资金管理粗放,使用效率低,内部漏洞大;(3)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4)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现象严重;(5)多数交易无交易合同,不利于资金用途审查;(6)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研究。
对于融资策略的研究,有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的主要任务是以担保方式促使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资金是由联邦政府出资,国会预算拨款。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组成。创业板市场,对创业板市场运行机制最早进行开创性研究的是萨尔曼和伯瑞,在他们的论文中曾将创业资本契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业资本家和创业基金投资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另一方面是创业资本家和他们投资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
建立中小金融机构,林毅夫认为,现有的以四大国有银行和股市为核心的金融结构,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功能在于为实质经济的发展而服务,中国当前金融体系的改革,除了要解决现有银行的呆坏账和资本市场的泡沫及过度投机等诸多弊端外,这一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融资渠道多元化问题。
事实上,困扰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是多样的,单纯的从一个方面分析都难免偏颇,而应对融资问题的对策也要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策略。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层面的研究
目前,关于加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分析方面,一些学者基于转轨时期的公共财政定位,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税收环境以及金融政策方面等营造的对中小企业发展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上,旨在实现让市场逐渐占据主导以及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国际上比较通行和值得借鉴的做法来自于美国韩国日本以及德国等发达国家,日本及德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一定程度在于其对中小企业采取鼓励和刺激发展的宽松政策,大都是体现在宽松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健全完整的信用担保体系上,例如设计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率并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综合运用,针对中小企业设立专门的发展部门保护其发展以及建立专项基金保证其创业发展成熟各阶段的资金来源充足,这些在我国现阶段都是做的很不足而且改革比较有困难的地方。在以后的改革和发展中,很应该进一步地借鉴吸收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们自己所用。
陈敏等(2005)指出在美国有专门的小企业管理局想小企业提供30%的贷款担保,而日本则是世界上提供财政补贴最多的国家,每年实施200多项相关政策,德国也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科技自主的方式提供中小企业以资金。阎金明(2006)阐述到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的做法及经验通常被别国加以借鉴利用,美国英国分别设立中小企业署和中小企业局,韩国建有“信用保证制度”,都是在健全了法律规章后集中精力解决中小企业问题方面的经验。王建平(2004)阐述在世界范围内,实行增值税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小企业或是给予免税或是确定较低税率,如韩国规定对其销售总额适用2%的特殊税率,而我国台湾地区则是1%。陈敏(2005)建议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取消“计税工资”规定,而按实际支付工资金额税前列支,取消对公益性、救济性捐赠的限额。王建平(2004)建议将小规模纳税人工业企业的适用税率和商业企业的适用税率分别调低至5%和1%。而杨抚生(2005)建议小规模纳税人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适用税率分别调至4%和2%,同时建议逐步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另外建议在所得税方面支持民企高新技术的进步和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到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奖励也可税前列支。谭荣华、袁有杰(2006)建议简化税制、规范税费,建立包括税收、融资、中介等服务体系在内的发展体系,为其税收等提供优质服务。
刘相林(2005)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突出表现是无法提供有效足额的担保物和担保人,应设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融资担保机构,另外政府和金融机构要改变观念,给予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待遇。厉以宁(2005)提出应对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向消费型转变等方面给予税收优惠。阎金民(2006)建议逐步将民间借贷活动纳入规范轨道,承认其应有的地位以充分正确发挥其作用。中央财大《地下金融资本调查》课题组估计,截止到2006年6月,我国民间金融资本规模已是正规金融规模的1/3,要求推动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并建立相应的商业担保、互助担保为主体的民企信用担保服务体系。武军(2004)认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在其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通过贷款贴息、无偿资助等方式给予支持,还应主要由政府向其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并提供贷款担保。
