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抒情散文

2024-06-27

山野抒情散文(精选8篇)

1.山野抒情散文 篇一

《春天的山野》散文

我的老家住在秦岭南麓的一个小县城里,因为父亲今年年初刚刚去世,母亲年事已高,所以今年往来于老家和我的住处之间特别频繁,每次开车行走到秦岭山中的蜿蜒公路时,我总是要把车停下来,一个人伫立在大山之中,仰望着云淡天高,青山绿水,我时常会想,我到了老年如果能在这个地方有一个住处,再有一片可以耕作的田地,那该是多么的惬意!

当我看到眼前山中的一草一木时,我暗自在内心中钦佩大自然造就的这个世界,简单淳朴而又亲切和谐。

远方一棵棵青青的松柏把根扎在那悬崖峭壁之中,站立在大山之上,眨眼看去是一个个执勤的哨兵,威武而严肃,还有那些常年也不脱去衣服的青绿树木,点缀在偶尔的余光里,别是一番风景,慢慢地坐下来,刚刚返青的小草是绵软的,细看一下刚刚生出的嫩芽虽然看到叶面还有细细的绒毛,但是却又感到很坚硬,淡淡的青草香味涌入到鼻孔真有沁人心脾的感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植物也都纷纷地开放着不知名的小花,青青的.山坡上铺垫着一层淡绿的地毯,我就斜倚在山坡上,闻着淡淡的野花的香味,还有刚刚长出的艾叶草的味道,被春日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真想一直躺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中,脱去城市的外衣,接受大自然的洗礼,这是城市里永远也享受不到的另外一种幸福。

休息完之后,开着车继续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往家里赶去,眼前春日的景色有一种不可一语道破的滋味,往日在喧闹的城市里难得有一片安静的空间,而在这里我能听到山野中小鸟的翠鸣声,山中清泉溅落在旁边的岩石的美妙音符,这是大自然的旋律,在城市里从未有的感觉。

这就是大自然吗?这蕴藏着无数我们难以想象的美景,在我心中留下永远的印迹,在这里没有名利的纷争,没有烦恼和忧伤,没有人世间的种种不如意,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淳朴,那么自然和轻松。

过了些时日自己时常反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像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那样,不去刻意追求那些苍白而无实的名利,学会顺时顺势的自然中的一物,那样些许不会因为吃穿问题与人相比而去谩骂自己的无能,也不会因子女的学习问题而去责骂子女太笨,更不会埋怨自己没有一个有权有势的父母而懊恼,这一切都是自己给自己无形中套上的枷锁,不是吗?

快写完的时候,朋友发来一则短信说道,凡事不必苛求,来了就来了,遇事不要皱眉,笑了就笑了,结果不要强求,做了就对了,生活就是一种简单,心静了就平和了,不要去拒绝忙碌,因为它是一种充实,不要去抱怨挫折,因为它是一种坚强,不要去选择沉默,因为它是一种伤害,不要去拒绝微笑,因为那是你的魅力。看完这些,我觉得心里坦然了许多,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2.山野抒情散文 篇二

一、以读者的身份初读文本

抒情类散文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重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 阅读时应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慢慢走, 欣赏啊!”即读此类文章, 首先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 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读者, 以放松的心态去欣赏作品, 以获得最自然的阅读体验和最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种感性的阅读是进行抒情类散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文章当做教材去阅读, 必然会带上许多功利性因素, 从而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美, 影响对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二、以教师的身份再读文本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尤其是抒情类散文, 它是作者彼时彼地一种情感的迸发, 每一字每一句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可能完全地将文章“回位”, 但至少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为此,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性阅读, 弄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境。

1. 通过“文眼”来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理解抒情类散文, 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之“神”的“文眼”。“文眼”就是课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 它能揭示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 乃至一景一物。它有时显而易见, 有时则委婉含蓄;有时在篇首, 有时在篇末。解读时只要抓住这个“文眼”, 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了。例如《再见了, 亲人》中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再见了, 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这是全文的中心段, 也是全文结构的中心轴。全文围绕这个“文眼”, 描写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抓住了“文眼”, 理解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2. 凭借想象来感悟意境

在抒情类散文中, 作者往往运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 来创设特定的意境。作者在这种意境中,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娓娓道来, 表达其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在经意和不经意间, 作者会在文本中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空白, 是催生读者想象的空间。感悟此类散文的意境, 就要抓住文本的这些空白,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想象和补充。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就会品出其中之味, 获得艺术的享受。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 文中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大瀑布昔日的壮观。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意境开阔, 富有诗情画意。在鉴赏的时候, 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文中的世界;只有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三、以学生的身份三读文本

3.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 篇三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陈家富.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J].考试·教研版,2012(6).