四、中小企业自身融资策略分析
理论界也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策略及其实施作了研究。阎金民(2006)中,分析和研究了国外中小型企业融资策略,并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管理活动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他也指出国外的经验不能全部的照搬,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现阶段的经济形势进行创新。
刘炜(2006),系统的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析了出现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并重点提出了应对的策略问题。他提出,中小企业要立足自身,充分依赖自身条件,创设融资机会,进行企业融资,在融资方式上要多渠道,广范围的进行。
陆兴发和孙巍(2007),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与建议,而从企业自身应采取的对策包括:(1)进行股份制改造,健全治理结构。(2)提高中小企业的自身实力。(3)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诚信度。还提出了创新直接融资体系和完善间接融资体系的建议。
金德前(2007),指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的重心之一在于中小企业自我形象的塑造,要不断地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水平。同时也提出了中小企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除了目前的内源性融资和向金融机构贷款外,应积极吸纳民间和海外的资金。在民间融资上,可以通过个人担保或信用担保机构来获取。而在海外融资上,应积极吸取国外金融机构或跨国公司等其他方面的资金。
五、结论
综述所述,理论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性质和意义问题,也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以及融资难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但是,就目前而言,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而且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面前,我国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实施成功的融资策略更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李世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点选择[J],济南金融,2004.[2]陈晓红,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俞建国,宋立.小企业发展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J],2005.[4]李扬.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7.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文献综述 篇七
1.1 预算管理形成阶段
20世纪初, 标准成本制度及成本会计在企业内部的运用, 为企业推行预算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泰勒标准成本制的出现, 使预算可以通过实际与标准的比较来实施控制。美国企业最早开始应用预算管理, 1921年6月, 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和会计法》, 1922年, 美国著名学者麦金西在其《预算控制》一书中提出, 预算功能主要是将企业活动纳入统一的程序中, 同时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预算管理的形成[1]。20世纪30年代, 弹性预算法、盈亏平衡点分析法等新理论和新方法出现, 使预算管理得到很大发展, 这是预算管理受到会计理论及其他理论思想影响的结果。参与性预算编制方法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 它使预算编制更加接近现实。彼德·菲尔首先成功将零基预算法应用于公司费用预算的编制。
1.2 预算管理发展阶段
N.R.Baker等[2]构建了一种网络流程算法模型, 以最小的成本解决R&D机构资金在项目间的配置问题。M.Edgar Barrett, Le Roy B.Fraster[3]认为预算发挥计划、激励、评价、协调和教育等五种作用, 而各种作用之间的需求存在着冲突。其中计划功能与激励功能的冲突、计划功能和评价功能的冲突是主要冲突。Dunk A S, H Nour I[4]认为, 为了使预算目标更容易实现, 预算管理者可能出现低估收入、高估成本的行为。Chow C W[5]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员工在编制预算时容易造成预算松弛, 而且在采用松弛导向型报酬方案下, 预算松弛与信息不对称成正相关。
1.3 预算管理成熟阶段
Robert Rachlin[6]提出基于作业分析的作业预算法, 它不仅反映战略目标实现在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上的需求, 还反映作业活动为业绩提升所做的改进措施。Ka Plan, Norton[7]提出通过平衡积分卡将企业战略与非财务目标结合起来, 为预算在企业内部发挥有效作用提供新的途径。Jerold L.Zimmerman[8]决策和控制是预算的基本功能, 而这两种功能在企业具体实践环节很可能会造成功能冲突和失灵。Jeremy hope[9]在《超越预算》中通过对跨国公司进行广泛研究, 提出了改善企业管理的指导性框架。
国外学者对预算管理的研究“见仁见智”, 在预算管理案例方面的研究也往往各有特色。随着管理会计和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 西方学者逐渐意识到必须转变谋求短期利润的思维, 以战略为导向, 将新的管理思想与预算理论结合起来, 才能使预算功能重新焕发生命力。
2 国内预算管理的研究现状
西方预算管理在企业如何开展预算活动方面有很大的主动权, 而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依靠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 这是我国国有企业特有的制度安排所决定的。
2.1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研究
(1) 在预算管理编制方面, 牛艳丽[10]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简要概述了高校在省级部预算要求指导下编制预算工作的主要过程。马丽萍[11]认为在预算编制方面, 企业要以战略目标为引导, 采用动态化的管理模式, 预算编制要将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动态预算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徐霞[12]认为企业预算编制流程分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三种模式, 在全面预算管理五大功能理论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每种模式的优点和不足。薛绯[13]以战略预算的编制为探讨点, 认为要想实现战略预算的优化, 寻求预算编制的新模式, 战略预算编制必须与战略目标高度融合, 编制原则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编制方法要采用滚动预算法。
(2) 在预算执行和控制方面, 洪虹[14]总结了我国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认为预算执行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预算文化氛围, 强化预算管理的意识, 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减少预算调整的随意性, 提高预算控制的有效性。曹林凤[15]认为学者当前对预算管理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控制功能上, 预算的“计划”与“控制”在实际操作中很大程度上相互矛盾。隋敏[16]从预算文化的全新视角分析预算控制功能优化问题。鲍卫新[17]认为在衡量下级部门业绩时, 除了考虑员工预算完成程度, 还要分析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预算效果之间的关系。玉竹泉[18]通过分析预算控制和风险预警系统存在普遍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优化预算控制和风险预警的新方案。
(3) 在预算考评方面, 叶建芳[19]认为相比于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的预算弹性更大, 预算松弛和盈余管理是国有企业高管控制预算目标实现的两大手段。她通过收集上市公司公开的预算数据, 分析发现公司高管的变更程度与预算目标的实现呈负相关。谢志华[20]针对预算考评形同虚设、考评体系僵化等问题, 试图探索形成预算“陷阱”的原因, 并提出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再造流程体系, 依据责任的大小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预算考核中的缺陷进行彻底根治。谭鹏[21]认为平衡积分卡理论可以平衡预算考核中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体现了一种平衡观。陈朝[22]以中铁公司河南分公司为例, 分析对比“真实”导向性与“业绩”导向性预算考评制度, 提出在预算考评指标中引入激励系数和奖惩系数;以财务预算考评为主的指标中增加预算准确度。
(4) 在预算信息化方面, 黄汉玲[23]认为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资源, 提高企业预算效率。朱艳[24]认为ERP与全面预算的融合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提高企业竞争力, 实现企业各职能部门在预算控制、流程操作及会计核算方面的一致性, 在员工行为优化和组织关系调整方面发挥积极主导的作用。王伟超[25]认为从国内外知名企业成功的经验来看, 预算信息化系统在预算起点、预算方法和预算管控方面都更全面、更准确、更高效。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深度挖掘企业预算数据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快速整合有价值的信息, 为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保障。谭伟[26]认为预算信息管理体系必须与财务系统、计划系统、销售系统、采购系统、生产系统等相匹配。邬贵军[27]认为ERP和全面预算管理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探索了在ERP管理内容下预算过程的应用方案, 针对ERP在预算管理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2 全面预算管理实例研究
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28]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内企业预算管理现状进行调查, 调查主要针对五个方面:预算管理科学性的评价、预算编制工作的组织情况、预算编制的种类及方法、预算控制情况和预算调整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但是在预算管理认识和实务方面还存在一些盲区, 在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还有待完善。黎精明, 邱玉莲[29]采用“麻雀解剖”的方法对湘钢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进行绩效评价。杨晓冬[30]结合上海浦发集团预算管理的实际案例, 以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为基础, 探索了集团内部预算编制、控制、调整、考核策略。
胡恒刚[31]通过生产经营、资金收支、项目投资三方面, 探索中石化金陵分公司的预算管理策略, 指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尚未与EVA考核相衔接、预算松弛削弱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等问题。汪霞[32]结合A发电厂预算管理面临的困境, 通过分析ERP与预算管理融合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构建了一套有较强操作性的预算流程。陈秀兰[33]针对高校预算管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建议高校应推行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
郑大喜, 戴晓喆[34]通过介绍武汉某大型公立医院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 总结预算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有效经验, 认为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可以提高公立医院资金运用的有效行;消除预算管理中意识淡薄、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王慧聪[35]将平衡积分卡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研究中, 同时选取国美电器为例, 构思了平衡积分卡在国美电器预算管理中的运用。二者的结合有较强的互补性, 使企业战略管理目标与经营目标相一致, 为国美电器预算管理的应用提供很好的帮助。