4.那一朵山野小花精美散文 篇四

外出旅游时,我常常流连于那一朵朵山野小花。

没有人叫得出它的名字,指甲大小的花儿,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花瓣儿细小。星星点点的,开在那山坡上。游人如织,大家光顾着爬山,或者观云海,看大树。它默默地绽放着,即使没有人看它一眼,它始终就在那里。风吹过它,它摇摇头罢了;雨淋过它,它含着羞,带着雨滴,我见犹怜。谁怜惜它?也许只有我一人吧。它开在这里,多少年了?没有人过问。今年花开花败,明年到了春天,它又在那里,鼓起花苞,春风催开了花朵,默默地。也许有一天还会有圆眼睛、扎着朝天辫的小女孩路过这里,惊奇地叫着:“妈妈,小花!”这朵山野不知名的小花微微地点头致意,为她这无意的一瞥,为她这可爱的声音!它自有它的颜色,它自有它的气息,它自有它的姿态,不为任何人改变!

大学时代的那些事儿,如真似幻,模糊了岁月的.痕迹,留下了一些问号。我曾做过哲学家的美梦,皆因我勘不破人生的真谛,常常迷惑:我是谁?然而我终究是俗人一个,在做家教解决生活费的时候,我大概忘了哲学家的使命。课余仍然读一读弗洛伊德,想着我无法摸清潜意识的洪流,只能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做一些下意识的事,梦里还拍过女强人的连续剧,大概受了台湾某个作家的小说《女强人》的影响,很渴望留一头披肩长发,这披肩长发果真留了四年。还借了康德的哲学著作《实践理性批判》,讲人的伦理规则是如何一善,艰深难懂,终于读不下去了,我慨叹:老头子果然是活得没趣,文字也这般刻板。他多少年坚持在18点钟出门散步,以至于成为了小镇的钟表。看来哲学太深奥,不是我等俗人所能参透的。不过倒是记得他留下的睿智之语:“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觉自己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做自己的帝王多好!有个性,康德!

我心仪的男孩有一天连叹两声:“你是我的女朋友!我的女朋友不漂亮。”我又是欢喜又是惊叹,原来男人要的仍是一副好皮相,面子好看啊。有一天,他问我:“你为什么不是一朵高贵的牡丹呢?”我为此苦恼了很长的时间,我该怎样修炼牡丹一样高雅的气质呢?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读书总可以培养一点气质吧。我成了“书痴”,借了很多书,中外名著,多是小说,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像小说一样丰富多彩。我在《飘》里读出了中产阶级小姐斯嘉丽的优雅,在《傲慢与偏见》中读出了伊莉莎白的理智,在《简。爱》里读出了自尊与高贵。原来漂亮的容貌不是高贵的通行证!我不再为自己平凡的外表而苦恼。我成了校报记者,发表了几篇文章,雁过留痕,纪念自己青葱的岁月。高贵的气质我没修炼到,男孩转身离开了。我叹息,我就是那朵山野的小花,没有炫目的花瓣,没有动人的身姿。做回一朵小花就好!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做不来大海的博大精深,莫若做一条小溪,鱼游浅底,风过微痕,虾蝶夕舞,蓝天映照,别是一番景致,总有人细细品赏。山野的那朵小花与小溪为芳邻,倒是高山流水一样的知己。

难在独处。古人告诫“慎独”,因为独自一人,没有窥探,没有戒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的放纵狂饮。 “我和你吻别,在无人的夜,让心独自迎接伤悲。” 一个人的伤悲。有“关西孔子”之称的东汉杨震,淡泊名利,到东莱任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为报答他的举荐之恩,深夜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见他,杨震怒置黄金于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无人知道呢?”人的私欲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最易膨胀。

物价飞涨,工作难做,诚信遭遇危机,信仰缺失的年代,人最易贱价抛售。信了人民币,常会忘了问“我是谁”。爱情迷失在高价房前,友情让路于商业陷阱。“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欢笑。”宝马香车的诱惑迷晕了牡丹花一样的脸。可我还是时时怀恋那山野的无名小花。摇曳也罢,默立也好,花儿总还是花儿,从前是,将来也还是。做好一朵花就行。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亚圣乃质性至刚的伟丈夫,他这样的气度,如我这般的小女人,大概只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孟子还善于归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做个宜室宜家的小女人,烧一碗排骨藕汤;做一朵山野小花,看一看清风白云;做一回孟子的粉丝,不要抛了时尚。

突发奇想::“让孔孟做时尚的代言人,可好?”别是要吓坏都市达人吧?

5.散文小记的抒情散文 篇五

春满梧院

二月的春帷已开,淅淅沥沥的小雨夹杂余冬的清寒。没有阳光的日子里,东风也解风情。

一些意象开始了泛滥,万物葳蕤如思绪般铺展。放眼书山(图书馆)天地间,雾雨笼晴川茫茫皆不见。姹紫嫣红却在枝头喧闹。

撑一把岁月的旧伞,行人的笑容穿过最美丽动人的花朵。伫立桃源,尊师亭旁花香满衣,看红桃吐霞云,素李争春晖。一潭秀水不时荡起涟漪,脉脉含情。鹅黄的嫩柳换了新妆。柳条瘦却宛如金丝。随着风儿起舞,蘸上碧潭的清水,抒写春天的歌,描绘诗意的风景。

上瑶阶,漫步校道。踩着木棉金黄的落叶沙沙作响,烟雨笼罩下的校园更显得静谧。听一声飘渺,抬头仰望,雨丝清凉。木棉枝头春意喧闹。躁动的花蕾,含苞欲放,期待春雷一声响。到那时,整个校园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充满盎然,生机。

“几度飞花轻似梦”梧院的春天美好得显得失真,令人心系萦绕。当繁华的二月从梧院悄然离去,我又想典藏此季,用无瑕的文字写意春天。

当回首之时,已独上高楼,叹“只道当时是寻常”。

江南春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一句古韵的唐诗,道出诗人对春的喜爱,也道出了江南春色满芳华。

多情的二月,绵绵的雨丝如游子飘飞的思绪,编织成了南国的春筵,亦如游子刃娜岷偷那傧遥在春日里轻轻弹唱。

“谁在春日里为我弹一曲《东风破》,一杯浊酒肠断难入喉。异乡深处,纵有千古名胜亦不比江南雨丝更令人低唱浅吟。

回想昔日,在美丽的季节,我仍未离去,一切恍如昨日般熟悉。清晨梁上啄春泥筑巢欢唱的新燕把我唤醒。打开琼楼纱窗,东风送来百花芬芳,满城柳絮纷飞如蝶起舞,杏花亦飘落红尘雨。悠然一笑,信手捧起桌上那缕茶香。

拄一柄油伞,漫步于江南湿润的雨巷,幽幽的巷子泥泞早春的气息。远处,是谁又撑了一把雨花伞?踽踽独行。幻想伞下秀美的容颜,袅娜的身姿。待回首,雨湿了背影,烟雨蒙蒙。

灰暗的瓦沿雨滴不断,恰似一帘幽梦。古老的青石板不时雨滴落的回响……。

清辉

夜里,走过书馆幽静的长廊,身后空余脚步声”笃笃“地浅吟低唱。透过窗户,夜色温柔,轻轻地拥抱我来时的小路。仰望,依旧疏星坠天际,月色却格外清朗。柔和的月光缓缓走来,映入青窗,抚摸我的脸颊,唤醒了内心尘封的思续。