8.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研究文献综述 篇八
关键词: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国际和国内都普遍面临的困境,也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都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企业通常没有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透明度低。因此,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根本原因。有效识别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要素,准确预测和度量中小企业贷款的违约风险,是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
一、企业违约和破产研究方法比较
(二)风险指数模型
Tamari(1966)引入风险指数模型研究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4]。他选取部分财务指标,根据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赋予权重;每项指标根据一定规则被赋予一个分值,合计得到表明企业信用风险水平的“风险指数”。每个企业的风险指数在0-100之间,分值高则风险小,分值低则风险高。Moses&Liao(1987)的风险指数模型则是通过单变量分析确定每个财务比率的最优临界值,高于临界值得分为1,低于临界值得分为0,将所有变量的得分简单相加就得到风险指数[5]。风险指数模型的优点是简单直观,但缺点则是主观性较强。
(四)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网络是基于简单的生物神经元模型的机器学习系统。神经网络模型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应用于企业违约和破产预测研究。Tam&Kiang(1992)通过与线性方法的比较,证明神经网络模型在企业破产和违约预测的准确性、适用性和稳健性方面都具有很好前景[9]。但Altman,Marcoetc(1994)已经比较了传统统计方法(包括线性判别分析法和逻辑回归法)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优劣,指出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存在着权重设置无逻辑依据和过度拟合问题[10]。石庆炎和靳云汇(2004)指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精确性要高于传统的判别分析法和对数回归法等信用评分方法,仅从预测精度的角度,人工神经网络法有优势[11]。但判别分析法和对数回归法的预测精度也在可接受范围内,能够准确的区分“优质”客户和“劣质”客户。
二、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实证研究
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贷评分卡技术开始被应用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信贷评分卡技术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技术,分析各种风险要素对贷款违约率的影响程度,度量和预测中小企业贷款的违约风险。
(一)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要素
由于认识到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与大企业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研究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在传统的财务要素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非财务要素的分析。如Edmister(1972)首次研究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时构建的分步式多元判别模型中包含的19个判别因素全部都是财务比率[12]。Altman&Sabato(2005)以美国WRDSCOMPUSTAT数据库1994—2002年的中小企业贷款数据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由于数据中没有包括定性变量,只考虑了反映企业流动性、盈利性、杠杆率、利息覆盖率和经营能力的五组财务变量[13]。但研究结果发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风险特征有显著的差异,传统的用于预测大企业违约和破产风险的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小企业。
Samolyk(2000)已经将可能影响中小企业贷款违约风险的要素分为两类:企业所有者的基本特征和企业的财务信息[14]。世界妇女银行在哥伦比亚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分支机构在美洲开发银行的资助下进行的研究项目中,根据重要程度列出了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的21个推断因素,包括:之前贷款的最长逾期天数、成为银行客户的时间、企业类型、申请人年龄、授信审批人员特征、电话所有权、家庭结构、企业成立年限、手头现金、分期还款期数、在目前居所居住年限、贷款逾期的期数、提前还款的期数、授信审批人员的经验、家庭经营的企业数、贷款申请与放款之间的间隔天数、总资产、偿还上笔贷款与申请本笔贷款之间的间隔天数、应收账款、房屋所有权、负债/权益比率。其中除传统的财务要素外,还包含大量的非财务要素,这些非财务因素还具有很强的重要性。
(二)对美国和欧洲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的实证研究