月下的桃源,皎皎一片。是谁在尊师亭处吹奏清箫?箫声显得生疏了些,时断时续,宛如深处鸣叫的虫儿受了惊扰后的时歇时起,却仍扣人心弦。碧潭之上,绿柳纤弱扶微风,偶尔一朵浸满月华的花儿轻飘落水,开了一朵层层的莲花。月如玉盘,映于碧水,游鱼嬉戏,碎满一潭金银。

远处,云山似乎沉默着,又似笼着轻纱似的梦。我想,云峰亭相绕的松枝处,酣睡的鸟儿定然受惊了吧。翅膀穿过月华,轻抚山月的温柔。西江也安静了,一改白日的豪放。过往的船只载满清晖悠悠远去,远去。。。。。。

我在这月光的清晖里,让心驰,神往,感受着静谧与安宁。环望四方,长天浩月,清华不减。而明日又临朝阳……

行走于九月的风景

九月,我怀揣清风,任脚步肆意徜徉。

阳光下,蓊郁的枝叶,撒下金色的铜铃。虫如隐士,拨动细细的琴弦,空气中流淌悠扬的乐曲。

岸边的垂柳,瘦如发丝,借着一方秀水整理自己的妆妍。风柔情百转,吹皱的碧水,模糊了白云的形迹。

倚亭,听风朗诵的声声,如古老诵经的箴言,空灵身心。那些被搁浅的记忆,像干裂的河床,渐渐愈合。

望远方,想到了田野的稻草。天空下的金线,编织金色的画面。压低虚无的脚步,感受到成熟的气息。

它们低垂着头,幸福地等待镰歌的升起。让丰收的喜悦弥漫大地。

倒下的瞬间,只留下整齐的稻茬。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记忆。记忆化为营养,酿醇着来年再次温暖土地。

我们的天地

春去秋来,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易勾起人思续的季节。

行走在暮秋时节,踏寻着旧日的足亦。随手捡起一片浸满霜泪的叶子,轻轻弹去叶上的微尘,阳光下穿越时空的沧桑。那些被搁浅一年的记忆,像干裂的河床,在风中渐行渐合。往事如天光云影,虽过往却也染上了山水的氤氲。

昨天,背上旅行包与好友锦杰携相机,沿着西江捕捉生活中的美丽,每次快门按下的那一刻都有种莫名的感动。

倚江边远望,水雾缭绕的系龙洲上有一群充满朝气的身影。目光所及,西江烟渚已然成了他们的天地。

我亦想到我们的天地。那是一片首次刻下13汉文二班班建记忆的土地~~绵伸舒展的”塘源沙滩“。我喜欢称它为”西江金滩“。一年的西江浪淘沙,昔日班旗飘扬处的脚印已经隐去,天上飘荡的云却倒映着记忆的影子。西江的秀水在去年的十二月八日显得格外欢欣,拍打两岸,哗啦啦!的声音回响我们蓝天下和谐的笑语;四溅的浪花是我们绽开青春的容颜。

仰望秋日的天空,飞鸟已过翅留痕;脚踏秋日的土地,百花无踪香暗流。那一片大天地已融入班级的血液,在每一个好友的心里流淌。

我问自己,是什么让记忆永铬?昨天我找到了答案~~”回味美丽,是友谊点亮久违的回忆"。

南国之秋

昨夜与世泉、炅桉、刘委员齐聚雅茗会,一句句闲谈碎语,流转往昔风雨同舟的岁月。一杯杯清茶悄然护送时光的离去;静静的夜风也随之送走了南国的秋季。深夜的冷露迷蒙了夜空,却湮没不了手上的那缕茶香。

睁开惺忪的睡眼,新的一天已经来临。鸟儿早已叫醒了十一月一日的清晨。我不由为自己的慵懒而生气,拉开窗帷,阳光和煦轻盈,天空已写满了纯贰

走在清晨的校径,穿过薄薄的雾纱,凉风中我顿然想到南国的秋季已悄然离去。我努力地搜寻大脑里关于它的记忆,但南国之秋似乎来去无形悄无声息。我又想到北国的秋天,那里定然四季分明。满山的红叶纷飞,一座山连着一座山披着金色的衣裳,戴着红色的盖头。一望平川的北方田野,金色的麦浪上下翻滚,还有那垂穗的红高粱。父亲说:“那是一群被秋风灌醉的汉子,站在那兴奋的摇头晃脑”。我说,那是密密麻麻站立的火柴,被九月的风擦燃,火光照亮了整个田野。

无意间已走到书馆的门口,索性停下脚步在长椅上静静地休憩,聆听耳边的鸟鸣。微闭上眼,一片飘零如蝶的叶子落在我的手边。轻拾起,暗黄的色泽中留下了虫子的杰作。我被这片落叶触动了心灵,我想到了南国之秋的记忆。

望向远方,我仿佛看到了家乡门前的那棵柿子树。虬劲的枝条已无那斑驳暗黄的叶子。枝丫却挂满了金黄金黄的小灯笼。馋嘴的鸟儿在枝间来回跳跃,看看这个,啄啄那个,让原本枯寂的柿子树添了几分生气。远看,又如画家笔下的水彩丹青跃出纸外,让观者陶醉。

南国的秋季虽无北国的绚丽,却有自己的风采。一棵满是硕果的柿树就是南国之秋留下的痕迹,是它送给我的惊喜。

五月

五月,是农历里最美丽的一株植物。总有一些闲适,绿荫似的散落于房前屋后。窗与青山相对,浓浓的绿意流入眼里。

阳光洒满大地,山的那边却充满欢声笑语。听啊!画眉鸟在枝丫上唱着欢快的歌曲,青蝉躁动使夏日更为宁静。门缝里的蛐蛐亦在我身边低唱浅吟。

我想,田野上,稻子是脉脉含情的峰峦。墨绿的.语言如泉从沟壑流出,汇成五月恬美的诗章。

黄昏总在不经意时轻轻走来。牧童吹响的短笛惊扰了憩息的沙鸥。噗嗤一声!翅膀划伤夕阳的温柔。血不停地流,染红了西边的云。

走在五月的季节里,不用过多言语,静静地倾听这一季的声音,让思想在风中飞扬。

夜雨小感

白天的喧器,彼此忙于一天的奔波,已无闲心静观暮秋将逝前勿所赠的容颜。我更甚时不解,平日秋高气爽为何今日却如此多情而流下相思之雨呢?是难以割舍那昔日人间的美好吗?

我曾匆匆与一树秋色擦肩而过,事后又苦寻那张昔日浸满秋泪的霜叶,然它已入尘罢了。而今夜,秋雨持续,我拍了拍白天的尘土,于书案前想写些什么而又苦于无从下笔,不由稍感心闷,望着窗外尚未朦胧,索性搁笔走出阳台透透气吧!

手上捧着紫砂杯中的热茶,于秋雨之夜,细细品茗,静下心来听雨,以弥补白日无暇之情吧!这雨初时很细很细,宛若牛毫,又如三月江南早春娇情的烟雨,顿时便把梧院尽揽其怀了,夜色已蒙,再加上它又披上了薄纱更是无从视之了。但我仍然放眼远方而有所获,那盏高高耸立的塔灯在夜雨中似乎显得如此无力了,昏黄的灯光似乎在喘息着,不时还呼出淡淡的雾气,这也够难为它了,在秋寒夜雨中仍默默地坚守着。目光游离,雨似乎大些了吗?于高处,我已无法看清那平日充满足迹的校道了。两旁的青山似已沉睡罢了,又似巨大的鬼影于夜色雨雾中若隐若现,令余生畏!雨似乎真的大了呀!原先细微地低咽,现却如此激昂,它落于黑夜笼罩的叶上发出沙沙~之响,让人感觉千万蚕虫正在欢食桑叶,它打在雨棚上发出了玉珠落盘之美妙……

不知不觉,我发现屋檐上不知哪位多情之人一一挂上了水晶帘儿,于夜色中闪烁着莹光,宛似一帘幽梦之境啊!正迷恋,眼模糊了,原来那雨帘珠儿突然借风跃进我眼里,我的脸微凉,秋之泪又悄悄的亲吻我脸颊,很凉,很凉直冲心底。