Altman&Sabato(2005)用逻辑回归法和多元判别分析法共构建了三个模型,对美国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逻辑模型的精确性显著优于多元判别模型。He,Kamathetc(2005)以美国1990—1998年场外交易市场数据为样本(该样本是包含破产和未企业破产企业样本各158个的对称样本),构建了两个逻辑模型,一个只包含财务变量,一个增加了非财务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包含非财务变量的模型对中小企业破产预测的准确性显著高于只包含财务变量的模型[15]。而Agarwal,Chomsisengphetetc(2005)在Samolyk(2000)的基础上[16],进一步将风险要素细分为5类:(1)企业主特征。包括企业主的信用得分、企业主抵押、支票账户的平均余额;(2)企业特征。包括企业信用得分、企业财产抵押、经营年限;(3)贷款合约特征。包括贷款金额、风险溢价、内部评级;(4)宏观经济特征。包括失业率和9各州的虚拟变量;(5)行业特征。98个两位数的SIC行业代码。以2000年1月至2002年8月间美国多家金融机构的31000多笔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为样本。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中小企业所有者的行为和中小企业本身的公司行为都是预测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的重要预警指标,但中小企业所有者的行为是决定中小企业贷款违约风险的主要因素。
Coravos(2010)以美国一家社区发展金融机构2002—2007年的530笔小企业贷款数据为样本,分别采用OLS、逻辑回归和多元逻辑回归三种方法对小企业贷款违约进行了实证研究[17]。创新之处是将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状况定义为三种:(1)良好。没有逾期记录;(2)中等。曾经有30天或60天的逾期记录;(3)差。即贷款逾期超过90天或企业倒闭。影响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要素分为4类:(1)借款人的特征。包括FICO信用得分、教育经历、管理经验、种族、行业分类、性别、贷款前的债务收入比、行业年限、收入、资产、材料的所有权、以个人名义还是以公司名义贷款、公司结构(公司、合伙还是独资);(2)贷款合约特征,包括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与基准利率之差、是否浮动利率(虚拟变量,浮动=1,固定=0)、贷款年限、担保形式(虚拟变量,小企业管理局担保为1,非小企业管理局担保则为0)、担保比例;(3)贷款人的特征,包括信贷员的能力、对资金的时间限制(即资金是否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借出,否则将被收回)、调整贷款的能力;(4)宏观经济变量,包括经济的最大变化(如最大失业率)、经济的平均变化(如平均失业率)、经济整体健康程度(如标准普尔500指数)。研究结果表明,FICO信用得分是有效的预测变量;企业经营年限和管理经验也是很好的预测变量,但经营年限对新成立的企业不具有预测性。
Kinat的研究报告中①,对2002—2007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担保的小企业贷款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主个人的信用积分、企业主的管理经验和企业经营年限是对小企业违约预测性最强的3个变量。而贷款金额、借款人的资产净值、贷款时预计的盈亏平衡点、年份、个人收入、贷款用途、担保比例、贷款时的负债/收入比率、企业主的股权投资、SBA类型、贷款时的个人债务/收入比率、借款人性别、农村/城市虚拟变量、企业类型(餐饮等)、种族等16个变量与贷款违约率的关系并不显著。
Lehmann(2003)以德国一家商业银行2000多笔小企业贷款的数据为样本,构建了两个逻辑回归模型,其中一个模型包含了定性变量,另一个不包含定性变量[18]。结果发现,只有定量因素还不足以判断小企业违约的风险,增加定性因素能显著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而Altman,Sabatoetc(2008)以英国2000—2007年间的小企业贷款数据为样本,用逻辑回归法建立了两个违约预测模型[19]。一个只包含了Altman&Sabato(2005)中的五组财务变量。另一个在Altman&Sabato(2005)的基础上增加了非财务的定性变量,实证结果也证实增加定性因素能够显著提高模型预测的有效性。
Luppi,Marzoetc(2007)以意大利一家商业银行提供的意大利市场上3900家年销售收入低于1000万欧元的中小企业贷款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似然比检验,从50个变量中选择了20个解释变量,包括盈利性、流动性、财务结构、规模和地理位置等[20]。以逻辑回归法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销售额、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利润率等与违约率负相关,财务结构和债务水平与违约率正相关。
Ooghe,Spaenjersetc(2009)用反映增加值、盈利性、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四个方面的8个财务比率建立了一个简单-直观(simple-intuitivemodels)模型,并用比利时1990—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21]。通过与传统的统计模型结果的比较发现,该简单-直观模型的预测结果同样有效,而且更加简单实用。
(三)对新型经济体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的实证研究
2010年开始,对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的研究逐渐由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扩展到新兴市场国家。
Lugovskaya(2010)以俄罗斯火花数据库收集的2000—2004年8967笔小企业贷款数据为样本,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研究[22]。将25个自变量分为五组,其中财务比率四组,包括经营效率变量2项、盈利性变量7项、稳健性变量5项和流动性变量8项。非财务要素一组,包括总资产、销售收入和经营年限等3项。采用最大方差主成份分析法去掉了相关性较强的部分变量,最终保留了11个自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性是最重要的判别要素,盈利性次之,企业规模和经营年限能够提高判别模型的准确性。
Gumparthi(2010)和Gumparthi&Manickavasagam(2010)都以印度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为研究对象[23]。Gumparthi(2010)采用普查的方法,通过对印度某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有从事建筑机械和商用车信贷业务的信贷人员和外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识别确定影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要素,根据调查结果给不同要素赋予适当的权重,最终建立了一个专家型的中小企业信贷记分卡系统。该系统从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判断,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要素分为四大类28种。其中,包括流动性风险要素5项;经营性风险要素11项;信用风险要素6项;市场风险要素6项。而Gumparthi&Manickavasagam(2010)以印度非银行金融机构2002—2009年度连续7年的数据进行了判别分析[24]。判别的要素包括客户历史、行业地位、与供应商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竞争情况、流动性、杠杆率、销售增长、PBDIT/销售额、DSCR(债务覆盖率)、诚信、家庭状况、财务状况、管理能力、管理承诺、连续性、雇员能力、内部控制、还款记录、合规记录等20项。