夜雨淅淅沥沥,风拂秋寒,茶已凉,我也要移步了……。

黄姚古镇

记得与你第一次擦肩,就为你迷人的背影所留恋。

梦里想着有一天能再次与你相约在第一次邂逅的地点,烟雨蒙蒙中一览你的容颜。

白墙青瓦,摇曳着思念的心绪。夕阳下的黄昏,草地上的野菊花开始靠近素雅、闲散、静美。驻足良久,彼此沉默,只想用眼神与心交流。

小桥流水,树影婆娑似梦,静如碧玉带的小河如母亲一般把村子抱在怀中,显得格外的温馨和谐。乌篷船悠悠,双桨荡起的细细涟漪如莲花般开在你我心头。

如诗的婉约是你的性情,小巷是我最迷恋的地方。白天这里飘过的油纸伞如花绽放;夜里的半边月亮睡在山边。它在梦里均匀的呼吸着这一片宁静,另一半则调皮的跳入水中与两岸的灯火嬉戏。

走在寂寥的深巷,青石板的回声荡漾心头把我从梦中唤醒,而在梦中陪伴我的月光如今却斜照在我伏案的书桌上。

我想到,我只是一个过客而已,不能与你朝夕相处。

那一条小河的温润,一座桥上的生活,一声深巷里的脚步声都是我想见你的理由。

6.过年经典抒情散文 篇六

海南是不禁炮的。

已经好多天了,傍晚开始,嗵嗵的响声传来,我们便趴在凉台看,楼的四周冲天的礼花在夜空绽放出五彩的缤纷,璀璨,如星雨从天散落。噼噼啪啪燃放鞭炮声也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炮声,直至深夜,才会稀落下去,但,通宵里零星的炮声仍是有的。

靠海吃海,入乡随俗,北方人到此,一日三餐海鲜是免不了的,比如今天的午饭,红烧一条海鳇,清蒸一条海鲳,海蛤蜊清水拔过,放上冬瓜豆腐和姜丝,煲一盆热汤出来,我戏称之“三白”,白的小贝壳白的冬瓜片白的豆腐块,大海的腥鲜味就都有了。

海风很厉,阴冷得仍感到寒潮的余威,看看海南的天气预报,今天15度,8号,也就是年初一,23度,欣慰的是,春节期间气温会不断转暖。往年并不这样,冬天的海南岛有着灼阳的热烤和海风吹来的凉爽,椰树下砍开一个椰子倒出一碗清凉的椰水,望着云卷云舒,悠悠哉哉地喝,消汗。而今年,倒是冷得下不了海。

工作太忙,女婿明天才能飞过来过节,今天还来电话问我带怎样的衣服?我告诉他我穿着秋裤呢。

电话那头,女婿叮咛着让买点菠菜买点鲅鱼,年三十他给大家包菠菜面的鲅鱼饺子吃。他讲究吃,常有些古怪的提议。女婿是个吃家,在家时,夏天,烟熏火燎得在露台上做烧烤,烧羊肉串烧自己钓的鱼……我常给人回忆女婿给我吃生蚝的感觉,吸溜吸溜得,一嘴的生腥味。这对我来说是平生的第一次,也恐怕是最后的一次。

依着女婿的提议,今天一大早我去了菜市场,鲅鱼竟然卖到六十块一斤!菠菜十块一斤,大葱,七块。和乐蟹200元一斤,茄子论根卖,15元一对,年根下,价格眼瞅着涨。似乎,有一种趁火打劫的味道。

顺路,给外孙麦稻买了一大堆杂花炮。昨晚他随我和姥姥去车站接他的妈妈,坐在蹦蹦车(海南的三角猫)上他数了一路的炮摊,他喊:“姥爷!有八个卖炮的!”