Wang&Zhou(2011)对中国的中小企业贷款违约进行了实证研究[25]。他们以中央财经大学民泰金融研究所提供的2004—2007年间的小企业贷款数据为样本,选择了涵盖流动性、盈利性、增长性、偿债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五大类的8个财务指标。反映中小企业和企业主特征的企业主性别、年龄、雇员人数、公司经营年限、与银行合作年限等定性指标。分别构建了只包含财务指标、只包含非财务指标以及同时包含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三个逻辑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同时包含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模型能较好的反映企业的违约风险;而财务指标中流动比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是较好预测的指标。
三、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研究评述
(一)研究方法
对于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的实证研究,采用的方法有普通的多元回归(OLS)、简单-直观模型、传统的多元判别分析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等。其中,逻辑回归模型的应用最广泛,因为它能有效克服样本的非对称性问题和定性要素的非连续性问题。实证研究也证实逻辑回归模型在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预测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最新的非参数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虽然在精确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的实证研究中尚未有应用的先例。由于其计算过程缺乏透明度,难以满足监管部门对于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模型的透明性要求而在实践当中只能作为逻辑回归模型的验证和补充方法使用。
(二)样本选择
对于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的研究,要早于中小企业信贷评分卡的应用。但大量的研究还是在中小企业信贷评分卡的推广应用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大量开展之后。其中以美国的中小企业贷款数据为样本的研究最多,其次是欧洲国家。2010年以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中小企业贷款数据为样本的研究开始出现。
由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具体数据属于各家金融机构的商业机密,外界难以获得。公开数据的样本量往往不足,难以满足构建信贷评分卡最低2000个违约样本的要求。假设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率为5%,样本总量至少要达到40000个。上述实证研究的样本总量均远低于该最低要求,还只是处于学术研究阶段。
(三)风险要素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风险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影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要素除了传统的财务变量以外,非财务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证明,对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预测,非财务的定性要素比定量的财务因素的作用更加重要(如He,Kamathetc(2005)、Lehmann(2003)、Altman,Sabatoetc(2008)、Wang&Zhou(2011)等)。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风险环境不同,不同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群存在差异,具体的风险要素也会不同。上述研究中由于样本数据的差异,导致可供选择的要素种类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并没达成统一的结果。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由传统的参数分析法拓展到人工神经网络法等非参数法。在实践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非参数方法虽然不符合监管部门的透明度要求,但可以作为逻辑模型等参数方法的验证和补充,对其结果进行检验和确认。
(二)实证样本的选择
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环境不相同,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也千差万别;即使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金融机构面对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也存在差异,影响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的风险要素也不尽相同。因此,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在建立中小企业信贷记分卡系统时都不能简单的套用已有模型,都需要在历史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对影响中小企业违约和破产的风险要素进行准确的识别与度量,建立能够准确反映自身中小企业客户风险特征的模型。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Beaver,W.FinancialRatiosasPredictorsofFailure[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66(4):71-111.
[2]Altman,E.I.FinancialRatios,DiscriminantAnalysis
andthePredictionofCorporateBankruptcy[J].TheJournalofFinance,1968,23(4):589-609.
[3]Altman,E.I,R.G.HaldemanZETAAnalysis:ANew
ModeltoIdentifyBankruptcyRiskofCorporation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77(1):29-54.
[4]Tamari,M.FinancialRatiosasaMeansofForecastingBankruptcy[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1966(4):15-21.
[5]Moses,D,S.S.Liao.OnDevelopingModelsforFailurePrediction[J].JournalofCommercialBankLending,1987(69):27-38.
[6]Martin,D.EarlyWarningofBankFailure:aLogitRegressionApproach[J].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77(3):249-276.
[7]Ohlson,J.A.FinancialRatiosandtheProbabilisticPredictionofBankruptcy[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0(18):109-131.
[8]Zmijewski,M.E.MethodologicalIssuesRelatedtotheEstimationofFinancialDistressPredictionModel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4(22):59-86.
[9]Tam,K.Y,M.Kiang.ManagerialApplicationsofNeuralNetworks:TheCaseofBankFailurePredictions[J].ManagementScience,1992,38(7):926-947.
[10]Altman,E.I,G.Marco.CorporateDistressDiagnosis:
ComparisonsUsing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andNeuralNetworks(theItalianExperience)[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4,18(3):505-529.
[11]石庆炎,靳云汇.多种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在中国应用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4(6):43-47.
[12]Edmister,R.O.AnEmpiricalTestofFinancialRatioAnalysisforSmallBusinessFailurePrediction[J].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1972(2):1477-1493.
[13]Altman,E.I,G.Sabato.ModelingCreditRiskforSMEs:EvidencefromtheUSMarket[R].2005.
[14]Samolyk,K.SmallBusinessCreditMarkets:WhydoWeRnowsoLittleaboutThem[R].FDICBankingReview,2000.
[15]He,Y,R.Kamath.AnEmpiricalEvaluationof
BankruptcyPredictionModelsforSmallFirms:anOver-the-counterMarketExperience[J].AcademyofAccountingandFinancialStudiesJournal,2005,9(1):1-23.
[16]Agarwal,S,S.Chomsisengphet.DeterminantsofSmall
BusinessDefault[R].2005.
[17]Coravos,A.R.MeasuringtheLikelihoodofSmallBusiness LoanDefault:CommunityDevelopmentFinancialInstitutions(CDFIs)andtheuseofCredit-ScoringtoMinimizeDefaultRisk[D].Durham,NorthCarolina:DukeUniversity,2010.
[18]Lehmann,B.IsitWorththeWhile?TheRelevanceofQualitativeInformationinCreditRating[R].2003.
[19]Altman,E.,G.Sabato.TheValueofQualitativeInformationinSMERiskManagement[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2008(40):15-55.
[20]Luppi,B,M.Marzo.ACreditRiskModelforItalianSMEs[R].2007.
[21]Ooghe,H,C.Spaenjers.BusinessFailurePrediction:Simple-intuitiveModelsVersusStatisticalmodels[J].TheIUP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2009(4):7-44.
[22]Lugovskaya,L.PredictingDefaultofRussianSMEsontheBasisofFinancialandNon-fiNancialVariables[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Marketing,2010,14(4):301-313.
[23]Gumparthi,S.RiskAssessmentModelforAssessing
NBFCs'(AssetFinancing)Custom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rade,EconomicsandFinance,2010(1):121-130.
[24]Gumparthi,S,V.Manickavasagam.RiskClassication
BasedonDsicriminantAnalysisforSM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rade,EconomicsandFinance,2010,1(3):242-246.
[25]Wang,W,X.Zhou.CouldTraditionalFinancial
【企业文化建设文献综述】推荐阅读:
论文正文、参考文献--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06-11
关于企业并购的文献综述07-22
企业礼仪与企业文化建设10-16
家居企业企业文化09-22
企业大学:企业文化建设的道场08-28
企业文化的定义和企业文化的特征是什么08-31
企业文化与企业成长08-29
品牌文化不是企业文化06-25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跨越发展06-21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