外孙麦稻放了寒假,我和他姥姥就带他来海南,待了快一个月了。

晚上闲,在门上贴了个大大的“福”字。再过两天就大年初一,“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姥姥给外孙唱民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 二满街走……”这歌一代传了一代。

7.如何欣赏借物抒情的散文 篇七

读着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仿佛在你面前, 呈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 色彩绚丽, 幽香缭绕, 如“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 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地描摹了紫藤萝瀑布亮丽可爱, 玲珑剔透的品质。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顺着“温晴”这幅长轴, 铺展了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图、空灵水晶图等多幅图案,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 遣词造句非常精妙, 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 情态可掬, 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 它“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一个“拿”活脱脱地道出了尽心尽力, 使人看到了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最后写下了珠落玉盘般的结句“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这两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借景抒情散文, 最大的成功得意于作者对于景物的仔细观察, 观察细致才会写得具体。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恰当贴切的修辞手法, 也是写好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手段, 这两篇散文都多次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 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使描写生动形象, 说理通俗易懂。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 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 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 就无法把景写好。

请仔细揣摩下列二则景物描写的妙处:

山路的两旁, 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 这樱花, 一堆堆, 一层层, 好像云海似的, 在朝阳下绯红万顷, 溢彩流光。 (冰心《樱花赞》)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 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小草, 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 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 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 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 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碧野《天山景物记》)

8.读出抒情散文的“抒情味” 篇八

[关键词]抒情散文 悦读 题眼 线索 文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07

抒情散文是指那些因人、因事、因物感怀,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以空灵飘逸见长,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文章。写作时常常借助意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感情,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依托。那么,初中生如何来“悦读”抒情散文呢?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紧扣题眼

抒情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阅读时要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首先应从标题入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白杨礼赞》一文中,通过对“白杨”进行“礼赞”,借白杨树高大的形象,赞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坚强、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常春藤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借助绿色的生命,意在当时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双针竞引双丝缕——穿针引线

线索是贯穿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抒情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全文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文章的线索,就可以理清它的结构。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以“游踪”为线索,如《绿》,作者的三个观察点是坐在亭边、走到山边、站在水边,观察的视角分别是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以“某种感情”为线索,如《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读下去,可以提炼出文章的纲要,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三、中心有朵耍花儿——慧识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中心,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反映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济南的冬天》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文眼,写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中心明确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有时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有时还可能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结尾几段。作者在听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里通过听泉,从而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表现了对山泉的喜爱之情,并不断升华,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美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生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生生不息的这一主题。

四、刻样衣裳巧刻绘——由文生画

抒情散文的阅读,需要仔细品味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作者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五幅图画。第一幅是春草图,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色彩、质感、覆盖面在描绘中具体可感。第二幅是春花图,树上——树间——树下,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春景图景。第三幅是春风图,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绘。第四幅是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多和细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和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第五幅是迎春图,作者着力写春早人勤。最后赞美春天,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鼎湖山的泉水,来到不同的地点,描绘不同的图景,文章描绘了鼎湖山四幅图画。第一幅图是初闻泉声图。作者下了江轮过了寒翠桥时就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泉声非常清朗、悦耳动听,使人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顿生雀跃之心”。第二幅图是初见泉影图。顺着行踪来到山中,由于到达山间树林茂密,泉水隐入其中,有时在林木疏朗之中隐约可见,一闪而过,再去寻找时却不可得。此时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膝下的爱女”,当“我”伸手欲揽时,她却远远的跑开;当“我”假装不顾时,却悄悄跑近,依偎在“我”的身边“好一个调皮的孩子”。第三幅图是近听泉声图。依山拾级而上,来到补山亭,越是向山的高处攀登,树木越茂盛,绿意就越浓,但泉影就越不可寻,而泉声却越发悦耳,写出了山泉青春的气息。第四幅图是倾听泉声图。听到钟声,依山而上,来到庆云寺。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倾听鼎湖山的泉声,表达听泉的感悟。

五、品味语言——闲境总能精妙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赏析文章的语言有效地进行积累,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抒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优美凝练,富有音乐美,简洁准确,质朴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个“闹”字用得很传神,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特点,蜜蜂赶来采蜜,也写出了花的清香、浓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具有生命力、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夸张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夏》通过对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暑气蒸腾、农民辛勤劳作几幅画面的描写,写出了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白杨礼赞》文中茅盾用尽笔墨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挺立的干,紧紧靠拢的枝,片片向上的叶,光滑淡青色的皮,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树,着重写它的神采、姿态、精神和品格,给予它激情的讴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把它当做一个象征体,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都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凝聚着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读懂是前提。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体感知全文,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抒情散文。

上一篇:上海工商银行房贷收入证明-201下一篇:鸡年祝福贺岁对联